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1:51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对知识管理各国各界人士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它是有着独特内涵和意义的新生事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环境信息实现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来达到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其次,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产生的反应,它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也就是说知识与信息有着明确的区别,它只能通过人们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且依附于人而存在。所以,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的知识管理必然以人的知识运动为研究内容,只有人才是其研究的核心。第三,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社会从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经济时期,进入到以知识和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期,这是一个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经济,再到知识及知识创新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正是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仍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更新

在当代社会,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组织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突出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大学毕业后,甚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创新的需要。知识更新的潮流将扩大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更好的图书馆为人们学习提供场所和方便。同时,政府和社会也会对图书馆事业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形势要求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根据读者的需要,合理组织馆藏,使馆藏结构和内容更加符合读者的需要。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采访力量的配备,把知识丰富、熟悉读者需求的人员配置在采访岗位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采访人员的水平决定了图书馆的水平。在未来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馆藏建设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闲暇时间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增加,有更多的工余和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活动。走进图书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休闲方式,图书馆成为度过闲暇时间的重要场所。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知识管理要重视人们的休闲需求,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升华人们的休闲需求,馆藏内容要丰富多彩。对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来说,并不是添置一些休闲类的馆藏就可以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休闲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和培养人们高尚的情趣和高雅的兴趣,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体现和发挥图书馆的文明教化功能。

(三)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使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我国的许多图书馆建设了现代化的新馆,添置了大量的书刊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布置了舒适温馨的阅览环境。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图书馆物质条件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引起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变革。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都在改变着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管理越来越成为“有知识的人管理知识服务”的活动。

二、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优势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并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就业结构由过去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乡结构由过去乡村人口多数向城镇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转变。经过几十年的社会结构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

图书馆作为文化设施,它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只有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产生旺盛的对图书馆的需求和有充足的图书馆学业经费,图书馆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地区近来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登上了新的台阶,出现了建设图书馆和发展图书馆的需求。当今建设图书馆,在信息科技和数字图书馆浪潮的冲击下,迫切需要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图书馆只有采用知识管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可以预见,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管理者所接受并运用于图书馆工作实践。

(二)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很快,许多社区兴建了图书馆或图书室。这是一个图书馆事业重大变化的前兆。过去图书馆都是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水平,就是看它的规模和馆藏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完全有可能做到小而全。社区图书馆有可能通过图书馆信息网络,获得远方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衡量一个图书馆先进与否的标堆,不再是规模大小,而是信息技术水平、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将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有力地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

现在,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普及。终身学习的普及,将会使社会增加对图书馆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逐渐衰落。相反、随着文明的发展,图书馆会越来越得到发展。

总之,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的发源地,文献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运用到知识管理中去。公共图书馆还拥有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信息管理人才,这都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和人力基础。知识管理从社会手段上说,在许多方面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换了个名字而已。人们普遍认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重点,其实对于公共图书馆成功至关重要的是它的服务功能。与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知识管理而言才是关键。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剔除,对图书馆的运作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从金字塔的底部开始的,即原始文献。原始文献经过图书馆的加工处理,在对其进行分类、编目后,这些数据就变成了信息;当进一步加入参考资料后,信息就成了情报;情报经过证实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经过综合则变成了智慧。过去,图书馆只善于从原始文献里创造学术信息与情报,却不善于从情报中创造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发展与应用组织知识来提高图书馆效率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高级形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敏.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5(2):71-73.

[2]马艳霞.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资源的分类开发[J].图书馆学信息学资料工作,2003(12):142-144.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2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理论;原则;特点

引言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为国家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发展仍然处于未成熟期。因此,面对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处理,希望能够以此来加快我国公共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1公共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

1.1内涵

谈到公共经济管理,其实就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济活动开展的特殊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内涵与实际执行力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美国学者针对公共经济管理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公共经济管理的不同含义。同时,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基础,我国经济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区分和界定了公共经济管理,最终将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划分为计划、引导、控制和监督等多项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我国还存在部分学者在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划分时,采取完全不同的界定方式。他们认为,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绝大多数非营利的经济组织,都会选择通过利用自身能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而对此,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主要是为了使各项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并实现人力和资源的有机结合,最终提高工作的整体实施效率。根据上文的介绍不难看出,众多学者针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含义,存在着思想分歧。但总的来说,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社会上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此来实现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并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从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不同的模式。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的交换、分配等内容,而静态管理则涉及政策、方针和人力等方面内容。但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最终都是通过各方之间的协调,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1.2要素

1.2.1主体与客体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一般都会将工作内容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目前,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公营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等。这些主体主要负责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权利。而公共经济管理的客体部分,一般都是各类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生产力等。从更深层次来看,客体也可以说是各类生产要素。因此,在对客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物品之间的公平分配与交换,以此实现主体、客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1.2.2目标和手段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目的就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行,并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使公共物品的分配实现最优化。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以此实现对社会各项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加快目标的实现速度。

1.2.3原则和途径想要确保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手段。但实际上,经济管理原则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管理途径的正常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协调好原则和途径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不违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地对管理途径进行引导,以此来提高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1.3功能

1.3.1促使公共经济目标实现如何判定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从公共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来确定。一般来说,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公共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人民,并尽可能地为人民谋福利。但是,相关部门在实施各项工作计划时,必须明确经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最终加快公共经济目标实现。

1.3.2有效地调动公共经济生产力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等各方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与自身岗位之间的匹配度,进而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最终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在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经济管理主要起到黏合的作用,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比得到优化,进而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1.3.3促使公共经济生产关系正确处理公共经济生产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各类生产关系作为工作的基础,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帮助下,进一步协调生产关系的有序性,最终加快管理目标实现。

2公共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2.1主要特点

2.1.1管理主体的二元性其实,针对目前我国现存的民间经济组织而言,既存在一元的管理主体,又存在二元的管理主体。对于那些只有一元管理主体的企业而言,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经营权和所有权一体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决策者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也就是所谓的经营管理者。第二,租赁性质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者虽然并不具备企业任何资产的所有权,但是经营者却拥有合同日期范围之内的所有管理权限。而针对二元管理主体的企业而言,主要又分为承包经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这两种企业的经营者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离,虽然仍然对一些企业内部的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但是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却掌握在企业所有者的手中。而与以往的民间经济组织不同,公共经济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公共经济的主体,而各类公共机构则作为委托方,处于管理主体的地位。他们二者皆属于管理主体,只是在不同类别的责任权上产生了一定的责任差别。当然,公共经济管理主体的二元化性质,也体现在人民可以在各类参与式管理模式和监督渠道的帮助下,直接反映他们对公共经济工作的意见和看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其与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存在共同之处。

2.1.2管理对象的公共性根据公共经济的基本特性规定,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公共商品而言,他们大多数都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可以利用他们来解决民间经济组织之间有关公共性问题等方面的矛盾。也就是说,公共经济管理的这一特性,与其他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的管理模式都不相同。

2.1.3管理系统的庞大性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所以无论对我国哪个地区而言,他们的人口数量都极为可观。因此,对于社会公共机构或一些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组织而言,他们都会具有复杂性和庞大性的特点。而对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而言,则无法拥有这样的特点。

2.1.4管理内容的复杂性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公共经济管理组织都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成员。同时,还必须协调每位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和发展需求。由于民间经济组织的数量极为庞大,所以为了协调各方的关系,并为其营造一个和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就必须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组织的有效性。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是任何一个民间经济组织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2.2基本原则

2.2.1民本性原则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公共经济管理组织的开展,都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都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每一项工作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学者对此做出了详细论述和介绍。除此之外,我国执政党一直以来奉行的根本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时,也必须将党的根本宗旨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

2.2.2公共性原则在公共经济管理体系的所有特点中,公共性原则是其根本属性。因此,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时,也必须坚持公共性的基本原则。对此,首先要在符合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满足民间经济组织的各项公共性要求,并致力于解决民间经济组织之间的所有经济矛盾,绝对不能将个人或家庭等因素卷入组织内部的纷争中。同时,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确保符合法律和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民间组织经营者灌输正确的经济发展思想,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而对于那些违反经济发展原则和社会契约的行为,就需要在法律的帮助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打击和管理。

2.2.3法制性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由社会契约产生的,而社会契约的现代表现形式,就是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条例。从这里不难看出,公共经济管理与国家法律之间具有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公共经济管理机构所具有的各项权利,都是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条例所赋予的。而公共经济管理机构作为宪法的委托者,必须遵循严格执法的基本原则,对任何违反法律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总而言之,公共机构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条例的相关规定,对各民间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也只有将社会上的各类违法经济活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约束,才能够确保国家经济环境的安全性与和平性。同时,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有效措施。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3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民生关系;公共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7日

一、何为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

就国际社会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把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为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把二者有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理论学者的大量研究认为,公共经济管理是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这其中的关键是其公正性。具体而言,作为各级政府,应当对全部的社会成员承担责任,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随着民生概念的提出,普通民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从反面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通过各种惠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门要合理分配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所有社会成员要承担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实行方案。民生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包括社会人文学、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狭义的公共经济管理是一门学科。两者是一种不可分支的二元理论,他们对民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共同作用于经济管理。公共经济管理拥有广阔的知识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层面,能够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狭义经济管理和广义经济管理具有不同点,对民生关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民生关系的内涵。民生关系和公共经济管理一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主体是民生。狭义的民生就是平常说的民生关系和民生问题。由于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人的衣食住行是民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广义的民生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在创造经济的时候,群众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民生关系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利益和现实发展,是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民生是国本,公共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对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如下分析: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对民生关系的改善

1、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百姓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维护,民生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经济支持,通过在公共产品上的投入,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随着我国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收入低的人群也基本得到生活保障,这就是民生改善的一个方面,但目前这个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城乡存在差距等,但随着政府对农村社保工作的重视,更多的公共产品开始走进农村,参与分配与使用,这对民生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意义。

2、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协调民生关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与此同时对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公共经济对于民生的投入部分增多,如在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制度、增加对民生需求的财政投入等方面,且在此过程中,通过公共经济管理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这样有效地规避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速度与效果的矛盾,将社会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尽量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做到改善民生,协调民生。

3、公共经济管理能够通过协调政府财政支出填补市场空缺。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公共财政支出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经济管理的不断深化,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解决问题,保障民生。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政府的调节有利于促进公共产品的产出,但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参与进来,更多的是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用于刺激经济发展,鼓励百姓使用公共产品,实现高效市场配置。

4、公共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改善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改善主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调配,通常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大,资金的流向需要明了清晰,要确保完全用于改善民生,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公共经济管理制度,对相关改善政策与改善资金进行监督,从根本上确保百姓得到实惠。

(二)改善民生对公共经济管理存在要求。公共经济管理对于民生关系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说他们之间紧密相连,在管理中,公共产品的产出增加,财政支出被优化,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因此得到改善,再加上对公共经济管理逐渐形成制度与法律的制约,百姓的实惠得到进一步保障。

1、政府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产品有更高的要求,而政府实施经济管理生产公共产品,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促进民生改善。可见政府在促进经济、监管市场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我们要更加确立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使之承担起相关责任,坚持不断地将更多公共资源提供给百姓,加强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2、深化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协调,这也是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以确保社会分配公平进行。其中,政策的制定需要民众参与,让公共政策更透明、更民主,还要有相关制度对该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

三、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传统的概念中,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意义逐渐扩大,除了基本生存保障外,还包括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这也导致一些问题随之而来。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府一边在了解民生的需求,一边有方向地进行经济建设,通过公共经济管理手段满足百姓的各种需求,即实现民生需求,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保障,保证百姓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公平的社会分配。改善民生是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平衡分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富总值越来越高,社会分配有偏差是难免的,为了避免问题扩大化,更好地平衡社会分配,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惠民原则、政策,确定均等化目标,提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如在财政方面,政府在有意识地降低支出比例,逐渐实现从政府支配向公共支配转型,做到平衡社会分配,改善百姓生活。

(三)公共经济管理平衡贫富差距。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会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反应会阻碍民生工程的实施,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具有贫富之差,一些人挣扎在生活线上,一些人依靠勤劳和勇敢快速地富了起来,因此一些人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出现了仇富的现象。由此可见,过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的锐减,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民生关系受到不良影响。只有通过公共经济管理的适度干预,才能平衡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四)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就业。就业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民生之根本,而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则是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有权利要求劳动,也有义务进行劳动,因此就业证实了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处于上升状态,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些城市并没有做好减少失业、增加就业这项民生工作。大学生是知识丰富的人群,如果他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发挥在工作中,不能好好地就业,那么就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如何安顿失业人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包括失业再就业、初次就业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迫于生活问题,一个人在失业一段时间之后,有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于民生关系来说是一种挑战,威胁到了社会和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公共经济管理在增强就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公共经济管理在医疗、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新时期,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民生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公共经济管理还不够好,大病、重病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体制也不够健全。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不健全的医疗保障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想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次性地发展好,就要加强医疗保障民生关系的建设。而民生关系中容易爆发问题的另一个点就是住房保障。新时期中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城市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都存在住房保障民生关系问题,由于城市房价太高,租金太贵,一部分到城市务工的农民晚上睡在天桥底下,白天在工地干活,没有经济能力住在温暖的房子中。另外,由于没有住房保障,一些白领工作人员蜗居在小房子中,这充分地说明了公共经济管理造成了民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没有做好住房保障民生工作。

四、改善民生关系的建议

(一)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为了改善民生关系,第一步就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国家和政府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就农民而言,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价格要具有严格的标准和执行程序,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从而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同时,国家还可以利用财政支出大力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对所得工资进行税收调整,尽可能的减少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生问题。

(二)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就业,改善民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关系,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针对失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要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政府要对失业人群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且要给予一定的拨款,联系工作单位,帮助他们再就业。为了使居民的个人收入增加,公共经济管理就要做好就业工作,从而改善民生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医疗、住房保障,改善民生关系。在医疗保障基本制度框架内,要想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就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如养老保险等,使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同时,为了规范强化医疗保险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和运行规则,改革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另外,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针对住房保障问题,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对房价的调控以及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善民生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杰.中国宏观经济短中长期问题与对策分析[J].开放导报,2013.6.

[2]蒋瑞林.基于市场经济的公共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探讨[n].检察日报,2012.9.

[3]黄平.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主的关系[J].理论月刊,2010.3.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4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不似初始阶段那么迅速,如今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除了利用经济手段之外,还需要国家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加以辅助,但是如今我国公共管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政府管理垄断、办事效率低下。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务之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

 

一、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定义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各个领域始终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从效率上讲,产量、质量、效率、消费率等的共同增长就是所谓的经济质量提高;也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关乎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而任保平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指的是经济的长期发展;叶初升则认为这是“质”的飞跃,突出“质量”一词。可见,学者们多是在主观上给经济质量下定义。虽然经济发展质量这一概念不确定,但是却有一定的“规范”,主要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不在于数量、规模上的提高,关键是将生态、社会系统也纳入其中。

 

公共管理创新是指公共管理创新主体为了公共利益,对现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进行改造,或对失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加以废止,而使现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或创建出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新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持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公共管理的主导者是政府内的公共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其目标主要是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的职能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来看,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公共管理予以保障,也需要以公共管理做载体,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方向都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公共管理部门配置社会资源使得市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都是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手段。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数量往往先于质量而行,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和社会成本太高,并不是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这样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从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多元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主体多元化导致各主体之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意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商家信誉。所以,政府要加强管理,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资源管理效率、规范主体行为、改变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经济增长质量背景下,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公共管理的主体缺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多个,其中核心主体是政府,但是政府作为核心主体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公共管理供给主体单一。我国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中的诸多问题也已暴露出来,公共管理事务越来越多,但是政府利用权力掌握公共管理,成为了最大的“股东”,影响了管理效率。第二,管理方法陈旧。政府的管理追求在于目标和效率,呈现出透明度低,而主观性、强制性强的特点,下达行政命令是其采取的主要管理方法,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提高经济质量增长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要致力于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这才是公众利益追求的最终目的,传统手段和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公众利益实现的需求。

 

2.公共管理的理念陈旧

 

管理理念是公共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秉承的思想原则和价值取向,起到规范主体思想观念的作用。我国的公共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唯GDp论”。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发展失衡,把经济增长看成简单的GDp增长,GDp成了管理绩效、官员评定的标准。然而却缺乏对福利分配、服务建设、环境治理等的关注,这种“唯GDp论”是导致粗放型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第二,“无限政府”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是主体,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官本位”“权本位”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政府成了“全能政府”,将自己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参与公共服务,公民对政府及其服务质量都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3.公共管理的体制落后

 

公共管理效率的高低、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是由管理体制的本质决定的,从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管理体制的僵化和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质量的增长:第一,政府管理存在官僚制现象。在管理体制中等级制度明显,管理的前提是下级服从上级。官僚体制是在工业时代出现的,各种制度和系统内都渗透着官僚制,在这一制度下,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政府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符。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地位特殊,处于主导地位,而公众等被管理者没有优势可言,被管理者没有权利选择管理者,也没有权利选择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方式,从而导致供需不相符的现象,最终导致福利分配不均、环境恶化等。要想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就应该对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但政府却越发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经济失衡。

 

4.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如今,我国公共管理中现行的模式存在不少弊端:第一,政府主导管理。我国政府的各个机构层次划分明确,行政权力的运作、领导的指挥方向、信息传递方式、政府人员的权限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官僚制的价值观念格外重视形式和契约。第二,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建立灵活的、全民化和企业化的政府还只是设想。例如,很多人认为企业化政府只是简单地代替了官僚政府,在管理中滥用权利等现象就是具体体现。再有,临时机构和雇用的员工关心的只是如何按时完成任务,并不在乎管理的过程是否得当,这是严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三、以公共管理创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机制存在诸多弊端,无论是管理主体、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都影响了组织机构的办事效率和业绩,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创新公共管理。

 

1.营造优良的创新政策环境,保障经济质量的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进入了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政府要想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推行相关的保护政策、奖励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兴发展的行业,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这些政策有助于形成开放、有序、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保障经济质量的持续发展。

 

2.扩大公共管理参与主体,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公共管理是依靠组织或个人实现的,主体创新也由此完成。社会发展变幻莫测,管理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很多公共事务都是由非政府组织完成的,社会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政治目标,而变成了经济质量的增长。因此,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各组织共同辅助的管理机制。第一,扩大公共管理主体。应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相对于政府更胜一筹,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供给成本。而且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活动,能吸纳众多力量和资金,公民、社会组织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参与管理,因此使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相对减轻。第二,变革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公共管理使得管理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的职能有所削减,政府要想实现职能就要提高社会效益,政府的运行方式、权利实施和结构变革都要由社会变量决定。在微观经济上,政府要适当减少干涉力度,绝不能再实施全方位的控制。第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职能。公众共同管理、组织协助管理、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和物品,尽最大努力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例如,经济发展难免会带来气候变暖、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强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污染治理,高效率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向质量型方向转化的目标早日实现。所以,要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转变治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扩大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公共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良性互动格局。

 

3.创新公共管理理念,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实现公共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先实现理念的创新,在质量型经济发展中,公共管理理念主要涉及经济质量增长、经济系统发展等方面。第一,从以物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物质需求,而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以人为本应成为发展主题。实现人的自由是发展的目的,因此,除了追求社会公平,还要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改权制思维为服务思维。服务思维要求管理者主动、高质量地服务于公众,而不是在权制思维下被动服务甚至不服务,要使经济发展实现服务、实现利益,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变经济数量增长为质量增长。经济发展绝不局限于物质增长,最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增长,实现经济质量上的增长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管理者应该以质量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进步为目标,通过不断追求新目标,关注质量型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转变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

 

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是推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节约了政府运行、市场交易等的成本,进而实现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式多样:第一,将竞争机制引入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权利的运行和事务处理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监管协调机制,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二,完善评估机制。满足社会需求与分析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差距,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制度创新和良性互动。

 

5.以法治规范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的创新水平

 

公共管理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创新过程充满了曲折和非线性因素。在推进创新管理工作时,要深入把握公共管理创新的规律、特点,综合分析各系统要素之间复杂的联动关系,选准切入点,提升创新过程的管理水平。第一,树立公共管理的法治思维,不断朝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只有管理过程实现法治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保障。第二,不断创新行政制度,按照行政治理、阳光行政和责任行政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程序建设做起,以程序建设带动规则建设,以规则建设带动制度建设,进而实现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创造优质的行政制度环境。第三,应该加强风险监控和预测,不让随机性事务影响创新计划。任何管理政策的出台、任何管理制度的出台,都必须研究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考量管理政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经济质量效果,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创新的成功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过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小结

 

通过以上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关系分析,以及经济增长质量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分析,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质量的增长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市场经济在制度创新下才能够焕发出活力。只要切实执行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公共管理创新机制的措施,就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5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不似初始阶段那么迅速,如今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除了利用经济手段之外,还需要国家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加以辅助,但是如今我国公共管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政府管理垄断、办事效率低下。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务之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概念

 

公共经济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性学科,还必须有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背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审视公共经济管理,就会形成不同的概念和框架体系。所以,多年来学者对于公共经济管理的概念存在颇多争议。在国外,例如斯蒂格利茨、汤尼森等知名学者,都是从政府作为公共经济管理主体的职能方面进行探讨公共经济管理。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大胆地将市场机制和工商管理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这不仅扩大了公共管理的主体,还从根本上革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这也对公共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内涵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各个领域始终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从效率上讲,产量、质量、效率、消费率等的共同增长就是所谓的经济质量提高;也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关乎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而任保平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指的是经济的长期发展;叶初升则认为这是“质”的飞跃,突出“质量”一词。可见,学者们多是在主观上给经济质量下定义。虽然经济发展质量这一概念不确定,但是却有一定的“规范”,主要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不在于数量、规模上的提高,关键是将生态、社会系统也纳入其中。公共管理创新是指公共管理创新主体为了公共利益,对现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进行改造,或对失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加以废止,而使现存的有缺陷的公共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或创建出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新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持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公共管理的主导者是政府内的公共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其目标主要是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的职能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来看,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公共管理予以保障,也需要以公共管理做载体,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方向都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公共管理部门配置社会资源使得市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都是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手段。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数量往往先于质量而行,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和社会成本太高,并不是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这样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从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多元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主体多元化导致各主体之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意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商家信誉。所以,政府要加强管理,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资源管理效率、规范主体行为、改变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经济增长质量背景下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第一,政府主导管理。我国政府的各个机构层次划分明确,行政权力的运作、领导的指挥方向、信息传递方式、政府人员的权限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官僚制的价值观念格外重视形式和契约;第二,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建立灵活的、全民化和企业化的政府还只是设想。例如,很多人认为企业化政府只是简单地代替了官僚政府,在管理中滥用权利等现象就是具体体现。再有,临时机构和雇用的员工关心的只是如何按时完成任务,并不在乎管理的过程是否得当,这是严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二)公共管理主体缺陷。第一,管理方法陈旧。目前,政府的管理带有主观性、强制性强的特点,透明度较低,主要管理方法是下达行政命令,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提高经济质量增长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要致力于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传统手段和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公众利益实现的需求;第二,公共管理供给主体单一。我国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公共管理事务越来越多,改革中的诸多问题也已暴露出来,但是政府利用权力掌握公共管理,成为了最大的“股东”,影响了管理效率。

 

(三)公共管理体制落后。第一,政府管理存在官僚制现象。在管理体制中等级制度明显,管理的前提是下级服从上级。官僚体制是在工业时代出现的,各种制度和系统内都渗透着官僚制,在这一制度下,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政府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符。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地位特殊,处于主导地位,而公众等被管理者没有优势可言,被管理者没有权利选择管理者,也没有权利选择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方式,从而导致供需不相符的现象,最终导致福利分配不均、环境恶化等。要想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就应该对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但政府却越发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经济失衡。

 

(四)公共管理的理念陈旧。管理理念是公共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秉承的思想原则和价值取向,起到规范主体思想观念的作用。我国的公共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唯GDp论”。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发展失衡,把经济增长看成简单的GDp增长,GDp成了管理绩效、官员评定的标准。然而,却缺乏对福利分配、服务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关注,这种“唯GDp论”是导致粗放型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第二,“无限政府”理念。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是主体,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官本位”、“权本位”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政府成了“全能政府”,将自己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参与公共服务,公民对政府及其服务质量都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四、以公共管理创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

 

(一)以法治规范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创新水平。第一,树立公共管理的法治思维,不断朝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只有管理过程实现法治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保障;第二,不断创新行政制度,按照行政治理、阳光行政和责任行政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程序建设做起,以程序建设带动规则建设,以规则建设带动制度建设,进而实现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创造优质的行政制度环境;第三,应该加强风险监控和预测,不让随机性事务影响创新计划。任何管理政策的出台、任何管理制度的出台,都必须研究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考量管理政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经济质量效果,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创新的成功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过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营造优良的创新政策环境,保障经济质量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进入了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政府要想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推行相关的保护政策、奖励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兴发展的行业,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这些政策有助于形成开放、有序、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保障经济质量的持续发展。

 

(三)扩大公共管理参与主体,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第一,扩大公共管理主体。应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相对于政府更胜一筹,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供给成本。而且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活动,能吸纳众多力量和资金,公民、社会组织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参与管理,因此使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相对减轻;第二,变革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公共管理使得管理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的职能有所削减,政府要想实现职能就要提高社会效益,政府的运行方式、权利实施和结构变革都要由社会变量决定。在微观经济上,政府要适当减少干涉力度,绝不能再实施全方位的控制;第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职能。公众共同管理、组织协助管理、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和物品,尽最大努力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例如,经济发展难免会带来气候变暖、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强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污染治理,高效率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向质量型方向转化的目标早日实现。所以,要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转变治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扩大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公共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良性互动格局。

 

(四)创新公共管理理念,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公共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先实现理念的创新,在质量型经济发展中,公共管理理念主要涉及经济质量增长、经济系统发展等方面。第一,从以物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物质需求,而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以人为本应成为发展主题。实现人的自由是发展的目的,因此除了追求社会公平,还要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改权制思维为服务思维。服务思维要求管理者主动、高质量地服务于公众,而不是在权制思维下被动服务甚至不服务,要使经济发展实现服务、实现利益,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变经济数量增长为质量增长。经济发展绝不局限于物质增长,最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增长,实现经济质量上的增长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管理者应该以质量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进步为目标,通过不断追求新目标,关注质量型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转变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是推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节约了政府运行、市场交易等的成本,进而实现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式多样:第一,将竞争机制引入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权利的运行和事务处理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监管协调机制,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二,完善评估机制。满足社会需求与分析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差距,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制度创新和良性互动。

 

五、小结

 

通过以上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关系分析,以及经济增长质量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分析,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质量的增长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市场经济在制度创新下才能够焕发出活力。只要切实执行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公共管理创新机制的措施,就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6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之间本身存在着较多的异同点,其中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集中方面:管理领域、资源以及价值体现和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异的分析,从根本上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有效异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两者的科学化比较分析。

关键词: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区别

一、引言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本身都属于管理学,因此具备着管理的发展特性,在组织、管理以及调控等方面有着较多的相似点。这些共同特征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公共管理中将企业管理直接运用在公共管理中,更多的倾向于引用科学化的市场机制,但是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时特质的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有效的借鉴公共管理的发展前提,保证公共管理发展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管理和发展。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使用实现,对于社会公共管理发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权力的管理和实际运行,工商管理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工作效率,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进行最小的成本投入,通过实施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措施,最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两者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其出发点来说,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目标所采取的一定的措施和方式。

二、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同时也是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最终必然发展趋势,对于传统意义中的公共行政问题提出了巨大的发展挑战,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的延伸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两者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两者来说,公共管理更加倾向于重视社会发展公平和平等问题,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公共组织进行创新和深入发展的基本职能,同时公共管理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进一步实现公共利益的获取,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公共管理主要包含:行政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等内容,属于现代化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管理的核心权力层是各级政府,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实施相关的政策、法律来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水平,同时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多元化发展主体能够有效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目标。一般来说,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部门同政府机构等都属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其同国家政治以及治理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着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在权力方面则是更加侧重于政治权力的赋予和使用。

三、工商管理概念分析工商管理的研究

重点本身就更加侧重于经济方面管理,工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对企业内部行为管理问题,工商管理有着较为独立的应用性,属于企业内部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管理对于相应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通过对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有效运用,能够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发展目标,保障整个企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相应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保证的是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化的发展。工商管理更加侧重于企业建设管理等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范畴中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公共管理主要是针对公共领域的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公共问题,工商管理则是更加侧重于私人领域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社会本身可以直接分为三种基本的发展领域和部门,主要包括公共领域或部门、私人领域和第三部门,其中公共领域或部门主要指的是政府组织,私人领域或部门则是针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等,第三部门主要指的是介于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部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准公共部门。第一部门和第三部门两者都是公共部门的发展范畴,因此,对于第一部门和第三部门来说,其中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公共问题的解决。公共管理主要是针对公共领域所产生的管理问题,其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共管理问题,也就是所需要提供的各种公共物品管理。公共问题主要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同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来说,首先两者的发展领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公共管理来说,主要针对的是公共领域管理,同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公共社会问题,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则是更加倾向于私人领域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以企业的发展为管理对象,是带有较强竞争性的企业。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运用本身权力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实现其发展的职能管理目标,但是,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本身需要主动的掌握一定的公共资源,其中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权力、财务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其中公共权力主要指的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实际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政府的财务资源则主要指的是政府的合法纳税收入,政府财政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公共财政,政府只有保障移动的财政发展基础,才能够实现对财政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对于政府所管理的自然资源,如:水利、国土等资源来说,则是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垄断性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通过公共权力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工商管理来说,主要掌握的是非公共资源,和非公共权力,工商管理的非公共权力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权力,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实施的管理活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工商管理的权力主要是组织内部的约束力之外的企业产权,工商管理的管理权力合法性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的产权,是企业产权所产生的权力。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其所支配的资源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范畴中所涉及的各类生产资源,这部分的发展资源通过企业科学化的使用,最终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价值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本身是政府部门,政府通过公共权力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发展目标,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获取,针对公共管理作用的有效评价除了要基于其管理的实际效率之外,同时还需要从公共利益方面进行直接的体现,通过有效维护和获取公共利益的方式为更多的群众创造更多的福利。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真正意义上为公共利益所服务的群体和组织并不存在,政府部门以及内部人员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能够通过自身权力的有效利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满足更多社会群众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福利的平等化发展。公共管理本身属于法制化的管理方式,其本质上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福利发展需求,现今,随着政府阶级统计职能的进一步弱化发展,相应的社会职能开始逐渐地提升发展,公共管理本身的能力提升发展能够为公共创造更多的集体利益。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公共权力的公平化和科学化实施。同公共管理不同的是,工商管理本身就是盈利组织的管理问题,属于私域管理的范畴,公共管理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工商管理的主体是经济人,经济人在进行管理的实际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管理的直接影响。工商管理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工作效率,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进行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所采取的发展手段和方式本身就是一致的,工商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这种提品的发展形式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经济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在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利润的获取。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使用实现,对于社会公共管理发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权力的管理和实际运行,公共权力在进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根据国家法律,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公共管理在进行实际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遵守法律的发展要求,行政行为需要符合现行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刻保持被监督的状态,保证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公共监督性。公共管理本身同政党政治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同时在公共权力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中密切的关系,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运行主体的客观性特征,同时在实际的运用机制和实际的操作方式方面,则是更加的偏向于政治化发展。工商管理主要是基于市场发展规律进行的,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其本身也属于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但是由于法律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来说本身就是外在的管理监督方式,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直接管理和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发展优势,就必须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保证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最终实现在市场中进行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而言,需要积极的应对市场发展的快速变化要求,把握市场发展热点,才能够最终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五、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两者在实践领域以及管理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和区别,从整体上来说,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者属于辩证统一的发展关系。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都是通过特定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其相应主体的管理和规划发展,同时其实施都对主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通过科学化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能够实现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

六、总结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时特质的管理区别,两者的管理主体、重点以及具体内容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有效的借鉴公共管理的发展前提,保证公共管理发展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管理和发展。本文针对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异的分析,从根本上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有效异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两者的科学化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荣富.试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4:28-31.

[2]董建新.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64-68.

[3]漆圆方.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和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09.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7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满足民生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政府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对财物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尽可能的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满足民生需求。

(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加重视民生的改善,政府为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建立了有效的民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预算,不断的发展民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高改善民生条件,同时可以加强公共资源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与民生相关分析

(一)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百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提高百姓的满意度。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人们不再满足与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教育、医疗和娱乐等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这种形式下,根据民生需求和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百姓的民生需求,同时可以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减少公共部门的损失,如果政府财物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会给财物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财物部门需要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核实业务,在建设公共设施时,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优势,以便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百姓的需求,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

(三)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多数是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而由市场组织进行经营的模式,例如发放补助和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压力,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规范市场和鼓励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难以有效的改善市场的民生,因此,政府财物部门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调节带来的缺陷,保证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高民生条件。

(四)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制度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医疗和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如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就会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影响到市场的资源分配。因此,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财物管理,重点对医疗和教育进行财政支出,加强公共事业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生的完善发展,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法制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对公共经济财物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对财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可以在法制化的管理中,加强财物部门人员的思想建设,使财物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做到财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准确的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有效的保障民生的发展。

(六)民生的需求和财物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公共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政府财物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进行财物管理时,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市场合理化资源配置,同时需要提高财物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从而可以使财物人员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具有更加专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规范的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加强对财物的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三、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建设公共产品设施是完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措施,只有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才可以有效的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时,首先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同时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的方向发展,要确立政府的服务意识,加强公共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二)加强政策建设。政府加强对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首先政策要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要保证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最后要保证促进民生的发展。

(三)确定政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职责。在我国目前的政策中,公共设施基本由基层政府进行建设,由于政府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导致公共财物管理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要确定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强责任划分,要保证经济合理调节,加强政府的融资渠道开发,并且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有政府完善自身的公共经济管理职责,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4]。

(四)吸取社会的意见。政府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因此,政府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不断吸取社会的意见,并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政府可以建立意见投诉箱和电话建议专线,从中吸取社会民生反响,同时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群众的交流与讨论,只有公共设施建设符合百姓的需求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进而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8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部分,是在经济全球化刺激下兴起的。文章先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竞争和区域主义对公共管理研究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又阐述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

区域公共管理;起源;发展

一、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是在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也有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特有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刺激。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源,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兴起。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的是巩固国家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及外交。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曾在一段时间内沉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个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各个区域之间也存在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为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重新崛起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化的竞争同时,也显示了地区竞争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区域公共管理的衍生奠定了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区域竞争创造优势条件,离不开政府职能的管理,这些超脱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宏观视角层面的探讨和分析[1]。除此之外,区域政区间的竞争加剧也推动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无论是国家间的政府还是区域间的地方政府,都存在着政区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制度政策和公共资源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区域间的政府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而是既有平行竞争压力和单独地方利益的政府,是一种开放式的政府。这也就更加剧了区域政府间的经济竞争,而政府要想在竞争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资源,就需要统筹发展采取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这些因素都加快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进程。

2.区域公共问题的兴起。

伴随着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相应的国际社会事务也变得复杂起来,区域公共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在跨行政区域的环保问题方面,以及地区流行病防疫方面,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对区域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完善。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协调市场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区域公共管理来完成的。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

1.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内容。

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制度的研究,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典型个案。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主体客体和管理的方式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依照现代公共管理的新理念,对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发展作出全新的认识[3]。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将包括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以及学校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而区域公共管理的客体也将针对区域公共问题的属性和划分。在区域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机制方面,则必须要在开放是政府的模式下采用合作和多样化的管理方式。研究区域政府间的竞争力,需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间竞争的理论和经验,重点对区域间地方政府的竞争力进行研究,还要重点规范政府竞争中的各种行为,以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区域化竞争。区域公共服务制度和产品是紧密相联的,对研究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区域公共问题的多样性和不同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个例研究,就是要充分尊重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选取某一地区作为典型,进行追踪研究后做出展示,为其他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模型和经验。

2.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意义。

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对公共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了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和现代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首先是在研究手法上的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法学等综合学科基础上,对区域科学和公共管理学知识的交叉运用,是一种原创性的理论同实证相机和的研究方法[4]。其次是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框架,是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探索,是对公共管理内容的补充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的行政学研究范围,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虽然我国有着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但是自然环境和人口资源都是不平衡分布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上的发展差异,给区域公共管理带来了不平衡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资源分布以及改革开放等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无论在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是要优于西部地区的。因此不管是从公共管理的环境方面还是公共管理的模式来讲,各地区在公共管理领域都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区域公共管理这种不平衡的问题,也是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改善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需要对西部地区的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科学的探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市场竞争压力也比较大,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因此在公共管理行为方面有着规范的制度。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无论是在经济米发展模式还是管理模式上,他们都是在模仿和照搬中东部地区的经验方式,并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再加上由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多,在进行公共管理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因此受到的环境制约更多。

2.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区域公共管理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市场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等较之传统公共管理都发生了广泛变化[5]。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基础是区域的公众行政,因此在区域管理中包含着多个管理主体。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时,政府就不再是唯一的执行主体了,要向市场和第三部门做出权力让渡。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让渡过程中,政府是否自愿以及市场和第三部门是否具有较高的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这也就为我国区域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对各方面职能和利益的调节是刻不容缓的。除此之外,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也将会增加各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而我国现在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很多职能部门的建立还不完善,无法对公共区域管理中各地区实现有效的约束。因此在区域间发生资源和利益的争夺时,就会影响到区域间合作的发展,这些都是区域公共管理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要减少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要正确指引政府在转换职能时的权力让渡,要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和维护,最大程度的维持区域公共管理的稳定发展。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各地区在区域公共管理中的竞争予以监督和管理,杜绝不稳定的因素滋长。要加快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就需要解决经济环境和发展环境带来的差异,要通过协调区域发展和建立有效的区域管理机制,为我国区域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同国际间的区域合作,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潮流,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作者:张群辉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锋.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2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9

关键词:公共经济管理;民生关系;公共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一、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内涵

就国际社会而言,为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各国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理念,都是把国家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紧密结合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公共经济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产品应当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人民进行分配,而这二者相比较,重点在于保证公正性。因此,各级政府就要对所有社会成员负责,做到公共权力的合理运用,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公共资源分配合理。近年来,随着民生意识的觉醒,普通民众逐步增强维权意识,使得公共经济管理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将民生问题上升到施政纲领层面,制定了多种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公共权力方面不断改进,对全部社会成员负责,制订的实施方案明确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的影响,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内涵。

(一)民生关系的内涵。民生关系有狭义的民生关系和广义的民生关系,其核心是民生。广义的民生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群众会遇到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公共资源分配等众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这些问题仅靠公民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而狭义的民生是就是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这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

(二)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公共经济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来看,它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从狭义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一门学科。二者密不可分,对民生关系影响巨大,共同作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公共经济管理的知识理论较为庞杂,涉及层面极为广泛,民众对其要求也较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广义和狭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又有区别,不能混淆,同时对民生关系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对民生关系的改善

第一,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协调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是改善民生,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前行,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经济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财政投入,不断健全的各类保障制度,公共产品种类的丰富、制度的创新等,各级政府通过公共经济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增速与民生发展相匹配,有效解决各类矛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起到了协调民生关系的作用。

第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从民生的内涵来看,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而广义的民生,除了社会保障外,还包括就业、医疗、生育、教育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这些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政府就要沉下心来,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找准群众的正在需求所在,了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让公共产品不断满足群众需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和国家经济发展红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实现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第三,公共经济管理通过协调政府财政支出实现高效的市场配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为弥补民生所需资金缺口,公共财政支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简单化,没有发挥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经济管理介入后,不但促进了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同时,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有效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了高效的市场配置。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素质培养;培训

我国加入wto,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增强。但入世同时也对我国政府提出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共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面临的挑战最为直接和突出。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低下,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脚步,不能够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加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公共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经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熏陶的社会主义国家,现行的政府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文化残余色彩,很多公共管理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参与和竞争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风云变换的世界经济浪潮,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表明了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因为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本身的特征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了它能够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能较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SaRS危机告诉我们: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摆在一个“配角”和“次要”的地位是行不通的。所以,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与贯彻,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专业人才才能得以实现。

(二)政府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果不积极推进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政府难以适应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事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带来一系列严重果。比如,在公共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日益扩大的社会条件下,政府不可能无限地扩大机构、人员,增加财政开支,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可见要使政府的能力和的作用相符合,使政府在保持适度规模和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公共理和公共服务,就必须大力推进公共管理改革。再比如,在政府管理中,要改变统的管理方式,如过度控制、层层审批、缺乏透明度和程序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权力滥用、官员腐败等现象,几乎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重大难题,尽管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复杂的原因,但与没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有一定联系的。从这意义上说,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从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至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正在中华大地上发育、生长并不断完善。与之相伴随,中国也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管理手段渐趋多样化,政府本身的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经济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社会的变革不断地提供着最基本的动力。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市场经济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好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这样,在我国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改革。因此,公共管理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共管理的改革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否则,公共管理的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必须要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使政府从繁杂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不断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改革。

二、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从期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仅仅基于工资收益和公职保障的基础上去理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树立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意识。

其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关注宪法法律、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职业伦理以及公民利益等。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处于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能够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和公共利益。主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应单独做出决策,而是借助于对话、协调、公民授权和公民参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符合这一新要求,必须在现实工作中强化以下具体的服务意识:

(一)强化民本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履行公务时,必须强化民本意识,坚持群众路线,要将自己的公务行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群众的利益取向高度统一起来。这意味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强化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依法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普遍较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渎职失职等,已成为我国依法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并且许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准确把握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有效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从而造成了越权管理及管理缺位等后果。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努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依法管理的水平,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才能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责任意识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不,这既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义务也是其责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未履行其职责的话,除了要承担违法违纪的责任外,还应当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承担违反伦理的道德责任。但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对上不对下、对官不对民负责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错位、失衡,不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权推责、滥用权力,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因此,必须强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意识,努力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坚持法律、坚持道德、坚持正义。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紧要具备上面三种意识,而且还必须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同于普通职业的工作人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因其特殊的工作而相应的有特殊要求。在机关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或执行,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路线,并把这些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去。在活动中要敢为人先,争做创建活动的“标兵”。

(2)职业道德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性质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苛刻,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时刻把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工作中要做到敬业务实、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公正无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3)科学文化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看似单一工作的简单重复,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逐渐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也在与时俱进。要想在当前的情况下把工作做得更好,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每个部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都应该掌握。

(4)心理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必不可少的要与外界的人和事打交道,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心理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也就是说,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保持不卑不亢;不管多么着急的事情,都应该沉下心来冷静处理;不管生活中发生了多么不愉快的事情,都不应该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管遇到了多么困难的事情,都不应该退缩。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去。

(5)业务素质。各个岗位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基本的业务素质是每个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如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相关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电子政务等知识。还有其他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业法律法规、机关业务相关常识等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逐一掌握到位。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基础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当前我国公共管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长期受党和人民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经过严格考试考核、认真挑选而被录用或转化而来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主流和共性。在我国,不仅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数量较大,而且每年的上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构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最基本的后备队伍。如此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储量,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少有的。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也潜藏着危机。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素质的基本方面,应与其他素质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国家总体教育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段长时间内,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根据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共530.7万人,其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88万人,占总数的0.35%,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298万人,占总数的56.1%。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受财政状况和人口总量的制约,我国政府作为基础性人才资本的投资主体,存在着明显的投资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出现供给型人才资源短缺现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等教育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短缺、质量偏低。人才资源总量的不足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主导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供给机制,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现有政府部门中的“三低一少”(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少)就是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深入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开创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新局面。

(一)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制约着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开发

陈旧落后观念对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开发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人上的论资排辈。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或单位,片面强调工作年限和任职长短,以资历取人而忽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资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但资历绝不等于能力。古人云:“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人才的开发有很强的时效性,论资排辈埋没了大批人才,造成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表现为为官上的“唯官为荣”“进尊退卑”。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旦为官,就只能上不能下,虽不称职,却不让贤,使能胜任其职的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人才甚至受到来自各方排挤、压制,导致人才流失。这种思想还表现在选人用人上的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也是优缺点并存,不可能是全才。而一些公共管理领导在选人用人上不是辩证地看待人才,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与非本质,只要看到缺点,就认为此人不可用,导致公共管理人才资源不能用其所长而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