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0:31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现在体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

前言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论中最灵活的组成部分,指在教学过程中,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从其概念来看,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对教学思想的体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显现出许多的不足和弊端,很难满足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近几年来,很多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与弊端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主要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多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巩固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然而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但是不管怎么分,只是把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归类,归根到底还是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是指体育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

2.问答法:是指体育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3.练习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方法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技术,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在技术动作简单时采用。分解法是指在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时,为了不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采取将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阶段分别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分解之后的连接,再将动作串为一体。

5.示范法: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动作示范,首先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的方法。通过教具、动作示范或实验,使以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为目的。

6.实验法: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7.讨论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8.研究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各种现在正在使用体育教学方法多是强调学生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很多体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新的有效地体育教学方法。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化趋势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间接的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无趣,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应该是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科学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习的会更加系统化,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效果更佳。

2.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自主化趋势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的活动意识很难或者根本就调动不起来,思维活动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导致学生难于理解技术动作要领,一步跟不上,以后对动作的掌握更加跟不上,学生容易讨厌这个动作,本来难度不大的动作也会变得很难。

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时,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化趋势。教师只需要把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提前学习,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或者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自我展示。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效果进行指导,纠正技术动作,同时再加以正确动作示范,加深正确动作的理解,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3.体育教学方法既要统一、又要因材施教的趋势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要充分依据其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动态规律,采取相应的不同教法,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更好的发展。对于某个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某个动作的学习,那往往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适应的方法,可以进行学。有时一个动作的学习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那可以允许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

4.体育教学方法的技术、器材设备创新趋势

现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项目的训练技术、器材设备都非常先进;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竞技体育的技术器材引进来,或者将其改变一下,达到普通学生也可以使用的练习手段。学生见到很多的新鲜技术器材,以前没有接触过,自然想要尝试,学习的兴趣就随之提起来了。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也许会更好。

三、小结

使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基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这需要更多的体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同时出发,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是否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教材、学生等各方面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登峰,刘鹏启.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4):57-58

[2]李树明,邹家丽.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2):36-40

[3]李建生.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83-84

[4]孟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15(1):107-108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模式;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29-02

随着新课标在学校体育中的不断深入,传统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全盘否定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所以,本文就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并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了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几点发展趋势。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涵义

体育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演化而来,因此,它自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是出现概念多样化,其中不乏概念混用的情况,通过对较为常见的几种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即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某种教学思想为指导,而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结构,形式则较为灵活。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行,但因缺乏具体的实施要求与实践指导,而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盛行,因此,迫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很难有学校彻底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学生在教学体系中依然扮演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将很难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过渡时期缺少成熟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填压式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阶段,之前传统的填压、灌输式教学显然已经不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虽然要求“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兴趣”但因其还属于新兴事物,虽理论基础不少,但却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新型教学模式还处在发展阶段,并不完善,因此,很多基层体育教师并不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轻易进地尝试。其次,就是虽然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目标等提出了改革意见,但体育教学考核机制并未有相应的变革,这样一来就导致大部分学校和基层教师迫于不变的考核压力不敢贸然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最终导致,这一重要过渡阶段严重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不强

新课标在我国实施以来,也有部分有关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但因缺乏实践,大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且有不少所谓成果是直接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因体育课程本身和其他学科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不加改造与创新的直接套用是不科学的,也是很难达到预期收效的。其次,为迎合并未改变的应式教育,基层体育教师对这些所谓成果并不敢贸然尝试,当然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其逐步完善,因此,这些研究成果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引来全国各地的争相引用,而得出一系列相似的“研究成果”。因此,素质教育实施的这几年下来,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内容无异,真正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目前,我国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不强,教育部门应从改革考核机制开始,从问题的源头出发,鼓励基层体育教师积极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开发出更多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将其进行完善,使体育教学尽快走过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

三、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积极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和自我锻炼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几年来青少年的体质反而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给予他们过多的保护和宽容,部分家长怕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受伤,认为不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保护,也有一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给予厚望,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了各种学习班,导致孩子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当然,由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枯燥,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种种原因导致学生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而新课标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将教学模式逐步完善。

(二)教学目标向多元化发展

由于体育本身具有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等特点,因此,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上,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本身这些特点,可将其一一做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和特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通过愉快的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体育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于这种填压、灌输式教学模式相当熟悉,且得心应手,想要短时间内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方法彻底摆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在这种紧张的氛围内,学生迫于升学和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但能真正被学生吸收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而且长期这样下去,极易埋没一些有体育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因此,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总是教师在想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多掌握一些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也比较抗拒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因此,就容易出现,教师在不断追赶着学生去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中,有少有学生会去主动学习,长此以往,肯定不利于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教师应不断的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将一些体育游戏或是表演因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与范围,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并将终身体育思想渐渐带入的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五)提高新型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勇于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不勇于尝试,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就将停滞不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敢于尝试,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出经验,使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增强其可行性。

(六)教育考核机制更加完善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如果只是一味改变教学模式,而考核制度不做改变仍以之前的考核标准来衡量教学成果的话,那么很大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就不敢贸然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因此,想要使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顺利实施,那么,教育考核机制就一定要同时做出相应调整,可将学生的体质基础、进步幅度、课堂表现等纳入考核标准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也给予了基层体育教师以完善教学模式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吾龙,王新,郝志凤.北京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2]陈坚华,莫飞.我国部分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3]陶弥锋,宋欧,严财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综述[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03).

[4]张英,徐玖平,程远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施“三自主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3).

[5]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

[6]易春燕,王燕珍,邓正龙.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运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发展趋势

“理念”也可以理解为思想,通俗的讲多指正确的工作方法。体育教学理念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工作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方法正确,理念先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承。建国后由于受原苏联凯洛夫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视知识、重视三基的教学理念,后《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颁布又出现了重视学生体质的教学理念;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健康被重新定义,国内又倡导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之后由于以人为本的深入人心使得体育教学又出现以学生为本、发展非智力因素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得以贯彻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着眼长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三基”教学,过于重视体育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学生只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者,某种角度上上讲学生的体质是“被增强”了,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带给其的乐趣,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印象便是跑圈、上篮、投铅球等等。2001年体育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得以传承与发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是将学生视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有目的的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一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利益。

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提出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占有体育教学资源,改变其独自掌控体育课程忽视学生兴趣的伪体育教学,只有把学生视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运动带给去的乐趣。

二、健康第一深入人心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因为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没有健康的身体、思想和行为,就无所谓幸福和快乐。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往我国对于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见,只是局限的认为健康便是没有疾病,而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可以让人少生病,对于体育的其他功能责备忽视。自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深化为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后,体育与健康问题在我国理论界才得以深入研究。以往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非疾病外的心理与社会健康,体育锻炼的时间也相对较少,致使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健康的宣传也较少。当今社会由于学生所承担的学习、交往、工作等等压力均对学生身心造成影响,使部分学生出现抑郁、幸福感低等问题,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非智力因素得到重视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对于学习与工作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为,如果把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由于智力因素多为天生遗传的,其在后天的开发与挖掘潜力相对较小,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后天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去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学校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与活动,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对于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增加学生人与人之间情感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再就是某种角度上将所有的体育锻炼都需要机体去克服惰性,克服外界阻力来完成一些动作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其竞争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再就是体育比赛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做一些心理暗示,或者学生也会对自身进行自我激励,通过外界的暗示和自身的激励,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较好的发挥水平,使其自信心与自我激励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四、结语

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正确的工作方法。在实践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方法正确,理念先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由于国家的倡导、主流媒体的宣传使国人对于体育教学有利新的认识,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发展非智力因素等等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和体育教学事业的进步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新趋势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和客体化双向互动

主体与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是同一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个要素,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属性。主体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受约性、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双效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又获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发展,大学生国际化观念得到增强,其行为和观念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并且融入紧密的整体性的国际联系,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观念不可能替代其民族化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持民族化观念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主体化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一整体与外界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与社会成为和谐的一体,这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是指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和能动、创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推动了社会化。同样,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推动了主体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这就是社会化与主体化的双向互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协同共进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的真理性、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工作方式日趋科学,其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研究逐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全面、深刻的变革和整合运行过程,面对信息化社会,运用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载体等现代化手段,有效发展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观念、载体、体制、方法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增进了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载体的运用的进程,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理念、内容、手段科学化和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关系更加密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由局限于课堂进行固定时间和固定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思想政治教育转化,这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和民主化和谐共生

随着数字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向双向互动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民主性和引导性为主,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疏通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民主开放,催生并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回归到大学生生活世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民主自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生活性和民主性。在新媒体环境的催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和民主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和谐共生。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和客体化、国际化和民族化、社会化和主体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及生活化和民主化等诸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2.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杜,2006.324

[3]张力.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J].求实,2005,(6).

[4]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05-05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受此影响,2016年教育部开始着手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规模和趋势将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制定和实现。预测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规模,研判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从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部分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但对全国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多。陈嵩以及周梦、邢志敏等分别预测了到2010年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1][2];欧阳河、郭峰等分析预测了2006―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3];张继红分析预测了到2024年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4];谭界忠分析预测了到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5];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分析预测了到2050年包含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阶段教育发展趋势[6];陈波涌则侧重探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分析方法[7]。总结各学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在具体预测内容上,职业教育多是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分开分析预测;在预测数据上,主要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出生人口数据和学龄人口数据;在预测时限上,预测起始数据多是2008年以前数据;在预测方法上,主要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推算;在发展趋势上,中职学生数量在未来五年会先降后升,会在2018年达到底谷,而高等职业教育预测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预测到2020年会继续增长,有的预测高等教育生源减少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压力。因为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研究文献已过时或不能满足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研判,而且研究文献缺少对中高职的统一分析,所以笔者拟依据教育部学龄人口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运用口径一致的基础数据,对未来十五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别进行分析预测。

二、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主要体现在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学校数量、教职工规模、专任教师规模、校舍规模、仪器设备规模等方面,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是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最主要指标,两者相互联系,也决定着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等职业教育其他方面的发展规模,最具有预测意义。本文将从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两方面对2016―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1.预测方法

预测未来中职发展规模主要思路是,先预测招生数量,再由三年招生数预测在校生数量。具体的计算公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高中阶段升学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

首先,要确定初中毕业生数量。从学龄上看,中职在校生的年龄约为15~17岁。预测2016―2030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即要预测2016年当年及以前出生人口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所以,根据倒推办法,要从2016年起计算0~6岁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入中职情况。这就包括两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学生数量与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每年人口数量。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学生数量可根据教育部“2016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进行计算,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每年人口数量只能依靠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1―2015年每年出生人口进行计算,同时要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情况。计算初中毕业生数量,可分为两段,即2016―2024年初中毕业生数=“2016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中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数;2025―2030年初中毕业生数=2010―2015每年出生人数×义务教育巩固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5年为93%,2020年为95%。2025―203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则会进一步提高,预计达97%,故2025年后按此计算。

其次,要确定高中阶段升学率。由于历年的高中阶段升学率没有权威统一的认可数据,所以,只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估算。估算公式是:高中阶段升学率=高中阶段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100%。由此,计算2011―2015年历年高中阶段升学率,取平均数为97.4%。

再次,要确定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由于此比例也没有权威统一的数据,所以,采取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实数值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一种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即50%;另一种是按2015年实际比例测算。根据测算,2015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为43.1%。

最后,测算在校生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三年招生数之和×中职三年招生数之和与相应三年实际在校生数的误差系数(2013―2015误差系数的均值)。由于中途辍学、学生流失等情况,中职学校三年招生之和要大于中职实际在校生数,所以,存在误差系数。通过对2013―2015年中职实际在校生与相应三年招生之和的计算,误差系数为13.5%。

2.预测数据基础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预测方法,对教育部2016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1―2015年每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2016―2030年初中毕业生数(如表1)。

3.中职预测结果

(1)中职招生规模。由上述预测方法可以得到中职招生规模预测结果。从2016年到2030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曲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从2016年至2018年招生规模呈下降趋势,2018年达到招生最低值,然后从2018年至2024年呈总体上升趋势(除2023年外),2024年达到招生的最高值,2025年又出现下降,然后从2025年至2030年是新的上升阶段,除2029年外(见下页表2、图1)。按43.1%计算,2016年中职招生600.10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招生592.60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中职招生726.03万人,到2030年中职招生727.29万人;按50%计算,2016年中职招生696.17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招生687.47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中职招生842.27万人,到2030年中职招生843.73万人。

(2)中职在校生规模。在未来15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中职在校生规模曲线总体呈现与中职招生类似的波动上升趋势,从2016年到2024年先降后升,达到峰值,然后到2030年又是先降后升,逐步接近原先的峰值(如表3、图2)。按43.1%计算,2016年中职在校生为1578.42万人,最低谷时的2018年中职在校生为1550.94万人,最高峰时的2024年在校生达1828.95万人,到2030年在校生达1806.92万人;按50%计算,2016年中职在校生有1736.22万人,为最低值,最高峰时的2024年在校生将达2121.75万人,到2030年在校生将达2096.20万人。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分析预测

1.预测方法

预测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院校)发展规模的思路仍是先预测高职招生数,再由3年招生数计算在校生数,再按2015年高职院校校均规模计算学校数量。具体计算公式为:高职院校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高中阶段升学率×高中阶段三年后毕业率×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的比率。

首先,确定初中毕业生数量,计算方法如上述计算中职的方法。其次,确定高中阶段升学率。按上述2011―2015年历年高中阶段升学率均值97.4%计算。再次,确定高中阶段三年后毕业率。根据国家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比较2008年至2015年间招生与其对应的毕业生数,得出五年间学生毕业率。第三,确定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由高职招生数除以高中阶段毕业生数,可得到入学比率。由于近五年来此入学比率一直在上升,所以,同时计算出两个比率供测算使用。计算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得到25.18%。同时计算2013年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率,取均值得到23.40%。第四,计算高职在校生规模。其值可由高职三年招生数之和乘以高职三年招生数和与在校生误差系数得到。计算2013年到2015年该误差系数,取均得到3.21%。由于高职存在五年制等原因,高职在校生大于三年招生之和。

2.高职预测结果

(1)高职招生规模。根据上述高职发展规模预测方法,可以得到高职招生的预测结果。从2016年到2030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高职招生规模曲线总体呈现先降后升再略降的趋势。从2018至2021年高职招生数量相对于其它年份均较低,形成招生低谷期,在2021年达到招生的最低值,之后逐步上升至2027年的招生高峰,然后再缓慢上升。按25.18%计算,2016年高职招生数为328.55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高职招生数为310.75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高职招生数为369.59万人,到2030年高职招生数达到350.47万;按23.40%计算,2016年高职招生数为305.31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高职招生数为280.33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高职招生数为343.45万人,到2030年高职招生数达到325.68万(见表4、图3)。

(2)高职在校生规模。未来15年,按两种比例分别计算的高职在校生数量走势曲线形成明显的“S”型,与高职招生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但曲线更平滑。从2016至2021年高职在校生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至2027年高职在校生呈上升趋势,2027年达到最高峰,然后从2027至2030年又呈下降趋势。按25.18%计算,2016年高职在校生数为1047.58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为941.72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为1110.53万人,到2030年达到1076.14万人;按23.40%计算,2016年高职在校生数为998.16万人,最低谷时的2021年为875.12万人,最高峰时的2027年为1031.98f人,到2030年达到1000.03万人(见表5、图4)。

三、结论和讨论

通过预测分析可以发现:

一是到2030年职业教育规模在波动中增长。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存在阶段性的波动,但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总趋势上是长期增长的。这为职业教育办学指出了发展方向,要大力办好职业教育,充分满足学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同时这也给职业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题。学生规模逐年变动,而职业学校的数量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立即停办或开办一所学校,这涉及到教师安排、学校管理、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二是阶段性下降或上升特征明显。从中职来看,从2016年至2018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至2024年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总体上升;从2025至2030年招生数量缓慢恢复上升,在校生规模先降后升。从高职来看,从2016年到2021年招生数量处于下降和低水平状态,在校生规模一直在下降;2022至2027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呈上升状态;2028至2030年招数量缓慢回升,在校生规模缓慢下降。这种阶段性状况的出现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动引起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阶段性变化。阶段性变化将对一些职业学校产生短期性影响,尤其是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阶段性下降会给部分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压力,甚至生存困难。有的学校可能因为生源减少而出现招生困难,甚至学校停办。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增长和阶段性变化趋势,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和设计,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举办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学校。要加强前瞻性研判,深入研究未来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设足够的职业学校学位和学习条件,充分保障规模增长的学龄人口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

二要将职业学校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体量将在2020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进入世界中高发达国家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要努力办好每一所职业学校,使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进入更高层次,形成中国特色,彰显世界潮流和水平。

三要拓展职业学校功能。要提前应对职业教育生源规模下降问题,不能简单关停并转职业学校,要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作用,承担其他教育任务。学历教育不是职业学校的唯一任务,职业培训、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其他教育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应有的功能。同时,在其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嵩.我国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趋势分析[J].职教论坛,2005(7):14-16.

[2]周梦,邢志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72-74.

[3]欧阳河,郭峰,张燕,安秀芳.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37-40.

[4]张继红.基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9):172-173.

[5]谭界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分析[J].高教论坛,2007(5):142-144.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特色化;多样化;人性化;国际化

随着我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思想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是十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挥高校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概括起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我国的每一所高校,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如果高校学生没有修完思想政治教育课,就不能毕业。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高校教育,如专业教育、能力教育等,有着重大的差别,使其有着自己鲜明特色。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重要使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等,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此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地走向繁荣进步。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义务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使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全国人民所了解、所接受,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趋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也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努力地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使教育方式多样化,以适应大学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大学生新的需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外,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以及让大学生自己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实施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让广大师生体会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未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会更多地把大学生从课堂内引向课堂外,从校园内引向社会,让广大的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和社会的实践中来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定会取得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较好的效果。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模式,教师是以灌输的主体身份出现,大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被灌输者,只能是客体。要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解放出来,就必须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沟通。这就要求作到,给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成为能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主体,成为自己的想法被充分尊重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来对待。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和沟通模式上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参与精神得以发扬,逆反心理得以有效控制,自主、自立、独立负责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形成,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在日益全球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会受其深刻影响,日益走向国际化,这也是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谋求发展,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获得发展,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存在着很多弊端需要克服,这不仅需要我们自身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把外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的管理模式、可行的教育经验等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总之,我国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将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向国内社会开放,还要向国际社会开放。在开放中,进行交流、融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7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继续教育目前有六个发展趋势,即终身化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趋势,市场化发展趋势:社会化发展趋势;国际化发展趋势;立体化发展趋势。

(一)终身化发展趋势。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根据有关资料,当代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5―8年后即可老化。因此,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自身不被时展所淘汰。继续教育正是面向从大学毕业(22岁)到退休(60岁)近四十年时间跨度的人群,甚至对每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将伴随终身。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内蓬勃发展,继续教育将有可能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学员提供随时随地参加学习的机会。

(三)市场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是依赖市场而生存,国家资金投入很少,主要依靠继续教育机构自筹资金、研发和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项目并得到市场认可获得回报,从而滚动发展不断壮大。

(四)社会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的主体工作是非学历非学位、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主的各类培训,从国家管理部门来讲,除教育部以外,国家各部委、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都可以进行管理,从培训单位来讲,除学校外,公司、企业等各单位都可以搞培训,属于完全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因此,竞争也显得尤其激烈。

(五)国际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的内容已经逐步跨越国界,它包含各类职业教育,为国际间交流沟通与协作奠定了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教育将逐步同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标,就要具有国际认可的注册建造师、咨询师、监理师、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就要求业内广大从业人员接受相关职业培训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立体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在发展中也逐步与传统的学历学位教育相交融,在―些学校,继续教育的一些课程已成为学历教育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继续教育的课程可以获得学历教育的一定学分,这样就构筑起了“多入口,多出口”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并鼓励探索构建多种教育模式之间相互贯通的立交桥。

大学的功能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继续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地区、组织中去的重要手段,是大学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将其视为学校跻身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中校长曾明确提出: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要上水平、继续教育要增强活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继续教育也不光是服务,也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

二、我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2003年我校举办的培训班数量和培训人数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全校举办各类培训班251个,培训学员17300余人次,发展到2003年,全校举办各类培训班459个,增加了200多个,培训学员27000余人次,其中,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90个,培训10263人次。2003年全校培训班数量和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长83%和56%,发展很快。去年全校教育培训收入总共2.7亿元,培训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就有7个单位,其中继续教育学院收入约11933万元。

随着我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一支拥有400多人的教育培训管理队伍,但其中占学校事业编制的教师只有30多人,主要是各院系继续教育主管领导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而且多数还是兼职的,其他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外聘的合同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教育培训项目的策划、组织、服务和市场推广等工作。我校教育培训工作占用的校内教学资源很少,没有因继续教育的发展,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当然,我校继续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主要包括:第一、在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及市场开拓能力、培训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开发能力、组织校外高水平师资的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这方面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做得比较好的院系,他们的继续教育层次高、规模也比较大。第二、教育培训班中管理类项目多,占55%,人文艺术类占30%,技术类项目少,只有15%。而我校理工类学科很强,但相关的科学技术类培训班却比较少。第三、与行业、政府密切结合的长期项目少。第四、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项目少。第五、社会影响大的项目少,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项目。

总体来看,我校继续教育目前与创建清华教育培训品牌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三、我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高层次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大学后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为重要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继续教育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坚持“三高三不;”原则,即: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也就是清华要淡出成人学历教育,集中精力于非学历非学位的教育培训。用继续教育来扩大我校各学科在相关领域中的影响;促进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教材、师资为我所用;为学校多渠道争取横向科研项目服务;为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开创基地;增加对学校的经济回报。因此,继续教育的功效不仅仅是社会服务,还要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四、理顺和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按照政企分开、管理和办学分开的原则,理顺我校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教育培训管理处作为学校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对全校成人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各类培训实施归口管理。

第二、教育培训管理处的主要管理职能包括对全校教育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进行审批;对合作协议、招生广告进行审批,全部培训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管理;统一发放各类培训结业证书:检查与监督办班质量,对专业证书项目组织专家论证以及对培训机构实行年报年检与评估。

第三、实施封闭式管理。如外单位冒用清华名义办班,教育培训管理处将协助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去处理;校内单位与个人违规办班,严重的将交纪委处理,其他由教育培训管理处通报其所在院系处理;财务管理将与财务处协调、互通信息;涉外培训将与国际合作交流处共同审批,研究生进修将与研究生院共同审批;住房和教室将与后勤联办共同管理。

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总体上应按照:规范工作流程,实施封闭管理,明晰投入产出,实现宏观调控;引导办学方向,创建培训品牌,推动我校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五、我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不同办班单位应该有不同的工作定位。

1、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专门从事非学历非学位教育的办学主体,学校将重点扶植,全校各院系采取积极的态度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

对继续教育学院来讲,以培养大众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清华优秀的教育资源,旨在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借助清华大学的影响力,组织校外和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据国内继续教育市场的需求热点,灵活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项目。继续教育学院虽没有办班范围的限制,但从维护学校声誉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精力打造自己培训品牌。

我校远程教育不搞学历教育之后,将集中精力于非学历培训。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实际上也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起单位。现代远程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最合适的教育形式,因此,清华的远程教育只能搞得更好。另外,我校远程教育运行部门虽然行政上隶属于继续教育学院,但它代表的是清华大学的远程教育,它不仅整合继续教育学院内部的教学资源,也将整合全校的各培训单位的教育资源,甚至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发挥自身在技术与传播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播课堂”、“清华远程教育频道”和“清华网络学堂”等教学平台,为我国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行业等学习型组织提供服务。

2、学校鼓励各院系开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和科研合作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院系力、班的内容必须与学科相一致,应该以高层次、高质量求效益,而不能以规模求效益,否则容易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

3、整合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没有学科背景,但有生源优势的我校校外办学实体服务。由我校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置或我校参股的以“清华大学”或“清华”冠名的企事业单位独立法人机构,在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时严格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不做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二)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开拓市场途径。

我校继续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整体思路是:

1、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和水平认证。

2、与境外考试认证机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尤其是我国稀缺的高层次国际金融、商务、财会、法律方面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训。

3、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使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国际化工商管理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与之相对应,我国面临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远程教育、联合办学的开展,工商管理教育应对国际化发展形势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化意识,并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工商管理形势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师资体系逐渐完善。许多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构建原则。借鉴吸收、引进聘请国外优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国家化培训。再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例如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还对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内容,并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实行常态化国际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革新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地区、部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不符合当前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反而严重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国际化培养途径

首先,应当适时课程国际化。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当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观点,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思维。与此同时应当重视基础专业课程,深入探究我国工商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其次,要开展国际化工商管理论坛。高校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周边地区与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成果,并与相关国家高校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当今社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高校与这些国家的高校不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缘接近,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与工商界展开交流沟通,工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积累专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工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国际企业、外贸企业、企业家协会等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工商管理者参与论坛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动向与问题。

2.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当引进和聘请国外著名管理学院的学者或具有国际工商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国际化管理理念与经验。其次,高校应当排遣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安排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管理和决策,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案例、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参与国外培训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进而更新知识储备,引进国际化管理知识。再次,高校还当鼓励教师不断拓宽自身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丰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最后,高校应当设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要根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积极引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的高级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3.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根据学术论文和课题情况进行评比;二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很少有针对工商管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因此,若要应对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就必须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与制度,根据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市场化程度、生存能力。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霍国庆.台港地区工商管理教育的特色及发展走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台港考察记录[J].管理评论,2003.

[2]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

[3]杨芙蓉.面向国际,处理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2.

[4]李兴华.试析欧盟内部语言纷争的经济因素[J].法国研究,2008.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要性问题趋势

在市场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之下,如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事关我国教育全局和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德育教育日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与基础。

一、关于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的地位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在1989年明确提出了“德育首位”,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德育首位”的精神一以贯之,毫无动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加大改进德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二、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轻实效,手段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即我说你听,照本宣读,不容分说,没有商量,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经验,不可导之物。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观察与检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的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2.重言教,轻身教

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强调如何去教育别人,而忽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则,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正如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提到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如禁止学生打牌,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地赌,这种“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一所学校做德育工作的人员素质高,你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反之,则不然。信息时代,提高教师的素质已真正地摆上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3.“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

从上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当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国家已经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并置它于首位。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在于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习成绩与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考试还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一分之差,天上地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智轻德。

三、当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德育结构性的扩张与整合的趋势

首先,教育内容结构不断扩充,使得德育不再是单一的德育课的书本,而是在目前“两课”的基础上,还进行人类文明、家庭道德、传统美德、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际交流、不同文化整合等多种方面内容的教育。其次,德育力量的整合。德育由原来的以学校为主,拓展为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环境教育。由于现代信息交流手段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普及,以及外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第三,层次结构不断优化。由于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教师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与受教育者有区别,所以,只有针对性地讲求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使德育层次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体系网络化和现代化趋势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内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越来越小,德育的资源、途径和保障体系的网络趋势日趋明显,单一的德育教育途径已被打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进网络,利用网络技术达到教育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化,开发研制大学生德育软件,开辟德育基地和育人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已成为新的趋势。

3.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

德育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视道德认识,而又把这种认识理解为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甚至记忆的片面的观点,造成德育过程的扭曲。所以,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活力与实效。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表现为重视过程,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过程。

在学校德育教育当中,有些老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要闻以表示关心国家大事,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以维持良好纪律,通过反复的演练以展示班会的生动等等,这样做表面上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留给学生的却是许多不良的品质。我们必须看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寓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积累,才形成自身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德育教育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整合,力求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紧跟时代步伐,探求适应新形势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耀辉.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7,(35).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医学教育;时代特征;特点;发展趋势

1.医学教育在新时期时代的特征

当前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提升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全球经济在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医学教育领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学科在向综合化发展,科技和经济实现了互相融合。在医学教育领域,生物医学和应用技术相互结合,医学教育的内容也会涉及到多个学科,教育的范围增大了,教学内容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教育的内容突出专业化。在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寻求变革。医学教育的方向也在发生转变,医学研究的目标将从疾病的治疗转向疾病的预防,医学将向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会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对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身体的保健将受到关注,医学教育也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当前医学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关键。医学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创新,医学人才也要有创新意识。

2.医学教育在新时期的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医学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教育也需要发展。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医学人才要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要更加灵活,医学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学方式也要转变,教学氛围更加注重宽松、自由,更加注重吸收众家之长。教育评价机制要有所创新,注重长远发展,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强化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通过临床教学法、实际教学法、课题教学法、思维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依托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是方向上的引导和教学上的总体调控。当前医学教育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原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的重点转向了疾病的预防和个人的保健。康复治疗将成为治疗的重点。医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健康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医学教学的课程安排将有所变化,传统的医学教学内容局限性强,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医学教学的内容可以延伸,知识的覆盖面要广,医学专业课程要适应性医疗改革的需要。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医疗和医药领域发生的变化。

3.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医学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突出精品意识,教育模式向着集成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医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中西医的紧密结合,在吸收祖国医学精华的同时,注重生命科学的研究。科技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科研中更加注重医学的基础研究。医学研究将向微观方向发展,利用分子技术,实现生物科学和物理学、化学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医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未来的医学教学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成为教学发展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实现仿真化,将更加注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成为主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教学的作用会发生转变,会更加注重引导。医学教学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实验实习的平台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三维建模系统,超级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手术室的虚拟化,远程诊断诊疗技术将会普及。医学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实验可以在虚拟化的条件下进行,仿真教学成为可能。

4.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发展趋势。在医学教育领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新时期医学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