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4:05

医养融合概念篇1

新专辑带来新体验:音乐融入中医养生概念

Q:听说这张专辑是要向父亲致敬的?

a:这张《奇经八脉》是一张融合音乐和医学为一体的概念大碟。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师,从小我便耳濡目染,而我自幼学习武术,讲究气息身法,学生时代我学习西方医学,更多的探究了人体本真的奥秘,而后又因为从事音乐工作结识了wenDY,在上一张原生态的音乐专辑《九霄云外》的愉快合作以后,我们发现,其实完全可以以音乐为介质,结合养生医学,以一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汲取的形式传递正面的能量。因此,我们以此为目标,创作出“能量音乐”这种全新的概念音乐。

Q:听音乐会让人心情愉快,这张专辑有很明显的医学气息啊!

a:在《奇经八脉》这张专辑中,你可以发现我们很多歌曲从歌词部分就运用了中医学的术语,并且透过专辑中的10首歌曲,你可以感觉到我们想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积极的、纯美的快乐体验,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听这些音乐唤起内心对抗心内种种焦躁困苦的蓬勃力量,最终平静下来,找到获得恒久喜悦的方式。

Q:你认为什么样的曲风最有治愈性?

a:一直以来,不断地尝试各种曲风是我觉得音乐很“好玩”的地方之一,各种曲风都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力,让音乐人可以实现他们天马行空的创作动机。在这张《九霄云外》中,我更多地使用了RoCK风的乐队气质的曲风,还加入了少量的民谣音乐,配合口琴的演奏。当然也还是没有放弃情歌的抒情元素,我们所有的曲风的使用都是围绕着“能量音乐”这个概念,所以尽管曲风多样,但是每首歌其实都拥有共同的一个“灵魂”,像是汩汩的支流,每首歌都有着自己的姿态,鳞次栉比,但是由于目的地相同,他们最终会汇成一条美好、深远的河流。

邰氏独家养生秘笈:感受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喜悦

Q:同名主打歌《奇经八脉》是如何融入中医元素的?

a:《奇经八脉》这首歌是由我来作曲,wenDY和我共同来填词,在歌词中我们融入了很多中医的知识,加入了一些探究人体经脉循环的养生等概念,这个歌词也要得益于wenDY专业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我们在副歌里把人体随着四季不同会有的一些内在的变化揭示出来,也以此指导大家如何通过对我们自己本源更深层的了解来更好地调适我们的身体,使之达到最健康积极的状态。其实我们最想通过歌曲揭示出人生道理,这也是我们为何在歌曲尾段急速的吉他SoLo之后进入了一段舒缓悠扬的旋律,我们希望最终每个人都能够懂得幸福的真谛其实就在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品味清福与安宁。

Q:你曾经推荐过《返璞归真》,是否这是你自己也比较追求的状态?

a:因为专辑中每一首歌都凝结了我们的心血,所以《奇经八脉》台湾版专辑发行之后我们也很留意歌迷的回馈,因为专辑中有四首歌我们拍摄了mV,所以大家对音乐和影像结合后的作品会更加关注,如果要我只能选择一首来推荐,我更希望大家可以静下来仔细地体会民谣风的作品《返璞归真》,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我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不要强求,顺应快乐,以平静宽阔的心态追溯我们生命之伊始的简单与从容。专辑的mV拍摄的也非常简单,我们用一个长镜头一直追着我一个人从蜿蜒的路途弹着吉他前行,一直走到最后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一把燃着火焰的吉他在等待我,就像我们的人生,耐得住一个人前行的寂寞和未知,以平和心态,终会遇到那个等待你去做精彩表演的时刻。而这个时候,那些默默的支持你陪伴你的真正的亲朋好友,也会毫不吝惜地为你喝彩,共襄盛举。

医养融合概念篇2

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专业教育,即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教育虽然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靠专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专业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有明确分工的课程来完成.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每一门课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它们由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章节,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于是大学的课堂教学就与中小学有了本质的不同.大学教师不论采用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必须坚持一条准则,那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讲一些条条框框,学生背一些概念、公式、做几道习题,那就根本达不到对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灵活的运用知识.而这基本上是当前大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是了解每门课程内在的知识结构,而是能深刻领会课程所揭示的基本原理,逻辑联系和理论依据;不仅要学好每一门课程,而且能把各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和重组,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不仅能掌握教科书知识,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和线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每一章结束或课程结束的习题课上,教师要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学生画概念图,通过画概念图使学生既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又能培养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根本任务的完成.所谓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分支和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以此形象的说明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4].例如,利用概率统计概念图可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两个数学分支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研究内容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见图1).学生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的把握,而对揭示偶然世界规律的随机变量了解的总是很肤浅.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概念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概率统计中这一最重要的概念.对于随机变量概念图中的每一个概念还可以画出它的微观概念图,比如“离散型”概念为主题的微观概念图,如图3所示.习题课上往往是教师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给与完善(见图4).(参考答案是:①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收敛于其期望的算术平均;②是特例;③是特例;④n重贝努力试验;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加系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完善认知结构.在概率统计习题课中经常让学生自己画概念图或自己完善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率统计习题课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价值之一是应用价值,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我们在习题课上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习题.如在学习古典概率时,我们选择了抓阄获取一张电影票与顺序无关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广到其它抽奖活动与顺序的无关性;学习数学期望和方差时,我们引入了投资风险问题及体育中奖问题;在学习正态分布时,让学生做设计公交车门的高度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贝叶斯公式时,我们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某同学在超市买了一杯酸奶,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送医院经抢救脱险,花费医疗费1万元.该同学要求超市赔偿医疗费用,而超市要追究三个厂家的责任.已知超市从三个厂家进货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各厂家的次品率分别为2%,4%,5%,由于杯盖上的商标撕掉了,无法辨认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如果超市想让三个厂家共同支付医疗费用,问三个厂家各支付多少医疗费用才比较合理?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抽象概念,而且提高了运用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理统计时,可以出一些实际的小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统计某门课的期末成绩,看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求出获得优秀、良好等级的概率,进而评价考试的合理性;利用拟合检验考察系别对英语过级率的影响;学习回归分析时让学生记录年级学生的身高及其父母的身高,分析父母身高对子女身高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子女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改革,学生们的概率统计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更加系统,而且会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社会,极大的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丛玉华、殷烁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

医养融合概念篇3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医养融合概念篇4

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小结

医养融合概念篇5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扛起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的每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是高校需要努力做到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方向,是要协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加大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内化,转化为内在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正确的看问题、看社会,不断地提升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

2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情况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是相分离的,思想政治课程没有涉及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各个专业课的学习也没有过多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1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社会学概论”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的特点。作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社会学概论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分析人们生活中现象、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来看待、思考社会问题,理解社会的矛盾,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正意识。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中,作为开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深化课程改革,立足社会学概论课程专业知识点,结合新时代科学育人的要求,开展探索性实践综合教学,优化各项教学活动。

2.2教材选用

按照学校的要求,社会学概论课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社会学概论一书中多了关于中国社会的现象、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评析问题,每一章中都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材建设是“马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马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马工程”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2.3该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对社会学概论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一,由于“社会学”是舶来品,该课开设在大一年级,由于学生基本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以理论流派梳理评析、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为主,面临着理论讲授枯燥晦涩,基本概念通俗易懂,讲多了没兴趣,讲少了没收获的尴尬情境。第二,由于学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术氛围等因素。大一新生对专业、对课程都不熟悉,不仅仅要讲授课本的知识,还要补充很多与课程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理解,再加上要渗透思政,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的讲授。第三,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原因,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敏感或不能深入挖掘、运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思政资源发挥德育功能效果不明显。

3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3.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是相互影响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社会问题、改革实际结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案例使原理变得更鲜活,用事实和数据使理论变得容易掌握,同时,要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上课模式,要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讲到“社会组织”一章节时,引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慈善机构发展历程、事业单位改革等。在讲到“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化现象、户籍制度现象、农民的非农化、社会流动等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阶级、阶层的协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问题的思维。总的来说,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一是必须将价值观教育方法与当代相结合,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提高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大学生树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到社会文化一节中,应该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亲自体验,才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含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三是需要密切关注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对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将这种活动作为学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种方式,并且确立一种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心中。

3.2拓展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2.1角色扮演教学法

以社会学概论中的“社会角色”一章内容为例,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一个具体的角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如让一个女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其他同学来分析其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通过医生的外在表现、患者对她的期待、社会群体基础、权利与义务等来分析。再如,也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角色”一章中。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可以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问题。上述角色扮演中,医生的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了解医生的工作内容、职责,这在缓和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内容。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很深刻地理解了社会角色的相关概念、意义。当然,社会角色的扮演和后天主动性有关。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自己承担的角色,要有意识地避免进入或者扮演不良的社会角色,如打架、偷盗等犯罪分子。引导学生对自己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来更好的规划自己。

3.2.2服务—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经验,用专业的理论剖析社会问题。社会学概论课拟采用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机构服务这样的社会实践,把实践中的服务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学习-服务实践-反思-再学习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挖掘学生潜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如下。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在上课前,深刻理解“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目标,设计整个教学过程,1-12周的时间是集中讲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列出可以服务实践的热点问题作为课题,如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主要问题、人的社会化等,13-17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地方去完成服务实践活动,并及时分享实践心得,讨论遇到的问题。在筹备阶段还有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关系,如社区机构、社工机构、福利院、医院等。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第三阶段:服务实践开展。第四阶段:总结反思。按照理论知识-思考-服务实践-思考的路径进行反思。

3.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培养实用性人才

调整考试的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方式,现建立多元模式,具体改为:考勤、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服务实践项目、课程论文或者实践调研报告综合。首先,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老师在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可以模拟情景剧,心理剧或者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内容作为期末评定的一项内容。结合学习-服务教学的过程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自己新的思路和想法,而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让老师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的态度和想法;从而使老师对接下来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目的性。促进学生真的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其次,就是改变以考试定胜负的想法。把期末的考试形式进行改变,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纸质考试变成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产生不仅会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把自己新的思想加入实践活动中去,进而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以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且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科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如何进行应急性处理、如何和别人沟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在实践活动中无形中都培养了实践能力。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无形中就在培养更和社会接轨的实用型人才。

3.4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提升教师素养

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思政元素的讲授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融入言传身教中。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内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校要推行教师全员终身学思政。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学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抽查,主要检查教学文件、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等内容,全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其次,更要在内心坚守师德。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青少年的自身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聚焦点,从而,将知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立德首先要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引导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教师要有爱国情怀、要懂奉献、担责任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努力奋斗。当然,还有从身边的点滴事入手,注重培养日常的生活中的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

[3]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

医养融合概念篇6

传统“养生”的理念就是根据生命的规律,来养护身心、保持健康、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要采用一些办法或措施。这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概念。

中医养生是我们的国粹,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在维护人体健康、在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实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民族性、传统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所以它的内容会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领域中,比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中医的养生之道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角度不同,其对养生活动的阐述和说明分布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饮食起居的调节、药物服用、针灸、按摩、推拿等医术、武术气功练习、精神修养、欲望节制、品德修养等,这些方面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各有效用。适合综合应用和参照。

中医养生的道和术

人们将养生保健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是指法则、原则;“术”是指具体方法、手段。道和术都蕴含在日常的行为和行动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法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的方法是要求“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就是保卫生命;“养生”是养护生命;“厚生”是厚待生命;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概括了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在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各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4点:

①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的说法则是“动则生阳”,也是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还主张“动中取静”“不妄劳作”。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也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②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结合,用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就是中医理论书上说的:“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③顺其自然:这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④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中医的养生之术

中医的养生之术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历经各朝各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大致包含在以下7个方面:

1.形养: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中医文化和武术文化等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它融合了传统医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神养: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学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4.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学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很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6.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7.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和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多,而且有病无病人人可用。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的理论、道和术在总体上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具体的术,即方式和方法则强调“因人而异”。就是说,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采用适合于自己的、特定的方式和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它从不强求统一。例如,张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王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李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对张王李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者改变要改变饮食结构,那就是不看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无法获得因人而异的养生效果了。这样还会欲益反损,危害健康。

后记

旺华热爱和苦心钻研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神经生理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系统而科学地把骨伤科、中风后遗症、肌肉拉伤等常见病症做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

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他注意观察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比如:骨与骨关节的损伤、肌腱及肌肉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关节功能失效、偏瘫后遗症、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无菌性组织炎和颈肩腰腿痛病、内外妇儿杂症等等各种疾病。总结提炼出新的医学理论、医学观点,提出新的治疗原则、医学检查方法、医学诊断技术、伤患治疗手法,以及功能恢复、功能增强的锻炼方法等。

通过多年一系列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实践,总结出很多针对普遍和疑难病症的全新治疗手法。贯彻中医的传统疗法、重视整体、辩证施治、以柔制刚。

通过对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和穴位的施力和作用,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脏腑,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调理病理,防病治病。物理疗法与精神心理疗法并用。

医养融合概念篇7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医养融合概念篇8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6]。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医养融合概念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医养融合概念篇10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4]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