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十篇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十篇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5:29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1

产学结合小语种专业外语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种从本质上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实践中再获取知识体验。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限于让学生进工厂、请工厂培训师进学校这一种方式。产学结合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内容而定,依据社会需要而定,依据教育资源状况而定。也就是说,文科类专业及院校如何实现产学结合?外语教学如何将外语学习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也就是外语教学如何实现产学结合?开设专业外语课是否是可以参考的途径呢?拓宽语种是否是产学结合的另一条途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证实专业外语在产学结合实践中的作用。

一、开设专业外语是外语教学实现产学结合的切入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可以说中国已经走进世界,世界也来到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国际间技术交流、信息交流、文化交流为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使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连接起来?笔者认为开设专业外语是外语教学实现产学结合的切入点。专业外语指专门用途的外语,即各专业用外语。专业外语是以某专业知识为依托,将其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知识相融合的一门课程。职业院校要以职业教育为主,突出的是教育的职业性,外语教学要以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为依据,在巩固已有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专业外语,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在知识结构上接近社会,接近生产,以实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的学习目标。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外语是可行的。

1.社会的需求。未来的企业需要既懂外语又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多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从国外引进技术或设备之后,没有员工能安装或操作的想象,即使是翻译人员也是含糊其辞、事实而非、应付了事,甚至还有应付不了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翻译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外语。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些专业外语,拓宽知识领域,增加职场工作能力,为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以迎接社会与时代的挑战。

2.技术交流的需要。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是将来业务进修、技术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专业性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新技术展览会、会、培训学习等。这对于学生无疑是大好时机,也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显示出了学习专业外语对国际技术交流的必要性。而目前我国存在专业人员缺少外语知识,外语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的现象,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英语课,正是迎合这种国际间交流的需要,是培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人才的需要。

3.语言习得的需要。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是语言实践的必要。语言是交流工具,是心智表达的途径,是操作性知识,语言的学习要遵循语言习得规律,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运用才能获得。获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开设专业外语是语言实践的另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训练已有的语言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知识再一次温故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是对语言知识的实践。

二、拓宽语种是实现产学结合的另一途径

1.增设小语种是出国留学、劳务输出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些中小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迅速及对世界的影响,无论是出国留学、技术交流还是劳务输出,像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国家的选择率越来越高。英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小语种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职业院校应该考虑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小语种课程,因为无论是留学、劳务输出,还是技术培训,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人数都是占相当大的比例,此外,我们的学生也有这种愿望和渴求,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学一些目标国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国外的生活更便利,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和自我防卫措施。

2.为学生能够到外企工作创造条件

在2006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第四条中明确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国企业都看好中国这块市场,纷纷来我国投资。我国的外国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强国的语言学习也成为一种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些这些国家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获得机会到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去工作。我们的课程安排也要按照教育部意见要求,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条件,开阔路子。也许增设小语种课程与产学结合的概念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加以进一步探索研究,找到更有效的产学结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路子。

三、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也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依据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自己学院特点及所设专业特点,利用现有条件和当地资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将基地建设与区域服务联系起来,开阔思路,多想办法,把目光放远,探索出真正能够实现产学结合的、持久长效的出路。首先,要总结以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我们还要开发出适合我们自己特点的路子,也就是文科院校产学结合的路子。对于文科类院校最好的实习基地就是社会,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以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去调查、去研究、去体验、去实践,而我们的教学也要改变成报告式,以检查及指导学生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为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时间、实习指导、实习服务等。文科类院校的产学结合应该以社会服务为主线,以报告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形式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四、结语

产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这是工业化社会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但要找到工科院校产学结合的路子,还要探索出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路子,边学边工、半学半工、紧密联系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劳动能力,学习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解决好现存问题,使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学校,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

[2]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2

关键词:思想教育方法途径

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已成人们的共识。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从国运盛衰,民族兴亡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更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明显、突出。本文拟就思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构建作一浅层次的探讨。

广义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非常宽泛的。这里我们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个方面来阐述。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中师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和建立的过程中。而这三观的认识、确立的正确与否,不只关系到学生当今的学习和生活,更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对其它各种正确观念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观念等的正确确立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与尝试。所谓德育方法就是为完成德育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或者说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顺而言之,思想教育的方法,我们把它定义为为完成思想教育目的任务和实施思想教育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手段的总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以及参考其它德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适用。

一般说来,思想教育的途径有八个:政治课途径、班主任途径、学科渗透途径、校园文化途径、社会实践途径、党团途径、德育基地途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途径。这里我们以学科渗透为重点。所谓学科渗透途径就是教师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适时地自然的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之所以把学科渗透途径作为重点是因为学生毕竟以学习为主,学生当以听课接受知识占主要地位,而作为德育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课堂。课堂既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具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的主阵地。所以,学科渗透的优势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认知上的优势。第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只有在情感上学生愿意接受了,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堂是师生结合的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共鸣容易产生。

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又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学生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十几门之多。可以说每门学科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限于篇幅,采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法,我们主要从语文学科来阐释之。

关于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正确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中师生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正确的人生观,摧人向上,积极进取;错误的人生观则使人沉沦,颓废,消极。中师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比大学生单纯而自卑,比一般的中学生成熟而有优越感。他们对社会有所了解又知之不多……自己的一生向何处去,他们正处于迷惘之中。这个时期,除了其它学科外,利用语文课的教学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诗歌、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戏剧等学生很喜欢。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很难得的契机。那么,从何角度切入呢?

首先,可利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中的一些课文很可利用。其次,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用课文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信心。再次,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及归纳中心思想进行人生观教育。

至于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为他们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价值观就是人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种态度的价值判断的观点的总合。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而言,价值观、世界观必须以人生观为基础,时间上也比较长。所以,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必须贯穿在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认为学生真正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还在毕业以后。所以,在中师阶段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辅的,基础性的人生观教育,切不可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实践中要真正把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主动意识性。一般来说,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把握和主动钻研是不成问题的,但每次上课时能主动意识到要渗透思想教育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有“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才可以实施。

第二,学科渗透的有机性。作为有机性就是指教师在学科渗透德育时要注意适时、适地,从学科教学到德育渗透要过渡自然甚至天衣无缝。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要渗透德育,但时机没有把握好,让人一听就是一种生硬之感,再加上语言的枯燥,表情的不自然(一般理科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好象是为“渗透”而“渗透”,就连学生也觉得别扭难耐。

第三,长期性。学科渗透德育时教师有了主动意识,也注意了有机性,但如果浅尝辙止,不能长期坚持,那么这条途径就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思想教育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以上所述,挂一漏万。只要我们不断地摸索研究。我们的思想教育乃至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都会在实践中放出理性的光辉,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3

1明确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化是传统针灸学的一大优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以往的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重视人体的整体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针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医学规律,从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综合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研究领域广泛渗透、结合,表现出与传统医学理论的综合,这标志着医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传统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综合型、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实验针灸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

多元化是实验针灸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内涵。实验针灸学吸收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2重建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教学框架

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由具体到抽象。针灸实验学是实验学的一分支,其教学模式也应符合其学科的认知规律。而现行的实验针灸学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即由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针灸作用,由经络腧穴原理到指导临床治疗效应,由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到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这与其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故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框架为:

⑴实验针灸学通过现代实验手段,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即经络功能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不同刺灸参数的效应差异性、针灸治疗治疗的科学性,即到外在的针灸治疗实验现象揭示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⑵学习与掌握融会贯通的针灸现代原理知识为基础,只有从具体的针灸效应入门,才能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形成假说、演绎推论、检验推论,肯定或否定假说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即由效应推导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到揭示作用途径从而认识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的归纳模式。

通过以上的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针灸能对各种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调节效应入门,即针灸能够治病的基础,归纳各种针灸效应的共同点,引导他们认识针灸效应的作用规律,如双向调节、整体调节,进而深入认识其作用途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既启发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适应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教学框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改进以往综述性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均采取三步教学法:理论教学是先效应、后规律、再途径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即先讲针灸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化效应,在对此有较丰富的认识后,再归纳出针灸作用规律,继之引导探讨其作用途径,如此思路清晰,知识连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先验证性实验,再指导性实验,再设计性实验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用品、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针灸实验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验证已有知识;指导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自己拟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设计性实验过渡;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查资料,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制定实验步骤,拟出数据处理方案,完成实验,做出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方法应用于针灸实验教学,既突出了针灸学特色,又揭示了针灸科学内涵。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4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随着研究生扩招,人均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研究生实践机会不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通过分析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探索多元化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新途径,研究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实施方案,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从实践层面有效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能弥补研究生实践机会的不足,给研究生更多的实践选择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化培养。

[

关键词]实践与创新;研究生;实践教学;教育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6?0083?04

一、我国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的不足

(一)实践机会及条件不足

目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跟随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导师的数量变化不大、科研经费不足、设备条件没能与学生数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日益明显;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配套资金和政策保障不足。具体情况是导师带的研究生较多,个别甚至多达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并没有足够的课题供其研究生参与。造成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机会不足,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专项指导不够,难以给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科研实践平台。

(二)研究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受限

在导师科研项目中,研究生从事的多是一些辅助性工作和试验操作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独自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曾说,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的打工仔。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探索了研究生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实践途径,但距“多元化”、距保障每位学生都有相应实践机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实践途径的单一,造成了实践机会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不能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甚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改善研究生实践现状,必须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研究创新实践能力,才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多元化是中国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必然。

(1)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呈现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的综合国力,才能抵挡世界经济的冲击。因此,社会发展和需求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多元化。

(2)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的政治需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同时可见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各门类、多种类的专门人才。因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3)教育多元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目前,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4)教育多元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一国之见”,早在1963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柯尔所描述的“多元巨型大学”就是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借鉴了欧洲的经验,其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多元化[1]。1987年日本曾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中提出:本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铲除迄今我国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病——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2]。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正是“划一性、僵硬性”: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

因此,教育多元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多元化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根据个体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其优势,促使其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能力达到最优状态,而对于弱势能力则予以促进,使之逐步强化。这样可以增强信心,深层挖掘个体的潜力。所以,教育多元化发展对教育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原则与思路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将会给研究生实践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一)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

根据研究生实践的基本要求,结合研究生实践的实际情况,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严格遵守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规定。

(2)以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为导向,灵活选用实践途径。

(3)以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主要强化探索、创新性实践项目。

(4)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各项能力为目标,积极促进研究生全方位发展。

(二)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思路

(1)利用社会大学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是检验教育的终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是同学们最好的锻炼舞台。①学校与各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开拓多方面的学生实践渠道。如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②广泛征集富有时代特征或实际意义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积极为学生开拓“学以致用”训练场所。

社会训练场虽好,但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大学不能把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全部交给社会。大学应当给研究生争取多种社会锻炼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断学习和更新实践知识和经验,既要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又要做好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指导[3];大学还应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发掘自身资源潜能,开拓更多的有效实践途径。

(2)利用他校之利。由于各高校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视野,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各具特色的学风、教风和研风,如果各校能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必定会使学生融汇各校之长,积累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财富。

(3)挖掘自身潜能。高校自身建有很多实验室、研究所、训练中心等很多实践场所,有的配有很高端的设备,然而,很多实践场所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如果能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实践途径,研究开发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将会节省很多资金,又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途径

据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及思路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途径如图1所示。包括项目探索类、创新发展类、创新设计类、专业技能类、综合服务类共五大类15种实践途径,涉及了校内、校外、国内及国外广泛的领域,着重提高研究生科研精神、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同时兼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以及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一)项目探索类

项目探索类实践途径是以实战型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锻炼学生探索、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途径。包括大家熟知的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交流培养,还包括有待开发利用的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和导师项目或课题研究。

1.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

美国的研究所是跨系机构,研究所不允许有自己固定的教授及其研究生,其教授和研究生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为共同的研究课题而来[4]。而国内高校有的研究所里的导师项目做不完,人手不够用,研究所外的导师却找不到项目做。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尽量让更多的研究生能有项目做,应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开招募项目组成员。应以项目为介,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乃至跨国的项目组,整合最优质的团队,以取得最优异的研究成果。

2.导师项目或课题持续性研究

参与导师或导师组项目研究是普遍采用的实践途径,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效果显著。导师项目或课题应有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种,导师的基础类课题应该是持续进行的,即使没有经费支持。这样才能保障导师自身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及高等教育走在科技前沿的目标,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应用项目打好理论基础,也为研究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系统深入的学习机会。

(二)创新发展类

创新发展类实践途径是在已有案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发现新问题,展开新思路,再研究、再创新及再拓展的一种实践途径,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及探索能力,发展已有研究成果或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1.实验室项目拓展

试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试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试验和模拟工程实践的试验。有的试验室能直接为科研项目提供试验条件,因此,教授可以直接在试验室展开科研案例教学,研究生可以进行案例再研究,再试验,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开发,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进一步提高并丰富了案例库,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使得实验室教学及试验室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导师项目案例再创新

“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结论,包括自己导师的结论。重新探讨不一定就是对前人结论的推翻,而是有可能发现新的论点。真正有所突破的人无例外都是这样出来的”[6]。

因此,导师可以运用所做过科研实例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安排案例课,让学生学习经验,开拓视野,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导师也可以在项目空闲期,让研究生进行项目再创新研究:把项目或课题分类,按类别建立案例库,让研究生按个人兴趣重新完成课题部分研究,实现技术二次创新,同时获取“新案例”,研究生通过比较分析,取得科研经验,积累科研知识,开拓了研究思路。项目再创新性研究后,还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或原领域的升级性研究,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创新设计类

创新设计类是通过一些系统类训练,利用大型模拟或真实的环境,给训练者以足够的想象、设计空间,建立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或认识。

1.工程训练中心综合训练系统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一般都涵盖很多普通及现代加工工种,多个加工车间,多种加工设备,投资巨大。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面向本科生实习,如果能进一步整合升级开发小型设计制造系统或包括管理决策、设计控制、执行加工于一体的大型训练系统,能够反映现代化制造企业的运行全貌和工作流程的综合训练平台,必将全面提升训练层次,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性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验室综合试验平台

高校部分实验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利用价值不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开放使用得较少,无法满足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训练需要。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开发,使设备真正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校各阶层服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尽快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集成化、开放式平台,将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

(四)专业技能类

专业技能类实践途径是通过一些专业训练、技能培训,提高某些专业技术、技能等。如职业培训。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团体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愿参加了职业培训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们的论文几乎不需要作任何修改或者只需稍作修改能满足即学位论文要求[6]。

国内高校也已开始引入职业培训及认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是国际焊接学会授权的、国内唯一的专业培训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与其合作,将培训项目成功引进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进而积极拓展成为硕士生及博士生都能参与的综合培训,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引入国际标准[7],使培训学员掌握了焊接的前沿技术,培养出兼具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我国焊接生产制造相关培训人员的资质与国际接轨,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五)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类途径相对灵活多样,有益于综合能力提高。包括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岗和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寻找或导师推荐实践单位,还可以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及“服务研习”。

1.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

对于母校来说,分布在社会各界的校友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的群体,是一个丰富资源宝库,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该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师出同门”的特殊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新的环境,缩短学校与工厂的距离,快速投入到新的课题中去,在师长的帮助下得到良好的锻炼。学生可以从校友单位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整体管理和整个生产运作,可以参与企业课题,也可以结合企业现状自拟研究课题。

2.“服务研习”

20世纪90年代“服务研习”已渐在全美制度化。在新加坡,服务研习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计划之一,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服务研习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阶段。“服务研习”是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融于一体,鼓励跨学科组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通过在服务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个人才能,同时学会思考、判断、关怀及承担。

“服务研习”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完善的合作组织,各组织角色和责任定位明确,科学的实施程序以及学习效果评估手段,与目前国内大学倡导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于一体”的新理念相吻合[8],十分值得借鉴和参考。

五、结语

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就业市场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单纯的项目实践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步伐,实践教学途径的多元化为研究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多元化的实践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有效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晓雷.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研究[C].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368-375.

[2]耿函.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J].外国教育资料,1988(1):1-13.

[3]刘平,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4]田长霖.从美国高教发展趋势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R].1985.

[5]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生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46.

[6]李玉琼.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博士生学业完成率[n].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2013-12-11.

[7]张妍.要“顶天”先“立地”—材料学院焊接系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侧记[eB/oL].news.hit.edu.cn/articles/2011/03-23/03132941.html,2011-03-24/2014-01-24.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5

【关键词】:创新探究兴趣渗透优化环境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观念(意识),从而树立敢想、会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的。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常用的实验和电教手段相结合,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一个小小的灵感可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善于思考问题,并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和不同侧面予以观察、思考,并将它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使能力得以攀升。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各抒已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最为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引发学生思考,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这就是物理创新教学的艺术,我曾见过一位物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可供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索解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用长卷尺测定两座相距较远的楼房间的距离。有的同学提出利用自行车来测量,先量出自行车车轮的半径,记下自行车通过两楼房的转动圈数,然后通过计算可测......有的提出利用声速和光速来测量,大家认为这一方案比较先进,物理知识含量高、有创新。接下来是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问题的难点是当看到发令枪硝烟和听到声音按秒表存在反应时间,有同学提出可先利用刻度尺的自由落体运动测量操作者的反应时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解决,终于找到比较满意的方案。接着全班学生兴高采烈地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议论、研究出来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创新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只是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立意于思维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训练,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一题多联、触类旁通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导线、副线圈与电流表相连的装置中,问: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使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实际中采用的办法有多种,其中可通通过开关的控制使原线圈中电流通断;用变阻器改变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保持原线圈中电流大小不变,把原线圈拔出或插入副线圈中,或把副线圈从原线圈侧远离或靠近原线圈;插入或拔出原线圈中的铁芯等等,学生在思考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对他来说是独创性或不同寻常的办法,这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是很有帮助的。

4.重视物理科学方法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人们要想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掌握各种有关科学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仪式上讲话中,谈到他在美国期间最后师从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冯卡门时说:“他是一个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恩师,他教我掌握丁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和方法。”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6

一、寻根求源法

现行初中各门教材的编写是高度简约的,没有阐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而学生学习、研究时又必须充分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会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阐明这个知识结果是怎样得来的,理论依据在哪里,解决问题经历了哪些途径,隐含了什么样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历程等。再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问题,让他们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问题解决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这就是开发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比如:要达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这个境界,就必须让学生从分析现实生活环境的成因入手。现实生活的环境污染都是人为造成的,要达到“美丽”这个完美的境界,要从根源上治理。那根源在哪里?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思想境界、行为习惯及文明的修养是改变现状的根本条件。只有改变了人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生活的现状。这样教学生,既能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

二、激活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个脑袋,就是一本书。不要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一个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生对数学的悟性差,要求他考试要达到a+的成绩,是有点强人所难。所以,要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就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入手。他爱学什么就教给他什么,他有什么特长就让他学什么。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是他们的学生、孩子进网吧,沉迷于网络。其实很多学生只是把网吧当作他们寻求解脱的港湾。因为他们整天面对着枯燥无味的课堂,感到无聊,只好寻找解脱,发泄私愤。笔者认为,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让他学什么。当然,现在的教学现状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完全这样做,而是应在投其所好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基础知识还是要学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收住学生的心。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使学生热情参与其中,就要尽量创设使学生产生认识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悬念”,形成一种“愤”“悱”情境,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这类问题是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掌握层次。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做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四、开放求异性原则

发散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教学,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方式么”等问题。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7

关键词:工艺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继续教育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工艺技术人员是制造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的任务形势下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工艺技术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制造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以a企业为例,对工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途径进行了探析。

一、需求分析

1.企业业务特点与发展需要

a企业主要承担机械零部件制造、装配及其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工作,在机械制造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对工艺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数字制造”理念的推广,工艺研究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工艺技术也由手工画图、加工试验逐步演变为三维造型、计算机模拟。由此,对工艺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工艺技术人才,是提升企业核心能力、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需要,是拓展业务领域、推进企业多元发展的需要,更是调整生产模式、建设现代化制造企业的需要。

2.企业工艺技术人员现状及培训潜力

a企业目前拥有工艺技术人员百余人,其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a的学历结构分析可知:a企业工艺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普遍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为开展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工艺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技术性过程,各种新型产品不断出现,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不继续学习就很可能意味着今后不能完全胜任工艺工作,充实自身能力需求和工作的危机感促使企业技术人员对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有天然的渴望。

由图1b的年龄结构分析可知:a企业工艺技术人员普遍比较年轻,近40%为35岁以下工艺技术人员,工作年限短、经验积累不足。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入学的年轻工艺技术人员,受到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课程学习的“面”宽了,但学习的“度”浅了,大学教育培养的仅仅是“工程师的毛坯”。工作后,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迫切需要针对性强的专业继续教育。同时,年轻工艺技术人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上进心很强,正是实施继续教育的黄金年龄。45岁以上的工艺技术人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上都是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他们也希望能以继续教育这样一个平台,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尽可能地传承下去。

综上分析,高等教育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求。a企业有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工艺技术人员需要尽快成长,现有工艺技术骨干也希望能将工作经验与技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探索适合工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方案,是摆在a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实施方案

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在职攻读学位、外派学习、工艺交流、举办培训班、自学等。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途径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a企业工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案以提升新任务形势下的技术水平和履职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工艺技术交流、工艺岗位调整、设备操作培训与考证和举办在职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继续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1.工艺技术交流

⑴交流对象。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可采取不同层次的交流方式,如企业级交流主要是相关车间,基层单位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班组、个人。

⑵交流内容与目标。通过工艺技术讲座、学术探讨、来访讲学、外出参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工艺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工艺人员的充分交流,达到分享技术经验、加速人才成长、提升履职能力的目标。

⑶实施计划。企业级工艺技术交流活动,由机关管理部门策划每两年举办一次。交流内容主要面向企业科研生产,以促进工艺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目的。主要包括工艺方法的传承与总结、工艺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工艺策划的体会与思考、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等。基层单位工艺技术交流方面,交流内容主要针对科研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包括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率的措施、工艺的改进与优化、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思路等。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老工艺人员的引领作用,鼓励他们传授经验、分享诀窍,促进年轻工艺技术人的成长。除内部交流外,还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来企业讲学。利用“走出去”方式,选派工艺技术人员外出参会和考察。

2.工艺岗位调整

⑴调整对象。工作严谨、理论扎实,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工艺技术骨干。

⑵调整内容与目标。根据a企业的科研生产规划和工艺技术人员实际表现,适时调整部分青年工艺技术骨干的岗位和职位,使他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工艺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环境适应性,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进一步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工艺人员的技术水平。

⑶实施计划。选拔一批业务水平高、工作态度好、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工艺技术骨干,这些青年骨干在原工艺技术岗位上已达到较高水平,能力提升空间有限。根据企业科研生产规划和发展需求,对这些青年工艺技术骨干的岗位、职位进行适当调整,给他们安排富有挑战性的新工作,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接触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从而不断产生学习知识、探索工艺的新动力,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设备操作培训与取证

⑴培训对象。新进工艺技术人员。

⑵培训内容与目标。针对新进工艺技术人员对生产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编制的工艺规程缺乏科学性,限制了高性能数控设备的作用发挥。采取分期分批对新进工艺技术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使其了解设备结构特点、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具备数控编程能力,取得相应的上岗操作资格证书。通过培训,促使新进工艺人员熟悉生产流程、掌握设备能力,加强工艺规范的合理性,增加设备的使用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新进工艺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切实具备工艺技术岗位的履职能力。

⑶培训规划。根据新进工艺技术人员岗位性质,选择与其工作相关的典型设备,如数控车、加工中心、焊接设备、热处理设备、检测设备等,以技师以上资格的设备操作者为指导师傅,进行设备操作技能、维护保养和编程能力的培训。同时,针对高端设备和进口设备,要求新进工艺技术人员翻译设备说明书、学习设备编程与操作技巧、充分开发设备功能。

4.在职培训班

⑴培训对象。以35岁以下工艺技术人员为主。

⑵培训内容与目标。为避免形式主义,认真分析了年轻工艺人员的实际需求,力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拟开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编程与加工》等针对性较强的几门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刀具、夹具、机床、编程等相关工艺知识,结合a企业产品加工实例分析,使工艺技术人员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理论,熟悉企业机械制造过程特点,具备依据设计要求合理编制工艺文件的能力,可解决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艺问题。

⑶课程规划。《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通过机械制造中常见的金属切削现象,围绕刀具和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详细讲解金属切削的原理、过程和规律。《机械制造工艺学》通过深入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系统分析、工艺规程制定、机床夹具设计、典型零件加工方法等内容,分析与探讨机械加工与装配过程中的共性规律。《数控编程与加工》以数控加工理论为引导,系统学习数控机床结构、数控设备操作、数控编程指令、常用数控程序及CaD/Cam应用等知识。刀具、工艺、程序三者在机械加工中密不可分,培训课程保持了较好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便于参培人员理解和记忆。同时,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避免“填鸭式”教学,在培训过程中充分沟通和讨论,互相交流工作体会、心得,并安排到相关企业参观考察。具体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图2在职培训班课程结构

三、方案初步实施效果

方案采取整体策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

第一,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全面总结和集中展示了a企业近年来的工艺技术经验、成果,促进工艺技术人员互相学习,实现了提升技术能力的效果。通过邀请企业外专家来讲学,工艺技术人员可以及时把握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动态,开阔科研视野。选派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外培,并通过再培训制度放大培训效果,有效提高工艺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第二,通过岗位交流,使一定数量的青年工艺人员经过一到两年的新岗位锻炼,通过接触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目前这些工艺人员的工艺技术知识更加全面,编制的工艺更加科学合理,明显提升了驾驭工艺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人才潜力。

第三,通过深入地学习数控设备操作和数控编程知识,使新进工艺人员系统地掌握数控设备的操作技能,加深对产品制造中工艺的理解。在他们走上工艺技术岗位后,编制的工艺技术文件更加科学规范、经济合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工艺技术人员通过在在职培训班的再次系统学习,弥补了不同大学、不同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对某些知识上的欠缺,提高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编制能力。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公认,然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效果与收益并不明显,其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适合的继续教育途径和方法。本文提出的“制造业工艺人员继续教育方案”,从分析继续教育的需求入手,是不断探索适合工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途径的一种尝试。笔者以为,要真正把继续教育工作做好,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营造领导重视、职工积极的继续教育氛围,形成工艺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化学的科学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高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最佳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的动手实验,针对教材中实验的不足之外,引导学生大胆改革,以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等。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的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设条件增强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但设计探索性的实验,绝不可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把实验过程和结论写成小论文,以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学校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有计划的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搞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探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让学生将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缩小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如在学了溶液的pH的测量以后,引导学生测定雨水的pH值,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还可测定自家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或本区域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提出可行性合理化建议。化学教学还可从节约资源、能源、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入手,对学生进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臭氧层、防止温室效应的教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以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已产生了动手的欲望。当然,他们的心理是又想做又怕做,这时教师可选择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来充当“小老师”,教师则在一旁引导。如在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实验前准备好两条镁带,教师做完后请学生上台再作一次。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做起来往往没有什么难度,一般都能成功。成功的感觉往往使他们非常兴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实验时,学生往往既紧张又兴奋,差错是不可避免的。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尽管教师在课前一再强调实验完毕后要先熄灭酒精灯,仍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完全冷却为止。一开始试验,学生仍然手忙脚乱。尽管错误不可避免,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虽然做错了,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效果比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解正确操作步骤要好的多。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9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途径广告学

具有实践性强、注重应用操作的特点,因此在现代广告学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对现代广告学的实践性教学途径进行探讨。

1构建科学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广告学理论课程以“广告是什么”、“如何做广告”、“如何做好广告”三个核心问题,将课程可设置为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以及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其中,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课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开设,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在大三、大四开设,通过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及数字营销下的媒介策略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在广告项目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是通识教育模块,可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之中,加大与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选修,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修养来开拓眼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广告的运作原理。

2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环节

广告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安排实地调研、广告大赛赛前研讨等实践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努力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大型商场超市等,来了解商品销售、广告宣传与促销情况,深入体会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可组织学生在校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广告的关注以及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利用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做好广告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广告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要突破原有广告学的课程领域,将广告学科专业知识主动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融合,构建出更“广义”的、更广阔的广告学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广告学知识的获得更加具有包容性、交叉性,拓宽学生的广告学知识宽度,再结合实践广告策划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广泛支撑下,真正实现广告学专业学生新媒体广告能力的切实提升。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层面上,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全部专业学科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实践操作,通过媒介融合、超媒体技术、广告交互等方面的充分学习,推动广告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

4以赛带教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相互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目前的广告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赛带教”,在课程中引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时报金犊奖、戛纳幼狮等广告赛事,让学生在广告赛事的创作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广告专业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作为一项由教育部指导的文科竞赛活动,在国内高校有较强的影响力。该赛事在每年的春季学期举办,命题单位是有赞助商提供,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命题单位的相关产品及服务进行调研、体验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创作不同的广告作品。在项目运作中,从创作初期的市场调查、竞争者调查、消费者调查,到中期的广告策略制定、广告创意激荡,再到后期的广告内容的执行全过程是一次完整检验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可让学生边创作边思考,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理论背后的因果联系。

5重视模拟实战

模拟实战,即在广告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模拟、模拟广告公司及相关活动等形式,来创设广告业务情境,强化实战训练。教师应根据广告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单纯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如通过模拟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及企业广告部,使学生对现实复杂的广告运作有一定的感知,能起到良好的实践作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成立网络与多媒体、影视制作、图书编辑与策划、摄影等课余工作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良好的实战氛围,让学生在实在训练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6做好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机制的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学教学,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操作更加具有应变性,因此,反馈机制的确立势在必行,对于广告学教学来说,反馈机制应当包括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两个层面。从学生反馈层面来说,重点是教师要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可以采取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途径实现,也可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从行业反馈层面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结合,通过校企结合共建专业教学体系的方式,双方都可受益,在企业获得了人才资源、人才渠道的同时,学校也可借助企业的窗口,更为直观地了解社会广告行业的普遍现状、人才需求、发展方向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培养更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总之,在现代广告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广告学实践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丽萍,熊文军,熊洁芬.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今传媒,2009-01-05.

[2]广告专业毕业论文.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

[3]姚婷.全媒体环境下广告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015-06-10.

[4]姜笑君.创新教育理念下谈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4-10-01.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途径篇10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

在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伴随之产生的广告产业也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令广告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原本我弧⒕窒扌院芮康谋ㄖ健⒃又拘问降墓愀娲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创意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基本上是照搬人家的模式,很少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这说明我国的广告专业人才还是十分匮乏的,广告产业的创新基础就是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教育。

一、高校广告专业教育的背景

“全媒体”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理念。这是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的,网络通讯的日益普及,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这都是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基本前提。全媒体信息的传播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单一的文字途径,变得生动而有趣。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全媒体的特征和迅速发展对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全媒体的特性,努力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针对广告专业的特点,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着重于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构建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创新的投入,为广告专业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途径

第一,合理的设置课程

高校广告专业要想在教育方面有所创新,最基本的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是从课程上学习而来,因此专业性的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广告学的综合性很强,它涵盖着文学、艺术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其专业的特点,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分,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从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开始认知,获取更多的经验,来不断地加强、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结合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开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

第二,多元化教学

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让许多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多创新的机会。在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中,各种教学视频、教学ppt、主题讲座等形式可以用来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方便学生们多元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学生不仅仅只局限于老师的讲述,还可以通过眼睛来看、耳朵来听、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表达各自的观点、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保障。有助于广告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我国广告行业人才的全面化培养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一种适应全媒体时展的方法,对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的。

第三,加强高校合作、交流

各高校间可以形成联盟,互相交流、合作共赢。这样对于有些师资力量比较弱的学校是有很大帮助的,师资力量对于广告专业的教育来说很显然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合作、联盟的形式可以为彼此提供最好的资源来促进彼此的发展,轻松地化解了有些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互利共赢。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推进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那些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加大教师再教育的成本投入,提高广告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可以邀请广告行业的专家进行校园讲座,举办高校联盟学校学生之间的广告创新竞赛,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与展望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的途径都产生的巨大的转变,信息的传播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单一、局限性很强的报纸、杂志形式的广告传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着许多影响。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都缺乏新意,广告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加大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投入。全媒体的影响下,我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要充分结合其特性,在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校广告专业教育能发展得更好。

【总结】

全媒体时代,原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理念也变得有所不同。国内的广告行业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才能扩大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告的类型比较多,迎合着不同年纪、不同性格爱好的观众的口味,但是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类型和主题形式许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广告,缺乏创新能力。但是总体来说,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广告行业水平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水平提高、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未来,如果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能在创新方面再做努力,为我国广告行业储备更多的人才,相信广告行业会越做越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梁.论数字传播时代的高校广告专业教育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

[2]张桂红,张艳霞.浅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3]顾广欣.广告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