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十篇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十篇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2:38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1

关键词:整合矿产资源管理数据库探讨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在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环境统计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土资源部启动了金土工程,相继开发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登记库系统)、矿产资源基础统计数据库系统(以下简称基础库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统计库系统)、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调查统计与地质灾害速报系统(以下简称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以及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探矿权系统、采矿权系统)六个管理软件。金土工程的开发与应用,大大地提升了矿产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减轻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仍需继续改进和完善。笔者从事县级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和矿山管理工作多年,对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与地质环境统计数据库管理谈点粗浅意见。

一、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探矿权系统、采矿权系统是由地市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用,用于颁发和管理探矿权、采矿权;实际工作中矿权变化较大,尤其是小矿山,探转采、停产、转让、变更、关闭等情形造成,同一矿山变更一次形成一个新的矿权号,闭坑矿山不能及时从系统中删除或对不同情形的矿业权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区分计数,往往不能全面及时掌握矿业权实际情况,上下级掌握的探矿权、采矿权数不一致。

2.登记库系统、基础库系统、统计库系库、地质环境统计系统应由采矿权申请人填报并签字盖章,但由于人员素质问题,中小矿山企业的人员多数不会填报,好些矿山由国土资源管理审查人员或地勘单位人员代填,然后由采矿权申请人签字盖章,不是根据企业财务、生产台账填报,数据准确性难保。

3.基层国土管理部门人员文化层次差别也较大,同时懂地质学和计算机的人员极度缺乏,填报质量不高,不如由企业聘请地勘单位的专业人员填报,企业审查数据,并对数据负法律责任。

4.上级(厅以上)国土管理部门分工较细,分别开发了6个管理系统,各填报各的,各数据库之间不统一,矿山数不一,几个数据库相互挂接检查时错误百出,难以消除;这6个系统各有特点,录入、上报、导入、导出操作各不相同,难以掌握,使用麻烦,易混乱出错。

5.六个数据库系统操作、上报等方式、上报时间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大多数内容是重复的。给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增加了工作量和经济负担;填报工作在冬舂季的11-3月份,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填报通知来得急,北方矿山企业都避寒休假,基层管理部门难以通知矿山企业人员及时填报数据库,造成迟报、漏报、代报或草草填报等现象,基层国土管理部门和企业不能按时完成上报,填报质量低,手续不完备,矿山企业多有意见。

6.上级部门各查看各自所需的统计数据库,难以掌握全局,不便相互协调配合。

二、各系统优缺点与改进建议

1.基础系统按矿山编号为索引,且以矿山编号顺序排列,查找方便直观,页面紧凑,分类清晰;专业术语以下拉列表方式检索,规范了专业术语;建立数据逻辑关系、平衡关系、系统自动换算功能,方便快捷,系统具有检查功能,不易出错;但不够全面,如年自产矿石量、年外购矿石量、原矿年入选量、原矿入选品位、选矿回收率、与矿产品年产量及尾矿排放量之间;年工业总产值、年工业增加值、年利税之间;开采量、损失量、年产矿石量、开采回采率、废石排放量之间;某些矿种组分名、组分值、组分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对等。

2.登记系统目录索引为登记号,与其他系统不一致,绝大多数内容与统计库和基础库重复,且有些填报内容,在地勘单位编制的地质勘查报告中没有提到,无法填入,如剥采比、掘采比、资源储量计算范围坐标等;有些内容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涉及,而登记系统未列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与评审等相关内容。一个矿山新立、延续、转让各形成一个登记号,不能对照储量变化等情况,数据堆放凌乱,查找困难。矿山企业编录的登记库导入管理部门登记系统时,登记号易重复、覆盖、丢失、出错。

3.储量统计库系统内容较全面,与图形界面链接,信息量大,可由系统自动生成各类统计报表,拆分合并矿山,分矿山分页打印,未利用、占用、残留、压覆资源类型可以相互转换,功能强,可单矿山、多矿山录入、导出、导入数据,功能强大,系统具有检查功能等优点。但该系统目录树排列无规律,未能按矿山编号顺序排列,查找不方便;应用中仅是由基础库和登记库数据导入生成,或引入上年数据再填入开采量、损失量即可,基础库已填报,为重复工作,意义不大。

4.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内容分类简明,网络上报迅捷;但该系统以矿山名称为目录,顺序无规律,查找不方便;系统未设计自动生成汇总统计表,如附表2,导出excle表格内容不全,不能分矿山导入、导出数据;生产状态只有生产和停产二种,与实际不符,应有生产、停产、筹建、关闭、已恢复治理等多种状态,关闭矿山、停产矿山也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故应每年全部填报,在目录中以不同颜色区分各生产状态,已恢复治理的矿山,应继续在库中保留或从库中导出另存备案;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开发应延伸到企业,由矿山企业填报,并负法律责任,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汇总,所以系统应设置打印、电子签名功能,填报单位填表人、负责人、主管部门审核人、主管领导要电子签名;单个或若干矿山报表应该能够导入、导出为数据库文件,以便分别接受矿山企业的报表和上传数据库。

三、整合数据库系统,形成一个综合的矿山矿产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平台)

通过上述对各数据库的简要比较分析,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六个数据库系统是国土资源部各部门分别开发应用,对于矿山企业和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则是集中应用,数据库内容绝大部分重复,填报时间不一,填报匆忙,数据导来导去麻烦而易出错。建议将六个数据库系统整合为一个综合的矿山矿产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平台),并链接一个图形界面。

1.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在办理矿业权申请时,根据地质矿产储量报告、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以及评审意见,建立其矿山矿产资源基础的综合数据库,内容包括登记库、统计库、基础库、地质环境库、探矿权库、采矿权库所有应填报的内容,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暂不能填报内容可空下,待有发生实际开采量后填报,生产状态应为筹建。由各矿业权人填报,分别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级审查签名上报或下发。

依分部门所需设计页面,页面应紧凑,分类明晰,公用数据设置1~2页基本情况页面,基础库经历年完善升级较为完善紧凑,可作为开发基础。

2.网报系统迅捷,延伸到矿业权申请单位(矿山企业),由矿业权申请单位起、通过县级国土资源局配发矿山编号逐级审核签名上传到颁发矿业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数据库颁发矿业权证。

3.网报数据库时,系统自动检查漏填、错填、不合逻辑的数据,如有,则不能上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一定时限内审核,妥则审核人、分管领导电子签名上报,不妥则退回重报。参照地质环境统计系统给各级国土资源局配发用户名、密码由专人管理数据库系统。

4.数据库中各矿山以矿山编号为索引,由县级国土局配发永久性矿山编号,不与国土资源部配发矿业权证号冲突,数据库以矿山编号顺序排列,不同勘查阶段(普查、详查、勘探)不同生产状态(筹建、生产、停产、关闭、以恢复治理),不同矿产资源类别(查明、占用、压覆、残留、地热、矿泉水)的矿山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示矿山编号,所有矿山全部在各级国土局数据库中保留,直到某一矿山进行了闭坑恢复治理,并通过国土、林业、环保等主管部门验收,该矿山可从数据库中移除另存,或以特定颜色或标记区分。

5.不同部门需要的汇总表,由数据库系统自动拾取数据汇总,并设置分页打印功能,供给各部门生成纸质材料。

6.设计单矿山或若干矿山数据库导入、导出功能,以便分别由网络或报盘接收和上传数据库。

7.各矿山数据库与图形界面相链接,以便直观查看矿山重叠、压覆情况、分布情况;不同勘查阶段(普查、详查、勘探)不同生产状态(筹建、生产、停产、关闭、已恢复治理)矿山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其矿区或勘查区;不同矿产资源类别(查明、占用、压覆、残留、地热、矿泉水)用不同网格标示。在界面底部分类统计矿山个数,探矿权分:普查、详查、勘探等;采矿权分:筹建、生产、停产、关闭、已恢复治理等;储量类型分:查明、占用、压覆、残留、地热、矿泉水等,并记录总条数。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2

摘要:煤矿企业防治水,一直是煤矿安全问题重点问题,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了煤矿防治水的危害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

煤矿防治水,一般是指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滴入、渗入、流入工作面或巷道中的水。而防治水一般是指通过各种通道把矿井里的水排到正常标准。

一、矿井水灾的危害

矿井水灾对矿井生产危害较大,轻则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重则造成淹井人亡的恶性事故.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化生产环境。可造成巷道积水,顶板淋水使工作面及附近巷道空气潮湿,工作环境恶化,影响个人身体健康。

2.增加排水费用,提高吨煤成本。矿井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排水设施、设备和排水费用。

3.缩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水对金属设备、设施具有腐蚀作用。

4.损失煤炭资源。主要是指隔离煤柱的煤损。

5.引起瓦斯积聚、爆炸和硫化氢中毒。

6.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或发生突然涌水时,轻则造成矿井局部停产或局部巷道被淹没,重则造成矿井淹没、人员伤亡,被迫停产、关井。

二、矿井水害的综治防治

1.切实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煤矿要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矿井要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重视地球物理技术在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地位。在采区设计阶段坚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探,查明落差大于5m的断层及富水性。

2.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3.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煤矿企业必须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要有应急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弃老窑井口必须按规定填实封死,或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严防地表水倒灌井下导致淹井。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停产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4.加强水害应急救援和职工防治水安全知识培训。各产煤地区相关部门要制订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置各类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煤矿企业要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煤矿企业发生透水后,要立即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三、防治水的技术措施

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1.防。在矿井设计时,井口和工业场地应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点,井口和工业场地内的主要建筑物的标高.必须高出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如因地形限制,难于找到合适的井筒位置,就应修筑坚实的高台。以使井口标高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矿区受山洪威胁时,可在山坡上修挖防洪沟堵截山洪并在井口附近迎水流方向修筑防洪堤坎,以防山洪暴发暗洪水直接从井口灌入井下。矿区地表的塌陷区(包括塌陷裂缝、塌陷洞等)、废弃的钻孔及小窑等,要用钻土和石块堵塞、填平、夯实,对于较大范围的塌陷坑和裂缝塌陷区,如果填塞工程量太大,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进行填塞时,也可采取在其挖掘环状排水沟截水。不使雨水汇集。对于流经矿区的河流和沟渠。如确实查明有水流漏失情况,并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可在矿区水流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迭水的人工河流。这种办法多用于流量不大或季节性河流。对于水量较大的河流,可采取改道的办法。河流改道虽可彻底解决河流对矿井安全的威胁,但工程大,耗资多,还要涉及到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许多问题,故不轻易采用,需作认真的调查和全面的经济比较后再作决定。

2.疏。对矿区内的大面积积水或防水汇集水。可开掘疏水沟渠将积水排走。如果矿井四面是山,积水流不出去,可以开凿隧洞,把水引到矿区以外。修筑疏水沟渠时,应避开煤层和含水层露头、地表裂缝等.以防地表水渗入井下。

3.排。对于地势低洼,水流疏排不出去,或洪水季节河水有倒流现象的矿区,可在泄洪总沟的出口处建立水闸,设置排洪站,利用水泵向外排水。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3

一、支部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一)着眼思想引领,注重加强支部党员思想建设。以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党章、党内法规条例,作为重要内容,原原本本学习、认认真真贯彻落实,2017年先后组织支部12次集中学习,同时督促党员通过媒体、报纸等进行自学,全年,支部党员共撰写学习体会17篇共计2万余字。闭幕后,3次集中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撰写学习体会5篇。

(二)着眼政治高度,注重突显支部建设的政治本色。一是打牢支部党员的“四个意识”,结合政治理论和《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七年知青岁月》、《重读矛盾论实践论》等书籍的学习,廓清思想迷雾、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升支部党员的政治站位,自觉把“四个意识”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专项整治开展、重点工作推动以及推进改革发展具体工作中来。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在党内生活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遇事广泛征求意见,集中进行研究,不搞一言堂、说了算;民主生活会敢于揭短亮丑,火药味、辣味足;“三会一课”制度雷打不动,落实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党员大会4次、党课授课4次,谈心交心4次,组织生活会3次,共查找问题65条,整改65条。三是构建具有鲜明政治色彩且积极向上的支部文化。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为准则,围绕违纪案例开展警示,不断加强价值观教育。在观看革命影片、参观八路军办事处等活动后,及时组织交流,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三)着眼压实责任,持续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支部制度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规范组织生活,切实抓好问题查摆和整改,认真履行个人责任。一是以局机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契机,对《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外出执法检查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支部委员会工作制度》等8项制度进行了修订。二是认真查找了处室在行政许可、执法检查、事故调查、项目申报、作风建设等5个方面存在的24项廉政风险点,逐项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三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项、项目建设、行政许可集体决策,共召开处务会21次,对行政许可、项目建设进行集体研究决策。四是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提升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督促支部党员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局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公共网络平台言论管理,遵守保密规定,提升服务意识。

(四)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报告制度,每季度末向局党组、驻局纪检组如实报告党风廉政建设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按照规定填报廉政执法登记表56张,按照规定每月开展廉政教育,并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纳入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前夕进行集体廉政提醒。

(五)全力整改查摆和巡察反馈问题。一是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整治。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对照省直机关党建“灯下黑”进行了问题查摆,共查摆了支部层面2项问题、党员层面1项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二是认真纠改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甘肃省安监局党组落实省委第一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方案》涉及我支部问题2条,已整改完毕,并于3月份向局党组汇报了整改情况。三是不打折扣整改驻局纪检组巡查反馈问题。根据驻局纪检组第二巡查组巡查反馈意见,我支部对照制定了6条整改措施,明确了整改时限、责任人,现已全部整改。四是积极开展两个专项整治行动问题整改。首先,扎实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逐项整改查摆出的支部履行职责不担当(4条)、为民服务不作为(3条)、落实任务弄虚作假(1条)3个方面的8条具体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台账,目前8条具体问题已全部整改。同时,每月对照查摆新的问题,20日前将新增问题台账报局机关纪委,形成“三纠三促”常态化。其次,扎实开展“革旧弊正风气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专项整治,逐条整改了党内政治生活(3条)、“四风”顽疾(2条)、主体责任落实(1条)等3个方面的6条具体问题。目前6条问题已整改完毕,及时将总结报驻局纪检组和局机关纪委。

二、处室重点工作、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

(一)紧盯遏重环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紧抓7类非法违规建设生产行为和15类易引发事故的风险隐患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先后对白银公司开展2次专家诊断式检查,系统出具诊断报告,督导企业全面完成21条具体问题的整改;督导完成国家安监总局遏重检查组反馈的金川公司二矿区等7座矿山的26条问题的整改;督导完成国家安监总局第八督导组反馈的肃北博伦矿业公司等5座地下矿山的21条问题的整改。紧盯地下矿山淘汰非阻燃电缆等落后工艺设备和采空区综合治理,采取下发通知、跟踪督办、限期整改、约谈通报等形式,强力推进工作进展,2017年全省共淘汰非阻燃电缆33万米,治理采空区1023万立方米。全年对5个市州21户企业的204项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整改核销202项,整改率为99%。

(二)聚焦隐患治理,积极破解尾矿库监管难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尾矿库治理工作。2017年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在全国首次由省委省政府推动病库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省安监局将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多次专题研究、优先安排资金,主要领导制定治理方案、现场检查督导。指导市州、县区政府对摸排出的91座病库“一库一策”制定了治理方案,按照优先治理病库安全隐患、同步推进“头顶库”提级改造、推动闭库尾矿库公告移交的原则实施治理。会同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对尾矿库治理情况进行了4次专门督查,先后组织专家6批次赴陇南、白银、甘南等市州现场指导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2017年,全省已按期完成了91座病库和46座“头顶库”安全隐患综合治理,消除了危、险、病库,特别是陇南市,经受了“8.7”特大暴洪泥石流的考验,全市尾矿库无一发生垮坝、溃坝生产安全事故。

在全面完成尾矿库隐患治理任务的同时,坚持从法制建设着手,着力破解尾矿库监管难题。指导县级人民政府对87座尾矿库进行了闭库公告,并明确尾矿库闭库后不再作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尾矿库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国土、发改、工信、环保、水利、建设、林业、安监等部门及尾矿库企业的职责,构建了尾矿库监管长效机制。2017年10月,国家安监总局监管一司司长裴文田带领的国务院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第二十三检查组对我省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闭库公告、全国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尾矿库监督管理办法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狠抓双重预防,充分发挥试点引领作用。本着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明确了非煤矿山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构建原则和方法步骤,确定了6家省级试点单位。目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矿区已经完成了安全风险的辨识和评估,划分12个主单元、29个分单元、90个子单元和242个岗位单元,辨识安全风险596项,绘制了井下“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厂坝铅锌矿柒家沟尾矿库、西和中宝矿业公司等5户试点企业也已完成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同时,利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委托技术服务单位编制《甘肃省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通用规范》等标准规范,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向纵深开展。

(四)强化源头管控,重点县攻坚克难取得进展。强化多、小、乱、设备设施落后的采石、采砂等区域和地下矿山集中地区的整顿,推动省国土厅制定了铁、铜、银、金等31个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通过严格安全设施设计、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强制淘汰非阻燃电缆等落后工艺设备,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措施,加大省级攻坚克难重点县矿山的整合、淘汰、关闭力度。今年以来,通过对2015年确定的徽县、合作市、肃北县3个省级重点县开展综合评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矿山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达到预期效果。新增肃南县、西和县2个省级重点县,已制定了攻坚克难工作方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五)强化安全培训,不断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本着打基础、强素质、抓工作、促安全的培训思路,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能,打造政治可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为目标,采取集中分片培训、专题业务培训、以查带训等方式,强力开展安全监管队伍业务知识大培训。一是针对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现场检查“不会查、不敢管”的难题,依托金川公司、陇南市培训中心先后开展了3期省市县乡四级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共培训了全省安监干部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近700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二是编印了《甘肃省尾矿库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提升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安全宣传培训的优势,督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乡镇安监站和非煤矿山企业逐级建立微信群,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建立非煤矿山微信群695个,积极推送有关法律规范和安全生产知识,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和防范措施等,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微信助力安全生产新局面。

(六)强化政治担当,牵头推进环保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祁连山专项督察向我省反馈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问题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先后6次召开党组(扩大)会和局长办公会,研究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祁连山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我处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主动承担环保问题整改的牵头工作,明确专人负责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积极配合省整改办开展各项整改工作。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反馈意见和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关于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内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情况摸底排查和整顿的通知》,督促相关处室制定了《甘肃省安监局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定期调度相关处室和有关市州问题整改进度,跟踪督导问题整改落实,分类健全各类工作台账,做到每项问题有措施、有时限、有责任人、有阶段进度、有销号文件。密切跟踪落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先后摸排了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45户非煤矿山、17户煤矿基本情况,编印成册了《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行政审批情况汇总》《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煤矿摸底及生态环境整治情况汇总》。同时,强化信息报送,按期向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纪委和省整改办报送整改阶段性工作材料。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确定我局涉及环保整改的12项问题,已全面整改完毕。

三、年度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在支部建设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是对照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各级检查组反馈的情况,感到自己在抓党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抓党建工作不够严谨细致。理论学习方面存在重学习、轻检查,重集中学习、轻个人自学;组织生活方面讲成绩多、提问题少,自我批评轻轻点水;党课教育互动不够,教育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二是对支部好的做法宣传不够。在抓支部工作中,只顾埋头苦干,对支部积累的好的经验做法不注重宣传,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也不注重推广宣扬,导致支部内部活动轰轰烈烈,外部宣传冷冷清清。三是业务工作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阻燃电缆淘汰工作相对滞后。2是采空区治理工作推进难度较大。3是矿山整顿关闭力度不够。4是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不强。

四、历次组织生活会查找问题整改情况

支部全年共召开4次组织生活会,前3次主题分别是:“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转作风、抓落实”专题组织生活会。三次组织生活均严格按照省直机关工委和局机关党委的程序和要求开展,支部全体党员紧扣主题,严格对照对照党规、党章,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真正起到了“红脸、出汗”的效果,4次组织生活会共查找出问题83条,前三次组织生活会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方法和加强处室管理好做法,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主动抓好支部党建工作,支部委员跟踪督促落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报告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推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落到实处。       

(二)加强支部内部制度建设。健全支部制度体系,梳理处室岗位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研究分析易出现廉政风险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三)紧盯作风建设不放松。严格遵守机关工作纪律,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意识,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4

汪民副部长强调:内蒙古自治区在和谐矿区建设方面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国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要继续探索深化和谐矿区建设的实践,为建设美丽家园发挥出更大作用。

9月的内蒙古草原秋高气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巡视员柳源、财务司副司长韩和平、勘查司副司长于海峰、开发司副司长王昆、办公厅秘书庞剑波、开发司副处长王德杰等一行来到内蒙古调研和谐矿业建设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赵双连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总工程师张宏等人陪同。

自治区政府:以“三个统一”来构建和谐矿业

在“国土资源部、内蒙古自治区和谐矿业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政府向汪民副部长汇报说,近年来,为了构建和谐矿业和生态矿业,内蒙古提出了“三个统一”的理念,即实现矿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实现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实现矿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按照这个思路,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六大措施:

一是加强资源管理,营造良好的矿业秩序。

矿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矿业经济和矿业税费收入占自治区工业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为此,内蒙古紧密结合实际,持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按照矿业权管理法律法规审查矿业权登记申办要件和流程办理,新设矿业权实行会审制度。办理采矿权登记手续前,必须有经相关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意见、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今年以来,针对矿业经济引发出的生态、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持续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工作,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的关系,采取召开党委八届十五次全委会反思、下发《关于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紧急通知》,全面开展排查自纠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指导意见》构建和谐矿山,印发《关于批转全面整顿锡林郭勒盟矿业开发秩序工作报告的通知》形成逐矿处理意见等措施。5月份以来,自治区认真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责令停产整顿484家,关闭268家,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盟市自查自纠、督导检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发现处理了一批无证生产、占地补偿不到位、生产运输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以及污染环境的行为,集中打击了一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违规占地等违法行为,宣传了国家、自治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关方针政策,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提高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障周边群众不受影响、依法履行义务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合理利用资源,集约规模开发,加快矿业结构调整。

通过资源整合,矿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区煤矿从2005年的1378座减少到525座,淘汰落后产能3000多万吨,关闭非煤矿山1043座,关闭选矿厂335户,矿业权设置趋于合理,资源赋存条件、生产规模和资源储量进一步协调,矿山企业数量结构明显优化,全区形成了包头白云鄂博、哈达门沟、巴彦淖尔东升庙、鄂尔多斯准格尔和东胜煤田、锡盟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赤峰拜仁达坝、白音诺尔等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矿业基地。全区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大幅度提高,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明显提升,矿山“三废”的回收利用能力得到增强,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和二次开发利用。通过整合和技改我区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78个减少到目前的598个;平均单井产能由2005年不足14万吨提高到140万吨,30万吨以下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矿业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初见成效,自治区六大国有煤矿沉陷治理资金共投入18亿元,治理面积122平方公里。煤田灭火已投入资金2.3亿元,治理和控制灭火点近200处,全区核定火区面积1903万平方米,已熄灭和控制火区700多万平方米。累计地质环境治理面积20万公顷,治理固体废弃物452万立方米,整治土地面积2082公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资源产业转化延伸加工水平取得新突破,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领先、带动力强的资源转化和深加工项目相继建设。

三是实施生态矿业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使废料转化为有用资源。

在实施生态矿业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使废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的过程中,内蒙古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科学有序开发矿业。配套规划自治区各区域资源开发方案,科学布局自治区生态矿业建设,加快矿产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开发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油、气、铁及有色矿种;对煤炭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开发。新配置煤炭资源全部集中在有转化项目的业主;对品位低、伴生矿种多或储量小难以实现工业化利用和机械化开采的限制性开发;对草原、森林、耕地、水源等国家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破坏严重、生态脆弱地区暂时禁止开发。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开采、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坚决控制只占资源开发、只开资源不加工、只采资源不治理的短期行为,对这样的的企业建立惩罚机制,甚至要收回资源。实现矿业的产业化。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思路,推动有条件的实施煤、电、化综合开发和矿业探、采、选、冶、加工一条龙发展,坚持原矿不出区,煤炭一半就地转化的政策,加快推进矿业升级延伸,推动矿业产业化。煤炭转化率达到50%以上,电石转化率达到60%,有色金属加工比重达80%左右。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立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项目之间的循环耦合配套,使废料最大限度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矿业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总结煤矿技改和安全投入的经验,重点推进有色矿业科技和安全水平的升级。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进行矿业科技和生态治理科研攻关,实现矿业开发的科学化、安全化。

四是建立环保补偿机制,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奠定基础。

为解决矿业开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开展地质基础性工作、矿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生态治理及恢复奠定了基础。建立环保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强制建立和执行地质环境治理补偿机制、地质环境治理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治理规划方案和矿业开发同步实施。通过强制缴纳矿山治理保证金,确保及时开展生态环境的治理。强化政府依法监督,把好准入关。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矿业管理许可制度,从源头控制低水平、低效益和高污染、高消耗项目上马。强化环保许可关。坚持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与矿山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加强执法监督。逐步建立全区环境保护与污染物排放监测监察体系,运用网络和遥感等现代手段对矿山企业污染源实时监测,分区域、分矿种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生态矿业建设中的违规行为。建立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效绩和责任主体考评体系。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程度的价格形成体系。通过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将环保成本纳入到矿业产品市场价格中。

五是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切实保护草原生态。

内蒙古党委、政府始终以惠及民生的成效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程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和实施民生工程工作,着力点主要是改善群众生活条件,重点是实施好中央和自治区确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内蒙古以草原著称,保护好草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积极实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推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业开发注重回填和植被保护、生态移民、惠牧补贴、草原生态补奖等,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惠牧补贴政策,全区各级财政安排惠牧资金15亿元。

六是继续加强地质勘查,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要求,结合全区地质勘查“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

鄂尔多斯市政府:走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路线

9月26日,汪民一行来到鄂尔多斯市伊泰集团大地煤矿、伊金霍洛旗煤矿治理区、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矿、乌兰木伦新村,实地查看了矿山整合,矿区生态环境、土地复垦绿化、矿区村民安置情况。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向汪民副部长汇报说:“鄂尔多斯矿产资源富集,我们在加快开发利用的同时,高度重视矿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矿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现在,我们正在走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的道路,具体措施有四点。”

第一,推进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组织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三年攻坚战。2005年,鄂尔多斯市组织实施了以打击非法盗采专项行动和关闭环境污染、安全无保障、浪费资源的小煤窑为重点的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三年攻坚战,有效提升了全市煤炭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是全面推进小煤矿置换和矿业权整合工作。将黑岱沟矿区17座煤矿与哈尔乌苏矿区23座地方小煤矿与国有大矿进行整合,通过关小上大、提高产能,使矿区综合回收率提高到98.5%。对上海庙煤田10个矿业权进行了清理整合,确立了四大整合主体,全面完成了资源整合任务。三是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并购、转让、联合、控股等形式,全面启动实施了煤炭资源二次整合,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计划到2013年,全市煤炭企业单户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40户,构筑一个亿吨级和一批千万吨级以上地方煤炭企业,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地方煤炭企业15户。四是加大非煤矿山整合力度。自2007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针对非煤矿山的专项治理整顿,加快非煤矿山资源整合步伐,非煤矿山由698座减少为448座,总数减少近30%。

第二,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矿区环境。

一是全面开展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活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通过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等措施,要求矿山企业对开采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全面治理,构建起了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二是组织实施了企业营造节能减碳林行动。按照每生产10吨煤捐植一棵节能减碳树的标准比例,组织全市煤炭生产企业营造碳汇林10万亩,截至目前已建成5.58万亩。三是加强露天煤矿环境治理。针对露天煤矿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通过设置防风抑尘网、配备洒水车洒水降尘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的粉尘污染;对具备回填绿化条件不及时回填绿化的煤矿企业,采取不再审批新的建设用地、继续征收土地使用税、停产停销等措施,督促其进行复垦绿化。截至目前,全市露天煤矿完成复垦绿化255平方公里。在露天煤矿开发过程中,我们对煤田开采临时用地不进行征转,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征地标准对农牧民进行补偿,待临时用地具备复垦条件后,再交回农牧民使用。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农牧民的长期利益,又减少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制约。四是全面推进煤田火区治理。在煤炭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煤田灭火管理机构,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煤矿火区由业主进行治理、煤田火区由专业公司统一治理“两种模式”,加快火区治理进度。目前,全市已消灭火点254个,煤田明火基本得到控制,火区治理工程完成复垦绿化23.6平方公里。五是加大重点区域治理力度。2004年以来,全市共申请获批矿山(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5个,争取上级资金1.36亿元,完成了鄂托克旗白云乌素矿区等矿山治理面积4.84平方公里。

第三,健全监管体系,维护矿区秩序。

一是构建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2007年,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市矿业治安警察支队,下设煤炭警察大队和矿业警察大队,编制在公安部门,主要任务是协助市煤炭局和国土资源局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的矿业治安警察支队,对维护良好的矿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了联合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由煤炭、国土部门牵头,煤监、安监、工商、公安、环保、交通、林业、税务、电力等部门共同负责、联合行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巡回检查,依法严厉打击资源开发违法行为,确保了资源开采规范有序。三是形成了四级监管网络。完善了村级协管员、乡镇国土所、旗区和市监察队伍四级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巡查网络,严格实行“三定三包”(即定人员、定管区、定责任,包巡查、包制止、包处理)制度,实现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四级联动。为强化基层监管职能,市政府拨付4400万元,建设标准化基层国土资源所44个。四是加强技防网络建设。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数字国土工程系统,与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相结合,运用遥感与航拍技术,构筑起了“天上看,地上管,网上查”的技防网络。建成了全市数字煤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市各煤矿井下人员、环境、设备运转的实时监控和预警。五是严查违法行为。重点围绕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矿山环境等行为,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2005年以来全市共查办矿产资源开发违法违纪案件273件,罚没款8.4亿多元,有效维护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第四,化解群企矛盾,维护群众利益。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5

按照黑龙江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6类高风险煤矿安全“体检”重点式监察“回头看”等四项工作的函》的通知要求,现做如下汇报:

一、安全体检

为保证矿井生产安全,全面查找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问题,查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高矿井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体检”要求,我矿在3月份和5月份先后两次组织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生产自检自改工作,对煤与瓦斯突出、瓦斯防治、冲击地压、水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安全体检,通过对井下现场,安全设施设备和图纸报表等内业资料进行全面排查,共计排查隐患问题18条,形成了“两清单一报告”,18条隐患问题现均已整改完毕。

二、减少井下作业人数,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

1.钢联煤矿最大单班入井人数为175人,其中采煤工作面1个,单班作业13人;掘进工作面11个,每个工作面5人,单班共计55人以内。

2. 按照《煤矿井下单班作业人数限员规定(试行)》(龙煤双矿【2019】36号)文件要求,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引导和推动煤矿企业加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简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数量,从源头上防控群死群伤事故风险。结合钢联煤矿实际情况,制定有《钢联煤矿单班入井限员分配方案》,并制定有相应的考核方案,钢联煤矿生产能力为90万吨每年,根据文件要求,单班最大入井人数不得大于180人,我矿实际八点班入井平均人数为296人,超出规定116人,经矿相关领导研究决定,将八点班116人调整到四点班和零点班入井,其中调整到四点班入井58人(综合采煤队14人、机电设备安装公司8人、综合掘进队12人、生产辅助14人、方圆公司10人),调整到零点班入井58人(综合采煤队10人、综合掘进队18人、生产辅助18人、方圆公司12人),调整后我矿八点班、四点班、零点班入井人数均在180人以内,其中采煤工作面单班入井人数在13人以内,掘进工作单班入井人数在5人以内,在全部采掘工作面悬挂了限员牌板,人员数量符合《煤矿井下单班作业人数限员规定(试行)》(龙煤双矿【2019】36号)文件规定。

钢联煤矿目前使用KJ150型矿用人员定位系统,在井下相关位置布置KJF82矿用人员定位分站,同时在需要精确定位的位置布置KGe41矿用射频定位器,入井人员全员发放标识卡,利用入井人员矿灯上安装的随身携带的人员标识卡向人员接收分站发射iD信号,井下设31个人员定位分站,分别在各石门、工作面进、出口均有接收器,实现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及日常管理等功能,目前该系统运行稳定正常。

3.钢联煤矿于2005年5月开始筹建,2013年9月末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a,服务年限90.6年。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主要灾害类型为煤层自燃与煤尘爆炸。矿井总入井人数832人。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开拓方式。现生产水平为-450水平。现有3个采区,其中生产采区2个,开拓采区1个;生产采区为南一采区、北一采区、开拓采区为北二采区;有1个采煤队组,11个掘进队组,采掘机械化程度100%。

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情况

钢联煤矿制定有《钢联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龙煤双一矿发〔2018〕130号)文件,成立了以矿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系统副矿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事前预控(风险分级管控).事中监控(隐患排查)和事后处理(隐患治理),形成了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促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明显好转。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我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连续三年进行全员培训,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形成风险清单,绘制风险四色图,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在风险较大的作业(如巷道贯通、采掘过断层、过地质勘探孔、防灭火、煤尘、顶板、提升运输等)等风险源进行辨识并订制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重大风险。

按照国家、省、集团公司及标准化要求开展年度辨识评估及专项辨识评估,辨识结果全部应用于指导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预案的编制,并制定下发了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矿长为第一管控负责人,分管副矿长为分管负责人,施工单位为管控责任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按照制度规定,矿长每月组织“月份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检查分析”、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分管负责人每旬对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检查分析”,并形成会议纪要。矿领导跟班入井跟踪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现场立即组织整改。

2.强化班前会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一是所有作业人员、下井人员都要参加班前会,一个都不能落下;二是每一个人在哪里做什么工作,有什么风险,怎么防范,一定要安排清楚,所有人都要知道;三是做好交接班,上一个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隐患,怎么处理的,本班还要注意哪些事项、做好哪些防范措施,都要交代清楚;四是每一次班前会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建立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通过开展矿每月组织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各系统按每周一采煤系统、每周二掘进系统、每周三机运系统、每周四通风系统、每周五地面和地测系统的顺序组织开展循环事故隐患排查,职能科室区队每天检查,班组每班排查,岗位人员随时自检自查,形成了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对检查出的隐患问题按照严重程度分级管理,对能够立即整改的现场监督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或整改有困难的,按照“五落实”原则限期整改,划分整改责任、制定措施、明确资金来源和整改时限、并制定应急预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双鸭山分公司煤矿安全隐患界定标准及处罚办法进行管理。

2.能够现场处理的隐患,检查人员盯在现场处理:危及安全生产的,检查人员责成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或施工人员)立即停工(或停止作业).制定措施.进行处理;不能现场立即处理的,安全信息中心负责登记.分类.建立隐患台帐.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上报安全隐患信息进行分级处理。重大隐患由安全矿长负责向分公司汇报,并有汇报记录。

3.安全隐患需要矿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由领导小组负责下发安全隐患处理指令,一式三份,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各一份。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处理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单位负责隐患处理,监管部门负责对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监督。处理完后,施工单位负责向安全信息中心汇报,监督部门确认隐患处理后安全信息中心方可把隐患注销。隐患达到注销条件前,仍按隐患进行管理,直到整改销号为止。到期没有完成的安全隐患仍纳入闭环管理,直到整改销号为止。安检科负责分析隐患到期没有完成原因,对照制度进行处罚,并将到期没有完成原因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领导挂牌督办制度,并建立督办台账。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6

一、找准着力点,实施“大防控”,实现治安防控联动化

古书院矿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以“天网”工程为依托,共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矿区视频监控系统和监控指挥中心,安装了113个视频监控探头和4个智能卡口系统,全天侯对企业的办公区、工业区、居民区和易发案地段等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为治安防控安上了“千里眼”。以“地网”整合为基础,构建起了以“管防控一体、人技物配套、点线面结合、专兼群联防”为主要特征的“五张防控网”。一是采取固定与流动、机动和徒步相结合的方式,屯警街面,加强巡逻,筑牢了街面治安防控网;二是实行公安保卫、社区居委、物业治安“三位一体”的联防联控模式,专群结合,联防互动,筑牢了社区治安防控网;三是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公安督导、单位负责”的原则,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筑牢了单位治安防控网;四是在矿区学校专门设立“校园警务室”,加强执勤保卫和交通疏导,筑牢了校园治安防控网;五是积极加强与周边农村的协调、与周边公安机关的协作,筑牢了周边治安防控网,为治安防控扎紧“篱笆墙”。以“三个管控”为重点,强化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管控严”;强化对民爆物品的管控,狠抓民爆物品的运输、存储、使用、领退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了“不流失、不流入、不炸响”;强化对重点场所的管控,突出对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实现了“无破坏、无案件、无事故”的目标,为治安防控加上“保险锁”。

二、抢占制高点,汇集“大情报”,实现舆情汇集信息化

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的要求,古书院矿建立了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快速传递、正确研判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信息汇集上,通过企业保卫科、办、社区居委会、退管中心、人力资源部、纪委、宣传部等部门,将信息收集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和各个群体,及时全面了解生产经营、改革改制、社情民意、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研判上,古书院矿实行每月研判、季度研判、专题研判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初步判别、深入分析、综合研判、及时处理的程序,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对信息进行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分别作出应急处理。比如,通过各种渠道,在获取退休职工矽肺病、计生影响升级、员工转岗分流等可能引发的动态信息后,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方案,发挥综治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作用,深入群众做好思想稳定工作,避免了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

三、把握关键点,开展“大调解”,实现矛盾排查网络化

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上,古书院矿重点采取了两大网络排查法和三级联动化解法。两大网络指基层区队矛盾排查网络和居民社区矛盾排查网络,基层区队矛盾排查网络由各基层单位科队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单位民调员为成员;居民小区矛盾排查网络由居民片区长任组长,楼长、单元长为成员,全矿共建立49个民调小组总计563名民调员。民调小组通过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重大节日期间实施“日排查、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苗头性矛盾纠纷,做到了有效预防。在三级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古书院矿成立了专门的“民调厅”,创新拓展民事纠纷调解、职能部门调解、公安保卫调解相结合的“三级联动”调解法,采取“首接负责、矛盾甄别、归口调处、合力攻坚、跟进回访”“五步走”的方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证矛盾纠纷有人问、有人管、有人调。

四、突出支撑点,实施“大快反”,实现应急处置高效化

古书院矿在突发事件、事故灾害的应急应对上,建立健全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动作高效的应急处置“大快反”格局。一是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古书院矿应急快速反应处置实施办法》,成立了指挥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了包括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在内的19项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和治安警戒、物资保障、通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等专项保障预案。二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一次,矿区施工工地因劳务纠纷,农民工张某爬上15层楼高的塔吊,扬言得不到妥善解决就要跳楼。矿指挥部立即下达指令,快速集结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治安警戒,迅速疏导围观群众,积极与当事人进行对话,15分钟后攀爬塔吊人员安全返回地面,使一场可能引发的恶性事件得到避免,进一步检验了应急队伍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五、寻求切入点,进行“大接访”,实现诉求表达畅通化

古书院矿认真坚持部门走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稳民心、顺民心、暖民心,维护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在部门走访方面,公安保卫对重点人口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人力资源部开展了部门负责人接访活动,团委对弱势群体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及时疏导心理,开展人文关怀,稳定了民心。在主动约访方面,古书院矿办按照诉求人填写的约访通知单,与矿领导及时沟通,共同约定接待时间,不让群众跑冤枉路,对群众提出的诉求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受到了员工群众的认可。在带案下访方面,古书院矿职能部门变上访为下访,主动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加强教育引导,有效避免了各类集体访和越级访的发生。

六、对照基准点,实施“大评估”,实现风险防范科学化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古书院矿将涉及企业改革、项目建设、员工分流、重大工程招投标等列入法律风险防范的重点,从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关联性、科学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主动参与和落实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先期预测、研判工作,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为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古书院矿大力开展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北厂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推动多经产业回归主业。为保证决策科学合理、项目稳步推进,矿事前组织了专业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项目论证、科学评估和风险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走访等形式,在员工家属中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真正使矿党政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符合法律规定,得到上级认可,受到员工认同。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煤业的全体职工,欢迎集团公司挂牌检查组来煤业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煤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龙峰煤业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资源条件

井田面积14.7309km2,矿区属霍西煤田北部,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为简单类,2号、9+10+11号煤层属稳定型。该井田北部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龙山煤业有限公司相邻,南部与山集团煤业有限公司相邻,东部、西部无邻矿。矿区距  区约17km,距  发煤站4km,  由井田东北部边界外约12km处通过,交通条件便利。

矿井地质储量10921万吨,批准开采2号~9+10+11号煤层。其中2、4、5号煤层已基本采空,9+10+11号煤层为设计主采煤层,平均厚度7.26m,为低-中灰、低硫-高硫、中发热量-高发热量的贫煤和瘦煤,设计可采储量5345万吨,设计能力120万吨/年,服务年限31.8年。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9+10+11号煤层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8.41m3/min,最大相对涌出量为3.33m3/t,为低瓦斯矿井。矿井各煤层均有爆炸危险性。该矿井2号、4号、9+10+11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按Ⅰ类,容易自燃煤层管理;5-2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按Ⅱ类,自燃煤层管理。该井田未发现高温异常,为地温正常区。

2、设计开拓方案及地面布置

矿井设计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开拓全部井田。设计矿井通风方式采用分列式通风。

因煤层倾角较缓,设一个开采水平,在井田北部沿东西方向布置三条开拓大巷,井底车场水平标高+660m。设计验收井巷工程量13830m。

主斜井:倾角14.0°,斜长991m,净宽4.6m。 

副斜井:倾角6°,斜长1612m,净宽5.6m。

回风立井:直径6.0m,垂深210.0m。

矿井工业场地利用原山煤矿工业场地,面积11.28hm2,利用原煤矿工业场地布置回风立井。主副井井口房、辅助车间及仓库、水处理站、空压机房、变电站等地面工业建筑总面积为10709.84m2;办公楼、联合建筑、职工宿舍、职工活动中心、食堂等地面行政、公共建筑总面积为21964.61m2 。

3、项目概算

本项目概算为83467.3万元,其中:矿建工程为26130.6万元,土建工程为13280.9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为22280.9万元,安装工程为5748.2万元,其他费用19026.7万元。

4、管理机构设置

煤业管理机构共设置了调度中心、基建技术科、地测防治水中心、机电科、通风科、安监科、综合部、财务科、供应科9个职能科室,在册职工1   人。

5、设计及参建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井巷工程施工单位:  

土建工程施工单位: 

6、矿井建设工期规划

矿井计划建设总工期33个月,  

二、项目推进情况

1、矿井复工手续办理

2017年6月27日,重新开工建设。

2018年5月2019年1月股权调整完成并启动复工整改,3月底达到复工条件。4月4日吕梁公司来矿验收,验收合格后下发号批复文件。4月26日组织专家验收,5月7日以文件批复复工。

2、基建工程进展

矿井先后开工建设以来,工程建设完成及进展情况如下:

井巷工程:目前,井巷工程施工处于一期工程,累计浇筑成井478m,其中,主斜井112m,副斜井141m,回风立井207m(149m为2018年完成工程量),马头门17米;

土建工程:2013年完成了三个高山水池(a池2000m3,B池2000m3,C池1000m3)建设及其管网敷设。2018年完成了民爆库房建设(库房最大存储量为炸药3吨,雷管2万发);

供电方面:煤矿设计新建35kV变电站,变电站电源分别引自110kV变电站和庄110kV变电站。目前施工用电引自回路和回路至矿开闭所,实现了施工期间双回路供电。

三、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2019年6月27日集团挂牌组检查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重大灾害治理情况

今年我们组织编制了《限公司2019年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列出主副井、风井施工过程的风险清单,有重大风险11项、较大风险20项、一般风险29项、低风险2项,对各项风险制定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人。在主、副、风井场地悬挂重大风险管控公告牌,使作业人员明确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那些风险,如何进行管控。

每周四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有关人员对主副井、回风立井、变电站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进行三定落实,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做到隐患闭合销号。杜绝了重大隐患存在。

(五)矿领导值班跟班情况

5月份根据龙峰矿井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班、领导带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矿领导班子成员为值班长的值班组24小时值班,负责指挥当日重大异常安全生产情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信息上报工作等。每班安排一名副总工以上领导带班,全面掌握各施工点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和险情,及时制止违章行为等。

以上为我矿的近期工作基本情况,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8

实行采掘工作面开工前的安全技术论证对即将施工的工作面展开一次全面的开采条件,特别是周边老空(窑)积水情况进行调查论证,是一项有效预防老空(窑)透水事故的技术措施。

1)安全技术论证内容在采掘工作面开工前,组织采掘、地质、测量等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查阅技术档案、现场勘察等,对采掘工作面周边情况,特别是水文地质情况、老窑、采空区、废弃巷道积水情况等进行调查论证,同时,应将老窑、采空区、废弃巷道积水情况、确定的探水警戒线、相邻工作面情况等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等技术图件上。

2)编制安全技术论证报告书在收集现场及相关技术资料后。必须由专业调查组组长组织召开论证会议,得出论证结果,由煤矿技术负责人审查、矿长审批后再组织实施。并将安全技术论证报告书列入作业规程贯彻,悬挂于井下该作业面工作室,让工人了解和掌握作业地点的地质构造、周边关系、老空(窑)积水情况和采取的探放水措施,确保矿井水害防治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对全矿职工进行水害防治培训,提高职工防治水害综合素质结合本矿区内可能发生水害威胁的区域,对全矿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应着重体现以下几点:①矿井及工作面的基本概况;②井下透水的一般征兆;③突发透水时逃生路线;④掌握探放水技能;⑤开展典型水害事故案例分析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职工水害防治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4)加大各级职能部门对重点水害威胁工作面的监管力度。施工队伍要严格听从技术员、安监员的指挥严禁超越隔水煤柱线回采。学通学懂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抓好现场工程质量,每班必须及时上报小眼的进度。按规定做好探水工作,如发现出水预兆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汇报有关单位。

采掘技术员负责工作面的布置以及巷道质量、采煤方法的落实监督工作,及时安排施工队进行探放水。对巷道、小眼的进度及采面的推采高程必须进行全过程监控,每天必须到现场实测,做好填图工作;及时发出探水及隔水煤柱留设通知书。现场发现异常或接到施工队汇报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解决。

测量技术员必须在确定探水区域或距需留设隔水煤柱前20米定点,并跟踪现场施工情况,确保不漏探及多采现象发生。

安监员应学通学懂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按照防治水措施规定,做好每班现场的监控工作。对现场的工程质量每班要负责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整改,并负责复查落实。协助采掘技术员监控好工程的进度及隔水煤柱的留设工作。按照生产科及调度室的要求,做好现场落实、监督工作。

生产科科长负责布置落实检查、复查隔水煤柱留设、探水情况和工作面施工方法的实施工作。

安监科长对隔水煤柱留设负监控责任。要经常过问工作面进度、标高及高程控制情况检查探水、隔水煤柱留设工作是否到位。如发现有弄虚作假现象应立即责成施工队伍停止作业,并采取措施整改。

值班领导应过问每班防治水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未落实到位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采取相应补充措施补救。

调度员负责上传下达,现场情况收集,督促检查班长、安监员、技术员当班工作职责是否到位。防水工作图必须放在调度室,调度员必须监督安监员、班队长每班到调度室看防水工

作图。

技术员或安监员对现场的探放水或防水煤柱措施的落实遇到疑难问题时,必须及时汇报主任工程师或安监科科长或值班领导,有关领导接到汇报后应及时给予解决。

矿总工程师必须对防治水措施的现场落实负总责。

5)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矿井要认真编制矿区水害防治规划、年度水害防治计划和水害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保证水害防治的资金、工程、设备仪器落实到位。要采用适合本矿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的综合探测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定期收集、调查核对本矿及相邻煤矿的废弃老窑情况,编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充水性图》等基础图纸,建立健全矿区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为水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技术依据。

矿井水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等有关规定。同时,要结合煤矿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开采条件安全技术论证、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矿井水害防治监管力度等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矿井水害防治工作绩效,实现安全开采。

参考文献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9

我局综治工作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构建“和谐\平安”为己任,坚持超前防范、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教育,标本兼治,认真履行综治工作部门职责,深化基层社区创安工作,以建立“三位一体”行政调解体系为核心,突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国土,全局综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我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全局工作日程,局领导高度重视综治工作,局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保稳定、促发展,服务县域经济做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中心,强调稳定是大局的意识;局机关建立了综治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股站长为成员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治办,负责机关综治日常工作,综治办达到了“四有”;定期研究分析系统综治工作形势,安排矛盾排查工作。层层签订了综治工作目标责任状,将综治工作纳入到股站工作中,明确了股站综治工作职责,对综治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做到了管理有办法、工作有目标、落实有措施,建立健全了国土资源系统综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创新综治工作格局

我局站在“保稳定、促发展、构和谐”的高度,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体制,始终把行政调解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行政调解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门工作组。即:矿山安全排查组、土地征用矛盾纠纷排调组、土地出让权属纠纷排调组、违法案件排调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负责行政调解日常工作;基层国土资源所长为辖区行政调解员,在各行政村聘请国土资源行政调解协助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行政调解网络,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调解排查工作格局。按照县综治委的要求,制定和印发了《国土资源局“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实施方案》,制定了行政调解限期办结、回访调查、立案归档、首问负责等工作制度,将调解工作职责、调解工作流程、调解组织等做成标准化展牌上墙,用制度规范行政调解程序和行为,有效解决了久拖不调、久调不结等问题。把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到对机关各股、室、站、所年度考核当中,规定在本辖区、本乡镇范围内当年出现一起群体纠纷案件或越级赴省进京访的,局党组将给予直接责任人全系统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对因工作不力造成矛盾激化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调换工作岗位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在全系统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度,既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管好,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干好,又要对所分管的工作、所负责的工作引发的国土资源纠纷问题解决好,权利和责任捆绑并行,认真开展执政为民活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依法行政,关心群众利益,带着感情做调解工作,确实让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制定完善了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和细化六项配套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窗口办文,实行接办分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认真执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严格按程序办事,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增强了约束力,促进了执法工作规范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力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完成了城镇公有住房、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实现随批随发,并下大力气解决历史欠账问题,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达到应发证的90,增强了凭证管地用地观念,为各类土地纠纷调解提供法律依据;在发证、征占土地、区片地价前都认真执行公告、听证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注重社情民意,从而大大降低和减少了案件发生。全年依法调解土地矿业纠纷6起,发挥了行政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三、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履行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职责,把解决矿业和土地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综治工作重点,坚持超前防范、就地化解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所在国土资源执法中的前沿阵地作用,一是强化执法监察和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执法监察和矛盾排查网络体系,在每个村聘请了2名国土资源信息联络员,在全系统实行巡查责任区制度,各国土资源所和执法监察局工作人员划分了巡查责任区,变上访为下访,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全系统建立和实行了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定期排查制度以及全员接访制度,要求全系统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主动征求意见,从而把矛盾排查出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一般矛盾不出村、不出县级部门,疑难矛盾纠纷不出乡(镇)、不出国土资源系统;同时加大对违法采矿、违法占地、土地矿业纠纷矛盾的监督排查力度,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反馈,及时处理,降低了各类违法案件查处难度,减少违法行为人的经济损失,实行低成本执法;局执法监察局定期派专人专车进行动态巡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网络,大大降低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发生率,提高了发现率;实行矛盾排查和纠纷排查,局领导包片制度和工作月调度制度,每天安排一名领导挂牌接待群众的来访;每个月党政一把手听取一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工作汇报;每个季度听取一次乡镇所站执法监察和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工作中的问题;全县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国土资源矛盾纠纷和隐患集中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总上报,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明确专人负责调处。对违法案件查处不手软,班子形成合力、秉公执法,一视同仁,一查到底,顶住各种说情风,敢于碰硬,起到震慑作用,无论是集团老板违法还是普通百姓违法,在我们国土资源局处罚上没有两样,在全县形成了依法用地、依法办矿的良好局面。今年办理群众来信来访48件(来信32件,来访16起30人次),已办结46件,办结率95。通过强化案件办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全县未发生国土资源执法过错导致的越级进京赴省集体访。二是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工作。坚持“严而又严、决不放过”的原则,落实“一矿一卡”清查制度和井上井测量制度,从源头上规范采矿行为,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采矿,关闭无证坑口25个,依法查处非法转让矿产资源案件4起,清理矿山占地80宗,维护了矿业秩序稳定,进一步巩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成果,全年未发生责任性矿山安全事故,为矿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严格土地管理,依法管地依法供地,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用地行为,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管理秩序;以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为重点,着重抓好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了土地管理各类台帐和有关制度,使土地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规范了管理行为,有效避免了因行政过错而造成的矛盾纠纷。四是明确了各股处理矛盾纠纷职责,涉及征占地纠纷、征占地农民补偿问题由耕保股负责,矿业矛盾纠纷由矿管股负责;违法占地、破坏耕地及权属纠纷问题由监察股负责;涉及国有土地收益、土地资产评估的由土地利用股负责。进一步完善了接待制度,对群众来信实行限期办理,接信后3天开展调查,10天给予答复,并实行办理情况跟踪调查制,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

四、强化综治意识,健全工作制度,巩固创建成果。

矿山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10

第一条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二)管理全国地质资料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培训;

(三)制定地质资料管理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国际交流,协调全国地质资料的交流和利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馆指导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业务培训;

(三)制定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地质资料的交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以下简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接收、验收汇交的地质资料;

(二)建立健全馆藏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按规定整理、保管地质资料;

(三)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

(四)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提供利用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

(二)在地质资料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在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后,其汇交义务同时转移,探矿权、采矿权的受让人是地质资料的汇交人。

第七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研究、地质考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或者工程地质勘查(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勘查等。

前款规定的地质工作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开展的,出资各方对地质资料汇交义务负有连带责任。

中外合作开展地质工作的,参与合作项目的中方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外方承担汇交地质资料的连带责任。

第八条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应当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细目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分别依照本办法附件一、附件二和附件三的规定执行。

依法应当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复制件,依法不需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的文件名目录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随同成果地质资料一并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由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管。原始地质资料已作为成果地质资料附图、附表、附件的,该原始地质资料可以免交。

第九条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人可以向项目所在地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地质资料。由收到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成果地质资料转送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地质资料汇交人除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一)探矿权人缩小勘查区块范围的,应当在勘查许可证变更前汇交被放弃区块的地质资料;

(二)探矿权人由勘查转入采矿的,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汇交该矿区的地质资料;

(三)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在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勘查或者采矿活动的,应当在办理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注销登记手续前汇交地质资料;

(四)工程建设项目分期、分阶段进行竣工验收的,自竣工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五)其他地质工作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自该地质项目评审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无需评审验收的,自野外地质工作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第十一条地质资料汇交人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需要延期汇交地质资料的,应当在汇交期限届满前15日内,向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汇交申请。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汇交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0日内,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汇交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修改,并限期重新汇交。

第十三条国土资源部委托全国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验收合格后90日内,将汇交人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转送国土资源部。但下列地质资料不转送:

(一)普通建筑用砂、石、黏土矿产地质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附录以外且资源储量规模为小型的矿产地质资料;

(三)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四)小型建设项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小型灾害地质资料;

(五)省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

第十五条需要向国土资源部转送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及电子文档各两份;其他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的份数与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量相同。

中外合作项目如果形成不同文本的地质资料,除了汇交中文文本的地质资料外,还应当汇交其他文本的纸质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各一份。

第十六条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国家有关报告编制标准、要求编写;

(二)地质资料完整、齐全;

(三)制印清晰,着墨牢固;规格、格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四)电子文档的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纸质资料内容相一致。

除符合前款规定的要求外,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章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七条下列地质资料,国土资源部可以委托有关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保管:

(一)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

(二)石油、天然气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三)极地、海洋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四)其他需要特殊保管和利用条件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十八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硬件设施达到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二)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

(三)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保密和利用等管理制度健全;

(四)具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和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能力;

(五)地质资料管理经费有保证。

第十九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处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开展对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公益。

第二十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在每年12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报本年度地质资料保管和利用年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编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年报。

年报内容应当包括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保护情况,馆藏地质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

第二十一条单位和个人可以持单位证明、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查阅、复制、摘录已公开的地质资料。

复制地质资料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二条单位和个人需要查阅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应当出具汇交人同意的书面证明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因公共利益,需要查阅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的,应当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需要查阅的地质资料范围,经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审查后,无偿查阅利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

第二十三条国家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

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由国土资源部公告。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未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限期汇交通知书,责令在60日内汇交。

第二十五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补充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部有权责令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给予汇交人行政处罚的,应当在处罚决定生效后7个工作日内报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及时在报刊或者网站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