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十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十篇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2:33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明确档案管理职责,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充分发挥档案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水利档案工作规定》及有关业务建设规范,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水利工程档案是指水利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单位应加强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大中型水利工程,其他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档案管理

第五条水利工程档案工作应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即从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就应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签订有关合同、协议时,应对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检查水利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成果评审、鉴定和水利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并作出相应的鉴定评语。

第六条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共同抓好水利工程档案工作。

第七条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档案工作负总责,须认真做好自身产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并应加强对各参建单位归档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应设立档案室,落实专职档案人员;其他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也应配备相应人员负责工程档案工作。项目法人的档案人员对各职能处室归档工作具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

第八条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应明确本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归档责任,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属于向项目法人等单位移交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在完成收集、整理、审核工作后,应及时提交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应认真做好有关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的移交工作。

第九条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归档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须按要求将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如遇工作变动,须先交清原岗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

第十条水利工程档案的质量是衡量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将其纳入工程质量管理程序。质量管理部门应认真把好质量监督检查关,凡参建单位未按规定要求提交工程档案的,不得通过验收或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工程档案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法人不得返还其工程质量保证金。

第十一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应建设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档案装具和设备;其他建设项目,也应有满足档案工作需要的库房、装具和设备。所需费用可分别列入工程总概算的管理房屋建设工程项目类和生产准备费中。

第十二条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工程档案数据库,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服务。

第十三条项目法人应按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情况登记表》(附件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还应同时向水利部报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附件2)。

第三章归档与移交要求

第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档案的实际保存期限,不得短于工程的实际寿命。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附件3)是对项目法人等相关单位应保存档案的原则规定。项目法人可结合实际,补充制定更加具体的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及符合工程建设实际的工程档案分类方案。

第十六条水利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一般是由产生文件材料的单位或部门负责。总包单位对各分包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负有汇总责任。各参建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对其提供档案的内容及质量负责;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归档材料应履行审核签字手续,监理单位应向项目法人提交对工程档案内容与整编质量情况的专题审核报告。

第十七条水利工程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应符合《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000)。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均应满足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即内容应完整、准确、系统;形式应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竣工图及声像材料须标注的内容清楚、签字(章)手续完备,归档图纸应按《技术制图复制图的折叠方法》(GB/t10609.3-1989)要求统一折叠。

第十八条竣工图是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系统、修改规范、签字手续完备。项目法人应负责编制项目总平面图和综合管线竣工图。施工单位应以单位工程或专业为单位编制竣工图。竣工图须由编制单位在图标上方空白处逐张加盖"竣工图章"(附件4-1),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应严格履行签字手续。每套竣工图应附编制说明、鉴定意见及目录。施工单位应按以下要求编制竣工图:

(一)按施工图施工没有变动的,须在施工图上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二)一般性的图纸变更及符合杠改或划改要求的,可在原施工图上更改,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

(三)凡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布置等重大改变,或图面变更超过1/3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可不再加盖竣工图章)。重绘图应按原图编号,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变更依据,在图标栏内注明"竣工阶段"和绘制竣工图的时间、单位、责任人。监理单位应在图标上方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确认章"(见附件4-2)。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建设声像档案是纸制载体档案的必要补充。参建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各自产生的照片、胶片、录音、录像等声像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归档的声像材料均应标注事由、时间、地点、人物、作者等内容。工程建设重要阶段、重大事件、事故,必须要有完整的声像材料归档。

第二十条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参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执行。

第二十一条项目法人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同文件材料的归档份数,但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项目法人与运行管理单位应各保存1套较完整的工程档案材料(当二者为一个单位时,应异地保存1套);

(二)工程涉及多家运行管理单位时,各运行管理单位则只保存与其管理范围有关的工程档案材料;

(三)当有关文件材料需由若干单位保存时,原件应由项目产权单位保存,其他单位保存复制件;

(四)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或大江、大河、大湖的重要堤防工程,项目法人应负责向流域机构档案馆移交1套完整的工程竣工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文件材料(具体内容参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工程档案的归档与移交必须编制档案目录。档案目录应为案卷级,并须填写工程档案交接单(见附件5)。交接双方应认真核对目录与实物,并由经手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确认。

第二十三条工程档案的归档时间,可由项目法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分阶段在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也可在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向项目法人归档。整个项目的归档工作和项目法人向有关单位的档案移交工作,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完成。

第四章档案验收

第二十四条水利工程档案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应提前或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凡档案内容与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水利工程,不得通过档案验收;未通过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或通过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应有档案人员作为验收委员参加。水利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水利部办公厅档案部门派员参加;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工程验收,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派员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有关工程项目的验收,由组织工程验收单位的档案人员参加。

第二十六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在竣工验收前要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其他工程的档案验收应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正式验收。初步验收可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委托相关单位组织进行;正式验收应由工程竣工验收主持单位的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七条水利工程在进行档案专项验收前,项目法人应组织工程参建单位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归档情况进行自检,确认工程档案的内容与质量已达要求后,可向有关单位报送档案自检报告,并提出档案专项验收申请。

档案自检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档案管理情况,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保管情况,竣工图的编制与整编质量,工程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性的自我评价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档案专项验收的主持单位在收到申请后,可委托有关单位对其工程档案进行验收前检查评定,对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应成立档案专项验收组进行验收。档案专项验收组由验收主持单位、国家或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流域机构等单位组成。必要时,可聘请相关单位的档案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参加验收。

第二十九条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步骤、方法与内容如下:

(一)听取项目法人有关工程建设情况和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管理与保管情况的自检报告;

(二)听取监理单位对项目档案整理情况的审核报告;

(三)对验收前已进行档案检查评定的水利工程,还应听取被委托单位的检查评定意见;

(四)查看现场(了解工程建设实际情况);

(五)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抽查各单位档案整理情况。抽查比例一般不得少于项目法人应保存档案数量的8%,其中竣工图不得少于一套竣工图总张数的10%;抽查档案总量应在200卷以上;

(六)验收组成员进行综合评议;

(七)形成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并向项目法人和所有会议代表反馈;

(八)验收主持单位以文件形式正式印发档案专项验收意见。

第三十条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档案管理情况:

1、工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与管理状况

2、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质量与数量

3、竣工图的编制质量与整编情况

4、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性评价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水利;良性运行;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能源短缺是目前全球的关键性问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综合类工程两性运行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已经受到政府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

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定义

构成水利工程运行系统的因素有很多,也比较复杂,因此我们现在缺乏一套关于水利共层良性运行的准确详细的定义。不全面的概念认知就使得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出现片面化等问题,例如只注重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发挥,也就是重视制度的研究方面而忽视更为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水利工程的运行系统包含了不同层面的系统,具体包含了水资源、经济、社会、管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水利工程是否处于良性运行范畴的判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是否具有良好的工程设施运行状况。

2.设计能力是否达标。

3.在满足了发挥工程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是否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

4.是否实现了相应经济效益的创造。

5.是否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稳定的管理团队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

6.是否拥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保障。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我们应当做到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重视水利工程的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强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及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的水工程设施,并且这些设施也发挥自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后,水利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条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的机制体系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面对着我国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水利改革,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水利工程自身的良好运行以及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多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除涝、航运以及发电方面。然而,近几年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也与需求开始出现矛盾,这是因为中国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建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等原因引起的,这些矛盾的出现使得以往很多工程出现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问题。

三、影响水利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的因素

1.水利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的决定因素

目前,我国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主要是这样决定的:测算水利综合类工程的盈利能力,如果工程管理单位能够实现自收自支,国家就组建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如果工程管理单位不能实现自收自支,国家就组建事业单位进行直接管理。

2.水利综合类工程运作模式、经营产业结构和供电供水价格等因素对确定工程管理体制的影响

决定水利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的主要因素是工程的功能结构。目前,防洪、排涝等社会公益比例高,发电、供水等经营比例低,盈利能力低的水利工程,一般组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水利工程的功能比例确定后,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工程的运作模式、工程单位经营的产业构成、供水供电价格等变动很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对同一个水利工程,后者的变化有时将决定需要采用何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比如,一个具备相同供水功能的水利综合类工程,供水主要用于城市和工业供水的工程与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调水调沙等环境治理的工程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对这些因素不进行统筹考虑,仅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结构,加上简单的是否具备自收自支条件来对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决定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显然解决不了水利综合类工程的良性运行问题。

四、调整完善推进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改革发展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

1.调整《实施意见》中对水管单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有关规定,明确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都应鼓励和支持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实现良性运行。

2.对《实施意见》中有关“管养分离”的规定进行调整.一是明确管养分离的含义,水利工程实行管养分离就是推进水利工程维修和养护工作的市场化、专

业化和社会化.二是明确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剥离出来,应创造条件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对《实施意见》中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定性条件进行调整.准公益水管单位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财政补贴收入;二是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取得的收入和利用水利工程资源优势开展的旅游、种养殖等项目取得的收入(以下简称/水利工程收入;三是与发挥水利工程功能和资源优势无关的收入.考虑到对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进行定性的目的是保证定性为企业后能在市场上自我生存发展,保证水利工程实现安全运行,因此,判断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是否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收入应指水利工程收入.与“自收”相对应,“自支”应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单位为取得水利工程收入而发生的相应成本费用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用,包括足额提取折旧、补齐应交流转税等.认定是否具备自收自支条件,应是能够使单位投资回报率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和支出.这样才能保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后健康发展,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具备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

五、水利综合类工程良性运行的分析

1.水利综合类工程的融资建设和管理必须有政府的支持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生产纯粹的社会公共产品是一种政府职能,投资也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水利综合类工程由于提供部分社会公共产品,因此必须由政府进行部分无偿投资。从以上比较分析也可以看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水利综合类工程的投资,建设中除需要追求自身投资回报的业主外,还要求有一方进行一定数量的无偿投资,这一方只能是政府。如果没有政府投入配套引导资金,没有哪个理性的业主愿意投资水利综合类工程项目。因此,一是水利综合类工程筹资、建设和管理本身不具备建设市场机制的条件;二是政府必须投入一定比例的引导配套资金才能推动水利业的发展。

2.对水利综合类工程的经营管理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从经济学原理来讲,在经营管理水利工程中,每年为实现社会效益的投入应列入财政预算,但在现实中进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水利综合类工程完成社会效益在综合效益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在项目立项中考虑且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税收政策,这样不仅容易操作,而且在投资中可以减少政府的无偿投资,政府可以少投资多办事,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水利综合类工程项目的业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定位,政企分开,实现水利综合类工程的良性运行,推动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

六、结束语

不论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制度,都要与各地水利综合类工程的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整体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穆范椭;赵玉红.水利综合类工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3月,第2期,166-168.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监督执法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贯穿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保证水工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因此,如何搞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是摆在工程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中国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出发,讲解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创新策略方法。水利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点就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树立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便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二、提高水利建设立法质量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法规之间的冲突、一些概念方面规定的不够准确等。因而要想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首要的便是在立法层面上规范化,提高立法质量。当然,在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地方的立法机制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细致化,明确相关的执法权以及执法主体,并针对地方水利建设的特点制定来制定出适用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有法可依,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三、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三个机构各有其特长,但是他们都不适合单独负责水利建设执法,要么是因为人员不够,要么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因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执行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就显得十分迫切。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平时的监督过程中,需要升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水利建设执法的任务也交给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其部门下设定一个专门负责水利建设执法的执法小队,当然,执法小队的执法并不是以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的名言进行执法的,还是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也仅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这样一来,便很好的将两个部门联合起来了,使得水利建设执法更加规范。

四、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仅仅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还需要对执法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源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源主要靠群众的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而证如我们所知,在水利建设中的违法行为一般而言都是隐形的,光靠群众的举报几乎很难发现什么,因而,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加大检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是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重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五、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当然,绝不能因为难度较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比较多的是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如果将水利建设执法队伍作为水政监察队伍的一个分支或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则水政监察队伍的这些制度自然适用于水利建设执法队伍。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对工程质量的一项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才能较好的满足各项工程的需要。当然,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执法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水资源是中国水利发展的经济命脉,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探讨中国水利工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中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艳,.由观念机制影响引发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考[J].中国水运月,2011(6):53-56.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代建制;水利工程;推行

1.水利建管体制发展和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招标投标制,90年代初推广建设监理制,到90年代中期实行项目法人制,和合同管理在项目中实行,水利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本建设领域,已逐步形成了工程建设管理“四制化”的规范性体系,这有效的规范了水利建设市场,明晰了责权并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对水利建设管理良性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但随着建管体制的不断深化,工程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工程专业性管理要求更加明显和迫切,建设管理水平和项目本身需求间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这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中项目法人制执行的不够彻底,项目法人制本身对项目法人及其机构有着很高的要求。项目法人需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必须具备与项目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相适应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素质也需满足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要求,而水利又是专业技术性特别强,涉及业务面特别广的行业,对项目法人的要求更甚于其它行业。

目前,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的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政府(出资人)的临时办事机构,并非实质意义上的项目法人,这种临时组建的项目法人单位决定其在技术力配备上的不足;再则出资方和建设方同为一体,缺少约束机制容易造成监督失灵。近几年来,新兴的管理模式“代建制”在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中运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一般建管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2.代建制的含义

代建制最早源于美国的建设监理制(Cm制),Cm制就是由业主委托设经理负责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了可行性研究分析、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竣工等工作,这种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在于建设经理的选择。而代建制是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由项目投资者委托相关有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有管理能力的公司,代替投资者进行项目投标、设计、勘测、施工、管理等活动,项目竣工后交由使用者使用的管理方式。制包含了代建和制度两个方面的含义。代建就是指投资者委托相关有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有管理能力的公司进行建设活动。制度就是指政府部门在投资的建设项目中使用的管理建设模式。目前在我国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水利工程中实施代建制,一般采取项目法人负责资金的管理,其他建设过程中应由项目法人管理的工作,均由其委托的工程管理公司(代建机构)代为管理。项目法人与代建机构是合同关系,代建机构对工程管理费进行承包,并根据合同要求实施工程具体管理,受建设方监督制约及合同权限制约,这实质上是做到了投资、建设、管理各方的分离,也满足了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大大提高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的建管水平和投资效益。

3.代建制在水利工程中的实践

水利工程代建制在东部地区已较多被采用,浙江省在2002年就开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推广代建制,特别是在除险加固等技术难度高、工期紧的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应用。如乐清白石水库、钟前水库、苍南桥墩水库、夏桥水闸、吴家园水库等除险加固项目中都采用代建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述工程代建机构都是由项目法人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代建制只在施工实施阶段实行,代建机构不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工程实施中政策处理问题以及涉及地方的相关事宜。代建机构主要受项目法人委托按合同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从投资、质量、安全、进度四方面达到合同目标:

1)工程投资方面:加强对各承建方的合同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方案,根据施工进度向项目法人提出资金使用意见,使工程投资控制在概算范围内。

2)工程质量方面:运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使工程质量达到相关规范标准要求,承担项目法人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

3)工程安全方面:通过规范化管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审查监理、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控制体系和措施,检查和督促各方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4)工程进度方面:协调参建各方,按初步设计进度要求制定工期总体安排,使工程进度得以控制。

按职责分工代建单位还需具体负责设计施工有关联系单、技术交底等技术方面工作以及核定工程量清单、设计变更和组织分部工程验收等程序管理方面的工作,从阶段性实行代建制的项目来看,代建单位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工程指挥部的工程科。

从工程实践中看,代建制充分显示其优越性,一是实现了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从而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进而对工程的质量、安全、投资、工期方面实现目标控制;二是较传统建管模式实行代建项目的指挥部人员明显精简;三是各方监督约束机制得以发挥,政府监管更加有力,有利于遏制工程建设的腐败现象。

4.代建制在水利工程中推行存在的困难

4.1责任主体问题

代建制中,代建机构受投资方委托,承担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也相应承担了工程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或工程工期延长、质量不合格等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虽说代建单位提供一定额度的履约保函,能承担一小部分的经济责任,但是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尤其是水库、水闸和堤防等防洪工程如在度汛安全、质量、进度上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代建单位是无力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通过委托,建设方是将项目的民事责任转移给机构,但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法转移,责任主体还是回归到项目法人。

4.2市场培育问题

目前建设市场中水利行业具有代建资质的单位很少,投资方选择代建单位的范围太小,从浙江来看,水利行业具备代建资质的只有3家单位,投资方基本谈不上是从优选择。从市场良性发展的要求,作为水利建设市场中一个主体还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缺乏竞争机制容易造成行业垄断,不利于代建制推行。再则,代建市场准入方面未出台相关制度对需代建工程相对应代建单位资质要求、收费标准等加以规范,这就造成投资方选择代建机构时无依据可循,代建费支取无标准可参照。因此,代建市场主体培育和建设力度不够也阻碍代建制推行因素之一。

4.3原有的利益平衡问题

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通常是设置项目建设指挥部,机构领导由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存在大量的人事资源。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下,有关部门和个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权利和利益的平衡。而实行代建制,从根本上切断在施工期间的相关方的利益来源,打破了权力和利益的平衡,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原来的“受益人”是不可能有意识地或自觉实施代建制,从而水利工程中推行代建制阻力重重。

4.4水利工程政策处理问题

因为水利工程政策处理(包括征收土地、爆破、移民等)当地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在该地区经常跨越多个城镇和城市,特别是大中型水利项目,通常要求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甚至强迫手段来完成的,代建单位作为一个技术管理的中介结构是没有这种能力;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政策处理的不确定性,因政策处理问题让工期拖后、设计变更的事例不在少数,代建单位没有能力承担投资控制和时间控制的风险。因此,大中型水利工程政策工作如果由代建单位进行,将很难进行代建制。

5.水利工程代建制推行的建议

5.1明确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

代建制在水利建设项目实践过程中,人执行职责的法律环境是不完美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中没有一个法律授予的地位。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代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代建制的系统。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建设单位的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建设单位的工作系统、工作标准、建设单位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根据合同规定,明确项目所有职责,保障建设单位的正常工作,避免超越权限造成对单元正常工作的干扰。

5.2建立和完善代建制度

在代建制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构建章程制度,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鼓励代建单位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实现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三控制、两支管、一个协调”的目标,从而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工期、投资控制。目前在水利工程代建单元信用体系不完善,代建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以确保施工基金的安全,项目建设资金应该是专用的,由建设单位同意经项目法人或者财政部门通过直接支付给监督、施工单元、设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因此,有必要完善代建单位的保险制度,对项目建设主要是监督作用,提高施工单位的抗风险水平。

5.3制定合理的代建费用标准

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不仅为初步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该项目的转让、文件传输,也必须熟悉水利工程管理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前代建的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是构建管理费用百分比(多为75%—85%)作为一个标准计算,该方法会导致代建费用水平普遍偏低。鉴于代建制需要大量的智力集中型单元和相应的高技术、经验充足的管理人员参加,建设成本低,不利于吸引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和员工参与,更不助于提高代建单位的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企业参与代建制的热情的。

6.结束语

在我国的代建制仍属于新生事物,是先进的施工管理模式和模式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可以很容易被推行和被接受,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推行代建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代建制在初始阶段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强制力。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不应该有行业的区别,每个行业应该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同步推行代建制。水利项目有其特殊性,其政策工作不能由建设单位承担,否则代建制因为太难而难以起步,同时,水利项目更适合的分阶段施工。没有事先的改革将是所有的细节都考虑进去,只要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坚定不移地推行代建制。克服困难与实行代建制的过程中,逐步规范和完善,代建制将可以在水利工程中得以有效的推行。

参考文献:

[1]卢烈贤.水利工程项目中推行代建制研究城市规划2002.

[2]蒋炳伟.水利工程代建模式分析山东建设出版社2006.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总结回顾“十一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分析当前建管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和20xx年任务,努力开创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吉林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省长王儒林、副省长王守臣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刚才,王儒林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使我们感受到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活力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听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新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行,治淮、治太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成果,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水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逐步落实,长效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运行调度科学规范;河湖管理持续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和采砂管理不断规范,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战线同志们的辛劳和智慧。特别是在抗御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次生灾害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历年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广大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展开工程查险、抢险、排险、应急处置等工作,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和顺利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从事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对受到通报表扬的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攻坚时期。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水利改革发展全局,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没有改变,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加快水利发展的期盼,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第二,完成大规模建设任务,对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中央1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明确提出今后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高出一倍。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投资高、规模大、项目多、任务重,尤其是量大面广的民生水利项目,很多由基层水利部门承担,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带来重大考验。我们必须针对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新特点,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创新建管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充实建管力量,强化质量和安全监督,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加强项目验收管理,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效益。

第三,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对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水利建设与管理领域的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仍有大量难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小水利工程管护等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深入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领域的改革攻坚,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水利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挤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无序开发等问题日趋严重,河湖管理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河湖管理,不断创新水利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依法治水和科学管水水平,促进水利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五,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对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与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一些地方工作理念比较落后,建管方式较为粗放,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利信息化步伐较慢。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现代水利的规律和方向,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工程体系,着力实施科学化的工程调度,着力完善系统化的法规标准,着力推进规范化的工程管理,着力提高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扎实做好“十二五”水利建管工作

“十二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部署,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民生水利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着力提高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平,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确保河湖维持健康生态功能,为水利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要着力构建四个体系:一是着力构建以骨干枢纽工程为龙头、蓄引提调拦滞排功能齐全、大中小微工程配套,建设达标、质量可靠、运行安全、效益持久的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职能清晰、权责明确、人员精干、技术先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制度健全、措施完善、严格规范、监督有力、协调高效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四是着力构建法律完备、机制完善、规划科学、监督有效、水源可靠、丰枯相济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一要加快实施5400座全国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督促指导,狠抓建设管理,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明年汛前完成工程验收。二要全面实施《全国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确保2013年完成1.59万座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其他小(2)型水库由地方安排资金,同步启动实施,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三要对近年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继续实施除险加固,力争2013年底前完成。四要抓紧启动实施《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2721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防洪安全,各地务必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强化建设管理,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第二,全面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一要加快推进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江西峡江等在建工程建设步伐。开工建设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淮河出山店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抓紧前期论证,有计划地开工一批对重要支流和区域防洪有重要作用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增强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二要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提高上游防洪标准,扩大中游河道泄洪能力,加快入江入海水道工程建设。抓紧开展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重点河段崩岸治理,加强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加强黄河宁蒙河段治理和下游河道综合整治,推进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快珠三角重点围堤建设以及海河、松花江和辽河干流河道整治,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三要切实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完成“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提高抗御干旱能力。加快西藏旁多、吉林哈达山等在建水库建设,抓紧实施全国大型、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提高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四要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甘肃引洮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陕西引汉济渭、安徽引江入巢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调整和优化河湖水系连通格局,进一步提高重点地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第三,切实加强水利建设领域监督管理。一要切实抓好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央已经把水利行业列为今年专项治理的重点领域,水利部与监察部商定,从20xx年起,两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对中央1号文件落实情况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二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水利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建设各方责任,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创新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探索适合大规模水利建设特点和要求的监管模式,特别是要加强由县级负责建设与管理的中小型水利项目监管,防止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三要切实强化水利建设市场监管。严格资质资格审查审批,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快推进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建设市场的监管水平。四要切实保障工程运行安全。进一步落实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水库调度规程和安全预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切实加强对小型水库、病险水库(水闸)的日常监管,严格控制运用,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

第四,继续加大河湖水域岸线监管力度。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制定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与管理规划,保障河道(湖泊)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抓紧完成《全国江河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修订工作,规范采砂许可,为采砂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要规范涉河项目管理。严格涉河项目审批制度,依法履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的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以市场手段遏制水域的无序占用,规范水域管理。三要加强专项整治。依法查处非法围垦水面、侵占河湖岸线的行为,维护河湖基本功能。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强化现场监管,严厉打击河湖非法采砂活动,对重点地区、敏感水域,尤其是省际边界水域要定期开展联合整治和专项打击行动。四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合作,继续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完善执行机制,充分发挥两部行政监管合力。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探索采砂管理的治本之策,研究建立全国河道采砂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河湖及水工程确权划界工作,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共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河道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管理经费。

第五,不断深化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一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足额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两项经费”。抓紧研究制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政策以及省(市)级财政经费补助机制。加快水管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保问题。二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明晰工程产权,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采用集中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三要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三项”制度,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创新建设管理机制,规范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组建,积极推行集中组建项目法人、集中建设管理等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设计施工总承包、代建制、施工图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形成公正、透明的水利建设招投标机制。

第六,努力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现代化。一要推进工程现代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现代化的精品工程,构筑适应“三化同步”需求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二要推进调度现代化。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水利工程调度,统筹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不同功能,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强化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推进区域工程联合调度,研究梯级水库和水库群优化调度,加强实时监控和远程调度,实现河湖水系的互连互通,促进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要推进管理现代化。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手段,改进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强水雨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等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建设、管理、调度、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三、全面落实各项水利建设管理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投资强度大、建设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管理难度大,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肩负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和重大责任。5月20日,中央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把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情况列为七项重点监督检查内容之一,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协作,狠抓落实。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建设、管理与改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千方百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水库除险加固、水管体制改革、大坝安全管理等工作都建立了责任制,要结合本地区建设与管理目标任务,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逐级逐岗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第二,切实提升政策执行能力。要紧紧围绕落实中央1号文件,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确保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提高组织能力,通过采取月报、旬报及通报公示等相关制度,及时跟踪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采取稽察督导、专项检查、现场蹲点、挂牌督办等多种方式,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要提高研究能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对策和措施。要提高统筹能力,把握工作主线,抓住工作重点,着重抓好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全力以赴打歼灭战,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第三,切实强化法规制度建设。要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形势,加快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要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尽快制订出台当前急需的技术标准,抓紧修订不适应工作需要的规程规范,加快完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要从保障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尽快修订完成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要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健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要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着力推进《河道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方面的立法进程。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6

水利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水利工程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的全部建设费用,即业主的建设成本。水利工程造价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水利工程的价格,其构成包括成本、利润和税金。

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单件性、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水利工程造价的计价也具有单件性计价、多次性计价和按构成的分部计价等特点。

1.单件性计价,是指水利建设工程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由国家或企业按品种、规格、质量等成批地规定统一的价格,而必须通过特殊的程序,如编制概算、预算来单独确定每一个项目的造价。

2.多次性计价,是指为了适应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各阶段管理的需要,在基本建设程序的不同阶段,多次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工作。如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编制投资估算确定工程造价、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设计概算、技术设计阶段编制修正概算、施工图阶段编制施工图预算、工程招标阶段编制标底和报价、施工阶段进行工程结算、竣工时编制竣工决算来多次确定工程造价。

3.按水利工程构成的分部组合计价,是指工程造价的确定是按照构成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分别确定造价最后汇总而成的,而不能不进行分解一下子计算出来。

二、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发展过程及回顾

我国水利工程概预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一)概预算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还没有工程概预算制度,基本建设的工程费用实行实报实销的办法。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新的设计机构和着手建立计划体制性质的工程概预算制度。当时的这种概预算制度,是完全借鉴与前苏联的经验。这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确定概预算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规定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以及概算、预算编制的原则、内容、方法;确定概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修正办法;确定概预算各种编制依据——概预算定额、费用标准、材料设备预算价格等制度,及相应的审定、管理权限等。

从1951~1952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和《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这些办法都明确规定,工程建设概预算文件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分别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和技术设计预算。概预算文件经相应机关批准后,即成为基本建设的基本文件。在这一阶段,根据全国统一集中管理为主的原则,水电部先后颁发了《中水定额》及《水总定额》,并初步制定了取费标准和重要材料预算价格,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概预算管理制度。

(二)概预算管理制度的削弱时期(1958~1976年)

1958~1976年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从1958年“”开始,经济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政策,不讲经济效益,甚至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把概预算制度说成是“繁琐哲学”而加以破除。刚刚建立起来的概预算管理制度被削弱了。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不再编制工程概预算。其结果是“设计无概算,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投资大敞口,花钱大撒手,吃大锅饭”之风盛行。

1966年我国爆发了“”,直到1976年,全国上下处于动乱之中。“”使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概预算制度和定额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来批判,我国从上到下管理概预算工作的机构和设计单位编制概预算的专业组织被撤销,概预算专业人员改行,大量的资料流失,我国的概预算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三)概预算管理制度恢复重建时期(1977~1991年)

“”结束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1977年开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就着手整顿、健全概预算制度,组织概预算定额编制和修订工作。1978年,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制定和颁发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概、预、决算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重申设计要有概算、施工要有预算、竣工要有决算。指出“三算”的管理工作是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整顿和加强,要加强责任制,提高“三算”的编制质量,以达到合理使用建设资金,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198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经济定额、标准、规范等基础工作的通知》,强调各主管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基本建设的综合部门,应建立、健全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机构,加强概预算工作和编制依据的制定与管理。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全面部署了这一工作,于1986年起陆续编制颁发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为水利概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重建和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打下了基础。

(四)造价管理制度改革与发展时期(1992年以来)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好为标志,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程造价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善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也在管理体系、计价方法、计价依据及管理手段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使沿用多年的概预算定额从指令性转变成指导性,根据市场价格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来预测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节约投资,降低造价。特别是1996年后,我国引入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服务,建立了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管理制度。1999年水利行业组织了全国统一的水利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实现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资格注册管理。1999年,水利部颁发《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9月3日,国务院体改办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70-01

1西吉县人畜饮水工程基本情况

西吉县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3镇16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6万人,其中回族29.4万人,占57%。

西吉县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特点为:一是资源性缺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20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730万m3,无客水可调节利用,地表、地下径流完全依靠降水补给,量少质差。二是季节性缺水,全年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56%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冬春季干旱缺水。三是缺水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群众居住分散,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建设及运行管理难度大。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水利部门和西吉县群众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西吉县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2处,泉水改造工程563处,人饮机井20眼,土圆井1.35万眼,水窖2.9万眼,解决了41.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保障了饮水安全,深受群众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实效。

2建设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三制”要求,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西吉县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为西吉县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管理中心”内设办公室、综合执法办公室、防汛抗旱办公室等14个机构。具体职责为:一是负责编制西吉县水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负责制定西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管理西吉县水库、塘坝、人畜饮水等全部水利设施;四是监督管理西吉县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五是指导西吉县防洪抢险、抗旱救灾、农田灌溉管理;六是负责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七是负责西吉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推广工作。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建设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招标机构,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企业和材料设备供应商。三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监理制,委托宁夏恒、东岳等监理单位,承担建设监理工作,严格按照“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原则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加强对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控制。四是严格合同制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结算,超支不补。五是由固原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六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保护及水质检测工作,确保水质满足《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西吉县始终把工程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单位保障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体制,做好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施工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等,使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层层落实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坚持实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质量保证、政府质量监督部门质量检查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施工小组自检、质检人员抽检,施工企业终检的“三检制”。三是积极推行技术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制度、定任务、定目标、定资金、定质量、定时间、定合同的“八定方案”,严格考核,使质量、进度、安全、成本核算等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全部落实,切实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有效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未发生质量事故和饮水安全事故。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正常。

3管理机构方面采取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西吉县于2008年成立了“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和10个乡(镇)水利工作站。管理总站职责为:一是负责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编制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计划。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申报、建设及验收等工作。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工程档案管理。完成资料收集、整编、归档工作,规范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二是指导西吉县乡镇供水、农村饮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全面负责西吉县范围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的工作,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技术指导;三是组织好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管护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四是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费收缴;五是做好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监测工作。加强供水工程设施保护,协助水政水资源股查处有关污染水源、破坏饮水工程设施等违规、违法案件;六是依据《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明确产权,落实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工程运行,水价核定、计量收费、养护维修、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障工程正常运营。水利工作站的职责为: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二是保证供水正常,不无故停水、断水;三是保证工程运行正常,无重大事故发生。

4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根据县情,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为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了《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制度》、《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处理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工程的管理和维修、水费的收缴和管理使用、水源地保护、应急处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管理单位也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工程管理日志、工程管理卡,绘制了到村到户线路布置图,保证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8

1传统建设管理模式概述

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是国家。然而,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是由项目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传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下,项目建设单位同时又是使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约,建设单位容易偏向自己本部门的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导致项目投资“无底洞化”。

一般来讲,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解决好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主要从事宏观决策和监管,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管理事务。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正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如某某工程指挥部等形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其优点: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缺点:没有明确投入、产权、分配的关系,当资金、质量、工期等出现问题时,不便于明确和追究主体责任。

20世纪90年代,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明晰产权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体制,许多建设单位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是通过第二条途径进行制度改革,它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贷还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确立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我国三项制度从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整个建筑市场就开始试点,不断推广,水利建设市场也在探索。特别是“98”大水之后工程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有能力由过去水利工程以岁修为主改变为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主,所以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2.2招投标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从而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监理队伍不足,素质较低,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监理工作不到位,比较突出的是作假账。不该签单的签单,应该核实的不去核实。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设计质量不高,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2.3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检测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地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

2.4验收工作以及偷工减料问题

实施的建设项目多,但正规验收的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于验收率低,已影响到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整体进度,影响到新的项目的实施。

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为节约显成本,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最终导致隐成本大大增加。质量控制体系落后,有待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基本条件的要求和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

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标底形成机制和评标决标的标准、方法和工作程序,推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加强对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3.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增加监理企业活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开展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方向发展。

3.3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防止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而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业务培训,建立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将采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工程建设评优和优质工程评审工作全部转由行业协会制定评优标准和优质工程评审办法。

3.4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三项制度的实施。

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多层次,结构复杂,这就使项目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可预测性大。而且部分水利资金来源依据不明容易产生纠纷。虽然水利项目资金筹措大部分是有法律依据,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集资办法缺乏法规依据,这导致资金到位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立法,以法律为依据,出台筹资政策,依法筹集水利资金。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9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了发展新农业的基础条件。本文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农业发展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能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能抗旱除涝,推动整个新农村经济的建设。通过健全施工建设与管理措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损失。

1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1施工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施工管理的科学性要通过全面、切实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管理原则、管理条例、管理目标,明确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权利与职责,做到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章可依、有度可量。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施工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没有清晰的权责制度规定,没有具体的管理条例,给水利工程施工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1.2施工建设缺乏完善的监理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涉及到施工与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必须要完善监理制度管理,才能确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健康有效的开展。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管理依然存在不落实、不合理之处,比如施工现场器材设备堆放的零散杂乱、监理管理的投入力度不够、监理人员专业性不强、施工过程的各项指标时有遗漏、监理技术人员很多都未经技术考核与培训就直接上岗等[1],给水利工程监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使得监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位,致使监理水平落后。

1.3施工缺乏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多数依靠财政拨款,地方性的资金筹集过少,致使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缺乏资金上的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就很难做到保质保量的开展。而多数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由于欠缺较为高效合理的社会融资机制,无法有效的将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与社会团体、农民群众作为融资方进行融资,导致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经费不足[2]。

2推进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有效的施工准入制度与工程监理制度

要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有效的施工建设与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施工准入制度与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制度是指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施工设施条件与技术,管理水平也要合乎标准,并拥有一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方可取得施工准入证,进行施工。此外还要做好施工准入证的检审与发放工作,严格遵循相关的制度条例,才能保障施工准入制度的切实可行[3]。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制度。当水利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时要配备相应的质量监理人员,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监督管理,认真记录检查结果;对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施工材料,比如水泥、设备、试件、钢材、试块等要到权威检测机构做鉴定,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2.2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首先,在开展工程质量监理的过程中,要与业主达成良好的合作共识,积极落实业主提出的各项要求,及时履行委托监理合同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在合同允许的范围内行驶权利。其次,要将施工与监理的工作合二为一,在监理的同时注重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帮助施工单位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从本质上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最后,要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沟通交流大会、施工安全主题会议、监理例会等,对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做出改正。

2.3加大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大额资金的投入,为了使水利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造福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建设,相关部门必须向国家申请更多的财政拨款,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广拓资金筹集渠道,以确保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此外,还需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这项惠农措施的重要性,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行“谁投资、谁建设、谁收益”的建设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让资金渠道更加多元化,增强农田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

3结语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随着农村的生产逐步发展与完善,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施工建设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志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管理分析[J].江西农业,2016,⑾.

[2]卞成林,马华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研究[J].低碳世界,2016,⑻.

[3]陈国伟.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6,⑼.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点;施工

质量控制措施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洪防涝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灌溉农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这样看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随着水利工程广泛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因为施工管理不佳导致水利水利工程设施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1水利工程的概括

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了更好的实现水资源的利用、水源的控制以及水资源的调配,这样的建设能起到防洪防涝的作用,在本质上可以减少灾情的发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施工相关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施工以及没有对水利工程进行安全管理等等问题,所以说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规划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进行统筹,尽量兼顾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在本质上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2.1水利工程涉及的范围大

在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因为这类工程在本质上它所占据的面积比较大,所以说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范围也就比较广泛,主要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所在的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环境、生态建设、交通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考虑这些因素对水利工程会产生的影响。还要在一定条件下,以当地建设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工程所涉及范围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确定出工程的合理性。2.2水利工程涉及的学科广在我国各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多多少少的涉及一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其中可能会涉及到物理学、化学以及工程力学等等方面,所以说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应该拥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对工程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2.3水利工程涉及的法律多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性质比较特殊,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方面我国也颁布了许多关于工程建设的法律。例如《水利法》,在这种法律的约束下能够保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合理性,保障工程建设的权益。所以说,水利工程的管理者要在管理过程中明确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按照法律法规中的各种要求及进行落实,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4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强我国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在这个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周期、施工资金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另外还有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突遇的水灾、泥石流、地震、滑坡等。

3水利工程控制质量管理措施

3.1提高施工工程相关人员的素质

在我国现如今有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企业因为一味的追求工程的施工进度或者是过于追求工程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这种施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但是却在本质上给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工工程相关人员欠缺了基本的质量管理意识,所以说我们就需要在提高施工工程相关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相关人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法律意识。其次,还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行为上的约束,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相关的违规操作,并且完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问题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

3.2按照程序进行施工

在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已经制定好的程度过程进行施工,这样使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形如虚设,施工人员不按照程序进行施工,这会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要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施工进行良好的监管,这样才能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这样可能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很好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建立起良好的施工制度,并且按照程序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对工程的质量做到很好的控制,保证水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3严格记录质量情况对水利工程进行控制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为了管理人员更好的对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控制,需要对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行严谨的记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到下一个施工环节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说为了保障施工从头至尾顺利的进行,就必须要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形成良好的质量控制。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工程质量报告大会,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情况分别进行汇报,便于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质量问题,也要进行及时的记录,以便于及时的解决相关的问题。

3.4加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安全至上”的原则进行施工,施工工程中相关的负责人与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施工过程中。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检查,以便于及时的发现相应的安全隐患,使这些安全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可以在施工范围内设立一些安全标语,对工程负责人以及工程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本质上培养他们的工程安全意识,最后对所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进行考核,这样会在本质上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