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十篇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十篇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23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1

【案例背景】

随着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演变,学校教育也进入深水区,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落差很大。现实中家庭教育的理念多失偏颇:一是家庭教育有失管教,二是教育期望失落准则。有失管教表现在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期望没准则表现在孩子只重技能忽略品格修养,成绩好就好孩子,考上好大学就算有出息,能挣大钱就算是有成就。现在多数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品质提升,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性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人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学校又不积极配合。这样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家校之间自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家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事件,学业负担方面的占大多比例,究其原因,多在双方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认识有分歧所至。怎么才能及时有效化解家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摆在现代学校管理评价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描述】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教育简单粗暴,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偏面浮浅。城南友谊小学围绕五年发展规划,在家校共育方面积极探索,把“培训家长”作为学校的一项主要常规来管、来抓、来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把对“家长的培训”纳入五年规划,构建家校并育机制。“学校规划”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条主线,搭建“教师成长、家长成长”两个平台,依托学校“读书月、艺术月、感恩月、科技月”四个活动载体,建构“习惯教育课程体系、阅读教育课程体系、活动教育课程体系、艺体教育课程体系”四个方面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五个维度”教育目标:即做“好学生”,“好老师”、“好家长”、“好学校”、“好校长”。在“规划框架”中,学校把“三个一”教育机制中的“家长培训”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通过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搭建家长学校交流平台,创建和谐稳定的家校关系,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把对“家长的培训”列入主题活动计划,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从2014年春季开学,学校全面启动家庭教育知识主题系列培训教育活动,着手对所有年级家长进行全覆盖式教育,培训内容围绕“知心姐姐”卢勤的家庭教育知识视频,分低、中、高年级段集中轮周进行主题学习讲座,从“给父母的忠告、爱孩子的十种方法、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12个主题、25个内容,36周时间进行视频观看,在学习中借鉴,在感悟中践行。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让更多的家长形成共识: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3.把对“家长的培训”定入学校常规来抓,共建快乐成长家园。创新家校共育机制,凝聚家校育人合力。2016年暑期开学后,学校深入创新家校联系活动,通过完善家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微信平台这些教育工具,破解家庭教育中的盲点。每周一是校长接待日,家长走进学校嘘长问短,触及学校教育的短板和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校长信箱着力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成了得力“助手”;微信平台更是成了简捷便利的交流沟通方式。这些策略和手段的使用解决了家长对教育知识的需求、解决了学生教育的薄弱环节、解决了家校联系的热点难点,这些都为推动文明校园建设、都为学生间矛盾预警、都为家校教育契合度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

4.把对“家长的培训”深入开展成为学校开学必修课,打造师生成长的阳光乐园。多年来他们对一年级学生家长开展的系列培训包括:①教导处负责的入学常规教育管理知识培训(包括学生上学带的一张卫生纸都要讲到);②以老带新家长对家长的经验分享培训(即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家长对一年级家长的培训);③教师层面的教育要求培训(升入二年级的原一年级老师对家长进行培训);④专家层面的家庭教育理念系列培训;⑤学校层面的校长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家庭价值观方面的互动式培训。五场培训使家庭教育系列知识走进家长心中,达到让家长迅速配合学校、帮助老师做好方方面面教育常规管理,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案例分析】

1.对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的能力,改善家长的期望,提高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实施教育能力。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家长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交流座谈会、联欢会,可以增加学校与家庭双方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促进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教学相长,有效合作。通过这些平台与方式,让家长能更加理解与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达成家庭、学校对孩子的“共育”。

2.对家长进行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家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家长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优质资源交流共享,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城南友谊小学在家委会的多方配合下形成了学校“护学岗”管理队伍,使学生放学秩序管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城南友谊小学政教处每天轮流安排10名家长自愿服务者根据学校安排时间提前签到、穿服装、拿指挥旗,对学生上下学路段的五大路口(郝经公园入口、希望广场面粉厂入口、幼儿园下坡入口、学校大门下学生入口、三中巷上台阶入口)进行交通管控,有力整治了交通和其它安全隐患,成为“家校合育”的一面旗帜。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2

浅析农村普法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由表面向实效转变,由狭隘形式向广泛形式实施。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广泛性。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自然增加了广阔的宣传空间,农民的普法教育阵地逐步宽广起来。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农民每天能直观地看到法治节目,通过观看《法眼观察》、《法治现场》、《直播南京》、《今日说法》等等法治节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法律知识。从而达到了面广量大、自然直观的教育效果。2、采取以会代训和培训进行法制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农村每年要举办多次各类形式的普法培训,根据培训的对象,结合普法,分类示教。一是领导干部参加学法培训、研究工作,安排法律教育的内容,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指定学法日等形式,坚持干部带头,学有标兵;二是每年利用党员冬训班活动日组织千余名党员学习法律,接受面大,普及性强;三是集中骨干培训,采取三天、五天不同等级骨干培训,较好地落实普法任务,更好地帮助农民学法、用法教育;四是抓好企业厂长、职工培训,促进依法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收增效;五是推进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经济,依法勤劳致富;六是在矛盾处理过程中,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矛盾,结合有关法律,向当事人进行宣传教育。七是采取其他不同方式的培训等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教育效果。3、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实施普法教育的实效性。根据不同季节,采取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一是开辟法制长廊,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物资交流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三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县镇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接受群众咨询。同时,根据地方习惯组织法制演出宣传队,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运用小品,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四是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五是采取送法送书进村入户、问卷调查,根据农民群众需要,解答法律知识,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六是以电教化教育活动为基础,制作大量的农民法制讲座系列录象VCD碟片进村入户播放,充分发挥电教化手段的作用。4、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单位、企业、学校、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并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以事论法、以案讲法,让群众听得懂、好理解,现场开庭、现场说法、更贴近广大群众。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更具有说明力。为推进农村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政校、夜校、职校的作用,同时,成立普法学校,不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农民等多方面人员进入普法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学法自觉性。5、采用刊物、书籍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普法教育的灵活性。刊物、书籍是开展普法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精神之源。一是针对农村青年求知求法愿望强的特点,一方面在各图书室、阅览室、借有关法律书籍、刊物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各自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实用性强的法律书籍,作学法的补充。二是送法(书)下乡,编写和发放法律书籍。一方面集中发放普法教材《读本》送到家;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100问,青少年案例教育100例等农村、农民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开展家庭学法活动,母子(女)同学法、父子(女)同学法、夫妻共学法、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活动,做到自行学法与共同学法相结合,家庭学法与社会学法相结合,集中学法与个人学法相结合,推动普法教育的全面发展。6、开展学法竞赛、评比活动,实施普法教育的氛围性。开展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性和积极性,要将组织安排学法变为自己要求学法的氛围,开展农民学法竞赛,农村学法考核、评比,实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测试、评比活动,积极的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学法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对普法工作、法律学习的检阅,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应把普法与遵纪守法光荣户、文明户、先进个人评比结合起来,与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比结合起来,与文明单位、先进单位评比结合起来,与争先创优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总之,农村普法教育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主体式的新格局。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特困家庭 子女教育 国家教育 救助 职业训练 学校社会工作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终极标准,它要求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客观来分析,在落实面向全体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弱势家庭子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特困家庭是弱势家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此类学生在高职学生中比例较高。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研究和教育,针对他们的问题行为,力争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促进他们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对学校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期望,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独木不成林,尤其是针对特困家庭子女中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的介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力支持建立专门的国家教育救助政策和制度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理论研究认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是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其工作报酬偏低。可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贫困家庭青少年“脱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青少年的人力资本,如学历、职业训练,以便做好就业准备,并为将来取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教育救助政策作为社会福利政策,在发展中也必须面对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其家庭向上流动的唯一机会,而投资教育虽然对国家和家庭是一种财产负积累,但对青少年而言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虽然我国目前也有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但由于资格要求高而覆盖面小,因此需要从观念出发,探索教育救助政策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运行出发,全面检讨效率和效果,为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奠定基础。从2000年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4年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国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下一步,国家计划实施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图和意志,也在释放着积极的信号。 

目前我国建立的新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概括为“每年资助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名”,即今后我国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人,其中1600万个资助对象是中职学生。新的教育资助体系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未来青年一代之中,多数学生都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教育之后才能进入就业岗位,因此,支持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今后我国教育的整体宏观结构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中有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有多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就业岗位;同时高中生升入大学,其中也要有一半左右上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上本科院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包括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和良好的职业教育。教育部门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是让学生不论是否参加考试,只要愿意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然后再进入就业岗位。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说,新的资助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增大了财政投入。过去对于高校这块来讲,中央财政投入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每年才10亿元。这次改革以后,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超过60个亿。二是资助面扩大。过去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奖学金每年5万人,助学金是53.3万人。现在调整以后,国家奖学金还是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是52万人,国家助学金是347万人,合计超过400万人。三是强度增加了。过去国家奖学金是每人平均每年4000元,现在调整以后,增加到8000元。国家助学金过去是每人平均每年1500元,现在增加到每人每年平均2000元。此外,针对贫困学生还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一年投入的500亿元经费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308个亿;各学校按事业收入的4%~6%,提取了一些经费资助学生,一年加起来大约是90个亿;再加上助学贷款一年大约100个亿,加起来就是500个亿。根据现在的分配方案,大学(含高等职业学校)将有400万学生获得资助,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20%,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分析,全国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大约是20%。随着新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加上各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措施,基本上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中等职业学校1620万学生,每人可以获得1500元的资助,占全国在校生的90%,金额达243亿。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说,高校的穷孩子没钱交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家里经济困难,可以每年拿国家助学金,基本解决生活费问题;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好,还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唯一的限制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不能重复拿。另外,你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助学。 

国家对特困生在生活和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是一个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我国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如何完成学业?首先要靠国家政策,当然国家政策是不断完善、改进的。 

二、建立创新性的组织和开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活动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教育扶贫的目标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后的目标是资助每个农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至少培养一个高中阶段学生。而江苏的一位领导提出,真正的脱贫是力争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为了使贫困家庭子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应针对特困家庭的特殊情况,规划一些立足长远的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方案,积极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能够持续接受教育,尽可能完成大学教育。当然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计划并不一定都要培养到大学毕业,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或能够进入大学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有一技之长,顺利在劳动市场上就业,才能有利于协助贫困家庭走向“脱贫”,进而使特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在中国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不能单靠一两个短期的训练计划,而是要对整体正规教育、职业训练及在职教育进行改革,加强不同教育间的整体协调,才能使教育制度更符合人力资本发展的需要。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多种面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服务,而同时教育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两种训练都属于以职业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的训练,这些训练也需要同正规教育配合改革,否则正规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仍然会与社会人力需求脱节;而家长与学生仍会将职业教育看成是次等教育,参考海外的经验,建立一个双轨制的资格制度,允许学生在传统学术学习与新兴职业教育中容易转轨,吸引更多不适应现时正规教育的学生入读职业教育的途径,将是我国未来人力发展政策可参考的重要措施。 

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了800万人,基本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教育结构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是一项战略任务,具有标志性意义。要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助学政策和即将实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引导更多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 

三、与国际接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贫困家庭青少年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压力对他们接受教育的直接影响是缺少充足的教育经费,而间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学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师生关系、同辈关系、学习气氛、理想价值观的确定等。因此,需要依靠学校获得更多的课程以外的辅导和支持,有些国家开展的“全方位服务的学校”的理念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借鉴。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和学校、家庭及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应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一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针对个别贫困家庭的学生及其家庭问题,如学校适应、同辈团体互动、家庭关系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问题的本质,发掘学生案主所存在的内在优势,强化这些优势,增强案主面对挑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让贫困家庭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小组、教育或治疗小组、自我肯定训练小组、愤怒控制小组等活动中,使其能够在专业的协助和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此外,也可以为贫困学生的家长举办教育或成长小组、自助小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的技巧训练,协助家长缓解管教子女的压力和分享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使那些较被动的家长能在自助小组的自由参与氛围中,主动了解和投入到教育的过程中。三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将贫困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相连接,增强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能力和权力,使之懂得运用社区可接近的资源。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在贫困学生家庭所居住的社区,寻找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以学校为基础为贫困学生所建立的社区社会支持方案,也使学校和社区互动的关系结合得更为紧密,进而影响到社区中的家庭。四是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例如向家长解释亲职教育的适当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方案、可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福利机构名单及其服务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向教师提供贫困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相关资讯等,包括个人生活史、家庭状况等,协助教师达成教育的目标。从街道(村委会)到省一级机构,我国政府体系完善的社会管理系统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 

四、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特困生的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其一,要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我们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据了解,针对特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和教育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提出了“精神扶贫”的口号。什么是精神扶贫?贫困学生的心理、习惯、思想素质等,是他们后天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的;贫困生长期在贫困家庭成长,很容易产生羞怯、自卑、怯弱以及虚荣等心理。精神扶贫指的是,贫困学生换了一种环境后,不断有教师、辅导员、同学用更多的方式来疏导,对他们进行心里健康教育,使这些学生能够摆脱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阴影,根据学生的潜能、兴趣和学习专业情况综合分析,在他最有可能发展的方面帮助他,提供很多资助。当代大学生不能什么都靠父母靠亲戚朋友靠社会,外国的学生18岁就自立了。 

其二,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民国;女子职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5-0067-06

20世纪初,“西学东渐”思想在中国国内的传播达到高峰,女权思想随之不断渗透,而男女平等、女性像男性一样接受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教会教育的渗透、西学的涌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撼动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广大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生活,逐渐获得独立。

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刘王立明提出,妇女“非得先有职业不可,假使没有职业,就谈不到解放二字”[1]。邢知寒认为,“妇女职业问题在职业教育和妇女运动之中,实在是最重要部分”[2]。教育家赵欲仁认为,“女子问题是社会问题里一个重要问题,要社会问题有一个切实的解决,先要女子问题有一个切实的解决。女子问题内容复杂极了,然使女子具有相当职业却是女子问题里一个最切实的解决方法”,“不能把家庭工艺做女子唯一的职业了”[3],职业是女性解放、独立的根本基础。女性如何解决职业问题?“若说治本,仍须从‘职业教育’方面去努力扩充改良”[4]。因此,在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女子职业教育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不断发展。

一、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基于清末“实业教育”即为“失业教育”的现状,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1913年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观点。1914~1917年间,他通过对中外实用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明确提出“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职业教育之警心动目,而职业教育之声喧腾众口矣”[5],实现了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到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随着职业教育思想的确立,女子职业教育对原有的女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原有的女学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要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到群众身上,把事业从家庭移到社会方面”[6],职业教育成为女学的新方向。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统计,从民国初年开始逐步兴办各种女子职业学校,至1921年,全国已有女子职业学校27所,其中,江苏9所、浙江3所、福建3所、湖南4所、湖北2所。

为提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谋求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1年向全国女子职业学校征集、答复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20个问题,涵盖了设科、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教材、训练、设备、经费等方面。同年,赵欲仁在浙江私立甲种女子职业学校就40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分别做出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根据调查分析和当时女子职业“活动范围非常狭仄,事业规模非常简陋”的现状,认为规划、实施女子职业教育“一方面要迎合世界的潮流,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还要切近学生的趋向”,一切规划设施要不断的革新,这是女子职业教育者的一项重大责任[7]。办理女子职业教育要“兼筹顾,必能收极大的功效,更希望对女子职业范围设法推广,……,女子职业教育的前途,也就受赐不浅了”[8]。

1930年4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关于女子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专题讨论会,专门就11个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了女子职业教育三方面的必要性,“职业为服务,则女子亦应为社会服务,即亦应有职业,亦应受职业教育;从妇女运动上来说,要求解放,要求经济独立,不能不受职业教育;要打破安坐而食的习惯,而为直接或间接生产的女子,应该受职业教育”[9]。杨鄂联提出了“女子要求解放,要求经济独立,要求承继财产,必须有相当的教育,尤其需要的是职业教育”[10]的观点,同时认为,过去女子教育多数重形式,内容空泛,很少能有实质应用的,所有女子职业学校中十之八九为刺绣缝纫,范围狭窄、内容单调,因此,要办理好女子职业教育,必须符合的条件是:设科要适合时代与社会需要、办学不限于学校形式、修学时期要灵活而具有弹性、设备要切要而经济、教材要扼要而生动。李仁认为,“女子有了职业,直接可以自谋生活,间接少了分利的人,岂不是事半功倍吗”[11]?邹韬奋指出,女子职业教育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双重积极作用,“直接可改进女子生活,间接还有几种好结果:一是于家庭经济方面不无小补;二是增加全国总量生产力”[12]。

由于女子职业教育关系到女性的社会职业定位和地位,通过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新认识,确立了女子职业教育在民国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开展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

1913年,黄炎培主张:“筹设女子艺术学校,授烹饪、裁缝、刺绣、绘画等,俾娴于家事于工,各赡其身家而有余。”[13]为推进女子职业教育,1931年8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镇江召开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通过了《呈请国府在各市县创设女子职业学校补助私立女子职业学校经费案》、《女子职业教育应扩大范围案》、《推行女子职业教育案》、《请教育部饬令各省市县立妇女职业补习学校案》等提案,呈请教育部训令各省市教育厅局,从本年度起,尽量推广高级及初级女子职业学校,传令各地方就本地需要,切实推广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学费上要给予减免;对于办学完善、成绩显著的私立女子职业学校,政府应给予补助。同时,为培养女子职业教育师资,提出《养成家事师资人才以应今日之需要案》,呈请教育部指定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和武汉大学设立家事科,专门培养所需师资;建议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家事教育研究会,对女子职业教育开展深入研究。

1930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届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两个提案,一为《请求各职业机关尽量容纳女生服务案》,认为“毕业生出路,尚难畅通,究其极实非供过于求,乃各职业团体未能于女子相宜之职位,尽用女子也。拥有解放女子相宜之美名者,亦不过略置一、二女职员,以资点缀而已,终非女子职业前途之光明”,建议教育部“传令各地教育行政机关,保送女子职业学校毕业生,于有关之各职业机关服务”。一为《如何促进女子职业教育案》,提出“应注意增进女子服务能力,与女子职业指导”;在省立女子中学中,“应根据地方需要,设立女子职业科”;女子职业学校“应看定社会何种最需要,何种生利最大,何种职业女子参加最为相宜,应规定目前最须注意的几种职业科”等方面建议[14]。1933年,郑汉文对七所女中初一至高三五个年级各1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志愿是否决定、大致决定从事何种职业、确实决定的具体职业、决定职业的因素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得出“男女两性在心理方面、生理方面,而尤其在环境方面都有相当的差异,这些差异间接的或直接的足以影响他们职业的选择”[15]的结论。这些对社会给女子提供适合岗位、学校根据需求设科和开展职业指导、女子本身技能的增进等切实办理好女子职业教育,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和方向。

为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新女性,1925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华职业学校联合会第四届大会上,通过了《审定女子训育标准案》,并由联合会通知各省区女子职业学校参考。案中提出女子训育,除人格的训练宜平时随时指导,和执行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行设计委员会制定的各科公共训育标准外,拟定切合女子训练的若干标准。在德性方面,要使女子了解人生的真意和对于社会家庭的责任;在言行方面,要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信仰科学的精神、精细的头脑与敏捷及判决的能力、合理而有序的语言,要使她们明白社会情形、经济原理,有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行为;在日常社会方面,要使她们不浪费、不妄言、不畏惠、不怠惰、不作无益害有益、不以小利害大德,注重艺术,利用科学,做到常乐亲、常和爱[16]。确立了于社会、家庭及自我的新女性标准和要求。

三、女子职业学校的设立

1913年,《实业学校令》第三条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17],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女子职业学校设立的合法性,成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分类,扩大了女子接受教育的范围。其办学性质和主体上分为公办和私立两种。1923年1月,江苏组织召开教育实业行政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黄炎培提出的《江苏职业教育计划案》,要求“凡家庭工艺、或商业、或园艺等,为女子能力与社会习惯所宜之职业,应设法使之逐渐推广。……,以期达到人人得以自立之目的”[18]。在法律的保障、社会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界的推动下,女子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设立,并在办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上具有较高质量,从当时较有影响的几所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可见一斑。

鉴于当时各女子小学校的毕业生,除少数进师范继续求学外,大部分没有相当的学校可上的现状,时任苏常镇守使朱熙会同本地人士,于1919年7月在苏州创建江苏私立女子职业中学校。初期分为三科:一为中学职业科,招收高小以上毕业生;二为补习职业科,招收智识较浅而有志于学习职业知能的学生;三为工徒科,专收社会上失业的妇女,使她们有学习职业知能的机会并得到一些浅显的基础教育。中学职业科又分美术、商业、工作三科,各项的课程又分为普通、专门两类,采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置体系,普通课程主要是与职业有关的,与一般中等学校难度相同,专门课程则由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己选择。补习职业科除课程内容比中学职业科稍浅外,其他与之大致相同。工徒科则以工作为主,除每天用一、二小时教浅近的国文、算术外,都以工作训练技能为主。采取了分类分层教学的模式,所有教学实行半工半读,紧贴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此后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拓展职业科设置,《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5期介绍,学校设有高中、初中两种职业科,高中职业科分为商科、师范科、文学科、美术科、摄影科、家事科、花洋服装科、音乐科,初中职业科有刺绣科、刺绣特科(专为年长失学而学习刺绣的)、社会服务科。每人每学期除必须修习的基本学科课程外,必须选修至少一种职业科,这样学生到毕业时,至少能学到几种职业技能,扩展了女子的职业选择范围。到1930年统计,该校毕业生共206人,其中,升学的占40%以上,当教员和从事商业职业的各占20%以上,从事家庭服务的占10%左右。

1921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上,赵欲仁介绍了由谢雪女士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女子实业学校情况,该学校1916年改名为浙江私立甲种女子职业学校,设有预科一级,刺绣科、染织科、缝织科各一级,另设国民高小两科及补习科一科。补习科是为年长失学的妇女设立的,学期长短不定,以达到规定程度为标准,达到标准,成绩及格,就可以升入职业科学习。国民高小两科,除普通课程学习外,还加入了缝纫、织物及花边等职业科目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便于学生技能操作,学校自建了染色、机械、缝纫、织物、刺绣等五个实习工场。在教学方针上,“注意公民教育,职业不为生利计,而为造就善良之国民计,有道德而后有补于国家,不可偏于实利,而忽于法纪”,“学生工作须用脑筋,不但能仿造,须出之学生设计规划,……,使学生自筹自思,然后有改良有发明”[19],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相关妇女运动团体和人士也积极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如饶耀晖女士1920年所创办的安徽安庆女学,原附设职业科,“鉴于皖省贫苦之妇女甚多,非授以职业之知能,难维生活”[20],经安徽省党部同意,改组为完全的女子职业学校,设立商业、工艺等科。李静珊女士1912年创办武进县立女子职业学校,根据“中年失学的妇女亟求职业的却较普通的人数多”[21]的社会现状,学校于1919年增设了职业补习科。1927年,江苏党部妇女青年运动会发起设立贫民女子职业学校。为振兴、发展镇江原有的丝绸业,冷御秋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同创办了镇江女子职业学校。1933年,华勋扬女士创设国祥女子职业中学,设化学、机织、缝纫三科,并设有规模较大的工场。1935年9月中华妇女节制会刘王立明女士在该会附设创办了中国女子家事职业学校,以增进女子关于家事的专门知识,设家庭管理科、保婴科等八科。

民国女子职业学校在科目设置上,不仅适应社会产业需求而且适合女性特点,更重要的是不仅招收适龄女子学习,而且还兼顾招收年长失学的妇女,是面向全体女性的职业教育,极大满足了社会女性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在普通女子学校设立职业科

为扩大女子职业教育的范围,使更多女子接受到职业教育,1919年5月,教育部同意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的《女子中学校应附设简易职业科并须扩充女子职业案》提案,要求省区“女子中学校可酌量地方情形,附设女子简易职业科,以资实用”[22]。1924年,教育部特训令女子中学,自秋季学期开始,加设家事科,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附发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所制定的家事科实习计划,以供各校参考。计划中就家事科实习场所设置包括:客厅及寝室,“仿家庭制度而设”,“室中陈列器具及方法,皆令学生自出心裁,随时变换,以养成整理之才能,及审美之观念”[23],突出对女子实用操作技能的训练。

1924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教育会会议提出《女子学校应斟酌地方情形速加课职业科以增进生活能力案》,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区教育行政机关查照办理。案中提出,“多数人之心理,以为适于妇女之职业,仅小学教师,其他农工商各业,几视为男子之专利,此种心理,甚足以阻碍女子教育之进展”,同时,“惟是女子职业学校为数不多,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女子之生活问题,而置大多数女子生活于不顾,殊非所宜”,基于以上情况,“亟宜就普通女子教育,斟酌地方情形,加课各种职业科目”,采取的办法是女子中小学校应“择职业科目之一种,定为必修科;都市女子学校应注重商业科”[24]。如1933年上海乐华女子中学增设职业科,分缝纫、烹饪、打字等科;培成女学增设夜班,教授英文速记、簿记、打字等课目。1934年,江苏省教育厅在省立扬州中学增设初级女子生活学级一个班,其宗旨为“造就身心健全,具有强固民族观念,活泼纯良女性,充分实用知识,独立谋生技能,而能刻劳耐苦躬操家事之女子,籍以改良普通女子教育”[25]。另外,1921年,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家事研究会,全体学生都为会员,开展家事研究、编辑家庭内容、组织模范家庭实习家事等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职业技能。

五、广设各种妇女传习机关

针对数量众多的失学、失业妇女难以得到职业教育的机会,1925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教育会会议通过了山西省教育会提出的《倡办家庭工业传习所案》,由全国教育会“通函各省区,就所属县分试办,以次推广”,提出家庭工业“应特别注重手工,务使练习娴熟,适于家庭经营,得以供给日用所需之品”,在设科上可就地方情形酌定,如机织科、针织科、编织科、刺绣科、编物科、制帽科、玩具科、洗染科、缝纫科、造鞋科等[26]。为解决这些妇女的职业问题,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设立了各种妇女传习、补习机关,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从稳定社会、解决民众生计上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江苏账务处为救济各县兵灾,在各灾区为妇女广设女子工艺传习所,制定了《江苏灾区女子工艺传习所办法》,以开展对妇女的职业技能训练。1927年,广州市行政当局,对全市以击鼓卖唱为生的233名妇女,特别设立了由市教育局管辖的鼓女教养院,要求全部入院学习,所有开设科目都为职业科,课程分为科学与艺学两大项,三年毕业,以达到“授以相当之教育与技艺,使将来有谋独立生活之能力”[27]。1930年3月,南京市教育局创办妇女补习学校,招收成年失学妇女,教授普通公民家政常识、应用文字等,使她们掌握相当的职业技能。同年,由于广西战乱频繁,妇女失业的很多,生活无法维持,梧州市长区芳浦设立女子职业讲习所,收容失业妇女,进行培训。上海县立闵行民众教育馆1931年设立花边传习所,专门请花边公司技术人员传授技艺,对于在该馆补习班读书的、有民校或小学毕业证书的、流动学校学生、能识字经核准的等四种女子对象,都免收费用,对于不识字,又不愿入补习班或流动学校读书的,则收取学费三元。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在解决妇女职业技能和职业问题上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大量社会妇女有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以湖南省立农民教育馆统计数据为例,1934年到1937年上半年的七个学期中,其妇女职业班学生数依次为109人、172人、262人、212人、330人、441人、561人[28]。

民间团体和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解决社会妇女的职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距湖南湘乡县城九十里的罗氏进德社,鉴于妇女缺乏求学的机会,自1922年8月,由该会女子职业部组织了女子职业社,学员相互传授各人所擅长的家庭工艺,另外还聘请女教师,教授女子学(文化知识)、术(工艺技术)两类科目。创办于1932年8月的私立上海妇女补习学校,设有国文、英文、算学、簿记、音乐、缝纫、刺绣等七科,分初、中、高三级,为方便妇女学习,设有晨班、午班、夜班三种班。以“训练新时代之健全妇女,内而能改善家庭,外而能服务社会”为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为“陶冶妇女的良好品性;增进妇女的生产技能;培养妇女的勤劳习惯;提倡妇女的健身运动;改善妇女的休闲娱乐;涵养妇女的审美观念;指导妇女的治家方法;训练妇女的团体生活;引起妇女的服务兴趣;养成妇女的爱国思想”[29]。1933年,黄梅仙女士独立创办了俞塘妇女半日学校,招收16岁至40岁的失学妇女,采用半天读书、半天做工的形式,学习内容都为应用知识及技能,为鼓励妇女学习,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提供书籍等用品,做工的发给工资,对每月不缺课的还发奖金。

六、家事教育的主导地位

随着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潜藏于人们思想深处固有的“良妻贤母”封建传统思想还在继续发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社会矛盾的凸显、失业状况的日益严重、人们生活的艰难,从30年代初开始,妇女以家庭为中心的家事教育论调逐步左右了女子职业教育的方向。

周厚枢认为,女子受教育后,到社会上谋取了职业,导致“持家不能为贤良之主妇,育儿不能为辛勤之慈母”,这是“不良的教育”,应该使最大多数女子接受家事教育训练[30]。章绳以称,“所谓家事教育,为谋改善家庭中之生活,增进家庭间之健康,充实家庭内之经济,圆满家庭中之幸福,以及家庭内一切事务处理之方法”,家事教育“为人类生活必需应用之科学,为改进社会基本之教育”[31],在女子学校中,“非注重家事教育不可,在课程标准中列入家事一科”[32]。1935年,中华教育社第十五届社员大会暨第十三届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女子家事教育作为中国当时职业教育的六个中心问题之一提出:女子家事教育应如何提倡与实施?提出了要积极推行,谋内容的充实;由教育部或政府特别颁布命令,明确宣示良妻贤母主义的教育,确定地位,加强监督指导;由教育部详订女子家事教育实施标准;各省市女子师范学校要特别注重家事教育;普通女子中小学要加入家事课;多方提倡设女子补习教育机关,为年长失学的女子补习;社会教育方面要特别注意女子补习、家庭指导[33]。职业教育界的这些观点和思想占据了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女子职业教育演变成为单一的女子家事教育,民国女子职业教育走进了作茧自缚的狭窄之路。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创新,农村妇女素质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全社会和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余姚市妇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己任,“越位思考,定位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走出“三八”线,以社会发展大局为背景,积极寻找与社会各界联系的衔接点与切入点,全面开展农村妇女素质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现状篇:夯实基础,形成妇女教育培训新格局

——底子掌握清。为了有利于学习培训活动组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市妇联要求各基层妇代会组织对本村(社区、居)的女性的基本情况做到个个清。年起,为切实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组织开展了五星级妇代会创建活动。其中即要求基层妇代会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女党员、女代表、女能手、巾帼志愿者、全体妇女群众等群体的基本档案,促使基层妇女干部对本辖区内每个妇女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培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要求制订了相应的分类学习培训制度、计划。

——阵地建设广。为确保妇女学习培训有地方可学,市妇联要求各基层妇联、妇代会重视资源的整合利用,除了乡镇(街道)劳动力培训中心主阵地外,切实加强基层妇女组织的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妇女学校、家庭教育妇女教育点、远程教育接收点等。目前,全市已建有216所妇女学校,957个妇女家庭教育点,305个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这些阵地在组织农村妇女开展素质工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我们还积极借助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256所家长学校,女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教育培训阵地等,加强妇女素质的综合培训。

——培训形式多。为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妇女在求知和就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我们要求基层妇女组织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提升女干部能力的综合型培训、提升广大女性文明素质的知识型培训、促进就业转移的的技能型培训等培训模式,努力做到多管齐下,将知识传授与科学导航相结合,将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上岗培训相结合,将基本技能培训和订单、定向培训相结合,努力提升广大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培训内容丰富。面对基础素质参差不齐的众多农村妇女,我们坚持因人而宜,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技能和创业能力等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综合素质培训。近年来,全市各基层妇女组织开辟了计算机、家政服务、农家乐、插花艺术、缝纫、文明礼仪等30余种不同门类的培训课程,努力实现素质培训、科技致富、文明礼仪,绿色环保、科学教子、普法维权等“六进”农家。

——专家队伍优。为努力提高学习培训效果,近两年来,我市妇联组建了多个专家队伍组织。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邀请高校有关专家组建高校专家技术指导队伍,目前全市有獭兔养殖、名茶培植及制作等方面的高校专家技术指导队伍10支;二是健全完善市镇两级科技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市内各级专业技术培训队伍,全市有科技指导服务队伍23支;三是组织专业大户形成专业技术帮扶队伍,目前全市有蜜梨种植、水产养殖等专业技术帮扶队伍8支;四是邀请全市40余名教育专家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教子有方”专家组织等;五是巾帼志愿者队伍由法律工作者、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

——培训实效好。20年,我市各级妇女组织主办、协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250余期,培训妇女2.1万余人次,有近万名妇女就业;组织开展远程网络培训600余场,受益妇女近3万人。市镇村三级妇女组织共组织各类短训讲座农业新技术等知识讲座、咨询120多场次,发放各种资料5多万份。

特色篇:务实创新,打造妇女教育培训新阵地

——以各类政府培训中心为主阵地,促进农村女性就业、创业

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用足用好政策资源,联合乡镇(街道)社保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妇女转产转业。近两年,共有3.7万名女性接受培训,近万名妇女实现再就业。如朗霞街道妇联培训的100名缝纫工全被当地一家公司录用;泗门、梨洲等乡镇(街道)开展丝袜花的制作培训,培训妇女150多人,现有近100人在为企业加工丝袜花。

二是整合就业服务中心资源,为农村富裕女劳动力创业就业服务。利用大岚镇的丹山家政服务中心,阳明街道的就业咨询服务站,梨洲街道的巾帼就业服务站,临山镇临浦村的村级巾帼家政服务站等资源,开展职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供职业咨询,介绍岗位,今年已服务近5000名妇女。如临山镇临浦村巾帼家政服务站,首期培训的50名农村女家政人员,在结业典礼上当场被当地企业一一雇用;丹山家政服务中心培训的大岚保姆,在宁波、余姚两地供不应求,出现了一保姆难求的局面。

三是开展实用技术等综合能力培训。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阵地资源、依托各类专家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实用技术,法律知识,文明礼仪,农业生产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相关技术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贸易和信息收集与应用等方面知识培训等,开展手把手的技术传授、经验交流等互助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

——以远程教育网络为平台,提升妇女综合素质

一是定方案抓试点。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市妇联把通过远程教育开展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广大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成立了农村妇女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余姚市农村妇女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对妇女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措施、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明确,形成了完整的运用远程教育开展大规模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工作方案。为推动全市农村妇女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市妇联还由主要领导亲自主抓,确定了试点乡镇、街道,邀请远教办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习计划、工作措施,健全教学组织、活动登记、信息反馈等制度,在全市普及推广。

二是建阵地强保障。市妇联把建设妇女远程教育阵地,提高组织保障能力作为落实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分别在市、乡镇(街道)二级妇联设立了农村妇女远程教育辅导中心,在村一级结合妇女活动中心、妇女学校等建立农村妇女远程教育辅导站,并延伸到“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妇女家庭教育点20余个。目前,305个远程教育接收站点遍及全市各个村、居、社区,并已开始向有关妇女家庭教育活动点、文化中心户延伸,以确保远程教育对全市农村妇女的教育覆盖面。

三是重质量求实效。为提高教育实效,确保广大农村妇女能“进得来、坐得住、学得会、用得上”,市妇联针对当地农村妇女需求特点,收集了妇女维权、科技致富、妇幼保健、社交礼仪、家庭教育等各类课件12部,20余小时,并制作了以案说法、妇女维权、反暴力等法制宣传课件。年9月、07年3月,市妇联还分别邀请省家庭教育专家朱棣云教授、杭州市委党校马晓秋副教授作“家庭教育”、“妇女维权”等专场报告,高质量的培训讲座,同时惠及全市10000多名妇女。全市各乡镇、街道妇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广泛组织农村妇代会委员、女干部、女党员、妇女代表、女能手、女能人、外来妇女骨干等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教学活动。各村也相应制定了各自的学习培训计划,如市凤山街道胜一村妇代会,计划通过远程教育每年对全村1500余名妇女进行1遍轮训,目前,该村妇女已基本接受1次培训。

——以女性创业组织为依托,发挥培训辐射效应

一是利用女性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实地培训。如依托市科农獭兔场这个省级女性创业示范基地,一改常规培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端,把课堂设在了獭兔养殖基地中,学员历时一个多月学习包括配种、养育、常见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兔皮的采收等所有实际养殖技术,使学员学到的技术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如:本地实地培训的6个女能手都发展了养兔业,其中苗美娣已有年出栏獭兔10000多只的规模。

二是利用妇女专业合作社,开展行业技术培训。如黄家埠镇果蔬专业合作社,由龙头企业——银树蔬菜有限公司为社员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户科技致富能力;杭州湾兔业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社员进行兔业信息交流、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周边农户的养殖技术,推动了一方产业的形成。

三是利用女性创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余姚市女性创业技能培训中心,依托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开展裘皮深加工培训,第一期培训100人都将在该公司就业。

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级女性创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基地6个,两年来,已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其中市科农獭兔场共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兔农300多个。

——以家庭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导航现代生活新理念

一是充分发挥妇女家庭教育活动点的阵地作用。妇女家庭教育活动点是妇女代表联系户制度的深化和完善,是按照“地域相近,便于联系,便于服务,便于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宝塔型组织网络,以妇女代表、妇女骨干、妇女积极分子为中心户长的每个“袖珍型”培训基地,有相对固定的10—12户妇女家庭参与,以其教育规模小,灵活性强,对应性强的特点,深受广大妇女的青睐。在教育培训中,我们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要求基层妇联、中心户长通过充分听取广大农村妇女的意向,采取因群而异、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的年龄和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妇女群众培训学习,每年不少于4次。教育内容的安排上,除每逢中心工作时,必须及时传达市、镇、村的中心工作,宣传沟通,营造氛围外,其余相关的家庭教育等科普知识按类别进行针对性培训,注重实际需求,收到较好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主题性活动的家庭现代生活理念导航作用。自去年以来,市妇联着眼提升妇女群众的综合素质,在广大农村家庭中积极倡导现代生活新理念。通过编发宣传资料、组织法律进村、开展法律电视大赛、制作维权专题片等方式,倡导学法守法理念;通过发放“知荣辱,扬新风,共创和谐家园”全市家庭倡议书,组织“知荣辱,扬新风,共话和谐家庭”电视论坛,开展“十佳新余姚人家庭”评选活动等,倡导家庭和谐理念;通过组织东风小学“1+6节能环保进家庭”主题现场会,开展“绿色家庭”评选活动等,倡导家庭环保理念;通过组织科学营养生活方式咨询活动,开通“教子有方”家教心理咨询广播热线等,倡导科学生活理念;通过组织“文明余姚”组合型单亲家庭陶艺大赛,开展“浦发之约”困难母亲家庭子女冠名助学活动等,倡导全社会团结互助理念。

探索篇:正视不足,寻求妇女教育培训新举措

——调查研究,了解存在不足

一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普及面还不够广泛。虽然各级妇联和教育、科技、劳动、农业等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供服务,但由于农村妇女人多面广,且文化层次及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培训环境差别很大,目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泛,甚至还存在着教育死角。

二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经费缺乏。由于有些乡镇(街道)行政村对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教育培训所需的经费难已得到保障,限制了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农村妇女教育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约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涉及面广,妇联、教育、科技、农林都担负着相应的教育职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影响了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力的形成。

——积极探索,寻求良方举措

一是要大力加强面向社会,尤其是广大妇女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及妇女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培育“四自”精神,帮助妇女转变观念,增强接受教育培训、学习的自觉性,以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6

探索应用型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

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该院的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多年来坚持探索法律人才的职业化、应用型法学教育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即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化和法律事务实务能力的培养)在江苏南京取得一定的影响和实效。法学专业的历届毕业生成为江苏及南京地区的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各界的中坚骨干力量,受到各级政府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司法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普遍好评。目前,根据《法官法》、《检察官》、《律师法》的规定和我国面向21世纪的法制现代化,法学教育肩负重要的时代任务即为国家立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适应实践依法治国略的需要,因此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年来对法学教育与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该院的法学专业创办和发展现状该院的法学专业是1980年设置的重点专业,是江苏南京高校中最早创办法学专业之一(南京大学是1981年开始招收法律专业学生),这个专业当时也是应南京市司法界急需法律人才的需要而开办的,本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对法律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在校外与南京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并且为了体现我院高等法学专业应用型特色,我们在南京市同大律师事务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校内成立了南京同大律师事务实训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金大分部和南京市司法局法律人员培训基地、模拟法庭实训基地,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场所,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处理法律事务提供了机会,以培养他们既熟悉法学理论有能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我院法学专业先后培养750多位毕业生,其中担任各级法院的院长、副院长4人;担任各类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20多人;各级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副局长6人,担任各类处长、副处长10多人;担任司法局局长、副局长3人,担任省司法厅、司法局处长6人;担任律师事务所主任的10多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不计其数,几乎所有的历届毕业生都在司法行业内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成为司法、企业、事业单位各界的中坚骨干力量,受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司法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普遍好评。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流的学生。要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化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化师资队伍。本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对教师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及法律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的专职教师,特别是法律专业课教师既具有副教授、讲师等教学资格,同时又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职业化能力,除应具备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有忠诚和献身于国家法学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目前本专业已有90教师先后具有双师资格。本专业的现有专职教师9人和兼职教授若干,专职教师中4人是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3人以上是讲师,3人以上是法学硕士,一人是法学博士,7人获得律师资格;数名来自于法院的高级法官、检察院的高级检察官、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被聘为兼职教授,重点高校法学院的法学专家、教授担当客座教授。二、该院的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多年来,本专业一直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法制建设需求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局面、针对法律职业岗位群设置培养方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实施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并行、理论教学为实践活动服务、建立以本专业双师为主,司法实践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设立既有校内实习基地又有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互动体系,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职业化开放式教学的新途径。该院认为,法学专业专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高级职业化法学专门人才,即法学专业专科阶段应培养专才而不是通才。这种专才只能是应用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培养研究型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是硕士学历教育阶段的任务,而不是专科阶段的任务。应用型的高级职业化法学专门人才应当具有多元性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能力,即法学专科毕业生除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和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应具有相应的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在确定法学专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时,不能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忠于法律,公平公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法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所追求的目的。首先,本专业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现代法学人才应当是除具备基本法学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熟悉社会各个领域,从中吸取必要的营养。作为法律应用型人才既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逻辑学方面的知识的必备性。因此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开放式法律人才应当是既掌握法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拥有处理各种法律实务专业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法院书记员、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助理等司法第一线的法律实务工作。其次,围绕着培养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我们开展具体工作。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法律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重视对司法实践部门的市场调研,注重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以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及立法部门法官、检察官、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法学、经济法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工作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反复的修改,最终合理制定出突出开放式职业化特色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计划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等。所谓实施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并行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即理论大纲与实践大纲,按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与实践,并且整个实践环节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5。所谓理论教学为实践活动服务教学,就是指教学进程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进行,为学生适应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所谓建立以本专业双师为主,司法实践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就是指本专业开放式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师同时具有两种资格,即具有副教授、讲师等教学资格,又具有律师资格,同时又聘请司法实践部门的司法人员以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所谓设立既有校内实习基地又有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就是指既有校内实训基地,又有校外实习基地,以便更好的实施开放式教学改革的要求。目前该法律专业拥有包括模拟法庭实训室、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拥有南京市各级法院、南京市各级检察院、南京各级律师事务所、南京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南京市各级公证处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广大教师从事双重素质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学校通过一系列引导、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实践锻炼。目前已有7位教师先后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这些教师直接受理各类民事、刑事案件,其他老师参与共同办案,通过办理大量的案件锻炼了教师处理各类法律事务的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素材,他们通过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结合办案实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进一步提高了该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教学品质保证。本专业还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为依托,聘请部分校外兼职教师讲授司法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请进来联合培养符合司法实践需求的职业化开放式应用性法律人才。近几年来,为了确保构建应用型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开展。该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主要以培养职业化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方面突出法律实务课的设置,加大对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注重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的处理法律实务能力培养。针对法律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组合,以达到培养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本专业在法律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实行互动式分析讨论式案例教学,特别是庭审抗辩模拟教学(模拟法庭的庭审、庭审评析)已作为常规的教学手段,经常性的到法院旁听使学生保持与司法实践部门密切联系。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普遍欢迎。本专业还利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固定的专业实习,并且利用本校的律师事务实训所、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经常性的实习场所,学生在校内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务实训所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和处理法律事务,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具体办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处理法律实务的专业技能,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处理法律事务提供了机会,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开办专科培养高等应用型法学人才、构建法学教育开放式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本专业依托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不仅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学教育的法学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大纲,而且通过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法学人才应用型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场所。通过对该院法学专业开办法律专科二十年来坚持职业化开放式教育的不懈努力为该院法学专业开办专科阶段培养法学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构建职业化开放式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提供保障。我院法学专业主要有下列特点:1、教学计划突出职业化的应用型的课程特色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以培养职业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方面突出法律实务课的设置和实践的机会,加大对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践环节的课时数,特别注重对职业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处理法律实务能力培养。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理论互动性的特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互动分析讨论式案例教学,特别是庭审抗辩式教学(模拟法庭、旁听、庭审评析)已作为经常性的教学手段,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普遍认可与好评。3、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相结合的特色我们已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并且本院建立了律师事务实训所、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经常性的实习场所,既锻炼学生的处理法律实务的实践能力,又为开办本科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4、师资结构具有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的特色我们的师资结构已具有双师资格、双师素质,通过办案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结合办案实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高素质师资为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开放式教学品质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保证。5、专门建立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特色我们专门建立了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制定了我们专门建立了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用型法学教育的法学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大纲,并通过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以提高应用型本科法学人才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开办应用型本科法学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三、该院法学专业关于建设应用型特色法学专科的探索(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在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但同时又要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专门人才。专业课的教学,除开设教育部确定的14门核心课程外,根据社会情况、市场经济的变化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诉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整个教学实践中的比重,注意保持我院法学专业已有的自己特色,即法律人才的开放式应用型教育的培养模式(即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化和法律事务实务能力的培养)如用更多时间安排学生旁听、观摩庭审,进行模拟法庭,在司法实践部门实习等。使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采用与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观摩审判、法律诊所(现在的法律诊所效果还是比较好,它成为学生们初步了解法律实务的途径和窗口)、模拟审判,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培养法律实务应用型人才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法体系。当然,这也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跟上,比如法院判例的公开。法院判例如果不能公开,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实施性教学法会形成制约。教师组织教学应强化理解教材理论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采用更多、更适用的案例分析教材。(二)模拟法庭与案例教学法------对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挑战专科段的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前者,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者。比如,我国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经院式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弥补我国法学教育中能力训练和培养的不足呢?我院开办应用型法学的专科时应当继续保持二十多年专、本科法学教育的经验与特色,同时,注意借鉴了国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在传统的课程中大量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而且专门开设了诸如模拟法庭、律师实务、案例分析课等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借用美国法学院的一句格言,这些课程的宗旨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换言之,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索、写作、陈述和行为。听、说、思、写、辩,举手投足都应当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模拟法庭的训练不仅仅局限在法庭上的辩论,而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处理法律问题,而且必须处理事实问题,学生要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依赖于对各种相关学科和知识的了解与应用,比如对于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陈述和辩论的技巧,对于逻辑学熟练运用,对于与案件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拟法庭的训练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综合的素质训练。其作用远非其他传统的课程所能达到。(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知识含量目前,在一些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专业功底不足、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我院在总结二十多年培养师资的经验与教训,我院应继续关心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献身于国家的法学教育事业,学院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惩和淘汰制度,用制度管人。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应允许优秀骨干教师跨校任课。对于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可以聘请司法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年轻的助教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科研或司法实践,只有有了自己的科研、办案成果后才能够上讲台,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标准。当让高校名师都走进课堂。部门法学的专职教师应适当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践。鼓励教师关注法律实务中的新问题,关注对法律运用中的技术性问题。不断吸纳新的法律知识。尤其需要丰富新兴领域中的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专科法学人才是法学专科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是符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对法学人才要求的需要。因此建立应用型专科法学人才职业化开放式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该校二十年来进行应用型职业化法学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制定的教学计划、师资结构、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此来重新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职业化开放式教育培养模式,使其真正担负起我国法治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本专业二十多年来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或同仁的首肯,以激励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7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大力弘扬“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教理念,把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工作目标

1、按教学计划圆满完成省编教材家教课程。

2、使广大家长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家教理论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3、加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家长学校师资水平。

三、工作要点:

1、结合省编教材,分两次完成家长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

2、大力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教理念,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意识。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3、根据省编教材,系统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的方法。

4、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5、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6、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年级教研组的作用,努力完成好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完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班机家长学校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年级教研组的作用。

2、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开学后分别召开三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听取广大家长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通过家长来访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一步探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二)、抓好常规管理,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1、进一步强化家长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授课水平。

本学期,对省编教材内容前三节分两次对教师进行培训,尽快地让广大教师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重点,上课前统一授课内容和形式,保证授课质量。

2、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教案,保证教学质量。

家长学校的教案要严格按照教案的要求,要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过程要详实。教案要求以省编教材为主线,以家庭教育函授大学教材内容为辅助,以《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为案例选用内容,同一格式编辑,学校验收合格后方可上课,本学期要对优秀教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汇集成册。

3、完善学员考核制度,规范学校管理。

每次上课前,由学校统一下发通知,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家长培训时,学校还将下发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对不能按时参加学习的家长,学校要统一组织进行补课,缺勤的学员不得参加优秀学员评选。

4、强化教学质量控制,提高家长作业质量。

要认真研究,分析原因,努力克服家长作业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的现象。及时批改家长作业、及时向家长反馈作业情况、及时表扬优秀学员,保证家长的学习效果。开展组建“学习型家庭”工作,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家庭的文化氛围情况,组建工作意向;其次确定组建“学习型家庭”对象,再次通过学校图书室向这些家庭开放,以充实这些家庭的学习内容。

5、强化家校联系工作,教师应主动走向学生,走向家庭,走向家长,以教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赢得家长的信任,进一步提高家访的质量和效果。每次家访要做好记录。努力做到一学年家访达100%。家长来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热情接待,与家长亲切交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对策。通过活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6、家长学校工作要有针对性,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分层次、分年级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沟通家校联系,促进经验交流。

7、在家长学校中积极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和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使家长能够支持学校开展的耐挫教育、成功教育、个别教育,配合学校科学地疏导后进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校教师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8、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的资料积累工作。做到“六有”:有家长学校,有家长学校组织网络,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讲师队伍,有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记录、总结。

(三)、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1、进一步加强考勤制度、听课制度、交流制度、考核制度、总结评比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学校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考核,认真落实家长学校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真正把有能力、有理论、有素质的教师充实到家长学校师资队伍中来,以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家长视野。

1、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开辟网络家教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家教理论,为广大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8

家庭教育p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孩子的终身。教得好,孩子就很有希望成材;教得不好,则可能毁了孩子一生。家长专业不专业,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孩子的品行举止。相关调查显示:76.4%的家长有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意愿。因此,及早进行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每一位公民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可谓是利国利民之举。

通过立法,强化家长主体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花高价去买学区房、上好学校、高价上补习班等,这些都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条件。俗话讲“三岁看老”,也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和意志品质才是更重要的。对孩子的教育,除了依赖国家义务教育,也离不开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件事,比如孩子因监管不到位失去生命,身心受到摧残,或者心理不健康导致自杀等,对我的触动比较大。所以我坚持不懈地提案“家庭教育立法”,让各个层面重视家庭教育。通过立法,可以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引导家长在生、养、教全程不缺席;可以为家庭教育营造法治环境,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强制对父母进行培训。

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父母在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钮扣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生育后承担着重要的教养责任,但有些父母对此认识不足。为人父母也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培训。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对于幼教、家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为此,政府应提供政策指引和预算经费,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向婚龄男女免费提供自愿参加的系统家庭教育培训课程。我们应帮助更多的“准夫妻”“准父母”尽早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促进家庭和谐、文明,使优良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庞学光:与学校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而当下,我们应该做的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会建立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成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而开设家庭教育学,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而且有助于逐步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现存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倡议设立“家庭教育日”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推动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专业。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从业资质和认证培训设立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此外,我倡议设立“家庭教育日”,通过节日形式,组织各类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9

2011年11月28日对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民勤职专)的全体师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民勤职专正式挂牌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这是民勤职专25年发展之路上取得的又一个阶段性成就,也意味着,这所于1986年成立的年轻学校将更好地发挥职教、成教的示范、辐射和渗透作用,为沙漠绿洲――民勤县的教育移民、技术移民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为民勤县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县域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教学显成果

2011年3月,民勤职专组织08级781名学生参加了武威市中职学生20个项目的技能大赛,并承办了武威市教育局委托的农艺、养殖、农村电工、农业机械等12个项目的竞赛事宜。经过理论测试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激烈竞争,民勤职专共有464人获奖;4月,民勤职专选派4名学生代表武威市赴兰州参加园林植物修剪、狗胃切开手术两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两名学生夺得动物外科手术二等奖,一名学生夺得园林植物修剪三等奖……这些成绩既是对民勤职专教育教学成果的有力展示,又是对民勤职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

成果一:教学改革显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好坏,我们都要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校长辛俊林信心十足地说。为此,民勤职专展开了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近年来,学校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积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的途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还构建了“一三五”课程体系,即夯实“一个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基础),做好“三个服务”(为“三农”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就业再就业服务),实施“五大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了突出职教特色,民勤职专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内容,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专业技能课等,使课程结构体系更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此外,民勤职专还做了自编实习实训教程的尝试。学校根据当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自编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能对口就业的补充教材,将专业培训同本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成果二:师资建设出成效

民勤职专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始终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学习培训和进修,鼓励教师继续学习。辛俊林解释说:“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进行实践操作,又能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

学校通过继续教育、省级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市县高考研讨会、校本课程编写、业务自修、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等形式,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学习。同时,学校还鼓励语、数、外、理、化教师积极发挥特长选学第二专业,要求各专业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证。

三年来,民勤职专已选送了10名教师参加部级骨干教师培训,2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50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有9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建校初的35%跃升到现在的95.1%。其中“双师型”教师39人,占专业教师的40%以上。“双师型”教师中有38人被评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2009年至2011年,民勤职专教师在省、市、县级刊物116篇,参加论文竞赛获省级奖励32人次,市级奖励52人次,有18人次获省、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成果三:实训基地具规模

2011年8月,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680万元的民勤职专实训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室、实训室短缺的问题。学校不但可以开足、开全各专业的实习实训课,而且为学生实习实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提供了稳定的实验实训场地。

联合办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一种有力措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民勤职专推行了紧密型联合办学模式,通过加大与地方企业(公司)联合办学、加大与地方行业联合办学、建立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等,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民勤职专现已与山东滨州技师学院、淮安市创新电子器件厂、福特服饰有限公司、经纬教学设备有限公司等高职院校和企业实行联合办学;与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了“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验基地”,为两校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学生培养等提供了更广、更宽的渠道。

民勤职专目前已创建了勤锋沙产业示范园区联合办学实验区,建立了园艺、养殖和种植等12个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011年民勤县政府又为民勤职专划拨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用地80亩。学校计划用1~3年的时间建设好汽车运用与维修、土木工程、农业机械等工科类专业实训室,并在此基础上申请成立民勤县职业中专职业技能鉴定所,力争到2013年能够进行部分专业中、初级技能鉴定,从而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开展德育出妙招

民勤职专十分重视德育工作,确立了“德育兴校,爱心育人”的德育宗旨,学校还为开展好德育工作想出了很多妙招,包括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室,展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类资料;建立德育室,展出学生各类活动的图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等,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由粗放式转入了精细化的轨道。

第一招:模拟法庭进校园

书记员:本庭现在开庭审理被告人王五故意伤害一案,请旁听人员保持安静,现在宣读法庭规则:

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关闭手机;

二、未经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经允许可以摄影的人员不得使用闪光灯;

三、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

这不是法院的审判记录,而是民勤职专组织的一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剧本。民勤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发出后,民勤职专作出了积极响应,为增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政教处、团委组建了民勤职专中学生模拟法庭,并成立了以校长辛俊林为组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季永峥和副校长叶勇为副组长的“中学生模拟法庭”进校园领导小组,开展了首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这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采用的剧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结合一例因同学之间的争吵而导致故意伤害的案件编写的。剧本编写完成后,学校政教处、团委还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剧本进行了严格审核。为模拟法庭表演专门挑选的12名演员更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熟悉剧本,抓紧排练。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筹备,由学校政教处、团委主办,09级23班承办的民勤职专首次“中学生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

在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时,民勤职专政教处主任潘竟华说:“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是中学生学习法律的第二课堂,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同学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有积极意义。”

第二招:家校联教建平台

家庭是学生生命的摇篮和成长的驿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和人生的第一导师。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家庭教育逐渐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民勤职专的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所以教师很少进行家访,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常采用给家长打电话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而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请家长来校协助管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往往是学生已经犯了错误才告知家长,教育效果很不明显。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作用,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思想行为,使家校沟通更具时效性、持续性和普遍性,民勤职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对话平台。

其中,家长联盟教育活动开展得最为有声有色。民勤职专办公室副主任李玉仁介绍说:“家长联盟教育活动其实是学校联合家长,以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相互交流为主要方式,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种教育手段。”

据李玉仁介绍,家长联盟教育活动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为使此次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各年级还成立了活动组委会,由本年级联级领导及各班班主任、优秀学生家长组成。家长联盟成员的推荐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每班推荐出两名学生家长为联盟成员。家长联盟成员的确定还要尽可能体现出代表性:依家长的文化层次分,要有高中、中专、大学学历层次;依家长的职业分,要有干部、农民、老板、小本生意人、在外务工人员等;依家长的年龄分,要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依家庭环境分,要有组合家庭学生家长、单亲家庭学生家长等。

2011年7月初,民勤职专首次家长联盟活动顺利开展,家长代表在联盟活动中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点滴做法,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也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整合一致的必要性。

据了解,民勤职专计划每年举行两次这样的家长联盟教育活动。

第三招:心理健康是关键

在民勤职专的教学楼内,贴着“健心室”三个字的一间教室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间教室与普通教室一般大小,但是陈设却让人眼前一亮。黑板及其上方“跳出情绪怪圈,把握人生节奏”、“学会自控愤怒,提升人格魅力”的横幅鲜明而醒目,教室中间陈列的沙袋和不倒翁也表明这是一间用于宣泄情绪的教室。潘竟华笑着说:“这儿的沙袋已经换了好几个了,平时学生们情绪不好,需要发泄的时候就会到这儿来。”民勤职专的学生们需要调节情绪时,除了到健心室来,还可以找心理咨询老师倾诉。

“心吧”是民勤职专的学生们都熟悉的地方之一,这是一间布置得极为温馨的小办公室,心理辅导老师常爱英说:“学生有什么问题就会到这儿来找我们聊天,我们总共有三个心理咨询老师,现在和很多学生都是要好的朋友。”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心吧”还设置了“悄悄话信箱”,收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民勤职专还专门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民勤职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国旗下讲话、手抄小报、黑板报、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宣传动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成绩为唯一依据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只占综合素质评价的30%,而思想品德所占比例与学业成绩的比例相等,另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各占到20%。”辛俊林说。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民勤职专才从一穷二白成长到今天的初具规模,才从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到“两路办学,多路成才”,才从校舍紧张、设备简陋发展到今天的教学大楼、实训楼、公寓楼、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类专业实训室相继建成。

学校家庭教育培训方案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无论是在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还是法学教育本身的发展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传统模式教育下培养的法科毕业生难以承接法律职业的要求,显现了当下法学教育的诸多问题。

法学教育本应是具有深刻职业背景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从根本上讲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法律职业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不等同于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现代法学教育,应该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法律实践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二、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法学院系陆续开展了法学实训实验教学,并且将法学实训实验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体现了我国法学教育向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转变,以及法学实训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明确为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四方面问题之一。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明确了法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模式。

法学实践教学关系到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质量决定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的水平,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应处于相对独立、与法学理论教育对等的地位。

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在法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进程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践和实习四个部分内容。

(一)法学实验

文科实验将单纯的课题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为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文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大为改观。

2011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包括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室、法务实训室、法务仿真实验室、案例研讨室、文书检验实验室、痕迹检验实验室和案例库等实验室投入使用。并整合了校内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及软件和工程技术学等专业和学科资源,形成辐射全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法学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独立设课和辅助实验共存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法学实验、实训、实习教学为依托,以仿真课程训练、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为载体,以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教学实习基地为外延,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应用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三个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技能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进而整合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实验范围从单一服务法学,转向以法学为中心、辐射文理工诸专业、服务多学科的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室规模、管理、运行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二)法学实训

法学实训室是在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大纲的规划下,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法律实务训练。它是课内理论课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相融合的中间地带,它将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训教学,将课外实践延伸到实训课堂,使学生在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真实的司法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根据教学重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庭审观摩、案例诊断、民事法务实训、刑事法务实训、行政法务实训、非诉讼法务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将司法实务过程分为若干模块,如刑事侦查专题、审查专题、民事一审程序专题等,各专题由学校聘请不同的法律职业部门的实务专家授课,主要讲授实践操作规程,技巧及

疑难问题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与实务教师展开交流和讨论。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参与法律实务的操作或模拟案件的处理的实训模式,促进了学生运用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解决实务问题,改变了理论课教学无法克服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足,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交流者地位,避免以往单向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辨习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法学实践

鼓励学生深入乡镇、街道、监狱和劳教所,或联合行政机关、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村委会和居委会,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法律实际问题面对面,学习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实习基地和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将真实的案件引入校园,在校内模拟法庭审理案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技术的操作和法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缩短学生从法学院到法院的距离。同时,采取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到法庭见习常态化,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法变成生活中的法。在法庭听审中,观看到一些比较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庭审过程中的工作得到切身的体会,并且学习到这些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工作技能,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追求法律正义的实现。

(四)专业实习

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与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共建法学实践教育基地45所,学生利用半年时间在实践基地从事法律服务和法律职业工作,切身体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和司法和执法过程,提升学生法律实务的技能和参加公益服务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专业实习方面,学校主要开展了法律诊所和校外实习教学工作。学校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了法律诊所,并有专门的法律诊所教学团队负责,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另外,学校还在法学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了100多位兼职教师,学生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校外实习,由校内实习督学小组负责学生实习的管理。

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各实践项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作用的递进等级,沈阳师范大学将实践项目类别分为基本技能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三类。这三类实践项目所占的比例,对于本科实践教学以前两者为主,主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训练理论应用于实际法律实务的基本能力,另外辅以创新新型实践教学,分析和探讨现行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而对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则应侧重后者,着眼于精英式教学目标,着重培养法学研究创新型人才,为发展和拓宽法学知识,为法学理论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活动而开展。

(一)开放共享,完善共建模式,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领域

为保证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将彻底打破过去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开放实验实训空间和实践基地。同时,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年级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不同学校间的实践基地共享。重点开设综合型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带课题,激发其主动索取知识和进行科学实践的兴趣,让学生综合运用各课程或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实训技能进行实践,使其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部分学生探讨交叉学科存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问题,体现观念创新和实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法律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贯彻以案例教学、案件辩论等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案情中包括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并依托模拟法庭,观摩审判,通过观摩和角色投入,了解并实践开展庭审中的各项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综合地运用于实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法律的严肃和权威;建立供教学用的法律诊所,作为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平台之一,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围绕庭审过程中的证据使用,开展证据技术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到证据的发现、固定、提取及分析等环节当中,充分了解证据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原则;建立法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专业调研、参加法律援助和专业实习活动,将实际法律活动与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训练学生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建立网络法律资源和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在实践教学中学习法律的平台,做到法律实务工作与法律业务演练相结合。

(三)加强过程控制,创新法学实践教育考核评价模式

法学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它需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具体法律实务的操作、实际问题的操控和解决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建立过程考核机制是尤其必要的。

过程考核即采取平时考查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依据主要是实践报告和学习反馈,评价要素主要有学习效果、社会效果、沟通与执行能力等。以模拟法庭实训为例,可以从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模拟案件的复杂性,学生审理案件的思路、法律程序是否得当,法律适用是否正确,过程是否流畅,对突发状况解决是否合理,以及提交的实践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另外,在评价中还要考虑团队配合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