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十篇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十篇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04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1

一、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及其缺陷

传统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实践的核心表现为iS-Lm模型及其基础上的总供求模型。例如,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称iS-Lm模型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帕廷金认为它是凯恩斯的“主要信息”,托宾和索洛称为经济学专业的“受过训练的直觉”。因此,iS-Lm模型曾经长期居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并成为经济学家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普遍框架。传统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于两个关键要素和一张图。两个关键要素是:产出(收入)是由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利率是影响产品需求(C+i)及货币需求的内生变量[1]。经过希克斯表述的《通论》所发展起来的传统iS-Lm模型的一个简单形式如下:L=L(r,y),i=i(r),i(r)=s(y)

其中L为货币需求,均衡时L=m,m为货币供给。i为投资,s为总储蓄,y为收入,r为名义利率。由于固定价格假设,变量的名义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因此,一方面iS-Lm模型可以视作收入决定模型(包含了供给面),另一方面,iS-Lm模型也为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决定aD中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简单框架,模型集中关注的是利率在联系两个市场中的作用。iS-Lm模型的一张图如图1:其中iS代表iS曲线,Lm代表Lm曲线。通过两条曲线的交点就可以决定经济的均衡状态e,所对应的就是均衡收入y*与均衡利率r*,它是经济在实现产品市场供求一致与货币市场供求一致下得到的均衡利率。iS曲线的移动可以体现财政政策,Lm曲线的移动可以体现货币政策,因此,总需求管理就可以通过iS-Lm图形中曲线的移动来分析经济状态的变化和预测内生变量的变动方向。传统iS-Lm模型具有如下作用[2]:

(1)教学作用。它是分析经济的实际与货币部门相互作用的最简单模型,并且可以使用上述的一张图使经济分析与政策分析的含义直观化,宏观经济学家与广大公众(记者、官员等)更易交流。可见,iS-Lm模型具有比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2)对经济理论的诠释作用。iS-Lm模型在同其他理论比较中能够澄清某一宏观经济理论的解释,因而成为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等各流派辩论的共同基础。

(3)描述性作用。iS-Lm模型可以代表、解释或预测某种经济的绩效,进而发展出了政府和企业进行政策评价与经济预测所使用的非加总宏观经济学计量模型,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规约性作用。利用iS-Lm模型来选择一定时期绩效最佳的政策方案。正是在这些影响下,iS-Lm模型成为绝大多数入门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核心。国内出版的教材也沿袭了这一思路。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代数形式,并使用iS-Lm图形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范式已经受到经济学界的猛烈抨击。激烈的争论和研究表明,传统iS-Lm模型存在着根本的致命的缺陷:

第一,模型的短期静态性质。它使用充分信息下静态的同时均衡框架来处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调整问题[3],这使得再次反馈过程与初次发生过程变得同等重要。这会造成对实际的动态时序经济行为的错误认识[4-5]。事实上,经历了历史时间、遭受了一系列冲击和结构变迁之后的经济体系,其反馈过程只能部分为经济个体所认知。iS-Lm模型没有引入时间和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因此有必要以动态时序分析取代iS-Lm模型。

第二,模型的确定性。传统iS-Lm没有考虑宏观经济世界中不确定性(尤其投资方面)和预期的重要影响,因此就不能体现宏观经济的结构不稳定性。许多原凯恩斯主义者和后凯恩斯主义者都认为这是凯恩斯贡献的真正本质,而不确定性和预期同均衡概念完全不兼容且相冲突。

第三,模型的逻辑不一致性。一个表现是iS曲线作为流量均衡同Lm作为存量均衡的不一致[6],另一个表现是传统iS-Lm模型缺乏微观基础。它是总量的特设关系,而不是从明确的理性主体的最优化行为推导而来。而按照卢卡斯批评,iS和Lm曲线代表的函数在经济政策规则变化时并非保持不变。因此模型的政策评断往往不可靠。

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传统iS-Lm模型逐渐衰落,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iS-Lm模型。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iS-Lm模型“死了”还是继续“活着”?笔者对国外流行的中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作了一个初步调查(见表1):可见,尽管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糅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式的新古典综合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居于支配地位,但iS-Lm教学范式已经不再流行。因此,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者应该注意到这种转变。这是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的一种体现。由于国内教材普遍更新较慢,老师就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iS-Lm模型。更进一步来说,在权威期刊上的理论研究与研究生宏观课程教学都很少同iS-Lm模型相关了。据笔者所了解,察觉到这种转变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教师仍然在用iS-Lm图形来讨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含义。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iS-Lm模型的相对简洁性及教学惯性。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新范式:动态一般均衡或新iS-Lm模型

既然这样,课堂教学是否应该完全抛弃iS-Lm模型呢?如果抛弃传统的iS-Lm模型,宏观经济学教学还剩下什么?笔者的教材调查表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求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仍然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中心环节。问题在于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同微观经济学严重脱节,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是两张皮,缺乏比较严密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初中级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同高级宏观经济理论及专业性的宏观经济研究也是脱节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研究给出了两个紧密联系的新动向:相当多的经济学家主张宏观经济学应当有一个适当的微观基础;主流的意见则主张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理性最大化的微观基础。这种动向在近年来达到高峰。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研究框架,具体表现为从拉姆齐模型到新新古典综合的发展。事实上,新新古典综合以另一种面目使得传统iS-Lm模型借其扩展形式得到复活。因此,iS-Lm模型还没有死。

大体上,动态一般均衡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关于私人所有权经济所有时刻的整体动态系统的简称。它是一般均衡、理性预期与代表性主体的结合。动态一般均衡以市场作为协调机制、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偏好、预算/资源约束、禀赋、可得技术与信息、制度)最大化理性代表性主体的当前和未来期望福利的现值总和(因而是一种涉及现在和未来变量的跨期决策行为),结合所有市场上的市场出清(一般均衡)条件,经济行为可以被简化为几个定义了经济运动定律(lawsofmotion)的微分或差分方程。这样就可以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态最优化来解释总量现象,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影响。

DGe的基本原理在于持有下述信念:宏观经济建模应从微观经济主体作出的选择出发来加总成经济整体,所以必须重视个体对其经济环境实际或预期变化的反应行为。DGe体系中,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最优化以致经济总是处于某种短期均衡形式之中,只要给定可获取的信息,人们应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最优决策,并且不会犯持续的错误。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行为是理性的。如果出现错误,被归因于信息差距,如对经济未预料到的冲击。经济的最终运行趋势是一种长期均衡。它是当所有的过去冲击通过经济体系已经完全发生作用下的最优经济运行路径。它可以是各变量均为常数的稳态,也可以是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具有相同增长率的平衡增长路径。

然而,动态一般均衡框架涉及微观方程或差分方程、动力系统与最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等复杂的数学工具,因此并不适合宏观经济学的初中级学者。笔者所主张的是,在传统iS-Lm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对其加以扩展,这就是由新新古典综合发展起来的新iS-Lm模型或最优化iS-Lm模型。新iS-Lm模型的一个代表来自mcCallum(1989:102-107)[7],为mcCallumandnelson(1999)重述[8],形式如下:lnyt=a0+a1(lnpt-et-1lnpt)+a2lnyt-1+ut

(菲利普斯曲线)lnyt=b0+b1[Rt-et(lnpt+1-lnpt)]+vt

(lS曲线)lnmt-lnpt=c0+c1lnyt+c2Rt+ηt

(Lm曲线)其中y为实际产出,p为一般价格水平,R为名义利率,m为名义货币供给。a0,a1,a2,b0,b1,c0,c1,c2为参数,ut,vt,ηt分别代表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零均值随机变量。

显然,新菲利普斯曲线提供了对经济体系的供给行为的说明,新iS曲线和新Lm曲线则提供了对经济体系的需求行为的说明。新的总供求模型同理性经济人的跨期最优化行为协调一致。这一点同来自传统iS-Lm模型的总供求方法明显区分开来。新iS-Lm模型具有了早期凯恩斯主义所缺乏的微观基础因素:价格调整成本,价格调整的不同步性,前向预期价格设定,垄断竞争。价格水平已经内生化了,它是受外生冲击和货币政策规则影响的内生变量,结合货币供给规则,即使个别价格有短期粘性,价格水平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对货币存量的外生持久变化作出反应。

新iS-Lm模型的参数来自效用函数、生产函数及价格调整过程的结构性参数,已经充分考虑了政策变动对理性主体的预期的影响,因此模型大体上可以经受住卢卡斯批评。这就使得使用它讨论宏观经济活动的决定和货币政策设计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

把新iS方程结合泰勒规则,可以得到一条宏观经济政策(mp)曲线或总需求(aD)曲线[9-10]。它表明产出缺口与超过目标的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当通胀率上升超过目标通胀率时,中央银行会提高名义利率。提高幅度大于通胀率上升幅度,以使当通胀率上升时,实际利率也上升,这就会减少投资和净出口,降低实际产出。mp曲线的移动来自通胀率以外其他因素的冲击,如政府采购、货币政策、国外出口需求、税收、消费者信心的变化。

模型中的新菲利普斯(npC)曲线则代表经济的总供给行为,或称通货膨胀调整(ia)方程。对于通货膨胀调整(ia)方程,通胀率是前定的,因为它取决于滞后的GDp缺口而非当前的GDp缺口。因此它是一条用来表示在任意时点上经济中通胀情况的水平直线。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ia上移,反之则相反。因通胀预期和原材料价格变化而移动,因此可以反映粘性价格和粘性工资的现实经济状况。

我们把向下倾斜的mp曲线和水平的ia曲线结合起来,就得到了一个解释经济波动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模型,如图2所示。这个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货币政策的实施原理。例如,初始经济处于长期均衡e0,如果没有外部冲击,这个经济就是通胀比较稳定的经济。当一个外生的需求冲击使得mp0右移到mp1,则实际产出会超过潜在产出,从而通胀率会上升,因此ia上移,中央银行就会提高名义利率以使实际利率上升来应对通胀率的上升,直到经济达到新的长期均衡e1。这时产出回到了潜在产出水平,但稳定通胀率更高了。如果中央银行认为新的稳定通胀率过高,则它可以通过泰勒规则来使mp左移以实现目标通胀率。

上述见解常常被称为宏观经济学新共识(nCm)。它是对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与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综合。这种综合表明,在短期,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产生的名义刚性和真实刚性有效地增加了产出水平波动对总需求冲击的持续性。总需求对产出和就业能够产生实际影响。在长期,总需求没有实际影响。均衡的自然失业率由劳动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工资谈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决定。

新共识认为,货币政策使用利率工具能够在短期稳定产出与就业,但长期只能影响通货膨胀。货币是中性甚至超中性的。

因此,新共识提升了货币政策作用而降低了财政政策作用。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突显了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通货膨胀可以影响短期产出并决定名义利率,但不能影响潜在产出水平。由于货币存量内生决定,因此新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货币供给,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有效地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均衡。当然,货币当局对实体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是有限的。它只能影响长期通货膨胀率,但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重要的。把通货膨胀作为新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成了自然的选择。这种政策称为“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targeting)”。它要求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来执行(从而保证政策的可信性),预先公布一个能实现经济长期均衡的通胀目标值,然后通过泰勒规则来调整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之间的偏差。这种政策目前已经在各国得到相当程度的实践。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2

关键词:价格收入总成本利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单个市场的价格如何决定等等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微观经济学以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位商品的效用、供给、需求、价格如何决定,研究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价格、利润如何决定,研究以上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上述理论,本文将着重从需求、供给、价格、收入、成本、利润等若干方面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其经济分析更具严谨性。

一、基于微观经济系统中工业企业的个量分析

个量分析是对单个经济单位和单个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该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价格、收入、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成本、销售提成、计件工资总额、利润等要素。为了便于分析,不妨将某工业企业的价格、收入、总成本、利润、供给量、需求量作为主要因素并且对以下变量进行假定:

(1)在市场中达到供求平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通过市场调研得出自发性需求量为8000。

(2)由于受到相关行业产品准入的影响,根据该企业的预测,该产品未来几年的需求价格弹性数据将有所提高,如表1所示。

(3)该企业的需求量初始值假定为1500。供给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与单位成本,其中利润的40%用于再投资并且初始值假定为1000。

(4)该企业的计件工资按照销售价格的15%提取,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按照销售价格的10%提取。

通过上述的假定建立模型,用回路图描述系统结构框架,建立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方程描述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对此,笔者将对生产和销售行为中的诸多因素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与假设,借助Vensim软件构建微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某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行为,因需求量(销售量)决定了价格、价格与需求量共同决定了收入,收入减去成本形成企业的利润,利润与企业的单位成本共同决定了供给量(产量),同时又假定该企业的供求是平衡的,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本模型运行的时间为10年,模拟时间较短,因此在期间内外部因素变化不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忽略。

(二)因果关系图设计与说明

该企业主要通过价格与需求量(销售量)的共同作用提高收入,其中价格决定了单位产品的收入,主要影响了销售提成和计件工资总额,二者决定了产品的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收入与总成本又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最终通过利润影响投资和单位成本决定企业的供给量(产量),供给量决定了需求量。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因果回路图。该系统分成七条回路:

(1)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收入利润;

(2)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价格收入利润;

(3)供给量(产量)变动成本总成本利润;

(4)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变动成本总成本利润;

(5)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价格销售提成变动成本总成本利润;

(6)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价格计件工资总额变动成本总成本利润;

(7)供给量(产量)变动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

模型以年为单位,用Vensim进行仿真分析。其基本方程和相关参数如下:首先,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价格=[自发性需求量-需求量(销售量)]/需求价格弹性,这里假定自发性需求量=8000,需求价格弹性随着时间(年)的变化发生调整,设定参数如下:需求价格弹性=500+Step(25,1)+Step(26.25,2)+Step(27.56,3)+Step(28.94,4)+Step(30.39,5)+Step(31.91,6)+Step(33.5,7)+Step(35.18,8)+Step(36.94,9)+Step(38.78,10)。其次,由于假定在该市场中供求平衡并且初始值为1500,则需求量(销售量)=aCtiVeinitiaL[供给量(产量),1500]。第三,由于供给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与单位成本(假定该企业将利润的40%用于再投资,并设定供给量的初始值为1000),则:供给量(产量)=inteG(利润×0.4/单位成本,1000)。第四,单位成本取决于总成本与供给量(产量)两个因素,则单位成本=总成本/供给量(产量)。第五,根据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公式,又假定固定成本=6000,变动成本取决于供给量(产量)与需求量(销售量),则:变动成本=[计件工资总额×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销售提成],其中计件工资总额=价格×单位计件工资比例(假定单位计件工资比例=0.15),销售提成=价格×提成比例(假定提成比例=0.1)。第六,利润取决于收入与总成本两个因素,则:利润=收入-总成本,其中收入=价格×需求量(销售量)。

(三)模型测试

通过心智模型测试来检测系统模拟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该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根据系统动力学中的理论,模拟曲线与时间序列的吻合有绝对数据的吻合和趋势的吻合两种情况。其中趋势的吻合更为重要,因为系统动力学模型就是以系统微观结构为基础建立的模型,结构决定了系统行为的特征,而趋势是行为特征的主要标志。该系统模型是运用Vensim软件完成的,设计参数如下:取initiaLtime=1,FinaLtime=10,timeStep=1,时间单位为年,即模拟运行为10年。

模型在运用之前首先进行有效性检验,通过对现实的模拟来检验模型的可用性,因此,必须确定在现实中观察的规律、法则在模型中成立。确认的途径是运用正规的或者不正规的方法比较模型表现与检验指标是否符合。下面笔者采用理论检验来考察模型的有效性、一致性与适应性。系统仿真结果如下页图2所示。

为了更好地观察该系统的行为是否同该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相吻合,我们不妨将图2(a)、(b)、(c)、(d)4个图合并成为下页图3,将图2(b)、(d)、(e)、(f)4个图合并成为下页图4。

可见,受到相关行业产品准入的影响,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逐年递增。同时,在该产品供求平衡的前提下,随着供给量(产量)的提高,企业只能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来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变动成本同向增加,进而利润也随之增加(如图4所示)。受到需求价格弹性逐年递增的影响,到了第7年,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高点,之后利润开始减少。可见模拟的结果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描述吻合的比较好,这一点能够让该企业建立对模型的信任。

二、微观经济系统中工业企业运行机制的启示

单个经济单位和单个经济变量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系。该环节中涉及到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两个方面,作为工业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是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必须把产量、销售量、价格、收入、成本等方面合理配置。根据系统动力模型的分析,结合厂商运行机制的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建立合理的市场调研机制

合理的市场调研机制可以使企业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特定的决策问题系统地设计、搜集、记录、分析市场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从而把握市场的供求情况,相关行业的准入对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程度。因此,市场调研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建立合理的市场预测机制

企业将市场调研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并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并邀请专家对市场预测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与修正。通过市场预测为经营决策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三)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

企业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需要借助一定系统分析工具进行要素分析、计算和判断,对未来的行动作出决定。通过系统工具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未来利润的增减变化,根据企业的利润变化情况提前制定相关的决策方案,对未来的变化趋势提早作出决定。

三、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描述并模拟了工业企业经济行为的全过程,就供给量(产量)、需求量(销售量)、价格、收入、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成本、销售提成、计件工资总额、利润等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使用了Vensim软件实现了系统仿真,进行了心智模型测试。从结果来看,模型较好地吻合了该厂商的控制体系的诸多要素,这些都说明了系统动力学在微观经济系统研究中的可行性。

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整合并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市场调研机制,通过市场调研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市场预测,最终计算出科学的预测数据,从中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决策。

由于微观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其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考虑周全。本研究模型对部分变量作出了假设,同时作出了一定的简化处理。模拟运行时间仅仅为10年,当其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其相关的变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更深入的分析。S

参考文献:

1.梁纪尧,赵艳飞.经济学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钟永光,贾晓菁,李旭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常冶衡,张暖暖,宋珉珉.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商业会计,2014,(5).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3

关键词matLaB软件微积分市场均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ofmatLaBinCalculusteachingfor

economyandmanagementSpecialties

SonGwenyan

(SchoolofmathematicsandQuantitativeeconomics,

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

abstractmatLaBaswidelyusedmathematicalsoftwarehasbeenappliedintheteachingofcalculus.Basedontheproblemofpartialmarketequilibrium,applicationofmatLaBintheteachingprocessforeconomyandmanagementspecialtiesisdiscussed.BymatLaB,thecombineofmathematicalmodelandpracticalobjectcanpromotestudentstounderstandcorrelativetheoryandconceptioneffectively.

KeywordsmatLaB;calculus;marketequilibrium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院校在微积分等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理论知识传播与实际问题求解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置于某些具体情景之下,赋予其特定的物理学或经济学等含义,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对照;另一方面,通过在数学课程中获得的逻辑思维和数值计算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有效地运用数学工具对具体问题展开量化描述和分析。因此在经济管理学科的许多微积分教材中,都加入了与导数、极值等数学定义相对应的边际、弹性等经济学概念的章节。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与现有的数学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数学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运用。特别是随着数学软件在基础数学课程讲授中的使用,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微积分等课程的教学效果。

1matLaB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软件的发展和更新,使其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愈加简便。目前最为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tLaB、maple和mathematica。此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数学分支开发的专业软件,例如用于统计问题分析的SpSS和SaS,用于解决规划等运筹学问题的LinGo等。在本科生的微积分教学中,matLaB、maple和mathematica都是可选择的操作便捷的软件,而matLaB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①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数学软件,使用matLaB可以分析数据、开发算法、创建模型和应用程序。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微积分课程的讲习过程中,更为直观地理解基本概念。特别是利用该软件的图形处理和动画功能,可使数学课程中数与形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得更为生动。

例如,在学习微积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诸如和等不太熟悉的初等函数。利用matLaB的作图和动画功能,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这些研究对象的图形认知,进而通过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伴随着函数自变量趋近于无穷或趋近于某一定点的过程,函数值呈现出无限接近于某一确定数值,或函数值无限增大,或函数值无规律变化的动态特征,加深他们对极限这一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的直观感受,并能使学生更准确地区分无界变量、无穷大量以及没有极限的变量等概念。②

又如,在有关常微分方程章节的教学中,可利用matLaB软件的微分方程求解函数dsolve和ode等,讲解演示可分离变量方程、齐次方程和一阶线性方程的求解原理和解析解,同时还可以绘制出上述方程的解曲线和相空间曲线。利用matLaB的方程求解和作图功能,既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地记忆求解相应方程的步骤,又能通过可视化的图形帮助他们了解在描绘实际问题时,微分方程模型中不同参数的具体含义,以及各个参数的变化会引起的解的变化情况。

2教学实例

下面,以经济管理学科类微积分教材中经常所举的局部市场均衡问题为例,说明matLaB软件在微积分教学中能够发挥的辅助教学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该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中在讨论市场中某一产品的需求、供给以及价格之间的关系时,若能分别对三者建立可量化的函数表达式,则可借助数学工具来分析它们的变化及伴随的市场现象。局部市场均衡是探讨独立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仅取决于自身的供求情况。当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一致时,称此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时商品的数量亦被称为均衡数量。③

例设需求函数为=(),供给函数为=(),其中为商品单价。线性局部市场均衡模型可表示为:

这里需求()和()供给均设为价格的线性函数。解此方程组易得均衡价格为=,商品的均衡数量是=。由于通常假定>0,并考虑到>0,所以参数、、和还应满足>0,并称为超额需求。模型中价格的变化会同时影响供需双方的变化,使得市场始终在平衡的打破和建立中动态演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选取不同的参数取值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供求曲线,帮助学生更加直接地观察局部市场均衡状态与模型中各参数的依赖关系(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价格调整模型。

若假定商品的初始价格恰好是,则市场已处于均衡状态。然而一般情况下,≠,这样市场如由不均衡欲达到均衡则须经过一定的调整。在市场调整过程中,价格可视为时间的函数,即=()。通常而言,价格变动由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力量支配,可设在时刻时,价格()的变化率总是与此时的超额需求成正比。于是,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来刻画价格的变动:=()

图1线性局部市场均衡模型

其中>0,是调节系数。

联立上述微分方程模型与局部市场均衡模型,得到价格调整的动态均衡模型:

此处和均为时间的函数。将和的表达式代入微分方程中,整理可得一个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由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公式可得该方程的通解为:()=[()+]=+。

其中为任意常数,为均衡价格。由初值条件(0)=,可得=。记=(),将价格调整模型的解表示为()=()+。因和都是常数且>0,于是当+时()0。借助matLaB将与不同大小关系下的价格曲线绘制在同一图像中,可帮助学生发现随时间推移()向均衡价格趋近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若=,则()=,即市场处于均衡,价格是常数;若>,则当+时,()小于趋于;若

图2价格随时间的调整变化

3结束语

matLaB软件在微积分教学中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数学理论图形化直观化。在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学习中,能将经济学概念和数学语言相互贯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该软件的各项功能丰富教学手段并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注释

①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4

拉姆齐模型在七十年代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中被重新发现,发挥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研究思路和数学方法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拉姆齐模型微观基础连续时间动态经济变分法

一: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

七十年代震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滞涨病”的出现,不仅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创立了近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兴起正是源于经济学家们对多年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奉行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滞涨病”的反思,在对当时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中崛起。在凯恩斯所创建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之上,萨缪尔森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从四十年代创立一直到七十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病”,“新古典综合”学派即不能在理论上解释“滞涨”,更不能在实践中提出解决“滞涨”的政策主张。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使得“新古典综合”学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持“理性预期”观点的经济学家们更是在理论基础上给“新古典综合”学派以致命的打击,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隔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微观基础上的,然而,“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却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基础上不能一致。首先表现在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不合理的预期基础之上,大部分的表现为适应性预期而非理性预期,而且,个人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行为存在矛盾,不能协调一致。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于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竟然建立在缺乏微观基础之上。在“理性预期学派”和其继承者“新古典主义”的抨击下,在“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修补下,现代宏观经济分析逐步摈弃了对宏观经济问题超脱微观基础的简化研究的方法。简化终于证明了极大的误入歧途,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正是在长时间里采用了这种简化。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大范围的经济活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企图回答的问题内在的就是困难的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就是面对这些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试图回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不完全(及可能不完整)的市场进行动态一般均衡的研究,分析和力图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通过共同采用冲击-传导机制框架和有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把波动方面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到一起。到目前为止,真正统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还没有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正处在最富创造性,最为多产的阶段。

二:拉姆齐模型简介

在如今的多数的前沿宏观经济分析的专著之中,都会出现拉姆齐的名字和拉姆齐模型这一术语。拉姆齐模型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弗兰克•拉姆齐是英国剑桥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12月,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储蓄的数学原理]一文,建立了拉姆齐模型。该模型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最优经济增长,推导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的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模型如下:

假设用两中投入: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是Q=Q(K,L),无技术进步,人口为恒量,但提供的劳务可以变动。产出可用于储蓄或消费,储蓄导致投资和资本积累。则Q=C+S=C+K`或C=Q(K,L)-K--(1)消费通过一个社会效用函数U(C)来衡量。U”(C)〈=0,劳动的负效用D(L),D”(L)〉=0。所以净社会效用函数为U(C)-D(L),那么经济计划者的问题是最大化当前一代人和未来所有代人的社会效用:maX--(2)为了克服没有采用贴现因子所带来的函数可能发散问题,拉姆齐用min---(2`)求解得FL=-U”(C)?C/?L+D’(L)=-U”(C)QL+D’(L);FL`=o;FK=-U’(C)?C/?K=-U’(C)QK;FK`=-U’(C)?C/?K=U’(C)通过以上导数,运用变分法,得D’(L)=U’(C)QL对所有的t>=0,--(3)解释为在任何时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乘积。?U’(C)/?t=-U’(C)QK对所有的t>=0—(4)解释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在任何时刻必须等于资本边际产出的负值的一个增长率。我们得出最优投资和资本路径*K’(t)=[B-U[C(t)]+D[L(t)]/U’[C(t)]—(5)这个结果被称为拉姆齐规则:(5)式这个欧拉方程描述了在任何时间路径上都必须被满足的必要条件。这是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的标准有效条件的连续时间模拟。对该模型之所以是简介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欧拉方程的变分法推导和随后的抽象的相位图分析。

拉姆齐模型在其出现后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的不一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七十年代,当宏观经济分析出现“理性预期革命”之后,拉姆齐模型似乎又被重新发现。弗兰克`拉姆齐提出的问提是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并用模型去求解,用模型去解出资源的跨时最优配置,最优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央计划人员将作这些选择,他们利用模型使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我们可以证明这种中央计划分配等价与竞争性经济。在竞争性经济中,个人根据相关联的当前与预期的市场出清的工资和利率,作出最优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所以,不难看出,拉姆齐是要去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序列内,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一个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然而,这个宏观问题的求解却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约束,在满足最优化的条件下,从微观角度求解出宏观的最优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所以这个模型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较好地实现了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一国经济中的资本随时间积累的路径。该模型虽然是讨论一个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但却深刻的把宏观分析紧密的建立在有效的微观基础之上。因而,对后来重新发现它的经济学家们产生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该模型提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摈弃了宏观和微观相互脱离的状态,在微观中分析宏观,在宏观中把握微观,从而开创了在微观基础上分析宏观问题的较早先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都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纵观拉姆齐以前和拉姆齐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似乎各自独立的向前发展着。微观经济分析忽视了宏观方面,而宏观经济分析则超脱了微观基础。然而,整个经济研究就如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也许我们从外观上根本就看不到有机体内部的细胞的活动,但这个有机体的一切外部表现无不受到其内部细胞的特性和活动规律的制约。物理学发展就经历了一个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深入而改变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二十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在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物理学的研究也莫过于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然而随着对射线的发现和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人们对微观离子世界的认识彻底改观。微观粒子世界出现的大量新事物,使得经典物理学家们束手无策,经典物理学面临极大的危机。而在这场危机当中,诞生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彻底的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当今我们的现代物质文明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次物理学的大革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正如宏观物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微观粒子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讨论宇宙的发展、黑洞的演变一样,宏观经济学也不能脱离微观经济主体的特性去讨论投资,利率,资本积累等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运动。我们的研究可以在简化的前提下,抽象地去讨论宏观经济,但目前世界经济的复杂联系,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使得我们不能脱离微观经济基础去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首先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由一个个在外型,思想,行为上都不相同的具体的人的汇总,我们的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活动都是微观经济主体集体活动的汇总。我们可以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抽象和简化去研究宏观经济,但不能不谈微观基础而超脱的去求解宏观经济的答案。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边际革命’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革命”则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两者的发展却是基本上各自较为独立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完善。虽然“新古典综合”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完善的和不严谨的。

拉姆齐模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卓越的思想,自从它又回到主流经济学的领域之后,深远的影响了当今的经济学研究。该模型首先研究了经过了一定抽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建立了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微观基础之后,拉姆齐开始讨论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其行为的最优化的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的路径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投资、资本积累、储蓄的宏观经济的时间路径是如何受到微观经济影响的。所以,拉姆齐模型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过程中,确定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这种在微观基础之上,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路,使得现代的经济研究人员在研究问题时广受启发。而拉姆齐模型也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工具之一。

四:拉姆齐模型在数学方法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在数学方法上,拉姆齐模型采用了当时前沿的数学分析方法:变分法,来处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经济问题。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以积分的形式完成了对跨时效用函数的描述,从而较为精辟的概括了经济主体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效用的评价。这一方法被以后的经济研究人员在处理连续时间上的效用函数的评价时所广为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拉姆齐模型的效用函数采用了加法可分的处理方法,从而对连续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产生了很强的理论效果。但该模型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拉姆齐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函数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但后来的经济学家还是广泛的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指数贴现和加法可分一样都可以产生很强的理论效果。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人员对这两种假设加以拓宽,放松加法可分的假设导致更为复杂的动态,对指数贴现的时间偏好率差异的引入,以及对取决于效用的贴现率的引入,使得抽象经济更多的符合实际经济的状况。在对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效用函数的设定上,拉姆齐模型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拉姆齐在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长期动态分析中,采用了变分法对经济行为的最优化进行分析。在变分法被拉姆齐引入经济分析的数学工具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时,广泛的采用了变分法来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在拉姆齐模型当中,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是跨时的,消费者选择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的行为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况,而且还会依赖于消费者过去的消费储蓄行为。而变分法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首先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问题化为离散时间上的问题,并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最优方法,得出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最优条件。在这一过程当中,欧拉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拉姆齐采用变分法分析跨时最优行为以后,变分法在这一类问题中被广泛的运用,但目前更为广泛的被最优控制论所代替。最优控制问题和变分问题是等价的,一般的能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的问题都能用变分法来求解,但最优控制方法显得更为直观,虽然,在现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优控制方法逐渐地代替了变分方法的分析,但变分法在动态经济最优问题分析中的基础地位还是没有动摇。拉姆齐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经济问题所做的数学分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对后来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拉姆齐为了更直观的将经济最优路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采用了相位图来进行图形上的分析。相位图就是用坐标图形演示动态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可以将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直观的在坐标图形上演示出来。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复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直观的讨论动态经济变量的稳定性问题。

拉姆齐综合的运用上述方法于宏观动态经济的最优分析之中,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被后来者广泛的运用于宏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希得劳斯基对货币的研究成果,新古典主义对实际经济生产率冲击的讨论等等,以至于在许多宏观经济学的高级教科书里,拉姆齐模型总是处于前两章就要介绍的重要内容。

五:拉姆齐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之中,在经济研究领域内,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同时也必须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科学适应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拉姆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超脱了微观经济基础的简化形式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微观经济主体在利益和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如果能在一定的微观经济基础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似乎更能有说服力。另外,在我国的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定性研究方法历来处于主流研究方法的地位,但是,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很多问题却需要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在语言逻辑层次上讨论一个问题,能够清晰的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规律性,但如果能够加入一定的定量分析,则更能说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而且有些问题是语言逻辑难以描述清晰的,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适当的数理分析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拉姆齐模型在数学建模和研究思路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启示作用的。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向上多做探讨。例如,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但券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行为方式和利益目标上的差别,使得微观市场的结构必然影响到整个宏观金融市场的运作,并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撇开拉姆齐错误的效用价值论不谈,无论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西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理,研究范围包括消费者,厂商的均衡行为,储蓄投资,资本积累等。在宏观经济当中,人们必然要考虑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运动,如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出,消费水平,工资水平,资本存量如何变化。如果采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数学工具,用变分法,最优控制法等数学方法,则更能说明一些复杂的而非语言所能够解释清楚的变化过程。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研究人员来说,掌握适当的数学工具,适当的数学分析是有益的。

当然,拉姆齐模型也有糟粕和局限性所在。拉姆齐模型的抽象简化条件即是其分析问题的优点所在,而抽象简化本身又构成了局限性所在。如在该模型当中,人都是长生不老的,因而用该模型分析政府发行债券或讨论征税时,李嘉图等价的命题便会成立。但人并非长生不老,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李嘉图等价就很成问题。所以,该模型的许多结论只适用于该模型所规定的经济环境。另外,就该模型的价值论来说,是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主观唯心的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除去这些缺点而论,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和数学分析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蒋中一(美)[动态最优化基础]商务印书馆1999版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教育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

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热点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春节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未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独特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思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清晰多层次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力求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结合,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轨,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式学习改变大学学风,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作者:赵怡虹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庆.实证中的思辨———论经济类实验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2]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6

关键词:贵州;经济仿真;GDp;通货膨胀;失业率;预测

1概述

1.1研究背景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大数据时代有两个最重要特征: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海量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人类无法依靠个体的能力处理这些信息;二是人类的社会经济运行必须对海量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进行高速和有序化的处理,否则就无法使得全球化经济系统协调和稳定的发展。这就是说,整个人类,包括每个个人、家庭、企业、行业、政府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能够迅速地获得,以及处理全球化的海量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保证自己做出的局部决策是与全局变化协调一致的。

建立现代经济宏微一体化模型是经济学理论领域长期追求的最为重要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人类在有效的处理现代全球化经济活动产生的高速、海量和无序的动态经济信息有着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形象地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该项计算机软件技术发挥着一种类似人的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功能的作用,是一种使得人类能够高速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技术。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历史仿真的方式,在输入我国与贵州省2010-2012三年的微观经济数据的基础上,用宏观与微观一体化的SeD模型,仿真全国与贵州省2010-2012三年的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并以此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比较,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客观性;然后在完成以上基准效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用SeD模型预测2013年的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

1.4创新点

首先是理论创新,补充和完善了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定体系,主要补充了两个假定,一个假定是效用等级和劳动价值三个要素都是决定价值的主要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有一个等级序。即假定每一个人都先追求效用量的满足,然后再追求档次的提高,最后才追求劳动价值。第二,我们假定生产过程中产品效用等级(档次)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两个假定都非常重要。第二个假定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里原来没有这个假定,推论出资本主义很快灭亡。因为生产率不断提高,提高以后有过剩产能,实际上人类消费的产品的档次是可以提高的,提高以后可以消化很多新产生的产能。有了这两个假定以后,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学模型,基于微分几何的数学模型。

2SeD模型简介

现阶段的SeD模型是一个国家模型,该模型输入微观经济数据初值,便可以开始进行相关的经济仿真运行。在仿真运行过程中,人们可以模拟各种经济对象的运行状况,即可以模拟一个现实国家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具体地说,SeD模型拥有居民、企业、行业、市场、银行、证券、政府,等子模块。可以模拟成千上万个居民、42个行业、每个行业有上千个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一种特定的商品、每一种商品在同一时刻有4种不同的档次,相应地,也有42个不同的商品市场。SeD模型可以模拟以上所述的经济对象的每一天的物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变化情况。

本案例以2010年作为SeD模型运行的初始年,其中2010至2012年为基准年份。我们以这三年的输出结果作为效验模型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的基础数据,通过真实经济指标数据与SeD仿真数据作对比分析,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胀率、失业率宏观经济指标,以验证仿真系统的可信度及其科学性。

3基于SeD模型的仿真

在输入国家与贵州省统计局公布的微观经济数据(具体数据信息详见SeD模型输入数据预处理)进行模拟运算后,2010至2012年全国和贵州的GDp模拟结果如下:

由以上表可知,我国2010至2012年的GDp模拟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的误差率分别是2.45%、0.10%、0.94%;贵州GDp的模拟结果与贵州统计局公布的的GDp数据的误差率分别是1.04%、1.40%、2.89%。SeD模型仿真模拟的数据与国家及贵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平均误差率为1.47%。

4基于SeD模型的预测

在基准效验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即SeD模型在输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微观经济数据进行模拟运算后,使得输出的宏观数据(GDp)连续三年与国家、贵州省统计年鉴的2010至2012年的统计结果误差在百分之五以内的情况下,模型继续往下再运行一年,即运行到2013年,得到全国和贵州省GDp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为58.80万亿元,而预测的数据为57.58万亿元,误差为2.07%。同时,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贵州省GDp为0.8087万亿元,而模拟结果为0.7857万亿元,误差为2.8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真实值误差较小,所以我们的预测是较为准确。

5研究结论

完成在应用SeD模型的国家经济仿真的基础上,进行贵州省2013年整体经济仿真与预测的工作。我们的仿真结果与分析结论是:2013年全国GDp为58.80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0.09%,通胀率是5.07%,失业率是13.87%,基尼系数是0.36。2013年贵州省GDp为0.8087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18.02%,通胀率是5.07%,失业率是10.55%。通过以上仿真输出数据和SeD模型的其它相关的仿真输出数据分析表明,贵州省整体经济当前正处于经发展时期,同时也可以看出贵州省经济份额占全国排名倒数,总量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YSheffi,J.B.Rice.Supplychainmanagementunderthethreatofinternationalterrorism[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3,12(2):1-11.

[2]a.n.Berger.BankConcentrationandCompetition:anevolutioninthemaking[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4,36(3):25-29.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7

[关键词]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机制;拉姆齐模型

1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机制有效性评价机制

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是指政府以税收减免等为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更多地生产环保汽车,消费者更多地消费环保汽车,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普及创造有利、宽松的经济环境,使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局面得以改观,并最终实现绿色环境的形成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其政策主体是各级政府;政策对象是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消费者;政策目标是提高环保汽车率,促进绿色环境的形成和可持续经济的增长;政策工具是税收减免等。各级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在反复研究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并实施环保汽车税收政策后,其首先作用于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消费者,企业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与政府进行博弈,在达到双方的博弈均衡后,政府、企业或消费者将面对着一个最优的税收减免率,在此税收减免率下,企业开始生产或增加生产环保汽车,汽车消费者首选购买环保汽车,环保汽车数量由此开始增加,从而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可以看出,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发挥效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过程和政策效应由微观向宏观的传递过程。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不仅表现为环保汽车率和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与实际的一致性,而且还受政策科学性和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此,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政策的科学有效性、政策效应的有效性和政策传递机制的有效性。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应围绕这3个方面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从上述3个方面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还需解决非常关键的评价基准确定的问题。考虑到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效率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和效应传递过程,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状态也就是一个博弈均衡状态和一个经济运行的均衡状态。因而,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基准应取自于围绕该项政策而形成的政府与企业或汽车消费者的博弈均衡解,以及基于可持续消费这一经济变量的宏观经济均衡解。又由于库克曼模型给出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的博弈均衡解,拉齐姆模型给出了基于均衡的由微观到宏观的经济传导机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库克曼模型和拉姆齐模型来测算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基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期指标、实际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比较,全面完成该项政策的科学有效性、政策效应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任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机制如图1所示下载论文。

2拉姆齐模型及扩展研究简介

2.1拉姆齐模型

弗兰克·拉姆齐(F.p.Ramsey)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在他发表的《储蓄的数学原理》(《经济学杂志》1928.12)一文中,通过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对最优经济增长的分析,推导出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此模型被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即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拉姆齐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如下:

(1)假设。①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的生产,没有人口增长,没有技术进步,人是长生不老的;②商品生产的投入要素为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为Q=F(K,L);③产出品一部分用于消费C,余额部分用于储蓄S,储蓄增加资本存量K′,即Q=C+S=C+K′;④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效用为U(C),工作的痛苦用负效用V(L)表示,并定义两者之差为享乐程度a,即a=U(C)-V(L);⑤消费者通过消费或储蓄存在一个最大享乐程度B,其也被称为极乐。

(2)拉姆齐模型的构建:在上述假设下,拉齐姆认为,进行足够的储蓄以最终达到极乐或无限地近似达到极乐是2.2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

近些年,有关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从而为我们运用拉姆齐模型测度宏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提供了可能。目前,有关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成果主要有罗默的两期消费替代模型和两期闲暇替代模型、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经济增长模型。其中,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的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卡斯(Cass)和库普曼斯(Koopmans)把拉姆齐的消费者最优分析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式后,所构建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经济增长模型。其分析框架如下:

(1)假设:①厂商。第一,在经济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厂商,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F(K,aL),且其满足新古典条件和“稻田”条件;第二,厂商在竞争性要素市场雇佣工人、租赁资本,并在竞争性产出市场出售其产品;第三,厂商将劳动的有效性a的取值给定,a以g速率外生地增长;第四,厂商最大化利润;第五,由于企业由家庭所有,因此,企业产生的任何利润归于家庭。②家庭。第一,经济中有H个相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规模以速度n增长;第二,家庭的每一成员在每个时点供给一单位的劳动;第三,家庭总是将其拥有的、数量为K(0)/H的初始资本租借给厂商;第四,不存在折旧;第五,在每个时点上,家庭将其收入(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分配的利润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分配,以便最大化其终身效用;第六,设C(t)为t时每一家庭成员的消费,u(.)为瞬时效用函数,L(t)为经济总人口,L(t)/H为每个家庭成员数,u(C(t)L(t)/H为家庭在t时期的总瞬时效用。ρ为贴现率,ρ越大则相对于现期消费,家庭对未来消费估价越小。从而家庭效用函数为:

2.3拉姆齐模型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测度的适应性分析

拉姆齐模型是一个微观向宏观的经济传导机制,我们将拉姆齐模型引入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的测算,是期望依据微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来测算宏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

拉姆齐模型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测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主要是因为:

(1)拉姆齐模型测度指标与宏观层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标具有一致性。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中,消费可以是可持续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增长速度反映的是环保汽车等环保产品可持续消费的不断提高而引致的居民可持续消费的增长速度,或者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而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性,是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从而该模型的测度指标与宏观层次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标具有一致性,使我们很容易将该模型转化为宏观层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的测度模型。

(2)拉姆齐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测算,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劳动收入量即消费能力的,也就是说劳动收入的增长水平决定着可持续消费的增长量,而社会环保产品的普及与发展能极大地促进劳动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上所反映的就是微观经济向宏观经济的传递机制。于是,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来反映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的微宏观传递过程与结果,使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微观评价与宏观评价相衔接。

(3)拉姆齐模型和库克曼模型具有同样的基本假设前提。根据对两模型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出,拉姆齐模型与库克曼模型具有基本一致的假设前提,即完全信息假设。这种一致性,为这两个模型的有效衔接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与前提。

3基于拉姆齐模型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模型

该表达式为与库克曼模型相衔接、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反映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微宏观传递均衡路径的政策效应传导模型。

4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库克曼模型是微观博弈均衡模型,拉姆齐模型是政策效应传递模型。微观博弈均衡模型表明,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率受税收减征比率、潜在环保汽车量增长率、环保汽车需求弹性和政策目标关心度参数的影响。当潜在环保汽车量增长率、环保汽车需求弹性和政策目标关心度参数一定时,期望环保汽车量的增长就取决于环保汽车税收政策力度,即税收减征比率的高低。一般说,税收减征比率越大,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也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当环保汽车需求弹性较大,政府对环保汽车的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时,减税措施对促进环保汽车数量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当环保汽车需求弹性趋于零时,是否实施减税政策才会是不重要的。

政策效应传递模型反映了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宏观目标,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情况。该模型表明,期望可持续消费(环保汽车)增长率受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率、资本边际产品、即期效用函数的风险规避系数和贴现率4个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该模型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探讨消费的增长问题的。从社会产品的生产来看,社会可持续产品的增加必然会增加社会可持续收入,而从社会可持续产品的使用来说,社会可持续产品的使用构成消费和投资的内容,消费和投资从消费者角度就是一个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从而消费者就有一个跨期替代的问题。因而,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增长问题,而是一个可持续消费增长率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汤为本.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6).

[2]陈学彬.宏观金融博弈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卿定文,朱锡平.最优税收理论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评论,2006(4).

[4]吴卫东.论税收政策构成要素、功能范围及传导机制[J].当代财经,1995(9).

[5]顾六宝,肖红叶.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两种统计估算方法[J].统计研究,2004(9).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8

Cass(1965)和Koopmans(1965)将Ramsey(1928)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提供了内生决定的储蓄率。这一扩展允许更丰富的转型动态(transitionalDynamics),同时保持条件趋同的假设。然而,储蓄率内生化并没有消除长期人均产出增长率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

他们和Uzawa(1965)的研究完善了Ramsey经济增长模型,完成了基本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但由于缺乏与实际经济的联系,在70年代早期,即理性预期革命和石油危机的前夕,增长理论已不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家集中于短期波动的研究,主要贡献包括理性预期与商业周期模型相结合,改善政策评价的方法以及将全面均衡分析(CGe)应用于实际商业循环理论。

经过近20年沉寂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人均收入在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的巨大差别。收益递增、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技术扩散、干中学和外部性的论题成为新增长理论研究的中心。许多国家关于经济增长的大量统计数据的可获性,使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相互促进、不断更新、充满活力,吸引了不同领域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

以Romer(1986)和Lucas(1988)的著作为开端,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阶段。这些研究的动力是,认识到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极为重要的。最近的贡献的特征为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Romer(1086),Lucas(1988)和Rebelo(1991)的研究,是建立在arrow(1962),Sheshinski(1967)和Uzawa(1965)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他们仍没有真正地引入技术转变的理论。将研究和开发(R&D)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结合进增长理论框架开始于Romer(1987,1990)。aghion&Howitt(1992)以及Grossman&Helpman(1991)也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模型中,技术进步来自于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这种活动由事后的某种形式的垄断力量予以补偿。如果经济社会能不断产生新的思想,那么增长率就能在长期中保持正值。然而,由于与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创造相关的扭曲的存在,增长率和大量发明活动的结果将不会是pareto最优的。新的研究还包括技术扩散模型、对发明的分析与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进步率相联系,对扩散的研究则涉及技术跟随型经济模仿这些技术进步的方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另一个重要的外生参数是人口增长率。而新经济增长理论最近研究成果(Becker&Barro,1988;Becker,murphy&tamura,1990)就是通过将生育选择分析结合进新古典模型,从而使人口增长内生化。其研究结果与大部分国家的经验结果相一致。其它的模型还涉及考虑移民和劳动-休闲选择的增长模型中使劳动供给内生化。

战后,由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经济增长和发展现象,所以又发展出一套与微观经济学相互独立的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60年代以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厂商出现、交易费用的意义和产权的意义,又发展出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博弈论开始进入主流学派,它被广泛用来研究内生交易费用。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9

关键词:大数定律;小微企业;授信模式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2-0114-03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下称《规定》),首次把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数据显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占我国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38.7%,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占全国企业总数95%以上的小微企业创造着非常可观的社会财富,承担着不逊于大中型企业的社会税赋,并且在对外出口、活跃市场、创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此次《规定》的出台使得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和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

一、小微企业贷款难现状

小微企业通常通过互相赊欠缓解小部分的资金需求,或通过民间借贷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小微企业的决策与经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个人性,往往存在经营不规范或经营过程不透明等问题,缺乏可信度高的财务报表,商业银行无法判定企业的风险状况;二是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缺乏合适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存在较高的贷款违约风险;三是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具有“短期”、“小额”、“急迫”的特征,如果商业银行继续像服务大企业一样一单一单地服务小微企业,无疑会迅速增加银行的人工成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会遭遇到巨大压力。

二、基于大数定律的小微企业授信模式

大数定律要求银行(金融服务提供者)首先要研究小微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特点,并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先行规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介入相关小微企业,大数定律就会发挥有效的指挥棒作用,系统性风险会有效降低。基于大数定律,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现阶段(初期)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批量化、流程化和规模化”(三化),简言之,即以批量营销模式为主,坚持业务发展的流程化,以科学的发展原则和风险管理理念尽快实现业务发展的规模化。最终或长远的目标是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同成长,培育和输送出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并形成小微企业金融的差异化服务。

因此,在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的选择方面,应立足于集群项目进行批量开发的模式,并将集群项目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行业”。在此前提下,紧紧围绕“商业圈”、“产业链”及“供应链”(一圈两链)集群进行批量、系统性的开发和授信,这样更容易把小微企业金融做大做强。

(一)家居行业集群项下商户租金授信模式

模式背景及设计初衷:在家居建材行业中,如果经营商户租赁所在商城中市场管理方的商铺进行经营,单次租赁期限较短,且租金逐年/次上涨较多,假如市场管理方(出租人)计划一次性提前收取未来1-3年的商铺租金。并根据预交的限期给予经营商户不同程度的折扣回报,而银行又认可该家居商城集群,同意对商城中的经营商户进行小微企业融资授信,在市场管理方愿意对商户租金贷款承担全程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而且愿意为其保证行为另行提供其他“再担保”的条件下,银行可以进行两个不同性质的额度授信,即首先核定并给予家居商城内全部经营商户一个最高额授信额度(由市场管理方推荐其认可的经营排名靠前的商户,且单户租金贷款的额度不超过其新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的总租金的80%),另外向市场管理方给予一个相应的最高额保证担保额度,并通过银行与市场管理方签订相关法律协议的形式完成保证担保的法律程序。

该模式会达到以下目的:1、对市场管理方:通过租金贷款,可以一次性收取未来1-3年的租金,可以增加现金流,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2、对商户:商户拿到租金折扣,避免了以后每年度或每次签约时的租金上涨压力,经营成本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经营或租金交纳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3、对银行:优质经营商户的分散经营本身即是对整体项目授信风险的分散。而保证人即市场管理方愿意以不动产进行“再担保”,即对保证行为形成的最高额保证债务进行担保。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管理方的违约成本,可以促使其在推荐商户及进行保证担保行为时审慎谨慎,而且由于商城经营大多采取先由市场管理方统一代收经营货款、再向商户定期划转的结算模式,能够实际控制商户的经营资金流,通过对此部分现金流的相应监控,对银行及市场管理方自身的风险可以再次起到降低作用,附带地,银行就此可以顺利地开展网银、结算等产品的交叉营销,提高小微企业的综合贡献度。

在实际操作时,商户的贷款会直接划入市场管理方(出租人)的对公账户(按揭操作模式),商户可选择按月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还款,如果贷款出现逾期,作为保证人的市场管理方可以暂停与逾期商户进行内部货款结算,并有权代银行扣划逾期商户的结算款项,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对贷款商户而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此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三赢”模式,三方利益相互渗透,风险控制措施巧妙,可推广性较强。

(二)百货商超类集群供应链商户授信模式

此种模式的思路侧重于信用融资方式的运用。背景及思路是:针对城市主城区内大型的百货、商业街区及超市经营者(即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链涉及的小微企业,如其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容易产生经营现金流,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较快,属于与日常大众消费关联度较高、受经济周期或政策影响较小的行业,且其与核心企业合作期限较长、货款结算频繁(一般以周为频次,或者更频繁),经核心企业推荐,银行可以给予上游供应链的小微企业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融资授信,供小微企业进行短期资金周转使用。但一般均要求核心企业与银行形成金融合作关系,要求核心企业负有协助银行进行小微企业经营数据核实及贷款催清收等附随义务。当然,如果核心企业能够及愿意对其上游供应链企业提供保证担保,也可以考虑增加授信的客户范围及信用授信额度。

(三)产业链品牌核心企业下游一级商应付(预付)账款授信模式

基本思路及初衷:本模式主要是为解决知名品牌的生产或销售商与下游一级商之间货款结算的支付问题而提出。对于在当地或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要求核心企业推荐其认可的资信较好的商,并提供相应的保证担保,由银行在审核后向品牌商给予一定的融资额度授信,主要由商向核心企业支付赊销的应付账款,或者预先支付预付货款

使用。核心企业能够实际监控贷款及其用途。

本融资模式的优点是:在品牌及其范围事先已经调查确定的情况下,系统性风险已经预先得到了排查和降低,对“品牌生产-销售”环节而言,向商融资实质上是对核心企业融资,客观上有助于核心企业的做大做强,结果同样是三赢。但需要重点关注核心企业的经营及品牌的管理能力,以及品牌所处行业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和知名度。

三、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确定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且经营情况复杂,商业银行很难对每一个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评级和信用评级,不仅评级标准难以统一,而且商业银行人工成本也很难控制。不过,在大数定律下,小微企业平均贷款风险趋向于预期贷款风险,因此可以用小微企业的总体预期贷款损失率来代替每一笔小微企业贷款的预期损失率,这样可极大降低利率确定模型的开发难度。

商业银行要容忍小微企业比一般大客户稍高的贷款违约率,这是由小微企业的经营性质决定的。小微企业融资属于高风险业务,风险与收益应当匹配,高风险必然要求高回报。在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业务中,银行相对客户来讲处于劣势,没有平等的谈判地位,对于利率水平往往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小微企业授信业务正好相反,银行具有自主定价权利,其业务定价水平及收益回报应当明显高于一般的大中型企业业务及住房按揭业务。这就要求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时,收取稍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比大客户更高的风险,大量的小微企业有效客户也能在数量上分散和降低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风险。

大数定律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可由以下模型确定:

R=RCC+RoC+Rtp+ReL+RneL

其中R表示确定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RCC表示资金成本率,RoC表示运营成本率,Rtp表示目标利润率,ReL表示总体预期贷款损失率,用来代替单笔业务的预期损失率,RneL为非预期损失率。非预期损失主要考虑大数定律下无法对冲的行业、区域、宏观经济、贷款设计因素对小微企业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RneL可以表示为:

RneL=行业风险溢价+区域风险溢价+宏观经济风险溢价+贷款设计调整溢价

行业、区域和宏观经济风险溢价是指对由行业、区域和宏观经济因素导致的小微企业贷款组合无法对冲的非预期风险的补偿,贷款设计调整溢价是指由于贷款金额、担保方式、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不同导致的风险而采取的调整措施。

四、小微企业授信风险管控

一是注重前期市场调查和业务开发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在小微企业贷款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市场的调查,明确行业、区域、宏观经济等市场准入要素。不能照搬过去服务大中企业那一套信贷标准。在规划好调查内容、贷款利率确定方法以及贷后检查方法等重要内容之后,逐步试点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在银企合作中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逐步扩大试点内容和试点范围。

二是严格小微企业的准入标准,注重客户实际经营情况调查。对小微企业的调查应该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标准,总结起来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纳税报表为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理清企业的真实状况:二是以产业划分为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理清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理清真实的贷款需求;四是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准确评估银行授信风险。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篇10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iS-Lm框架;供给端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1004

一、问题提出

在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中,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成就。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冲击。由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所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近几年中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相比总是有所折扣。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理论与实务界出现了要求关注“供给端”(SupplySide),并将其运用于财政政策、结合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声音(孙建波、秦晓斌,2012;任寿根,2012;滕泰,2012;滕泰,2013)[1-2-3]。

供给经济学伴随着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共同翻开了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页。供给经济政策依靠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控制等手段,帮助美国实现了80年代后期的持续繁荣,走出了“滞胀”阴霾。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由撒切尔夫人主导的减税和私有化运动也同样获得了成功。但供给经济学自身似乎是实用化政策方针多于严谨的学术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和框架;也没有一种理论像供给经济学这样招致如此之多的攻击和辩论。

一些早期学者认识到了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并试图在原理论或宏观计量模型(如inteRLinK)中加入对“供给端”的考虑(Harck,1981[5];mundellandadams,1982[6];Klein,1982;marini,1987[7];torresandJohn,1989[8])[4-5-6]。而现代宏观理论通过建立宏观模型的微观基础,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考虑纳入微观个体面临的约束条件,部分解决了这一难题。Lucas[7-8]在新古典框架下考虑动态条件的数理化综述,有力地支持了供给经济学的相关主张;同时他回顾了美国50年的历史和数据,认为供给政策比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更为有效。然而Lucas[7-8]的综述模型也遭到了批判。笔者综合研究后认为,Lucas模型最大的缺陷在于其内生增长分析和拉姆齐框架存在的矛盾;同时Laitner[9]基于其模型的实证检验也表明,减税等刺激性政策对总体福利的改善效率很低,因此对政策的支撑力度不强。

笔者认为,一方面,经典的凯恩斯宏观框架,并没有完全失去其生命力,其成熟的实证模型和可操作性,对于政策实践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可在此框架下进行改进,加入对供给端的考虑;同时,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宏观计量模型中,以理论为基础,考虑税率对供给端的影响,对于提高减税效果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指导减税刺激政策,以及指导宏观管理政策从需求管理端转向供给端都很有意义。

二、模型构建

经典的凯恩斯主义iS-Lm框架中,只是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分析政策的效果,并没有考虑税收等宏观政策对供给端(Supply-Side)的影响。因此,在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加入宏观税负对供给端的考量是必要的努力方向。以下模型分析将借鉴以往模型在这方面的努力(mundelletal,1982[6];Klein,1982;marini,1987[7];torresandJohn,1989[8])[6-7],同时在其基础上增加考虑进出口等开放条件,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具体情形来设定模型。具体模型推导如下:

在经典凯恩斯主义框架下,首先考虑宏观经济恒等式设定:

其中,Y为当年GDp(国内收入),C为消费,i为社会总投资,G为政府消费,e代表净出口。由于中国在总体统计上属于净出口国家,因此e≥0。

其次是宏观消费方程的设定:

其中,α0为截距项,cy为边际消费倾向,t则是宏观税负(财政收入)。这里的消费是国内收入的可消费部分的函数,而可消费部分即是国内产值减去财政收入和用于出口的部再次是考虑供给因素的投资方程:

其中,i0为截距项,r为利率,ir为利率对投资的边际影响,ty为宏观税负,it则为税率对投资的边际影响。

这里的投资方程考虑到了税负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并且为负向。这一设定符合供给学派一贯的观点,即高税负会导致资本倾向于消费而不是进行再投资。同时税收方程设定为国内收入减去净出口的部分,也是考虑了中国税基的实际情况的简化设定,即为了鼓励出口往往实行出口退税的政策。

最后,这一模型中货币角度的恒等式参照mundell和adams[5]的原模型:

m=my·Y+m0-mr·r(5)

其中,m为货币发行量,m0为截距项,mr为利率对货币量的边际影响系数。

以上方程就构成了考虑供给因素和出口的凯恩斯框架下的简化中国宏观iS-Lm模型。下面对这一模型进行求解推导。

而根据式(5)可得Lm曲线表达式为:

r=m-my·Y-m0-mr(7)

由(6)和(7)两式可求解模型均衡点的解析表达。

若令Y′=Y-e,则由(6)和(7)两式可得:

又根据式(4)得:

从而由式(8)和式(9)可得财政收入对宏观税负的导数为:

可以看到由于本模型设定净出口的外部需求和政府消费为外生变量,因此在求导的过程中均被消去。按照供给学派的拉弗曲线的观点,在某一税负水平上财政收入对税率的导数为负,那么在该模型中,tty

化简即得:

上式即为提高宏观税负导致财政收入下降的临界条件。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实际意义,上式中最右边的不等号必然成立。

根据mundell和adams[5]的讨论,在经典的凯恩斯框架下推导财政收入与税负的反向关系条件时,所得结果并没有实际意义,即不存在拉弗曲线所假定的最大化财政收入的最优税率。但在考虑了供给端因素后,本文给出的开放条件下综合性iS-Lm模型中是可能存在最优税率的。同时,这一最优税率(临界点)也是可求解的,其解析表达式为:

ty=mr+irmy-mrctmrit·Y′(13)

当然,以上推导只是基于简化情形下的讨论,因此最优税率的解析结果对政策的指导意义,不及模型所揭示的弹性系数的方向和趋势性指导作用来得大一些。

三、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推导的考虑供给端因素的iS-Lm模型,以下将利用中国的可得数据进行实证验证。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数据整理,这里选取1990—2011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消费、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等数据根据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得;消费方程中由于对居民消费进行回归,因此GDp中除净出口和财政收入外,还扣除政府消费;投资方程和货币方程中,由于中国长期利率非市场化,因此市场化利率不可得,这里将两方程合并,使用自1990年起可得的m2数据,考虑投资对货币量、财政收入、政府消费以及宏观税负的关系。

基于数据可得性和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实证中本文将估计如下调整后的联立方程组:

以上联立方程中内生变量为Y、C和i,外生变量为G、e、t、m2和ty。由于内生变量个数等于方程个数,同时消费方程(15)和投资方程(16)都满足矩条件和秩条件,因此是可识别的。

使用Stata112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取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

首先来看宏观恒等式方程,这里所有系数都接近于1,且通过检验;截距项结果近似为零,且不显著。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近似为1,由此可见,宏观恒等式方程本身是符合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其次是消费方程,可以看到所有系数都通过检验,包括截距项也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拟合优度很高。从回归系数结果可以发现,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约为01800,这说明国内产值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提高作用为正向但效果有限;而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则达到了22600,说明政府的公共开支对于提高居民消费有显著作用;净出口增长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也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是吻合的;而财政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系数也是负向的,约为-06100,即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可能导致居民消费减少6100万元人民币。

最后是投资方程。这里仅有财政收入对投资影响的系数不显著,而总体拟合优度值为09980,依旧处于很高的水平。从回归系数来看,货币量对投资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放松货币政策或扩大信贷对投资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财政收入对投资的边际系数为正,且为10500,说明财政收入对总投资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政府消费项目对投资可能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对投资的影响系数却为负,约折合宏观税负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总投资就可能下降约1347亿元人民币,这与前文理论模型的设定是相符的。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前文理论模型的设定基本成立。但其中的一些特殊结果,也可能隐含着更多结论。譬如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总额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具有约两倍的乘数效果。这说明,提高政府采购对社会消费的即期传导作用十分明显。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的负面效果系数是小于政府采购系数的绝对值的。因此,依靠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对中国实际宏观政策操作在一段时期内可能依然存在一定的正面作用。

此外,投资方程中,财政收入对投资的促进为正、政府消费对投资项目具有不显著的正面影响,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政策依然具有一定效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空间可能已经非常有限。政府直接投资对于投资的促进作用可能已经到了“天花板”。同时,宏观财政税收负担水平对于投资的负面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需要警惕其负面作用的进一步扩大。

就模型估计的结果看,中国目前并未全面处于拉弗曲线所假定的“禁止性税率”区域,因此如果实行减税等供给端政策,可能导致税收下降或至少是税收增速下降。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就可以一直拘泥在需求管理政策的藩篱之中,而是必须开始关注供给端的问题了。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需求管理的政策在中国依然具有正面作用和执行空间,但其执行效果在促进投资等方面可能行将触碰到“天花板”,政策实施余地正在减小。

第二,宏观财政税负水平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负面作用明显,尽管目前可能还未进入十分严峻的“禁止性税率”区域,但其影响值得执政者警惕。

第三,净出口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影响系数不高,但贸易平衡发展已经不仅关乎国家发展,也关乎民生。

由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应当在需求管理政策依然具备余地之时,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之间寻求平衡与微调,在保证经济整体增速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减税等供给政策,释放微观经济活力和投资潜力。

第二,中国的政府公共投资对居民消费的正面作用显著,在关注民生方面要多下工夫,同时要开始实施平衡化的贸易政策,避免过度重视出口的政策损害国内居民福利。

本文的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下一步研究有两个可能方向,一是根据数据可得性,采用分地区、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二是从有微观基础的新宏观模型出发进行理论的深化。参考文献:

[1]孙建波,秦晓斌供给主义经济政策“空降”中国——梳理近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资本市场,2012,(9)

[2]任寿根新供给主义与中国经济科技含量[n]证券时报,2012-03-21

[3]滕泰中国经济决策应借鉴新供给主义理论[n]中国证券报,2012-12-03

[4]滕泰转型: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战略[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05

[8]torres,R,John,pmpotentialoutputintheSevenmajoroeCDCountries[J/oL]oeCDeconomicsDepartmentworkingpapers,oeCDpublishing,1989

[4]Sren,HtheSupplySideinapost-Keynesiantwo-Sectormodel[J]Journalofeconomics,1981,42(1):1-26

[5]mundell,CL,adams,JetheLafferCurve,aggregateDemandandaggregateSupply[J]nebraska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1982,21(1):13-25

[6]Giancarlo,mGpriceVariability,Supply-SidepoliciesandmonetaryRules[J]economica,1987,54(213):109-111

[7]Lucas,ReJrSupply-Sideeconomics:ananalyticalReview[J]oxfordeconomicpapers,1990,42(2):293-316

[8]Lucas,ReJrmacroeconomicpriorit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1):1-14

[9]Laitner,JQuantitativeevaluationsofefficienttaxpoliciesforLucas’sSupplySidemodels[J]oxfordeconomicpapers,1995,47(3):471-92

[12]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王苏生。经济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