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十篇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十篇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5:37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1

摘要:如何有效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管理层乃至每一位幼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应当从五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打造人才优势;二是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强化日常规范管理,为教育质量提升夯实坚实基础;四是强化安全措施落实,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五是强化园际结对共建,为教育质量提升整合优质资源。

关键词:幼儿教育整合资源教育质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无论从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还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加强,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提升幼儿教育质量进行简要论述。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打造人才优势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幼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及改制幼儿园等多种办学主体的复杂局面,导致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甚至某些幼儿园贪图费用压降,聘用没有教师资质的人员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整个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狠抓入口关和后续管理,打造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要在幼儿教师录用环节严格把关,对于公立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可以采取选调、公开招录的形式进行,确保将学历达标、有教师资质、业务能力强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育教学岗位之中。民办、私立幼儿园也应当建立教师聘用备案制度,保证师资力量符合标准。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辖区内幼儿师资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二、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部分幼儿园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研究,导致一些教师不能站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及学前教育最前沿进行研究,工作停留于老经验、旧模式,制约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提升。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工作,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将教研活动安排到每一个月、每一个周,涵盖不同学科,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其次,要建立园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炼教学经验,推广先进模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活化教学研究的形式,不局限于读刊物的形式,采取谈体会、观摩课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学习研究,并邀请上级教育部门专家及重点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传经送宝,对园内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传授,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还可以选送教师到上级幼儿园进行跟班学习,或者脱产参加教育院校的培训,多渠道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日常规范管理,为教育质量提升夯实坚实基础

日常教学管理在整个幼儿园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者要强化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工作,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天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积蓄力量。首先,要坚持每日教学检查,对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通过推门听课、翻阅资料、幼儿交流等方式了解全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形成详细台账。其次,要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考核量化日常教学工作,建立百分量化考核制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量化,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全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还要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对教师德能勤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折算成分值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之中,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正确的导向,激励广大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安全措施落实,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安全是幼儿园办学的重中之重,强化安全工作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任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管理层与一线教师应当重视安全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安全筑牢屏障。首先要完善接送交接制度,幼儿到园要有记录,离园要有手续,坚决不得存在随意、松懈或者疏忽心理,接送一旦出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要强化园内设施的安全检查,小到教室物品的安全性,大到教学楼、室外游乐设施的安全工作,都要高度重视起来,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小的隐患也不放过。另外,还要注重食品安全工作,无论是采购的腰餐食品还是幼儿园食堂加工的食品,都要严格履行操作标准,三无食品不得进入园内,加工过程要保证卫生达标,以及操作人员证件齐全。幼儿园还要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对外结对共建,为教育质量提升整合优质资源

在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联合办学、集团办学等方式成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划区域确定龙头幼儿园、重点幼儿园,以此为中心向区域内其他幼儿教育办学单位进行辐射,实现共建双赢的目标。幼儿园管理层要积极寻求和上一级幼儿园进行结对,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邀请骨干教师讲学,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学习,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成效。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要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管理,主动申请成为教科研基地及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与院校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教育管理单位还是幼儿园,都要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4~6岁;幼儿绘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39-06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tuman通过对250份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女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缤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而男孩的绘画作品则充满更多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例如单一的颜色和形状等。〔1〕最近的一项针对22名小学生绘画作品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线条、形状、构思、空间安排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除性别因素外,文化也是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以“美术教育中的国际理解”为主题,对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儿童绘画展开了研究。三个国家的6岁儿童围绕“一只鸡在一棵树前走”这一主题进行绘画。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国画教育对儿童绘画有重要影响,日本和法国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加重视造型的自由发挥。〔3〕我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绘画的影响。李艳苹、蔡迎旗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后发现,父母回家探望次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监护人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与幼儿的绘画能力高度相关,而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和回家照顾幼儿的累积时间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史瑾对96名幼儿的158幅画作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图片示范、实物示范、图片示范和现场局部掩饰相结合三种不同的绘画教学示范也会对幼儿的绘画带来不同的影响(穆彦青,2013)。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然而,幼儿绘画包括造型、构思、设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和各维度绘画能力的发展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研究者收集了河南郑州、安阳、开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从创作者的年龄、性别、绘画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绘画形式等方面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以及各维度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进幼儿园绘画教学提出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研究者在郑州、安阳、开封三地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示范园,一所为市一级园。郑州、安阳、开封分别代表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参与研究的幼儿共331名,收集到的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绘画作品共331幅。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史瑾编制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分。该量表由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绘画过程难以量化,本研究只对绘画作品形式作赋分测查。绘画作品形式包括造型、构思、设色三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8889,分半信度为0.8718,内部一致性较高。在实测时,研究者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绘画材料,包括专业的绘画纸、24色油画棒等。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及其绘画作品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到的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中,4~5岁幼儿的作品178幅,5~6岁幼儿的作品153幅;男孩的作品174幅,女孩的作品157幅;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153幅,自由绘画178幅。幼儿的绘画学习背景,主要有无绘画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习绘画、在园外学习绘画、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四种。其中,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12幅,占总数的3.6%,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42幅,占总数的12.4%。为此,笔者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即将幼儿的绘画学习情况分为无学习、园内学习、园外学习三种,其作品数量分别为133、145、53。

(二)年龄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4~5岁和5~6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年龄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年龄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以及造型、构思具有显著影响,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1)。

1.造型

造型是指幼儿用何种方式表现画面形象,包括形状组成、形状的组成方式、形象深度和形象特点四个方面(见表2)。

就形状组成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上由简单形状逐步向复杂形象发展,并出现造型的融合现象(史瑾、刘焱,2013)。研究发现,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简单的形状形成(96.1%),少数作品中有局部融合痕迹(3.9%),尚未出现完全融合现象。5~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形象也主要是由简单形状组成(85.0%),但是局部融合的痕迹有所增加(14.4%),少量作品中出现完全融合痕迹(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4~5岁和5~6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差异非常显著(t=-3.437,p=0.001)。

就形状组成方式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呈从放射关系到垂直角度关系再到倾斜角度关系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状组成方式差异非常显著(t=-6.751,p=0.000)。绝大多数4~5岁幼儿(82.6%)采用垂直水平关系,5~6岁幼儿仍采用垂直水平关系的比例下降到52.3%,倾斜角度关系则从4~5岁的14.6%上升到47.1%。

就形象深度方面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t=0.836,p=0.404)。4~5岁和5~6岁幼儿主要采用单一面造型。

就形象特点而言,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5.584,p=0.000)。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型(25.3%)和细节与装饰型(57.3%),5~6岁幼儿借物表现动作和自然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简略形象已经消失,出现了独立表现动作的形象。

2.构图

年龄对幼儿构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象数量、形象分布、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见表3)。

从形象数量上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数量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t=-3.748,p=0.000),5~6岁幼儿的画面中出现5种以上形象的比例高于4~5岁幼儿。

从形象分布上看,年龄的影响极其显著(t=-4.522,p=0.000)。4~5岁幼儿作品中的形象分布主要是平行式(38.8%)和并列式(36.0%)。5岁之后,画面中出现并列式的比例增加至52.9%,遮挡式构图从4~5岁的9.6%增长到23.5%。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级的构图方式。

从形象主次关系上看,年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t=-2.988,p=0.003)。5岁以后,幼儿画作中简单罗列形象的情况比例从48.9%减少到24.8%,从空间关系认知出发安排形象的比例从29.8%上升到47.7%。

从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看,5~6岁幼儿画面上出现主要形象独立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对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具有显著影响(t=-2.174,p=0.030)。

3.设色

研究表明,年龄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影响不显著(t=-1.090,p=0.277)。无论4~5岁幼儿还是5~6岁幼儿,他们绘画作品中的设色都处于中间水平,设色水平极高或极低的作品非常少。

(三)性别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者以性别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及构图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显著(见表4)。

1.造型

性别对形象组成方式(t=-2.359,p=0.019)和形象特点(t=-2.535,p=0.012)具有显著影响。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34.4%)采用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大于男孩(25.3%),且女孩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放射关系的造型。这表明,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的绘画水平要高于男孩。在形象特点上,女孩更多表现为自然型,较少有功能型和简略型。

2.构图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没有显著影响。

3.设色

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t=-3.811,p=0.000)。女孩的设色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在设色上更为干净整洁、饱满丰富。

(四)不同绘画形式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绘画形式主要包括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画。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和构图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不显著(见表5)。

1.造型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有显著影响(t=-2.448,p=0.01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在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中,出现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为20.9%,但在自由绘画中,有37.1%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倾斜角度关系。这表明,自由画能够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

2.构图

绘画形式对形象数量(t=-4.779,p=0.000)和形象主次关系(t=-3.496,p=0.001)均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但对形象的分布方式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画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形象。在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幼儿在命题画中罗列形象的比例高达47.1%,而在自由画中这一比例则降到了29.8%。此外,自由画比命题画更利于幼儿表现特定的环境。

3.设色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五)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造型、构图影响显著,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6)。

1.造型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仅在形象组成方式(F=4.772,p=0.009)和形象特点(F=4.231,p=0.015)上存在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16)。在形象特点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p=0.004)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31),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2.构图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对形象数量、形象的分布方式、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见表7)。

在形象数量上,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p=0.006)幼儿的作品,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的分布方式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3)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3)的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级的形象分布方式。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在形象分布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主次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0)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园内或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则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更多的只是在画面中罗列形象(57.9%),而具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中罗列形象的比例大大减少,且能够采用更为高级的造型方式。

在主要形象相关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作品的得分(p=0.005)。

3.设色

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三、启示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绘画形式及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据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在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年龄。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是按照一定规律向前推进的。〔5〕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

(二)关注幼儿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特点、设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在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女孩更多表现的是花、草、公主、妈妈等形象,与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而男孩的作品中则更多出现了汽车、火箭、恐龙、太空等形象,且充满了想象力。这与Feinbury的研究结果一致。Feinbury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画一幅画表示“Fighting”和“Helping”。研究发现,女孩更倾向于通过与朋友或家人情感上的冲突来表示“Fighting”,而“Helping”则通常是照料他们所熟知的人。男孩所呈现的“Fighting”则是一种和暴力武装对抗的直接冲突,“Helping”则表现为一种任务,如建造房屋、大桥等。〔6〕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绘画路径是不同的,女孩用“personal”的方式进行绘画,男孩则通过“De-personal”的方式来呈现。据此,可以认为,女孩和男孩由于性别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女孩在绘画中多一些想象和创造。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女孩和男孩的绘画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由绘画

自由画比命题画更能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描绘出更丰富的形象。要促进幼儿在绘画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主次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此外,自由绘画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幼儿的作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位幼儿兴奋地向研究者解释说,他画的是一个监狱,上面有铁窗,防止犯人逃跑,铁窗上还装有报警器。一层住的是杀人犯,另外一层住的是。整幅画构图完整、严谨,然而,为什么该幼儿会在自由绘画中选择画监狱,且想象力如此丰富?带班老师只是说这个孩子特别调皮,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而,其中真正的原因,研究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绘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适当引导。

(四)培养幼儿基本构图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成熟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决定了成熟的速度和水平。对幼儿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构图时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应考虑幼儿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tUmanDm.Genderstylesasformandcontent:anexamintionofgenderstereotypesinthesubjectpreferenceofchildren’sdrawing〔J〕.Studiesinarteducation,1999,(13):569-563.

〔2〕oLURemi,awoGaDemaBeL.Genderandpreferredcontentinchildren’sdrawingamongselectedprimaryschoolchildreninZariametropolis,KadunaState〔J〕.Gender&Behaviour,2010,(3):3168-3198.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4〕李艳苹,蔡迎旗.留守儿童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7/448(7/8):76-79.

〔5〕屠美如.一岁半至六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36-40.

〔6〕FeinBURYS.Conceptualcontentandspatialcharacteristicsinboysandgirlsdrawingfightingandhelping〔J〕.Studiesinarteducation,1977,36(2):114-122.

analysisofFactorsaffecting4-6Year-oldChildren’sDrawinganditsenlightenment

wangQiaoying,YueYaping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4)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只有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才能保证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和水平。因此,对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条件、自身学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相对滞后,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严重影响到了西部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

1我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水平低意味着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作为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城市———贵阳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比较是相对落后的,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现象。全市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从2009年10月我市对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中可看出:小河区目前无一所公办幼儿园,息烽县无一所乡中心幼儿园,修文有4个乡、花溪有5个乡尚未建立乡中心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容乐观,在幼教机构的设置和幼儿教师配备及教师专业发展上是亟待提高的。

1.1目前我市农村幼教机构的设置主要形式及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我市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和规模较小的民办园、家庭式托幼机构。大多数的学前班设置在各乡镇的行政村,设施极其简陋,连适合幼儿书写的桌椅都没有,大部分是用小学旧桌椅加以改造,有的甚至不加改造就进行使用,给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的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1.2幼儿教师配备情况:我市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结构主要有:部分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育背景的老师;而有一部分是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不具备幼儿教育背景但具备中小学教育背景的老师;另有少部分是具有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而不具备教师专业的老师。1.3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由于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背景和学历层次的高低不一,给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困境,社会和家长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较模糊。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期望偏低。这在无形中阻碍了高学历人员进入幼教队伍,不利于幼教师资整体学历层次的提高。

2提高我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2.1加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稳定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目前我市农村幼儿园、学前班教师组成较为复杂,专业幼儿教师比例较低,有些是中小学转岗教师,有些是临时聘用的教师,甚至有的学前班没有固定教师,由小学教师交替上课,没有专门的教师职数,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是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我们首先要采取稳定和固定幼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学前班教师,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给学前班教师定编、定岗,才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学前教师队伍中去,只有成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才能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成就专业的成长。

2.2基于当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园采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2.2.1加强非专业教师学科知识、学科教法的培训:由于当前农村幼儿园、学前班教师缺乏,我们一时无法获取更多的幼儿教师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分级、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努力使教师在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的方法上有一定的提高。在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法的培训中,我们要兼顾到那些没有学前教育经验的老师,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学科教法的培训,使她们先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我园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对一些有幼儿教育专业背景且在专业发展上较好的老师,我们将以骨干教师形式推荐其参加培训,使其在培训后在教育教学上能给其他教师一些引领;对那些有师范教育背景而无学前教育背景的老师,则在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上多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向专业学科靠近,稳步向学科专业化发展。

2.2.2“阶段式”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农村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可采取“阶段式”分级培训形式,我园还帮助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个人专业发展成长方向,拟定个人发展规划,将教师专业成长分阶段,分别划分为:新手期、经验期、成熟期,从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将成熟期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训,使之培训提升后带动经验型的老师往高层次提升,最后经验型的老师又帮助新手期的老师向经验型教师靠拢,这样“阶段式”的分级培训形式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梯队的形成。

2.3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参加转岗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组成较为复杂,部分是小学转岗过来的教师,这些老师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缺乏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上亟待培训,而专业幼儿教师的要求使得这部分教师在岗位设置上又存在危机感,在心理上又存在压力,因此,我园通过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鼓励她们参加普通话培训、幼教两学的考试,通过半年的努力,5名老师在幼教两学考试中成绩合格,5名教师中有4名教师已取得普通话合格证。

2.4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学前教育培训网点、优化培训模式:农村学前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一个班,平时很少有外出培训机会,一涉及到教师外出培训和观摩,孩子们就得放假,在安全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学前班的教师几乎是不参加培训的,基于这种前提,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假期培训的形式对学前班教师进行培训;也可采用送课下乡、与邻近的县、乡(镇)幼儿园开展结对子活动,采取岗位互换形式对学前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作者:唐发琼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4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的方式和形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认知能力不健全的阶段,很多时候“玩“才是幼儿园的主要教育方法,孩子们也正是通过“玩”逐步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学习常识的过程。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游戏并不是简单的、毫无教育目的的“玩耍”,而是希望某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一些知识或者道理,但是由于实习学生在这个方面上比较欠缺经验,所以经常在实践工作中会显得束手无策,同时在游戏安排和实践规划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大班额背景下,实习学生很难有效掌控课堂,容易导致课堂失控的问题。目前的幼儿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开放性游戏活动,这样的游戏方式更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但是实习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所以在游戏活动中不能准确的观察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在环境、学生、教师三者之间也没能产生良好的互动,需要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大班额背景的实习体系[2]。

2在大班额背景下优化学前教育实习的策略

2.1导师结合理论培养实习学生。实习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的导师作为工作上的引导者,导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工作,并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实习学生不仅要在导师的引导下巩固和整理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在工作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时候在课本上的知识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和实践相结合,这个过程也就是新教师在逐步增加经验,以及完善自身素养的阶段。很多时候实习学生对于幼儿教育还停留在自己的主观认知世界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智慧”欠缺。导师要在实践中加强对游戏创设的内涵渗透,让实习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思维之间建立起某种特定的链接。在大班额情况下,由老教师带领实习学生一同参加和探讨,既能将老教师的多年专业经验在无意间传授给学生,又能让学生的新思路启发老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就是一场头脑风暴,而且幼教工作是一个体力和脑力同时进行的工作,新、老教师在工作中会有一定的对话、活动、交流、沟通等,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一对一指导[3]。2.2促进实习学生在园本教研中寻求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实习学生对于幼儿园的运行方式,以及教育设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通过不断的观察、记录、学习、思考等系列过程,新教师肯定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或问题,我们幼儿园可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一采集,然后将实习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和分类,再挑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实习学生打乱分入到不同小组中,然后将这些课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程序化分析研究,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等形式进行分许探讨和调研。在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导师、老教师、实习学生组成,老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验进行解答,然后大家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反问,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将一些经典案例形成教案进行全员分享,对于实习学生进行细化教育,对于有新的创新想法出现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将经典案例颠覆或重改,在提问、反思、体验中不断磨炼教师的业务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寻求问题的方案[4]。2.3利用园本教研启发实习学生。开放性幼教模式是近年来的新型教育方式,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还能够以多元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幼儿园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为不同的学生创设高、中、低的环境,在园本教研方面首先是对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行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指向性进行探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为实习学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也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实习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由于幼教工作需要实践和立论紧密结合,很多问题和情况都是在制定园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并要在不断地磨合中受到启发,要学会在过程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园本教研就是以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实习学生的工作的开始阶段,要注意观察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成长性的差异,但是即使在同一个年龄段也有着较大的性格差异,实习学生要立足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要保障所带班级学生的受教育平衡性,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式管理实践

管理生态学在重视对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等管理硬件作用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等管理软件作用的研究。我们幼儿园在先后经历了对“物”的重视和对“人”的重视之后,开始进入到对“组织”的重视,生态原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在幼儿园管理中,现行不少幼儿园管理制度呈现出科层化、数量化和精细化的趋势,从而造成对教师与幼儿自由、自主的压抑,使得幼儿园的管理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是与《指南》精神相违背的。要改变这样的管理现状,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吸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遵循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幼儿园管理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走生态式管理之路,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一、贯穿绿色生态理念,构建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

在生态式幼儿园管理中,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园在生态式管理实践中,始终贯穿“绿色生态”理念,以幼儿园生态文明作为创设的首要目标,致力于构建具有功能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景观优美、育人功能突出、

(一)以绿色理念为核心,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我园以“绿色”理念为核心,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幼儿园的办学、管理、教学、育人等工作之中,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我园以构建绿色生态文明校园为目标,坚持以“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进行幼儿园外部环境的规划、布局、设置,绿化面积达50%。在园内各种设施设备配置方面,也十分注重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如幼儿园主体建筑等,以红黄蓝为主色调进行装饰,加上园艺作品、立体绿化、五颜六色花朵和鹅卵石路的装点,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品位和优雅艺术格调,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一流的办学条件,发挥出外部生态环境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以生态环境为载体,寓教育于各项活动

我园特别注重以绿色生态环境为载体,寓各种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智慧,创设了生态式的班级小环境,充分挖掘了材料的价值与功能,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真正做到了“教育无痕”,感受到了绿色生态理念在班级环境中的落实,同时开展新童谣传唱、创编、表演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二、营造良好隐性环境、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互动

在生态式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生态式管理强调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依存和对话关系,是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管理者通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的生态组合,通过对组织系统的各方面,以及组织内与组织外各方面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生和互补关系进行协调,来实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一)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在生态式管理的背景下,幼儿园还不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注重提供活动的机会,让教师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中。我园以值周教师活动,进行学习心得分享,提倡各种学习活动,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培训,“我要学”成了每位教师真实的心态写照,比奉献、讲学习在幼儿园蔚然成风。我园还注重在园内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设立“党员示范岗”,组织教师学习身边党员的先进事例,推进我园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园内显眼的位置增设了意见箱,以便家长对教师的言行予以监督,家长对教师评价良好,满意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关注师幼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生态式管理强调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和谐相处,我园高度关注教师与幼儿的身心和谐。首先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服务。我园在全市率先设有箱庭治疗室,保健医生参加多种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更好为教师与幼儿服务。其次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用爱滋养孩子成长。我们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学园每天组织老师们参加健身运动,组织老师们开展心灵成长读书会,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如何减轻工作压力等专题讲座,并定期为教师检查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再次是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幼儿园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应用箱庭治疗为有需要的幼儿和教师做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互教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幼儿成长的环境,形成了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建立教学生态有机统一体

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组织――管理生态环境联成一个生态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在吸收了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解决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

(一)树立目标,鼓励教师特色发展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引领教师的发展,除了建构生态式的环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将个人目标与幼儿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我园围绕着培养“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教师的发展目标,把教师的个人特色发展与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整合起来,为每个教师创设一个施展特色、个性与能力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特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我园领域见长的学科带头教师队伍已越来越壮大。这批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在全市园际教研和课程改革进程中担负起积极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例如2010年4月底在泉州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暨园际教研交流展示活动中,我园四位骨干教师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自然和谐的师幼互动向来自泉州市各幼儿园的两百多名同行姐妹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受到与会幼教领导、专家、同仁一致的好评与肯定。

(二)课改导航,推进教学科研发展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生态式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科研教研工作,生态式的管理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园从园长做起,带头参与教科研活动,从而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活动,如今我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活动已形成常规,学园承担了多层级的课题研究,如国家教育部的“十五”重点课题《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开展双语教育》《生态艺术观下幼儿韵律活动的实践研究》被确认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以教学叙事促教师专业成长的微型课题研究》被选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福建省普教教研室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教师特色发展》《有效分享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研究》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课题;《3―6岁幼儿文明礼仪的培养策略研究》被评为泉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研究课题。教师们在各种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三)搭建平台,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在生态式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生态式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园通过搭建新老教师经验交流平台,开展“三段式教研”,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教研活动由学园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分别选择幼儿园小、中、大班领域教学中的教材,例如《大班看图讲述:父与子》《小班生活健康教育:学穿鞋》《大班数学活动:按物体的特征分类》《大班音乐欣赏:都睡着了》等,特别是我园为“2011年福建省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及“晋江市深沪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共计100人举行了一场原生态的“美术领域”三段式园本教研活动,向参与研讨的园长、老师们展示我园“常态化的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为前来观摩的园长、老师展示了该园对园本教研活动新的理解和尝试。不仅丰富了“园本教研”的内涵,而且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渠道,同时也推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四、构建生态网络平台,传播生态幼儿园网络文化

在生态式幼儿园管理的实践中,除了重视现实中生态环境的营造与和谐精神环境的创设外,我们还重视虚拟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以校园网络为核心,传播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生态网络平台,这也是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生态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资源

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如何把现实中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向网络延伸,也是生态式背景下幼儿园管理实践必须探讨的问题。我园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积极架构平台,加强幼儿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幼儿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形成幼儿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管理的网络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幼儿园网页,拓展了如“校园介绍”“教师风采”“班级主页”“学园动态”“课程安排”“资源库”“健康快车”“历史回眸”“校务公开”等栏目;将幼儿园的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及时向社会、向上级、向同行、向家长展示。

(二)构建网络沟通渠道,密切家园联系沟通

生态式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是个开放式的生态有机体,要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信息、能量等的交流与互动,我园根据本园家长的不同需求,我们要求班级老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沟通手段与家长互动。如学园网站和班级博客、手机短信、班级QQ群等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满足了不同家长的需求,成为了对外宣传及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网络也成了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个窗口,成了密切家园联系的渠道,网络把幼儿园与社会、社区、家长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生态环境,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生态式管理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更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性作用。它不仅看到组织的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更看到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近年来我园以建设“生态文明园”为奋斗目标,努力营造生态式的管理环境,特别在建设绿色校园,建立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友好和谐的师幼关系,建构信息化校园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把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有机体”,注重这个“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不断促进幼儿园管理现代化,进而有效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彝族;幼儿教育;民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饰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处中,彝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彝族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保存与发展的挑战?本文拟就凉山地区幼儿教育如何担当起传承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凉山地区幼儿教育中彝族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不仅是一套民族成员世代相承的符号系统,而且还是增强民族内聚力、争取少数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使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更是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以求得共同繁荣发展所必须,所以,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去。

在丰富灿烂的众多民族文化中,彝族传统文化可谓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在开化彝族先民、记录文明成果、吸纳外族文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毕摩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彝族文化像一朵绚丽的奇葩开放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幼儿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幼儿教育作为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必须与民族教育保持一致,或者说在更广阔意义上就是要为培养本民族集团的优秀成员奠定基础,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以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为旨归。因此,凉山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还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繁荣稳定的客观要求。

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游戏、民谣、诗歌、童话、传说、故事、民俗节庆活动、舞蹈、音乐等都是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最生动、最有益的资源,同时也最有益于本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在凉山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应对彝族幼儿进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培养、让其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养成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

二、凉山地区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于西部偏远山区,经济、交通等不发达,和全国其他大多数民族地区一样,信息化程度较低,教育也欠发达,幼儿教育相对薄弱,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以教材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颁布标准彝语文后,国家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彝汉双语教学体制。然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作为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却被忽略了。到目前为止,凉山地区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彝族幼儿园,也没有编写出版相应的以彝族文化为背景的幼儿教育教材和彝汉“双语”幼儿教育教材。凉山地区彝语是彝族人民的母语,是彝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族认同的主要手段,汉语作为主流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族际通用语,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凉山地区民族幼儿机构的滞后建立和彝汉“双语”幼儿教育教材的滞后开发,明显制约了凉山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

另外,民族文化教育对幼儿的认知、心理、社会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凉山地区也还没有相应的彝族文化为背景或内容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教材选用方面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的自编教材,有的选用知名教材,有的则随意选择一种教材,较少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及民族幼儿的认知特点,有的幼儿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在教育活动方面,凉山地区幼儿园一般有严格的上课时间和固定的活动安排等,这固然有利于教师按计划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但却抹杀了幼儿的个性、独特的民族性。

师资方面,凉山地区除了师资总体数量不足以外,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有一半人口是彝族,而在全州的幼儿园中,彝汉双语的专业教师却相当匮乏,不能满足凉山地区幼儿双语教学的需要。优秀师资又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边远及农村地区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师,在这些地方从事幼教的教师文化程度低,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不懂得自己应以什么角色、以什么方式参与和引导幼儿的活动。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不能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活动,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得边远及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低,办学效益差,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传授民族民族文化了。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现象令人堪忧。在城市存在着许多彝族年轻的父母对传统习俗不了解,使得彝族幼儿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彝族家长将孩子送去幼儿园,要求老师用汉语授课,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将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这更使得民族文化教育雪上加霜。所以在平时的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即使是彝族老师,也因为说汉语比较方便而给孩子们用汉语上课和展开活动,只有在有彝族学生不懂的时候再用彝语介绍。试想,多年以后,今天的这些幼儿变成对主流文化一知半解,又对自己的“根文化”和蕴藏丰富文化的语言也一知半解年轻“边缘人”,这难道不是民族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吗?

三、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彝族文化教育的建议

首先,开发幼儿“双语”教材,实施幼儿双语教学。幼儿期是开展双语教学,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能为幼儿将来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抓住关键期,让彝族的幼儿听、说、用本民族语言,更重要的是感受符号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蕴含的民族精神。所以凉山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发幼儿“双语”教材,实施幼儿双语教学,在幼儿的可接受性中充分发掘幼儿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以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为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生活方式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社区可利用的资源,以此为据开发一系列的课程。凉山彝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民族心理,形成了彝族同胞别样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这些都是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课程资源,如火把节、彝族年等,可以据此开展一个“民族节日礼仪课”,让学生通过实地参与民族文化活动,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彝族的民居建筑、土司庄园、跑马道等,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民族建筑学”,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让学生观察与绘画自己的家园,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凉山还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著名的彝海结盟就在凉山州境内,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附近的幼儿园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开发自己的课程。彝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彝族民歌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彝民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些民族音乐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中,开发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教育音乐课程。凉山彝族地区还有许多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赛马、打磨秋、蹲斗等,这些精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完全可以成为幼儿教育体育课程资源。

当然,凉山彝族社区的各种课程应以独具特色的民族主流文化,即农耕文化、山区文化为知识背景,便于彝族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否则会导致幼儿所学习和掌握的概念支离破碎,不能联系起来对外界形成整体有机的认识,也就不能形成关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

再次,教师是幼儿在学校阶段的最主要的启蒙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素质始终是幼儿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教师首先应该是本民族地区知识文化的楷模,所以凉山州相关教育机构应培养一批彝汉双语的专业教师,并进行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在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出来,让这些教师能准确把握民族地区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根据适应性原则,确定幼儿各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

除此而外,幼儿的生活是生动的,全方位的,相应的,幼儿教育应体现出合理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彼此渗透交融,并根据幼儿的文化背景、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彝族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祖国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渴望,懂得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仅能正确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能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2]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3]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4)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核心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怎样才能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2]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首先是课程的衔接和教材、教学资源的衔接。从现实需求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参差不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课程科目、课时设置随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重复、偏难等问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相对匮乏。第三是学生在校学制短,顶岗实习随意、效果差。有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难以适应,甚至有被退回教学单位和自动放弃实习的现象;即使在岗工作几年,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导致基础差、能力低,不能进一步学习提升,转岗、转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水平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置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确定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7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市域内有关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任务

1.研究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从容面向一线、实践至上、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2.研究任务

(1)坚持中高职分段系统培养、优势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存在与高职标准脱节或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中高职系统培养、优势互补,明确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突破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实践性。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钩,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忽视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课程建设应重基础、强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师资专业化成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但当前职教师资队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与行业严重脱节的教学课堂较为普遍。应让教师们走进行业一线、体验行业实践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拟定出课程开设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指导本区域中职学校教学。

4.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在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一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高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行业、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认识,形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研报告》,为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全面布网,协同研究

1.构建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

本研究全面“布网”组建研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进专题研究。其构成为“课题组———联合教研组———学科组三个层级”。联合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是:(1)中高职联动教研,突出课程有效对接。成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交流、单招考前培训指导等中高职联合教研活动,让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商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2)校际协作交流,重研究过程。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联组,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共识。(3)校企联合研培,关注实践研究。组建校企联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优秀幼教机构联合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实践考察观摩等活动。研究组织构成图示为:第一个层级是统领,第二个层级是关键,第三个层级是基础,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从“就业教育”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围绕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智能开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由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重点确定为:合格的幼教师资、保育员和学前期儿童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良好职业理想、基础扎实、技能过关、实践能力强、能够面向幼教机构、家政行业、各类婴幼产品开发和婴幼特色服务等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拟定具有本区域特色

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职核心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的能力要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就业需求,中职学前教育7门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其体例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前导和后续课程要求、学分及课时数、课程内容及安排(包括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指南、教学建议)。

4.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根据本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和中职生学习特点,针对当前本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安排随意、专业技能课脱离实际、实习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出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共7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序进行教材建设

研究组组织各学科组骨干教师讨论、研究,明晰了“开放、实践、整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思路,确定“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的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增强对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功能的专业特色认识,提高教材专业性、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中高职骨干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职教教研员编写队伍,有序地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三)强化监测,提升质量

1.每两年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抽测,并形成专业学业水平分析报告

抽测立足于体现“导向”和“诊断”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落实基本职业技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抽测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籍学生数的40%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以衡量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效果,查找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引导教师们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职业实践需求密切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题库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后再进行建设,并由教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专家依据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验收,以保证入库的题既能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上保证难易一致,保证每次试题的稳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设想

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市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好的职业竞争力。

2.教师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3.学校发展:规范本区域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下一阶段本研究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优化“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编写出体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受师生欢迎,适应课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需要的优质教材。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课件或者辅助资源包、建立专业教育资源平台、常态性组织各种相关研讨交流活动,以丰富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四,加强题库建设,完善题库的日常维护、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学改革推进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16-06-20].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8

将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安置于融合幼儿园,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1]。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2]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展较晚,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虽有交叉,但未形成系统体系,并存在普通幼儿园不接收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现象[3]。国内关于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在研究对象上,中小学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多,学前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少;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现状研究多,教师的接纳观念与态度研究少;在研究区域上,研究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关注多,对于边疆、多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研究关注少;在研究视角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多,本土化研究少。鉴于此,本研究以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与态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幼儿教师接纳态度的因素,归纳云南省幼儿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开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与教育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云南省18个民族地区15个不同民族背景的300位幼儿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83%。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编订《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调查问卷》。经修改和预测,确定正式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一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问卷的核心部分,主要考察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纳态度,分两组问题,第一组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题目参考了由tobyLong编制,周念丽译的《教育者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调查问卷》以及Leyser和Kirk的《融合教育问卷》[4],并结合云南省当地情况编制而成。第二组考察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情况与支持系统调查,由5道多选题构成。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云南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状况

表1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问卷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等值,说明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接纳和支持态度,这对于云南省普及和推广学前融合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三个维度的结果来看,“行为倾向”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认知”维度,最后是“情感”维度。从对具体各个项目频率分析结果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在有些题目,如“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障碍,但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前特殊需要儿童不应该接受隔离式的教育方式”、“愿意接受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进入自己所在幼儿园”等问题上的态度并不积极,分别有35%、45%、47%的教师不同意以上看法。说明虽然云南省幼儿教师总体上对学前融合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实施学前融合教育尚未得到所有幼儿教师的肯定与支持,仍有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需要儿童存在误解,对残疾儿童的能力不够理解,甚至存在主观偏见。融合教育最初的目标即是改变教育者的的态度与观念[5],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与态度,增进其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理解,成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2.影响云南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因素分析

1)地域因素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影响

表2显示,总问卷t值为0.698,在.05水平上未达到显著差异,表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总体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地区幼儿教师在“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38,p=.041),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态度积极于汉族地区教师,在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情感、行动支持方面各地区无显著性差异。

2)职称因素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接纳态度的影响

表3显示,总问卷F值为3.979,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在.05水平上达到显著,这表明幼儿教师的职称因素对其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职称为小教一级的幼儿教师的态度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说明小教一级的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要积极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进一步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小教一级的教师与小教高级的教师差异显著(F=.70,p=.001),职称为小教二级与小教三级的幼儿教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3)幼儿园性质对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

表4显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呈现显著性差异(t=-2.099,p=.038

3.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情况分析

1)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可接受的特殊需要儿童类别

表5结果表明,相对而言,幼儿教师较容易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进入所教班级,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在对云南省幼儿教师是否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248名幼儿教师中有接近1/2(44%)的教师接触过特殊需要儿童。这44的幼儿教师接触过的特殊需要儿童的障碍程度集中在轻度,约占75,其中,只有三位教师愿意接受重度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

2)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安置的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比发达地区仍然薄弱[6],在学前教育基础上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表6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最急需的支持集中在政府、幼儿园宏观层面的支持以及法律倾斜、特殊教育教师“走出去”培训与合作以及特殊教育专家“引进来”指导等方面。因此,加强外部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以及增强自身教育教学技能是云南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讨论

1.云南省边疆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者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对于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接纳和支持的态度,普遍认为学前特殊需要儿童有权接受学前教育,与普通儿童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并且认为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有利于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虽愿意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并给予行动支持,但在接纳特殊需要儿童时情感上仍存在顾虑、担心,以至于仍有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需要儿童存在误解,对于残疾儿童的能力不够理解,甚至存在主观偏见。上述消极反应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云南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云南省兼具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等特点,云南省残疾人群面广、点多、线长,特殊教育存在类型多样、层次复杂等问题。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残疾人共有288.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7所,在校学生16777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仅934人(其殊教育专业教师仅占26.3%),按照云南省提出的特殊教育生师比平均3:1的要求,云南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缺口已达4658人[7],随着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专业教师的缺口将进一步增大。第二,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而行。虽然2002年时教育部等各部门明确提出幼儿师范学校(专业)要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8],但在实际教学殊教育与学前教育仍然属于“双轨课程”。《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是关于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却尚未提及。第三,地域限制。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地区经济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不便,观念陈旧,在“送出去”教师培训与“引进来”专家指导方面存在困难。

2.影响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因素

1)地域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总体态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38,p=.041),并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更积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传播方式的加快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教事业快速发展,交流频繁,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云南省政府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融合教育的宣传,普及面逐渐扩大,并没有因为区域、民族、交通等因素造成信息传播上的限制。

2)职称因素

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反映出不同的接纳程度。从总体上看,接纳程度按积极程度依次为:小教一级、小教三级、小教高级。原因如下:第一,小教一级教师大部分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正处于专业化发展的高峰期,考虑问题更客观、理性,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也有能力为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具有小教三级职称的幼儿教师,通常教龄较短,对于工作的热情与积极程度较高。此外,年轻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多,对于新理念的接受、更新较快,因而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相对积极。第三,小教高级教师虽然教龄长、职称高、经验丰富,但是有研究表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低[9],另外在接受新理念、情感投入以及改变教学行为等方面相对困难,影响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

3)幼儿园性质因素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态度更积极于公立幼儿园教师,尤其在“情感”、“行为倾向”程度上差异显著。研究者认为主要与目前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件、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接触程度密切相关。云南省学前教育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多数公立幼儿园并不具备招收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条件,多数残疾儿童只能进入各地区私立幼儿园就读,因此,私立幼儿园教师在对残疾儿童的认知、接纳、理解、行动支持等方面经验较丰富。

3.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安置态度的探讨

在对不同类别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上,相对而言,幼儿教师乐意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进入自己所教班级,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原因在于目前学前教育是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前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园所数以及在园幼儿数难以保障[10]。另外,云南省幼儿园多为大班教学模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再加上特殊需要儿童的介入,教师负担甚重。幼儿教师不希望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儿童进入自己的班级。

在对云南省多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拒绝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理由的调查中发现,拒绝理由以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存在安全压力、本园缺乏特殊教育康复设备居多。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顺利完成工作。因此,在支持系统方面,教师的需求多元化:既需要宏观上政府的重视,又需要微观上幼儿园行政领导的实际支持;既需要“走出去”学习新的特殊教育理念与方法,又需要“引进来”专家学者巡回指导。结合目前云南省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分析,师资培训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必要基础,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有力推手,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精神源泉,只有各方面环环相扣,才能共同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当前云南省边疆多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对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总体上持积极、支持态度,教师的职称因素与幼儿园性质是影响云南省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主要因素,顺利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我们必须充分、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云南省集民族、边疆、贫困、山区等特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之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结合地区、民族实际,加强国内外合作与联系,借鉴先进特殊教育经验,形成云南省特色的学前融合教育体系,促进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希洁.关于学前全纳教育有效性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9):3-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5.

[3]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114-118.

[4]Leyser,Y.,Kirk,R.evaluatinginclusion:anexaminationofparentviewsandfactorsinfluencingtheir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bility,Developmentandeducation,2004,51(3):271-285.

[5]Forlin,C.,Douglas,G.,Hattie,J.inclusivepractices:Howacceptingareteachers?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bility,Developmentandeducation,1996,43:2.

[6]成巧云,施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成因分析――以云南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3(7):21-25.

[7]http:///society/2007-01/11/content_5593761.htm.

[8]万莉莉.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8-31.

[9]赵斌,李燕,张大均.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2-46.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9

家长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合作人,是教育责任的分担者,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各种教育活动,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利用“妇女节”、“植树节”“六一”等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打造珠心算和德育教学特色。立足幼儿园实际开展园本教研,不断摸索与研发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探索珠心算教学、德育如何融合课改背景下教育课程的新模式;针对教师在特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邀请专家来园进行指导、引领,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新的一年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对幼儿园的发展我们有更清晰的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幼儿习惯的养成,要关注特色幼儿园的开创。认真学习和贯彻有关教育法规、政策,依法治园,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扎实抓好安全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完善家长工作,同时,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加强幼儿园内部管理,全面、有效地提高办园质量。

月工作安排:

二一二年元月份:

1、组织安排庆“元旦”活动。

2、安排教师写好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各项工作总结。

3、班主任写好幼儿评语。

4、对各班进行校产、校具的清理和核对。

5、布置学期结束工作。

6、召开总结会,进行下学期工作部署。

二月份:

1、召开教师会,研究开学工作安排。

2、确定收费标准,幼儿入园报名。

3、各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4、召开家长会,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及安全教育。

5、积极配合市局校安办,搞好校安工程建设。

三月份:

1、组织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纲要》。

2、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各班活动室布置要富有童趣,有季节变化。

3、组织检查教师备课和计划制定情况。

4、组织部分教师去汊涧幼儿园听课学习。

四月份:

1、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研究如何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

2、组织教师到天长市第二幼儿园学习、听课。

3、举办大班讲故事比赛。

4、教师编排节目,准备庆祝“六一”。

五月份:

1、组织教师到天长市实验幼儿园听课。

2、邀请结对园——市二幼到我园上示范课。

3、组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六月份:

1、安排教师写好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各项工作总结。

2、要求各班做好安全工作,班主任写好幼儿评语。

3、对姊妹园开放半日活动。

4、布置学期结束工作,迎接中心学校考核。

5、召开总结会,进行下学期工作部署。

七月份:

1、幼儿园教职工考核;

2、清点财产、资产、资料归档;

3、安排暑假工作。

继续开展“快乐体验日”活动,不仅是园内的孩子,对园外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的园外孩子走进幼儿园,体验我们的快乐日,让的孩子们喜欢集体生活、集体游戏,喜爱幼儿园和幼儿园的生活,从而达到宣传幼儿园的目的。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