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十篇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十篇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51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1

【论文摘要】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工程质量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是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对完善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行了法律思考。

一、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关工程质量监管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及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然而,2007年6月15日广东江门的九江大桥坍塌事故、同年8月13日湖南湘西凤凰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的二级公路堤溪段300多米长的沱江4跨石拱桥坍塌事件再次说明:建设工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工程质量已从单纯注重安全性上升到舒适性、建筑节能以及全寿命周期质量等全方位的需求。工程建设的现状给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及其弊端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法律依据最早可以追溯至1983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条例》和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123号)文件。20多年来,围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增补、修订了大量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其中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和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规范市场行为,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工程质量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更为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纵向管理是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它具体由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实施;横向管理是指工程承包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所建工程的管理。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待完善。

1、法律法规不完善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一直是我国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的立法工作也一直为工程建设法规的立法重点。现行的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其中第六章即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建筑法》的配套法规之一,它对建设行为主体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此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建设行政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如:《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工作规定》(1985年)、《关于确保工程质量的几项措施》(1986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1990年)、《关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规定》(1992年)、《关于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等。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工程质量监管的实践仍面临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和对法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尤其是缺乏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的程序性规定。这种立法现状致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缺乏外在制约,被监管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极易发生、、收受贿赂等违法犯罪现象,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2、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仍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不作为、滥作为、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经常混淆不清,工效不高和分割管理,封闭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首长(政府)工程,献礼工程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不按科学规律和技术标准,盲目组织施工,经常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抢工期赶进度,造成了许多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全国各地的各类开发区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各自为政,封闭管理,自行管理,管理不严,存在隐患等问题。

3、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实行多部门多专业管理,政出多门,相互间职能划分不清,看上去层层把关,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职责不清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掣肘,而且也给立法和监督执法造成了困难,还加重地方及企业负担。另一方面,统一的监督机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设立的工程质量监督站由于其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等均由当地管理,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各地发展不均衡,导致对其有效监控明显不足。没有自上而下对其统一的管理机构,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4、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我国现有各类监管机构所配备的人员尚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首先表现在人员素质上,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和管理方式等原因,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中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与“既要对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又要对强制性技术标准非常熟悉”的要求甚远,级别较低的县级监督机构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其次表现在设备上,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监督方法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难以适应当前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所有这些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对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改革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提出几点法律思考。

1、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一些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客观实际,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国务院2007年立法工作的意见已把《建筑法》列入“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立法项目”的133件之一。作为建筑法律体系母法的《建筑法》及与之配套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对其逐步完善过程中,应对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和岗位资格等人员的行为做出法律规定,把一些相关质量责任主体依法纳入管理范畴,对工程合理使用期满后的质量确认以及使用中遇到意外损害后的质量确认建立相应法律制度,尽快构筑质量监管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迫在眉睫。

2、转变角色,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对政府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通过角色转变使政府监督机构恢复执法地位,承担监督责任,依法对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实施公正、威慑的执法监督,使各建设主体依法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大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建设市场

监督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建立统一的执法实体。主要包括:一是对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工程项目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和欺诈等违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依法建立承包商、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有形建筑市场与政府部门机构分设和职能分离;三是在贯彻落实《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和建筑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备案应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委托国家认可的非官方机构(如协会或学会)进行;四是实行强制性的以承包履约担保和业主支付担保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如业主、总承包商、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均应向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而保险公司则要求各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委托一个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监督。委托机构接受委托后,从工程的设计、施工、招投标开始,直到工程竣工,最后提交工程质量评价报告送与工程建设的有关各方,并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中债务拖欠、责任不清等问题。超级秘书网

4、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依法行政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很强的知识型管理工作。《建筑法》第14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政府的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法律对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规定要求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

[3]黄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制的构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孙礼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m].法律出版社,2001.

[5]葛志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J].中国建筑,2003(4).

[6]冯淑萍: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措施[J].建筑工程研究,2003(11).

[7]韩志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使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李永丰: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现状及应对策略[J].工程研究,2003(2).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2

关键词: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保障

一、监督在建设工程中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建设工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条例,对所有建设工程都进行统一全面的监督。

(一)当前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水利中的法律体系,按照国务院标准进行分工,由县级以上的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相关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也造成行业混乱,不利于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统一管理,容易造成在建设工程监督上无法全面掌控现象,阻碍了建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质量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想提高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需要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中运用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在建设工程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质量的把控,在建设工作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管理的效果大幅提升,并且具有公平公正的监管体系,能有效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效率。

(三)监督把控不严格

在现在的建设工程中,许多企业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而对监督选择逃避,在这些建设工程中部门由于对建设工程的监管不严,会给建设工程带来安全、质量上的问题。

(四)在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由于现在的监督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监督工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工程质量的监管上还不完善,没有具体的体系。在对市场的把控上还不足,没有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在监管上的方向不对,不能有预见性的导向。

二、监督对建设工程带来的作用

在每项工作中都少不了监督带来的作用,在建设工程中监督能提高工程的质量也同时保障了在施工时的安全。在监督工作中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管理体系,符合监督管理的法律、条例、技术的标准,监督建设工程也能相对提高工程的效率与效益。

(一)有利于增加建设工程中法律知识的提升

1、有利于增加法律知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要加强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2、有利于加强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还需要有法律体系来约束,健全的法律体系能使在建设工程的监督上有法律作为依据进行管理,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在建设中的质量与效率。3、有利于加强法制管理要提高各个部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需要强化法制管理体系,让监督问题能有法律体系作为依据,不仅提高了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提高了监督的执行效率,保证工程建设能顺利实施。4、有利于强化法律体系要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做到有效监督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严格执行监督工作,能有效降低犯罪活动,同时,监督工作的开展中,还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管理工程的实施。

(二)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工程的质量也会不断攀升,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累积,还能使建设工程的工作不断提升和改进。

三、当前建设工程监督的改进意见

对当前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加以改进能使部门在执行监督工作时能有效、有质量、顺利的进行,针对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解决体系,保证建设工作顺利的进行。

(一)加强建设工程中对质量、安全的把控

在建设工程中最主要的是安全,同时又要保证质量,在建设工程中提高安全意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负责,同时也能加快工程的建设。

(二)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

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工作做到规范,需要对每项工程的具体管理做详细规划,比如一个项目工程中有很多不同结构这就需要在每个结构中建立一个负责人,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找到负责人,让责任有人承担,在部门监管时也能有系统的管理规章。

(三)健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

在建设工程中,质量是检验工程的成败之举,对一个工程的质量把控需要对部门的监督体系加强,只有不断的完善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的作用,只有对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将工程项目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完成有质量的建设。

(四)保证对建设工程的预估制度

在每项工程工作中都需要对工程的损失进行预估和预防,在建设工程中对风险的预估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是能有效保障工程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有质量的保险措施。

(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形容在每项工作中都必须要有健全的系统和规章制度,有了约束力才能使每项工作都有规范、有系统的进行,在建设工程工作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准则,严格按照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结束语

建设工程行业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在监督上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从实际的建设工程中去探究,并加以改进。在不断发展中,建设行业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不仅保障了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浩.浅谈施工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大观周刊,2012,(30):130-130.

[2]张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3,(34):77-78.

[3]王凯,郭汉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J].基建优化,2006,27(5):1-3.

[4]郭汉丁,张印贤,郭汉刚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4):46-49.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3

【关键词】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措施

由于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应认真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还应加强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涵养,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增加建筑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笔者就有效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1.各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能分为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中质量监督管理、竣工后质量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是全面实现建筑工程整个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1.1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相关设计和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与活动结果的监督管理。且应注重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管理,若是发现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应严格按照想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制裁和经济处罚。

1.2施工中质量监督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能分为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三个部分,其工作的中心应围绕三个部分的现场监督及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巡回进行监督管理。在进行建筑工程质量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中,应将其重点放在主体结构、地基基础等对结构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主要部位上。在进行施工现场实际质量检查时,选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从而确保得出的数据是准确可靠的,说服力强的,这有利于提高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与权威性。通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质量[1]。

1.3竣工后质量监督管理。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就是在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进行最后一次质量监督管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达不到相关规范标准的工程坚决不能进行投入使用,防止劣质工程造成危害和影响。二是应在建筑工程整个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范畴中将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其中,防止由于装修、维修和维护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对建筑使用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然后对工程质量保险进行大力提倡和推行,更好的解决工程交付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2.有效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法律体系。健全建筑工程法律体系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建筑工程法律体系通常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基本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标准。基本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建筑法律总则;法规条例构成了行政法规,是基本法律的实施细则;规范标准能具体制定各种技术活动,由专业部门和学会制定。

2.2贯彻落实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施工许可制度和使用许可制度,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的具体实施,不仅能为工程项目指明方向,还能给工程各参与方节省资源,更能确保国家和使用者合法权益。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且通常是在工程竣工后才会颁发使用许可证。

2.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筑工程的管理层,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并严格的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监测,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监管力度,着力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与素质涵养,从而更好的完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制订相应的企业工法,通过企业工法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建筑企业必须仔细了解合同规范,而后制订相应的企业工法。由于工程实际情况的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制订的工法进行不断整改和完善[2]。

2.4强化社会监督与监理企业的管理。(1)监理企业管理。一是监理企业受聘于建设企业,是建设企业聘请来监管工程的代表,但是监理企业也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来行使自己的职责,从而做到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二是监理企业还应加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并加强自身的管理;(2)社会监督。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社会监督起到巨大的主导作用,还有助于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强化社会监督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强化社会监督与监理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

2.5集中管理、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投资。当前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有全部政府管理、部分政府管理、全部委托管理等几种形式。当前我国,又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仍占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较大部分,有效的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进行管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真正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设单位不是很多,这是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必须实行整个过程集中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

2.6建立工程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内部人员管理制度并执行能严格内部管理,树立执法人员良好的形象,督促工程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从而确保执法人员和监督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内部人员管理制度,不仅能明确工作人员的详细情况,清晰自身的职责范围,更能起到廉政纪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2.7建立并实行工程质监管理情况制度。实行工程质监管理情况的定期书面汇报制度,能使监督记录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就算一旦出现严重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报告并进行处理,不会造成延误。工程质监管理情况制度的建立和实行能促使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及时、台账健全、考核到位,从而确保高质量工程的全面竣工[3]。

3.结语

总之,由于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有效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水平,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升级和转型。

参考文献

[1]武海林.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224.

[2]刘畅.对建筑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相关思考[J].学周刊,2013,(04):206.

[3]高晴雯.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2,(03):192.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重点与范围

1.1对施工前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的不断推进,在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上,在施工前,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与监督管理工作,二是对于设计单位及勘察单位的质量监督,重点内容应当放在设计上,以及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三是在监督审查中,如果发现有违法律现象或者是违背法规的规定,以及冒犯法制法规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及勘察文件,应当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及法律手段,制止直接责任主体的违法行为,并由其承担失误疏忽和有意行为造成的质量责任后果。

1.2施工中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分部现场监督开展,在监督工作中实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巡回监督与管理,三大分部指的是地基基础、主体、竣工等几种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在现场实体质量检查上,可以采用科学监测仪器及设备进行检测,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准确与可靠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还能够增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在监督管理中,可以通过监督抽查的形式,以推进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还能够保证建筑法律、法规的贯彻与落实,在管理中,从宏观建筑整体上来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及结构使用的安全性。此外,不仅局限于加强程序管理,还必须应当加强施工技术的控制工作。

1.3竣工后的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在工程竣工以后,其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是建设工程在投入使用前的把关性监督管理工作,所以要切实保证监督质量,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坚持杜绝投入使用,以避免低劣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的发生,对国家以及使者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危害以及影响。

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工作,纳入到建设工程整体的质量监督管理范范畴上来,要坚决杜绝或者是减少在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避免维修对己有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造成破坏和影响,产生安全隐患;在有就是要尽量避免由于维修和维护的质量不达标,从而给国家以及广大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大力提倡工程质量保险,即把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纳入到经济管理的范畴中来,以解决在工程交付使用以后,万一发生质量问题,避免住户找不到责任方。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中,对于相关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要健全,使相关的质监人员能够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及时的监督,而且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能够顺利的进行监督工作。可是在我国目前,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等象,在进行整改时,由于参照的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所以实际实施起来还存在较多的困难,还是缺少有力、适度的处罚依据。

2.2工程质量监督执法不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的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贯彻与实施。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当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并不完善,而且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也不强,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的工程质量的监督与实施。同理,执法不严也会导致内部的腐败现象的滋生,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事业,这将是一个较大的阻碍。

2.3建筑工程监理机构的经费问题堪忧

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的绝大多数监理机构经费,主要来自“自收自支”。甚至有的建设单位,还拖欠监理公司的监理费,致使监理公司的经费出现周转困难的现象,严重的导致监理公司无法正常运行。

2.4监督系统人才素质

人才是每一个单位兴盛的重要支柱,所以人才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与迫切,也是我国目前必须要加速解决的问题。只有监督体系人才素质整体提高了,才能够确保整个的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而且,也能够提升单位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为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对策

3.1有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大力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这是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建筑工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上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及大力的支持,以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以及管理机构,应当加大力度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工作,在监督管理中,尤其是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要严格杜绝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工程参建单位也要牢固的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要明确任何的不法行为,都会面临着法律制裁。

3.2修订和完善有关法规,确保监督工作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建筑工程市场直接面临着法律法规的冲击,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形势。面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的健立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并且强化起政府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并且设立公务员制的监督编制。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提高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使监督管理机构真正地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能够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全面地开展起来,真正的实现依法治理。

3.3加强人才培养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专业的技术人才。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以及管理机构,最迫切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大力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注重全面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涉及的全面性,要求必须注重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管理和预控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

3.5树立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建筑工程向精、新、大、深、高全方位发展。要搞好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就要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更重要的是推进技术创新,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动态管理,增加建设工程的知识含量,实施建设工程知识经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来提高工程质量,依靠知识新资源实现其质量的超常发展。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5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就是在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进行最后一次质量监督管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达不到相关规范标准的工程坚决不能进行投入使用,防止劣质工程造成危害和影响。二是应在建筑工程整个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范畴中将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其中,防止由于装修、维修和维护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对建筑使用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然后对工程质量保险进行大力提倡和推行,更好的解决工程交付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2.有效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法律体系

健全建筑工程法律体系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建筑工程法律体系通常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基本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标准。基本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建筑法律总则;法规条例构成了行政法规,是基本法律的实施细则;规范标准能具体制定各种技术活动,由专业部门和学会制定。

2.2贯彻落实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施工许可制度和使用许可制度,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的具体实施,不仅能为工程项目指明方向,还能给工程各参与方节省资源,更能确保国家和使用者合法权益。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且通常是在工程竣工后才会颁发使用许可证。

2.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筑工程的管理层,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并严格的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监测,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监管力度,着力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与素质涵养,从而更好的完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制订相应的企业工法,通过企业工法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建筑企业必须仔细了解合同规范,而后制订相应的企业工法。由于工程实际情况的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制订的工法进行不断整改和完善[2]。

2.4强化社会监督与监理企业的管理

(1)监理企业管理。一是监理企业受聘于建设企业,是建设企业聘请来监管工程的代表,但是监理企业也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来行使自己的职责,从而做到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二是监理企业还应加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并加强自身的管理;(2)社会监督。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社会监督起到巨大的主导作用,还有助于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强化社会监督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强化社会监督与监理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

2.5集中管理、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投资

当前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有全部政府管理、部分政府管理、全部委托管理等几种形式。当前我国,又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仍占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较大部分,有效的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进行管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真正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设单位不是很多,这是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必须实行整个过程集中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

2.6建立工程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内部人员管理制度并执行能严格内部管理,树立执法人员良好的形象,督促工程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从而确保执法人员和监督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内部人员管理制度,不仅能明确工作人员的详细情况,清晰自身的职责范围,更能起到廉政纪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实行工程质监管理情况的定期书面汇报制度,能使监督记录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就算一旦出现严重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报告并进行处理,不会造成延误。工程质监管理情况制度的建立和实行能促使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及时、台账健全、考核到位,从而确保高质量工程的全面竣工[3]。

3.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6

1.1传统水利建设观念的延续

我国水利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利部派出机构直接管辖的,水利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也同时负责着监管与执法,是一种自建、自检、自监的传统模式。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水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逐步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1.2监督执法主体还不明确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能确定一个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1.3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2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力度的途径

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点就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树立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便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2.2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

2.3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源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源主要靠事后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因而,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加大巡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是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重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如水政监察大队同当地公安机构组成联合执法大队,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4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当然,绝不能因为难度较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比较多的是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市场监管;项目法人制度;治理超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十多年来,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各等级公路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对我们的工程管理,特别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考验。但近年来,我们的公路工程质量形势却不容乐观。一些公路和桥梁工程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破坏的影响到行车和安全。有的地方个别公路项目刚刚建成,即被媒体暴光为“豆腐渣”工程。

看得出,我们公路建设市场发展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2003年的《关于当前公路建设市场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的调研报告》,就曾在公路建设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建议:

一、有一些政策、规范仍需完善。

二、业主行为亟待规范。

三、承包商行为不规范。

四、监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可以说,当前公路建设市场上,正是由于项目法人制度执行不彻底,假借资质投标中标等突出问题存在,正在破坏着我们保障公路工程质量的基本条件。

从事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多年,深感工程质量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公路工程质量关系公路建设行业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大事,关系国家和地区大额度资金投资效率。因此关注工程质量,收集质量信息,分析公路工程质量后,我认为在改善工程质量方面,我们还有好多工作须要做。而做好公路工程质量工作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质量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对于制约当前工程质量的几个因素的具体认识如下:

第一,现在我们公路建设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般都涉及到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工作。而依据交通部《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公路建设市场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工程质量等,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的执法监察。所以,可以说我们政府部门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工作,是影响当前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造出不合格工程的各类主体存在于市场上,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的问题。只有我们的市场监管者的行为规范以后,才更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的规范。而我们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官员支持下属企业或关系户施工、监理企业等。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公务员在公路经营管理公司中任职。这样就打乱了市场监管的秩序,损坏了政府部门的监管形象,损害了工程建设环境,从而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下降。

还有,政府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章在市场准入和地方市场准入方面有所作为。有的施工企业工程质量不好,却能在市场上连续干多年多项重要工程。这不正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在市场准入方面应该有所作为的依据吗?

因此,要改善工程质量工作,我们首先应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部门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和执法监察,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规定,避免政府行为错位,避免地方保护行为和杜绝关系户企业。

第二,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和评标工作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直接导致了素质差的,甚至“假借资质”的冒牌工程施工、监理等单位中标。这也是导致工程质量下降的相当重要的因素。政府部门监管和招标投标评标工作的不严格,不仅导致了差素质的各类从业单位流入工程建设市场,同时也使得差素质的各类从业人员混入市场,并间接导致真正人才流失,这更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评标工作中,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条例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各类假借从业资质投标、中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还要注重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评标工作质量。

第三,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项目法人负责制度是项目管理一切工作的基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但我们有的地方项目法人负责制度执行不彻底甚至走样,这是一个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面对当前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要求,有的业主常常缺乏制度和机构上的有力支持,不能适应新形势。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项目法人,有的往往在使用合同管理方式上,裹足不前,没有形成对业主工程质量管理的有力支持。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参与工程项目业主工程管理。公务员参与公司经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样,就损坏了政府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的形象,严重降低了政府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作用。

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上,建议严格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度,并从组织机构等方面保证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工程合同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在职行政人员在公路经营企业任职。

第四,正是由于以上的市场监管、招标投标评标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公路工程质量工作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较长时间存在和影响下,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质量下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难度加大,效果不明显。反过来,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又加大了我们政府部门公路市场监管工作难度。

因此,搞好公路工程质量工作,也要重视做好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第五,工程建设质量的降低,也导致额外增加了公路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养护工作负担和不确定性,扰乱了工程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另外,超载车辆不断和车流量统计工作的落后,更使得投入使用的公路工程出问题后,质量责任难判断。

因此,搞好公路工程质量工作,还要规范公路工程养护和严格治理超载,并做好车流量统计工作。

总之,公路工程质量工作千丝万缕!改善我们的工程质量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重视改善我们的公路建设市场监管执法监察、项目法人制度落实、工程招标投标评标等工作。

我们必须从加强研习现行公路建设法律制度规章入手,加强学习市场经济规则,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和合同意识,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然后,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事,加强政府部门公路建设市场监管执法监察,发现问题,解决好问题。然后,才可能严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改善工程质量环境;才可能做好工程招标、投标、评标工作;才可能落实好项目法人负责制。才有利于改善工程前期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效果。才有利于规范公路养护市场,做好治超工作,并做好车流量统计工作。

另外,我们的法律制度层面存在一些漏洞,如对于项目法人负责制执行不彻底、公路各类企业假借从业资质等违规违法行为,处理的法律制度规定依据不足。这些问题也应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公路建设市场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的调研报告》。公路建设行业协会。2003年。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2000年1月30日起施行)

3、《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交通部。(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8

1.1传统水利建设观念的延续

我国水利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利部派出机构直接管辖的,水利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也同时负责着监管与执法,是一种自建、自检、自监的传统模式。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水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逐步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1.2监督执法主体还不明确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能确定一个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1.3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2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力度的途径

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点就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树立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便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2.2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

2.3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源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源主要靠事后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因而,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加大巡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是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重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如水政监察大队同当地公安机构组成联合执法大队,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4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当然,绝不能因为难度较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比较多的是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

3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9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建设监理制度;建议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得不断推进,建筑业也面对着新的质量要求。建筑物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之所在。对于怎样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避免工程质量施工,造福于社会与人民将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也是相关企业和我国政府迎接国际化市场挑战的必然要求。

1建筑工程质量现状

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稳步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的同时,却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此不相协调的质量问题工程,如被称为“俯卧撑楼”的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工程、被称为“楼薄薄”的浙江太阳湖小区、有“楼歪歪”之称却一度被评为“江苏优秀住宅”的山水云房花园小区等。如此数量庞大、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甚至产生严重质量问题的建筑工程项目短期内接连出现,既危害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破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影响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影响了我国倡导诚信的国际形象。

2原因分析

探究建筑工程质量现状的形成原因,解决建筑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形成有利于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要宏观与微观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结合,现从以下方面分析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项目实施期间不按程序和有关文件执行,采取所谓“适当变通”、“另辟蹊径”、“曲线救国”甚至明知故犯、弄虚作假等手段。常有如下表现:①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仅仅换个名称,无项目针对性;②工程技术交底、施工图会审过于笼统、走过场;③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甚至不试验直接使用虚假检测试验报告,疑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被使用;④节点部位、关键工序直至质量缺陷不经有关方检查认可擅自隐蔽;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⑥项目经理只管拿项目而不管理项目,现场情况得过且过甚至不闻不问;⑦建设单位越位随意修改设计、重大修改不经审查备案直接实施;⑧工程质量评价过于短视,造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⑩“人情”大于程序、“关系”大于法律等现象在局部地区有所抬头,影响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等执行。

2.2建设监理制度尚需完善

实行建设监理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诞生和发展,正是取代计划经济模式下不合时宜的工程管理方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设监理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建设监理队伍,培育了日渐成熟的建设监理市场。但是现阶段工程建设监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监理领域与国际咨询工程师协会接轨形势远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如下:①没有真正实行“全面监理”,目前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的控制几乎都是从项目施工阶段开始的,而且侧重于工程施工质量方面,远未达到建设监理应有的预期效果。②监理市场不规范,行业和地方割据、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以不同形式参与工程监理、监理单位过度膨胀、挂靠资质、低质高挂、非法转包。③监理费用取费过低,为节约开支削减人手,见证、旁站、平行检验等环节缺位等等。

2.3项目有关各方责任主体单位法律意识淡薄

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地勘、施工企业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各方责任主体单位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抱着侥幸心理,不断挑战工程质量底线,在施工活动中出现建设单位授意或相关单位自主违反规范、不按方案和顺序施工、不按图纸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

2.4法律体系不健全和监管力度不到位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等一些弱点。目前,国家仅是采取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有关单位进行降低资质等级、行政罚款等措施,但极少采取手段对各企业法人代表、各相关直接责任人予以包括涉及个人信用的严厉处罚,目前低廉的违法成本无法达到以儆效尤的预期效果,违法主体企业以及人员完全能够在被处罚后改头换面重新组织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在这当中,地方保护主义、承接工程中的腐败现象也给他们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成长的保护伞。

3建议

3.1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部署: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关法律法规中应明确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考评指标,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力。采用立法保证、信用信息高度公开、走市场化服务道路、与时俱进横向拓宽信用服务范围、纵向加强信用服务能力、提高执行标准严厉惩戒制度等手段切实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转。

3.2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监理制度

①采取相应措施脱开建设、监理单位的合同缔约方关系,改变目前“大业主、小监理”的现状,建立监理单位介入工程建设领域新的机制和形式,如监理单位由监理协会组织招标产生、取消低价中标、监理经费在政府报建费中进行收取、由监理协会对监理费用进行审核及支出等。②对监理市场的监管应进一步加强,政府作为监理市场的培育方和监理市场的监管者,应该平衡常态监理和工程工期的辩证关系,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切不可重项目建设轻市场监管、重短期效益轻长效管理。③积极推进步伐、落实“全面监理”:一方面从质量监理为主向“三控制”监理拓展;另一方面从施工阶段向建设的其他阶段拓展(如勘察阶段、设计阶段等)。

3.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管力度

①国家和政府从长远角度和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各区域、各国家、各地区的成熟做法,逐步酝酿、制定、细化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细则、导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完备的法律基础。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良性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制。②尝试并逐步推行建筑质量管理加分扣分制度,量化各责任主体单位质量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其得分作为有关单位项目规划、勘察、设计、实施等环节中有关单位竞标评价指标之一。③以立法的方式改变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人员几近工程施工现场质检员的现状,强化质量监督机构的执法检查地位,对于发现质量问题的企业有关单位加大经济、行政及刑事处罚力度,切实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3.4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①建立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以供即时查阅,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销售价格、销售进度及工程质量现状予以公示,将问题工程曝光,对于优质工程进行通报,增强透明度,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②政府公权部门赋予新闻媒体相应的权利,为新闻媒体监督创造更多的条件,必要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新闻监督豁免权。

3.5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平稳过渡实行现房销售

目前局部地区已经开始试点现房销售制度,但是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地采用相应措施,这样既保证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又能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于各责任主体单位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现状,实现平稳过渡。

4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系统工程,需要直面现状、全面落实、不断创新、锐意改革,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姜早龙,苏文辉.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建设监理制度的思考[J].建筑中文网.

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法律法规;立法质量

0引言

水利建设执法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水利工程健康发展,确保项目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维护正常工程秩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既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更面临着机遇与发展。执法人员要充满信心,鼓足干劲,努力改变目前工作现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促进水利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水利人员的执法水平,使水利执法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促进和保障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水利建设执法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水利建设观念的延续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利局所直接管辖的,水利局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这样一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监管与执法,工程的质量全部靠施工人员的自觉。再加上在当初立法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并没有法制化,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文能够保护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管执法。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执法体系的完善在一点一点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1.2监督执法主体还不明确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力。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1.3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当一部分法规由于制定或修改的周期过长,根本不适用,无法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甚至在一些法律规定中还存在着冲突,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1.4监督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才刚刚走入正轨,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没有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独立出来,且其中一些执法人员并不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能够完全的掌握,相关业务的水平不够高,对于基本的执法流程还不够熟悉,对于正常的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2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途径浅析

水利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念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工程进度、工程安全,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水利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就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2.2提高水利建设立法质量

正如以上分析的那样,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如法规之间的冲突、一些概念方面规定的不够准确等。因而要想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首要的便是在立法层面上规范化,提高立法质量。当然,在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地方的立法机制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使其细致,明确相关的执法权以及执法主体,并针对地方水利建设的特点来制定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有法可依,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3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可忽视的。三个机构各有其特长,但是他们都不适合单独负责水利建设执法,要么是因为人员不够,要么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因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机构来负责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就显得十分迫切。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对工程建设的监督过程中,需要界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水利建设执法的任务也交给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其部门下设定一个专门负责水利建设执法的执法小队,当然,执法小队的执法并不是以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的名义进行执法的,还是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也仅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这样一来,便很好的将两个部门联合起来了,使得水利建设执法更加规范。

2.4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仅仅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还需要对执法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件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件来源主要靠群众的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而正如我们所知,在水利建设中的违法行为一般而言都是隐形的,而且专业性很强,仅靠群众的举报几乎很难发现什么。所以,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日常管理,加大检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时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困绕的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的需求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5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虽然水利工程建设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难题,但绝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水利工程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上要有新突破,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使各项制度能够真正适应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如果将水利建设执法队伍作为水政监察队伍的一个分支或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则水政监察队伍的这些制度自然适用于水利建设执法队伍。

3结语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对水利工程质量的一项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各项工程建设的需要。当然,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执法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质量这一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