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10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1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校园建设;高职

[Doi]10.13939/ki.zgsc.2015.02.020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校园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辽宁省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办学规模的调整,在满足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伴生的校园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原有规划理念与学校发展态势之间存在矛盾,二是校园规划模式与师生使用感受之间存在矛盾。由于高职校园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巨大,一旦规划设计出现失误,便很难更改或挽回,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科学地进行高职校园规划对于辽宁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的相关理论

1.1物流系统的概念与原理

物流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将其界定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各种经济活动”。在现代工厂生产企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业等各项功能活动中都广泛存在着物流作业。广义的物流概念界定物流是物资的转移和时间占用,这个概念通过定义物流作为一项物理流动的过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物料有形或无形地从供应方转移到需求方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系统的发展和进步,而高职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但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系统的一切属性,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等各项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同样可以考虑物流的概念,物流中的实体在高职院校中表现为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各种资源等,这些实体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即是物流过程,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体系也应该建立在满足学校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与低成本。高职校园规划的科学性与否是高职院校物流系统能否高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1.2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系统工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规划设计的对象,如各类设施、物资、人员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优化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实现有效、经济、安全等预期的建设目标。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工厂布置、物流与非物流分析、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储存系统设计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由于长期观念的滞后和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对设施规划与设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所以在这些领域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职校园内普遍存在着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餐饮中心、体育场馆等众多的建筑物和设施,尽管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流动不像制造企业那样有序、严格,但是同样有很多规律可以遵循。

从高职校园规划设计的流程来看,它具有现代系统规划和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职院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其后续的软硬件使用过程,不但涉及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经济学、教育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一切共性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问题的工具对高职校园进行系统状态和系统结构的分析,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和评价,就具有了较高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现实的环境背景分析,多数设计单位对于高职校园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和交通等相关因素分析设计普遍停留在感性认识或者简单的定性分析程度,而仅仅凭借经验进行判断而形成的系统规划方案很容易出现诸如功能区域规划不合理、交通组织的便捷性欠缺等各种共性的问题。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校园规划过程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存在着单一着眼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范畴内进行,造成研究视野一定程度的局限。其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方式过于简单

对于高职校园的规划,省内许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单一型的定性分析阶段,导致整个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依然主要依靠主观的经验判断,同时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系统整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缺乏科学的方案对比、选择的方法和决策手段。

2.2校园规划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校园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扩展。仅仅依靠传统的建筑学或者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应对高职校园规划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和理论方法的创新,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理论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使高职校园规划水平不断地提高,形成完备的系统设计方案。

3高职校园建设的物流系统规划策略

高职校园建设的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效率,其核心环节是对校园中各种功能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具体过程包括: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的流动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契合方式,从而有效、经济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物流系统原理和设施规划设计理论对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工作起到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3.1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定性分析及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但是有效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对校园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特别是在进行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精确数据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常用的设施规划与设计使用的数学模型包括:

3.1.1交叉中值模型

交叉中值模型主要应用在对于同一条路径或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针对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把师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根据各专业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分析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寻找学生的流动过程中的规律性,同时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考虑这个均匀、连续和确定的物流量,最终选择每一个功能区域的合适位置。

3.1.2离散点模型

在高职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单体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规划可以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这种数学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只要候选方案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限定条件中只有有限个元素,二是具有几个备选位置,就可以利用该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关系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地址的位置集合下,分别为几个设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一个相关的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在需求点和候选地址之间寻求总物流成本最低的途径。

3.2利用LSp方法对校园进行功能分区的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的各设施、建筑按照各自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布局。传统的高职校园的规划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训练及活动等功能进行区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建筑物的布局仅仅是简单地按照交通流线和原始布局通道进行规划和安排,虽然功能分区理念在设施的规划布局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通过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有效防止了各功能区间的互相干扰和矛盾,这种方式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高职院校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之后,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就会加大,远远超过轻松可及的范围,这时硬性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完全适合这类校园的规划设计,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也会日益凸显并逐渐形成设计的禁锢。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的规划设计时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尽量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其局限性所引致的负面影响。

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区域的设置规模及其内在联系。在分析各区域功能组成及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定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特性,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基本思路,分析活动的关联性,通过活动关系图进行图解分析。

系统规划设计(SystematicLayoutplanning,SLp)采用严密和规范的系统分析手段和系统设计步骤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运用SLp法进行校园规划设计,首先要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过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得到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根据关系矩阵中反映的各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按照优先顺序安排具体的作业单位位置,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将各功能区域的可分配的实际面积与之前绘制的位置相关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最后,通过逐步地调整和修正,得到可行的校园规划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选和评估。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系统规划的部分理论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建模求解,对于高职院校校园规划问题走出困境,寻求整体解决方案大有裨益,特别是应对当前辽宁省大部分高职院校资源比较有限,土地比较匮乏的现状,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规划设计的目标,应用物流系统规划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从而使得校园规划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宁,朱烈建.高教区规划探讨――以杭州市省属建设用地高教区块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9(5).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2

关键词: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95-03

教育部等多部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中职教育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训在中职物流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中职物流实训要突显“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就需要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加快实训项目的改革。

一、中职物流实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项目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在进行物流专业建设时,参照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手段。且不说高职学校的物流专业设置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行改革,单从中职与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别来看,这种做法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差距。照搬高职学校的课程,不仅不能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而且也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结果自然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训目标。

(二)实训项目缺乏系统性

中职学校在进行实训室建设时,受资金、场地等限制,实训设备较少。而目前很多学校一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常常有四五十,甚至六七十人。为了使实训有序开展,同时减少学生等候时间,很多学校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学生分组在同一时间实施不同的任务,然后各组轮换完成全部项目的实训;教师也在某一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单项实训考核。这种实训安排虽然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限制,却导致学生缺乏对各个子项目之间内在联系的了解。而物流运作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明白单一作业环节的操作,还需要学习前后环节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都展开了校企合作,但很多学校仅仅限于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研讨会时邀请企业参与等一些初级的合作。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缺乏深入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紧迫感;另一方面,企业毕竟不同于学校,它有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教学不是企业的责任和目标。物流企业往往认为学校的安排打乱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二、物流实训项目体系规划

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应以物流业务活动为基本单位,以学校为整体进行规划,同时遵循职业教育实训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培养学生具备各种物流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关键物流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入职企业的基本能力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将整个中职物流实训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中职物流实训实训体系

(一)专业认知实训

第一学期为专业认知实训。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物流专业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这一阶段物流实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于物流系统和物流基本操作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产生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实训做好准备。物流的实训形式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参观学习,实训室物流设备和物流软件操作的讲解和演示,物流相关视频的观摩等。

(二)专业模块实训

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主要为专业模块实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物流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开设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让学生逐步掌握物流设备的操作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按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与一体化教学的实训要求,根据物流作业流程,可以采取分组实训的方式,将实训分成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打包与加工、国际物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几个主要模块进行仿真式的实训。

(三)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

通过前期的实训,学生的通用能力、任务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物流基本技能都已具备,第四学期,可以转入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阶段。由于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都是采用“2+1”的培养模式,因此第四学期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为了让学生对于物流各个作业环节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也为了帮助学生为第三学年的实习阶段做好准备,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非常必要。在设计规划综合实训时,需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组建物流公司的形式,模拟物流企业订单、仓储、打包、配送等作业流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为了使模拟企业更接近物流企业实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一两家企业实际作业流程,包括采用企业的实际业务数据和单证,参考企业仓储、配送等业务的流程等,为学生在学期末进入企业实习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或者直接引进物流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进行“订单式”培养,考核合格后直通企业。

(四)企业顶岗实习

目前,中职学校大多将物流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部分学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与正式工作相似,不同的是,实习阶段有学校做后盾,有实习指导教师做跟踪,指导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正式踏入社会做准备。

三、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步骤

中职学校在进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能力本位、面向市场、立足学校、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注意培养学生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实训项目规划与设计时,可分为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图2实训设计步骤

(一)实训目标的确定

实训目标的确定,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的要求,即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这两个实际。同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三是学校的自身特点。

(二)实训过程的分析

实训过程就是学生实训活动的程序安排。在对实训过程进行的分析时,需要对实训项目和任务进行分解,参照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训资源,形成典型的通用业务流程。

(三)实训设备的选择

物流实训设备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硬件设施、设备。设备的选择与配置,要与物流本行业岗位技术要求相适应、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受资金、场地的限制,实训设备数量不足,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物流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味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甚至引入自动导引车(aGV),投资规模达到上百万,却担心学生弄坏昂贵的设备,最后成了摆设。因此,实训室不仅要“中看”,还要“中用”。实训设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本校的办学条件,量力而行,同时也需兼顾本地经济特色和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四)实训考核的标准

实训考核标准是对实训的成效进行测评。合理设置考评标准,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检测,还可以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参与实训,提高实训质量。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时,不仅要对实训结果进行打分,更要注意对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四、物流综合实训规划

前文述及,物流综合实训一般针对毕业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准备。综合实训需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通过分组实训,让学生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及物流的操作流程。

下面以我校(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说明物流综合实训规划:

(一)总体情况

目前我校物流专业分为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两个方向,每个班级人数为40-50,综合实训的目标岗位主要为仓储与配送和超市运营两大类。为了提升实训实效,近两年来,对物流综合实训等几门核心课程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即把一个班级拆分为二,由两个教师分别带领展开实训。目前从学生反馈和实训效果来看,都较改革前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实训目标。下文以为超市配送为例,讲述仓储与配送的综合实训。

(二)实训目标

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仓储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熟悉各个业务流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各种物流设备和物流单证软件完成物品入库、出库、盘点、分拣、配送等操作。

中职物流实训项目规划研究

(三)实训背景设置

模拟成立一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为某连锁超市进行快速消费品的配送服务。为使实训更接近企业实际,配送的全部商品如矿泉水、方便面、卫生纸等均为实物。

(四)实训室配备

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室的布置图如图3所示:

1.信息中心配有电脑、打印机各一台,用于信息员录入和打印入库单、出库单等单证。

2.货物储存区有中型货架若干,用于摆放卫生纸、矿泉水、方便面(纸箱包装)等物品。

3.设备存放区配有周转箱、托盘、液压托盘搬运车若干,RF无线射频终端两部,堆垛机两台。

4.电子拣选系统配有高频货架、低频货架电子标签系统各一排,传送带一条。

(五)实训过程

学生10人左右为一组,设置组长1名,信息员1名,仓管员2名,理货员3名,拣货员2名,复核员1名。这些角色可以根据实训内容量的多少进行适当调整,并轮换进行。

1.入库验收作业

信息员根据订单录入供应商、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等商品信息,并打印生成入库单,签字后交给仓管员。仓管员根据入库单上商品的信息,对商品品种、数量等进行核对,并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污垢,将有问题的商品放在返品处理区。使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条形码,录入相应信息。清点完毕,仓管员在入库单上签字。复核员在一旁观察仓储员的操作,看其是否规范、正确。复核无误后在入库单上签字,并将入库单返还给信息员。信息员根据入库单上的验收信息调整实际入库数量,完成入库验收作业。

2.托盘堆垛与搬运上架作业

理货员根据现有的托盘规格及入库货物的外观尺寸,选择合适的堆垛方式,完成托盘堆垛作业。另一名理货员使用液压托盘搬运车将货物搬运至仓储区,根据入库单,使用堆垛机将货物放入指定货位,并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货位的条形码,完成搬运上架作业。

3.拣货作业

两名拣货员根据信息员发放的拣货单,分别在高频货架和低频货架上对订单商品进行拣选,将拣选好的商品放入周转箱内。实训重点在于操作员对摘果式分拣与播种式分拣的练习。相同的订单让学生采用两种拣选方式进行练习,通过比较,体会不同分拣方式的优劣,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不同的分拣方式适用于什么性质的订单。

4.流通加工作业

分拣完毕的物品进入流通加工区,理货员根据物品的尺寸、特性等不同,进行零散物品装箱,使用透明胶带封口,贴标签和条形码,以及使用塑料薄膜对矿泉水等物品进行裹包等。

5.出库验收作业

出库验收作业与入库验收作业相似,仓管员根据出库单验收商品,使用RF无线射频终端扫描条形码,验收完毕在出库单上签字。复核员复核无误后也在出库单上签字,并将出库单返还给信息员。信息员根据交回的出库单调整出库数量,并审核出库业务。

以上是以仓储与配送为例,说明了物流综合实训的规划。另外,我校今年针对物流连锁经营方向毕业班的学生,与得一超市合作,开展了“店长培训计划”的岗前培训。邀请得一超市的人员对部分学生展开培训,学生毕业后进入该超市工作,逐步成长为店长。最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盟该连锁超市,实现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刘四平,卢建君.物流实训室中实训项目的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09(13).

[2]温海.浅析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

[3]雷云.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1).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3

ChenXiaojuan

(anhuitechnicalCollege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wuhu241000,China)

摘要: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导向的理念进行了重构,结合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以培养学生物流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bstract:thisarticlereconstructsthecoursecontentoflogisticssystemplanninganddesigninaccordancewiththeviewofprofessionalguidancephilosophy,andalsoseeksteachingmethodsandassessmentmethodsrelevanttothereconstructedcoursecontentinordertofosterstudents'skillsonlogisticsplanninganddesignandimprovestudents'abilityonanalyzingandsolvingproblem.

关键词:职业导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重构

Keywords:professionalguidance;logisticssystemplanninganddesign;course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62-02

0引言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城市的芜湖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芜湖作为皖江制造基地,形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建材等三大支柱产业,而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汽车产业链条上的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企业,由于经营对象的品种繁多、类别各异,以及配送及时性的严格要求,使得对其运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信息不准确、配送不及时、仓储不安全、包装标准不统一等各种问题造成的服务质量不高,由此就面临着汽车零部件物流系统的重新整合优化问题。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来说,培养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就成了必须。

我院在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之初就设置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2]该课程综合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管理学、物流学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得学生在物流职业领域游刃有余,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本文从课程内容重构、重构后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以职业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

经调研,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相关的岗位有:物流系统分析员、物流规划员、信息系统助理工程师、物流项目经理助理等。本文以芜湖地区某汽车零部件物流企业因服务水平升级的需要而筹建新的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项目为背景,结合物流项目规划设计主要阶段的工作任务,分析了以上所列岗位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按照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分为四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调研与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共10课时。任务1,物流系统的Swot分析,4课时;2,基础规划资料调查、筛选和分析,4课时;学习任务3,新建系统的目标定位,2课时。

学习情境2: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选址及整体规划布置,分为四个学习任务,共16课时。学习任务1,物流节点的选址,4学时;任务2,eiQ分析,4课时;任务3,配送中心布置规划,4课时;学习任务4,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布置图并优化,4课时。

学习情境3: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硬件软件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五个学习任务,共18课时。任务1,硬件设备包括货架、包装容器、搬运设备、配送车辆等的数目及型号选择,2课时;学习任务2,配送路线的规划设计,4课时;任务3,新建物流系统业务流程的分析,ViSio软件绘制业务图并优化,4课时;任务4,新建物流系统主要单证页面的制作设计,4课时;任务5,运营组织的构建及岗位设置说明,4课时。

学习情境4: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方案制定及综合评价,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共48课时。学习任务1,方案的整理制作,16课时;学习任务2,仿真设计,16课时;学习任务2,方案的展示及评价,14课时。

2重构后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重构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职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的学习探究知识以解决问题。下面简单举例说明。

在学习情境一中,任务1,物流系统的Swot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查询相结合,来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战略。在交流中学生对芜湖地区的零部件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逐渐清晰,并且结合产业环境能够进行市场定位。任务2,基础规划资料调查、筛选和分析,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供大量的基础规划资料,并提出最后想要得到的关键信息,由学生来决定自己通过什么方式来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学生自行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对。在这一阶段锻炼了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为后续的规划做铺垫。任务3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前面的战略定位、现有资料的分析,来对新建系统的目标进行定位。

在学习情境三中,对于配送中心的内部布局规划设计这个学习任务,采用理论教学和软件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介绍完必备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学生根据相关的背景资料即着手进行区域的规划,运用乐龙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对于信息系统的分析这个教学任务,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学生首先对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调查,并用visio软件绘制业务流程图,教师进行总结教学。

在学习情境四中,配送中心的方案制订阶段,学生3-4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进行方案的设计编写工作。在综合评价阶段,选择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并请校内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点评打分,学生根据相关专家的评判采用aHp法对展示的方案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并得出较优的方案。在该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之前的考核方法为:总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作业10分,出勤10分和课堂表现情况10分来评定。重构教学内容以后,需要对原有的考核方法进行修改,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且增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习情境15分,共60分,教师根据每个学习情境需要提交的文案及其在讨论环节的表现、答辩情况等综合进行评分;期末考试环节,共40分。

参考文献: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产业,其价值效益已为人们广泛认识。我国物流产业现在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职院校利用师资、技术优势等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从而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3559万人,高职在校生2014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数达千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法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纲要》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些纲要和决定强调高职教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相互合作。

二、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带来历史机遇

2012年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制定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在全国尚属首次,规划将武汉定位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全国物流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在空间布局上,武汉将重点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体系。武汉物流业将沿城市环线布局,分“物流总部基地+物流@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个层次。

2015年武汉GDp达10905.6亿元,升至全国城市第八位。“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018.6亿元,物流业成为武汉两个“千亿级”服务业板块之一,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3%,占服务业比重达20%。“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在全国60城市物流质量评价中,武汉排名第五位。武汉市已建成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基本形成以武汉为区域物流组织中心,1小时辐射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辐射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辐射京沪穗渝等中心城市、12小时辐射区域国际城市、24小时辐射全球城市的设施系统,初步建成国家物流中心。

2016年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物流发展定位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带动城市圈、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联通东西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区域龙头的国家物流中心。

武汉地处中国版图的地理和经济中心,是承东启西、南北沟通的结合部,也是撬动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战略支点。中部崛起背景决定了武汉物流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巨大发展潜质。2020年武汉有望成为“内陆第一大物流枢纽城市”,《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变得特别重要,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武汉的物流业还不发达,特别是物流人才的缺乏是武汉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武汉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高专物流教育起步很晚,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实践探讨阶段。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按现有模式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短缺、供需错位、流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本课题组调研显示,近几年武汉市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凸显,真正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具备全面的经济、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综合性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运输管理和库存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在调查的30多家企业中,仅有24%的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基层管理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产学研对接不畅。38%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多数人才主要从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流向外资、国有等大型物流企业,从二三线城市流向一线城市,且年轻人流动比率较高。

课题组以调研数据分析为依据,首先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即切实贯彻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武汉区域物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校企共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物流客户服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货运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操作及基层管理岗位。

在明确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题组研究认为应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在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物流学科范围广、内容多,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定论。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的物流部门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必须进行明确定位。

物流业是跨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环节复杂繁多,操作性强。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方面,还是评价和选择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以及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管理R祷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单证操作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系统的操作、方案的设计,具备良好的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的沟通及交流技巧的,能够胜任物流业务及管理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基于高职物流专业定位,深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现在高职院校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工作重心,当务之急是如何结合市场,加强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在立足武汉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构建了“基于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本、职业素质优先”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思路,深入物流企业调研,与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针对企业岗位任务开展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物流企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总结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最后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流程,重新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含理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其次实施“校企融通、课岗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及物流企业“厂中校”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一、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既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工学融合的表现。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

最后,改革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是建立与行业从业标准相接轨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引入物流公司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将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成绩考核相结合,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考试的学生,可以依此认定学生该课程的学分。二是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小组研讨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测试成绩等。期末考试侧重考核应用能力,凡有一定比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要求必须进行技能考核。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试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企业管理人员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以往单纯用卷面考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5

中等职校一年级现代物流专业新生。

设计背景:

这是一群经历了中考的失败,离开了熟悉的普通教育,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跨进职校大门的孩子。对于现代物流这个专业,他们或许充满着好奇和重望;对于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他们或许充满着忐忑和不安;对于新的开始和新的期望,他们或许充满着忧思和迷茫。所以,作为教师,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把握新的机遇,确立新的目标,规划职校生活,开创新的人生。

活动目标:

①通过畅想未来,给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定位。

②通过模拟找工作明确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③通过寻找差距,明确自己四年的职校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给自己的职校生活做一个具体的规划。

课前准备

1.学生

①模拟在网上找一份工作。

②模拟在网上买一套房子。

③计算以这份工作的收入,几年才能真正拥有这套房子。

④写下你的感想。

2.教师

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前言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进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这所职业院校以来的第一次班会。职校不同于普高,当你们迈入学院的大门,选择了物流这个专业,就意味着要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就意味着要迎接新的挑战。面对这个转折和挑战,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班会,让同学们对四年的职校生活来做个规划,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便四年后能更自信得投身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去。

二、畅想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畅想未来,给自己的未来做一个定位,同时也激发学生对职校生活的向往。

1.心仪的城市

师:毕业后想在哪个城市找工作,为什么?

生:金华、杭州、温州、宁波等等

2.向往的工作

师:向往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生:收入高、轻松、体面、大公司、不要经常加班、不要经常出差

3.梦想的家园

师:梦想着拥有一套什么样的房子?

生:地段好、户型好、价位低、周边配套设施好、学区好,等等。

4.师:除此之外,你对未来还有一些什么期盼吗?

生:幸福的家庭,甚至有一个聪明的孩子

5.师:课前让同学们模拟地在网上找了一份工作,买了一套房子,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和房子。

生:工作单位:义乌航空货运公司月薪:2500元住房:紫金公寓,95.8 m2,房价:85万

6.师:以你这份工作的收入,几年才能真正拥有这套房子?

生:不吃不喝28年左右。

7.师:(总结)这是否意味着没有父母的帮忙,很难凭自己的能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呢?要相信自己,不可能总是每个月只拿这点工资,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你的工资也会不断上涨的,要对自己有信心!

三、寻找差距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找工作确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要求,通过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寻找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

师:每个人对未来都满怀期待,然而这一切会不会轻轻松松就能得到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次模拟的找工作经历,分组讨论:

1.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专业知识:物流管理知识、外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软件、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综合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异常事故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沟通能力。

工作态度:职业操守、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团队精神、上进心、亲和力。

2.师:分析一下自己或班上其他同学目前的现状如何?

专业知识:专业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走神、讲话晚自修太吵,早自修太静。

综合能力:上课不敢发言,遇到困难只会干着急,不敢参加比赛,同学关系不融洽。

工作态度:上课迟到,值日工作不认真,不关心集体,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尊重师长,没有奋斗目标。

3.师:(总结)看来差距还很大,由此你又有什么感想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四年的职校生活该怎么过?

四、把握现在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差距,明确自己四年的职校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给自己的职校生活做一个具体的规划。

师:为自己作一个月度规划、学期规划、学年规划,甚至是职业规划。

生:月度规划: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生活。

学期规划:适应职校的学习生活,积极参加社团工作和文体竞赛,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年规划: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同时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毕业规划: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

小故事:从前有个木匠想离开原来的雇主,雇主在他临走时让他再帮他建一栋房子。木匠因为没有心思做事,草草完工。当他知道这房子是雇主送给他的时候,很是懊悔。

如果可以重来……但他已经无法回头……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6

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类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基本都是在2000年以后,很多方面都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费利克斯?劳耐尔等引入和发展的反映职教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行动导向学习和Comet能力测评理论反映了职教课程在打破学科体系后的发展方向李文博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现状,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物流

人才培养中的KaQ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本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皖西物流业发展现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皖西地区市县级物流业发展现状

1.1物流业发展内驱力日渐凸显

安徽六安地处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市,物产丰富。“十一五”期间,六安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0.6亿元增长到246.7亿元,翻了两番多。工业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31.7%。“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全年生产总值(GDp)由2011年的82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010.3亿元。2014年上半年已实现生产总值(GDp)533.7亿元。预计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0.5%w。随着六安市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加,六安市经济发展外向度和城市的中心集散能力正在快速增强,这些经济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六安市物流业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1.2传统物流组织形式仍占主导地位,现代物流发展滞后

通过调研发现,六安市物流业中传统物流组织形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运输为主营业务的物流企业近200多家,规模小,运输路线单一,且90%以上都属于配载和专线运输。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签订合同来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六安市物流企业中经营运输业务占69.8%、仓储业务占14.8%、配送业务占7.4%、连锁业务占6%,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仅占2%。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六安发展严重滞后。

1.3物流企业规模化、信息化程度低

六安市通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正规物流企业多达几十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却没有几家。很多物流企业从事货物专运,营业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仍停留在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的初级发展阶段。调查显示,少于5名员工的企业达68.5%,仅有9.6%的企业运用简单的信息技术采集物流信息,8.1%的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提供物流客户服务。众多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先进的物流网络信息交易平台,根本用不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在六安市还没有形成,极大地限制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4物流从业人员中专业化人才匮乏

由于六安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环境、工资水平等各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采用传统方式从事运输业务和仓储业务是物流业的主要运营模式。运输业务多以零担货物配送、仓储、分拣、集散快运为主,其业务量占45%。仓储设施陈旧落后,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其业务量占36.9%。由于企业规模小、物流功能要素单一、作业技术落后,使得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调査显示,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职业能力一般的高达67.1%、较低的达32.9%。物流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

1.5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步入规划实施阶段

  2014年6月,通过前期的调研设计,由六安市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筹建的六安市区域物流中心开始启动。2014年8月,六安市政府出台印发《六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13—2020)》。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初步搭建安徽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通过信息技术逐步更新,物流一体化服务基本形成,引进和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3—5家,建成1一2个物流园和3—5个物流中心。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霈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鼓励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是物流企业招人用人特别关注的一项指标。调查得知,81.2%的企业希望员工具备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精神,90.6%的企业要求员工有忠诚度,对于团队协作意识提出要求的企业占71.1%,要求员工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占46.3%。在员工综合素养的调查中,选择具有语言、文字表达清晰、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员工的企业占77.9%,选择能够与他人积极交流、分享信息、建立信任的员工的企业占69.1%。

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教育阵地的作用,竭力为企业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课堂上,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培育寓于曰常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多交流。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师生谈心机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学院和系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课堂之外,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自治的社团组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培养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2.2梳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

通过实际调研和专家访谈得知,物流行业主要有采购、运输、仓储以及配送四类职业岗位,如下表所示。采购岗位主要从事供应商管理、采购方案实施以及采购成本控制等工作。运输岗位主要从事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调度、运输作业、运输单证处理以及运输成本管理等工作。仓储岗位主要从事人库作业、储存作业、单证制作以及库存管理等工作。配送岗位主要从事编制配送作业计划、实施配送作业、单据作业、配送成本管理等工作。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以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编制一系列学习情境、教师教学任务书和学生学习任务书。课程之前,学生严格按照学习任务书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教师按照教学任务书的要求充分利用实训器材指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依次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实行分项考核,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

2.3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设计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普通教育以学科逻辑关系为纽带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以工作岗位关系为纽带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立足现代物流业务工作岗位及其职业技能,通过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构建集物流设施设备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品养护实务、管理基础与应用、采购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多门课程为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其中,前六门课程为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后四门课程为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4探索专业教学新模式,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向创新创富教育延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就业创业教育将逐步延伸至创新创富教育的发展轨道上。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可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凸显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由校企合作双方共建创业实训基地,共同修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其次,通过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职业技能培养和考核。第三,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创业基地从事创新创富的工作实践,尝试开展客户洽谈、数据收集、仓储设计、路线优化、收货发货等实战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返回至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心,继续学习,提高技能,夯实基础。待再次考核合格后,允许进人创业基地从事创新创富工作。具体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2.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领地方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产学研合作,走内涵发展道路,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服务。通过调査获知,与周边市县及发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相比,六安市五县三区的物流业总体水平尚处于行业自发性为主体的传统物流阶段,具有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不明晰、零散经营模式占主体、行业准人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水平建设滞后等特征’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本地高校完全有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弓i领地方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措施有:第一,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塑造体现现代物流业的职场环境,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第二,尝试校企“互派、互聘”的教师制度,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第三,探究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律,引领本地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7

关键词:职教体系课程资源物流管理资源建设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资源建设需求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

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并且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见图1)。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资源建设要求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数字化资源的覆盖率要求(见表1)。提出推进职教体系的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能够为社区和社会提供免费开放服务。

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到2016年,从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全国有62家以上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博士(开设物流相关研究方向的院校也有60家以上。)具有了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本文选取不同层次的代表性学校(见表2)分析其专业定位(见表3)和课程设置(见表4)。

三、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的建议

现代职教体系借鉴与香港的资历架构。香港政府推行资历架构,从而推动终身学习。资历架构是一个七级的资历制度,涵盖学术、职业和持续教育界别的资历,可于网上查看资历名册,找到已通过素质保证并获资历架构认可的资历及课程。虽然教育部提出和推广现代职教体系,但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各自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方面没有协调发展,因此造成了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建设哪些资源和共享哪些内容。根据教育体系内不同教育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和归纳(见表5)。

根据归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是物流管理职教体系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础课程、操作课程、应用课程。

二是重要性课程分析:根据总结不同层次的课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物流学基础课程、物流管理类课程、物流信息类课程、物流系统规划类课程、仓储类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课程。

三是基础课程分层次建设,从上至下式共享。物流类基础课程是一种认知课程,从中职到博士,都要学习,但是程度不同,因此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方面要分层次建设,需要统一协调才能科学共享。但是这种共享更是一种从上至下式共享,因为下一个等级的资源对于上一个等级不用去学习,但是反之需要。

四是操作课程,基本是从中职到高职在学习,而中职重点学习基本操作,高职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本科涉及到的课程基本是技术变化较快、要求较高的课程,例如物流信息系统等。因此在课程资源方面,应该重点建设中职,高职增加部分理论内容。这一部分,对于中职的学生可以采用从下至上式共享学习。

五是应用课程,主要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及专业硕士中,可以看出这是职教体系建设的提升性课程,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些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物流管理技术等。这些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以本科学校为主,高职增加技术操作内容,硕士增加运作管理内容,从而做到资源绿色共享。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不同教育等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理清职教体系里的专业课程的层次性、重要程度,资源建设的重点以及共享方式。本文重点分析课程共享的体系,而具体课程的内容建设需要独立分析。对于职教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厘清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对于横向的资源共享,采取集中优势保留特色共同建设,而对于纵向的资源共享,采用取长补短分工明确联合建设。

参考文献:

[1]曹细玉,殷彬,贺兵.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138-139.

[2]欧阳恩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5(19):24-27

[3]向健极.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行动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19-23

[4]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07):15-20

[5]黄芬.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20)

[6]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67-70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8

关键词:国际物流;职业素养;现状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专业课训练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GX153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3日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国外教育比较重视人的职商,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质上,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应当成为首要的培养目标。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主要是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应该说某一个职业的专项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并熟练运用,但是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获得,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人才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合作能力,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味地技能培训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比较欠缺,可能会忽略职业道德素养和特色能力素养。

一、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物流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通过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国际素养的训练;专业课的教法、教学方式、专业课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否得当;高职国际物流毕业生能否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偏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目前,高职院校所开专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业输送劳动者。而国际物流业相比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突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国际物流专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国际物流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国际物流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外贸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货运等部门就业;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国际港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大陆桥交通;具有空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空运物流等部门行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国际物流专业课设计忽略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与浸润。不可否认,各个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设了不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职业素养重要载体的国际物流专业课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说专业课相比其他纯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意义,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国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外语能力流于形式,对学生国际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十分欠缺。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国际物流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国际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职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在专业训练中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各高职院校所开专业大多为生产业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呈现低效性。相关学者都注意到职业素养在学校阶段培养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当前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缺乏,各个高职院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出了若干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是却忽略了专业课训练本身对职业素养渗透的实践性意义,以及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目前,在专业训练与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上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空喊口号,没有明确计划;有明确计划,计划却不合理,过分偏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开设了专门的人文素质课,仅依靠纯粹的人文素养课程,忽略了专业训练塑造职业素养的实践价值;虽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专业训练上没有落到实处。

(四)专业课教师对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物流职业技能学生就可以顺利胜任工作了,其实不然,物流工作中更需要沟通、交流,更需要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如以国际空运报关为主的报关员,这可谓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各种进出口业务繁多,行业划分得很细,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种货物的归类了,还要对货物了解,以配合海关的检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以运输为主的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调度工作,不仅要掌握运输工具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制订调度计划,还要积极与企业中其他部门沟通,有时还要与各承运人所在公司或驾驶员交流。又如,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就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聪明、好学,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吃苦精神,缺少自信。很多报考物流管理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是着眼于国内物流工作,高考时的英语功底本身比较薄弱,难以胜任国际物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欠缺国际化视野,没有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了解国际时事的习惯;缺乏法律素养,对国际物流的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也不甚了解。

(六)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门槛很低。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的门槛很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按照一贯的思路,只要能拉到货就是好的业务员。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真正被重视也就是自CiFa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

我们也可以看到,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无船承运业务、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等迅速发展,各大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国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也开始升温;如能熟练操作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仓管员、精细的订单处理员、善于沟通的国际物流销售员,谙熟贸易国法律规则的国际货运员等。国际物流人员销售的产品是服务,但实际销售的其实是自己,一个好的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会重新审视自己。应对危机,没有抱怨,乐观积极面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当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们觉得下一步有必要探讨如何来实现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柔性对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学农.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职业素养培养[J].物流教学,2013.6.

[2]陆改红.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王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0.

[4]罗兰芬,黎业芬.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研究与探索――从学校层面论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硅谷,2008.1.

[5]周建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才智,2008.17.

[6]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7]王严明,贺亚茹.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解析[J].交通教育,2012.3.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9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更多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广东省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即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1]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的宗旨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递进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现在方方面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要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但主要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者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乃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2]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三二分段”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现代物流业、生产制造业需要的一线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则重点培养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物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物流企业,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搭建起中高职课程开发沟通平台。在调研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前提下,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上的要求,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高职应用数学、高职实用英语、计算机等,是对应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则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比如“仓储管理”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仓储基础业务知识和日常仓储管理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学生仓储作业管理、绩效考核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学段培养“物流员”,主要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日常管理的能力,使其达到“高级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水平;高职学段培养“物流师”,主要培养学生物流综合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其达到“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水平。紧紧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规划、研究制定“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段课程,将围绕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物流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而高职学段课程,则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物流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性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由一线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学校一起开展研讨会,共同研究商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课程衔接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训设计和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以避免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的重复和断层等问题。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学段课程内容。从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2)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学段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并能有效衔接;(3)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五、课程体系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编制。中职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其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岗位群的能力。[3]在完成中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通过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考核,可以成为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分拣员、采购员和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运输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中心主管、采购主管和营销主管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年的课程业经营模拟、eRp选型与实战等专业综合课程,更加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通过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考核。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需要中高职院校进行系统、联动、精密的设计,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做到独立自主、分工协作、递进深入,做好各种衔接工作,从而实现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8.

大学生物流职业规划篇10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是流通的主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物流作为流通的主要构成要素连接了生产和消费,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行业、各部门的运作都离不开高效的物流运作,因此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现代物流业通过其专业化服务输送各种物品到生产领域,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物流又不断将产品运往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物流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顺利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移,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此外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人才的制约。在产业调整的背景下,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它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行业,物流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大量掌握物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物流行业近些年发展速度又非常的快,由此导致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物流人才已被我国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和操作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是物流专业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各部门和不同层面提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短,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与此同时,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探索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行而有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人才订单培养等,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应用型物流人才进行专业训练和培养,提高了物流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技能型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科教育体系不成熟,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不到三十所的学校设置了物流专业,仅占我国全部高等院校总数的1%,培养的物流人才数量远远小于社会的需求,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学科体系建设不成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差异很大,各高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和实践,缺少横向沟通,并且脱离实际主观性很强,缺乏系统化的引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很单调僵化,这使得高职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理论不完善、实践技能又很薄弱,良莠不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高职物流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突出

物流的特点是活动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才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对于物流教育尤为重要,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只注重物流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却没有建立可以辅助教学、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就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而企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人才,凸显了物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构成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具有物流实践经历的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是学习企业管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物流业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不强,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比例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增加企业负担,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3职业院校强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战略对策

3.1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进行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空前的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更需要大量高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目前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若不能迅速加以解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由国家教育主管管理部门牵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筹规划,解决我国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启动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

3.2改革物流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综合学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物流产业又是一个复合产业,涉及多部门多产业,即是劳动密集型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教育应注重学生学习力、工作适应的能力、抗挫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特色鲜明,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物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3.3强化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问题,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物流教师在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也可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选送物流教师参加各种物流行业的培训、邀请国内外国物流行业专家来校讲座、聘请企业里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物流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和融合。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应该包括去企业的认识实习、物流实训室的操作练习、企业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等校内、校外各项实训实习项目,利用实训和实习环节把教学课堂搬到物流工作环境中,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

3.4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有效地融合,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知识教育和获取直接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被很多国家的职业院校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可采取“2+1”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角色融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中,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物流业务的运作和操作。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紧密的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要考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相关内容。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订单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