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十篇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十篇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45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1

一、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原则

科学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监管的效果,为保证企业信用类别认定和监管的科学性,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部认定的原则。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信用监管工作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承担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之一。在社会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问责追究更加严肃的新形势下,对认定企业信用类别这项工作的定位,必须慎之又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不能囊括“天下”,必须从职能实际出发。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和应用是为监管工作服务的,企业信用类别认定情况,仅限于内部掌握,不能向社会公布。济南市工商局通过落实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细化,分清独立职责、为主职责和配合职责,将企业信用监管的定位严格限定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责范围之内,然后根据业务实际,设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确保不越位、不缺位,使企业信用监管的外延范围更加明晰,有效把握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总体方向。

(二)依法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同时,认定企业信用类别,必须在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分界点,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阶段以前的守法经营情况,以及在现实阶段以后的守法经营表现,这样才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对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握,避免主观臆断。济南市工商局在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把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立案处罚的情况,全部纳入企业的信用档案作为失信信息,并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罚种的轻重程度,确定企业的信用程度,为企业信用分类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三)统一认定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的具体职能部门很多,如果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都对企业信用类别进行认定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指定的内部职能部门,根据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承担企业信用类别认定的部门,不但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要具备综合职能,便于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及时把握。济南市工商局根据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企业按照工商所管辖区域,统一建立经济户口,实行经济户口属地监管的实际,明确规定工商所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部门,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实行归口管理,有效保证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统一性。

(四)动态认定的原则。企业的信用变化情况是具有动态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因此对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当设定一定的信用认定周期,依据企业在一定周期内信用状况的实际表现,对企业的信用类别进行更新。济南市工商局充分认识到市场主体信用变化的动态性,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周期为一年,企业最后一次违法违规满一年后,如没有新的违法违规行为,信用类别相应上升一个档次,反之,则降低一个档次,使企业的信用类别处于动态与静态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增强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客观性,使认定企业信用类别这项工作更加符合企业信用发展变化的实际。

二、企业信用分类指标设置

(一)企业信用类别的存在形式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服务的,因此,信用类别的存在形式也应当充分考虑日常监管工作实际,便于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灵活运用。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的过程中,将企业信用类别的划分列入经济户口信息的内容之中,在建立经济户口时,将企业的经济户口信息分为身份信息、优良信息和不良信息。其中,身份信息是企业信用分类管理的基础信息,主要是指企业设立登记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负责人、经营地址、组织形式、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期限等内容。优良信息是指企业在守信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荣誉,它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包括企业被工商部门以及挂靠工商部门的协会等对企业评先评优的情况,主要包括何时被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企业等内容。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企业违法经营的情况,它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企业违法经营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的情况。企业信用类别是基于上述三类信息基础之上,对企业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企业信用类别依托经济户口而存在,分为书式和机读两类,将企业信用类别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守信企业,用绿牌标识;B级为警示企业,用蓝牌标识;C级为失信企业,用黄牌标识;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用黑牌标识。

(二)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具体指标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实施的行政处罚罚种包括:警告、责令改正、责令停止销售、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这些罚种的轻重程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企业违法情节的轻重与信用程度的高低应当是一致的,一个企业违法行为发生率高,其信用程度必然低,认定企业的信用类别必须以这些罚种实施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济南市工商局在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时,根据实际,分别适用以下指标:

1、守信企业的认定条件。守信企业主要是一年内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企业,其中包含一年内未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且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挂靠工商部门的协会等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企业荣誉的企业。

2、警示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一次(含一次)以上、三次以下(含三次)警告、责令改正或者责令停止销售行政处罚罚种的企业。

3、失信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三次以上(不含三次)警告、责令改正或者责令停止销售行政处罚,或被处以一次(含一次)以上、三次以下(含三次)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没收非法财物行政处罚罚种的企业。

4、严重失信企业的认定条件。主要是指一年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以三次以上(不含三次)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没收非法财物行政处罚;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企业。

(三)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具体方式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当前企业总量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任务加重,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靠工商人员人工对照条件逐户认定显然是不现实的。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研究开发经济户口管理软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相关的处罚决定书归纳为便于输入、查询和微机识别的简短语言文字信息,输入企业的电子经济户口,由管理软件自动识别信用类别,使企业信用类别的认定时刻处于滚动更新的过程中,有效减轻了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工作量,使认定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的应用

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信用监管这种外因的作用力,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内因发生变化,激励企业守信经营,最终实现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标本兼治。因此在监管工作中必须实行有利于促进企业守信经营的宽严有别的监管机制。济南市工商局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中根据企业的信用类别实施以“强化、弱化和转化”为特点的动态监管,对信用状况发生变化的,在监管力度上则相应的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确保了监管能力的用足用活,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

(一)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

对守信企业除专项检查、根据申诉举报检查外,每6个月进行一次回访;对获得荣誉的守信企业,年检验照时给与免检待遇,申请办理工商行政管理相关事宜,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对企业获得荣誉的情况通过有关媒体或其它适当方式公开,重点向消费者推介。例如去年抗击非典之初,为确保公共消费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济南市政府要求实行消毒液、消毒器械指定销售。济南市工商局便责成142个工商所对各自辖区的机关经营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筛选,150家守信经营单位名单如期公布,深受市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同时守信企业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二)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

对警示企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后2个月内进行回查;除专项检查和根据申诉举报检查外,每3个月进行一次日常检查。

(三)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

将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后,通过媒体曝光违法经营行为,一个月内回查;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随时进行日常检查、巡查。

(四)建立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

对严重失信企业每半个月一次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回查。于责令关闭的,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吊销公告,并实施后延监管,检查是否停止经营活动,以及有无新的违法行为。如:去年以来该局对6家从事“抵押销售”金融诈骗的公司、用“消费储值”的方式欺骗消费者,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的众旺公司等企业入严重失信企业,密切监控其经营动态,及时向上级报告,引起上级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了违法后果的扩大蔓延。

四、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方式

企业信用监管涉及面广,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必须针对企业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管方式,才能够增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效果。济南市工商局在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落实监管责任。为增强工商执法人员强化日常企业信用监管的责任心,济南市工商局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过程中,把信用监管的任务全面落实到基层,使工商所明确了监管的对象和信用监管的责任内容,并细化落实到内勤服务室、市场巡查队和监督检查队三个内设机构以及各位经济片警,形成了片区管理、守土有责的格局。

二是强化市场巡查。对辖区内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由经济片警按照管辖区域和信用分类监管确定的监管巡查频率,强化日常监管巡查,随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将查办违法违章案件情况随时录入企业的“经济户口”,充实不良信息的内容,促进企业信用类别的不断更新。

三是强化行政指导。在对企业进行日常巡查监管的过程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守信经营意识,充分运用警示、预警等行政指导手段告诫企业守信经营。针对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实际,督促企业加强商品质量内部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在商品流通企业中建立质量查验、特殊商品进货报告、不合格商品退市、商品质量承诺四项制度,促进了企业信用自律水平的提高。

四是开展“争信”活动。立足职能实际和指导各级协会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活动、文明诚信个体私营业户评选活动、消费者满意单位活动等,通过开展活动,增强企业的守信经营意识,营造了守信经营光荣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部门协调。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对工商行政管理信用监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例如:今年,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提高商业企业的信用水平,该局积极争取农业、质量、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会签文件的形式明确分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有效促进了商业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保障机制

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济南市工商局通过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为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明确属地监管职能。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实行小局大所属地监管,在推行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的过程中,把工商所作为区域监管的主体,既可以依照《工商所条例》的授权行使职能,也可以受市局、分局的委托行使《条例》授权以外的职能。使工商所能够以分局乃至市局的名义,对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处理,为工商所履行区域监管职能提供支持和保障。为避免各级工商机关对市场经营主体重复、交叉检查,实行了案件调查备案制度。除工商所按照区域经济监管责任制履行日常监管职能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范围内的案件调查,必须先到调查对象的所属工商所备案。对同一违法主体及其行为的调查,不得重复备案;对超越职责范围的调查,拒绝备案。

二是建立完善“经济户口”。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经济户口”,确保“经济户口”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将市局和分局掌握的市场主体综合信息统一整合传输到工商所,经市局和分局登记新设立的经济主体信息及时传输到相关分局,再由工商所认领,由其全盘掌握辖区市场主体的身份信息、监管信息和信用状况。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过程中,济南市工商局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如《济南市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暂行规定》、《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暂行办法》等,对信用分类、信用监管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制定其它各类工作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增加有利于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条款,如去年该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了《促进环境优化服务保障发展四项二十五条措施》及其《补充意见》,其中就明确规定:对获得当年度市级以上“守合同、重信用”、“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私营企业”称号,已列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诚信体系a类企业的,只要企业提交相关荣誉证书和年检材料,即免予审验并免收年检(或贴花验照)费,直接加贴年检标识。

四是提高办案质量。对市场主体依法实施处罚,并将处罚的情况及时列入企业失信信息的内容,是认定企业信用类别的根本依据,为确保认定企业类别的公正性,济南市工商局一方面抓好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从严治队,规范管理,全员培训”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兴局”战略,深化培训制度改革,变应急型培训为素质型培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每月一法、以案说法以及集体审案、以审代训、案例交流等活动,深入推行执法资格制度,确保办案的公正性。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2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的时间,区工商局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对今年以来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下步的工作做出部署,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下面,就当前全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我讲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在国家实行调控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围绕“奋力跨越争进位、富民强区快发展”的奋斗目标,狠抓工作措施落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可以说,我区经济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这是与工商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的。肯定成绩的同时,工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工作中牢牢抓住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新时期工商工作的主题,用严格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用规范管理营造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用诚信服务营造执法为民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工商的职能作用,为我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政府管理经济也将逐步转向加强宏观调控、监督市场运行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上来。因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将更加重大,作用也更加重要。其次,由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要与国际监管方式接轨,发展环境和经济体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对市场的监管形式,全力营造有利于我区扩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市场环境。第三,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并明确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搞好综合整治。为此,全区各级各工商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长期任务。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来,工商部门根据区政府和上级机关的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并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建设,整治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我区某些地方和领域经济秩序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全区各级工商部门要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进一步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一)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切实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按照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重点开展好儿童食品市场、“双节”期间食品市场的集中整治活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违法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在我区发生。二是抓好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通过工商部门及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我区著名商标有了大幅度增长,品牌的创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单凭创品牌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商标侵权案件,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商标案件和涉外商标案件、侵犯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集体商标专用权案件、非法印制及购买使用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违法案件。同时,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抓好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工作。要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重点加强粮食收购主体、收购行为和陈化粮的监管。要坚决严厉打击走私贩私、违法拼装汽车、摩托车、虚假广告和合同欺诈等不法行为。整治工作要不断探索长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重点抓创新监管机制,积极推行“属地监管责任制”、“市场巡查制”、“市场预警制”等制度,实现市场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型向规范化、由单向监督向双向监督的转变。在市场监管中,要着眼于事前教育规范,发挥好行政指导的作用,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在落实市场开办者、经营者责任方面,重点抓好法制、诚信教育,积极开展“做诚信业户、创文明市场”活动,对严重违规的经营者,实行“市场退出”等制度。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方面实行多措并举,把名牌进场、厂家进市、品牌专营作为集贸市场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总经销、总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鼓励业户走专营专卖的路子,以现代流通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档次。

(二)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注册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要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积极抓好“工作提速”,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发展。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工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建立和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要以开展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商品检测力度,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打造“诚信”这个品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全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推进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健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要以“经济户口”为基础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监管。要继续深入开展“守信用重合同”活动,特别是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参加这一活动;要利用已有的档案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管理的规范化;要积极探索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好的企业予以鼓励。

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服务

首先,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落实好己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清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为民营经济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其次,要积极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要支持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入到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搞好服务,为企业改革改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要积极帮助企业探索发展的新途径,支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培育、支持和引导,提升市场档次。我区市场的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工商部门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职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工商部门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市场规划,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全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搞好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同时,要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实施《区城区农贸市场专业规划》,加快农产品市场的改造和提升,搞活农产品流通。第四,要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创新招商形式和方法,认真总结赴浙江考察和招商工作的成功经验,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实,确保招商引资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对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要早准备、早动手,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投资,加快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学习,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否担当起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干部队伍,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要加强学习。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宗旨,搞好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尤其要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加强《行政许可法》学习,结合工商系统实际,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执法监管,培养造就适应新时期市场监管执法需要的人才队伍,提高执法水平。

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最关键。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各级班子培养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要加强队伍教育整顿。要结合省工商局开展的“行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开展的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继续开展基层工商所“岗位达标”活动,使全系统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法纪观念、执法水平和执法形象上有一个大的改观,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要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执法模式。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工作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促进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近年来,全区工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执法工作改革,在抓好基层所硬件改造同时,积极搞好“三优”创建工作,实行“经济户口”和微机收费等,加大政务公开和执法力度,工作卓有成效。下一步要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小局大所”的监管执法新模式,通过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进一步促进工商所综合监管效能的发挥。

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党委、政府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特别要切实帮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把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好、管理好。工商部门要始终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三个不变”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请示,自觉承担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努力工作,热情服务,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区委、区政府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3

一、沈阳解放区开展工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解放前夕沈阳严峻的经济形式。由于的腐败统治和战争的影响,解放前夕沈阳工商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工人失业。据统计,除部分军工厂进行生产外,429个民用工业工厂开工者只有54家,到1948年6月,减少到40来个。至于私人经营的工厂,因原材料不足,电力缺乏,绝大部分处于停工状态,大批技术人员流落街头,当小贩为生。商业交易也陷入停顿,1948年底沈阳大小两万余家商店,只剩下七千家,留下来的小生意人紧闭铺门。经济走向崩溃,给沈阳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失业人员数量巨大,全市生活赤贫无靠者达49万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二)缺乏工商管理工作经验。随着愈来愈多地攻占中心城市,缺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没收商店,向商人派款,部队、民兵、民夫与后方机关乱抓物资、乱搬机器使工商业受到致命破坏;不能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笼统地提出由工人、贫民当家,工人武装及翻身报仇等口号在城市引起恐慌。这些行为违犯了党的城市政策和工商业政策。

(三)敌人的破坏。战后沈阳至少有5000名左右的战俘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城内还潜伏了大量的特务,他们搞破坏、散布谣言,严重影响沈阳解放区的工商业秩序。

二、沈阳解放区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中共中央东北局制定了《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下称《指示》),为党在城市解放区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提供了指针。《指示》分析了违反城市工商业政策的各种情形及其严重危害,规定了保护新收复城市的基本政策。《指示》要求必须在全军上下普遍进行城市与工商业政策的教育:攻城部队对一切公营企业、银行、市政机关、医院、学校、仓库及私人企业、商店等均无没收之权;后方党政军民机关一切县以上机关均不得派人到新收复城市购买物资或做生意。有破坏城市与工商业政策者,随时调离并给予处分;当地党、政、农会,尤其是城市近郊县区组织应教育农民,非经批准不得入城抓人、捕人及没收物资,等等。《指示》规定在新收复城市实行短期军事管理制度,军管取消后,将权限移交当地市委、市政府。1948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了东北城市工作会议,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经济政策,即: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依靠并发展合作经济,扶助与改造小商品经济,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禁止与打击有害于国计民生的投机经营。这些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东北地区的领导对城市经济的管理思想达到一个新水平,对后来的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决当时沈阳城的小市场骤增,影响金融、物价、交通和治安问题。沈阳特别市政府于1948年11月29日颁布了《沈阳特别市整理摊贩游商办法》,指定了15处经商地点,商业局、公安局及各区配合行动,分门别类地安置了5万余小商小贩。1949年3月21日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所有公私营工商业均需到工商部门申请登记,按照政策法令积极生产经营。这些法规的公布和贯彻执行,保护了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了工商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违法经营。

(二)建立具有工商管理职能的政权机构。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是最高机关,下设经济、财政、后勤、铁道、政务等五个处,以及市政府、公安局、办公室、卫戍司令部。其中,经济、财政、市政府等几个部门均具有工商管理职能。在市政府的直属部门中还设有商业局,商业局内设行政科,负责管理私营商业和摊贩。沈阳解放区的各职能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工商管理职能,使沈阳解放区尽快恢复了工商业秩序,城市经济生活迅速走上正轨。1949年7月25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工业局和商业局合并为工商局,作为沈阳市人民政府的直属职能部门,沈阳市工商管理局正式成立,肩负起维护经济秩序的重任。

(三)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生产经营。一是宣传政策、稳定人心。针对沈阳工商业停工歇业的状况,军管会各职能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反复地、普遍地宣传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宣传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帮助工商业者解除顾虑。还召开了有120余位工商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讲解政策,解答问题,消除隔阂。二是解决劳资关系问题,促进复工复业。在宣传保护工商业政策的同时,军管会各部门深入基层,召开工人代表座谈会,倾听工人群众的意见。通过举办训练班,办工人学校,反复阐明“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在工人中举办缩短工时的竞赛,希望从缩短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人手来同时解决工人运动、工资制度和工厂管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沈阳工商业迅速恢复了生产经营。

(四)打击投机整顿市场稳定市场物价。刚解放的沈阳面临着恶性通货膨胀,投机活动猖獗,打击了工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严重地影响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军管会各部门密切配合,运用行政力量和经济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稳定粮市供应。为了遏止物价的剧烈波动,沈阳解放以后,军管会调集了所有能够调度的汽车抢运粮食进城,每天有大约3000到5000辆大车投入其中,一天就运粮2000吨,有效地缓解了市场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二是明示物价。为了避免投机商趁机抢购、本地商人将物资收藏起来以及物价先落速涨的现象,军管会公布了靠近沈阳解放区,哈尔滨、吉林、开原、安东各地物价,同时公布沈阳百货公司买卖货物的价格,使商人对物价有所准备,敢于开市买卖。三是通过商会、同业公会等组织,召开私营工商业者座谈会,宣传解释党稳定市场物价的决心和有关的方针政策;警告投机分子,停止投机活动;号召私营工商业者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正当的生产经营。反对投机活动。

(五)积极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保障沈阳人民的正常生活,军管会规定旧职员均按原有职务照常上班;政权部门只换厅长、局长等少数领导;工厂、企业等只派去军事代表;对职员、工人一律发给生活维持费10万元。商业局还收买一部分物资,以解决贫民生活与市场货币问题。同时各部门紧密配合,使沈阳很快恢复了水、电、交通,学校也大多复课。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生产热情,他们把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化作了冲

天的干劲,忘我劳动,努力增加生产,支援前线。

三、沈阳解放区工商管理工作对当今工商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在沈阳解放区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范例,充分证明我党不但能管理好农村,同样也能管理好城市,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所预言的“共产党即使占领城市也不能管理好城市”的谬论,在我党领导城市工作的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工商管理工作。沈阳解放区的红色工商史表明,从实际出发,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今天,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手段的改革创新,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创新能力,鼓励基层发扬首创精神,不断发现、总结、推广创新经验,由此才能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三)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一部沈阳解放区的红色工商史告诉我们,只有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使行动更加自觉。展望未来,工商管理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但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我们只要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的转变思想观念,就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工商管理工作新局面。

(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工商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今天,工商机关应该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依法履行职责体现出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工商部门应该当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行政执法者。

(五)紧密结合实际发挥工商管理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党紧密结合沈阳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和水平,从沈阳市情出发,通过创建红盾文化、打造规则工商、营造诚信环境等一系列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化解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营造北方最佳的投资环境,为加速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六)加强工商机关的干部队伍建设。沈阳解放区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是与干部工作得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加强工商机关的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加强思想建设,学习政治理论,现阶段要努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努力强化干部的是非观念、大局观念、责任观念和效能观念,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提高干部工商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纪律作风建设,打造出一支勤廉高效、文明和谐的工商管理威武之师,为市场经济秩序保驾护航。

沈阳解放区的红色工商史,充分体现了工商机关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红色工商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地取得胜利。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永不懈怠的探索勇气,开拓奋进,扎实工作,红色工商精神将为工商机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实践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林可行:决战沈阳一解放战争档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2.珠文轶:《进城・1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战斗在黎明前的沈阳》1982年版。

4.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沈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陈云传》、《陈云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余建亭:《陈云与东北的解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4

据调查,我区个私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个私企业规模日趋壮大。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大、企业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个私经济的扶持力度,一批个私企业规模日趋壮大,至*年*月底注册资本*—*万元有*户,是*年前的*倍;*万元以上有*户,是*年前的*倍。如:*实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是*亿元。二是企业组织形式日趋科学化。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均属自然人企业。出资人要承担无限责任,而有限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为规避风险众多个私企业则选择有限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既便于企业发展,又具有管理的科学性。三是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从事产业企业分布数量来看,目前私营企业中一、二产业增幅较平均,第三产业增幅较大。私营企业第一产业*户,占总户数*.*%;第二产业为*户,占总户数的*.*%;第三产业为*户,占总户数的*.*%,数据表明*.*%的私营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而仅有*.*%私营企业分布在第一产业。符合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服务业强区的部署。四是管理水平趋向规范化。绝大多数私资企业由过去家族式管理向外聘人员管理转变,有的私营企业还采取微机管理方式。如:“农家小院”餐饮店,随着企业的发展用高薪聘请了*名管理人员专门从事酒店管理。

五是吸纳的下岗、待岗人员大幅增加。个私企业成为解决我区就业人口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据调查我区个私企业从业人员中*%以上是国有企业下岗和待岗人员,新增就业人口的*%以上被个私企业安排就业。全区个私企业共吸纳下岗、待业、就业人员*名;各安排农民工就业

*万余名;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近两年,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特别是新《公司法》实施后,进一步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极大鼓励了投资者的热情,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方人数增长迅速,实有户数增长迅速。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个私经济扶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如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产业限制、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和取消部分税费等,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加之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投资环境,对个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鼓动作用。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工商业的优惠政策,激发了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特别是去年我市推出全民创业后,我区的私营企业首次突破*.*万户、个体户首次突破*.*万户。管理部门依职履责,特别是工商部门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专项整治力度加大,一些无照户得到了规范。个私经济的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财政收入新增长点。个私经济的发展既解决了城乡居民就业又稳定了社会。

二、*区个私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年*月*日,*区共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较上年同期增长*.*%,其中,个体工商户*户,占总户数的*%,比上年同期增长*%;私营企业*户,占总户数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其它企业*户,占总户数的*%,比上年同期增长*.*%。从业人员*人,投资者人数*人,注册资本*万元。其中,*万元以下*户,较上年同期增长*%;*—*万元*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万元*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亿元*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亿元以上的*户。*年上缴税收*.*亿,比上年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不审天下之事,难应天下之务”。*个私经济的发展虽然近两年比较快,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规模也不够大,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高度集中,结构单一,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表现为:

(一)个私企业规模较小。近几年我区个私企业总量有*万多户。但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和大的支撑项目较少,服务业产业链和集群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缺乏重要依托,特别是物流、创意等产业群还未形成,更缺乏在全市有影响的商业圈和市场群,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如:我区注册资本在*万以上的企业只有*户,不到总户数的*%。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不快,传统产业多,劳动密集型多,科技含量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不够平衡。优势产业支撑作用尚不突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不够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个私经济发展需求;现代服务业中餐饮业、美容业占绝大多数,较大型的外资服务企业较缺乏;创意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偏低,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企业自有积累不足,融资困难、后续发展资金不足,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加之少数企业信用缺失,社会诚信体系又不健全,造成融资困难。

(三)企业自身守旧。绝大部分个私企业主思想陈旧落后、素质低下,限制了个私经济的发展。全区个私业主和管理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足*%,文化素养、思想品质素养普遍偏低。表现在发展的思路不明确,做做看看,没有什么长远规划。经营上不文明,违法违规多,甚至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则满的思想,缺乏求大富的信心,停留于谋生层次,未把自己所干的事当作事业来做,缺乏远大志向。经营者素质和人才问题制约着个私经济发展。

(四)管理意识、管理水平落后。有的私营业主,敬业精神强,除了具有老黄牛的精神外,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理念,即使一些已具规模的私营企业,也是停留于家族式经营、家族式管理,谈不上集约化的经营,现代化的管理,更谈不上企业内部成立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

(五)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集合度不高。*地区服务业中,传统的餐饮服务业比重较大,生产业比重过低、且分散。加之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以及住宅用地混杂,个私企业见缝插针经营。产业联度不高,各类工厂相互交织,产业互补性不强,主体行业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协作体系,更未形成产业链,制约了个私经济的发展。

(六)个私企业抗风险能力低。我区个私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总体规模小,注册资本小,资金积累不雄厚,抵御风险能力低。基本上是天天有企业开业,也天天有企业歇业、停业。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个私企业普遍感到生意难作、生存困难纷纷关门停业。仅今年第一季度私营企业歇业、停业*余家、个体工商户近千家。

四、对个私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就当前而言,影响*个私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解放不够。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不消除,发展就无从谈起。为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抢抓国家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机遇,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着重解决普遍存在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政策放宽程度不够、体制活力释放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够的问题。作为个私企业业主就要敢于“冒尖”,敢于办大事、创大业,摒弃小富即安的经营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商业信用,坚决打破条条框框的桎梏,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只要法律政策没有命令禁止的要大胆试、大胆闯,以发展论成败、论得失。

(二)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模式上有新突破。按照区委、区政府建立现代服务业强区、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的发展理念。*个私经济的发展,要把提升品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道路。以扩容增效、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为重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调整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现代物流、信息中介、文化旅游、房地产行业和创意行业。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着重引导个私经济向外向型、科技型、加工型企业发展。特别要加大沿江商务圈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天地、马哥孛罗大酒店、和路易.威登、金凰珠宝等名品名店的示范带动效应,吸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扎堆发展。按照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盘活沿江有量资源,有效腾退置换相关沿江房产,为高档酒店、创意产业、商务商贸的入驻发展提供良好载体。积极发展黄孝河路、车站路特色特业街区,扩大京汉数码特色经济带,提升香港路、澳门路、台北路风情特色和商贸、金融、证券信息、文化娱乐等特色街区经济,拓展特色餐饮酒店品牌。如:*、*、*、*等一批名优餐饮品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餐饮优势。以选准产业重点、发展优势行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都市加工生产配套产品为基础,以专、精、新为发展方向,提高与大企业、大市场配套的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技孵化器等附加值产业,积极实施堤角都市工业园扩园规划,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围绕我区制造业优势产业,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引导现有企业积极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如:*电器、*珠宝、*日报印务中心、*药业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必须在服务上有新突破。市政府去年提出“全民创业”的要求,是政府部门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年又提出为“服务企业年”的新举措。总理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更要在服务企业上做文章。要认真落实六项服务举措,建立企业联系点,对*家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一是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减轻负担,支持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性的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注册窗

口要大力实施“市场准入畅通工程”,切实改革登记体制,继续简化登记手续,简化审批环节,在政务中心登记服务窗口设立“绿色通道”;放宽投资主体、放宽出资方式、放宽出资额时间、放宽名称登记、放宽前置审批、放宽营业场所证明材料、放宽经营范围等。开通“直通车”服务,压缩办理事项审批时限,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营造便民、高效的办事环境。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把优化环境当作促进个私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实行“并联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管理环境,政府各部门都要以人为本、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引导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延时服务和预约服务。大力开展网上登记和网上年检,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注册审批、登记年检等业务。三是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提高为个私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个私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私营企业的桥梁纽带;是服务会员发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社会中介组织。协会要把政府关注、社会关心、会员关切的问题作为协会工作的重点,把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广大会员开展法规培训、业务洽谈、招商引资、对外参展等活动。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创新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必须在监管上有新突破。停收“两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得力措施,既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促进个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强化市场监管执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商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把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统一起来。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行政效能。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5

边界地区县市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的调研报告

《省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湘北门户”的**市,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边界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笔者于近期对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县市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我省同处边界地区的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借鉴外地经验,发挥边区优势,推动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总结,我发现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较富。20xx年,**市和修水县分别实现财政收入8.2亿**5.5亿元,并且,主要是来自于地方的工业税收。而**市同期财政收入仅为2.96亿元。二是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快。20xx年,**市和**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56亿元,上缴税费分别为4.35亿**1亿元,上交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和3家。而**市仅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费只有0.4亿元,上交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也只有1家。三是企业信贷投入相比较大。**市和修水县20xx年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9亿**28.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2亿**10亿元,其中9成以上都投放到了中小企业。而**市20xx年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为8.6亿元(20xx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3.3亿元,新增贷款为零),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仅有1.4亿元。四是经济发展环境相比较优。**市自20xx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县实行了全县中小企业“一卡制”收费,修水县对中小企业的证照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而**市虽然大力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年度考评一直位居**市的中等。

笔者认为,我省边界地区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邻省边界地区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在发展理念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都十分重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由省社科院或综合性大学负责编制,还聘请第三方专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善于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做好支柱产业发展文章。比如,**的旅游业、**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修水的钨矿产业等都成为了全国很有影响的产业。在行政效能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在实行“县财省管”的同时,均实行“乡财县管”,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性支出。同时,这些县市早在3年前就实行了县(市)委书记由省委直接任命。特别是**市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修水县委书记还进入了**市委常委班子,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在优惠政策方面。邻省对其边界地区县市的政策支持都相当明显。比如,**省在20xx年和20xx年连续两年下发了支持省际边界县市优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税收、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其省际边界城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市、县也有较多的资金配套,这一扶持政策使不少中小企业受益,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平台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各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也较为健全。比如,**市有花旗银行,**市有商业银行,修水县早在20xx年就组建了村镇银行,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研究,结合**实际,要实现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着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在实现县财省管的情况下,边界地区县市要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要理顺工业企业管理机制,整合工业管理行政资源,形成由主管(县)市长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工业管理新格局。二是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省际边界地区县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财政、税务、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要予以政策倾斜。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奖励力度,着力完善涉农贷款奖励制度,促进代币信贷合理投放。三是要大力构筑企业融资平台。边界地区县市要尽快组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源头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外资商业银行或组建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是要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整治社会信用,加大金融生态城市和信用乡镇、村(社区)创建力度。要尽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清收、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以及金融胜诉案件集中执行等工作,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根本性好转。要规范融资评估和中介行为,降低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成本,扩大信贷需求。要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坚持科学招商引资,大力倡导“回归经济”,促进边界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6

《省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湘北门户”的**市,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边界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笔者于近期对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县市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我省同处边界地区的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借鉴外地经验,发挥边区优势,推动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总结,我发现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较富。XX年,**市和修水县分别实现财政收入8.2亿**5.5亿元,并且,主要是来自于地方的工业税收。而**市同期财政收入仅为2.96亿元。二是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快。XX年,**市和**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56亿元,上缴税费分别为4.35亿**1亿元,上交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和3家。而**市仅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费只有0.4亿元,上交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也只有1家。三是企业信贷投入相比较大。**市和修水县XX年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9亿**28.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2亿**10亿元,其中9成以上都投放到了中小企业。而**市XX年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为8.6亿元(XX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3.3亿元,新增贷款为零),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仅有1.4亿元。四是经济发展环境相比较优。**市自XX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县实行了全县中小企业“一卡制”收费,修水县对中小企业的证照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而**市虽然大力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年度考评一直位居**市的中等。

笔者认为,我省边界地区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邻省边界地区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在发展理念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都十分重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由省社科院或综合性大学负责编制,还聘请第三方专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善于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做好支柱产业发展文章。比如,**的旅游业、**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修水的钨矿产业等都成为了全国很有影响的产业。在行政效能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在实行“县财省管”的同时,均实行“乡财县管”,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性支出。同时,这些县市早在3年前就实行了县(市)委书记由省委直接任命。特别是**市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修水县委书记还进入了**市委常委班子,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在优惠政策方面。邻省对其边界地区县市的政策支持都相当明显。比如,**省在XX年和XX年连续两年下发了支持省际边界县市优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税收、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其省际边界城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市、县也有较多的资金配套,这一扶持政策使不少中小企业受益,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平台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各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也较为健全。比如,**市有花旗银行,**市有商业银行,修水县早在XX年就组建了村镇银行,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研究,结合**实际,要实现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着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在实现县财省管的情况下,边界地区县市要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要理顺工业企业管理机制,整合工业管理行政资源,形成由主管(县)市长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工业管理新格局。二是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省际边界地区县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财政、税务、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要予以政策倾斜。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奖励力度,着力完善涉农贷款奖励制度,促进代币信贷合理投放。三是要大力构筑企业融资平台。边界地区县市要尽快组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源头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外资商业银行或组建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是要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整治社会信用,加大金融生态城市和信用乡镇、村(社区)创建力度。要尽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清收、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以及金融胜诉案件集中执行等工作,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根本性好转。要规范融资评估和中介行为,降低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成本,扩大信贷需求。要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坚持科学招商引资,大力倡导“回归经济”,促进边界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7

一、古代工商行政管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中央机构,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户部、工部和内务府系统三个中央机构兼管。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的“地官大司徒”,秦“治粟内史”,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户部改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和银行等,户部遂废;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隋开皇二年始设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度支)、礼、兵、刑并称六部。清代工部设于天聪五年(1631年),管理全国工程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内务府源于秦代少府卿。清代内务府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任,兼管织造、织染局等事务。古代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源于市场设置规划,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交易管理、经营者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和商标管理等职能渐渐出现。

(一)古代工商行政管理的形成

市场是由井市演变而来。市场最初的形态是井市,或称市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云市井”。随后,井市慢慢演进成集市,约定交易时间与地点。据《易•系辞》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此推算,集市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市场管理官员出现于西周时期,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司市”是管理市场的总负责人。司市驻“思次”,下属驻“介次”。思次、介次都是市场的办公机构。司市下设胥师、贾师、司虣、司稽、质人、廛人等。胥师分区执行管理职责,负责辨别货物的真假,贾师管理物价,司虣负责治安,维持市场秩序,禁止斗嚣,司稽稽查形迹诡异可疑的人,负责掩捕盗贼,质人验证买卖合同和管理度量衡,廛人负责征收商税。

(二)市场管理

一是市场设置规划。原始的“城”与“市”相互分离,功能独立。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在城中设市,固定交易地点,进行集中交易。古代城市一般规划为内城外廓式,内城为宫殿、官署和宗庙等所在,外城廓城内为手工业作坊、居民和墓地等所在。市场一般设在廓城偏北处。城中设市始于西周的丰城与镐城,在遗址今西安市西南的沣河两岸,由西岸的丰城与东岸的镐城组成,其布局整齐,规划严格,可惜不能辨认。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市”是陕西凤翔雍城发现的战国时期秦都秦市遗址,完全符合《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格局。二是市场管理原则。据《周礼•官•司市》记载,“凡治市之货贿、六蓄、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糜者使微”。即干预市场的目的是使中断的货品恢复供应,有利于人的货品更加丰富,不利于人的货品不能出售,侈靡的货品需使减少;又据西周晚期青铜器《兮甲盘》记载,向周朝交纳贡帛的农人,不得欠缴贡帛、粮赋,来往、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如果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周朝各地诸侯、百姓,从事商贸应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等内容。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市场管理法律。三是市场管理内容。据《礼记•王制》记载,“圭璧金璋,不粥(鬻)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龟不中杀,不粥于市”,详细规定了上市商品内容。

(三)经济合同管理

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凡货物买卖,以“质剂”作为凭证,像奴婢、牛马等大宗买卖用长的,叫做“质”,兵器、珍异等小宗买卖用短的,叫做“剂”。质剂由官府制造,用竹或木做成,书写两札,盖上官印,买卖双方各执一札。质剂由质人掌管。处理质剂纠纷,也有时间规定,国中在十日,郊二十日,野三十日,都三个月,王畿以外的邦国一年内提出诉讼。过了有效期限,官府就不予受理。

(四)商标管理

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官府要求在产品上加注标识。据《礼记•月令》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此书约成公元前620年前后。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刻有“鱼肠”“磐郢”和“湛卢”标记。战国时期齐国的铜量、陶量也刻有“阳城”“廩”“公豆”“公区”等标记。商标源自于物勒工名。对物勒工名的要求,类似当今的商标管理。

(五)注册登记管理

根据《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篇》记载,管子将齐国都邑划分为三个区域,二十一个乡,其中士农之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又将“野”“鄙”划分为五个属,专事农耕。开始对工商业实行户籍管理。至秦代,官府开始在户籍上加注商人信息,也称“注籍”。后来,注籍演变成“市籍”。至汉代,官府对市籍管理相对严格。据《汉书•酷吏传》记载,成帝永始年间,尹赏为长安令,把无市籍商贩作务者“置之‘虎穴中’,数日壹发现,皆相枕藉死”。

(六)禁售伪劣商品

据《唐律•杂律》记载,“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贩卖者,亦如之。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行”是指质量低劣;“滥”是指假货;“短狭”是指不合规格。“行滥短狭”即如今所谓的假冒伪劣商品。

(七)公平竞争管理

据《唐律•杂律》记载,“诸买卖不和,而较固取者;及更出开闭,共限一价;若参市,而规自入者;杖八十。已得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较固取”是指强买强卖;“更出开闭,共限一价”是指垄断行情;“参市”是指别人正在买卖之时,你在一旁或抬高价格,或压低价格,抢夺别人生意,也包括今天所谓的“托儿”。说明当时禁止强买强卖、垄断行情、欺骗顾客和欺行霸市等行为。

(八)营业执照管理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诏令实行里甲之制。所有参与买卖的商人都要到官府登记,将商人信息列入“黄册”。由于“行商”是经营长途贩运,流动性大,不易管理和控制。对此,朝廷规定行商出外经商,先要向政府交一笔钱,申请“路引”,也叫关券,方可远行。凡经营客栈,都必须备有官府署发的“店历”。客店要对投宿的商人进行详细登记,并按月上报所辖官衙进行查照。路引、店历相当于现代的营业执照。

二、近现代工商行政管理

(一)晚清时期工商行政管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冲击下,一方面,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甚至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以动力机器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和新型商业逐步兴起。迫使国家转变对工商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办理“抚局”的恭亲王奕訢等上书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咸丰帝下谕批准设立。总理衙门分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司务厅、清档房、同文馆和总税务司等内部机构。《马关条约》签订后,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更加高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开始推行改良主义的变法运动,倡导“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卮”。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皇帝于六月十二日,命令各省整顿商务,在各省省会筹办商务局。八月二十一日,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令各省迅速设立农工商分局,置造机器。鉴于矿产、铁路的重要性,清朝廷又在京师设矿务铁路总局,京师及各通商口岸设立邮传局等机构。庚子之役后,清朝廷决心改革政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下谕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专司涉外与通商事务。

内分和会司、考工司、榷算司、庶务司、司务厅等部门。其中考工司“专司铁路、矿务、电线、机器、制造、军火、船政”;榷算司“专司关税、商务、行船、华洋借款、财币、邮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政务处奏设商部,以振兴商务,次年八月正式设立商部。统辖全国工商实业。商部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工商业在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承认。同年,朝廷颁布《商部章程》,规定商部内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负责领导商部工作。其下分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招商、农务、路矿、工商等方面工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归并工部部分事务,下设农、工、商、庶务四司,其中,商务司专管一切商政,统辖京都内外商务、学堂、公司、局、厂等,并成立工艺局、商律馆、商标局、度量衡局等机构,专管工商企业和市场经济活动,执掌对工商企业的登记、商标注册和度量衡等业务的管理。同年,改户部为度支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订地方官制,各省设立劝业道,掌管全省农工商业和交通事务。劝业道下设公所,内设总务、农业、工艺、商务、矿务、邮传等六科。各厅、州、县设劝业员,在劝业道和地方官的指挥监督下,指导本厅、州、县的实业和交通事宜。同时,由商部委派“商务议员”负责组建商会组织,以促进商务活动。其间,清廷先后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律》《公司试办章程》《破产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以及《奖励华商公司》《商会简明章程》等法规。

(二)民国时期工商行政管理

由于政局动荡,民国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变化很大。1911-1927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相互割据,工商行政管理极其混乱;1927-1936年,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出台了一些管理法规,工商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政府推行战时经济政策,呈明显的经济统制特征。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经济机构循清旧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下设九部,除财政事宜设立财政部外,其经济机构有实业部和交通部。新成立的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渔、林、牧、猪及度量衡”。实业部除秘书处外,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交通部“管理道路、铁路、航路、邮政、电报、船舶并运输事务”。设路政、邮政、电政和航政四司。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北洋政府开始。4月,袁世凯获取民国政权后,将临时政府的九部扩充为十部,即将实业部拆分为农林和工商两部。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袁世凯政府将各部官制通则进行了修改,把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新成立的农商部设一厅(总务厅)一局(矿政局)三司(农林、工商、渔牧)。民国三年(1914年)改矿政局为矿政司。民国16年(1927年)北京军政府分农商部为实业、农工两部。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同意加入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分别设立工商、农矿两部,其中工商部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下设秘书处、工业司、商业司、劳工司、总务处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政府将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成立实业部,隶属行政院。实业部管理全国实业行政事务。实业部下设秘书、参事、技术三厅及总务、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牧、劳工七司。除实业部外,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还成立“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次年,即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更名为“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下设总务、设计、事业三处,其中事业处下设矿业、电业、灌溉和会计四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有效地动员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战时国防经济建设,支持持久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就着手战时经济体制。

建立之初,国民政府将所有经济机构及运输事宜,统统归于军事委员会统制,在军事委员会之下设工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贸易调整委员会以及第三部、第四部和第六部共同掌管一切经济事项,其中国防工业,由第三部管理;粮食、轻工业、贸易及消费统制,由第四部管理;运输事宜则由第六部管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巩固各经济部门,增强各经济机构的效能与相互之间的合作,特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根据该文件,国民政府将原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将军委会所属第三部、第四部、资源委员会、土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以及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之水利机关,一齐归并经济部。新成立的经济部机构庞大,行政单位有21个,分为10司,7处3厅1署,主要部门有水利、农业、矿业、工业、商业、渔牧、管制、总务、电气、企业10司。专业单位有22个,分为9局7会4所2处,主要单位,如农本局、物资局、采金局、商标局、度量衡局、商品检验局、资源委员会、燃料委员会、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等。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政府的经济机构又开始扩充和改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资源委员会改为直隶于行政院,其职掌又有了很大的扩充:(1)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基本重工业:(2)开发及管理经营国营重要矿业;(3)创办管理经营动力事业;(4)办理政府指定的其他国营工矿电力事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国民政府对各行政机构又进行了改组。经济部被撤销而重新成立工商部来管理全国经济行政事务,工商部下设管制、矿业、工业、电业、商业、国际贸易、总务等7司,附设委员会19个,附属机关达30个。8月,国民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隶属行政院。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逃离大陆前夕,又将工商部等经济机构撤销,重设经济部,以适应战时需要。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在省为建设厅或实业厅,直辖市(特别市)为社会局,一般县市均由县市政府直接管理。民国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和法规。

在企业登记方面,1914年北京政府公布的《商人通例》及其施行细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的《注册条例》,1928年工商部颁行的《商业注册暂行条例》,1931年的《公司登记规则》和1946年的《公司法》,1937年公布的《商业登记法》和《破产法》,1941年颁布的《工厂登记规则》和《矿业登记规则》,1947年还重新拟订过《商业登记法草案》;在行业市场管理方面,1929年公布并经1935年修正后公布的《交易所法》,1930年工商部公布的《交易所法实施细则》以及1946年财政、经济部公布的《交易所监理员暂行规程》,1942年财政、经济部公布的《非常时期牙业行纪办法》,1944年内政部公布的《菜市场管理规则》和经济部日用必需品管理处公布的《食用植物油暂行办法》;在市场违法活动的查处方面,1934年公布和1936年修正的《取缔棉花掺水掺杂暂行条例》,1937年行政院核准施行的《取缔黄金投机买卖办法》,1941年公布的《非常时期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1942年行政院公布的《经济检査机关査封物品处理暂行办法》,1945年公布的《取缔限价议价条例》,1948年行政院公布的《惩治走私条例》和《取缔违反限议价条例实施办法》。在商标管理方面,有1923年农商部颁发的《商标法》,1925年修正后的《商标条例》,1930年南京政府颁行的《商标法》和实业部公布的《商标实施细则》等。此外,对商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也制定了一定的法规,1929年的《商会法》,1938年公布的商业、工业、输出等同业公会法等。

三、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新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为解决物资匮乏和保障军民生活所需,根据地政府将改造和发展圩场,作为疏通流通渠道、活跃根据地经济、吸引敌占区物资和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有力措施,先后在草林、大陇等地开辟红色圩场,并以圩场为中心,开展打击土豪、奸商和欺行霸市等活动,保护正常商品交易。从而开启了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与职能演进的进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当选为主席后,中央苏区政府围绕“改良民众生活、支援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制订《工商业投资条例》,进行工商企业登记,保障私人资本在苏区自由投资,发展根据地经济,并进一步做好管理集易市场和打击土豪、奸商、欺行霸市等工作,维护正常商品流通秩序,保障苏区军民供给。1933年2月,中央人民委员会成立国民经济部,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由其负责。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以及脆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边区经济和财政困难。商品奇缺、物价飞涨和市场混乱。对此,边区政府采取了“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针,将所属的物资局改为贸易公司,统一管理边区市场和对外贸易,建立土产和食盐两个统销基地,统筹出口物资,成立陕甘宁合作社和光华商店等政府经营实体;积极兴办集贸市场、发展合作商业和扶持个体私营工商业;制定战时边区出入口物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禁止粮食出口、棉花统购、食盐统销和烟酒专卖”政策;加强市场管理,禁止法币流通,以及开展取缔仇货(敌对国家的商品和货物)、禁烟禁毒和打击走私贩私等工作来调控经济,以稳定物价和应对危机。

1941年9月,为应对严酷的军事斗争,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生产贸易总局改名为工商管理总局,不久又将税务、银行划归工商管理总局,从而将根据地的对敌经济斗争置于工商管理总局单一领导之下,形成边区设总局、行署设分局、县设支(县)局和基层设所的四级贯通工商管理体系,以便开展对外贸易,配合银行、税务机关组织对敌经济斗争,建设根据地市场,调节物资和平衡物价等八项工作。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主政权,即边区行政委员会,并成立了边区政府,统一管理边区政治、军事、行政和经济、文化等事务。1943年1月,根据抗战时期边区财政和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关于组织工商管理局的决定》,同年2月20日,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工商管理局。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合署办公,成立晋冀鲁豫晋察冀联合行政委员会,内设工商厅。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成立工商部。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中央私营企业局。1950年3月,中央私营企业局和中央外资企业局合署办公,增设外资企业处;贸易部商标局并入中央私营企业局,增设商标注册处。1952年11月,中央私营企业局和中央外资企业局合并,成立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政务院。1954年,国务院成立,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国务院。建国初期,政府的首要经济任务是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因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私营工商业和外资企业登记、市场交易活动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和商标管理等职责,扶持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打击投机、整顿市场和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公私关系、产销关系和劳资关系,组织私商开展物资交流,管理个体工商业和手工业,指导工商联和改组同业公会,监督和管理外资企业等工作。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经济公所有制占绝对地位,国家开始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的计划指导,在经济领域中对各种形式的公有制实行按行业归口管理,因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国家计划,保护正当经济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和防止资本主义倾向的发展。实际上,此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对象已基本消失,地位开始下降,因而只负责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管理城乡集贸市场,商标注册管理,整顿计划外采购和打击投机倒把等工作。至1969年9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摘掉牌子,与商业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合署办公。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全民的中心任务,工商行政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9月,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恢复成立。1982年8月,更名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一次明确了法定职责,职能得以全面恢复。主要负责打击投机倒把、合同管理、集市贸易管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和商标管理等工作。不久又增加个体工商业管理、广告管理和监督检查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等项工作,简称“六管一打”,从而奠定了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也开始转向商品经济领域,转向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由对简单集市贸易监管转向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由单一对企业申请登记的监管发展到对企业准入、商标、广告、合同等全方位监管;由简单的驻场式监管发展到集各种现代化手段于一体的全面监管,从而实现依法依职责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改革目标,迅速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登记管理、市场管理、经济检查、个体私营经济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法制等工作的改革目标;同时,遵照党和国家的指示,积极实施市场“办管脱钩”,分离非市场监管职能,实行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管理体制,并大力开展思想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推动职能转型,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相对独立的具有权威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2001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策略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对单一国家或地区超过银行净资本25%的风险暴露,将被视为重大国别风险暴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跟随跨国企业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资和服务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将面临更多的国别风险。

一、国别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重大风险之一

(一)当前诱发国别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银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风险也在加大。而国别风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乃至自然环境及突发事件等十分复杂的范畴,不同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国别风险也不同,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也十分易变,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都极有可能酿成一场严重的国别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美国次债危机

目前国际上信贷国别风险太高,银行倒闭形成一种风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关联因素多,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还款能力保证的客户贷款是不可忽视的国别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因为商业银行自身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再加上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对部分银行过度集中于房产贷款标准过松,且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纠正,深陷危机的地产业最终牵动部分相对脆弱的商业银行倒闭。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历史经验显示,这一清单中的银行约有13%最终会倒闭①。因为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房价走低拍卖或者出售用来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收回银行贷款,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商业银行就会在贷款上出现亏损,对于我国涉外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就是一种国别风险。

2.欧洲债务危机

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到次贷危机的侵袭之后,全球金融风暴的“骨牌效应”显现。从冰岛到迪拜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实力较弱、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欧洲小国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由于债务危机的传染,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机,整体债务风险引发全球担忧,各国债务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的国家“生产性”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欧洲部分国家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欧元区廉价的贷款拉动以及信贷消费。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政府没有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出口下滑,最终使得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国别风险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3.欧盟各国削减财政开支

为拯救希腊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欧洲稳定机制,而欧盟国家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丹麦、西班牙等面对金融危机过后庞大的预算赤字以及长年累积下来的债务,纷纷大幅度削减公共财政开支。例如英国预以通过减少薪金、调高消费税和征收银行税等手段计划在2014—2015财政年之前,把公共开支削减170亿英镑①。与英国相比德国状况也不乐观,德国联合政府内阁支持紧缩财政计划,通过减少福利开支、儿童补贴、核能高额税征收、推迟基础建设等,预期2014年德国将大规模削减800亿欧元财政赤字,削减幅度占GDp的3%②。同样意大利政府也通过冻结公共部门薪水支出,推迟6个月发放养老金,提高残疾补助金领取标准,削减高收入公共部门负责人、部长和议员的工资财政紧缩措施,计划在2011至2012财政年削减政府开支240亿欧元(约合259亿美元)③。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削减公共财政支出举措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增了债务风险在国别风险中的比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信任性降低。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减弱,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减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4.其他不稳定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威胁使处于困境中的欧元区国家如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利益的原本稳定均衡状态被打破,不稳定危险因素正在显著增长。而且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和苏丹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国家,民族压迫、恐怖活动引发一系列的犯罪和治安状况不断恶化,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暴力事件频繁,就亚太地区而言高度衰退的经济使得日本主体呈现虚弱感,随着美国军事力量从东亚转移到中亚的现实而日趋强烈,重估亚太地区的实力平衡以采取自卫的新措施的日本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若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纵观国际社会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遭受损失,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就是面临的国别风险。

(二)频发的国别风险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债务风险不断积聚,中国上市银行纷纷对所持有的相关债券以及其他证券化的债券产品进行减持,或者是提取坏帐准备,对当年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再次警醒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且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信贷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是就资本市场而言,次贷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出现亏损,金融机构的股价会下降,同时其在金融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时进行充资、以提高资产的质量,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金倒流,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有下行压力;二是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已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此类贷款的坏账风险对银行业也是不可忽视的④;三是信贷国别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形势判断的复杂性,当前欧洲各国通过延长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财政紧缩对经济的冲击,而显著增强未来通胀风险严重损害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益;四是债务危机将会成为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现形式,风险在当前国别风险中占据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显,原有的政府债券即金边债券的担保作用被消弱,商业银行的对外债务得不到偿还或者延长偿还期限;五是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从事国际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对其受险资产内部评级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三)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发达、成熟水平。从美国金融风暴到欧洲债务危机看,国际上的轻微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变动都可能使得风险陆续暴露,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深入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国际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成为绝对趋势。这种绝对趋势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当前这种影响不是很大,但随着国际信贷创新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国别风险管理技术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来看,国别风险管理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经验尚不丰富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要吸取经验教训,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和比例,以防潜在的危机来袭。

二、国别风险与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一)风险界定的差异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界定为以本国货币融通的国内信贷所发生的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存在或产生于跨国的金融信贷活动中,不论接受信贷的对象是该国政府、私人企业或是个人,只要商业银行跨国境的信贷涉及国际信贷活动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别风险。所以国别风险概念更宽,既包括政治风险、风险,也包括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因为各种因素可能使商业银行在跨国业务中遇到损失及收益的不确定,同时国别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具有传染效应,对于地理紧密关联的国家以及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尤为明显,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灾难。而一般商业银行国内信贷风险的发生除了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外,最多只会引起资金关联的上下链式反映[1]。

(二)风险源头的差异

商业银行一般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多数是因为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或是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能力和识别准确性产生担保风险,再者就是在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而国别风险的源头可能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而且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一直是国别风险研究重点,传统的国别风险中以反映偿还意愿的风险和反映偿债能力的金融风险最为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国际对立事件、恐怖活动、核威胁等政治风险,国际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成为诱发国别风险的热点。可见国别风险的源头多而复杂,并且随着国际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三)风险种类的差异

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对其履约能力的影响都可以说是一般的信贷风险,这时的信贷风险可能是来自企业(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市场风险;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或是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社会风险。对于国别风险而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能力产生影响。直接风险则是国家以拒绝付款、外汇管制、汇率制度调整、一系列货币制度等直接干预手段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得不到偿还;间接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经济、政治或社会状况恶化,威胁到在该国有重大商业关系或利益的本国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风险。

(四)风险的补偿差异

违约概念的模糊性与一般信贷和国别信贷有关,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差别。所有信贷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契约的实施,即确保双方遵守条款,债务人偿付债权人行动的实施。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与跨国信贷主要差异就在前者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可以由法院实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贷得不到支付时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但对于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引发的债务人无力偿还问题,即便是对国家施加惩罚也是间接的,也没有相当于破产一样的程序使得债权人收回信贷本金与利息。再者就是信贷抵押或担保虽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但可以分散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抵押或担保在国别风险发生时弥补风险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国外,在国别风险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覆盖贷款的抵押物价值,甚至东道国制定的有关法律、法令使外国商业银行或跨国信贷业务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视待遇。严重的国别风险下债务人完全不可以动用抵押物,债权人完全不可以获得风险补偿。

(五)风险群体的差异

在国别风险问题上更少关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债务人选择更多的是关注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状况。无论债务人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国的整体状况没有大的问题,就会放松对于债务人的选择标准,一旦国别风险发生就会面对一国的多数债务人无力偿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贷风险多是发生在商业银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此时面对的是单一债务人的无力偿还而非整个债务群的大面积坏账问题,弥补措施较多且可以灵活控制的[2]。

(六)风险关联的差异

信贷国别风险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一种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其它风险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国别风险与其它各类风险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紧密的交叉关系。主要是因为从本质上看,信贷国别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国或地区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这种能力的缺陷不仅仅是存在经济能力上,而且还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融资关系出现问题,或政治关系出现不稳定,或社会秩序混乱时,商业银行可能将面临信贷国别风险以外的其他各类风险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是全部。可以说一旦信贷国别风险成为现实,可能包含着来自一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全部。国别风险是与其他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

(七)风险分类的差异

在全面实行的信贷分类制度中,通过对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评估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信贷的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而对于国别风险则根据可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稳定性、社会变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偿付债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此国家或地区遭受损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国别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类不同的等级。可见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相比较一般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国别风险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计渐进的过程。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在考虑风险转移和风险缓释因素后按照国别风险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低国别风险不低于0.5%;较低国别风险不低于1%;中等国别风险不低于15%;较高国别风险不低于25%;高国别风险不低于50%①。

(八)风险计量的差异

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多量而且成熟的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国别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更加复杂。一方面国别风险面临风险变量太多很难与商业风险区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而且鉴定非常敏感,衡量技术标准不一,并没有统一规范的风险资产计提标准;另一方面,基于国别风险是各种风险在对外业务服务中进一步延伸的结果,风险的存在状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家商业银行跨境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和标准,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目前,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计量方法至少“能够覆盖所有重大风险暴露和不同类型的风险;能够在单一和并表层面按国别计量风险;能够根据有风险转移及无风险转移情况分别计量国别风险。”体现了信贷国别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相对于一般信贷风险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而且更具有复杂性和被动性[3]。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管理的策略

国别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核心框架是关键。对国别风险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国别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减轻和规避国家风险,以保障从事跨国服务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外部环境。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一览表”对转移风险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银监会国别风险指引的要求,编制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组织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点部门也不一样。信贷国别风险管理要在充分体现风险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管理阶层、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充分发挥国际信贷业务线条上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国别风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如图2所示。

首先,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国别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明确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切实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监察分析各部门国别风险管理情况,对国际信贷业务环节中的国别风险负总责。

其次,设立专门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别风险管理事项的日常处理机构。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到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中,由授权委员会负责国别风险限额批准和指令、原则的并发工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保证所有国别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第三,充分发挥高级管理层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中牵头作用。高级管理层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并提交监控和评价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报告。另外,要明确界定各部门的国别风险管理职责以及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国别风险管理职责,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四,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和运作协调机制。要求各个国别风险管理工作部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一是国际信贷业务发展工作的相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分管国别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业务发展与国别风险管理两者关系。二是开发调研部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对境外借款人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认真核实借款人身份及最终所有权,核查资金实际用途,审慎评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风险过度集中防范国别风险于未然。当紧急国别事件发生时,及时建立应急机制创新国别风险的化解机制。三是信息技术部门主要是配置足够的资源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及时录入、更新联合国制裁决议在内的与本机构经营相关的国际事件信息以及有关制裁名单和可疑交易客户等信息,防止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本机构从事非法活动,减少国别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法制部门践行国际金融市场、信贷违约赔偿的有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为国别风险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严格监督交易调查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适时提醒业务部门对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的业务保持高度警惕。五是内部审计要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审查,评估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执行情况,并报告高级管理层以便进一步深入国别风险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六是内部稽查主要职责是对各职能部门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国别风险监督、检查工作。

(二)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

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工作即商业银行在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国别风险事件信贷资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也就是对国别风险可能性的评估,但关键在于国别风险事件分析与跨国信贷违约可能性的计算。

1.定性评估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

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跨国信贷国别风险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谓国别风险的定性分析,是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指引中指出的国别风险评估因素,对借款国政治外交环境、经济金融环境、制度运营环境、社会安全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判断跨国信贷中所包含国别风险的大小。所谓国别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较为精致地分析各种环境变量导致国别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贷国别风险评估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指标筛选、多重差异分析、逻辑分析以及政治不稳定分析,最后进行系统实施[4]。

同时还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商业银行若已在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信贷业务,还应当充分考虑国际金融中心的固有风险因素。二是随着国际大的宏观背景的变化以及借款人所在国家和地区不稳定因素或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当及时更新对该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

2.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审批授信、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国别风险在充分考虑国别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对于影响国别风险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有针对性的对各国举债违约程度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将要面临的国别风险等级。一种方法就是外部评级法,商业银行直接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定期运用不同的方法将特定国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对外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反映国别风险的高低。另一种方法就是内部评级法,对于跨国界贷款或从事国际贷款的商业银行,其受险的资产主要具有非系统的国别风险特性,受某一特定贷款国本身变量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的国别风险便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或变量因素而引起的资产损失。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计量经济学技术,设计多种样式的国别风险计量分析模型,通过统计分析提炼出最具敏感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形成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分级。

(三)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监测,就是在保证跨国业务系统之间的流程顺畅的基础上,通过已掌握的内外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国别风险分析和度量,全面监测和纵深挖掘潜在信贷国别风险,实现信贷国别风险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一是信贷环境监测。国别风险多是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造成的,所以要在国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对国别环境监测。二是偿债能力监测。借款人的现金流是还款的基础,现金缺口决定其到期偿债能力,所以要对偿债能力时时监测。三是授信监测。主要是对银行授信额度、不同时间的授信以及不同时段的国别风险值进行比较分析与监测。四是风险限额监测。按国别监测已制定的国别风险限额是否综合考虑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国别风险评级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尤其是当重大国别风险暴露时商业银行是否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引在总限额下按业务类型、交易对手类型、国别风险类型和期限等设定分类限额。

但要注意要充分利用国别风险状况报告,走访国别事件发生国家或地区,善于从其他外部机构获取有关信息,运用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国别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程序,建立与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相适应的监测机制。当特定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事件发生显著变化时,提高监测的频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工作。

(四)商业银行加强国别风险化解策略

现实的商业银行国际信贷中,较高的国别风险意味着收益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损失,必要求高的预期收益进行补偿,高收益对应着高国别风险。虽然国别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将国家风险减小、转移和分散国别风险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风险。对于不同标准的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分级管理,根据国别风险程度采用五种基本技术手段。

1.国别风险抑制—低国别风险

对于目前及可预计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导致商业银行跨国信贷遭受损失的国别风险事件,或部分事件发生也不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偿债能力的低国别风险,商业银行此时管理的重点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已执行或计划中的跨国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调制减少国别风险实现的可能性及发生偿债困难时经济损失程度[5]。

2.国别风险规避—较低国别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别风险规避的战术应对那些较低的国别风险。事先对影响一国贷款人偿债能力或导致投资遭受损失的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预测,判断导致较低国别风险实现的条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贷行为中尽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变已作出的信贷行动规划,但要商业银行做出决策时要注意权衡解除国别风险的成本与收益。

3.国别风险转嫁—中等国别风险

若商业银行跨国信贷业务监控到某一国家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而且对该国家的贷款本息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对于这一类中等国别风险商业银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寻求第三者对贷款提供保证减少国际信贷风险损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险,一旦国别风险事件发生,保险人给予补偿或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协商通过转贷票据贴现、债权出售、债转股的方式转嫁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较大的国别风险就要寻找优质的第三国金融机构提供担保。

4.国别风险承担—较高国别风险

较高国别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已经实施债务重组或者已经执行担保,但因为周期性的外汇危机和政治问题,此时的国别风险尤为严重,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仍然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当前已经造成较大损失或即将造成确定性损失。针对这一层次国别风险的特点,商业银行的选择即是适当提高坏帐准备金的比例,在不影响相关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对已经无法避免和转移的国别风险承担下来。5.国别风险集合—高国别风险

对于一国家或地区高频率出现经济、政治、社会动荡等国别风险事件,商业银行通过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措施仍可能无法收回贷款本息的高国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上联合多国、多组织力量联合行动以分散国家风险损失并降低防范风险发生的经济成本。一方面组织银团贷款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融资,从而减少个别银行单独放款的可能风险,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福胜.国家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5-18.

[2]卓志.国家风险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196-197.

[3]戴育琴,欧阳小迅.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国家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22):100-102.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9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为了获取更大生存空间所进行的改变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活动。它可以是企业内部人事关系的调动、企业经营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企业发展目标的改变等等。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必须具备合法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唯有如此,才能够保障企业工商管理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企业经营现状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企业进行工商管理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结构、生产经营模式等发生良性的改变,并形成优势循环,它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都不是很乐观,从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所有企业、经济组织必须迅速进行工商管理改革,重新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开展内部洗牌,以合理的规避市场风险。但从工商管理来讲,它存在三个类别:

1、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中的最高级别的管理,它包括了战略目标制定和战略目标执行。战略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战略目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2、管理理论。工商管理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所使用的方法、知识、工具等等,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学就是根据战略目标和当前发展形势所指定的发展方法、使用的知识理论和发展工具等。

3、管理心理学。独立的心理学是对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心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人类心理与外部环境关系进行研究。工商管理中的心理学则是对企业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集体进行心理研究,预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未来动向,如研究竞争对手的心理、研究国家政治环境与政策改变都属于工商管理中的心理研究。

二、工商管理中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就必须明确工商管理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对工商管理职能进行调整,合理运用不同的职能,或者将不同的职能进行柔和,提升其职能价值。

(一)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与引导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工商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国家法律、经济状况、资源需求引导企业整理和改革内部组织形式,重新制定战略发展目标,规范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行为,这样的引导既包含强制性的部分,又包含指导性的部分。例如工商管理部门要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a调整其产品售价,以维持市场秩序,这样的引导就是强制性的;再如,工商管理部门引导企业a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改革生产组织结构,这样的引导就是指导性的,企业a可以选择不执行。2、工商管理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企业进行规划管理,实施产业分流,将处于饱和状态的企业调度到其它地区,带动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帮扶本地新生企业进行发展。这样的管理和引导具有政策性,是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制度所实施的工商管理行为。

(二)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行为,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服务、业务办理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等。例如,企业进行更名、注册、上市申请等都需要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办理,工商管理部门联合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低利息和低门槛的贷款等,这些都是工商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存在却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工商部门对于企业的管理、引导和规范力度还不够充足,国家的宏观调力度不到位,也不准确,应该针对当前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工商管理具有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优化企业组织管理结构的作用。工商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进行升级转型和参与经济活动的条件。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工商管理制度中还缺乏比较全面性的内容,各地方的工商管理具有强烈的地域保护性,对于外部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工商管理体制。完善工商管理体制首先要在制度上做出改变,取消工商管理的地域保护制度,实施平等的管理制度,加强工商执法,深入开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工商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工商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中政策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辖区内企业的发展,导致区域性经济发展缓慢、滞后。目前,我国参与工商管理的人才在数量上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专业水准。很大一部分的工商管理人才都是从其它科室或部门调度过来的,对此项工作并不熟悉,还有一部分则只有大专、本科文凭,而硕士、博士或名校毕业大学人才却非常匮乏。所以,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首先从人才招聘上入手,提高入职门槛,其次,需要对现有的人才进行筛选和培训,留下可以发展的一部分人才实施专业的培训,对于不合格、不热爱这份职业的人坚决不予任用。

(三)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管理是工商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维持经济秩序的作用尤为突出。目前,我国的工商执法仅限于对市场产品进行抽查,而且主动性较低,检查力度薄弱,很多是否都是接到举报信息才进行检查,工商部门的执法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工商执法检查活动,除了对市场产品进行检查意外,还应当走进企业,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执法检查,查看市场中有无恶意竞争、违法交易等行为,工商管理执法的对象也应当进行扩展,要进一步加大对知名企业、国企以及跨国企业、合资企业等特殊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维护执法公正,保障执法的全面性。

(四)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有待完善

内部管理松弛、内部腐败与懈怠问题是工商管理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内部管理力度的欠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工商管理制度的实施,诱发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接下来,必须要对工商管理内部进行大洗牌,严肃检查和审理内部腐败贪污与工作懈怠问题,清查工商内部人员是否秉公执法、是否执法唯公、是否积极执行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等,并建立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结束语:

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区别篇10

一、加强区域执法合作的作用

(一)推进监管型工商建设。建立区域内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稳定、宽松、透明、高效的投资环境需要区域内工商部门构建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与现代化城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为区域内企业和群众提供良好服务,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创造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为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新形势,必须要转变执法理念。通过统一区域内上下左右的认识,树立监管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观念;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区域内工商部门的首要任务、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二)推进服务型工商建设。吴仪副总理曾经说过,“执法也是服务”。严格的制度规范为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行为、统一行政处罚幅度奠定了基础。区域内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既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又体现服务宗旨,融服务于行政执法中,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职能定位。区域内工商部门首先要制定便民措施,构建“内和外顺”t商。以市场主体的需求作为发展公共服务的指南,向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其次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找准执法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区域执法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以执法促发展、以执法促富民、以执法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开展行政执法活动,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和执法方式,坚持宽严相济,文明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通过区域内积极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侵犯知识产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维护区域内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规范在先,惩戒处罚在后”,使区域内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宽松,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推进信息型工商建设。以信息工商为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不仅要围绕总体部署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更要在具体行政行为上予以充分体现。对区域内涉及食品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行为信息、不合格食品退市信息、消费者投诉处理信息及群众举报信息等等,都要做好动态化记录。要以信息化为载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实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性。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要将打击假冒商标侵权行为,突出对重点市场、重点商品的监管。在加强广告市场的长效管理中,要以信息为纽带,加强区域内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案件查处力度中,要把查处严重扰乱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以及传销、变相传销等违法行为进行信息化处理,以确定每季度、每月乃至每周经济检查工作的重点。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方面,要加强区域内工商部门的配合,借助更大力量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完善及时发现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二、加强区域执法合作重点

(一)加强食品质量监测合作,一是建立食品质量监测互动制度。每年度商定监测一类或几类食品,实施不同品种分区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通报区域内其他工商部门。食品质量共同监测活动由当年轮值工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工商部门分别负责实施。二是建立处理不合格食品工作协作制度。区域内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对已依法确定为不合格的食品,应相互通报,并共同采取有效措施联合处置。对其他工商部门通报的监测抽查结果或食品安全信息。需要协查或作出处理的,应在调查或处理完毕后,及时向有关工商部门反馈情况。三是建立区域内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区域内工商部门在监测抽查中,对依法确定为存在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严重质量问题的不合格食品,可在通报监测抽查结果的同时,提请其他工商部门对该食品实施“退市”,经其他工商部门领导批准,可在区域内对该食品(同一生产厂家,同一规格型号,同一生产日期)实施“退市”。四是建立食品质量监测资源共享制度。区域内工商部门要加强食品质量监测的有关信息工作,包括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发展趋势、食品安全现状评估、近期食品安全重点等信息的交流:定期或专项质量监测抽查结果,涉及区域内其他地方的,应及时通报涉及地工商部门。

(二)加强区域内打假扶优联合执法合作。一是扶持名优企业发展。对名优食品企业在区域内其他地区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加强沟通,加大协调力度。妥善予以解决。相互认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避免重复检测检验。对食品安全隐患或事故涉及的其他地区的食品,应及时与涉及地工商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食品,应允许继续在该地区流通。二是加大打假扶优执法力度。对区域内工商部门通报的、其他地区名优食品企业申诉的、在本地区发现的侵害其他地区名优食品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应列为重要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依法保护名优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涉及区域内或省际间的侵害名优食品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各相关工商部门应联合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打击。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制度。每年度以国家工商总局部署的食品安全整治任务,或以各地实际情况确定的食品安全整治任务为内容,同时同步开展一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联合执法行动由当年轮值工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工商部门分别实施。

(三)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预警及应急合作。一是食品安全隐患预警。发现或获悉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后,应迅速将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所涉及的食品品种、有毒有害成分、可能的危害程度、危害方式、食品流向等情况通报其他工商部门,使区域内其他工商部门尽早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二是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突发性事故,发生地工商部门应视情况及时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有关情况通报其他工商部门。通报的情况包括:事故的性质、波及的范围、食品品种、有毒有害成分、危害方式、食品或原料的流向、造成的危害,是否启动应急机制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提请其他工商部门采纳的应急措施,以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等:区域内其他工商部门在组织本地应急处置准备工作时,可向发生地工商部门请求支持

和帮助:对发生地工商部门提请其他工商部门配合的建议,区域内其他工商部门应积极协调,采取必要的配合措施。三是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善后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发生地工商部门应及时向其他各工商部门宣布解除应急机制,并将事故原因、采取的应急措施、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效,对今后应急处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情况,向区域内其他工商部门通报。

三、加强区域执法合作的途径

(一)树立区域合作理念。区域内工商部门应该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意义和内涵,抓好本地区工商工作的同时,重视区域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协作联防,做到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作战,提高区域内行政执法的水平。区域内应该着重从合作深度、广度和工作力度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市场信息网络信息交互制度,扩大区域市场整顿规范专项工作新动态和监管工作新经验的交流:建立协调、合作、交流、互动的区域联防机制,及时交换相关案件信息,制定解决资源共享制度、例会制度、案件协查联办制度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准则,加强对重点区域、案件多发部位的联防联治,加强对边界重点地区的监控,形成有效、有力的区域巡查联防协作效能,促进区域内监管工作水平的提高。对区域内具有共性的问题,可以联合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共同加大打击力度。在区域内每年组织1~2次有声势的联合行动,构筑市场监管防线,有效遏制跨界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二)明确区域合作宗旨。建立区域执法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主席方应当积极担负起推进合作的责任,充分、有效地利用秘书长(联络员)协调制度、专题工作小组、专题论坛工作机制等有关合作机制,提高区域合作的务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合作各方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好处,合作意识不断深化,最终使合作事宜逐渐成为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加强联席会议秘书处工作力度,加强宣传、落实、情况通报和信息交流,及时将联席会议达成的共识、取得的成果推广落到实处。区域合作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监管,同时要着眼于发展。合作各方应立足于区域合作发展的总目标和合作要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的发展大局,坚持公平与开放的合作原则,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对区域内的各类企业给予与本地企业同等的机会和待遇,逐步消除影响和阻碍区域合作和共同市场建设的行为和因素,促进共同发展。

(三)拓宽区域合作领域。一是建立边界区域联防协作网络。区域合作要加大对交界区域的监管力度,启动执法联动机制,在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委托协查、协同打击等方面开展紧密协作,发挥消除边界监管盲点、打击跨地区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重要作用,达到有效地提高市场监管水平、降低市场监管成本、保证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共同目标。二是加强人才的交流培养。尽快建立专家库,积极开展互派技术、管理人才挂职学习、培养、锻炼,联合开展考察、交流、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在业务方面,建议区域内工商部门之间开展短期交流。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建立跨市、跨省短期挂职锻炼制度。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数字化标准、图书检索、市场主体信息交换中心,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发应用标准一致的行政办公、业务管理电子系统。

(四)密切区域合作协查。一是实行线索提供制。区域内在日常巡查监管和查办本地区经济违法违章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或根据群众投诉举报的涉及其他地区的违法违章案件线索,通过加强12315申诉举报中心的联系,及时向涉案地工商部门通报情况。二是实行移送制。区域内在查办案件中发现不属于本地区管辖范围的,应将案件的有关材料及时移送给有管辖权地区的工商部门。三是实行委托制。包括委托调查、委托告知、委托送达。区域内在查办本地区经济违法违章案件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其他地区需要协查的,可委托有关地区的工商部门调查。接受委托调查方应在委托调查方提出的时间内给予调查并回复:区域内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如因当事人、相关人员、单位在其他地区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告知有关事项的,可委托有关地区的工商部门告知。接受委托告知方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或单位,并将告知回执发回委托告知方:区域内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如因当事人、相关人员、单位在其他地区或其他特殊情况导致各类通知书、处罚决定书等案件材料无法送达的,可委托有关地区的工商部门进行送达。接受委托送达方应及时将案件材料送达相关人员或单位,并将送达回执发回委托送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