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5:06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铁道部,电力部,交通部,邮电部,煤炭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为加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并已征求劳动部等部门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部。

附件:(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2)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管理办法

附件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行为,维护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利益,根据国家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分别按职工总额及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为保障企业职工离休、退休、退职后基本生活而筹集的专项基金。

第四条、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依法筹集和使用基金;努力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并如实反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第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在职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离退休费用等原始数据,以保证及时、足额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

第六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体现政府职能的专项基金,在国家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即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二章、基金预算

第七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年度终了后,根据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编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预算草案。

第八条、编制年度预算草案要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时间和编制要求等进行。

第九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的年度预算草案,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应逐级上报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十二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

第十三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转移收入、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

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是指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用于养老保险的款项。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是指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用于养老保险的款项。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是指用基金购买国家债券或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的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下级上解收入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的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上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转移收入是指企业职工在不同统筹范围调动而划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财政补贴是指同级财政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

其他收入是指滞纳金及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收入。滞纳金收入是指因企业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而按规定收取的费用。

第十四条、企业和职工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五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和拨付基本养老保险金原则上实行全额缴拨。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实行差额缴拨,并积极创造条件向全额缴拨过渡。

第十六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开户银行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按月代为扣缴,划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并按照一定期限将收入过渡户资金全部划入同级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除缴付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收不支。

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采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托收凭证由企业开户银行将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直接划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办法。

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

第十七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企业和职工个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

第十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政府核定的缴费比例及时、足额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得擅自减免。

第四章、基金支付

第十九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开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扩大开支项目和提高标准。

第二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支项目包括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各种补贴、医疗费、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救济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转移支出、其他支出等。

离休金是指按规定支付给离休人员的生活费用。

退休金是指按规定支付给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

退职金是指按规定支付给退职人员的生活费用。

各种补贴是指支付给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各种生活补贴、物价补贴。

医疗费是指支付给未参加医疗保险、已经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按照规定准予报销的医疗费用。

死亡丧葬补助费是指用于离休、退休、职退人员死亡的丧葬补助费用。

抚恤救济费是指支付给死亡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和生活补助费用。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是指用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费用。

补助下级支出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给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上解上级支出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上缴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企业职工在不同统筹范围调动而划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除上述项目以外,经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费用。

第二十一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帐户,用于接受财政部门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入的资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支付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季或月提出用款计划,并填写用款申请单,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将基金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出帐户。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支出帐户除接受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外,原则上只支不收。

第二十二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下列顺序予以解决:

(一)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动用历年滚存结余中存款。

(二)存款不足以解决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调剂金的地区由上级部门负责调剂解决;调剂后仍不足以解决或者没有建立调剂金的地区,可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国家债券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国家债券仍不能解决时,可经同级财政审核并报政府批准后调整企业缴费比例。

(四)调整企业缴费比例仍不能解决时,同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三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免税费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基金结余

第二十四条、基金结余是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包括当期结余和前期结余。

第二十五条、基金结余除留足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购买特种定向债券后的结余额,可根据国家年度国债发行计划,认购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第六章、资产与负债

第二十六条、资产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存款、国家债券、暂付款等。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形成的各类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第二十七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认真做好现金的保管、押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现金的收付和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务院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储手续,按月和开户银行对帐,保证帐帐、帐款相符。

第二十九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应视同货币资金妥善保管,确保帐实相符。

第三十条、暂付款应定期清理,及时收回。

第三十一条、负债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暂收款。暂收款应定期清理,及时偿付。

过期无法偿还的各种暂收款,经同级财政部门核批后,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他收入。

第七章、基金决算

第三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资产负债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第三十四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年度终了后,按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财务报告。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应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三十五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的年度财务报告,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年度财务报告为基金决算。

各级财政部门应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的本级决算和下一级决算。

财政部门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年度财务报告审核后发现有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以纠正。

第三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将本级决算和下一级财政部门报送的决算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核汇总报国务院。

第八章、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七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等进行检查,自觉接受审计、财政、银行、工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向养老保险监督组织报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及服务工作情况。

第三十八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核对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并向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

第三十九条、企业无故不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除责令其补缴所欠款额外,按每日加收所欠款额2‰的滞纳金。

第四十条、下列行为属于违纪或违法行为:

(一)截留、减免、挤占、挪用、贪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二)擅自增提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不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

(四)未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利息收入、滞纳金收入等存入基金专户。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有第四十条所列行为的,应区别情况限期纠正,并作帐务处理。

(一)追回基金。

(二)退还多提的基金。

(三)足额补发基本养老保险金。

(四)存入基金专户。

第四十二条、对有第四十条所列违纪或违法行为的单位以及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的处罚,按照《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单位和主管人员以及直接责任者处以的罚款应上缴国库。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应当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开设帐、单独核算。

第四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根据本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实行养老保险系统统筹中央行业经办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条、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本制度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同时停止施行。

附件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行为,维护企业职工利益,根据国家关于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企业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缴纳,为失业职工提供生活救济及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而筹集的专项基金。

第四条、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依法筹集和使用基金;努力做好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并如实反映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完全与完整。

第五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在职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等原始数据,以保证及时、足额收缴失业保险费。

第六条、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是体现政府职能的专项基金,在国家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即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二章、基金预算

第七条、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于年度终了后,根据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编制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年度预算草案。

第八条、编制年度预算草案要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表式、时间和编制要求等进行。

第九条、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的年度预算草案,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条、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应逐级上报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十二条、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包括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转移收入、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

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是指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用于失业保险的款项。

失业保险基金利息收入是指用基金购买国家债券或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的上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下级上解收入是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的下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上缴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财政补贴是指同级财政给予失业保险基金的补贴。

转移收入是指企业职工在不同统筹范围调动而划入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滞纳金及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收入。滞纳金收入是指因企业拖欠失业保险费而按规定收取的费用。

第十三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企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向企业收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不足或者结余较多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但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最多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

失业保险费缴费比例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及同级人民政府核准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四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企业开户银行根据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按月代为扣缴,划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并按照一定期限将收入过渡户资金全部划入同级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除缴付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收不支。

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托收凭证由企业开户银行将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直接划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办法。

第十五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向企业收缴失业保险费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政府核定的缴费比例及时、足额收缴失业保险费,不得擅自减免。

第四章、基金支付

第十七条、失业保险基金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开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扩大开支项目和提高标准。

第十八条、失业保险基金的开支项目包括失业救济金、医疗费、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救济费、转业训练费支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

失业救济金是指按国家规定支付给失业职工的生活费用。

医疗费是指支付给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失业职工在失业期间所发生的按照规定准予报销的医疗费用。

死亡丧葬补助费是指用于失业职工失业期间死亡的丧葬补助费用。

抚恤救济费是指支付给在失业期间死亡的失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用。

转业训练费支出是指为提高失业职工职业技术素质和再就业能力所发生的未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指用于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费用。

补助下级支出是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给下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上解上级支出是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上缴上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企业职工在不同统筹范围调动而划出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按国家规定,并经财政部门核准为解决失业职工生活救济和帮助其再就业确需支付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转业训练费包括转业训练费支出和购置固定资产支出。转业训练费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具体使用项目和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使用。

第二十条、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帐户,用于接受财政部门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入的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发生支付时,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季或月提出用款计划,并填写用款申请单,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将基金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支出帐户。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支出帐户除接受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拨付的资金外,原则上只支不收。

第二十一条、失业保险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按下列顺序予以解决:

(一)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动用历年滚存结余中存款。

(二)存款不足以解决时,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的地区由上级部门负责调剂解决;调剂后仍不足以解决或者没有建立调剂金的地区,可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国家债券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提前变现特种定向债券或其他种类国家债券仍不能解决时,同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二条、失业保险基金征免税费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生产自救周转金

第二十三条、生产自救周转金是指在保证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前提下,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划出用于帮助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而周转使用的资金。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新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逐渐变得愈加重要,财务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管理制度不够全面的问题,不利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价值。新经济制度下,民办高校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促进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文章将结合新制度下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具有财务管理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灵敏性较高以及财务信息化要求较高等特点。

(一)财务管理综合性较强

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学生的缴费管理、经济管理中的各项预算管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及高校教务人员的工资管以及专项资金管理等,另民办学校改革创新项目较多,每项改革都离不开财务数据,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与数据,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较高。同时,民办高校相关领导还需要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进一步的学校管理规划,制定民办高校长远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作为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民办高校的发作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灵敏性较高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市场变化的条件,进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学设施的及时更新。民办高校加大投入既需要聘请优秀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深、相对稳定教师队伍以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又需要向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对校园中的基础建设及各项教学设备、教室投入等进行管理。这其中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的加入,所以高校财务管理的价值较为突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敏感度,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需求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财务信息化要求较高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对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基于当前的电子商务变化环境,将各项教学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等,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融合。

例如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银行、网银等方式进行资金管理,通过电子采购、电子订单等获取学校所需要的各项教学资源,使民办高校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加便利,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与损失。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民办高校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分析

新制度下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细致规划财务管理的内容等方式开展财务管理。

(一)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的民办高校人力财务管理方式下,难免会出现各类纰漏,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较差,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目的在于不断增加民办高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为民办高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可以基于其实际财务管理需求加以针对性分析,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方式。首先,民办高校需要由财务管理部门责成财会人员认真进行事前预算,编制若干预算方案,在相关校务委员会人员检查与审核之后,进行各项活动的评选,并选择出适宜学校发展的各类项目。层层管理、层层监督的方式下,能够最大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几率,减少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其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各项活动的财务控制力度,成本能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最终所获得的利润,这也是检验民办高校反应能力、拓展能力的中药方式。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中的每一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以成本为核心,注重内部责任管理,采用财务管理的方式,将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学校中,并可以通过建立责任成本网络系统,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逐渐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校也是如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质量,所以在新制度下,必须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敏感度,基于当前时代的特点不断完善与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通过自身扎实的财务管理技术以及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真正彰显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价值。民办高校领导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领导需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关心财务管理人员,通过适当的鼓励、激励等话语,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可以将激励制度融入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员工奖励,给予表现较差的员工惩罚,营造公平的财务管理氛围。

2、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需要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学会电算化软件,并能够熟练借助电算化软件实现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掌握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新税法政策财务管理要求,结合新制度、新条例实现财务科学管理。

3、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指导,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掌握财经方面的法律、教育方面的法律等等内容,并能够自觉遵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细致规划财务管理的内容

细致规划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有助于维护民办高校的经济秩序,推动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根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规定》实施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就是以学校董事会授权为前提,校长以法人代表的名义,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承担全部经济责任,实现财政支出、资源配置的统一化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综合性财务管理。

再如民办高校也可以采用“零基预算加项用预算”的预算方法,这也是当前很多民办高校也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在做好预算管理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保证学校办学规模与总体财政情况的协调发展,保证学校中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可以明年开展一定财务报表总结大会,总结一年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与工作规划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民办高校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新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能够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结合当前时展背景来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具有财务管理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灵敏性较高以及财务信息化要求较高等特点,民办高校可以基于这些特点,通过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细致规划财务管理的内容等方式,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真正发挥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价值,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琴.校企联合共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武昌工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21):460-461

[2]四川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组.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以四川省高校财务管理专题调研为基础[J].会计之友,2015,19(12):87-92

[3]冷若雁.浅析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以a地区为例[J].会计师,2013,14(24):18-20

[4]陶艳芬.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探析――基于财务部门的功能定位[n].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01(17):85-89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3

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具体来讲,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则是因为不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不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而造成制度的“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企业的某些环节、关键点,并最终落实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若违背了这个观点,就变得得不偿失。

7.适用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这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关键点。企业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活调整”。

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具有战略的高度把它引向更完备的发展方向。

内控体系的目标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我们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达到以下五个目标:1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2保证所有交易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3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4保证账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5保证财务会计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内控体系控制的要点

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要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必须使财务内控制度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实现以下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2.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3.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4.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5.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6.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7.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8.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9.工作轮换;10.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内控体系框架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解决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按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目标、要点的要求,企业应建立起本单位的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我认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财务会计控制制度:

1.可靠的凭证制度;2.完整的簿记制度;3.严格的核对制度;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5.科学的预算制度;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会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分析制度;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民办高等教育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变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展开,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统一。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各民办高校管理者克服各种困难,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管理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出资方式不够规范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但是,我国民办高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并没有严格遵守该规定,投资办学者出资方式并不规范,也未严格落实法人财产权。学校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存在未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的情况,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一边办学,一边用收取的部分学费投入学院的新校区建设,例如某学院账面实收资本5713万元,实际出资4458万元,以办学结余方式转入1255万元;另一学院以股份制方式吸收教职工入股2929万元,其中1000万元由办学结余配送。我国部分民办学院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校的办学士地、房屋产权等仍在投资者名下,未过户到学校名下。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均采用先筹后办的方式运作,在尚未正式批准建立之前由于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地方政府认定学校无权征用土地,于是在当地合资或新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的名义作为征用教育用地的主体,因此土地证及房产证均在投资公司名下。由于过户环节发生的契税和营业税达到投资资产的7--8%,一般民办高校资产过户大约需支付1000-2000万的过户费用,所以民办高校资产过户成本很高,且办理过户手续非常繁琐,这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的资产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未落实法人财产权。

(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不仅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来自收取学生及其家庭的学杂费等,而且学校基本建设费的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也来自收取学生及其家庭的学费。民办高校过分依赖学生学费的情形给学校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一是办学经费的多少随招生情况的好坏而波动。每当生源充足时,办学经费就相对充裕,一旦生源不足,学校的发展就举步维艰。二是由于过分依赖学费,学校没有其他稳定经费来源,使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办学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三是生源受学费的限制。我国民办本科的学费普遍偏高,这就必然成为一些学生的限制条件。学校为了多招学生,必然放松对学生的素质条件要求,这也是造成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民办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向银行大量举债,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贷款投资回期周期长,很多资产利用率低,一旦生源不足,收入在扣除正常开支后将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就会使学校发生财务危机,导致学校破产倒闭。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现阶段,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参照执行教育部和财政部针对我国公办高校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有一些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的,仅有少数民办高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组织会计核算。民办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优势是能够简化会计核算工作,便于学校的财务预算与实际的收付情况对应起来。但是,采用该种基础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不利于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准确计算生均培养成本,进而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以及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二是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经济效益,而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合理的收支结余和资金回报;三是不能准确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隐性债务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这不利于民办高校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和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四是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时学校购置设备实行实报实销,使用时不核算成本,所以不利于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些部门热衷于采购设备,但不重视保养维护设备,甚至各部门重复购置。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私立大学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我国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借鉴国外著名私立大学的做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组织会计核算工作。

(四)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民办高校推行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明确定位,可以促进学校规划工作的丌展与完善,增强学校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问的合作与交流,减少冲突与矛盾;提供学校绩效的评价标准,便于考核,强化内部控制。但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管理体制滞后,学校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预算编制缺乏学校整体战略的指导。第二,预算经不起市场检验。一些民办高校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抓住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以公办事业单位的心态搞预算,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收入预算不考虑生源风险,使很多预算指标与外部环境不适应,难以被市场接受,所以也很难有效实施预算制度。第三,预算与实践活动相脱节。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分12章、68条,从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内容,强化了财务管理措施,严格了财务管理权限,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面发展,同时也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的任务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第十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与原《规则》相比:一是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更加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二是根据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将原“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改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三是进一步明确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调整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而不能仅由主管部门审批。

(三)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十六条规定: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则制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对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建议采用收付实现制,除此之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更加准确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有利于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及时揭示财务风险的需要。

二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规范核算内容。新《规则》为了全面反映资产总量信息,完整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在资产分类中增加“在建工程”,并明确了在建工程的定义和管理要求;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流动资产分类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按照2011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规则》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一是将原“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二是将原“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三是将原“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四是将原“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四)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报告的概念作了调整;对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两张主表;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上增加了“结转”、“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情况;四是对财务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部分调整,取消了“经费自给率”指标,增加了“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均基本支出”两个指标。

(五)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

要建立健全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要求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实行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并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参考文献: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5

二、财会人员依照《会计法》和《预算法》以及本制度进行财务管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财会人员伪造凭证、帐簿和其他财务会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的财会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三、任何人有义务对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向局党组举报。

四、本着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原则,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

(一)各项收入必须足额上缴财务办公室,由财务办公室设专户管理,统一调度使用。

(二)任何人不得将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存储,严禁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

(三)纳入统一管理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及捐赠利益等其他收入。

五、各项开支按照下列程序审批:

(一)因公使用资金先申请、后提取。申请要注明资金用途、金额、经办人,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局长审批,经财务办公室负责人签字后提取。

(二)签字顺序。先由经办人签字并注明事由,再由股室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然后由局长签字批准。

(三)资金使用与申请的用途相符,严禁挪用。

(四)资金使用后,在7日内按规定程序签字审批后交财务人员入帐,提款超过3个月不交帐的按贪污处理。

六、费用支出应当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由经办人签字并注明用途,经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局长签字审批,再由财务办公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销。

七、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

(一)凡是购置固定资产的,由办公室、财务办公室集中采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采购。

(二)属于招标采购或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报主要领导知晓后,提前向局班子会提出申请,按程序办理。

八、加强资产管理。

(一)公款购置配备的所有办公用品均属公共资产,由办公室和财务办公室登记造册,财务办公室备案,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二)调走或调整岗位的人员,应配合办公室和财务办公室清理核实所用的办公用品,交接完毕后给予办理有关调动手续。

(三)对各股室配备的办公用品,办公室和财务办公室定期进行盘点核对,增强使用人员的保护和维修意识,保证办公用品正常使用。

(四)需要配备新办公用品和处置废旧办公用品的,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局班子会审批后按要求办理。

九、执行财务报告制度。财务人员要做到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每月向局长提供财务报告;办公室每月向局长和分管领导报告所分管支出情况。

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区级以上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十一、财务办公室建立稽核、牵制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簿的登记工作。

十二、财务人员要正确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纠正违反会计制度的行为。

十三、财务人员要加强现金、票据、账簿的管理。丢失现金、票据和账簿的,由负责保管的财务人员承担全部损失。

十四、财务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者离职的,按有关规定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十五、在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的情况下,本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内部财务审计。审计内容如下:

(一)贯彻执行财经纪律、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情况。

(二)发生的经济往来、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原始单据的合法性,内容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开支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制度。

(三)会计帐簿是否健全,帐、证、表、册是否平衡、记载是否及时、清楚。

(四)帐款、帐实、帐证、帐表、帐帐是否相符。

审计结束后,写出审计报告,提出制止、纠正和处理违反财务制度的意见、建议。对发现的重大财务问题,按相关规定处理。

十六、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凭证、帐簿和其他财务资料的。

(二)拒绝、阻挠审计人员依法进行财务审计的。

(三)私设帐外帐、“小金库”和坐收坐支的。

(四)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的财务人员打击报复的。

(五)财务工作人员工作中、、的。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异同高校财务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财务运作模式同属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但由于两者在办学体制和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导致两者的日常财务运作模式在大体相似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不同的日常管理手段和具体措施。本文在对两者财务运作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相互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以期对两者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创新方面给予启示。

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论依据比较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都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例如在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方面,公办高校都统一以财政部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实施依据,而民办高校在具体财务管理实施层面所选择的理论依据还未完全达成一致,大部分民办高校已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作为具体实施依据,而仍有一小部分民办高校至今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从两者各自依据的财会管理制度的普及程度来看,公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比民办高校要更加规范和统一,其财务数据也更具备横向可比性,更便于有关部门对其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比较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会计制度的不同点在于会计核算基础,前者是权责发生制而后者是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制度都是利弊兼存,分析如下。

1、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及其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在这种会计制度下,一切收入和费用都以当期发生为基础进行确认,只要是当期获得的收入,不管是否收到款项都作为当期收入,只要是当期应付费用,不管是否支付款项都作为当期费用。换言之,只要不属于当期收入,即使收到款项并入账,也不作为当期收入;只要不属于当期费用,即使支付款项并入账也不作为当期费用。这种会计制度的优缺点如下。

(1)优点。权责发生制由于真实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从而能达到将各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进行比较,获取各期正确的收益数据。因此,该会计制度在反映经营业绩时的合理性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收付实现制。

(2)缺点。该会计制度在反映财务状况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举例说明:一个从损益表看来,经营较好、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民办高校,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却可能反映为因为缺乏变现资金而出现的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被分别反映成现金收支和债权债务。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会计制度的民办高校还应该同时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弥补该会计制度的不足。

2、公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及其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在这种会计制度下,一切收入和费用都建立在款项的实际收付基础上,只要是当期实际支付的款项,都作为当期费用,只要是当期实际收到的款项,都作为当期收入。换言之,当期发生的业务,但没有收到或支付款项,都不能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这种会计制度的优点是处理手续简便。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和隐形负债;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不利于获取各会计期间准确收支结余数和办理年终结转等会计事宜;不便于绩效考核和防范财务风险。

3、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应相互借鉴长处以形成“连续会计制度区间”

由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属性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计量时点选择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会计基础区间,在此区间内会存在许多连续变化,是对收付实现制基础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修正的结果。

(1)公办高校应采用修正收付实现制。由于收付实现制下会计计量重点是现金资源及其流动,主要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不反映非现金资产存量和未来负债等,在实际操作中,它只确认当期收到或支付现金的交易或事项,而不确认当期发生但收款或付款时间推迟的交易或事项,这也是造成公办高校的部处(院、系)年终突击花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修正的具体做法是对当期发生但要在会计期末一定时间内确定能收到或必需支付款项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虽然这种做法的计量重点仍是当期财务资源及其变动,依旧不能反映非现金资产存量和未来负债,但比起修正前的收付实现制更能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绩效评价,更加有利于提高高校在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务管理环节的效率。

(2)民办高校应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经过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所有负债和财务资源的来源信息,可以按照收入满足支出的程度计量财务成果,充分考虑未来的收入需求、筹措资金和偿付负债的能力。因此,更有利于民办高校作出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计划。

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手段比较

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手段相同点

(1)财务预算体系。两者都建立财务预算体系,但都不完善。两者都没形成全面预算概念,对预算普遍缺乏事中控制,预算执行较为随意,但公办高校的情况明显比民办高校乐观。因为“有预算才有开支”这一硬性规定,使公办高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已确定预算便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更改项目和用途,加上资金存放和支付形式的改变,促进高校由从前被动型对预算进行事后监督变为主动型对预算资金进行事中控制,真正做到能对每笔开支进行控制的实时监督,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效果。公办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仍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2)财务分析体系。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两者的财务分析水平基本停留在对预算当年收入、支出以及各类经费所占比重等“量”化分析上,缺乏对各种影响高校收入和支出的因素、支出结构和经费配置等的“质”化分析。由于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才能客观分析财务状况,作出正确决策。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是两者提高各自财务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

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手段不同点

(1)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近年来,民办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而公办高校在这方面是滞后的。原因如下:民办高校的最大财务特征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兼具盈利性和公益性,日常资金运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广泛而复杂,各方特别是投资者尤其关心自己在学校的投资效益,加上有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对日常财务管理监督到位,促进了民办高校资金业绩考核体制的形成。而公办高校长期以来只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忽视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加上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资金的运作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办高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

(2)决策层的财务控制意识。虽然公办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但仍保留高度财务自,导致资金的流向和使用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是决策层财务控制意识薄弱的结果。民办高校虽然其预算体系尚未健全,但决策层的财务控制意识要比公办高校强。

3、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手段上需要完善的地方

(1)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体系。第一,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应该在目前财务预算体系基础上,引进全面预算。全面预算作为一种财务管理工具,可以通过合理分配高校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高校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配合一定的绩效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其规划、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功能。第二,民办高校应该借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所蕴含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

民办高校财务部门可在各部门或院系提交的预算方案基础上,仅对其下达预算指标和用款额度,并不下拨实际款项,各部门或院系在发生实际支付事项时,向财务部门提交支付申请,财务部门根据预算计划和用款额度,从学校统一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及用款单位。而学校当年所有的预算资金在支付前全部留在统一账户中,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此举能加强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事中监督,做到对每一笔开支的实时控制,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

(2)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笔者认为,对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而言,一个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财务状况分析指标。主要由各类资产负债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等)和财务收支指标(如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率和业务支出占总支出比率等)构成。第二层次:预算及预算执行指标。主要由预算完成分析指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和预算支出调节指标构成。第三层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财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其一,经费节约率。具体做法是按照支出项目分类后,分别将各项目本年与上年实际支出差额与上年实际支出相比,得出比率。其二,收入增长率。具体做法是按照收入项目分类后,分别将各项目本年与上年实际收入差额与上年实际收入相比,得出比率。同时还可以此为依据比较各收入项的增长能力。其三,资产保值增值率。具体做法是将本年度高校净资产与上年度净资产相比,得出比率,根据该数据分析高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3)公办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虽然公办高校要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偏重于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但在办学资源多元化趋势下和日益明显的资金瓶颈面前,还应同时加强重视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在这种形式下,公办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建立资金业绩考核体制,对高校资金运作赋予行之有效的监督,避免高校资产流失和资金浪费。

(4)公办高校决策层要加强财务控制意识。决策层应严格遵照预算方案,坚决杜绝随意改变项目资金用途和超支等现象。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两者都有很多值得推广和相互借鉴的经验,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两者提高各自财务管理效率,创新各自财务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经纬:财政资金收支制度研究――从部属高校财务管理角度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2]邹鑫:民办教育投资的收入、成本分析[J].四川有色金属,2009(4).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出现,部分民办高校因基建导致财务风险太大,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学校被迫重组;一些民办高校出现招生人员席卷巨额学生学杂费潜逃,造成学校被迫停办等等。为防止相类事情发生,民办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来强化财务管理,以确保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

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单位会计机构和财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单位教学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将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分为:一是以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事前财务控制、事中财务控制、事后财务控制。二是以控制主体可以分为出资者财务控制、经营者财务控制和财务会计部门的控制等。

二.民办高校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民办高校改革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不严的话会导致民办高校内部经济犯罪的发生,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建立一个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保证民办高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民办高校各项业务的有序进行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目前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民办高校事业的发展都有赖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二是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的实施不仅能为学校管理部门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产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还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并防止流失。

三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财务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体现在:

1.对财务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多数建立起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的实施状况却不理想。主要是部分领导对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财务工作的核心就是当家理财、资金核算,因而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控制关爱有加,但是对于既包括规章制度、文件手册,又涵盖民办高校文化理念、管理理论、员工素质、人文环境等精神层面的财务内部控制并未引起民办高校管理层的足够重视。所以,大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完善者有之,形同虚设者亦有之。

2、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务人员主体素质能力的有待提高是制约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但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民办高校扩张的趋势不断明显,财务队伍也应该逐渐满足民办高校经济活动复杂化合多元化的现象,但现实却是很多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没有与时俱进,相反很多民办高校财务部门成了安置在校教授、领导的家属部门,没有学过财务专业,只是作为很多学校领导和高等教授岗位的家属的空位,这些财务人员素质可想而知,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没有发挥作用也是必然的

3.风险防范不足,监督难以到位。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高教改革使民办高校拥有更多财务管理自,同时也带来相应财务风险,主要是资金运作、资产损毁、财务系统等财务风险。由于民办高校自身性质、财务管理模式的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因此造成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分析和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有些民办高校在对外投资、筹资时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未能按申请、论证、审批、实施程序进行操作;对外投资、筹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要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有些民办高校在重大项目决策时,缺乏项目可行性论证,没有相关的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盲目扩张,超规模投资,过度举债,使民办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创办初期单纯的教学中心,逐渐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办学。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的复杂化,财务管理出现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的局面,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灵,致使学校资源配置失调,难以集中学校财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影响和制约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只纳入部分经营环节,而弱化其他相关环节;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二是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民办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三是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四.加强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对策

为了更好的发展民办高校教育,笔者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需做到以下:

1.转变思想,构建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贯穿于民办高校内部一切相关财务的日常工作及业务活动当中,且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其财务内控在民办高校整体规划、经营、管理及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校因财务内控而造成负债事件的频频发生,更是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敲起了警钟。要切实转变民办高校在财务内控方面的基本现状,首当其冲地就是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这一财务内控的责任主体开始,明确财务内控在对民办高校经营发展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对民办高校当前财务内控执行与落实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亲自融入到民办高校的财务内控工作当中,参与民办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中,使民办高校内部自上而下每一名财务人员都可以对财务内控有准确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民办高校的财务内控工作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地规范。民办高校必须依照当前自身在财务内控方面的基本现状,结合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形势、我国财会方面的制度规范以及世界范围内财务内控方面的先进理论,制定出一套与民办高校发展相吻合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并依此制度体系为标注,在遵循制度规范的基础之上,全面推动企业财务内控的开展与落实。

2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首先要对财务人员在岗培训。通过对在岗财务人员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各种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对财务人员进行自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全面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引进专业人才。对不称职的财会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结算中心、审计处等),要考虑引进政策水平高、敢于坚持原则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弥补高校财会队伍技术力量的不足。

3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当前,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扩大规模多招收学生利用各种筹资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适当的负债有利于学校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对学校的资金筹措的发展非常有意义,但过度举债也为民办高校带来了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财务风险,可能会使把很多民办高校拖入偿债难的财务困境。很多民办高校面临的现实情况就是学校当年的各项收入入不敷出,比如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学费收入除了要支付当年的学校事业支出外,还要花大成本进行支付举债的贷款利息,这样就会加重很多民办高校的无形偿债压力,导致筹集资金的恶性循环,例如筹款规模越大偿债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民办高校要合理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必须设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合理的筹资渠道,维持高校适当的目标负债,目标资金结构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规模加快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剧,避免民办高校陷入过度负债的怪圈,所以为了使得民办高校资金的健康循环,必须对所有民办高校的贷款资金的投向管理和流量进行适时监控。

4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保证财务内控的实施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之一,其职责是对民办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民办高校内控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财务监督的再监督。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民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内审部门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活动,检查各个内部控制环节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落实情况,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为更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指引。

五,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内部任何工作及业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一旦财务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其日常的经营、管理及运行也必将陷入混乱当中,无法有序运转。所以在民办高校现有的管理水平之上,提升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强民办高校在财务内控方面的管理水平,实现其财务内控的全面优化与完善,这不仅是民办高校经营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其扩大发展规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8

一、制定《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1998年开始,军队、武警、政法系统、中央党政机关先后与所办的企业和直属的各类企业脱钩,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明确其资产与财务由财政部管理。这一重大改革,改变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格局,对财政部门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2000年财政部内设机构职能进行了调整,专设了管理企业资产与财务的司局,对企业资产与财务实行统一管理。为了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内设机构职能调整的需要,财政部明确提出了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这个目标,以建立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国有资本管理为突破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按照上述思路,本着“制度先行”的原则,财政部企业司着手起草拟定《办法》。《办法》从起草到修改,直至定稿,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先后在全国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召集部分中央直管企业、地方财政部门进行多次座谈讨论,数易其稿,基本吸收了各方面提出的积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办法》的印发,是财政部门与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制定《办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资产与财务的统一,实现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资产与财务,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资产运行结果的反映,即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反映着企业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税收调整、规范会计核算、资本金管理等各种功能,但随着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中的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越来越突出,资产与财务管理以政府作为出资人身份对企业营运国有资本进行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资产与财务统管的原则,我们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于《办法》之中,构建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二)立足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资源的整体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是其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出售转让等经济行为十分频繁,而且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机制。为了体现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服务于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精神,《办法》对企业公司制改建、兼并、出售乃至破产等相关的资产与财务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既要防止资本权益受损,维护国有资本的权益,又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整体效益。

(三)立足于政企分开,划清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其资产与财务关系交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是企业管理体制、也是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把原主管部门的职责简单移交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企业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弄清楚哪些是财政部门管的事,哪些是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如果财政部门包揽企业太多的事务,既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上,资产与财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政府部门管理过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办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根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了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使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清晰、权责对称。

(四)立足于促进企业机制的转换,建立起规范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还很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如果企业机制不转换,企业财务状况的好转就不能持久。因此,《办法》按照促进企业机制转换的原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资本营运、工资分配等激励政策,为企业转换机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明确了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办法及法律责任,力求逐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从政府出资人的角度,根据财政职责,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考评、责任为主线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全文共分为8章49条: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管理职责与权限,第三章为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第四章为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第五章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第六章为财务考核与评价,第七章为法律责任,第八章为附则。《办法》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划清了主管财政机关与母公司对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在第二章“管理职责与权限”中,一方面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管制度,即制定国家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管资本,即监管企业持有的国有资本,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及纠纷调处等基础管理工作;三是管分配,即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四是管监督,即组织国有资本营运效绩评价,监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五是提供指导服务,包括指导财产评估业务,以及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规定了母公司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国家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统一向主管财政机关申报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事项;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管理子公司持有的国有资本;对内履行依法经营、严格内部管理,包括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重大资产与财务事项、组织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等。同时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可以将部分职能委托给母公司,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内部议事规范进行决策。

(二)规范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的全过程管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出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的安全与回报。《办法》从出资人的角度,围绕国有资本的运动过程规范了资产和财务管理行为。其中,第三章“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主要规范了国有资本在清产核资和产权变动时的价值确认依据、资本保全原则、不同组织形式企业转增资本的监管要求、国有资本转移实行有偿转让以及产权登记要求等。第四章“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主要明确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工资分配管理、企业借款管理、企业对外担保管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企业合并与分立、产权转让及公司制改建等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管理等内容。第五章“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主要明确了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亏损弥补规定、资产损失的处置以及产权转让收益和企业清算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三)明确了对企业实施财务考核与评价。开展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做法,而且是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建立间接管理国有资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在第六章“财务考核与评价”中,明确了考评的内容、形式、作用、基础和结果公开等内容。考评的内容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为基础来进行,要求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考评的形式分为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内部考评就是要求企业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自我测试、自我诊断,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外部考评由主管财政机关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的作用主要是将考评报告提交给政府及有关人事管理部门参考,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进一步与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激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评的基础数据必须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四)规定了资产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主要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监督处罚权,企业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事项的法律责任,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以及主管财政机关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处罚方式,包括责令限期纠正、追回损失或者没收非法所得、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处罚方式,主管财政机关可建议人事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办法》涉及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实施范围问题。《办法》以“持有国有资本的非金融企业”为规范对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金融企业业务与一般企业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上有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其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2)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纯国有企业越来越少,但无论企业组织形式如何变化,不会改变出资者对各自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国有资本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权的代表,管理方式应由管理国有企业转为管理国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家对国有资本的管理,应当是国有资本投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但占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如公司制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执行,政府部门只有通过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进行管理。《办法》将适用范围界定为“持有国有资本的非金融企业”,既符合国家从对国有企业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管理的要求,也利于与《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

(二)关于审批监管问题。《办法》遵循“少审批、多规范”的原则,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事项需要审批外,一般采用以下办法来约束企业行为:一是建立财政备案制和登记制,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重大事项的备案;二是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如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内部议事规则、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建立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如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表审计和考评结果的社会公告等;四是建立主管财政机关处罚权制度,规定了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并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三)关于产权变动的管理权限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出售方面,县属国有小型企业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地级市属国有小型企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公司制改组方面,国有股权设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在合并、分立方案中涉及的产权变动方面,由财政部门审批。为了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办法》比照现行国有小企业出售审批权限的规定,将企业国有产权变动的审批权限确定为:母公司为中央管理企业报请国务院审批,地方管理企业报请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子公司除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外,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子公司以下企业由母公司审批。其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权设置一律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四)关于国有资本收益分配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的规定,国有企业要“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任何投资者,投资于企业均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从权益上讲,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归投资者所有,应当依法向投资者分配。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94)财工字第295号),把国有企业应上交的利润纳入了国有资产收益范围。为了支持国有企业增强资本积累,作为过渡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暂缓收缴。因此,《办法》从建立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的角度,规定“母公司应当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但同时明确“具体办法由财政部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制定”。

(五)关于法律责任问题。在《企业财务通则》等过去的有关财务规章中,对违反规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比较原则,影响执行效果。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制经济。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强化法律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在产权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方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与《办法》的规定不符合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如果不予处罚,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办法》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9

一、加强普法培训,增强财税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我局紧紧围绕各阶段的财税中心工作,开展财政法制培训。重点培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国务院信防条例》以及财政税务法律专业知识等,并对《公务员法》、财政税务法律专业知识学习效果进行了考试考核。通过采取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一般学习与典型案件教育相结合、开展普法教育与加强财政执法相结合等,采取集中培训、以考代训等形式多层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财政干部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我局干部写的《浅谈赋予地方适当税收管理权限的重要意义》等多篇论文在《浙江税务》、《xx财税与会计》等杂志刊登。xx普法工作经考核验收被评xx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执法程序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工作的领导,我局及时调整充实了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为加强依法行政有关重大具体事务的领导,我局还专门成立了贯彻实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领导小组,以及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税收执法检查领导小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等,通过成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有关各项工作的领导,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不断规范财税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我局制定了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措施和规划,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xx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xx年度工作考核办法》、《xx县地方税局基层单位xx年度工作考核办法》、《规范性文件制作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严格按照县政府有关规定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实施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具体来说,在在政府采购方面,制定了《xx县政府采购回避制度》、《xx县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守则》、《关于向社会公开选聘xx县政府采购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的通知》《xx县政府采购招投标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暂行办法》、《xx县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xx县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本级文化事业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xx县地方税务局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办法》、《xx县出租房屋税收征管暂行办法》、《关于对饮食业大户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关于对足浴、按摩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关于对咖啡吧行业实行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通知》、《xx县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选案工作办法》、《xx县地方税务局税收违法行为处罚具体规定》等征管措施和办法。通过不断细化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篇10

首先,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它关乎党群关系,关乎政府形象。街道办事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它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专门管理街道工作,是当地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街道办事处下辖若干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是行政村,和当地居民关系较为紧密。

因此,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它是居民判断党和政府是否廉政、勤政的重要参照,对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关注度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的财务工作。

其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发展。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街道办事处更是要抓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街道办事处规范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提升点。这样有利于提升街道办存在的现实意义,使街道办可以做好自身服务角色的转变,提升其服务职能和公共职能,使其得到群众的认可。

再次,街道办事处加强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它的财务管理能够让政府知晓基层经济发展,知晓基层的经济数据,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在金融危机影响到财政收支的现状下,在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历史号召下,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能够让街道办事处的行为更加科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支出等,最终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般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人员较少,很多街道办事处难以招聘到合适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随意搭配的,他们的专业水平较差,不能够按照专业的规范进行会计处理,因此造成账务处理很不标准。另外,街道办事处的财会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财务类岗位也没有办法互相协调和监督,工作的交接较差。

第二,财务基础薄弱。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完善的相关制度设计和执行,这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无序。很多街道办事处没有相应的预算、决算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街道办事处的经费支出、办公开支等没有有效的监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也没有计划,审批混乱,资金安全性差,运营效率差。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不完善。首先,在核算上由于技术素质不够,很多会计人员并没有分清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造成很多不符合固定资产的项目入账,而有些应入账项目却没有入账。其次,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容易产生账实不符的现象。例如,有些固定资产并没有定期盘点,没有及时对调入、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记账;有时候街道办事处无偿使用所属社区购置并入账的办公设备等并没有开具调拨单等。

第四,财务核算不真实。很多街道办事处按照其内设部门分别设账,向财政部门提供也不是合并报表,而是行政经费账的报表,这就会导致报表难以全面反映街道办的总体财务,影响了政府部门分配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廉政建设。街道办容易出现财务核算不实,决算不准的现象,如街道办将收取的道路改造配合劳务费计入暂存款科目,就导致收支不准确等现象。

第五,重大事项履行不规范。首先,很多街道办在工程管理上不严格,如有些街道办在办公楼装修中并未将该工程单独核算,完工也没有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表等,这就缺乏对工程质量、竣工及结算的管理。其次,有些街道办事处的大额支出没有相应的合同,有时有些街道办在做宣传、广告等支出并没有和设计公司及其他供货单位签订合同,结算也没有签字验收等;另外,有些街道办事处并没有通过政府采购系统进行采购,而是自行购买一些设备。

三、街道办事处现存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街道办事处定位不明确、职权不匹配。在我国目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下,街道办事处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除了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外,还有事业、经济、城管等职能,职能迅速膨胀,大量的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任务压力导致街道办的工作重心容易发生偏离,经济职能压力大,容易导致政企不分,这就会让街道办难以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财务工作。

第二,领导不重视,法制意识不强。街道办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领导并没有理解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仅仅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认定为财务人员不贪污、数据准确即可。为了各种目的街道办领导也会大力进行投资等,财经纪律性不足,在财经法律意识的认识上较为薄弱。而有些街道办的领导在接待费等的开支也没有限制,对公款的使用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甚至用公款搞个人娱乐,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权力滥用现象严重。

第三,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健全。目前很多当地政府仍然没有对街道办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市区级政府并没有对街道办、乡镇等进行有效系统的财务监督,没有设立专职的机构,也没有配置专职的人员进行该项工作,主要还是靠财政部门的会计科人员兼任,这就容易导致当地政府无法直接了解到街道办的财务水平和资产分布情况,也没有正确地将这些单位的财务预算纳入正常统一的预算内,街道办财务人员碰上相应的问题也难以向上级专业人员进行咨询等,容易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单位的经济信息等。

四、街道办事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街道办事处职能,集中精力做好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过于膨胀导致其精力分散,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政府要规范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转变自身的职能,作为基层政府组织的街道办事处,它需要剥离职能中的“非政府”因素,将其职能范围收缩至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将原本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职能交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担,以利于其他组织作用的发挥,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对街道经济的带动效应。这样街道办事处才能够有精力和时间集中于提升自身社区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才能逐步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

这种职能的收缩可以参考上海市的社区建设改革方案,它的方案主要是对社区职能的重新划分。对于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能要区分工作内容,只有对社区街道内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内容才是以街道办事处负责牵头进行;对于监督专业管理的职能,如公安、工商、税务等,由专业部门承担,街道办事处则只是起到监督、督促和配合的作用;对于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街道办事处也只是承担和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服务事项;对社区自治指导工作,街道办事处主要是指导、帮助、服务当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自治制度的建立等。这样的改革能够为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进行剥离,利于街道办事处自身职能的体现。

(二)领导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将其财务管理、街务公开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大事情抓好抓牢,将该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人员考核和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年终政绩考核内容。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抓紧这项工作,可以进行任期事中的审计,加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和审计。

同时,当地市区政府还需要建立专职的部门,配置专职的人员加强对街道办和乡镇政府等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对街道办事处等宣传最新的财经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等,市区政府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服务。街道办事处需要定期向是区政府提供月度、季度、年度的报表,由区政府进行审核以查错防弊,并发现其主要的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提升。

(三)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完善人员配置,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

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财务核算中心,以集中反映街道办和其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整个街道办的财务状况,可以在街道办及其所属部门内成为财务核算中心,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将所属单位的资金和财务活动纳入街道办的财务中心管理,进行统一的资金核算和会计核算。对人员的招聘要加强对人员专业素质的考核和评估,进行公开的招聘,在招聘中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门槛限制,减少关系户的影响;在招聘后要加强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动态考核和提升,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和培训等加强财务人员的自我提升和相互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