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危机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5:07

采购危机管理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存货成本管理

一、引言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持续的高房价和低利率引起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许多美国的大银行,投资公司纷纷倒闭,从而引起了一连窜的全球经济效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股价暴跌、房价猛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就是,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出现紧张,货物积压,从而带来企业管理成本上升,运营困难。如何有效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危机企业存货管理的策略分析

1、实施制度化的采购管理程序

(1)存货请购与询价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建立存货预算管理制度,结合企业业务特点编制存货年度、季度和月份的采购、生产、存储和销售预算。企业应根据预算或采购计划办理采购请购手续,预算外或计划外采购须经严格审批。所有的采购须进行询价制度,即供应商的选择和审批,货比三家,所有的询价留存归档,所有的供应商须进行授权批准,要保证存货采购在授权下按合同进行。对存货实施aBC管理制度,其中的a类物资采购应采取招标方式采购。

(2)存货采购审批控制

要保证存货采购业务按计划申报程序进行,由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材料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提出具体的采购目录,经主管计划的负责人审核后报主管领导审批,严格控制超计划采购的行为。如遇生产经营计划调整,应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以免存货短缺或积压。

(3)退货与索赔控制

为避免的损失,采购回厂的物品由于质量、规格不符,采购部门须立即办理退货。无论货物是否退还给了供应商,均须立即书面通知财务部及时扣回相应款项。采购约定中必须明确索赔条款,对因供应商供货期间、数量、质量或相关原因未达到约定条件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和因此面导致产生的其他损失,应由采购部门根据实际应由供应商负责的损失以正式公函向供应商索赔,并由财务部在货款中扣回相应款项或收取现款。

2、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流程

物流部门:是负责存货安全管理、定期实施存货盘点、编写盘点报告、盈亏差异报告审批报废物资清单、审核存货减值事项。财务部:对盘点差异、报废、减值等进行账务处理。月末、年末物流部门要与财务部门进行财务与库存物资实物账的核对,核对无误后经双方负责人在库存明细表上签字确认;对发现差异的应查明原因,出具差异报告,经负责人审批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金融危机下,企业一般会面临资金紧张、销售不畅的不利局面,在此形势下,控制和压缩存货库存很有必要。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消化呆滞库存的计划和步骤,采取清理库存、材料改用、让售淘汰改型材料、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压缩库存,提高存货资产质量。

3、完善制度化的存货核算和稽核制度

(1)财务部门按照公司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正确核算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由董事会审批,对外披露后在下一年度实施。

(2)财务部门月末对在途存货、货到票未到的存货,复核采购部门提供的已校验未收获或已收获未校验的采购清单后,在eRp系统中暂估入账。

(3)财务部门每季末根据生产部、物流中心、采购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存货可变现净值与账面价值,计算存货跌价准备,重大的存货跌价需由董事会议核准同意并形成会议纪要后才能处置。

4、实行存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在企业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公司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合并在一起,从一个统一的视角展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把企业活动与合作伙伴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不过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应注意实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必需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

三、企业存货管理案例分析――“零库存”管理

沃尔玛是一家零售企业,在销售收入上超过世界能源核心的石油化工企业。其原因在于沃尔玛首创交叉配送的独特作业方式,没有入库储存与分拣作业,进货时直接装车出货。在竞争对手每五天配送一次商品的情况下,沃尔玛每天至少送货一次,意味着可以减少商店或者零售店里的库存,使得零售场地和人力管理成本都大大降低,库存管理的简化使其每年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费用。

不过在推行这个模型的企业因为要求每道工序都要按前一工序的需求来生产,为降低成本,每道工序都不备有存货。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再返工的话,所花的成本费用就会高出很多,这样就得不偿失。因而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用“零库存”来降低存货成本,很多企业仍需要利用传统的模型及其他方法来控制库存,降低成本费用。

四、结论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令全球经济形势日益恶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将会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漫长的严冬。不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存货管理模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存货管理方式。本文认为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实现永续发展是其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充满挑战性的现实命题。

参考文献:

采购危机管理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资采购;新型策略

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能够保证煤炭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行及管理控制。但是金融危机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物资采购方面,采取何种采购模式和策略,予以促进煤炭企业的有序经营、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成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煤炭企业传统物资采购模式分析

(一)传统物资采购模式简介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的煤炭企业采用传统的物资采购模式,说明传统的物资采购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爆发给煤炭企业带来的危害,传统的物资采购模式存在的缺陷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是一次性的,煤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每当企业出现需要时要重新寻找新的供应商,这样做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也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供应商选择方面,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注重的往往是交易价格方面而不是质量,并且对交货期限没有严格的设定。

(二)传统物资采购模式的特点

1.煤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量少

煤炭企业和供应商都想在各自的竞争领域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煤炭企业会在众多参与竞争的供应商之中选择一个交易价格低并且质量有保障的供应商,并且为了避免供应商抬高价格,煤炭企业往往会对供应商们隐瞒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而对于供应商来说,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也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这样就会造成煤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量少,互相不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

2.传统物资采购模式不注重质量的控制

传统物资采购模式最注重的是交易价格,而对供应商供应的产品质量是在谈妥价格之后进行验收的,这样煤炭企业就无法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供应产品的生产过程,难以控制产品的质量。

3.传统采购模式下双方合作方式不灵活

传统采购模式下,煤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一旦达成合作关系就要签署相关合同,并且合同签署生效后便不能随意的更改,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产品的供求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是供大于求,那么煤炭企业就会出现压货的现象,如果是供小于求,那么煤炭企业就会出现现货不足的问题,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另外签署合同,大多数情况下,合同的更改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就会对供求双方都产生不利影响。

二、煤炭企业新型物资采购策略实施措施

(一)制定供应商准入制度

煤炭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邀请企业生产部门和与生产相关的部门参加,这样能够深入的了解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并且掌握供应商的信誉和产品质量,最后对参与竞争的供应商进行择优录取,建立相应的供应商资料数据库。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尽量的在数据库中的供应商之间进行选择,如果出现数据库之外的供应商,需要向相关负责人进行申请,不能私自的确定数据库之外的供应商。另外,要对供应商资料数据库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更新,这样有利于对供应商资料管理。

(二)制定招标采购管理规范

煤炭企业要推广招标采购的方式,对于企业需要采购的重要物资或者是采购量较大的物资,要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规范,例如,如果物资采购单价超过5万,或者是累积采购达10万及10万以上的物资,必须实行公开比价或者是招标的方式进行。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要不断地优化其采购方式,扩大招标的采购范围和招标份额。另外,对于达不到招标条件的小批量物资,要实行公开比质量、对比价格的采购方式。

(三)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在传统的物资采购模式下,经常出现临时追加采购量、采购量变化大、采购要求临时变化等问题,给物资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科学的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各个生产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并上报给物资采购部门,物资采购部门将各个生产单位的物资需求进行汇总,并且结合企业物资消耗的定额、相关材料费用的限额以及拥有资源的情况等,科学的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针对大宗物资、急需物资、常用物资和不必要物资等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生产单位的需求,而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有限的采购资金,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危机的不定期爆发对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作为保证煤炭企业发展基础的物资采购部门要积极的改变采购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煤炭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本文对新型采购策略进行了简单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煤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模式,从而更好地维持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丽.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的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229.

[2]彭涛.浅谈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的新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165.

采购危机管理篇3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营销的主体,是各种通过电子方式而不是面对面方式完成的交易。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用来增强贸易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商业构想的实现,用来提高贸易过程中的效率。

电子商务是商业的新模式。各行业的企业都将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各种现实与虚拟的合作都成为可能。一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一个协调的合作整体,企业的雇员也可以参与到供应商的业务流程中。零售商的销售终端可以自动与供应商连接,不再需要采购部门的人工环节,采购定单会自动被确认并安排发货。

企业也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向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不是大企业才能实现的构想。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任何企业都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供应商或顾客建立业务关系。信息的有效利用成为新经济模式中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基本的贸易与通讯手段。

化工行业:最适合电子商务的产业

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已通过电子采购方式获得了他们想要采购的相当部分物品,一些公司一年通过电子采购的金额就达数百亿之巨。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采购成本每降低1元所获取的效益相当于多销售5-15元产品,可见采购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竞价”能力。尤其是对于化工行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种类复杂、供应链关系密切、企业数量众多、交易数量庞大,更是需要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有效实现电子采购。

如今,在我国化工行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的现实下,专家指出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类似于必联采购网这样的互联网采购管理平台,助企优化认为不仅为企业提供采购管理的服务,还帮助企业实现战略采购,改善订单管理程序,扩大市场接触面。一方面,通过电子采购流程,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率,减少采购的人工操作错误;通过电子招标、电子询比价等采购方式,形成更加有效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根据供应商的历史采购数据,可以选择最佳的货物来源;通过供应商管理,可以减少采购的流通环节,实现端对端采购,降低采购费用。

同时,借助整个电子信息数据,判断并了解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科学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决策。由此可见,第三方电子采购管理系统是解决化工企业瓶颈问题的有效平台,化工行业作为最适合电子商务的产业之一亦是毋庸置疑。

近日,国内一家第三方咨询机构调研发现,电子商务具有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缩短汇款时间、扩大销售范围等特点,能有效地提升网商(个人及中小企业)竞争力,使用电子商务的线上中小企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下的存活率要高出传统线下企业五倍。这家咨询机构还称,在经营信心复制指数方面,65%线上中小企业有信心和能力度过经济难关;而线下企业还不足10%。此外,30%的企业认为,应用电子商务后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53%的企业认为有提升作用。

有专家表示,出口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外需减弱、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面临很大经营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能够带给企业准确的信息,从而让企业在危机中找到机遇。目前80%以上的网商都能从网络中获益,生存变得更加容易,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益处。

经调研发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前后的变化中,67%的企业认为合作伙伴增多,业务渠道更宽;58%的企业客户增多、销售额增加,56%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在良性循环中网商整体水平日益提高。

电子商务凭借低成本高收益和开放性拓展性,在危机中更凸显价值。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在个人消费领域的普及,在线购物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传统的线下交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加速了向电子商务线上平台转移的进程。

与电子商务共同成长

“不迈进电子商务,相当于关着门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企业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田立胜是北京浩海轩商贸有限公司的经理,他所在的企业,跟很多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最近才接触电子商务。

田立胜最深的感受是,无论经营环境怎么样,都应该相信: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多了一种机会。据了解,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家企业成为或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用户,中小企业网络接入率已接近90%。

随着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丰富和不断完善,在经济危机下,传统贸易向线上交易的转变正在提速。有报告显示,去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规模近两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09年全年的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尽管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但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整个产业也需要一次调整与洗礼,迎来品牌及行业的成长与转型。而经济危机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中小企业在经营销售方式上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发生变迁。

随着中国中小企业加入电子商务,并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的增长,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应对经济危机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必然。(来源:千龙网)

电商动态:生意宝重金购买ppi.cn域名打造“大宗商品数据商”

日前,a股上市公司、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商网盛生意宝(002095,SZ)宣布:为进一步打造旗下第三方大宗商品服务平台“生意社”,近日已重金成功收购顶级域名,用于生意社的统一域名,并对外了“生意社”的全新战略定位——“大宗商品数据商”。

采购危机管理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工程采购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一个工程项目中,采购成本占工程总成本一般不会低于30%,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既要保证采购质量、保证工程进度,同时又要利用好本单位宝贵的流动(采购)资金,这是就更加凸显采购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1、准确掌握订货供货时间

一个工程的实施是有施工周期的,工程所需物资一般是根据工程进度按计划分批到达现场的,因此作为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就要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安排物资到达现场的时间,并据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采购订货的时间和供货商交货时间,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就更需要部门之际密切配合,尤其是相互关联的业务部门之间更需要无缝对接。及时的沟通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物资到达现场的时间及到货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经验,设备的到货时间与安装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不少于十五天,最短应不少于七天,且现场必须及时开箱验收。

2、充分合理利用供货商资金

对于长期稳定的供货商,充分利用长期合作的良好基础和感情资源,力争是供方能够与需方“同甘共苦,共危共荣”。顺境是利益均沾,逆境是风险共担。市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当然供需双方也是在各自的需求中不断的更替变化。尽管金融危机肆虐天下,但总有一些经营好的企业在逆境中傲然挺立,他们在不断寻求商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这正是我们择优劣汰选择合格供货商拓宽采购管道的好时机。此时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供货商对于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都将大有好处,同时也为共同抵御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提高了战斗力和抗击打能力。

3、适当改变付款方式

针对不同情况在付款方式上适当采取一些灵活手段对短期内缓解资金压力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缓付少付,对于使用期限较长的工程物资,可是工程进度适当延期分配发货,而发货款可改为到货款,到货款可改为验收后付款,验收后付款可延至合同允许的最后期限。

4、缩短采购周期

采购周期一般是指订货周期和交货周期。采购计划下达后,作为采购部门一般都希望能够尽快落实采购任务,完成采购合同的签订。但是对于制造周期与工程供货期尚有较长的供货时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订货呢?对于交货周期可长可短,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最短交货期呢?笔者认为适当的缩短订货周期和交货周期对于资金使用的时效性无疑是有好处的。道理很简单,一般签订合同就要签订预付款,交货时间越长资金占用时间就越长;同时缩短交货周期也可以使采购资金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采购危机管理篇5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品牌;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7-02

自2005年以来,产品伤害危机事件频繁发生: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将乳制品行业推到风口浪尖上;随之,2011年之后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并波及到了中国大陆,酿成了重大的食品安全危机;2012年酒鬼酒被检测出塑化剂含量超出标准2.6倍,白酒行业上市板块遭受重创,市值蒸发330亿元。产品伤害危机事件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也引起了企业、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的重视。而针对产品伤害危机,西方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依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对产品伤害危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诸多有益的理论成果,为我国产品伤害危机领域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产品伤害危机的内涵

Siomkos&Kurzbard(1994)将产品伤害危机(productHarm-Crisis)定义为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个产品是有缺陷或是对消费者有危险的事件。此概念准确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产品下架、召回等产品危机现象,基于此,我国学者对产品伤害危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任金中、景奉杰(2013)认为,在危机初期阶段产品使用者并不知道谁应该对危机负责,这一类情形存在模糊性,因此两位学者在产品伤害危机模糊情境下提出了企业危机和行业危机概念,并分析了两种危机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此外,国内外学者依据所处的情景对产品伤害危机进行不同方式划分。Smith,Larry(2003)从法律视角将产品责任危机分为两种:一是可辨解型。即企业可以在媒体或法庭上澄清和证明产品是无害的、没有缺陷的。二是不可辨解型。即企业无法澄清和证明产品是无害的、没有缺陷的,产品面临召回或退出市场,企业可能遭受大量的民事诉讼。在此基础上,方正(2007)依据“产品缺陷或伤害是否违反相关产品法规或安全标准”也将产品伤害危机分为可辨解型和不可辨解型两类。

二、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作为产品的直接或是间接使用者,与产品生产息息相关。当产品伤害危机发生时,消费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研究产品伤害危机或品牌丑闻对消费者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国内外文献对消费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感知风险和考虑集的研究。方正等(2006、2007)以我国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不同消费群体,即年龄差异对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青年顾客相比,产品伤害危机会使老年顾客感知到更多的风险,但该研究结论缺乏全面性。吴剑琳等(2012)以2010年丰田企业召回门事件为例,以性别、年龄、收入三个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为调节变量,分析了汽车行业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对购买意愿受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汽车产品伤害危机中,男性的购买意愿受损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年长者要高于年轻者;从收入来看,中低收入消费者要高于高收入消费者。梁建明(2012)从五个维度分析了感知风险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和身体风险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功能风险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呈微弱负相关。孙瑛等(2011)采用nBD模型分析了产品伤害危机后顾客实际购买频率远低于模型预测的期望购买率;用G-G模型分析了实际购买金额与模型预测的期望购买金额没有显著差异,最后得出顾客价值是由期望购买频率与期望次平均购买金额的乘积,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整体上的顾客价值并没有产生显著变化,但从个体上分析,产品伤害危机对大部分顾客的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产品伤害危机的发生使得顾客价值大大受损,这也对产品进入到消费者考虑集产生很大影响。王晓玉等(2006、2008)认为危机的处理过程对危机产品是否进入考虑集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危机响应方式与消费者考虑集中是否包括危机品牌及对复杂品牌的偏好顺序做了进一步解析。结果表明,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会使消费者直接将危机产品排除或纳入到考虑集中,而不是提升或降低其在考虑集中的偏好顺序。总之,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从以下进行:第一,从消费者自身比如年龄、性别、收入等分析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第二,从发生产品伤害危机之后企业应对措施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产品伤害危机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或感知风险。

三、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的影响

(一)产品伤害危机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马宝龙等(2010)运用nBD-Dm的随机模型以雀巢奶粉为例分析了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绩效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品牌绩效指标中的购买频率和品类需求份额两个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余几项指标拟合度较好。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当产品发生危机事件之后,短期内,危机品牌对品牌的购买频率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长期来看,危机造成了稳定市场竞争结构的改变,也就是说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类竞争结构产生影响,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产品伤害危机对竞争品牌是个机会也是威胁。

(二)产品伤害危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

产品伤害危机不仅对品牌产生影响,对企业品牌资产也存在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情境下,产品伤害危机是如何影响品牌资产的。刘接忠从产品伤害危机处理过程中消费者信任的角度探讨了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吴旭明(2008)以2008年汶川地震中成都市三大通信运营商出现通信阻塞这一可辨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事件为背景,分析了消费者个体差异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可辨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中重度消费者对品牌态度、感知质量、购买意向和品牌合意性的认知要高于轻度消费者。井淼、周颖(2013)在方正(2006)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分析了产品伤害危机不同的反应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品伤害危机类型下的不同危机反应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情境下,不同的危机反应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四、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策略

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感知风险、品牌态度会发生很大变化,此时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对产品伤害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很丰富的理论成果。Siomkos等(1990)认为危机应对分为企业自身应对和外界力量应对,外界力量应对包括政府应对和媒体应对。王晓玉、晁钢令、吴纪元(2006)认为,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响应和专家响应至关重要,并且将危机响应类型具体分为没有产品伤害危机事件、有事件无响应、事件出现加企业响应、事件出现加专家响应、事件出现企业和专家联合响应五种情况。方正(2007)将产品伤害危机应对方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业应对;第二类是行业应对;第三类是专家应对;第四类是政府应对。以上的危机应对方式主要是从应对主体上分析的,大致划分为企业应对和除企业之外的外界力量应对。

在危机应对策略和效果上,国内外学者也有大量研究。Siomkos&Kurzbard(1994)提出了“企业应对方式连续集”的概念,并将危机应对策略分为“坚决否认”、“强制召回”、“主动召回”和“积极承担责任”四种,并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坚决否认”和“强制召回”是最差的应对方式,而“主动召回”和“积极承担责任”造成的损失较小。方正(2007)将企业应对策略具体细分为“纠正措施”、“积极澄清”、“置之不理”和“否认、反驳”四种。花海燕(2009)也从企业应对角度分析应对策略,包括“置之不理无应对”、“否认辩解”、“积极澄清”和“积极承担责任并公开致歉”。李蔚(2011)将企业应对分为“无应对”、“否认”和“积极承担责任并致歉”。方正(2011)将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概括为三种:和解策略、辩解策略和缄默策略。吴思(2011)探讨了不同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方式及其特征,在不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中,主要是要比较企业应对、政府应对、专家应对等应对方式的优劣。在可辨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中,第一类应对方式是纠正措施,包括致歉、赔偿等;第二类应对方式是积极澄清,包括积极召开新闻会,披露企业最新信息;第三类应对方式是保持沉默,包括不提供信息、拒绝采访等。总之,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无外于企业应对和外界应对,产品伤害危机类型不同,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危机发生的类型,是可辨解型还是不可辨解型,采取适当措施,对症下药,减少损失,维护企业和品牌形象。

(二)产品伤害危机后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

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之后,企业除了要积极行动来应对危机还要采取必要的策略比如广告、产品促销等营销策略来恢复消费者信心和购买意愿。国内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董亚妮等(2009)从产品伤害危机后的产品策略着手将危机后产品策略概括为三种:产品维持、缺陷改进和功能增强,并分析了这三种产品策略对顾客感知质量、责任归因和购买意愿的影响。董亚妮(2012)从产品伤害危机后广告策略着手,将广告策略细分为企业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并分析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告策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企业为了维护形象所做的广告比产品广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的正向影响更大。

五、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影响的结果已有较多的论述,然而,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影响的过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值得学界、业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行业内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反应策略才能形成协同效应以及如何建立以行业最优为目标的协同反应机制,这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此外,现有的研究主要站在危机企业的立场来研究反应策略,我们也可以从竞争者的角度来研究伤害危机下竞争企业的博弈过程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正,杨洋.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应对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2):39-44.

[2]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李国峰,邹鹏,陈涛.产品伤害危机管理对品牌声誉与品牌忠诚关系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108-115.

[4]王晓玉,晁钢令,吴纪元.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处理过程对消费者考虑集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5):86-95.

[5]崔金欢,符国群.产品危害事件对品牌资产变动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2(5):17-22.

[6]董亚妮.产品伤害危机市场恢复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09(1):23-27.

[7]方正.论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J].社会科学家,2006(5):159-162.

[8]井淼,周颖.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6):109-113.

[9]SiomkosG.J.,KurzbardG..theHiddenCrisisinproductharmCrisismanagement[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4,28(2):30-41.

[10]SmithL..mediaStrategiesinproductLiabilityCrises[J].ofCounsel,2003,22(9):6-11.

[11]BirchJ..newFactorsinCrisisplanningandResponse[J].publicRelationsQuarterly,1994,39(1):31-34.

[12]pruittS.w.,petersonD.R..SecuritypriceReactionsaroundproductRecallannouncements[J].JournalofFinancialReview,1986,9(2):113-122.

[13]KellerK.L..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managingCustomer-basedBrandequity[J].theJournalofmarketing,1993,57(1):1-22.

采购危机管理篇6

关键词:金融救助机制;救助历史;救助主体

中图分类号:F83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50-05

近60年来,美国的金融业先后经历了从混业到分业,又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有代表性缩影,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危机救助与处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美国金融体系概况

美国金融体系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ReserveBank,FRB)、财政部金融监管局(officeoftheComptrolleroftheCurrency,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FDiC)、储贷机构监管局(officeofthriftSupervision,otS)、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ationalCreditUnionadministration,nCUa)等五个机构。

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因此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了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1986年4月1日,美国完全取消对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等因素,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率不断上升。1984年有79家商业银行倒闭,1985年有120家,1986年有150家,1990年则高达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国10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破产、1991年初拥有230亿美元的新英格兰银行集团破产,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震动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银行的股价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银行的股价甚至不到其账面价格的一半。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统计,1991家全国已有1000家银行被列入有可能倒闭的问题银行,另外在200家大银行中,至少有35家急需44-6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否则可能在当年宣布倒闭。[1]

二、美国金融救助历史及政策演变

美国关于金融危机救助的政策主要包括用于处置和救助储贷机构危机的宽容政策、救助商业银行危机的政策以及面向所有投保金融机构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2][3]

(一)救助储贷机构危机的宽容政策

美国的储贷机构(S&L)是一种靠吸收小额存款以固定利率提供15-30年住宅贷款的金融机构。1979年开始的利率上升、资金筹措成本的上升与资金运用收益的降低使储贷机构普遍陷于困境。面对储贷机构的问题,监管当局的战略是在问题没有完全暴露之前采取宽容政策,在问题彻底暴露后,对资不抵债的机构采取资金援助的方式。宽容政策是指通过一系列法规、法令为储贷机构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首先,在1980年3月制定了《存款金融机构的规制与货币控制法》(DiDmCa)。主要内容包括:(1)在持续性的利率上升的状况下,缩小存款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领域限制,特别是扩充联邦储贷机构的融资职能;(2)在1986年3月前撤销基于“Q条例”而制定的存款利率的最高限;(3)为强化存款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将存款保险的最高限额由4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

其次,在1980-1982年间,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理事会(FHLBB)采取了许多救济储贷机构的措施。1980年11月将储贷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由5%降低到4%;1981年9月允许有经营困难的储贷机构发行自有资本证书,由联邦储贷保险公司承购,在账面上改善储贷机构的财务状况;1982年将储贷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再次降低到3%,在会计基准上也适用缓和的会计准则。

最后,在1982年12月制定了《甘-萨特哲曼法》。主要内容包括:为放松对储贷机构的限制,1984年前撤销存款利率的上限;扩大储贷机构的非住宅贷款与消费者金融的融资比重。然而这些本为挽救储贷机构危机的法规反而助长了储贷机构的危机,因为贷款限制的放松促使储贷机构进行更高风险的投资,资本充足率的降低与存款保险投保额的增加引发了这些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

(二)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政策变迁

面对80年代以来的商业银行问题的暴露,美国监管当局的政策经历了很大转变。

首先是基于“不可缺少”(essentialityrule)的原则处理银行业的问题。如果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在当地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当地不可缺少的金融机构时,该金融机构可以免于破产,这是1955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第13条的内容。最早运用该原则是1971年,在80年代初也运用该原则救济了几家银行,最大的救济案是1984年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破产。

其次是“太大而不能破产”(toobigtofail)的原则。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保卫战对监管当局的危机处理政策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危机处理政策的转变,即由“不可缺少”原则转变为监管当局只救济那些破产后影响特别大的银行,但后来救济的对象不断扩大,以致扩展到救济小规模银行。这一原则的滥用,其后果是严重的,不仅大银行的投保存款,连小银行的投保对象外的资金也得到保护的做法有失公平性。另外,这一政策还助长了银行的不正当经营,结果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全性,增加了存款保险的负担。

(三)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FDiCia)》的实施

根据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FDiCia),对问题投保机构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对资本严重不足的金融机构采取以风险性资本为基础的市场退出机制,在问题投保金融机构恶化至最坏之前,即可依法令其退出市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FDiCia)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危机处理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除了“太大的不能破产”的原则;二是提出了处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三是引入早期纠正措施。

1992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的贯彻实施,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得到了缓解,而新的危机处理对策的出台有利于恢复国内外金融市场对美国金融机构的信任,金融危机得到了抑制。

三、美国金融救助主体的角色分工

在美国金融救助体系中,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宏观协调,一般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救助过程,出资主体的角色逐渐淡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已成为金融救助体系中的核心角色,承担了金融救助的主要任务。此外,清理信托公司也曾在美国金融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一)联邦储备委员会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在金融救助过程中除了通过货币政策从宏观上加以努力外,还直接参与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系统有重大影响力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美联储的具体救助方式逐渐由出资向协调重组过渡,更多地担任协调人的角色,淡化出资主体角色。这一点可以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重组中得到证明。

(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会员银行和储贷机构的独立存款保险人,主要有三大职责:保险人、接管人和监管人。美国法律规定,FDiC是所有倒闭联邦银行和联邦储蓄信贷协会的清算管理人,目前大部分州也任命FDiC为倒闭州银行的清算管理人。作为清算管理人,FDiC具有受托管理被关闭机构资产和负债的职责,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回收、变现倒闭机构资产,偿付债权人。

(三)清理信托公司

美国在处理金融机构的危机中,清理信托公司(RtC)虽然是一个过渡性的机构,但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作为破产储贷机构的保管人和接管人,处置破产储贷机构危机,负责购买储贷机构的不良债权,并采取证券化的手段促使债权流动,负责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追究经营者责任等等,这一机构没有按预定计划撤销,而是持续到1995年12月末。存款保险公司以银行支付的保险金作为资金来源,而清算信托公司没有任何内部资金来源,其运作的资金只能依靠国会拨款和其他间接来源。

四、美国金融救助的主要方式

美国金融救助的方式较多,主要包括收购继承(p&a)、银行持续经营援助(oBa)、投保存款转移(DitR)、过渡银行(BridgeBank)等,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使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问题金融机构得到了有效的救助或处置,稳定了金融市场并维护了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5]

(一)收购继承方式(p&a)

收购继承方式(p&a)是指由健康的金融机构收购问题金融机构的部分或全部资产,并至少承担所有存款负债。这种方式是美国金融救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救助方式,在实施金融救助过程中,FDiC和RtC经常使用这种方式。1980年至1994年,FDiC共计处理了1617家问题金融机构,其中1188家(约占73.5%)机构是通过收购继承方式(p&a)解决的。RtC处理的747家机构中有497(约占66.5%)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处理的。收购继承方式(p&a)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含看跌期权的收购与继承方式。FDiC因接收的资产过多而无法处理时,则逐渐尝试将资产运用看跌期权(putoption)出售给购买银行的方式处理。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购买银行的首次付款额度,可以促使购买银行购买更多的资产,因为FDiC同意购买方购买资产时,准许其在特定的时间内,有权将无意持有的资产返还FDiC。

2.整体购买与承接方式(wholeBank)。这种方式是收购银行收购问题金融机构的所有资产与存款。FDiC只需对中标的收购银行进行一次支付,由收购银行承接问题金融机构的与资产相关的所有风险与负债。这种方法在1998年-1991年使用较多,因为只要投标额比FDiC的清算成本低便可行使,但自最小成本实行后,这种方式便不再具有竞争力了。

3.损失分摊(LossSharing)。在1990年以前,FDiC在处理大型问题银行时,很难获得购买银行对商业放款组合的合理投标。为了说服意愿不高的购买者收购此放款,FDiC采用损失分摊方式,特点是FDiC以填补特定问题放款组合的大部分损失(同时接收大部分权益)的方式,降低购买者的风险,使购买者同意承担该组合的剩余风险。该方式的优点是使银行的债权人留在银行体系之内,降低因问题机构破产对市场的冲击。

4.其他类型的收购与承接方式。修正型p&a方式(modifiedp&a),要求投标者购买现金和证券,通常还有分期偿还贷款和全部或部分的抵押贷款组合,有时也包括多户住宅贷款(multi-familyLoans)。贷款型p&a方式(Loanpurchasep&a)要求中标者承接较小部分的贷款组合,通常除现金和证券外只有分期偿还贷款。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只收购健全资产的收购方式(CleanBank)。

(二)银行持续经营援助方式(openBankassistance,oBa)

FDiC在面临问题金融机构濒临倒闭时,对尚处于运管中的银行提供财务援助以支持其持续经营。主要包括贷款、捐助、存款、购买资产或承接负债等方式。通常情况下,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在初期大部分处于完整状态,因此采用oBa方式在保证问题金融机构继续运营的前提下,由政府提供财务援助,以协助其渡过难关或借此吸引健康金融机构进行购买或合并。通常FDiC会依法要求由新经营管理团队接手,并确认原机构股东的股权稀释程度,以及为私人部门注入新资金等。

(三)投保存款现金支付(StraightDepositpayoffs)与投保存款转移(insuredDeposittransfers,iDt)

在FDiC与RtC无法找到购买与承接机构或p&a方式投标成本太高时,一般运用投保存款进行现金支付或存款转移。该方式是由FDiC或RtC直接向问题机构存款人进行现金赔付或将该投保存款通过由健康金融机构担任FDiC或RtC的人的方式进行转移。对于问题金融机构未投保存款的存款人及一般债权人,在处置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后发给清理债券凭证。现金赔付方法常见于对小型问题银行的处理中,这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特许权价值不够吸引人,而且在实施现金赔付时,不需金融机构承接负债与购买资产。FDiC在1983年首次采用投保存款转移,这种方式使FDiC节省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费用,并有利于银行吸引潜在客户,还可降低因办理现金赔付而造成当地社区的紊乱情形。

(四)桥梁银行/实行接管(BrigeBanks/Conservatorships)

美国于1987年通过银行公平竞争法授权FDiC创设桥梁银行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包括承接问题金融机构存款、其他特定负债及资产。过渡银行是经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核准的临时性、以服务为主的联邦银行,由FDiC负债管制,并策划如何接手经营并继续为该银行客户提供相关的银行业务服务。实务上,因过渡银行制度颇为复杂,而且小型金融机构破产率较高,因此FDiC较少运用桥梁银行权限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接管措施是指主管机关判定金融机构支付不能或已符合进入接管阶段,而由FDiC或RtC担任接管人,FDiC或RtC接收该任务后,通常会指定一位管理人(managingagent),充分授权其监管该机构日常运营。而为不使金融业务中断,影响该地区金融活动及商业交易,通常允许该机构在短期内继续营业。

桥梁银行与接管的处理方式均为临时性处理方式,借以促进问题金融机构的重建与稳定,同时赋予了FDiC与RtC处理大型问题金融机构的广泛权限。此外,重建机构的管理目标是维持问题金融机构的已有的特许经营权的价值,降低存款保险基金的处理成本并减轻问题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

(五)其他方式

除了上述四种方式外,美国金融救助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提供资金援助的合并方式也称为援助合并,指健全的金融机构在得到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援助条件下合并破产机构。二是资金援助,一种延续型的危机处理方式,不以金融机构的破产为前提而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实施救济。三是分行分割(BranchBreakup),指将问题金融机构的分行分离出让,这种方式是由RtC开放出来的,主要是基于部分大型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中,很少有购买机构愿意或能够承接具有多家分行的银行或储贷机构的存款,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放大银行经营特许权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投标。四是宽容规划(Forbearanceprograms),宽容规划是指对那些以安全文件原则经营却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免除其最低资本要求。该方式主要是针对那些管理良好、具有经济效益并集中向农业或能源等行业放款、且贷款组合超过25%以上的问题金融机构。五是利润维持合约(incomemaintenanceagreement),指FDiC确认问题金融机构尚能继续经营时,与购买机构签订市场报酬率承诺保证书的前提下,强制问题金融机构与健康的金融机构合并,FDiC承担利率风险并且向购买机构支付生息资产与问题金融机构平均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但若利率下降使资金成本低于生息资产报酬率时,购买机构应向FDiC支付差额。

六、美国金融救助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是金融救助能否有效实施的保障

金融救助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涉及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法律诉讼。救助主体处理问题金融机构、重组资产、清偿负债时,需要法律赋予的广泛权力和可以遵循的法律。美国为处理银行危机先后出台了8部重要的法律或法律修正案,就处置主体的权力、机构和资产处置的基本要求、负债清偿程序、处置资金来源、资产处置方法、处置成本分担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金融救助要有独立的、职能化的救助主体

金融业是一个具有公共性、外部性、风险性特征的特殊行业。银行所有者用少量资本支配巨大社会资本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所产生的委托风险,决定了银行业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同时,金融业是一个公共性、外部性极强的行业,金融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金融业需要一个抵御风险传导、减弱风险共振的稳定机制。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美国在1934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专门负责监管银行业风险。基于集中处置大面积储贷业危机的需要,美国又于1989年设立了清算信托公司,专门负责处置储贷机构危机。美国的这种做法对我国极具启发意义。

(三)提高危机预警能力,及时施救,是决定金融救助机制好坏的关键因素

危机发现得越早,救助得越及时,问题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越少,救助成本越低。美国在八九十年代银行危机时曾因现场监管不力,导致金融机构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问题,又因资金不足、措施不当等诸多原因未能及时有效地实施救助,从而造成破产机构增多、处置成本加大。为此,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作出了许多改进努力,如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信用级别实行差别监管;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探讨运用有关指标识别和预测金融危机的途径;研发金融机构监控系统,跟踪金融机构指标变化;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从报表分析和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减少了金融监管中的随意性。

(四)金融救助要有可靠的资金做支撑

美国救助银行危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保险基金和预算拨款。从1989年至1995年,美国国会共拨款1700多亿美元用于处置银行和储贷业危机。事实上,美国在救助储贷业危机时,也曾因联邦储贷保险公司资金不足、国会拨款不及时而影响危机救助,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五)依法追究责任人,防范金融救助中的道德风险

对因外部冲击一时陷入困境或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以维持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的实践表明,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削弱市场约束。对此,美国强调市场纪律,主张按市场规则依法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一是对问题金融机构及时救助;二是严格限制救助范围;三是对出于稳定需要确需救助的大银行所产生的救助成本,按“谁受益,谁掏钱”的原则,在受益金融机构中分摊,严禁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andrewLarge:aframeworkforfinancialstability,FinancialStabilityReview:June2005.

[2]anthonym.Santomero,paulHoffman,“problemBankResolution:evaluatingtheoptions”,FinancialinstitutionsCenter98-05-B.

[3]Bolzico,Javier,albertoFigueroa,Yiramascaró,andRicardotappatá(2004).“BankResolutionworkshop”.theworldBank.washington,DC(December).

采购危机管理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策略

一、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当金融风暴来临之时,任何国家都难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冲击是在所也难免的,并且其影响在慢慢地扩大和深入并凸现出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低附加值加工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为明显的是在秋季广交会上,曾经是中国出口产品消费大户的欧美国家,2008年的订单已经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再则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随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呈单边升值,以及国内2007-2008年物价明显上涨,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再,甚至已经是无利可图,许多纯加工性的喜爱企业也只好趁早关门大吉,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词语像瘟疫一样蔓延,直接威胁着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中大型企业。

二、中国企业财务现状及发展要求

中国企业大部分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比较薄弱,在创建和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投资生产过程中,片面追逐当前的高利润,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未实施和实现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这已经严重制约该类企业的成长壮大,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首当其冲的进入艰难时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正常现象。全球经济每十年左右将要历经一次大规模调整,如1997年前的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十年后的今天爆发的金融风暴。危机终究会过去,全球经济也将会回复平稳,但如何度过寒冬,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是企业目前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次重大挑战。每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创新精神、市场定位、技术革新以及良好的财务运作管理策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市场定位也很重要,重点发展哪个层面的技术,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务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实事求是的选择。在当前外向型经济受到影响后,我们便可以根据政府政策性的调整转向内需市场。中国目前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将随着实施和操作而逐步显现出来。除此外,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启动,企业可是通过自我的产品和市场定位,进入融资市场以增加企业的财务实力,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企业资金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也应该运用科学的统筹的方法,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因金融危机的环境将带来的部分不利因素,采用谨慎性原则,防范资金链的断失所导致经营困难。

三、金融危机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1.首先是成本控制管理

即节约成本,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分析基础上的。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比如产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根据成本内容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着重对各成本进行分析,如直接生产费用(原料、辅料、直接劳动成本)分析,制造管理费用分析,劳动力成本分析,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找出控制关键环节点,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诸如通过降低差旅费用、招待费用标准降低管理费用支出,通过裁减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来降低营销成本等。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径。

2.资金效率管理

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增加可控现金,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即赊购的方式,注重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企业须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对应收帐款实行动态跟踪,加大催收力度,合理谨慎估计坏帐额度,加强存货管理,科学、经济、合理采购,促进现金周转速率,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此举既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购进材料与设备实行比价管理

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然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再压价,谈价,核实无误后下价格审批单。,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比价能节约大量资金,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4.呆滞资产管理

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变“死钱”为“活钱”。

5.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帐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帐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其中,资金回笼额以上年实际为基数,每年增加额将按一定比例给予销售人员奖励,每年减少额将适当扣减销售人员奖金与工资,同时,销售人员岗位采用“末位淘汰制”。

6.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敏超: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采购危机管理篇8

建立易制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储存规定。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易制安全管理。

3.责任者

安全部、保卫科、采购部、使用单位。

4.程序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浙江省禁毒条例》的有关规定,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4.1生产、经营、运输、储存易制毒化学品,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成立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管理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并确定1-2名专兼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人员。

4.2定期对易制毒化学品联络员、仓管员、使用人员进行政审,定期对上述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4.3每次购买易制毒化学品,均由联络员携带东阳市易制毒化学品购用申请表以及上次办理的购用证明、实际购买情况,到市公安局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办理购用证明。购用证明有效期为一个月,每证仅限购买一次。在购用证明办理后未能按时购买,应在有效期满后7日内将已过期的购用证明交回原发证机关,由原发证机关注销作废。

4.4购买易制毒化学品时必须严格按照购用证明上的数量购买,不得超过购买证明上所限定的数额。

4.5购用证明仅限证明上所注明的购用单位使用,应由购用单位派员前往销售单位购买,不得将购买证明以任何形式交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或请其他单位或个人代为购买。

4.6所购买的易制毒化学品必须是本单位使用,不得以转让,转借等形式交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得为其他单位代为办理购用证明。

4.7易制毒化学品运抵单位后,必须由联络员在场监视卸货、入库,数量核对无误后,有送货人、仓管员、监督员分别在易制毒化学品出入库登记证明簿上签名。

4.8易制毒化学品须有单独的仓库存放,实行双人双锁,出入库台帐登记清楚、全面、准确。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易制毒化学品仓库。仓管员和联络员应每月盘点当月的使用数量和库存数量,核对无误后,在每月5日前将盘点情况寄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如在盘点中发现存在数量不对应,应立即报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由管理办公室和使用企业共同复核。如发现被盗的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4.9使用部门(车间)须开具易制毒化学品领用单,由使用部门(车间)负责人签字后,向仓库领用易制毒化学品。出库时联络员须到现场监督,领用人、仓管员、监督员核对数量后分别在易制毒化学品出入库登记簿上签名。出库后由联络员陪同领用人将易制毒化学品送到使用部门(车间)。易制毒化学品领用单位应建立登记台帐,单独装订成册备查。用槽罐储存易制毒化学品的,从槽罐抽到高位槽(即抽离槽罐)即视为出库,做出库登记。

4.10使用部门(车间)应按当天使用计划,合理领用易制毒化学品。原则上谁使用由谁领用,负责领用人下班,易制毒化学品还有剩余即视为不能使用完。使用部门(车间)负责人应安排二个人将多余的易制毒化学品送回仓库,由仓库管理人员应对送回的易制毒化学品进行称量后作为入库原料进行登记,送回人、仓管员分别在登记簿上签名。不得将领用原料暂存在仓库中,使用部门(车间)不得私自存放易制毒化学品在本部门(车间)。使用部门(车间)再次领用已送回的易制毒化学品应按第九条规定重新办理领用手续。

4.11使用易制毒化学品,应注意易制毒化学品使用后残液的回收和处理,不得将含有易制毒化学品成份的残液直接排放出厂外,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4.12制定易制毒化学品操作规程。

-----------------------------------------------------------

化学危险品仓库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为严格加强化学危险品在仓库寄存中的管理工作,确保安全和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院《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办法(试行)》和《化学危险品仓库管理规定》制定以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一.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並取得《化学危险品保管证》。

二.严格化学危险品存、出库手续,做到帐物相符,发现差错,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三.爆炸品、剧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双人、双锁、双人收发、双人运输、双人使用)。

四.存放易燃易爆品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夏季应采取洒水降温措施,务使库内温度不超过30οC。

五.经常巡视化学危险品仓库以及周围环境,严禁明火,电气设备防爆、消除事故隐患。

六.对寄存的化学危险品,应定期检查,旋紧瓶盖,该加水的加水,加煤油的加煤油,以防挥发、变质、自燃或爆炸。

七.各种压缩气体钢瓶,应按规定每年检查一次,危险品按类分仓,按部门分格。

采购危机管理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01

一、前言

在过去约十几年里,为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和抢占市场份额为,金融机构并购重组的规模越来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并购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也正在发生,如何把握住金融危机催生的并购良机,推动和完善我国金融并购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并购市场一直表现比较活跃,2008年1月到10月份我国企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37%,非国有产权的交易已经超过50%以上,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涉及到20几个省市的近万家企业,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但我国的金融机构大多没有参与全球金融并购,而这一空白也在随后得到填补。在2011年9月26日普华永道了一份最新报告《新兴机遇:亚洲2011年金融服务业并购》,该报告显示:逾75%的中国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考虑在未来的12个月进行并购,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迅速转移到东方,中国和亚洲的交易数量预计将在2011年后期及2012年加速增长。这表明中国和亚洲的金融服务并购预计将在2011年后期崛起,并在2012年加速增长,中国金融并购市场即将扩大。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并购呈现的主要特点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并购呈现不一样的特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并购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并购是为了避免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带来的损失和冲击,也是为了以大规模并购来实现协同效应或是优势互补的需要。如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第二,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显著增多。在这一轮金融并购的浪潮中,在金融国际化、一体化的推动下,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据统计,2007年前10个月世界银行业并购金额达到的3700亿美元,其中跨国交易占到55%左右,是上年这一比例的两倍多。第三,金融机构的跨行业并购不断增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就给一些有意跨行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机会。如摩根大通收购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将其最需要的大宗经纪业务和全球交易处理业务收入囊中。第四,金融机构危机救助型并购在快速上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国际金融并购多以强强联合为主,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强并弱或以大并小的救助型并购不断增多,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如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部分业务。第五,金融机构并购出现国有化浪潮。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或陷入困境,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重整和金融危机的化解,减少社会震荡,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干预力度更大的手段,由原来的市场干预变为直接收购,采取政府注资的形式并购或接管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据统计,2008年10月份金融机构的部分国有化总额达740亿美元,占当月全球并购总额的约30%。

三、对推进和完善我国金融并购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通过海外并购或没立分义机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形势下国际金融并购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推动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并购的应对策略。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努力:

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努力创造和稳定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并且懂得利用海外金融周期。一方面是要保持国内经济与金融环境的稳定,为跨国金融并购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国际金融周期的利用,充分认识到并购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手段和实现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有利时机。利用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并购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适度支持开展跨国金融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选择适合中国金融实力的跨国并购战略。

其次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层面。金融机构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有效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而且当前国际金融并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跨行业并购增多,国际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可以让金融机构能够同时提供多种不同的金融业务,充分发挥业务多元化下的风险分散优势和资源共享带来的效率优势,达到规模经济中的“帕累托改进”。中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实现综合经营,与国际接轨。而同时跨国并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强弱和并购整合的难度大小。因此,要积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并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来开展跨国并购,同时可以在国际和国内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以降低跨国并购整合的阻力。

参考文献:

[1]Berger,allenn.,R.DeYoung,H.Genay,G.F.Udell(2000).GlobalizationofFinancialinstitutions:evidencefromCross-BorderBankingperformance[J].Brookings-whartonpapersonFinancialServices,2000

[2]pilloffStevenJandanthonymSantomero.theValueeffectofBankmergersandacquisitions[m].Bankmergersandacquisitons,1998.

[3]熊良俊.当前国际金融并购主要特征及启示[J].中国金融家,2010(2).

[4]徐涛,刘阳.20世纪末以来美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及其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5]孙芙蓉.国际金融并购风云与趋势[J].中国金融,2007(23).

[6]束庆年.日本跨国金融并购的经验与教训[J].newFinanCe,2009(1).

[7]何德旭,毛文博.金融并购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影响与趋势[J].当代经济科学,2003(2).

[8]傅鹏.全球金融并购动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9]颜剑英,朱衍强.国际金融并购与中国金融安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

[10]沈洪溥.海外金融并购——是新机会还是新挑战[J].财会研究,2008(22).

采购危机管理篇1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口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当前,在我国做加工贸易的公司将近有15万家,不过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000多万人,差不多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但是,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了72%,出口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经济危机下,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是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经济危机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

1.1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在今年许多省市又开始重新出台“最低的工资标准”,确实是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也确确实实提高了企业用工的成本,这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影响更大。此外根据海关的统计,3月份我国铁矿砂、原油、铜和成品共拉动进口增长了15.3%,价格拉动了12.2个百分点。

1.2银行信贷的紧缩

在今年中央政府为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已经是连续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1.29万亿元开始计算,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0.5个百分点,这就相当于一次性冻结资金约为3000亿元。从缩紧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融资的成本,这样就使出口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

1.3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的下降,海外的一些订单越来越小。根据海关的总署在4月数据的显示,在一季度我国的外贸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将近8成,在三月份甚至出现了逆差72.4亿美元,这是在我国6年来第一次出现月度贸易逆差。

1.4人民币持续的升值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就表示着我国的销售价格的上涨,这样就使我国出口型的中小企业产品失去了他的“价格优势”。从2005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幅接近到20%,这就表示着我国产品的销售价格就上升20%。

2.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

2.1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要盲目的并购

如今,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价格优先的标准,到处都是收购的资产,因此,一些专家与业内人士就开始呼吁企业如何加快“走出去”的并购步伐,并在危机中寻找这种“蛋糕”式的商机。比如:在2010年3月的时候,中国的民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斥资18亿美元,也只不过等于福特汽车公司收购沃尔沃价格的三分之一而以,就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欧洲汽车豪门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收购。但是,他们也许还没有认识到,在并购中存在的“高价不昂贵,低价不便宜”现象。仔细观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相当多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选择的并购对象是经营困难或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比如tCL并购的汤姆逊,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等,有些企业甚至已经被卖了几手后又被中国企业收购,这就是中国海外并购“垃圾企业”的现象,但是,这些并购基本上是以巨额亏损而失败告终。再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虽然仅仅花了18亿美元,但是,当前的沃尔沃还是处于亏损当中,经济学家马光远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如果要使沃尔沃扭亏为盈,那么吉利还需要投入16亿到2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企业在并购之前就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如果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而一直这样做的话,盲目进入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的。在后面的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自我的保护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更不能盲目地去采取并购。

2.2加强了品牌的建设

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倒闭的出口型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给别人做贴牌生产,产品没有什么附加值,没有自己的品牌、渠道,同时也没有稳定的客户,对市场也没有定价权,没有任何掌控力,是那种完全利润微薄,受制于人,赚的可都是辛苦钱。虽然越来越多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开始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有许多企业在陈旧观念上打转,没有从本质上更新品牌的观念。我国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如果想不断的发展自己,那么就必须完全与国际市场相接轨,马上改变长期以来仿冒别人产品的落后经营的策略,还要引进设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使产品反映出时代科技的进步,同时还要增强品牌的意识,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轨制,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中小企业出口和生产产品结构。

2.3形成战略联盟,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在与大企业来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及自主性、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的专业化、灵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小企业经营产品单一、资金力量单薄、规模小、技术总体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是竞争者中的弱者。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特点,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2.4加强产品设计的力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产品投放市场后销量直线下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大多数因为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置之度外,真实地了解他们需要是什么,而不是一味跟随老板的喜好,再不就是跟着竞争对手模仿和比炫,只有回归到以消费者为本位的产品设计,企业才能抵御一切的竞争压力,这样也才会增大的抗打击指数!在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就使许多的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

2.5留下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裁员

在金融危机过后,很多的此出口型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都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行动。但是,有一些企业的裁员第一瞄准的就是那些高薪管理人员!当然,这的确是快速降低成本的好方法,但是,企业在裁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企业的发展未来,不能只看到眼前拿出去的高薪费用。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中,许多企业在大批的裁员,消极的退缩,而松下的公司仅在人员安排上作了些调整,集中力量去着手推销,让生产线上的员工走向市场去推销产品。对于那些生产产品的员工来说对产品的性能可以说是非常清楚,推销起来自然也就不难。这种行为不但让松下渡过了难关,而且,让员工感受到松下是个高度人性化的企业,充满人性的关怀。

2.6建立客户信息的管理系统,加强客户的关系管理

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出口型的中小企业营销等、坐、靠,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此刻,必须深入一线的终端市场拉动销售!企业可以采用高科技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客户,同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客户管理系统,在开发新客户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老客户的需求。在减少开支的情况下,集中优势的力量提升重点客户的满意度是关键的关键,防止在经济危机中的被用户“节约掉”。

参考文献:

[1]和正侯.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与管理,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