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08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1

体体现。

【关键词】:良好校风工作计划注重实践教书育人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校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校努力把育人这个着眼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起了全方位育人的优良校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抓好计划、检查和总结三个重要环节。学期开始时要搞好学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学期中间要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检查,学期末要总结学校工作,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评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提出下学期的工作任务。

一、学校工作计划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行动的纲领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校长的我首先向全校提出鼓舞人心富有吸引力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全校人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确实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教育集体。我觉得这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开学初,组织全校工作人员讨论和制定工作计划,使大家明确本学年(期)共同奋斗的目标以及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任务。在统一计划下,各组、室、班级之间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工作计划中规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步骤。

学校工作计划的种类分全校工作计划,各组、室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卫生、体育工作计划以及课外活动工作计划等。全校工作计划是制定各个部门工作计划的基础,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又是全校工作计划的具体体现。制定工作计划的要求:

(一)深入研究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下达的指示和具体要求,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本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把上级的指示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提出计划的主要依据。

(二)工作计划中任务要明确,方法、步骤和措施要具体。列出各个工作项目,规定质量标准,完成日期,主要负责人和物质设备条件等内容。

(三)制定工作计划要走群众路线,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个人思想中的目标融为一体,把领导的意图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以提高工作计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严格制度,实行管理育人。

学校工作检查是实现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为此,我校首先强化管理,制定“团结、文明、勤奋、创优”的总方向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发挥管理在育人中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互相督查,分层负责,学校建立教师值日和学生值日制度.值日教师对学生负责,值日学生对班级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严密督查体系;二是扶植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结合各种制度的实施,学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扶植正气,打击邪气。为此?我校开展了争当升旗手活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轮流担任升旗手,并设立“文明学生”“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期末、年终给予评选、表彰,并设光荣榜,把照片在橱窗中展出,以弘扬正气。

检查和监督是学校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改善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实践证明:只有计划而无检查,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学校工作的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身教,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决定着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不但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良好风范来影响感染学生。如学校清扫卫生时,校长、教师人人动手和学生们一起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另外,我校也特别注重养成教育,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美化校园,注重实践,劳动育人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有重要的育人意义。美化校园同样是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果,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清爽怡人的美感,自然就更不会有乱丢垃圾的现象了。在搞好外部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室和活动室进行了美化,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用彩塑纸精心刻制室内张贴物,对每一种规格、花样都反复推敲,力求规范、大方,做到精益求精。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教育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的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劳动基地进行。学生学会主管公益劳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班主任结合家长主管自我服务性劳动,主要采用小组和个人活动进行。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性强的优势,通过听花卉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菜技术、蘑茹栽培技术讲座等,结合实践,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参加了生产劳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2

关键词:劳务派遣;职业规划;薪酬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为解决时展产生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大背景下,国家于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大学生比例,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在扩招的政策的带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高校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原有的高校各类资源已不能满足快速学生需要,特别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不可能无限膨胀,高校人员编制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为了保证高校的持续科学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很多高校将编制主要用于教学岗位、必要的教学辅助岗位和高级管理岗位,对于一些临时性、辅工作岗位采用劳务派遣的办法聘用劳务派遣人员。

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为劳务派遣制度的确立和劳务派遣的规范化提供的法律依据,2013年《劳动合同法》进行修订,更加明确了劳务派遣的试用范围,并对劳务派遣机构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虽然从制度设计上考虑了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但劳务派遣人员毕竟是弱势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在诸多行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仅就高校中劳务派遣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劳务派遣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

劳务派遣是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签订协议,由派遣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的用工形式,原则上用人单位不直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但要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劳务派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雇佣单位和使用单位是两个主体,雇佣单位不使用,使用单位不雇佣,这就导致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岗位人员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1.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

一般说来,从事《岗位说明书》确定的相同岗位工作应该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报酬。然而,高校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目的就是节省一些非关键性岗位的支出,减低高校的运营成本,达到节省事业单位支出的目的。在实际中,虽然劳务派遣人员从事和“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但是由于正式职工一般职称和学历都高于劳务派遣人员,所以同工不同酬在高校看来也是合乎情理之中。

2.无劳务派遣人员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劳务派遣模式下,按照管理流程规定,用工单位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管理。高校认为劳务派遣人员是和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理应由派遣单位做好其人员的职业规划。处于劳务派遣机构和高校夹缝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他们缺乏关爱和温暖,显得无奈与无助,感觉前途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努力的方向。

3.劳务派遣人员的部分权力受到限制

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未签到劳动合同,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从而导致劳务派遣人员不能在用人单位加入工会。为了避免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的嫌疑,高校一般不会同意劳务派遣人员加入其工会,即使个别可加入高校工会,也不能享受到高校的各种福利和权利,当然高校工会更不会在相关福利上和内部机构据理力争了。在正式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利益纠纷时,高校往往会站在正式职工一边,维护其正式职工的利益。

以上就是高校劳务派遣人员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劳务派遣身份还有可能在小范围内存在一定的歧视。为稳定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稳定,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构建适合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

二、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管理

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是提升劳务派遣人员软实力的需要,开展职业规划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明确奋斗目标,将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相结合。

1.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职业培训

劳务派遣人员的学历相对于高校正式职工较低,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高校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对于教育培训有内在的需要。通过培训,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感受到高校的关心和关爱,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劳务派遣人员的社会竞争力,在原有工作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

2.结合高校需要和个人发展方向开展职业规划

如果缺乏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的管理,将导致劳务派遣人员找不到目标,碌碌无为,不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也会降低高校的竞争力。同时,如果高校放弃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还会引起劳务派遣人员的离职,影响队伍稳定。

高校的岗位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为主,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受聘在管理岗位上,但是个别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取得更高等级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当然,个人开展职业规划必须和集体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应满足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根据对劳务派遣人员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素养的评价,有意识提供不同岗位锻炼劳务派遣人员,让劳务派遣人员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

三、根据劳务派遣人员职业规划设计薪酬体系

高校实行聘用制以来,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岗位的工作量相对来说都是科技量化和计算出来的。原则上,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报酬和社会福利应参照在编人员执行,但考虑到高校发展成本控制,劳务派遣人员报酬至少应不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相同岗位劳动报酬。

劳务派遣人员薪酬体系应按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分别设计,可参照高校各类各等级岗位收入情况制订劳务派遣人员独立薪酬福利机制,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让劳务派遣人员能看到自己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和长远目标,调动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作为高校用工方式的补充,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预留了剩余编制,使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只有维护好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人资资源综合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李雪贞,任梅.事业单位高层次劳务派遣员工权益问题的反思与前瞻[J].北方观察,2011(05).

[2]王云杰.公办高等学校劳务派遣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7).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3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以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1∶1。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200万名毕业生,为农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以上,各比“十五”期间翻一番。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到2010年,使我省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超过15%,全省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增强职业教育入学和就业的竞争力

(四)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坚持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原则,各市有重点地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2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欠发达县(市、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到2010年,全省建成2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

(五)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奖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扶困资助范围从“低保”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扩展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给予免交学费。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对品学兼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的本省学生免交学费。

(六)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普职教协调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促进初中毕业生普职教合理分流。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地区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构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

(七)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八)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对各行业职业领域具有绝技绝招、突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在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推行“首席工人”制度,建立全省范围内“首席技师”的评选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每年表彰、奖励一批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九)加强职业院校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合理的专业设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齐全的教学设施、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目标,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使职业院校成为本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高职院校还应当成为当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中心。

(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根据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职业学校的专门化建设,形成部分综合性职业院校和一批工程技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商贸旅游、医药化工、护理服务、农林水牧等专门化学校。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等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规模,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规模效益。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压缩长线专业招生,新增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十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紧缺人才、提升技能水平为目的,建设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到2010年,国家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达到40个,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十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到2010年,中职学校专业课80%以上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其中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达到40%;培养6000名高技能的专业骨干教师和500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十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培养模式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改革职业院校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十四)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建立由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专业和课程设置,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和强化技能训练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分层次教学,建立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十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全省各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500家职业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教学、实习以及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并为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十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究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

(十七)加快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步伐。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都应允许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八)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确立“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机制和载体,建立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使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十九)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办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非师范类毕业生、工程技术人员有资格应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并录用的,允许在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各市、县要按照评审权限建立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已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相应评审条件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可兼评与现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相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也可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挂职研修两个月,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五、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二十)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优化培训结构,提升培训质量,保证培训工作制度落实、资金到位、管理规范、进展有序。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乡镇化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优势,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对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健全以县级骨干职业学校或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厂教学点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企业要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大中型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要立足自主培养,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二十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分层分类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一批企业家、有培养前途的企业优秀中青年管理骨干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能领导企业创新发展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重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能力建设。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

(二十四)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督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二十五)积极鼓励、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进一步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扶持政策,对于政府补助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公办学校同样的有关助学奖学政策。鼓励民办职业院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定切合民办学校实际的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六、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十六)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做到认识、领导和措施“三到位”。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省里建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有关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省教育厅负责牵头职业院校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省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省劳动保障厅负责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省经贸委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相互配合,统筹管理职业教育。

(二十八)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重点解决我省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市、县政府为主,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在全省组织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由省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十九)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应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省级教育费附加收入的安排使用要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经常性事业经费生均拨款标准,保证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或出资办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办学,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

(三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定期巡视检查制度,重点督查各地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普职教协调发展、经费投入、办学质量以及专业结构调整等情况。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准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积极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规范和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的评估,督促各类培训机构依法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附件: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将重点实施以下“六项行动计划”。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1倍,全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该项助学金用于免除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的学费。公办大中专院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大中专院校按同类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四)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省财政对一类、二类地区分别按7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实训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2007年,建设70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50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选择10个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0年,部级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全省产业带规划,突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评审。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省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省级实训基地申报与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地申报的省级实训基地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初选,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公布。

(四)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予以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

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

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争取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培养375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每年选取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4—5次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启动课程教材改革。“十一五”期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编写50种适应我省紧缺专业和新设专业急需的精品教材,同时支持学校开发一批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2007年选择2个紧缺专业进行重点调研与论证,制订课程教材开发方案,并完成2个专业20余种精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六)经费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给予补助。对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精品教材开发给予资助。

四、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责任。县(市、区)政府是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2007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好1—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养培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到2007年,全省再完成50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200个左右。

(三)扶持欠发达地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省财政重点扶持45个欠发达县(市、区)的骨干职业学校各建设好1—2个专业。

(四)经费筹措。对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按1∶1配套。对45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地方财政筹措。一类地区省财政补助50%,二类地区省财政补助30%。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省、市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省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确定50家为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市确定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县确定不少于5家为县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各地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省每年评选表彰20个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0个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财政予以奖励。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其中,以种养业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为主要对象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万人;以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务工农民为对象的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或由省示范性化技术学校与职业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省财政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的受训人数,对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分别给予补助。

(三)企业职工等就业能力培训。对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通过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达到700万人,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4

第一条为了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民办学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

第三条本市范围内的民办学校,除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为本系统或者本区域成员子女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的机构,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在本市举办的民办学校之外,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民办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民办学校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中,民办技工学校由**市劳动局统一管理。

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并接受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自理。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民办学校给予必要的资助。

第六条民办学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达到基本的教育质量要求。

第七条民办学校应当接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的管理、检查和监督。

第二章民办学校的设立

第八条设立民办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学有专长并熟悉教学业务和学校管理的校(院)长;

(二)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三)有按学校类别、层次与规模配备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并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和兼职教师;

(四)有符合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规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

(五)有学校的组织章程;

(六)有办学和教学的管理制度;

(七)有相应的开办资金和保证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经费来源。

第九条经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其学校名称应当明确表示学校的类别、层次。

第十条设立民办学校的申请审批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设立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在作出审批决定后的10日内,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设立职业学校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三)设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四)申请设立技工学校的,向市劳动局提出;市劳动局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五)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向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组织**市高等学校设置审议委员会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批准筹建,对筹建结束需正式建校的,由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按本办法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民办学校。

第三章民办学校的管理

第十二条民办学校可设立董事会。民办学校设立董事会的,董事长为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不设董事会的,校(院)长为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

第十三条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与罢免董事长;

(二)聘任与解聘校(院)长;

(三)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

(四)决定学校经费的筹集方案,审核学校的预算、决算;

(五)决定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六)管理学校的基金与资产;

(七)决定接受捐赠;

(八)修改学校的组织章程。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选聘的董事应当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备案。

第十五条民办学校校(院)长的任职资格,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校(院)长的任职资格执行,但年龄上可适当放宽。

民办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选聘的校长须报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中等专业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职业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技工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劳动局备案。民办高等学校选聘的校(院)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设立董事会的民办学校的校(院)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四)管理学校事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五)聘任与解聘教职工;

(六)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不设立董事会的民办学校的校(院)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制订并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管理学校事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四)决定学校经费的筹集方案,审核学校的预算、决算;

(五)聘任与解聘教职工;

(六)决定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七)管理学校的基金与资产;

(八)决定接受捐赠;

(九)修改学校的组织章程;

(十)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民办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教师的聘任资格和职称评定条件,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民办学校聘任教师,应当与教师签定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内容应当包括:聘任期限,工作条件和工作纪律,工作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违反聘用合同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民办高等学校的招生,按照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办理。

民办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招生的计划,经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纳入学校所在地的区、县的招生计划;其中,职业学校跨区、县的招生计划须经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民办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计划须经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民办技工学校的招生计划,须报市劳动保障局批准。

民办学校招收境外学生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民办学校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主要课程和授课时数,应当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必修课应当选用经国家或者本市正式审定的教材。

第二十一条民办学校学生学习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由民办学校颁发学历证书;其中,民办技工学校的学生,经市劳动局技术等级考核合格的,由民办技工学校发给技术等级证书。

学历证书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技术等级证书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民办学校可以举办校办产业,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在税收政策方面,与国家举办的学校享受同等优惠待遇。

第二十三条民办学校可以收取学费。学费的标准,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提出,由市物价局核定。

第二十四条民办学校应当配备财会人员,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民办学校的资金、财务管理以及校办产业并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的收益,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二十五条民办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民办学校学生毕业后,在选择就业和升学方面与国家举办的学校的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民办学校需变更名称、规模、董事长、校长的,申请应当按设立民办学校的程序,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审批或者备案。民办学校需停办的,应当提供学校善后处置的方案和学校财产清单,向原受理办学申请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提出申请,由原审批机关作出审批决定。

第二十八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接到停办民办学校的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对学校资产进行清理。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对办学成绩显著的民办学校的创办人、校长及有关人员,应当予以表彰与奖励。

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对国家举办的学校的教师、学生表彰与奖励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视情节轻重,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按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擅自设立民办学校的,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民办学校违反招生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

(三)民办学校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

(四)民办学校滥发学历证书或者技术等级证书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侵吞、私分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民办学校经费和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三十二条民办学校违反收取学费规定的,由物价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拒绝、阻碍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诉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需投资设立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机构的,按《**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5

一、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

资助对象:就读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包括:①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②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资助人数比例为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资助标准视困难程度为免交学费或免交学费、代管费。

(二)减免就读农业种养技术类及紧缺工科类专业学生学费

减免对象:就读职业学校的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和紧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免交学费或部分免交学费。

(三)设立职业教育优秀学生奖学金

奖励对象:品学兼优的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奖励总量为在校生总数的5%。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元-1500元。

二、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20*年前,创建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到2*0年,争取创建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及1个部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及技能型劳动者紧缺状况规划。市职教中心创建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类为主体专业的部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市综合中专创建以社区护理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市技工学校创建以机电数控类为主体专业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全市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要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等形式建设好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与合作企业的资源共享。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活动。

(三)建设要求

1、基地学校应建设好与我市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若干专业。

2、学校应与4家以上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和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学生实习和就业、企业职工培训、专业师资共享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学校要为企业培养培训大批技术工人,使企业因合作而获得利益;合作企业要有实质性的行动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办学基础。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达到80%以上。有充足的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能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

4、形成一定的培养规模,相关专业年招生300人以上。相关专业毕业生7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500人次以上。

5、基地学校应设立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鉴定机构,以方便职校学生及社会培训人员的技能等级鉴定。

三、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加快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一)增加专业课教师数量

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满足专业设置的需要。到20*年,专业课教师配备班师比达到1∶1以上,到2*0年,达到1∶1.5以上。要通过高校引进、文化课教师转行、从企业选聘等多种途径,增加专业课教师数量。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拟订有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引进、招聘、培养、管理实施办法,增加师资数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待遇,为加快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二)实施专业课教师培训

1、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以师德规范、职业技能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培训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培训要求按省规定执行。到20*年,全市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应取得中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年达到85%以上。

2、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开展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拔一批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培训70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努力形成一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坚力量。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在职硕士学位。

3、专业负责人培养。在每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中,选拔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熟悉本专业知识体系的中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作为专业负责人。并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挂职等多种培训途径,培养10名左右*市级专业带头人。

4、专业技能比武。全市每年选择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2-3次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

5、课程教材改革,专业课题研究。我省将启动课程教材改革,这是职业教育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有效途径;也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抓手。要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教材改革,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每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至少编写1本适应企业形势,适合学生操作的校本教材。

四、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行动计划

为了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行动计划。

(一)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在2*0年前,市职教中心创建成部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市综合中专按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要求创建、市技工学校创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二)示范专业建设

市职教中心要创建以纺织服装类、电子信息类为主体专业的部级或省级示范专业;市综合中专要创建以社区护理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示范专业;市技工学校要创建以机械机电类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示范专业。另外,各校应创建1-2个*市级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专业方向要体现为我市经济服务,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导向,向机械、数控、电子、医药化工、汽车维修、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专业倾斜。到2*0年,全市的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数达到10个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的招生量达到中职招生总量的70%以上,在校生达到8000名左右。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方积极性,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1.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提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专业设置标准;评价和指导专业教学工作;制定行业准入资格标准;推动校企合作。各学校应相应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几个校企合作良好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1个,大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1-2个,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5-6个。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

3.建立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重点职校、省级示范性成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好3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其中省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1个。要鼓励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形成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新机制。

4.建立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在学生实习、专业教师实践、毕业生录用、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等诸方面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争取尽可能多的企业的支持与合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实习车间(工厂),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二)政策和措施

1.做好项目认定工作。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必须是与职业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师生实习实训提供服务,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水平领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企业。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除市区外,重点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职工教育任务相对较重的中心城镇建立。培训基地要配合当地政府和职工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本地中小企业职工培训计划,做到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信誉度高。

2.职业学校的实训车间(工厂)可以注册公司,承接对外加工和生产业务,其营业税、所得税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39号)办理。实训车间(工厂)取得的利润用于学生实训的消耗和实训车间滚动发展。

3.对校企合作行动计划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根据企业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数量、质量、技术水平、条件保障等进行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省、大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市财政平均每家奖励5万;本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平均每家奖励3万。职业学校自建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市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及企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实施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以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年,全市完成1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市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省示范性成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三)职工就业能力培训

对在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教育成本流程;高等院校

1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办教育就需要投资,培养人才就要有花费。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适用于教育领域,教育部门也可借鉴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基本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一直没有被真正地确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滞后是社会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方式及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成因包括: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思想上长期注重政治,不算经济帐,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滞后;②过去是国家供给包办教育,在组织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算不算教育成本对高等院校而言没有实际意义;③教育成本核算没有需求拉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收统支经费管理模式,没有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国家、社会各部门、个人和高等院校都对教育成本信息没有需求或不关心教育成本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所带来的教育投资体制和教育费用负担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要求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以便于利用教育成本的系统资料,制定有关的政策,确定相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②教育成本核算能正确反映高等院校的财务状况,运作成果,并可以教育成本资料支持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规划的制定。③正确计算教育成本可为高等院校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同时完善的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又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的必须,也是全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资料反映实际耗费水平。又可据此与计划进行比较,与行业一般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以检查和考核运作业绩。④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便于正确处理教育费用的合理负担,划分负担份额,拟定对学生收费的标准,有利于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⑤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理的需要。可为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依据。建立科学的成本补偿机制,可以强化高等院校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更趋于合理。

2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有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的专门的劳动力所需的全部费用,即劳动力从基础到中等、高等级全部教育过程的总耗费。教育成本可分为基础教育成本、中等教育成本和高等教育成本。

宏观上的教育成本由学校成本、社会及家庭成本两部分组成。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其实质就是学校成本。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是劳动力全部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它是劳动力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物化劳动价值是指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它包括已经消耗的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和已经消耗的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活劳动价值是指为了使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结合,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由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经过“三育人”的施教过程,这些人员在施教过程中所付出劳动的报酬,就是活劳动的价值。

3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公式、成本项目及内容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消耗按类别包括:①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的购置及修理费,用字母a表示;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学、科研、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事务和其他等方面的物化劳动性支出.用字母B表示;③工资性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补贴、津贴和基金等,用字母C表示;④学生生活费用,用字母p表示。

如果用m代表高等院校培养每名合格大学生的全部成本,i代表在校学习年限,n代表学生全年的平均人数,则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公式为:

m=[(a+B+C+p)×i]÷n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项目主要有:①教学支出;②科研支出;③业务辅助支出;④行政管理支出;⑤后勤服务支出;⑥学生事务支出;⑦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⑧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⑨其他支出。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中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服务支出等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持修缮费和其它费用五个方面;学生事务支出项目内容包括奖助学金、学生物价补贴、学生医疗费、学费减免、贷学金减免、学生活动费;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和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医疗费、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持修缮费、养老金统筹和其它福利费用;其它支出项目内容包括高等院校发生的不能归人前述各成本项目的必须由教育成本开支的各类费用,主要有材料盘亏、外藉专家费用、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

4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其内容

建立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进行成本按算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会计基础选择、会计科目及其按算内容、帐簿的组织和格式、记帐方法、记帐程序和记帐规则、成本计算方法、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与报送程序、会计资料和成本指标的分析利用、会计检查的程序和方法、相关的定额标准及有关制度。

4.1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基础和记帐方法

高等院校会计核算过去是以收付实理制为基础,现已不适应。会计记帐基础应改为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个别经济业务的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揭示高等院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将应收应付都表现出来;会计记帐方法要改“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

4.2教育成本会计要素

教育成本会计要素是按经济性归类的会计对象,它们既是构成整个会计核算基本框架的组成都分,又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衣要素。教育成本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结余。资产、负债、基金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支出、结余是收入支出表的要素。

4.3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教育成本会计科目,它是为归集和记载各种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的分类,会计科目是设置帐户的依据,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4.4会计等式及财务报告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会计平衡公式为直接平衡式,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前者组成资产负债表,后者组成收人支出表,会计报表的设计也是基于这一原理进行的。

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说明。会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高等院校会计报表主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是高等院校教育成本表、基本数字表;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高等院校会计报表说明是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

4.4.1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4.4.2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高等院校的运营状况,收入支出情况,基金增减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报出前发生的对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4.5教育成本流程与成本计算程序

教育成本是对教育过程费用的具体对象化,施教过程发生的费用具有与施教对象(教育产品为学生)之间的特定关系;在进行教育产品成本计算时,必须具体分析,在分户归集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完工产品(合格毕业学生)的成本。教育成本流程为:

教育成本计算是一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计算程序,这个程序包括:①确定成本计算对象;②确定成本计算期;③确定成本项目;④设置并登记教育成本明细帐;⑤教育成本在“在教育产品”和“教育产品”之间分配。

4.6教育成本会计桉算帐务处理程序

帐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它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日常核算,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帐簿,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我国当前采用的帐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程序和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高等院校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帐务处理程序。

4.7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包括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每类中又有各项目指标

4.7.1教育成本效益的单项指标①年成本和总成本水平指标

每生年平均成本=全年总费用/年在校学生总数

每年总平均成本=学制期内费用总和/学制期内在校生总和×学制

分项成本指标略。

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年每生固定资产消耗额=固定资产消耗额/在校学生数

年每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额=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总额/在校学生数

材料低值易耗品利用效率=在校学生数/材料低值易耗品占用资金总额

固定资金利用效率=在校学生数/固定资金占用总额

实验设备利用效率=使用的实验设备金额/教学实验设备总值×时间系数

时间系数为实际使用天数与应使用天数之比。

③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率=(学生总数/教职员工总数)或(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总数)

教师利用效率=教师实际需要量/现有教师数×100%

④教育过程的质量指标

学生巩固率=年末在校生人数/年初在校生人数×100%

学生合格率=符合规定的毕业人数/应有毕业生人数×100%

流生率=全年流生人数/学年初在校生人数×100%

优等生率=优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100%

差等生率=差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100%

学生留级率=留级生人数/学年末在校生人数×1∞%

4.7.2教育成本效率的综合性指标①教育成果的数量考核指标

年教育成本敛益率:学年在校生总数/全年教育成本总额

②教育成果的质量考核指标

人才成本的质量系数=班级或毕业生平均质量/班级或毕业生平均成本额

参考文献

1裴志新,戴蓬军主编.会计学原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教材编审委员台.成本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荆新,王化成主蝙.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7

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平民化”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只有高等教育“平民化”,才能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改变我国资源禀赋的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平民化”程度还不够,还应继续加大。截至2005年,以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这样的对比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应该继续得到推进。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平民化”进程中,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就出现了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对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这是造成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选择与市场需求脱钧,有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注意未来的就业去向,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多,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少,结果就是大学生过多,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供给严重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供给基本上由国家决定,而需求则由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决定。国家和学校的招生计划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专业构成,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多是基于前一两年的“热点”,对“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这样就造成了四年之后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几年前的“法学热”为例,几乎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法学专业,而对高素质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虽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完全不能与毕业生的增加量成正比,法学毕业生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就业难现象尤为突出,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与本专业无关。另一方面,对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偏见让教育层次的偏误性渐行渐远,劳动力市场对本科生及专科生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要从政策上鼓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中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摆脱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应该更好地利用我国教育的成果――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而不是仍然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企业的利润。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种现象已经困扰了我国几十年,现在,我们有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具备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可能摆脱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困局。因此部分产业应该尽快重组升级,提高效率,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收益,减小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新的力量。国家以及个人家庭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不能从事最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8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保安全、强素质、提质量、出特色”的工作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精力抓管理,上下一致抓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九年义务教育

1.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5%以上;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均达80%以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100%。

2.构建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完善帮扶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70%以上的农村中学、90%以上的农村小学建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

3.科学、合理编制学校经费预算。在保证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前提下,安排公用经费总额不低于40%的资金用于学校发展;校园方责任险达100%;教师平安保险不低于90%。

4.中考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名,高考成绩较上年前移。

(二)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普通高中招生和职业高中(中专)招生计划,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力争达到7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普通高校本科上线率、重点线上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大专以上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97%以上。

(三)幼儿教育

年内新增2-3所乡镇中心示范幼儿园,3-5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四)办学条件改善

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创建进程,争取言爱基金学校建设项目,加快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本完成永阳中学、万福中学、官田中学改造,全年新建改建校舍3万平方米,完成县立中学塑胶跑道建设,完成县立中学、县二中通用技术实验室装备。实施校安工程,消灭d级危房2.18万平方米。积极打造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花园式”学校。全面完成普九债务化解任务。

(五)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全年培训中小学教师2100人,其中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0人;评选一批优秀教师和校长;在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各阶段教师学历提高不少于5%。

(六)积极落实民生工程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教科书费。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改进高中、初中贫困生救助方法。督促乡镇政府建立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不发生学校责任事故,群体越级上访事件为零;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争取在全市排位前三名。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加大安保维稳工作力度,确保教育和谐稳定

1.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对出现严重校园责任治安问题的,在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进行处理。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有计划开展防灾防火安全疏散演练,增强师生自救能力,学生宿舍每层配备灭火器;完善照明设施,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高层建筑实行划区域下楼,重要时段安排教师在楼口值班,杜绝学生踩踏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购物渠道的监督管理,教育学生不买地摊零食,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加强学校门卫人员值班管理,严格实行进出校门登记询问制度,中心小学要督促辖区内学校校门关锁的安全,有条件的学校在校门口要安装电子眼。

2.坚持开展预防甲型流感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预防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抓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计划落实甲流疫苗接种工作,采取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3.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发挥教育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提供教育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做好来信来访的接待受理工作,快捷化解矛盾,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塑造教育系统的新形象。

4.坚持不懈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范校建管理秩序,做到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

(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举行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中小学生《三字经》《弟子规》齐诵比赛,通过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2.继续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全县性“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和教研、评估活动,组织开展第一批“有效教学”试点学校的考评工作,指导第二批试点学校的申报;分片召开有效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抓好义教阶段第二轮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深化工作,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3.健康有序,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一是严格执行《关于提高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注重抓好过程实施,抓实抓细教学常规。二是抓好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评估,完善《吉安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评估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奖优罚劣,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召开高中课改阶段性总结会,通过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高中课改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人才市场及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继续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切实转变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启动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项目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技能培训。  1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返回栏目列表】

5.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严格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新申请办园的民办幼儿园进行审批。根据《吉安县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细则》,以评促改,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升幼教水平,帮扶一批乡镇民办示范幼儿园,带动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

6.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高考复习迎考、高中竞赛选拔和全县统考工作,以抓兴趣小组为突破口,抓好尖子生的培养,提高优生面。一是加强高考、中考的复习迎考指导工作,适时召开高考复习迎考动员大会和高考复习迎考研讨会,了解考试信息,把握考试方向,观摩研讨,交流经验。二是开展考试评价研究质量分析工作。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的探索,努力使学生评价与中考、高考招生改革接轨;做好高考和中考考试质量分析工作,通过全面分析,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有针对性指导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教学课堂常规管理标准,重新设计备课录和听课本。三是抓好常规教学的跟踪问效,举行教学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和说教材竞赛,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组织高中学科竞赛,并抓好“名师大讲堂”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四是抓好周三活动课教学,推动兴趣小组开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特长。加强对兴趣小组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终端评价,大力开展兴趣小组的竞赛评比和成果展,依据成绩大小发放教师兴趣小组补贴。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优势,定期举办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校内外勤工俭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五是继续抓好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召开优秀科研课题介绍推广会。加强对全县中标课题的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六是继续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力争在大课间活动中有所创新。举行全县小学生、高中生第三套广播体操比赛和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进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7.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班级图书角,推进小学图书进班阅读活动;加快中学实验室建设步伐,资助县立中学、县二中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应用设备资源说课、上课比赛活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特技教师”、优秀网管员评选活动,树立一批管理规范,应用效果好的先进典型;积极构建网上教研体系和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互补和优质资源共享,认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

8.抓好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考场建设,优化组考工作,进一步规范考试秩序,纯考风,严考纪,促质量;扎实做好中职宣传工作,创新措施,规范招生秩序,坚决打击违规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切身利益,保持中职招生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9.完善评估机制。认真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乡镇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做好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活力

1.科学合理补充教师,在配备教师时,注重向缺编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2.继续实施教师能力提高工程。抓住与南昌等地结对帮扶的契机,分期分批选派部分优秀校长、教师赴南昌、上海等地跟班学习和培训,学教育理论、学教育方法、学教育技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考评和培养,充分发挥其带头和引领作用;继续抓好“百课竞赛”,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坚持人人参与、层层推选的原则,扩大高中各学科教师的决赛面;认真抓好“送课下乡”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定期举办自制教具比赛、优质课比赛和示范课展示等活动;继续实施教师阅读工程,为教师学习提供精品书目,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实行高中、初中教师分别进行高考、中考题检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抓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评选事项,切实做好初评、总评和表彰奖励,积极营造爱岗敬业、比学赶帮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职称聘任竞争上岗。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培训,按政策要求做好职称评聘工作,对中心小学教师与村小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有所区分;科学制定和落实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补贴要逐渐拉开差距,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逐步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启动县城高中人事制度改革,试行高、中级教师差额聘任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强对学校班子考核,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考核采取从实从细、有效、全面的原则,注重品行、责任心、吃苦精神、组织、管理、教学、协调、工作方法等考核,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用人所长。

4.继续抓好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继续推广完善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启发式教学、“单元章节过关”和试卷分析“要题开讲法”等校本研修模式。指导教师认真写好教后反思或案例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加强校本研修的过程管理和终端评价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年终评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优秀教研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返回栏目列表】

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依法执教意识,严格考评。按照《吉安县教师综合考评办法》,抓好教师的学年度考核和职称年度考核,作为评优、晋职、调动、提拔等依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开展师德活动月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加强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的整理和宣传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激励作用,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

(四)创新教育管理,形成教育发展特色

2011年我局按照教育工作新思路,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措施得力,管理创新,把着力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增添发展活力上来。

一是完善教师读书阅览工程。创新学习方式,有效抓好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和灌输,抓好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重点抓好校长教育理念更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毫不动摇推进有效教学。让校长主动带头学习,带头课改,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始终作为工作追求目标。

二是推进评价制度的创新。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评估办法》、《关于提高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吉安县绩效工作发放管理细则》等有关文件,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行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变终端评价为过程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优化民主理校的功能,实施素质教育,优化了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

三是深化教师队伍的管理。坚持把师资建设作为教育基础工程来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奖励制度和流动体制,围绕《吉安县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促进教师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觉的行动,逐步出成果、见成效、显亮点。

四是创新技术手段。继续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学校网站的建设,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是继续开展创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活动。强化特色立校的理念,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努力形成因地制宜的学校发展模式,实行一校一特。继续开展民间灯彩进校园活动,加大宣传,总结推广,形成我县特色。

  3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发展,目前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发展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为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1.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高职教育专业和研究的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的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高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是否遵循技术决定论的原则,即: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劳动,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教学内容。当然,由于职业劳动是一种由自然规律控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却是技术和劳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2.“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劳动过程系统化

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这里首先是一个行为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即完整的行为方式。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它可划分为获取资料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行动决策、实施工作计划、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即“职业技术”,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检验工作结果并改正错误-评价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记录-反馈等进行编排。职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办出高职特色

一位职业教学专家曾经讲过:“任何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如果研究透了自己对应的社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所培养的人的素质、能力要求,并且扎扎实实地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对一个专业来说,改革就基本完成了。”这把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是否具有高职教学的基本特点的高度来认识,而岗位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一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目前国外在这方面一般有三个特色:特色之一是实验实习条件极好;特色之二是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且动手时间往往比课堂教学时间还多;特色之三是实践教学的职业技术岗位模拟性极强。这样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强,当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内在这方面也已逐步引起重视,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建造格式就与普通高校不同,体现在教室少,实验室少,模拟生产车间多,生产流程多而超前,为少讲理论,以职业上岗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适当的教学条件。

在专业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开发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把学历教学改革到职业教学的轨道上来。要达到上述要求目前至少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理论教学应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应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因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所以我们传授理论知识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运用,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果脱离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就会失去目标。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应结合工作实际来进行,即实践教学要有很好的模拟性,模拟性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特点,这比前一点更重要。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力不是那些单项的基本能力,如判断能力、观察能力等等,而是完成某个任务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是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所以,它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正确训练,正确培养。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1999年9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本科院校高职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由于高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教师也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高职教学规定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时间比是1∶1这就要求教师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要求教师理论有一套,实践应过硬,必须具备“双师”资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般采用选择合作单位和锻炼岗位,选派中青年教师长期下去锻炼,并严格管理加强考核。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提高,加强动手能力的考核。同时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也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另外,可从人才市场和生产单位引进有相应能力的教师。

(3)参加社会考试,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参加社会考试,取得职业技术证书可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把学科性训练和职业性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只有文凭,没有职业技术证书。只有文凭与就业挂钩,因而往往只重文凭而忽视了职业岗位技术的训练,使本来具有的职业教育内涵淡化甚至有名无实。国际上许多国家就业是直接和证书挂钩,文凭只证明你过去获得教育的数量和水平,只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才能证明你现时的从业能力,因此雇主重视的是证书。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提出了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因此,也应通过证书这根指挥棒重视职业和岗位培训。

转贴于

2.以完善教学文件为核心,改进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

教学文件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了教学文件为指导,教学就有方向和目标。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其它计划。现谈谈高职教学计划制订的一般方法和顺序。

(1)根据调查明确职业岗位群,由职业群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做到明确的职业岗位,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它物质形式以及生产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人才,智能型操作人才。

(2)围绕职业岗位群制定培养规格,以明确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明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培养规格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基本规格,它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健康的身心等等。这些也称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还包括一些现代科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在实验室工作的教师也有足够的晋升机会。

3.实行科学化管理

(1)合理配置

建立实验实训管理中心,有利于实验设备的统一调配,有利于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各岗位的职责。整改实验室的设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流程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强化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把实验室办成既是实验室,又是实训室,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学生“练武”的场所。

(2)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需要有专业性,但不是自我封闭的独立性。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通用平台,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和管理责任到人,使实验室有效开放。在为系、院内各专业教学科研有效开放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为企业和社会开放。

开放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开放模式运作的模式:对院内各专业开放;对校内相关专业和有选修意愿的学生开放。要达到教学内容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教学组织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的目的。实验教学上按验证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计划内必须完成的实验和教学计划外的课外实验。

实验室开放的模式按时间可分为:

(1)预约开放。学生事先向实验室申请,提出要做的实验内容及所需的仪器、设备等,然后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及实验内容统一安排。

(2)定时开放。实验室根据排课情况,每周规定固定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开放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全天开放。不受时间及实验内容的限制,学生登记后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

各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开放模式,也可将几种模式结合,以达到最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相信在不断进行科学合理化改革后,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一定会上个新台阶。我们要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更加努力做好实验室工作,以实验室为起点,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徐次萍.浅谈高职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0-51.

[2]乔威.深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3):50-51,54.

[3]郭公民.应对大众化教育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经济师.

[4]贺歆.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西北职教,2007,(9):21.

[5]陈先宇.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开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142-144.

[6]陈思云,费卫芳,范国安.高校实脸室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7]张婷.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4):72-74.

高校劳动教育计划篇10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锻炼学生劳动能力。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大纲》,提高认识

秋季开学初,我们组织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找出差距,老师们认识到:不认真地进行劳动课教学,学生就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组长,两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教研组成员有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初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语、数主要学科一样,同等对待,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每个科任教师必须执教一堂观摩课,从中评选出优质课,期未进行考试、考核和总结。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把住备、教、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按照教研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各年级7人次劳动观摩课,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劳动课的实践性,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烹饪,师生共同操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调动了积极因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走出教室

除开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接手担任四年级的劳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劳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劳技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2、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不敢以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

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取得成绩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