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十篇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十篇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29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1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锻炼学生劳动能力。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大纲》,提高认识

秋季开学初,我们组织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找出差距,老师们认识到:不认真地进行劳动课教学,学生就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组长,两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教研组成员有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初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语、数主要学科一样,同等对待,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每个科任教师必须执教一堂观摩课,从中评选出优质课,期未进行考试、考核和总结。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把住备、教、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按照教研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各年级7人次劳动观摩课,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劳动课的实践性,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烹饪,师生共同操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调动了积极因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走出教室

除开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接手担任四年级的劳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劳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劳技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2、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不敢以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

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取得成绩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2

【关键词】良好校风;教书育人;注重实践;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9-01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校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校努力把育人这个着眼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起了全方位育人的优良校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抓好计划、检查和总结三个重要环节。学期开始时要搞好学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学期中间要进行阶段性的工作检查,学期末要总结学校工作,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评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提出下学期的工作任务。

一、学校工作计划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行动的纲领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校长的我首先向全校提出鼓舞人心富有吸引力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全校人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确实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教育集体。我觉得这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开学初,组织全校工作人员讨论和制定工作计划,使大家明确本学年(期)共同奋斗的目标以及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任务。在统一计划下,各组、室、班级之间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工作计划中规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步骤。

学校工作计划的种类分全校工作计划,各组、室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卫生、体育工作计划以及课外活动工作计划等。全校工作计划是制定各个部门工作计划的基础,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又是全校工作计划的具体体现。制定工作计划的要求:

1、深入研究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下达的指示和具体要求,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出本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把上级的指示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提出计划的主要依据。

2、工作计划中任务要明确,方法、步骤和措施要具体。列出各个工作项目,规定质量标准,完成日期,主要负责人和物质设备条件等内容。

3、制定工作计划要走群众路线,使学校的工作目标与个人思想中的目标融为一体,把领导的意图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以提高工作计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严格制度,实行管理育人

学校工作检查是实现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为此,我校首先强化管理,制定“团结、文明、勤奋、创优”的总方向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发挥管理在育人中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

1、互相督查,分层负责,学校建立教师值日和学生值日制度.值日教师对学生负责,值日学生对班级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严密督查体系。

2、扶植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结合各种制度的实施,学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扶植正气,打击邪气。为此?我校开展了争当升旗手活动,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轮流担任升旗手,并设立“文明学生”“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期末、年终给予评选、表彰,并设光荣榜,把照片在橱窗中展出,以弘扬正气。

检查和监督是学校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改善和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实践证明:只有计划而无检查,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学校工作的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身教,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决定着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不但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还要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良好风范来影响感染学生。如学校清扫卫生时,校长、教师人人动手和学生们一起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另外,我校也特别注重养成教育,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教师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四、美化校园,注重实践,劳动育人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有重要的育人意义。美化校园同样是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果,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清爽怡人的美感,自然就更不会有乱丢垃圾的现象了。在搞好外部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室和活动室进行了美化,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用彩塑纸精心刻制室内张贴物,对每一种规格、花样都反复推敲,力求规范、大方,做到精益求精。

劳动教育是学校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教育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的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劳动基地进行。学生学会主管公益劳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班主任结合家长主管自我服务性劳动,主要采用小组和个人活动进行。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性强的优势,通过听花卉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菜技术、蘑茹栽培技术讲座等,结合实践,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参加了生产劳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3

在各个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广大教职工的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努力钻研和认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作为首要的工作,建立了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体制,成立了支部书记任组长以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中的骨干力量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了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通过多种渠道的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紧抓严。

每周在校园内举行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经常让学生进入校展览室或德育室讲解革命传统故事,对学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来给学生进行浅显易懂的法律、法规教育。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每学期认真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和文明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还是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一是抓学习,坚持每周的一到两次的业务学习,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经常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片断,学校图书室对教师经常开放,教师之间

进行互听互评课,采取多种形式和各种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台邑力。

二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学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电教室观看各种教学信息,提出每名教师都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三是我们通过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尤其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严格、科学、系统的管理,使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巩固,而且还发展壮大了。积极鼓励教师投身现代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四是对年轻教师进行电脑培训。让他们基本能独立操作课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成绩也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步伐,使教师现代教育手段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是随时让教师进入电教室观看远程教育资源,亲身感受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名教师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讲课,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及潜力,组织和改革课程结构,开齐开全自治区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增设信息技术课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少先队要在进行阵地教育中起到突出的作用。少先队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使少先队成为“自学、自里、自强、自护、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对少先队员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少年儿童学校和少先队狠抓少先队工作,动员和鼓励广大辅导员老师开展丰养学生的初步生存与发展技能,开展富多彩的适合少年儿童的少先队活动。以实施“雏鹰行动’’为目的,开展自己动手不麻烦家人的系列活动,提高队员们的生有意识和生活技能。克服不会干家务活的困难,要熟练地掌握,并主动向家人要求自己去做,克服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为了“雏鹰行动”的果实进一步扎根于我们的校园里,把少先队活动与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接轨,使得课外兴趣小组成为“雏鹰行动”的依托阵地。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现有的音、体、美等的教材,精心成立各种适合少年儿童的,喜闻乐见的课外兴趣小组,如: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少年足球队、少年男女篮球队、电脑兴趣小组、编织小组、舞蹈队、电子琴小组、民族乐器队、德育室讲解员、英语兴趣班等,并安排具有特长的教师专门辅导,合理安排多动时间,精选活动内容,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小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办特色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通过开展这些有益于学生的活动,使得我们的舞蹈队、校鼓号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卫生纪律检查小组肩负着校园的美化和净化。少先队管理要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中的“窗口”和示范的作用,使得少先队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和各教研组教学计划,学校要多次论证制定《学校五年教育教学规划》各教研组和科室有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平时有检查,期末进行总结。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及职责,加强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为规范化和典型化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学校食堂杜绝发生学生食物中毒或出事的现象,学生餐饮卫生,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4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何以见得呢?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

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功。

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educatironoflife)。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JohnDewey)先生那里来的,我们在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我们就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在舞台演戏一样。“生活即教育”这个演讲,从前我已经讲了两套,现在重提我们的老套。

第一套就是:

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就是: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

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不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

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19年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19年里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

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5

陶清清

始于2014年4月29日的“深圳市全民素质提升计划”龙岗试点,是一项全新的民生实事,深圳市和龙岗区正全力推进,广大劳务工只需600元便可在厂内接受中职教育。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免费午餐,然而这个免费午餐一开始并不怎么受劳务工“待见”。

“我们要破除单纯的任务观念,激发在职劳动者自己想学要学的内在动力,本着‘边招生边开学’‘成熟一个班,开课一个班’的原则来推进此项改革。”深圳市龙岗区职业训练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从6月底开始,各教学点及独立开班的企业已陆续开学开课。最新数据显示,龙岗已开学开课45个班,学员2250人,到课率普遍在80%以上。

推进“全民素质提升计划”

有粗略数据显示,龙岗一线员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一半。专家分析,这说明我们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人才构成是金字塔结构,我们处于底座50%的人口是初中生,而发达国家为中专生。”

如何大规模提升在职劳动者的素质?这是深圳和龙岗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人才支撑问题,也是必须紧迫实施的工作。

为此,2014年4月底一场涉及深圳全市的全民素质提升计划在龙岗率先启动,尽管只是试点,但还是颇受关注。

据介绍,龙岗试点工作全年目标任务有三项,一是招收15000名在职劳动者接受中职教育,二是招收4000名在职劳动者接受成人大专学历教育,三是完成4000名在职劳动者参加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

经过半年时间的推进,“全民素质提升计划”龙岗试点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效:目前已报名注册入读和预报名等待成班开学的学员17851名,其中成校报名注册入读和预报名5800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预报名12051名;大专成人学历教育已经完成备案2017人,还有2000余人的资料正在审核、整理资料中,预计报名人数在5000人左右;中级及以上技能鉴定已经完成4164人,预计2014年考证总人数将达到6000人以上,较往年2600人有大幅度提高。

起初企业和员工都不“买账”

据悉,对于几近免费的“全民素质提升计划”,不少企业员工并不“买账”,业界分析主要是认识偏差、工学矛盾难解决,加上“18—35岁”这一年龄段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期望值较高,有的员工对参加中职教育拿中专文凭不太认可。

其次,企业老板对开展在职劳动者中职教育表面上支持,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老板怕影响企业生产,担心员工学到了技能增长了本领反而流失更快,或不愿分担10%的学费,只是口头上或思想上支持,“只打雷不下雨”。

再次,许多报名学员零散不能成班导致集中面授难组织。据介绍,目前学员选择专业分散,许多专业达不到开班人数,不能成班开课的零散学员达40%。如果要跨企业跨教学点相互调剂,又受区域、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等因素制约,如果取消开班人数规定,按“小班化”开课,现有人财物难以承受,尤其是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传统教法无法奏效,创新势在必行。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试点设置了10多个专业,中途又增设了5个,一年后文化基础、公民素养课程结束时,随之而来的技术实操阶段如何应对,尤其像汽修、数控技术、珠宝加工、中西餐点烹饪等专业,实操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目前部分专业缺乏训练基地,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实操课正常教学要求。

“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要在全市数以百万的劳务工之中进行大规模素质提升,有困难也是正常的,但目前所取得的进展来之不易。”龙岗区职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仅靠单一宣传在短时间内转变大家的观念难度较大,下一步必须大胆改革。

“双元”办学得到学员认可

“全民素质提升计划”作为一项全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为此,龙岗区职业训练中心在教学点、办学形式、专业课程上大胆尝试。

据了解,深圳“全民素质提升计划”龙岗试点初期主要依托各街道成校,但各成校力量、教学设备、场地及师资存在不足,无法独自承担对在职劳动者的全部培训任务。为此,龙岗区职训中心在原有8个成校教学点的基础上,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吸收40家教学实力较强、教学设施较完善、办学经验较丰富的公、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教学点,参与在职劳动者中职教育。这些新增教学点热情高涨、方法灵活,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接受预报名学员12051名。

在办学形式上,龙岗借鉴德国中职教育“双元制”模式,注重在可以独立办班的企业,由其提供办学场所、教学设备及实训师资,由学校送教上门、组织考试,进行日常教学管理,从而充分调动了企业、学校两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得到企业和学员的广泛认可。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比较论证,首次确定十门比较紧缺和适应的专业;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根据部分企业和员工需求,及时增设了珠宝打磨技术、平板印刷技术、电工技术、安全生产管理等五个专业;对那些能独立办班的大中型企业,开设其最需要、最紧缺的专业。

若干年后老板将跟着工人走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便纷纷加入劳动大军,对于他们而言,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学历、接受高职教育并没有直接的通道。此次龙岗首试由政府推进、对在职员工进行大规模的中职教育,将有效打通劳动者终身教育体制的通道,意义重大。

在职劳动者素质提升最难的在于课程,目前,所有的普通中专教材都不适用于在职劳动者的中职教育。因此,针对在职劳动者的中职教育开发一门课程,就意味着打通一条终身学习通道。而龙岗正计划依托智慧城区建设探索智慧教育,把现代职业培训体系纳入其中。

为了使在职劳动者素质提升进入一个长效轨道,业界建议,要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对企业人才培养作出规定;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政策,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6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职业院校;探讨

SYB是英文StartYourBusiness的简称,翻译为“创办你的企业”。SYB是国际劳工组织积极倡导的专门为微小企业创业者量身定做的国际化标准的培训项目。SYB起源于瑞典,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叫“看管你的企业”,由于70年代开发的教材取得了成功,77年瑞典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改编为iYB,到90年代iYB有了另一个成员SYB,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在斐济做培训时开发的。1998年在SiYB中又衍生了GYB。GYB中一部份内容包含在SYB中但并不完全。

目前,SYB培训项目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我国从1998年引进,在北京、上海、苏州三个城市试点,2003年底,向百个城市推广创业培训。2001~2003年:80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30多万人实现了创业或自谋职业。2004年7月正式启动SYB中国项目。该培训项目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再创业产生了良好效果,也给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带来启示。本文从高校开展培训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展培训进行探讨。

一、SYB的构成

SYB项目由培训、实际操作以及后续的支持服务组合而成。SYB培训项目的内容共有10步,由两大部分构成。

1.SYB创业意识培训(前2步)

本部分内容帮助学员了解成功的小企业家的特征和创办企业失败的共同原因;评价他们是否合适创办小企业;估算他们创办小企业所需的资金;选择一个切合实际的企业构思。

2.SYB创业计划培训(后8步)

本部分内容向学员传授如何准备创业计划;创办他们的新企业所要采取的行动。具体包括:评估你的市场、企业的人员组织、选择一种法律形态、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制订利润计划、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开办企业等八步。

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SYB创业培训开展情况简介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11月开始举办第一期SYB创业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为完全自愿报名参加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大三学生,培训免费。目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SYB创业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6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每一期SYB创业培训尽量控制在三个星期内通过14次的授课完成SYB创业培训的所有内容,每次授课时间为2.5小时。每次课程结束后均要求学生填写《每日培训意见反馈表》,所有课程上完后每一位学员要填写《SYB培训班期末评估表》,并完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学员培训合格后将获得由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统一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1.授课班级的确定和师资配备

SYB创业培训实行小班教w(国际标准U型教室,25人/班)。我校参照国际标准,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每一期开设班数尽量控制在15个班以内。

参与我校SYB创业培训授课的教师均参加了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创业培训(SYB)课程师资培训班,并获得了由国际劳工组织、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培训和认证的SYB/SiYB创业培训讲师资格。从授课教师的学历来看,所有教师均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为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2.教学条件、教材、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为了保障创业培训的教学场地,每间SYB教室均配置了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基本上达到SYB创业培训所要求的教学条件。SYB创业培训教材包括《创业培训手册》和《创业计划书》。《创业培训手册》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独立使用,用来衡量受培训者的创业素质。《创业计划培训册》包括第三步至第十步,引导学员完成创业要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提供创办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判断自己的企业能否开办下去。《创业计划书》是培训的最后结果,学员只要将培训中做完的练习系统地填入创业计划书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并可根据创业计划,在时机成熟时采取行动,开办自己的企业。

三、当前高校SYB创业培训中的不足

1.创业培训学生的选择与覆盖面不广

现阶段,SYB虽然在高校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SYB在学生的选择和覆盖面缺口很大。按照国家对创业培训的支持,对于每一个参加SYB培训的院校都会给予补贴,并将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院校提供免费小额贷款。而在开办SYB培训的高校中绝大部分是一年举办两期培训。受SYB创业培训小班化教学特点的限制,培训的人数十分有限。由于课程培训模式的限制,使得SYB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有效覆盖面。

2.创业培训的师资薄弱

SYB创业培训对培训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能完全模拟创业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互动,按照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创业计划书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正确方向

按照SYB模式进行培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严格按照SYB的内涵和具体标准来操作,针对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积极条件。

首先,深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认识。我们要把创业教育及培训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到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更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一要增加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二要增加模拟仿真为主的实战训练,如可以建立仿真的模拟公司,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办企业,如何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中的问题有深入了解。三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使学生在结束培训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业计划书进行成功创业。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跨学科型教师,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创办你的企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SYB项目介绍及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探索,费黎艳,范明耀,黄欢,嘉兴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7年7月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7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承;创新;党的领导集体

一、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0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党中央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教育与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8

提高劳动者政治、文化素质,造就农村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提高农村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周期较长,必须早作准备。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当前与长远需要,把人才的培养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领导要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末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切实把农村学校教育工作抓紧抓好。

二、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措施,纠正目前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应农村居民劳动、生活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要,适应当地的财力物力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教育的基础。据此,办学应当坚持多层次、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坚定而有秩序进行,经过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前进。

三、普及初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一九八0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力争一九九0年前在我国除少数山高林深、人口特别稀少的地区外,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和措施,要落实到县和区乡、社队。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参照教育部制定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普及的具体标准。对已经达到普及标准的县(市、区),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检查验收,对普及工作成绩显著的地区、学校和个人,应予表彰奖励。

农村小学的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学制五年、六年并存,并可实行高低年级分段。要办一部分按教育部规定教学计划开课的全日制小学,特别是认真办好区、乡中心小学;也可办只开设语文、算术、常识、思想品德课的小学;还可以开办多种形式、主要学好语文、算术的简易小学或教学班组,包括半日制、隔日制、巡回教学,等等。在人口稀少、居住很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的山区、林区、牧区,除适当增加教学点外,还应办一些寄宿制学校。各类小学的教学内容,都要注意联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高年级应适当增加农村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教学应讲究质量、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要力求形象、生动,实效良好,条件允许时还要尽量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农村没有读过或没有读完小学的十五岁以下少年儿童,吸收到学校中来。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他们较快地学完小学的主要课程,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县、乡、社应对此作出规划。有条件的地区还应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四、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统筹规划,有步骤地增加一批农业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除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开办职业技术班,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中学或其他职业学校外,还要根据可能,新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力争一九九0年,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中。农业中学和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回农村参加工作,农村有关单位应优先从中择优录用,也可以对口升学。

农村各类职业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要认真教好,还要讲授农村经济政策和科学管理知识。要把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农业高中和各类职业学校,办学应当不拘一格。学习期限长短结合,一般为二、三年,也可以为一年。职业技术课的比重不少于百分之三十,也可以更大一些。农村应保持一定数量的普通高中(具体数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并切实办好。农村普通高中也要进行教学改革,开设必要的职业技术课和劳动课,有关课程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

当前,初中主要是调整、整顿、提高质量。少数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发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初中。初中也要增设劳动技术课;或在三年级时,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或试办农村初级职业中学,学习期限为三年或四年,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大致按三比一安排。

要重视对没有升学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毕业生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学校、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

五、有关高等学校要为农村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为农村各类学校培训师资。有关高等学校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

农、林、商、工等科院校在办好本科的同时,要注意发展专科。试办以农林为主包括工科、财经管理等的综合性专科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特点与建设需要相结合,为地、县、社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农村,包括林区、牧区、渔区、垦区的职业中学毕业生,报考专业对口的全日制高等学校,文化课要求可适当降低。报考专科的,可免试外语。在不影响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实行计划外的合同制招生。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委的主管部门批准,由集体企事业单位、专业户同有关院校签定合同,采取推荐与统考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由集体负担学费和自缴学费的学生,毕业后回原地区、原单位工作。

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也要参照上述精神加以改革。今年可在少数学校或专业试行招收一部分农村学生,不包分配,毕业后仍回农村从事生产劳动及各项工作。中等专业学校增加这类招生任务所需的经费,可由当地政府酌情补贴。

六、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农村学校的重要关键。必须及早抓好这项基本建设,教育投资要着重保证这方面的需要。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注意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教育部应从速制定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制度,在整顿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过试点逐步推开。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会同教育部提出方案,先从小学教师开始,实行教龄津贴制度。为鼓励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到老、少、山、边、穷地区任教,除荣誉鼓励外,要适当增加生活补贴,还可保留城市户口,定期轮换。对坚持在上述地区任教二十年以上、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各地在可能条件下,还可给予某些特殊照顾。对民办教师应逐步实行社队统筹工资制,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建立民办教师的福利基金,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状况,每年安排一定的劳动指标,在考核合格的民办教师中,转一部分为公办教师。

要整顿教师队伍,各级党政领导应采取坚决措施,使合格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不合格的另行安排。中小学教师和各级教育事业编制人员的管理、调配、自然减员的补充和高、中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应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要保证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任教,不得任意截留。

要尽快把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好。当前,可选调一部分科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也可将部分教师经过培训,改任或兼任专业课教师;还可由学校教师与农村的能工巧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关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应分工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辅导工作。还要从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分配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农村各类中等学校任教。

要加强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进修院校的建设。根据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的需要,制订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划,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步加以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应适当放宽专业口径,增加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还要增设一些农村教育所急需的专业。

七、办好农村学校教育,要坚持摿教跬茸呗窋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经费问题。中央和地方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厂矿、企业单位、农村合作组织都要集资办学,还应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集资办学和私人办学。财政部要拨出一笔专款,为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设一两所师资培训中心。中央财政中所列的有关少数民族、边疆建设的几项补助费,地方都应规定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为推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办和新办农业、职业中学,开办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或有关业务部门给予补助。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地方师范生;供求矛盾;劳动力市场;就业难

地方师范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定者,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受供求矛盾、劳动力市场划分、预期工资和学校自身地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存在一些困境,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一、地方师范生的就业现状

本文所讲的地方师范生,主要是指非部属和非211重点的师范高校内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我国,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定者和引领者,地方师范生以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重要使命。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60%以上,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专业不对口。[1]这种现象在就业领域比较局限的地方师范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教育中没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导致这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要么从事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要么从事非教育领域的职业,而这两种选择对他们来说都没有竞争优势。因为,地方师范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从事无关教学的工作,将造成基础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地方师范生可能不具备非师范生所具有的综合技能,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竞争非教师岗位,无疑将加剧自身的竞争压力。

以上分析发现,地方师范生作为庞大求职队伍的一部分,面临着就业困境的局面,本文的就业难主要是狭义上的就业难,主要是指地方师范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因为,虽然我国的教师岗位呈现饱和趋势,但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局面,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的供需平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

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供需矛盾的影响

从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市场来看,与国家部属院校和211重点院校的师范生相比,地方师范生主要是面向农村中小学,他们的就业领域比较狭窄,就业岗位也就仅仅局限于农村基础教育。近些年,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扩大影响力,也响应了高校扩招政策,在这一进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社会上相应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增长,很大部分的地方师范生毕业即面临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师范毕业生总数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2]另外,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呈现锐减趋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教育投入成本的增加,很多家庭的子女数目逐年减少,导致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呈下降趋势,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无形中引发了基础教育教师需求量的减少。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数据综合计算,2008年间全国中小学减少了21175所,中小学在校生减少429.88万人,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1:15的平均师生比粗略计算,理论上全国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教育部2007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除小学专任教师略有增加外,全国中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都呈下降趋势。[3]第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撤点并校越来越多,本来这些地区对教师的需求已基本饱和,缺编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就导致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岗位接收应届毕业的地方师范生。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供需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师资提供方,用人单位作为市场需求方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选拔毕业生,只有双方的供求一致时,才能实现就业市场均衡,否则将会出现就业失衡,导致就业困境。地方师范生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地方师范生总量上超出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合等。【4】以上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总量上,地方师范毕业生供大于求。第二,结构上,地方师范毕业生供不适于求。我国地方师范毕业生的供求矛盾不仅表现在“量”上,更存在于“质”上,从总量上看,我国很多农村中小学仍然需要大量优秀的地方师范毕业生任教,但受个人观念及社会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师范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去这些地区任教,这加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影响

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困境不仅受供需矛盾的影响,还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这种就业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大学的市场分割、不同师范大学的地域分割和国家政策制度的分割三个方面。

首先,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大学的市场分割的影响。所谓部属师范大学是指教育部六所直属的师范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这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和一些211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对地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加剧了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困境。

其次,不同师范大学的地域分割的影响。美国学者皮奥里等人于1970年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不是统一的,受教育程度则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工资较高,待遇较好,晋升空间较大;与之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工资偏低,待遇较差,很少存在晋升空间。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性不强,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他们之间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由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将要从事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我国省市级教学单位提供的教师岗位待遇优厚,办公条件优越,软硬件设施齐备,而且职位晋升比较容易;而我国中小城镇的就业市场可以看作次要劳动力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教师岗位待遇较差,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学设施及办公条件均不及一级就业市场提供的教师岗位。由此可见,我国的教师岗位,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也被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上中下等,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无疑也都希望去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任教,将会导致地方师范毕业生在结构上存在过剩局面,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困境。

再次,政策制度分割的影响。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生源地,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011年开始有大量部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进入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这些免费师范生无论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能力方面都远远胜于地方师范生,这给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6]另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高校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大量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教育领域职业,给原本有限的教师岗位更增一层负担。这些政策制度都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预期工资的影响

自我国1999年扩招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逐年剧增,同时各院校也普遍实行成本分摊制度,地方师范生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均由本人家庭承担,国家和学校只提供少量的生活补助。这样,包括学费等在内的直接投资成本和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谓一笔巨额开支,这就导致地方师范生的预期工资比其同龄人要高出许多。然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义务免费制度,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且我国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支出较多,但分摊到各个部分就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导致教师的实际工资并没有地方师范毕业生预期的那样多,有些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当地的基础教育单位提供的教师岗位。

(四)学校自身定位的影响

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在于其“地方性”和“师范性”,但是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特色,表现在:第一,盲目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或者省市级师范大学攀比,在招生规模方面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盲目与综合性院校攀比。综合性院校主要是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性人才,综合类院校出来的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较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倾向性比较突出,综合素质能力较缺乏。近年来,很多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扩大影响力,盲目开设非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忽视师范类课程,未能突出师范院校应有的优势,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很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降低了地方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对策

以上分析发现,我们需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地方师范生就业困境:

(一)调整政策,缓解供需矛盾

国家应充分考虑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给其分配招生名额时不能沿用综合类大学的那套分配模式,要做足师范生就业市场调查,根据基础教育师生合理比率科学预算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市场需求,尽量减少地方师范毕业生总量上的过剩。同时,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积极推进“三支一扶”、“顶岗实习”和“特岗计划”等关系到师范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地方师范生在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发挥作用,避免地方师范毕业生出现结构上的过剩。

(二)改革制度,减缓就业压力

制度因素在我国地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牵涉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就业服务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和法定退休制度等还不完善,这些外部因素都潜在地制约着地方师范生的就业,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完善这些制度,使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同时,在给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岗位时,国家要有明确的区分度,尽量避免给地方师范生就业造成威胁。

(三)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业能力是影响地方师范生就业的根本性因素,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地方师范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要利用好身边丰富的人际关系,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地方师范生要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平时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作为师范生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另外,地方师范生要学会转变就业观念,就业领域不能盲目局限于大城市或重点中小学,更不能盲目地与部属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毕业生攀比,要学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价值。

(四)突出特色,科学合理定位

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明确其职责,并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定位,突出其办学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办学既不能与部属重点师范院校等同,也不能与综合类院校等同;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应突出其办学特色。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在其“师范性”和“地方性”,“师范性”明确了其办学传统和中心任务,即培养优秀的师资;“地方性”彰显了其服务方向,即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主要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相联系,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服务。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符合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牢记这一使命,加强师范专业的建设,科学合理定位,保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合格优秀的基础教育者,引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靓.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3).

[2]汪莹.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

[3]徐建芬.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4]董志,李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5]章亚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

[6]赵慧君,杨清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3).

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篇10

一、工作任务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心,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理想、纪律、道德等思想教育,抓好党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育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原则

德育工作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围绕教育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及师生的现实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坚持原则,抑恶扬善,耐心疏导,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做到风正、气顺、人和。

三、组织领导

党支部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四、工作细则

1.教学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德育工作制度化、系统化。

2.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形成德育管理制度化,抓好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后进生工作,通过教师学生反馈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渠道、新格局。

3.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爱生爱校,团结务实,以主人翁的态度,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4.科学规划德育目标,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德育为先,各教研组计划安排德育为主,学科教育为辅,渗透德育。

5.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6.抓好德育工作的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宣传教育做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

7.强化规范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抓反复,反复抓。

五、工作细则

1.全体教职工要努力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利用一切工作渠道,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育人目标。

2.建立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体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成立校德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针对德育现状,提出教育措施。

3.德育主管要协助校长制定每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全面负责学生的德育常规工作。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常规工作例会(不定形式举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学期末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提供平台,使班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少先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任务变化,配合学校落实德育大纲要求,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参加民主管理学校活动。每周一升旗仪式后结合各项评比情况对上周的工作进行总体评述,并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学生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