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4:25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1

幼儿语言教学

一、幼儿语言教学的特点

1、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随机性,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或每一阶段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幼儿语言教学的年龄阶段目标而提出的。其中,既有倾听、表述方面的使用语言的能力目标,又有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方面作为掌握学习对象的水平目标。所以,通过有目的的语言教学活动,可以全面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又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它根据幼儿的语言教学的目标,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有顺序、有步骤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或提供语言知识作为学习的对象,从而保证幼儿语言教学目标的全面实施。

同时,幼儿语言教学也是随机教学的一种体现。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在这种随机教学的过程中,无形的进行了幼儿言语教学。

2、教师在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幼儿置身于语言环境或语言信息中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把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从而获得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经验。幼儿的语言发展正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交往和有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语言经验而实现的。

3、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一项专门的语言学习过程。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有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幼儿除了通过活动和交往,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关知识外,还需要有专门组织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幼儿有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例如:对幼儿文学作品体裁以及构成因素的初步了解和每篇作品中心思想的归纳;词、句、语法的适当运用;会话和连贯讲述能力的训练;创造性讲述能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另外,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还可以使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锻炼幼儿在众多的同伴或成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活动中愉快情绪的相互感染,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

二、幼儿语言教学遵循五大原则。

1、轻松愉快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至少要做到教得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吃饭时让幼儿说出饭菜的名称;游戏上,出示游戏的名称和主要的关键词等,不必要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以正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多表扬和鼓励。凡是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的刺激物或活动都可以作为幼儿成功认识某一生字的强化物。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幼儿尤其合适。如何让语言教学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呢?首先应采取游戏法,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

3、直观性原则。

由于幼儿早期是以具体的动作和形象进行思维的,因此语言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事物、动作、形象、情景等,如结合跑的动作认识“跑”字,结合钱币认识“钱”字。对稍微抽象的形容词可以结合图片或故事进行学习,如认识”勇敢”二字,可出示勇敢者的图片或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4、活动性原则。

幼儿喜欢各种自主性活动,如探索活动、操作活动、身体运动性活动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只有将语言教学寓于幼儿的上述活动中,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5、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因为实验发现,越是幼儿熟悉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文字,幼儿越喜欢认识,也容易认识。所以,提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就是要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语言教起。

三、幼儿语言类教学的策略

1、加强修养,言传身教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语言本身便是艺术。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师范。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弹奏出交响乐,在知音者――幼儿的头脑里回响共鸣,收到最佳效果,用语言“粘”住学生。让幼儿在言传身教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如在故事和看图讲述中,教师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轻重,音调的高低快慢,并辅以一定的动作体态,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活动;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5-01

就目前的幼儿教育而言,仅管家长在学前对幼儿进行了悉心的教导,幼儿在语言、知识和智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成功的,恰恰相反,幼儿的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的缺失。很大一部分的幼儿在成人阶段表现出了很大的道德问题。二是责任感的缺失。成人阶段没有责任感的意识,无法担当社会和家庭的重任。这一切的结果都归结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失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呢?下面将从语言角度出发,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幼儿语言的德育教学来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对事物由表及里的认识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现在绝大多数的幼儿教师选择通过游戏或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熟不知这些方法只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知识,却没有在道德上进行一个系统的改变。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他们根本不具备认知的能力,其实不然,三到六岁是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系统的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幼儿认知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判断对与错开始。比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观看《小猪上幼儿园》,让孩子们判断故事中小猪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教师先让孩子们描述故事的情节,三到六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了,在孩子们表述完故事情节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总结小猪产生此结果的原因,紧接着就可以让孩子们判断小猪行为的对与错。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让幼儿认识了对与错,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检查是否做过和小猪同样的故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羞愧的点点头,有的孩子则会大胆的承认:“我早上也会睡懒觉,也会不刷牙不洗脸,我知道了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以后不会再睡懒觉、不会不刷牙不洗脸了。”学生由思想上的认知逐渐的过渡过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德育教育的成功了。

二、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游戏是教育幼儿的绝佳方式,学生在游戏中不但可以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表现能力。首先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谦逊的品德。在游戏中必然会遇到角色分配的问题。如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学生就会分配谁是老鹰、谁是小鸡、谁是鸡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当上老鹰,也就是说必定要有学生做出让步,从而培养了他们谦逊的品德。其次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游戏是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这其中会涉及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让别人了解到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游戏的目的,学生需要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完成。比如在玩“过家家”时,学生之间就需要讨论“下班之后干什么?”、“晚饭吃什么?”等等问题,他们通过商量决策游戏的进度和结果。另外游戏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不仅仅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在“过家家”中会遇到“盐没有了怎么办?”、“家里的家具怎么摆放?”等难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学生要通过思考和行动来加以解决。由上可知,游戏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也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游戏中融入德育的理念,才能让学生玩的快乐,玩的实在。

三、通过语言教育向学生传达德育理念

语言是传达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素质修养的活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利用语言向学生传达德育的理念,第一,让学生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礼貌用语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而现阶段礼貌用语的缺失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病态的现象。很多学生具有丰富的学识,却没能养成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导致其一开口就引起了别人的反感,更别提如何去展现自己丰富的学识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学会说“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从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二,让学生会用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疑问句、反问句等,熟练运用这些特殊句式有利于表达出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第三,教师做好道德的良好傍样。作为学生信赖的对象,教师要注重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只要教师在平时能够注重自己的言谈,学生必然会受到教师的熏染。比如当教师在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就可以说“请”;当教师在接电话时,就可以说“您好”;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说“谢谢”,教师要懂得正确运用生活中的礼貌用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是自己的榜样,自己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养成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如此,学生就会慢慢的向老师学习,从而把老师的习惯当成自己的习惯。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何其的重要。幼儿教育的好坏必将影响其一生。然而由于每一个幼儿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德育方面也接受着不同的教育,使他们拥有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对于那些不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纠正,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活动来教导学生,并在语言活动中逐步的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高尚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林.幼师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期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3

一、幼儿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

幼儿教学语言这一概念通常是根据幼儿阶段幼儿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相对于日常生活化语言而提出的。幼儿年龄低,接触事物少,生活范围小,其主要语言思维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生活,是在与父母长辈、同伴之间交往中形成的,属于通俗性的,常具有碎片化和随意性的特点,加之幼儿认识能力有限等原因,还可能出现发音错误或者使用不当有情况。

1.教师不能规范使用教学语言的发音方法和语言结构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错误认为幼儿教育必须以孩子的语音、语法进行表达,结果在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一些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教学语言的规范置之脑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幼融洽,却使语言教学背离了旨在教导幼儿学习规范语言表达方法的教学初衷。

2.教学方法单调沉闷、缺乏灵活性,使幼儿对语言学习丧失兴趣

幼师单纯从教学语言的规范使用出发,不能灵活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忽略兴趣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使幼儿在学习中感到老师教授的东西乏味无用,与生活脱节,不易理解,更不愿在实际交流中使用。

3.课堂教学选用语言脱离幼儿实际

个别幼师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不能做到认真分析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一些不适合幼儿年龄段的语言、词汇,超越低年龄段幼年儿童词汇结构和认知水平,使课程教学变得晦涩难懂,脱离生活,不但使语言教学不能与日常生活语言有效对接,也阻碍了对有关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还可能造成幼儿由于一知半解或者盲目学舌产生误会等不良后果。

二、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策略分析

幼儿教学工作应以教学语言为基础,从有利幼儿发展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运用适合幼儿接受理解的方法,使之逐步掌握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

1.提升幼师语言教学能力

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幼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自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必须注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从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入手打造一支可以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技能的教师队伍。从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培养学习,纠正一些在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方法。

2.对生活语言与教学语言进行有机结合

幼师应该能够正确区分幼儿习以为常的生活化语言与规范化教学语言之间的差别,并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和讲解对幼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将教学语言的使用同随意通俗的生活化语言相互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3.充实积累,优化教学开发设计

幼儿语言教学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深入分析,不断打磨、修正教学语言的使用,采用适合幼儿思维结构和表达习惯的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做到语言精练、用词清楚和意思表达准确,引导幼儿学会使用规范化的教学语言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同时还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观察、思考,结合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多个阶段的特点,运用幼儿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及时了解幼儿真实的意图,加以正确引导,强化规范化的教学语言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幼儿通过语言正确表达自我意愿的能力。

4.探索改进,不断提升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4

【关键词】有效提问;注重启发;注重追问;注重多样

中国分类号:H0

提问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语言教学激发幼儿的有效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问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提问设计貌似开放实则封闭,提问设计也多以教师发问为主等。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教学活动气氛就比较活跃,幼儿学习积极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幼儿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就差。因此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设计十分重要。下面以课例《圆脸和方脸》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把提问的有效性作为切入口,帮助教师优化语言教学活动。

一、活动过程

(一)“观课―议课―悟课”。由青年教师刘老师执教大班语言活动《圆脸和方脸》,全园教师通过眼观口说心悟,概括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途径和策略,记录教师和幼儿的行为,思考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及提问的策略。在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分析梳理的过程中,引发教师多角度的关注和思考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策略和适宜性。

(二)“分组―定点―对话”。围绕“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幼儿的表达欲”这个话题,确定了三个讨论点:①孩子回应的分析;②深入追问的分析;③提问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分析。

(三)“重构―展示―反思”。小组讨论后,根据讨论结果,将本次活动的方案进行重新梳理,调整提问策略。并由组长在Kt板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讨论结果,特别是展示提问策略,引起全体“二度讨论”,引发教学反思,教师们享受了一次课例研讨的思想盛宴。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针对课例研讨的三个问题,笔者理出了激发幼儿表达欲的三条策略:

(一)提问要注重启发,激励幼儿主动思考。

1.提问要留给空间。教师提问以后,可让幼儿思考几秒,以保证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如课例《圆脸和方脸》中“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在趣?”开始让小朋友回答说的都是一些故事里的简单对话,再让幼儿重新思考,他们就说出了诸如“分东西的时候怎么分”等实质的问题。

2.提问要注重开放。如果课例中的“老公公分家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他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能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而不是局限于故事中的对话了。再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情节和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的方的、圆的东西是怎么样的?分开会怎么样?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培养抽象思维品质,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而一些封闭式的提问如:“你觉得老公公说的话有趣吗?”“老婆婆会不会生气呢?”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是这种封闭性问题和提问的现象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二)提问要注重追问,引发幼儿深入理解。

1.追问要循序渐进。教师在追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课例《圆脸和方脸》中,教师提问“老婆婆长得有什么特征?”“她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她喜欢圆的东西?”“她和老公公喜欢的东西一样吗?”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老公公的老婆婆的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一次系统地思考和梳理能力。

2.追问要逐层递进。在提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先提一系列较简单的问题进行铺垫,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在课例中,教师提问“老公公和老婆婆家里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是方的?”“你说这张桌子是方的,但桌角是什么形状的?(圆的)”“圆的和方的东西能分吗?”“老公公和老婆婆能不能分家呢?”这样逐层递进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三)提问要注重多样性,培养幼儿良好语感。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教学;有效性;探析

一、鼓励幼儿自主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很好地引导和促进,但是不能取代幼儿学习的主导地位,要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通过平时的游戏和童话阅读,让幼儿在学习中成为主体,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通过这种开放的环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学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是非常好奇的,老师要善于把握住幼儿的好奇心,通过合理的引导,提升幼儿对于语言教学的兴趣,同时要注重对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学,让语言学习更加贴近大家的生活,让幼儿喜欢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雷区,这种教学,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如写字、画画、阅读中,更加快乐地学习,通过童话故事的循循善诱,激发幼儿的天赋,使其更好地去进行语言知识学习。

三、巩固和拓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幼儿思维是十分丰富的,善于进行联想,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丰富的联想能力,去进行探索式的语言教学,通过一问一答,让幼儿去进行联想。例如,早期阅读《悄悄话》,小鸭子对小猫说:“如果你能帮我推开一块石头,我就对你说一句悄悄话。”这时,可以让幼儿大胆去联想,小鸭子对小猫说的什么悄悄话。引导大家主动参与,猜测这句悄悄话的内容。通过这种提升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需要幼儿园老师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幼儿园教学,将幼儿的语言天赋激发出来,共同的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6

论文摘要:由于幼儿时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固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幼儿教师语言技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学习情绪,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采取的手段。具体说,幼儿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地指导与建议.甘快的表达和适时地鼓励等语言策略。

1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第三,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2 幼儿教师语言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有如下语言策略:

其一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其二是愉快的表达。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

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适时的鼓励。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联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对教师提出如下几个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因而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7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好多对教师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幼儿教师语言的研究甚少,较多的也是经验性的总结,社会上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发挥,而忽略了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在实践中,仍然有大量的教师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的学习创造语言环境。幼儿教师在一般的乡村并没有严格的聘用制度,或者说他们并不是学前教育毕业的,只是在村里有一定知识,变成了幼儿教师。

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性模糊

在幼儿教育中,语言的目标性不集中,不能运用新的幼儿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辅导和教育。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只是灌输式的教育,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较为缺乏。

3.语言教育活动缺乏创造性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是“教师牵着幼儿的鼻子走”,这种方式与现象造成了幼儿学习的被动性。在上课期间,教师发现幼儿的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会随机应变,而是对其进行警告。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策略

1.重视幼儿的接受和吸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幼儿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在随时观察幼儿的眼神与表情,理解他们幼稚的行为,并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上课。

2.语言教育要有集中性

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引导他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从而达到上课理想的效果。

3.语言教育要遵循创造性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8

【关键词】教学策略早期阅读小班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图画书,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幼儿兴趣,激发幼儿从小对图书的热爱,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幼儿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前书写经验。这些活动为幼儿提供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以单纯为了学习识字,而是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对汉字的认识,早期阅读教学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特点

由于不同的图书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有不同作用,所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图书有不同需求。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小班幼儿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联想、推理水平较低。他们的阅读有如下特点:

阅读的盲目性比较大。他们喜欢把书突然打开,突然一下翻到中间,又突然一下翻回前面,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这样不仅导致书本的损坏率高,而且阅读率十分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他们在阅读时经常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往往会先做后想,或一边做边想接下来怎么做。小班幼儿阅读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为5-10分钟,他们不懂得像成人一样长时间保持安静的状态去阅读。小班幼儿往往喜欢明亮的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一再重复的情节,书、绘本最好为单页单幅、画面突出感强的图书。他们在观察图书画面时,会首先选择较为突出的一些让他们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形象。小班幼儿由于眼睛对事物扫视的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看到的东西相对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每次观察到的画面较少。

2.小班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策略

2.1阅读前的准备策略

2.1.1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小班幼儿喜欢听生活小故事、儿歌,教师可经常放录像给幼儿看或者放录音给幼儿听。区角阅读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是适应小班幼儿的,小班幼儿识字少,对绘本阅读材料的翻阅相对较多。比如一些拟人化了的动物故事、颜色鲜艳、情节单一的图画书,最好为一页一幅图,内容一般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切实贴近本地文化。

目前幼儿园中早期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图书、标志、电视、电脑等。选择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图书所涵括的内容、重点、难点、趣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总体把握阅读材料在小班的适宜性。

有些幼儿园以专家推荐的阅读材料为主,而有些幼儿园以幼儿园探究式活动为主,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确定材料,材料的不固定需要教师灵活选择。小班幼儿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其阅读材料投放应相对简单,这样当教师组织阅读活动时,有利于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提高早期阅读活动效果。早期阅读材料来源可以是去书店购买、让幼儿从家中自带、教师自制等。

2.1.2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阅读环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持续时间。阅读环境可分为阅读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家庭和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如桌椅、靠垫、照明光线、室内的色彩、及声控环境等因素。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环境,科学的阅读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软性环境。

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室内环境,让墙饰成为幼儿阅读的引导者。如:创设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环境,或者在重要事物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比如在桌子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在柜子上贴上柜子两个字。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文字。幼儿园教室中墙面的装饰是一项很重要的引导幼儿学习的项目,教师亲手制作的图画总是浓缩着教学内容和目的,这些装饰不仅能给幼儿以直接的视觉刺激,而且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面的墙、楼道的墙、活动区域、依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一样的画面,并在上面写上相应的词或句子,不仅提高了幼儿想象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了阅读意识,充分发挥了环境对教育的功能。

2.2阅读中的指导策略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怎么指导。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指导重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针对于不同幼儿特点让他们培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2.2.1精心的导入

导入活动的设计是教学活动指导的一种艺术,对整个阅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导入时要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兴趣,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采用游戏、直观材料、设疑、演示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在上课前创设一些适合小班幼儿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给幼儿制造悬念,再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入到这个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新颖有趣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2.2.2具体的教学法

运用联想策略,是指阅读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关注书面语言。运用语义策略,是指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识字规律。复述策略,是指让幼儿重复教师的语言、复述教师的某个词语、反复观看某个图片、反复材料操作、复述重点标识、模仿教师某一肢体语言和分角色表演,绘画再现等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幼儿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运用表象策略,可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能力。精加工策略,其中包括补充绘本中的细节,让幼儿回忆联想故事情节,推论判断某个问题或观点,创造类比,以及自主思考等等。组织策略,包括内容和架构,线索的搜寻,主题的概括,网络的构建。认知策略,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阅读前的准备水平。元认知水平以及阅读动机;外部条件为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

由于小班幼儿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形象来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早期阅读活动开展时可以借助夸张的表演形式来将阅读内容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展示给幼儿,通常通过情境表演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幼儿阅读时的注意力易分散。对于座椅的安排,也影响了阅读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圆弧形座位安排效果最好。

2.2.3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与行为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深深影响着幼儿早期阅读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从左到右、从上往下的正确看书方式,老师在翻阅图书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让自己成为榜样,让幼儿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上课时嗓门比较大,那么她所教授班级幼儿语言表达时就比较大声;说话干练不喜欢拉长音的教师,所在班级幼儿说话时就会很干练。小班的幼儿总是喜欢模仿学习,而教师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所以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采用丰富的表情加上相应肢体动作辅助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和保持幼儿阅读兴趣。所以,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加上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充满热情进行的教学。因为这些都能带动和感染幼儿,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让幼儿更加阅读增加并产生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以此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2.4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比如有些刚来的对于幼儿园及其周围环境都不太熟悉的幼儿,或者是一些国外移民搬过来的幼儿,他们往往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太好,语言交流不畅,再加上怯生和胆小可能他们会很少说话,很少与同伴一起游戏。因此阅读材料中也只有绘本才能满足他的需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们需针对个体的发展水平差异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才能使这些幼儿以最快速度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那么针对于有非常明显语言障碍的幼儿,由于他们表述时总是断断续续,磕磕巴巴。此时教师需要多为幼儿多提供口语表达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把话说完整话,在他想表达之前让他先想好,再逐渐引导他去倾听、表达与阅读。

2.3早期阅读中的评价策略

评价主要用于反馈信息、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大部分的教师在做早期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时,更多的把的注意力放在了幼儿的学习结果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积极主动的发言,是否能够回答与阅读内容相关问题成为了教师评价的重点。然而,对于阅读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当前需要。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兴趣等关于课程本身的问题却被教师忽略了。

2.3.1借用丰富的体态和语态

众所周知,所有的幼儿会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针对正确的阅读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做,对做得不够好的幼儿不给予他们评价,也不需要去批评或者不理睬他们。不要过多的将注意力放于幼儿对阅读内容掌握程度上,应该多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积极评价应该多与消极评价。正确地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评价。教师恰当的一个动作或者表情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活动时摸摸幼儿的头或者拍拍他的幼肩膀、或是鼓励幼儿尝试性的表达和复述,也可以是点头或者微笑等方式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是一种既简单,又富有成效的评价,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阅读活动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

2.3.2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评价法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收集幼儿各种表现或作品。然后展示给其他幼儿看,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到鼓励和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阅读积极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早期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制定合理有效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兴趣能得到提升,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地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1994.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9

论文关键词:《“图片策略”在语言活动中运用的思考—从语言活动《家》说起》

 

幼儿园教学具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中教具的选用。教具的正确选用,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充实了教学的

摘要联想,图片中的情景发生之前之后和之内之外的情节,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所以,怎样巧妙地使用这一教具来更好地促进语言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语言活动中应如何有效地运用“图片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阐述及分析:

《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巧妙地运用白云与天空、小鸟与树林、小河与鱼儿等一对对依恋关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初步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联系。诗歌工整而统一,以拟人化的形式,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很适合中班幼儿进行欣赏学习和仿编活动。如何上好这样一节活动?我选择了图片作为活动的教具。但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根据情况不断地改进图片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现就三个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三种不同的“图片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教学挂图的使用,给幼儿以完整的印象。记得第一次上这个教材时,由于学园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幼儿教育论文,我就选择使用了这个教具。挂图设计精美,色彩鲜艳,很快就吸引了幼儿的兴趣。通过教师的朗诵,幼儿将语言与图自然地结合起来,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但在学习朗诵的时候,幼儿必需借助挂图和教师的指图才能按顺序完整地进行朗诵。所以,在活动后对教具的选择我进行了思考,觉得使用挂图对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一教具应进行改进。

2.贴绒式图片的运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内容论文提纲怎么写。由于教学挂图存在的不足,我在以后《家》的教学当中改用了贴绒式的图片,就是绘制一幅背景图,有蓝天、树林、小河等,而小鸟、白云、小鱼等则用贴绒图片,通过提问一一将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的方式,使幼儿更快更容易地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同时也更快地记忆了内容,更易于幼儿进行朗诵。但我们也发现,幼儿在开始进行完整朗诵时需要教师进行指图,才能按儿歌的顺序进行朗诵。如何让孩子能进行更自主性的学习呢?

3.图谱法的采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学习。今年我们成立了语言课题组,对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进行探究。我根据以前的经验和反思,决定将贴绒式的图片改进成“一一对应式图片”,即将蓝天、白云、树林、小鸟等制作成图片,采用图谱法进行教学。这种“一一对应式图片”提取了诗歌中的主要形象,使得主体更为突出,采用数学中的一一对应式排列,即蓝天的图片下排白云的图片,让幼儿更加明确一对对依恋关系,突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教师通过提问一一出示(或请幼儿贴出)相应的图片,从而使幼儿通过图片的展示自主地学习儿歌,记忆儿歌内容,教师则在旁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或是提醒。

以上三种图片的设计和使用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实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改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幼间的互动。三次采用的虽然都是“图片”,但却是从平面到贴绒再到对应式图片,体现了从静止到能动的状态,每一次的改进都使教具更具操作性。尽管只是使用简单的几张图片,但通过教师的设计,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使图片和自己的讲解融合幼儿教育论文,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让我们做到了传统式教具的使用同样能够像多媒体教学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图片的设计与使用应该从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选择对自己活动更加有效的“图片策略”,才能使图片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三、案例启示:

随着课改的推进,幼教界也开始提倡“朴素教育”:即不要求教师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教具的制作上,把教学形式设计得很花哨,而应以朴实、有效的方法给予孩子相关的知识、经验、情感等。所以,“图片策略”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正是符合了“朴素教育”的精神。因为我们所说的“图片”,可以是印制优美的图片,可以是教师绘制的图片,可以是拍成的照片,还可以是幼儿画的图片,甚至于是教师在活动中临场发挥绘制的图案等等。这些都不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制作,有的甚至随手即可拈来,从而让我们将时间用在了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图片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即我们前面一直提到的“图片策略”。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一策略提高语言活动的有效性呢?

1.分析教材,选择适当的“图片策略”。根据几年来在语言活动中的实践,综合上述案例中所提到的,我们总结出了几种不同的“图片策略”:教学挂图式、操作贴绒式、灵活图谱式(又分图标法、图文法等)以及多媒体播放式等。怎样选择这些策略呢?我们知道,教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第一根据,所以对教材就要全面地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才能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具,完成教学目标。如上述的案例诗歌活动《家》,根据其作品的特点,采用图谱式的“图片策略”是最适合这个的活动。而儿歌《小熊过桥》,是以小熊这一幽默感、善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展现出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所以采用一整幅的有趣的情节画面,就能触动幼儿的感情,扣住幼儿的心弦。又如近年来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绘本故事教学活动,是透过图画与方字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体现了作者的绘画风格。如果我们采用描画下来制作成挂图的方式,一来工作量大,二来也较难表现出原作者的风格,无法让幼儿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因此,我们较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将图书的画面经过扫描幼儿教育论文,再通过幻灯片播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2.关注细节,正确地使用“图片策略”。不论是何种“图片策略”的使用它们的目的始终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盲目的使用,只会在教学中起到反作用,我们应该了解图片这一教具的特点,并且在使用时注意一些小细节,如图片要适时取出和收回。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每一种图片教具在使用前,老师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自己先练习操作一遍,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如故事《河马村长》中,我们设计了一套可移动式的图谱,提取故事中的主要元素制作成图片和简笔画,根据故事的讲述、提问通过出示、移动、连线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与风趣。尽管是一样的教具,但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细节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只出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讲述第一段故事后提问:“你觉得河马村长会给小动物安排哪些工作呢?”孩子们的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把自己了解的工作一一安排给了每只小动物,显示了孩子生活经验与想象力的融合论文提纲怎么写。而另一位教师则将角色和工作图表全部出示在黑板上,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就很自然地将角色与工作图表中的工作一一对应起来,缺少了猜想的趣味性,同时也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

3.优化组合,促进“图片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应该说,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离不开图片。以前传统的幼儿园统编教材中,有相应的配图和教学挂图配套使用。在当前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幼儿园自主选择的内容范围也无限扩大,而这些作品却往往没有可供教学使用的图片。因此,语言活动教学图片的设计也就成了一个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幼儿来说,好的图片不仅能将整个文学作品支撑起来,而且通过灵动的角色小图片的出示和移动以及变化,能让教学环节丝丝入扣,层层推进。而对教师来说,图片反复、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优化的图片呈现方式,能强化文学作品的情节,突显人物个性,有利于幼儿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在于教师如何将一个适宜幼儿园教学的语言素材进行巧妙设计,让幼儿被活动教具所吸引,增强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幼儿教育论文,产生敢说、想说、愿意说的快乐情绪。比如在设计图片的时候,可将一些形象上较难表现的通过打印或是事先描绘好的方式呈现,而一些简单的形象或是符号等就可以通过边讲解边提问的方式直接呈现,或是直接全部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既节省了制作教具的时间,又让幼儿有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同时也是师幼间互动的一种小策略。如诗歌《春雨》中,我将诗中的种子、麦苗等用图片展示,而发芽、开花、长大等词语则是在边朗诵时边用简单的图案或符号直接表示出来,同时诗中的重复句则引导幼儿用符号或图案来表示。这套形象、直观的图符相结合的图谱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此外,在活动中我还首次尝试引导幼儿通过倾听教师的朗诵,学会用和看简单的符号标识进行朗诵。这一策略的采用让我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的潜力,他们不仅很准确地评价了老师的朗诵,而且能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幼儿的答案,我在诗歌的图谱上标上了“----”、“︿﹀︿﹀”等符号,帮助了幼儿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此外,要灵活地运用“图片策略”,教师还要在绘画、即兴画上下苦工,以熟练的绘画技能、简笔画的快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把图片用动态的形式展现,既能让幼儿很清楚地观察到细微之处,又能省去多媒体使用的繁杂程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中师幼的有效互动。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篇10

关键词:区域活动;观察策略;指导策略;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0-02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校学习的重要模块,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语言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实施以来,幼儿教师的区域活动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指南》的出台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与促进意义,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发挥观察与指导作用,灵活高效开展区域活动,是目前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棘手任务。诚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对幼儿健康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等的实现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优化观察与指导策略,促进区域活动高质高效开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观察策略,以“观察”促“指导”

1.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要求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想实现区域活动的优化开展,要重视多元观察策略,做好观察工作,从而实现以“观察”促“指导”。而想做好基于观察的活动指导,了解观察与指导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以下观察要求:一是观察要具有计划性。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即观察对象是个别还是全班,观察的时机、观察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来。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则。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随意观察,即教师要根据区域活动主题、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确立观察重点、难点等。三是观察要有客观性。观察要尊重事实,不能靠主观臆想以及自身经验。四是观察要有系统性。也就是说,观察要反复、系统、科学进行。

2.教师要巧用多元化的观察策略

观察是指导的基础,对指导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观察法。这个方法是最普遍的观察方式,它简单易操作,十分随意,所获信息较为直接、原始。该观察方式主要包括两种观察策略,即个别扫描法及全班扫描法。前者是指教师对全班幼儿学习状况进行观察,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例如,幼儿a总是在区域活动中萎靡不振,参与性差,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对幼儿a的直接观察,找到科学的指导与促进策略,帮助其提升活动自信。二是清单观察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列清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目的性较强且全面。三是系统观察法。该策略需要做记录,并通过记录进行系统观察,达到观察与指导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导策略,推动活动高效开展

1.基于区域活动的规则强化常规指导

所谓接受指导策略,就是对学生进行“讲解――接受”式的活动指导,这一指导策略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作用,帮助幼儿实现语言组织、语言优化、语言运用、语言智力等语言发展目标。诚然,接受指导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动准则,制定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规则,以此来强化常规性指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规则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活动规则,也包括幼儿人际相处规则。鉴于此,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指导规则时,既要处理好幼儿与活动材料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整个区域活动的关系。例如,在幼儿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共同分享等活动指导规则;在幼儿与活动材料关系处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进行系统讲解,使幼儿正确使用,杜绝浪费。

2.巧用随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随机指导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策略,它属于语言类的接受性指导策略。巧用随机指导策略,可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及探索求知欲。具体方法是:一是巧设疑问,提高幼儿探索的深度。幼儿的探索属于浅层次的,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索。二是帮助幼儿解决活动难题,激发幼儿探索信心。教师的指导与激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的自主活动遭遇瓶颈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并通过恰当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当然,教师可以巧用启发式与建议式的指导策略,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点到为止”,以此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信心与勇气。三是巧用评价,确保活动质量。评价是提升幼儿活动质量的一种指导策略,有助于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借助暗示指导策略,构建自由活动场景

1.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进行暗示指导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与活动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要“作壁上观”,任由幼儿“自由”活动,而是需要进行一些暗示性指导,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性,使其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选择的活动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儿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不同操作;活动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多彩,以吸引幼儿眼光,持久地保持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关于层次性,教师在放置材料前要对材料进行科学、系统的长期观察,将材料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细化”,凸显材料的层次性。这样,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2.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强化引导

鼓励幼儿对自身区域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化、有效记录,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控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诸多事宜,还能促使教师基于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由于幼儿数量较多,教师对幼儿进行一一指导明显不现实,通过引导幼儿对过程进行记录是帮助幼儿留下活动痕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还为教师以后的区域活动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资料与数据,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四、无痕整合观察策略,实现灵活化指导

1.观察幼儿学习能力,实施引导式指导策略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高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记录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系统、有意识的观察。当然,在具体的观察中,教师应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区域活动内容、学习探究的特点等找准观察点进行观察,这样系统有效的观察方式才能使教师逐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特征,继而对其进行引导式的指导,提高幼儿活动质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儿只是停留在对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没有探究意识与能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指导:“娃娃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开娃娃看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巧用针对性指导策略

《指南》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原则,特别对“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了强调。鉴于此,教师要时刻观察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认知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强化,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区域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诚然,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观察其活动现状,并对不同情况的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信心。例如,在制作万花筒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拿到几片载玻片,很快就能顺利粘贴,而有些幼儿尽管很认真地在制作,但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制定步骤图,让其照图一步步完成。

五、结束语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区域活动不再是一种教育摆设,而是一种能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推动幼儿智力发展以及陶冶幼儿情操,使其进行自主科学探索,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一种绝佳教育途径,理应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想让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观察与指导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实现精准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