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1:41

小组讨论方法篇1

1小组建设技术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想把协助探讨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方法,应对小组进行专门的建设,增强小组成员的相融性和新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建设可包括“小组名称、自荐组长、小组口号、小组纪律。”小组建设具体要求如下。

小组名称:要新颖,有内涵,体现小组特色与追求。

组长自荐:目的是运用责任感与荣誉感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有些学生习惯于推荐别人当组长,其想法是不想找麻烦。我们在小组建设刚开始时,就提出小组长必须自荐,这样可以更加实实在在为同学服务,为小组争光。真正成为核心人物。小组中只有有了核心人物,在小组遇到困难时才不致于整个小组“瘫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组口号:要求是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如《时空炫人类》,炫出新风采,炫,炫,炫;《亮点七人行》,做生活中的亮点,做人群中的亮点;《笑傲猪》,爱我小组,给我优+。

小组成长目标:要求一是拟订集体成长目标,二是拟订个人成长目标。目标必须具体,有可操作性。不符合要求,都必须重新拟订。这对于个人与小组建设都非常关键。没有目标,或没有具体目标,思想品德课容易变成无关紧要的课。这类学生因为自己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的追求,在课堂讨论中容易无所事事。遇到任务,总是推三阻四,极不情愿。他们完全凭心情与意愿上课。这样的学习态度对本组同学的干扰很大。影响整个集体的前进。因此,必须与这类学生进行私下沟通,定下目标。有了目标的约束与提醒,每个同学都愿意把思想品德课上的每次活动当作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对后面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益。

小组纪律:要求是约束小组成员的不合格课堂行为,并且出现更多的合格与出色的课堂行为。这就把教师的课堂控制权下放给每个人,尤其是下放给小组。让他们自己相互提醒。教师不再是他们的对立面。

2小组的考评技术

有教学就要有评价。因此,必要的考评措施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约束学生的不合格课堂行为,从而保证思想品德课的正常开展。我们提出日常课堂教学只进行小组考评,小组成绩就是每个人的成绩;同时每节课可评选两位积极参与明星,即使小组成绩不好,你个人尽力了,你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成绩。”

而且,在每堂课结束前3-5分钟,就是小组考评与积极参与明星评选时间。小组成绩分优+、优、优-、良+等。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没有纪律问题,可得优。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包括观念的创新、汇报形式的新颖性,完成的时间短、积极参与以及小组合作好都可以。每个小组自己对照标准,申报成绩。别的小组可以质疑与挑刺。最后老师根据他们的课堂情况作出判断,把成绩记在墙上的记分栏里。大部分小组都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对于有些“落后”小组,老师在他们有明显改进的情况下,在他们的请求下,可征询别的小组的意见,并叮嘱他们下次一定改掉毛病,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这对激发这部分学生的进取心是有益的,而且也是转变这股“消极力量”的天赐良机。这样做,就是充分考虑了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随着课的进行,学生越来越适应这样的考评方式,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绩,在还剩3堂课时,把他们已有的成绩告诉他们,并且提出另一条激励措施,如果最后一堂总结课的成绩为优+,就等于有两个优+。这对于那些在一开始被扣分的小组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按这样的做法,他们离“全优团队”或“优星团队”的距离并不遥远,跳一跳就能摘“桃子”。因此,他们一听到这样的优惠条件,大多跃跃欲试,立即就与本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力争拿到最后的双优+。而这样的动员,对于保证最后3堂课的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发动作用。在学生快要放松懈怠的时候,及时给予强化,最后,部分小组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跃升为优星团队。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课堂考评的课堂效率比不实行考评制度明显提高。

3小组再建和维护的技术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即开始之初轰轰烈烈,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一段时间后,问题迭出,学生参与热情逐步消退,最后教师只得放弃小组合作教学。究其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忽视了对小组的维护和再建设工作。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新的任务就是要对小组进行持续维护,分阶段进行再建设工作。

小组维护技术方面:及时维护,即教师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小组活动的状况,发现问题苗头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任务维护,即教师应布置适切的活动任务,用有意义、需合作才可完成学习活动任务来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成长;榜样激励,即对一些小组合作开展得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激励,树立榜样,对一些表现欠佳的小组,教师也要创造条件,给予展示机会,并及时发现“亮点”,给予表扬激励;特别维护,即对一些表现持续不佳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特别维护。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和该小组成员一起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改进对策,特别跟进维护等等。

小组日常维护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小组维护工作做得好,小组活动的活力就能得到持续发展,小组合作教学就能持续发展,教学实效就能得到稳定提高。

小组讨论方法篇2

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12.047

applicationStudyonGroupDiscussioninthe

teachingofpublicpolicyanalysis

LiShixiang[1],ZenGXu[1],maHaiyan[2]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asaninteractive,guidingandinitiativeteachingmethod,groupdiscussioncancultivatestudents'divergentthinkingandimprov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thisteachingmethodcanguidestudentstostudyindependentlyaswellasimprovetheir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andproblemresearchability.meanwhileitalsoreflectstheimportanceofthediversityteachingmethodinundergraduateeducation.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tent,designandeffectofgroupdiscussionteachingmethodinthepublicmanagementcoursesanddiscussesitsconcreteoperationprocessintheclassroomteaching,caseanalysisandpracticalapplicationcombinedwiththedistinguishingfeatures?ofpublicpolicyanalysis.

Keywords"publicpolicyanalysis";groupdiscussion;caseteaching;teachingmode

0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在于对政策系统中的政策过程诸环节及其系统内外诸要素进行因果分析或相关分析,从而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①它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强调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是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为适应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②“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对公共问题感知的灵敏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是一种互动式、引导式和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将小组讨论引入到“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公共议题选择、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分享、课堂效果评价以及知识延伸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学生从学科基础课程向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方法迁移,力求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形成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③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让自身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法具有必要性,值得推广。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小组讨论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小组讨论法的内涵

目前,依据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可以将主动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讲授式、主动学习式、协作式、合作式、团队式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项目式学习和同学互教式。④其中,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主动教学方法中较为成功的一种。它注重的是“讨论”,能够串联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由于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不仅要加强公共政策抽象理论的学习,而且也要以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真实政策世界的理解。因此,“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所应用的小组讨论法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在课程教学要求下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围绕评价要素给出最终得分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点讲授之后,指定案例范围,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讨论,在最后的考核中按照相关规定和时间限制内进行案例汇报。教师并不参与具体讨论分析,但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帮助及参考意见。学生在最后案例汇报中,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和规定时间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汇报,并且按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必须依据课堂知识点表述案例应用观点。

大学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小组讨论形式。传统小组讨论是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中,组员委任某一个或几个代表发表自身观点;或全班为一个组,进行全班讨论。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传统小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一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点之后能够利用小组讨论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扫描教学盲区;二是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在互动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缺点一是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知识点掌握程度,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性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中经常发言,“发言权”容易集中在少数主动性强的学生手中。二是在小组讨论时,由于只是给出了选题,容易在讨论中出现偏离,甚至出现与主题方向相反的情况,背离教学目标。

对比传统小组讨论的优缺点,结合公共政策分析注重问题导向的学科特点,本文认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应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两者的结合既可吸收传统小组讨论方式的优点,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公共管理学科中社会实验和情景模拟的必要性。

2小组讨论法的设计

小组讨论法基本是按照“理论知识―小组选题―自由讨论―展示与评分”的流程进行,其目的是能够达到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夯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效果。

2.1理论知识的学习

“公共政策分析”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其教学目标一要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二要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及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三要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现实中的政策问题。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细致讲解,还需要对现实政策问题进行剖析。

2.2讨论主题――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恰当并且能够涵盖当前所学的知识点,例如,“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案例的选择基本上应遵循“寻找公共政策问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原则。学生不仅要横向把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而且需要纵向把握公共政策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利益相关者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公共政策热点,小组讨论设计可选取具有明显利益相关者冲突特征的案例。

当然,不同的案例同时也决定了小组讨论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与分析方法的侧重点差异。这要求教师在理论的讲授及案例素材的准备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备选案例的分析点有机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进行精心的、系统性的设计,并深刻意识到教学不仅要使学科知识系统化,更要紧密贴近现实政策世界,始终将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作为课程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自由讨论环节首先要选择和确定组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组成小组。另外,小组讨论成员不宜过多或过少。人少,则可能导致讨论不充分,并且在最后小组展示中由于人数过少而无法充分表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人多,则可能导致组员间意见分歧过大,很难在课后讨论中达成统一意见,无法高效完成任务。根据教学实践,每组人数以4~5人为宜。

其次,由于案例侧重于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其协调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应透彻分析案例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并应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充分表达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

最后,小组讨论的关键在于对案例的熟悉和透彻分析。小组成立之后,首先应经过集体讨论以便对案例有整体把握和完成角色分工,再经过个人相应角色的材料准备,最后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以形成最终的小组报告。“总―分―总”三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分工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结果和形成小组报告。由于小组自由讨论各个阶段皆是学生的能力体现,教师原则上只提供大致方向及知识点答疑,只起引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2.4小组展示与评分

小组讨论的最后形式可以为辩论或座谈会形式。这些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角色扮演的呈现和利益诉求的表达。由于最终的小组报告展示代表了小组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综合成绩,学习效果评分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表现给予评分;二是对小组内的成员个体表现给予评分;三是小组内成员根据对小组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序,教师根据排序赋予相应分值。此外,还需要对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学习表现给予评分。因此,最终的学习成绩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小组讨论部分应占总成绩的80%。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展示,因而小组成果评价不仅应着重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查,而且也需重视对组织形式、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的评估。在小组汇报阶段,除了汇报小组成员的最终报告,还可以由非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通过互动增强对案例的理解和强化学习效果。

3小组讨论法的具体实践及效果

3.1小组讨论法的具体实践

共四个班级参与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人数101人。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成20组,每组4~6人。小组成员依据抽签顺序决定最后小组陈述顺序。评分制度采取综合评分方法,即总成绩由小组整体表现分、组员个人分、组员互评分、及课堂表现分综合而成,分别占比重为40%、30%、10%和20%。“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小组报告的教学目标是对政策系统中的政策过程诸环节及其系统内外诸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因此,案例需要结合当前的公共政策热点,同时具有明显利益相关者冲突特征。此次教学实践中共安排了七个案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云南怒江到底该不该开发;二,油价调整背后的利益博弈;三,房价为何越调越涨;四,暴力拆迁何时休;五,如何牵住“看病难”的牛鼻子;六,汽车限购令伤到了谁;七,柴静雾霾调查动了谁的奶酪。

3.2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效果

参与此次教学实践共计101人,及格率100%。其中,90分以上(优秀)8人,优秀率达7.92%;80~89(良好)39人,良好率达38.61%;70~79(中等)人数43人,中等率达42.57%。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小组讨论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肯定了小组讨论法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科探索能力上具有积极作用。

4总结

小组讨论是一种互动式、引导式和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文介绍了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内涵、设计及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小组讨论法的应用,并非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小组讨论法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自由选择案例进行自主分析,侧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法的应用是在大学生教学中一次新的大胆尝试,特别是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会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全过程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动态评价系统构建研究“(2014B13)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陶.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②刘建文,郄鹏.公共政策学本科生“实践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学理论,2014(12):216-217.

小组讨论方法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计算机组成原理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GroupDiscussioninteachingof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

YanGHuanyu

(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Department,ShanghaitV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arct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istheprofessionalcourse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accordingtothefeaturesofthecourseandtheopeneducation,weattempttousethegroupdiscussionmethodastheimportantpartofteaching.inthispaper,thediscussiontopicsandthediscussionmethodandtheassessmentprogramarebeintroduced.theanalyticalresultofthispracticeispresented.

Keywordsopeneducation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groupdiscussion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等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所学课程和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果能主导和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逐渐失去兴趣,学习也缺乏热情主动性。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第三,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的能力。①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数字电路以及逻辑数学基础,但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计算机专科专业毕业,不具备数字电路学习基础。并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抽象概括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该课程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因此研究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原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辅以网上教学的方法。但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实验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计算机硬件课程如果只停留在书本和理论讲述上,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硬件知识非常不利。在讲授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相对说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却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发表意见的能力②。

作者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在开放教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加入小组讨论教学环节,采取过多种讨论形式,并且根据每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更换过多个讨论主题。在下面将重点介绍效果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小组讨论形式和主题,并且给出了针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1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1.1讨论形式

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在课外两周内共同完成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完成后,在课堂上每组派一名同学对报告进行陈述,在同学陈述的过程中,班级同学和教师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最后,将讨论报告上交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1.2讨论主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别比较大,对计算机硬件的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区别,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能有具体的认知和理解,设定第一次讨论主题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要求学生根据需求分别设计四种方案:(1)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方案;(2)商业公司电脑配置方案;(3)网吧用电脑配置方法;(4)平面设计用电脑配置方法。要求考虑到不同需求的特点,并且要求有最佳性价比。

设计这四种方案的目的是,计算机的应用不同,从而对硬件配置要求不同。如: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主要应考虑家庭成员网络娱乐,视频观看或游戏使用。商业公司配置电脑主要是从事办公软件的应用,配置可以较低。网吧用机型主要是用于网络娱乐和游戏,为保证网吧机器的安全性,一般不配置光驱,为方便网吧用户使用可能还需要配置摄像头和耳机等。平面设计用机型的侧重点是图像显示,对显卡的要求很高,对显示器的要求也很高。

1.3讨论报告格式

讨论报告是考核的依据,主要是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形式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报告,因此报告封面要求注明小组全部成员的名单以及分工。讨论报告中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有详细的参数,通过对硬件的参数的考虑,从而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硬件性能指标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还要求给出当前市场的参考价格,用于进行性价比的比较和讨论。如对CpU这一配件的报告要求如表1所示。

1.4讨论考核方案

考核是督促学生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案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可循。针对上面描述的讨论形式和主题设计了相应的考核的方案。具体的考核方案是: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每个组可以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等级评价,等级共分为四级:a――非常好;B――较好;C――差;D――非常差。互评表格式如表2所示。

将互评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参考,根据该课程实际以及讨论主题的特点,设计了小组讨论的最终成绩评定表,如表3所示。

2讨论效果评价

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环节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开展了近5年后,2009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讨论方案,立项了学校开放学院“试验田”项目。以2009秋级班级作为的具体研究对象,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进行了调研。

该班级共有35名同学,以5人为一组,共分为7组。

调研的主要内容是:(1)讨论内容对学习课程是否有帮助;(2)讨论方式是否合理;(3)评分方法是否合理

调研的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部分学生们认为讨论的内容可以再广泛一些。

部分学生认为讨论的方式可以改进的是:

(1)小组成员自己介绍自己的方案;(2)不同小组之间互动讨论;(3)对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应该有一个标准,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配置点;(4)感觉自己基础太差,对方案最好能具体解释。

图1小组讨论对课程学习的帮助调研结果

图2小组讨论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部分学生认为评分的方法可以改进的是:(1)不清楚讲解的标准(2)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不知道是否合理。

图3小组讨论评分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通过上面的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方法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讨论内容的范围,改进讨论的方法。对于评分方法,教师应该更加详细地跟学生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通过了学习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包括讨论内容,讨论方法,考核方法的设计探讨学习小组讨论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后的调研,首先我们感到了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认真对待的态度以及对这一环节的认可,从这里可以看出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2)如何树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4)如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我们将小组讨论引入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设计,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最后还对其效果进行了调研。讨论主题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相关,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考核中引入小组互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课外课内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陈述的方法展示讨论陈国,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今后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完善的方案。希望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学中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所借鉴和帮助。

注释

①孟祥菊,夏冰.课堂小组讨论与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6):42-44.

②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2)40-44.

③何兵.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68-73.

小组讨论方法篇4

[关键词]产品整体概念;专题讨论;营销教学

市场营销教学中,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理解,在讲到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时,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但由于专题讨论需要花费学生和教师大量的课堂和课外时间,所以往往需要挑选最重要的内容实施讨论。产品整体概念是企业贯彻现代营销观念的基石,只有真正理解了产品整体概念,企业的产品(包括服务)生产才会是以顾客为中心,由顾客需求来决定的,企业的产品创新也才会有系统的理论支持。所以,笔者在营销教学中一般都会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产品整体概念的专题讨论。本文即是组织讨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各位同人磋商交流。

1研究回顾

为了解近年来国内同行发表过的关于产品整体概念专题讨论的教研论文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为分类基础,分别用“产品整体概念、营销教学方法、产品整体概念讨论”等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截至2016年10月,讨论产品整体概念的论文有82篇,讨论营销教学方法的有338篇,而谈到产品整体概念讨论的为零。这些论文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论文基本都是讨论对产品整体概念本身的理解,或者讨论基于产品整体概念的产品开发、产品创新、差异化营销策略、提升品牌核心价值、顾客满意等内容的。这些都属于学术研究文章,没有教研论文。而关于营销教学方法的论文基本都是教研论文,论文内容大都是讨论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创新,或者具体讨论某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维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沙盘模拟教学法等。和我们的研究主题较为相近的教研论文主要是谈互动讨论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的,如张萍(2007)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肖超盛(2011)的“专题讨论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马涛(2014)等的“互动式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刘培红(2014)的“引导讨论法在高校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等。但这些教研论文也只是概括谈论讨论教学法的,并未具体提及产品整体概念讨论到底如何实施及实施效果。综上所述,对于在营销教学中如何实施产品整体概念专题讨论,前人并未发表过专门的教研论文,本文以此为主题进行分析讨论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

2产品整体概念专题讨论的实施

2.1组织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一开始,笔者都会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以后课堂的专题讨论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组时要求每组人数大致相等,一般一个班划分5~7个小组,这样方便控制整体讨论时间,也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课堂讨论之前,教师提前1~2周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下去阅读产品整体概念相关资料,例如学术论文、相关案例、类似教材等。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阅读材料,但不局限于这些材料。笔者一般会布置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思考:选择一种熟悉的产品,思考该产品的产品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该产品的差异化?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就实际产品来说它的五个层次的含义具体是什么,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实际购买的是什么,掌握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方法。考虑到很多学生有创业梦想,所以笔者提醒学生,所选择的产品既可以是现实中常见的产品,也可以是自己拟创立的企业将要营销的产品。课堂讨论时,学生们可以将桌椅拉开,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要有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并需要推选一人负责讨论结束后上讲台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各组组长负责维持讨论秩序。讨论时间根据分组数目及该次上课总课时安排,一般30分钟左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在教室内走动,回答学生疑问,提醒学生参与。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抽签或由教师指定上场顺序,每组讲解人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倾听并择要记录,记录时注意将各组讲解要点、存在的问题、听的过程中将迸发出的一些灵感写下来,以备后面总结时使用。同时给各小组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个小组学生展示结束后,允许下面的学生就展示中的疑问进行提问,展示的学生回答。该小组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形成全班讨论的气氛。全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陈词,这也是专题讨论的关键点。教师不仅要对展示中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包括结论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还要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最后还要结合讨论结果总结讲解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论内容,以及产品整体概念在产品开发和创新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该概念与理论,并明白如何在企业实际中应用。讨论结束后,各组讨论记录按要求上交,教师存档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2.2课堂讨论结果

笔者2015年在为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学生讲授《市场营销学》产品策略时,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专题讨论。讨论问题设置如前。学生共组成了10个互动小组,课堂讨论气氛比较热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最后教师进行了点评。因为小组讨论内容较多,无法详列,故总结其要点和大家交流磋商。(1)涉及行业众多,产品选择比较现实。学生们讨论涉及的行业和产品有:餐饮、鞋子、智能手表、净水器、医药、卷烟、服装销售、眼镜和手机。行业种类繁多,既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服务。虽然前面提醒学生可以选择拟创业企业的产品,但实际上大家都选择了现实中的比较熟悉的产品,这可能跟本次讨论专题比较务实有关。(2)基本理解了产品整体概念,初步掌握了产品差异化的方式。每个小组一开始都是结合他们讨论的具体产品或服务,解释产品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的具体含义,提出差异化的方式,理解大都比较准确。例如其中一个小组讨论的是云南白药的白药产品,他们解释其核心产品是指满足人们止血疗伤的需要;形式产品是指式样有散剂、胶囊剂、酊剂、膏剂、气雾剂等,包装有瓶装、盒装,特征方面是国家保密配方,多年临床验证,商标是云南白药,品质是高质量,全国知名品牌,名声享誉全球;期望产品是指人们购买云南白药时期望买到疗效好、使用方便的药;延伸产品是指云南白药的售后服务和保障,比如药品的“三包”、品质的承诺;潜在产品有些已经开发出来了,例如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等,还有很多可开发的产品,例如救急药箱、药妆、保健品等。对于云南白药差异化的手段,他们认为在形式产品和潜在产品方面差异化的途径比较多,例如云南白药使用形式的变化,产生了胶囊剂、膏剂、气雾剂等;云南白药和其他日用产品结合形成新产品,例如云南白药牙膏,以后还可开发云南白药卫生巾,等等;以及云南白药扩展到人们的日常保健,开发出含云南白药成分的保健品。从他们的讨论结果看,对于产品整体概念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对于产品差异化的途径也能指出一些方向,但具体到未来可开发哪些产品,还谈不出太具体的内容,说明他们还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产品差异化的方式。(3)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学生们的思路非常开阔,经常可以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例如讨论眼镜的小组在谈到产品差异化途径时,他们提出可以在外观、材质方面差异化,可以开发游戏眼镜(其实现在谷歌已经在开发类似的眼镜,叫可穿戴设备),可以给眼镜增加日程提醒、地图、导航等功能。讨论服装销售的小组谈到延伸产品时提出可利用VR技术让顾客虚拟试装,通过网络指导顾客进行穿着搭配。讨论手机的小组提出潜在产品可以开发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手机;增加手机安全气囊,解决大多数人经常把手机掉在地上摔坏的问题;增加手机投影功能,甚至可以直接投影到空气中,形成三维立体画面。讨论鞋子的小组提出未来可将鞋子开发成单人代步工具。从以上举的几个小组的例子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他们思想很活跃,没有太多束缚,所以往往可以想出很多天马行空的绝妙创意。在各小组汇报完毕后,笔者进行了总结评价。首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给予肯定,结果说明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产品整体概念的含义,并能与具体产品结合起来,提出的差异化创意有很多亮点。其次逐个小组分析评价他们的理解和提出的创意,表扬他们理解的正确性和创意的亮点所在,同时也指出他们讨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讨论海底捞的小组在谈到形式产品时只说了服务的各个方面,而没有提到食物,这显然有遗漏。最后,笔者重新梳理了一遍产品整体概念,并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这五个层次的内涵以及如何从每个层次实施差异化,如何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结合刚才小组讨论中大家谈到的具体例子进行了讲解分析。因为是学生刚刚讨论的例子,所以大家听得会比较认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就达到了该讲内容的教学目的。

3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3.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组织专题讨论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差异化创意的可实现性考虑不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很多小组的差异化创意可能很不错,但可操作性方面往往考虑不足,没有具体去想怎样才能实现创意。没有具体实现路径和技术,创意就会成为空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读书、多讨论,同时多参加企业实践,多参加学校组织的SRtp、挑战杯、营销大赛等,以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2)问题讨论不够深入。本次专题讨论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感觉各小组讨论问题不够深入,很多讨论内容都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学生对产品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和企业具体产品的结合虽然大都是正确的,但认识还比较浅薄,结合不够深入。究其原因,除了对产品的了解不够详细全面外,讨论问题的设置可能也有所不足。笔者认为,可能将现在的第二个讨论问题分解为两个问题更好:一是“描述该企业的产品开发历史,分析它是在哪些产品层次上进行了新产品开发”;二是“今后该企业可以从产品的哪些层次进行新产品开发,如何开发?”这样设置问题将需要学生事先阅读大量关于讨论企业的资料,会让讨论更加深入。(3)组织过程中存在参与度不足与小组过多的问题。本次专题讨论的组织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讨论时,总有个别学生在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讨论不积极。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老师没有惩罚措施。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强调讨论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问题在企业实践中的作用,增加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在巡视时可以记下来哪些学生没有认真讨论,在发言提问阶段专门点名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用外力迫使他们参与。一旦形成参与习惯,这种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就会大为减轻。二是小组过多,评论不够深入。因为这个班级人数较多,而且还有很多重修的学生。组队时本班学生已经组织了7个小组,重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又自行组成了3个小组,从而导致小组过多的问题。小组多了,每个小组汇报的时间就不得不缩减,汇报不够深入。教师评价时也无法深入全面评价每个小组。解决办法是控制组数,每班组建5~7个小组为宜。

3.2未来实施展望

对于以后如何组织类似的专题讨论,笔者也有一些想法。(1)借助团队游戏,提高参与积极性。专题讨论组成的小组其实都可以看成一个团队。但只是课堂讨论的话很难培养出团队精神,次数多了也不容易保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笔者考虑可以借助于拓展训练、团队游戏的形式,在小组组建时就要求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每次讨论前组织开展一些小的团队游戏,增加学生对小组的认同感。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算是学生以后走入职场的一种提前演练。(2)组成虚拟公司,增加带入感。以往的专题讨论学生每次都会更换讨论企业,讨论不同的产品。这样讨论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因为讨论的企业与自己无关,学生的讨论很难深入,导致他们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比较肤浅。所以笔者设想可以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开始就指导学生直接组建虚拟公司,一个小组组建一个公司,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在公司中担任不同职务。以后课程每次专题讨论都以该公司为讨论对象,例如讨论该公司的营销环境、提供的顾客价值、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等。因为是自己的公司,讨论时就像在开董事会,大家各司其职,带入感就很强。这样整个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这个虚拟公司营销的思考将比较全面,即使以该公司为例参加挑战杯或者营销大赛,或者直接创业,都将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最终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将更为全面,也能培养出相应的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萍.“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7(7):180-181.

[2]肖超盛.专题讨论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2):102-104.

[3]马涛,李玉明,方成民.互动式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4(10):127-129.

小组讨论方法篇5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四)方案实施安排

可将上述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式设计为基本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单独适用,也可组合适用,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实施,还可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开展。

三、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环节与其他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具体步骤为:第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比重;第二,根据课程教学时间总数,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课堂时间总数;第三,根据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具体方案,确定每次教学的时间长度;第四,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及内容安排,确定每次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时间点。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和全盘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当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控制引导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够表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一些性格内向、对讨论望而却步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弱点,鼓励其大胆参与讨论。

(三)讨论内容及方式的确定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学,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教学。因此,应对讨论内容及相应讨论方式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方案。最好的方式将讨论内容是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管理,该资料库可根据讨论内容的类型设几个子库。具体对国家预算管理课程而言,可设三个主要子库:一是典型案例子库;二是热点、难点问题子库;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库。资料库的资料应根据适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四)讨论结果的评价

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且评价不能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于讨论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带有启发性的意见,给予肯定和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想象,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对每次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重点进行概括,总结完善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建议学生取长补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优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对每次讨论的书面成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成果;然后对于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给予公开表扬,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出优秀成果,又可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Davida.Garvin(2003).makingtheCase[J].Harvardmagazine,September-october:56-65.

[2]梅金平.“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改革创新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第

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雪.“开放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冯觉华.动态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小组讨论方法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地理教学组织方法

一、组织合作前明确小组讨论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创设有效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讨论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提供背景资料、播放有关的地理影像资料、地理案例交流、话题讨论等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心理矛盾,使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或要解决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明确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就有了导向标。

二、协商制定小组讨论的规则与要求

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确定小组讨论的规则十分重要。为此,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重点是小组讨论的指导与帮助。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是教师提出来好还是学生提出来好,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师提出来可以缩短时间,完成此事的效率会高,但不利的是学生不一定会认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规则。若学生自己提出来则可能开始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些规则是学生讨论定下来的,学生的接受度和拥护程度会高一些。经过实践比较,笔者采取了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小组讨论规则建议方案,然后学生结合教师的方案,又不拘泥于教师的方案,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师生都能够接受的新方案。为便于方案出台,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几个组织能力强和对此事有兴趣的学生负责组织和策划方案的修订工作。通过对“小组讨论规则”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课堂中维护讨论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要及时关注并进行有效调控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行为是多样和多变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积极参与、指导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或学生。笔者对小组讨论中的异常行为做过统计和分析,并相应地找到了一些指导对策。对于首次出现的异常问题行为采取“当场记录,共同解决,首次不罚”的策略。具体做法就是在第一次讨论时,让学生充分自由讨论,暴露出的一些异常行为不是立刻制止,而是及时记录。在讨论结束时,把记录的异常讨论行为提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辨别,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对小组讨论活动有妨碍的行为,使学生自己对照行为自行纠正。但同时对首次出现的异常行为不记录在个人评价中,让学生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为了强化小组讨论规则的落实效果,笔者借鉴了杨静平老师提出的“有效执行规则”的策略,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但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小组讨论方法篇7

一、讨论学习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思考、交换意见,相互启发和学习,从而促进思想交流和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学习法的运用中,学生是参与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乐于参与,才能达到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合理设置讨论话题

讨论要围绕一个中心,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话题,其一,要有趣味性,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活跃的思维;其二,必须具有思想性,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标;其三,必须有开放性,创设出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受到气氛感染,科学调动学生情绪,给学生创造宽广的讨论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

2.明确学生的讨论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的沟通也限于教师的提问,教师对课堂掌控过死,制约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讨论学习法必须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讨论,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尤其低龄儿童的自觉性和思维程度都不高,教师也要注意态度,要鼓励和亲切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轻松互动,在活动和争论中感悟、体会。

(二)教师高效组织讨论

1.科学分组

传统教学也会采取讨论法,但大多数以学生座位分组,前后桌讨论,分组没有考虑到学生各方面情况,有的小组组员都很内向,讨论不起来或者说几分钟就结束,使讨论陷入停滞。要提高讨论学习法的效率,必须进行科学分组,教师应把握好分组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能力、性别、爱好等,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取得收获。

2.科学分工

小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支配能力,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在课堂讨论前,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并且明确告诉学生具体分工职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在自主钻研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结论,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该意识到组员的责任感,为小组争光,为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而自豪。教师的讨论前动员,为自觉性差的学生指明了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增强了讨论主体的意识,自然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

3.规范秩序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自制力差,教师要制订严格的课堂讨论规则,学生一旦违反规则,教师必须及时地批评和指正,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课堂讨论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应该文明、谦和,教师向学生说明讨论的意义,将其与吵架和斗争区分开。教会学生倾听的美德,学会尊重和交流,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的基础。

(三)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1.对讨论结果的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讨论成果,一般可以派代表发言,让小学生在充分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全班思想的交流,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和长处,加深对讨论主题的理解,在交流中锻炼表达、分析、辩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教师要对讨论结果有方向性的指导,对思想和立场明显偏差的观点给予指正,对思维亮点予以表扬,同时应总结出符合正确价值观方向的讨论思路,对学生肤浅观点进行拓展和拔高,还应提出补充的思路,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标。

2.对讨论过程全方位评价

(1)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教师先明确互评的内容,教会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鼓励不同意见。通过学生互评,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倾听不同声音,谦虚接受他人意见,学会观察和评价别人的言论和行为,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礼貌、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理解尊重的真正内涵。学生互相评价,有助于教师获得全面信息,同时还提高了下次小组讨论的质量,也对今后小学生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

(2)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掌控全程,虽然不直接发表意见,但是要走下讲台,到讨论小组中间去,观察小组讨论状态,听取学生的发言,对不守讨论规则的言行或者明显不正确的讨论方向及时纠正和指导,对积极热情、表现良好的小组及时肯定表扬,对学生发言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和赞赏。

(3)教师全面评价。小组学生互相评价结束后,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通过详细的点评,使小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改正,明确自己和小组有哪些成功之处,下次继续发扬。教师通过以鼓励为主的点评,让学生体会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讨论学习法的运用范围

1.运用讨论,使学生明白社会规则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一节《规则在哪里》的课,可以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自己就会主动为老师介绍游戏的规则,做完游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则呢?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规则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规则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

2.运用讨论,使学生提高道德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课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的思想品质必须通过将外在的先进事迹、榜样、高尚品质等内化为自己的感悟、体会,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观,仅凭外在的说教是无力的。例如,关于诚信美德教育,可以设置一个教学情境,将生活中诚信和不诚信的两种行为表现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讨论:诚实守信在今天是否必要?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人和社会发展的根基,从而在道德标准上升华和提高。

3.运用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民主、制度、政治等名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抽象,教师如果采取单一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班级干部的选举、班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在交流、对话中思考社会事务,初步了解我们的国家制度,培养民主观念,化复杂为简单。

小组讨论方法篇8

【关键词】分组讨论;课堂;教学;大学语文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陶醉于自己对作品的深入剖析中,学生也是习惯于倾听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讲授,自己快速地做一些笔记,但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与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长此以往,全班五十名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不是五十个哈姆雷特,而是一个哈姆雷特,就是教师精心分析的形象。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中的某一话题、某一问题、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让学生几人一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这种分组讨论的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同学之间学习的合作性和启发性,同时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大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学生的思路也能给教师的思路注入新鲜血液,有时候还能将教师忽略的问题及时地提出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学习的契机。

一、分组讨论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大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讨论教学能够把每个学习的个体积极融入到小组以及班级的学习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而且,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所以提高学习动机的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通过讨论,让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思考、质疑、争论、倾听等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实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分组讨论教学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重心由传授知识变成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程内容的学习,都交给学生自己在课堂及课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学习对每一个学生的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展示着自己最灿烂的一面,这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提高。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成了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时考虑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更习惯于依赖教师学习或独立自主学习,缺少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任何工作单凭个人能力是很难完成的,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依赖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与合作,因而人们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也是如此。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想法,取长补短。从讨论中发现有价值的想法,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都是书本外的特别收获。而且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由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工作完成为基础的,小组成员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这将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能力。说话的人要准确、简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听话的人要能迅速把握语言信息和语言内容的加工、整理、表达。分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要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迅速提取其他成员发言的主要观点、重点内容。而且每个小组还要推举发言人上讲台陈述小组讨论的最终观点,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分组讨论教学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师角色,变成小组讨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将对传统大学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新奇的观点也会给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的想法也会给教师一些有益的启发,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分组讨论在大学语文课堂的组织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

大学语文课堂组织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8人为宜。分组的方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求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同一个小组内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处理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变化,提高交际能力。由于小组异质,小组之间就成为同质。这样既可以使小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又可以使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讨论问题的选择

分组讨论教学虽然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讨论的时间,讨论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精心地安排和选择。不能因为讨论而讨论,交给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的价值。大学语文课堂上,有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学生们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组讨论反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例如作者的生平,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得不够全面,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但没有讨论的必要。有些内容思考的余地大,而且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比较适合小组讨论学习。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底蕴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想法,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将有很大帮助。有些问题既有难度,又比较复杂。教师要对这类问题进行分解或限定才能让学生分组讨论,否则学生讨论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例如文学作品中人情世态的表现。

(三)讨论过程的调控

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进展。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各小组的讨论进展灵活掌握。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其次,小组讨论时,容易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同学成了讨论的主角,有些同学则从来不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第三,小组讨论时还会出现偏离讨论话题的现象,学生偏离主题后争论一些无关话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引导。

(四)讨论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当然对出现的错误思想或观点,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及讨论情况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总结,但要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对整个讨论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正面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对每个人的讨论参与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从而增强课堂小组讨论学习的实效。不管是那种评价,教师都要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小组讨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作用。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以便在讨论结束后做出合理恰当的评价。

总之,分组讨论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传统讲授教学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组讨论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成功实施,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小组讨论方法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影视创作小学期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72-03

theResearchofoperationmodeofDiscussionDidacticsinRadio&televisionShort-termpracticeoftheUniversity

maXiaoliang

(SchoolofartandLiterature,ShiheziUnivercity,ShiheziXinjiang,832000,China)

abstract:Short-termpracticeoffilmproductionistheimportantlinkofthepracticeinstruction.theuseofdiscussiondidacticsistheeffectivewaytopromotestudents’participationdegreeandtopromotetheirworks,it’salsotheneedsofrealizingteachingobjectivesandimprovingteachingefficiency.thispaperrespectivelydiscussesthewayandthekeyofusingdiscussionmethodbyanalyzing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andrequirementsofthreesteps:choosingsubject,productionandpost-production.

Keywords:Radio&television;Short-termpracticeoffilmproduction;Discussiondidactics

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讨论、进行相互学习与启发的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设计主题、讨论准备、组织讨论及总结4个环节[1]。在讨论前,由教师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提前安排学生做好讨论准备、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在发言结束前进行总结,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其错误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学生的意见。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学模式和讲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

影视创作小学期是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该环节设置在影视类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时间一般为2周以上,通常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组为单位,以拍摄纪实类或创作类短片为训练内容,检验其影视创作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

影视创作小学期通常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选题策划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选题和详细策划案,并通过组内学生讨论提交该组的最终选题和策划;第二阶段以拍摄、粗剪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形成初片;第三阶段以包装、成片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影片制作的精剪、包装工作并提交最终作品。

1分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分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师的数量对学生平均分组,由一名教师指导一个小组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广播电视学影视创作小学期的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主要贯穿于影视创作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两个主要阶段,在选题阶段,由学生讨论选题,上报给教师,审核通过后进行拍摄,若审核不通过则继续讨论上报直至通过;在拍摄剪辑阶段,教师不定期地关注并检查学生的操作与进度,若出现困难,学生提出,教师予以指导;作品完成后,交由教师评定成绩。

在分组教学模式中,一名教师通常指导3~5名学生,人数不多,有利于教师的投入精力,学生积极参与,但从该模式多年的运作结果来看,学生作品的效果并不理想,通常存有选题范围普遍偏窄,作品立意较浅,对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存在常识性错误等问题,鲜有优秀作品出现。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分组指导的教学模式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在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直接决定了学生选题的通过与否,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方式,在选题阶段,虽然小组中的学生也进行讨论,但这种讨论缺乏教师的指导和掌控,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较少,选题视野不够开阔,这就导致作品缺乏内涵,立意较浅。在学生选题屡次不被通过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提供给学生选题,但师生双方在知识、视野、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这一类选题,且经过屡次选题失败后,学生会急于开始创作,以赶上其他小组的进度,常不加考虑就接受教师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创作中困难重重和学生的浅尝辄止。在拍摄和剪辑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是观察学生创作和解答学生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仍占有主导地位,教师提出的解决方案,学生都会不假思索的采纳,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创作中缺乏思考。教师的主导地位虽然能够保证教师的意见得到贯彻,但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懒于思考、作品缺乏创意、缺少亮点。

在分组教学中模式中,一名教师带一个小组,指导教师只为自己组的学生提供指导,不同组之间、不同教师之间没有交流,缺少各组之间的交流,学生无法分享到其他组的经验和教训,局限了思路;教师也无法及时探讨、解决小学期中的问题,不利于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2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的需要。首先,从影视创作的要求来看,其选题需要多样化,其创作思维、方式需要多元化。因此,教师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而需要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后找到适合的选题。选择正确可行的创作方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划,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利用讨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形成争论,带动思考与反思,形成学生自己的创作理念。其次,影视创作小学期是在学生完成影视类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的,此时,学生只掌握了影视创作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完整地完成过一部较长的作品,必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教师既不能包揽学生的任务,也不能放任不管,因而,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该环节实践教学需要的方式,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影视创作小学期的运作效率。小学期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选题到拍摄剪辑,再到包装成片的整个影视制作过程,时间相对较紧,如果学生在选题阶段耽误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创作的总体效率,只能在拍摄、剪辑、包装中降低标准来赶工,这就会导致作品质量的降低,如果在选题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就能调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该环节的运作效率。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影视创作小学期的教学目的。小学期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影视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提高创作能力,如果每个组与其他组没有交流,就不能了解其他组在创作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在创作中期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问题,思考更多问题,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经验,在创作结束后进行讨论,能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并能对创作过程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的实践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需要以该实践环节中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调整每个阶段的讨论重点、范围和方式。

第一次讨论适宜安排在小学期开始后的2~3天内,这次讨论应着力解决选题策划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接到任务、完成分组后,便应该安排其开始选题,此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前,教师须要求该组每位学生提交选题和详细策划方案,经过对学生选题和策划案的审阅,教师总结问题、设计讨论思路和重点。在讨论中,先由学生分别陈述选题和策划,再与其他学生相互点评,教师做补充和指导。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商讨并最终确定选题。

此次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目的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讨论,保证学生的发言时间,对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平等”是手段,“引导”是目的,在讨论中,教师要将自己作为讨论者中的一员,倾听学生的陈述并平等地参与讨论,“平等”的意义在于不过分干预学生的判断,如果教师在选题策划的讨论中过于强势,就容易左右学生的判断与选择,不利于调动组内全体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讨论式教学法是双向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完成任务,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2]。“引导”的意义在于保证讨论的质量、拓宽讨论的广度、延伸讨论的深度,教师通过审阅策划归纳问题,在讨论中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并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小组的讨论进展情况,一旦发现有僵局或离题现象时应积极引导,以保证讨论的实效[3]。

在讨论中通过的选题,学生可以开始拍摄,在讨论中没有通过的选题,教师要与学生商讨并提出修改意见,促使其经过修改后通过。

第二次讨论适宜于安排在小学期的中后期,即小学期时段的2/3处,这次讨论应着力解决拍摄、剪辑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间,小组一般都能完成影片的粗剪工作。讨论前,教师应以组为单位安排学生梳理、总结并提交拍摄、剪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组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在讨论中,首先由各组学生陈述问题,学生可借助片段和画面来阐述,再由其他组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最佳方案。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整理并汇编该次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作为调整和改进影视类课程教w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此次讨论全体学生应共同参与,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广泛地听取其他小组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自己小组之内。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交流”是手段,“解答”是目的,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和掌控讨论的局面,引导学生对其他组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也要善于选择“解答”方式,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最佳解决方案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

经过这次讨论,各组的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每个组有足够时间进行镜头的补拍和精剪作品,这样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创作效率和作品的质量。

第三次讨论适宜安排在小学期结束后的3天之内,此时学生还对实践经历和作品存在较强记忆,这次讨论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讨论前,教师应组织观看和研讨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并综合意见。在讨论中,教师安排学生相互观摩影片,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作品观摩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此次小学期的运作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汇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小学期实践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

此次讨论以全体学生为单位,目的在于强化和提升学生影视创作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得经验。对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鼓励”是手段,“提高”是目的,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提醒、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这次讨论,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资料。

4结语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自身的需要,也是提高小学期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小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要求,确定讨论内容、范围、方式并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在不同阶段讨论中的角色和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分组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丹.讨论式教学法的组织与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8):59-60.

小组讨论方法篇10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一、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一)小组讨论法的定义

小组讨论法是学生按照层次差异分小组学习的方法,每组大约4至6人。有研究表明,按人际关系分组最好,推选其中一个为组长,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其优点在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小组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小组讨论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第三,做好讨论小结。

小组讨论法的注意事项:第一,运用讨论法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相应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小学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第二,讨论的问题应具有可操作性,既不能太难又不能过于简单;第三,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二、小组讨论法的优点

小组讨论法是可以让学生随时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其流程是:自己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发言老师小结。自己探索提高动手能力,对问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不存在距离,对两个人的观点取其相同,讨论其不同。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也有倾听的机会,从小范围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到大范围发表自己的观点,既提升自己,又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见解,会更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说出的语言更准确、更全面。全班发言,让学生在小组发言的基础上对全班学生叙述,容易接受,有的只需把小组说的话再说一次就可以,所以压力不大。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总结、说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再经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对其所讨论的问题的理解则更深刻。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同时其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会使其感悟到集体的伟大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精神,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可以锻炼小组成员的发散性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在有效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及竞争的意识。在小组讨论后,老师请小组长或普通成员说明本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教师及学生进行评价、疏导,让知识系统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做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小组讨论法呢?笔者以小学四年级的《卫星比武》一课为例,进行如下的教学流程拟设。

(一)导入课题

请学生观察图片(各种卫星图片和视频)。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出课题:《卫星比武》。

(二)自学质疑

每个小组成员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包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卫星的种类有哪些”、“每种卫星的功能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参考资料,进一步整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逻查看,特别是检查指导小组长的课堂笔记,小组长完成后指导本组成员,成员间相互指导。这样让优秀的学生有成就感,同时解决教师因班级人数众多而无法全面顾及所有学生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

在小组成员都完成问题后,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再请小组长上台说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要点进行点评、强调。通过自学学习、分组合作、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被肯定的喜悦,也提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小结

全体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请个别学生小结和提出不懂之处。用自己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网络评价、老师评价多元的评价模式,全方位检查评价对这一课的掌握程度。

教师强调卫星的种类及卫星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其实人造卫星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使用它们可减轻我们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希望学生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让它应用到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拓展应用

人造卫星除了勘察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营救卫星、气象卫星外,还有其他没有开发出来的卫星吗?可以应用到哪个领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研究创新的精神。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分组合作,积极性高。通过太空等一系列的现象产生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寻求录像、学习包、小组讨论、同学、老师等帮助解决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良好。整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和课后作业的操作,提高了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