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5:05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1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2

1.专业结构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2.学校类型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

(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

(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4]张凤,李爱华.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51-152.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4

关键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内部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成为技术员后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运营知识。另外,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发现多数技术人员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管理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重新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

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之初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寻找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初步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工作进行管理。

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有把工程管理归入到管理学院下的,如天津大学,吉林省有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商学院。有把该专业作为土木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里的一个专业方向的,如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有直接把该专业独立为下属院系的,如东北财经大学。有工程与管理兼容的,如国内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著名院校之一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每个学校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有的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有的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或者偏重管理或者偏重技术,各有特色。吉林工商学院把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侧重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偏管理。四到六年弹性毕业制度,毕业工作两年,可以利用所学考取相关的资格考证: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建筑内审员、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近年来,吉林省地方城市面貌巨大变化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省内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将有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

为了全面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吉林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地方针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支持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是作为所有合格本科生需达到的标准,杜绝以偏概全。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突出“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二是体现应用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三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专业改革思路清晰,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贯穿到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中。

注意课程间逻辑关系:一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三是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四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五是相近专业课程间差异程度,六是注意课程间的递进关系。

(1)优化课程结构。依据学科门类整合学科基础课程,同一学科各专业间设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面向同一学科群各专业学生开设(同一学科门类学科基础课程要统一学时、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授课时间、统一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设置要体现本专业特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领域,专业主干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注意课程归属类别的调整。

(2)注意不同类型课程之间,不同课程之间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和脱节,浓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加强选修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杜绝因人设课的情况。

(3)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考研课程、职业资格课程。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创业就业需要,符合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设定选修方向,注意选修课的可操作性。

(4)注意专业课数量

(5)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

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低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相关规定;二是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群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结构科学、目的明确、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符合专业方向,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要达到计划实验学时的50%~60%,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要科学设计方案,明确目标和要求,注意内容的具体性和总结性,要聘请业内专家开设讲座,参与指导。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本着高校培养人才要考虑服务于地方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势在必行。吉林省内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专业知识驾驭的能力: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中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能够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后项目的经营和管理。建议在学生专业课的设置上能够与时俱进,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5

在国际上,工程造价的学科教育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英国为代表的工料测量(QS)体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工程造价体系(Ce)。这两种体系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实行通过行业协会对高校实施专业课程认可制度,从而保证了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各院校对学科的定位不够准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多是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来进行设置,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一、我国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程造价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并没有工程管理,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专科层次。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和“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此时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是以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形式存在。

2003年,天津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其后全国先后有几所高校申报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二、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各院校造价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

综观该专业全国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管理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相对较为均衡,但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准确的学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简单的采用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的模式,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

2.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目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多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课程结构不合理,或偏技术、或偏管理、或偏经济,而在与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

3.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存在偏少现象。

三、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行业学会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的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是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它负责工程造价、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评估,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估标准和程序,保障课程设置能达到未来的执业资格要求。在英国,如果要获得造价执业资格(成为工料测量师),则必须获得通过该协会评估通过的专业学位,否则必须参加与通过评估的专业水平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考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行业协会的评估,确保专业教学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际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工程造价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并和行业执业资格挂钩,专业教师大都有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有效保障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对接。

2.学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在工程造价学科定位上,都强调工程管理对工程技术的依赖,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充分重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整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美国建筑教育委员会考察结果(表-1),其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各校的工程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F:Florida大学的房屋建筑学院G:Georgia技术学院的房屋建筑项目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习学分的比重也较大。以上表为例,在五所美国高校中,最高的占全部教学课时的36.17%(Georgia),最低的也达9.84%(Louisiana)。

四、结语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6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7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校内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是科学应用行为。高校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源泉地,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但承担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建设,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成功与否。在新时期,高校的科研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加上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以下论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高校应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高校的科研管理涉及的几点主要内容

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大学管理水平,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职能是提高高校综合水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利、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的管理。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部、厅局的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企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经费来自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主要包括科研成果鉴定、科技项目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审核、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等方面。最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对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做好协调与指挥等工作,这些也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本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实施工作,保证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的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1.2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主要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部过程,高校科研管理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研过程中的诸多事情,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高校的科研过程管理的开放性涉及到科研的立项是开放的,科研成果的管理也是开放性的,同时,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潮流之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开放性的,即任何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生成的动力,直接将技术应用与企业技术的革新。此也决定了科研的效益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应该利用该特点开展高校科研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科研资源和研究环境的管理与应用都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其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科研活动,此间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科研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体系来进行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科研管理机构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来说,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该针对本校的实情开展科研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针对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应该给予不同的考核体系,完善他们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因此,科研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

2.高校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方说,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这二者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把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促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运行。为了能够达到此目标,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够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1科研工作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此间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对高校来说,科研活动的缺乏会使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威胁学校生存的质量。科学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源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要求高校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及时调整或重组科学研究的学科组织,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为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学校科技工作要加大成果的激励力度,推进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2努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本校的科研实力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主要科研骨干的科研方向需求,在科研硬件的配置方面应该切合学校科研骨干的科研需求,同时学校在学科梯队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到科研骨干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人员需求和硬件条件需求,以期能够通过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围绕科研骨干进行。此举可以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科研团队的建立也有利与院系的综合科研力量的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仅仅是落实在经济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等激励渠道相对考虑的较少,这使得有相应需求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该鼓励科研工作成为较为突出的人员参与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组织由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增加学校科研氛围,促进多学科,多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8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9

1.1算量工程软件的应用及探讨工程算量是工程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工程量的计算因结构复杂多变与建筑的多元化应用而变得繁琐;而科技的进步是为了快捷方便地解决繁琐问题,在这一根本理论的支持下,工程算量软件继而发展与壮大,相应出现了广联达、鲁班、神机妙算、清华斯维尔以及正在开发应用的相应工程软件。对于以上工程软件的对比与应用,使用者不难发现,工程软件的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将二维图纸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呈现,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处理,更加清晰完善地表现出整体工程结构,而进而完整地得到工程算量。

1.2工程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管理,顾名思义对现场进行整体指挥与管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命脉与根基,优秀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整体的工程有清晰的布控进行动态的监管和梳理,而无可厚非,这一工作的主导者,肯定是人,而不可能是一个软件,无论科技进步到任何阶段,这一传统的观念是不可以被打破的,而工程管理软件并没有突破这一传统的理论概念,而是更深意义上在这一个概念基础上做了更好的拓展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是在管理者本人对现场所掌控的施工进度,工程结构布局上进行统一的管理整合,总而言之,工程管理软件是在人的管理理论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完成完善整体工程进度计划,完成整个工程的工程施工。由此可定义工程建设的过程以及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时间的综合管理软件。从过程分析,一般包括计划、实施、核算、分析四个部分,并能科学地设置协同互联的口径,将这四项有机地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循环”工作流程。从涉及内容分析,包括时间进度、成本、设备材料、人力资源、机械设备、采购管理等方面,管理的重点一般以项目的成本动态控制为核心,以进度控制为龙头,以合同管理为线索,以客户(业主)满意度为目标。上述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分阶段地实施管理,及时核算;前一个阶段的分析数据可用于调控下个阶段的工作。达到了项目的事中管理、动态管理,确保了工程利润目标的逐步实现。工程企业管理软件伸展两条主线: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以项目管理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也可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通过强调“循环式”工作流程,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地提高。

2工程软件的进步与工程师的存在关系

对于工程软件的应用,使工程建设在整体的施工及策划领域进行了更好的完善。对此,相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进行了完善的体系管理,对于现场制图、工程量核算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整体应用都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然而在电子科技日益完善的今天,对工程的学习是不是更可能在传统意义上的突破,用理论作为依据,通过系列的应用,取代了建筑者、设计者完成一个进一步的开拓性革命。毫无疑问,这个假设是否定的,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在工程上工作上得到便利,但是,工程师才是整个工程的灵魂所在,工程软件的应用是工程师在建设上的一个服务工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用钢笔代替毛笔一样,工程软件的应用不过是对于工程提供了便利的学习与工作工具,而工程师的自身建设价值在于如何应用先进的科学软件进行合理管理,而不是被强大的工程软件取代工程师的职能。工程软件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现阶段还是将来阶段,甚至更远的未来阶段,工程软件依然是作为工程师的基本工作软件而被应用,而科技发展的承载体是人类,这是无法被突破与跨越的,为更加便利的为人类的管理而服务所产生的科技产物,所拥有的最基本职能是为社会科技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管理应用,从纸张管理过度到电子管理。

3未来工程软件的发展与探讨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篇10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教育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4-02

从工程管理专业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从该专业所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入手办学,其课程设置在各高校办学中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融合,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多为其他领域课程的简单合并,本没有进行有结构系统的优化。课程结构与当今经济走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并无相辅相成。同时,课程繁多而杂乱,教学内容重复性出现在部分课程中,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案。并在遵照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与之相结合,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教育决策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在美国,建筑教育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委员会的邀请,对美国本地的各大学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四年制本科以及两年制专科进行相关专业考核,所有认证通过的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主修工程管理的本科学生需要约130学分,课程设置上基本分成五个方向,分别是:基础教育、基础科学、施工科学、施工专业学科和商学与管理等。剔除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之外,美国大学采用以下相应的具体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美国高校采用实践为导向并结合专门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麻省理工大学,它的“三个计划”培养十分有名,第一就是本科研究导向计划,也就是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性实验;第二是以本科实践为导向的计划,即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学生参与某项工程的设计或实践;第三是技术创业计划,指的是较少比例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施创业计划。

(二)英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最早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各个高校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所用的名称也不是非常相同,学生在本科的学习时间为三年或四年全日制本科。英国规定建造师协会和测量师协会周期性对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认证和评估,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里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都是英国工程管理类排名前几名的高等学府。在英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掌握现代建筑业相关的管理、商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满足相关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的资质的标准要求,学校实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学生发展成项目经理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建筑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工料计量部门、公共服务等部门。

(三)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三百三十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或建筑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承接本专业教学任务,西安交大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下,清华大学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少数的高等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独自形成院系,如重庆大学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的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在国内331开设工程管理的院校中,多为综合型大学、工科为主或财经类院校。而像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综合型或工科型大学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较强的建筑行业背景为依托。剔除建筑行业,包括长沙理工大学等依托于公路行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依托于铁路行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行业等。

二、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

(一)中英美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对比较研究

就培养目标的设定而言,我国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是以工程管理专业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来制定的。与此同时,依据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微调,针对中、美、英三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三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方面,为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关理论的传授,一般更加重视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国度对接;(3)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十分明显,更具多角化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对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做了比较研究,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其中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发现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均比都在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的课程占比要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情况,分析其是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学院还是管理学院,前者一般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后者的经管类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技术和经管理论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适应社会的交叉型人才。因此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点,该专业课外实践的学时应当适当调整,使其在培养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实践教学的思想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推荐高校使用的工程管理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我国高校的各种实践类教学进行了相关规定:各高校该专业实践课程学时需要占学生总学时的10%~20%,而这一数值在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启示

体现实践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突出本科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竞争潜力,增加企业对其的依赖性,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存在意义。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意义明确凸显,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技能优势明显。工程管理专业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学科,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单一的素质技能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本专业相关的经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相应的管理素养都是应当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重视培养和完善的。

2.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学生专业辅导,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了解;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前,给学生布置实习期内任务并进行相关动员,在实习结课时,举办一些分享活动供学生之间分享交流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心得体会;第三,学校应重视自身的人文建设,这些会对学生的性格,处世态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企协同,“人才订单式”培养。高校与企业合力培养,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相应案例提供给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对接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素养人才。学校引导学生就业,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1.以关键技能为主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体系方面,专业技术类课程占比大,范围广泛和专业交叉多,为学生开阔眼界及增强专业技能提供了帮助。不同岗位方向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结合岗位需求与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理论予以讲解。

2.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策略的强化。管理类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应是教学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吻合。此外,部级或地区级别的有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也应作为实践教学模块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结合资质认证

1.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打造专业性协会,针对目前学校设置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认定,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英国的皇家测量学会以及特许建造学会等的认定和评价就是对专业资格的一个强有力认证。学校和相应的协会机构共同对工程管理类的学生从最初的工程人员不断培养成行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不断督促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

2.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使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立足,就要按照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实行统一的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和发达国家对接的有效措施,能不断推动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全球化,还可以扩大我国工程管理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