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5:43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劳动卫生管理水平对策思考

长期以来,工厂企业卫生走的还是以医院为主体,治疗为主的路,劳动卫生、卫生防疫常常提不上议事日程。既使从事劳动卫生专业人员,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二、三级预防工作上,忽视一级预防工作,是企业卫生工作路子愈走愈窄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适应已经发生的社会进步,卫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预防医学工作者)要努力探讨一、二级预防新途径。劳动卫生管理体制争论热点近年《健康报》开辟“理论探讨”专栏,讨论劳动卫生管理体制,足以说明劳动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现有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劳动卫生工作发展。

一、“讨论”归结论点

1.劳动卫生立法不健全,使劳动卫生工作“无法可依”,地方性条例、法规存在许多需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2.现行颁布的法规,多个部门(如卫生部、劳动部、工会组织)以及地方和企业的劳动卫生职责和分工不明确。(1986)卫防字82?726?号和劳人护33号《关于卫生部门和劳动部门在劳动卫生监察工作上的分工协作纪要》条文中各部门权利的分配只是强调“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都是互相平行的关系,没有隶属关系和主次关系。如卫生部对企业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进行卫生监测和监察。劳动部门负责根据劳动卫生工程技术法规和标准对企业进行监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开,造成工作混乱。已经出台的劳动卫生法规,其监督、监察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实施监察的机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等奖励和处罚,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可视其情节轻重处理,结果是“你管我也管,最后没人管”。

3.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劳动卫生究竟归属哪个部门好,是讨论的热点,也确实是影响劳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主张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理由是:(l)解放以来,学习原苏联模式,劳动卫生一直由卫生部门管,有基础,有技术。职业性体检、职业病医疗要靠卫生部(2)劳动卫生专业人才一直由卫生系统大专院校负责培养。(3)卫生部门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制订并通过了近300项劳动卫生国家、部颁和地方劳动卫生标准,在劳动卫生管理工作中占很大优势。主张归劳动部门管理的理由是(l)劳动卫生是系统工程,职业危害是由企业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因此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危害有赖于企业的劳动组织者完善生产工艺,依靠劳动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卫生部门在我国长期处于福利后勤服务性质,监察制约机能较弱,由卫生部门培养的劳动卫生专业人才也常对工程技术措施一知半解,使不上劲。其它如劳动组织,劳动待遇,职业病休等更是卫生部门鞭长莫及,故主张学习日本模式,改由劳动部门全面接管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卫生部门需将现劳动卫生职业病专业机构,,专业队伍,连同工作任务一并转让劳动部门主管。也有学者主张在机构改革中将卫生部门的劳动卫生职业病和劳动部门的劳动保护机构合并,成立社会保障部,由经委直接领导。统筹劳动安全、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伤和职业病人的社会保障,彻底解决部门间的扯皮。

二、我国劳动卫生管理改革构想

1加速劳动卫生管理手段建设。当务之急是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卫生法(或劳动保护法)》,完善地方和行业各级劳动卫生组织机构,保证劳动卫生的监督管理职能发挥。当前国家为进一步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企业自扩大,要特别强化执法机构建设和制约机制运行,避免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劳动条件改善和职业危害转嫁促使企业经营者依法管理企业,保护劳动者健康以及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健康的合法权益。

2完善劳动卫生分权管理(近期过渡)。地方卫生、劳动部门分权和企业安全、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我国50~60年代劳动卫生专业归属预防卫生管理范畴,由卫生部门管理.但随着劳动卫生工作发展,劳动卫生工作中的工程技术和劳动组织管理超过卫生部门力所能及范围,至后劳动部门参与劳动卫生监察和环境保护兴起,对生产岗位环境管理的渗透,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职业危害工程控制,劳动组织监督理,由劳动部门负责发挥地方和行业劳动卫生管理二个积极性。在我国卫生资源贫乏,特别是县、区防疫站劳动卫生力量尚很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产业系统劳动卫生力量,在监督管理职能方面,做到地方(块块)和行业(条条)管理结合,利用行业的技术优势,在地方的统一安排下,为行业大型骨干企业所在地区和本系统片区下属中小企业服务,为地方执行国家卫生监督提供依据,从而迅速提高全国各类企事业单位劳动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把我国劳动卫生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3.适应商品经济需求,深化劳动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广)

探索职业危害保险和职业病赔偿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工作(包括职业病防治)一直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福利事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误为“只见投入”。隶属卫生部门的劳动卫生处(科),在“重治轻防”的客观状况下,本来就十分贫乏的卫生资源,能够落实在劳动卫生发展方面的资源少得可怜。职业病保险和赔偿制度主要包括:(1)成立国家职业危害保险局,统管职业危害保险和职业病赔偿管理工作。(2)劳动用工分配向职业危害职工倾斜。实行职业危害岗位津贴。岗位津贴标准视岗位危害程度分等(工资总额10~20%)。(3)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工由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按月交付职业危害保险金。保险金额按作业危害程度分若干档次,危害大交付金额多。企业缴交保险金额度为职工个人工资总额的5~15%。个人缴交保险金额为本人工资总额5~10%。并制定保险金交付责任制,岗位劳动条件达标可免交个人保险金。(4)职工发生职业病,保险机构向患者支付职业病赔偿费。赔偿金额,按不同职业对职工健康损害程度分别确定,由职业病诊断专门机构仲裁。赔偿金额不低于职业病医疗康复费用之和。赔偿金80%用作职业病医疗保险,20%发给职业病患者,以保障职业病患者得到妥善医疗和疗养.职工进行职业病医疗需自付医疗费用5~10%。

参考文献

[1]刘潜.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之二):关于创建安全科学的问题[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版社,1992.

[2]吴超,杨书宏.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劳动保护,2011(1-3).

[3]刘潜,杨书宏,虞和泳.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5).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劳动安全卫生的监察、管理和监督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四章  伤亡事故处理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管理,保障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的安全和健康,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全民所有制企业、乡镇以上(包括乡办、镇办)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事业单位)。

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规定、标准,为职工提供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和作业场所。

第二章  劳动安全卫生的监察、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各级劳动部门为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各级卫生部门为劳动卫生监察机构,对本条例的实施行使监察职能。

第五条  劳动保护和劳动卫生监察机构对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企业事业单位发给《劳动安全卫生合格证》,对不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发给《劳动安全卫生整改指令书》。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对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的劳动安全卫生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劳动安全卫生的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业务工作的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劳动安全卫生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和签订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合同,必须同时落实劳动安全卫生措施;实行多层次承包的,应层层落实。

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设置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劳动安全卫生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监督、检查、推动本单位、本系统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每年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劳动保护技术措施经费,用于改善劳动条件,不得挪作他用。没有更新改造资金的事业单位,应从事业费用中解决。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与技术培训,定期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按国家标准局颁布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执行。

第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实行每个工作日八小时工作制(特殊工种工作时间按国家规定执行),加班加点应在不损害职工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每人每月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确因生产需要超过的,应经职工同意,报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满十八周岁的工人从事有毒有害的作业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关于保护女工的规定。禁止安排怀孕、哺乳期女工从事有毒有害的作业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发给职工防护用品、用具,不得以现金代替物品,建立健全使用、发放等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配备劳动安全卫生抢救药品、器材,定期检查和更换,防止失效。

第十五条  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职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对漠视职工安全、健康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有权批评、检举、控告。

第十六条  工会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规定、标准及本条例实行监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包括革新、挖潜、改造)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工程项目),其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工程项目及劳动场所的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措施和有毒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同时审查、验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经劳动、卫生、公安、环境保护部门和工会同意并签字盖章,否则不准施工和投产,银行不得拨款。有分歧意见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及地下设施进行勘查,按施工程序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预算中必须包括劳动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施工单位必须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生产或加工作业场所和仓库的设备安装、采光、照明、物品堆放、通道设置等,必须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第二十条  建筑施工现场的运输道路、机械安装、供水、排水、供电系统、材料堆放、脚手架、工作平台、住宿工棚、食堂和厕所等临时设施,必须符合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应采取通风、吸尘、净化、隔离操作等必要的防护措施。生产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强度),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定期监测。

第二十二条  从事高空、挖掘作业,攀登悬崖、陡坡,进入深坑、深井操作,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专门的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储运、安装、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的规定、标准。

第二十四条  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由国内制造相应配套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第二十五条  劳动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审查和验收,符合国家标准的方可投入使用,使用后必须定期维护、定期检查测定。

第二十六条  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制度。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任何单位不准生产;没有《产品合格证》的,任何单位不准经销和使用。

第二十七条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各种危险物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放射性等物品),应有符合安全技术和卫生要求的设备、容器、管道及其他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置措施。

第二十八条  生产、使用和储存危险物品的工厂、车间、仓库与周围居民区及其他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因条件限制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采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对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要限期搬迁。

易燃、易爆区域动火,必须执行动火审批制度。

第二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没有卫生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得将严重危害职工健康的原材料加工或产品生产等作业转移(包括外包、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确需转移时,原单位要负责解决好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并说明作业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防护知识。

第三十条  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和就业后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职业禁忌症者,不得安排所禁忌的作业。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职工职业中毒或职业病,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制度。

对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妥善安置。

第四章  伤亡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必须立即组织抢救,并按国家有关报告规程上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不得隐瞒、虚报或故意延迟上报。

第三十三条  发生重伤、死亡或其他重大事故,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劳动、卫生、公安、检察部门和上级工会组织可派人参加。

第三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必须在事故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工会组织报送事故调查报告书。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送的应向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申请延期。

第三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书后三十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申报劳动部门。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申报的,应向劳动部门申请延期。

劳动部门应按审批权限审批,或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

事故处理审批权限:重伤事故由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由劳动部门审批(参加事故调查的各部门对事故原因、责任的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应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一次死亡三至五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一次死亡六至九人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劳动保护或劳动卫生监察机构给予奖励:

(一)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有显著成绩的;

(二)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或报告险情隐患,事故发生后妥善处理或积极抢救,使生命财产免受或少受损失的;

(三)在劳动安全或劳动卫生防护技术方面有发明创造,或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重大合理化建议的;

(四)检举、揭发违反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及本条例的行为,其事迹突出的。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劳动、卫生部门视其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的处罚:

(一)忽视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削减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措施,或有防护措施不使用的;

(二)工程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经验收同意,或经验收达不到标准要求而强行投产的;

(三)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达不到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标准,接到劳动、卫生部门发出的《劳动安全卫生整改指令书》后,逾期不改的;

(四)违反招用工规定招用工人、允许无操作合格证工人进行特种作业的;

(五)玩忽职守、违章操作、强令职工违章冒险作业,造成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故意破坏事故现场、隐瞒、虚报或故意延迟上报,阻碍事故调查的;

(六)拒绝劳动保护或劳动卫生监察人员执行监察任务的。

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需给予行政处分的,由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按行政管理权限处理;需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公安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发生重大、特大伤亡事故时,对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担负领导责任的人员,应根据不同情节,严肃处理。

第三十九条  对处罚不服的单位或个人,可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上级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复议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或起诉,又拒绝执行的,由作出处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职业卫生主体责任自律管理模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建筑业作为高危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职业病的发病状况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早有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职业病发病的病例2007年、2008年均排在健康部通报的全国各行业发病数的第三位。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序环节繁杂、触害时间长、交叉触害现象明显,触害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二是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卫生认识不足。三是建筑施工流动性大、时间周期不定给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四是建筑施工一线打工者的特殊身份和流动性强的职业特点,造成农民工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盲点,这也成为建筑施工企业一触即发的“炸弹”。五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H”健康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弱势。

二、实施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仅对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义务就规定了22项,对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企业实现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是一种管理趋势,客观剖析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使职业卫生自律管理能得以最好的践行。通过自律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合规性要求,并逐步实现职业卫生方面的长短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规划目标“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这是一个五年期工作目标,也是企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三、逐步建立以“六大保障体系”为支持的自律管理模式

1.目标预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企业最高决策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政策标准。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的指标、指标及考核计划。制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制定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评价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危害场所现场检测和人员查体计划;编制年度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卫生投入计划等。

2.制度保障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健全防治责任制。首先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其次是建立起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职业卫生网络;建立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清单;建立职业危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治经费使用档案;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制定实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定系列制度,责任到位。

3.宣传培训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

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

组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进行培训。

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日常宣传教育活动。

要经常开展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健康意识培训、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提升人员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水平。

4.过程监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组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查体和监护。定期组织在岗、新上岗、离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能及时发现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予以诊治、调换岗位,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内容包括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台帐;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有效;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及时维护、定期检测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不定期组织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排查,强化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

5.应急救援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

组织应急技能培训,掌握自救、互救和应急设备设施的操作技能。

组织应急演练。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对职业卫生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体系。

6.异体监督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工会职业卫生合理化建议程序,集思广益,提高职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程序,定期对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督促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执行法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中要赋予、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注重员工参与管理,监督职业卫生自律管理工作的绩效。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以“六大保障体系”为主的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模式,能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义务,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职业健康,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率。同时自律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投入、大产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学勤.职业卫生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孟艳华,胡广霞.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职业卫生监督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2

作为公共卫生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前一些潜在的、隐藏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2009年在深圳发生的外来劳务工集体体检事件,已经充分暴露出职业卫生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同时也应认真反思目前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1当前职业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存在职责不清、监管不力的情况

根据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根据此款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职业病防治监管的法定职能部门。但随着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编办发〔2003〕15号文件和卫监督发〔2005〕31号文件做出规定,安监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而深圳市此项职责一直未划归安监部门。一方面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存在安监、建设与卫生部门共同监管的状态,另一方面像流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管,究竟是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还是多个部门都有责任监管?客观上存在职责不清、监管不力的情况。

主要原因有:一是法律规定与机构改革难以同步。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有比较严谨复杂的过程,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难以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二是个别法律条款的规定难以适应监管工作的现实要求。比如,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等条款,规定过于笼统,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强,日常监管工作容易导致缺乏有效性的情况。

(2)法规规定有不完善之处。

现行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例如:1)《职业病防治法》中罚责部分规定比较严厉,不少条款规定的罚款起点是2万甚至10万,但执行起来有困难,效果不佳。(第六章,第62条至76条);2)《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十几部与之配套的规章相继,并重新修改、增订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为该法的贯彻实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一是没有制定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津贴标准。二是没有制定职业安全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等等。3)职业卫生标准已基本建立,如衡量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的物理量,包括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短时间允许接触浓度(SteL),最高容许浓度(maC),其中twa最能反映劳动者的实际接触水平,但执行效果不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与社会实际的需要往往有一定差距,法律的制定永远滞后从而难以完全满足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工作。

(3)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等其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职业病防治法》作了相关规定,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但上述法律规定实际执行效果不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仍然进行了项目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无法掌握有关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工作滞后。这与社会各界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未足够重视、职业卫生审查未列入前置许可、深圳本地能够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的机构太少等有很大关系。

另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诊断的条件有一定的限制,但自从河南的开胸验肺事件及深圳的外来劳务工体检事件,也反映出该法对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不足,职业病体检是否可以由普通综合医疗机构进行?劳动部门在职工未进行职业病体检的情况下,是否可能进行职业病方面的工伤认定?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病法律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

2改进职业卫生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健全有关法律规定,明确职责分工。

建议修改现行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建议认真执行中编办发〔2003〕15号文件和卫监督发〔2005〕31号文件的规定,卫生部门的职责主要有:拟订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审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并进行监督管理,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负责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工作。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主要有:负责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的法规、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依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发放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负责职业危害申报,依法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情况。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

建议对劳动、建设等有关职能部门在职业病监管方面的职责规定得更明确一些,并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将职业卫生许可和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上岗前职业体检分别作为工商部门、劳动和税务等部门许可审批的前置程序,在取得职业卫生的有在许可证件后方可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有关证照。

(2)形成全社会都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除急性职业中毒外,大多数职业病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职业病接触史。劳动者一旦患上职业病,治疗起来绝非易事。

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和呼吁,让各级领导重视辖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和牺牲劳动者健康权益,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当中。

同时,要让企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劳动者都要重视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要使企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对企业发展、对劳动者健康保护的益处。自觉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使资金、管理、人力方面有充足的投入与保障,加大对管理者和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广大劳动者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等各种合法权益,积极抵制各种违法行为,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职业病发生的几率。

(3)进一步充实职业卫生监督力量,提高执法水平。

针对日益严峻的职业病防治形势,各级领导应高瞻远瞩,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要认真研究当今形势下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在人财物方面的需要,对存在差距的,要想方设法保障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执法人员在从事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前应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每个执法人员既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为顺利开展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深圳市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证能够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很少,在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下,技术服务机构根本满足不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的需要,法定技术机构的力量支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较大。

建议增加和培养一些能够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为职业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切实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的职业病诊断工作,对保护作为弱势的劳动者一方是不利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给劳动者提供职业史的有关证明,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无法给劳动者诊断职业病,造成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也是河南省开胸验肺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圳去年发生的影响很大的外来劳务工集体体检事件,也是农民工维权难、索赔难等所导致的后果。

建议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等合法权益,普通医疗机构可以由普通综合医疗机构进行,如规定二级以上甲等医院可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时能够以普通综合医疗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结论作为依据。

另外,建议建立职业病救助基金,资金筹集方式分为社会捐助和有关企业交纳两种,使那些不幸患上职业病而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劳动者能够通过职业病救助基金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

(6)加大从源头防治职业病的力度。

职业病防治工作若单靠卫生行政部门一个部门是力不从心的,应该从源头上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劳动者受聘于用人单位后,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检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对未按要求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督促其整改落实,卫生部门督促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作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平台,形成信息共享或者相互通报的机制,从源头防治职业病。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5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这就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新要求也需要对应全新的措施与模式。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是处于生产劳动一线的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才能激发劳动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为员工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本文主要针对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职业病预防

职业卫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权益,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服务的重要工程,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产经营工作的必然需求。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形成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预防。

1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职业卫生工作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的重要内容。新职业病危害的不断出现,职业病发病形势日趋严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都使得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个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识与认识没有到位,国内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自身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不会重视职业病的危害。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常会相应地降低“门槛”,对职业卫生审查不严格,致使一些没有经过职业病评价的项目开工生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明明知道该项目有一定的职业危险,且该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消除危害的措施,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引进,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地区出现很多没有经过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项目投入生产,从而导致职业病危害进一步地扩大。

1.2用人单位刻意回避职业危害

如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更有甚者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职工不知其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也没有对职工尤其是对进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能使其充分掌握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常识以及注意职业危害预防以及自我防护。少数企业已知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而采取岗位轮换、短时间辞退职工的办法,隐瞒职业危害,逃避职业病防治责任。对于受职业危害而发病的职工,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设置重重障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3企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部分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明知工作场所有毒、有害,但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企业配套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甚至有的将防护设施拆毁,自愿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拼命加班加点,以牺牲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工效与工资,一旦发病后悔莫及。

1.4职业卫生工作监管不到位

就像前文所说,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学生卫生、食品卫生来说,职业卫生的监督力度显得微乎其微。官方数据表明:我国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仅为11%。此外,在监督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时,由于卫生部门自身权力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惩罚力度不足,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等问题,从而致使职业卫生部门在执法时无法做到“有法必依”,严重地削弱了职业卫生部门的公信力。

2如何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要受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作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会因此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所有企业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加强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于该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职业卫生的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与健全内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机制,并且要掌握管理制度的每个流程,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每个生产线中的工序与岗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病与危害,之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出属于企业自己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

2.2加强宣传教育

企业要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对人体的伤害,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同时,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2.3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除了要舍得在工艺设施上投资,加强工艺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外,更应该关注职工的作业环境。比如通风、采光、采暖、浴室、更衣室、休息室等这些必备的设施必须健全,还应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状况;要按照标准对职工配备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用具,督促职工在工作时正确佩戴和使用。职工健康体检检出职业禁忌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要将职工调离原岗位。

2.4加强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及评定必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卫生机构来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结合实际及时、妥善处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诊断,做好职业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人的权益。

结束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治机构和管理体系,在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健康监护、宣传教育培训和劳动防护用品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保护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等.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选标准解读[J].劳动保护,2006(7):15-18.

[2]吴奇,杨德敏.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的概述[J].职业与健康,2005年8月第21卷第8期.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6

第一条  为防止工伤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厦门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实行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

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实施综合管理和国家监察;卫生行政部门对有关的劳动卫生工作实行国家监督;工会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对所属用人单位或本行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依法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

第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工伤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负责。

第六条  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  对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防止工伤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第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具有防止工伤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所必需的各种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第九条  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

第十条  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计方案,必须报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对大中型生产性建设项目和经劳动行政部门确认的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将其劳动安全卫生设计方案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报批的劳动安全卫生设计方案之日起20日内,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会审时必须邀请同级工会参加,经审查合格的,方可施工;竣工后,由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工会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投产和使用。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场所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布局合理,坚固可靠,符合防火、抗震、采光照明、通风调温、降噪等安全卫生标准,通道和紧急疏散出口必须保持畅通。

禁止在生产、仓储场所内混设宿舍。

第十二条  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和检测,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其安全防护装置、附件必须齐全有效。

市劳动行政部门对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和检测,实行安全认证。

市劳动行政部门对电梯的安全实行监督管理,市建设行政部门对电梯的安装施工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各类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符合电气安全规范对间距、屏护、绝缘、安全电压、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漏电保护、电气防爆、临时用电等的安全防护要求。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噪声、振动、高温、放射性和微生物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必须定期检测,采取措施,使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之内。

第十五条  爆炸品、易燃品、毒害品、腐蚀品、放射性物品、高压气体等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安全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研制、开发、采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必须同时研制、开发、采用、引进相应的劳动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和防护设施,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从境外进口的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采用国内相配套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装备,与主体工程同时安装和投产使用。

进口的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种生产设备,必须有原产地有权单位颁发的合格证书。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定期进行检验,防护性能失效的不得使用。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必须配备各种必要的抢险救灾和急救器材、药品。

第三章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实行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明确用人单位各级负责人、各职能机构和各作业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责任。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负责人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按规定设置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经劳动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劳动安全卫生资格。

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实行注册安全师制度。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必须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

新录用和转岗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并考核合格,方可安排上岗作业。

从事电工、起重机械、金属焊割和建筑登高架设作业以及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驾驶、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化学危险品处理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市劳动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方可独立上岗作业。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各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施工现场必须严格安全管理,加强技术防范,防止高处坠落、人体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和坍塌等工伤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四条  存在特别重大危险场所的用人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保证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的安全保证体系进行考核。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急性中毒等事故,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应急训练。

生产经营场所出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紧急情况,用人单位或现场负责人必须立即下令停止作业,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场所。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就业前职业性健康检查;就业后,按国家规定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临时用工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和教育。

用人单位雇用临时工或没有独立经营资格的包工队、组进行作业的,应依法承担劳动安全卫生责任。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当事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责任,并在承包或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四章  工伤事故处理与工伤保险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工伤事故进行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救治伤员,抢救财产,保护现场。

发生重伤事故的,应立即报告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会;发生急性中毒事故还应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重伤三以上事故(以下统称重大伤亡事故)还须报告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第三十三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用人单位组织调查。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会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直接组织调查。

重大伤亡事故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行政监察部门、工会、公安部门和人民检察院组织调查。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办理。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劳动者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工伤保险。

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投保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市工伤保险同一标准对劳动者给予补偿。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原岗位工资标准支付工伤津贴。

第三十五条  工伤保险制度必须贯彻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事故预防。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设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卫生行政部门设劳动卫生监督员,依法执行公务,有权进入用人单位了解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查阅必要的资料,并对劳动场所进行检查,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紧急情况,可令在场人员立即改正,并通知用人单位立即处理。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和劳动卫生监督员在执行公务中,必须出示证件,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应予保密。

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可聘任兼职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和劳动卫生监督员,协助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监督检查职责。

第三十八条  工会有权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

工会有权对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提出意见,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处理;工会发现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存在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当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用人单位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用人单位对工会的建议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工会有权参加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行政领导人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一)没有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或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

(二)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没有与主体工程实行“三同时”的,劳动安全卫生设计没有按规定备案、审批以及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按规定进行验收的;

(三)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和检测,未经市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安全认证的;

(四)电梯的使用,未经市劳动行政部门安全认证的;

(五)没有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六)存在特别重大危险的作业场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保证体系的。

对用人单位有前款行为之一,存在特别重大事故隐患的,还可责令用人单位停止相应部分的作业,进行紧急整顿;仍无法消除隐患的,可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其全面停产停业整顿。

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由劳动行政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处罚,但不得对同一违法行为重复罚款;其余各项由劳动行政部门处罚。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没有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实行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的;

(二)没有按规定设置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劳动安全卫生人员的;

(三)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取得劳动安全卫生资格的;

(四)未按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即安排其上岗作业的;

(五)安排未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独立上岗从事特种作业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噪声、振动、高温、放射性和微生物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不按规定定期检测的;

(二)录用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作业的职工不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或身体状况不适合该项职业仍予录用的;

(三)不组织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由于违反规定导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下列标准处以罚款:

(一)发生重伤事故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工伤事故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工伤保险的,责令限期补办,并按规定处以罚款。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关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女职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在用人单位进行现场安全卫生检查时,发现劳动者违章作业,违反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或没有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设施或劳动保护用品的,应责令立即改正,并可视情节对用人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检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根据情节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用人单位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的消防安全和职业病防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7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职业病防治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做好我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真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镇、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贯彻,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职业病危害蔓延的趋势,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提高全社会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提高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卫生保护的自觉性;使广大劳动者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坚决杜绝职业病危害转嫁现象的发生。三是要抓紧抓好对执法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病防治业务水平,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的合法权益。

二、协调配合,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病防治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镇、各部门务必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共同搞好我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县计发局要牵头制定我县职业病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二)各镇政府要督促用人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和技术措施,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义务。

(三)县城建局等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部门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进行审批时,要与卫生行政部门紧密配合,搞好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工作,要求建设单位将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工伤保险等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履行工伤保险纳费义务。

(五)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对经卫生部门诊断为职业病的职工进行职业病伤残等级鉴定,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六)县安监局要加大对与职业病有关的重大安全事故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与职业病有关的卫生安全事故,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处理。

(七)县总工会要将职业病防治作为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一件大事来抓,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按照《工会法》的要求,依法行使群众监督职能,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

(八)县卫生局要加强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加强沟通联系,依法开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等工作。

三、强化管理,依法履行卫生监督职责

县卫生局要加强卫生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高质量、高效率地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8

近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用,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5。多万例,近年我国平均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万多例,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职业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因粉尘、化学毒物而导致劳动者患职业病死亡、致残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量职业病人的出现,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而破产、倒闭。《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不仅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反而会使企业和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如何在用人单位实施《职业病防治法》

1,用人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和劳动者都要认真学好《职业病防治法》。通过学习、培训,使企业主明确企业所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劳动者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2,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制定好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4,建立和健全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职业健康检查制度,个人防护用品购买、使用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等;

5,对照《职业病防治》所规定的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职责逐项落实:

6,积极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

三、劳动者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1,劳动者要通过学习《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自己所履行的义务:了解相关的职业病防护知识:自觉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自觉并正确地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及时报告。

2,运用《职业病防治法》,争取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包括享受教育培训权、健康服务权、知情权、卫生防护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和检举控告权、拒绝违章作业权、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决策权、工伤社会保险权、赔偿权及特殊保护权等。

应当明确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一旦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不论用人单位属于何种性质、属于什么经济类型,是否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均可受到该法的保护。

四、给职工上工伤社会保险有什么意义?

工伤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措施,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用人单位负担,保障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秩序,增加社会效益。此项规定是强制性的规定,不管用人单位是否愿意,均应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工业的发展,必然会伴随着职业伤害,职业伤害只能预防、尽量减少而不能完全消灭。因此,政府和用人单位就必须加强职业伤害的预防和做好职业伤害的善后工作。用人单位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预防和有效地控制职业伤害,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避免困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五、用人单位怎样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1,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2,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

4,采用有利于防止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5,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注意维护;

6,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并将结果向劳动者公布;

7,对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

8,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设置警示标志:

9,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10,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职业危害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害的作业:

11,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给与适当的岗位津帖,妥善安置有职业禁忌或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对疑似职业病者及时安排诊断,对职业病病人及时安排诊断、治疗、康复,妥善安置并依法予以赔偿。

12,发生或可能发生职业病伤害事故时,应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对遭受或可能遭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康复检查和医学观察;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机械加工、职业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6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为配合2011年12月31日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12年颁布了一系列的配套的规章制度,这些职业卫生配套规章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必会有利于我们保证职工在职业活动中的健康。我们未来职业卫生管理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目前机械加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改革的进展,很多企业原有的职防所、卫生所、职工医院等部门已经与企业分离,目前仅有少数企业仍保留职业卫生管理的专门机构。大多数企业设置有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但职业卫生工作专业性较强,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具备职业卫生的专业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当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造成影响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保障措施。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但可操作性差,不能提供明确的管理要求和程序,不便于落实和检查。例如,有些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中笼统地要求: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健康监护工作,但具体到健康监护工作的范围、周期、要求等并没有给予规定,这种口号式的制度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职工安全与健康不重视,主体责任不落实,防护设施简陋,粉尘、毒物、噪声超标的情况还存在;有些企业不重视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没有对作业人员进行危害告知;一些企业没有定期进行作业场所的监测等。

三、对于做好职业卫生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

企业应当建立职业卫生组织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职或者兼职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要落实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以责定权,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把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考核,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做好企业的职业病预防工作。

2、整好职工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个体的健康改变,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劳动者健康变化与生产环境和有害因素影响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确定和证实职业危害因素,确立治理环节并实施治理。所以,健康监护检查一定要区别于普通的体检,要有针对性,应根据接触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由具备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检查。其次,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需要把监测信息、体检信息、个体信息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为了做体检而体检。

3、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要求

该企业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工业卫生管理人员。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对劳动者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4、制定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与法律规定相结合的措施

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应当包括企业的健康检查制度、监测制度、职业病防治计划、职业危害治理措施、新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危害告知制度等,各项制度一定要落实责任,明确要求,才能使制度落到实处。

四、今后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职业卫生工作是否已经走入死胡同了呢?答案是:否。虽然机械化工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所涉及问题比较复杂。但我国也有不少地方职业卫生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这与地方健全的卫生法规,政策,经济发达程度,地方厂矿的体制,领导层的法律、政策认识水平都有一定关系,如何振兴职业卫生工作,本人认为做好了下面几件工作,职业卫生将会再度辉煌。

1、完善和健全职业卫生法规,制订操作性强的执法程序,建立一支精干的执法队伍。卫生行政部门要在依法治国的大方针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人大,尽快地颁布职业卫生法规和实施细则,使职业卫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法依循。职业卫生监督机构要抽调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有责任感的同志任职业卫生监督员,以加大职业卫生工作力度,恢复正常的职业卫生工作秩序。

2、成立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为便于开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可以将五大卫生合并在一起成立专门的卫生执法机构)卫生监督站(所),它直接受卫生行政部门领导,这样可以减少执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提高执法效力。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卫生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全民职业卫生工作意识,争取领导支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舆论工具开展宣传活动,提高职业卫生的社会知名度。要将职业卫生工作的性质、任务及国家法规等向政府和企业领导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理解和支持职业卫生工作。

4、要适应企业改制。党的/十五大0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转轨改制的要求,卫生部门要努力适应厂矿企业的改制形势,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以便在新形势下,使职业卫生机构、体制、工作手段和方法,能顺利与改制后的厂矿企业接轨,以促进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5、拓展业务范围,理顺与劳动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关系。职业卫生要加强对特殊工种如机动车驾驶员、高频微波等经济效益好的工种职业危害的监督管理,以带动和促进整个职业卫生工作。要借国家机构体制改革之机,明确卫生部门的工作职权,职业卫生工作应全部由卫生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树立卫生部门在企业中的权威。

五、结语

总之,我们必须从抓管理制度为切入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解决控制降低职业有害因素,促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及时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煤矿职业卫生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逐步推行煤矿高效清洁安全文明的生产方式。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臻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振兴步伐的加快,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同时,科学、高效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必将直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健英:《苏州工业园区职业卫生监督现状与实践》,《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0年28期

劳动卫生管理制度篇10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各地卫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依据职责分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严重职业病危害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基层职业卫生监管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亟待加强。

为构建职业卫生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多次强调要采取治本之策,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劳动保护措施,切实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快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有效措施,将法律规定的各项职业病防治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二、预防为主,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工作

各地在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要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严把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关。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管理,特别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对于工艺落后、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项目要严格把关,防止职业病危害的转移。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卫生审核;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卫生职业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未通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卫生验收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已经生产的要重新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危害严重或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坚决关闭,杜绝新的职业病危害隐患发生。

三、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要加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要确保职业健康检查覆盖到每个县(区),并逐步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下乡镇、进社区,目前尚无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县(区),要尽快明确1家水平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要加强职业病诊断机构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使职业病诊断机构尽快覆盖到每个地市,不断提高职业病诊断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专家库建设,加强技术支持和指导。

各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督管理。要建立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执业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及时向社会通报。

四、突出重点,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充实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力量,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要成立专门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科室,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应有适当比例的监督人员专门负责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同时,要不断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取证工具、通讯及交通工具,保障其工作经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要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夯实工作基础,落实监管责任,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

根据2008年国家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各地要结合当地重点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企业、重点人群,加强对存在粉尘、有机溶剂和放射性职业危害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健康监护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覆盖率。要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积极做好职业病危害案件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对于重大案件线索,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查处,并及时向社会通报。

五、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劳动者健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