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7:38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1

1.实验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

1.1确立实验教学的桥梁地位和作用

确立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地位和作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

认真规划设计实验教学课程,编写实验教材,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有的是专为某一专业开设,如“报刊电子编辑”之于新闻学,“电视摄像”之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平面广告设计”之于广告学;有的是相关专业共同开设,如“电视广告”之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与广告学,“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于所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等。当然,凡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传媒类专业都可以选修。到目前为止,已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实验讲义近30种。

追踪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创设与媒体技术同步的系列实验教学技术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技术设备与技术支持。

1.2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如“媒介经营管理”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零售报摊调查,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分组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问卷统计的基本方法,而且对报业市场的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校园DV大赛等,或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1.3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能够促进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媒体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践行“开放式办学”的教学理念,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0寸,积极与广东省各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有机延伸。已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主要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珠海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21Cn网站等18家单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设“专业训练营”等项目作为学校实验教学与媒体实践锻炼的桥梁。中心重视与传媒业界合作,为学生举办各种专业训练营,包括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广东电视台合作的“暨大电视采编特训营”,与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合作的“暨大。省广'广告兵法’训练营”等。专业训练营采用“系统化的业界讲座+针对性的业界实习”方式,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业界的经验和最新的运作模式,从而使学校实验教学与传媒实践接轨。此外,中心与香教学获得了业界的有力支持。

1.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拓展实验教学的辐射力,把实验教学与校园文化、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能力。

1.4.1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支持学生结合专业特点,策划组织与专业实践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一年一次的“新闻传播节”,两年一次的“广告节”,还有DV大赛、摄影大赛、校园公益广告大赛、报刊电子编辑排版大赛等。这些活动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九并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4.2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中心积极组织学生以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参与“挑战杯”、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或其他研究项目。目前我院学生申报的“挑战杯”项目中有7项获得部级、省级或校级奖励。

中心与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电视收视率的数据分析及广告投放的市场分析研究。学生还可进一步在有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科研论文,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对优秀研究论文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1.4.3与自主创业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借助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自主创业项目。如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就让学生自己联系客户,组成品牌服务小组,为客户提供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制作、媒体投放等服务,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如下几点。

2.1实验教学方法

  2.1.1案例式教学

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传媒作品作为观摩的案例,在制作节目前提供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利用投影及时地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案例的设计思想。例如在“电视节目制作实验”的“制作短片”实验项目教学中选取了“欧洲杯足球赛直播”宣传短片作为案例,利用在电视播出节目中录制的相关素材,用现有非线性编辑系统讲述如何实现案例中的“叠画”、“画中画”、3D运动画面、色彩校正、不规则运动字幕等特技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港亚洲电视台成功合办“电视主持人,,培训班使实验时强化,而目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匕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1.2项目式教学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报刊电子编辑实验”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项目,开展项目教学。譬如“要闻版编排设计”实验项目,布置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相关素材设计、制作一份要闻简易报刊。又如在“新闻节目直播模拟”实验项目教学中,学生就对当时新闻与传播学院与BBC中文网合作举办的“媒体角色与社会发展”论坛进行现场直播。此外,中心还联系了传媒业界,给学生提供节目的播出平台。近两年联系了凤凰卫视、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让学生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验教学直接围绕相关实际项目来展开。

2.1.3研究式教学

指导学生对传媒实践与传媒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学生可利用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参与诸如“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利用尼尔森的电视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收视规律与广告投放规律进行专门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2.1.4互动式教学

已形成多层次的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和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2.2   实验教学手段

2.2.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2.2.2  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例如:为电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建立了“电视新闻节目系统专题学习网站”,此网站于2007年10月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三等奖;为报刊电子编辑实验课程的教学建立了“报刊编辑学习资源库网站”等。

2.2.3专业训练营

与传媒业界合作,有计划有系统地举办各种专业训练营,聘请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系统讲授传媒实务操作中的技能、技巧,再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传媒的某项或若干工作,迅速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如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与广东卫视合作的“暨大电视采编特训营”,与广东省广告(集团)公司合作的“暨大.省广'广告兵法’训练营”等,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2

关键词:3G时代;手机广告;广告效果;广告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93-02

由于3G技术的应用,人类正走向“实时互动传播”的3G时代。3G时代的到来将使手机广告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艾瑞网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广告市场规模将由2008年的5.3亿元迅速发展为2012年的55.2亿元。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我们坚信,手机广告的未来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但是,3G手机广告当前仍未走出传统手机广告的阴影,其效果的优化是困境突围的关键一步,需要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关注。

一、手机广告的定义与分类

纵观国内各类学术文献与研究报告,到目前为止,手机广告并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权威定义,大家众说纷纭,谁也不愿接受谁的观点,但又都没能给手机广告下很好的定义。据笔者对手机广告的浅薄研究,结合3G手机的媒介特性及消费者心理与营销方式的变动,冒昧的给手机广告做出以下定义:手机广告是基于手机的个人移动多媒体特性,以文字、图片、二维码、语音、视频及游戏等形式作为信息表现形式或载体,通过各种手机终端有偿的为目标消费者以能够实现实时互动的途径传播产品、服务或品牌信息,从而促使传播的两极主体更好、更快、更多的获得利益共赢的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广告学主要研究的是商业广告,笔者也只是就商业型手机广告进行研究,因此,这个定义并不囊括公益型手机广告。3G时代,传统大众传播理论中传者与受众的概念将变得模糊不清,因为3G手机互动性极强,在3G手机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手机用户、广告主与各类运营商之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相互传播信息、产生影响。基于这点,笔者在定义时没有采用“传受双方”的说法,而替之以“传播的两极主体”。

按表现形式可以把手机广告划分为短信广告、语音广告、视频广告、游戏广告、植入广告、网站广告、搜索广告及无线定位广告等类型。有研究者根据手机广告制作、主体的不同特点将手机广告的传播模式分为以下五类:1.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2.以网络内容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3.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4.以专业广告制作、商为主体的模式;5.基于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互动回路模式。[1]

二、3G时代手机广告效果优化研究的三大视角

3G时代,手机广告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行业地位,基于各种因素优化广告效果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广告主的青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3G时代,影响手机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手机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传媒市场变动、手机用户结构及消费心理的变化、精准营销与整合营销传播的实践三大方面,这也是研究3G时代手机广告效果优化路径的主要视角。

(一)手机媒体技术变革引发的传媒市场变动

2009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tD―SCDma和CDma2000的3G运营许可,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3G时代。3G技术是变革性的媒体技术,3G时代的到来使手机能够与传统媒体更好地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移动多媒体。有学者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许将来只有一主流媒体,那就是手机。用手机可以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看杂志、上网。”[2]3G手机兼具传统手机与有线互联网的优势,表现出两大特点:第一,用户伴随性更强,关注度更高;第二,传播精准性更佳,互动性更好。

媒体技术变革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最主要而直接的当然是引发传媒市场变动。同时,由于3G手机是一种个人移动多媒体,它对传媒市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它媒体方面,也体现于其自身。简单地说,3G手机作为一个大类媒体,是一股新的媒介力量,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它在各大类媒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必将日益上升直至独占鳌头。但3G手机也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概念于广大手机网民已不陌生,并且3G手机自身又有无线定位、掌上银行等各种新功能,由此就有了它内部的分化。3G手机内部哪些媒体形式会处于优势地位很难预测,可能某些形式会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也可能是“各领三五年”。

广告与传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广告都要依赖媒体,媒体的性质、公信力、影响力和受众结构对广告活动及效果的影响十分大。科学的媒体策划能够大量提升广告效果。广告又是媒体创收的主要渠道,是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媒介生态的作用也很大。手机广告在3G时代如何借助科学的媒体策划提升广告效果,会因为各类媒体形式地位的不断变化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议题。手机广告的青睐会使各类媒体形式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位,但变化终究还是要发生。比如,当前发展势头良好的是手机报刊广告,艾瑞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报刊广告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5.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1.2亿元,再到2012年的22.3亿元,年增长率均达100%以上,它占中国手机广告整体市场份额的比例也将相应从2010年的31.0%上升到2011年的37.2%再到2012年的40.4%。不过,谁也不能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手机报刊广告会是什么情况,别种媒体形式广告是否会异军突起。

(二)手机网民结构及消费心理的变化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公民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个人权益的保护受到很大重视。传统的手机短信广告是一种强制性接收广告,侵犯用户权利,干扰用户正常生活,以致人们非常反感。2008年,央视“3.15晚会”催生了分众无线的“短信门”事件。“短信门”事件极大的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是手机广告与手机用户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

3G时代手机广告要想获得健康发展,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科学准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有利于手机广告的精准投放,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提升其广告效果。手机网民结构及消费心理的变化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影响手机广告效果的消费心理因素主要有:1.缺乏信任;2.心理价位;3.习惯性排斥;4.推崇权威;5.从众心理。[3]基于此,可以从以下五大方面优化手机广告效果:第一、提升手机广告可信度;第二、给予消费者优惠;第三、有针对性的投放高质量广告;第四、提供权威认证;第五、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3]但是,在3G时代,影响手机广告效果的消费心理因素将会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艾瑞网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手机网民总体上呈以下特征:1.从年龄来看,主要是18~34岁的年轻人,他们占手机网民的比例高达84.9%;2.从性别来看,男性占主体,比例达80%左右,女性仅占20%左右;3.从收入来看,70%左右的手机网民月收入在两千元以下;4.从学历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多数,比例为60%左右;5.从职业来看,学生、蓝领、基层管理人员占主体。另外,手机网民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以2009年的调查数据来讲,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南(32.5%)、华北(21.7%)、华东(15.1%)、华中(14.1%)、西南(8.8%)、西北(4.0%)、东北(3.7%)。不过,变化是不断发生的,对比艾瑞网每年的研究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各类数据都在不断变动。正因为不断在变,所以不断会有新的手机网民消费行为研究课题产生。

(三)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整合营销传播(imC)概念出现,经由唐•舒尔茨、汤姆•邓肯、特伦斯•辛普等知名学者的研究,imC理论迅速发展并对广告学界和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世纪性的总结与化生。[4]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要旨,是讲求营销传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4]未来的营销传播,永远是整合营销传播。[4]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任何单一的营销传播手段都不可能成功执行营销,全球广告业正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型,即从综合性广告到整合营销传播。[5]武汉大学黄迎新博士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关系、对话,意思即imC的成功实践应从战略层面进行,它注重企业与消费者的平等对话,进而发展和维系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手机广告的直接目的是为产品、服务销售及品牌塑造与维护服务。但是,通过对整合营销传播内核的了解,我们发现,手机广告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切实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及喜好,注重依据消费者数据库进行精准营销,从而达到我们在定义时所强调的“利益共赢”目的。移动运营商在尊重手机用户的前提下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将是3G时代手机广告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手机广告从主题的确定,到诉求方式、媒体形式和表现风格的选择,都应以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为消费者喜闻乐见,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提升,才能构建起品牌与消费者长久的、良好的关系。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还要求手机广告必须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同广告信息之间不能发生冲突,以形成广告效果的合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手机广告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手机广告能够有效地为整合营销传播服务,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会促使手机广告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未来几年,在3G技术的推动下手机广告毫无疑问将获得巨大发展。基于3G技术给手机媒体的革命性地位及其庞大用户群,国内广告界已对手机广告普遍开始重视,发达国家先行的手机广告运作也能给我们大量的启示。3G手机广告在发展中自然会出现一些困境,但是只要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手机广告就一定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慧.手机广告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2009(3).

[2]陈刚.对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思考[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5(11).

[3]丁娟.基于消费者心理因素的手机广告效果优化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11(5).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3

关键词关联延伸双头版与索引市场细分整合营销

在制定正确媒介战略的前提下,媒介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是具体实施战略,实现媒介盈利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文拟从内容、发行、广告三方面出发,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变思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既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内在定律,也是媒体获胜的法宝。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生产内容,还包括了广义上的内容扩张和整合。一方面,对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担任的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角色,以信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生产出属于媒体自身的有特色的产品。很多媒体都紧紧抓住这一定律,并已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根据美国着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理论,读者选择媒体的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费力程度的规律是:报偿程度越大,受众越愿意选择。如《南方都市报》日常的促销是送牛皮袋、圆珠笔、水、纸巾等。其中送牛皮袋是一箭三雕:增加发行量、给报纸本身做广告、给商家做广告获取广告收入。2006年的广州报纸改版热,《信息时报》和《新快报》都采取了实物附加价值促销,前者改版首日赠送更使当日报纸一早就卖完。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读者容易冲着实物报偿购买报纸,降低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在创办初期或者改版时期使用可以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使用则反而可能亏损,因为报纸是双重销售,一方面把报纸内容销售给读者,但是这部分是亏损的,另一方面把读者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但如果有效发行量下降,这部分也很有可能因难以弥补发行损失而亏损。因而选择实物附加价值时必须慎重,选择目标受众感兴趣的赠品为佳。

3.整合营销策略

《经济观察报》的经营者指出,报纸的同质化时代来临,营销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报的营销技巧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一,大报级的发行量。它一创刊就以大报的发行量见于世人,给人以成熟大气的印象,一年之内成为国内三个着名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为其下一步融资奠定了基础。第二,用金钱换时间,后发制人。降低发行价,把利润给销售商,争取强有力的发行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渗透,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建立目标读者数据库,实行“精确销售”。这与Dm杂志异曲同工。这种有的放矢的发行方式,营销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便于考核和管理。第四,竞合策略。与出版社合作,实行联合销售。第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监控各地营销活动。第六,直接促销零售商,间接促销读者。它使零售商感到有利可图,促使零售商积极向读者推销其报纸。第七,实施“超级售点计划”。③其实是设一些地点进行重点销售,大力进行促销活动。《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在于它勇于寻求新的营销方式,创新发行思维,以争取市场为目标,在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跻身前列。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营销三四律”,能够在一个市场中占据前三位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占据市场,市场的第四位是第一位报纸回报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策略”。

三、广告辅助,实现盈利

媒介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广告辅助。媒介广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媒介产品间接卖给广告商;二是给媒介产品本身卖广告。前者直接实现经济效益,后者则是通过对媒介产品的介绍推广,提高媒介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媒介产品的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经济效益。从媒介产品营销而非广告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分析后者。

现在媒介越来越重视对媒介产品本身的形象推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它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定位,这种定位一般来说通过内容的传播逐渐形成。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借鉴了市场营销策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仅仅是给报纸、一个栏目,甚至一个节目做广告,比如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G4出动,除了在本台做广告,还分别做车体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形成一种亲民的形象——大众化,关心民生小事,具有亲和力。这种推广事实上证明是成功的,受众一看到这个节目就会联想起“街坊”等词语,正切合了节目定位。又如广州的两大电视台的两个有竞争关系的节目——《今日关注》和《今日报道》,都分别为自己做了电视广告,诉求重点在于新闻的接近性、专业性、关注民生。

为媒体做广告表面上损失了广告收入,实际上长远来说,是不减反增。因为在媒介时代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谁就拥有话语权,媒介的竞争,就是影响力的竞争。而对于大众传媒,影响力大意味着巨大的广告资源。另外,媒体在选择广告媒体的时候应考虑到节目定位与广告载体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4

关键词:关联延伸双头版与索引市场细分整合营销

在制定正确媒介战略的前提下,媒介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是具体实施战略,实现媒介盈利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文拟从内容、发行、广告三方面出发,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变思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既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内在定律,也是媒体获胜的法宝。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生产内容,还包括了广义上的内容扩张和整合。一方面,对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担任的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角色,以信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生产出属于媒体自身的有特色的产品。很多媒体都紧紧抓住这一定律,并已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

 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5

一、进军全媒体,在新机遇中迎接新挑战

随着新兴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带来的传播革命,各种媒介正经历着由“裂变”到“聚变”的过程,多种介质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成为大势所趋。不过,在全媒体时代,传媒进行全媒体转型的路径与模式尚不清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不成熟,这为传媒变革发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报业集团全媒体实践的探索就更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更大的挑战性。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自成立以来,果断进行内部机构重组和人才结构调整,大力进行运行机制创新和品牌塑造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1月,全媒体中心举办盛大的成立典礼,“媒立方”一炮打响,从主题理念、LoGo设计、宣传用语,到系列广告、衍生产品、实体雕塑、品推手册,直到最后的成立典礼暨品牌推介会,各个部分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创意丛生、相得益彰,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和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2月28日,全媒体中心倾心打造的“中国娇子天府榜样——2010年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再次让各界人士充分感受到全媒体中心的锐气与活力。与此同时,借助在“威远煤矿透水事故报道”、“四川道孚草原火灾报道”、“2011四川省两会特别报道”、“2011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抢眼表现,全媒体中心的创新性运作理念和多介质平台立体传播优势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

实践证明,全媒体中心的成立,不但有利于拓展新的传播媒介、延伸传媒产业链、带动传媒经营由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型,还可以抢占发展先机,填补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市场缝隙,并通过多种介质媒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聚合更多的受众、夺取更大的市场、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全媒体中心的成立仅仅迈出了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的一小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转型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实而言,全媒体中心需要同时应对报纸、互联网、无线媒体三条战线的短兵作战。天府早报虽然近年来在与直接竞争对手的近身缠斗中逐步占据主动,但尚未确立绝对优势。四川在线作为本土门户网站,竞争对手较多,竞争态势严峻。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门户网站一直面临着缺乏盈利模式的难题,对于四川在线,强化区域资源的独家掌控打造区域门户特色,同时依托区域门户打造垂直型网站集群,将是一条重要的突围思路。作为西部第一家手机报的华西手机报,在遭遇同城竞争对手阻击的同时,也面临产品亟需升级、运营商垄断用户和渠道、盈利模式单一等发展瓶颈,必须在保护华西手机报存量业务的同时,加快无线产品研发升级,创新业务、拓展领域,打造全新的无线媒体平台。

二、布局全媒体,在新战略中做好新定位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的战略发展定位:融聚集团的品牌、内容、资源优势,创建与全媒体发展相适应的公司化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聚合新媒体资源整合平台、新媒体战略投资平台、新媒体技术研发平台、新媒体业务孵化拓展平台功能,通过参股控股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全面进行传媒产业升级,涵盖网络媒体、无线媒体、平面媒体、数字出版、游戏、社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服务等领域,打造西部最大国内一流的全媒体集团。我们已经和正在一些领域做出了有益尝试。

完成了全媒体中心平台融合和资源整合,打造全媒体生产流程、实现全媒体一体化运营,建立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相辅共进的机制与模式。

正努力打造新媒体战略投资平台和新媒体业务孵化拓展平台。看准项目,收购、投资参股新技术公司或新产品项目,重点在于通过与专业公司的合作,不断追踪新媒体发展的技术趋势,并与集团资源很好地对接,占领新媒体发展前沿;同时引人业内外资本,成立新媒体业务的实施公司,从而建立适合于新媒体发展的机制。

正大力建构多载体多层级的新媒体产品系列,包括:以四川在线为依托的互联网新闻门户和分类都市生活社区,特别是强化网站垂直地域社区的理念,进一步贴近用户的需求,并尽力规避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的竞争;大力发展付费手机报和分行业的免费手机杂志,联合电信运营商创办面向大众的手机产品,以弥补传统媒体在年轻受众中下降的份额;推出依据位置聚合新闻的手机客户端,逐渐形成社区媒体;依托互联网社区,开展基于位置的团购服务,将新闻、资讯与地域性广告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发展互联网视频业务,尝试手机视频业务,将新闻多载体传输;推动及时新闻短彩信播报业务,提升传统媒体新闻的快速传播效率,加深用户对媒体的依赖。

将建构多媒体内容生产和用户数据分析及广告平台。依托合作伙伴资源,大力推动新媒体平台建设,围绕多媒体内容的生产、聚合、传播建构业务支持平台和运营平台,做到内容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间,在电脑、手机、平媒之间流畅地运转。同时对读者做深度的分析,为精准广告投放提供依据。

将通过新媒体业务的扩展,积极争取和引进政府扶持资金和资源,建立数字媒体基地,从而为引进资金、项目奠定基础。

三、发展全媒体,在新形势下寻找新路径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6

[摘要]当今中国报业处在一个最需要服务集成而又最缺乏服务集成的时代。虽然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运营环境及机制管理的不完善造成的,但它更多地揭示了当前我国报业经营者服务集成理念的滞后。报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本文从我国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目标选择、集成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未来报业应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我国报业经济运行的主战场,将从有形的内容产品转移到全方位挖掘客户价值的集成服务。

[

关键词]报业经济有形产品集成服务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源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C0565)

一直以来,我国报业经济运行始终围绕纸质媒体这一根本形态,竞争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规模化的扩张来追求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这种逻辑的缺陷就是,报业只是单一产品的提供者,受众是单向度的人,其市场开发和对受众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和单向的。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互联网及其技术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电信、多种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的产业边界,形成了新型的融合产业结构,而且还继续在某些新领域内深化发展,演变新的重叠与融合,而且将会带来全体信息通信业的融合,并逐步向其他传统行业渗透。而正在发生的通信业和广电之间融合的结果使双方的重叠领域越来越重要,最后使传媒和通信领域之间现有的边界消失。

按照二次销售理论的逻辑,报业只要把内容做好了,就能吸引最多的人,利润也就来了。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报纸内容作为产品并不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很多时候,报业靠高昂的内容投入所获得的受众资源,往往带不来丰厚的回报。因为,第一次销售和第二次销售本质上是脱节的,受众和广告主是具有不同需求和特质的主体。在报业组织内部,采编部门考虑的是第一次销售,广告部门考虑的是第二次销售。这二者的价值一旦没有得到结合,就不可能形成一致的价值点。这种采编与经营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传媒界比比皆是。有的媒体赚得了人气却赚不来财气;有的媒体内容甚至有些过度优化,但广告收入却与之不对称。这些媒体的老总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家对媒体的内容评价很好,但广告商就是不买账。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开始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转移,报纸的“注意力资源”逐渐减少,广告资源同时下降,媒体经历着由大众到小众的分化过程。大量集中的广告往往只能是无的放矢,无法做到针对不同读者需求提供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一份发行量为200万份的综合性日报,发行量不可谓不大,但如果分散到全国,每个省仅仅在5万份左右,对于广告商而言,这种传播价值显然如同鸡肋。以《参考消息》和《体坛周报》为例,其绝对发行量虽然大,但如果分散到全国各个市场来看,则显得十分稀少,而且读者群体特征并不突出。喜欢足球的群体可以从性格上概括为一个明显的类别,但从购买力和消费偏好上却没有办法界定。

报业经济运行靠什么?传统的导向是靠产品。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靠的是服务。产品、资金、技术、人才,这些要素无不关系着报业的成败,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使报业赢利,报业赢利靠的是这些要素集成为一个系统。因为,单一能力容易模仿,系统能力才是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

一、集成服务:我国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目标选择

“整合营销”理念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始人唐.e.舒尔茨博士。作为企业管理学范畴前卫理念,“整合营销”对转型时期中国报业实践大有裨益。但整合营销需要“中国版”,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营销,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是一门时时发现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艺术与科学。一般而言,营销活动可以归纳为4p理论: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产品代表生产技术的发展;价格代表产品的定价策略;渠道代表分销渠道的选择;促销代表销售产品的方法。1964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4p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划时代的变革,并成为多年来市场营销实践的理论基石。

然而,美国营销理论专家罗伯特·劳特朋1990年发表《4p退休,4C登场》一文,提出了4C理论,向4p理论发起挑战。他认为营销应以客户(Consumer)为中心;满足客户在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方面的需求,加强与客户的沟通(Communication)。他认为,大众营销时代已经过去,整合营销时代已经来临,企业要对消费者进行分众营销,乃至一对一的营销。

集成服务赢利模式正是一种基于4C的营销理论,将广告、公关、促销、消费者购买行为、员工沟通等这些曾被认为相互独立的因素,看成一个整体,进行重新组合集成。

迈克·波特说:“企业的任何战略都必须以持续赢利为目标。”如果说战略是舵,那么,驱动舵的手是什么?是什么驱动企业的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呢?答案就在于:运行模式。因此,运行模式实质上就是赢利模式。媒体经营与企业经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报业同样需要找到持续赢利的战略,找到战略背后确保报业持续不断赢利的舵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赢利模式受到挑战,新的赢利尚未成型,到底应该采用什么赢利模式成为报业感到困惑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集成服务模式正在被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媒体悄悄地进行探索,只是目前还缺少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这种赢利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而已。

当前,无论是晚报还是都市报甚至党报,竞争越来越强烈,但竞争的“火药”都集中在市场的终端,尽管决战终端本身没错,但关键是决胜还停留在比较低端的战术上。在传统报业运营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资料的消耗,只是发生了价值的转移,但自身并没增值。这一现状给当今报业经营管理者的启示就是,决胜市场终端离不开集成服务,可以说,集成服务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利润源泉。

所谓集成服务模式,就是指报业经营跳出“二次销售”模式,从以生产者为主转向以消费者为主,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内容、智力、品牌资源优势以及基于自身政治身份的外界资源优势,通过专门的营销机构,从单纯的广告经营转向多元服务,不断拓展报业经营空间,积极开拓衍生领域市场并实现赢利。简单地说,集成服务就是一个品牌价值延伸和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

集成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围绕消费者进行多元服务。在这一模式下,报业除了常说的发行和广告版面销售外,还可以依托其品牌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与广告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地了解广告商的营销目标,策划出更好的服务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联网时代,集成服务模式应成为我国报业赢利模式的目标选择。

一、集成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

那么,与传统的报业赢利模式相比,集成服务模式有些什么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选择集成服务模式?这些问题驱使我们不得不对集成服务模式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集成服务模式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报业经营从要素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传统报业的赢利模式注重内部生产,着重从战术的角度深入挖掘传媒内部资源优势,这是一种以有形产品为中心且产品附加值不高的要素驱动型经营模式,这一模式下的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自主创新能力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了报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集成服务模式则立足于全局,站在战略的高度从报业宏观环境出发,以消费者(受众)和客户为中心,注重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注重内部环境中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是一种寻求整合报业外部资源的创新驱动型经营模式。

作为国内报业标杆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抓住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的大好机遇,借助这一盛事,充分整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社会资源及名人资源,利用《广州日报》作为亚运会官方合作媒体的权威身份,采用创新的集成服务方式,突破常规,贴合亚运宣传的主题和节点,通过常规+创意的产品组合、报纸+网络的多媒体整合,使《广州日报》取得了品牌和经营的双丰收。吸引了广汽本田、中国移动、斯柯达汽车、台湾啤酒、东风本田等客户分别冠名了“亚运金牌榜”、“中国代表团奖牌榜”、“中国代表团战绩表”、“眺望伦敦”等热门栏目。

在集成服务模式下,报业经济紧紧围绕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展开,并且在营销过程中,注重保持与消费者的交流与互动,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维系消费者,并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关系。报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受众的需求。

美国一家创办于2005年的新闻与分析网站,是最近10年来最成功的出版界新星,仅仅6年就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网站之一,而且还实现了盈利。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独立访问量,5月份,该网站以网络形式出版的《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2010年该网站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闻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显得一枝独秀。2011年2月,美国在线(aoLinc.)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

美国这家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纯粹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秀《赫芬顿邮报》6年战胜100年,代表了一种建立在新的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新模式。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它有另外12000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二是报业经营从推动式营销转变为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服务模式吸附高质量广告商。广州亚运会期问,《广州日报》在亚运城mpC,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报网互动直播厅,在亚运会的核心位置打造全媒体殿堂,并充分整合集团资源,邀请体育界名人、明星、金牌得主做客亚运直播室访淡。由中国移动独家冠名合作《广州日报》全媒体亚运直播室,大洋网开设专题页面,报道亚运直播室访谈内容,包括访谈视频直播、4期“秒杀答题”活动、“竞猜金牌”、“139说亚运”等互动有奖活动,将中国移动的业务巧妙贯穿其中。无线手机平台“每日有奖竞猜”、“我来说亚运”、“全民竞猜金牌数”、“亚运拍客”等手机活动推广。活动吸引了高达10万人参与。

世界一流的客户服务能够把你同竞争者区分开来。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商业真理,但很少有报业能够付诸实践。传统报业赢利模式以生产者为出发点,决定了它的营销模式是推动式营销,即报业作为卖方通过宣传、促销、价格变动、产品优惠政策向买方推广产品,报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是推动式消费,消费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集成服务模式则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这决定了它的营销模式是嵌入式服务。在这一模式下,互动性非常强,报业通过与终端消费者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形成合作式的双赢交易关系。

《赫芬顿邮报》创造的奇迹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报业要想获得超额利润和回报,就要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组合集成消费者这一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报业在寻找新的赢利模式时,应该先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的赢利模式能不能吸收资源?能吸收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有没有活力?能不能调动消费者的热情?这些资源有没有可持续性?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赢利模式就是成功的,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的赢利模式就要调整。

传统报业如何改进业务流程,使内容生产、产品营销、广告营销等通过系统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形成增值链?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新角度看,把报业的外部价值链与内部价值链有机地整合起来,积极借助第三方支付营销思维模式,有助于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增值机会,从而延伸增值链,增强竞争能力。

在集成服务模式下,报业为了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还通过消费者建议和投诉系统进行市场调查,追踪消费者的满意情况,收集历史数据,通过充分的互动,将消费者的要求与报业生产整合起来,挖掘消费者独特需求的潜力,并按照买方的要求和报业自身的能力设计产品、提供服务。通过创意策划、产品组合、资源整合、渠道扩张与价值链的构建,实现赢利能力的最大化。

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方面,集成服务模式应引入美国学者罗塞·里夫斯(RosserReeves)在上世纪50年代首创的USp理论(UniqueSellingproposi-tion).即独特销售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义是消费者从广告中得到的东西,不是广告人员硬性赋予广告的东西,每个广告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主张,即购买本产品将得到的明确利益;而且这一主张一定是该品牌独具的,是竞争对手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

三是报业经济运行主战场从有形产品向集成服务转移。

传统报业的运行特点是: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产品策略为基础,经由其掌控的配销渠道加以促销:注重宣传产品的特性和功能;面向那些无显著差异的消费大众来销售大量制造的规模化产品。而集成服务模式则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双向运行原则。其运行特点是: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双向沟通为基础,通过双向沟通和消费者建立长久一对一关系;注重品牌资源的整合匹配:服务至上,提供个性化营销策划服务,使品牌渗透消费者认知,获得美誉度的提升。亚运期间,《广州日报》推出为读者提供亚运相关指南的亚运“三响炮”——“观赛指南、旅游观光、文化演出”小册子,以及极具珍藏价值的亚运3D图片,在报纸之外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广州日报独家承办的亚运会官方会刊、亚运会官方杂志,吸引了中国移动、王老吉、中国工商银行、香雪制药等亚运会官方赞助商投放广告。

同时《广州日报》通过与读者充分互动,为广告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平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帮助广告客户在亚运平台上营销品牌双丰收,也实现了广告收入的提高。亚运期间,《广州日报》开展了“亚运祝福短信征集”、“评选亚运十佳口号”等活动。广东移动独家特约“亚运名人面对面”系列访谈,结合广东移动“139说客”的业务推广,《广州日报》“139说客”微博首页轮播图片,宣传亚运名人面对面活动,并发动“139说客”上的亚运名人面对面圈子,连载每期报道。结合广东移动“139说客”,《广州日报》为客户量身定做栏目,将该公司的品牌、产品、服务以及亚运官方合作身份等元素有机嵌入。

《广州日报》还借助亚运盛会的报道与宣传,提升了作为城市主流大报的品牌形象。在跨媒体报道平台上,增强亚运广告营销的影响范围,吸引多个媒体争相转载。

美国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几位学者合著的《发现利润区》认为:某个行业的赢利区间是可变动的,在整个价值链上游走,有时候整个行业都存在利润,也可能整个行业都无利润.如所谓的夕阳产业。发现行业的利润区,关键在于发现行业赢利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高,体现为高利润区,其他或是平均利润区,或者是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

事实上,对企业经营者来说,集成服务早已不陌生,但绝大数报人对它的理解还非常肤浅和片面,在经营领域长期被一些报纸媒体所忽视。

三、未来报业应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就我国传媒消费者结构而言,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传媒消费行为出现分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于进入市场的传媒而言,就是要选择自己服务的对象,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的阶层需要不同的传媒服务,只有满足了目标受众群的需求,才会获得市场竞争地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求、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只有第一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一级需求。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动因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因此,需求预测是营销活动的起点。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分析中心教授张国良将受众选择传媒时的期待总结为:“适时、适地、适需、适量、适型、适价、适应”等7个方面,即在传媒接触与使用时:时间上的自由度如何,空间上的自由度如何,内容上的针对性、重要性、趣味性如何,数量上的丰富性,检索上的便利性如何,形式上的生动性、多样性如何,角色上的平等性如何,费用上的经济如何。根据上述期待的内容分析,越是满足上述期待高的媒体,就会越被受众选择,符合的项目越多、程度越高,受众的满意度就越高,传媒被受众选择的几率就越高。

报纸不但要充分利用报业自身的内部资源,同时还要利用自身独到的关系资源,包括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客户资源等,全面协调、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为客户提供与其发展战略和营销体系对接的整合营销服务。

就我国报业目前的实践来看,传播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正在成为不断产生奇迹的行业。技术革命正不断降低信息获取及的成本和便利,这给传统报业催生了新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pC、i—pad等随身移动终端与大屏触控移动终端的出现,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全时陪伴读者的媒介渠道,并成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接受终端。由此,报业的角色应由新闻信息提供者转向综合信息平台的服务者,报业从业人员要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报业应该逐渐成为内容以外的商业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集成者、提供者,真正回归到报业之所以被称为是媒介的本质上来——成为各种商业资源、社会资源、人脉资源、信用资源等集成匹配的中介、平台、枢纽。换言之,报业应该成为链接各种资源的“节点”,在这种“节点”上的价值的构建中,报业的价值空间也达到了极大的拓展。由此一来,资源集成的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事实上,资源的匹配集成能力决定集成服务的成败,也决定着交易或合作各方能否实现共赢,而资源的匹配与集成能力又与报业经营者有没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关。

我国报业目前的产业链还比较单一,很多报纸至今仍采用“经营报纸”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采编部门强调“内容为王”,发行部门则强调“渠道为王”,思考问题的层面还停留在某个部门和单张报纸上,而不是思考如何通过资源的科学与合理分配、使用,最大限度谋求资源价值的实现。就报业广告经营而言,过去报业仅仅以内容为平台做广告,获得所谓“二次销售”,其价值发挥空间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单一依靠卖广告的赢利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传媒业,传统报业仅仅被认为是一个汇聚分享内容的平台和中介,经营战略定位的是报纸经营和销售,产业链价值主要依赖于报纸广告和发行;而作为信息业,传统报业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能够使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经营战略应定位于产业资源的经营和销售,产业链不再局限于纸质报纸,而是要在整个产业链进行上下游延伸,乃至跨界重组和配置资源。事实上,在促成商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汇聚整合的前提下,报业也可以超越内容本身,找到自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广告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18-03

一、引言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媒体融合时代下,当前广告行业的业态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广告学教育来说,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广告创新人才成为主要培养目标。其中,广告专业理论课程对学生基础理论素养训练、合理的知识架构的搭建以及自学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理论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成为关键。

二、供给侧改革下,广告业和广告学教育现状

(一)广告业态变化日新月异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广告传播本身带来了冲击。所谓媒体融合,指的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既包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终端互相融合、互相连接,也是传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传播技术的变化对广告传播主体、广告传播对象和广告传播的内容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树立大广告和融合媒体广告的意识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广告传播的对象――消费者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他们的生存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从追求标准化的大众转变为追求品质化、场景感、专业性、仪式感、个性化的精众,通过品牌的仪式感与内容场景,建立生活的场景感,才能有效地唤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2.广告传播的主体发生位移,中心传播向平台传播转移[1],以往有限数量的大众传媒传播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主的社会化媒体。过去,广告主通过广告公司其广告业务,并在媒体机构上打广告;如今,企业除了做广告外,逐渐将越来越多的广告费用投入到自身的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进行新媒体的商务传播。

3.广告运作需充分挖掘新增长点,需要在学会运用新媒体,驾驭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注重整合营销传播,将活动策划、公关手段以及新闻传播与广告营销进行整合。

4.媒介生态格局使得“人人皆是传播者”,新的媒介平台提供给消费者续写广告创意、进行体验以及加入广告行动成为可能,研究消费者使用新媒体的心理,如何利用消费者进行主动参与传播已成当前广告传播的重要议题。

总之,在这个全民皆有媒体的时代里,传播越来越碎片化,有效的广告传播也已从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喧嚣又毫无意义的大众传播,上升为利用全媒体,真正置身于消费者生活中,传递更加恒定品牌价值的营销。

(二)广告学专业重实践不等于“广告无学”

国家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广告行业的业态变革自然会反映在广告教育上。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对其在如何培B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的广告学教育现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1.广告学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里属于新闻传播学科,事实上,由于广告学是一个跨学科专业,许多广告学专业根据各自的院校属性和师资配备各有侧重,有侧重传播依托新闻传播学科,有侧重营销则依托市场营销学,而侧重设计则依托艺术设计进行办学。

2.为了能让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适应社会要求,开设有本专业的大多数高校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都加大了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实训课程的比重,甚至放任学生社会实践不加指导;同时弱化理论教学,消解理论课教师权威,导致学生知识架构不合理,基础理论素养差,对本学科认识走入“怪圈”,更导致了“广告无学”误解的加深。

三、广告理论课程改革路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指出:“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2]”目前,广告教育的总体目标必须适应广告行业的整合传播营销趋势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此广告学专业办学目标应为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与广告传播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职业素质的“厚基础、善创意、重实践、讲合作、强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广告传播人才。

创新性复合型广告传播人才需要具备以下能力:首先是具备对市场进行分析认识、对现代广告进行策划、创意设计、执行和管理、能熟练运用各类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体进行广告、品牌传播及公共关系策划广告运作及媒介运作能力;其次,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创造性思维用于现代广告的策划、执行和管理,对品牌进行创新营销创意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践基本知识储备。其中,理论是对生活世界有系统的说明,理论可以拨开现象找到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告学专业理论课程改革要创新理论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同时通过“以赛带教”、与企事业单位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方式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课程之间互联互通,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广告实践,在广告实践中检验理论,从而使得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现效果最大化。

(一)科学设置理论课程,构建科学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面对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和广告专业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际需求,结合广告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当务之急要不断修订完善教学体系,合理对广告理论类课程进行矩阵编排。广告学理论课程以“广告是什么”、“如何做广告”、“如何做好广告”三个核心问题,将课程可设置为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以及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如表1所示)。

其中,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课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开设,通过讲授广告学、传播学原理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告的科学性,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奠定广告活动能力基础。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在大三、大四开设,通过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及数字营销下的媒介策略基本知识的讲授,是学生掌握在广告项目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具备的市场分析能力、客户能力、全运营能力、渠道分析能力、媒体能力、企业危机公关能力。

如果将前两个理论知识模块看成是专业理论知识模块的话,那么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则是通识教育模块,可以根据本专业所在的院校的学科资源,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之中,并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加大与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选修,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修养来开拓眼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广告的运作原理。

(二)“以赛促教”,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相互结合

科学的理论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它来源于从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广告学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体现在:一方面,讲理论需要有鲜活的案例,或实践同步的要求,而且讲授广告理论要比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储备量大,知识更新快;另一方面,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不受到学生的喜欢。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目前的广告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赛带教”,在课程中引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时报金犊奖、戛纳幼狮等广告赛事,让学生必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广告赛事的创作中去理解和运用广告专业理论知识,对具体广告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作为一项由教育部指导的文科竞赛活动,已经连续举办8届,目前在国内高校有较强的影响力,日益成为检验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该赛事在每年的春季学期举办,命题单位是有赞助商提供,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命题单位的相关产品及服务进行调研、体验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创作不同的广告作品。在项目运作中,从创作初期的市场调查、竞争者调查、消费者调查,到中期的广告策略制定、广告创意激荡,再到后期的广告内容的执行全过程是一次完整检验《市场营销》《广告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研究》《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实务》《数字营销》《广告美学》等课程中所涉及的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边创作边思考,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将教师仅仅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教会学生整合知识和创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来发现知识结论以及背后的因果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自学能力。

笔者作为广告学专业教师,通过将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期间,将专业课程与大赛相结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大赛相关命题的创作,共在影视类、广播类和策划类获得2项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8项全国三等奖、23项全国优秀奖以及100余项省级奖项,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双导师”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相通

对广告行业对实践性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的现实情况,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广告学专业所需要的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具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具有丰富的业界实战经验,但种种现实原因让高校难以留住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专任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广告实务经历,虽然具有广告学硕士或博士学历,但大多数人实际经验为零[3]。面对这一尴尬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坚持项目引入教学和“双导师”教学模式,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进行深度合作的方式来优化师资队伍,拓宽学生实践实训的渠道,加大培训及与业界互动的力度。所谓“双导师”教学模式是指:

1.高校与协同育人平台共建单位设立组织机构进行明确分工,通过定期举行实践项目交流会,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实践基地的项目需求,商讨可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并共同进行明确项目的执行要求和考核标准。

2.根据真实社会项目的需要,分别在校内和协同育人平台的共建单位各为实践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3.最后组织专家审核项目进程及建设情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构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广告实践的互联互通。

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教授认为:“广告教育应该是融通技术、艺术和学术这三个因素的。技术,这是操作层面上的话语;艺术,这是审美层面上的话语;学术,这是理论层面上的话语;三者不可偏废,三足鼎立,才具有稳定的美。[4]”如果说广告学课程体系中广告学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更多地为解决广告执行层面的话,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广告行业整合传播营销趋势需要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广告人才所需的审美修养、理论素养和创新思考能力是需要依托广告学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来共同实现。因此,在新形势下,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探索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刘星河.全媒体时代广告教育新模式建构[J].中国广告,2012(2).

[2]柳斌杰.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新增点[J].中国报业,2006.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8

2005年4月16日,“2004―2005年度中国广告风云榜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经理,《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总经理梁洪文当选为“2004―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广告经营100人”。但是,熟悉他的人并没有在颁奖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此时,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分析两报第一季度的经营状况。

“2004―2005年度中国广告风云榜”评选组委会授予梁洪文的颁奖辞是:先进的经营理念――用版面做媒体、靠策划去运作,科学的内部管理――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优异的经营业绩。

五次改革五次浪潮

梁洪文进入新闻媒体的第一个角色是记者,成为广告人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1988年,山东的报业市场出现了第一份晚报――《齐鲁晚报》,并迅速培育起了读者市场。但是,当“晚报、晚报、《齐鲁晚报》”的叫卖声传遍大街小巷,当每天看晚报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的生活习惯时,晚报的广告创收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1993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齐鲁晚报领导研究决定,从编辑部的业务骨干当中通过竞争选拔人才承包广告部。

在这之后,《齐鲁晚报》广告部又进行了五次重大的改革:1995年第一次改革,广告部“一分为二”,引入竞争机制,这是《齐鲁晚报》在广告经营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正是这次改革,让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在记者岗位上已小有名气的梁洪文迈入了广告领域,成为他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7年第二次改革,“合二为一”,形成“上统下分、统分结合”的体制;1998年第三次改革,更高层次的“合二为一”即“上统下分,有分有合”的体制;1999年第四次改革,内勤统一管理,外勤放权经营;2000年第五次改革,整合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广告经营队伍,成立了两报广告中心。作为改革的参与者、策划者,以至后来的主持者,这五次重大改革就如五次浪潮一样,不仅推动着齐鲁晚报广告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也使梁洪文成功地转型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广告经营管理模式。

谈起自己的“广告管理经”,总结这五次改革,梁洪文认为,晚报广告经营管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分”与“合”辩证地结合了起来。“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活力,祛除惰性,提高效率;“合”是为了加强统一协调和管理,减少内耗。该“分”的“分”,该“合”的“合”,在“分”的基础上“合”,在“合”的指导下“分”。“分”与“合”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齐鲁晚报》目前这种既高效又规范的广告运作模式,这是晚报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得来的宝贵经验。

“大树底下不乘凉”

梁洪文闲暇时喜欢下下棋、打打牌,他认为这是智者的游戏。小小棋盘方寸之间,不见刀光剑影,落子之时却也惊心动魄,功败垂成。该出手时要有胆量,长远发展要有谋略。或许在他心中,这颇像济南的报业市场,下棋便也是对自己智谋的演练。

《齐鲁晚报》的广告“封杀”曾在新闻界产生过巨大震动,梁洪文对这个行动的命名是“市场份额返利法”――“客户有选择媒体投放广告的自由,我们也有广告版面销售的自由。”

“市场份额返利法”的产生是有背景的。2001年,《齐鲁晚报》鉴于同城的竞争对手过于夸大发行量,对自己有贬低,由此开始对广告进行控制,让客户进行选择。《齐鲁晚报》要求广告客户所投放的报纸广告版面必须有80%以上的份额投放到《齐鲁晚报》,根据投放比例对客户进行返利。如果客户投放的广告版面比例不足80%,《齐鲁晚报》将不再接受该客户的广告。在这种排他性的措施下,大的广告客户为了在山东全省打品牌,基本上都只在《齐鲁晚报》投放广告。《齐鲁晚报》的广告价位远高于其他几家竞争媒体,在客户广告投放额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版面的控制,实际上大部分广告投放额也就到了《齐鲁晚报》。

在这种广告控制下,新进报纸很难打破壁垒,梁洪文称为“大树底下不乘凉”,他认为,虚拟的对手也是对手,设想对手长大以后的情况,就必须现在开始控制。这种被竞争对手称为“完全不平等的竞争”让梁洪文得到了各种不同的评价,但他还是将这个政策坚持了下来――是显著的经营效益让他有这个决心和信心:《齐鲁晚报》广告收入2001年―2003年平均递增22.5%,2004年实现广告收入4.2亿元,同比递增21.6%,预计今年可达到4.8亿元。

整合资源塑造品牌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单靠广告创收的媒体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媒体必须尝试产业化运营,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持优势。那么,如何走出一条媒体的产业化运营之路呢?梁洪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用市场化的手段整合资源是媒体产业化运营的重要手段的结论。

在梁洪文的视野里,现代传媒拥有的优势资源很多。以报纸为例,读者、信息、品牌形象、版面和栏目、传播渠道都是可以充分挖掘、整合的资源。他曾专门撰文《整合资源――媒体产业化运营的重要途径》,阐述自己在这方面的见解。在实践中,他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其中,在“用版面做媒体,靠策划去运作”的指导思想下,他独辟蹊径,把经济专刊作为报纸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突破口,取得了成功。

“满足并引导读者需求”,这是许多媒体在稿件采编时所遵循的原则,但梁洪文认为,在这种传统的办报观念下,报纸版面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报纸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难以寻觅到真正有突破的发展途径。大家的精力往往放在几个竞争对手和自己报纸的稿件版面比较上,这使版面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战略性的实质创新。

现代办报的理念应当是怎样的呢?梁洪文是这样分析的:重视市场化运作,用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办报。他认为,报纸要把读者的要求和自己的中长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去考虑,要有一种投入意识、市场培育意识,更要有一种市场推介意识。这种办报理念决定了版面的设置必须确定一种发展目标,能够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报纸发展的资源优势,而且还要克服“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充分挖掘每一个版面的资源,让它产生更多的效益。

2000年,在济南报业市场上有多家报纸混战的情况下,《齐鲁晚报》提出了提升品牌和品位的战略。与此同时,大众报业集团也对《齐鲁晚报》、《生活日报》两张子报进行了广告、发行业务的整合。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梁洪文主持了两报的经济专刊的改革运作,他采用板块责任人负责制,推出了房产、汽车、家电、健康、教育等工作室。他给经济专刊确立的办刊目标是:一要读者爱看,二要业内厂商关注,三要为报纸创收。

现在来看,经过短短的几年运作,《齐鲁晚报》的《齐鲁楼市》、《都市车界》、《现代教育》、《今日健康》等专刊已渐渐成为报纸在相应行业内的子品牌。这些经济类专刊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并且在相应行业的厂家、商家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梁洪文相信,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和读者的日益细分,经济类专刊不仅仅是报纸中的几个版面,而且会成为报纸产业化运营的载体和最佳平台。

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梁洪文深感媒体品牌的作用和巨大魅力。作为无形资产,品牌不仅成为体现媒体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更能为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带来广阔的运营空间。梁洪文分管两报的社会活动中心,他十分注重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做大做强晚报品牌,提升晚报的社会影响力。他曾亲自参与成立了晚报棋院、围甲专业队、国际象棋队、交响乐团、书画院、艺术团、青年话剧团等,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两报的美誉度,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

管理队伍,这是每一个团队的决策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怎样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梁洪文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应是量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完美结合。在他的心中,考核一个管理者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业务指标,这是业绩的最具体体现;另一个是员工满意度,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反映出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

对于前者的实现,他要求自己的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过硬的素质,具体说,一要有“野心”,二要有“心智”。他经常这样鼓励自己的员工:既做了广告人,就一定要做最好的。人不能没有一点野心,广告人尤其要有野心。没有野心,就不会有劲;没有劲,潜力就挖不出来。他还认为,广告人应该是有“心智”的人,心智在于一种悟性,而不是学历意义上的聪明。“过去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我们看到的是很多有知识的人并没有产生力量,应该说‘文化就是力量’才对。而文化的内涵则如大海一般辽阔深远,必须能够兼容并蓄,雅俗共赏。广告人要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去推理,去判断,才能发现那些潜在的,不为常人所注意的新的观念、新的产品、新的市场,这就是广告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梁洪文经常说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他认为,工作中的失败常常是缺乏热情,而不是缺乏能力。广告人这个职业,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只要认真了,细心对待工作,每个人都能干好。他要求员工不要把工作视为一份谋生的职业,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项最伟大的事业,当成自己成长的学校。

对于第二个指标的实现,他更多地向自身“挖潜”――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目前,全国正掀起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梁洪文的理解,学习型组织就是要把企业变成创造和产生新知识的平台,以增强公司的学习力为核心,使员工体验到工作的生命意义,提高群体智商和创造力,使员工感到,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快乐的。为此,他认为传统的“用人工作”观念应转变为“工作育人”的观念。

梁洪文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需要有五个“前”――其一,必须是一个前进的行业;第二,是一个有前途的企业;第三,要有一个前卫的领导;第四,要有一个能发挥自己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第五,就要有“钱”。他把这段话记了下来,并据此总结出自己管理人员的三个注意事项:一个是要给人才提供机会,成就事业的机会,这是最关键的一条;第二个是要有合理的薪水;第三个就是发展的空间。“发展”才是硬道理,报业集团要发展,部门要发展,个人也要发展。

梁洪文的目标是要建立一支忠诚于报业集团的懂经营、会管理的广告队伍,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战无不胜”。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9

在销售和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她带领的营销团队使品牌广告成为搜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她的带领下,搜狐的网络广告实现了近6倍的增长,搜狐也被视为在线营销效果最好、最经济的门户网站之一。

作为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营销官,王昕带领的营销团队使品牌广告成为搜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搜狐的广告收入仍然逆势增长。且听王昕解读搜狐“赢”销之道。

成立十几年来,搜狐的成长历程一直备受瞩目,她的品牌战术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创意思维。在搜狐品牌不断强大的创新之路上,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其成长,与搜狐一同经历跌宕起伏。这个人就是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营销官――王昕。

从1999年8月至今,王昕加入搜狐已经整整10年,而她对张朝阳的追随,也已经近14年。2008年,搜狐总收入达29.4亿元,是上一年的2.3倍,王昕作为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和首席营销官功不可没,媒体称她为“搜狐背后的女人”。

后奥运之势

王昕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社会“麻筋”的营销人,“抓住社会的热点,抓住每个人心中的兴奋点,你需要去关注这些人在想什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你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自然地去贴近他们。”王昕总是这样关照自己的下属。

回顾2006年,德国世界杯无疑是当年关注的最大热点,搜狐自然不会放过。王昕认为,与世界杯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广搜狐的品牌,更重要的是,搜狐本身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一个媒体,可以把这个平台和身份共享到客户的营销中去。

如果说德国世界杯是一次练兵,那么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成为搜狐真正的体育营销主场。奥运是一个重大的营销机会,对搜狐也是一样的,王昕深刻明白这一点,借助奥运进行的一系列品牌传播举措显得非常自然。

作为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搜狐抓住品牌推广的先机和奥运资源的优势,采取主动、系统的传播策略,在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跨媒体环境中增强与受众等对象的信息互动,“看奥运上搜狐”的推广策略使搜狐树立自己清晰而稳固的奥运形象。“搜狐的品牌传播是我们的第一追求。”王昕强调。“看奥运上搜狐”已成为2008年中国最流行的时尚用语之一。奥运之后,搜狐品牌被广泛认知,更多用户体会到了搜狐品牌内涵的厚重。

王昕明白,搜狐品牌影响力借助奥运之势强大了,但这只是基础,奥运之后才是一片新的营销天地。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王昕更感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爆发极佳点。一场声势浩大的搜狐品牌营销战正式打响。

营销自己提升媒体地位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不仅让小沈阳成了目前中国最火的男星,也让搜狐成了最火的互联网公司。赵本山和毕福剑一唱一和,在小品中先后三次提到“搜狐”,将搜狐媒体资讯丰富的特点广泛告知各界观众。随后,搜狐便以铺天盖地之势,通过电视、户外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等多个媒体渠道,以超常规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导演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最大规模的营销战役――“上搜狐知天下”。

搜狐十年来一直在刷新自己的品牌,从早期的“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到后来将狐狸尾巴与“足迹生活每一天”相结合,再到现在的“上搜狐知天下”。以强化搜狐中国主流网络媒体身份及其媒体特性为目标,搜狐公司针对网站的目标用户群体,在全媒体领域全面展开宣传攻势,以“纵横交织,深层布局”的媒介组合策略,全方位、立体化传达“上搜狐知天下”的品牌信息。在广告投放上,整合了全国60个城市的户外媒体、公交媒体,整合了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媒体与数十家报纸、杂志媒体,形成了立体多元化的传播结构,实现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注重深度”。搜狐的品牌宣传成为了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广范围、最大规模的品牌营销活动,不但促进了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而且直接促进了搜狐品牌认知度的大幅提高。

“‘上搜狐知天下’是十年来我们第一次对搜狐――这个媒体品牌进行整体的包装。”王昕说到,搜狐就是要告诉大家,搜狐是个大平台。

搜狐的一系列自我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了搜狐网站的媒体属性,巩固并提高搜狐的行业领导者地位,加大了媒体的市场渗透力,并为那些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影响力实施营销的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不断创新突显平台价值

坐到搜狐公司联席总裁的位置,王昕依然不把自己看作是职业经理人,“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事业经理人,我喜欢创业文化,我有强烈的创业文化情结。”王昕说。而这种创业情结,在她为搜狐公司所做的品牌营销中都有深度体现。

以优秀的技术为根基,搜狐一直在网络产品和营销手段的创新上不断突破,以整体解决方案来提高营销服务的附加值,带动了行业营销意识的提升,也给广告主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互联网本身永远是不断变化的,永远都要有创新的东西拿出来跟别人分享。《简单爱》就是一个创新植入的例子。”王昕介绍到。在联想教你“简单生活新享乐”案例中,由搜狐和联想携手成功打造互联网文化新概念――静影像电影,将联想电脑品牌通过情景化模式渗透于《简单爱》的影像世界中,让回归简单和单纯的品牌诉求“简单生活新享乐”达到让网民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而形成自传播效应,成功达到让消费者认知联想新产品的目的。

整合发挥最大化优势

除了创新,王昕一直向她的销售团队强调的另一个词就是整合,互联网专家、行业专家、行销专家是王昕对下属提出的惟一要求。搜狐有强大的资源平台,有媒体矩阵,有各个垂直频道。搜狐的营销团队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资源与客户的营销相配合,发挥出平台最大的力量。

“索尼爱立信寻找优质音‘享’达人”案例就是“趣”、“专”结合的典型。以索尼爱立信的新品w715“好音质”为营销卖点,搜狐娱乐与搜狐it数码公社共同策划打造了寻找音“享”达人主题活动,以《时尚娱乐攻略》及数码公社为平台,进行网上招募、主题推广音“享”装备大推荐,并成功举办线下“盲测活动”。“此项目充分将搜狐娱乐在音乐上的‘趣’与数码公社在装备上的‘专’相结合,两大平台实现了强强联手、共同推广的整合营销目的。”王昕说。

对话王昕

《成功营销》:搜狐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1年历程,期间经历过互联网的泡沫,也曾经走入过低谷,才取得今天这样的营收。请问在搜狐成长过程当中,是什么在指导它的营销实践?

王昕:没有理论的实践容易陷入盲动的误区,历经十余年的营销实践,高速增长的网络营销领域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指导。搜狐在洞悉网络营销本质和行业普遍需求的基础上,高调推出了有着搜狐特色的“m.a.t.R.i.X.”矩阵营销理论,这一营销理念从实践中来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目前已得到多个行业的认可,逐渐体现出理论的实际指导价值。

《成功营销》:m.a.t.R.i.X.矩阵营销理念是如何体现出它的理论指导意义的?

王昕:搜狐矩阵营销理念m.a.t.R.i.X.分为核心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效果三个层面,以最大化整合营销为核心,以精准营销、多触点营销、媒体影响力营销及互动口碑营销为手段,实现了消费人群从线上体验到线下体验、从消费决策支持到消费后的分享等多个不同阶段的营销体验循环。

搜狐在网络营销领域持续探索,同时在理论化的总结方面也体现了思考的深度。比如,在m.a.t.R.i.X.理念中,对于广告主最为关心的营销效果的理论阐述是体验式营销(eXperience),这是对网络营销考核的终极目标,搜狐对体验式营销的观点是:营销效果不仅仅是点击率、曝光率等量化指标,最终营销的目的是要促进用户的线上体验带到线下体验,形成产品销售,再将消费体验分享到线上,实现更多的用户关注,不断重复、扩大这种循环。客观而论,搜狐在理论层面的认知是非常领先的,它把握住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本质和互联网媒体在助力企业营销上所拥有的巨大可能性,将互联网作为企业实施媒介营销的枢纽环节,无疑大大提升了互联网行业的地位。

同样,搜狐对于m.a.t.R.i.X.理论中另外一个要素――最大化整合营销的认识,也体现了搜狐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深度。在搜狐看来,最大化整合(maxintegration)是搜狐m.a.t.R.i.X.营销的核心理念,分为矩阵内部整合、跨媒体整合、跨产业整合三个层面。矩阵内部整合包括web1.0、web2.0和web3.0的整合;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整合;不同类型的广告形式的整合。跨媒体整合包括将搜狐的独家优势内容向互联网其他平台,甚至互联网以外的传统媒体平台扩散。跨产业整合就是找出目标消费群体重叠的不同产业的企业客户,共同向同一目标消费群体营销,使营销效果事半功倍。这说明,在搜狐整合营销的视域里,整合的领域已经超出互联网媒体本身,在整合营销理念上的认识领先于行业。

《成功营销》:今年看到搜狐开展了一系列以“升级矩阵体验创新”为主题的营销会,您是重要的发言人,所到之处都会与广告主和媒体分享m.a.t.R.i.X.,这是否说明搜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又进了一步?

王昕:是的。为了让更多的行业和客户接受矩阵营销理念并从中受益,搜狐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召开了以“升级矩阵体验创新”为主题的搜狐2009系列营销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行业的网络营销实践,不断深化客户对网络营销理论的认知。

自媒体运营实践报告篇10

关键词 资本流向产业发展取向

我国传媒经过产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媒体由经营广告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资源的补偿和增值。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的媒体,而传媒集团的组建更加壮大了这些优势媒体的资产规模。但同时,我国传媒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传媒产业生态的变化使中国传媒必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迅速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扩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但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产业利润结构单一的中国传媒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绝非易事。我国传媒收入的75%-95%都是来源于广告经营,极端缺乏其他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赢利模式非常脆弱且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分散广告经营的风险,寻求媒介经营的多点支撑,媒体必须要使现有资金流动起来。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为积累的资金寻找有效的出口,从而获得来源更多样、更充足的发展资本。而传媒的资本流向将决定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并反映出传媒的产业发展取向。

一、政策限制下的早期资本流向——非相关产业

传媒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恰当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产业政策恰当可以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否则将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1 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限制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弹配置

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具有过渡性、滞后性和不稳定性的显著特点,这是由我国传媒“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决定的。政府在行政控制的逻辑起点和财政压力约束的历史起点的初始状态下,选择在不改变既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对传媒经营层面放权让利,同时在传媒的管理体制上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混合体制。这种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制度安排为传媒的产业发展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但也使传媒的产业角色无法充分扩大,产业发展必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国传媒业始终处于政府行政管理之下,条块分割,形成了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所谓条块,从“条”的方面来说,就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从“块”的方面来说,就是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从部级层面来讲,报刊和音像图书的出版管理由新闻出版署负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由广电总局负责,而教育电视管理由教育部负责,对外宣传和互联网宣传管理由国务院新闻办负责,文化艺术娱乐业管理由文化部负责,相关产业如信息产业等的行政管理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负责。而省、地、县也大致参照上述模式在各自的区域和系统内办报办台,实行封闭式发展和管理。总的来说,我国传媒业采取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

这种产业体制使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形成垄断成为可能,并随着传媒业的市场发展形成“行政性市场垄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垄断依靠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的特点,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垄断的形成和运行,又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垄断的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操纵垄断。“行政性市场垄断”阻碍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无法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大市场,使传媒无法向其它地区扩张,也使得跨媒体的经营很难进行。

2 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的失败实践

综观国外传媒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国外传媒集团也主要是沿着这么几个方向来加速资本的流动,实现产业链的建构和产业族群的建立。而我国传媒囿于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无法通过市场实现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无法进行跨媒体和跨地区扩张。政策的限制使得我国传媒无法按照理想的蓝图来行动,只好让资金流向政策限制较少的行业和领域,而无法顾及自身产业链的建构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产生。出于追求利润的原始动机,很多媒介看什么行业呈现出高利润的迹象就投资哪个行业,大多是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产业,如房地产、酒店、旅游、餐饮、商贸等。这种盲目的行为是媒介的资本流向受政策挤压以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的一种必然,也必然会使传媒在非相关产业的经营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曾大量投资于与报业毫不相关的产业,在短短三四年内就亏损1.4亿多元。并作为股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湖南电广传媒集团在“电广传媒”上市之后,从媒体广告业一路扩张到金融、旅游、地产、会展、投资咨询、有线网络、调查业等十多个领域,但效果却令人失望,“电广传媒”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股抵债的传媒股。“诚成文化”也是一个陷入盲目的跨行业投资的传媒案例,其投资范围广泛散布在众多领域,如投资证券公司、拍电影、开夜总会、做房地产、办药厂等。广泛的跨行业投资使“诚成文化”的资金链不胜负荷,经过多次转手成为“st万鸿”,完全脱离了传媒产业。

这些都是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所付出的惨重代价。问题的核心在于,传媒脱离自身优势,盲目进入陌生的经营领域,不仅与媒介主导产业脱钩,而且项目过多,规模过大,导致资金分散,管理成本上升,结果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使媒介的原有资金遭受损失。但即便如此,我国传媒进行产业扩张并获取更大资本的渴望依然强烈,只是开始探寻更为合理的路径。

二、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主导产业

经过前期不太成功的产业扩张实践,我国传媒吃一堑,长一智,开始理性地思考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经验的不断积累是这一转变的经济逻辑线索。

实践经验表明,我国传媒的核心优势还是传媒的主导产业,并且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发展壮大还是应该先立足于此。而脱离传媒的主导产业,进入不相关的陌生领域,则无法建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无法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也就无法突显和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实在是不智之举。

1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辐射性”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合规律地认识并运作自身特殊资源的特殊能力,其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即对其发展历史的一种依赖,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并难以被真正模仿的战略性资产。。如果传媒不注重自身原有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不着重发展有一定历史积累的主导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真正确立。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辐射性”,可以将其效能从核心业务扩展到一般业务,从主要的价值链扩展到次要价值链,从核心产品延伸到各种最终产品。所以,当传媒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发新业务时,这种核心竞争力将通过极强的辐射作用扩展到新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而传媒的整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最薄弱环节的影响,正如链条一样,其耐力大小决定于最弱那一环的耐力程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竞争力战略的整体性就更为重要,在存在严重弱势的情况下应首先消除弱势,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所以,传媒不应该贸然选择缺乏资源和经验积累的陌生领域,否则很可能会深受其累,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2 根据传媒核心竞争力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

传媒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根据核心竞争力来做价值延展,能够使传媒具有一种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盈利模式或发展方向。而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延展主要是沿着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方向进行。

传媒进行跨媒体产业链的建构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如信息、人力、技术设备、传输网络等,从而在不同媒介与市场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既可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为广告客户提供多媒介之间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与跨媒体横向整合相对应的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即对传媒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所进行的整合。纵向整合可以将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竞争的市场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发挥各环节的协作优势,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传媒分享上下游产业的盈利渠道。

而传媒进行跨行业产业链的建构,是要突破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以广告收入为单点支撑的赢利模式风险比较大,而且不足以支撑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可以降低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有两种方式:相关多元化扩张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

相关多元化扩张可利用业务间的相关l生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及能力和优势的转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延续了主导产业的既有优势,能增强传媒的整体竞争力,而且风险也比较小。

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则无法利用业务间价值链的共通性达到以上目的。传媒在非相关产业中缺乏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具有很大风险。现阶段,传媒的多元化扩张应该是有序和有机的产业链建构,是相关行业的价值链接,这样才能建立结构竞争的优势,避免规模的不经济以及单一市场的增长极限。

另外,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也离不开跨地区的扩张,否则传媒集团的规模也不可能做得很大。由于我国东西部传媒业发展的梯度与差异,跨地区扩张可以将发展中的“时间”落差“空间化”,进行更广地域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这不仅是传媒产业链建构的内在应有之义,甚至可能是释放传媒业下一轮跨越式发展潜力的重要机遇源泉。

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还是传播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原本各异的媒介之间逐渐模糊了相互之间的清晰界线。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成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的平台。由此,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获得了技术条件的保障。以技术融合为特征的传媒汇流和产业融合趋势正在形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传媒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之间的相互并购。这些产业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视为广义的传媒产业。或者称为“大传媒产业”。

围绕传媒的主导产非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是传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沿着这些方向进行传媒资本流向的现实选择,才能完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这样的资本流向还在经历政策限制的阵痛,但是也已经能看到政策松动的希望。

三、传媒资本流向的改变——向主导产业回归

吸取了前期失败教训的我国传媒开始认识到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及建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收缩战线,向传媒的主导产业回归,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谨慎的扩张实践,试图寻求一些突破。

1 传媒向主导产业回归的实践推动了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许多传媒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整合,将主要资源和注意力都转移到传媒的主导产业上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前期的被动局面,经营业绩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随着传媒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我国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律:实业先行、理论总结、政策突破。因此,要取得政策上的支持,必须先有实业的尝试。正是因为我国传媒的产业扩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才推动了中国传媒产业扩张的整体走向,使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而推动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2001年8月,中央颁布了“17号文件”《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允许多种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和跨行业经营。随后又有一系列重大政策与法规出台,大大放宽了传媒产业扩张政策。2003年12月,国办发105号文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初步确立了事业和企业两分开的媒介分层管理体制,进一步为中国传媒的产业发展解除了困扰和障碍。

2 政策的放松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

政策的放松作为我国传媒产业扩张及资本流向渐趋理性的政治逻辑原因,实际上是媒介自己争取到的机会,它们以不断的实践推动着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的逐渐改善。这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我国传媒开始更大胆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扩张,结合自身条件合规律地选择资本流向。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推出《第一财经》就是跨媒体运作的一个典型例子。《第一财经》实现了电视与广播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而《第一财经日报》由三家传媒联办,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同步面世,首次实现了广播、电视与报业的结盟。

在跨行业发展方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也比较典型。它围绕媒介、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实施多元化扩张,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信息产业为主要指向的跨行业投资,拥有广播、电影、电视、报刊、音像出版、网络、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体育俱乐部等多个相关产业的资源。

而我国传媒的跨地区扩张经过了最初的发行输出、内容输出和品牌输出后,开始进行资本输出,以资本为纽带,创办面向全国或某个经济区域的新报,如《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扩张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