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3:58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1

abstractthispapermakesacomparativestudyoftraditional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sandmodernsportsteachingmethodsinVocationalcolleges.onthebasisoftheconceptandconnotationoftheteachingmethodsoftraditionalsportsandmodernsportsteachingmethod,adetailedanalysis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mainfeaturesoftheteachingmethodsoftraditionalsportsandmodernsportsteachingmethods,hopingtoprovidesometheoreticalreferencefortherationalselectionandapplicationofteachingmethodsofphysical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traditional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modern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highervocationalphysicaleducation

0引言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和落实,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上述转变,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于是近几年在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如今,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由于部分高职体育任课教师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学中也出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用或者是盲目滥用等问题,以至于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鉴于此,为了加深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实现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本文就针对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1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了“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其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手法和手段的组合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行为方式。体育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教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等均会对体育教学方法产生影响,体育教学方法也会因此出现相应的变革。具体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言,简单来说,其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高职体育教学以及对学生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等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高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以及分解教学法等就都是经典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而高职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指的则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以现代教学方法理论为基础,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使用的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动态分层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以及程序教学法和契约学习法等等,均属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范畴。

2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对比

为了加深对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以下就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

2.1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首先,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为核心,以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指导为主要内容,以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局部内容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会”和锻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是以教材、体育任课教师以及体育教学课堂为中心;以体育任课教师为主导的。重视的是教法的单向传递;强调的则主要是高职体育的健身功能和统一的技术动作规格和统一的技术动作标准。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形式也是比较单一和固定的。

其次,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强调的则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效应。从一般的教学领域而言,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从体育教学领域而言,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对以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和修缮,其在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之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健身与健心的协调统一,其是一种以体育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法与学法的双向传递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职业能力、自学和自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且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区别和差异,可以通过下表1得到更为直观和明晰的呈现:

表1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统计表

2.2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优缺点

除了表1中直观展现的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外,在理解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时,还要注意,所谓的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相较于以往高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言的,其是对于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修缮与创新,而不是对于对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否定。实际上,无论是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还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应用时不能因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出现就片面的否定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为了确保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以下就针对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高职现代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其优点主要在于遵循了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对于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且缺点则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所组织开展的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丧失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二是,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以体育任课教师为中心,重视任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丧失了自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三是,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过分关注统一的授课内容、统一的授课标准,而却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其次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之外,还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很好的体现了高职体育的职业特色;二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在重视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充分有效发挥的同时,还非常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独立性、主动性、能动性;三是,在利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来组织开展高职体育教学活动时,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教法单向传递的问题,囊括了教与学两个方面,且非常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但是,高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自主探究教学法为例,自主探究教学法,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同时也存在学习效率不高、教学不容易组织等问题,而且在学生自觉性和纪律意识不高的情况下,还容易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自主探究教学法只有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和纪律意识以及自觉性的情况下,才适用于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如果不顾上述条件,盲目滥用,不但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甚至还会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2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有相同点,更多的是不同点,两者教学方法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网络教学方法的缺点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因此,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着有益的优势互补关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呢?

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就得从深入挖掘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着手,了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一)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1.1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讲授优势,突出人文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具有教师把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的过程显著特征。这样一个讲授过程,更加突出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人文因素作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人文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如相当多的数学教学,教师的讲授才会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默契传递。

1.2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亲合优势,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作用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交流的形式丰富。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暗示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非常大。教师带着鼓励的表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警示,会约束学生走神;教师的一个暗示,会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教师的一个引导提示,会帮助学生的思维提高。在这些活动和行为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亲合,也才更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好比一个母亲用自己的乳头或用奶瓶给婴儿喂奶一样,对婴儿的情感和思维影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好比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伟人或明星,与大家坐在一起的感觉相差甚远一样。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亲合优势,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健康发展。

1.3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表演优势,展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学知识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认知、体会和理解学习到的。但有的知识是不能完全简单依靠语言和描述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到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演示和真实展现才会形象生动的让学生领会到。如小学数学的列图式加法运算,教师通过板书形式,采用边写边说边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领会到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效果非常突出。

1.4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习惯优势,发挥学生的依赖作用

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大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习惯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依赖心理。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否定它,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心理,合理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才会充分保证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1.5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优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效应

传统教育特定的活动场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更容易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心灵感应作用。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讲授法中所表达出来的多种蕴含感情色彩的教学形势、语言及营造的气氛,对教学目标实现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心理才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作用。特别是针对有关纪律、道德、思想、品格和情感教育等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达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2.1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不仅内容量丰富,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丰富。资源的另一个表现方式还体现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2.2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如地理火山章节教学,运用网络媒体提供火山爆发的真实情形,所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同一般。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网络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死呆的说教活动和呆板的文字表述,实现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和具体的网络媒体情境。

2.3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精神

当今社会,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教育提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展协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他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也独有情钟,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师是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当好指导员,共同参与学习互动交流。

2.4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离开课堂就几乎不能再继续组织教学。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它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深入学习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2.5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优势,充分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教育,同一个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我国教育界几年前就大力倡导和尝试分层次教学改革,但难以操作。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需要。

2.6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互动优势,促进探究式学习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探究式学习。相对传统教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网络教学方法,更容易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交流探究的内容。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策略

策略一: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锐意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有时表现在同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多课时中,要分不同的课时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如开始学习某一章节时,教师应优先考虑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新的章节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间小节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能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很生动且较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章节结束部分用网络学习方法,能系统的展现章节结构,巩固章节知识,也能较容易的完成拓展提高学习和补充学习需要。

策略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切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更佳教学效果。

策略三: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应有所不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得淋漓尽。只有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策略四:求同存异、相互补充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因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片面刻意追求网络教学方法。一概而论否定其中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坚持固守另一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导致停滞不前或得不偿失。要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有益共存。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3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类号】g1【分类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标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作者】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课题负责人、研究员。长春130021

【正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隐含儒家与现行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孝、慈、敬、恭伦理道德教育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礼、天地君亲师、忠尊师爱生教育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仁、协作、和谐、团结友爱教育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识

立志勤学智、毅、敏、学、思前途理想教育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砺志挫折(吃苦)教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礼仪、温、良、恭文明礼貌教育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诚、信、守诺诚信教育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宽恕、公正、克己修养教育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行己有耻、知耻近乎知耻教育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义、勇、无畏情感教育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正心、修己、养生、健身教育生态、环保意

贵己识

求索创新勇毅、求索创新教育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节约、勤劳、戒奢、艰苦奋斗教育效率、效益意

朴素识

见利思义利益、义然后利、义义利教育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识

敬业尽责鞠躬尽瘁、一饭三吐敬业教育事业、现任意

哺识

清正廉洁廉、忘私、正直反腐教育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仁、忠、爱人、保民爱国主义教育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识

天下为公义、公、老吾老、幼共生(为公)教育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入境明理导行

低年级:──────────────────

讲故事指导观图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激情明理导行

中年级:──────────────────

知善德学美德懂美德行善德

说说讲讲议议做做

高年级:──────────────────

说指导语讲故事挖掘内涵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90-02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考虑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照顾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类别也异常多样,并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运动风格也有所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简便易教。在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不仅参与活动的人群广,而且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例如掷沙袋、爬花竿等项目极为简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项目,通过简化技术结构和竞赛规则等方式,也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需要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技术、比赛规则等进行全面、准确地掌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和比赛规则,对比赛规则原理、比赛要求等做到充足的领会,并且将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规则要求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2.简单易学。在我国,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都是通过长者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的,在这一传授过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因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一部分项目外,大部分体育项目几乎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较低,可以说是简单易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只要身体具备一定的协调性,经过简单的指导,很容易学会。

3.简捷易赛。经过长期的演进,衡量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尺度逐渐客观、真实,而且具体实施起来也较为简捷。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战术,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实战对抗。但是,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为此,教师需要客观地掌握比赛过程,将评判标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准确掌握判断简捷事物的能力。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我国复员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文化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进而导致各地高校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地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本地师资的优势,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性、准确性。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来说,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兼收并取。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吸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貌。在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武术等项目中的“悟性”教学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对于一些在技巧方面要求较高的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并勇于实践,同时对自身的感官进行合理利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

3.安全性。对于抖空竹、秋千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表演性,因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帮助学生练习手法,先帮助学生发展有关素质,再帮助掌握一些基本技术,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再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对于一些组合性项目,需要侧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对此,教师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监督的力度,避免发生意外的伤害。

4.创新性。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在高校开展。但是,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变异、改造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在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保护蕴含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体育项目。

5.循序渐进。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不论是简单的体育项目,还是复杂的体育项目,都对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对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方法等进行科学运用,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抢花炮”项目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因为该项目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动作难度都比较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遵守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师生人身的安全性。

6.尊重民族风俗。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对胜负的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讲解这些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项目之间的区别。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本面貌,尽量准确、鲜明地表现其特征。通过对各民族的风俗内容给予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高校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与普通的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满足本族人民的情感需要。为此,高校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普适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合在游戏规则中。

2.娱乐教学方法。高校选用娱乐教学方法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事先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娱乐项目中,同时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娱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娱乐中使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综合教学方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各体育项目之间的技术特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教学法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综合教学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4.竞技教学法。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普通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较强的竞技成分,因为竞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竞争,通过竞争帮助学生培养竞技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竞争精神,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向前发展。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貌,需要更多地采用竞技教学方法,从技术细节到完整技术,通过竞技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四、结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了继承这笔财富,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进高校,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地域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最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源铭.湖南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3-05-01.

[2]艾热提・买提热依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93-96.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5

1民族传统体育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中华历史上一个或者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性,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各种项目同样具备体育的基本特征,即满足人们按照一定规则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满足人们特定方面的需求,使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的锻炼中实现身体机能上的协调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性。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即这些体育项目反映了特定区域特定民族人们的爱好及精神风貌,反映了人们特定生活习惯和当地风俗习惯,反映了民族文化特点。可以说,民族性说明了传统体育具备很深的群众基础,是特点地区或满足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延伸。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传统性则说明传统体育项目是经历过久远的历史,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下逐步传承而来。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需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成熟完善,是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派的有形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

2.1学校领导认识不够,养成教育流于形式

领导习惯性认为,无法在在中小学阶段合理融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话花费过多的精力、人力、财力放在?魍程逵?教育上。因此,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体育教育中谋得一席之地。

2.2老师素质有待提升,教学方法仍显陈旧

很多老师的素质并不高,他们对于传统体育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不知道传统体育的特点及价值所在。他们只知道一味的进行体育教育,而体育教育深层的目标则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传统体育教育的效果。

2.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与教育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得传统体育的参与度非常低,体育教学的氛围也比较差,效果不太明显。

2.4体验机会比较有限,影响学生能力提升

老师习惯于对动作进行讲解,而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致使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学生之间对于教学内容的探讨和交流。同时,学生也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刻。

2.5教学教材内容老旧,无法体现时代要求

目前,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特点。毕竟,传统体育教育应当重视前瞻性,尽量避免滞后性,这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决定,而现实教材却依然没有更换。因此,无形之中为传统体育教育设置了阻碍,致使很多传统体育知识无法体现出来。

3图片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的策略

3.1学校领导应当及时转变思想,注重传统体育教育

学校领导要对传统体育教育形成清醒全面的认识,要学会从当前体育教育趋势中体悟传统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毕竟,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要求领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调整和筛选,不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理念不能被认可和坚持;其次,中小学生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通过实际教学真正的重视起来,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配合老师,接触并喜欢传统体育教育,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传统体育真正传承开来。

3.2老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升,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

老师的自身素质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至关重要。因此,老师应当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深化传统体育教育学习,掌握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利于其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保障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参与到传统体育教学中去,不断的掌握体育知识和人文知识,体会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3.3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传统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借助良好的设备设施来完成。鉴于此,学校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一旦学校的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时,要实现即时更新,尽管设备设施是辅助工具,却是传统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最终,设备设施有所保障,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传统体育教育才能字物质上有所保障。

3.4重视实践活动,确保传统体育的拓展教育

很多时候,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老师可以建议定期开展一些传统体育竞赛,结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比赛环境中充分运用专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团队意识;其次,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进行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提前量,使学校的传统体育教育得到外界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锻炼。

3.5及时更换体育教学教材,不断体现时代要求

关于少数民族体育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老师应当与学校及时沟通,针对传统体育教育目标编写专门的教材。学校及老师可以与当地的传统体育研究者、传播者进行沟通,共同努力编写一套专门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教育目标,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此,学生就会对传统体育教育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等事宜加以深入了解,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6

趋势。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学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找出符合学生心理、个性健康发展规律,能全面发展个体基本素质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是以部分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和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评价

1.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本质内涵

(1)关于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个体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这种常规性人才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局限性的新教育思想,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同时,要求体育教学思想在观念上由过去学生“跟着做”转向学生“自己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2.体育教学模式及现状

(1)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教学的概念,到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构论、过程论、程序论、策略论、方法论、程序策略论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规定师生活动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和系统。用结构理论来图释这一概念为:

教学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系统教学”“掌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教学”“暗示教学”等模式分别在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并迅速影响到体育领域。

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的封]状态中。其主要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4.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甚至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封闭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模式;改革应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应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视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应向个性心理模式方向发展,向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模式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1世纪仍然是“传统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呼唤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选择应根据教学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进

行。从“育体、育心、育德”出发,树立为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出“综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上应以发展为基本原则,遵循整体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及可操作等基本原则。

教学模式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修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但应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视机体生理负荷,更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动机,兴趣和个性、人格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符合和体现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传统现代体育教学比较

一、引言

现代教学工作包括诸多内容,其中体育教学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体育教学自身就是一项体现出良好活力的教学工作,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魄。体育教学既能够强化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竞争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甚至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很大的增强作用。物质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穿上的富足,人们对提升身体素质以及精神修养有了更大的追求。良好利用体育教学,对于满足人们的这种追求有很大帮助。[1]

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存在的相同之处

1.开展教学的目的一致

不管是传统的体育教学,亦或现代体育教学,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竞争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以促进学生得到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学生只有获得更优质的更优质的体育教学,方可拥有强健的体魄,进而保障好学生的学习精力。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实,身体也是学习的本钱,身体素质好,学习劲头才会更足。因此,不管是以往的传统教学,还是如今的现代体育教学,无一不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体育教学并非室外的、简单的体育活动,这一个学科也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竞技能力进行培养,我国的体育教学在输送素质较高的体育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招收与培养体育方面的特长生,让这些在体育方面有着突出才能的学生获得更加专业的、合理的学习与训练,更大程度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以及综合成绩。

2.课堂体制的身心合一特质一致

传统或现代的体育教学都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道德、竞技水平以及身体素质为自身的目的,体育教学一方面能够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身体,如此一来,就实现了身心合一的体育课堂教学体制。和我们的常规性课堂教学不同,常规性教学通常是在室内进行,而体育教学则通常是在课外开展,体育教学的课堂通常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操场等地。在室外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心情,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互动。[2]

3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存在的差异

3.1教学观念存在差异

在教学观念上,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有教学认为这门课程的属于一门培养学生竞技能力的学。体育各项技能的更高发展就是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追求。传统的体育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和思考,而一味地根据学校做出的课程安排开展集中学习以及集中训练,这种教学通常都是培养、训练不同的体育项目里高成绩的学生与参加比赛。

相比之下,现代的体育教学也注重对学生的竞技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它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课堂教学的引导,以便开展更深入的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现代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它也不再像传统教学有那么多的目的性,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促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

3.2教学项目存在差异

相比之下,现代体育教学的科目远比传统的体育教学科目要丰富,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有田径、篮球以及投掷类项目。而这些常见的体育科目通常都是被老师安排而开展的学习、训练,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这种做法使得体育课的乐趣大打折扣,体育课堂不再是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不仅保留有原来的体育项目,还新增设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说足球、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一级排球等。新时期体育教学赋予学生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学生得以遵从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体育学习,有助于活跃体育课堂氛围。

3.3教师人员素质存在差异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师专体育系毕业的学生,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进行过非常专业的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的培养与训练。林外,从所学专业水平上进行比较,同样是现代体育教学人员优于传统体育教师人员。现代体育教学人员不仅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还具备良好的讲授能力。从综合素质上来说,现代体育教学人员远比传统体育教学人员要高。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然会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帮助。

3.4学法组织、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站在学生队伍的恰年,老师比划一个动作,学生就跟着模仿一个动作,这就是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学习方法――仿学。虽然现代教学也使用仿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它是以仿学、互学、伴学为主,改变了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更好。另外,在学法组织上,传统学习习惯于开展集体练习,但是现代体育学习往往是以分小组、分解学习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造力。[3]

4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开展现代体育教学,才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现代体育教学有着许多传统体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有点,比如它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轻松更好的学习体验,还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因此,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现代的体育教学体系无疑能够更大程度满足当今的体育教学工作需求,从而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下一代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朱建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教学改革;民族地区;贵州

中图分类号:G7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36-05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是我国西部由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高原贫困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至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分析在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系统结构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对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份对贵州部分民族地区市、县、农村学校发出问卷调查表200份,收回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88%。

2.2 实地访谈法:深入实地走访贵州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毕节等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师,召开座谈会进行访谈调查。

2.3 文献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4 数理统计法:论文数据的统计由计算机excel统计软件完成。

二、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乏

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流于形式。调查发现,有81.2%的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20.1%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69.6%的学校的体育课被占用;教学设施落后,场地器材缺乏,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最少的仅为16元。

(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调查发现,有11、2%农村学校没有专业体育教师,25、6%的学校只有1~2名体育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和代课教师);85%的农村乡镇学校体育教师从未参加过进修培训和从未在国家公开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从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明显反映出传统教育思想的痕迹,新的教学理念尚未建立,素质教育的全体l生、全面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反应出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和保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三)新《课标》执行情况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学校完全实施新《课标》的只占28.8%;部分实施新《课标》的占64.5%;不能实施新《课标》的占6.75%。通过访谈调查了解,不能实施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师资、教材、经费、场地和器材。

(四)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堕性心理增强,意志品质薄弱。据2006年贵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量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视力不良仍然居高不下。调查结果表明,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全国横向相比呈严重落后状况。其影响因素是诸多方面的,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的素质有待提高;场地、器材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严重欠缺等。而社会经济发展滞缓和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武术是一种典型的将道德和审美等作为其重要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武术的整个文化体系中,惩恶扬善、除强扶弱、已诺必诚、尊师重教、孝悌为先、救厄济困等是广泛推崇的道德标尺。陆草所倡导的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的道德规范,是学生习武的重要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传统武术观念对社会道德水准的构建具有独特影响和作用。武术的武德规范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遵从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行为导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诚信做人、正气昂然、品德高尚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进行相互较量,切磋技艺、顽强拼搏,能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个性发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能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各显其能,发泄内心的激情,充分展示自我,体验运动乐趣,满足个体需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消除性情浮躁等不良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扭曲向积极、正常的方向发展。培养自信心,重新感悟自身的价值,在不断的参与中求得身心需要的动态平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体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青春亮丽的特点,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心理素质教育

胜负是体育比赛永衡的主题。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竞争性的特点,在运动中要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主观的意志努力。让大学生在具有胜负的比赛中经常体验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愉悦与惧怕的内在复杂心理,磨练身心承受能力,使大学生的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这对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立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具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自制力、公平竞争和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身体素质教育

《公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身体素质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如打格螺、抢花炮、摔跤、踩高跷等都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完成。通过运动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价值,能使大学生在参与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还能使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得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五、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决定民族地区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普适性

在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中,以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现代竞技运动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因受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易于开展。在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在对学生的强身健体、高尚娱乐、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二)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三级管理的制定,即有统一的课程要求,又能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在贵州民族地区学校,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在确立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选择多种教学资源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实现课程目标,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对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与作用能产生更深远的效应。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是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贵州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打秋千、丢花包、抢花炮等活动热闹有趣,能愉悦身心;打陀螺、踢毽、跳绳等活动能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骑颈马、斗鸡、扳手腕等活动能培养竞争能力;踩高跷、板腰、扭扁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跳龙门、珍珠球、拔河、舞龙、舞狮能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感,能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谦虚忍让、立身正气、见义勇为、公平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系统结构

(一)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化处理

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化处理,一是要注重把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动作内容丰富、规则简单易行、教育功能强、健身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接引入体育课堂。二是对所选择的项目在规则上对参加人数、场地的大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化处理。三是选择的内容要以安全为前提。对竞技性和趣味性强、教学价值高、危险系数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项目要进行改造,降低其动作难度,淡化竞技性,以确保教学安全的需要。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育原则要求的项目进入课堂教学。其中传统武术、打陀螺、踩高跷、珍珠球、斗鸡、芦笙舞等可以作为基本教材;有的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成为课的基本部分的辅助教材,如打秋千、棋类运动、拔河、蹴球、抢花灯、舞龙耍狮、踢鸡毛毽等;又有的可在分组轮换时运用组织教学,如板鞋、骑颈马、摔跤、扭扁担、扳手腕、打地老鼠等。而押加、踩高跷、骑颈马、扳手腕、扭扁担等可作为身体素质练习;太极拳、棋类运动、丢花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游戏可成为残疾学生锻炼身体的内容和形式。

(三)建立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评价主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从素质教育内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改变传统的终结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提倡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途径:

1 课堂教学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法,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得到身体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练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在身体练习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高标准,严要求。突出民族特色,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对抗性和技能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以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训练水平。

3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在课外活动中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运动技术得到巩固和强化,实现课程内外的优势互补,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项目的设置要突出趣味性、竞技性和观赏性,注重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的参与,以实现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课程教学目标,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及素质教育的融合

在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关键是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政府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在实施学校体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二)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

针对贵州教育的客观现实,应加大财政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各阶层、各行业的高度重视,争取得到多方支持,设立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体育教育基金”,让全社会都对改变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滞后现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以加快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在实施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育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作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引导教师开展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注重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要造就大批的训练有素的适合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9

1.1研究对象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文献资料,涉及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学、教育学、体育地理学、体育史、文化学等学科理论。还大量查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及资料。

1.2.2访谈法

从本研究设计之初到得出相关研究成果,对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读博期间,数次拜访重庆八卦掌名师庄严森先生(武术七段)、并实地观察重庆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实地观察重庆、安徽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对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及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陈中亚、刘义民等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传承问题进行访谈,计20余人。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2.1.1文化传承和教学

1)文化传承和教育。“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族群)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这里有两层含义,(1)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研究,择其善者应用于高校教学;(2)指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技术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具体是其中蕴含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思维,“内外合一”公平竞争的行为方式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开展的,承载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健身、养生、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1]包括武术、龙舟、毽球、舞龙、舞狮、摔跤、摆手舞、秋千等等。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身份特征,凝聚着民族智慧和精神,关乎文化认同和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源泉。文化传承和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使文化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传播、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包含教学模式等内容,位于学校教育的顶端,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节点,是学校教育传承的关键。

2)技术教学和文化。技术是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的。技术这里指科学合理利用身体,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等要素。从广义上讲,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没有离开技术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技术。技术是文化的基础和动力,文化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目的,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可持续发展。技术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文化教学需要技术来充实、饱满,而非空洞的说教或者纯粹的理论讲授;技术教学需要文化来提高、升华,而不单单是浅层次的技术方法传授或技术效度的评判。[2]技术传承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都表现为身体技术的运用和文化风格的体现,其中技术传承和文化传承并不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技术传承所包含的文化传承被严重忽视。

2.1.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阻碍性因素

1)人类的“求价意志”给所有活动都打上“价值”的烙印,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因素。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价值的定位偏差直接影响到教学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以西方体育为参照,博大精深、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趋于简单化、竞技化,被单纯定位于体育课范畴。教学目标中,民族传统体育感悟、修身、自娱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被抛弃,锦标和利益欲望成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导思想,学校成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地。

2)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再加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项目为点缀,总体结构单一,缺乏实用性,没有考虑大学生身心特点。相比较野外生存、漂流、攀岩、跆拳道、柔道、击剑等现代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滞后,如抢花炮、珍珠球、毽球、藤球等青年喜爱的项目缺乏整合和开发。[3]教师专业能力函待提高。以武术为例,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要成为一名专业能力突出的老师不仅需要长期的武术实践,而且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武术造诣浅薄值得忧虑,武术出身的教师比例偏低,仅为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总数的9.85%。[4]

3)教学方法上割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整体价值,即仅重视技术层面,忽视文化层面的教学,例如,武术被改造得象体操一样,成为简单的肢体符号,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丢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基本功要求,复杂枯燥的动作,不得要领、无所成就的挫败感使得大学生畏难,尽管喜欢武术,却提不起习练的热情。技术、理论“两张皮”,套路、散打分庭,会套路的老师无法胜任散打教学,会散打的无法完成套路教学等。这是当前文化传承问题的关键,需要着力解决。

4)忽视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认为其可有可无,只要技术好,学不学无所谓。这是需要纠正的,如历史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5]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孕育成长的,不了解其历史地理背景,就不知道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中人的观念的产生,及在观念指导下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此外,还存在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

2.2建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学模式

2.2.1建构文化传承为目的教学理念

文化人类学观点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要珍视它,传承它,主张文化多元化,这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所在。必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一种体育活动,技术的传承服务于文化的传承,是用融血文化的情怀去对待他,还是用肤浅的肢体语言去描绘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不能局限于技术文化的体育学习,还要重视其文化内涵的传授和民族精神的涵养。例如,八卦掌取法易经“八卦成而易立乎其中”,按照人体内部生理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组织的原理,“拟其形态,像其物宜”,而制定身型、步型、手型、腿型以及人体各部的象形,好像八卦的循环。它效法宇宙天体运行规律,采用往来不息的成一圆圈循环走动的运动形式,行功中有公转、自传,公转就是围绕着大圆转,自转就是自己身体也在拧绕螺旋。“参伍以变,错综以数”,使气血加速运行,改变人体内部生理机构,做到人体内部生克制化和生理发展,法简而效宏,反映了先人朴素的宇宙观和养生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采取体操式的教学,显然是不适宜的。

2.2.2建构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保持竞技性和非竞技性、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间合理的张力,运用元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实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所谓元分析的方法就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办法,重点强调对事物发展过程自身的一种认识过程。[6]在以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非竞技性留有空间,重视隐性课程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建设。目前我国存在国家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类型,国家性课程要重视宏观和示范性指导;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则着力提高适应性,尽量突出地域特色和风格,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特色和千姿百态提供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在传承的内容、标准、范围和筛选问题上,要充分吸收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知识。但就项目选择的原则上,可遵循体育地理学原理。根据体育文化区划原则,民族传统体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中东等五大体育文化区,每个体育区都有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东北多冰雪,有滑冰、滑雪、冰上陀螺等;西北草原广阔,有骑马、骑射、蒙古式摔跤等;中南、西南水道纵横、山地高原广大,有游泳、龙舟、苗族武术、傣族孔雀舞等;中东平原广阔,有武术、跳绳、拔河、踢毽等。各地高校要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简单易学,健身效果好,在当地具有一定习练人群,契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项目,然后争取逐步推广范围和影响,这样可以促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能提高当地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湖北民族学院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蹴球、毽球、高脚竞速、打陀螺、板鞋等十余种项目,还被湖北省设为打陀螺培训基地,取得高校与地方文化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7]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体育院校,更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列为教学计划,开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合型人才。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民族成分众多,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富矿,值得深入研究。黄平波就芦笙舞进入校本课程做了有益探索。[8]成都体育学院依托峨眉武术相继开发出火龙拳、八卦龙形剑等地方优秀武术拳种。西南大学开展“巴渝舞”表演,学生统一着红色古装,手持干戚,有节奏地前行、后退,变换阵型,再现当年“巴渝舞”气势恢宏的雄壮场景,具有极大感染力,作为校本课程极具教育意义,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不言而喻。此外,西南大学将板鞋、锅庄舞等引入校园,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索,也取得很好的成效。

2)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决不是仅仅习得,更重要的是有所创新,使知识增益。高校要发挥人员高文化素质、科研优势,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之外,还要创新。北京体育大学经过三年大量比赛和实践,反复研究、整理、创新,终于完善蹴球比赛规则,让古老的蹴鞠运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也为其在民运会和高校的传承做出贡献,建国后,毽球、抢花炮、打陀螺等都经过改造创新取得一定成效。创新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例如,90年代前后国家花大气力挖掘整理的武术拳械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庄严森先生的访谈中得知,其师张极甫,为人正直,武德高尚,热忱爱国,抗日战争期间,曾变卖家产捐助国家购买作战飞机,解放后,还给时任体委主任的写信,要求到军中训练兵士。他生前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书稿《八卦掌》出版,这是他一生习练八卦掌的结晶,可惜到目前还未出版。从中,我们认识到八卦掌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格教育等丰厚文化资源,尚待挖掘整理宣传;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民间还存在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还要不断地挖掘整理,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高校应该在挖掘创新中扮演先锋角色,不断为高校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鲜活素材。

3)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网络资源。高校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和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和家庭文化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问题的解决,决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在更大的空间内思考和解决,将图书馆、网络、民间拳师、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等都看做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联合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包括各种培训、交流,加强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联系等。

2.2.3建构渗透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1)重视文化多元整体性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传统性、民族性、群众性、对抗性和趣味性特征,过分强调竞技化,进行标准化改造,会遮蔽或抹杀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非竞技性”民族特色。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文化整体性,忽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不仅会使现代社会有多种体育文化选择的大学生学之无味,而且伤害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那么,探索技术、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和谐、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如“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思想贯穿板凳龙运动,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意愿。古老的拔河运动,曾蕴含着祭祀祈雨、丰收增产、厌胜避邪、生殖繁衍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尽量保留原生态、多样性、传统性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健身性、易接受性原则,进行改造,用于教学,在技术教学中贯穿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传承。

2)保持文化特色的分层教学。我国民体项目众多,各地高校要选择切合本校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的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同时也要保持项目的核心特色,要设计健身娱乐型、攻防技击型、艺术表演型等类型,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具体实施途径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学校社团等途径开展。例如,尽管武术流派纷呈,但其最大文化特点是攻防技击,集功法修炼、套路训练、技术对抗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对武术的竞技化改造,把优美、难度放到首位,单纯追求形体动作难度,不把动作和攻防、劲力相吻合,是不科学的。庄严森老师教尹派八卦掌时,说八卦掌本身就很“能打”,学练八卦掌之始就要注重技击实战的训练,而非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套路都达到“炉火纯青”以后,要把技击实战贯穿学练的始终。开始习练八卦掌,两人就要对练进步穿掌,或进行竹竿戳击防御的模拟实战场景训练。攻防文化特色的保持也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要求,根据调查,大学生喜欢以攻防类为主的武术,比例达到调查人数的48%,以防身自卫和健身强体为学习目的之比例分别达到67%,65%。[9]所以,武术课设计要保持攻防文化特色,同时兼顾健身娱乐和艺术展演,要改变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或散手等各行其是,以技术性学习为主的模式,而进行技术文化并重,基本功、基本动作、徒手实战和器械实战、套路演练纵向贯穿,不同学段横向展开的综合分层教学。

3)学为中心的主体启发式教学。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武术博大精深,非名师言传身教,不得要领,使得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宁愿学习跆拳道、泰拳、瑜伽等,也不愿练习武术,校园经常可以看见身着跆拳道服装的练习者,可见其流行程度,这是值得深思的。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练习的,动作朴实、难度不大、技击性强的拳种进行教学传承,例如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翻子拳、福建五祖拳、八极拳等。大学生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动作原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深究其所以然。以武术为例,为何八卦掌、太极拳等都强调练习整体劲,出拳迅速,“出手不见手”,发力干脆?让学生联想中学物理动量定理Ft=mΔv思考后,教师进行分析,被击打的物体受到的冲量等于施力物体动量的变化,受到的力与施力物体的速度成正比,与撞击一瞬间的时间成反比。出拳时蹬地、转跨、拧腰、顺肩,把整个身体的劲力通过手臂发送出去,这就是整劲,主要是从增加质量m的角度出发,“出手不见手”出拳迅速,是为了提高速度v的角度出发,发力干脆是从缩短发力时间t的角度出发,总之,一切为了提高击打力量。

4)重视体育基础理论和文化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有德育、智育、健体、审美、哲学文化教育等功能,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而且注重项目相关的文化学习,实现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例如,武术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弓步、马步姿势那么低,要求那么规范?为什么冲拳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势?套路是用来整体技术击的,还是拆开的等?这些说明学校武术被深深地打上竞技武术套路的痕迹,也体现学生对武术发展脉络的不清晰。实际上,整个武术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民国时期,武术体育化进程开始,新中国武术则向多元化发展,依据价值功能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即攻防技击类、艺术展演类、养生健身类。[10]搞清武术的发展历史,上述问题就不难理解和解决了,由此,可见体育史教育的基础地位。中国武术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很突出。要把武术礼仪贯穿教学始终,学拳时,先学抱拳礼,学器械前,先学器械礼。教学中贯穿文化内涵教育,如递送器械的方式就有讲究,呈剑时要双手相捧,横递、剑首朝左,这样有利于受剑者右手接剑,又可以避免呈剑者行刺之嫌。讲解武术动作名称时,要贯穿文化想象和美学教育,竞技化武术改变了原有武术名称,也改变了武术的文化想象,例如以“仆步穿掌”代替“燕子抄水”,其他如“霸王举鼎”、“力劈华山”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解舞龙舞狮、气功、太极柔力球等传统文化色彩较浓厚的项目时,要渗透文化教育的内容。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姿多彩,教习技法的同时,要学生感悟民族传统体育的博大精深,体验技法背后的民族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此外,在教学评价上,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文化理论的综合考核,探索新的评价激励模式。例如武术,可经常开展学校武术比赛,实行武术达标,搞学校段位制,实行武术达标是为了保证学生必须达到的底线,举行武术比赛,搞段位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进取心。优化教学环境,保持稳定的经费投入,充实器材场地设施,把大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社团学习、文化讲座等活动结合起来,以整体促进文化传承的氛围和效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阻碍性因素在高校中表现为价值定位偏差,课程体系单一,教育资源开发滞后,教学模式割裂文化多元整体性,过分重视技术教学,忽视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忽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等问题。必须要正确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定位,积极稳妥挖掘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技术和文化传承并重,重视人文知识学习等。要言之,要围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旨,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技术和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3.2建议

1)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定向,即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重视技术和竞技的体育课,还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2)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筛选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网络等。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孔墨教授之精神;三个面向;知识教育 

 

一、“孔墨教授之精神”的提出及其误读 

 

把“孔墨教授之精神”与现代大学教育相联系,是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来的。蔡元培先生1921年在柏克莱大学中国学生会演说词中的一段话已经广为人知,常有转述者有意无意地增字减字,从而造成误读,所以不惮繁冗,俱引原文如下:“据此次调查结果,兄弟觉得,大学教育应采用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今请略述欧美学制。德、法大学专重研究学问,德国注重精细分折的研究,法国注重发明新法的研究。英国大学如乌克斯福及康白尼哲(乌克斯福及康白尼哲即牛津(oxford)和剑桥(Combridge)的音译),重在陶养学生道德,使成为绪绅之士,其方法有二:(一)学校设许多规条,并定监学及罚款,以范围学生,而约束其人格。(二)提倡合群运动,使其将来在社会上有合群之精神,而不互相倾陷。美国大学之研究学问,与欧洲大学一样,其提倡合群运动,亦与英同,惟无科条约束学生耳。美大学还有两种特色:(一)凡有用学问,如新闻学等,大学都可收入。(二)设夏科与校外教育,即无机会进大学者,亦可来习。 

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兄弟觉得应参酌兼采,包括下列三种:(一)应包罗各种有用学问,及为真理或为求学问而研究的学科。(二)陶养道德,一面提倡合群运动,一面用古代模范人格。(三)中国社会教育很少,应学美国尽量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西方大学教育制度和精神、推进中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是最为迫切的任务。蔡元培先生的本意大体上是要结合中国传统的孔墨教育之精神,兼采欧美教育之长。这篇演讲词中“大学教育应采用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一句常被论者引述,但引述者常常漏掉“孔、墨教授之精神”中的“教授”二字,变成了“孔墨精神”。郭齐家先生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一文中说:“蔡元培先生考察欧美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大学教育应采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 

从这段引文看,论者概括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而紧随其后的引文却是:“孔墨教授之精神”,显然是把“孔墨教授之精神”解读为“孔墨精神”了。郭齐家先生具体论述了“孔墨精神”的内容:“所谓孔墨的精神,就是仁爱兼爱,有教无类,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孩子,人人有得。”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想中所提到的“孔墨精神”被看作了“东方传统精神”的代表,是理想的大学教育“应包括”的教育内容。陈平原先生在凤凰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的演讲中也提及“孔墨精神”,同样把“孔墨教授之精神”读成了“孔墨精神”:“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去考察美国的大学制度,回来就这么说,说大学精神应该博采欧美各国之长,和中国的孔墨精神相结合。” 

应当说,“孔墨精神”与“孔墨教授之精神”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概念,“孔墨之精神”指的是孔子、墨子等古代贤智的思想、言行及其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光辉。“孔墨精神”不足以涵盖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但孔、墨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却可以代表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所以“孔墨教授之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不过,蔡元培先生所谓的“孔墨教授之精神”,只是指“中国古代教授法”: 

“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兄弟觉得应参酌兼采,包括下列三种……” 

蔡元培先生的“孔墨教授之精神”之所以被误读为“孔墨精神”,既有出于疏忽的无意误读,也有出于善意的有意误读。所谓无意的误读,是指文字上的误认,或者忽视了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行认真的辨析。所谓善意的误读,是指认识到蔡元培先生大学教育理念的局限,试图在引用和解释中发展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善意的误读往往有意识地通过引述前贤思想言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 

那么,如何理解蔡元培大学教育理想中的“孔墨教授之精神”?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融入孔墨教授之精神是否可能?下面就此问题略作辨析。 

 

二、孔墨教授之精神与西方大学教育之差别 

 

把中国传统教育之善与欧美教育体制之长相结合,推动中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是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理念的根本立足点。这种中西融合,兼容并包的大学教育理想,显示了蔡元培先生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但把“孔墨教授之精神”,局限于“中国古代教授法”,既未能体现孔墨教授之精神相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更未能体现孔墨精神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所具有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传统教育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和资源,不应局限于“孔墨教授之精神”,或者局限于“孔墨精神”;即便是“孔墨教授之精神”,其对于现代大学教育的意义,也不应局限于其独特有效的“教授法”这一方面。 

孔墨教授之精神,通常可以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孔、墨的教育思想。包括孔、墨对教育的性质、目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思考;第二,孔、墨对其弟子门人的教诲、期望(作者注:孔、墨期望于门人弟子的,更准确的表述是“孔墨所教授之精神”。);第三,孔、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精神。简而言之,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虽然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整体,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意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体制和方法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虽然可以分别辨析,也可以分别改进,但只有三个方面都得到改进,达到和谐一致的程度,才是成功的教育。孔墨精神,或者孔墨教授之精神,对于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意义,都不应当局限于“教授法”、教学方法或者人格培养等方面。但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理想中,大大压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传统教育对于现代大学教育的意义。 

在压缩了传统教育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借鉴意义的同时,蔡元培先生又提倡欧美教育对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借鉴意义。具体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应包罗各种有用学问,及为真理或为求学问而研究的学科;陶养道德,一面提倡合群运动,一面用古代模范人格;中,国社会教育很少,应学美国尽量发展。应当说,蔡元培先生对德、法、英、美大学教育之精神的总结是有洞察力的,但蔡元培先生的洞察力不仅仅来自于欧美的大学教育或者对欧美大学的精细考察,更多的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教育。对欧美教育的考察之所以能够给蔡元培先生以震撼和启发,固然是欧美教育各有所长,但又何尝不是蔡元培先生对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有所思考,而从欧美的教育制度那里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在中国目前尚有欠缺的呢? 

凡对中国传统教育有所研究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应当从欧美引进的这三方面的教育新法,本身不能算是新思想、新理念,其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都是存在着的:中国古代教育既不乏经世致用的精神,包罗各种有用学问,也不缺乏道德教育和合群教育,当然,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关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及其特点,宜另作专文探讨,暂不赘述。总而言之,蔡元培先生所总结的欧美各国教育之特点,既不是“欧美大学教育”所特有,也并非“现代大学教育”所特有。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差距以及前现代大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差别,关键之处不在于抽象的教育理念上的落差,而在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外力推动下的突变过程,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既无法顺应社会结构的变革,无法包容新兴科技的突飞猛进,也无法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现代社会建设所需的大批合格人才。中国传统教育、前现代大学教育也有学问的精深研究、多学科的包容,也有合群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和社会教育等等,与现代大学教育,在此三种教育理念上并非截然对立。以“合群教育”为例,传统上为合群的教育理念而创设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不再能够达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有序化的目的,传统的“合群教育”实践却可能走向离心离德的结果,为要达到合群教育的理想,需要新的、适应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制度、方法、内容。 

蔡元培先生取自欧美各国的教育理念,既富有洞察力,也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发展现代大学教育所需,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如上所分析的,终究还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就大学教育思想本身,并无突出的发明。先生所主张的孔墨教授之精神,也就是中国古代教授法,与欧美大学教育相结合,在现代大学教育草创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本意显然是促进中国的大学教育现代化,而不是要把欧美教育体制的分店开到中国来。他赋予后人以融合、创新的使命。但创新的使命是如此沉重,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百年,从西欧、苏联到美国,始终未能走出模仿和引进的窠臼。我们面临的问题与上个世纪上半期已经大不相同:前辈们需要从先进国家作模仿和引进的工作,建立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而在大学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前辈们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的基础上,面临着反思、超越、批判和创新的任务,要在新世纪成为教育先进的国家,并具有被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的制度创新。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够,或者人文精神欠缺,尽管这些方面也不能尽如人意,但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创新精神。

现在又再次面临一个如何面向全球化的21世纪挑战的问题。在中国大学教育又一次面临重大调整和挑战的时刻,人们不免重新回顾现代大学教育创立之初,那些现代大学奠基者的伟大理想。这种回顾和反思,常有道路波折如斯皆因未遵循前贤教诲之感。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被过度诠释和引述,也是这种社会思潮的体现。 

 

三、中国当代大学教育与孔墨教授之精神 

 

上文对蔡元培先生大学教育理念的反思,既不意味着否定学习和引进欧美大学教育理念,也不意味着全盘肯定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教育对于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问题是,我们站在怎样的立场上“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湖南大学校歌》)?以孔墨教授之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如果中国大学教育自身没有主体性,没有立足点,那么,无论是学习欧美,还是继承传统,都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只能说明对于古代社会有意义,并不必然地也对当代有意义;无论多么先进的欧美教育制度和理念,都不能证明,移植到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来也一定是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这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西方”和“继承传统”本身都是发展自身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不过,对于文化传统和外来先进文化有所去取,也不意味着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择其精华,去除糟粕”。放弃的未必是糟粕,择取的未必都是精华,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内容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它们只会在人们当下的思考中展示存在的意义。 

本文认为,邓小平首倡的“三个面向”可以作为思考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所谓“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二十多年,相关的诠释文章汗牛充栋。它通常被理解为“三个转向”:脱离落后、陈旧的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转向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方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脱离自我封闭,转向学习和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教育制度和科学技术;脱离急功近利,转向着眼未来进行教育改革。这种理解曾经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但仍然是片面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目前而言,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到了确立自我,并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的时期。因此,对于“三个面向”的理解,既不能停留于它在80年代所体现的时代意义之上,也无需刻意揣摩领袖人物的原意,在诠释其意义时不敢跃出雷池一步。 

“三个面向”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包含了三个“转向”,更是包含了“三个立足”,即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三个立足”与“三个转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三个转向迷失(中国教育的)自我,三个立足获得(中国教育的)自我。 

中国大学教育,的“自我”意味着什么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开放性的大学教育体系,就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自我。自我发展既需要理想,也需要立足点,因此也就既需要学习和引进,也需要反思和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世界”就不仅仅意味着向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学习,更意味着具有自我创新精神的中国大学教育能够平等地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进行双向的对话和交流,由此激发和保持中国大学的优秀传统和创造精神。三个面向,合而论之,本质上即是中国教育的自我发展,分而论之:第一,立足传统教育,联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里所谓的“传统教育”,并不是指绝对的历史时期上的旧式教育,“现代”也不是指一种具有确定性指标的发展程度,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现代化”是现代社会体系的动力部分。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成分,并且始终存在着或快或慢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曾经经历过多次剧烈的社会转型,当下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应当是均衡而稳固的,这就需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联结,而不只是关注断裂和革命,这既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也适应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二,立足中国,了解中国国情以及中外教育之差距。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反思,与他国教育精神进行交流和对话,在对话中寻求传统教育之精神和世界各国教育之精神对于中国当下大学教育可能具有的意义。第三,立足当下,反省传统教育,展望未来教育,走出自我发展之出路。无论是反省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只能以当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为基础。 

“立足传统”与“立足当下”,两者是否自相矛盾?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关联,彼此蕴涵。如上所述,“传统”并非“古代”,而是在当下,乃是当下视野中的、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反思、反省、反顾之下的文化沉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我们要继承传统,或者说要保持传统,还不如说要立足当下而回顾传统、反思传统。“传统”乃是存在于当下的反省之中的。我们都必然地生存于传统之中,我们的任何有价值的创新,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其成果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因此,“三个立足”之中,“立足当下”是最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