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58

讨论法的作用篇1

【关键词】讨论法;德育工作;实践能力

talkaboutdiscussionmethodintheapplicationofthemoraleducationwork

ZhaoZhengyong

【abstract】intheteaching,discussionmethodisacommonmethodofteaching.theapplicationofdiscussionmethodinthemoraleducationworkisdiscussed.

【Keywords】Discussionmethod;themoraleducationwork;practiceability

讨论法在教学实践中并不鲜见,其实,运用于德育工作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主要是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能达到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当代中学生求知欲强,信息量大,思维敏捷,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思潮冲击,有一定见解,但是非标准不清,而且对简单空泛的说教常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另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由他们自己辨证讨论出来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笔者就此发表几点浅见。

1运用讨论法的可行性

1.1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作为班主任,不可能时刻守着学生,而要使班集体在学习和行为上的目标管理高度统一,保持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必须使学生自己管好自己,变“他控”为“自控”,达到“他控”和“自控”的辩证统一。无论学生接受哪种思想,还是克服哪种思想,都需要以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法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进行有关交通安全教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无证驾驶行吗?借车出事故的话,车主是否负责任?对此,学生有的结合交通规则来说明,有的学生从人的情感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还引用了当时中央台播放的有关一辆从某公司借出的大货车撞伤人的案例进行分析论证。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达到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1.2通过讨论,使学生敞开思路,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同一论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持同一观点者又有不同角度的论证。例如,笔者曾在新生入学初围绕“读书为了什么”展开讨论,相信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小学教科书中有描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第一个联系到也是这个,但态度就不是那么肯定了。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有的认为是为了争口气,有的认为是为了赚钱,有的认为读书太苦太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我引用了雁鸣在《储蓄人生》中的一段话:“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珍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这就引发了学生更深一层的思考,思考如何储蓄知识、储蓄友谊、储蓄人生……更从不同程度上为自己高中三年生活初步立下了奋斗目标。

1.3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增强班级凝聚力: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对周边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熟视无睹,身边发生的也正是最好的讨论材料,例如,针对吸烟、打架之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又知道了为何香烟盒上有“吸烟有害健康”之语,也了解到巴西等国所采取的措施等。这和班级凝聚力有何关系呢?笔者认为,在准备讨论时必须找资料,那么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表现出来了,几经合作后,又可增进同学之间的认识、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不同的论题又会有不同的组合,大家通过讨论形成了遇事先思考而非主观臆断的习惯,也使得大家能和睦相处并积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强学生对论题的认识与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恩格斯说过:“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班级管理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果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分析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效果才更为深刻有效。另外,除了在课堂上的口头辩论,还可以在班里另辟宣传栏,可署名可不署名,鼓励学生写出来,进行论战。

2必须注意的几个原则

由于讨论法最主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也必须加以引导,而不能任意夸大学生的主观作用,否则会淡化学生受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就已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求自得”的过程,主张“内省”和“躬行”,这是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教育为自我教育创造必要的前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会受教育者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对讨论主题要有正确认识。只有经过教育者的正确引导,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天天和他们接触的班主任,因此,作为教育者更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学生中起到健康、积极的作用,若不以身作则,只怕会带来负面效应,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2.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讨论法的作用篇2

关键词:幼儿教学;操作法;主动实践;有机结合

操作法是指幼儿通过自身操作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几乎离不开操作法教学。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来,所有的幼儿教师都知道使用操作法进行教学,都知道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得出结论。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教师给幼儿准备的材料过多,没有认真去组织,幼儿可能把材料当作玩具来玩,有的教师把幼儿的操作活动看作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整个教学活动仍然重在教师的讲解上,幼儿的操作活动只是在教师口令下的机械模仿,全体幼儿一起听、一起看、一起摸。那么,如何在数学中正确运用操作法呢?下面是我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可操作性,如果准备的操作物只能让幼儿观察,而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实际价值。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份,教师除了用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应发动幼儿家长收集经济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种子、火柴棒、小石子、纽扣、开心果壳和一些废旧物品等,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例如"认识数字4"除了要为每位幼儿准备好一套“1——4'”的数字卡片和“1——4”'的圆点卡片外,还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物品:如积木、水果、纽扣、笔等,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4”可以表示4块积木也可以表示4个扣子,还可以表示4只水果,4支笔等。

2处理好主题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教师应从对幼儿的指令操作转向让幼儿主动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得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幼儿操作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应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应该鼓励他,再想一想、试一试;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教师发现他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与他一起完成操作活动。幼儿的操作活动贵在幼儿的参与,积极思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适时的给没有成功的幼儿加以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结果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情绪,将为幼儿下次参加操作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例如:认识长方形,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幼儿通过自己折折、比比、量量的活动,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幼儿操作、讨论得出长方形的概念后,再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加深幼儿对长方形的理解。最后,我启发引导幼儿用火柴棒搭一座长方形房子和一座正方形房子,并数一数各用了几根火柴。讨论:为什么四根火柴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而要用六根火柴才可以搭一个长方形。这样,幼儿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找到了知识的内在规律。

3加强活动的游戏性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脚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到果园里去“摘果子”的游戏。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小朋友去帮农民叔叔、阿姨们摘果子。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数字卡,数字分别是1、2、3、4。小朋友出发了,要乘汽车去,可是,驾驶员叔叔说只有数字“5”才能上车,怎么办呢?我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你的数字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我再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算式卡,让幼儿根据算式卡(如2+3=?)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小朋友随着“摘果子”的音乐声,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如2+3=5,就摘取5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游戏活动,巩固了幼儿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幼儿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4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具来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班或新班幼儿,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急于让小班幼儿快做、快摆,指望他们在匆忙地摆弄中就能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是不现实的。对于新班的幼儿,如新中班、新大班这些幼儿,虽然在年龄上比小班幼儿大,但他们因为刚刚进园,对操作方法也不熟悉,对于他们,教师也要避免“穷追猛打”,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以教师的演示法来代替幼儿的操作法,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其它图形的转化”时,我提供给幼儿许多能拼合成长方形的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学习拼合长方形。这个活动比较难,幼儿在操作时,有的能力强,动作相对快一点,有的能力差,动作就很慢,可能还拼不出来,我给幼儿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地探索操作活动。

5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合作,互为补充的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学习“排序”中,我提供给每位幼儿“十个三角形、十个圆形、十个正方形”,让幼儿观察一共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各有几个。然后把这些图形按一定的顺序排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排法,每排出一种方法,把它记录在纸上。当幼儿们操作完毕时,幼儿们的操作结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谁排得对呢?我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通过探讨知道把“十个三角形、十个圆形、十个正方形”进行有顺序的排序,可以有很多方法。

讨论法的作用篇3

关键词:三用节能减排途径

1概述

虽然由于近几年经济形势不稳定,船舶市场走向低谷。但各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勘探和存储的积极性却并未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行业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与之相关的海洋钻井平台的服务用船数量也逐年增加。三用工作船主要为海上钻采石油提供多特点的作业服务,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海上石油平台命令,为其提供多种物资及材料,是钻采石油重要的工作支撑船舶。由于三用工作船有着功率大、灵活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为海上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能耗和空气污染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用船总量增加,开采活动频繁后,这一问题日益突显。

2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船舶多采用柴油机作为推进系统,例如某中深海域三用工作船的推进系统就采用了4台2249Kw的柴油机作为动力源。三用工作船虽然大多采用轻柴油作为燃料油,其主要排放的污染物有nox、HC、Cox、Sox、烟尘、噪声等。而据美国研究人员得出的报告显示:目前船舶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总量已经达到汽车排放颗粒污染物的百分之五十。而船舶向空气中排放的氧化氮总量已经占到全球总氧化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七,另外,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46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点三。这些污染物和气体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大自然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有的直接对人造成危害,有的对大气产生影响,不但破坏生存环境更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国际船舶行业正面临保护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压力。

2011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Committee,mepC)在其第六十二次会议上通过国际船舶行业防污染公约(theinternationalConventlonforthepreventionofpollutionFromShips,maRpoL)公约,该公约在原有公约的基础上添加对船舶能效的相关规定,并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该公约将能效设计指数纳入强制实施范畴,是国际海事组织从技术角度对新建船只设计和建造上的一个硬性规定指标,其目的在于强调船舶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减少新建船舶二氧化碳及其他危害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提高机器效率,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三用工作船作为开采石油的辅助用船,不但具有耗能高,且使用量日益增加,因此更有必要对其进行节能减排的控制。

3三用工作船耗能分析

三用工作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钻井平台及海上石油工程建造和开采平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为海上石油生产提供多种材料和物资,例如钻井物资、钻井钢具,钻井水泥、淡水、盐水、燃油等;(2)能对大型平台和大型船舶进行拖运作业,能够进行起抛锚定位作业;(3)具有消防能力并且有消除油污和营救作业的能力。因此才称作三用船。这些任务要求决定了三用工作船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用船,同时也决定了三用船节能减排方法的独特性。

主要影响三用工作船耗能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行驶耗能:主机的耗能主要用于推动螺旋桨做功,使船舶前进。除去船舶前进所必须的耗能外,在功率传动过程中还有功率损耗。这些损耗包括通过轴系进行传动时的能耗损失,轴系将力和力矩传递到螺旋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螺旋桨做功时的额外功。

(2)辅机能耗:三用工作船除正常的行驶设备外,一般还配备有泵等辅助工具,这些设备的能源一般由辅机来提供。因此三用工作船上发电机也同样为耗能大户。

(3)船舶载重量:三用工作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海上钻井平台提供后勤物资,其所装载的货物、淡水、钻井水泥、钻井物资等的重量,反应了其装载能力。载重量不同导致船体阻力性能不同,因此会导致船舶在行驶过程的能耗不同。

(4)行驶速度:类似于其他船舶,三用工作船在额定吃水量下行驶,其行驶速度和发动机的有效驱动功率和船体阻力性能有关。因此在不同航速下行驶,耗能也会有所不同。

(5)锚机、输送系统、泵等耗能:锚机一般采用电动液压组合锚机,负责船舶自身抛锚作业;在拖带和为平台起抛锚作业时拖缆机卷筒负载在百吨级别。用于调运拖移生活物品、钻具、救助货物等物品的设施也会耗费能量,且存在能量损失。另外,制冷设备,生活保障的电器等也存在能耗。

(6)船舶管理不科学引起的能耗:除了正常的工作能耗及能量损失外,因为船舶管理的不科学也会造成没必要的能量损耗。

4几点措施

三用工作船是能耗大户,同时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减少能耗:

(1)从设计上提高三用工作船机械效率:例如主机和螺旋桨之间的传动部分可以采用更加高效的传动机构,进一步优化部分结构,以减小能耗,提高效率。采用高效的发电设备,科学设计电站优质配送电能,以及电机和泵等之间的传能设备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从设计上降低能耗。

(2)创新的设计辅助设备:例如在设计冷却系统时,可以采用海水直接冷却相关设备,以替代中央冷却系统,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可以使冷却效率增加,同时减少了中央冷却器、大型的海水冷却总泵以及淡水冷却总泵带来的能耗。

(3)加强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采用优化和创新的设计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三用工作船燃油消耗。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注重设计的同时,还加强三用工作船的管理,把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从日常管理的角度讲,必须制定出科学的污油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将其带上岸后,交予专业的部门进行统一的处理,而不能将其丢弃入海。另外,需要加强船舶的维护和保养,要定期对主机、船体、螺旋桨、舵机、泵、锚机等设备进行保养,使柴油机处于良好的燃烧工况,定期清除附着物,利用高质量的防污漆,保持船体清洁,减小船舶行驶阻力,提高燃油燃烧率。

(4)采取合理的速度行驶(俗称经济航速):三用工作船的行驶速度直接关系到能源的消耗量,在超过经济航速下行时,油耗会明显增加,因此在任务不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经济行驶速度,并在考虑风压和水压等因素的情况下选取适当的航线。同时应该注意到在长时间使用慢速的情况下会导致燃油燃烧不完全,并致使机械磨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工作,也不利于节能减排。

(5)有效节约水电:要树立船员的节约用电用水的观念,严格控制照明用电,合理使用空调、电视、电脑、饮水机等生活设施。另外要及时更换老化和落后的设备采用节水阀,和变频节电的电器设备。

(6)使用燃油助燃剂改善柴油品质,提高柴油机性能:燃油中使用助燃剂可改善柴油机燃烧状况,促使柴油的充分燃烧,因此不仅可以提高其热能的释放量,还可以达到节约燃油、减少污染物和有害气体排放的效果,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另外,在传动设备中可以使用高质量的油添加剂,以减小机械传动机构之间的磨损,减少传动带来的能量损耗,延长维护周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讨论法的作用篇4

1.不同的讨论方法,讨论不同中运用讨论在幼儿操作前进行,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规则。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让幼儿看看珠子是怎么排列的?”通过这一讨论,就使幼儿懂得了要先找出珠子的排列顺序规律,才能按排列规律接着穿。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掌握操作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

讨论在操作后进行,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有关形体的操作后,讨论形体的特征;在有关数的组成的操作后,讨论数组成的关系等。这些讨论的着眼点,都在于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概括,使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向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有的讨论是根据操作的进展随机进行的。如:在图形分类的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是按颜色、形状的标准给图形分类,当发现有人按厚薄标准分类时,便可趁机让幼儿讨论,“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和你们分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扩展幼儿的思路,虽然这种讨论不是列入讨论计划的,但针它对性强,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一种完善和必要的补充。

2.不同的讨论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这是能否发挥讨论的教学功能的重要一环。

2.1辨别性讨论。常常用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进行比较时。如:用四种颜色的笔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幼儿讨论:“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教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仔细辨别,从而进一步感知两种图形的特征;进行这种讨论时着眼点不再追求答案,现时在于使幼儿学会比较和积极思考。

2.2交流性讨论。主要用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的讨论,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扩展幼儿思路,如:把8个圆片等分后讨论:“你把圆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2.3归纳性讨论。它能帮助幼儿归纳操作中的体验,使之条理化,概念化。如:让幼儿将圆片等分后讨论:“哪种分法最少?”通过讨论引导幼儿概括出在等份中,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的数量就越多,分的分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的关系。在这里,不能简单的用教师的概括去代替幼儿的概括,否则不利于幼儿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应围绕问题分层设问,引导幼儿深入到份数与数量的关系上,最后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

3.讨论的注意点在具体运用讨论方法时,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3.1要有讨论的基础。对幼儿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讨论是无法开展的。因此,讨论往往是伴随着操作活动展开的,操作规程体验是讨论的基础,幼儿有了一定的感受性认识,才能对要讨论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也能接受讨论的最终结果。

讨论法的作用篇5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应用对策

G633.7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意义

新时期,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意义: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习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研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而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讨论,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教师能够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刻讲解,而其他的知识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讨论,能够拓展知识面,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无形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3.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处于课堂授课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而采用课堂讨论法授课,能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满足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应用的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设计合理的讨论内容和讨论问题,还要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引导,同时要做好讨论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建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降低学习压力,赋予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的言语和手势教学,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巧妙采用情境模式、实验以及趣味性小游戏等等,都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打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设立“使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游戏主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游戏的设立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把握讨论进度

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并且最好是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同时教师要依据课堂和章节内容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在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需要进行组员调整,确保各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实力相当,并且能够优势互补,并选出代表作为组长对该组进行管理。

对于讨论进度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之间教师要依据讨论内容的难以程度确定讨论的大致时间,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适当地缩短或延长讨论时间。比如,在讨论上述“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立5-7分钟的讨论时间,如果时间到了学生仍然讨论的十分热烈,那么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巧妙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守下面的几个原则:第一,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第二,要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要有足够的讨论空间。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筷子提米”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并插入一只筷子,同时压紧大米,筷子能够很容易的被拔出,而如果在装有大米的玻璃杯中加入少量的水,那么还和原来一样提起筷子,则会发现玻璃杯连同筷子一起被提了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相信此时学生一定都非常好奇,因此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便开始了知识查找和讨论,无形中提高了讨论意识。

4.做好评价和反馈,进行知识的总结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理解的能力,因此在讨论之后进行知识的总结非常必要,同时进行讨论内容的反馈和评价也是必须的,否则这场讨论则前功尽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仅是对讨论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情况、讨论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状况,对于有分歧的学生来说,不能仅从对与错两个方面硐露论,而应该分析学生发生分歧的原因,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充分结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提高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6

[2]牛春虎.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15

讨论法的作用篇6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政治课教学作用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对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观点由教师拟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辩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如果能正确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该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使讨论课获得成功呢?笔者想就“讨论式”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环节即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来分别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务必要精心拟出讨论问题

讨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精心拟出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

二、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是“讨论式”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流于形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拟出过于简单,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以外,还表现在没有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时间上没有给予充分保证,讨论题一出示,有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已宣布讨论结束,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较常见,由于教师没有合理掌握时间,所以使讨论流于形式,走过场。另一种情形是在讨论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答问,而很少有让学生自己提问的。一直以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被认为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事实上,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发问并展开讨论。

三、要注意发言对象的选择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相对滞后的学困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不要总是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优等生,而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学困生”发言,并且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防止那些学困生因得不到发言机会而放松思维的紧迫感,随便“安全休息”,降低听课效率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另外,学生代表在发言时,教师应提出要求:必须运用书本中的政治术语,语言表达要规范、流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记忆、钻研教材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识记、表达能力,这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四、教师要充分做好总结发言的准备

讨论法的作用篇7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观点由教师拟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辩论来达到教学目标,其主要模式是: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讨论式”教学法如果能正确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能得到很大的改进,也能克服应试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师都能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而有少数教师运用此法时仅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比如,某些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甚至浪费了课堂时间。

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具备以下条件:(1)讨论的目的已达到。(2)所有学生,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来了。(3)教师的方法运用得合理得当。

那么,应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使讨论课获得成功呢?笔者想就“讨论式”教学法模式的四个环节,即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来分别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精心拟出讨论题

讨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教师应精心拟出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能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就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完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转贴于二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是“讨论式”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流于形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拟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外,还表现在没有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形:(1)时间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证,讨论题一出示,有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已宣布讨论结束,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较常见,由于教师没有合理掌握时间,所以使讨论流于形式。(2)在讨论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而很少有让学生自己提问的。一直以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则被认为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事实上,这一过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发问并展开讨论。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所以,在“讨论式”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三选代表发言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相对滞后的学困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在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不要总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优等生,而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学困生”发言,并且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而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学困生因得不到发言机会而放松思维的紧迫感,随便“安全休息”,降低听课效率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四教师总结发言要有充分准备

讨论法的作用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讨论式;小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85-03

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在高等教育中教学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过多重视知识教学,而对学生感兴趣的、出自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视而不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问题意识淡化[1]。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传授讲解为主,缺乏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因而造成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足的现状,教师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获取知识的潜能。高等教育实践课程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其实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大学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式思考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讨论式教学是以讨论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主要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启发下,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整体学生学习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既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

通过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会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持论点,学会分享知识与经验,加深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团队思考和团队决策等等。因此,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但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实施课程教学,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提出相关问题。教师通过讲述基本知识建立理论知识框架,为学生形成个人见解和讨论提供依据。教师要做到精讲,为讨论留有时间。在讨论课之前,教师先结合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重点、难点等内容,设置课程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探索、思考和追问的兴趣。讨论题既可以直接提出主题,也可以在讨论中引出主题。问题展现可通过案例分析采用演绎法提问,或采取归纳法提问。

2.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布置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讨论题,提出讨论要求,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交流,获得解决方法。小组讨论是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比较适合议题多、难度较小的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出一位组员代表,提出问题,其他组员补充内容,展开全班讨论和辩论。有些问题是学生事前准备较充分的,学生由于对问题的思考较深入或对相关内容较熟悉从而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易于引发其他同学共同思考并参与讨论的作用。但是,这种讨论方式有两个弊端,一是少数学生对问题要点把握不准而跑题或偏离主题或背离讨论的原则;二是讨论易被少数学生垄断,从而打消多数人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少数学生陷于孤立。所以,在讨论时教师要更注意把握进度,使问题的讨论在深度上递进,要顺序开展讨论,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教师还要注意以学生讨论为前提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发言,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3]。

4.教师总结。讨论的问题是基础,教师总结是关键点。通过教师总结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意见收集起来,及时找出讨论过程中的利弊,听取学生对改进讨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通过总结环节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对产生错误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时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还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给予肯定。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讨论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学生明确认识,统一思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予以鼓励,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参考。

三、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调查问卷[4],研究学生通过参加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课程,对逆向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主动建立联系的情况和对逆向设计讨论课的学习态度,分析结果如下。认为有助于逆向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83%),有助于实践操作的学习(90%),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88%),有助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80%),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90%),课上主动发言(60%),有开设讨论课的必要性(90%),讨论课内容适宜(75%),课前准备(90%),课前讨论(65%)。

结果表明,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与已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教学培养目标。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这种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理论上符合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由同一性到变异性的原则,促进了一般性知识向多元化知识转化。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气氛、同学间交流、同学与教师间的交流方面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中讨论方向问题。在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所选取的问题都是典型案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学生普遍对典型案例中的应用比较感兴趣,课前准备也偏重于此方面知识,在课上讨论中学生把主要的讨论点也经常集中在典型案例中包含的知识上,这样就忽视了对综合运用知识的掌握。虽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运用。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在讨论过程别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坚持以综合知识运用为出发点,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两者兼顾。

2.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在反馈中我们还发现个别同学表示自己并不适应这种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模式,同时也对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反感,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种教学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并无偶然,中国学生从小就一直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讨论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的比较好,有的学生适应的差一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同学很有热情,积极发言,准备的也很充分,讨论得一次比一次好,但个别同学发言并不积极,没有认真的参与到讨论之中,准备也很不充分,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准备。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于交流,导致其在讨论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无法融入到集体之中,产生了厌烦情绪。教师对这样的同学会特别注意,讨论的时候主动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步入正规。

3.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中成绩考核的问题。在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处理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虽然学生可以因此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这些却无法在考核成绩中体现,因此导致了一些同学虽然在为问题为基础讨论式课堂中表现很好,但最终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我们在考核中含有10分的讨论汇报成绩,但相对于总成绩来说比重仍然太低,无法很好的平衡考核与教学的矛盾。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的教学成绩评估一直受传统教学考核模式的限制,对讨论式的教学效果一直缺乏有效,准确且一致的评估办法。仅将讨论式课程算做10分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估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存在很多不足,课堂表现所占分数比重过少,无法有效的体现讨论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对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作出有效的评估需要一套更加科学的方法,课题正在进行考核模式的研究,将期末最终成绩中包含的模块训练、综合训练、课堂表现成绩按比例合理的分配分数,从而使学生的成绩可以更直观、合理的表现讨论式教学效果。

4.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中讨论方式的问题。在学生的反馈中普遍认为5个人为一个讨论组的安排比较合理,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机会,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从同学的反馈来看,在讨论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讨论组的人数少一些要比大班讨论效果更好。在教学改革中,采用每组由同学推选一名组长,该组的讨论有组长负责,讨论时首先请一位同学做主要发言,然后其他同学做补充和纠正,不同观点可以争论,使正确的观点得以固化。

五、结论

以问题为基础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可激发学生学习逆向设计的兴趣,对逆向设计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和技能,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逆向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2]周剑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

[3]时长江.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讨论法的作用篇9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课堂上合理准确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很多教师都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虽然讨论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利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是讨论式教学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通常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相互之间提出观点,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促进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小组的力量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学好高中化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重在将许多离散的小知识点创建进一个网络当中,然后根据知识网络间的联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能将各个知识融合到一起使用。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上课质量,让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应解决,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差异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过程当中,会产生观点,并且会在讨论时将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他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不同观点,然后根据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得出一个更完整、合理的观点,让学生表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讨论式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挖掘,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二、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小组合作分配达到优势互补

教师要想让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以“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分配,以便小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是对讨论结果高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防止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浪费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问题讨论的关键点。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讨论的关键点,然后对问题的中心进行论述,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到小组讨论当中,积极阐述观点,丰富讨论的过程,让讨论的结果更加准确。例如在学习“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有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时可以结合学生个性进行小组分配,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个小组当中都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思维情绪活跃的、心思紧密的,这样的分配可以合理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实现小组的高效分配。小组分配完毕之后各个小组成员就可以在问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特长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就会提出各种意见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得出化学课堂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然后通过采用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改正。

(二)依据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可让学生通过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讨论,因为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灵感的产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学生讨论间产生的差异是小组讨论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讨论过程中应该按照自由讨论模式进行问题讨论,学生只要有灵感就可以举手发言,其他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在心中准备自己论点的构思,然后指出同学在发言过程中的不足,让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都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对其他人观点进行思考,分析、整合,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为科学、合理,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大进步。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在学生学习了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的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对“铁的性质”进行讨论。教师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讨论点的选择。在讨论过程中不论学生的起点为哪种化学物质,但一定要求各物质的转换过程能够清晰、合理,保证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性高,思维很活跃。如在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选择了稀盐酸而不是浓硫酸,这种讨论方法很好地尊重了个体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同学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发挥特长,让自身思维得到完善。

三、结语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经被教师广泛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十分枯燥无味,因此逐渐被广大教师遗弃,相对而言,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之间进行较好的沟通,可以在课堂上打开学生原本封锁的思维,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讨论的积极性。但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面对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精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久妹.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2012,52(06)

讨论法的作用篇10

关键词:讨论法;互动;交流;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58-04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改变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将讨论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现结合我县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第一课时)》(冀教版)这节课,谈谈讨论法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一、教师运用讨论法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情景

片断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谁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呢?

生:三个内角之和是18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学时学过。

师:小学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论的?请各组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教师提问。

师:哪位同学讲一下,你们组都想到了哪些验证方法?

生:测量法、剪拼法。

师:哪组还有补充。

生:还能用折叠法验证。

片断二

师:非常好!但谁知道这些方法的缺陷?

生:测量法有误差。

师:你说得对!那么其它验证方法呢?

学生沉默不语,于是教师用ppt投影一辆自行车,并指着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问学生:“能用剪拼法和折叠法验证这个车架所构成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

生:不能。

师:对,有些情况是不能运用剪拼和折叠法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学生陷入沉思,教师进行如下启发。

师:在承认“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事实的前提下,我们是怎样知道两直线平行的其它两个判定定理的?

生:运用推理的方法。

师:好,我们能否也用推理的方法推出“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这一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再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由于情境的作用,学生以很高的情绪阅读教材,开始第二次讨论,讨论结束,师生反馈如下。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如图1,延长BC到点D,过点C作直线Ce∥aB,那么∠B=∠3,∠a=∠2,而∠1,∠2与∠3构成一个平角,所以aBC的内角和是180°。

师:为什么有∠B=∠3,∠a=∠2?

生: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师:还有没有其它思路?

全班同学都没有提出不同思路。

片断三

师:找到了推理的思路和方法,下面请各组把推理的过程规范地表述出来。

各组围绕推理过程的表述进行讨论,几分钟后,各组分别将讨论结果写在了展示板上。接着教师逐一点评,当发现问题时,就请该同学给予解释或纠正。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下面请探讨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学生开始第四次讨论后,教师提问。

师:哪个小组探讨的思路与前面的不同?

生:如图2,过点C作eD∥aB,则有∠B=∠3,∠a=∠2。∠1,∠2与∠3构成一个平角,所以aBC的内角和是180°。

师:这个思路正确吗?

生:正确!

师: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写出推理过程。

因为有前面推理的基础,学生表述得都非常规范。

片断四

师:我们推出了“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这一重要结论,下面以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这个结论解决一些问题(用ppt投影p104例1,还有p105习题a组1题、3题、B组1题)。

各组讨论后。

师:请说一下你们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四个小组分别有一位同学回答了这四个问题,都正确。

片断五

师:本节课在大家的合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且运用该定理解决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学生在组内分别谈学习体会和收获,随后教师点名在全班交流。

在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说理能力。表面上看,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设计意图,教师多次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没有对知识进行讲解灌输,通过与学生问答,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深入地研究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

反思一:讨论内容的设计

讨论法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讨论内容的选择,正确的讨论内容才能体现出讨论法的价值。分析本节课的讨论内容,不难发现有些内容并不适合运用讨论法。如,片断一是对小学验证方法的回忆和再现,只需唤醒学生的记忆,没有必要进行讨论交流;片断四中是运用结论的计算题,没有太大的思维空间,常规的教学方法完全可达到目的。

另外,片断二与片断三所设计的三次讨论内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分析思路―寻求方法―表述成果”。教师将一个完整的探究发现过程,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逐一讨论交流,使教学成为一种牵引,这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推理思路形成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在剪拼过程中发现“两条平行线”,而不同的思路,则源于不同的拼合方法。为此,只要让学生在剪拼实践中,围绕“平行线”的发现设计讨论内容,就能为学生创设出思维的空间。“请同学们认真研究不同的剪拼过程,分析拼合后的图形中是否存在两条平行的直线?若存在,你能据此推出结论吗?如果能,写出推理过程。”通过这样的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动手实践、观察分析、探究发现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表述”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主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辨析,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生过程,碰撞出创造性火花。

实践中,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滥用讨论法。这不仅不利于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与理解。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和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科学设计具有一定思考空间的讨论内容,才能发挥好讨论法的教学价值。

反思二:讨论过程的设计

五个片断教师均运用“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的模式设计讨论交流活动。研究实施过程,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问题1: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导致课堂讨论浅层化。讨论的实质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目的是完善自己的认知。反思五个片断的讨论交流,都是提出问题后,在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情况下进行的,因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这就造成学生的讨论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表象。学生之间深度的交流与互动,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预留出独立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方法,写出推理的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

问题2: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使学生无法形成深层次的认知。频繁的讨论交流让教师忙从于活动外在形式的组织,弱化了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引领和指导,导致学生反思内化不到位,不能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片断三中教师只让学生表述推理的过程,并没有促使学生对为什么添加“辅助线”及其在推理中的作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此,教师在点评后,还应进一步设问:“请同学们分析推理过程,为什么作Ce∥aB,Ce在推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你是怎样发现这条’辅助线’的,能通过作其它的平行线寻求新的推理思路吗?”以此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辅助线”在几何化归中的重要作用。再如,片断五教师只要求学生泛泛地交流学习收获或体会,这很难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和总结,需要教师明确具体的引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是如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方法的?”“这个方法对以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有什么启发?”“在表述推理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运用讨论法,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内化,只有让学生经过深度思考,才能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问题3:讨论前阅读教材,固化了学生的思维。片断二中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全班没有提出其它意见。往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而是思维固化的表现。这里教师应认识到,教材是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提供的范本,现行教材中许多学习内容的呈现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发现”过程。如果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便很难再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这相当于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本节课而言,教材要求教师在剪拼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条平行线”,进而通过添加“辅助线”,帮助学生实现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飞跃。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把剪拼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几何图形,并在角移动的过程中,发现两条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利用平行线形成推理的思路,而不是让学生呈现教材上完整的发现过程。

运用讨论法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无可非议,但一定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好时机,防止先入为主。

反思三:反馈方式的设计

本节课教师对讨论效果的反馈均采用了师生问答的方式,即先让某位学生说讨论的结果,教师再针对学生表述的过程与该生进行问答,一般是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或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但在实践中,往往忽视其他同学的存在,演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比如,在反馈学生讨论效果时,教师只是简单地问学生“他的结论对不对?”“这个地方的表述正确吗?”“这一步有什么错误?”等一些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的问题,很难引起其它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对讨论成果的反馈最好运用“评研式”,即先让各小组在展示板上展示各自的讨论成果,教师再通过启发、引导性问题,组织其它小组进行评价与研讨。比如,提出“对其他组推理的步骤、过程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哪个组的思路与这个组不同?来展示一下。”“谁能纠正一下这个组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比较一下两个组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看的?”等问题,引领各组展开课堂评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