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7:57

学科知识分析篇1

那么,借用SSK的语言,SSK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场域,采用何种话语系统展开他们的理论体系的,他们所建构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如何,他们真正的社会学和哲学的理论抱负是什么?他们为自己的信念提供的辩护策略是什么?显然,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是有相当大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SSK的研究者本身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群体,而且内部歧见甚大,反对者阵营也难以达成共识,形成有效合力在学理上对其进行深入批判。但是,透过霍桂桓、鲁旭东、刘华杰等国内几位有见地的学者精心设计的《知识与社会译丛》中SSK的几位先锋派人物的纲领性文本,我们有可能聚焦于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追问。

一.SSK的智力资源: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SSK的倡导者无疑是20世纪反叛传统之一族。与西方思潮中以考察科学为对象的其他纲领不同的显著特征是,他们是聚焦于微观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进行社会-文化的经验研究。SSK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或者热衷于论证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或者致力于祛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实践的无功利性的神秘。一些人从人类学家视野观察科学家在干什么和他们声称在干什么,强调以局外人的眼光和术语真实描述实验室生活;另一些人则关注如何从与境和“行动者网络范畴”,理解和解释科学知识的生产;一批案例分析者们试图剖析科学争论是如何面对社会-文化这一“终极法庭”的,说明科学权威和专家统治的形成如何是利益驱动的……。如果仔细检视SSK最核心的理论主张,至少可以看到,在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时,他们充分借重了后实证主义知识社会理论、库恩科学哲学和解释学方法几大智力资源,向传统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科学观开战,即SSK学者声称的“对标准观点的修正”。

1.科学知识能免于社会学诘难吗?

自18世纪启蒙理性主义诞生以来,大多数知识社会学家采纳了舍夫勒所称的“某种形式的标准科学观”,这种观点包含四项核心假定:自然界具有一致性;可以明确区分事实和理论,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认识论特征;科学观察是不带偏见的对客观事实的单纯关注;存在对科学主张做出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明确规则。

在SSK学者看来,正是在这种标准科学观的引导下,传统知识社会学一直把科学知识视为具有认识论特权地位的真理体系。因此,自舍勒创立“知识社会学”起,虽然如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曾将社会学理论用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但最终所获得的结论是,与文学、艺术或伦理、宗教等其他知识形态相比,科学知识是不受社会历史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可以分析客观世界解释的社会条件,也可以分析客观知识的社会影响,但不能分析科学知识自身的形式和内容,科学的结论完全是由自然界决定的,科学知识理应排除在社会学分析之外免于社会学诘难。虽然默顿学派首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先河,但研究的也仅是一种科学体制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在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大基本原则指导下运行良好的社会建制,一如默顿本人所言,“科学社会学一贯和永恒的主题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信守的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他所关注的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组织的规范结构,并未企图对科学知识自身进行深层剖析。

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社会和西方学术在反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冲击下,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各类文化的和理论的困境。究竟是要寻求一种普遍理论,还是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知识社会学在所谓“认识论的两难”中终于引发了后实证主义变革。在讥讽着前辈们执著于追求纯粹的客观知识和普遍理论的幼稚的同时,一批人在大呼“理性缺场”的情境中,义无返顾地转向了与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这种关头,社会学中能够取代缺场理性和实证主义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建构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把信念和权力这种非经验事实的东西提升为可以证实和证伪理论的力量。因此,在这种与境下,对于作为知识典范的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深度怀疑和批判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但是,如理查德怀特利指出的,令后实证主义者不满的是,直到70年代,在社会学家看来,科学的知识内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黑箱”。因此,大卫布鲁尔宣称,如果社会学不能自始至终地用于解释科学知识,无疑只是一种贫乏的社会学。于是,知识社会理论的后实证主义变革与对科学标准观点的“修正”合流,破解被默顿学派“黑箱化”了的科学知识,就被看作是社会学家一项“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了。而SSK的倡导者要指出,社会因素对于科学知识是决定性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消除和超越的,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只能用自然主义的手法作经验主义的说明,以揭示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社会地建构的。按照如此抱负,诸如“科学能否接近真理”?“科学理论如何与实在相符”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就自然转换成了社会学问题:“科学家共同体是如何建构像事实一样的知识的”?“科学家如何通过协商,生产出作为知识的可被社会接受的关于自然的信念”?……

2.“自然之镜”的破碎与相对主义的激进解读

瓦解传统知识社会学家所坚持的“科学是例外”这一假设之最大的外部力量,事实上是传统科学观受到了自蒯因以来的某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的质疑,特别是经过库恩、费耶阿本德和罗蒂的阐释后,真理的与境化和多元化主张打开了科学事业通往非理性主义的大门,也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供了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智力之源。在他们看来,以往建立在自然界的一致性基础上的科学知识主张都是大可怀疑的。因为,依他们之见,科学事实的陈述已被证明依赖于推测性理论假设;观察已被证明受语言框架的指导;逻辑和经验证据对科学理论的不非决定性已经蕴涵着对于科学主张判定标准的可变性;科学家信念的多样性要求科学的内容和意义将不断根据语境和社会背景重新解释。因此,正是科学标准的不确定性、科学基本主张的非决定性、科学结论对社会符号资源的依赖性这一切,说明科学的结论不仅仅受自然界影响,而更多地是社会产生的。于是,SSK的倡导者主张,长期被误导的“科学是自然之镜”的单一观念,必须接受相对主义观念的修正,而代之以科学之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心理的多结构复合观念。

这种修正的观念无疑还源于对库恩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哲学义蕴的激进解读。库恩关于不同共同体中科学认知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差异的理论,的确为世人“提供了柔性的解释资源,使社会学家可以用极为不同的方式利用它”,尽管库恩后期一再否认他早期引入的“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是“激进主义解释者看到的却正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中蕴涵的革命性,他们将其视作库恩思想真正的意义所在”,也因此被当作SSK相对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重要基础。何况库恩确实还曾明确指出,经验和观察材料并非科学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一个科学家会去寻找什么证据和认真地使用它,是由他心目中的理论决定的。经验的真正功能不是检验理论,理论往往在支持它的经验事实出现之前就被人们接受了。对于已被接受的理论,人们往往注意那些能证实它的证据,而对反对它的证据却视而不见。

如果经验证据不是理论得以确立的仲裁,科学术语和科学命题的意义依赖于它们所在的整个观念系统,就难以判定任何两个理论是对立的,或者是与事实陈述不相符的。表面上看似相同的陈述,在不同的理论参考框架中可能具有不同意义,分享共同的解释框架才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运用不同分析框架的科学家会去考察不同的世界,一旦共同体一致的解释框架解体,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沟通。因此,如果自然界不是科学知识的决定因素,主观框架不可避免地介入科学认知过程,实验证据和逻辑分析不能判定一种范式比另一种范式更为优越,就没有理由以一种自然信念排斥另一种自然信念,也就只有依赖社会文化的信念、共同体的协商机制和科学权威的话语权力了,于是,科学理论的选择就失去了真正的理性之维,科学知识就必然是由社会强决定的了。

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不是在社会学体制下产生的,也不是职业科学哲学家的独创,SSK阵营中的研究者也不都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更多的是曾受过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训练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但正是在热衷相对主义和建构论方面的“家族相似”,决定了他们相同的理论诉求,特别是他们独有的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视域和相对主义哲学倾向是构建SSK理论体系共享的智力资源。

二.SSK的方法论利器:科学解释学

究竟何为科学知识?一直以来是大有争议的问题。从科学知识“是被经验证实了的科学结论”、“是没有认识主体的客观知识”,到“是科学文献档案中积累的知识”,直到SSK的“科学知识是可被社会接受的信念”……,体现了各路知识论者完全不同的主张。但是,科学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知识是可理解的,这一点显然是已达成基本共识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就是在寻求可理解的对于世界的解释模型,区别只在于这种模型是自然之镜还是理论构造或社会协商之物。SSK试图对科学知识黑箱进行双重破解的重要利器之一是解释学哲学方法。

狄尔泰最初创立解释学,并宣称“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精神”时,原本是要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将解释当作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随后,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在解释学内部的争论,推进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相互渗透;当海德格尔声称解释学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后,解释已不单纯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成为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变成实际存在的事实的自我解释了。而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解释学”在于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与纯粹科学技术理性相区别的“实践智慧”。SSK的理论家们显然深得解释学一路发展所提供的思想精髓,而且在不同与境中采取不同取向加以灵活运用,他们相信,运用解释学说明科学知识是得出社会建构论的一条有效途径。

解释学主张的与境关联和所宣称的重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的功能,恰是SSK引入社会向度解构科学知识所必需的,与境主义解释学的一种立场就是强调解释的情境关联,强调任何特定的文本都是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境遇中通过语言形式完成的。同时解释学也强调,由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行动者本身不可避免地是负荷意向性的,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认识主体重建知识及其内在意向的过程,就是重建意义图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意义重建的过程,知识所提供的语义图景、行动者内在的意向与认识主体的价值趋向才能相统一,而在共同体中这种重建的意义又是主体间可通达的。于是,依照扩张到科学知识领域的解释学,对科学世界作内在意义的解释也如同对其他人文社会世界意义进行解释,就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假定了。

既然不存在制约人类理性活动的普遍的合理性标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是以共享的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的,那么,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就不是从世界产生的,而是我们强加给世界的。既然信念不可能超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又会随时间和地域有所变化,就没有任何一种信念是唯一合理的或是唯一真理,SSK把这一点称为“自然信念的多样性”。马尔凯和卡林诺尔-塞蒂纳具体分析了描述自然图景的科学家话语和文本对情境的依赖。在他们看来,对同一事件,不仅不同科学家的说明不一样,即使同一科学家的话语也会因不同语境有所改变,甚至还会由分析者的介入而发生变化。SSK的任务就是说明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解释实践,并表明这些解释程序如何随社会情境而变化,以及科学家对行动和信念的说明如何是社会产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有理由地说,科学知识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的。”

三.SSK的辩护策略:关注科学实践的经验主义

在SSK的相对主义社会建构论的理论阐述和社会实践中,随处可见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方略大抵是:以经验替性;以具体场景的现实深描取代普适的典范模型;以针对个案的解释学取缔对认知真理的单方诉求;以共识和文化信念阻断对自然界客观性的通达。因为他们坚信,通过历史案例的考察、通过科学争论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生活透视,以及通过科学话语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将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一一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本身就是支持相对主义建构论假说,而不支持理性主义实在论假说的有力证据。但是,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他们又声称自己的基本主张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术语,以客观的、理性的姿态理解科学活动的努力,强调SSK的工作也具有标准科学的可重复性、主体间性和客观性,只是其文化目标是为了沟通“两种文化”而已。依我们之见,要深入分析SSK的理论脉络及其有内在逻辑缺陷的辩护策略,就必须将SSK的知识社会学抱负和他们的认识论哲学抱负区分开来。

1.SSK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

首先,SSK引入社会学纬度说明科学知识,其不同于哲学家之处在于把一种建构论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不把“证据的不完全决定性”、“观察渗透理论”等问题当作纯哲学争论,而是倡导一种自然主义手法,试图通过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描述,来代替先验的理性思辩,去揭示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希望以经验社会学进路取代抽象哲学的进路。而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讲,与其说SSK采取的是一种方法论的相对主义和经验相对主义,不如说,是通过建立相对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反驳传统的认识论,其真正的哲学旨趣或抱负是企图张扬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他们认为,深入考察科学实践对于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简单地通过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来确立,还需要用社会学的分析来考虑他们的集体劳动和表现。而且他们相信,以自然主义视角将科学实践看作一种文化形态,将推进从认识论角度对科学共同体的体制性规范的探讨,而这显然是关于学院科学的强势社会学几乎不曾涉及的。

事实上,“相对主义”一词在SSK的研究中一向有三重义蕴:(1)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准则;(2)对科学实践进行经验研究所获得的结论;(3)认识论上的一种哲学信条。那么,他们为包含这三重义蕴的相对主义纲领提供的辩护策略究竟是什么?

如果SSK学者采取第一种意义的相对主义,不会引起主流科学哲学家那么强烈的非议,关键是第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确实对人们一直以来秉持的标准立场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是引起90年代科学大战中某些科学家对SSK激烈批判的根源所在。仔细解读SSK先锋派人物的经典文本不难看出,SSK在其理论和元理论的不同系统中事实上对三种义蕴的相对主义采取了不同的辩护策略,即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理论说明时,坚持一种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策略,在寻求“科学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的哲学基础时,除了某种激进的工具主义策略外,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辩护策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SSK的社会学辩护策略和哲学辩护策略。

2.经验主义的社会学辩护策略

首先,必须明确,布鲁尔和他的追随者最初的理论实践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替性主义的相对主义知识哲学,而是以一种微观经验研究进路,把一种相对主义的知识哲学转化成一门经验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在他们看来,相对主义不是与理性主义或实在论相对立的,而是一种避免实证论偏见的方法论策略。他们自己也声称,相对主义强纲领所主张的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等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是SSK得以建立的方法论原则。巴恩斯和布鲁尔特别强调,这种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在于揭示,“所有的信念、就其可信性原因来讲完全都是等价的。这并不是说,所有信念都是同样真实或同样虚假的,而是无论其真假与否,他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应当使视为有疑问的。我们准备辩护的观点是,所有信念的影响应毫无例外地要求经验研究,必须通过找出信念可信性的特殊的、局部的原因来加以说明。”

SSK之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已经告诉人们,“科学观察是负载理论的,”SSK的研究者则是要更一般地通过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手法揭示,科学知识如同其他知识一样是负载利益、负载文化、负载实践、负载情境的。诺尔-塞蒂纳和拉图尔正是从经验主义和与境主义出发,对于处于科学核心地带的实验室进行经验研究,揭示出了实验室生活如何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特征。这种建构,一方面是实验室中知识的建构,一方面是科学文本的社会建构。《制造知识》和《实验室生活》正是对于SSK方法论相对主义策略的具体实施。巴恩斯在《局外人看科学》中也指出,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当今科学中已经确立的关于科学的观念,大多是从科学家报告的情境中,并以这些情境为基础塑造的。常规科学并不总是诉诸直接的观察这一终极法庭的,而是诉诸从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科学专业中的科学权威,甚至是由专家统治的社会裁定的。

而最重要的是,SSK反复强调,相对主义在经验上是有效的,它既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经验研究的结果,同时又是通过经验证据的支持而获得其合理性的。

3.追求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

依照传统理性主义的主张,是应当区分“理性模型和社会模型”的,但布鲁尔认为,存在一种自然理性的理论,使自然主义的社会模型并不与理性模型冲突。为了获得哲学上的立论基础,也为了将其理论纳入科学的一部分,除了某种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策略外,SSK还采取了一种诉诸自然理性的哲学辩护策略。尽管SSK始终关注的是科学知识的社会文化的因果关联,强调的是非理性因素对科学知识建构的介入。但其领袖人物却反复辩解说,“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而是绝对主义。”“总的来说,科学和常识一样,是诉诸因果关系的,理论性的,价值中立的,时常还是还原论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经验主义的,而且归根结底是唯物主义的,这意味着它是与目的论、拟人论以及超验的东西是对立的。”1996年布鲁尔、巴恩斯和亨利合著了《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分析》一书,提出了一种有限主义理论为SSK的相对主义纲领辩护,在我们看来,这一次的辩护显然采取了一种借重理性的策略。他们认为,“人们能够把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作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因为它包含了可以运用于它自身的科学方法”。

SSK认为,虽然“知识”的含义是指“已被接受的信念”,而不是指“正确的信念”。但知识所“分享”的东西确实存在,只是这种分享并不是柏拉图分享“理念”意义上的分享。存在于知识“之外”的东西,比知识更加伟大的东西,使知识得以存在的东西,正是社会本身。“如果我们极其珍视的那些科学成就不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像它们实际存在的那样而存在。”

实际上,在SSK那里,解释学的与境理解并不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对立面,为了摆脱认识论两难,他们反对断然的二分:要么接受永恒的非历史的合理性标准(纯粹的客观主义),要么接受随意的社会标准和实践(绝对的相对主义),而他们企图寻求第三种道路,或称第三种替代物。在我们看来,是在寻找另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实际上相当于他们宣称的“植根于科学实践的自然理性”。实际上,伽达默尔倡导的“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学”的核心观念也贯彻着类似的信念:主观性和情境在现实中创造了人们所拥有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这些规范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方法中,普遍性和祛个人的规范都是可能的。”这种规范恰是SSK所寻求的集体主义的认识论的客观基础。但是,同样可以断定的是,SSK的自然理性并非真正意义的伽达默尔式的实践理性,以这种自然理性为SSK作哲学辩护也不免牵强。

科学知识社会学各派人物在放弃了基于科学真理的实证主义,放弃了基于数学和逻辑分析的理性之梦之后,其中的大多数仍然还是想把理性当作最后的希望,把科学进步当作现实的可能。只是他们一方面不无遗憾地看着非理性在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无孔不入,一方面仍然试图理性地展示非理性是如何在科学的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运作,又是如何产生各种科学成果的。实际上,他们是在理性和相对主义的冲突中寻求一种深植于科学实践的理性,希望采取一种第三条路线为无法否认的非个人化的科学知识作主观框架介入的与境解释,并未完全排斥对科学客观性的合理性辩护,而且在辩护中不可避免地要诉诸某种理性的力量,这恐怕也是当今整个西方思想界,特别是知识论不能摆脱的一种理论境遇。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SSK虽然更加关注了科学实践的社会纬度,扩展了相对主义知识论的意含,但这种相对主义建构论的最大危机显然是对于科学规范性和科学统一性的破坏,也无法内在一致地解释自17世纪以来,科学的社会建制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尽管SSK对我们的标准观念发起了挑战,而且许多论断未免武断激进,甚至在SSK的经典表述中会看到“自然界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的荒谬说法,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SSK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使我们探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时,不再无视社会情境的作用和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过程,这是后学院科学社会运行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SSK相对主义强纲领的提出,有其不同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而且是与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和学术背景密切关联的,我们仅仅用传统科学哲学的观念对其社会学分析进行批判,的确有一定的局限。合理的做法是,将它放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西方社会的学术文化与境中审视其具体的理论主张及其渊源。同时认识到,任何主张的辩护策略是与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仔细剖析理论主张和辩护证据才能获得对于一种理论的完整理解。《知识与社会译丛》至少提供了我们深入了解SSK基本主张和辩护策略的纲领性文本,使我们可以从中发掘SSK学者最初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和场景,并达到对于这一理论内核的深层透视,也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理上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2001年。

2.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东方出版社,2001年。

3.巴里巴恩斯著,鲁旭东译,《局外人看科学》,东方出版社,2001年。

4.迈克尔马尔凯著,林聚任等译,《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东方出版社,2001年。

5.和卡林诺尔-谢蒂纳著,王善博等译,《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东方出版社,2001年。

6.大卫布鲁尔、巴里巴恩斯,《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合理性》,《哲学译丛》,2000-1。

7.史蒂芬科尔著,林建成、王毅译,《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史蒂文夏平著,赵万里译,《真理的社会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潘非、何永刚译,《人人应知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哈里科林斯,特雷弗平奇著,周亮、李玉琴译,《人人应知的技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约翰齐曼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诺里塔克瑞杰著,蔡仲译,《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暴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杰夫瑞C.亚历山大著,张旅平译,《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学科知识分析篇2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局领导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突出做好“五个抓”,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和新的进展。

(一)抓知识产权政策、机制的制定、建立,为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和智力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引领知识产权事业长远发展,__委、__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带有“龙头”性质的、具有较强导向性的《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局制发了《专利行政执法规程》、《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的意见》、《湖北__优秀专利人评选办法》、《湖北__专利服务收费标准》等政策性文件,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发展。

为促进全__专利申请在重质的基础上实现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全__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专利申请的激励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授权专利补贴机制。为打击群体侵权、专利诈骗,积极探索建立了跨__、市、自治区联合执法机制和预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

(二)抓专利执法,为改善我__投资软环境贡献力量

主动联合公安部门,积极开展了打击专利诈骗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连续破获两起假借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名义从事专利评奖、专利转让诈骗专利权人钱财的专利诈骗案件,7名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严惩,打击专利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在“3.15”、“4.26”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执法专项活动,以食品、医药、农资及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领域,从流通、生产等环节入手,加大了集中检查、公开办案的力度,达到了打防结合,教育为主,打击一案,教育一方,全面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年11月,全__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89件,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案件189件,出动执法人员2652人次,检查商业场所801次,检查商品33万余件。

(三)抓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推进区域知识产权事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__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工作紧紧围绕__委和__政府的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在国家、__、基层(含市州、企业)三个层次上部署组织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各地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发展。武汉、宜昌两市获得首批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并授牌,黄石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十堰、襄樊、鄂州成为新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东风汽车公司、湖北宜化集团、劲牌公司被确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四)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几年来,我局以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发展专利市场为目标,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与服务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国首家挂牌成立中国(湖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目前,全__已有__、武汉、宜昌3家维权援助中心为有关企业和个人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首批建成全国第一家“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并向社会开放。该平台包含了国内1985年至20__年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发明授权的信息,同时提供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欧洲以及wipo等国家和组织的相关专利信息。

——国家专利产业化(湖北)试点基地(湖北专利创业孵化园)通过市场化建设、管理、经营,在促进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国家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试点基地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试点工作计划。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建设加快了进程,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武汉代办处通过文明窗口的创建活动和建章立制,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为发明人、申请人提供了优质服务,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五)抓宣传、培训方式创新,努力传播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宣传实现了“三贴近”,即贴近社会公众,结合重要时点和活动组织开展了有声势、有规模的宣传;贴近服务对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国内外高层次知识产权保护报告会,开阔了全__专利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者的视野;贴近企业,通过媒体报道重视知识产权,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不懂得知识产权吃亏上当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的故事,让企业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培训取得新成绩。培训方式实现了“三改变”,即改集中举办全__培训班为分地区举办培训班;改点对点的培训为点对面的巡回讲座培训;改综合知识的培训为有特色的专题培训。通过创新宣传培训形式,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工作的生力军。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发明创造的活力,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全__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专利申请量快速稳步增长,申请质量进一步提高。20__年,全__专利申请量达到14576件,在全国的排名跃居第8位,同比增长26.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27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9.39%,同比增长38.71%。20__年,全年实现申请总量达到17376件,同比增长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05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1.32%,同比增长31%。表明我__自主创新活力增强,专利申请质量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企业正成为我__技术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及能力显著增强。20__年,我__企业专利申请快速增长,达到4444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0.49%,同比增长92.88%;20__年,企业专利申请稳步增长,达到5761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3.15%,同比增长29.6%。表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及能力显著增强。

二、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看到工作成效的同时,局领导班子也清醒地认识到,__知识产权局作为主管全__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行政机构,在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我局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__委__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确实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__委、__政府中心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够

近几年来,我局在__委、__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我__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大力推进我__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全面推进了我__知识产权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但是,这往往容易使我们满足于我__知识产权工作在中部领先的地位,对与东部沿海发达__份的差距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对如何通过加快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促进我__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缺乏深入的思考。为突出发展特色,__委、__政府策划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武汉新港建设,要求各部门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打好优势仗,走好特色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在推进实施,__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等主要任务,这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局在紧贴中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为__委、__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方面做得还不够,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

(二)工作思路还不够宽

近几年来,局领导班子对以往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__委__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需求,提出了以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主线和引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为抓手,全面、深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科学、协调向前发展的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大的思路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想本系统、本机关工作的多,整合全社会资源营造大的环境不够;想眼前工作的多,谋划长远发展的还比较少;想本__事多,真正透彻地了解__外、国外知识产权的少。有时候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工作范畴和固有的工作范围内,站在全局进行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相对不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政策对全社会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力度不强。

(三)作风建设不够深入

多年来,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两手抓”,特别是最近两年,有条不紊地抓了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建设、业务管理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了一支团结和谐、战斗力强、风清气正的队伍,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外部环境不断改善。但对照__委__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在工作作风上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对基层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够,具体指导知识产权工作,帮助基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还不足,全__知识产权局系统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为社会及群众服务的作风有待改进。机关为基层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为服务对象考虑不周到。三是抓工作落实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任务细化分解不具体、督导检查不及时、跟踪服务不到位,以及对一些重点工作不能一抓到底等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以及我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全__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工作经费比较缺乏等方面。主观原因表现为: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解放思想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__委九届四次全会的精神,我局领导班子还没有真正做到跳出湖北看湖北、跳出中部找差距,对我__“最大的__情”、“最大的实际”和“最大的问题”等__情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我们应自觉做到“四破除、四树立”(破除中部观念,树立开放意识;破除内陆观念,树立前沿意识;破除自满观念,树立进取意识;破除求稳观念,树立爬坡意识),不断深化对全__工作总体取向和主要任务的认识,解放思想,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央和__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我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学习深化不够。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舶来品,与国际化、市场化紧密相连,时代特征明显,涵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加强学习。但是,我局领导班子的学习抓得还不够好。比如,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好,特别是全面、系统、深入地对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钻研、理解运用还不够。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在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__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和如何加快知识产权发展促进我__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

三是深入调研不够。调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群众意识、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但是,我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偏少,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对市州知识产权局、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和发明人的新情况掌握还不够清楚,新经验总结还不够及时,新需求了解还不够准确,致使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是很强,与市州局、企事业单位和发明人的实际需要对接还不够紧密,通过调查研究提供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还没有真正沉下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作扎扎实实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全__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使知识产权工作更加切合我__的实际,更加适应基层、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

三、局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深刻认识我__“最大__情”、“最大实际”和“最大问题”,在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共识;二是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对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形成共识;三是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自觉克服脱离实际、漠视群众的、形式主义,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形成共识;四是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推动我__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形成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标志着领导班子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已经破除。

四、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掌握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层面日益广泛,知识产权事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期。为此,我们将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针对我局以及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问题和查找出来的原因,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加快制定出台我__知识产权战略,将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我__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抗御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的能力,全面提高我__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水平,为我__建成创新型__份、实现全__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下步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1、抢抓机遇,抓紧制定和实施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总体精神,结合湖北实际,抓紧拟定我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目前,从全__经济、科技、文化等实际出发,经过认真研究并充分征求相关工作部门意见,我__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业已确定“一个纲要,八个专题”,到明年六月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将基本结束,届时,我局将研究拟定与纲要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供__委__政府决策。同时,要指导各地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制定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指导重点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制定实施行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全__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调、功能配套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通过努力,力争使全__自主知识产权产出大幅增长,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比重明显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

2、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激励、奖励、引导等政策制度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发改、经贸、科技、农林、财政、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建立鼓励专利创造和应用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载体评价机制,切实解决我__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相脱节的问题,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产出;进一步完善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金融、财政、税收、风险投资和政府采购的扶持政策。鼓励专利技术、产品出口,为专利产品走出国门和专利技术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我局将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3、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会同有关部门在我__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建设,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密集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指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运用,规避研发和经营风险。构建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形成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__经济社会深入影响不断体现出来,我__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围绕“应对危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一主题,我局将努力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从我__实际看,我__有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有技术、少资金、少土地”,普遍存在贷款难、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导致一些专利转化实施困难。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强调要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交易平台,推进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产权交易。针对这一情况,我局将寻求利用产权交易中心这一平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并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努力开展知识产权抵押业务,力争在知识产权交易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以专利技术获得更大发展机会,增强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

4、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我局将继续运用前期工作中效果良好的宣传方式,走进高校、走进高新区、深入基层,广泛宣讲知识产权,并利用好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彰显知识产权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知识产权人才高地。一是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提高全__知识产权工作部门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培养一批企业专利工作者,我局将加大对企业专利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工作效果;三是努力引进、培养一支以专利人为主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针对全__专利人数量、质量不能适应工作发展需求的现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引导专利机构培养人才,鼓励帮助一部分高素质人才进入人队伍。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投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力争配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以服务政府经济大局为中心,积极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专利违法行为,维护好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维护好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提升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信心。

7、强化机关建设,提高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完善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检查和督办力度,确保制度顺利执行。同时,局党组成员带头与干部职工多交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多关心,支持工会多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的凝聚力。

(二)力争尽快解决部分突出问题

在着眼长远的同时,我们坚持从基层和群众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改起,从立即能解决的问题做起,当前拟认真解决好5个方面的问题:

1、抓紧拟定《湖北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组织力量起草__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我__未来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作出全面规划,并及时呈报__委、__政府审议、决策。

2、大力推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重点抓好湖北__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强、专利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优势企业。并积极为企业打造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平台,提高科技型中心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水平。

3、加快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在中国(湖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已经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制度,密切与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联系,争取办理几件较有影响的案件,提高社会影响力;推进武汉、宜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设立襄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4、进一步抓好__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扩充知识产权信息容量,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面向全__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化功能。

5、提高机关建设水平。不断完善机关会议、财务、考勤等工作制度,多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机关人员的凝聚力。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__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局党组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提高认识,抓好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全球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借鉴先进__市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不断开阔眼界、完善工作思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组织领导知识产权事业的本领,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能力。

2、完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坚持集体领导,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依靠“一班人”智慧,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家决策咨询顾问制度,对涉及知识产权工作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进行咨询论证,使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3、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每年排出调研时间,确定一批事关全局的重要课题,及时掌握全__知识产权工作情况,加强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战略思考以及对工作的建言献策。加强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的紧密联系,积极帮助解决地方知识产权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整改,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

学科知识分析篇3

〔关键词〕h指数;知识图谱;CiteSpaceⅡ;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163-05

h指数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Citations)”,是在2005年由美国JorgeeHirsch教授首次提出,它将数量指标(发文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量)结合起来,更好地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Hirsch将h指数定义为:一位作者的h指数等于其发表了h篇至少被引h次的论文,即一个作者的h指数表明其至多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1]。之后,Braun等将h指数用于评价期刊的质量,提出一种期刊的h指数等于该期刊发表了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的论文,或者说一种期刊的h指数是该期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最多有h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2]。本文中,我们借鉴h指数的定义,认为某一学科领域某一年的h指数等于该领域在该年发表了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的论文,或者说该学科领域该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至多有h篇被引用了h次。然后以h值作为界定高被引论文的阈值。

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极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3]。CiteSpaceⅡ是信息可视化领域的权威专家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属于多元、分时、动态的第二代信息可视化技术。它能够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4]。

为了准确地分析本世纪以来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引用h指数的定义,来界定高被引论文,然后以CiteSpaceⅡ软件作为分析工具,以文献关键词作为节点,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和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的分析,从而体现图情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1数据收集及方法选择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选取“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分类,分别检索发表于2000-2011年的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根据前文中对h指数的定义,统计出图情领域2000-2011年各年的论文的h指数,统计结果见表1。检索时间为2012年6月11日。

将统计出来的528篇文献记录输出保存,转换成CiteSpaceⅡ可以识别的格式导入CiteSpaceⅡ,然后对需要的参数进行设置,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11年,时间切片为1年,主题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主题词(Descriptors)、标识符(identifiers),主题词类型为爆发词(Burstterms),以关键词作为节点,选取每一时区被引频次最高的前30个关键词,以最小生成树的方式对记录进行分析,绘制出聚类的图谱。2结果分析

2.1聚类图谱分析

根据网络节点的组配,绘制出图情领域高被引论文中文关键词的分析图谱,图谱由220个节点、225条连线组成。即分析文献中有220个关键词通过225条连线进行组配。如图1所示。

图1图情领域高被引文献中文关键词聚类视图

(1)根据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出现频次较高的有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图书馆服务、网络环境、云计算、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知识服务、创新等,这和聚类视图中显示出的各个节点相对应。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高低,节点的年轮颜色和宽度代表关键词在时间维度上出现与发展的序列和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以及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

(2)在图1上面没有显示出来的,还有一些散落在四周的小节点,它们与图谱的中心没有直接的关联,如语义网、知识自由、h指数、期刊学科分类、期刊评价等,但反映出我国近12年来图情领域的新兴研究以及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尚不成熟的研究。

2.2时间线分析

对关键词聚类进行时间线分析,绘制出图情领域高被引文献中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2中可以看出,modularityQ=0.5708,meanSilhouette=0.7798。modularityQ的取值范围介于0~1之间,越接近1,说明这个网络越具有模块性,可以很好的进行聚类,聚类内的联系越紧密,聚类间的联系越松散。meanSilhouette的取值范围介于-1~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这个聚类的主题越明确。这个聚类结果的modularityQ和meanSilhouette值说明这次聚类是合适的[5]。

通过图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主要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分布及其中心性。在2000-2002年,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等关键词都已经存在,并且在十几年间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服务模式在2003年开始出现,说明相关方向的研究是从这时被重点关注的,而对云计算的

图2图情领域高被引文献中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研究是从2009年才开始,这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图书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成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2.3时区图谱分析

对关键词聚类进行时区分析,绘制出图情领域高被引文献中文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3所示。时区图谱是由一系列表示时区的条形区域组成,时区按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因而研究前沿指向知识基础[6]。

学科知识分析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渗透;教学建议

初中科学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体系限制,将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不同学科的内容充分融合,尤其与高中化学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衔接最为显著。这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衔接

初中科学学科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要求标准相一致。因此,初中科学涉及的知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入自然在情理之中。例如:在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知识都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了体现,并对其进行了更为准确和详细的说明(见表1)。

表1初中科学“物质的特性”在高中化学中的衔接

初中科学只是对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阐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而高中化学则将相关概念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并对初中科学涉及的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以利于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二、初中科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重复

即使初中科学学科和高中化学学科的编写理念和设计目的相一致,二者在教学的要求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标准和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解力要求等方面还是略有不同,这也使得二者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出现彼此重复的情况在所难免。以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为例,其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也有所体现,并且在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见表2)。

表2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重复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所重复的知识内容没有明显和太大的区别,教学要求和知识拓展也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也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对初中学生迅速平稳过渡到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和理解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断层

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从而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热情。高中各学科的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也较高,更注重知识的延展和内涵。因此,相对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翔实性,初中科学所涉及的各学科的知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而彼此之间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也不免存在。例如:在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复分解反应等方面,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存在的知识断层情况就较为显著(见表3)。

表3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的知识断层点

这些在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之间出现的知识断层,对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和讲解,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更为完整。

四、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策略

1.把握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与局限性,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初中科学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局限性,对化学知识科学性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教学时既要遵照科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以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衔接学习,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超出学生理解和认知的程度,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初中科学学科中化学知识的编排与教学要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温习和回顾,以及对断层知识的补充讲解,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高中教师还要对初中科学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阐述,让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态度对已经了解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和完善。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科学采取分开讲解的方式,主要从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角度进行分析;高中化学则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主要从电子的得失转移角度进行讲解。高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向学生详细说明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2.构建和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初中科学对化学知识的选择和目的主要是参考科学学科的教学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所选择化学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强,知识结构欠缺稳定。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选择的教学知识全面而丰富,以高中化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和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逐步加强和完善。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相互依托、紧密关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渡和消化的阶段,以减少教学方法的突然改变和内容难度突然加大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

总之,初中科学在化学知识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等方面与高中化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彼此的内容分布和深度,在教学中做到定位准确、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苏爱娣,陈献忠.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与教学建议[J].化学教与学・课程改革研究,2012,(06).

学科知识分析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导航学科导航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20-02]

整合学术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库,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开展的一项深层次信息服务。然而,从提高网络资源导航库的使用率和为本科教学工作服务的角度出发,基于课程创建学科导航,是学科导航库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一、基于课程创建学科导航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为基本单元,一个学科往往由多门专业课程共同组成,而现行按学科划分的导航大多无法和具体课程有直接的联系,造成使用率偏低。

(一)学科导航的建设现状

学科导航是将学科相关信息内容,包括馆藏纸本资源、电子资源与部分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后,按照相应学科分类予以揭示,以目录和指南的形式为用户指引、获取学科信息资源途径的方法。

1.建设模式

目前主要的建设模式有:(1)“收集网址+简单著录”建设模式。用户通过浏览、阅读条目,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获取原文。如需要原文可点击超链接,实现原文获取。现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及其相关建设项目就是采用这种模式。(2)网络资源本地化的建设模式。将网络资源实现本地存储,并依据导航库建设需要进行加工、整序和转化等工作,使网络资源充分整合,这种方式为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了可能,便于统一检索。

2.学科分类

国内高校图书馆多采用主题分类法,部分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为依据,抽取部分相关学科关键词进行分类。在学科分类的深度与广度上,大部分划分至一级学科,少数细分至二级学科,或以学科大类、相似学科的形式提供资源列表,对网络资源未进行分类,仅提供相关链接。

3.资源类型

学科导航所提供的资源应囊括各学科各类型资源,包括馆藏纸本资源、电子资源与部分网络资源。图书馆学科导航可为馆藏纸本资源提供导航;本馆购买或租赁的电子资源是图书馆学科导航的主要处理对象;而网络学术资源只作为图书馆学科导航的补充;以上三种资源共同构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完整馆藏资源体系。

4.存在问题

按照学科对学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与整合,虽然对于高校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助益,但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就显得过于粗放。学生缺乏对学科的了解,而高校的教学活动又以课程为教学单元,学生通过学习一门专业课程逐渐接触几门相关课程,从而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属于该学科范畴的。现存的主流学科导航依据学科创建,不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科导航库的使用率不高。

(二)课程导航的建设思路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两大对象,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教学工作依然是首要工作,创建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要紧密结合课程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1.整合课程教学研究资源

高校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都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整合教学研究资料是导航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整合各高校课程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名师网络课程、远程教学课程等,都蕴涵着各校专业教师对相关课程的丰富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总结。其中不乏教学团队、教学视频、教材、讲义、课件、实验、实践、试卷、师生互动平台、参考文献等丰富的教学资源。(2)整合各高校课程教学研究资源。包括教师发表的课程研究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这些资源提供给用户在线阅读,既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同行间交流,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研究最新动态,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任课教师的研究成果和课程发展动态,完善促进自己的学业。

2.整合网络学习资源

随着个人电子设备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已经十分熟悉,整合网络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也是主要工作。(1)整合电子教学参考书资源。馆员应和任课教师相互配合,把各个数据库中各专业课程的学生必读参考书整合起来,做好链接,为学生提供在线阅读。(2)整合电子期刊数据库资源。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专业课程特点,推介相关课程的主要期刊。(3)整合网上学习论坛资源。把BBS、贴吧、BLoG上的学习资源按课程有序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参考信息。(4)整合网上考研信息资源。报考研究生是当前本科院校学生关注的焦点,将这些无序、散见于网络上的考研信息资料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参考。

二、高校课程导航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高校建设课程导航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当前学科导航建设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一定的共性。

(一)当前学科导航建设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学科导航不同建设模式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陈旭华探讨了学科导航不同建设模式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认为“收集网址+简单著录”建设模式一般不存在著作权侵权的风险,而网络资源本地化的建设模式存在著作权侵权的风险。“收集网址+简单著录”建设模式一般采用外链,这种模式通常的做法是将网址或文字设置为链接标志,一般认为采用网址、文字作为链接标志的不会构成版权侵权。网络资源本地化的建设模式一般利用相关软件在互联网中自动抓取、收集、复制、存储信息,然后按照学科、主题或分类等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索引。这种模式按信息来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来源于本馆,即图书馆已购置或租赁的各类数据库,其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体现为数据库的保护。图书馆为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需要提供导航服务而套录他人的数据库,这些使用行为是合法的。另一种是资源来源于网络复制、转载。依据相关规定,已在公开出版物上刊登或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提供商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情况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酬劳、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反之,应当认定为侵犯著作权。

2.关于灰色文献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前文中讨论课程导航的建设思路时,我们将课程教学研究资源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收录。其中讲义、课件、实验、试卷等内容并未作为正式成果进行发表,其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部分教师存有疑虑。与此同时,网上BBS、贴吧、BLoG上也有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文章,可供课程导航库收录。但是,诸如此类的灰色文献,如果作品所有者未做申明的,则默认视为同意下载、转载或可供链接,但要在网页上按规定注明相应出处和下载时间。如果作品所有者明确申明不允许下载的,则只能做出链接或放弃收录。

(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数据库保护法,因此只能利用现有的《著作权法》对其进行保护。导航库的建设是一项知识组织密集型的智力劳动,它将大量分散于各种载体形态的文献资源且不稳定的原始信息或数据,依据一定的收录标准进行采集、加工、整理、提炼,使之成为有序化、可检索的知识集合。其成果(导航库)应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并享有相应的法律保护。自建课程导航库在内容的选择上依据本校特定的教学需求,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课程特色等;在组织编排上大量采用原始标引和元数据抽取,组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数据库,这些方面都体现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所以导航库应当享有完全自主的著作权,任何人在使用它时,都不能侵犯导航库建设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

三、避免侵犯知识产权的对策,合理建设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一)与教师密切配合

馆员虽有较强的建设导航库和信息检索的技能,但在专业课程知识方面不如具体任课教师那样专深。要保证课程导航库的质量,就需要与任课教师密切合作。建设导航库应采纳:(1)前期设计,要征求教师意见,了解课程的专业特性,征询关键词,保证收录资源的专业针对性;(2)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师对学科导航所涵盖资源的需求,紧紧围绕课程向教师了解课程进度、课程设计、课程作业等内容;(3)建设完成后,邀请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听取改进意见;(4)设置学科联络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交新信息给学科联络员,导航库维护人员随时更新;(5)将导航库的变化和更新及时通知相关任课教师,提供推送服务;(6)任课教师可在他们的教学平台中对课程导航库进行链接,充实和完善教学网站;(7)赢得教师的认可,通过其口碑扩大宣传,提高导航库的利用率。

(二)与电子资源或服务供应商密切合作

高校图书馆基于课程创建学科导航,需要供应商的积极配合。针对本馆学科导航建设图书馆应有明确的定位,详细的建设方案,规范的建设流程,就资源类型、学科分类、标引细则等与供应商达成协议,供应商依据具体要求提供资源和服务,多方密切合作。

(三)重视用户参与

用户对导航库的意见与建议,为资源的全面收录提供多种渠道,为提高导航库的建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馆员应定期进行整理,及时回复,保证效率。为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导航库的建设,图书馆可制订相应的用户参与奖励办法,比如达到一定级别的用户,以发送纪念品、增加借书册数等为激励机制。

(四)健全法制,保障合理使用

我国目前还未出台专门的数据库保护法,在当下如何平衡作者、出版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权益,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服务至关重要。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以及在社会知识传播中的特殊地位,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图书馆的实际,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我们期待着国家健全法律体系,使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在法律的充分保护下进行。

总之,高校基于课程创建学科导航数据库,是将学科导航工作转移到为本科教学服务的重大改进,也是提高学术资源导航库利用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3]陈旭华.“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不同建设模式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91-94.

[2]贾小梅.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信息定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7):51-54.

[4]陈定权,郭婵.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服务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1):98-101.

[5]任长贵.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研究.图书馆学刊[J],2011(8):78-82.

[6]杜新中.课程导航_学科导航系统的细化与深化[J].图书馆建设,2008(8):70-72+78.

[7]屈南.基于课程创建学科导航的实践案例及启示_以国外3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91-94+63.

学科知识分析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构建逻辑分析逻辑建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2]徐娜.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J].中外企业家,2014,36:180.

学科知识分析篇7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学科知识分析篇8

关键词: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

在全球知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嵌人科技创新、技术产业化、技术贸易、投融资和战略与政策管理等多类活动当中,成为科学制定产业政策、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减少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源头上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质量、构筑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项目立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技术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科研项目选择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系到科研项目本身的成败和有限的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应当成为政府科研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查新检索,需要综合考量技术、法律、经济、市场等多方而的因素。在立项阶段,项目的知识产权的各个种类,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涉及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都应当成为被研究和考虑的因素。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可以为项目初筛和立项管理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参考依据,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有效规避风险,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研发效率。

二、科研立项中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原则

科研项目立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应当坚持“紧扣需求、分类评议、讲求实效”的原则。科研项目立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除了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议专家库、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机构名录、提供知识产权评议资金等支撑保障,逐步建立健全科研立项中进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制度体系,确保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外,最关键是针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评议需求,探索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产权评议内容和方法,规范评议范围和程序,防控重大知识产权风险。针对具体申报项目的评议应该着眼于中微观层面,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深入的内容还包括创新启示及控制与预警。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项目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对项目立项与未来知识产权布局策划提出建议;跟踪监测国内外研发进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需要时向项目负责人提出知识产权布局调整与风险规避建议。

三、科研立项中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研究现状

梁栋介绍了我国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的现状与问题;通过比较其它类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提出建立政府指导型评议模式的构想;详细阐述政府指导型评议的机制的目标模式。董婷文建议为规避政府投资风险,完善管理体制客观要求,应将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政府科研立项评估体系,作为政府科研立项的决策依据。李宇华着重了介绍立项涉及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主要内容及立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的撰写,但其只侧重于项目技术的分析评议,缺少了项目负责人及单位的分析评议内容,缺少了项目组获得外来专利的分析评议内容等。

四、科研立项中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内容

(一)项目前期论文和知识产权的评议。主要从知识产权真实性、合法性、风险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申报(负责)人、申报(承担)单位、具体申报项目的评议:项目负责人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的评议从项目负责人作为发明(设计)人的知识产权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以及权属纠纷情况进行评议。项目组成员、项目申请单位及合作单位的评议,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合作单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状况;是否在国外取得知识产权、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纠纷等内容;评议项目组前期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和被引情况等内容。(二)项目申报(承担)单位评议。主要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进行评议,包括是否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口或专门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是否设立和落实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专门经费、是否具有较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权属状况等内容。(三)外来获得知识产权状况评议,包括知识产权是否为实际权利人或是否取得知识产权的合法处分权、知识产权是否合法有效、知识产权是否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了相应权利转移手续或合同登记事项、知识产权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学科知识分析篇9

摘要:文章通过统计CSSCi(2000~2011)收录统计学来源期刊的热点关键词、热点文献,对其演化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2000年~2011年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8]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3):359-377.

[9]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等.引文分析领域前沿与演化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9,27(4):516-522.

作者简介:陈静(1979-),女,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科学计量;吕修富(1991-),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学科知识分析篇10

关键词:统计学知识;生活;应用

统计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将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作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将多种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得富有较强推断性的分析方法得以诞生。目前,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的现象都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现已成为了应用相对广泛的便捷手段【1】。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属于调研人员通过合理的措施,针对于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等加以整合,由此推断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未来相关事件实现合理预判的综合性学科。在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统计学凭借着自身的性质,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彰显出独到的应用价值,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让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

2.统计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1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借助于统计学对生活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并整理,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将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使得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发挥出应用的成效。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属于经济学科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应用的过程,反映出具体的应用成果。比如涉及到经济学计量统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依照统计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加以分析,通过将金融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互结合起来,使得金融计量以及时间序列等实现科学有效的结合,针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获取最终的金融计量及时间序列存在的关系。统计学在金融经济学中彰显出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上,统计学可以对数据分析的具体结果展开合理化的分析,获取的最终的判断结果,由此让研究的结果更加的真实可靠【2】。统计学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对严谨的态度,这对于获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研究人员在对金融量进行判断的时候,为确保结果的真实与可靠,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其次是科学试验研究上,通过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让经济学试验对象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简单,降低相应的研究成本,促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

2.2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因生物医学中反映出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还有变异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比如在外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病人身上,想要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时,应该分析效果的差异性。通过临床的统计,可以对同一种病因的客观性规律实现合理的调查和分析,对健康人的共同作用展开适当的分析与判断。在医学中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疗效病人的实际诊断情况,将具体的治疗效果和医学理论假设进行合理的验证与分析,借助于概率论和数学方式对结果进行判断,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具体的软件对研究对象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绘制出相应的表格,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合理运用的时候,明确研究的具体情况。在统计学知识与医学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使得统计方法及多变量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可以对未知的病因展开细致的分析,避免一些诊断方面的失误,促使医疗诊治手段得以创新并持续发展。

2.3比赛竞技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比赛竞技中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以通过数据的直观反映,将比赛中的胜率加以分析,同时还能对队员在赛季比赛的分数以及常规赛场的分数等做好统计对比,经过对一系列数学计算的分析与对比,制定出得分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之间的正态分布图,借助于反映的稳定性了解队员的水平【3】。以nBa篮球比赛来说,因明星球員较多,在运用统计学分析相关的数据时,应该抓住本质上的规律进行分析,并不是主观臆测,以此能够保证判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球员的情况,可以准确的判断球员的技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