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济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8:35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1

英文名称:Foreigneconomics&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950

国内刊号:31-1063/F

邮发代号:4-41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经济区域的发展概况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0年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经济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相继在大连、天津、深圳等沿海地区设立了14个保税区。2000年,为了便利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工业,实现工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紧密结合,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出口加工区,目前共设立了39个出口加工区。2003年底,国家又陆续批准上海、天津等8个地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以实现“区港联动”,2004年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区内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产业。

特殊经济区域十几年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外汇政策不统一,各特殊经济区域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存在交叉,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三是目前特殊经济区域以海关作为监管主体,但由于海关不是国家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是监管和征收关税,海关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因职能原因受到限制。

未来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模式,集航运、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并陆续批准建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三个保税港区以及苏州内陆型保税港区。从国家对保税港区的定位看,它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区域。由于是集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于一身,并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因此保税港区将成为我国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全国性的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保税港区的建设规划主要集中于物流服务规划,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与监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策略。

特殊经济区域间及与区域外外汇政策的异同分析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制定的,由《出口加工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保税物流园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构成法规框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区外外汇管理重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交叉、趋同,而不同区域间外汇政策存在差别,与区外也有很多不同,特殊经济区域跨境收支监测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特殊经济区域的更快发展,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与区外存在差异目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经常项目账户不设账户限额,但外汇账户开立需外汇局审批;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实行统一账户管理,不区分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而区外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不需外汇局审批,企业可直接到银行办理,但有限额管理要求。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在经常项目账户开立的管理上较区外更为严格,但在限额管理上则较区外宽松。

出口加工区经常项目下结汇受限,保税物流园区外汇收支具有优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经常项目账户收入结汇直接在银行办理。出口加工区内机构非贸易项下仅发放职工工资、员工生活消费、水电费等费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要求物流与资金流一一对应,而保税物流园区内,则允许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收付汇。区外经常项目账户收入实行限额管理,贸易项下收结汇按照分类管理、主体监管的原则,对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对“关注企业”则严格审核其办理收汇和结汇等业务。

特殊经济区域内经常项下购汇较区外限制多特殊经济区域内企业的经常项下对外支付必须首先使用自有外汇,中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中方自有外汇不足时允许以人民币注册资本金购汇支付,货物分拨企业允许用境内销售所得的人民币货款购汇。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允许外方投资企业在自有外汇不足时以人民币利润、股息、红利购汇出境,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从其他特殊经济区域货物项下取得的人民币收入可以购汇。保税物流园区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以报关单为核心实行“二线凭证购汇”,而在区外各类企业只需凭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即可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支付。

区内进出口基本不需核销,区外实行多种形式逐笔核销区内向境外出口货物或者从境外进口,区内机构不需办理核销手续,但特殊经济区域内非保税业务仍需办理进出口核销手续。区外则实行网上、自动、批次等多种形式的逐笔核销。

区内资本项目管理与区外基本相同,但部分区域购汇还债和对外投资受限区内企业的外债管理基本上与区外一致,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不允许购汇偿还外债。出口加工区内机构不得向境外或区外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其他特殊经济区域则需由外汇局或经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审批。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资本项目收入结汇同区外政策一致。

各外汇系统缺少对特殊经济区域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反洗钱系统等能一定程度地提供特殊经济区域企业外汇收支信息,但存在局限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反洗钱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等,虽有企业的逐步信息,但却未对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进行分类标识,不能分类汇总和分类监测;二是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虽对不同区域的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无分类查询功能,且系统数据简单,只有账户存量数据,账户资金的流量及交易性质难区分、难监测。

此外,在外汇登记、外币计价结算、服务贸易等方面,特殊经济区域之间、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域外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区外政策限制的大幅放宽,特殊经济区域内原有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在经常账户的开立、经常账户收付汇、对外投资、外债管理等政策上还劣于区外。因此,为充分利用特殊经济区域的政策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思路及主要内容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以海关对物流的监管为基础。但是随着

跨国经营和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物流与资金流不再严格对应,而且外汇管理不但涉及货物贸易资金,还有投资、外债等资本项目资金,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应摆脱以海关物流监管为主的制约,根据特殊经济区域发展要求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需要,统一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我们认为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线部分放开,二线部分管住”(一线,指国境线;二线,指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外界限):在现有“货物贸易监管二线,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监管一线”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简化操作、拉平放宽(指将现有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同区外政策拉平,以及拉平区间政策差异,并适当放宽区内政策以体现特殊经济区域内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强化监测,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这种整合实际上是在不改变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的原则下,通过对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法规的梳理,并借鉴区外近年来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形成统一的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在此种模式下,政策调整不需其他部门的政策配合,涉汇主体同监管部门间在新政策实施后的磨合可以平稳、快速地完成,其最大优点是综合改革的成本较小,但特殊经济区域内外汇管理监管难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区内拥有外贸权企业的保税和非保税业务难以区分,部分核销模式贸易真实性难以核查,存在监管盲区,操作问题难以解决。二是区域间、区内与区外、区内与境外等贸易方向、贸易方式层次多,操作复杂,资金流动难以监管。三是贸易结算中货物价格的运保费部分,作为服务贸易一线难以管住。四是特殊经济区域先行先试作用难以发挥。

“一线管住,二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前移至国境线,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一线管理”。在此原则下拉平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并通过“一线”货物贸易审核“真实性”,“二线”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计价,并全面放开区内企业同区外企业交易,解决由于物流同资金流不匹配造成的监管困境;同时渐次推进放宽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探索和试验,使资本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特殊经济区域优势。

上述整合思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与区外总体管理架构一致,区外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基本解决了贸易经营权企业外汇管理问题、区内企业购汇和区间贸易管理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作用。此种思路需要与海关、国税等部门协调,原因在于一是海关进口备案清单数据尚未实现与外汇管理部门共享,贸易真实性核查缺少相关数据。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区外出口区内的出口退税问题需要协调。此外,跨境交易的适当放宽因监管边界位于“一线”而增加了有效监管的难度。

“二线管住,一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后移至特殊经济区域边界,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二线管理”,将特殊经济区域视同自由贸易港,区间和区内与境外的外汇资金流动不再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而是通过反洗钱等手段进行监控,区内所有金融业务按离岸金融开展和管理。对区内与区外的外汇资金往来进行外汇监管。此种整合思路是对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原则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中资银行通过离岸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银行,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积累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保税港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该整合思路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变动较大使过渡阶段的风险较难把握;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备的制度框架;涉及到海关等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外汇管理部门协调其他管理部门的难度较大。

从上述方案的实施条件和优缺点综合分析,第一种操作性强但遗留问题较多,对政策探索试验的作用有限,第二种较具操作性,且对政策探索有借鉴作用,第三种实施条件不充分,但对未来管理有借鉴。结合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建议对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从第一方案入手,向第二方案过渡;对于保税港区直接向第三方案过渡,形成层次推进的格局。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原则区内整合一致、补齐短板原则。目前,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步趋同,三者的界限渐趋模糊。特殊经济区域间业务上的趋同必然要求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区内优于区外原则。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外外汇管理政策尤其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开,而区内政策多年没作调整,形成目前部分区外政策优于区内的局面。因此,整合现有政策,有利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与转型,有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对外开放示范与带动作用。

在部分地区适当先行先试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可在外汇管理政策上进行先行先试。

间接管理、强化预警原则。为适应外汇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需要,将多数由外汇局直接审核的业务直接下放到外汇指定银行,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外汇监管成本。同时,通过强化预警,能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具体政策实施一个统一、三个拉平。一是统一区内中外资企业外汇登记制度,规范企业信息登记。二是与区外账户管理政策拉平。即区分账户性质,取消账户限额和个数限制,经常账户由银行直接开户。三是与区外结售汇管理政策拉平。通过简化手续和凭证要求,逐步放开经常项目结售汇限制。允许有真实支付需要的外汇资金结汇;自有外汇不足时,经真实性审核可购汇支付;由银行对核心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核,并留存备查。四是与区外资本项目管理政策拉平。即允许购汇归还外债、允许对外投资等。

突出区内政策优于区外的三个优势。一是资金管理优势,对经常项目账户实行无限额管理;二是结算币种优势,跨境交易以外币计价结算,区内企业间及区外企业间贸易项下交易本外币计价结算可自由选择;三是外汇收支优势,统一放开和规范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外汇收付汇行为。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3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4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行政法社会公共性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区别的典型观点

(一)国家干预经济说

该说认为二者区别为:(1)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权力从属关系,一般不直接具有经济内容;而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组织和管理。(2)调整方法不同。行政法主要采取单纯的强制性方法;经济法则是采取强制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方法。(3)主体不同。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而行政法主体只限于国家行政机关。(4)任务不同。行政法着重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经济法主要是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5)诉讼程序不同。属于行政法调整范围内的行政处分,纯由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而属于经济法调整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纠纷,则视问题的不同,分别由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解决,将来还有可能由单独的经济诉讼程序解决。

(二)国家经济调节说

该说认为二者的区别:(1)管理目的不同。一般行政管理,专于保障国家正常的行政活动,以维护政治、治安及其他社会秩序;国家经济调节,在于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按照国家意志发展。(2)管理方式不同。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行政命令或直接管理。经济调节则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利用强制方法、计划、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3)管理原则不同。行政管理贯彻命令与服从的原则。经济调节则贯彻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和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基本原则。(4)管理内容不同。行政管理主要涉及政治、治安、文教等非经济领域,也包括一些经济领域。经济调节只涉及经济领域。(5)侧重角度不同。行政管理主要是微观管理。经济调节主要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和宏观角度进行调节。(6)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为行政管理机关。经济调节主体不限于国家行政机关,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

(三)社会公共性说

该说主张二者的区别:(1)调整对象的性质不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而不必强调社会公共性。(2)利益目标不同。经济法首要实现的利益目标是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法首要实现的利益目标是国家利益。(3)主体不同。经济法中的管理主体除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外,还有社会经济团体。

(四)体制区分说

该说认为:区分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根据在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划分。二者的区别:(1)调整范围不同。经济法调整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与相关行政机关和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协调、调节和控制的关系;而行政法则调整行政机关自身、行政机关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以及这些机关与公民权利行使之间的全部政治关系。(2)功能作用领域不同。经济法的功能作用领域是政府经济管理领域;而行政法的功能作用领域则是政治领域,包括政党执政领域、国家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领域、民主政治领域等。(3)两者性质不同。经济法具有社会经济性。行政法具有国家政治性。

二、现有观点存在的不足

(一)国家干预经济说之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说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未认识到行政法也采用指导性的方式。该说认为行政法主要是采用单纯强制性办法是不正确的。随着服务行政和软法治理的观念引入到行政管理之中,行政法除了采用传统的强制办法外,也开始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指导性的方式,而且指导性方式的采用呈扩大趋势。(2)主体界定的不合理。经济法主体不应包括司法机关,若司法机关能成为经济法主体,那么其岂不是可以成为所有法律关系的主体。(3)对行政法的救济程序认识不充分。行政法领域产生的有关纠纷,除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外,对于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政事实行为,也可以采用一般民事诉讼程序加以救济。首先《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其次从诉讼实践上看,最高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一直将此种侵权纠纷作为特殊类型侵权纠纷之一,列入民事案件的案由。而且民法典草案也列出了这种侵权类型,以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弥补国家赔偿的不足。

(二)国家经济调节说之不足

该说所论述的经济法与行政法在管理目的、管理方式、管理原则、管理内容和侧重角度上的存在的差异有其合理性的,但其在管理主体所做的区分存在不合理之处,其认为经济法主体应包含司法机关,犯了与国家干预经济说一样的错误,扩大了经济法主体的范围。

(三)社会公共性说之不足

该说不足在于:(1)否认行政关系的社会公共性。按照现代行政理论的普遍解释,行政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公共性。基于行政本身具有公共性,则反映行政要求的行政法也必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2)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明确区分。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模糊性。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和转化的,同一主张可以以不同的名义提出,每一种主张并不一定只属于一个范畴。社会利益是私权与公权结合的产物,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的结果。(3)忽略了作为行政主体的社会团体在主体上,其认为二者区别在于经济法中的管理主体还包括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经济团体。但在授权性行政主体中,也存在社会团体因授权作为行政主体的情形。

(四)体制区分说之不足

该说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与狭义政府对经济的调节等同起来。事实上二者明显不同:(1)政府经济调节的主体是财政机关、税务机关、海关、工商机关等政府机关以及授权的其他执法机关,属于狭义政府的范畴。国家是广义的政府,除行政机关外,还包括立法、司法、军事等国家机关。(2)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权力的综合运用。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政治职能属于行政权的运用。如果用经济法规范来调整因行政权运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将会导致法律适用的错误。第二,调整范围的界定有待商榷。对政治关系的调整与规范,除了一部分属于行政法所规范的行政关系之外,很大一部分属于宪法的调整对象。比如政党执政、国家结构形式等。

三、重新认识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一)调整对象不同

根据部门法的划分标准,将经济法与行政法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部门法的划分标准,学界对调整对象之外是否包括调整方法,存有争议。而且一般认为经济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调整方法。另外采用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相结合的“多标准交叉划分”存在着逻辑不周延的问题。因此以调整对象作为唯一的划分标准,才能理清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实践中,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法理论基本上也是从调整对象角度论证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可是在具体调整对象上,各种学说的观点不一。但对这些学说加以抽象概括,可知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管理关系,而行政法所调整的是行政管理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讲,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就是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的区别。对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学者从经济学的发展与发展变迁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行政管理关系先于经济管理关系产生,二者是共存的关系;经济管理关系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国家经济职能的增加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只能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不外是适应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也就是主要为了以社会协调的方式来解决有关经济循环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的法律。这种法律是为了填补传统空白状态的。这表明两种关系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部门加以调整。此外两种关系的主体不同。经济管理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个体,行政管理关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例如国家税收管理中,有关税率的规定,是国家基于国民经济总体状况作出的规定,其调整的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而不是政府与个人间的关系;在具体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所形成的关系则是以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为主体的行政关系。

(二)主体不同

1.经济法主体中所包含的国家机关有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而行政法主体中所包含的国家机关只有行政机关。经济法律关系作为一种国家干预或者管理经济所形成的关系,经济法主体必然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主体,由于经济管理权力来自于全体人民的让渡,只有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才能行使这一权力,因此严格意义上讲管理者只能是国家,抽象意义上的国家不能直接行使权力,只能通过国家机关或者社会团体具体地行使权力。行使经济管理权力的国家机关的范围只包括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不包括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属于主体之一原因:一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不单单行使立法权,还行使行政权;二是权力机关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权力机关的主体地位是通过经济决策主体与监督主体体现的。当发生经济争议与纠纷时,司法机关才介入,形成的是一种救济法律关系或者诉讼法律关系,受程序法调整。所以司法机关不是经济法主体。

2.行政法中的社会团体的范围要大于经济法的社会团体的范围。经济法主体与行政法主体都包括社会团体,但是经济法中的社会团体一般只是一些具有经济性质或者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例如行业协会、商会、会计事务所、公证单位、基金会等。而行政法中的社会团体除了包括前述这些社会组织外,还包括宗教团体、共青团、妇联、村委会、居委会。

(三)有无独立法律责任不同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5

关键词:经营者管理贡献社会评价

由于国企经营者拥有自主经营权,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国企经营者自定薪酬现象十分普遍。中纪委已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解释,国企经营者违规自定薪酬、兼职取酬、滥发补贴和奖金,情节严重的将被。实质上近年来,随着国企经营者薪酬的不断攀升,其薪酬问题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

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总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要以其管理贡献为分配依据,客观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是保证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前提条件。现实中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与激励报酬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业绩为主要依据,但企业生产活动一般具有一定的环境外部性,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将以大量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的经济利润作为评价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依据,并以此作为经营者获取激励报酬的依据,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从社会的经济福利角度,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思考。

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性

(一)经济外部性释义

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外部性这个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庇古(pigou)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即在分析边际私人产值和边际社会产值相背离时提出的。简单地说,外部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经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内容。外部性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广义地说,外部性还可分为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种类型。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例如当一个社区新建了一些商业和娱乐中心时,导致周边地区土地价格上升。但这种货币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下,并不会产生市场失效和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因为货币外部性通过价格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技术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下,会产生市场失效和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现象。因此,经济学上所关注和研究的是技术外部性。

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会产生很多经济外部性,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最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性是有关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如企业生产排除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破坏,林业企业对气候、土壤、水源的改善等。另外,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还存在资源使用的代际外部性成本。从广义的环境概念上说,自然资源也属环境的范畴。因此在环境经济学里,自然资源代际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统称为“环境外部性”。

(二)代际外部性

由于自然资源使用的代际外部性比较复杂,本文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根据可耗竭资源(非再生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资源市场价格除去开采费用后的收益(净价格)的增长率必然等于利率。当资源的净价格增长率小于利率,则企业会尽量开采和销售他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另外的领域以获得市场利率。任何延迟都会减少企业利润的现值。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资源的“净价格”增长率高于利率,企业就会尽量地将资源保留在地下,因为这时候保留资源可获得较其它投资领域高的收益率(mickel•G•webb,martin•J•Riketts,1979)。这条原则说明,要保证可耗竭资源的开采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必须具有三个前提条件:市场完善,市场价格能准确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的产权明晰;拥有该资源的经济组织或个人遵循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反观我国现状,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并未反映其稀缺程度。我国的自然资源虽是国家所有,但实质上国家只是收取少量的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与资源税,所蕴涵的土地地租和矿山地租大多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占有,土地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并未在经济上真正实现。实质上占有资源的地方政府与国有矿产企业并不遵循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开采的速度,遵循的是当期利润最大化。一任政府和在任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只关心他们当期的利润,他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是“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这是经济人行为的必然结果。显然,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近年资源开发速度快速上升、开发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剧了资源开采使用上的代际外部性。经济福利: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在微观层面上,衡量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主要指标是微观经济业绩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衡量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贡献的主要指标是经济福利。福利通俗地说,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幸福”或“效用”。庇古(pigou,1920)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不能用基数表示效用的大小,效用无法在人际间进行比较,只能用序数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著名华裔福利经济学家黄有光(1979)把社会福利定义为个人福利的向量。排除了个人福利之间的可比性。企业的捐赠与对社区的义务服务都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企业的经济利润(生产者剩余)加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减经济外部成本(或加经济外部收益)来表示企业提供的经济福利,即经济福利=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资源环境的外部成本(+经济外部收益)。在市场是完美的、不存在经济外部性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给企业的经济贡献与其为社会提供的经济福利是一致的。但由于市场失灵,企业经济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外部性。资源环境的外部性是企业经济外部性的主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给企业带来更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外部性。

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要得到帕累托最优状况,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黄有光,1979):交换最优性(任何一对物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消费此物品的所有人来说必须是相同的)、生产最优性(任何一对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些要素的所有生产单位来说必须是相同的)、高级最优性(对于任何一对可以再生产的物品来说,共同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这三个必要条件的含义是,在社会资源、制度、技术一定的前提下,要使社会福利最大,首先必须选择好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的问题(在社会生产可能线上选择),其次要选择好如何生产问题(保证最大产量的实现),再次要解决好为谁生产问题,即要将生产出的产量进行合理分配。选择好了这三个问题,社会福利才可能得到最大。由此可见,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社会福利的根本依据在于生产可能线的外移,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事实上,人类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然。环境外部性不仅会对人类健康、环境景观等构成威胁,对社会福利产生直接的损害,更主要的是,环境外部性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从而破坏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环境,因而对社会福利构成长期的、根本性的破坏。生产的增长,可以是提高生产力的结果,也可以是耗费大量资源的结果。有些企业实际上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来发展这些企业的生产。因此,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进行社会评价,以考虑了环境成本的经济福利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是对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的完善,是对按管理要素进行分配的理论深化。

竞争性和垄断性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对企业经济业绩与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等四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国有企业属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寡头垄断、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国有企业属于垄断性的国有企业。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微观经济利润,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微观评价与社会评价是统一的。因此,企业微观经济业绩也是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竞争性国企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是政府的环境政策问题,如经营者通过引入污染生产方式,在降低企业私人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环境外部成本。如果政府将环境外部成本通过环境税费完全内部化,则环境的外部成本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会得到充分反映,从而企业的微观经济业绩仍是经营者社会贡献的评价指标。而将考虑了环境外部性的经济福利作为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社会贡献,有违市场原则,会使国企与非公有经济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状况。

(二)垄断性国有企业

垄断性国有企业存在着反污染和反垄断的权衡问题。经典经济模型认为垄断性企业生产的均衡点相对于竞争性企业,其产量低,价格高,社会福利未达到帕累托状态,从而损害了社会经济福利。但自福利经济学诞生后,人们认识到了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如果该垄断性企业又是环境污染企业,则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次优选择问题。反垄断,产量扩大,价格下降,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但伴随着产量的增加,其环境外部成本又会增加,这又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若反污染,征收相应的环境税费,则提高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果是产量更低、价格更高,社会成本在下降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在垄断情况下,要使社会福利状况最好,垄断企业环境外部性不一定要完全内化,从而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权衡问题。因此,垄断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应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指标。

(三)政策性国有企业

另外,政策性国有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正如上文所述,政策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微观贡献体现在提供一定使用价值及其所费私人成本的节约上。从宏观角度看,政策性国企经营者的社会经济福利的贡献体现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好坏与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成本的节约上。

总之,要客观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对竞争性国企经营者,其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仍以微观经济业绩为依据,因为政府可通过环境税费完全内化环境外部成本;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选择,而政策性国企的经营目标又不是微观经济业绩,所以对这两类国企经营者进行社会评价,应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6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7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8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电子商务

内外贸分割体制作为一个特殊的流通体制,在我国经济实力薄弱、商品匮乏,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导致贸易不发达的条件下,对于恢复生产、活跃内外贸易、统一全国市场、稳定物价、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扩大出口、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使打破内外贸体制分割,建立内外贸一体化体制成为必然的选择。商务部的组建,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为新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真正实现从体制到机制及观念等方面全方位的内外贸一体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消除长期内外贸分割遗留下来的消极影响,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建设,既是加速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体制构建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也是内外贸一体化体制建设本身的实质性内容。

内外贸分割体制的弊端

在全球范围内,类似我国过去实行的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极为罕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深化,内外贸分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贸易体制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内外贸分割不利于充分发挥“两头在外”的有利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一段时期,内外贸各自画地为牢,内贸行业不能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部门不介入国内市场业务,彼此隔离,信息阻滞;这种格局不利于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无法体现国外市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补充作用,国际贸易的“引擎”作用在我国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政府行政管理上,从中央到地方,内外贸各设一套机构,各拥有一套体系和班子,国内贸易由原国家经贸委负责,对外贸易则由原外经贸部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的商品流通领域境地既不符合行政管理精简、便民的原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

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

在我国深化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过去内外贸分割留下的许多障碍。

经济体制障碍

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流通产业落后、市场体系缺失,这是经济转型中最艰难的转变之一,也是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我国原有的纵向化、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横向性市场流通体系相冲突,使原本可以更有效率的、竞争性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网络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导致难以计数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在逐步建立之中,但长期体制固化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体制上的冲突并没有完全解决。

运行机制障碍

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造成了现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阻碍统一大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市场中地区市场和行业市场存在分割,国内国外市场存在分割。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目前国内的经济运行机制造成了各种经济利益格局,如地方利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等的严重分化,这些利益格局严重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政策法规上的障碍

从对外贸易看,进出口经营权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就是对外贸易行业开放的渐进过程。通过近三十年进出口经营权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基本构建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行业。为了适应新的开放形势,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法规接轨,过去几年间,特别是入世后,外经贸领域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基本法、其它各种专业法为补充的法律框架基本健全,为下一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如此,在制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等问题上的法律法规依然欠缺。相比之下,我国内贸近些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许多基础工作未能开展,内贸立法步履蹒跚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市场变化的需要。

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内外贸一体化要求在观念上将内外贸视为流通整体。贸易是统一的整体,设立商务部从体制上说是为改革理顺关系。但是,由于原有体制设定内外贸双方原来分属于不同单位,不是一个系统,因此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都不同。尽管商务部进行了机构改革,在管理主体上进行了合并,但在实行中不可能自动达到其工作人员在政策思想认识方面的统一。这种传统惯性思维,也是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之一。

管理障碍

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目前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管理上遗留的障碍较多。

从行政机构的管理上看,虽然商务部的成立,从组织上解决了中央一级层面上内外贸一体化的问题,但目前各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在实质上还未全部统一,政出多门的现象影响了贸易的权威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内外贸统一管理的前提是内贸和外贸两大管理体系的统一。内贸自身的管理也没有实现统一,就很难做到内外贸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管理。在现有体制下,商务部主管市场运行,在监管国内市场时,仍然面临非常大的法律难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内贸市场要从运行到管理都实现真正的融合统一,仍需很长的一段时期。

商务部监控管理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价格是市场流通的核心,是商品供求的“晴雨表”。商务部对这一环节的管理权和监控权,是对市场宏观调控的一个有利手段。但从责任上看,商务部虽主管国内市场流通,而实际上赋于商务部的职权有限,使相关工作很难开展。

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体制严重分割。粮、棉、石油等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仍严重分割,其原因既有国内市场没有发育成熟、有待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如石油),又有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如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的严重分割,阻碍了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结果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人为地割断了市场的统一,阻碍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形成。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从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条件来看,内外贸实现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管理体制创新。要真正实现内外贸一体化,首当其冲的是体制建设,在统一内外贸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从理论、体制、政策、主管机构、审批权限、企业经营范围等诸多方面加快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内外贸实施的直接管理已经很弱,如欧美国家、日本等,基本上中央政府都不设立专司内外贸管理的职能部门,一般是由其主要综合经济部门(如美国的商务部、日本的经济产业省、英国的贸工部、法国的经济部)承担相应职能,在这些部门中设立司职内外贸管理与促进事务的内设机构,不仅已经实现了内外贸管理的一体化,而且已经实现了工贸管理的一体化。

当然,在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完善的现状下,国家对内外贸,对流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显然还需要有较强的政府管理,包括宏观意义上的管理和为维护市场秩序而实施的较为直接的行政管理。

加强我国流通业相关法制建设,尽快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规章、法规、政策。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应从流通的宏观调控下手,通过规则的制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体制改革还在进行中,特别是国内流通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实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新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总是用行政的手段调节市场,而应通过法律法规调控市场。商务部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制定法规,监管市场上,制定统一的法律政策,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造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培育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产业,是加速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最近若干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证明,大型流通企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在我国流通流域的发展要求,将成为带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骨干力量。虽然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但从整体来说,流通业还是比较落后的,相比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流通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弱、小、散、差”的特点更加突出。要改变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打破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系统内外分割、国外和国内市场分割、内外贸分割等,进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和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使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来说,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内外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利的手段。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越是资源性短缺的产品,就越不开放,市场发育越不成熟。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国家应该放开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性短缺产品的垄断,精心培育市场。近几年的石油价格的巨大波动,所带来的经济安全因素,充分说明如果机制欠缺、竞争不完全、市场发育不成熟就不可能实现国内国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内外贸一体化将成为一句空话。

发挥同业商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内外贸业务的融合与渗透。要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行业协调、应对国外贸易限制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快观念和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开,积极创造有利于行业组织成长的体制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使行业协会成为真正的社团法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针对当前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的"二政府"现象,加大对现有协会的改造力度,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健全协会的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全体会员利益和行业利益的代表,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价格协调、资质认定、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流通业的行业自律和规范经营。

参考文献:

1.陈宪,张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国外经济与管理篇10

关键词:资本账户;经济增长;金融稳定

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1.1 理论与实证上的争议

资本账户开放是指不对资本跨国交易进行限制或对其采取可能会影响其交易成本的相关措施。不同的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后经济表现不尽相同,资本账户开放的结果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至今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证明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向或负向关系的答案。

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后,国际资本流动将不再受到严格限制,流动性增加,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遵循市场原则,对于缺少资本的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可以带来国内投资的增加,从而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影响,即产生所谓的“收敛效应”。在“收敛效应”作用下,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缩小。福利经济学认为,资本账户开放提高国际分配效率,资本稀缺国在国际资本的帮助下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使得消费平稳化。也有学者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是一回事,只是在模型中下标不同而已”。支持资本账户开放的学者认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引起的资本外流的担心,政府要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中贯彻市场原则,包括改革国内经济体制,降低非生产性活动的开支,保护产权等。

但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者同样面临众多的质疑和反对,因为资本账户开放使得一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削弱,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容易造成经济的波动性增加,严重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根据陈雨露、罗煜(2007)的综述,fratzscher和bussiere(2004)认为市场扭曲降低了自由化的增长效应,金融开放让一些国家经历了增长过程中的危机。市场扭曲包括信息不对称和政治经济学,它们会破坏这种增长效应。stiglitz(2002)认为金融开放是“没有回报的风险”,资本市场开放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增长,反而是更大的危机,穷国承担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国家。他驳斥了两个观点:资本账户不开放就不可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资本账户开放可以引致国内改革。高资本流入带来了经济不稳定性。反而降低了对投资的吸引力;资金大量流入引发高汇率,使得出口困难。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不同,风险和信息尤为重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资本账户自由化增加了风险,而他们本身又容易造成高波动性,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波动的能力。

实证研究的争议同样存在,陈雨露、罗煜(2007)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一些研究者发现增长效应随着时间段变化而变化,并且与如何度量开放程度以及与国另4有关的先决条件紧密联系。在有较高水准的法律制度,在资本账户自由化之前已经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宏观经济不平衡已经在自由化前被消除的那些国家里,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没有得出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确切结论。传统理论认为金融开放对缺少资本的国家有益。主要是资本流人可以加速经济收敛,但是实证研究认为这种收敛效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限的。另一些学者的实证结论则不支持资本账户自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如edison等使用了许多度量开放度的方法(例如基于arear和事实开放),用了更多的样本国家,使用3种方法(ols,iv和gmm动态面板),仍然没有发现金融开放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另外,实践经验出表明,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程和顺序都会影响到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面对理论与实证中出现的分歧,出现了两种新的分析范式,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资本账户产生正面作用的条件。一种是结构效应假设,它取代了传统的总量分析方法,认为不同类型的外来资本对东道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将各种类型外来资本作用综合起来,其总体上的积极效应并不显著。还要有一种是门槛效应假设,它对外部资本与东道国经济增长之间线性关系的传统分析范式进行了扬弃,认为外来资本对东道国的积极作用更多表现为间接性的,这种积极的间接影响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一系列初始条件。如果一国不具备一个起码的初始发展水平或出于某个门槛值之下,过早地推行资本账户开放将会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不论是结构效应还是门槛效应都只是在某个角度对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有益拓展,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影响还存在很多争论,在经济开放的实践中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依靠片面的理论分析来指导实践。

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影响

我国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鉴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及加入wto的承诺,我国的资本账户逐渐开放。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资本账户开放给我国带来了诸如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规避风险、体现人民币国际价值等等好处,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说,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提高他们的股票价格,导致企业层面的投资效果比宏观层面的结果更具有可信度,给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提供更多寻找发展资金和分散风险的机会。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因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正如之前的理论与实证中出现的分歧一样,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逐渐放松资本管制,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有所加深,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很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与中国的金融发展程度不高是息息相关的。

(2)从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两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了主要子项目资本流动状况,发现在长期实行非对称性管制的中国,首先,从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效果看,外资的利用(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外资的流入数量与实际产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的负债指标存在潜在的风险,同时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给我国宏观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第二,从资本流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看,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资本流出的数量相比流入量较小,但我国对外投资逐渐构成了世界市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体影响系数较小,但存在强大的发展潜势。在资本流出项目中,1992-1999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这给国内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

总体上,评价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综合、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综合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指标与经济增长做出精确的相关性分析。资本账户开放是一把利弊兼有的“双刃剑”,它在使资本账户开放国家获得利益的同时,还会给其带来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我们开放资本账户,就要从实践出发,既要使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更大程度避免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金融风险。

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账户开放特点

从1953年到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外汇管理高度集中,外汇统收统支、以收定支,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人民币汇率由国家统一规定,外汇资金和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管理和经营。但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此拉开了外汇体制改革的序幕。作为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本账户的开放,也随之不断取得进展。

改革至今,中国资本账户下的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账户交易中,目前我国有20—30个资本账户交易基本不受限制或较少受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目前资本账户实行的管制大大减少,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对象上来说,为了吸引外资和防范风险,对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没有什么管制,管理的重点仍在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境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项目上。

(2)改变“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拓展境内居民资本流出渠道,实行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使资金双向流动的条件和环境趋于一致。

(3)调整“内紧外松”的管理格局,逐步减少对内资、外资的区别待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消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按交易性质进行监管。

(4)改革资本账户外汇管理方式,减少行政管制,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主要监管金融机构的间接管理,从主要进行事前审批转向主要依靠事后监督管理。

(5)注意风险控制,稳步推进。稳步开放资本账户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政策设计时把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使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例如,在开辟证券投资项下的跨境资本流动渠道时,对投资主体、汇兑管理、资金汇出入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基本上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所确定的资本账户开放次序,注意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承受能力、金融监管水平等相适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次序的开放资本账户,最终实现我国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