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安全检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7:15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1

卫生检验与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的卫生许可、日常性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卫生标准制修订、卫生科学研究等工作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1卫生检验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卫生检验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手段,依据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监测环境、食品、作业场所的卫生状况和污染危害。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污染、中毒、疫情等进行技术鉴定,为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内容

卫生检验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进行健康相关产品的功能试验、毒理试验、功效成份检测、农药及毒物成份分析、营养成份分析、病毒学检验、免疫实验等。按照专业分,卫生检验的范畴包括以下内容:

1.2.1水质卫生检验。包括水的感官性状检验,水的一般化学性状检验,水质污染指标检验,水质毒理学指标检验,饮水消毒检验,涉及生活饮用水安全的产品检验等。

1.2.2食品卫生(安全)检验。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食品中微量元素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检验,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餐具消毒效果测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检验,保健食品功能性实验,新资源食品的毒理学实验等。

1.2.3劳动卫生检验。包括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生物样品中有毒物质的检验等。

1.2.4化学品卫生检验。包括化妆品理化指标检验,化妆品微生物学指标检验,特殊用途化妆品毒理学及功能性实验等。

1.2.5公共场所卫生检验。包括公共场所(含学校、幼儿园)微小气候检测,茶具、被服、卫生洁具消毒检测,一次性用品等健康相关产品检验等。

1.2.6消毒杀虫卫生检验。包括消毒杀虫药品、器械效果检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和其他健康相关产品的检验,医院消毒效果检验,医学昆虫检验等。

1.2.7生物学材料检验。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抗原、抗体的检测等。

2卫生行政许可与卫生检验

2.1法律规定对食品安全等实施许可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消毒产品、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实施行政许可管理。《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饮用水供水单位应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2.2检验、检测报告的结果是是否发放卫生许可的重要依据之一许可前要对水源、水质进行检验、对公共场所的环境进行检测、消毒产品进行检测、对餐具饮具进行检验是发放许可的必要条件。

3日常性卫生监督与卫生检验

3.1卫生检验是法律规定《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消毒产品、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十一类食品”,都需要实验室的检验后,认定其是否符合要求。

3.2实验室卫生检验是日常性卫生监督重要手段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健康相关产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新资源食品等进行日常性卫生监督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卫生检验、用检验数据提供佐证,判定是否合格。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卫生检验

传染病疫情爆发、虫媒及共患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生活饮用水污染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化学品泄露突发事件、核与放射污染突发事件、化学生物恐怖事件、重大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在应急响应后,都需要且离不开实验室的卫生检验。

5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与卫生检验

5.1食品检验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卫生行政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中离不开食品检验。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几十年来承担着全国食品检验工作。《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这6项职能中,除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外,其他5项工作都是以食品检验为重要技术支撑才能开展的。另外,在食品许可、日常性食品卫生监督中,都需要食品检验。《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5.2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认定需要实验室监测支持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立即进行检验。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定性、定量监测;微生物性的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培养等监测;霉菌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培养等监测;物理性食物中毒事故也需要实验室验证。

5.3现场快速检测对食物中毒事故迅速定性有重大作用有些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现场快速检验定性,尽快得出结果,为调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快速检验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应用”中叙述)。

6卫生标准制定与卫生检验

6.1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工作,实验室产生的大量•198•中国卫生监督杂志数据是最重要的依据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卫生标准需要制修订,现有20个卫生标准委员会,对各专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按照审查规定的要求,都严格审查实验室数据的可靠性。卫生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必须有实验室数据的支撑。

6.2食品安全标准的需要整合、修订原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行业及需要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都必须在实验室大批量监测、检测后,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开展整合、制修订,最终产生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都需要实验室数据的支持才能完成制修订。#p#分页标题#e#

6.3过敏营养学调查,需要实验室检验数据大样本数据在几万以上。

7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卫生检验

7.1法律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7.2评估风险的方法需要实验室检验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分级运用、流行病学、食品溯源、定性、定量、化学性危害的风险评估、生物性危害的风险评估、毒理学指导、敏感度分析、验证、食品链中建立“目标”作为法规标准等。这些方法都需要系统、完善的食品检验结果支持[1]。流行病学的应用,除食品检验以外的还需要临床医学实验室支持。

8快速检验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应用

8.1卫生监督快速检测卫生监督快速检测是指服务于卫生监督工作,运用仪器和技术手段,便于监督人员操作并快速获得定性或定量的结果以达到快速筛查、检测目的的一种监督形式。

8.1.1实验室快速检测。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所能利用的所有的实验室设备和方法进行的快速检测。

8.1.2现场快速检测。在非实验室检测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可称之为现场快速检测。

8.2快速检测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2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的一部分。多年来,卫生防疫的各项工作,不论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是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卫生检验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为行动指导,卫生检验不仅为疾病预防及卫生监督提供最基础的数据资料,而且卫生检验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更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与标准化。

1卫生检验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大大增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滥用农药、兽药、添加剂和环境原因以及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所致化学污染相当严重,只顾经济利益,甚至违法追逐暴利的后果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例如“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以及多起严重的“问题奶粉事件”等,都充分说明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国外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乐观,各类食品污染和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已成为全世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了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就要增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尤为重要,卫生检验工作是增强食品安全控制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其监测信息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依据。

1•2对各种新产品、新品种进行安全性试验和评价。

1•3为预测可能出现的食品污染等安全事故提供资料信息。

1•4对各种饮食习惯、食用方法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检测和指导,并提出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安全的食用方式。

2卫生检验在饮水安全中的作用

生活饮用水对百姓健康安全非常重要,饮用水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给百姓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近几年来饮水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无锡“臭水门”事件、昆明滇池“蓝藻暴发”事件、内蒙古赤峰水污染事件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卫生部组织专家对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已于2007年1月26日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部分指标的实施项目和日期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标准中106项指标的检测,为人民群众能饮用上放心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说卫生检验在饮水卫生检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为政府监管提供有力支撑的饮用水卫生监测数据。

2•2开展水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工作。

2•3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件进行预警预测。

3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中化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化学性水污染和环境污染、作业场所极性化学中毒等,有突发难预测,波及人数多等特点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要是配合公共卫生医师现场调查工作,以实验室角度和观点,确保采样的典型性、送样的安全性,并且确定鉴定检测工作方案。

3•2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利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和快速检测技术,在现场进行快速的定性鉴定与定量检测工作,掌握现场第一手毒物数据,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3实验室对毒物进行精确分析,为中毒患者的医疗救治和下一步再寻找毒物污染来源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卫生检验工作今后的发展建议

4•1加强各级疾控中心检验实验室的建设,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目前,除国家、省级和部分市级实验室有较强的人员队伍和仪器设备,有着较高的检验水平外,大部分县级实验室仅能开展最简单的检验项目。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即使是国家和省级实验室的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检验项目由于缺少仪器设备或设备陈旧而不能开展。面对新的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还要有先进的样品前处理和分离富集纯化设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所赋予我们的职责。

4•2加强卫生检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充分理解危险性评估的运用和意义,培养危险性评估的技术力量。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工作,涉及许多专业和领域,相应的检验检测工作也已经超出一般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因此我们要配置相应专业的人员,同时还要为检验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新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检验工作。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3

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本次会议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贯彻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几年来,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我们坚持了“政府领导、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有效保证了全县食品卫生安全。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70户,其中生产加工单位73户,副食批发零售单位548户,饭店549户,从业人员2890名。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从业人员体检率达到98%,各类地产食品监测率达到100%,餐具卫生监测率达到100%。

(一)广泛宣传,强化法制观念,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几年来,我们组织开展力所能及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县电视台、乡镇广播站、标语、公告、过街横幅等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卫生法》。通过集贸市场集中宣传,平时检查逐户宣传,重要节日设立咨询台讲解宣传,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重点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意义,让广大群众了解食品卫生常识,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广大食品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高了公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同时,增加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广大消费者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几年来,共发放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资料6000多册,印发宣传单12000份,电视专题节目3期,新闻30多条。

(二)加强检查,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质量

第一,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领导组织

为保证食品安全质量,成立了全县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牧业、农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食品源头组、生产加工组、流通消费组,具体负责全县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各个相关部门都建立了安全责任制,明确了分管领导,设立了办事机构,确立了专门科室,落实专门人员抓此项工作。

第二,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社会舆论监督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开进行曝光,协助监管执法部门揭露丑恶,警示违规。同时,也注意表扬和报道好的典型。我们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食品卫生义务监督员,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把平时检查与全民监督结合起来,设立举报投诉电话、意见箱,对食品卫生安全实施全方位的社会监督。

第三,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协调机制。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能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职能作用,通过整合监管资源,将分散的监管力量集中起来,具体监管内容统一起来,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形成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二是严格审查和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凡是生产经营食品的单位,都要按照要求取得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条件要符合卫生要求,生产经营的食品也要符合卫生要求。无论是在前置审批还是在监督检查中,都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的标准进行检查,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齐全后,核发给卫生许可证。在工作中重点抽查已经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要吊销或收回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满后,重新进行复核,符合卫生条件的,给予换发新证,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不得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基础上,重点检查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坚持月查季检、年度审核,保证食品从业人员身体状况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如果发现未取得健康证或身体状况不适宜从事食品卫生工作的,要坚决予以解雇,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保证消费者的安全。

四是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县政府都集中时间对全县食品卫生安全进行专项整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整治工作重点,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开展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卫生、工商、牧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都能按照专项整治方案的部署,以奶粉为重点,对外埠食品进行了检查,重点核验产地卫生许可证和卫生检验结果报告单,彻底整治全县食品卫生市场。

(三)严格执法,强化依法行政,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法治水平

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重审批、轻监管的行为。在监督监测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品行业的卫生标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对检查中发现的腐败变质、假冒伪劣以及“三 无”食品,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依法从严从重查处。今年以来,共警告限期改进220户食品单位,依法取缔3户,吊销卫生许可证1户,没收并销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800千克。

二、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们在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食品卫生经费不足,食品监测设备陈旧,取证工具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开展。二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经营管理比较落后,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三是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容易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农村食品卫生监管难度较大,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相对薄弱。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和9月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宣传力度。由县政府牵头,在城区主要街路和农村各集市,通过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搞好宣传活动,深入学习宣传《食品卫生法》和《决定》精神,了解食品卫生安全常识,提高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等各环节进行经常性检查,对卫生状况进行监测检验,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依法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规范食品卫生市场秩序,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4

关键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管理问题

目前全国的食品进行包装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塑料,各种塑料自身的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食品,同时能够防止食品中毒。但是塑料进行食品包装本身就会导致食品污染,塑料包装用完之后成为废弃品,也会污染我们的生活。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自身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使塑料上残留一些物质污染食品。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1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物质

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主要的污染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酞酸醋类的污染物质,它主要是一种由各种醇和酞酸组合形成的醋,根据醇的种类不同,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开始对酞酸醋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哪种塑料材料适合用于做食品的包装材料。一般而言,测试食品包装中的塑料酞酸醋类材料的方法是利用气液层析分离法进行提取溶剂的定量分析,进而分析出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只要是含量超过1%,就能够检测出其中的有毒物质。但是若是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污染物,则需要对提取溶剂的浓度进行检测,若是只是单纯地使用气象色谱进行测试,则可能会错误将一些化合物检测成酞酸醋。所以在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酞酸醋类物质,需要使用质谱仪和气液色谱同时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证检测的溶液数值符合酞酸醋类物质的分子量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未能够对塑料包装材料中酞酸醋类物质的允许标准进行规定。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另一种污染物质是氯乙烯单体,这种物质是残留在聚氯乙烯中,若从口进入人体内,有致癌的可能性,因此在美国的食品包装中已经不允许使用含氯乙烯单体的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在日本中酒类的盛放容器中也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材料,并且明文规定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容器含有的氯乙烯单体不能超过0.05ppm。

2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控制中有许多方式,我国虽然在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厂家、消费者以及包装供应商都十分重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检测控制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强度测试,它能够综合进行塑料包装材料的检测,检测材料的抗断强度、抗拉强度、膜的复合强度、物理指标、封口的热封强度以及变形率,通过细化强度测试的指标,加强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另一种检测方式是阻隔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塑料包装材料对液体以及气体等相关渗透物的阻隔效果,以此来检测食品是否受到磨损以及保质期等问题。两种测试中阻隔性测试是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手段。

3不同国家关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分析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人们比较重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要保证其包装的材料和方式能够使食品不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食品自身的成分、质量以及水分等不发生化学变化;其次塑料包装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不能向食品迁移而导致食品出现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食品包装的形式和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包装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卫生以及安全检查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卫生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限定,保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是符合食品安全检验的,进而进行透明、高效、公开的食品包装材料管理和评价审核;其次是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大量的材料自身结构、特性、安全性、危险性评估、化学成分迁移等因素测试,保证塑料化学材料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最后是积极借助社会技术以及包装材料生产厂家的力量,生产者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保证各类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我国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出台了包装材料、食品容器、加工添加剂等的卫生标准以及管理方案,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包装材料是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并能够进行公正的评价,进而投入到市场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存在标龄较长的问题,一些标准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相关单位的发展,导致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加工的添加剂等无人进行管理,也没有较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4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有比较基础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支撑,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以及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的法律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这样就导致许多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需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要求进行引导,对于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相关安全测评资料,我国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就导致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和生产中受到国外安全测评技术的指导,这样就会使我国在评价新的塑料材料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我国应该要完善和健全对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机制,保证制定的法律标准和体系贯彻执行,并能够有效地更新和修订原有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建设技术支撑机构的监测评价机制,各个食品安全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进而提高我国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栋梁.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0.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5

卫生检验学是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检验、测试和监测食品、饮用水、环境、人体和相关物品中致病因索和相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建立在现化分析、微生物检验和毒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与应用的学科,它集各种现代测试、检查仪器设备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各类健康相关产品和生物材料等诸多对象。卫生检验学是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环节。卫生检验学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卫生法规和标准的建立、贯彻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需求提供检测服务,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近10年来,随着我省各级政府对卫生检验及相关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注重,公共卫生领域监管力度加大,我省卫生检验学科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仪器设备和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专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业务技术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卫生检验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但卫生检验工作涉及现代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和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及支持力度,要真正确保本学科持续发展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健康服务,还任重道远。

本文从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质量控制四个方面报告如下。

1卫生理化检验

1.1概述

卫生理化检验是运用物理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技术手段,针对食品、水以及生物与环境材料等对象,对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因素所进行的分析与测试。

1.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了卫生检验能力建设,开展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了检验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卫生检验网络,充实了卫生检验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了卫生检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更新和购置了仪器设备,使得卫生检验工作条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明显缩短,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2003年,国家颁发了新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2006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新标准及检验方法的出台,为食品和饮水安全提供了检验技术支撑。

1.2.1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化检验

1953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设立卫生组(科),随后其它市县亦成立卫生科(股),开展理化检测。省内高校陆续开设预防医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为我省培养了卫生检验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在地市级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在省级机构得到了应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筛查。2003年,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开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工作,并开展治理“矮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的职责要求,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九地市及相关监测县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对18大类食品样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和禁用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近百个,基本覆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系统。全省历年监测任务的完成率和数据准确率均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了养殖鱼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氯霉素类药物等专题研究,加强了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了业务能力。201C年来,完成淡水鱼孔雀石绿、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监督检测,对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剂、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长乐市食用鲎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虫草食物中毒开展应急检测。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溴敌隆等二十几起鼠药中毒事故的应急检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保健食品评价机构,开展保健食品中芦荟甙、角鲨烯和皂甙等31种功效成分的检测,开展了原花青素、虫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开展30余项食物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承担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为全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核心,发挥着业务指导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产品检测评价资质的机构,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营养与功能、环境健康监测和检测等的某些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专业人员围绕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机锡、多氯联苯、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属、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进行科研立项,针对检测技术等开展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级课题1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余项。2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医学科技奖,《二嗯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中瘦肉精检测技术等约20个项目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励。修订了食品中三氯杀螨醇、维生素B1、n-亚硝胺、氯丙醇、黄曲霉毒素和1,3一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20项,制订了鱼露、蜂蜜等卫生标准或卫生规范7项。合作出版《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统每年举办各类理化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8~10次,以加强检验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1.2.2水质与环境理化检验

水质理化检验是了解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已长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来,随着理化检验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进步,以及对水中化学致病因子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wHo和世界各国修订了水质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此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对全省疾控机构的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以掌握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水质安全问题突出,水质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厂的消毒设施或措施不完善,导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在水质监测的能力方面,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检测项目达到九十几项,省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在全国居前列,在2012年卫生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监督技能大赛的水质检测能力比赛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成绩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验证如水中铅、镉和水中无机盐(四项)等项目检测中,测定结果接均值,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矿业水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检测中,水质检测项目(20余项)与国家疾控中心结果完全一致,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然而。县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在42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中,平均每个县仅能开展27项(占64.6%)。在仪器配备方面,按全国爱卫办要求调查的27类仪器设备统计,平均每个县仅购置12类,购置率为43.3%。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万分之一天平、恒温干燥箱和酸度计平均每个县仅有一台以上。但其它仪器则不足一台。在被调查的38个县中,只有2个县配置火焰原子吸收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县级均未配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部分县级机构质控工作待加强,全省38个监测点所在疾控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占81.6%(31/38),未开展计量认证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样考核中,指标全部合格的机构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工作,疾控机构根据水质卫生监测方案,对市县城区市政水厂与自建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学校自备供水进行监测。省级机构还开展涉水产品卫生学检验与评价工作。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省级疾控机构开展居民血、尿、头发和胃液等人体生物样品中有害物的监测和暴露评估,完成了《福建人群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动态》、《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影响》、《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微量元素与胃癌病因关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头发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铅、镉含量监测》、《福州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监测》和《连城铅锌矿镉污染与人群影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研究。

1.2.3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理化监测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大气、饮用水、室内空气以及噪声、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卫生问题。通过监测,可制订与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估有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公共场所监测包括作业场所、实验动物环境及洁净区等场所的46项指标。省级疾控机构每年监测10家省级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项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项。还开展医院手术部、保健品厂、饮料厂清洁车间的洁净度监测工作,监测21个理化项目。设区市和县级疾控机构也开展公共场所的卫生检验、卫生学评价。近1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居室装修热的兴起,装饰材料、烹调和吸烟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结构密闭性能的改善,空调的普遍使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因此,省疾控机构和部分疾控中心开展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1.3卫生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凸显,滥用非食用物质、食品掺杂掺假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风险监测和突发事故应急检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全省卫生理化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先进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检测仪器仍然不足,前处理自动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质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仪器精密度和检出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生物与环境介质中健康安全指标严控的渴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的增加,导致食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限由mg/kg降低到ug/kg乃至ng/kg的浓度水平,这导致检测过程复杂。除了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和真菌毒素等传统食品化学污染物问题外,当前我国禁用化学物质滥用情况尤为突出,这给我省食品理化检验带来较大压力。

水质检验方面,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普遍偏少,分析自动化水平不高,检验项目离国家的规划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县级实验室。水质污染事故应急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水质安全和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开展较少,在水质检测标准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随着涉水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的卫生学问题不断出现。个人生活用品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新的挑战都要求疾控机构开发多残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做好科研技术储备。

目前公共场所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不完善,法规、标准和检验方法之间不够配套,甚至时有错误。某些卫生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全省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技术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费投入少,监测设备偏少,购置、更新和维修困难。这些因素影响监测质量和速度,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1.4卫生理化检验趋势与展望

食品卫生检验学科将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控技术人手,配合国家和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划的要求,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检测监测技术手段,大力加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等,继续加强快速筛查方法的研究应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5749-2006全面实施,该标准大幅度增加了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新增71项指标,而且一些对健康危害较大的铅、镉、砷、四氯化碳、硝酸盐氮等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对仪器投人、自动化和试验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对饮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改善,人员技能和队伍素质的提高,饮用水检测工作将明显得到提升,检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主要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重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监测仪器数量合理、人员操作熟练、维护管理科学。要增加监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能力与素质。配合实施《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开展对居民生活区以及公共场所pm2.5的监测。加快研制现场实时监测仪器,建立规范、快速的监测方法,完善和提高现场实时检测技术,适应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开展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开展室内环境和公共场所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建立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

2卫生微生物检验

2.1概述

卫生微生物检验通过对食品、水、环境、物品及人体等载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进行规范的检验和监测,微生物检验既集成了各种现代分析技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从外部到内部、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评价的完整的检验方法技术体系。

2.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别南原省卫生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环境卫生微生物后由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承担,1983年,这两项检验工作合并到原省卫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组建相关科室承担该工作。1976年.1984年间,检验人员在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眢情况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霉菌和真菌毒素检验研究较为深入。1984年,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公布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科得到重视,人员和设备等投入明显增加,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检测的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定量的发展趋势。

1984年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饮沙门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宾馆群体细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专学校数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数次食物中毒的应急检验。2000年前后,各地检验机构在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别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全国同行认可;现代检测设备也有所配备,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细菌生化快速筛选仪。各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通过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多次举办了影响力大的全国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残留、维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肠道致病菌、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香港海鸥菌等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贡献较大,制订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标准,研制了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检测方法。这说明我省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职能的调整,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举办了生活饮用水、化妆品、饮用天然矿泉水、公共场所、空气洁净度等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对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了宣贯,基层机构环境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了规范。在满足环境微生物检验需求外,在沙溪口蓝藻污染事件、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检验方法等饮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较高。省级单位在全国能力验证考核中获得满意结果。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监测工作,2010年省级机构获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清洗、监测评价资质,可开展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卫生监测。

2.3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经消毒出现的微生物问题,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50%,县级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质控水平亟待加强。虽然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基层卫生检验机构普遍开展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偏少,仪器设备配置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且更新维修难度大,与国家规划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检验人员较少、部分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多,奖励机制不灵活、待遇较低,工作量较大,重复性工作多,开展更高层次研究的机会小,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造成基层单位检验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不断发生的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机构疲于应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2.4卫生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卫生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作用,运用和开发各类检测新技术,满足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卫生微生物检验正朝着简便快速、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和无损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检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发展绿色检验技术,研制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运用基因分型技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检验技术,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应用免疫学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配合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检验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广应用核酸技术,发展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精确定量和溯源技术,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和食物中毒的诊断服务。食源性疾病监控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和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与暴露水平的基础上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阈值。

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

3.1概述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学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组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3.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国内先进省份一样,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二阶段全部以及第三阶段部分项目的评价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学学科发展偏向应用性,目前,全省仅省疾控中心从事食品毒理学检验,检验工作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的方向迈进。省疾控中心多次参加实验窒能力验证.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与应用毒理学所取得成绩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学科研、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方面,略有不足。

健康相关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化妆品、消杀产品及涉水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我省消杀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发展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常开展的项目有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眼刺激、阴道粘膜刺激和皮肤变态等试验。化妆品和涉水产品卫生毒理学检测项目开展较为齐全,但社会委托样品较少。

我省依山靠海,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毒理学检测有其特殊性,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为常见,毒素种类和中毒事故数量呈增加趋势。常见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种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毒蘑菇等。目前全省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检测的机构仅少数几家,但在检测的规范化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卫生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能开展免疫力增强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l项功能学的检验与评价。

我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卫生毒理学、保健食品功能学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全国保健食品功能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不少贡献。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子课题、国家药监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方法改进等科研工作。注重关键毒理学技术的攻关,开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癌症早期筛查生物标识技术、致癌化学物的筛查方法和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报了致癌物筛查评价技术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达水平在评价食品化学物致癌性中的应用》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丁基锡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省卫生厅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在《CellBiologyandtoxicology》、《卫生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论文约10篇。

3.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毒理学工作无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会议,缺乏沟通渠道和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少,业务技术提高慢。全省从事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的人员不足,学科发展不快。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卫生毒理学检验除少量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会第三方委托检测,属于市场调节行为,而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全部为委托检测服务,以一类公益性机构从事第三方检测存在一定困难。中毒事件应急检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实验动物和有证毒素标准品难以获得。应用毒理学技术发展缓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围内毒理学学科前沿的迅速发展,毒理学检验分支学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约。2010年开始,国家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机构资质审批机构与检测机构行政主管机构属于两个部门,导致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少影响。

3.4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毒理学试验方法朝着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发展,研究更灵敏可靠的评价方法、指标以及筛选敏感动物、器官和组织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学试验方法将向指标客观、定量、更加注重人体试验方向发展。卫生毒理学发展趋势是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环境基因组学到环境表观基因组学、从描述毒理学到预测毒理学。我省卫生毒理学科研究新方向包括开展病理常规指标量化、化学毒物联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学的标准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学新方法。

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在立足于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功能的定位将更加注重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功能的设立更注重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功能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公认、可行。我省将重点开展药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推广应用GLp规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装置,开展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的研究。开展人体试食试验规范化、动物试验条件控制、样品前处理的科学性及规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检测方法的国产化和规范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经验探索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开展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工作。引进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基因扩增、分子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图谱图像分析、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4质量控制

4.1概述

卫生检验机构为卫生执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很大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并持续改进,使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全省卫生检验实验室共91家,61家获得实验窒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厦门、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机构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原省卫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质管办,负责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1996年获得省级计量认证,2005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2010年通过部级计量认证,2012年获得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参加CnaS的35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食品、化妆品、水及涉水产品等,参数80多项,满意率为96.3%。还参加国家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组织的质控考核。食品中黄曲霉毒素(4种)、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国际比对考核,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监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参加美国eRa水中菌落总数国际比对,结果为“满意”。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举办疾控系统质量管理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水质和食品检测的比对工作,包括铅、铁、锰、氟、亚硝酸盐氮、二氧化硫、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省疾控中心组织了全省食品检验机构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为微生物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单位,组织全省108家食品检验机构(疾控、质检、农检、药检等系统)参加了菌落总数实验窒间比对。厦门、龙岩、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机构针对辖区内机构开展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实验室除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每年均制定内部质控计划,在理化检验中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试验、空白对照、实验室间比对复测、阳性样品重复测试等多种方式;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培养基质控、关键试剂验收、阴阳对照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国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4.3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①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质控工作的经费缺乏来源。②检验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控制工作不够规范,未能充分考虑从采样到检验以及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针对胜不够强。③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检验操作协调性不够强,甚至脱节。④与质控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物资保障不及时。⑤缺乏激励机制,检验部门和人员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隋绪。⑥质量控制活动覆盖的项目不够广,未覆盖到子领域,公共场所监测、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少。⑦对能力验证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是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时,对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够。⑧年度质控计划落实不彻底,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在本部门检验质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4.4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较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需求、政府对实验室监督管理的需求、还是对于新领域检测技术的需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引进智能化纠错程序。利用统计技术对检验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对输出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过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针对重要的、薄弱的检测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内外的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选择性参加国际性比对活动。能力验证的产品将由单一的食品、水质扩大到卫生检验的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和集中空调清洗相关卫生指标或者标志物。注重实验室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把外部质控所用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日常检测,减少质控给检验带来的风险。努力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鼓励参加国际性质控比对活动和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动县级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i生。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的心态同等对待质控考核和日常检测工作,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学习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卫生检验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制备的管理体系,满足质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样、样品流转、前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检验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面临的挑战

5.1经费投入少、仪器设备不足

政府对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投入明显不如其它系统同类检测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中用于卫生检验的比例也较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检验收费标准滞后,有偿检测服务收入低,不少项目是赔本检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检验技术储备、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开展卫生检验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现象,省级机构虽然接近国家基本的设备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县级机构达不到国家要求,这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全省卫生检验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气相色谱仪、蛋白质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仪器使用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旋转蒸发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常用前处理设备数量不足,使实验室难于应付日益繁重的常规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省级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测量仪、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快速检测设备(Filta-maxxpres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使得水质全分析检测能力达不到106项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检验检测的高端仪器设备仍为空白。

5.2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检验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培训机会少,人员业务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需求和国家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在开展新项目和掌握新设备方面面临困难。人员年龄比例不够合理,有的机构高龄职工比例较高,而有的机构则青年人员比例偏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论文水平和质量待加强。对检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

5.3对卫生检验学科认识不够

现代卫生检验对仪器设备、物资和人员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检验工作如未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将可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影响到决策层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再投入。实验室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不到位,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资源共享利用难。部分设备利用率偏低,甚至长期闲置,产出低下,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设备维修更新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后,缺乏后期维修经费来源。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未充分考虑地区和需求的差异,应建设区域性实验室,分工发展各自优势的检测领域和项目。

5.4学科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

检验人员多满足于简单按照国家检验规范或标准进行检验,方法验证等研究工作开展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够。食品卫生检验研究较多,而公共场所监测、饮用水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少。卫生检验人员科研创新精神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科研立项少,论文深度不够,卫生检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就我省卫生检验总体能力而言,不论是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水平、检验项目,还是专业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6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满足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实现疾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发展思路要正确定位、机制要创新,卫生检验部门本质上还是检验服务机构,在业务开展、服务、管理等方面应考虑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特点,实现检测的公正、准确、及时、科学、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卫生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6.1增加投入、改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当今检测水平和效率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各级疾控机构卫检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仪器设备更新、维修费用不足,基层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下滑严重。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投入,提高检验人员待遇,改善仪器装备和设施条件。

6.2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人才是卫生检验学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检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的检验队伍是保证学科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提早做好检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培养,鼓励在岗学习,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培养领军人物,鼓励课题研究和科研协作。争取优惠政策和提高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卫检工作。

6.3研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亟需检验技术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饮用水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做好技术储备,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饮用水监测和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验服务。针对我省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贝类毒素、蘑菇毒素、剧毒鼠药和易被误用的剧毒中药材和野生植物的检测技术。开发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或技术,满足卫生监管监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6.4开展标准制(修)订,为卫生执法服务

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食品安全、饮用水等标准的制(修)订,使已有成熟、较为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牵头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卫生规范。鼓励参加其他机构的标准制订活动,通过方法验证、比对等形式,来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储备工作,走出加快检验能力建设的新路。

6.5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机构间的合作协作

加强与其他行业、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室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国际间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培训。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6

一、德州赛区基本情况

2、德州赛区接待酒店及场馆。德州赛区涉及使用比赛场馆一座,接待运动员教练员及新闻记者宾馆7家,其中接待宾馆a级单位4家。4星级宾馆2家,3星级宾馆3家。

3、参与卫生监督队伍。为保障十一运会卫生安全,德州市卫生监督所集中力量,集中人员,全力以赴保障十一运会的卫生安全。并抽调德城区卫生监督所人员充实卫生监督队伍。全市共出动监督员80人,抽调车辆18部,专门用于全运会的卫生监督保障。

二、卫生监督保障开展情况

(一)、提前介入,全面监管,保证十一运德州赛区的卫生安全全面达标

按照十一运会的卫生监督保障要求,结合省的统一部署,我所强化了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学校卫生美容美发等专项卫生整治和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出动卫生监督人员2600余人次,车辆656台次,重点整治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3个区域,检查单位1546余家,给予行政处罚15家,责令改正90家,警告146家。没收不合格食品33公斤。抽检各类样品159份。同时,以定点医院为重点对市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放射防护监督检查。并对十一运会场馆、定点宾馆及其周边加强了病媒生物监测。

3、针对定点接待宾馆和场馆进行重点监督检查:自5月开始,我们组织开展了十一运会专项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督促接待单位、赛区周边食品单位严格落实食品、原辅料、用品用具进货验收、台帐备查和企业自检制度,对大宗食品、原辅料、用品用具实行定点供应,强化接待服务单位第一责任人意识,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美丽华大酒店等4家十一运会接待单位安装了食品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卫生监督机构对餐饮单位的网上监管。我市于9月27日起实行每日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情况动态上报,实现了工作随时掌握、问题及时纠正的效果。9月份,十一运德州赛区组委会、市卫生局及市卫生监督所多次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对美丽美丽华等7家十一运接待单位和场馆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无热力消毒设施、电子台帐填报不及时、饮用水防护设施不完备、楼层消毒间无消毒柜、猪羊牛肉制品等无瘦肉精检测合格证明、留样冰箱冰柜不足、客房蟑螂密度大等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进行限期整改。并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协调,保证了问题的圆满解决。通过以上工作,全运会前期,经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整顿,德州市区餐饮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十一运定点接待酒店和比赛场馆全部达到了有关卫生要求。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领导对十一运接待高度重视,其许可证件齐全,卫生管理组织制度健全,服务人员责任明确,酒店基本卫生条件良好,从原料进货到食品加工过程卫生管理完善,全面达到了十一运接待标准。

(二)、严格把关,确保比赛期间食品卫生安全万无一失

比赛期间,我所对7个接待宾馆和比赛场馆分别派出2名监督员进驻,进行全天候的卫生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市监督所成立了以分管所长为组长的督导检查组在比赛期间每天到各单位进行巡回检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每天对所进原料及索证情况进行检查。共检查进货原料4700多种。其中对猪、牛、羊肉及制品进行重点检查并采样封存。要求进货原料检测报告和动检证明等索证资料齐全。对猪、牛、羊肉及肉制品的检测报告要求必须有瘦肉精检测项目。防止发生食源性兴奋剂污染事件。对查出的驴肉等17种原料无检测报告或检测项目不全的原料全部退回供应商,不得使用。驻会监督员每天对酒店的台账记录情况进行核实检查。所有的进货原料全部建立了台账。美丽华等4家酒店同时填报了电子台账。均填报齐全及时。

2、每天对菜食谱进行严格审查。酒店提前一天向监督员提供运动员及教练员菜食谱,监督员对菜食逐项审查。对禁用或慎用的菜品不得审批,对凉菜要求酒店严格制作过程。菜谱审查合格后并由店方和监督员签字各保存一份。菜谱不得更改,如需变动必须经监督员审查批准后方可更换。如国际风都酒店有一次擅自为运动员添加地方特产驴肉,监督员发现后全部予以撤席,并对酒店进行了警告处罚。比赛期间,对每餐菜品和面食进行48小时留样,留样冰箱有监督员管理。共审查菜品10800份,留样9500份。

3、加强接待酒店生鲜原料及食品加工过程监测。比赛期间,监督员每天对蔬菜、肉类等进行快速监测。共监测蔬菜、肉类农药残留和亚硝酸盐800份,均合格。食品工具和从业人员手表面等洁净度监测420份,均合格。对冰柜和冰箱表面温度测定150件,全部合格。

4、做好酒店餐具及就餐场所的消毒管理。6家接待酒店全部使用热力消毒,对餐具及用品进行消毒,每天有详细的消毒记录。监督员每天对消毒情况进行采样,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测。共采样监测700份,合格率100%。同时,清洁工每餐后对就餐场所进行清扫和消毒,保证就餐场所卫生干净,保持空气流通。

5、加强客房及水源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比赛期间,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6家接待酒店严格管理,要求客房保持整洁卫生,床单、枕巾等用品一天一换一消毒,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流通,客房上水果严格清洗消毒制度。监督员每天对客房用品消毒情况进行采样,采样检测860份,合格率100%。加强了供水的管理,要求酒店派专人管理供水系统,严防水源受污染或投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每天对水质进行快速检测,共检测90份,合格率100%。同时我们加强了酒店内洗浴、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

6、严格比赛场馆卫生管理。德州赛区比赛场馆是新投入使用,为此,监督员对场馆的微小气候和水源每天进行监测。微小气候检测项目包括:甲醛、温湿度、风速、二氧化碳等卫生指标等,共检测40点,合格率100%。水源检测项目包括:ph值、菌落总数、硬度、余氯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共检测35份,合格率100%。

7、十一运期间,德州赛区未发生食物中毒和客人投诉情况,也未发现其他疾病。

三、经验体会及发现的问题

十一运德州赛区虽然时间短,赛事少。但我们在卫生监督保障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统一领导,集中精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卫生监督保障任务。为开展大型卫生监督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发现了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自明确十一运德州赛区任务后,我市即把卫生监督保障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上到市委市府领导下到市监督所领导都认真对待,高度重视。把这次卫生监督保障当作一次政治任务来抓。德州赛区组委会成立了专门的卫生监督保障组。市卫生局、监督所成立了专门的卫生监督保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印发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组织纪律制度。明确了领导人的管理职责和监督员职能责任。市所和各接待酒店签订了责任状,各监督员向市所签订了卫生监督保障责任保证书。市卫生局、监督所主要领导人各阶段都组织召开监督人员会议协调和部署任务,并多次到现场指导检查卫生监督工作。市所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50万元配备了三套快速检测和实验设备仪器,保障接待酒店的的现场检测。

2、监督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是十一运卫生安全保障的基础。为保证德州赛区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每2名监督员承担1所宾馆或场馆的卫生监督保障。监督员向市所签订了责任承诺书,监督员又与酒店或场馆签订责任书。这就明确了监督员的责任,大大提高了监督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监督员在赛区对负责的酒店按食品安全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逐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下达《监督意见书》,帮助指导酒店逐项逐项的整改,监督员在业务技术指导上下功夫,保证了酒店在比赛前全面达标。比赛期间,监督员白天黑夜住在酒店,按监督程序进行监督检查,任务重,工作量。监督员大胆负责,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排除任何卫生安全隐患。在这次卫生监督保障过程中,从早期的准备到结束时间长,任务重,责任大。监督员心理压力非常大,有不少监督员生病仍工作在现场,监督员驻会期间10多天不能回家,克服了好多生活和家庭中的困难,监督员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但监督员无怨无悔。保证了德州赛区卫生监督工作的圆满完成。体现了德州市卫生监督队伍过硬的业务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

3、卫生监督队伍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但继续执法餐饮业卫生监督管理不理直气壮。在十一运卫生监督保障过程中,涉及到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监督管理中的不少问题,出现了卫生安全监管空白或监管不到位现象。例如酒店进猪、牛、羊、肉及其制品均索不到含瘦肉精检测项目的检测报告。从产品出厂到销售环节均未有含瘦肉精检测项目的检测报告书。这个问题有关监管部门意识不到,或根本没有管理过。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监管部门都蔬于管理,或各个监管衔接不完善。甚至出现个别部门推脱责任现象。同时也暴露出有关监管部门对业务不熟悉的现象。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7

【摘要】目的了解南沙口岸供船食品的现状。方法全面调查供船食品及供船食品备案企业,对2009年1月1日以来所有申报的供船食品批批进行现场查验和监管。结果供船食品合格率为90.77%,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蔬菜农药残留和冻品包装不合要求;卫生设施简陋,逃避检验检疫现象严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食品原辅料索证困难,检测工作相对滞后,检验检疫监管措施难以到位。结论结合工作实际,更加严格、科学、规范地对国际航行船舶食品进行检疫监管,可以大大降低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风险。

【关键词】国际航行船舶供船食品口岸卫生监督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57号),明确规定了“今后凡按照相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的企业,均可从事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业务”,从而打破了船舶食品供应的政策瓶颈,完全放开了国际航行船舶食品供应的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航行船舶异军突起,供船食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食品安全隐患逐渐显露出来,“宝忠诚号”货轮食物中毒事件[1]和“钻石公主号”邮轮染疫事件[2]就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对南沙口岸2009年以来船舶食品供应现状的调查,了解船舶食品的供应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南沙口岸供船食品的监管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1检查方法

1.1对在南沙口岸从事供船食品的企业全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1.2对2009年1月1日以来所有申报的供船食品批批进行现场查验和监管,随机抽取部分食品作快速检测或送实验室检测农药残留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指标。

2结果

2.1基本情况

目前在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供船食品单位有3家,备案的供船食品单位有12家。供船食品主要有冻肉、蔬菜、水果、水产品、乳制品以及其他预包装食品等几大类。近两年共监管供船食品1765批,经现场快速检测和感官检验,发现不合格食品163批,合格率为90.77%,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蔬菜农药残留和冻品包装不合要求。抽取12个样品送实验室检测,其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

2.2供船食品现状

船舶食品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准入门槛低,随意性大,参与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储存场地、运输设备等硬件,从业人员卫生观念淡薄,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

2.2.1设施设备简陋供船食品企业由于不涉及加工环节,平时也极少暂存食品,所以硬件相对简陋,一般只有1-2间仓库,面积不大,里面只有几个货架和冰柜。所有供船食品企业全部共用他人冷库,均无冷链运输车,运输设施较差。

2.2.2操作有违法规

2.2.2.1有些单位违规出租或转借资质,从中收取费用。由于转借资质供应食品的行为往往是临时性的,他们不会考虑长远利益,唯利是图,其所采购食品的质量难有保障,安全卫生风险较高。。

2.2.2.2个别供船食品企业,为了达到垄断目的,常常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排挤同行企业。

2.2.2.3有些未经检验检疫部门卫生许可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下列途径逃避检疫:(1)不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擅自向国际航行船舶供应食品。(2)通过边检部门办理登轮证直接上船供应食品;(3)利用小渔船或竹筏在国际航行船舶周围交易食品;(4)打着供应国内船舶食品的幌子却去给国际航行船舶供应食品;(5)供货商与船代相互勾结,避开检验检疫部门偷偷上船供应食品;(6)船员下船自行购买食品。

2.2.3进货渠道混乱大部分供船食品企业没有从检验检疫部门备案(注册)的基地购买食品,而是根据船方或价格需要,从超市、农贸市场、农民家庭收购有关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卫生质量无保障。

2.3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供船食品企业均能按照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环保的食品,保证产品质量。但在口岸卫生监督中,也常常发现如下问题:

2.3.1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南沙口岸餐饮业从业人员和供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前者182人有179人及格,后者43人仅5人及格,X2=175.55,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别,说明绝大部分船舶食品供应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缺乏,不懂食品相关操作流程,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2.3.2食品原辅料索证困难由于供船食品品种繁多,货源渠道多而滥,索证非常困难。特别是农贸市场和农家私人食品,很难提供有效的产品检验证件,即使有检测报告,也很难与产品一一对应。抽查了153个产品,17个索取了检测报告,索证率为11.11%。

2.3.3检测工作相对滞后供船食品有它的特殊性,从采购、检测到放行一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目前应用较多的只是“农残”等方面的快速检测,其它诸如品质、卫生方面的现场检测则缺少应有的快速检测手段,而到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测在时间上又不允许。因此,检测滞后的现象已严重阻碍口岸船舶食品的检验检疫和放行工作。

2.3.4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难以到位一是漏报、偷供船舶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检验检疫人员极难发现,无法进行现场监管;二是现场监督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和相关卫生标准,一般只能凭感官检验放行,主观随意性较大。

3讨论与建议

船舶食品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监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值得目前口岸卫生监督工作者去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3.1现有船舶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操作细则[3]。对于私自供应国际船舶食品的行为,找不到充分的处罚依据,对违规公司和个人起不到威慑作用,增加了检验检疫执法难度。尽快制定《国境口岸供船食品卫生监督规程》,对口岸国际船舶食品供应企业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卫生许可准入制度迫在眉睫。

3.2与供船食品企业负责人签订供船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要以诚信为本,自觉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确保供船食品卫生安全。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船舶食品供应企业卫生信誉分级管理制度,按照“标准统一、评分统一、分级统一”的原则来实施级别评定,并进行动态管理。

3.3健全口岸供船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重点了解供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原料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并执行了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积极引导经营者完善相关手续,确保供船食品经营合法有序,并把好“随即抽查、月月检查、年中总查”三关[4],做到供船食品100%合格。为保证安全,建议实行定点采购,严把产品源头关。供船食品一定要从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出口备案的果蔬基地、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采购。其它预包装食品,必须从固定的大型、正规商场采购。建议逐步建立区域船舶食品配送物流中心,供船食品单位从中直接选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供货渠道多样化、供应商分散、中间环节较多、企业自我把关能力不强、运输条件较差等问题。

3.4加强培训,提高口岸卫生监督员的操作技能,使其能系统、全面分析食品采购、储存、运输、加工全过程可能发生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善于发现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供船食品质量[5]。要对国际航行船舶强化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警示,督促船方保障食品储藏设备正常运转,帮助船方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从业人员操作规范制度。及时供船食品企业信息,让船方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来供应食品。

3.5检验检疫要与边检、海关、海事、口岸港口等部门建立长期联合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船舶食品供应的行为。

要解决船舶食品供应检疫监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监督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检验检疫卫生监督的作用,使船舶食品供应朝着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更加严格、科学、规范地对国际航行船舶食品进行检疫监管,可以大大降低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师永霞,相大鹏,等.一起外轮群体性腹泻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及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1):19-20.

[2]毕玉国,祁军,周君野,等.染疫船舶实施应急处置的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31(6):371-374.

[3]徐立俊,郑文丽.盐田港船舶供应食品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4):275-277.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8

一、全力以赴,努力做好全运会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为全面提升我区卫生监督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突出预防,提前介入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各项卫生监督工作。

1、食品卫生监督执法

(1)以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小饭桌为重点,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管,巩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和《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全面建立餐饮单位原料进货溯源、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台帐制度,严格食品索证索票管理,提高全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水平。

(2)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在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逐步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反响强烈的学校食堂、小饭桌、粮食加工、保健食品、散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儿童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大节日期间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3)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继续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严格掌握标准,全面量化,科学分级。同时,指导企业对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指标的内容逐项落实,争取更多单位达到a级水平。

(4)全面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区餐饮卫生监督公示制度的全面实施,提高餐饮卫生监管水平,在经常性卫生监督基础上,根据对被监督单位的卫生监督综合评分结果,以简洁的方式向消费者公示餐饮经营单位的卫生情况。我区率先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并将全面推行,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5)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迎全运,保健康”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各监督科室按各自分管的区域开展拉网检查集中整治,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地毯式的专项整治,对餐饮单位食品卫生提出明确要求。对餐饮单位全运会期间的营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重点监督指导,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及时督促其限期改正,对严重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依法严处。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

2、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

(1)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大公共场所监督监测力度,对所管辖的各类公共场所单位进行日常性监督。加大对公共场所单位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对小旅店、小美容美发店的执法处罚力度。加大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力度,力争多推出几家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示范单位。针对问题较多且与全运会关系密切的公共场所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游泳池水的监测工作,对游泳池水不合格等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完成各类健康产品的抽检计划。

(2)全面掌握全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加强集中式提供水单位卫生管理,作好饮用水卫生监督。确保不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掌握全区二次供水单位卫生情况,对二次供水单位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3)开展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专项整治。全面掌握全区化妆品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按照上级要求,对化妆品批发市场、专卖店、理发美容店及客房经营的化妆品进行卫生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化妆品标签、标识、说明书是否合格、有无宣传疗效等,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做好全运会卫生监督保障基础工作。

(4)按照省、市所的统一安排,我所正在积极开展全省美容美发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制定了《区美容美发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成立“美容美发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按职责分工对辖区内的美容美发场所开展监督检查,确保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时完成并取得实效。

3、配合组委会筛查定点酒店

区卫生监督所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接待单位名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和要求进行资料审查、现场监督检查和监督监测,对接待单位进行食品卫生监督评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接待单位依照卫生监督意见内容进行整改,对符合要求和经改进后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告知工作,签订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同意其承担接待任务,对不符合要求和不能排除食物中毒隐患以及不具备接待能力的单位,建议更换接待单位。共监督检查74家全运会星级饭店,其中省卫生监督所发证4家,市卫生监督所发证15家,卫生条件合格34家,没有餐厅9家,无餐饮2家,停业3家,部队和市所管理2家,餐厅装修2家,凉菜间需安装空调1家,卫生条件差不具备接待1家,卫生许可证过期1家。目前,根据省市确定的我区11家接待单位,重新进行了评估检查,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食品安全快检组、公共场所饮用水快检组,每家定点酒店派驻2名监督员驻会进行监督检查,成立卫生监督应急机动队,定职定责,以确保全运会圆满完成。

4、完成书博会接待宾馆食品卫生监督保障任务

第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区有4家宾馆承担了接待任务,为做好书博会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区卫生监督所高度重视,将本次书博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作为全运会保障工作的一次演练,卫生监督责任到人。从4月15日接到任务开始,严格按照《第全国图书博览会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方案》的要求对接待宾馆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卫生监督员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立即改正。专门召集4家接待宾馆负责人开会并与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书博会期间卫生监督所向每个接待宾馆派驻2名卫生监督员,对食品加工制作等环节进行24小时全程食品卫生监督,以确保书博会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圆满完成。

5完善体系,健全网络,加强信息沟通和后勤保障

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督监测网络,加强信息监测工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认真编制全运会经费保障预算,筹措资金开展工作,新配备办公设备微机10台,数码相机6台,打印机3台,传真机1台,U盘10个,在市所配备快检设备前提下,我所今年又购置了甲醛测试仪、余氯测试仪和食品快速检测用试剂等,投资3万余元。做到组织、人员、物资、措施“四到位”。带班领导、机动队员、车辆、通讯、装备和后勤保障“六落实”。

二、完成卫生监督各项业务工作目标

(一)卫生监督监测完成情况

年共受理许可申请:957户。入归档许可申请资料929份,其中食品卫生许可资料791份、公共场所124份、二次供水14份,不予许可资料28份。卫生监测:3274份,其中食品555份,餐具2130份,公用物品1693份,环境监测点180处,二次供水6份。监督检查餐饮经营业户1211户次,公共场所231户次,书写卫生监督意见书1285份,现场检查笔录52份,出具职业禁忌人员调离通知书72份,107人次。受理举报投诉45件,审核行政处罚案件9件,合议行政处罚案件5件,其中食品2件,医政监督3件。

(二)卫生监督工作执行情况

1、在学校、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的防控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为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区监督所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了手足口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对辖区内对11所幼儿园食堂、20所学校食堂全面开展专项卫生监督检查。同时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普及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问题较重的党家街道办事处西渴马西西村新空气幼儿园等进行了调查取证、立案处罚。

2、开展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为确保“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针对节日期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特点,对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加强对旅游景点及周边的中小饭店、宾馆及路边搭建的临时餐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坚守岗位、信息畅通。期间,共出动监督人员358人次,出动监督车辆150余车次。共检查超市、商店58家,餐饮单位275家。食品加工厂2家,学校、幼儿园、工地食堂35家,下达监督意见书105余份。无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

3、开展“两考”期间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为确保年我区“两考”的顺利进行,我所抽调部分监督人员分三组,对8所承担中考、5所承担高考的考点学校食堂进行驻点监督检查。对考点附近的21家餐饮单位宾馆、招待所进行巡回监督检查。共出动监督车辆45车次,监督人员150人次,书写监督意见书35份,对可能存在的卫生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设立“两考”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两考”期间的卫生问题。

4、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我所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领导小组,组建应急小分队;制定应急预案,购置应急防控所需物资,进一步加强宣传,专门印发了通知,宣传有关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以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环境卫生、客用设施的消毒、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室内卫生清洁、餐饮具消毒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对实施医学观察的润华世纪大酒店、如佳快捷宾馆进行重点监督检查,督促其对重点部门进行消毒。共监督检查28家宾馆酒店超市,共出动监督车辆20车次,监督人员70人次,针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分别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

7、开展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我所开展对学生教室人均面积、黑板、采光、照明、桌椅比例、噪声、饮水安全、微小气候、食品卫生管理等卫生问题,进行了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以上指标37所小学和12所中学、8所大中专院校基本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合格率达100%。加强饮水安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督促饮用开水的94个单位给开水桶加盖落锁,严防投毒事故的发生。监督饮用桶装水的56个单位做好索证工作。

8、开展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对辖区内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项目的43户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监督、监测覆盖率率达100%、建档率达100%。督促进行职业健康查体,查体率达80%。对11户使用X射线影像诊断的用人单位进行监督监测工作,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督促使用X线机的用人单位17人进行职业健康查体和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查体率培训率100%。完成了省中小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对存在粉尘的中小企业进行监督监测。

9、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废物(废水)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共监督检查一级以下医院46家,所查单位中在传染病防治工作方面除22家个体门诊外均能建立并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设有人员培训制度,工作人员都能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和消毒隔离相关的知识培训,有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及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门诊日志以及传染病登记本记录规范完整,使用国家统一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实行网络直报,无漏报、迟报疫情现象,对不具备收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22家个体门诊在门诊日志登记和人员培训方面及对不具备收治能力的患者都能够按要求去做。在医院感染方面除11家个体门诊外各单位使用消毒产品、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均有索证验收登记。设有独立的感染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检测,用品消毒与灭菌效果方面以及消毒供应室等高危科室消毒隔离及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方面均能够按照本次监督检查的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大部分单位均能按规定设有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包装医疗废物,并按规定地点储存倾倒,警示标识明显按要求进行登记、运输。本次检查共出动监督人员138人次,出动监督车辆60车次,针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分别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前段卫生监督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项整治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主要是农村一些小摊点、小食店、小作坊分布广,基础差,监管难度大;二是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社会参与的氛围还不够到位。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四是监督监测资源有待于开发,监测能力有待于提高,监督监测设备有待于增强;五是执法水平有待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卫生法制与监督稽查能力还需加强。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9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食品安全形势趋于好转。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精心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二、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一)强化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要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组织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监管执法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强化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三是要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四是要加大投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运转。

(二)进一步理顺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

农业部门(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和农业行业管理工作。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监测信息;积极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重点整治“瘦肉精”等禁用药品的非法使用和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药物残留超标;负责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并开展自律性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会同工商部门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实施。

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监管,负责组织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负责牵头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许可和市场准入的管理,强化食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并及时抽查信息;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计量、标准、生产许可证的监管;要将生产许可证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部门。

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组织食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抽检,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虚假食品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超市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进货检验、索票索证、购销台帐和不合格食品下柜清除退市制度,消费警示、食品监测信息公示等制度;要将营业执照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集体食堂卫生责任制度,实施学校等单位食堂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厉查处上述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并将为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工商部门。

商务部门负责食品流通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指导,整顿和规范肉品流通秩序,规范屠宰行为,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和酒类市场的监管。积极推进牛、羊等家畜家禽的集中屠宰。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和城乡农副产品市场整改和规范力度。积极推行生鲜食品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现代化运销方式,加快城市农贸市场改超市和农贸市场室内化改造的步伐。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饮食安全的日常管理和在学生中普及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重点做好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食堂的建设、改造和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机制,在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建立和完善学校食堂的卫生责任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负责牵头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对相关职能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制售假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依法查处,并配合和支持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经委要按照国家、省里的部署,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抓好行业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要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各监管部门都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方案,并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强化措施,继续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禽畜水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向农民宣传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模式,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

(二)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提高食品加工水平。按照食品专项整治确定的重点,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安全性评价,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通过整顿,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食品加工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积极推进食品经销企业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继续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杜绝病死畜禽肉流入市场;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

(四)把儿童食品、农村食品市场及学校食堂和商店整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乡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严防出现重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商店监督检查,大力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周边餐饮卫生安全专项整治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和食品摊担。

四、统筹规划,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

(一)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工作。一是要建立首问负责制,对群众的举报和投诉,要详细记录、认真答复、及时查处。二是要建立案源追踪制。不论是哪个部门,在哪个环节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都要追根究底,查明问题食品的来源和去向,并及时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有关案源信息及时通报各责任部门,并督促其严厉查处。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办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能够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置,对重要案件和重大事件应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四是强化联合执法。凡是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或事故,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共同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全市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由市质监局会同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畜牧水产局等部门研究,提出具体意见。要充分发挥质监、卫生、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严格资质审核,逐步面向社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检测。二是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廉政勤政的执法队伍,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三是要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保证办公办案和监督抽查等经费。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篇10

一、治理畜牧业产品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经贸局。

(二)协办单位:县农业局、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公安局、交通局。

(三)治理目标:实行定点屠宰区域的猪、牛、羊肉卫生指标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在县域范围内逐步推行冷却肉上市;生产和流通环节(生猪“瘦肉精”、上市禽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残留和鲜牛奶抗生素超标等)的检出率均控制在1%以内。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管理,加快推行牛、羊定点屠宰,提出全县加强私宰肉、病死猪肉监管的措施与办法,构建杜绝私宰肉、病死猪肉上市的有效管理机制,依法打击和查处生猪私屠滥宰行为。(县经贸局负责,县农业局、公安局、工商局配合)

2.抓好牲畜定点屠宰厂(场)清理整顿和管理工作,加快划分农村屠工区域,推行农村屠工制,建立和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县经贸局负责)

3.落实《福建省无害化处理染疫、病死畜禽管理办法》,加大养殖场治理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染疫、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的问题。(县农业局负责)

4.在全县开展生猪莱克多巴胺尿样检测。(县农业局负责)

5.加强县际边境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疫情预警,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处置制度。(县农业局负责)

6.加强对规模饲养场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对县域内奶牛生产企业(户)鲜牛奶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县农业局负责)

7.加强对全县乳品生产企业购进生乳原料检查验收、鲜奶成品卫生质量自检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卫生质量管理的监督检查。(县质监局负责)

8.加强对宾馆餐饮部、酒楼、饮食店、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食堂畜禽产品购进的卫生质量管理,监督企业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和台帐登记制度。(县卫生局负责)

二、治理种植业产品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农业局。

(二)协办单位:县经贸局、卫生局、供销社、粮食局。

(三)治理目标:上市蔬菜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率、上市主要水果农残超标率、主产区茶叶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5%以内;稻谷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大米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四)主要措施:

1.开展对全县蔬菜、水果、茶叶和稻谷等主产区环境污染状况的普查工作,开展农药残留产地监测,建立和完善全县产地定点监测网和主产区监测点,并开展农药残留和蔬菜重金属检测。(县农业局负责)

2.加强对禁用限用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查处,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对果蔬用药和农药店经营剧毒农药的管理,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县供销社负责做好系统内农药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提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县农业局负责)

3.开展对上市蔬菜、水果、茶叶、大米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抽检。(县卫生局负责)

三、治理水产品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农业局。

(二)协办单位:县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

(三)治理目标:上市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出率控制在5%以内;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检出率控制在1%以内。

(四)主要措施:

1.抓好渔药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对重点养殖单位、重点养殖产品、重点经营使用环节的专项整治。(县农业局负责)

2.开展县级水产品药残等有害物质检测工作。(县农业局负责)

3.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促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县农业局负责)

4.开展对全县水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织纹螺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县卫生局负责,县工商局、畜牧水产局配合)

四、治理饮用水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水利局、卫生局。

(二)协办单位:县建设局。

(三)治理目标:县城区供水管网末梢水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二次供水4项常规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矿泉水、纯净水生产企业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村供水覆盖率乡镇所在地达到100%、村级70%。

(四)主要措施:

1.开展对全县自来水水质、二次供水及其设施的监督检查,重点抽查城区市政供水单位设施及水质卫生状况,督促社区、小区物业管理等开展辖区内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工作,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县水利局、县卫生局负责)

2.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加快现有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工作方案,提出长效性的解决意见;继续加强对二次供水清洗队伍及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督促清洗、消毒和水质送检;继续开展县城区供水水质检测工作的质量考核,确保市政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县水利局、县卫生局负责)

3.对全县瓶(桶)装水生产企业(户)卫生许可证发放的规范管理,开展对全县瓶(

桶)装饮用水市场和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户)的抽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负责)

4.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实施《福建省村村通水工程建设规划》,推进“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建设。(县水利局负责)

五、治理加工食品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质监局。

(二)协办单位:县卫生局、工商局、粮食局、药监局。

(三)治理目标:全县酱油、食醋、鱼露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豆腐等豆制品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食用油黄曲霉素B1市场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市场抽检超标率分别控制在3%以内;小麦粉增白剂市场抽检合格率、肉蛋乳再制品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0%以上;米、面、油、酱油、醋、白酒、婴幼儿配方乳粉无证生产销售行为得到遏制;粮果制品等13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全面实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部达到Gmp要求;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四)主要措施:

1.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米、小麦粉、食用油、酱油、食醋“老五类”食品无生产许可证的查处力度,全面完成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新十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并按国家统一部署,从7月1日起全面开展无证查处工作;全面启动挂面、茶叶、啤酒、黄酒、葡萄酒、酱腌菜、果脯密饯、淀粉及淀粉制品、糖果(巧克力)等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县质监局负责)

2.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组织落实。(县质监局负责)

3.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行为,特别是强化对传统食品小作坊的管理和引导,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质量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企业和犯罪分子。(县质监局牵头,县工商局、卫生局配合)

4.开展全县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以规范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面粉、熟肉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和饮料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为重点,查处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对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皮蛋、酱油、月饼、密饯等)的卫生质量抽检。负责核发并加强保健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管理。(县卫生局负责)

5.在全县开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实施工作,监督散装食品零售单位严格按规范组织经营。(县卫生局负责,县工商局配合)

6.加强对粮食系统内大米加工企业和粮油销售点、军粮供应点的管理,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引导企业提升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县粮食局负责)

7.加强对地方储备粮油的品质监测,严格执行《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配合工商局做好陈化粮流向跟踪监督工作,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县粮食局负责)

8.开展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大对社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各类食品交易市场,经营企业和个体户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和质量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县工商局负责)

9.加强包装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10个品种,以“六查六看”为主要监管内容,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加大对包装食品的质量监测力度,完善包装食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户口档案,负责流通领域加工食品的抽检及治理。(县工商局负责)

10.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严格审批和标准备案的工作,严厉打击未经审批生产销售保健食品行为和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以及超范围、虚假宣传保健功能行为。(县卫生局负责,县工商局、药监局配合)

六、治理餐饮业食品污染

(一)承办单位:县卫生局。

(二)协办单位:县经贸局、教育局、工商局、环保局、药监局。

(三)治理目标:全县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酒店、宾馆、旅社、饮食摊点各项卫生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和省地方标准,各类熟食摊点食品基本符合国家或省有关食品卫生标准。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向社会公示进展情况,监督落实原辅料采购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食品留样、不合格原辅料退市销毁等制度。(县卫生局负责)

2.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用餐的监督检查,建立学校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校长是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制度,并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有效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县卫生局、教育局负责)

>七、其他

(一)落实全县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工作,并按要求适时组织联合执法。(县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办负责)

(二)组织协调、指导各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全县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县广电局负责)

(三)落实安排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治理工作经费。(县财政局负责)

(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饲料生产基地的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无公害生猪、禽蛋、蔬菜、水果、茶叶和稻谷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品牌产品;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管理,推进监管工作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探索农产品产地编码和标签管理的模式。(县农业局负责)

(五)根据省、市相关部门要求抓好全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县发展计划局、农业局负责)

(六)开展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确保农产品安全。农药标签抽查合格率要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县农业局负责,县工商局、质监局配合)

(七)继续推动城区开展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即“农改超”工作。(县经贸局负责)

(八)继续在县城区开展创建“食品放心示范店(市场)”活动,有计划地培植一批能让群众放心消费的场所。(县经贸局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九)县经贸局负责牵头,会同工商局、供销社、药监局,制定全县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方案,其中:由县经贸局、供销社制定“农村现代流通网”方案;县联席办、药监局负责制定“监管责任网”方案;县工商局负责制定“群众监督网”方案。“三网”方案经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十)建立和完善食品店经营主体准入和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加强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和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督。12315申诉举报网络受理的食品案件办结率要达到95%以上;设立12315站(点)的各类大中型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批发企业、商场、超市达到75%以上。(县工商局负责)

(十一)落实《福建省食品污染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点建设,加强各有关部门协作和监测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全县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监测品种、扩大监测范围,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测,选定几个高风险食品品种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试点,逐步建立有害物质暴露危险性评估技术,健全全县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预警和处置预案,做好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县卫生局负责)

(十二)《福建省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由县质监局负责组织实施,县发展计划局、县财政局及县联席会议其它有关成员单位配合。

(十三)组织实施福建省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县交通局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十四)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宣传,及时向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报全县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状况,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总体状况的动态评估,适时预警。(县农业局负责)

(十五)开展食品商标、标识、包装物印刷业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非法印刷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的单位和个人。(县文体局负责,县工商局、公安局、质监局配合)

(十六)督促各职能部门依法依规组织行政执法。(县政府办法制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