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14

土地利用方案篇1

一、考核目的

探索建立土地节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引导和激励各乡镇(办)及园区强化对土地节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全市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

二、考核办法

(一)考核方式

市政府对各乡镇(办)及园区行政区域内当年(即考核年度,下同)用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数据截取时间为当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当年新建产业项目用地情况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量评价结果占70分,当年新建产业项目用地情况抽查结果占30分。

(二)定量评价

1、定量评价指标。分利用强度、用地弹性、增长耗地、管理绩效4个类别。利用强度权重为25,包含4项具体指标: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万元/亩),占25%;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亩),占24%;单位建设用地财政总收入(万元/亩),占3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占21%。用地弹性权重为22,包含2项具体指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耗地下降率(%),占5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占49%。增长耗地权重为23,包含2项具体指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亩/万元),占5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量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亩/万元),占48%。管理绩效权重为30,包含5项具体指标:项目开工率(%),占20%;入园率(%),占17%;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比重(%),占27%;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耕地保有量的比例(%),占16%;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处置到位率(%),占20%。

2、计分方法。采用评价指标加权平均的计分方法,分别测算考核对象的节约集约定量评价得分。

(三)当年新建产业项目用地情况抽查

对各乡镇(办)及园区当年新建产业项目用地情况进行抽查。

(四)考核分级

节约用地定量评价得分与当年新建产业项目用地情况抽查得分相加为土地节约利用考核综合分值,实行百分制,综合分值90分(含)以上为优秀,70(含)至90分为良好,50(含)至70分为合格,5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考核程序和步骤

(一)数据整理、校核

各乡镇(办)及园区按市政府考核通知,于次年1月底前,完成本辖区内经济与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收集、汇总、核实、整理,并写出土地节约利用情况报告,连同考核基础数据表报送市政府节约用地考核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科)。

(二)考核主要内容

组成考核组赴各乡镇(办)及园区对项目用地情况进行实地抽查;核校、甄别各乡镇(办)及园区上报的考核数据;对考核数据误差较大单位进行实地复查;对各乡镇(办)及园区考核综合分值进行测算和分级;写出土地节约利用情况考核报告;公布考核结果;对年度考核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年度完善修订考核工作的建议。

(三)考核结果与应用

1、次年3月初,公布各乡镇(办)及园区土地节约利用考核结果。

2、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乡镇(办)及园区土地管理绩效依据,也作为乡镇(办)及园区政府领导政绩考核和干部部门对各乡镇(办)及园区政府干部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

3、对违法用地严重的取消奖励资格。考核年度内各乡镇办行政区域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超过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15%;考核年度内发生2起以上被国土资源厅挂牌督办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或发生3起以上被市国土资源厅挂牌督办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考核年度内因违法征地、违法用地等造成严重后果或被国家和省主流媒体曝光并产生重大舆论影响的,不能评为优秀档次。

四、工作要求

(一)数据真实

各乡镇(办)要按照考核实施方案中具体指标填报数据。

(二)统计口径一致

考核基础数据必须经过数据来源部门的核定与审查,并与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数据保持一致。

(三)计算准确

严格按照考核实施方案中确定的考核标准、规则、方法进行综合分值的测算。

土地利用方案篇2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

(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

(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版权所有

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

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

对推荐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干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规划协调和论证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形成最终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

土地利用方案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控制

1建设依据

1.1数据库标准

本方案以《广东省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及其修订文件《关于印发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修订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0〕222号)为建库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

1.2软件和格式要求

本方案采用arcGiSDesktop9.2为建库软件,数据库格式为personalGeodatabase,能与microsoftaccess软件实现较好的兼容。

根据建库标准和数据格式要求,土地规划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其中空间数据库采用分层的形式,通过FeatureDataset(要素集)管理FeatureClass(要素类)图层。非空间数据库直接通过table(表)进行管理。

1.3数据库内容

空间数据库包括8个数据集:

①基础地理要素

管理图层:XZQH(行政区划)、XZQJX(行政区界线)、ZJFH(注记符号)、DGX(等高线)、GCZJD(高程注记点)。

②基期环境要素

管理图层:mZLYZY(面状旅游资源)、XZLYZY(线状旅游资源)、DZLYZY(点状旅游资源)、mZJCSS(面状基础设施)、XZJCSS(线状基础设施)、DZJCSS(点状基础设施)、XHZH(蓄洪滞洪区)、ZYKC(主要矿藏区)、DZZH(地质灾害易发区)。

③土地利用要素

管理图层:DLtB(地类图斑)、XZDw(线状地物)、LXDw(零星地物)。

④土地规划地类要素

管理图层:QmDLtB(期末地类图斑)。

⑤土地用途分区要素

管理图层:YtFQ(土地用途分区)。

⑥土地管制分区要素

管理图层:JSYDGZQ(建设用地管制区)。

⑦土地利用活动要素

管理图层:JBnt(基本农田)、JBntZBQ(基本农田整备区)、BZntJS(标准农田建设)、YSGD(验收耕地)、JSYDGZBJ(建设用地管制边界)、ZLFKKF(整理复垦开发)、CZJSKZQ(村镇建设控制区)、StHJ(生态环境建设)、KFQ(开发区)、CYZYY(产业转移园)、tQSpJSYD(提前审批建设用地)。

⑧重点建设项目要素

管理图层:mZJSXm(面状建设项目)、XZJSXm(线状建设项目)、DZJSXm(点状建设项目)。

非空间数据包括15个属性表:tKZB(调控指标表)、tKZBLS(调控指标落实表)、JGnZ(结构调整表)、GDnt(耕地农田表)、JBntDL(基本农田地类表)、JSYDKZ(建设用地控制表)、JSZYZB(建设占用指标表)、JSYDFLZL(建设用地分类增量表)、YDFQmJ用地分区面积表)、YDpH(用地平衡表)、ZDJSXm(重点建设项目表)、ZLFKKFB(整理复垦开发表)、BCGD(补充耕地表)、RJJSYD(人均建设用地表)、GDBYL(耕地保有量表)。

2建设流程

建设的流程可以分为三大步骤:数据提取、规划建库、质量控制。

图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流程

2.1数据提取

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图层成果转换成arcGiS可以识别的Shapefile格式,并作修复处理,作为规划数据库建立的基础。

2.2规划建库

建立空间数据库:

①基础地理要素的创建: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的XZQH图层需要按照建库标准重新建立字段名以及按标准赋属性值。在此图层基础上通过面要素类转换成线要素类,得到XZQJX图层。数据库中的注记符号图层使用annotationFeature的表达形式。

②基期环境要素的创建:基期环境要素的图层按需要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整理,或者从其他基础资料中提取整理得到。

③土地利用要素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点状地物图层均能与规划数据库的土地利用要素图层对接,添加GHFLBm(规划分类编码)和GHFLmC(规划分类名称)字段,作为数据库基数转换后的现状土地分类。

④土地规划地类要素

QmDLtB图层是整个规划数据库的核心,它是得到其他规划图层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在图层中添加辅助字段,包括基本农田信息、用途分区信息、空间管制信息、土地利用活动信息、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等。在此基础图层上按照规划数据库标准进行融合(dissove)整理,分别得到符合数据库标准的期末地类图斑。

⑤土地用途分区要素

在上一步骤中按照用途分区信息字段进行融合,添加字段和赋值就可以得到土地用途分区图层。

⑥土地管制分区要素

同理,得到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层。

⑦土地利用活动要素

土地利用活动图层较多,同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层。

⑧重点建设项目要素

重点建设项目的面状建设项目可以根据期末地类图斑底图的建设项目信息提取得到,线状建设项目和点状建设项目需要另外创建polyline(线)文件和point(点)文件来实现。

建立非空间数据库:

通过access和excel来对table格式的非空间属性数据表进行输入和编辑。

2.3质量控制

①人检:人工检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冗余信息检查、文件命名和存放的规范性检查、注记信息完整性检查等,使其能够符合机检的一般要求。

②机检:采用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检测软件对数据库进行计算机自动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完备性检测、几何错误检测、元数据检测、拓扑错误检测、数据接边检测、图斑剖分检测、约束性指标检测、城镇建设区合理性检测、基本农田被占用检测、新增基本农田合理性检测、禁止建设区检测等。

数据库通过了机检代表一个合格的数据库建设完成。

土地利用方案篇4

一、领导重视、规范制度。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业务工作,具有档案数量增长快、保管期限长、调用查阅次数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它涉及全局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将其作为各科室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使每位同志都知道档案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保存每份经手的材料,对日后档案齐全归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统一的原则。

实现对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有利于维护档案的齐全、完整、规范与安全,便于各项工作的利用。

1、统一领导。

成立国土资源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档案管理工作,从普通工作人员、兼职档案员到专职档案员,形成全局的档案管理统一模式。

2、统一制度。

进一步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明确档案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平时加强学习国土资源以及档案专业的法规条令,做到职责分明,层层把关。无论是上级文件、相关单位文件还是本局文件,都要保证文件材料的不疏漏、不散失,使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3、统一管理。

国土档案是比较复杂的,根据其门类和载体形式,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含科研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专业档案(含建设用地档案、土地开发整理档案、规划利用档案、地籍管理档案、执法监察案卷档案、探矿权登记档案、采矿权证书档案、地质环境管理档案、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档案)等。各类业务档案和档案管理经常各自为政,而且每个部分的内容相比来说也是参差不齐。比如建设用地类的报批经历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依据基本归档范围,在平时就把应该收集归档的文件资料分类整理,可以装订成正规卷的,及时装订,防止以后翻阅或搬移时发生遗漏现象。

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档案管理人员就应首先了解各类业务工作存档的分类程序和流程,对哪些档案资料、资料的内容、资料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存档的文件建立档案收件薄,多了解库存档案,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年的文件类型、内容、数量是差不多的,这就保证了在文件缺失的条件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查漏补缺,催收缺失文件。

三、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水平。

1、现状:国土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电子文件,这为基层档案信息化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际情况,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仍处于摸索研究中。过去形成的国土资源档案中大量以传统测绘方式形成的原始底图、纸质地图等纸质材料,还没有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纸质档案要实现数字化,需要大量的扫描、储存和系统整理工作,工作量也是相当的惊人。

2、建议:在抓好档案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着重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网络、计算的功能,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如现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方面,国土资源部每年都利用卫星遥感定位,将某个区域的地貌拍摄下来,经过新旧图片的对比,标识出新增建筑,通过有无合法手续来断定,是否是违法用地,所以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案卷与数据,如何加强与妥善保管这些资料,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籍工作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影像档案数据库,对电子影像档案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对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在完成土地登记后,可以直接生成地籍电子影像档案,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

积极探索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新办法,把电子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环节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围,并纳入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下。

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时配备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探索国土资源档案扫描、存储、管理、利用的方法。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实现国土资源系统土地利用情况的网上查询。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电子档案系统,它具备档案电子化、档案管理(书式档案和电子化储存介质管理)、检索利用及业务集成、用户认证和查询收费等工作。如网上查询和认证等工作为企业提供了极大方便,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能力和效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提高管理者素质。

队伍建设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保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知识、与工作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者,要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培养在新形势下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

为了达到国土资源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对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专兼职档案管理者除了掌握国土档案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具体的归档范围,还需要对国土档案内容做到提前了解,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为今后建档奠定基础,使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一个切实的保障。

同时,有要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努力学习档案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必要时,要科学、合理地引进一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适应工作的需求。

五、妥善处理国土资源档案利用与保密工作

土地利用方案篇5

第二条、依法应当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第四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第五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一)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四)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五)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六)占用耕地的,必须提出补充耕地方案;

(七)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应当受理,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七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用土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建设只占用国有农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供地方案;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应当包括项目用地安排情况、拟使用土地情况等,并应附具下列材料:

(一)经批准的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应当提供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二)由建设单位提交的、有资格的单位出具的勘测定界图及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三)地籍资料或者其他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以有偿方式供地的,还应当提供草签的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及说明和有关文件;

(五)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还应当提供城市规划图和村庄、集镇规划图。

第十条、农用地转用方案,应当包括占用农用地的种类、位置、面积、质量等。

补充耕地方案,应当包括补充耕地或者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补充的期限,资金落实情况等,并附具相应的图件。

征用土地方案,应当包括征用土地的范围、种类、面积、权属,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等。

供地方案,应当包括供地方式、面积、用途,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等。

第十一条、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在5日内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并将审查所需的材料及时送该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必须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并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国务院批准征用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后,应当将批准文件和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材料一并上报。

第十二条、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并按规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30日内审查完毕。

建设用地审查应当实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会审制度。

第十三条、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确属必需占用农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三)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方案符合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规划且面积、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四)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必须符合单独选址条件。

第十四条、征用土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被征用土地界址、地类、面积清楚,权属无争议的;

(二)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三)被征用土地上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切实可行。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依法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不得办理土地征用。

第十五条、供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二)申请用地面积符合建设用地标准和集约用地的要求;

(三)划拨方式供地的,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

(四)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供地的方式、年限、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符合规定;

(五)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必须符合规划、界址清楚、面积准确。

第十六条、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批件后5日内将批复发出。

未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不予批准建设用地。

第十七条、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经批准下达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第十九条、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0日内,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

公告期满,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登记情况,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内容,应当符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并落实需要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途径。

第二十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设定使用条件,确定使用方式,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应当包括划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内容。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公示于施工现场。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提供国有土地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跟踪检查。

土地利用方案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二条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统一登记。

第五条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七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19年。

第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开垦区等;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类和划定土地利用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

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地块用途;

(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权属;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条件。

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地方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

第四章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十七条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活动。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第十八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第五章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目分别供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不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征用土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第二十六条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九条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第三十条《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二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

(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三十三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责令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对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对于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第三十九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

第四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土地利用方案篇7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开发、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字材料、图表、声像材料等,它记载土地从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管的全部文字记录和影像摄录。土地档案包括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勘测、土地登记、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纠纷解决等内容,由地籍管理档案、土地利用规划档案、建设用地档案、土地监督检查档案、土地科技管理档案等组成。土地档案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帮助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发挥了关键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项目向农村延伸,土地流转频繁发生,土地档案对民生利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认识。

二、土地档案的现状与对农民维权的作用

如今,虽然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但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是荒坡地、废弃地、耕地撂荒闲置,或者农户早已将土地转包他人,但只要农民持有合法正规的土地登记、土地卡(册)等土地档案,那么一旦土地使用权被租赁、拍卖、折价转让,都会有集体经济组织或土地承包户站出来处置农村集体土地,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

一般来说,土地通过挂牌拍卖形式产生的土地档案,如土地出让过程和土地受让价格、青苗赔偿金等最终认定,都会经过正规、合法的拍卖程序和司法公证,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公证部门存有阶段性、认定性、法理性档案。土地拍卖即使失败,也会有较详细的流拍资料。土地拍卖过程衍生的档案已不再是土地档案中的“新生事物”。

不过,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的建设用地是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在土地评估部门的配合下,采用与农民征询、协商、合约的方式,有偿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或农民自留地、自留山。通常,企业按惯例只与集体土地所涉的镇、村发生关系,商讨事宜订立协议,而村委会是否及时请土地出让户、房屋拆迁户在同意书或保证书上签字认可;村镇是否按合约一次性或者分阶段及时、全额将土地和房屋赔偿金交付给所有农户或当事人;是否将征地赔偿档案完整、安全移交给土地管理部门,这些问题往往无法有效落实。这样,因企业征地过程法律手续的实效性、规范性未全部达标,企业的建设用地可能留下顽固性“硬伤”,工程档案中征地档案部分可能有漏存或残缺不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慎或未及时补办上述事项,可能使农民利益受损,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况且,随着时间流逝,有的地区行政机关已经多次合并或拆分,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使原本收藏的建设用地档案“缩水”,为土地征用引发纠纷留下隐患。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的项目急于上马,因前期论证缺乏科学性、未通过环境综合评估、投资迟迟不到位、预算有误使资金链断节等,造成项目疲软、停滞甚至停止,不能及时、有效地兑现当初通过合约文件对农户的承诺,拖延发放土地赔偿金、安置补偿金,对人员安排敷衍了事。于是。因土地开发引起的纠纷由此产生。

三、土地档案正规化、合法化的建议

近些年,随着城市地价陡升和可利用地块的稀缺,城市开发由城区向郊区、农村发展。一些原来地理位置不太理想而并不被看好的地段,由于道路开通使出行方便,或因区域内规划大中型工厂和投资项目,变得具有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从而助推土地飞快升值。这样,早几年失地村民若当初在集体土地、自留地、自留山、私房或祖屋等有偿出让时,未按法律程序办齐所有手续,或者某个程序与法律法规不符;或者土地出让多年后出让方和受让方都无法找出完整、齐全的土地档案来梳理历史原貌,这就为日后的土地合同纠纷埋下“伏笔”,既损伤了民生利益,又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笔者建议,对建设征地中发生的土地有偿征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全部或部分出转让,私有房屋出售或拆迁补偿,失地人口实职安排或货币隐性安置等,在双方或多方商谈的基础上达成意向书并订立协议、合同等要约外,最好对合约过程和重要的合约档案进行司法公证,依靠法律保证土地档案的公信力,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共同督促包括机关在内的用地单位践行赔偿补偿、人员安置、福利发放等诺言,保证建设用地档案在产生程序和载体形成中的合法性、有效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四、建设用地单位如何做好土地档案工作

企事业单位土地档案中以地籍档案和建设用地档案为多见。地籍档案多由土地权证等组成,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而建设用地档案是各行各业利用国家土地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形成的与土地规划、土地征用、土地买卖、土地赔偿等有关的全部档案信息。一个单位建设项目越多,土地档案积累就越多,与民生利益的关联就越大。因此,做好土地档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土地规划和土地划拨的批复、证明、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项目分解计划、土地征用、人员安置的商谈记录和解决方案、以及土地出转让协议、房产评估报告和劳动力货币安置等重要文件及合同,要全程追踪并认真甄别和收集,最好能索得两份以备用,保证此类文本合法、完整、齐全。

土地利用方案篇8

关键字:国土部门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多,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的利用越发紧张,合理利用土地是我国基本的土地政策,也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土部门的档案详细记录着辖区内土地的利用情况以及变化情况。因此,国土部门的档案管理需要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此外,档案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这样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土资源档案作为国家的重要档案,对土地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矿产的所有权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档案管理,使国土部门能够高效快速的工作,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分析讨论目前基层国土部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国土部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一、前国土部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不够完善

目前,部分基层国土部门的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得档案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容易造成国土档案资料的丢失。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国土资源所,甚至将办公场所和库房混在一起;信息化设备不足。这样极易造成国土资料管理的混乱,以及再次翻阅查找时的冗余。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够规范,仍没有实现电子收录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各行各业都朝着数字化管理方向发展。而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基层部门——国土资源所却仍有许多管理不规范的地方。目前,许多国土资源所仍采用纸质存档,这种方式易造成国土资源档案的长期积压,信息也无法及时更新。而且,长期积压也有可能使纸质档案发生霉变或者变色,从而丢失或者看不清档案内容,造成严重的损失。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最主要的就是业务素质。目前,许多基层国土资源所开始使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可是仍有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掌握先进的数字化操作方式,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先进的管理方式难以在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因而无法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因此,这种群体结构的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改善。

4、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国土信息是一份很重要的社会资源。而很多国土资源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主动向社会提供这一重要信息资源,造成重要资源信息的浪费。而且,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也使得国土资源信息利用效率较低。

二、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那就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抓住四个“一”,即“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一个重点,一个有效途径”来改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善基础设施是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对国土管理工作的重视,基础设施的提高成为一个必要的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是提高国土部门档案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一些基层国土部门,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使其办公区域和库房分开,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其办公效率。

2、善档案管理的方法

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来收录国土信息是保障国土资源完好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缩短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必须改善档案管理的方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加快国土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健全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并且要不断添置和更新网络设备。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国土资源信息的丢失率降到最低,利用率达到最高。

3、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是前提

改善档案管理的方法后,也相应的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首先,是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同时,相应的数据库管理方法以及3S技术、地理数据库等技术也必须为相应工作人员所掌握,只有工作人员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才可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还要制定相应政策,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来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必须将知识培训和态度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4、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

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如何,最终体现在工作效率上,因此档案管理的效率理所当然的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和着眼点。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一是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档案法和土地管理法为指导,使得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要采用数字化管理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总之,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点,也是国土部门改进工作的主要目的。

三、结束语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当今社会变得更加信息化、数字化,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及时、有效的获取各方面信息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需求,国土资源信息的也同样要求能够及时更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档案的出现,使得档案管理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也需要工作人员技术的提高,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管理技术、3S技术、地理数据库等。国土资源档案及时的记录着土地变化的情况,需要管理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国土资源有效管理、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叶丽英.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浅谈[J].浙江档案,2011,(06).

[2]王爱春.浅谈如何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9(006).

[3]孙克华.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J].才智,2012,(01).

[4]孙克华.加强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的思考[J].才智,2012,(03).

[5]赵雪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2011,(06).

[6]车莉莉.浅谈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11).

[7]张敏.深度探讨现阶段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与改善方法[J].科技资讯,2010,(04).

土地利用方案篇9

土地登记档案是土地管理档案的一种,它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增进国家税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法律凭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者,就土地登记档案的特性及管理措施谈一点认识。

一、土地登记档案的一般特性

土地登记档案是土地登记制度(亦是法律制度)的一种体现。它是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有关法定程序所建立的反映有关土地位置、面积、用途、使用条件等情况的图纸、簿册等文件材料。它具有区域性、政策性、公正性、可变性等不同于其它专业性档案的特性。

1、区域性。《土地登记规则》第四条"土地登记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进行。"显然,土地登记具有极其鲜明的区域性。土地登记的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土地权属的状况;二是相邻宗地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土地登记档案是在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形成,按照区域特定编码而整理装订成卷的。

2、政策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做出确定的档案资料,都是经过土地管理人员,严格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依据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土地政策、法规,在工作中运用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不同时期国家关于土地政策在实践中具体真实的记录。

3、公正性。土地登记档案必须有申请人、相关人和经办人表达正确意见的书面形式的载体。由土地权利人主动向土地管理机关申请,经土地管理工作者权属调查、实地测量,其结果以公示的方式并由审核机关核准终结。

4、可变性。与其他档案文件资料不同,土地登记文件资料中的一部分需随着土地权属和主要用途的变更而经常变化。如土地登记卡,地籍二底图等这些文件、图册资料的内容,要在变更土地登记中不断变化,如不及时更改已经发生的土地登记文件资料,将使国家多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形成的地籍资料失去准确性和保存价值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管理方法。

5、产权的不可移动性。土地作为一种固定财产,其土地权利人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那样随意搬迁,移动。档案中将土地权利的主、客体内容记录在册,土地权利人所取得的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只能在依法确定的范围内行使自,不能随意向周围(四至)相邻宗地实施主观意向。

二、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措施

(一)应提倡规范化统一管理。

随着土地出让数量增多和房地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为主要内容的变更土地登记数目逐年增加,如果不尽快对土地登记档案实行规范统一管理,十几年所建立起来的地籍调查成果将失去意义和价值,后果将是不堪设想。规范、统一管理是当务之急。

1、原国家土地管理明文规定,土地档案的业务管理,由市(县)级以上档案局、馆,进行直接的业务监督,指导。

2、土地登记文件资料管理,由负责土地登记工作的业务部门完成。在进行土地登记文件资料更新时,由负责土地登记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向档案室办理借阅手续,然后根据变更土地申请和调查,核实的结果在有关的登记文件资料上作相应的更新。待更新工作结束后,将整理的卷宗移交档案室存档。土地登记文件资料更新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和健全档案更新制度,履行更新审批手续。

3、专业技术资料的更新,按照《地籍调查规程》技术要求,以行政辖区为单位,按街道、街坊、宗地进行编号,建立档案检索合帐,使辖区内每一宗地均有户头,每一次交易就办理一次登记。对其变更的宗地,按变更地籍调查要求编号。此方法对于初始土地登记档案及变更(包括权利人多次变更)均可在一个地号内便可检索到,对每变更一个土地权利人,在变更前案卷上,加盖注销印章,并在相应的卡、册及检索台帐中注名宗地的去向、编号。这样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一块土地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文字和图册记载。政府通过办理土地登记,审核房地产交易的合法性、规范性,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等,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并使之规范化。

(二)注重现代化管理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房地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趋势,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以更加全面、科学、快捷、准确的土地档案资料,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档案管理事业提供有利的支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增强全民依法使用土地的自觉性,提高土地资料的合法性、权威性和知名度。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现代化制度,制定相应的专业化标准;二要改善档案管理设施,增加经济投入,改变过去管理人员简单机械提取、存放档案,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三要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使信息化、网络化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土地档案管理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地籍档案的价值和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土地利用方案篇10

【关键词】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分析

在实际土地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方式较多,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相同。传统档案都是以纸质材料为主,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大量储存空间,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良好的工作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一、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分析

(一)计算机储存空间大。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多,工作量较大,所需要储存空间也较大,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应储存空间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扩大了档案管理工作储存空间,满足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需求。

(二)便于档案查询。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计算机终端对相关的档案进行查询,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才能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档案资料应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需求,只有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进行革新,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档案信息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还容易出现一些失误,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以上存在的问题,使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得到创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使用效率。

二、土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档设备落后,手段滞后。现阶段来说,土地档案管理采用的都是人工管理,具有一定的档案存放场所和一定的管理模式。但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增多,再加上土地信息公开增加了查询和利用次数,提升了土地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并且工作人员依旧采用过去落后的管理方式,档案分类不到位,存在错放漏放乱放等特点,增加了土地档案查找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档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土地档案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档案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于是导致了现在的档案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高。大部分工作人员仍处于被动工作状态,不懂得积极主动地进行业务提升和方法改造。再加上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的陈旧性,跟不上档案管理的快速发展,水平上有所欠缺。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便捷,提供了方便。传统的档案管理需要人为地进行控制,再加上查询分类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查找档案时需要亲自去进行业务办理,如果遇到档案未到,就相当于白跑一趟。如果有相应的管理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知道档案是否已存在档案室,就可以减少在这方面时间的花费,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目前,我们许多地区的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网上查询,但还存在档案归档时间不能及时显示和档案中途的归置未知这方面的不足。

三、提高土地档案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构建完整的土地信息资源。土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土地信息资源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工作人员应该利用丰富的资源以及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对于传统的土地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提升土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通常来说,土地信息资源的建立应该满足以下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坚持协调协作原则。所谓的系统性就是在土地信息资源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对土地信息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联系,还要对土地信息以及外界环境之间进行联系,保证其整体性。所谓的实用性原则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土地信息资源管理方式也不一样。所谓的坚持协调协作原则就是保证各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协调,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土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加强专业的人员培养,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培训中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另外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件,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要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突发事件。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对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督促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补充专业知识,快速掌握工作内容。另外还要制定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其胜任土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结语

积极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土地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只有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霓.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