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培训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17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感悟实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是教育者利用特设的教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特点

1.感悟实训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我们日常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追求科学理论体系的完整,为学生以后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却因为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体验的不足和教学时间的有限,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取得所预期的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教育则是借助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体验的实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悟实训系列活动,在他们感到新颖活泼、趣味盎然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意志、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

2.感悟实训注重利用情景感悟道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在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人思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方法中也有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时或者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创设,或者由于难度所限不愿创设,或者由于负面因素不易控制而效果不佳等各种因素,能够真正做到陶冶教育的寥寥无几。而感悟实训则是在所创造的实训场景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情景感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主动自觉的和自己的思想认识、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认知上提高、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行为上欲试。教师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考是从基本知识点的认知开始,最后再归结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灵感悟上。

3.感悟实训能够实现效能教育。传统的德育方法以言语、情景、锻炼为类别,分为若干具体形式,但在特定的时限内,只能以一种方法为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要对学生完成一种行为训练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感悟实训依据效能教育的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提高效率为标志,达到效果为目的,借助于创设的实训平台,实现了从情景创设、启发思考、道理感悟到行为训练的一个完整过程,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是一般的德育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理论依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陶冶道德情感、提高品德行为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主要由理性认知、思想情感、品德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感悟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公民道德规范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开始,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公民的责任感、自豪感,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决心和动力,最后通过平台感悟实训,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行为能力和思想政治品质,把学生逐步塑造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认同。人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教育影响,但外部的教育影响只有被主体内在心理的认同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主体内在的心理认同就是受教育者对当前思想政治的要求与现有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的积极转化。在感悟实训教育过程中,教育主题的提出,场景气氛的设置,活动游戏的编排,感悟启示的人耳等无不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使他们由衷地感到真实可信,并乐于接受和积极参与。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交往培养行为品质。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主观自生的,是在积极的活动与交往中、在形成社会实际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是积极的活动者,在学校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思想政治关系,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培养一定的行为能力。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基本要求

1.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这就是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时既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要重视行为训练;既要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要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际、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时要注意全面把握学习内容,重点明确、经典突出;在进行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认知和训练的内容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开放性,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学练结合。

2.活动实训与道理感悟相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就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进行思想感悟,让学生明确做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在明确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后,又会进一步增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二者相得益彰。教师在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时,要注意增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处世的道理得到认同和领悟,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训练过程要尽量做到认知、训练、体验、感悟的有机结合。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2

一般认为,认知性的教学其教育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理解现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了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拓展训练与中学体育课的关系以及拓展训练的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拓展训练与中学体育课的关系 

 

拓展训练是一种典型的户外体验式训练,它融合不同层次的挑战元素,强调学生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它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训练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把拓展训练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联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重要因素进行设计,对这些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并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应是我们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拓展训练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它让学生在激动、恐惧、犹豫、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将团体合作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中,能够在受训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身体、品质素质和潜能。 

2.1拓展训练项目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道理。同时,拓展训练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知识。 

2.2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拓展游戏、难度和思维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发散创新思维等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三、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3.1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是达到新课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①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锻炼;②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③心理健康方面,也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追求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通过拓展运动可以培养个人自信心、进取心和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为重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调适身心状态,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发展。由于拓展训练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完善和发展好的心理品质。 

3.3拓展训练良好的发展前景 

拓展训练已成为现代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因其具有良好的竞技性、针对性、参与性和观赏性,已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时尚,社会发展前景良好。拓展运动主要是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进行的,与大众平常所生活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拓展运动对大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和团队的精神极限,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拓展训练一经开发和开展,必然会受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欢迎的。 

3.4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需要 

学会生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在当今经济繁荣,生活压力沉重的年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地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质,否则,难以想象他们将来如何生存发展,难以想象我们教师工作对民族未来的功过。而拓展运动能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在这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它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项目设计安全性高、内容丰富并且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进入校园将有利于推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裘静芳,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8(03) 

[2]吴薇,张运鸿,拓展训练gl进中学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08(03)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4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当做语文课、数学课一样来进行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当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从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感悟音乐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事实上,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感悟的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虽然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对相关音乐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说学习这些内容不能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与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在活动中是通过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还可以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虽然唱歌教学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是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实,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在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总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数量和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为此,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对课程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的和总任务而进行。其次,要真正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对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以感悟音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1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采取有效策略,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语感的概述以及教学意义分析

所谓的语感,指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悟能力,它是评价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对文字进行理解、分析、体会以及吸收的高度浓缩的过程。语感的实践经验性很强,涉及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心理实践,情感实践等诸多经验,对言语对象的判断和感受具有一种直觉性,它的对象是言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直觉性、兼容性、联想性、整体性、情感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感教学既要重视古代传统的“诵读”、“涵泳”、“整体感悟”,又要重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序列化训练”等,把两者结合起来,正是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育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如果语感能力较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敏捷、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而且还善于捕捉到文本的弦外之音,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赋予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早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感培养也是如此,首先得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语感自然而然得到培养。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积极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这样,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使之乐于参与学习和感悟,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注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了诵读对语感的作用。“阅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语言文字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积极的开展各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例如,①范读: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②诵读: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养。③分角色阅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无意识间得到了培养,教学落在了实处。

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多途径性的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多途径的历练、内化。写作作为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一种,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引导学生阅读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例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仔细观察社会、自然、生活,写日记、作文等。这样,阅读和写作得到结合,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结: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反复的语言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6

关键词:自主教育;朗读;培养语感

当前,在自主教育理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不经意间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琐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种现象跟教学中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主要指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一般来说构成动感画面的语言适宜于培养形象感;含意绵延深刻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情景现实性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训练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任意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效果极佳,在教学中应用广,易实施。就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精美文章来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桃花心木》等,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有表情、有节奏的基础上潜心朗读,这样学生就会步步深入作者感情的变化之中,从而感悟出课文的中心内涵,对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情趣的感悟能力是很有益的。

二、在“比较”中训练培养语感

在学生读课文时,多进行词句段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课本语言。这种比较主要是对词语和句子的推敲。如,四年级课文《猫》,文中有一句:“用身子蹭你的腿”,教师可问:这个“蹭”字为什么用得好?可以换成“摩擦”吗?学生小组讨论后会得出结论:“蹭”字如果换成“摩擦”也可以,可是这样一来,就没有了感情,不能显出人和猫关系很亲密了。至此,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意蕴的语感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三、在“情境”中训练培养语感

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老班长牺牲时的情景视频,精彩和动情处,教师相机旁白:长征途中,伟大的老班长饱经风霜,忍饥操劳,忠于职守,鞠躬尽粹,他这种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课文中从字里行间抒发出对老班长的由衷赞美之情,继而升华――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将永远闪耀着绚烂的金色光芒!课堂进行至此,学生再读课文时已动真情,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所以,这种“情境”中的语感训练培养,使学生对语言情趣的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技法;创新能力;教材编写大纲

1.前言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程序与方法

2.1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结果

3.1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分析与讨论

5.1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编写目录。

第一章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展望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陆久广.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2013,4:6-7

[2]张英光.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2012,10:6-7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8

[关键词]钢琴教学情感感悟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的时代,也带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复杂化,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学习钢琴可以锻炼人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体验与心一起跳动的钢琴和谐之音,这既陶冶学生情操,又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少年宫作为社会教学的一部分,在钢琴教学中有自己灵活的因材施教的交流舞台,更有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学经验积淀。钢琴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让学生拥有表露心灵之声的琴键,沉浸于情感中弹奏,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而能达到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注重培养兴趣和激感等问题,下面就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谈几点探索与体会。

一、注重审美性

少年宫钢琴教学强调素质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感受是目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进行感悟式钢琴教学探索,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情感表达训练的需求。感悟式钢琴教学就是要培养、建立学生内心活动的感受和理解,感受作品情节的起伏跌宕,体验恢宏博大的情感世界,完成审美的升华体验,即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感觉的技巧训练上。如肖邦的《夜曲》中大量切分节奏的运用,大三和弦的进行,表现着安逸、力量、乐观,体验稳定、明朗、向上的感受;小三和弦表现焦躁、脆弱、忧伤,给人一种危机、暗淡、压抑的体验。在钢琴弹奏中,学生既对作品所描述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感受,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和震撼。

少年宫进行心灵感悟的培养训练,这要求钢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特点,在恰当地处理好学习兴趣和演奏技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以促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技能,而且能弹奏出心灵跳动的乐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让心灵有所感悟、陶冶,又逐步提高素养与技能,以符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二、激发兴趣性

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是以兴趣培养为出发点,兴趣不是学习过程快乐就能形成的,一切学习兴趣都在于大量的获知,满足于求知欲和表现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家长和老师适当给学生建立一个激励环境,鼓励积极参与竞争。例如,观摩钢琴音乐会,可促进学生学钢琴的浓厚兴趣,而且是一种认真而又充满激情的兴趣;还可通过钢琴比赛学习对手弹奏技巧和情感表现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有了求知欲和持续的动机,继而培养学生情感获知和感悟的能力,包括训练手感、指感,基础音乐理论的理解、领悟与独立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等。自然,学琴之前若有一定的视唱练耳基础,学琴后边体会边学习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理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凡是在学钢琴之前就对五线谱能够熟练掌握,并经常参加钢琴比赛或观摩演奏会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把握程度,以及练琴效率、质量都远远好于一般的学生,而他们的兴趣也更加持久。在音乐艺术的天堂里,能够从精神上抛开现实的束缚,充分享受情感的丰富和自由,宣泄释放情感。更易建立与发展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完整人格、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

兴趣教学应区别于趣味教学,更不是通常所说的快乐教学。要培养的兴趣是学生掌握了学习音乐的技巧和能力,对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绝不是好奇心、更不能是在家长影响下的附庸风雅,它应该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够领悟多少,是因人而异的,这既是生活的积淀,更是感悟音乐的技巧与能力。

三、培养听觉敏感性

任何一种艺术感受都是感官与情感共鸣作用的结果。在钢琴教学中,训练学生聆听音乐是诠释艺术情感的基础,音乐作品的声部是为主体思想表现服务的。声部越多,旋律线条就越加丰富,就会有起伏跌宕的感觉;重要的声部不一定是高声部,可能会有两三个声部甚至四个声部,而且主题可能渗透在每一个声部中。针对声部的变化,需要培养听觉的敏感性,熟练的掌握主题,准确无误地把握声部变化。听觉训练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通过包括旋律听觉、和声听觉、音色的听觉、乐曲层次听觉的步步深入,才能逐步准确把握旋律音高、节奏、强弱等。

培养听觉敏感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模仿、想象及联想的训练。学生练习听觉都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如布谷鸟的鸣叫声、火车开动的声音等,教师通过主题钢琴音响训练,让学生体验强烈的听觉感受并进一步引绪,内心听觉激发想象,音乐想象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的完善内心听觉,进而通过听觉意识来指导演奏技巧。若学生再通过钢琴弹奏表现出来,就会发现声部层次增多了,音响丰富了,而学生听觉的敏感性也提高了。

四、训练弹奏技巧性

在钢琴学习初期,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要充分了解掌握,有必要还作深入分析,扬长避短,作音乐感觉针对性训练,这样既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又可为学生的钢琴求学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弹奏是否均匀,除练习法外,更重要的是随时用听觉检查自己弹奏出的音响效果,要精力集中,一个音都不能放过,要做到脑子里是乐谱,耳朵里是音响。可是,单凭音乐感觉是无法完成演奏的,如果没有好的演奏技术,再完美的音乐感觉也只能是在这个人的心里却表达不出来。

在少年宫钢琴教学中,随着循序渐进,学生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问题。比如,手型不好,手指站不住,手腕不稳定等问题。教师应该明确,在钢琴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很好,技术动作就会做得很流畅;若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错音、错指就会很少;假如学生的情绪很稳定,练琴时就不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因而,钢琴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不可能改变学生性格,只能适应其特点兴趣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若加强学生肌肉、注意力、情绪的控制能力的训练,学琴的技巧性问题就会较少的发生。例如,高抬指配合具体的练习方式,并不是说想抬手指就能抬的起来的,而是根据手的骨骼与肌肉结构,不同手指的动作差别以适应手的生理条件,按其特殊的形状与生理特性因材施教,这还需要掌关节支撑等其它关键技术的支持。

在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中,训练学生演奏的手指触觉与耳朵听觉相结合的技巧性是其难度之一,触觉钢琴演奏也叫指尖感,听觉叫做乐感。在其训练中有一个技术性的细节――大拇指演奏问题,大拇指是五个手指中最强壮的一个,但在学钢琴过程中因训练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弹奏方法,比如说,手腕和手臂的抖动,八度的演奏两个音难以保证整齐划一,音阶演奏中不能平均,总是在转指的地方出现“不和谐”的重音,演奏和弦4、5指演奏的外声部不出声,等等,这都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刻苦练习改正。只有指尖感和乐感训练稳固并灵活运用,才能在心灵感悟下随心所欲的优美跳动,达到心与肢体的协调统一,抒发心扉情感。

五、追求弹奏心理状态最佳化

在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中,心理素质是否稳定对学生来说不可或缺。通过教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了解,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以消除学生在演奏时出现紧张和跑神。在实际演奏训练中,让学生全神贯注和适度的指尖感结合起来,热情又清醒地完成演奏,避免弹奏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茫然,而导致手忙脚乱,情感晦涩无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达到“忘我”和“有我”的境界。“忘我”就是要让学生融入作品中的角色,声情并茂地表现作品;“有我”就是用完美坚实的技术手段表现作品,有信心有个性体验才能演奏成功。经日积月累,让学生在每一刻当成是正式的演奏会或比赛,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能自然的淋漓尽致表达自己的情感。

演奏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信心。学生只有抱着肯定的态度自信地演奏,那么表现出来的音乐才可能会形象鲜明、表现生动。信心来自扎实的技巧性、情感表达能力与正确的演奏态度。学生持之以恒的弹奏训练与成功自豪感的浸染,会逐渐达到最佳的心态,出现在任何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对演奏某一作品时出现的小小失误,会及时克服心理波动,沉着应对,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地演奏好作品剩余部分。信心会在弹奏成功喜悦中逐渐增强,也进一步增强对乐曲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实现心理素质的和谐平静,演奏情感化更上层楼。

综上所述,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不仅是技巧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表达力,同时,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少年宫感悟式钢琴教学的逐步探索,展现了钢琴教学的新途径与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肖,王德芳.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研究[J].音乐探索,2009,(3).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9

“生本教育”提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以表现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极为重要,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郭思乐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当学生主动地去对要学的知识进行感悟时,学生也就会自发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因素,就能够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从而也就会获得喜人的创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却过于侧重训练,这是应试教育最主要的手段。当然,在巩固与循环记忆的过程中,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可是当训练代替了感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机械化了,也就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在郭思乐看来“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练者受命于外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因此不能有所创新,而创造性也是不能训练出来的。而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的时候,也就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知识的容量。

在感悟的过程当中,也许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感悟程度会不一样,有些也许是肤浅的,但这样却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拔高。陶行知说:“就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力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卡尔·威特也说:“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因此,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进来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这也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可是在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学生的活动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在这种模式之下,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处于同等的高度,同等地接受教师所准备的知识,可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对所学知识的感受不同,从而很容易就形成了所谓的优生与差生,优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而主动,可是差生却会变得越来越厌学,最终会放弃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难道不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吗?而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感悟状态,感悟能力强的多感悟,感悟能力差的少感悟,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所有学生皆有所学,从而有效地避免优生差生现象的出现,在这一点上,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确实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当然,我们在抨击过时的教育模式的时候,并不否认一线教师渴望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愿望,相反,教师总是耗尽精力设计好每一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接受考试所要具备的知识,希望学生青出于蓝,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没料到学生无形之中却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远离了对知识的感悟,远离了潜力的挖掘,远离了创造力的激发。这就是郭思乐所说的“计划教育”,它把学生当工程一样设计,为学生进行规划,尽管我们自己也许并不想这样做,可是这种“计划教育也许是我们头脑中潜在的指导思想。我们往往是在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在不自觉的进行计划教育”。基于这个原因,郭思乐提出了“自调节的概念”,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的顺序,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动。这样,在教师安排的知识之外学生可以把自己编选的东西教材的空页,填补教师规定的知识之外的广阔空间,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创造的潜力也就被挖掘出来。这也是生本教育的长处。

“计划教育”的另一个失误之处是过于功利化,尽管在目的上也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是慢慢的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教育努力的方向,一张卷子成了致命的指挥棒,而没有固定模式的“生本教育”对于考试的效果而言多少有着冒险的成分,一般而言一线的教师也不敢越出雷池。然而对于社会来说,固然离不开许许多多拥有技术的人,但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也离不开人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是否是文明的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既需要物质的,也需要精神的。而每一个人的需求应该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每一个人的精神、品味、气质的培养自然也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可是“计划教育”越来越忽视了精神的培养,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强调技巧,而不是感悟。以致使受教育者一如出厂的产品,一如只会劳动的机器,情感素养极度缺乏,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当然就是浮躁的社会、粗俗的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这样的一个国家即便是空前富有,也只不过有如土财主进城——暴发户而已。而“生本教育”所强调的感悟和活性的评价与管理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心理教育培训感悟篇10

关键词:教师培训;学校发展;培训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3-2

在培训实践中,我们深感到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可以激励培训――无论是对参训者还是培训者,培训效果评价能够使他们更加明确培训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更能激发他们的凝神聚力,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意愿。培训效果评价在给参训双方带来压力的同时,更能使他们把外在压力变为自觉动力,进而保证培训的效果;可以诊断培训――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可以掌握培训对象是否满意,检测培训方案是否具有成效、培训目标是否实现、培训方法是否恰当、培训内容是否适宜等。如果没有科学严谨、操作便捷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培训工作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可以引导培训――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可以发现培训系统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以便引导我们不断完善培训工作,提升培训质量。

为把培训评价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一些评价尝试――

在评价标准方面,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作为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特别是柯克帕特里克的评价四层次模型,结合教师培训实际,在评价维度上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应从学员反应、学习结果、应用行为、组织影响、学生反馈、培训机构等六个方面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其中既有对参训教师的评价,也有对培训机构的评价;既有对参训教师培训过程中的评价,也有参训后的职场跟踪评价。

具体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现场观察式。现场观察是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参考,是培训效果的直觉反应。通过观察学员的参训状态,如提问状况、研讨交流状况、生成性资源状况等,观察学员的表现,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

二、问卷调查式。满意度问卷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体现,因为是无记名问卷,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进行满意度问卷一般应采取授课教师回避的方式,以保证问卷的客观效果。如在培训结束前发放《培训效果评价表》,让学员及时填写,了解培训效果。

三、学员访谈式。通过对学员的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也可以获得一定信息,把握培训的动态,听取学员的心声。例如,我们在2013年上半年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区教育系统师德培训活动,在这两个月里,12名培训员兵分三路,奔波在全区各个学校,各宣讲7次,共21场,他们给全区的教师们送去丰盛的精神大餐。培训后,我们及时进行访谈,许多老师认为,这样的活动,用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大家,规避空洞的说教,很有震撼力,很受教育。

四、作业反馈式。培训后,利用作业加以跟进,这是培训机构引领学员强化成果意识,升华培训感悟,形成专业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训机构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培训后经常布置学员撰写学术论文、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作业。如我们在教学校长教学“课堂评价”培训时,在大家对评课标准讨论之后,安排了四个整合,运用升华作业――

1.综合各组汇报情况形成完善的评课标准,用ppt的形式呈现。

2.综合各组交流情况,对今天所听课再次评价。

3.谈谈对今天体验式培训的感想,用思维导图呈现。

4.就回校进行二级培训设计一个体验式培训方案。

五、效果检测式。这是培训机构经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测验结果往往成为培训后结业发证的依据,也成为培训效果的标志和象征。例如,我们在区骨干教师培训结业前,针对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对学员进行笔试检测――

1.简答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2.简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简答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4.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5.王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把“蝙蝠”(biānfú)念作biǎnfú,经学生指正后,她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下次如果再念错,你们罚我一百遍好吗?”没想到第二天默写生字时,王老师又习惯性地把biānfú读成biǎnfú了。为了兑现对孩子们许下的诺言,王老师决定念一百遍,当她说“请同学们在心里帮我数数”时,孩子们纷纷站起来表态,有的说:“一百遍太多了!”有的说:“念十遍就可以了。”最后孩子们一致说:“我想王老师这回肯定记牢了。记牢了,一遍也不用罚读了。”王老师被孩子们的宽容深深感动,她想起自己平时曾经无数次地用罚抄、罚读、罚扫地来对待犯错的孩子,不由暗自惭愧。自己早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一下他们被罚“重复百遍”时的内心痛苦,自己教育犯错孩子的做法早就该改一改了。请你对上述案例中的王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6.请你谈谈对浙江虐童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7.请你谈谈如何对大班幼儿自然角活动进行指导(该提供哪些材料及如何指导观察)?

六、参训感悟式。让学员撰写对培训的印象和收获,这是近年来培训机构经常采用的一种评价办法,参训感悟也往往成为培训机构展示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培训机构引导学员及时反思、总结、升华培训收获的重要措施。在2013年新教师岗前培训中,我们组织了一次“学习行知精神,追求教育梦想”的城市穿越培训活动,对活动式培训的评价,我们采用了感悟式,一是活动中感悟,让学员在活动中完成下列体验卡,评选“突出表现奖”――

二是活动后感悟,要求学员围绕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组进行展示汇报,分享交流。我们组织评委用下列评价表评选“最佳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