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6:03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1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改变对学生的认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认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技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失败,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我们要改变以往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成才,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技工教育,课堂教学和车间实训兼而有之,怎样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分析,认真总结,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车间实训,而是将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糅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体化教学,或者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拾回对学习的信心。

3.重新定位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过硬知识理解欠缺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毕竟技工教育应该以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纸笔测试为主。

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1.教育目标的定位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根本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流的技工,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一流的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前提和保证,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工的任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要敢于创新,不重知识重技能,不重升学重就业。

2.教育目标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量化和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提出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具有核心职业技能,还要有核心职业素养。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了很多难题:一是招生难,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技工教育不就是到工厂当工人吗”,很多家长对此不屑一顾,“我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坐办公室,怎么能去当工人呢?”二是管理难,技工学校的“差”生多,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给技工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技工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到技校回炉学一技之长的也时有发生。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2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3

一、基本概念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全称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意识、思维的模拟,有望像人类那样思考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2]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结合之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同时也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公平化、高效化、个性化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飞速发展。

(1)发展背景。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1956年以前是人工智能的孕育期,1945至1970年是人工智能的形成期,1966年至1974年是暗淡期,1970年至1988年是知识应用期,1986年至今是集成发展期。[3]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目前呈爆炸式发展,人工智能即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

(2)特点。①智能化。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将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自我学习能力会让智能终端越来越聪明;②交互化。人与智能终端的交互方式将更加自然,设备会越来越能读懂人类的想法;③服务化。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驱动下,各行各业将越来越“服务化”。不管硬件厂商、还是服务厂商都在整合设备、云和服务,开展集成式的服务创新;④创新化。在智能互联时代,更加呼唤开源开放的创新平台,实现依托产业链、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4]

(3)分类。①弱人工智能。科学界普遍将不能够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称为“弱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外接设备进行升级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弱人工智能。我们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人工智能均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②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相对应的,我们将能够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称为“强人工智能”。[5]可以通过云端共享信息的人工智能和能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强人工智能。其最大的特点是大数据积累达到质变,终端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类似人类思维的能力。

2、奇点

奇点又名技术奇点,它是一个时间点。机器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和系统不断升级,当从量变达到质变时,机器将具有自动学习和升级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奇点的来临。[6]1983年,数学家佛诺?文奇提出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Singularity)的概念,他将奇点定义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极限的时间点,此后世界的发展将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世界的发展将会脱离人的控制。美国未来学家和人工智能先驱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预言20世纪50年代左右奇点临近。奇点之前人类的智力依然主宰着世界的发展,不具备感情和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预测和研究的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是指奇点前阶段的人工智能。

二、现有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运用的积极意义

1、促进教育公平

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和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实验操作、阅读视野上有很大不足。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高考全国各地同题不同分的录取方式等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可以应对教育不公平现象中的各种问题。人工智能将不受地域限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并分享于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更多孩子享受世界各地“名师”服务。甚至组合全球优质教学资源,主动生成针对性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不仅是海量移动知识储存库,而且具有搜集整理问题并整合资源,不断升级学习系统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提问,主动设置相关联知识库,解决知识储备难题;[7]推翻旧的地区差异录取,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国家制定的均等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未来的教育将不受地域差异,授课形式,年龄区别,教育背景等问题的困扰,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

2、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工作中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占用了教师在校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从而减少了课程编排和教学反思等脑力劳动的时间,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目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无人工智能设备支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吸取率低下。工作效率低下和知识吸取率低下都属于教学效率低下。

(1)人工智能利用其高速运算能力和超强储存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做低附加值工作,为教师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批改试卷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实现课堂和课下的全时互动。从而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智能系统会将学生做题的数据回传数据库,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重复讲解。

(2)人工智能正在逐?u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这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无论是人类学习还是机器学习,人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人机交互也带动了机器数据的不断翻新,从而达到机器的自我学习和不断升级。可以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与人类一起学习的辅助教学工具和共同学习伙伴。此外,人工智能已具备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而且具有智能化搜集整理问题并整合资源的能力。[8]扫描相应课本图片来获得3D展示,现场手机扫描后获得的成像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学科知识点;这对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点查询,文章检索和自动生成相关推荐,都有很大的帮助。海量数据库资源答疑,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学习中的问题。

3、促进教学个性化

班级制课堂教学的授课对象众多,课堂教学因学生个体差异而接受知识的水平不一,统一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很难把握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忽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衰微。

(1)人工智能比人类更擅长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在倾向等不同因素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由于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远远大于人类,而且能够不断进化更新状态,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更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因此面对相同数量教学对象,人工智能更加快速将学生的阶段性知识学习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类,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定制、推送知识点,帮助学生告别“题海”,走向有效学习。

(2)面对众多学习者,人工智能利用图像捕捉技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捕捉个人面部表情,解读分析表情数据并反馈到终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者的不同理解程度,调整个体学习内容和方案。通过捕捉课堂上学生的面部表情数据并分析,进行筛别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在未来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迅猛发展,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使之为人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

1、学校面临淘汰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会使目前的学校教育落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会面临淘汰。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提倡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并对所有学生以固定的速度进行教学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人工智能系统在教学中允许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定制课程,学习时间弹性化,并且减少对教室和教师数量的需求。因此,传统学校的规模会发展地越来越小,大部分学校会面临淘汰,一部分创新改革后的学校衍变为小规模学习中心,采取一对一授课模式或者成为具有专门性的学习中心。

2、强化家长责任

人工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之后,减少学生在校固定时间,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家长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不仅教育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家长也面临角色的转换和增加。与传统旧式家长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在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还充当了教练、管理员和监督人等角色。

3、弱化传统规范

传统学校教育有一系列需要学生遵守的规范,而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出现更小规模和更个性化学习中心之后,减少了学生们聚集上课的时间,也就不需要遵守一些传统的学校规范,并且学生们将会失去一些共同的行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然而,在特定环境和时间下,会有新的规范相应产生。

4、转移教育费用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学校和教师数量减少,学生只需要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设备就可以进行学习,个人教育成本会大幅降低。但由于社会的竞争不会减弱,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不会减少。家长将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增加陪伴学习时间的同时教育费用将会有新的转移。

5、定制个人教材

人工智能将全面改变传统学校授课的教材,采取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人工智能系统使用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定个人教材,或者按照教师的教学大纲中某个主题或学习环节,结合数据库内容重新组装一本主题教材。新定制的个人教材和主题教材更适应具体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更好服务教学过程。[9]

6、缺乏情感教育

奇点前的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和思维能力,也难以复制教师的行为模式。教师利用其教学管理经验,情感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且对学生给与人文关怀和思想交流,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和?ρ?生挑战的情感反应,都是人工智能系统无法模拟的。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同时无法为学生提供类似教师的情感教育是必然现象。

四、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保障

1、数据精准无误

数据精准对于人工智能至关重要,需要严格避免采集的数据客观上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主观上存在结构性偏差。课堂教学上,人工智能终端的海量知识库的数据精准化对于知识传输至关重要。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端数据的采录,必须严格把控,要求录入知识库的知识和内容精准无误,这对于下一步知识的扩散是关键环节。

2、法律政策保护

法律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隐私和数据的安全有政策性保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使用用户知识、个人隐私和数据,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课堂教学上,不得收集与提供教学所必需以外的学生的人机交互知识、学生学习隐私和考试数据或者将学生个人信息用于提供教学之外的目的,不得以欺骗、误导或者强迫等方式收集、使用学生的个人信息。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智能;机制主义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智慧地球、智能城市等为信息化社会智能标志的智能化进程稳步推进。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多所院校相继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的不断发展和课程的日益规范,使学科教材建设成为专业教育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1国外经典教材回顾

历数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教材,不得不提StuartJ.Russell和peternorvig于1995年出版、2003年再版、2009年3版的《artificialintelligence:amodemapproach》,其中第3版的修订版如图1所示。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以智能agent为载体,将不同学派的研究成果包含到一个框架中,以具体实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此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100多个国家的1200多所大专院校都将其作为学习人工智能的首选教材或参考书。另一本优秀教材是nilsJ.nilsson于1997年出版的《artificialintelligence:anewSynthesis》,如图2所示。该书强调一种新的综合方法,其实与Russell和norvig提出的“一种现代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以agent为载体,力图将传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感知一动作系统等不同方法的结果汇聚在一起,避免片面性和非此即彼的争论局面。

2国内经典教材回顾

纵览国内的经典教材,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当属蔡自兴教授于1987年出版、1996年再版、2003年3版、2010年4版、2016年5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该书第1版内容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主要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和程序设计方法。1996年出版了第2版。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又于2003年编写了第3版,反映了人工智能各个学派的观点和最新进展。2010年第4版出版,如图3所示,重点介绍人工智能不同学派的认知观和研究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2016年,蔡教授在第4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时期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设计方法和深度学习等,出版了第5版,如图4所示。该书被百所院校用做教材或参考书,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

另一本经典教材是王万森教授于2005年出版、2007年再版、2012年3版的《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其中2版嘲和3版如图5和图6所示。该书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全面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应用技术。第3版更注重现代智能方法与技术的介绍,并科学优化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为踏入人工智能大门的学习者开启了一条深入浅出的道路。该书累计重印20余次,为普及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经典教材的特色分析

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国内外经典教材,具有以下共同特色。第一,均仔细介绍了传统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第二,均详细阐述了本领域的三大主流学派,将长期共存并各自有深入的研究;第三,均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并多以具体实例解释复杂理论;第四,均十分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材结构,体现教材的时代性;第五,在内容架构上,均以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学派和应用领域为纲,以有突出成果、分散的内容呈现为主,将公认和成熟的成果展现出来,以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该学科。

4《机器智能》的出版和特色

历史来到新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创新创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智能科学与技术在信息技术之后登上历史舞台,加速实现弯道超车。2016年初,alphaGo以4:1战胜了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更将人们对智能科学的关注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智能科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清华大学出版社适时规划出版了高等学校智能科学技术与专业规划教材。本套教材由信息科学专家钟义信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智能控制、机器人学专家蔡自兴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卢先和编审和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邓志鸿副教授担任编委会副主任,人工智能专家王万森教授担任秘书长,汇集了国内智能科学领域的骨干教师和优秀专家,具有体系结构完整、内容开放先进、紧跟科技发展、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

《机器智能》是本套教材中的一本核心教材,如图7所示。该书在详细阐述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与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机制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机器智能基本概念和机制模拟方法的研究,把智能研究领域多年来相对独立发展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三大主要学派融为一体;同时,通过对各个主要学派的研究思路、特色和研究内容的讨论,继承与发展了各大学派的先进特征和优秀成果,展示机器智能领域清晰而完整的脉络。本书还探讨了机器情感、智能信息网络、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研究中的未决问题和创新空间,为后续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本书作者在三年的写作时间中,全面考察了人工智能领域三大学派的成就与不足,以智能生成机制作为智能系统的实质特征,在内容组织和结构编排上和谐地融合统一了三种不同方法,并在每部分详细阐述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以破解人工智能的理论危机。这是中国学者采用系统论和宏观整体思维辩证地开展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的整体研究,将“三足鼎立,各居一隅”的三大主流学派融合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下,是结束人工智能领域“三分天下,各据一隅”现状的有益尝试,也是首次将机器情感作为新的热点纳入到人工智能教材中。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5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多元智能理论予以较多介绍,并且越来越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价值,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①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博士(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能内涵是: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意义。

2.数理逻辑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有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推理。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的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韵律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质的敏感。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特征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进行物体操作以及需要良好动作技能的活动。

6.人际沟通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7.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敏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加德纳认为,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字概念,而是开放性的概念。个体到底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他所提出的8种智力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随着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智能的种类将可能得到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理念

1.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

(1)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2)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3)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影响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虽然人的先天资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2.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

(1)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2)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3)传统的智力观和偏重语言、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教学观与评价观,极大地抑制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放弃了许多人才的潜质开发,必须迅速予以改变。(4)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

3.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人人拥有一片希望蓝天。(3)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4)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4.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1)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的相应智能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发现、展现和促进各种智能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

(2)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力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所依托的不同符号系统,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技术,以适应不同的智力特点。

(4)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教学也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适应性的、有广泛选择性的教学技术。

5.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

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产品(精神的/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取向。这种评价观坚持三大评价标准——必须是智能展示、必须具有发展眼光、必须和学生建议的活动相关联;主张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单一的纸笔测验走向多种多样的作品评价,从重视结果评价走向基于情景化(专题作业/作品集)的过程评价;推崇的是一种更自然、对情景更敏感、生态学上更可行的评估方式,评估是双方参与的一项活动。

6.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学校观:未来的学校走向是向“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方向发展这种学校将扮演以下几种典型的角色:(1)评估专家;(2)学生——课程人;(3)学校——社区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这种学校教育最符合多元化、个人化、合作化的社会价值观。而决定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地向这种学校发展的四大要素是:评估、课程、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社区参与。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今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1.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①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一样,多元智能理论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解决问题能力和制造产品能力的培养等。

2.多元智能理论科学而形象地阐明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1)每个学习者都至少具有8种智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都可以达到合格水平,亦即“全面发展”所指的水平。(2)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个性发展”——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多样化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空间、技术、策略、方法和途径。

3.为了促进每个学生最优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性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操作性不同的智能或优势智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智能特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习风格和教学方式/方法,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比如,言语语言智能的特点是喜欢听、喜欢读、喜欢写,能轻松地拼写、喜欢文字、对琐事有很好的记忆力、能言善辩等,最佳的学习风格是阅读、倾听、观看、谈话、写作、讨论、辩论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视听教材和运用文字的机会。如讲故事、用名字和地点玩记忆游戏、阅读故事和笑话、玩词汇幽默小品、写日记、采访、猜谜语、做拼写游戏、把读和写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编辑刊物、辩论、讨论和使用文字处理工具。②

四、教育技术在多元智能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者亲身参与的、富有实效的活动平台。如果说,多元智能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则将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现实化、操作化提供实施的中介和促进条件。③

1.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存在内在的联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理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耦合关系。比如,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如逻辑设备、指令集(程序)和基于文本、图形的用户界面(GUi,如基于视窗)、数据输入(如键盘、鼠标、屏幕等)等与多元智能逻辑的/数学的、语言的、形象的/空间的、身体的/运动的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多元智能可以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对这种学习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运作,多元智能的发展效果将更具系统性、目的性、连续性和针对性,成效更是显著。

2.教育技术可以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教育技术的系列功能特点,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比如,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的多重感觉刺激,如视觉、声音、图像、颜色、结构、线条、形状、视频、音量的改变、音调等,相当适合那些难于抓住重点或缺乏耐性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感觉世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情境。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天地里,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甚至“酣畅淋漓”。例如,对具有言语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文字的世界畅游。他可以展开一系列令人激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如研究词的起源、学习外语口语表达、在个人网页上发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甚至在网上找一位同伴来一起探讨某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等等。对那些具有自然观察智能优势的学生,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天地,倍感轻松。这不但表现在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情境化方面,更表现在技术在很多时候帮助他们逾越了科学和伦理冲突的困境,比如,他们可以选用“虚拟青蛙解剖实验”来代替实验室的真实解剖。

3.能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教育技术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和配置适应性的学习资源。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教育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形式/方式/方法可谓丰富多彩,关键的是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找寻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恰当地融入教育技术,并将它们统合起来。

4.能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整合,是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发展中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的发展存在整合的可能。这种整合的思路就是把多元智能的特点与相关的教育技术(软件)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实施。下面的矩阵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整合的思路。

5.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者发展多元智能和强化优势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技术学习(Learnwith),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LearnFrom)。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①这些工具适用于任何一种智能的发展。

(1)作为效能工具:是指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的工具,它是学习者机体能力的延伸或拓展。这类工具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数据处理工具、桌面出版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运用这些工具或软件,学习者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某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态度、感受新型学习文化的熏陶。

(2)作为信息获取工具: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和搜索策略、方法,为学习者获取个性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3)作为情境创设工具:通过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微世界等教/学活动方式,教育技术能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探究问题,学会解决有意义的现实的问题,从中建构知识。

(4)作为交流/通讯工具:通过各种同步通讯和异步通讯技术,学习者可以无限地扩大交流面、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可以就某一主题或学习问题开展协作/合作、商讨式的学习。这种工具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局限,为学习者构建全球化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能。

(5)作为认知工具:是指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这类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计算机化通讯工具、超媒体工具等。这类工具能极大地增进、拓展学习者的认知功能,支持、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发展。在运用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控制计算机,而不是受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必须作为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建构工具。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6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983年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专著《智能的结构》,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止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若干种智能,只是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类型的不同,不认同智力水平的高低。这与传统的智力理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的各项智能是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没有高低主次之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组成自己的优势智能结构。同时,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只是智能的高低强弱不同而已。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视同仁,帮助学生认识并展示各自的优势智能,重视自己的弱势智能,使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2.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

2.1.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教会学生学做真人。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要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高职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职语文课的作用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导向的支撑,而且将从形式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空间,该理论将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很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1.2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个体拥有的各种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智能。例如职场中,如何最快速适应环境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考评标准之一,而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许多知识来支撑,会用到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智能组合,一个平时在学校就训练有素的学生,就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多元智能理论的这种思想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的要求。

2.1.3多元智能理论能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积极合理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一向认为:所有智能只有所属领域的不同,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定论。而应当促使他的优势智能向其他的智能领域迁移。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主要指的是人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这些在学校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活动中极具指导意义,能帮助学校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观,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多元的评价观。这种良性的互动将优化学生的智能组合,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2.2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下转第67页)(上接第43页)激发学生自信

高职学生大多在成绩上有些自卑,对课堂较为抵触。教师须根据“每个人都有其智能优势”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来归纳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插图;鼓励学生用有声的方式来解读诗歌,例如朗诵、吟唱;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话剧单元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从传统的只关注个别智能转向关注学生身上的所有智能,不仅仅看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智能,而是要关注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3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解决某项问题的时候,不是一种智能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而学生的情况也并非基本相似,而是各个不同。这两个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所有学生各方面共同发展而尽可能采用适合每一个人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课堂后,教学工作不一定拘泥于教室,户外也是一个相当好的课堂,在进行户外授课时,有较高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同学便能汲取更多不易被一般人察觉的信息,这类信息也会很快传递给所有同学,有助于启发所有的同学观察、思考各类现象和现象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样,分组项目式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静坐着一味等着教师单方面的传播,而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分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组教学中,有着较高人际交往智能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发挥积极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提高小组的学习效能。由于有着不同智能特长的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各得其所,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他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课堂气氛也会由以往的沉闷转向活跃。

2.4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师,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影响极大,所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将直接对学生的发展起相应的作用。语文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抒情散文教学时,可借助音乐的形式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出的相应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图片展示法也是能让学生有效深入理解课文的方式之一,教师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能反映课文主题的图片,都能让学生对文章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对课文的好奇感,进而能对课文展开新的思索。抓住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7

关键词关键词:多元智能;计算机教学;个性化教育

DoiDoi:10.11907/rjdk.16131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201-03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w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C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实践改革的积极影响,已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思想。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毕生用以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而智力是多元的,即至少存在8种智力: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沟通、自知自省和自然观察。这8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当个体有机会利用他们的智能强项进行学习时,他们在各个方面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1]。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主张: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都有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②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所谓“差生”是不存在的;③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所有学生在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领域变得更加聪明。因此教育应提倡个性化、促进教育对象主动发展;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客观基础,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2传统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几乎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围绕“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而设定。教学内容除包含少量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外,多以各类软件应用为主,教学评价法也以软件使用熟练程度为核心。现有教学体系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后发现:①教学过程中被认为能力比较强,操作熟练,能够真正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好,最终考试成绩却并非名列前茅,而处于中等水平;②获得高分的学生普遍学习努力,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强,其成绩和信息素养提升并不成正比;③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性,完全自我放弃。

现有计算机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用有限。虽然学习努力的学生能够获得较高分数,但技术掌握不能带来能力提升;真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素养来自于本身的基础和数理方面的智能优势,而不是来源于教学;不具备智能优势,又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来源于单一智能训练。因此,要提高其综合素养,应将多种智能训练纳入计算机教学范畴。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组织、评价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代表了其多方面的智能,只有将这些智能培养融入教学之中,使其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才能够最终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提倡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通过多种切入点学习知识,为针对不具备数理逻辑智能优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启示。

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育

多元智能要求“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4]。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借鉴元智能理论优化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理解多元智能的结构,设计符合多元智能要求的教学方案,将以提升各项智能为目的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设计方案应该本着“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特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以多元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因而课堂只是进行单一的智能训练,容易忽视学生其它智能,最终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传统教学中,学生智能优势常常被成绩所掩盖,作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智能没有优劣,只有不同,每个学生身上都具备优势智能,任何一种智能都可以在计算机学习中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环境令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及从事感兴趣的领域所带来的快乐,最终促进智能发展,提升创造能力。

3.2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辨识学生的智能情况,更要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表明:智力能够超越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书籍以及用于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获得提高。因此,创设能够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情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5]。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引入“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项目或者任务演练。为了激发学生多种潜在智能,将原有任务进行改进,在新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综合作业中,传统任务是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主题,按要求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新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演示文稿作品,每组3~5人自由分工,包括演示文稿制作、作品讲解、总结发言以及针对作品回答问题等。最终教师对各项任务打分,综合给出评价。任务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多项智能都得以发挥。从素材搜索到设计布局,从动画设置到讲解演练,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均得到充分调动。

3.3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平台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发展需要相关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平台、精品课网站、Ftp资源站点以及微课程自学平台等,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智能活动的学习需求。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源并有效完成任务。另外,在任务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可进一步促进多种智能发展[6]。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内容后,综合作业中要求每位学生使用该软件制作3分钟视频短片并通过互联网络上传到优酷平台,要做到主题健康、素材原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手机或摄像头自己拍摄,获取素材,组织素材,剪辑影片,上传作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来提升专业知识,逐步提高学生提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理想的环境。

3.4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种常见软件的使用,这些软件的功能是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作业布置通常围绕设计各种媒体作品进行。为兼顾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首先,作业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其次,有多种作业形式可供x择。例如:教师讲授完“word文字处理软件”内容后,布置了个人简历、杂志封面、电子板报等多元情景化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与能力的平台。此情境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创作过程中,真正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

3.5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采用标准化测试和操作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评估方式使教学重点放在记忆和回忆知识方面,难以顾及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训练。优质的评估体系应该深入到学习的本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影响和改善教学。如何制定评估方式才能兼顾到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以最大程度地激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5.1制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学生可以从多种模式的学习中获益,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证明他们已经从学习中获益。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智能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例如,评价一副设计作品,不仅应从内容上、逻辑上、设计上考察学生对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运用,还要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讲解,评价其对语言智能的应用;通过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中的分工情况,评价其人际交往智能等。

另外,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可用性,应建立项目考核评价表,记录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各项结果。通过项目考核评价表,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优势和弱势智能,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评价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3.5.2制定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评估标准

加德纳认为,理想状态下,课堂教学应同时包括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方面。因此在评估标准制定上,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更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过程。在每次任务设置时,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陈述设计思路,以及思路实现方式。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图文混排的训练,在不限定主题的前提下,首先要确定主题并搜集资料,其次要绘制草图,并且说明各种布局利用的是何种环绕形式;然后再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交草图、制作说明、设计作品。教师会针对不同设计阶段分别给予成绩,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针对作品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将结果计入总分。这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楚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令具备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在最终成绩评定中取长补短,增强自信,促进其多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另外,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学生在完成各个阶段任务时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自由地工作,在不同时间内取得成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者其它辅助工具及时与学生交流、答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5.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其自我评估

加德纳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主的终身学习者的话,那么学生就需要有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成就。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时,学生就可以评价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评价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记录下自己所使用的适当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过程。因此在每完成一项案例任务后,可要求学生反思以下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①在该项任务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内容?

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他们的?

③由于该项任务中所学到的知识,你还想继续研究其它内容吗?

对每一次任务都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上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时,学生就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他们构建了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选择,最终获得了可持续成长的技能。

4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学改革可资借鉴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它提出了“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认为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令学生利用其智能强项进行学习,为每个学生建立展示创造性的平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计算机教学,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丰富”代替“补救”,在学生强项和弱项之间搭桥,能够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多样化,学习更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特长,树立自信,真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第三版.霍力岩,沙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RoBinFoGaRtY,JUDiStUaRt.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郅庭瑾,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孙雷.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41.

[4]周振朝,章竞思.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32.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8

关键词:B/S;本科生;论文质量;创新

1B/S技术概述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技术是由美国微软公司研发,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Browser)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智能系统可实现的核心内容集中到服务器(Server)上,简化了系统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界提出“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发展目标。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而言,以往论文写作、指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笔、墨、纸等传统媒介实现,论文管理工作也主要是按照印发规章制度推行。这种管理模式在当今信息技术已渗透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形势下为高度依赖网络交流手段的“90一代”的“电子学生”所排斥。可以说基于B/S技术下的论文智能管理系统是应人、应时而生。

2002年B/S计算模式与C/S的计算模式并存混合计算模式的提出,预示着B/S架构模式,跨入“大众”门槛。我校引进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也是基于此技术研发的。首先,它是基于JaVa跨平台语言的B/S智能论文管理系统,具有使用随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不仅无需安装任何专门软件,且系统操作方便,用户通过浏览器,输入系统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设置为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就能很方便地登录并使用系统。其次,该系统日常维护成本低廉,作为技术成熟产品它已考虑多种应用环境,能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身份设定权限,更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使用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便捷访问,无需后期额外开发。再次,该系统稳定性强,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相对安全。

2论文写作质量现状

基于B/S技术下的论文智能系统优化策略分析是笔者对南京晓庄学院2009-2012级毕业生(部分)进行论文写作模式、智能系统应用缺陷及论文管理方式缺陷等问卷调查及跟踪数据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应用性及创新性特点。同时针对性指出“传统模式”(纸质材料为主要媒介)缺陷同时,也为论文管理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强化智能管理系统与论文写作之间融合度,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对论文写作训练功效的认知和对切实论文写作总体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数据。笔者依据对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后发现目前论文写作存在众多问题:(1)论文重题问题不时发生;(2)论文抄袭现象普遍;(3)学生写作素养较为薄弱;(4)部分导师指导能力有限;(5)论文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传统、单一和低效率。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教育领域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向全面信息化发展目标迈进,在数字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当下,单一、低效的传统论文管理模式已严重滞后于时展和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这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要从质量逐年降低的颓势中解放出来,必须寻找由传统模式向数字信息模式转变的自救创新之路。受此发展趋势影响,基于B/S技术架构下的智能论文管理系统应时而生,其特点与优势凸显。虽然技术和时代优势明显,但根据调出数据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1)使用者对论文智能系统操作不熟练;(2)论文智能系统技术漏洞有待完善(文件支持版本格式太低、软件兼容性问题等);(3)功能设置与论文实际管理有较多矛盾点等问题需要解决。

3智能技术深入应用

3.1B/S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功能衔接

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飙涨。论文传统模式,历史资料长期保存不易,参考时查询异常困难,大量纸质材料的存档浪费资源;工作程序繁琐复杂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完成;受现有条件所困,师生交流互动受限等诸多问题,都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新模式已迫在眉睫。B/S智能管理系统符合高校信息化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等应用到论文系统应用中,从而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好地为论文管理服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依赖的是B/S技术优荩加以适当的优化而来。但系统研发的基础是对论文传统模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的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所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出传统模式的管理优势,看准时机的融入到B/S智能管理系统中,达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和谐衔接。对此我们应依据论文成果质量和使用反馈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与软件开发公司协调信息进行功能性的技术弥补和进一步完善,直至缩小智能系统与是实际论文管理间的距离或提高其相互间的融合度。

3.2B/S架构下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论文智能化管理的手段也得到很大提升,水平也得到快速的提高,并逐渐为高校的师生创造了良好论文写作与指导新环境。较之发展,论文管理虽然在智能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高校围绕论文管理而展开的各项工作,还远远没有集成到各个管理系统中(论文管理和教学并没有紧密结合)所以,未来的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化应该重点考虑各种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并且以教务管理中的论文管理和教学工作为优化核心。同时,对于智能系统与实际管理中的时间节点、步骤安排、灵活机动等方面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及融合。

3.3智能系统功能优化,应考虑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

对于B/S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应考虑学生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及专业性质等情况,区别对待,合理开发应用。根据学生所学学科,凡所学为基础学科,考核标准应趋重理论,以培养学术人才为旨归的,论文考核标准就需要求严格;而学生所学学科为应用学科范畴,考核标准英趋重实践,以培养实用型为目标,应更看重大学四年平时考试或实践成绩为考核重点。对于智能系统的管理应将一定的权限划分到二级学院,由他们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设置论文完成步骤的各要求(质量、字数、时间节点、评优及考核标准等)为智能系统的“自”方面的技术设计应用提供合理思路,增加智能系统的操作灵活性,强化系统的应用体验。例如英语学科论文写作中存在机器翻译问题、语法问题等这方面系统功能并未有效开发,导致教师认为智能系统并未真正体现“智能”不过是个重复工作步骤的“系统”而已。最大的优势就是把纸质材料转化成电子文档,并未对论文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明显作用,所以对于智能软件的维护更新还应进一步多功能、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优化,实现真正的智能。

4结束语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本科论文管理走上信息化之路是必然趋势。本研究开展过程中将随时跟踪本科毕业生论文撰写各环节的数据资源,进行及时的动态分析,并向相关领导和论文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此项就如何运用B/S技术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以促进毕业论文质量大面积提高的研究只要各环节数据获取准确、分析方法得当、对发现的问题能构想出有效解决路径,那么研究过程中累积的成果必然会促进我院办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有向其他院校推广的价值。同时,B/S架构技术下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方式,优化工作流程,促动指导热情的激发与提升;满足学生他们对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功能延续的“电子心理”。以上种种价值同时对促进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有积极影响作用。最终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9

关键词:特色专业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在一所学校中,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相对来说“同质化”现象不多,且由于大部分院校尚未开设,所以大众对此专业认识不足。而随着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建设重点及特色专业势在必行。

楼宇智能化R凳撬孀沤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智能建筑行业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涉及多个学科的众多技术。智能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到90年代初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我国从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建设智能大厦及智能小区,智能建筑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本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本专业的区域优势及专业特点。

楼宇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除做工程外也可从事已建成大楼在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工作,属于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机械、热工、等技术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学习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本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跨行业的新兴专业,涉及到各个专业知识及技能。

将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是由特色专业的特征决定的。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的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培养的学生质量在整体上要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而言,各院校开设不多,但社会需求量较大,且知识面跨越较大,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创新。如剖析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方面均可有特色体现。

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特色专业的具体标准,各地区一般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如部分地区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该评审指标分别从建设目标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对特色专业作以评估。此标准涵盖面较广,面向所有专业,而之所以作为特色专业建设,不可能追求大而广,本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可做到某几个类别的独到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式来实现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特定问题,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来获得目标资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为了了解目前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状况及社会需求,制定合理问卷,采用此法进行学生调研及企业调研。此环节由我系两位奋战在一线,与学生关系融洽的青年教师完成,资料收集准确到位,并统计出相应的数据。访谈过程由副高职称教师下企业锻炼完成,由于经验丰富,与企业工程师就本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沟通,获得第一线的企业资料。

文献分析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阅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研究的相关论文,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借鉴相关成果。

归纳总结法。根据调查结果和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楼宇智能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的可行性及建设过程。

楼宇智能化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与中电科国信安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已开办多届订单班;课题负责人有着十多年本专业教学管理经验,同时拥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参与设计过十余个大型智能化项目,双师型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完成《浅议智能建筑的设计》等多篇相关专业论文,其中《浅析高校数据中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秀论文;部分成员参与编写项目式教材《autoCaD基础教程》,内含大量智能楼宇案例。

楼宇智能化技术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分析及解决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背景为依托,邀请弱电各子系统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剔除传统课程,大力实现项目式改革。对此,走访各企业专家,对部分课程提出要求,如传统CaD课程,结合行业特色,修订为智能建筑CaD,并辅以各工程案例,使其更有针对性;如给水排水、空调、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设备课程并进行信息化教学等。

2、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本专业跨学科多交叉的特点,打破教研室管理教师的模式,整合各专业教师,以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作为团队领导,将电子、计算机、建筑设备、控制专业的精英教师整合到一起,打造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对于楼宇智能化专业所属的系部,一般会有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自动化专业教师,而此专业特点是涉及各类学科,因此可挑选各专业的精兵强将,重新组建成工作室,以教学丰富的名师作为带头人,对本专业发展十分有利。

3、课程、实习实训及教材建设: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整合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加设建造师培训课程,有效实现工学结合。针对传统课程在讲授时的枯燥、抽象等缺陷,在授课方面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为例,建设信息化精品课程。

人工智能教学的优点篇10

【关键词】后进生特点教育转化策略

后进与先进是相对而言的,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当中,总会有几个后进生.这个“后进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

第一种:品优、学优、智劣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思想进步、学习踏实、认真、自尊心强。但是他们往往显得迟钝,认识问题呆板,不够灵活,缺乏“才气”。他们优秀的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而不是靠聪明才智。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就越来越吃力。对待这类后进生,应注意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注意教给他们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多做一些综合性的智能训练,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习后进,而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表现后进的学生。这等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所谓的后进生进行分类并总结出在教育过程中行之有

第二种:品优、学劣、智优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把学习视为负担,而对人和对工作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并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所致。因此,对这类后进生主要是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为四化建设而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的道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具体指导和热情帮助,使他们很快地赶上去。

第三种:品劣、学优、智优型后进生的特色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头脑聪明.反应迅速,学习成绩好,并能善于应酬。能说善道,在一部分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然而这类后进生常表现出对集体的不满情绪,有对抗教师权威的心理。对待这类后进生,一定要大力加强思想教育,最好能以他们的优点逐步克服他们的缺点,也最好能从集体主义教育人手,以集体的荣誉感来克服他们的缺点。如通过参加集体劳动和智力竞赛等发挥他们的才能专长,引导他们为集体做好事,逐渐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但对他们决不能苟且迁就,更不能以学习好来掩盖品质不好的方面,否则是很危险的。

第四种:品优、学劣、智劣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反应迟钝,学习成绩后进。有较强的自卑感,但他们都是品行端正、忠实肯干的“实干型”学生。对这类后进生.在学习上应多鼓励,经常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在进步和前进,而不是在落后和退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要求他们像尖子学生那样学习,要注意使他们感到: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受到歧视和冷遇,而是每时每et都有变化和进步,纵使这种进步和变化是微小的,也要及时充分给予肯定。

第五种:品劣、学优、智劣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一天到晚埋头读书,对学习抓的很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对其他一切事则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组织观念,学习目标狭窄,缺少系统性、长远计划性,把分数看得过重,爱嫉妒他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不善交际,个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别人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对这类后进生,主要的教育策略是思想教育,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他们虚心地向别人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第六种:品劣、学劣、智优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机敏灵活,潜力很大。但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得过且过,把学习视为一种精神负担,为完成任务而整日混。他们往往是一些“有聪明智慧不往正道上用的‘歪才’学生”。对这类后进生的教育策略是:一要有热情,用教育的力量、诚挚的师爱去感化他们;二要有韧性,要有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三要有教育机智,要从他们的聪明潜力中找出最佳教育的突破口,抓住时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之品学都得到提高。

第七种:品劣、学劣、智劣型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特点是:学习成绩低劣,兴趣不稳定,不通情理,行为乖张,智力滞后。这类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在教育他们时,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决不能嫌弃他们、鄙视他们。而是要从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以求得他们今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以上主要对后进生进行了个体的分类,简单地分析了各类后进生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矫正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懂得不同类型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外,还必须懂得对待全体后进生所应采取的三条共同教育策略:

第一,要充分信任尊重后进生,教育实践证明,信任和尊重后进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使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理想、调动全身心力量进行进取和转变的重要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