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3:59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1

关键词:

目前,企业实际管理和核算中有大修理费用专项费用的概念,这一概念来自于过去传统管理和核算理念,是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概念。笔者认为,无论从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增效的要求,还是新的会计准则对修理费用的规定,都应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概念。

一、从设备大修与小修、中修的区别联系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必要性

设备是进行生产的技术装备,设备的使用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检修情况,由此产生了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小修是对设备进行局部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并对设备作局部调整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下一次计划修理时间。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主要零件与基准件(主要更换件一般为10~30%),或修理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检查整个机构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大修需将设备全部拆卸分解,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所有丧失了工作性能的主要部件或零件。设备大修理是固定资产的局部再生产,是对耗损的固定资产进行的部分补偿。大修理的质量原则是:一以出厂标准为基础;二是修后的设备性能和精度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并有足够的精度储备;三是对有些磨损严重、巳难以修复到出厂精度标准的机床设备,如由于某种原因需大修时,可按出厂标准适当降低精度,但仍应满足修后加工产品和工艺要求;四是达到环境保护法和劳动安全法的规定要求。从上述概念来看,小修、中修、大修是指在计划预修制中,根据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来区分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无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恢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局部丧失的工作能力的过程,其区别仅在于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

二、从企业管理本质要求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推行的是以修理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制度,多年来实行计划预修制度,企业实际管理和核算中有大修理费用专项费用的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有些企业又引进和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新的维修体制。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状态完好(如完好率指标的考核),断然是必要的。可是,继续沿用计划预修制度下的大修理费用专项的概念,对大修业务单独编制预修计划专项进行管理,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

1、生产性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落后的修理行业

由于我们的工业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因为多年来实行计划预修制度,在工厂设计时就确定了相当规模的维修车间,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本厂设备的大、中修理。因为存在大修专项费用的概念,实际中由于自身企业维修车间的规模和维修能力制约,许多大修业务往往又委托给专业的修造企业实施。长期以来,促进了企业后方的“大而全”和“小而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性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落后的修理行业。

2、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绩效管理易形成财力的浪费现象

大修理能够利用被保留下来的零部件,从而节约大量原材料及加工工时,这一点与购置新设备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因为存在大修理费用专项的概念,企业往往单独预先编制设备大修理计划。有了专项大修计划,对实行内部考核企业来讲因为大修属专项费用,又成为逃避考核(不考核生产单位)的渠道。在实际中,业务部门为了计划的执行率会出现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的现象。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

三、从实际核算和有关规定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合法性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验证;科技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G321;F124.3文献标识码:a

國家评估中心2019年首次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瓶颈之一,是满足转化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不足,且研发脱离市场。据移动新媒体“知识分子”专业文章测算评估,若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50%的话,我国高校仅为6%,发展潜力巨大[1]。

2000年以来,美国、欧盟积极从国家创新战略高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在研究型大学等兴建概念验证中心,或实施概念验证计划,大力推动具有应用潜力的基础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获得显著成效。这些实践对提升我国及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质量,解决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概念验证的内涵

概念验证是将研究人员的创意或成果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并对那些不具备商业开发前景的设想加以淘汰[2],从而增强研究成果对风险资本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例如,微软2019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因实施成本太高或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原因,30%的物联网项目在概念验证阶段即遭淘汰。

就实际操作所需的环节看,概念验证主要包括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3]。

从纵向即技术创新链而言,技术创新可至少分为研发(发明)、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产品生产5个阶段,而“死亡之谷”包括第2、3、4阶段[4]。显然,概念验证处于基础研究与技术成熟商业化之间比较靠前的环节,它既是技术创新链的一个阶段,又是跨越“死亡谷”的第一步,更是科技成果转化亟须突破的“最初一公里”。

二、美欧概念验证发展概况及效果

(一)美国

为推动概念验证工作,概念验证中心首先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兴起。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全美第一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在2002年跟进成立德什潘德中心。如今,美国以高校为主已建立了近40家概念验证中心。

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美国政府于2009年、2011年分别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和《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将创建大学概念验证中心,作为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2017年9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向多家非营利组织、高等教育机构和创业集团提供总额超过1700万美元的支持,用于创建和扩大以集群为重点的概念验证和商业化计划,以及早期种子资本基金[5]。

麻省理工学院德什潘德中心是美国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突出代表,自2002年成立至2019年底,累计为该校超过125个初期技术项目商业化提供至少1700万美元的资助,为400多名师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支持,共有100多位“催化剂”导师和其他来自企业或创业团体的人士,无偿为技术研发者提供技术商业化方面的指导和服务。近30%的项目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这些企业累计吸引了8亿美元后续投资,资本放大效应高达47倍[6]。

(二)欧盟

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以下简称“欧研会”)成立于2007年12月,主要负责实施原始创新计划,支持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以及新技术和新兴领域的开拓性探索[7]。2011年,欧研会实施了概念验证计划,并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予以保障。

概念验证计划专门针对研究成果市场化前的初始阶段,不支持基础研究的扩展研究以及商业示范应用项目。每个入选项目资助金额最多15万欧元,执行期限不超过18个月,主要用市场化可行性研究、知识产权布局、成立创业公司初始费用等[7]。

概念验证基金资助列入概念验证计划项目的年度预算,由2011年的1000万欧元,增长至2019年的2500万欧元。截至2019年底,已资助了约1000个项目[8]。2017年12月,欧研会邀请第三方对概念验证基金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概念验证项目在专利申请、许可协议、研究合作与合同、咨询、新创企业、公共服务、争取其他资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增值。其中,42%的概念验证项目至少完成了1项专利推广,而更多技术则在新创企业或者与中小企业合作中得到应用;获得概念验证基金支持的项目,后续也更加容易得到其他渠道如私人或者风险投资者的研发资助[9]。

三、美国概念验证中心典型运作模式分析

概念验证中心是旨在填平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死亡谷”的创新服务机构。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冯·李比希中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德什潘德中心的运作模式较具典型性。

(一)资金支持

德什潘德中心的资助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所有院系师生开放。中心每年用于支持大学早期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拨款项目可分为点火资金和创新资金,申请者获得资助的累计金额不超过20万美元。点火资金每笔不超过5万美元,周期为1年,主要用于新点子的实验探索和概念验证;成功后可继续申请创新资金,追加的资助不超过15万美元,以确保经过概念证明的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

(二)创业咨询

冯·李比希中心和德什潘德中心都拥有实力雄厚的创业导师顾问团。这些咨询专家都具有不同技术专业背景和丰富新创公司或风险公司经营经验,多与企业和投资方等保持良好关系。作为学界和商界之间的桥梁,他们参与项目遴选,为受资助的项目提供创业咨询,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建立密切合作关系[10]。

(三)教育培训

概念验证中心常常通过创设教育课程、开展讲座和研讨、举办学术会议或论坛等方式,帮助师生理解、识别和熟悉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为可能的初创企业发展做必要准备。例如,“创新团队”是麻省理工学院独特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科学和技术商业化的全过程,主要关注如何判断一项处于早期阶段技术的商业潜能,参加课程的投资人也有机会从中选择值得资助的对象[10]。

四、在京高校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的可行性

从美国实践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定条件,主要包括:技术、人员、资金、设施、“验证”出口等[11]。北京地区高校曾孕育出过紫光、同方、方正、未名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也最有条件和责任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开展概念验证活动中先行探索。

从成果来源看,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北京地区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数量接近全国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数量的40%。2018年,中国高校获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19.4万项[12],是除企业之外职务发明的最大贡献者;同期北京地区高校职务发明授权量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高校的比重均在5%上下。这说明一方面北京地区有丰富成果或“新概念”可供“验证”,另一方面也表明北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然有较大上升空间。

从人员看,2018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人数为31.7万人,占全国的11.6%;研发人员数量为8.59万人,占全国的8.7%。此外,北京地区还聚集了全国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这为开展概念验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

从资金看,政府非常重视增加对高校科技的投入。2018年,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为215.9亿元,占全国高校的比重为14.8%。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并愿意为开展验证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已宣布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本区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及开展概念验证项目。

从实验设施看,北京地区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约占全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的四分之一。同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囊括了本地区882个部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4.65万台套仪器设备,可以向社会开放共享。这些为开展概念验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从“验证”出口看,最直接的方式是就地进入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孵化器。例如,上海市拟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大学科技园参与高校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和成果熟化。北京拥有部级和市级的大学科技园40多家、孵化器超过100家,10余家高校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这都为概念验证后的成果提供了众多的接纳通道。

五、启示与建议

近几年,国家先后修订或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北京市也新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收益分配、价值评估、人员身份等科技成果转化后端,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前端的关注度不够或效果不佳。美欧对科技创新思想及成果进行概念验证的探索实践,对我国克服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短板”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央地协同开展概念验证探索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国内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以来,西安、北京、上海先后建立起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2019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全市首家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已筛选出一批概念验证项目,并初步打通了概念验证、创业孵化和股权投资的链条,为概念验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尽快形成成熟经验和模式向全国推广。建议国家科技、教育、产业部门和北京市合力统筹谋划,将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列入“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部(院)市合作规划。北京市应将概念验证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通过概念验证中心尽可能早地识别出那些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项目,催生出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科技成果。同时,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有名无实,也要克服畏难情绪、裹足不前,还要避免重复建设,考虑差异化布局发展。

二是创新支持路径。借鉴国外经验,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及实施概念验证的项目资金,前期由政府予以“兜底”保障。建议由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同设立概念验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概念验证活动,同时考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对“概念验证资助项目”进行支持的可能性。此外,还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鼓励本校投入、私人捐赠、民间基金会支持等。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建方式

从国外发展历程来看,概念验证中心首先在研究型大学工学院兴起,随后扩展到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在依托单位上,既可以由某一所大学独立组建,也可以几所大学联合组建,也包括在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组建,同时鼓励校企共建;在具体运作上,可支持成立“民非”等实体机构,也可采取资助计划等非实体形式;在功能发挥上,既可由政府主导,也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在服务内容上,既可以是综合服务类型,也可以聚焦特定专业领域;在服务范围上,可以面向本校本单位,也可以面向特定区域如优先覆盖“三城一区”或良乡、沙河高教园区等。

(三)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拿地前;规划概念方案;设计

abstract:therealestatedeveloperstotakebeforetheconceptplanningschemedesignintherealestatedevelopmentprocessappearextremelyimportant,itcanbefordeveloperstoprovidemoreprofessionaladvice,thatitwaswellenoughbeforeprojectthecornerstoneoftheanticipation.thisarticlethroughthecasethatfromtheprojectanalysis,planningconceptdesign,designdifficultiesandsuggestionandsoonaspectselaboratedhowtobegintherealestatedevelopmentplanningschemedesignconcept,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professionaladviceandSuggestions.

Keywords:realestatedevelopmenttotakebefore;planningconceptplan;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房地产开发前期拿地阶段,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当地规划局出具的规划条件,初排设计方案,同时给予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让开发商拿来作为参考,甚至可以结合成本专业给方案做个经济测算,让开发商对项目有个预先较为准确的判断,这在现如今房地产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非常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2.项目分析—洛阳某项目

2.1项目简述

项目位于洛阳市,地块东侧道路红线宽30米,南侧道路红线宽95米,西侧道路红线宽30米,北侧道路红线宽65米,中间有一条洛宜路穿过。地块共分为三个小地块,各项指标如图所示,其中1地块和2地块指标可以平衡。

2.2项目现场考察

项目地块南侧是城市主干道;西侧是在建楼盘,为80-100米高层住宅,从规划图纸上看,该楼盘东侧沿街设了商铺;地块东侧为某科研楼,据当地人反馈,私密性要求较高;地块北侧是洛阳的母亲河洛河,将来会改造成湿地公园。

2.3项目制约因素

规划条件制约

1地块和2地块:用地面积(1地块66274m2,2地块40335m2),用地性质R2/C2(二类居住用地兼容商业服务业用地),容积率3.0~3.5,建筑密度15%~25%,绿地率不小于35%,建筑限高100米,日照要求满足大寒日3小时;

3地块:用地面积33252m2,用地性质:C6(科研用地),容积率3.5~4.0,建筑密度25%~35%,绿地率不小于35%,不限高。

3.规划概念方案设计

3.1总平面设计

规划布局注重中轴对称和空间围合,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和层次感。

地块容积率较高,考虑纯高层系列,间距需满足当地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以及日照要求。洛宜路将地块分割成南北两个组团,为提高项目品质,两个组团分别考虑较大的中心景观区域,可结合会所、泳池等设计。

交通组织上考虑完全的人车分流,车行从小区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不进入地面园区,人行主入口考虑在洛宜路中间位置设置,南北两个地块形成呼应与贯通,同时结合小区入口设置大堂,让业主步行通过大堂进入园区,提升园区整体品质,创造一种归属感和尊贵感。

根据前期市场调研,该片区的商业比重偏低,因此该地块应适当多的布置商铺,一方面可以提升片区配套,另一方面从房地产销售角度考虑,商铺去化率会相对较高。沿街商铺考虑在地块西侧、北侧以及洛宜路两侧布置,西侧商业可以跟现已在建的其他楼盘形成商业氛围,北侧商业可以吸引洛河湿地公园的人流,中间道路两侧营造内街氛围,东侧由于相邻的科研楼私密性要求较高,不适宜布置商业。

3.2空间设计

建筑点板结合,组团考虑较大的中心景观区域;整个地块沿中间道路两侧建筑较低,营造较为舒适的内街氛围,然后往南往北分别逐步递升,整体空间高低错落,通过起伏变化,达到较好的天际线效果。

整个园区建筑底层架空,可将景观延伸进来,避免高层建筑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同步提升项目品质。

4.设计难点及建议

4.1难点

项目规划条件中对容积率的要求较高,特别是1地块和2地块要求3.0~3.5,经过初步测算,在保证较好项目品质的前提下,要做到容积率下限3.0有一定难度;日照要求满足大寒日满床日照3小时以上,对南北间距要求较高,从侧面限制了容积率;项目地处相对较为偏僻,设计时要考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景效果。

4.2建议

针对1地块和2地块容积率做不足的情况,建议房地产开发前期人员与当地规划局进行沟通与协商,是否可变更规划条件,不然建议开发商慎重拍地;建议开发商成本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经济测算,为公司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拍地时有个心里有底;建议营销公司等介入,做充足的市场调研,以明确定位,如:住宅地块户型配比、客户群体、科研地块定位等,对项目有个更为完整的预判;建议配合园区服务体系,做适当面积的配套设施,以提升园区整体价值。

5.小结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4

关键词:体育理论;逻辑知识;概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1-03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理论也水涨船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我们应该承认,尽管体育理论从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和重要标志就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结构”或称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思维的规律”则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本文将专门就“概念”这一思维形式在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后我们将陆续研究“判断”、“推理”和“逻辑规律”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所谓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映。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主要是定义(包括特征界定);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则包括划分、限制和概括等。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运用概念来界定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所谓“属”,是指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即与它最近的属概念。

比如要对“体育”这个概念下定义,就必须先找到它的邻近属概念――“实践”。要注意的是,种概念上面可以有很多属概念,如“体育”的属概念可以有“文化(广义的)”、“活动”、“客观存在”等等,但它们都不是人的“邻近”属概念。

所谓“种差”,是指必须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只有该事物有而它事物没有的本质属性。如“体育”与其他实践的差别就在于“主客体一致”。

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成为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定义项。于是,我们可以把“体育”定义为“人作为主体改造自身身体的实践”。

定义的规则有4条:1)不能使用比喻。错误为“以比喻代定义”;2)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错误为“定义过宽(或过窄)”;3)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错误为“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4)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即给正概念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句或负概念。

由上述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出发,我们发现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例如:“健身操”被定义为:是一项大众健美运动项目。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形式简洁、易于掌握,对于提高训练者的心肺功能、运动技巧和塑造健美形体有着特殊效果。(引自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145页)

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指出“健身操”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如果说“健美运动项目”是“健身操”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健身操”与其他“健美运动项目”的种差是什么?文章没有指出。而后面那段话只不过是讲了健身操的形式与功能,不是它的本质属性。

1.2定义过宽或过窄定义项的外延须同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过宽或过窄都是不恰当的。

例如: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必然会导致定义过窄,因为有很多体育行为并不属于教育范畴,例如竞技与健身。如果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人的活动”则必然会导致定义过宽,因为人的活动除了实践外,还有认识。显然,体育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再比如,将“健身”定义为“为了促进人体健康,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同上,18页)就是“定义过宽”。根据我们的常识,生活中能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

1.3同语反复例如:将“娱乐体育”定义为“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将“社会体育”定义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01页)就是非常明显的“同语反复”。

还是在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73页中讲到体育人才的“自然流动”和“非自然流动”时说:“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机制内部的紊乱(这句话不通)。”这两个定义实际上都是“同语反复”。

我们不妨用作者的这种定义方式给“及格”和“不及格”下定义:“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正常的、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不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不正常的、不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不太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们知道判定及格还是不及格只有一个标准,即60分:“及格”就是60分以上的分数;“不及格”就是不到60分的分数,其他的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是“自然流动”和“不自然流动”也只有在给出标准或依据后才能判定,不然就只能是作者毫无根据的主观判定。事实上,没有任何理论和事实证明“海外兵团”以及专业运动员进入普通学校等现象就一定是“非自然流动”。

2如何界定事物特征

界定事物的特征,一般要先交代比较对象,有了参照,方可凸显其特异之处。

例如,将运动竞赛的特征界定为“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影响因素的庞杂性和随机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李建中《体育基本理论教程》2004年版141页)就令人费解。书中作者并未指出比较对象。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竞赛”,那么上述四个特点并非运动竞赛所特有;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目的的综合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庞杂性”也并不突出。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娱乐的特征界定为“方法的多样性”、“目的的多向性”和“经营的社会性”(同上,第161-162页),同样很值得商榷,这三条也并非体育娱乐所特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体育”,同级别的种概念有“体育教育”、“体育竞技”、“体育健身”等。显然,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娱乐”,同级别的子概念有“智力娱乐”、“艺术娱乐”等,而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

同一本书中还将游戏的特点界定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虚构和假想成分,是一种非功利性活动”和“具有多样性和竞争性”(同上,第168-169页)也不很准确。单单相对于“玩耍”,可以说游戏具有上述第一和第三条,只相对于“竞技体育”可以说具备上述第二条。从作者下文的阐述开看,比较对象是指“传统体育手段”这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如“体操”、“舞蹈”和“武术”等,如此作比,上述特征界定更不准确。

再举另外一本书中的例子。将中国体育改革的特征界定为“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97页),令人迷惑。从作者下文的阐述来看,作者的比较对象是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不解的是,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何尝不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呢?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群体的特征界定为“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体育群体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以及“体育群体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同上,第171-172页)。体育群体的属概念是群体,此处的比较对象显然是其他各类群体,而其他各类群体也“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也有许多经常“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再者,前三条特征嗦且不准确,合为一条“以体育为共同的活动平台”似乎更好。

3如何划分概念的外延

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概念的外延。划分的规则要求如下:

1)每次划分须按同一标准进行。错误为“划分标准不一”;

2)划分后所得的子项不得相容。错误为“子项相容”;

3)划分必须按属种包含层次进行。错误为“越级划分”;

4)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错误为“不完全划分”或“多出子项划分”。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在划分方面常犯的逻辑错误有:

3.1划分标准不一多年来,对于“体育”的划分一直存在许多混乱,原因主要在于分类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常用的三分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也确实有分类标准不够统一(分别按功能、场所和参与者划分)的逻辑缺陷。当然,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而且也一直按照这种划分来开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因此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这一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一划分格局必将会被打破,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更加理性更加合乎逻辑。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社会体育”概念的划分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也显然是标准不一的(既有职业标准,又有区域标准);同一本书中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手段的价值、外交手段的价值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分类标准也是模糊和混乱的。从作者的进一步表述来看,似乎是先划分为国内和国际,然后再将国内部分按新的标准划分比较妥当。(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43页)

3.2越级划分如,有人将运动竞赛划分为运动会、单项比赛、友谊赛、表演赛、慈善赛、选拔赛、联赛等,就是存在“越级划分”的问题,而且标准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二次或多次划分,几次划分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可按目的、规模、组织方式及运转周期等等的标准),这样层次就比较清晰了。

3.3子项相容比如,将健身指导员的工作划分为“从事教学活动、指导锻炼、传授技能、业务咨询、组织管理等”(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24页),其中前三项是互有交叉的,并非完全排斥的关系,不能并列。

4如何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

限制是通过增加属概念的内涵,缩小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它所包含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一定要注意限制的限度。例如,对于一台“电子计算机”,我们说它是“机器”,表达就不够准确,这是限制不够或失去限制;再如,我们说《水浒传》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那就是言过其实,这是限制过度或多余限制。

所谓概括,则是与限制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通过减少种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概括时,也一定要注意概括的限度。概括超过一定限度,种概念和属概念的距离太远,就会大而失当,以偏概全。比如,把“足球”概括为属于“球类”就可以了,如果概括为“物质”就是过头了。

在体育理论界,失去限制、多余限制和概括失当的问题均有存在。

4.1失去限制比如,将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界定为“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33页),就是缺乏限制的例子。非竞技体育比赛甚至是游戏也有规则及仲裁手段,所以如果不对规则和裁判手段加以限制,则是不准确的。可以加上类似“成文的”、“非常严格的”之类的限制词。

4.2多余限制同一本书,同一个标题下,作者将竞技体育的另外一个特征界定为“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同上,134页),其中,“既定”和“某种”都是多余的限制,不起任何作用。组织竞技体育当然有目标,目标在赛前都是确定了的,再提“既定”即为多余;竞技体育宣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有利于赞助商的消费主义观念以及奥林匹克主义等体育价值理念,这些观念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肯定是“一些”或者是“某种”,所以,没有必要再提“某种”,这儿添加类似“有利于赞助商或组织者或体育自身发展”的限制加以突出似乎是有必要的。

4.3概括失当例如,将体育界定为“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增进健康的一种活动”就属此类。再比如,《中国体育社会学》将社会团体的功能概括为下面五条:参政议政、作为政府的助手、经济参与、维护成员权益和成员发展(同上,62页),其中,前三条仅仅是某些社会团体的功能,不能概括为所有社会团体的功能。

5概念举例:功能和目的

“功能”和“目的”虽然不在逻辑学范围内,但我们意在通过对这组概念的举例,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与“概念”相关的逻辑知识。

功能是指事物的功效和能力,也即事物所具有的作用,它取决于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而目的则完全是主观的,是指使用该事物的人借助该事物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同一事物的目的可能截然相反。由于能力不够或者操作不当,致使事物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甚至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可见,功能和目的并非全同。

遗憾的是,我们在从事体育理论研究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大致有五个: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而运用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目的大致有: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规模等。但我们很多的文章常常将此两者混淆。

再比如,体育可以说具有“强筋骨”的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有的为了健美,有的为了夺牌等等,而后者如果追求过度也可能会损害健康。所以,不能把增进健康界定为体育的功能之一,然而把此目的当成功能的不在少数。

最后,笔者对那些在文中被提及的专家学者们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恶意或偏见,纯粹是为了学术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钟天朗.运动竞赛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饶发玖,等.逻辑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扬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英)L.S.斯泰宾(L.SusanStebbing)吕叔湘,李广荣,译.有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2007.

[6]周西宽,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5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知识获取与处理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环节多、涉及面广,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知识体系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各类科技计划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应用,科技计划知识来源日趋复杂,既包括服务不同管理阶段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也包括内容广泛的互联网、特定领域项目数据库,以及各类文件资料。结合科技计划知识的来源特点和应用服务需求,科技计划知识获取主要包括原始数据采集处理、信息集成融合、知识抽取评价等阶段,见图2。

(1)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原始数据主要涵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各类活动记录、生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中捕获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存储运行,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存储形式。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采集处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必须消除其中的模式冲突,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然后进行抽取、转化和装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操作[6],采集与处理的流程如下:采用数据定向采集推送、数据自动汇交或人工导入方式汇集数据。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装载。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别进行摘要计算和签名,形成可信、可鉴别的数据集。

(2)信息集成与融合原始采集数据往往来源复杂,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必须经过归一化集成处理才能形成语义一致的可用信息[7]。在科技计划信息的集成与融合过程中,通过语义规则、分类树对概念、模式、实例层次分别进行映射和标注,并结合人工评价调整语义规则、分类树,优化处理结果。融合信息可分为基础信息、过程信息、领域信息三类:基础信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科学技术发展数据、科技计划项目库、科研经费信息库、科研实体信息库(科技单位、科技人员);过程信息指不同周期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的行为信息、科技项目的阶段数据;领域信息包括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研究报告、文献论著,实验测试数据、成果应用报告以及各类衍生信息等。信息集成与融合的主要过程如下: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分类树、映射规则、模式规则、关联规则库。依据项目层次、领域关系、活动周期分别进行分类标引或关联。对不同渠道信息基于分类树、标引规则、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进行自动映射、比对标引,形成具有语义特征的统一的信息索引库。根据统一的信息索引库关联处理不同渠道信息,初步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研主体的统一信息库。对融合信息进行人工评价审核,不断调整分类树、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

(3)知识的抽取评价知识抽取评价阶段是把信息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形成可用、适用的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科技计划知识抽取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框架下的各类概念知识、概念特性、关联关系、事实描述等。知识抽取过程中主要采用包括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以及可视化综合等方法[8]。综合考虑科技计划知识框架的特点和抽取效率,在部分概念类别和发现模式相对固定的场景下,科技计划知识的抽取更适于采用基于模式的知识标注方法,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综合采用模式的自动发现机制和人工定义方式[9]。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知识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建立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抽取模式,通过分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综合信息、语义模式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执行动态、绩效评价知识。建立科研实体的能力评估指标、知识模式、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知识模型,基于指标体系分析综合科研实体行为信息、关联科技项目信息及相关语义模式,并经过多方独立评价形成科研实体知识。基于科研领域建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投入产出绩

(1)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描述科技计划知识的概念层次、基本特性、基本关系和关联规则。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把科技计划知识分为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领域、科技活动主体、管理实践等五个基本概念类,通过对基本概念类的继承和扩展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知识对象类。其中项目层次概念包括: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研发任务等;领域关系概念包括:技术领域、技术方向、产业类别、产业阶段、机构实体;阶段活动概念包括: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应用、监督检查等。

(2)科技计划知识科技计划知识包括与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战略方向以及组织管理知识,各年度的实施重点、目标进度和组织过程,各年度的实施成效和统计信息,以及当年度的实施态势、评估评价。

(3)科技项目知识科技项目知识是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把其他各类知识关联起来的重要纽带。项目知识一方面包括项目在申报、立项、实施、总结、成果应用等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例如参加单位、参加人员、研发计划、执行管理信息、经费信息等内容;另一方面包括实施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类实验数据、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实体成果知识。

(4)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科技计划中各类活动的主体包括管理单位、管理人员、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生产实践单位等。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包括其基本信息、能力分析、当前状态、工作绩效以及诚信信息。对于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而言,侧重于科技资源、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诚信等内容。对于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而言,其知识侧重于专业能力、评审信用、工作绩效等内容。对于管理单位、管理人员而言,其知识侧重管理资历、工作绩效等内容。

(5)技术领域及科技资源知识包括不同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科研资源、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应用需求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知识。

(6)管理实践包括科技计划不同活动中关键节点的实践知识。如:特定科技领域规划建议的征集程序、方法以及有关实施记录,评审评估专家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知识。

3应用框架与知识建模

3.1知识管理应用框架

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过程,在不同的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表述既不统一却又相互关联的原始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科技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针对科技计划不同活动过程中的知识需求特点,在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构建知识平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时建立以下应用框架,见图4。(1)多源数据的集成、获取和鉴证科技计划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能涵盖不同实施阶段各个环节数据。其先决条件是实现和不同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连接和数据互通,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其次,在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层操作,存在较多数据污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要对所有处理渠道进行必要的数据签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所有操作进行授权鉴证,保证知识处理过程的可信、可追溯性。(2)基于业务目标的知识发现与组织大多数科技计划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对原始数据、集成信息的抽取分析直接得到,而存在于各类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中的隐形知识可利用知识服务平台不断凝聚从而显性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形成语义层面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分析关联信息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主体在不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需求从不同维度组织知识,方便知识传播、查阅。例如,在评审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角度发现、总结评审评估专家的行为特点并抽取为相应知识。(3)基于综合知识的科技计划执行态势分析对于科技计划而言,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科技计划、科技项目不同实施环节的执行态势的综合把握。科技执行态势包括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各类活动主体的状态、整体工作评价以及对实施趋势的预测评估,实现执行态势的把握必须对所有关联主体知识、项目执行信息、科技计划执行信息的分析综合。(4)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科技计划业务协同协同知识管理是各类业务主体基于不同资源共同推进知识创建、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在基于协同知识管理实现科技计划的业务协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分类推送业务知识,主动服务各类组织实施主体,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应多样化、动态化的知识需求,推动不同环节的各类人员共创、共享知识,消除不同管理范围、业务层级间的鸿沟。

3.2科技计划知识建模

科技计划知识模型不仅要满足查询、理解、应用时的便捷性,还要考虑知识的使用范围、访问控制约束、应用周期以及对知识的持续性评价、补充和有效性等因素。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科技计划知识元模型表示为一个四元组K=<aC,LC,RC,RL>。aC是标识和访问控制说明,包括:全局标识aid、版本信息链eL、访问控制属性链aL。版本信息链eL包含数据创建、修改历史信息,其中各元素el是资源定义。访问控制属性链aL包含授权应用范围(应用系统)、授权用户范围、授权层级、授权来源等信息,其中各元素是应用对象全局标识,ugroupi是用户组全局标识,scati表示内容授权层级,adesi是授权源信息。LC包括知识摘要、概念类、标引和内容。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内容类型ctype。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述,其中各元素pli是评价有效性。RL是关联知识信息,包括: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是有效性。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6

税收筹划在我国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理论研究及实务操作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当前的状况来看,税收筹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对税收筹划的概念尚难以从词典和教科书中找出很权威或者很全面的解释,但可以从中外许多财税专家学者们的论述中加以概括。荷兰国际文献局《国际税收辞汇》中是这样定义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在《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一书中说,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通过以上的引文,我们可简单概括“税收筹划”指的是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企业应交税款的一种合法经济行为。其关键点在于“三性”: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一)对税收筹划的概念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曲解国家的立法意图,助长偷逃税的歪风,来减少国家的税收。其实,避税不同于偷税。偷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能够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合法的手段以逃 其纳税义务的行为,而避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相关会计知识在不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对筹资、投资以及经营等经济活动做出巧妙的安排,这种安排手段有时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以此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目的的行为。而避税与税收筹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虽然不违法,但属于钻税法的空子,有悖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后者是完全合法的,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区分这两者就看是否顺应立法意图和立法主旨。

(二)纳税人在纳税人和税务当局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一方面,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宗法传统,不利于营造权力从属于法律的法治环境,而权大于法的现象却经常发生;另一方面,纳税人自身素质仍比较低,我国现行的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税收的存在,使得人们即使意识到自己纳了税,也无从知道自己究竟纳了多少税。久而久之,税收意识自然更加淡漠了。

(三)税收筹划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专业人才匮乏

税收筹划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的工作,税收筹划人员应包括税务筹划顾问、注册会计师、税务律师等高层次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必须对税收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又能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资金等因素找到实施税收筹划的合理空间。但由于我国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尚不统一,企业中的税收筹划工作大部分也是由企业内部的财会人员来完成的,受自身知识、能力及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就使得很多企业的税收筹划只是简单套用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不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等问题做出高瞻远瞩的筹划。

(四)“执法必严”流于形式,企业偷逃税成本过低

由于我国的法制环境不健全,对法律的执行过程缺少相应的制约和惩罚的措施,滋生了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所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流于形式。许多企业偷逃了税款,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或仅缴纳象征意义的数额较小的罚款,由于偷逃税成本过低,企业就不愿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税收筹划。

二、税收筹划的对策分析

(一)尽快统一税收筹划概念的界定,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当务之急是对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税收筹划的方法、策略及其他相关理论。再如,对税收筹划目标的表述:一种观点是纳税成本最低化,另一种是税负最低化与税后利润最大化,还有一种观点是税收筹划的目标要服从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税务筹划的各项目标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同一企业在同一时期也可能有几种具体目标,其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所以对税收筹划的目标也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二)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营造越来越健全的税收法制环境

1.应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级次,使税法的表达更准确、具体,减少税法的漏洞,建立起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以开拓纳税筹划业务的空间,尽快制定《纳税人权利保护法》、《税务违章处罚法》等相应法律规章,各级政府部门也应依据法律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理各项税务活动,打破权治、人治的思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在《税收征管法》中明确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权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纳税人作为税收筹划方案的操作者、受益者,对其涉及的法律问题所负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界定,筹划人员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顺应国家的立法精神。

3.对税收筹划方案的基本原则、合法性的认定应加以规范。纳税人必须利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实现其税收筹划的目标,详细界定合法的税收筹划、避税筹划与偷逃税筹划的性质和构成要素,并明确规定税务部门要对税收筹划方案合法性的否定负举证责任。

(三)加强对税收筹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税收筹划作为一种全面、复杂的理财行为,集税法、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它要求税务筹划人员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应熟悉国家最新的税法政策及别的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能把这些专业知识跟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总体上进行筹划分析,更多地顺应立法的宗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宏观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既能实现企业经营成本的减少和利润最大化,又能对企业的生产、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7

关键词: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四、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8

[关键词]杜克大学焦点计划学习理念

杜克大学被誉为“南方哈佛”。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2009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杜克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列排在第13名。杜克大学以追求卓越,培养各个领域的领袖作为使命。

一、杜克大学焦点计划产生的背景

1988年,杜克大学公布《跨越边界:九十年代的跨学科规划》(CrossingtheBoundaries:interdisciplinaryplanningforthenineties)的战略发展计划,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开始成为杜克大学的发展主题。1998年,CathyDavidson成为杜克大学第一个全职跨学科副教务长。在CathyDavidson的推动下,焦点计划(Focusprogram)作为面向大一学生进行跨学科深度学习的项目诞生。同年,焦点计划推出《多元化和同一性》(Diversityandidentity)、《环境变化:科学和社会视角》(environmentalChanges:ScientificandSocialDimensions)等15个跨学科项目。

1999年3月,杜克大学本科生课程目录(Undergraduatebulletin)明确规定:参加焦点计划的学生必须修读5门课程,其中包括2门项目专题研讨(programseminars)、1门写作、1门半个学分的焦点讨论和一门跨学科选修课程。

此后,焦点计划不断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它由面向大一学生发展为秋季学期面向大一学生、春季学期同时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目前,焦点计划要求学生参加2门跨学科专题研讨、1门小组焦点讨论(每周与项目指导教师、项目组其它成员讨论参与的跨学科项目)。焦点计划每年接收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一年级学生进人跨学科小组项目。大二焦点计划结束之后,焦点计划委员会还提供其它创造性或服务性项目供师生合作申请。

二、杜克大学焦点计划折射的学习理念

焦点计划在学生进入大学,对未来还没有方向的时候、安排校内杰出的教授指导研讨和项目,这些教授成为学生今后的领路人。同时,焦点计划折射了杜克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独特的学习理念。

1.焦点计划以专题研讨和焦点讨论为主导

学习是为了开启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焦点计划以专题研讨和焦点讨论为主导。每一节专题研讨不超过18人。由各个领域杰出的教授进行授课,教授和学生进行频繁且深入地互动。所有的讨论从最根本的概念、原理出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学习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重组获得一种新的感知与改变世界的理念

参与焦点计划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术探究使命感。教授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同一概念或原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质疑中,学生重新定义概念、进行推理和验证。虽然大部分的重新定义和验证以失败告终,但是学生们逐渐领悟。概念是可以沿不同方向深化和改变的,这种深化和改变可以产生感知与改变世界的理念。

3.学习是为了开发学生行动的能力

焦点计划学习经验融合了跨学科项目学习、实地考察、社区服务和研究等。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焦点计划提供如下11个跨学科研究项目:

(1)欧亚之间:文化、法律和认知科学探究(Betweeneurope&asia:explorationsinCulture,Law&CognitiveScience);

(2)工程前沿:生存的星球、生存的系统(engineeringFrontiers:LivingSystemsforaLivingplanet);

(3)进化与人类(evolution&Humankind);

(4)思维探索(exploringthemind);

(5)科学面面观(theFacesofScience);

(6)基因组演化及对社会的影响(theGenomeRevolution&itsimpactonSociety);

(7)全球健康:本土与国际差异(GlobalHealth:Local&internationalDisparities);

(8)模型化经济与社会体系(modelingeconomic&SocialSystems);

(9)理念的力量(thepowerofideas);

(10)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想象中的世界与3D环境(VirtualRealities:Digitalmedia,imaginedworlds,andimmersive3Denvironments);

(11)自由的愿景(VisionsofFreedom)。

在参与焦点计划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一种自信,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学习应该开发自己行动的能力。

三、杜克大学焦点计划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大学应该如何教学?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杜克大学焦点计划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回到核心课程

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越来越多,知识呈现多而乱的景象,学生距离基本概念、距离经典越来越远。任何一所大学是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的。焦点计划每年只有4~5门课程,它坚持大学应该教授核心的课程,让学生面对问题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国内大学课程设置的关注点应该回到核心课程。

2.回到质疑和发现问题的教学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想象,也不可能有创新。任何形式的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是呈现信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应该创设平等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3.回到深度学习

1976年,在瑞典工作的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联名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1:结果和过程》。在该文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浅层学习(Surfaceapproachesto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approachestoLearning)这两个概念。国内学者黎加厚对深度学习下了一个精辟的定义: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的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焦点计划的项目中,我们看到了深度学习的魅力。现代大学生应该反思“用尽量少的功夫来完成学习要求”的学习观。缺少联系、思考和思维挣扎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大学应该鼓励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tHe.top200worlduniversities[eB/oL].2009-10-19.

[2]Duke.interdisciplinarystudies[eB/oL].2009-10-18.

[3]Duke.BulletinofDukeUniversity1999-2000[eB/oL].2009-10-17.

[4]theFocusprogram.Learningoutcome[eB/oL].2009-10-6.

[5]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0-183.

[6]theFocusprogram.Clustersfor2009-2010[eB/oL].2009-10-7.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9

目前,大多数开发商的开发理念依然是以“我”为中心,不去关注市场,“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主宰着开发意识:拿到一块地,接着搞设计,方案一比较,看谁画得好。完全没有市场营销观念:卖给谁?

在详规比较阶段或确定之后,或许能想起策划咨询机构:你给我定定位,看哪个方案好,开发商立等要方案。既不知己:没有项目区域市场调研数据支持;有不知彼:没有竞争对手项目的市场营销战略的应对措施;也没有确立项目的销售方向,谁能说得清哪个方案好?因为工作程序已经本末倒置,开发商如果不能果断将已经做的工作推倒重来,策划咨询机构所能做的就是营销概念策划:为项目的未来销售找卖点,想办法让置业者接受开发商已经建成的产品,项目的空置显然不可避免。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不“庙算”(前期策划),不“得算多也”(预测各种影响因素),如果我们的项目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凭什么在市场立足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开始找地块时或者至少拿到地块后,就应该与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配合。他们将告诉开发商:建什么?怎么建?卖给谁?怎么卖?卖多少钱?……

房地产开发的前期策划可以说是生死攸关,他关系到未来两三年后开发商的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二、找最好的策划咨询机构

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属于智力企业,工作业绩很难量化。“好”这个词同样只具有比较、相对概念,而不具有量化的概念,房地产的地域性决定了不同策划咨询机构具有不同的特长,同时,不同的策划咨询机构对不同区域的熟悉程度也不同,使用的调查手段、取样方法、样本选取范围也不同,人力资源结构不同,应用的理论不同,对项目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由于没有一个通用的工作标准来衡量,既是对同一个项目,也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最有名的策划咨询机构搞出最蹩脚的项目不是绝无仅有。

按人才结构,西安目前有四类策划咨询机构。

1)“外来派”—全部由外来“和尚”组成的策划咨询机构,观念先进,视野开阔,大处着眼,缺陷是过于超前,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

2)“本土派”—全部由本地“和尚”组成的策划咨询机构,脚踏实地,小处着手、细心求证,缺陷是观念落后,过于保守对外来文化接受缓慢。

3)“实力派”—由外来“和尚”与本地“和尚”结合而成的策划咨询机构,观念先进,脚踏实地,缺陷是区域文化摩擦,容易形成观念对垒,磨合期长。

4)“精英派”—本地“土著和尚”与在沿海城市工作学习归来的“游学和尚”组成的策划咨询机构。外来观念与本土文明相互融合,深得“适用”精髓。

四类策划咨询机构各有所长,照搬“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外部先进理念与本地的房地产具体实践结合的最好的、能够抓住市场有效需求及其细微变化的才是最具实力的策划咨询机构。

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是以策划力的强弱来区分的。三、招标选择策划咨询机构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用招标的方法,来选择策划咨询机构。结果可能出乎意料:面对各种各样的方案,甚至是结论完全相反的方案,开发商更是无从去选择。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要求应标方案对项目有详尽的分析与定位,而详尽的分析与定位来自于项目调研、市场细分之后的结论,而签约前,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是不会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广泛的前期市场分析论证工作,用十几天乃至几天时间拿出的应标方案,分析与定位只能建立在主观臆测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能保证所建项目面对的是有需求的吗?市场需求有限的项目当然不是畅销楼盘。

工业产品招标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同规格的产品、同样的质量要求、同样的执行标准、同样的iSo质量认证、同样的……等等;智业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不是看文案写得好、吹得妙,或抓住了开发商的心,而是要看你占有的基础信息量是否足够,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应用的理论工具是否先进适用,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和有预见性……等等,总之是否抓住了未来有效需求的脉搏。

而是否抓住了未来有效需求的脉搏,开发商必须具备极强的预见力与洞察力。四、要建设最高档的住宅小区

开发商常有这样的宏愿:在自己的地块上建设最高档的住宅,或把自己的项目建成标志性建筑。因此,总认为策划咨询机构所作的策划方案不理想、不大胆、在什么地方不如a小区,在什么地方不如B小区,总之不是最好的,全国各地去考察,方案在手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直至方案的开发建设模式、理念过时或类似模式的楼盘拔地而起。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树碑立传、石破天惊、被承认、被仰慕,这不仅是所有开发商的心愿,也是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的心愿,同时是所有在事业上锲而不舍、期待有所成就的人的渴望。

策划咨询机构与开发商在具体合作项目上是合作者,所提出的方案是理性的和准确的,要为开发商负责。移植、克隆、拷贝、照搬外地甚至外国的高档住宅小区、楼盘,作为策划咨询机构是轻而易举的,但我们能这样做吗?

房地产建设之所以强调“地段”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是固定的,它的有效需求局限在周边地区,并且要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商品不同,造得质量好甚至可以卖到国外去(前提是国外要有相应的需求)。如果不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竞争环境,一味的想用最前沿的理论、聘请国外最好的建筑事务所、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用最好、最新的材料、最高级的施工技术、最新的技术,建设出来的曲高和寡超前、高档项目,卖给谁呢?我们从事房地产建设的目的,总不是为了炸掉它。五、外来和尚会念经

外来策划公司与策划人员,带来了国外与沿海发达城市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的先进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本地策划咨询机构所不可比拟的长处。但房地产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所有商品的特殊产品,它的地域性特点使外来策划公司的优势大打折扣,因为住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一种理解和追求,项目当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内涵、居住理念、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消费水平、思维方式等与其他任何地区相比都是独特的,更是有别于沿海发达城市,沿海等发达城市的概念、功能、技术等是很容易应用于当地,但地域文化内涵是不相通的,不与项目当地的地情结合,全盘移植或照搬沿海发达城市住宅设计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无论实力多强,短时间内对一个陌生的城市的风土人情、房地产业现状、人文地理、消费心理等的了解,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而这个深度,是为当地房地产业出谋划策的充分必要条件。例如,仅区域居民居住消费水平和收入预期一项,就需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来源等有深入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宏观数据尚可通过公开资料查询,而项目所在地的区域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竞争项目等,就不是短时间能够透彻的了解。而本地策划咨询机构却不存在此问题。

个别外来策划公司谈起策划时,对本地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甚至对区域地段周边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配套设施、交通状况这些最基本的策划依据不去关注,不是告诉开发商如何抓住市场的有效需求,却热衷爆炒概念,接个“宽带”叫智能小区、添一片水塘敢称生态园林、铺几块草坪就冠以绿色住宅;n维绿化、X空间、第五类住宅、空中蒙太奇等生猛概念漫天飞舞,却缺乏支撑“新概念”的条件内容,没有对症下药的措施。六、希望策划符合自己心愿

每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心中都或多或少有自己未来项目的蓝图,因此在选择策划咨询机构时,不自觉地倾向于与自己思路相近的公司。一些策划咨询机构,为接到这个项目,多方探听开发商想法,投开发商所好,并未对市场进行前期调查,却能够为开发商的项目做出定位结论,明知后果难料,可眼前利益远高于未来销售所可能产生的严重问题,这样的策划,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房地产开发的要素就是土地、资金与信息,策划咨询机构就是在掌握大量专业信息基础上,从事的科学的预测与分析,结果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果有可能与开发商不谋而合,也有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愿,那就要接受现实。七、策划咨询机构在项目开发中的地位

策划咨询机构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和立场,以求证过的市场分析为依据,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在正确的营销理论、准确的项目定位指导下,勾画出客观的、可实施、可操作的项目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广泛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分析上,是成功的基础。

策划咨询机构是开发商与建筑规划单位、园林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销售公司、广告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中介服务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是项目战略意图的制定者和贯彻者,既要严格按照确定的项目概念设计执行,又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既定方针作战术调整,要协调和判断各专业公司的工作进度与成果质量,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负有协调指挥各专业公司按既定目标共同工作的责任,最终目的就是使整个项目实现整体策划意图。八、反复比较,多方求证

策划咨询机构咨询不是奇迹的创造者,是客观现实的分析者,其建议或结论对开发商而言,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相对真理,实际上是一个开发方向的建议及与此相应的工作计划。

专项规划的概念篇10

【关键字】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城镇规划;原则

1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文明是特别重要的传统工业文明的文明成就,深刻的反思,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这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人类的长远发展为重点的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和社会环境,和谐的关系。一方面,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关键。

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在建设生态城市,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建设生态城市,你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的人口在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其价值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发展,建立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可见,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的动态规划。因此,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网络必须考虑使用该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整体生态城市链接的元素,必须是进入体内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如使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建模,和生态过程,生态工程和其他必要的技术手段,全面规划协调,必须把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结合总体思路研究和联合倡议,努力让“全球思维,本地行动”的基础上,重点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确定的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周期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目标或结果。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经验

2.1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大、中、小型城市都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总体来看,有关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无论从规划的理论认识、成果的科学性还是实施的有效性,仍然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

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生态城市缺少一个适合它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在“生态城市”的理解和定位是不准确的不够,使得在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规范性;

第二,不同地区,城市的规划部门,实施不同部门的部门管理,建设和管理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与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既包含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又包括大、中、小型城市以及生态县、生态省、生态市等不同的区域。编制规划最终的目的是执行,而执行的效果如何,则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对新思想观念、新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生态城市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使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虽然有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但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此外,由于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2.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2)采用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

3)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3.1思想观念保障

生态城市的规划,实施,以科学发展,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规划理念,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前景,改变的速度和质量并重的理念发展;要专注于追求物质财富的概念,到追求生态财富观;要高能源消耗,低输出成一个高科技的生产和消费概念,高产量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消费者的态度;静从以前重点城市的形象美,进一追求的动态生态美。

3.2制度体制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任然需要国家的制度体制来保障,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颁布金融,银行,税务,工业和消费等方面的制度,如回收废料回收公司税收减免,贷款等优惠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税奖励,优惠贷款和财政激励政策,鼓励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调节利益分配,抑制生态破坏,鼓励创新和改革,促进生态文化,规范和谐。

3.3科技人才保障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中,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最显著的标志,是基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上的。此外,城市生态效率,而且还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着眼于技术创新,还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上。围绕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基础,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和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生态城市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环节的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生态安全建设,开展专项研究,组织科技示范,并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

3.4资金政策支持

资金政策是确保有效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统筹使用预算资金,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的保护和补贴,城市建设,水利,土壤侵蚀,生态公益林补贴和其他专项资金的使用,并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倾斜,统筹安排,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结语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