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6:32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学制;家园关系;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49-05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各具其独特价值,二者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在我国,虽然目前家园共育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家园共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家长在家园共育中责任意识欠缺以及自身定位不准确、幼儿园教师缺乏家园沟通知识与技巧、家园共育容易变成幼儿园主导下的单边活动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与我国家园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息息相关,与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分别扮演的历史角色紧密相连。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关系产生于学前公共教育机构设立之际,伴随着学前教育由家庭教育向有组织的学前公共教育转化演变的历史而演变。近代以来,四部学制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促使家园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不断推动着家园关系走向今天的家园共育。以史为鉴,笔者旨在梳理四部学制下家园关系的演变历程和阶段性特点,以期继承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家园关系研究提供新角度、新思路,也尝试提出促进我国当下家园关系发展的建议。

一、癸卯学制:幼儿园“辅助”家庭

清末,出于战败国的危机意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学”,实施“新政”。1904年,重新修订后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史称“癸卯学制”。清政府还派员赴日考察,并仿效日本学制中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份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章程》将我国的幼儿教育专门机构命名为“蒙养院”,明确规定学前教育家园关系为“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无论是《章程》中确立的蒙养院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设立蒙养院的宗旨,蒙养院的师资配备,还是《章程》制定者对家庭教育的明确规定,都充分体现了癸卯学制中的家园关系是幼儿园辅助家庭教育。

第一,蒙养院教育尚未被纳入学制系统。《章程》规定蒙养院接收3-7岁幼儿,在初等小学堂之前加入四年学前教育,与西方的幼稚园教育对接,但并未作为必修学制加以要求。父母愿意送幼儿进入蒙养院,蒙养院要接收;父母不愿送幼儿入蒙养院,可在家中由母亲自学家庭教育教材,自行教育子女。

蒙养院的出现虽然使学前公共教育在中国得以初创,但是癸卯学制基本仿效日本,是照搬日本学制的结果,并非“自下而上”产生于中国教育的客观需要。“专设的蒙养院设置不多,且教学时间短,师资水平低。”在这一时期,蒙养院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微不足道,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还是家庭。

第二,《章程》明确规定蒙养院设立的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可见蒙养院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辅助机构,是学前家庭教育向学前公共教育过渡的一种组织形式。

癸卯学制虽然照搬日本学制,拥有资产阶级教育的外衣,却是传播封建社会的思想内容的。蒙养院设立的目的在于以幼儿园辅助家庭,强调以封建道德涵养德性。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家庭式生产是人们早已习惯的方式。在中西文化相遇、碰撞的初期,家庭战胜社会、战胜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教育领域的家庭式生产也是符合这时的历史条件的。

第三,以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充任蒙养院师资,其低下的保育质量使得蒙养院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章程》指出,“因各国都有幼稚园,以女师范生为保姆教养儿童,而中国尚未开女子入学之风,若设女学,其间流弊甚多”,所以结合国情,于育婴堂和散节堂内划出一处作为蒙养院,由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为保姆,代行女师范生保育儿童的责任,充当蒙养院的师资。因为乳媪大多是文盲,工作内容是喂养、照料弃婴和孤儿,而节妇中虽然有一些识字者,但为数并不多,所以虽然刊发有官编女教科书和家庭教育书籍,虽然设有保姆学堂可供她们学习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她们文化素质过低且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训练,她们“很难胜任幼儿的教养工作,所以这种师资是完全不合格的”。

中国传统父权文化对发展女子教育的担忧使得学前教育不仅缺乏合格的师资,而且育婴堂和敬节堂附设的蒙养院数量有限、服务时间短,客观上既无法容纳广大的适龄幼儿,也无力提供合格的学前教育,因此,幼儿的保育工作更多仍是依赖家庭妇女,由她们自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家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四,《章程》制定者采用编发女教科书的方法指导学前家庭教育,期待“家家皆自有一蒙养院矣”。为此,母亲要学习《孝经》《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以及了解“四书”等传统思想著作的核心观点,也可以学习不违背中国妇道、妇职的外国家庭教育书籍,目标是掌握为人母、为人妻的必备思想和技能,既能够妥善打理家中诸事,又能够教育子女,帮助儿子奠定入小学的基础,帮助女儿学习为人母、为人妻之道。

由此可见,《章程》制定者是把家庭作为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的。作为与西方幼稚园教育对接的蒙养院教育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未对学前家庭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作为新生事物,蒙养院教育力量微弱,发展不充分,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机构,作为学前家庭教育向学前公共教育的过渡形式而存在的。

二、壬子癸丑学制:幼儿园“辅助”家庭,并向“协助”家庭过渡

壬子癸丑学制作为辛亥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急于改革的临时政府在学前教育问题上并未作过多的改革,对学前教育持一种既不反对也不单独提及的态度。1916年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明确规定,蒙养园的任务在于“保育幼儿……以辅助家庭教育”。这一时期的家园关系在本质上与癸卯学制时期并无二致。壬子癸丑学制所确立的蒙养园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以及设立蒙养园的宗旨表明这一时期仍是以幼儿园“辅助”家庭为主,不过蒙养园师资培养所取得的进步也预示着家园关系开始向幼儿园“协助”家庭过渡。

第一,蒙养园教育依旧没有被纳入正式的学制系统。关于蒙养园教育的设立、管理、主办单位、财政、废止等内容,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与小学保持一致。

第二,蒙养园的办园宗旨一方面为保育幼儿,另一方面仍是辅助家庭教育。这一时期,由于女子师范学校得以建立和发展,癸卯学制时期蒙养院教育同时承担女子教育的功能到了壬子癸丑学制时期逐渐被减弱,而蒙养院保育幼儿、辅助家庭教育的功能被保留下来了。

第三,蒙养园师资培训取得进步,提高了蒙养园的保育质量。《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女子师范学校不仅附设小学教员讲习科以培养小学教员,同时必须附设保姆讲习科以培养蒙养园保姆。这一规定明确了蒙养园师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蒙养园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和蒙养园保育质量的提升,使蒙养园教育逐渐有能力以专业的姿态向“协助”家庭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壬戌学制:幼儿园“协助”家庭

壬戌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无论是壬戌学制规定的幼稚园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幼稚园的宗旨还是幼稚园的师资,都表明学前公共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之间是幼儿园在先、家庭在后的关系,幼儿园协助家庭教育。

第一,壬戌学制将幼稚园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奠定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幼稚园可以附设于师范学校以及小学内,也可以单独设立。壬戌学制颁布后,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幼稚园,“其中有公立的,也有私立民办的;有附属于其他学校机关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有普通性质的,也有实验性质的;有设在城市的,也有设在农村的”。至此,学前教育终于摆脱了附属女子师范学校的命运,开始以独立的办园姿态出现。

第二,协助家庭教育并促进家庭教育发展是幼稚园教育的目标。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稚园教育总目标之一为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求家庭教育的改进。这份《课程标准》在教育方法要点中提出教师应该“常常到儿童家庭去,或请家长到园中来;尽力联络感情,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与此同时,在老解放区,1927年《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明确规定,“建立一般未达入学年龄的机关(如儿童养育院、幼稚园等),以利增进社会教育,解放妇女”。1934年《托儿所组织条例》规定,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为改善家庭生活,使托儿所代替妇女承担一部分婴儿的教养责任。1945年《边区保育工作方针》规定,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一概由政府抚育,以便使家长能专心致力于抗战建国事业。由此可见,老解放区的幼稚园教育目标在于解放家庭妇女,减轻家庭负担,使家长能够专心从事革命事业。此时,幼儿园协助家庭、促进家庭教育改善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第三,壬戌学制期间幼稚园师资得到进一步发展。壬戌学制规定,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可附设幼稚师范科,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幼稚师范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陶行知和陈鹤琴于192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开设幼稚师范和在普通师范中设幼师科。随后,1932年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的《师范学校规程》都对附设幼稚师范科作了具体规定,并且在1935年颁发了两年和三年制幼稚师范科的教学计划。

这一时期,不但公立幼稚师范科得到发展,私人出资设立的幼稚师范学校也不断出现。国家对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支持和各项政策法规的颁布,充分说明无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社会需要,幼儿园教师对于实现家庭教育的改造所具有的独立存在的意义已经被承认,幼稚园教育具有不同于家庭教育的专业服务意义这一事实已被发现并受到重视。

四、1951年学制:趋向幼儿园与家庭互相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一系列面向工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学前教育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幼儿园要主动了解幼儿家庭,积极宣传科学的保育思想和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园所工作,与家长密切联系,促进幼儿发展。无论是1951年学制规定下的幼儿园设立宗旨、幼儿园师资还是园所管理,都体现出在这一时期幼儿园和家庭互相配合的发展趋势,逐步呈现出幼儿园和家庭并列发展的局面。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幼儿园面向全体幼儿,代替父母承担一部分保育幼儿的责任。《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减轻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冶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可见,1951年学制时期,我国幼儿园教育除了履行专门的保育儿童职责外,还要配合家庭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任务,这不完全是提升儿童保育质量层面的配合,更是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配合关系。

第二,教养员要遵循使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帮助家长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应从幼儿家庭了解幼儿的环境、性格和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以便改进业务”。这体现了家园关系中教养员具有的主体性特,征。家园关系中教养员工作的关键词在于“积极主动”,要具有主动联络幼儿家庭、积极帮助家长的意识,在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利用专业知识和素养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推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趋向一致。

第三,在园所管理层面,园长要组织家长代表会。“幼儿园在可能的条件下,得组织家长代表会。其代表由家长会选出,每班一人至二人,任期一年。其任务为协助园长进行园舍修建、充实设备以及其他改进园务的工作。其决议由园长采择施行。”家长被邀请参与园所事务的管理,协助园长做好部分园务工作,这有助于家长对幼儿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园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一时期,家长在家园关系中的主体性慢慢得到发展,教师与家长的“双主体性”在逐渐形成,幼儿园和家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局面逐渐形成。

1951年学制颁布时期,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经济建设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是最重要的任务。幼儿园教育为减轻家长负担而承担一部分家长的责任是由客观的政治、经济需要决定的。因此,1951年学制时期的学前教育更多沿袭了老解放区重视幼儿园教育福利性的功能——幼儿园为减轻家长负担而承担一部分责任。此时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并非完全是教育意义上的,更多具有福利性质,以便家长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五、关于促进家园关系发展的建议

1.家园关系应坚持家园共育的方向

不同的学制时期,对家庭或者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同的偏重,这反映了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确有其独特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对世界、社会的初步认识,是幼儿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幼儿入园前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行为习惯、获得的能力等对幼儿园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家园共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园共育以幼儿园为主导。家长被动参与。在这种单边活动中,幼儿园和家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家长在更多情况下只是以旁观者或被动参与者的身份存在。这显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的精神不符合。基于此种现实,平等地位中的家园共育有必要被倡议、被强调、被重视。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核心家庭数量迅速增多,多数家庭是4+2+1的家庭结构,家长格外关注幼儿的在园情况,加上近年来不断爆出的幼儿园虐童、校车安全事故等问题,幼儿园的社会形象受到了影响,家园关系变得微妙、紧张,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不安全感在增强。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在舆论环境如此不利的情形下,健全家长工作的各项制度、提高对家长工作的认识、积极与家长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家园双方同时存在着和对方沟通、合作的内在动力,促使家园共育成为必需,成为家园关系发展的方向。

2.教师应重视家长的作用,主动与家长沟通

壬戌学制以来,各种师范学校获得发展。幼儿园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专业性不断得到提高,幼儿园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对家园共育的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家访、个别交谈、家庭联系本、电话或书信往来、家长会、科学育儿报告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栏等,这些家长工作促进了家长和幼儿园的交流。然而,日前的家园共育中的一些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不够重视。比如,有些幼儿园开展“家长教师”活动,邀请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以期既可以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经验,又能够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出发点很好。然而,这些“家长教师”活动往往有一个特点,活动由幼儿园教师设计和组织,家长只能按照已有的流程“表演”。这样的合作方式并未充分发挥家长应有的作用。这与教师不够信任家长、不够重视家长的作用有关。建议教师转变观念,尝试放权,让家长依据其行业素养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可以提供建议,协助家长完成活动。又如,在家访中,有些教师对家长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不能以平等、尊重、合作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而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家长,将家访变成了告状、谴责和说教,导致很多家长听闻家访而色变,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家园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应该转变态度,提高对家园共育中家长作用的认识,将家访看成是了解幼儿、增进双方沟通、促进家园共育的好机会。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如实告知家长幼儿的具体情况,聆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幼儿发展的对策。再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家长参与活动的表现多为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比赛等,有些家长甚至漫无目的地度过了“幼儿园的半日游”。要提高家长开放日的有效性,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向家长发放幼儿行为观察表,告诉家长应该看什么、怎么看,引导家长按照观察表逐项观察幼儿的行为,做好记录。待活动结束后,家长可以明确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然后由教师和家长一起商量对策,确定家园配合教育的方案。

3.引导家长多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积极与教师联系

我国学前家庭教育的历史悠久,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期间虽已存在学前公共教育机构。但是家庭教育始终占主导地位,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转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一般重视幼儿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的发展容易被忽视。建议教师多方引导家长接受国家提倡的先进教育理念,了解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积极配合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教师还要为家长创造多种机会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如果缺乏专业的育儿知识,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引导家长掌握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家长家园共育主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家长获取育儿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可以登陆网络教育论坛、在线观看育儿专家的讲座视频、参加幼儿园的家长讲座、阅读育儿书籍和报刊等,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学前教育学以及学前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选择指南,帮助家长筛选。

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家园共育合力,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3〕〔4〕〔6〕〔7〕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8〕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1951.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2

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论文百事通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

(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

(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

(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120一1: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

(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粮食类家庭农场;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生态理论;粗糙集;分层线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2-0096-08

一、文献综述

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缩减城乡发展差距等多种功能,还在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之一。但家庭农场在我国属于新的农业经营实践,其成长尚处在起步阶段,且很不平衡。

国内外学者对家庭农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扶持政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制度供给滞后是影响家庭农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1],而农地制度是基础性制度环境,政策支持是坚强后盾,农业培育与培训制度是重要推进器,农业社会化服务是重要支撑[2]。让农民和科学家共同参与到创新过程,有助于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性发展[3]。人力因素是影响家庭农场成长的根本原因,不能确定继承人的家庭农场会撤资或进入静态经营模式[4]。生态系统中服务、技术、市场、融资、自然、政策和文化环境对家庭农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近年来,农场规模的相对变化、与农场相关的沉没成本和农场多样化影响家庭农场主成长意愿[6]。此外,家庭农场间展开合作,能够实现共同发展[7]。

各国应基于现实国情,制定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8]。清晰的农业发展思路、适宜的土地制度、精准的政策扶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稳定的法律生态环境以及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9]。目前,我国家庭农场普遍面临着经营规模扩大难与水平提高难、信贷融资参险难、求助社会化服务难、扶持政策覆盖难等问题[10],应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培育职业化农民、加快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业、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1]。

可见,国内外学者围绕家庭农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扶持政策,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国外学者在家庭农场成长方面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体系,但由于成长阶段、土地制度、农业补贴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检验;第二,国内研究大多选取的是宏观视角,且以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而基于微观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相对阙如;第三,家庭农场的成长受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其影响因素不仅来自于家庭农场个体层面,还来自于区域层面,且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往往存在着交互作用,但现有研究大多未讨论不同层次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和数据结构分层问题。

粮稳天下安。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成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淮海平原的487户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例,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研究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可能影响因素。其次,依据粗糙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以删除冗余或不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再次,把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引入分层线性模型,揭示个体层面变量和省域层面变量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结构性影响差异和交互作用,以便于厘清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成长机制,为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粮食类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变量设置

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相近[12],其成长受到个体层面和省域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分别作为其个体层面与省域层面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内部资源是企业长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是其具体体现[13]。此外,我国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离不开资金支持[14]。因此,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资源基础由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和金融资本资源构成。

1.物质资本资源。物质资本资源是指家庭农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实物资源,是其他资源发挥作用的基础。具体而言:第一,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适度将有利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第二,生产设备的完善程度对家庭农场成长具有显著影响[15]283,有助于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三,农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分散的,存在收集和传播信息较难、交易环节较长和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而家庭农场可通过不断完善网站建设来有效破解上述农业难题。显然,经营土地规模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设备、网站建设的完善程度是反映粮食类家庭农场物质资本资源的主要指标。

2.人力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主要是指家庭农场主和成员所具备的经验、知识和技术能力等,对其他资源的发挥有积极带动作用。家庭农场成长是农场主妥善经营和成员辛勤劳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执行力和资源配置能力[16],而家庭农场主和成员接受培训次数的多寡显著影响家庭农场收益[17]。由此,可通过家庭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和年均参与培训次数、成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年均参与培训次数来衡量粮食类家庭农场的人力资本资源。

3.组织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是指存在于组织之中、由组织成员在开展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合力,也是指组织内部管理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资本。组织资本资源的多寡对家庭农场合理配置资源有着显著影响。政府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表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家庭农场管理规章制度是其发展的内生力量[18]7。此外,商品销售区域反映了家庭农场扩大产品市场和拓宽销售渠道的组织能力[19]。有鉴于此,选取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表彰次数、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和商品销售区域以测量组织资本资源。

4.金融资本资源。金融资本资源是指用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投入,金融资本缺乏将影响家庭农场的后续成长[20]。当前,我国家庭农场普遍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参险难的问题[21]。可见,粮食类家庭农场贷款难、融资难、投保的难易程度是反映其金融资本资源的重要指标。

(二)企业生态理论

moore类比自然生态系统,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认为相互作用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所形成的群体即企业生态系统[22]。粮食类家庭农场位于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中,必须不断与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

1.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是指家庭农场为追求长期稳定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包括其所在区域的法律、社会文化和服务生态环境。稳定的法律环境和适当的政策支持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极为重要[23],与农业合作社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同样需要一个扶持政策体系完善、政策落实程度高、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家庭农场内部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家庭农场的成长。家庭农场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反映在当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其原因在于,当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农场成长产生显著影响[24],让农民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是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影响因素[25],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家庭农场获取信息以弥补内部知识资源不足[26]。此外,农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作用的发挥是有限的[27],还需要政府及经营组织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以助推家庭农场成长。因此,政府、经营性组织和农业合作社所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成了家庭农场的服务生态环境。

2.经济生态。经济生态是指家庭农场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融资生态环境。第一,家庭农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28],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价格波动程度以及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程度是市场生态环境的重要衡量指标。第二,农业技术革新对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提升有推动作用,而技术需求满足程度、技术培训满足程度和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等技术生态环境则影响推动作用的发挥。第三,金融方案的多样化,能为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提供支持[29]。为适应家庭农场的成长需求,一个融资渠道多元、融资需求满足度高、融资期限与实际匹配度好的融资环境必不可少。

3.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指当地的自然环境。一般而言,农业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等。本文选取当地的土地状况、农业用水状况和当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三个指标,来测量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重要基础和衡量标准。当其经济绩效提高时,生态绩效、社会绩效等也会得到改善[30]。经济绩效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衡量:一是财务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是衡量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较好指标,可用来测度其毛收益和市场规模变动。利润的高低影响粮食类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可用来测度其净收益和长远发展能力。二是获利潜能。机械化程度反映了粮食类家庭农场技术效率的高低,品牌化战略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31]。因此,本文选用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和年利润、机械化程度和品牌知名度四个指标衡量家庭农场成长。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粗糙集理论。本文设置了34个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可能影响因素。这些可能影响因素不仅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重叠,而且对成长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建立线性计量模型时,引入的应该是重要解释变量。若引入的解释变量数目太多,会导致模型精度低。因此,本文首先依据粗糙集理论,选取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具体步骤为:(1)明确问题;(2)建立原始决策表;(3)数据预处理;(4)属性约简。

2.分层线性模型。本文要同时分析粮食类家庭农场个体层面和省域层面变量对其成长的影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个体-省域”的两层数据,可以看成一个两水平模型。对于不同层次的数据,传统的线性模型在进行变异分解时,对群组效应分离不出,从而增大了模型的误差项。鉴于这种局限性,本文选用分层线性模型,其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下标i代表的是家庭农场(个体),j代表的是家庭农场所在省份;Yij表示模型的因变量,即家庭农场成长值,Xpij和Dqj分别表示家庭农场个体层面和省域层面的预测变量,而εij和μpj分别表示家庭农场个体层面和省域层面的随机扰动项;βpj是家庭农场个体层面预测变量Xpij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γp0表示第j个省域层面变量对βpj回归的截距,γpq表示第j个省域层面变量对βpj回归的斜率。

(二)数据来源

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占我国总产的34.3%[32],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是其重要组成省份,且各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均逾万个。因此,选取这5省作为调研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预调研于2015年12月在山东省展开。依据预调研数据,对问卷展开信度和效度分析,并调整问题项。基于调整后的问卷,于2016年1-2月实施了正式调研。考虑到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分层线性模型的特点,在每省各选取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调研粮食类家庭农场2个。问卷由经过培训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采取与家庭农场主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漏答关键信息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87份,问卷有效率为97.4%。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属性约简结果

1.初始决策表。以487个调查样本为论域U;运用熵值法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指标权重赋值,进而测算家庭农场成长值,以构建决策属性D;以可能影响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个体层面因素和省域层面因素作为条件属性集C,构建初始决策表。

2.数据预处理。由于本文所有变量皆为连续值,需将原始的连续型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再进行约简。采用等频率离散化方法,将等频率区间数设置为3,其结果(部分)见表1。

3.属性约简。基于属性对决策的重要度,利用Johnson约简算法,删除冗余或不重要的条件属性。对约简后的指标重新梳理并标记(见表2),以把这些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引入分层线性模型。

(二)分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1.零模型分析。在没有加入任何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零模型分析,旨在将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总体方差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分解,以判断第二层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其具体公式为:

结果显示,第一层截距的信度估计为0.753,远高于0.5的标准,表明样本均值与真实家庭农场成长值接近。从表3的固定效应可知,省域层面因素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具有正向预测效果,其回归系数为0.673。随机效应的卡方检验显示,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在省域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应在第二层模型中增加省域层面变量。

基于组内相关系数公式iCC=0.0150/(0.0150+0.0287),可计算得到省域层面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34.32%,即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差异有34.32%由省域间的差异所导致,其余的65.68%则由个体的差异造成。由此可知,个体层面因素是影响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主要因素,但省域层面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半条件模型分析。在零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家庭农场个体层的变量,以构建半条件模型。为确保变量的稳定性和避免多重共线性,采用稳健性标准误差对半条件模型进行回归。半条件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结果见表4。

从固定效应结果来看:第一,生产设备完善程度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高。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以机械化作为支撑,而生产设备的完善程度则是其机械化水平的具体表现之一。这与平瑛等[15]的实证分析结果相一致。第二,贷款难易程度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家庭农场应收应付账款同样具有周期性特征,承担着高额的资金周转成本,贷款越容易越有利于粮食类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有序开展,这与Karimov[33]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第三,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具有积极影响。教育能提高家庭农场主的决策执行力,使其成为有效配置资源的管理者,从而为家庭农场成长提供有力保障[16]。第四,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hen等[18]对山东省诸城市的实地调查支持了这一结果。越是纪律严明、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越能凝聚力量,保证其生产的稳定性。第五,L远来看,如panda的研究结论[17]一样,成员参与各种培训对家庭农场成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粮食类家庭农场而言,一方面,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成员参与各种培训需要投入成本,这使本来资金捉襟见肘的家庭农场加重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粮食类家庭农场成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其参与培训的效果往往需要时间来吸收和消化。因此,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在短期内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的随机效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省域间存在明显变异。另外,生产设备完善程度和贷款难易程度的随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省域间不存在明显变异,其相关关系不依赖于省域而不同。

3.完整模型分析。为考察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省域间的变异,引入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3个省域层面变量,构建完整模型如下:

如表5的固定效应所示,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与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的斜率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第一,扶持政策要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家庭农场主熟练掌握、正确运用。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农场主,能真正掌握和运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扶持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因此,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会强化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第二,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省份,其辖区内的社会化服务不仅种类繁多,在服务效率和服务成本方面也不尽相同。家庭农场主需要权衡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从而做出最优选择,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场主往往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因而,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会强化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第三,粮食生产和经营是粮食类家庭农场收入的主要来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农场主往往具有采纳新技术的强烈意愿,以期获得更高收益,多元化的技术获取渠道则为其新技术的采纳提供便利条件。可见,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会强化农场主受教育程度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正向关系。

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和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与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的斜率显著负相关。家庭农场所在省份的扶持政策体系越完善、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越强、技术获取渠道越宽敞,无偿技术培训的机会越多,越会弱化成员参与培训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短期负效应。

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的斜率显著正相关。近年来,我国对于家庭农场资格条件、登记管理的政策正逐步完善[34],特别是对家庭农场的年检和审查,使得家庭农场更加严格律己,追求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此外,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

在增加了3个省域层面变量后,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的随机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个体层面变量在第二层上得到了较好的解释,无需再添加更高层次的变量进行解释。

进一步的方差缩减比例表明(见表6),农场主受教育程度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相关有22.92%能被省域层面变量所解释,家庭农场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负向关联有17.41%能被省域层面变量所解释,省域层面变量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和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相关解释比例为30.3%。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采用粗糙集和分层线性模型,探究了个体层面变量和省域层面变量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结构性影响差异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成长差异主要由个体层面因素所导致,但省域层面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视。(2)个体层面的生产设备完善程度、贷款难易程度、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对其成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则在短期内产生负向影响。(3)所在省份的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程度除了会强化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程度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正向关联外,还与农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技术获取渠道宽敞程度一起,共同强化了农场主受教育程度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正向关联、弱化了成员年均参与培训次数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之间的负向关联。

基于上述主要结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1)支持家庭农场完善生产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要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日常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敞开补贴,还要突出补贴重点。(2)创新融资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无需抵押和担保即可获得贷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为粮食类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和担保支持,以有效破解家庭农觥按款难”。(3)转变家庭农场主再教育模式。培育家庭农场主自我学习能力,对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农场主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相应的再教育,并发挥第三方组织在家庭农场主再教育中的作用。尝试“社区教育”形式,以社区或县为单位,鼓励邻近粮食类家庭农场主互相交流和学习,营造多元化的信息和技术获取渠道。(4)推进粮食类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既要切实落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年检和审查制度,又要对规范和诚信经营的粮食类家庭农场进行表彰和宣传。(5)真正让扶持政策和社会化服务成为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的“助推剂”。在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强化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使其面对家庭农场的咨询能有效地进行答疑解惑,当好粮食类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和社会化服务的“解读员”。

参考文献:

[1]郭庆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13(4):4-11.

[2]杜志雄,肖卫东.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状态与政策支持:观照国际经验[J].改革,2014(6):39-51.

[3]DogliottiS,GarciamC,DiesteJp,etal.Co-innovationofFamilyFarmSystems:aSystemapproachtoSustainableagriculture[J].agriculturalSystems,2014,126(4):76-86.

[4]inwoodSm,SharpJS.FarmpersistenceandadaptationattheRural-urbaninterface:SuccessionandFarmadjustment[J].JournalofRuralStudies,2012,28(1):107-117.

[5]SandhuHS,CrossmannD,SmithFp.ecosystemServicesandaustralianagriculturalenterprises[J].ecologicaleconomics,2012(74):19-26.

[6]HuberR,FluryC,FingerR.FactorsaffectingFarmGrowthintentionsofFamilyFarmsinmountainRegions:empiricalevidenceforCentralSwitzerland[J].LandUsepolicy,2015(47):188-197.

[7]pérezm,alegrea,mirandaoD.BreakingDowntheGrowthofFamilyFarms:aCaseStudyofanintensivemediterraneanagriculture[J].agricultureSystems,2011,104(6):500-511.

[8]GraeubBe,ChappellmJ,wittmanH,etal.theStateofFamilyFarmsintheworld[J].worldDevelopment,2015,5(12):1-15.

[9]Demirdogena,olhane,ChavasJp.Foodvs.Fiber:ananalysisofagriculturalSupportpolicyinturkey[J].Foodpolicy,2016(61):1-8.

[10]徐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培育研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J].学术论坛,2014(1):68-71.

[11]于战平,陈宏毅.农场、农场制与中国家庭农场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90-98.

[12]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13]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

[14]兰勇,周孟亮,易朝辉.我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6):48-56.

[15]平瑛,王鹏,徐洁.资源基础观下家庭农场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279-285.

[16]Reimersm,KlasenS.RevisitingtheRoleofeducationforagriculturalproductivity[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3,95(1):131-152.

[17]pandaS.FarmereducationandHouseholdagriculturalincomeinRuralind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nomics,2015,42(6):514-529.

[18]ChenY,ZhaoS,ChengG,etal.empiricalStudyonFormationpathofFamilyFarmsinDifferentenvironmentsFromtheperspectiveofant[J].asianagriculturalResearch,2015,7(6):6-12.

[19]颜廷武,张童朝,贺孟业,等.农产品供应链对农户减贫增收的关联效应分析――基于滇、桂、苏、闽四省(区)的实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73-980.

[20]吴婷婷,余波.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47-51.

[21]何劲,熊学萍.家庭农场绩效评价:制度安排抑或环境相容[J].改革,2014(8):100-107.

[22]mooreJF.predatorsandprey:anewecology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3,71(3):75-86.

[23]anneC,VietL.GovernmentalinfluencesontheevolutionofagriculturalCooperativesinVietnam:aninstitutionalperspectivewithCaseStudies[J].asiapacificBusinessReview,2014,20(3):401-418.

[24]ogundariK.theparadigmofagriculturalefficiencyanditsimplicationonFoodSecurityinafrica:whatdoesmeta-analysisreveal?[J].worldDevelopment,2014(64):690-702.

[25]FriederichsenR,minhtt,neefa,etal.adaptingtheinnovationSystemsapproachto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Vietnam:ChallengestothepublicextensionService[J].agricultureandHumanValues,2013,30(4):555-568.

[26]tengBS.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activitiesthroughStrategicalliancesaResource-basedapproachtowar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744(1):119-140.

[27]itoJ,BaoZ,SuQ.DistributionaleffectsofagriculturalCooperativesinChina:exclusionofSmallholdersandpotentialGainsonparticipation[J].Foodpolicy,2012(37):700-709.

[28]BrionesR.SmallFarmersinHigh-valueChains:BindingorRelaxingConstraintstoinclusiveGrowth?[J].worldDevelopment,2015(72):43-52.

[29]SarahJm,JenniferC.FinanceforagricultureoragricultureforFinance?[J].JournalofagrarianChange,2015,15(4):549-559.

[30]Janp,DuxD,Lipsm,etal.ontheLinkBetweeneconomic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ofSwissDairyFarmsofthealpinearea[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Cycleassessment,2012,17(6):706-719.

[31]尹世久.信息不Τ啤⑷现び行性与消费者偏好:以有机食品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66-182.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93-422.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教育;作用;策略

幼儿教育在人的全部教育中最为关键,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和家庭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因素。家园合作可以有效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以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所以,怎样做好这两方面的协调工作,更好地发挥两者的重要作用,使两者的教育力量“汇合”,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1家园合作能够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家园合作这种新形式可以有效保证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儿童在知识、身体、社会经验等方面全面提高;同时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利。第一,儿童可以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家庭当中,使其得到巩固和提高;第二,儿童在家庭中学到的经验和技能也可以在幼儿园得到运用和发展。从而保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把幼儿园教育拓展到家庭中,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幼儿园,可以有效使两者融合,使两者教育形成互补、协调发展,从而使这两种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1.2家园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现代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家长都要求现阶段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实现家园合作,可以把家庭的教育资源、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信息及时传达给教师,幼儿教师根据得到的幼儿家庭情况,更好地制定教育方法、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育管理方向和课程设置,保证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家园合作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1.3家园合作可以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现在的家长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但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教育观念也需跟上时代的发展。家园合作可以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比如在生活中遇到孩子不听话时,简单地使用打骂、冷漠、溺爱等方法,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假如家长综合使用关爱、严厉的办法,抛弃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

2家园合作的途径分析

2.1重视家园双方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这种认识已被人们普遍认可。教育专家卢梭认为,儿童有着自己的位置,在教育中要把儿童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着“吸收”的能力,能够把周围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吸收为自己所用。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有人认为应更侧重于儿童家长,大多数人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其实,教育观念的及时转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教师虽然掌握一些儿童教育观念,但仍然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有很多只是进行了理论学习,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方面的学习,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儿童;第二,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多数人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这种认识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幼儿园要请幼儿教育专家、教师,利用家长学校等教育形式提高农村幼儿家长的理论认识水平,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2.2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家园双方针对幼儿教育不但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出发点方面的不同,而且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也成为双方联系的一个障碍,不能实现平等合作。要建设家园平等的合作方式,幼儿园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建设多种渠道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幼儿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有下面这些方式: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班级亲子会、联谊会、亲子活动、幼儿园报等;也可应用网络化交流信息平台,比如网上意见箱、幼儿园网站、QQ等交流工具等。再有,应该重视家长资源的丰富性,在幼儿园实行“家长助教”,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家长助教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的一种新型方式。各班教师可以对本班幼儿家长的兴趣爱好、工作特点等进行全面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时间邀请一些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这种方式可以使家长的教育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可以加强家园双方的联系。最后,家园双方可以共同商定,运用效果较好的合作方式,借鉴国外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开放式办园的方法,提高家园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2.3建立完善的家园合作制度

为了使家园合作更加规范与合理,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家园合作中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除了坚决执行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幼儿园也可以依据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强家园合作的规章制度,如:《家园联系制度》《家园合作章程》《家园合作须知》等,利用这些规章制度,建立高效运行的家园合作机制,使家长与教师都明确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使家园合作关系健康发展。

3结语

家园合作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教育目的。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提高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主动性和科学水平,实现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和谐统一,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实现全方位幼儿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芳.家园合作共促幼儿发展[J].甘肃教育,2011(16).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5

一.农村小学的现状

(一)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我国西部某乡镇50人以下的学校有4所,这些学校的存在,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成了制约全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寄宿制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确实有很大困难,可能会因路途遥远而辍学。

(二)部分学校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学校有一些规章制度,但落实的力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教师工作分配不尽合理,有人浮于事的现象,使部分干工作多的教师心理不平衡,有意见等。

(三)教研活动开展不力。有专家说:“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教研活动在农村小学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还没有大范围地开展起来。有不少教师还将教研看成是负担和累赘,工作出于应付,流于形式,个别学校不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研活动,教学与教研“两张皮”。“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家长学校没有发挥作用。由于家长缺少培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难接轨,对教育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思路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在建好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彻底解决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建立健全《教师量化考核细则》、《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拟晋升高、中级职务人员评分标准》等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严格考核,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教师的职务晋升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大兴教研之风。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教研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辅导员为组长的教研工作领导机构,辅导员统筹安排每学期全乡教研活动,设立中心教研组,选拔兼职教研员,按照全乡教研工作计划确定的教研时间和教研内容,负责活动材料准备与整理,收集各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讨内容,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学年对一至六年级全学科的质量进行质检和分析,找出差距,实行奖罚,以提高全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不断严格校本学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规定各校保证每天一小时的校本学习时间,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记录,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各校业务学习开展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检查评估。

(四)从开好家长会开始,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每学期最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基本情况、学生在校表现和学校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生在上、放学路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力求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明白:学生的进步和家长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榜样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也应该积极地配合起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家校合一。各种方式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配合,努力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管理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1-02

一、分类要求,重点培养

1.农村小学师资水平现状:良莠不齐。师范类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希望可以在城市学校工作,而很多毕业生不愿在农村学校任教,现在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很多都是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同时,因为很多原因,在农村小学中比较有经验的,也就是说年龄偏大的教师很多都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学历不高,原来的教育基础也不好,再加之他们没有接触新环境和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然而,即使有些教师有着正规的师范教育背景,但因岗位的学习或后续培训不够,所以离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要求越来越远。

2.改进策略:分类要求,重点培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在思想上,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了解而且明确农村小学教师师资构成不平衡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层管理。对那些比较年老的教师所提出的管理要求比较放松,以便很大限度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是严格而不是苛刻,是关心而不是放任。而对于那些年轻有干劲的优秀教师,一方面,加强培养优秀年轻教师,让他们在学校内变得更强,做一个领头羊,带领其他老师一起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和其他学校相比,他们都毫不逊色。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校中的“强势效应”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给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全体教师一起进步。

二、刚性规章,柔性管理

1.农村小学教师生活现状:比较特殊的生存状态——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就生活在村子里,所以教师交往的圈子不大,而且也很固定,他们交往的感情基础是亲情和乡情。因此,在教师之间存在着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例如,老师们在学校里可能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或者是同事关系,而在村子里、家庭里则可能变成父子、亲戚的关系。所以,这种很复杂的关系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除了存在复杂的关系之外,某些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有时候还需要亲自去完成自己家里的农活。大家都知道,农村的风俗习惯、日常事务非常多,这样使得这些教师有时候会迟到早退,无法严格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也是农村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因为这些农活、亲情往来、婚丧嫁娶,肯定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学校不能强求教师遵守,因为教师虽然在学校必须完成教育任务,但同时他们又必然会面临很多社会关系,不能抛弃。因此,作为管理者,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权衡两者,妥善处理好。

2.解决策略:刚性规章,柔性管理。学校里面都有管理的规章制度,而在这个层面上看来,管理只是一种制度的要求,强调的是平等,任何人都需要遵守。然而,如果认为管理就是硬邦邦的,是无情的,这是不理解管理的表现。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是我们,特别在管理农村学校的时候,要做到柔性管理。农村教师关系中,乡情和亲情都显得比较隐蔽,但这些关系是很重要的,无处不在。管理农村中心小学,若忽视了这种亲情和乡情的话,将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为如果学校只是简单地按制度、规范的要求来严格要求教师们,农村教师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特殊情况一概都纳入考虑的范围,“合理”与“合情”之间是失衡的,那么可能让我们农村中心小学的管理陷入僵局。如果重视之,在学校管理中,可以使其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校进行管理。

三、家校之间沟通,提高管理实效

1.农村家校之间沟通的现状:家长不重视教育,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农村社会。首先,目前农村家长对教育态度已经不同往日,可能人们对农村学校的学生们印象依然停留在:认真、勤奋、刻苦。然而,事情已经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导致农村家长和学生读书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觉得,生活不一定靠读书才有出头日,靠农产品、靠出去打工,一样能行。

其次,这几年来大学持续扩大的招生,再加上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大大增加:许多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到的工作收入也不如意,有时候甚至工资还比不读书低,再算一下之前投资在教育的金额在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巨大的教育投资与就业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在农村读书的积极性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高了。他们觉得,孩子读书并不重要。无形之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和家长心里都降低了不少。

2.改进策略:家校之间加强沟通,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想要健康成长,除了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学生越大,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并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刻,不可忽视的。同时,如果家长不配合,即使教师多么的优秀,学校设备多么先进,那么学生的教育效果还是很有限的。所以,通过利用家校联系及时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使双方都能为孩子的教育齐心协力的话,相信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学校的管理也会更加顺畅。

其次,要采用很多的方法来转变农村家长的观念,一般认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就是在家辅导孩子学好功课,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关心的重点。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不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通过家庭教育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是家长的主要任务。学校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配合好老师的工作,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有助于学校整体上的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金平.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学校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2]沈银坤.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管理[J].校管理,2002,(1).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7

其中,让我最深感触的是家庭保护里的第11条: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吸毒、等行为。

有的家长自己本身的思想和品行有些不正确,再加上科学教育方法缺乏。就说我爸爸,自己沉迷于游戏就算,还拖弟弟下水。有一次晚上,爸爸给弟弟买了一份他最喜欢和他最梦寐以求的礼物-游戏机,弟弟得知爸爸给他买了游戏机,在当天晚上,他玩得晕头转向,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没有完成,在第二天时,弟弟因为这样而被老师骂。然而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有时妈妈还找他“谈话”,弟弟因为被妈妈的“谈话”而使他从这以后再也不接触游戏了。

我的妈妈以前是一位很烂赌的家庭煮妇,她每天都出去打麻将,从来没有问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学习情况,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在中国,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想这样的家庭教育能教育好孩子吗?有些家长每次教育孩子都用脏话,弄得孩子都满口脏话,使得他们出口成章(脏话)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如果同学们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即使同学们到了歉,他也要用脏话骂那个同学狗血淋头。有一次,我放学迟了点回家(因为那个同学有问题请教我),她什么解释都不听,她就拿起鸡毛扫,打我,打到断。我想,许多的家长都会像我爸爸妈妈那样,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我们都要熟知规章制度,因为我们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8

一、当前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现状

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的现状总体上表现为观念意识淡薄、对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缺乏信任感。

(一)法纪观念淡薄

实践中,许多大学生无视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存在,屡屡以身试法。调查研究数据显示:65.07%的同学认为贵州省大学生法纪意识有待提高;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贵州省大学生法纪意识非常差;48.63%的同学认为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普遍淡薄;仅7.53%的学生认为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的原因,贵州省高校暴力事件频频发生,造成了学生伤亡的同时,肇事者也面临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不考虑违反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后的责任。实际上,很多学生在违法行为乃至犯罪等事件发生后,常常后悔没有认真学习法律。在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后,被学校追究相应责任比如责令退学后,方意识到没有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后果的严重性。

(二)对法律制度缺乏信任感

多数学生认为,法律制度应当被一视同仁的适用,而不应该有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制度的威严。在调查中,44.52%的学生希望法制、纪律、规则既然被制定,就应该得到遵守。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法律制度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保证其效力。60.96%的同学认为纪律在学习中虽然重要,但往往被滥用,没有发挥其价值。

二、造成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不强的原因

导致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法制纪律教育的缺失等等。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违法犯罪行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贵州省一些大学校园与周边经营场所相互交错,这样的布局,使得学校没有权限管理周边经营场所,也使得不良社会风气,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冲击了在校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进行教育。导致大学生不仅成了高分低能儿,也成了法律和纪律的“低能儿”。家庭在大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只有充分发挥家庭的堡垒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强有力的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法制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法纪观念淡薄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法纪素养,就要经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当前各大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在采用大班教学模式下,甚至由非专业的老师来授课,导致了开设此门课程的初衷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违法违纪后产生损害后果的个案教育,在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方面,鲜活的案例教学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教学收效更为明显。学校针对违法违纪事件教育的滞后性也是导致法纪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实践中的做法是,出事之后,很多学校纷纷开展相关教育,事过之后,又像没有发生一样。对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三、培养贵州省大学生法纪观念的途径

(一)培养法纪信仰

建设法治国家,法制应该作为一种信仰。马克昌说:“要使社会进步,除法制以外,别无他法。”法制得以很好实施的前提是被人民认可,然后奉为信仰。信仰法纪的人越多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社会更为和谐有序的时候。在教育中,开设一定的法律课程,重视对法纪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处理违法犯罪以及其他违规违纪时,要落实违者必究,执行必严,不徇私枉法。在学校,对于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一律按章办事。这样,法纪才能被信任,然后才能被信仰。

(二)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当榜样的精神深深根植于人的灵魂。雷锋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提升法纪观念,培养法纪意识,应加强对遵纪守法模范的宣传。

(三)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将依法治校落实于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行为,建立法治校园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特色,制定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社团管理、奖励与处分、校园秩序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如学生选修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科研实验、申请奖学金、请假、休学、入伍保留学籍等,为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行为准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增强学校法治意识,明确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权益、职责和义务,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二、科学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保障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科学制定学生教育教学计划及课程表、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并严格执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如教学管理规程、教师调(停、代)课管理规定、考场管理规定、实验守则、实习管理规定等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向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对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经考核合格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颁发相应学历证书,本科学生授予学位。同时应合理采纳学生对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议。

三、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置学生意外伤害

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治安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安全服务和保障。学校校舍、场地、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设专人进行管理。按照“安全保护、防范事故”的要求制定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容易引发伤害事故的实验教学及大型文体活动,采取严密防范措施。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向学生提供的食品和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监控膳食质量,防止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治理,维护学校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治安秩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自救及自护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处理程序,若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做到迅速、有效、依法妥善处置。

四、认真处理学生违纪,规范建立学生申诉制度

制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详细规定对学生的处分种类等内容。在对学生的处理中,要做到程序正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处分决定作出前,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要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为保证对学生处理行为的合法、客观、公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职权,要认真受理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而提出的申诉。学生本人有权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受理学生申诉时,遵循合法、公平、公开、及时、便于学生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的正确实施。认真听取申诉人的申诉理由和申诉学生所在院(系)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意见,并作详细、客观、真实的记录。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学生若对学校复查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五、按照规定确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依法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当地省级物价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并通过校园橱窗、校园网、招生简章等多种平台,将教育收费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教育收费的透明化。自觉依法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收费行为,禁止违规私设收费项目和乱收费的行为发生。认真受理学生关于教育收费的咨询,及时答复和处理,不推诿,不拖拉,不掩饰。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长抓不懈,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要从制度层面和源头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优奖励制度,营建良好学风和校风

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创建校园优良的学风校风,应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学生奖励条例,对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设立校级奖学金、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科研创新奖、精神文明奖、文明寝室等个人和集体奖项,对获得奖励的学生颁发奖励金或获奖证书,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应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突出精神奖励的原则。在学生评优工作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坚持公示制度。成立校、院系、年级三级学生奖励考评工作小组,对学生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彰,使学生评优奖励起到“表彰优秀,树立榜样,带动全面”的积极作用。

七、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为全面开展资助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类地方助学金、校级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定工作。评定工作中坚持评定政策公开,评定程序清楚,评定结果透明,使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清楚各项资助的评定政策、条件、程序和结果。加强资助金的专项管理,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式和金额标准,及时、足额将资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建立困难新生“绿色通道”制度,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都能顺利迈入大学的校门。

八、贯彻“阳光招生”的要求,切实维护广大考生权益

贯彻国家教育部“阳光招生”、“办人民满意高考”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原则,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招生工作“六公开”和“六不准”要求。制定学校招生简章和录取章程,并及时向社会,在招生简章和章程中必须详细阐明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地点、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录取原则、报考注意事项、学历证书颁发及学位授予等内容。开通学校招生咨询电话专线,建立招生咨询校内接待室,及时接待和解答考生及家长关于招生问题的咨询。录取工作中,通过校园招生专网和专门媒体,及时向社会、传递招生录取信息,使学校招生录取信息更加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考生录取状态查询网络平台,使考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录取状态。通过建立一系列具体制度,切实落实“阳光招生”的要求,维护考生权益,并树立高校招生和办学的良好形象。

高校是法治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也应该是法治化建设的先行者。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评价高校管理工作的标准,看其是否实现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必须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J].中国大学教育,2005,(8):12.

[2]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邵国平.论大学生权益与法律保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51-52.

家庭教育规章制度篇10

加强人口计生宣传力度,切实开展自我教育

为开展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五四村每年专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民主选举出年轻、有文化、热爱计划生育事业的人员,教育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开展“零距离”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村民学习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法规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组织计生主题活动,活跃文化氛围;开展弹性错峰工作,实行育龄群众下班,计生人员上班的主动上门宣传服务机制。采用送书送政策上门,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及时为育龄群众提供相关服务。

建章立制,村民自治,实行规范化自我管理

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计划生育协会、专(兼)职计生干部、驻村干部、育龄妇女小组长等职责。制定和完善《五四村村规民约》、《五四村计划生育自治章程》、《五四村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例会制度》、《协会评议计划生育工作制度》、《五四村计划生育协会活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每月开好计生工作例会。每月初,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计生专干、驻村干部召开计生工作例会。在例会汇报本村育龄群众结婚、怀孕、生育、避孕节育情况,并安排联系人做好服务工作;点评上月任务完成情况,并严格按层级动态管理制度,兑现奖惩。组织开展“诚信计生”、“阳光计生”活动。通过与育龄群众签订《诚信计生承诺书》,实行以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中心的“诚信计生”工作模式。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节育奖”、特别扶助、意外伤害保险,农村独生子女户与纯生二女户在升中考试中给予加10分奖励、免费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独生子女保健费及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优待奖励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阵地建设,倡导自我服务

近年来,五四村加大资金投入,将人口计生融入村文化公共系统建设中,建成了村人口文化公园、新家庭文化屋、计生宣传长廊,改造了村人口计生服务室、“三栏”、婚育分校,定期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各类学习、宣传、咨询活动,全面提升村级人口计生宣传服务水平。优质服务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计划生育需求。落实避孕药具发放和育龄群众的随访工作;积极稳妥推进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广泛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宣传教育,确保育龄夫妇生育后都能在充分知情、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落实适合本人身体需要的避孕节育措施。帮扶惠农赢得群众口碑。五四村因地制宜,建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形成持续帮扶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和种植技术指导,重点帮扶计生困难家庭种植户,让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户得到实实在在优惠,进一步提高群众实现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形成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