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十篇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十篇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4:35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1

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和日后的成长。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既是家长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与孩子互动,一起成长,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家庭是从整个社会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作,要很好的将学生培养成才,就必须优先考虑建设与发展学习型家庭。

我是孩子的妈妈,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我还光荣的头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迷人光环,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我义无反顾地探索和实践着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研究。逐渐梳理现有的知识,并结合学习实践有了如下理解和认识:

一、探索家长带动学生学习,寻求提高家长素质的策略和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纽带,设计相关活动,促使家长参与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学习逐渐成为家庭的自觉行为、生活习惯。

二、构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坚持长效机制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从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开始。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健康的家庭环境离不开父母双方长期的经营和保养。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到全责。因此,如何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长教育素质高低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至关因素,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促使家长从知识上、心理上、情感上优化个人品质,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家长良好的道德楷模,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片蓝天。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掌握关于影响学习型家庭建设相关因素的第一手资料,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开阔和提高教师及家长们的教育视野及教育理论水平,积极吸纳国外家庭教育先进思想与教育方法,避免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并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目的出发,尝试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谐进步。

三、把学习看作人生的快乐

学习型家庭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把学习当成一项隐形的制度。让学习逐渐追求注重过程,注意知识的积累,面对学习的压力,戒浮躁,直面淡泊,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育中,家长总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家庭民主意识,创建民主和谐家庭。提倡尊重家庭成员尤其是尊重孩子的个体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反对溺爱孩子和打骂孩子,保持和发展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每个家庭成员诚实守信、互相学习、平等交流、互相商讨的品德。

四、培养家庭学习习惯,开展家庭才艺展示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2

 

此外,还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幼儿学习品质的提高方式和增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这些都使幼儿能够在家庭教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实现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学习品质。目前,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将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分析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5-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

 

5-6岁幼儿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外部环境的基本理解,但尚不能独自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学习品质的塑造在这一时期最为关键[1]。此外,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加深幼儿的心智培育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得到自信心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当中。5-6岁的儿童不具备同成年人一样的理性思维[2]。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比较容易凭借直观的感受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多的受到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学习品质受学习方法的影响较多[3]。在基本素质的影响下幼儿的常规活动更容易进行塑造,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

 

此外,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并且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学者将学习品质因素的研究分析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4]。因此,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其它教学模式的完善。另外,5-6岁的幼儿在教育领域需要对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幼儿对学习有效性的关注也是保证幼儿学习质量的核心。良好的学习品质,即是影响幼儿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需要得到有效性的充分保证。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5-6岁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思维养成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在进行5-6岁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是决定幼儿学习品质的核心因素。虽然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但是,这些幼儿教学机构依然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加以灌输,使得幼儿必须在固有的模式下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基于此,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此外,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很有可能在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法科学性,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家庭教育活动还会树立起幼儿心中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幼儿可以从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适应学习品质养成的要求,保证后续的学业活动拥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5-6岁幼儿接收到的最主要的教育,将启发诱导式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可以使幼儿很好的提升学习品质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得到更高水平的学习质量[5]。除此之外,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溺爱因素,使得很多幼儿的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在溺爱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教养方式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因素,将会使5-6岁的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品质的塑造[6]。沟通教育的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家庭经常以严厉的指令要求幼儿进行行为约束而没有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管理,则很有可能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幼儿只能在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品质的有效塑造,并且不能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

 

(一)5-6岁幼儿主动性差异

 

从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环境来看,能够以启发诱导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家庭可以有效的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因素并不能通过当前的社会性评价体系进行观察[7],幼儿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家庭教育使用何种教育模式。

 

从目前的家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此外,有一些家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惩罚式教育,使得幼儿虽然能够按照父母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的约束,却不能够按照具体的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幼儿难以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主动性的有效行为。虽然5-6岁的幼儿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按照强有力的理性思维进行主动性的分析,但是,5-6岁的幼儿很有可能在简单思维引导之下产生行为的设计[8]。

 

因此,如果不能将惩罚式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良,将会直接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家庭目前依旧采用溺爱式教育的方式应对一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行为,使得幼儿不能对学习品质当中的主动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虽然幼儿能够保证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学习行为的开展,但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溺爱环境下的利益交换行为,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5-6岁幼儿学业成绩差异

 

幼儿的学习成绩目前一直是很多家庭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幼儿多年的学业活动来看,5-6岁幼儿阶段的学业行为并不能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其养成方式需要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9]。此外,幼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幼儿的抵抗挫折等方面展示出更加激烈的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幼儿在家庭较为放任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并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会直接造成幼儿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业成绩。

 

(三)5-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差异

 

目前,在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影响下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因此,在幼儿的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溺爱式教育和惩罚式教育两种极端的教育形态,使得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状态。如果惩罚式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使幼儿在形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疲劳,最终导致幼儿形成较强的被动性,不利于后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溺爱幼儿也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抗挫折能力的建设方面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造成幼儿难以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带动下对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另外,家庭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同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四、5-6岁幼儿学习品质较为理想的原因

 

在进行5-6岁幼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经常从幼儿的非智力性因素入手展开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由于幼儿的先天智力因素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幼儿后天的智力发育情况也不属于教育品质的设定范畴,因此,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研究,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的理念和模式出发,对诸多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儿童的实际心理状态是决定儿童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儿童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比较容易在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警惕性心态,并且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抵触性思维。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模式科学性和理念正确性是保证儿童形成理想的学习品质的关键。

 

五、5-6岁幼儿男女学习品质差异分析

 

男女幼儿的成长特点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男女幼儿实施差别对待,保证男女幼儿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品质质量,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男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展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各项教育方式的适应,而女性幼儿则很有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出较为保守的处理模式。不同性别的幼儿必须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学习品质培养,使家庭教育工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适应幼儿的学习要求。

 

六、提高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建议

 

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点。因此,要从5-6岁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入手,使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都能在幼儿的积极配合下进行高水平的提高。要对5-6岁儿童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因素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对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儿童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使儿童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展开学习品质提高的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幼儿生活环境的关注,尤其要保证教育人员能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频繁的沟通,以便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使幼儿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保证幼儿在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儿童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幼儿的学习品质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特点的现实。使教学工作者都能具备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的理念,保证幼儿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七、结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从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形成特点入手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影响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并保证幼儿能够建立起更加理想的学习基础。

 

作者:吕卓健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20期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3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学校的教育不重要。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起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少数家长办私塾性质的学校,自己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弥补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个性方面的不足,但缺少了学校教育所体现的全面性,以及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集体观念等方面的优势。反过来,若只有学校教育,家长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则孩子成长会留下缺憾。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伴随着人格的完善,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发育的健全等,而对于这些素质的养成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相当大,且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教育孩子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家庭和学校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任何一方都不能推卸责任。要做一名成功的家长,就必须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规律,家庭教育有八个特点:

一、家庭教育具有科学性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家庭教育一定要重实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求家长做有心人,常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特点,然后加以教育引导。一些家长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比如让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至于孩子能学到什么,家长往往并不在意,认为尽心就行,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不会有多少教育效果。还有的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事先不认真做准备,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孩子情况时,只是被动地参加,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4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因此,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

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我认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重要的方面。

1.为了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收到显著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此外,通过多种调查,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和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等。

2.倡导学习与反思,学校根据家长个体户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倡导家长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学校一方面直接组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家庭教育讲座、举办咨询活动,举办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座谈会等,另一方面给家长赠送教子书籍,印发家庭教育有关资料,发动家长订阅家庭教育的有关报刊,让家长在自学中提高。在推动家长不断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推动家长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动家长写教子经验文章和读书笔记等,要求每位家长都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一点感想,一个做法,一条经验”,让家长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家庭教育各种问题的认识。家长反思总结出“感想、做法、经验”之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家长论坛,学校的宣传栏,社会有关报刊,学校结集出版的读物。学习—反思—发表,每一个环节既互为基础,又相互推动,共同激发着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推动家长持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价值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13-02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良好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生动实践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形成完善人格、构建幸福人生具有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心智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儿童的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能否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的明天。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阐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要树立为国家的发展、为的未来、为孩子的幸福而教育孩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爱国思想、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需要在孩子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陶冶,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2.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育孩子的美好心灵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是个大熔炉,良莠并存,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敏感性强,家长应帮助孩子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使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首先,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其次,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民主的或宽容的方式使儿童大多能形成谦虚、积极进取、善良宽容的个性。权威独断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放纵的或溺爱的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主个性。再次,十分温暖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则不然。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是并行的,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协调,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家长因自身素质较差,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存在读书不如挣钱、读书不如放羊等功利主义的错误思想,甚至有的父母双方经常性地喝酒、,产生家庭内乱,从不顾这样会对小孩的身心健康有多大的打击,结果使学生不安于在校学习,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辍学和对学校教师教学的抵制。二是一些家长重打骂轻说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奉行不打不成器的育人观念,只要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三是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工夫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以分数至上,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一些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和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等许多可贵的品质。五是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整天打麻将、玩骰子、喝酒成风。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污言秽语。要求孩子讲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等,这种说教与身教不一致,对孩子影响很大。六是因工作较忙,一些家长把子女托付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空闲在家的人。存在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孩子特别溺爱,致使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孩子养成了不良行为和习惯、孩子和家长缺乏感情等。七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较专制,缺乏民主,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使孩子一切依赖父母的指导和安排,缺乏主动精神,没有独立见解。八是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知识缺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常无从下手。

三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呢?

1.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责任和较好的优势。因此,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故事的讲读、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教育来感化孩子,特别要改变只注重孩子成绩、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来使孩子成为缺乏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的自私自利的人,要使孩子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工夫。俗话说: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教育。这些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劳动习惯等。在生活习惯方面,要让学生形成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穿鞋上床等讲卫生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不围观外国人等;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3.密切家校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一些好的观念和知识,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要鼓励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家长要避免通过单纯的金钱物质激励孩子,避免孩子养尊处优,加强对孩子的忧患教育和吃苦教育,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差异性;策略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及有效的引导。那么,家庭的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出现差距,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差异性形成的家庭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的提高等,不仅受学校数学教学的作用,同时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氛围、家长文化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久而久之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1.家庭的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不同。学优生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家长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而学困生的教育方式要么放纵不管,要么独断专行。第一类家长往往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孩子容易放任自流,疏于学习,成绩自然会下降。第二类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一旦犯错就严厉训斥,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这两类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家庭的环境氛围

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喜欢读书研究,孩子受到熏陶也会自觉地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高于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的孩子。孩子在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中熏陶成长,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这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3.家长的文化素质

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父母的文化发展。学优生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并且乐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去教育子女。而学困生中的部分家长沉迷于电视、手机等,或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对孩子的心理和学习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缩小数学学习差距的家庭教育策略

鉴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为了缩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距,使学优者更优秀,学困生得到更大提升,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学习品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孩子,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系融洽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家人关系紧张会使得孩子无心学习,学习品质比较薄弱,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状态和行为去影响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有效进行数学辅导,促进数学学习

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比如超市买东西,是学生真实接触并能参与到的活动,就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对数学学习有促进意义。其次,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难免会遇到难题,就会向父母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仅仅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家校紧密合作,提升数学发展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虽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孩子的许多习惯皆是受父母无形中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学校沟通,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一致,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只有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方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作者:张亚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

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很被动,大多数父母只有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毫无家庭教育观念的思想,严重与学校教育脱节,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加了许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思想“代沟”严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管。作为隔代的血缘关系,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作为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只要他们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从不过问是否是必须的,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最终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便是农民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更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实行错误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识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选择主动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行为。这种以爱、关心为理由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模范者,而不是窥探者。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在社会方面,政府创设家长培训机构,定期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解决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这一方面,可将政府作为组织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家长教育学习示范点,让其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表扬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标志。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沟通、学习的过程,父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在学校方面,积

极和家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却自视孤高,不能正确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里却十分懂事和孝顺父母。孩子在成长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环境好了,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出外旅游等等,这些以家庭为主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让他们学会怎样的爱别人,而且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其次,家庭环境良好,有条件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能及早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结束语

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是经济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宇婷.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个性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1.

[2]徐晓可,郑庆峰.浅谈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7,11.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思考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690(2009)000-0066-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家庭教育则是哺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摇篮,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的特点,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道德品质修养的高低决定家庭教育的成效

青少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尤其是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站,具有其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怎样为人处世,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认识和行为。父母的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大凡积极乐观、有社会责任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大多具备此品质。有些父母品行不端,生活情趣不健康,吸烟,酗酒,沾染黄赌毒,家庭文化氛围不良,忽视健全人格培养,导致子女不能正常地融入社会,难免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因此,在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同时,父母必须注意学习和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问题.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多数家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上,但却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导致有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等到父母醒悟再想纠正时已为时太晚;还有的父母自己文化修养不够,孩子犯了错误非打既骂,这些妨碍子女健全人格形成的放纵型教养方式和权威型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放纵型教养方式,易致孩子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权威型教养方式易使孩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事实告诫我们,教育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其实,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考100分还要重要。有位教育专家曾对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概括过这样四句话:“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会出危险品。”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人的首位。在谈到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时,孔子主张先“德”后“文”,德重于智。在他看来,有道德知识的人,才具有对善恶、是非、美丑、荣辱的辨别力。良好的道德习惯会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道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坏的道德习惯就象一颗毒瘤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据报道:近日沈阳警方抓获了一12人的抢劫团伙,最大的15岁,每天都到学校内向学生"收"钱,聚在一起吃饭、上网……近一年来,他们以恐吓和殴打的手段,向学生抢劫人民币6000多元.青少年能做出这样的事,本身是监护人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他们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亲情的呵护,父母和他们几乎没有沟通,在父母的眼里,他们都是“不听话”的孩子,早已辍学,在社会上闲荡,以至于最后成了危害社会的毒瘤.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喜欢被人关注,一旦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学习、运动娱乐)被关注,就会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被关注,比如说打架斗殴等等.而作为家长,从孩子青春期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关怀、疏导,培养健全的人格,才不致犯罪。那些长期被欺负的孩子,其人格也有缺陷,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他们的性格要么一直懦弱下去,要么就会在某一突发事件中爆发,走向极端.由于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如何完善包括父母在内的教育者的人格,使其在教育人时表现良好的“社会遗传性”,家长如何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人格缺陷并积极给予完善,以及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弊端并克服它,都是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中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教子以德必须走好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生,人越年轻,习惯就越容易养成。所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对孩子今后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整个成长道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好处,它可以促进性格、情绪等心理的健康,为品德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家庭生活和家庭常规,它可以为孩子遵守社会秩序、交通秩序、遵纪守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生活秩序混乱,很难想象孩子会有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难想像他会遵守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给青少年做好榜样。

2、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一个诚实而又勇敢的人

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是培养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意培养和爱护他们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芬兰父母的观念非常民主,他们很注意尊重孩子的天赋和特长.让孩子很小就树立起自信和自尊。虽然芬兰的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但他们并不像中国的父母那样,把读书学习当成孩子唯一该做的事情。在周末,父母会陪孩子尽情玩耍,轻松度假。在寒暑假里,他们不像中国的父母那样,热衷于送孩子去补习文化课等,而是替孩子安排户外旅游、游泳、滑雪等活动,或者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从小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从各界优秀人士的成长经历来看,促使事业成功的一些优良品质,都是在儿童时期扎下根,并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培育的.在孩子的教育上,芬兰父母的观念非常民主,他们让孩子知晓诚实是做人应有的优良品质,“为人诚实,重于干金”.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困难,使他们成为有胆量、有信心、有毅力的人.

3、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教育孩子

家庭是孩子诞生之地,是有生以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鲁迅曾经说过:“文学家的孩子先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先认识斧锯、军事家的孩子先摆弄刀枪”。历代传诵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了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习惯的形成;二是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个别差异。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要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愉快的情绪环境;平等、互相尊重的文明环境;好学多问的智力环境,让孩子置身于文明的、有益的、和谐的、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当然,孩子的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家庭来完成,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四、优化家庭教育对预防违法犯罪的意义

违法犯罪,是多因之果,对多数违法犯罪而言,人格缺陷是主要原因。一般来说,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失败。所以,优化家庭教育,对预防违法犯罪意义特别重大。

性格良好、人格健全,就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协调好人际关系,不易违法犯罪;而性格不良、人格有严重缺陷的人容易违法犯罪。因此,培养健全人格,就成为预防违法犯罪的关键

家庭作为人类性格的培养基地,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人社会化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为人格培养奠定基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良心”的培养是从小形成的“条件反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此过程中,父母言传身教的人格示范作用特别重大。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学校教育的偏失能及时矫正、补救;不良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于相互协调配合,甚至相互掣肘,严重妨碍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协调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可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良性互动,推动家庭成员自我完善。优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通力协作。社会要多颂扬高尚人格,不崇拜权钱;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学校应高度重视对“问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过家庭,社会,政府三方面的分工合作,共同给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91.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长;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73-02

家长可以说是子女生活的领路人,家庭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家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子女生活领路人的作用,家庭也没有成为子女进入社会之前的演习场,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或者说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差别影响他们对子女学习指导的能力、关心程度和方式;家庭经济收入直接与子女的学习环境、物质生活、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家长的期望作为产生个体行为动机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会促成子女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子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2.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专制型,这种方式往往压抑年幼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对个性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二种是保护型,这种教育方式同样是专制的,只是以慈爱的方式出现,其结果不仅与第一种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结果类似,而且更会使子女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第三种是放任自流型,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不关心子女的成长、发展,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指导而做出越轨行为;第四种是民主型,其特点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既是紧密合作的,又是民主的,这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子女的个性健全发展。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3.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奠基作用,是最持久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因而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大多数家长在观念上常被一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因而往往仅从提高学业成绩地角度来关心子女的成长,很少顾及子女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问题,因而引发出各种问题。例如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仅仅体现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子女的个性、精神面貌和道德观的培养,更少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这种价值观甚至还会成为子女犯罪的主要原因。

第二,家长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密切配合的问题认识片面。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交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老师、学校产生厌恶的情绪,认为父母都不管,老师倒变成了多管闲事的人了。甚至有个别的家长袒护孩子,不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第三,家长对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家庭因素认识不足,往往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学生本人不努力、不聪明,或某个老师上课不认真等,忽略了左右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曾经我班有一个女生,平时成绩很好,表现也很好,从不旷课。有一次,一天没有来上课,后来她来了,坐在座位上发呆,上课时走神。问及原因,她说她父母吵架了,她没有心情学习。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四,独生子女问题成为一个普遍的、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家长的溺爱、放任纵容,使子女在个性及品德发展上出现问题。据我调查我班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88%,他们总体表现为不会关心别人,总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是非观念,做事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理能力较差。我班某同学一直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极其溺爱,一米八几的个头,刷牙、洗脸都要由祖父伺候,晚上睡觉还要人给盖被,自理能力极差,同时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懒惰、怕吃苦,军训时逃跑,学习时逃课,抽烟、喝酒,花钱如流水,不体谅家长的钱来之不易等等。

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

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产生的根源及其结果的考察,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同时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具体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开家长会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严格杜绝互相推诿的现象,特别不能让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会是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校教育工作,使得学校和家长能够互通信息,统一思想和认识,从而充分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来配合学校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教育是我们双方共同责任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家长会上切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数落一些表现不好或成绩较差学生家长。

2.通过家访或采用现代通讯手段与家长及时地沟通,互相配合。班主任要以介绍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的成绩与进步为主,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对于后进生,班主任应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并和家长一道耐心地进行分析、研究,商量教育地方法,不能带有厌恶学生、埋怨家长的情绪。班主任在和家长联系时切忌“告状”,因为“告状”会带来消极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学生对老师反感,从而加深师生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