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解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02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与广泛普及,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都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手机上网已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传统纸媒逐渐走向了萎缩。那么,传统纸媒如何生存、发展,继续发挥其功用?唯一方法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推动了原本单一化的纸媒逐渐走向了融合,媒介融合也就应运而生。何为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在以数字、网络以及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以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蔡雯教授的解释虽然偏向宏观性的理论阐释,但他的理论性阐释中突出了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媒介运营能力。我们结合申报传媒公司新媒体采编招聘岗位要求,具体分析一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团队合作等要求是不变的。二是对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出高要求,要精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闻用语、营销方式。三是没有明确学历的要求,反而突出岗位人才的媒介融合的特性。首先采编岗位融合,采编不仅仅是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视频,这就是媒介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其次是市场运营与采编的融合,甚至是不同运营平台的融合管理,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传播教育的“老问题”更加凸显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媒介融合时代会更加凸显。媒介融合更加突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回应媒介融合,教师讲课经常会提及新媒体、媒介融合,部分学校也设置了媒介融合的课程。但由于媒介融合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未出现媒介融合,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尚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也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内容,或许能暂时地满足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很难真正促进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现有理论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由于上述“问题”一直未解决,高校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与传统主流媒体,因而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营不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并未从时展的角度调整、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是其重要原因,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或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碎片化的“修补”,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员[3]。

3媒介融合时代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广度与深度会日益增加,新闻报道内容、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文精神、新闻理想与新闻职业道德等,本文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3.1与时俱进,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标是行动的指导,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存在,与高校教学理念、目标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复杂传播图景,突破“采、写、编、评”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媒介融合、大媒体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具体的培养目标[4]。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要增开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早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但最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课程结构;二要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新媒体、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三要更新教学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组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实验室,如VR技术、aR技术、mR技术等新媒介技术,革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叙事模式,从而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大众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2突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生命,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校内开设实践课堂,结合校内开设各种微博、微信、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如重庆某新闻学院开设了“传媒新视角”“编导派”“咪点儿”“淘学猫”“视说新语”“欧了”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第二步各个高校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发展定点合作教学的新闻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与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并培养其新媒体运营的能力。两步走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都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队伍的组建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激励高校教师在新闻传媒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外聘用优秀传媒人才,从国内传媒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多管齐下,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2

Kappa巧借势

Kappa作为著名的运动时尚品牌,一直通过赞助顶级球队尤文图斯来领导和创造世界运动时尚的流行趋势。随着运动与时尚跨界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及中国越来越大的时尚运动市场,Kappa也想通过对自己运动时尚形象的传播来引导中国这股潮流,但Kappa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合作伙伴,所以Kappa对中国运动时尚潮流的引导一直不尽如人意。因为Kappa要求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这样才能把Kappa形象进行广泛的传播;

2.必须是时尚行业的权威,这样才能更亲密地接触到时尚人群,才能更精准地进行品牌营销和了解目标人群的真实需求。

时尚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对时尚文化的创造和时尚产业的推动,旗下不仅拥有17本时尚刊物,同时还通过向影视、话剧、广播及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领域的业务延展,致力于成为提供高质量时尚内容和服务的跨媒体集团。所以,时尚传媒集团和Kappa的合作就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Kappa此次的营销活动采用了巧妙的借势,事半功倍。1.借时尚传媒集团之势。对于本次活动,时尚传媒集团不但进行全程策划,旗下媒体还进行了全程报道,另外还有众多受时尚传媒集团邀请而来的电视台、平面、网络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报道,使Kappa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全面体现。2.借明星之势。众多当红一线娱乐明星和奥运冠军的参与,使本次活动有很高的媒体关注度,通过众多媒体自发的报道以及粉丝自发的传播,本次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无限放大,使众多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Kappa的运动时尚精神,在观众心智中建立了深刻的品牌印象和认知。

幕后推手时尚传媒集团

Kappa此次跨界营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与平台搭建者和幕后推手时尚传媒集团的努力密不可分。多年来,时尚传媒集团一直倡导和传播“时尚不是t台秀,不是高档橱窗里的摆设,时尚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的健康时尚理念,旗下媒体也通过各种渠道来向受众传递着这种健康的时尚理念。作为国内最大的时尚文化集团,时尚传媒集团一直推动中国时尚文化的进程,通过对各时尚领域的布局,时尚传媒集团构建了全媒介的整合营销体系,不仅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推广渠道,还能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活动营销、明星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可以有效传播品牌形象的营销方案。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时尚传媒集团的合作,合作伙伴可以直接接触并影响中国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消费力的时尚人群,在展现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成为时尚界持续的热点。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3

一方面想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却不能适应公众公司身份,这样的公司只能让更多的投资者投以怀疑的目光。深圳四方精创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四方精创)就是这样的拟上市企业,公司已于5月19日开始申购,不久后将登陆创业板。

2015年5月,由于有多家媒体质疑四方精创“不差钱只是想圈钱盖楼”,《投资者报》记者先后致电四方精创董事长周志群和董秘李琳,要求就媒体质疑四方精创的一些问题进行求证。

令人遗憾的是,周志群在听到是媒体采访便说“打错了”并当即挂断电话,之后《投资者报》记者再度拨打其电话,但是周一直不予接听。无奈之下记者只能向公司公示的邮箱发送采访函,并短信告知。但遗憾的是,截至本文发稿,对于外界的质疑,四方精创方面未能给出合理解释。

三成募资为盖楼

“四方精创募投项目的场地建设和装修费占募投资金的三成”,正是这条关于募集资金使用的信息受到了媒体的广泛质疑。

据四方精创招股书披露,公司此次上市拟募集资金4.3亿元,主要用于银行软件技术服务交付中心建设项目等五个项目。但仔细翻看其招股书可见,该公司的五个募投项目均需新建楼房并装修,这五个项目新建场地及装修的费用合计达1.3亿元,占募资总额的三成。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一直宣称重技术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不差钱”公司,此次募投资金中的近三成用于建楼,自然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公众的提问,四方精创采取了“塞上耳朵不闻窗外事”的做法。

两大客户支撑高毛利

“对于客户而言,该项服务更像是在购买一项‘保险’,实际发生的概率较小,购买这项服务只是得到一个保障。”四方精创在解释应用维护合同的稳定而且较高的毛利率的原因时如是说。

在别的行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当下,或许只能用一句时下流行语点评四方精创的客户,那就是“有钱任性”。

营收与净利润增幅双降

尽管四方精创的综合毛利率较高,但近年来已经开始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也双双下降。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4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永远比声屏更精彩,新闻永远比电视剧更精彩。这次“新闻立台”的实践,与以往政治宣传语境下的舆论开放、新闻创新有所不同,是中国重新崛起于世界、全球化传播时代,广电传媒运营战略、模式的全面转变。在这时,有必要对“新闻立台”这一理念进行再认识和新阐释。

一、“新闻立台”的意涵阐释

1980年广东电视台率先进行新闻改革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基本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及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广电传媒的社会角色也经历着由宣传机构向现代传媒的转变。所谓“新闻立台”,即媒体以新闻为核心的运营战略及方式。对于广电传媒来说,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及媒介竞争环境中,“新闻立台”的意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是广电传媒的立身之本,是作为喉舌的重要载体,

以行政区划设立广电机构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媒现象。广电媒体的喉舌功能和党性原则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决定的,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好喉舌作用一直是各级广电媒体的首要职责,新闻是实现喉舌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一是标示着广电媒体的政治身份,并作为其存在的法理依据。宣传属性是我国广电媒体的“本源性”属性,而公共服务、大众传播、产业经营等其他属性,都是随着改革深入和现代传媒理念的引入而逐步“派生”的。二是使广电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享有特殊的“豁免权”。即使业内外的竞争再激烈,广电媒体都不会破产或倒闭,新闻宣传实际上成为产业经营的“保底线”。三是基本运营费用由财政承担,为广电媒体运营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基础条件。电台、电视台的新闻采编播部门都是事业编制,除了人头费等基本运营费用外,各项大型宣传活动和公共服务的费用也仰赖政府支持或企业赞助补贴,电台、电视台的技术升级、设备数字化改造和广电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大都是政府投入。

2.作为传媒的基本职能,奠筑广电媒体的生存之基

新闻传播是广电传媒最基本的职能,但在传统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新闻”和“宣传”这两个概念常常并提,几乎可以通用。当下的“新闻立台”则更多地是弱化其宣传色彩而向新闻本位回归。一是通过加强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和解释权,争取广播电视的话语权。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做大、做足、做强新闻,提升广电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作为符号化的识别特征,维系着广电新闻专业化的尊严。从1872年第一份报纸《申报》创刊、1919年最早的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大意》面世至今,现代新闻的概念引入我国尚不足百年,对新闻本质的认识也呈渐进过程,新闻专业频道、频率从无到有,在以民生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娱乐新闻等为特色的新闻细分中,中国广电新闻专业化的轮廓已逐渐清晰。三是通过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义务,兑现历史的见证者、现实的守望者、未来的t望者、社会公器、桥梁、纽带等诸多美誉。培育公共服务精神,维护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求广电媒体逐步成为合格的公共服务主体。

3.作为主要的节目类型,构架声屏平台的时空版图

在节目栏目化的运作模式下,各级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编排结构中,新闻及新闻类节目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是制作量在节目播出总量中占较大比重。2006年,我国共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约11.12万小时,其中各级电视台共制作新闻节目近8万小时,占全国新闻节目制作总量的70%以上。各级广电主频道、频率每天早中晚黄金时间几乎都被新闻节目占据;地面频道、频率的最佳和次佳时段也被民生、财经、体育、娱乐资讯等新闻节目占据。二是节目收视(听)率较高。各级广电媒体的新闻节目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听)率。如:2008年省级卫视的新闻时事类节目以9.13%收视比重居第二位,仅次于电视剧;收视贡献度居第三位,仅次于电视剧、综艺类节目。三是受众层次、素质较高。主要以35~54岁之间的中青年和中年观众为主,文化程度大都在高中及大学以上,其中从事干部、管理工作以及初级公务员、雇员的人员居多,可以说广播电视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受众媒体。

4.作为重要的经营要素,撑起广电媒体的正常运转

随着各级广电媒体频道、频率和资产、人员的逐步扩张,要维持日常运转,每年财政拨付的基本运营费已远远不够,一切费用缺口及职工福利都要通过经营创收来解决。在事业、产业混营的状态下,新闻也直接成为产业经营的要素。一是以新闻收视直接拉动广告创收。各级广电媒体《新闻联播》类节目头尾间隔时段都是最具广告价值的黄金时段,如2009年三元股份以约1.32亿元价格中标央视《新闻联播》后标版时段。此外,许多访谈类、专题类节目的广告收益都不错。二是以新闻作为积聚受众人气、获得市场回报的营销手段。各级广电媒体常常通过集中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大型活动来吸引眼球、树立形象、吸引广告主。如央视每年的“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永远是企业角逐的焦点,极有效地放大了央视的影响力。三是以新闻传播平台优势作为经营合作的“资产”。如广电传媒与社会公司合作进行可经营性节目制作、广告营销、产业开发获取收益。

二、新闻立台的力不从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电媒体正由宣传机构转变为集喉舌宣传、公共服务、产业经营于一身的新媒体。新闻作为广电传媒的核心元素,既是发挥喉舌功能、公共服务职能的载体,也是搞好产业经营的要素。但从目前情况看,在许多地方台,“新闻”显然未能成为支撑广电媒体的擎天柱石,甚至在履行基本职能、树立传媒形象方面也有些力不从心。

1.全球化语境下,主流新闻缺乏话语权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将所辖的广电媒体作为宣传工具,广电媒体一直以宣传为本位,形成了一套内宣为主、外宣为辅的二元宣传模式和话语体系。

在内宣方面,各级广电媒体一直以面向国内的内向性、线性传播为主。选题策划上,通常都是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正面报道、主题宣传、系列专题节目,时效性和新闻性不强;一些时效性稍强的新闻节目,又往往以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为主。这样的新闻,又何谈影响力和引导力?

在外宣方面,外宣工作多年来基本上是用本土政治、宣传话语来进行国际化表达。一些西方人也看到,中国在政治、外交、宣传方面习惯于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领土面积和人口优势去说服别人,在国际上树立形象,这种宣传思维、话语方式早已过时。加之国家的外宣投入严重不足和媒体实力不够,致使中国外宣在价值观、文化输出方面不具备挑战西方的实力,在全球化传播中处于失语状态。

2.栏目化运作中,新闻节目量虚质次

传媒界有句行话:节目为王。“节目”中的新闻节目应排在第一位。如果客观公正地评估一下我国广电新闻节目的总体水平,恐怕圈内外多数明白人不会给出太高的分数,大体上就在“及格”与“不及格”的边缘。

在数量方面,业内对各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量、播出量,向来缺乏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一些局部的研究分析数据,仍可窥出新闻节目主要表现为“三个偏少”:一是相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无比丰富、鲜活、精彩的现实生活而言,广电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量偏少,甚至还有诸多败笔;二是相对于最广大的受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和期待而言,现有的广电新闻节目制作、播出量偏少;三是相对于广电节目总量而言,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量偏少。仅以省级卫视为例,2007年、2008年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分别为8.12%、9.29%。

在质量方面,按照思想性、导向性、新闻性、艺术性等标准衡量,目前高质量的广电新闻节目可谓凤毛麟角,主要表现为“三个偏少”。一是精品节目偏少。央视的电视新闻品牌节目似乎不少,如《新闻联播》以26.6亿元的品牌价值列全国各电视栏目之冠,其品牌效应恐怕主要来自于每晚各级电视台无条件同步转播。省、市台也出现了一批收视较高的民生新闻节目,但多数过于杂芜、琐碎,称得上精品的不多。二是深度报道节目偏少。缺乏立意高、贴近性强、有深度、解释性的新闻节目和批评类节目。三是新鲜表达偏少。有人将央视《新闻联播》的播报内容总结了三句话:前10分钟,领导接见视察都很忙;中间10分钟,各行各业都繁荣兴旺;后10分钟,国外社会都很动荡。又如:一些重大会议的宣传报道不外乎――会前预热、营造氛围;会中走程序,突出重点;会后追踪,再掀高潮。宣传形式无非是开专栏、做访谈、搞活动、办晚会。各级地方台则是“依葫芦画瓢”。

3.市场化格局中,单靠新闻难以立台

各类节目中,新闻节目的收视广告贡献度虽然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如果细算经济账,现有的新闻节目播出量所产生的广告收益并不大。

在成本方面,由于我国广电媒体不同于一般商业媒体,新闻类节目制作被定位为公益性事业,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播出主要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往往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实报实销,缺少成本核算意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主题宣传、系列专题节目和大型采访活动,一般都做得声势浩大、声光电色俱全,人、财、物成本消耗肯定少不了,播完了就入库,二次售卖的价值不大;还有服务“三农”及特殊群体的公益性节目的收视及广告贡献度较低,也是广电媒体勉为其难的事。

在创收方面,目前各级广电媒体公认的对收视和广告贡献度最大的“三大节目类型”为“新闻+电视剧+综艺”。据有关统计,全国大部分电视台电视广告的70%~80%得益于电视剧。足见多数电视台都是靠电视剧撑起频道播出的半壁江山。如果剔除综艺节目的收视及广告贡献,新闻节目所能带来的广告收益实在非常有限,从纯经营的眼光看,投入产出不太成比例。

三、广电新闻何以立台

“新闻立台”,不仅是广电传媒运营理念和战略的变化,也是新闻制作、技术及体制、机制的全面革命。特别是全球化竞争环境中,互联网、新媒体对广电媒体构成新挑战,新华社也加入电视新闻的竞争。广电媒体要赢得新闻话语权,保持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必须以突出新闻制作、传播为主线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从整体上完成广电传媒的转型发展。

1.传媒战略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型

同志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时首次强调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运用大众传媒加强执政能力的理念。当今中国传媒实力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也被纳入政府执政能力。中国广电媒体要抓住机遇,确立以新闻为本的传播理念和传媒战略。通过主打新闻、强化资讯、强化一线报道、强化直播,倾力打造广电新闻节目精品和新闻品牌,凸显特色和权威性,有效提升广电传媒的影响力和主导舆论的能力;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构建适配的新闻流水线和覆盖广泛、布点密集的新闻采集网络,加强采、集、编、播专业队伍建设,有效扩大广电新闻节目制作、播出量,不断提高广电新闻节目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水平;通过加强中央、省、市、县四级广电媒体的跨地域合作和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新媒体的跨媒体联动,建立起广电新闻的常态互动、合作机制,全方位整合业内外资源,有效提升广电新闻竞争力和广电传媒的综合实力。

2.传播空间由行政区域向全国、全球扩展

“春山处处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融入全球化,国内各地区、各级政府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所有的“内宣”都不应该是“关起门来的摇旗呐喊”,而是既面对国人又面向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政府的对外形象都是国家形象的“细部”,决不是笼统的概念化的东西,也不是处于“发达富裕”和“贫困落后”两极的几个“样板”,而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梗概到细节的多维、完整呈现。5・12汶川地震和救灾报道中,中国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和客观、实在的事实报道感动了全世界,打了一场漂亮的舆论翻身仗,使相当多的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政府及媒体的成见,个中经验值得认真汲取和长期坚持。因此,各级广电媒体必须从狭窄的行政辖区走出去,“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本地看世界”,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变封闭的“堵塞”为开放的“疏导”,才能形成强势、外向、进攻的宣传态势和引导力量。

3.新闻管理由媒体管控向媒体合作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经历了“媒体控制”、“媒体管理”、“媒体合作”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执政和加强执政能力的主张,又引入“新闻执政”的理念;2003年“非典”以后,中央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相继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已非常注重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下一步,要针对崛起的中国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探索和实践如何有效地与西方对话等新课题,加快推进新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强化“新闻执政”的意识,学会运用“新闻台词”,通过与媒体合作,将信息透明化与议程设置结合起来,将媒体的议程变成公众议程,将政府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公众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使政府的议程、媒体的议程和公共议程“三合一”,大力提高各级政府的“新闻执政力。

4.新闻表达由本土话语向国际话语升级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5

之所以耐读,首先在于这本书的学术原创与真知灼见。研究传媒竞争,新闻传播学界的成果并不少,作者放眼借鉴西方战略管理思想,主要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些里程碑式的成果,着重引入“创造性模仿”、“机遇管理”、“水平营销”、“更经济或更出色”、“反细分化”、“标杆瞄准”、“产业集群”、“自我管理”、“决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等理论,运用其分析以报业为代表的传媒竞争。作者引入其他学科,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充分消化吸收,把工商业的一般理论,修改、转换之后,创造性地应用于传媒,首次提出传媒竞争十大法则,即三个关于传媒的法则――策划竞争超常规发展;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四个关于受众的法则――兼顾受众、对手、自身的三维竞争;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受众追求价值最大化;要么更经济、要么更出色创造竞争优势。三个关于传媒生态的法则――战略管理四个市场;传媒业是跨国本土化产业;竞争优势不全由媒体内部决定、部分来源于媒体之外。据我所知,这“十大法则”最初作为于上海的《新闻记者》,随之被《新华文摘》转载,更在网上被多处转载,标题被改为《传媒竞争十大黄金法则》,甚至《传媒竞争思想的统一》,当然这也是转载者的一家之言。但全书以“十大法则”为核心,以“十大法则”在传媒竞争实战中的运用为骨架详细展开,该书的学术原创性,由此可见一斑。

该书学术原创的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边缘重叠。作者论述了传媒竞争前沿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精心打造了多种专用于传媒竞争的工具。有专论新闻的“发展报道”、“新闻的大炮”、“新闻策划的创新”;有偏于情感的“帮闲”、“体验纸”、“汉语表情特色”;战术工具有“非核心竞争力”、“记者自我管理”、“巧妙打击组成防御盾牌”;战略工具有“对竞争优势升级”、“非受众”、“开一片竞争蓝海”。还有“三维竞争”、“经营产业集群”、“媒体非市场战略”、“机关报与都市报对接”、“只能数一数二,不能不三不四”等等。仅从这些词组便可窥见该书的学术风格,既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纯粹思辨的逻辑推理;也不是局限于实践层面的“经验之谈”;而是针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志在击中传媒竞争实践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作者借鉴和运用西方战略管理、东方传统谋略以及经济学、营销学等理念,以理论带实务,详细分析了大量媒体竞争实例。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个别案例,也不追求案例细节的须眉毕现,而是把案例掰开、揉碎,穿插在各处,由个案入手,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把经验提炼为通则,制造出一批“张氏工具”,一边解决眼前问题,一边努力揭示其内在原理,使之具有广泛普遍的意义。书前列出了20个“本书代表论点”,是这批工具的一级目录。较之当下一些人的“著书不立说”,或“著自己的书、立他人之说”,这些代表论点确实是“张氏”的真知灼见。

有“十大法则”和“张氏工具”作支撑,这本书就十分耐读了。而且,不同的人可能读出不同的滋味。可以这样说,本书对研究者提供了可作进一步概括与抽象的理论平台;对实践者,提供了可作借鉴的丰富案例资源、实战法则、战略战术。全书资料丰富,立论精辟,既有理论观照,又有实践基础;既有抽象推理,又有典型解剖。这是其耐读之处,也是其可读之处。除此之外,语言方面的独特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它的可读性。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是本书语言的鲜明特色。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七弯八拐的欧式长句――当然,引用他人原话的地方除外――而是全用明白晓畅又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说明深奥复杂的道理。作者评论别人的文体,“可以用‘简洁’、‘轻’来描述其特征”,也是其自我写照。作者欣赏“轻快的文风”,形容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推开窗,邓丽君就在水中央……”更难得的是,尽管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传媒竞争,该书却没有堆砌各种新潮“理论”和“主义”,卖弄故作高深的抽象概念和词汇,借鉴人家的理论和观点,只是当作必要背景简要交代。即使无法绕开一些术语概念,也总是用简洁通俗的语句来解释它。比如对于近年来颇为流行而又叫人不甚了了的“定位”一词,作者这样解释:“定位就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今天就是市场―――确定‘我是谁?’扮演何种社会角色,行使哪些社会职能,占据哪个分工位置。”他还打比喻说:“具体到媒体的定位,那就是要问三个问题:一问位置的对面,这是定位的受众导向,它追求对受众的吸引力;二问位置的旁边,这是定位的竞争导向,它确立对同行的竞争力;三问位置的根基,这是定位的主体导向,它寻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三言两语,一个模糊概念就廓清了。再如“垂直营销”和“水平营销”,一般人也不容易搞懂,作者解释道:“垂直营销是一次又一次细分市场,水平营销是从原细分市场突围,去兼并其他细分市场;垂直营销是细分化,水平营销是反细分化;垂直营销是开专卖店,水平营销是做超级市场。”通俗形象,深入浅出。

活泼风趣,富于幽默感,是本书语言的又一个特色,也是最让我着迷的地方。作者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带研究生,还经常应邀到各地高校和新闻单位讲学。据我所知,他所到之处,广受欢迎和好评。我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供职期间,就曾在报社聆听过张先生的讲座,确实妙趣横生,受益匪浅。文如其人,此书的幽默,随处可见,而我也从中读出了。比如谈到抓住机遇,作者写道:“这是一个需要主动,幸福自己找的时代,刘若英说,空等待,等到脸色发白,等到姑妈不来……”重印本增加了关于“发展报道”的新论述,其“跋”云:“作者的一大乐趣,就是发现自己当年说得对;二大乐趣,就是觉得现在说的比当年还要对!”而讲到“帮闲”的重要性,作者这样写:“电视比报界更早感应潮流的变化,湖南卫视要‘快乐中国’,安徽卫视做‘电视剧大卖场’,还有各地电视层出不穷的综艺娱乐节目,难怪电视几乎霸占了晚上的休闲时光,报纸再不警觉,还把帮闲拱手相让―――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他还说:“休闲都革命了,报纸还不革命恐怕要当反革命!”……读着读着,书中类似的词句常常让我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忍俊不禁嘿嘿出声。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6

其实何炅并非国内第一位任职首席内容官的人。在他之前,爱奇艺的马东、优酷土豆的朱向阳、乐视体育的刘建宏、陌陌的梁翘柏都是首席内容官的职务。

如果您认为首席内容官是前媒体人或娱乐圈人士的专利,那就错了。在英特尔、宝洁、iBm这些国际企业,“首席内容官”是比较常见的职业角色,担当的是企业内容营销总统筹人的重任。

解释首席内容官之前,要先讲清楚什么是内容营销。度娘一下“内容营销”可以得到很多相关解释,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说法都歪解了内容营销的本质。梳理一下,发现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歪解:

歪解1:内容营销就是社会化营销;

歪解2:内容营销就是内容规划;

歪解3:内容营销就是影视植入。

把内容营销解释的这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让专业内容营销回家开超市的节奏。可实际上,就是这些常常出现在提案ppt里的、不负责任的意淫式说法,活生生把内容营销这个营销界李逵搞成了无能的李鬼:

首先,内容营销不是社会化营销。社会化营销是通过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传播品牌信息,塑造品牌偏好。而内容营销是把传播的主阵地放在官网等自有媒体。这也是内容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最大的区别,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是通过原创内容和搜索优化将自有媒体变成品类信息的入口,从运营行业媒体的高度经营“自媒体”。另一个好处是省去微博140字、视频贴片等限制和用户干扰,自由创造和传播各种形式的内容。

其次,内容营销不是内容规划。内容规划是将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以规划。而内容营销则是通过对顾客的深入了解,创造与受众相关和正在努力寻找的内容。通过给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用户产生购买。

再次,内容营销不是影视植入。影视植入是传统营销的一种形式,严格来讲,影视植入是将产品信息结合到影视剧情中,这种被动强加式的传播和内容营销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有些广告公司之所以有意曲解,就是为了包装概念推广他们的影视植入业务。

据英特尔全球战略总裁帕姆狄勒在《首席内容官》一书中的说法:内容营销就是创建相关的、有价值的、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并将其分享给目标受众,以吸引新顾客或增加现有顾客再次购买的过程。

而首席内容官的职责是组建目标一致、并肩作战的内容营销团队,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用内容营销的4p法则管理整个营销过程:

plan规划,首先专注内容营销战略层面,认真思考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内容营销怎样才能帮到公司完成业绩。要事先制定整体规划,作为所有内容营销成员的行动指南。

produce创作,创作是混乱又有创造性的过程,创意灵感、内容编辑、风格、页面布局随时都在变化。对于内容营销来讲,最重要的是确保创作的内容与受众深度相关,提供给消费者有价值的见解而不仅仅是购买产品的答案。

promote推广,首席内容官要负责明确内容营销的推广目标,确定恰当的预算、正确的受众、重点推广渠道并统筹好内容关键词,而后制定详细的实施日程,开展推广活动。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7

“格物”展缘起于2015年7月,由建筑师鲁安东、冯路、窦平平所召集的“格物-设计研究工作营”,以南京老城南的花露岗地段为场地,展开了一场关于建筑学理论和设计的田野调查。工作营面对一块伴随城市历史变迁体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状态的特定场地。参与工作营的建筑师和学者们在这块充满复杂地理和社会结构的空间中延续了他们长期以来的思考,并以启示性或反思性的形式做出了表达和投射,共同建构起了对该场地的认知,或者构建了场地本身。

策展人冯路先生谈到:“‘格物’展览创造的展示空间,在‘空间环境’方面有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南京和上海、城市和美术馆的‘地理关系’,又比如临时建造的建筑与再一次还原的装置等等。城市空间的变更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谈到影像方案的应用,冯路先生认为:“通过影像与声音来展现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更具吸引力,并且增强了观众的空间感受,让艺术家与观众更容易沟通。建筑艺术是比较学术型的艺术,思想概念的理解尤为重要,建筑师希望通过艺术展,让人们更关注城市,理解城市,多媒体影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不同于现在的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新媒体艺术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此次在oCat上海馆举行的“格物”建筑展就是新媒体艺术与建筑领域的一次融合。

与之前索尼激光工程投影机和oCat上海馆合作的展览相比,此次“格物”建筑展非常独特,第一个特点是,这是一个建筑学理念艺术化的实践与创新,不同于之前纯粹的新媒体艺术展。第二个特点是,视觉画面的作用非常多样化,有的是作品本身,有的是作品中的呈现部分,还有的是作品的注释与说明。

所以,在本次“格物”展览在大屏幕影像呈现方面更为多样,这个特点,让投影内容很丰富,包括拍摄视频、纪录片、电脑动画、设计图纸、静态照片等等,让索尼激光工程投影机的画面效果得以充分的展现。

高画质、低噪声、高稳定性是索尼激光工程投影机的核心优势,也是最适合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的大屏幕影像显示设备。激光光源可以实现更大的色域范围,带来色彩更真实的画面效果。同时,激光工程投影机运行噪声较低,适合艺术展示静谧的环境。

激光工程投影机在艺术展中应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是高稳定性,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环境空间不同,所以投影机吊装方位与角度都需要仔细调整,激光投影机可以实现全自由安装,适应不同环境。其次,安装调试好之后,使用时间非常长久,不会有换灯泡的问题,减少人工,同时也免除重新调试画面等问题。第三,激光光源投影机采用全密闭光机,防尘非常好,减少维护工作。第四,激光工程投影机可以长时间连续运行,对于艺术展而言非常重要,减少了备机成本。

我们看到,“格物”建筑展的重要展项中,影像是一种记录、复述、过程再现的核心体现,笔者认为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不只是最终呈现的状态,艺术作品还包括它的整个过程,而这整个过程的记录与再现,是这个艺术品本身的一部分,视觉化方案,多媒体呈现变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8

本报讯北京市四部门昨天首推《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佟力强解释说,真实身份信息只用于后台注册,前台发言则可以继续使用匿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因此不会影响用户的微博体现。

-官方

新规不影响用户浏览微博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佟力强解释说,真实身份信息只用于后台注册,前台发言则可以继续使用匿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因此不会影响用户的微博体现。对使用微博客浏览信息的用户,则没有限制性规定。对于一些网民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心,佟力强表示,北京市明确要求网站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严禁泄露用户信息,并落实技术安全防控措施。

-专家

微博实名可杜绝僵尸粉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微博实名基本上杜绝了僵尸粉问题,可以让微博媒体功能发挥得更好,即通过真实粉丝数量判断媒体品质好坏,可以降低恶劣营销发生频率。另外微博实名可能对社交功能有影响,但影响有限,但对微博营销功能、开放平台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业界

全力推进真实身份信息注册

新浪、搜狐等多家微博运营商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博实名注册对于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通过微博传播、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将产生积极效果,对新规定实施后微博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

“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是社交网络的大趋势,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昨日接受采访时称,新浪将积极响应政府的新规定,全力推进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政策,“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在产品功能和机制方面积极引导用户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对于网民关注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新浪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前新浪微博推出的名人认证也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手机号码等真实信息,但并未发生泄露情况。新规定所提出的微博实名制,肯定不会跟名人认证等方式一样,“我们会等待政府部门的相关实施细则,按照具体要求来实施。”

搜狐公司市场部微博运营总监刘鑫智表示,搜狐将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完善,保证用户的微博体验不受影响。他说:“实名注册将有效减少微博上不负责任的和有害的信息,对用户的交流沟通将更有实际意义,长期来看对微博发展是有益的。”

“我最近微博用得越来越少了,就是因为在匿名的情况下,微博上的口水,甚至人身攻击的情况越来越多,微博作为一个优质媒介的价值在减弱。”作为微博运营商的凤凰网首席执行官刘爽告诉记者,新规定的出台将对微博媒体信息品质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正面作用,从而使微博重新回归到优质媒介,“因为政府部门的规定将有助于网民对自己言行更负责任,有助于大家更讲诚信。”

-微博用户

理性看待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9

关键词:融资方式;借壳上市;ipo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加剧,传媒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呈现水涨船高之势,不可避免地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现代传媒企业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传媒企业必须选择外部融资,也就必然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

一、传媒类企业过去的上市方式

中国传媒类上市公司过去的上市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相互交织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东方明珠、中视传媒为代表的境内直接上市

1994年2月24日,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6月16日,中视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10月31日,中信国安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3月25日,湖南电广传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湖南广电产业在全国率先进入资本市场。2001年,歌华有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上市公司大都是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是股票发行“核准制”以前的第一批传媒类上市公司。

第二阶段:以赛迪传媒、博瑞传媒为代表的境内借壳上市

2000年,赛迪传媒借壳港澳实业实现了上市,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借壳四川电器实现了上市;2006年,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实现了上市,华闻传媒借壳燃气股份实现了上市;2010年浙报传媒借壳*St白猫完成上市。

这一阶段之所以流行借壳上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股票发行的“核准制”虽然逐步取消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券商的“通道制”,企业实现上市仍不易;第二,股市低迷,ipo很少,直接上市“过会”时被毙的概率加大;第三,同样是因为股市低迷,St公司增多,壳资源丰沛,买壳的成本相对较低,成功的概率较大。

第三阶段:以北青传媒为代表的境外直接上市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2007年5月30日,新华文轩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了。这一阶段之所以流行境外直接上市,也是因为国内股市低迷,或者ipo条件苛刻,这些企业不得不转而去海外上市。

二、当前传媒类企业面临的上市阻力

然而,与2011年传媒业掀起的一股“借壳上市”潮相比,当前传媒业上市似乎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方面,2012年2月1日,万达电影院线、广州金逸影视传媒、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和保利文化集团等7家公司,出现在证监会有关部门的ipo申报名单中,而且,都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

过去数年,文化传媒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案例并不鲜见,但是多数都是通过借壳上市,少数通过境外上市,通过直接在a股市场ipo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ipo审核程序多,条件指标较严格,直接上市“过会”时被毙的概率加大,二是借壳上市时间短,一些企业往往一边改制,一边就实现了借壳上市。

此番蜂拥ipo,与监管政策不无关系。2012年1月19日,证监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的问题与解答(下称“借壳新政”),就借壳重组与ipo审核标准趋同的问题,做出进一步解释。

在此前的审核标准中,“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的规定对经营实体的界定并不明晰,此外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漏洞。“借壳新政”同时也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释和补充。根据新规定,至少是2009年3月之前完成改制的出版传媒企业,才能符合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身份持续经营3年的要求,具备借壳上市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经济前景仍不十分明朗或向上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似乎要步入一段时期的“冰川期”。2011年7月底原本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两家传媒企业迅雷和盛大文学宣布暂缓ipo。

三、传媒业未来的上市路

2012年,包括万达电影院线和广州金逸影视传媒两家拟上市院线公司在内,最新拟冲刺ipo上市的文化传媒预备上市企业数量已增至15家,反映出传媒业上市融资方式的转变。

从政策上来看,新闻出版总署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国家层面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出版传媒集团,培育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在2011年的业绩表现中,沪深两市文化传媒公司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来自恒泰证券研发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5月,板块内28家上市公司公布2011年年报的共有14家,占比为50%。由此可见,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传媒产业背景下,传媒板块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显示出逆周期的增长。

综上分析,未来几年将是传媒企业回归ipo实现企业上市融资的好时机。

四、传媒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

显而易见,直接在a股市场ipo将成为未来出版传媒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那么创新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就成为企业顺利在a股市场拥有强大融资能力的利器。当前出版传媒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1.经营规模小

如果说国外的传媒集团已经具备了年收入几千亿美元的航空母舰规模的话,那么中国的传媒企业就是年收入十几亿人民币的小肋板。传媒企业融资额较小,小、散、弱的局面普遍存在于中国的传媒企业之中。

2.依托行业政策保护,形成垄断竞争力

在中国,传媒产业的政治(社会)属性一直居于首位,行业政策性壁垒严密,使得只有少数发源于广电系统内部的关联企业能够从分割行业内相对垄断的资源中捕捉商机,获取收益。上述4家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广电系统内部的国有企事业实体,拥有天然的行业准入通行证。

3.对广告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

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传媒企业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尽管目前中国广告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是,世界传媒事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传媒企业经营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4.盈利模式的创新未真正破题

2006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容量占GDp的比例仅为1.4%,而美国则高达3%,这表明中国的国内广告市场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传媒企业只有依靠盈利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必须充分关注新兴媒体的成长,打造集传统媒体形式与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传媒平台。

五、结语

总之,中国的出版传媒行业目前已经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时期,强大的资金实力能给媒体的经营和管理带来全新的机制与活力,也将成为媒体强大的经济后盾。过去通过单纯的资本运作已无法解决出版传媒业在激烈竞争中遇到的融资问题,处理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关键必须依靠媒介上市公司全新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刑会强.中国传媒企业境内上市之路[J].国际融资.2011(6)

[2]谭超美.我国传媒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路径选择[J].求索.2007(08)

新媒体运营的解释篇10

>>基于体验营销的体验式广告策略分析基于解释水平理论下的体验式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研究新常态下的终端体验式营销景区体验式营销下的旅游秀场体验式营销网游植入广告体验式营销新平台体验式营销,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健力士的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营销的传播利用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论旅游营销方式中的体验式营销汽车营销中体验式营销的应用分析体验式理念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体验式教学视角下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CeSia体验式学习视角下的经管类课程设计构建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基于真实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式网络营销项目教学研究SnS中的游戏体验式广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浅谈体验式广告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②[法]罗兰·巴尔特著,许蔷薇、许绮玲译:《神话——大众文化的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7-187

③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

④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3

⑤王逢振主编,《电视与权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09-210

⑥贺雪飞:《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