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的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6:30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气象科普传播动画

众所周知,气象科普受众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为普通民众,如果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抽象的气象知识不能形象表达,就会令人感到晦涩、难懂,阻碍了普通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使气象知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大降低了人们接触气象知识的热情。培根说过,“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大众对它的了解”。气象科普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把气象科普知识从“传播到达”,提高到“有趣传播到达”,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1气象科普牵手动画技术

今天,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制作手段,特别是在传统电视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科普影视制作领域,动画技术更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动画具有形象、动态、直观夸张、幽默等特点,可以展示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于表达的内容。其次,动画中的图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它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基于动画的上述特点,将其应用到深奥难懂、形式呆板的气象影视科普中,凭借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必定会吸引受众的眼球,降低公众理解气象知识的难度,这无疑会拉近气象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动画这一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逐渐成为气象科普节目创作的重要载体。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深入理解。

1.1增强可看性

借助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突破单一的科普讲解,用讲故事的手段,以故事化的方式加以演绎,可以极大地增强科普片的可看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受众接受科普片时,对知识是否理解的紧张心理,增添了快乐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科普动画片《气象百问》,就是一部以故事引导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气象知识点的百集系列气象科普动画片。片中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森林村,以小灵狐为中心的众多拟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气象问题,在燕博士引导下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气象基础知识。没有众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拟人小动物的生活趣事,充满着童趣和欢乐。有着这样的氛围,小朋友们就自然会爱看,自然地接受并理解片中传递的科普知识。

1.2增强易受性

气象科普长期存在着“传而不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传播者忽视了受众的易受性问题。对于不具备丰富科学知识的普通受众来说,气象科普传播内容又专业、又抽象,不易理解。如今,动画应用到气象科普片中,能将复杂抽象的气象科普知识转化为具体动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浅显易懂的讲解,普通受众易接受。再以《气象百问》为例,《什么是黄梅天?》里讲到黄梅天的形成:“在这里,冷、暖空气两个势力旗鼓相当,短兵相接,战场就摆在江淮地区,导致这个地区雨水不断,个把月都见不到好天气。”,相应的画面是一蓝一黄两个卡通气团,在江淮上空打架,打得难解难分,雨就在这个地区一直下着,这样的动画就形象地说明了黄梅天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将抽象的气象因素(如冷、暖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拟人化,成为具象的形象,配以个性化的动作,就能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

2制作气象科普动画片的要求

动画对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将其做到真正寓教于乐、传播得力,还存在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2.1选题

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以避免知识性的差错。创作气象科普动画时,选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气象行业本身,但决不等于创作方在选择知识点时不受任何限制。相反,创作方必须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并应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且能够掌握的东西来创作。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知识出现差错。

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选择观众最关心的议题来创作。比如,面对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基于国人对体育运动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对体育知识的迫切需求,笔者就策划了一档以体育气象为题材的气象科普动画片《风云奇队》,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中,气象对体育技巧和成绩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是一般的体育媒体无法给予的,如自行车项目的领骑战术和雁行阵,都是因为风的影响才采取的;再如铁饼项目中,逆风更能出好成绩、射箭项目的风中纠偏等等知识点,都是有意思的,能对观众体育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

2.2知识点的引入、讲解

2.2.1紧紧围绕知识点,构架故事情节,应当避免故事与知识点“两张皮”现象。在国产科普动画片中,《蓝猫淘气三千问》是部比较有名的科普片,可惜的就是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故事仅仅起到引入知识点的作用,而在知识点讲解时就采用大段毫无想象力的解说,难怪许多孩子看到知识点讲解时就要换频道了。科普动画片中,科普知识是核心,是灵魂,故事情节是骨架、是血肉。两者必须达到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气象科普动画也不例外,动画是为气象科普知识服务的,动画不能为动画而动画,必须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故事情节,每一个情节都是为知识点服务的,要么反映知识点分解后的一个方面,要么起到知识讲解的阶段铺垫作用。脱离知识点为中心的气象科普动画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2.2.2知识点讲解的画面表现应当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想像力。毕竟,许多气象现象的表现、气象知识的原理都比较抽象。如果还只是采用旁白解说、人物对话等“语言性”占主导的表现方式,就不能发挥动画的形象表现力,更无法达到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气象科普动画要充分发挥动画手段的灵活性、表现力,对气象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风云奇队》片中讲降雨对弓弦的影响时,就把雨水分解为众多细小的卡通小水滴,这些活泼的小水滴蹦跳地进入弓弦材质的细孔处,使弓弦膨胀,变长,这样的讲解就比单纯地用雨水打湿弓弦的画面有趣。

2.2.3知识点的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对于科普作品来说,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精炼简洁、清晰明确的解释,才能避免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保证传播的通畅;只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才能增强知识点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气象科普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

2.3创作队伍的素质要求

气象科普动画的专业性要求创作队伍不但要具有过硬的动画创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创作中的气象科普知识。在此前提下,方能保证前期策划做出合适的选题、提案,撰写出合格的剧本,后期制作出恰如其分的动画表现。让气象科普动画更加准确、精彩!

3小结

借用动画载体,气象科普焕新生。开发气象科普动画片,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气象影视服务大众的又一重要手段。探索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发展方向,是气象影视工作者开拓创新,紧跟现代影视发展的具体体现。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制作,填补了我国气象科普动画系列片的空白,为实施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做出有益的尝试。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山歌;气象科普;宣传模式;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0-0026-03

0引言

气象科普宣传模式的创新是促进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的助推济和推动力之一。多年来,河池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开展:一是在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期间围绕主题举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内容包括在城区中心广场摆设气象科普板报、对外开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气象台、气象探测中心)、举办气象科普报告会、在地方媒体刊发气象科普文章及录制播放气象科普专题片;二是在每年10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气象科技下乡活动;三是不定期举办气象工作座谈会;四是在日常业务工作中通过手机气象短信和气象电子显示屏进行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何推进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发展,让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推动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河池市气象局以山歌为载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的工作实践和做法值得参考与借鉴。

1建立以山歌为载体的气象科普宣传新模式

在河池乃至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山歌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等独特的魅力深得公众的喜爱。广西河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民间素有以山歌来歌颂日常生产生活的习俗与传统。因此,2010年以来,河池市气象局紧密结合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歌文化,用山歌这一独特的宣传方式开展气象科学普及工作。

1.1气象山歌队伍建设

2010年起,河池市气象局通过对本部门20多位气象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山歌文化艺术的集中培训,组建了一支气象知识山歌传唱队伍。他们既是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气象山歌传唱的领头羊。此外,为激发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还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召集了近20位热爱山歌艺术的山歌手,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气象科学知识培训,并从中壮大气象山歌传唱队伍。

1.2举办气象山歌会,把深奥的气象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播到河池社会民众之中

2010年5月11日晚,由河池市气象局、河池市科协及宜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气象科学知识进农村山歌会”在宜州市北牙乡网山屯举行。山歌会以当地农民山歌手与气象山歌手对唱的方式进行。“自古农民住乡村,犁田播种五谷生;懂得耕耘就算了,还学气象做哪门?”,“农民辛苦种粮棉,风调雨顺得丰年;若是旱涝就减产,气象农业两相连”……。在一问一答的气象山歌声中,赢得了台下近千名观众阵阵掌声的同时,让农民朋友领悟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与基本原理。一场“气象知识进社区山歌演唱会”于2011年3月22日晚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广场举行。“近些年来好古怪,老天好像疯起来;天旱裂断大田坎,落雨水泡到阳台。”“人类活动太夸张,污水废气难收场;天上云层受影响,所以气候就反常。”……。通过当地社区山歌手与气象山歌手的擂台赛歌方式,向在场观众诠释了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3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山歌助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巴马县城摆歌台,望见歌友站一排;好比打牌先摸底,问你是从哪里来?”,“我们几个住河池,单位就是气象局;科普宣传到巴马,防灾减灾是主题。”一场“气象知识进机关演唱会”于2011年8月23日晚在巴马县寿乡广场拉开序幕。山歌音绕的寿乡广场歌台下前来观看的群众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其中穿插的气象知识问答,更掀起了晚会的高潮。本台山歌会,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给予2万元的活动补助经费,巴马长寿老酒等三家企业为活动冠名赞助10万元。开辟了我市气象科普活动与当地政府扶持和市场投入有机结合的先例,为我市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9月27日晚,“河池市十月科普大行动启动仪式暨气象知识进企业山歌赛”在河池市文化广场举行。这是气象山歌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交融,给广大群众带来一场气象科普知识的视听盛宴,进一步营造了山歌宣传气象科普的浓厚氛围。本次山歌赛吸引了众多商家和企业的积极赞助参与,再一次欣开了社会各界投入气象科普工作的热潮。

1.4气象山歌促进气象科普的互动性和传播力度

采用山歌这种群众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作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一改过去从事气象科普宣传所采取的由高到低的单向传输方式,不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导致社会公众对于传播的气象知识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选择和判断能力的缺点,激发了社会公众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所录制的数千张气象山歌会DVD视频歌碟,正在承载着气象科普宣传使命于河池社会民众中唱响。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山歌这种独特的方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是气象科普宣传形式的重要补充和良好途经。

1.5气象科普知识山歌的收集、整理和编写

在开展气象知识山歌“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的科普实践活动中,不但增强了气象科技工作者自身钻研气象业务科学知识,而且提高自身对气象科普的技能和认知能力。同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气象山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热情。培养出一支气象山歌编创队伍,通过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收集、整理、编写出较为系统的、具有针对性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气象科普山歌作品。《中国气象山歌》的出版发行,是以山歌为载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系列活动的硕果。

2河池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气象科普队伍依然薄弱

一方面从事气象科普宣传的人员都是日常业务岗位上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导致他们投入气象科普工作的精力非常有限,部分人员对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从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人员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科普知识普及方面的教育培训,导致科普宣传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不足。

2.2气象科普活动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河池市气象台自2004年成为“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来,已然成为每年一次接待在校中小学生接受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和认知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尚没有建立专用的气象科普场馆,同学们每次前来参观学习只能听、看,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和体验的操作平台(比如气温、降水量的观测等)。此外,通过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或其他手段和方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平台都没有得以建立和完善,严重制约气象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2.3气象科普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气象科普的对象涵盖社会各行业,但多年来我市的气象科普活动与各有关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互动不足,大多处于单干的被动局面,致使气象科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陷入了“瓶颈”问题。

2.4气象科普的经费支撑不足

河池气象科普工作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气象部门内部还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气象科普工作的推进与发展。

2.5气象科普的互动性不高

河池气象科普宣传由高到低的单向传输方式依然无法得到改观,导致了社会公众对于传播的气象知识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不能激发社会公众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象科普的实效性。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气象科普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科普队伍,一是从在职气象科技人员中筛选,按照个人自愿与组织确认相结合的办法,将那些有专长、有热情、有志向的气象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气象科技人员,充实到气象科普队伍中来;二是有计划地对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人员选派到相关高等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科普教育技能培训;三是从已退休的气象专家中挑选,把一些曾经为气象科普工作做出贡献的老专家充实到气象科普队伍中来,既发挥出他们的余热,又能壮大气象科普队伍。

3.2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普平台

河池市气象台继2004年6月成为“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后。2012年10月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前不久申报的广西自治区科技厅项目《河池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已获得立项支持。因此,首先应以此为契机,力争在河池市气象探测中心建立起气象科普场馆,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二是要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现有的《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气象信息网站、气象电子显示屏作为气象科普宣传的补充平台;三是要联合地方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部门,开辟气象科普专题节目、专版,借助于部门力量搭建气象科普宣传平台;四是在目前的各乡镇气象信息站周边搭建气象科普宣传长廊、墙报或展板,让气象科普宣传能够走村入户。

3.3强化政府引导、部门联合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加强与地方科协的联系,通过地方科协牵头,达成与其他部门学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采取联动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分别与河池市医学会、河池市林学会、河池市水产畜牧学会等联合开展相关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参与,提高气象科普向社会各阶层的渗透力。

3.4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确保气象科普经费投入

首先,气象科普具有公益性特点,需要各级政府在经费上给予扶持,以确保公益性气象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是吸收社会公益基金,根据“费用分担”原则,鼓励项目执行机构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其他社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起企业、民间基金会出资赞助的气象科普运行机制;另外,应推进气象科普的产业化发展,其中包括气象科普投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层次、气象科普管理体系企业化、气象科普经费模式市场化。努力实现政府的财政投入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不断推进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

3.5增强气象科普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气象科普的目的是为使人适应气候变化等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气象科普的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气象科普关系到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公民既是气象科普的受益者又是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气象科普工作只有改由原来的单向传输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方式来进行,才能提高其工作的时效性。

4结论

1)气象科普工作的主角是气象科技人员,调动广大气象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气象科普事业,加强气象科普自身队伍组织建设,是气象科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气象科普的对象涵盖全社会,鼓励社会各阶层的志愿者热衷参与气象科普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是气象科普工作得以向社会化扩展的保证;

2)气象科普工作须要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并紧跟时代和气象事业的发展步伐,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现实需求。无论是气象科普的内容、宣传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加以实践和创新,这是气象科普工作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3)科普的社会化、科普的市场化和科普的现代化是科学普及的三个明显特征。气象科普工作也不例外,只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使气象科普工作走上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建刚.西部边远地区发展气象科普工作的方法与途径[J].气象软科学,2006(2):87-91.

[2]吴云荣.气象科普社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江苏公众科技网,2010.

[3]李成芳.我国科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3,3.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气象;科普宣传;服务

中图分类号p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2-0029-02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气象部门把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准确把握气象科普宣传的“三个重点”即政府重视支持的政策点、城市规划布局的建设点、显现放大效应的实施点,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气象科普意识和知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1政府重视支持的政策点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它表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开始把气象科普宣传纳入到整体工作的部署之中,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市政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气象工作部门也因势利导,把科普宣传有针对性的部署到社会科普体系之中,积极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从气象部门单打独干向“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舆论宣传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善用媒体持续不断反映气象部门及科普宣传的各项工作,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是争取政府领导和部门重视和支持的有效方法。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经济日报》浓墨重彩宣传湖北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材料”上批示:“气象服务湖北发展,成效明显。”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批示:“面向基层,挖掘气象与经济的题材,是服务基层、服务经济、宣传气象的好做法,应继续坚持、拓展。”这些批示对于形成良好的政府支持和政策环境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推进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和考核体系。继2012年《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之后,今年7月1日,《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办法》即将实施。这些法规明确了由气象部门负责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和设施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和农村、社区、基层单位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当地相关工作计划,确立了气象科普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实现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组织管理序列,气象科普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争取由地方政府给予科普宣传人力保障。深化在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等场馆气象科普展示区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在风景区、人员集中区建设气象科普项目,提高气象科普的影响力。联合教育等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科普基地、红领巾气象站和社区气象站。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气象科普宣传,在组织人事部门指导下,推进气象知识进党校、行政学院。进一步培育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等。

2城市规划布局的建设点

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养,需要一定的城市建设载体。城市和乡村在规划布局时就应在用地、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在整合气象部门和社会投入的同时,预留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同时,预留部分墙体、公交车身、道路广告牌等载体进行气象科普公益宣传。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集聚广大居民群众的社会基层单位,根据不同区域和特征的居民群体,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品牌响亮、针对性强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湖北气象部门在武汉百步亭、南湖等社区建设示范科普点,找到了一条三轮驱动,三方受益的新路子:气象部门有条件,拿器材,敢投入,见效果;社区有需求,有热情,出地拿电,服务提档升级;科协有动力,普及知识,科普走进千家万户。

气象科普宣传只有在社区乡村每个角落都“接地气”,真正做到平民化,并运用到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中,才能为保障保证社会和公众的生产生活,群众安危冷暖、减少财产损失创造条件,从而使人民群众在科普宣传中受益,进而成为推动气象科普宣传的群体和动力。湖北气象部门在全省建成气象科普示范村、示范基地300多个。还先后在武汉、荆州两个部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了城郊菜篮子工程气象服务、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气象服务的试验,在襄阳、宜昌两个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了主要特色经济作物气象服务试验,开发推广了6类26种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并采取各县气象局分区组织的方式深入种养大户进行了直通服务。

3显现放大效应的实施点

注重把握社会公众需求,全方位地开展常态化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气象科普的覆盖面、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宣传示范效应进一步放大,是湖北气象部门推动气象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经验。

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气象科普教育。目前,全省已建成3万人的基层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部门联络员和重点单位安全员等气象“四员”队伍,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灾知识宣传、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湖北通过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做好气象“四员”队伍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培训工作,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省市两级的党委中心组学习还邀请气象专家作了20余场科普报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还被纳入了省委党校的日常教学计划。

抓住重大的、关键的气象灾害性天气事件,放大气象科普宣传的效应。既抓住影响城市运行的暴雨渍涝、影响农业户外作业安全的雷电灾害、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雾霾天气开展预报预警服务宣传,也针对公众的关注情况做好相关科学普及工作,都对气象科普宣传具有积极的重大推动作用。2012年6月武汉发生烟霾事件,气象部门及时向主流媒体新闻通稿辟谣,还组织专家到网站接受在线访谈,有效发挥了“减压阀”作用。

通俗易懂的气象读物是科普宣传工作的得力法宝。近5年来,湖北省气象局组织创作气象科普文章近3000篇,陆续出版了《风云气象》、《气象志愿者手册》、《我们身边的气象》、《农村气象信息员服务手册》、《风云漫话》等科普书籍。

参考文献

[1]叶静,杨黎黎,等.气象科普宣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3(2).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农村;气象科普;现状;问题;对策;广东湛江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合理地利用气象知识,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1]。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以至在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2]。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帮助和支持农民了解和掌握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措施,是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

1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目前,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异。以湛江市气象局为例,气象科普工作主要由市气象学会承担,针对农村开展科普活动。

1.1大力宣传气象知识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组织气象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组织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播放气象科普片、介绍气象业务流程、演示天气预报方法、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观看图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向农民赠送相关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和vcd,如《湛江气象实用手册》《如何应对气象灾害》《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等。

1.2开展探索气象科普在农村的宣传新模式

我国农村气象科普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农民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由于主导者和接受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科普效果差。为摆脱这种困境,湛江市组建了气象“娘子军”,这是一支由各镇(乡)、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本人自愿和乐于服务的基层妇女干部组成的农村女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职责是负责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气象部门搜集上报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情况,以促进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针对,提供更加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农村女气信息员还可以做好农村气象知识和农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农民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形成系统工程

当前,气象科普队伍主要集中在气象部门,气象科技人员本职工作繁重,难以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加上气象科普经费来源不稳定,制订的一些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具体措施,往往因经费不到位而难以组织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间歇式的,且活动时间短,没有连续而深入到农户进行科普教育。气象科技的宣传教育没有形成定期化、制度化,缺乏长效机制,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2.2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就听什么或接受什么内容,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由于双方没有互动,农民缺少真正参与的过程,往往会因为无法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提供的科普内容就不一定符合农民的“胃口”,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

当前农村气象科普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这表现在:一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多样化,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呈现个性化特点。而当前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众化气象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个性化特点所要求的精细服务产品。二是内容单一化。单纯的晴雨、空气温度、湿度和风要素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如果将普通天气预报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服务信息综合加工,将气象与农情信息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比一般天气预报更加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便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会更受农民欢迎。例如湛江全国首创的“农情气象”正式开通以来,许多农民尝到了甜头。吴川市吴阳镇部分虾农按“农情气象”提示的“3月阴雨天气连绵、虾塘水温低、虾苗容易得病”等信息而推迟虾苗放养时间,虾苗成活率达90%以上。

3对策

3.1建立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新格局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社会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期稳定的运作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取得实效。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气象部门的科技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支持、气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和媒体有效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气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项目带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科技、农业、林业、水产业等相关学会、协会的合作,与县、乡、村、学校等各级各单位共同筹划,加强基层气象科普软、硬件建设,增强科普力量,以确保取得实效[3]。

3.2加强农村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新时代农民迫切了解气象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需要,完善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议。一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强农村现有宣传渠道的开发,如在农村公共活动室投放气象科普读物,利用村务公开栏、党员活动室等各类基础设施,开办气象科普活动站和科普宣传栏,扩大气象科普宣传覆盖面。二是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利用气象部门独特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通过“湛江农业信息港”、“村务e路通”等网络资源搭载农业气象科普知识,惠及更多人群,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三是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培训,组织每年不少于1次的集中学习和不定期的分片、分批培训,培养其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员、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员、气象服务需求的反馈员、气象基础设施的协管员、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3.3丰富气象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加强与地方科技等部门的联系,在开展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方面积极合作,探索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4]。如与移动公司合作,开拓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服务;与科协合作,开展气象科普“大篷车”、科普夜校等活动;与农业、水产部门合作,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气象灾害防治、特色水产养殖等技术。双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共同营造科普的良好氛围,既节约资源,又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一举两得。二是根据湛江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区域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业气候适应性风险评估服务,为确定适宜发展的优势气候区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土壤墒情观测网络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针对市场对反季节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展温室、大棚蔬菜和花卉生产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气象条件预报,为其提供气象服务保障;结合雷州半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开发对虾、蚝、珍珠、江瑶柱、鲍鱼等养殖规模较大的海产品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5-7]。

4结语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树立公共服务理念,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力争气象科普能力与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杜尧东,陈新光,王广伦.广东“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气象,2006,28(4):1-4,29.

[2]孙传范,王??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5):76-79.

[3]高金辉,袁长焕.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理论观察,2006(5):155-156.

[4]王辉,郑细华,李增勇,等.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广东气象,2008,30(6):45-46.

[5]周榕贞,钮亚,陈青娇.关于强化网络气象科普功能的思考[j].福建气象,2009(5):66-68.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5

围绕20**年世界气象日“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主题,大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宣传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现代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加大社会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为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保障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XX市气象局20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韦玮

成员:王锋、刘鸿飞、霍寿喜、凌旺福、张杰、杜跃华、郭丹、盛婷婷。

三、活动内容及任务分工

1.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活动内容:到“全国气象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灰河乡东风小学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和气象科普体验活动。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业务科、基本站、学会、影视中心、办公室

责任分工:

业务科: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联系学校、媒体(报社和电视台)及活动宣传报道。

影视中心: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开展气象科普讲座(ppt)。

基本站:现场指导学生开展科普体验,场所:校园科普馆、观测场。

学会:负责宣传资料准备发放。

办公室:做好车辆等后勤安排。

2.开展气象科普广场宣传

活动内容:在市中心铜都广场设置宣传展台,运用展板、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气象科技知识咨询等手段,进行气象法法律法规、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气象与农事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科技知识。

活动时间:3月23日上午

责任单位:学会、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

责任分工:

学会: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制作宣传条幅、准备宣传材料及活动宣传报道。

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分别负责相应宣传资料的制作,各安排1人参与现场宣传。

3.媒体宣传气象日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3.23主题纪念活动。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平台,围绕气象日主题,结合当前防灾减灾、春耕生产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热点,向社会各界广泛活动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1)3·23期间,与市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报道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先进事迹。

责任单位:办公室、农网、为农服务组。

责任分工:

办公室:负责联系市电视台,和车辆安排。

农网中心:负责相关资料的准备。

为农服务组:按照要求联系好乡村信息站,做好配合。

(2)3月20日—3月23日,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农村预警广播、气象短信、电子显示屏、铜陵气象网、铜陵农网、微博等手段,向社会宣传本次纪念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责任单位:气象台、影视中心、农网中心

责任分工:

气象台:负责编辑制作96121、12121、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博的宣传内容并进行宣传。

影视中心:负责编辑制作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主持人解说词、农村预警广播的宣传内容并进行宣传。

农网中心:负责在铜陵气象网和铜陵农网页面制作浮动宣传画面进行宣传。

4.开展气象科技知识进乡村活动

活动内容: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春播气象服务,组织为农服务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现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指导农民春耕春播生产,推进3.23纪念活动进乡村。

活动时间:3月17日—3月23日

责任单位:为农服务组、气象台。

责任分工:

气象台:制作各种宣传材料。

为农服务组:负责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乡镇信息站,开展现场服务和纪念日的宣传推进活动,以及活动宣传报道。

5.开展3.23纪念专刊进机关活动

活动内容:向市党政机关、各有关单位赠送纪念世界气象日专刊,提升气象工作影响力。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办公室

责任分工:负责将中国气象报3·23纪念专刊赠送到市党政机关及各有关单位。

6、积极开展“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作品征集活动

活动内容:

(1)“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征集活动:通过铜陵气象官方微博征集“我身边的气象故事”。网友可讲述自己或家人、朋友在生活中关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经历,分享交流自己气象防灾减灾的经验或自己关注的气象灾害。

(2)“镜头里的新气象”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通过镜头,记录铜陵气象相关的摄影作品,展示铜陵气象事业发展和铜陵气象人的精神风貌作品。活动于3月下旬启动。

活动时间:3中旬

责任单位:气象台、学会

责任分工:

气象台:气象台在铜陵气象微博开展主题活动,并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微博互动活动并转发相关内容。

学会:组织会员参与省、市局微博话题“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相关活动。

四、活动要求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6

1.1明确科普工作的社会定位科普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论是政府投入的面向全社会免费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如科技周、科普日、科普进校园等大型科普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栏等科普基础设施,还是一些nGo组织建立的科普网站如“果壳网”等,都是提供全社会共享,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科技传播与普及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共同利益、关系到社会长远的发展需要并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社会事业”[3]科普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如果将一个社会的科学创新能力比作金字塔塔尖,那么,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正是这个塔尖的庞大基座,没有这个坚实的巨大基座,就没有那迸发创新的灵感与火花的塔尖;科普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良好补充,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它具有自主性、生动性、趣味性、可实践性、可选择性等特点,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既可弥补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难以直观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可使成年人有接受终生教育的机会,这正体现了国家倡导的终生学习理念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科普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能为城市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普环境

1.2.1构建良好科学传播氛围科普的开展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崇尚科学的风气,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文化的倡导,是娱乐至上还是崇尚科学,这需要一个氛围的构建!丰富的、令人喜闻乐见的科学传播手段构建出的科普资源环境,能够为社会公众营造触手可及的良好的科学传播载体;对国家科普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宣传,能够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对科普的重视,从而引导和提高社会公众对科普的关注度;对现有科普资源如科普网站、科普书籍、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进行宣传,能够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科普的兴趣,奠定科普自觉的基础,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构建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能够让科学普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社会公众吸取科学知识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像摄取食物一样变成日常功课,如果从孩童时代就处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中,热爱科学自然很容易成为人们一辈子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强行灌输所难以比拟的。

1.2.2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科普法》强调“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在“第三章社会责任”中对需要承担科普责任的部门和群体作了详细规定,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及群体都有履行科普工作的职责,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科普工作的开展更多地取决于各部门本身的科普意识强弱,意识强的,这项工作开展得多一些,意识弱的,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少一些。以气象部门为例,由于该部门有着长期坚持开展科普工作的优良传统,目前已建立了以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主导、各级气象学会具体承办、各级气象业务部门协助开展的国家、省、地、县4级气象科普体系,2007-2012年的5a间,142个部级、79个省级、186个地市级气象科普基地接待参观者850余万人次。蓬勃开展的气象科普,使得全社会的气象意识得到增强,增进了社会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关注,促进了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的极大提高,理解气象科学、利用气象科学知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趋利避害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大为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科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而有效的科学普及工作,又可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1.2.3增强社会科普意识科普是一项社会事业,它强调社会参与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必须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动员尽可能多的有科普能力的单位、团体、组织和个人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调动民众接受科普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能让科普活动成为“没有观众的演出”。

1.3提升科普能力

1.3.1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的基础。“科普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基层科普设施(如科普画廊、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站)、数字科技馆以及其它具备科普展示教育功能的场馆(如青少年科技馆)等类型。”[5]。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普经费逐年增加,重要科普场地———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迅速,但从全国来看,由于部分科普场馆在建成后缺乏后续投入、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展品无法维修、更新和扩充,专业管理和讲解人员缺乏,展教形式无法丰富生动,导致展教功能削弱甚至难以为继,门庭冷落,参观者寥寥无几,处于“守摊子”的状况,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科技馆平均接待观众量和单位建筑面积接待观众量与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2]。

1.3.2丰富科普活动内涵、提升科普活动质量科普活动是体现科普能力的载体。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普论坛、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等等。每次科普活动都应从受众、内容、主题、场地布置、参加人员,活动资料发放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既有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又能传达活动组织者的科普意愿。同时,科普活动要不断丰富内容,充实内涵,在科普内容上既可涉及基础科学知识、生产生活常识,也可包括灾害防御与处置的基本技能等,比如遭遇不同自然灾害时如何自救、逃生的应对方法,生活食品、用品优劣的判别方法等等,形式上可加强趣味性互动式体验科普,以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如可确定科学主题,借鉴国外“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普展览理念,精心设计参观者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的大型科普展览活动,如在气象科学普及方面可以“大气奥秘”为主题,设计大气环流的游戏式展览活动,让参观者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一粒水分子是如何演化成各种天气现象。

1.3.3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科普工作的开展,尽量扩大受益面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目前科普活动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缺乏科学的、创新性好的科普活动策划,科普资源分配不均、各部门开展科普活动各自为政,科普活动的覆盖面有限,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有“马太效应”现象存在,多寡不均,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因此,应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如尝试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等科普资源、教育部门组织推荐学校,在中小学、特别是面向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开设常规化的科普课堂模式来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等,以扩大科普的受益面,提升科普社会效益。

1.3.4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那堂精心策划、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形象的“太空一课”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航天员通过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得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堂妙趣横生、堪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普及课,对于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示范意义,科学,通过这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能够做科普的人恰恰都是优秀科技人才,“有一瓶水才能给人半瓶水”,否则,以己昏昏,又如何能使人昭昭呢?因此,要破除传统观念,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层次科技人员兼职参与科普,加强科普组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络,让那些乐于做科普的科技人员能够有通畅的渠道参与科普。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创新科普工作思维,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1.3.5加大科普经费筹集力度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推出了题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报告,提出这样的理念:“如果广大公众不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没有科学素养的民众,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世界的变化已使得科学素养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为少数人所特有”[7],科普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面向所有国民,必须坚持其公益性原则,在经费筹集上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措。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交流中心,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年保障经费4千多万加元,均为财政拨款。美国航空,航天展览馆的经费也由政府拨给。[8]同时也要广开经费筹集渠道,将《科普法》中关于“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等条款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参与、社会捐赠(包括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吸引社会力量办科普。

1.3.6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优秀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科普图书、科普音像资料、科普展览、多媒体科普游戏等。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科普工作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通过制作多媒体科普宣传资料、建立科普网上课堂、开发科普趣味游戏网站、完善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速、直接、互动性良好的传播媒介等等,建立权威的科普知识渠道,使优秀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提高优秀科普资源的社会利用程度。

2结语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7

2017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云识天”。我局根据省、市局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今年的主题,并结合我局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强化落实

2月下旬,我局就着手准备今年的气象日宣传工作,成立了以局长龚庆为组长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宣传方案,提前征订、印制了宣传资料,制作了宣传戗牌,并召开会议对活动方案进行详实的布置,落实了详细的人员分工,相关人员各就其位,各负其责。龚局长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准备。

二、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1、通过短信平台进行宣传

我局在3月22日和23日两天通过短信平台向市委、市zf领导、zf部门、乡镇园区、专业服务用户、全市气象信息员等发送手机短信近800人次,内容是: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主题:xxx,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小学生体验气象工作

3月20日,城郊小学学生来到我局,切身体验气象工作。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气象观测场、测报中心和预报服务中心,并观看了科普宣传片。气象科技人员为小学生们讲解了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科技人员提问,表现出对气象工作的深厚兴趣。

通过参观体验,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今后要多学习气象知识,多关注气候变化。

3、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乡村行活动启动

我局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乡村行活动于3月21日正式启动,围绕“xxx”的主题,气象科技人员走进乡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在农民广场,通过现场宣传、发放科普材料、播放宣传片、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气象科技人员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学校,气象科技人员特意运用多媒体为师生们举办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详细介绍了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师生们均表示获益非浅。校长拉着科技人员的手,真诚感谢气象局的同志把气象科普知识送到到校园来。我局将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乡村行活动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深入开展,通过以点带面、扎实工作,为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4、气象局对外开放

为了使公众更好的了解气象工作,学习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科普知识,我局提前5天通过短信平台和《高邮信息》报向社会各界了气象局对外开放的公告,并于气象日当天对外开放,供市民免费参观。

三、媒体广泛宣传报导

3月21日我局在《扬州日报》区域新闻、3月21日在《高邮报》上发表了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主题文章。3月23日高邮电视台对我局现场宣传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导,并在24日晚上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播放。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8

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以举办座谈会、报告会、讲座、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本地实际,丰富宣传内容,突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争取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二、精心策划,开放日活动有实效

世界气象日对外开放接待社会公众参观活动,是加强宣传的重要形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气象展馆、展厅、科普基地及有条件的开放气象业务场所,通过参观讲解、专家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

三、拓展渠道,媒体宣传工作有内涵

加强与当地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集中优势资源和宣传力量,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契机,结合当前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热点,通过召开新闻会、通气会,向社会媒体平台提供纪念日活动新闻通稿和主题宣传片,举办专题访谈(网络、电视、电台),采用报刊专版、专栏、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活动信息。通过电视频道、街头显示屏、公交电视等载体,播放气象科普专题影片,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努力扩大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着力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深入基层,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

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组织编写、制作或向相关单位联系购买各类气象科普宣传品。要抓住科普宣传的良好契机,集中在世界气象日前后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小组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活动,送书刊、送展览、送讲座。要结合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组织气象信息员交流培训,通过气象信息服务站传递气象科普知识,逐步形成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

五、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组织、指导和总结工作

切实加强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领导,制定详细活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确保安全,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9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充分利用气象预警**、**等现代气象科技,充分发挥气象**和气象**的作用,围绕农业建设和发展,广泛进行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为“三农”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以气象科普为阵地,普及推广气象科学知识。

我局充分利用气象科普阵地。采取板画、宣传单、广场科技走廊,同时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日、科普月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气象科技知识。为了更好地在农村普及气象科技知识,派出技术人员及**到各乡村进行宣讲,使他们成为气象知识、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员,气象灾害信息的搜集员,气象服务要求的反馈员,防雷安全的协管员,气象科普的宣传员。

二、以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气象观测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县农业发展方向需求,县委、县政府在决策防灾减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和研发项目过程中,十分讲求科学性,十分注意效益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和环境保护原则,对天气要素的要求更加严密和严实。我县在各农业大乡镇布放了**,每个村有一名气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气象的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气象工作;防雷宣传;科普;思考

夏季是雷电多发的季节,因雷击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繁,为了使群众具备一定的防雷能力,气象部门应该做好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基层的气象工作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求通过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使群众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

1以防雷宣传为手段,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在雷雨多发的夏季,雷电对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的破坏更是致命的。气象部门要结合地方的工作实际,联合电力部门做好防雷安全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使普通民众能够掌握一定的防雷基础知识,从根本上降低雷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基层的气象部门在科普知识的宣传上,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目标,面向地方实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气象知识的宣传效果,防雷知识的宣传上也是如此。为了增强群众的防雷减灾能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气象部门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张贴防雷的公益广告以及印发免费的宣传手册为手段,同时也要配合基层的政府机构和电力部门,做好群众防雷工作的技术支持,提供相关的气象资料配合民众进行建筑的防雷改造。

2目前基层防雷宣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全国各地的气象部门在防雷宣传的进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宣传经验,有比较多的开展方式,例如:在固定的气象宣传日一般都会举办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对防雷知识的了解;在雷暴高发的夏季发放防雷宣传小册子;进入校园给广大中小学生普及防雷知识等,都有不错的宣传效果。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气象宣传工作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各界民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还存在有不少问题。

2.1宣传形势较为单一,缺乏实效

防雷知识的宣传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传统的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世界气象日的单一时间,并不能真正起到加强群众对防雷安全的重视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应该对日常的防雷工作有足够的重视,气象部门应该在针对雷电多发的季节,以及容易被雷电威胁的地域进行重点宣传,注意创新宣传方式,达到提高防雷宣传效果的目的。

2.2宣传人员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工作,一般由专业的气象专家进行,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心大部分都在科研上,不能专职进行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因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宣传人员,气象部门大力开展气象宣传工作往往成为空话。基层的气象部门应该结合地方工作的实际,建立其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以专家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以专业的宣传人员为骨干,加上业余的兼职宣传人员共通组成,使气象宣传工作规范化,提升宣传工作的效率。

3改进基层气象防雷宣传现状的有效措施

经济的发展使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城市和农村的防雷任务都比以往要艰巨得多,公众对气象防雷科普知识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民需要掌握房屋建筑的防雷措施,城市居民需要掌握日常用电中的防雷应急手段,为了改进基层气象防雷知识的宣传现状,气象部门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3.1严格执行防雷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

针对我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国家推出了防雷减灾条例,气象部门在宣传防雷措施时,需要向群众讲解防雷减灾条例中的操作规范,在气象部门发出雷电天气的预警之后,群众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可能降低雷电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气象部门要督促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做好公共设施的防雷保护工作,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3.2建设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

基层的气象科普知识任务繁重,普通民众缺乏对气象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基本的防雷知识的掌握,要想高效地进行防雷工作的宣传,就要依托与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基层的气象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宣传队伍的工作任务,通过专家讲座和进修学习的方式,提升队伍内骨干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推动气象宣传工作的快速进步。

3.3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改善防雷宣传的效果

因为防雷工作对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对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不仅仅是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工作,气象部门在平时也应该进行有效的防雷宣传,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在宣传防雷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多采用实际的防雷事故例子引起群众的警惕,引导群众以科学的防雷手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4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

在网络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工作也应该采用比较先进的形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在雷电高发的季节及时进行预警,通过网络媒体资源以及通信服务的平台,将雷电预警信息及有效的防雷手段及时传达给群众,提醒群众加强对雷电的防护,提高防雷工作的工作效率。

4针对农村防雷宣传工作的构思

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下,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的防雷要求一般比较严格,然而在雷击事故高发的农村,尚缺乏有效的建筑防雷要求和电网防雷要求的规范化,不少农村地区的群众甚至认为雷电的伤害事故是不可预防的,因此未来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深入基层,到群众中间去,做好农村地区的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农村的防雷宣传任务区别与城市,在雷电高发的夏季,正是农村的三夏时节,农民一般都在户外活动,容易引发雷击事故,在宣传过程中,要引导群众在恶劣天气时避免户外活动,避免停留在高处,以免遭受雷击。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防雷措施,要引导群众按照操作规范使用家用电器,在不用电器时要拔下插头,在雷雨天气时候,要切断家里的总电源,以避免雷电对家用电气的破坏。

农村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部门要给予农村建设单位以设计意见,提倡房屋的安全选址,尽量避免在高出周围地貌的地址上建房,避免潮湿地区以及下方有金属矿产的地域,不能在高压输电线路的附近进行施工,这些地方都比较容易发生雷电事故。在建造房屋之前即注重防雷考虑,能够有效避免居住之后的防雷事故。

5结语

在雷电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基层的气象部门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的不断进步。基层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逐步展开,以主城区的宣传为重点,兼顾农村的防雷宣传,以集中教育为手段,依托于学校、医院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群众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如网络平台以及手机通信平台,进行广泛的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参考资料:

[1]孙阳.农村防雷宣传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3).

[2]金雯晴.基层防雷安全宣传策略[J].科技资讯,2012(06).

[3]敖国天,连健,陈春,周恩黔.浅谈检测站防雷减灾宣传工作[J].贵州气象,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