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5:18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1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明图书馆网络网络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针对网络环境对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产生的严重影响,文化部等8家单位于去年底共同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人民日报;,2001年4月26日报道.旨在进一步倡导互联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屏蔽不良信息的网络文明工程“绿色行动”4月24日在京正式启动。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活动,它说明人们已意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意识到调控和优化网络信息的重要性。作为拥有大量年轻读者(网民)的图书馆网站,如何及B寸行动起来.参与这些括动,是图书馆理论界和图书馆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开展绿色行动的重要性

近两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普及,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之也就衍生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互联网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网上虚假、黄色、反动内容逐渐增多,虚拟社区语言低俗、网上原创作品匮乏、格调不高.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并由此引发出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网络弥漫着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的情绪.已经在社会上造成消极影响,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发展,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如果这些消极面成为一种网络现象,并进而对在电脑网络环境中成长的青步年产生影响的话,那对文化建设和国家的将来都将是可·怕的事。可以说.现有的网站均较少考虑人们在精神生活中对思想修养道德规范、情操陶冶等方面的需求。为吸引住网民,一些网站经营者想尽了种种方法,而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微乎其微。如果用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点-精神文明建设是空白这句话来概括.可能不算太夸张。中国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绦文伯认为.目前网上有价值的东西太少.封建黄色,反动的内容层出不穷,更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破坏活动。这些现象说明.网络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应该充分关注网络这阵地。

正因如此.一些专家学者呼吁要确立电脑方面特别是网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电脑行为和网络行为,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探讨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寻找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中央办公厅和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于2001年1月10日.在京召开了“网络文明工程理论研讨会”。最近又开展系列活动“绿色行动”,两会期间.网络文明建设问题,特别是网吧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引起媒体的关注.这说明网络文化现象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网络文明建设任务也已经十分急迫网络文明至少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因特网上传播的信息是健康文明的;二是指因特网本身、网络节点的运作是文明合法的,对社会无不良影响;三是指因特网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和使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对于我们中国来说,网络文明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这种文明应有助于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年轻人是网民的主体,他们的好奇心理-对于身边事物的不满甚至少数人对社会的仇视理.租可能引发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是包括图书馆网站在内的网络机构必须研究的又—课题。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2

关键词:网络影响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31-02

人类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但我们却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来看待网络,必须从人性、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网络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把良好的人文精神融人数字化网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协调好网络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1.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渠道,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丰富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信息时代,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被数字化了,数字化平台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将知识的编码、储存、扩散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地降低,从而使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通信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大众技术,把知识迅速、廉价地传播到全球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可以说,互联网为知识传播打通了最为便捷的渠道,提供了以快捷方式和廉价手段为大众提供了解和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机会。人们所需要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都能在网络中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这是其他任何书籍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种作用和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2.网络给人类提供了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率的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工业社会发展的悖论,给人类提供既低消耗自然资源又提高效率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资本(知识、智慧)在经济生活中逐步取代物质资本地位,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本,文化产业、精神产品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产业。这改变了工业时代人类靠过度消耗以石油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其次,数字化文本迅捷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服务效率。智能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网络消费和网络购物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消费和购物方式,拥堵在城市的各类大小商店的数量将大幅度地缩减,社会商品的零售价格因为商品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大幅度地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

总之,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的互联网通信、自动化办公系统成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乃至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从工作上的交流到生活上的娱乐休闲,从物质上的电子商务到精神上的交友聊天,网络提供除身体接触之外的所有方便,从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传统社会,成为我们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化生存。

3.网络大大加速了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人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和融合。从前,由于地域、交通和传媒等多方面的限制,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只能在相互隔绝中生长繁衍。由于缺乏外部动力,文化的更新嬗变更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而网络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和对话,形成文化的共享,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欣赏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足不出户就可以游历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歌剧院、展览馆。可以想象21世纪的人类文化的融合将日趋加快,不同文化形态间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网络的开放和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有利于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也有利于民众广泛参与的公民社会的到来,能加速社会向自由、平等方向的发展。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控制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在这片自由开放的天空中,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可以充分享受到进出网络的自由、选择身份角色的自由、发表言论的自由、与人交往的自由、选择信息的自由等。可以说网络媒体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人的自由意志的大众化媒体。由于网络的平等交往具有技术上的保障,它彻底解构了现实社会奉行的权威意识和等级观点,提升了人的个体权利,弱化了个人对于集体的相对依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的人和群体当中,这对培养民主精神是十分有益的;网络也摧毁了传统的纵向等级层次社会结构,形成网络式的横向自主关联社会结构。当然,网络上的自由是以奉行理性、平等、宽容等人类共处和交流的基本准则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前提的。

(二)网络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加剧了消极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渗透。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正企图利用其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来影响和控制中国国民的思想意识,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在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盲目产生“西方至上”观念,使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减弱,集体主义观念也相对减弱,另外,网上色情、暴力和反动的信息泛滥,使暴力、色情宣传的影响力大大增加,造成部分人思想混乱,精神堕落,严重的走上了网络犯罪的道路。现在,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民族的网络文化而努力,对中国来说,如何使中华民族悠久和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新课题。

2.网络的娱乐文化,诱惑人们忘却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网络全新的娱乐方式,确实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问题是很多人把握不了学习和娱乐的度,过分注重了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而娱乐容易上瘾,一些人沉溺于网络,严重影响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的人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状态,患上了“网络成瘾症”,造成时间的浪费,精神的摧残。

3.网络的虚拟性,易导致人们现实情感萎缩,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频繁、更紧密了,但让人忧虑的是: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更疏远、更隔绝。因为人们通过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接受网络上的虚拟情感、相互联系和沟通方式,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直接面对的问题,导致忽略实际生活中的近距离沟通,忽视亲情、友情,导致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严重的会患上“网络孤独症”以及“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使其对网络更加依赖,离开了网络自己就什么都不再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4.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易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偏离社会理性,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感降低。在传统社会中,我们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还会受到道德、宗教、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但是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外在的监督形式都失去了效力,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人的行为与真实身份对应不起来,大大削弱了人们的道德约束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的人在网上肆意辱骂、攻击他人、编造谎言、传播流言飞语,有的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意识。因此,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包括伦理规范的约束能力,都面临重大考验。现在很多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网络道德规范,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外在监督机制的缺失,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很可能变成一纸一相情愿的空文。

二、网络技术的人文关怀:网络技术与网络伦理、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放人类自身的同时,也产生奴役人类自身的副作用。但是,危险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会沉溺于现代技术的控制,或者利用技术做违背人性、人伦的事情,甚至利用技术犯罪,从而忘掉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就是要追求人文精神的自由,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什么叫人文精神?通俗地说,就是人存在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核心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中间的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就属于我们要追求的人文精神。一些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就是由于这方面的缺失、混乱和迷误而照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说,网络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的根源就是发达的现代科技没有自觉地加入相应的人文精神关怀。应对这种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首先就要在全社会提倡技术和人文相统一的新文化精神,其次需要提倡自觉、自省、自律的网络自我伦理,因为人在网络中的生活,首先是人面对机器独自生活,这种生活是自我的生活,而自我的生活需要一种自我伦理,就是一种“慎独”的修养方式。所谓“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行为。我相信,以自我伦理为主导的网络伦理必然会逐渐成为主流,并深入人心。最后,社会相关机构应加快网络立法工作进程,有效遏制和打击网络犯罪。

事实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原本是融为一体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有着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本身就充满着人文精神,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把人从繁重的单调的劳动下解放出来,这也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只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有着各自的追求领域: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导源于人类的“求知意志”,追求“事实判断”;人文精神则源于人性的“自由意志”,追求“价值判断”,在技术时代,人容易沦为“求知意志”的奴隶,只追求真知,忘却了善和美的价值追求,或者用真知代替善和美的价值判断;而在信仰时代,人的自由意志又容易被“无知”所蒙蔽。网络的到来可以使人类的“求知意志”和“自由意志”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是通过网民的“自由表达与平等交流”和“网络信息的充分涌流”来实现的,所以网络给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求真意志”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平台,这说明网络技术本身体现着深深的人文价值,甚至可以说,网络从技术上支持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但这需要我们把网络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技术智慧与终极关怀、网络生存与人道慈爱协调起来,努力实现科技进步的人文化、科学效果的人性化、技术社会的人道化,只有这样,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较快地到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才能同步和统一。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3

abstract:Connectionismtheoryisanimportanttheoryincognitivepsychology,isasubjectofstudyonsimulationofneuronsinthebrainanditsconnectionintensityunit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basedtoexplainhumancognitiveability.theconnectionismtheoryhasgreatguidingsignificancetouniversityenglishvocabularyteaching.thispaperbrieflyexplainsthebasicmeaningoftheconnectionisttheoryandmainfeature,andthelearningandmemoryofthistheory,andfromtheaspectsoftheimplicationsofconnectionismonuniversityenglishvocabularyteaching.

关键词:认知;联结;词汇教学

Keywords:cognitive;connection;vocabulary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3-02

0引言

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流传起来,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国内有些学者称之为连通主义,连接主义,联接主义,但笔者认为“联结主义”能更好地反映这一理论的特征。联结主义理论在其发展初期曾经陷入过低谷。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得以复兴并迅速发展。从此联结主义模式开始在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能够极大地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

联结主义是研究建立在模拟大脑神经元单位及其连接力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基础之上来解释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门学科。联结主义理论“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在联结主义看来,认知其实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运用这种网络时,大多是选择一些单元作为输入单元,这些单元都具有由环境赋予的活性值,其他一些单元则被选作输出单元,网络的任务就是计算与每一输入单元对应的输出单元数值,这些数值通过联结在单元之间传递。在联结主义模型里,单元里不包含任何信息,信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这就是联结主义的基本内涵。联结主义理论被称为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网络的所有运算在同一层次内的所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网络采用的是平行分布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或知识分布储存在各个神经单元之间的联结权重中。无论是单个神经单元还是整个网络,都同时具有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的双重功能。

1.2分布式表征

在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特征,这意味着信息的很多项目是存储在特意安排的联结权重集之中。因此网络可以在输入信息的激励下采用“联想”的方法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同时,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信息。

1.3浮现特征

联结主义模型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语言学规则具有浮现特征,而浮现特征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浮现特征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并进行分类储存的认知能力。

1.4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当神经网络面对一个全新的输入模式时,可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训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神经系统能在外部刺激下按一定规则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突触联结,逐渐构建起神经网络,这一构建过程就是网络的自组织过程。

2联结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记忆观

联结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独特的学习与记忆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分布储存在联结权重变化上,这种分布式储存使网络能够储存较多的复杂模式和恢复所记忆的信息。因此,网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储存记忆的过程。

3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教学过于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拥有大的词汇量并不等于具有较强的词汇能力。只有当学生对词的形式、意义、搭配、语法、语用、社会文化内涵等都有所了解后才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词。笔者认为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如下的启示意义。

3.1加强词汇输入

联结主义理论的浮现特征所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听力技能。

笔者认为,听是一种比读更为有效的词汇输入手段。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词汇,并能够增加语感,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原版的听力资源,比如BBC,Voa等。

3.2加强词汇搭配和词块教学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地一起连用或共现的现象叫做搭配。英语词汇搭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或常规性的词语运用方式。所谓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是一个多词单位。长久以来,无论学习者学习词汇,还是教师讲解词汇,多数情况下学习者能了解和为他们提供的都是孤立的某个词汇的知识,词汇搭配知识非常有限。而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了解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实际上,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新输入的词汇知识和已掌握的词汇知识之间的固定或半固定的关系并建立适当权重的联结,然后在构建或调整新的联结关系的过程中,使正确的词汇搭配得以输出,以此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3构建语义网络

联结主义理论指出新的信息与我们脑中已存在的信息有一定的联系。有生词出现时,相关的己知信息将会在分析与记忆处理中被激活。一般来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单词可以激活的节点就会相应增多,它自然就会嵌入到节点组成的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知识加工所需要的最佳神经网络。

通过一词多义、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这样的语义关系很容易就可以把孤立的词联结在一起,建立词汇语义网络,这使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权值加大,联结更加密切。以多义词教学为例,具体来说,我们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会找到一个最核心或最中心的意义,即所谓的“原型”,其他词义则在这样中心词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从而构成词义的辐射范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多义词词义的深层关系,那些过去看似互不关联的词义其实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彼此连接的,且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创建新学单词和已学单词之间的语义网络,设计能够加深学生新旧知识联结的练习。通过给出一个词的派生词、词性变化、同义词和反义词、通过词根词缀联想等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词汇知识,或利用树形图表明词义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等方法构建语义网络。联结主义理论使得词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有效。

3.4创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联结主义模型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的特点,因此,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依据网络的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能够自主性、探索性以及有主见的学习。因此,如果教师为了影响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需要在课堂上尽心设计词汇网络课件,根据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取自身所需的词汇知识。

3.5加强历史文化知识教学

联结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如何运用先前掌握文化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所学的新知识来对新词汇进行掌握。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课中导入历史文化内容,训练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文化素养。

4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对词汇教学工作的思考,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贾林祥.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237-241.

[4]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164-175.

[5]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66-73.

[6]曾凯.联结主义理论对学习英语词汇搭配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4-268.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4

关键词:爱国主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7-02

网络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代表,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大学校园,网络成为高校广大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断发展的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意识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民族国家观念模糊,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忧患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迷茫,民族责任感消失。在网络时代下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各种文化的“同意性”和“共通性”不断增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共存发展。这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开始弱化和模糊。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不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灌输他们的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达到“西化”和“分化”他国的目的。网络上的信息90%是英语信息,英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天天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导致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减弱,民族自信心削弱。网络的“垃圾文化”严重腐蚀着青年的心理,不少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他们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民族责任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迷茫。

二是对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排斥其他民族,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互联网表达的自由性、交流的平等性使大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得以尽情抒发。许多网站,尤其论坛、博客、校园贴吧和QQ空间、微信等,成为青年学生表达爱国情感,探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要阵地。青年人的这种爱国情感随着网络的兴盛,表达也越来越强烈。但也存在着青年学生在表达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时有非理性的特点。他们面对诸多的政治冲突,在互联网中表达过于偏激,仅仅是情感的抒发与宣泄,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高度。他们民族意识的网络表达具有自发性和非组织性。网络的虚拟性使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导致了网络民族意识表达的随意、极端。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在互联网中面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却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问题时不知该怎样做,甚至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都做不到。同时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强权和霸权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强化狭隘的民族利益,把民族文化、从意识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企图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华民族的目的。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打造民族的脊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民族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观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熊锡元认为民族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即族体自我。二是“在国家的生活中,在和不同的民族交往中,大家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金炳镐教授说:“民族意识具有自识性、内聚性、向心性、互容性、趋优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民族意识反映了一定的民族主义,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解释“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1]我们所指的民族主义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青年民族意识的主流是激进的全盘西化的情绪,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激进的西化主张的渗透下,终于汇集而成了对现实政治及政权的冲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深深地为1989年那场所震撼。”[2]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迅猛发展,旧体制弊端的批判以及对民族意识的复兴是这种反应的基本方式。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在国内外分裂主义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更多地以网络的方式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导致他们的民族意识观模糊。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反对“”、“”,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观。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各种新的社会思潮蜂拥而起,给大学生提供各种不相同的价值观甚至互相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很多人这时似乎陷入了“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因而无所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在文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走向趋同,他们接受的是英语文化,过的是英语国家的节日,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不够,开始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并且对民族的认同感减弱,民族自信心削弱。网络的“垃圾文化”严重地腐蚀着青年的心理,不少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他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弱化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意识,自我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矛盾加剧。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不断地冲击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精神文化,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强权和霸权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强化狭隘的民族利益,把民族文化、从意识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企图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华民族的目的。这使学生在民族意识的价值选择上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不加取舍全盘吸收,并从行动中释放出来;要么一味排斥西方文化哪怕是优秀文化,视其文化如洪水猛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民族意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意识对加强大学生民族意识教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健全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发挥信息服务与交流沟通能力。校园网特别是BBS论坛是大学生思想情况的“晴雨表”,可以及时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进行正面教育,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将网站变成“红色网站”。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如道德模范事迹等围绕在学生周围。在网站中向大学生介绍党的基本知识,指出大学生党员的标准与要求,利用网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以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为典型,宣传和学习其事迹,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增强民族责任感。针对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要加强国情教育,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中国仍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正确看待当前我们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针对国际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要加强国际世情教育,使青年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局部的一些不安稳因素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民族忧患意识。孔子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忧患意识是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的恒久主题,是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增强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凝聚力。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由于互联网是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空间,互联网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污染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因此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一是采取制度与教育相结合。二是技术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三是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3]。

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利用网络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在网络中开展历史经典名著选读活动,研讨儒家伦理,寻回民族精神,重植文化之根。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最终培养民族精神。同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人性化服务,例如在解答学生网上的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坚持问题解答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语言运用尽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同时多送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语,把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学生。我们还需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设具有互动性、开放式的各种类型的咨询信箱,利用校园贴吧、留言板、QQ群、微信群等工具开展在线交流服务。例如:开展网上班主任、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心理测试与咨询、网上校园生活指南、网上学习咨询等一系列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现实问题,加强校内的舆论引导,纠正错误信息。

第四,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门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面对面的教育。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网络为阵地,通过网络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它不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因此,建立一支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保证网络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撑[4]。高校要充分使用网络教育手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产生民族归属感、尊严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文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0.

[2]房宁.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6-198.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5

本文利用神经网络自适应辨识能力强以及可以无穷逼近任意函数等优点来消除滑模控制存在的抖振问题,将提出的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方法应用到3tpS/tp型并联机器人。

【关键词】滑模控制神经网络3tpS/tp型并联机器人鲁棒性

并联机器人机构本身所具有的刚度大、承受能力强以及结构紧凑等特点使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而其在石材加工行业的应用更是成为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中,对应用在石材加工行业的并联机器人――3tpS/tp型并联机器人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联工作头是3tpS/tp型并联机器人主要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其运作和操作的核心部件,所以对并联工作头的研究也成为3tpS/tp型并联机器人的核心内容。

由于并联机器人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运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干扰因素,滑模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但滑模控制方法自身存在的抖振问题会影响控制结果。本文将神经网络与滑块控制相结合,并将该算法应用于3tpS/tp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头当中,以神经滑模控制的强鲁棒性来实现对其工作头更加准确地控制。

1基于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算法

本文将神经网络和传统的滑模控制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上述可无限逼近任意函数的特点来消除滑模控制的缺陷――抖振现象,构成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模型,本文采用的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

本文研究的并联机构是三阶系统,故具有三个输入量和一个输出量,中间的隐层为六层,在隐含层中径向基向量,激励函数hj为高斯函数:

。其中,网络第j个节点的中心向量为网络的基宽向量为,其中bj为节点j的基宽函数,且为大于零的数,网络的权向量为,则神经网络的输出为

3tpS/tp型并联机器人关节空间的动力学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m(q)为3*3的质量矩阵,Vm(q,)q为3*1的哥式、离心力矢量,G(q)为3*1的重力矢量,为3*1的控制力矩矢量,q、、为3*1的广义关节位移矢量、速度矢量和加速度矢量。

算法步骤如下:

(1)定义位置误差为:e=qd-q,其中,qd表示期望位置,q表示实际位置;

定义扰动信号为:,其中为正定且连续的矩阵;

定义滑模面为:

(1)

当s=0时,被控系统满足滑模到达条件,故此时有;

将3tpS/tp型并联机器人工作头的动力学方程带入上述可获得:

。其中,

(2)

故此时评估函数f(x)可表示为:

其中,为神经网络自适应律,为基本函数。

由此可知,等式(2)同样可以表示为:

(3)

其中,。

根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相关理论,本文将控制律设计为:τ=us+unn+ua。其中,

滑模控制设计为:us=-k1s-k2sgn(s);

神经网络设计为:;其中,自适应律设计为:,这里,F是正定的矩阵;

将自适应控制设计为:,其中,自适应律,u0。

基于上述设计,m(q)s在闭环系统中可以表达为:

,使得位置误差e无限接近于0。

(2)证明系统是否稳定:

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

经过求导、变形、积分得:

由于V(t)≥0,且故有:

(4)

由等式(4)可知,当,即滑模面s趋近于0,故由等式(1)可知,位置误差e0。

经证明,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

2仿真结果及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设计,本文将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算法应用到3tpS/tp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头系统中,并由并联工作头的动力学及其计算结果得到如下仿真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滑模控制能够较为明显地减小抖振现象。同时,由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的位置误差曲线图可知,位置误差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趋近于零,表明系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系统的精度也有所提高。

3结论

本文将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和滑模控制算法相结合,将其运用到3tpS/tp型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中。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算法可以很好地消除抖振,并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使得整个控制系统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满足了预期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金琨.滑模变结构控制matLaB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Ficolaa,CavamL.aSlidingmodeControllerforatwo-jointRobotwithanelasticLink[J].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1996,41(5):559-569.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6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创造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反映着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折射和投影,是链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节点。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健全人格,促使智能发展,完善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精神。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才能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是集中和传播高校精神文明信息的有效载体,包含了大量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娱乐信息,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自然表达与相互沟通的无形桥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师生的素质,调动他们的探求欲和创造欲,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人格。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主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要遵循高校的教育方针,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教育为主,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坚持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增强网络文化教育性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性和娱乐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个极为开放、复杂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极因素:

第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被一些西方国家当作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电子软件、游戏等精神产品中,不断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兜售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人权”、“民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从而达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目的。

第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文化向来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网络世界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构成了冲击。这既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使我国广大青少年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方面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扭曲和影响。

第三,不良信息泛滥。互联网上信息杂乱无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网上“贩毒”与兴起等等,严重蚕食信念混乱、意志薄弱的人的心灵,并诱使一些人最终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

以上这些消极因素,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做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网络是构建和谐高校园区的前提和基础。1.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2.要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战斗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是政工干部、两课教师,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掌握网上思想动态,观察他们的需要、期求和偏好。师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在思想上平等交锋、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明显。网络的共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受教育者间原本存在的观念落差与文化落差不再显著。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广博与专深并重,以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发展。1.网络文化并不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改变,而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意识,抢占网络思潮的制高点,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可以在校园中弓i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以此来构建校园网络道德文化建设。2.建立健全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同时,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道德环境的松弛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如网上信息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网上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统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03-02

“形势与政策”课堂视域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基本内容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两重关系。本文分析思路是,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两重关系为框架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为任务指向,构建一个“内外”的吸引关系和“内外”的管理关系的二重关系分析系统,全面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内外”的精神吸引问题分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关系分析,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凝聚问题分析;“内外”的网络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管理关系分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统战管理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内外”吸引的统战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内容,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这四个方面的认同首先存在的问题是,是什么东西“内外”吸引大学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甚至是主动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大学生的外在选择,他们面对外在选择时,有没有吸引力和吸引力强弱是决定他们选择和舍弃对象的根本原因,选择外在对象时,选择的分水岭在于有没有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对象会被选择,没有吸引力的对象就会被舍弃,在吸引力的被选择对象里,还要进行再一次的选择,吸引力强的对象被继续保留,吸引力弱的对象会被舍弃,因为选择也是需要力量来维系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强大的引力场,这个引力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共产党而不是外国的共产党,所以它首先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包含中国的生命本质特征,也就是它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不是排斥者;同时它是共产党,是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党,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者,而不是抛弃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互作用产生了直接指导它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是这个引力场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内在自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自信,这是文化的自信、精神的自信,文化和精神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是引力场形成的根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动力和源泉,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形成的过程中既会吸取理论能量,也会辐射理论能量,这一内外双向的能量就依附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内外双向的能量变化形成了引力场,这一引力场围绕中国共产党这一物质载体而展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这一主体构成的引力场中因为有能量的内外双向运动,因此呈现出引力和排斥力,引力和排斥力是对立统一的力量,当引力大于排斥力,发展呈现凝聚有序状,是向心的表现;当排斥力大于引力,发展呈现发散混乱状,是逃逸的表现。这对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变化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增减。消除排斥力增大吸引力是做好文化自信、精神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键,也是做好大学生选择并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至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虽然是一种内在的选择,但是这种认同感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在足够大的利益面前,照样有人变节做汉奸的可能,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认同感的高低与被利逼利诱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前者高则后者少,前者低则后者多,抗日战争中出现的那么多日伪军就说明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已经发出了危险信号,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否彻底解决了呢?很难说,内讧历来就是导致许多团体、甚至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是中国革命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605-606。可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统战功不可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新的三大法宝又是什么呢?仔细来考察一下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三法宝就会知道,党的建设问题肯定是不能丢的,武装斗争问题已经发生了转换,革命变成建设,武装斗争自然就变成了战略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统一战线问题能不能丢呢?先假设把它丢了不要,看会有什么后果?丢了统一战线问题实质上就是丢了团结问题,丢了力量问题,显然是不能丢的,不丢掉它而不重视它,道理也是一样的。可以说,战略发展是方向,改革开放就是大的战略发展、统一战线是力量,党的建设是根本。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是一个文化精神力量场的问题,必须放到统战视域中去考量。

概括以上分析可知,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选择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自觉提高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这是一个文化精神能量场的问题。做好这个文化和精神“内外”吸引力的能量场,消除其排斥力增大其吸引力,这是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的关键体现。

在这里还得继续追问,是什么具体的机制让以中国共产党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和精神能量场排斥力的消除和吸引力的增强得以可能呢?这一具体的机制就是“党德”,它是党员道德修养的集中表现,所谓德高才能服众,德高才能众望,“党德”是官德的基础,也是社会之德的最大楷模,“党德”是合民意、聚民情、得民心的凝聚之核,力量之核。大学生的统战“同心”工程,就是开启“党德”建设的工程,“同心”必先与党同德,同德是“同心”的基础,所谓“有德此有人”,德高才能留住人心,只有把“党德”做好了,德高自能服众,德高自能众望,人心也就自然同了。如何做好“党德”?不仅是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统战工作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在核心凝聚问题;如何做好“党德”建设?统战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内外”网络管理统战问题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网络统战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统战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互联网给统战工作带来的网络管理问题表现在行为计划、组织引领、疏导协调、遏制渗透颠覆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行为计划的统战管理问题。网络是新时代的标志,它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工作站或主机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达到共享资源和交换信息目的。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不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它是有内容的空间,是需要管理的空间。国家、社会对网络的管理,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标准,统战部门对大学生网络统战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展开的行为计划的管理,即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在网络上规范管理大学生。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一定的方式手段是什么?它能够让大学生的行为按照统战部门所期望的计划去进行。法律法规和社会标准等外在的行为规范的操作方式手段显然不可行,统战工作说白了是收心工作,只能从内在的规范上去寻求突破。统战工作对大学生的行为计划的管理,首先的问题就是要收拢大学生的心,心顺则行顺。所以,统战“同心”工程不能只在社会现实空间里作,还应该把它搬到网络虚拟世界中来,建立网络统战“同心”工程。网络统战“同心”工程问题的解决是组织引领、疏导协调、遏制挑战几个方面的先决条件。

第二,组织引领的统战管理问题。网络比广播、电视、报纸都要便捷得多,甚至广播、电视、报纸都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传播,网络具有广泛联结、任意联结和内容飞速扩张的特点,因此上网的大学生来源更广,任意性更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上网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背景越来越复杂,在各种舆情热点事件中,大学生对事件舆情的影响日益增强,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形势越来越迫切,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的统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统战工作中,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体制内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这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网络空间巨大,上网大学生众多,价值取向多种多样,对主流的价值取向会造成消解,如果在网络阵地中自己不主动培养大量的弘扬主流价值的大学生,引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发展,则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不会自己向良性循环轨道发展。

另一方面,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体制内大学生来促进良性发展,而且,还要发掘那些有良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团结和组织起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上网大学生中的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牵引网络的意识形态发展,或隐或现,直接或间接地争取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网络的时髦价值取向,举网络之力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要建立马克思主义阵地,尤其是对体制外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生活价值哲学的关系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第三,疏导协调的统战管理问题。疏导协调的统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负面情绪疏导协调管理问题和网络疏导协调管理问题上。

网络负面情绪充斥整个网络世界,如涉及暴力拆迁、暴力执法、投诉上访、行败等事件,网民群情激愤,批评谩骂之声不绝于“网”,网络负面情绪并非毫无道理,它来自现实社会,社会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又诉求无门,负面情绪便只能寻求网络的诉求表达,网络负面情绪实际是现实社会负面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立足社会现实,进行疏导协调,解决好网络负面情绪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统战中意义至关重要。

“是指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2]在网络上发生,就形成了网络,它的影响甚至超过现实社会中的,可以达到一呼数十万应,上百万应,引起广泛关注高度关注。如2008年“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网民评论高达8000多条,点击数超过百万人次。立足社会现实,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疏导协调,解决好“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统战中也同样重要。

第四,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的统战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统战管理问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国际统战问题在网络上的表现。在网络统战工作中,面对国际意识形态的挑战和中外文明的冲突,统战工作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煽动,面临很大压力。互联网的信息是开放性很强的信息,它超越民族和国界公共信息界限,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聚拢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信息价值的多元化容易导致是非标准的混淆,造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淡化,让境内外敌对势力有机可乘,对不够政治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下手。面临境内外敌对势力挑战,尤其是西方理性造就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在美国网络霸权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形势日益严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过程更加复杂,统战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阵地的巩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将资本主义的颠覆渗透拒之于门外。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百度百科.网络[eB/oL].[2014-03-06]http:///link?url=1m-9RnelCG4KhSv83yVdeSR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8

关键词:神经网络特征提取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U4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15-05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适用于不同背景环境的通信标准,每种标准都有其特定的调制方式和工作频段,为了满足人们实现不同标准间互通的需求,软件无线电技术应运而生。它利用可升级、可替代的软件来完成尽可能多的通信功能硬件模块,将多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基于一体。为了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调制信号,必须首先识别出信号的调制类型,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处理。因此,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技术,就成了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关键。

神经网络具有的信息分布式存储、大规模自适应并行处理和高度的容错性等特点,是用于模式识别的基础。特别是其学习能力和容错性对不确定性模式R别具有独到之处。其中Bp网络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网络分类器的热点,由于它理论发展成熟,网络结构清晰,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a.K.nandi和e.e.azzouz从瞬时频率、瞬时幅度和瞬时相位中提取的特征参数,我们就可以用神经网络对常用的数字调制信号进行自动分类。

1神经网络

根据t.Koholen的定义:“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具有适应性的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连的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做出交互反应。”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网络系统,它由大量简单的人工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特性,可以完成学习、记忆、识别和推理等功能。

2数字调制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

计算机处理的信号都是对调制信号采样后的采样信号序列,因此设采样序列为(n=0,1,2,…,ns),采样频率为。对采样序列进行希尔伯特变换,得如下解析表达式:

(1)

采样序列的瞬时幅度:

(2)

瞬时相位:

(3)

由于是按模计算相位序列,当相位的真值超过,按模计算相位序列就会造成相位卷叠。载波频率引起的线性相位分量,是造成相位卷叠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进行去相位卷叠。去相位卷叠后的相位序列为,再对进行去线性相位运算,得到真正相位序列。瞬时频率为:

(4)

在上述基础上,提取下面5个特征参数。

(1)是被截取信号片段的零中心归一化瞬时幅度的谱密度的最大值,定义为:

(5)

其中为零中心归一化瞬时幅度在t=i/fs(i=1,2,…,ns)时刻的值;为采样速率;为每一个信号样本采样点的样本个数。定义如下:

-1(6)

其中:

,(7)

(2)为非弱信号段中瞬时相位非线性分量的绝对值的标准偏差,定义如下:

(8)

其中为经过零中心化处理后瞬时相位的非线性分量在时刻的值;为判断弱信号段的一个幅度判决门限电平,在门限以下信号对噪声非常敏感,这里取;C为全部取样数据中大于判决门限的样本数据的个数。

(3)为非弱信号段中瞬时相位非线性分量的标准偏差,定义如下:

(9)

(4)为零中心归一化非弱信号段瞬时幅度绝对值的标准偏差,定义如下:

(10)

(5)为零中心归一化非弱信号段瞬时频率绝对值的标准偏差,定义如下:

(11)

其中,,,,rs为数字序列的符号速率。

3基于Bp网络的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把Bp网络应用于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是应用了其简单的结构和非线性映射的本质。将特征参数映射成与其对应的调制信号,是此方法的基本思路。

3.1调制信号识别的基本原理

由上述得到的5个特征参数区分多种数字调制信号的原理,可用图1简单示意。

用于区分是否包含幅度信息的信号;用于区分是否包含绝对相位信息的信号;用于区分是否包含直接相位信息的信号;用于区分是否包含绝对幅度信息的信号;用于区分是否包含绝对频率信息的信号。

3.2Bp网络

Bp网络结构上是一个多层感知器,其基本算法是反向传播算法,反向传播(Bp)算法是一种有师学习算法,Bp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向量从输入层经过隐含层神经元的处理后,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此时误差信号从输出层向输入层传播并沿途调整各层间连接权值和阈值,以使误差不断减小,直到达到精度要求。

标准的Bp算法如下(以单隐层结构为例)。

w和b分别为输入层与隐层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和阈值;x为输入层的输入;u和v分别为隐层的输入和输出;为输出层的输入;为隐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y为网络的实际输出;d为网络的期望输出;e为误差。

(1)正向传播过程。

输入层:特征参数向量组x为网络的输入。

隐含层:其输入值u为输入层的加权和(当网络为单隐层时)。

(12)

输出为:

(13)

式中为神经元的激励函数,通常为Sigmoid函数。

(14)

输出层:输出层神经元的激励函数通常为线性函数,所以输出值为输入值的加权和。

(15)

由y和d求出误差e。若e满足要求或达到最大训练次数,则算法结束,网络完成训练,否则进入反向传播过程。

(2)反向传播过程。

首先定义误差函数:

(16)

Bp学习算法采用梯度下降法调整权值,每次调整量为:

(17)

式中,η为学习率,0

①对于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修正量:

(18)

其中

②对于隐含层与输入层之间的权值修正量:

(19)

式中,则下一次迭代时:

(20)

(21)

(3)Bp网络的设计。

由神经网络理论可知,具有至少一个带偏差的S形隐含层和一个带偏差的线性输出层的网络,能够逼近任意的有理函数。因此该设计采用3层网络结构。

①输入层: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就是输入向量的维数。

②隐含层:根据经验公式,隐含层神经元个数m与输入层神经元个数n大致有如下关系:m=2n+1,又考虑到计算精度的问题,因此隐层设计为5。一般说来,隐节点越多,计算精度越高,但是计算时间也会越长。

③输出层:一般说来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等于要识别的调制类型的个数,但是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结合该次设计实际,网络采用1-5-2结构。

(4)神经网络方法实现自动调制识别的步骤。

在此将该文方法实现的步骤归纳如下。

①由接收到的调制信号求其采样序列,进而得到其复包络。

②由信号的复包络求其瞬时幅度,顺势相位和瞬时频率。

③由信号的瞬时参量求其5个特征参数。

④用信号的特征参数向量组训练网络。

⑤用训练好的网络对调制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5)matLaB仿真。

为对用神经网络进行调制信号自动识别的方法进行性能验证,下面对2FSK和2pSK做matLaB仿真试验:基带信号的码元速率为50kHz,载波频率为150kHz,采样速率为1200kHz,对于2FSK信号,载波之差为50kHz。将网络调整到最佳状况,对网络进行了100次的仿真训练,随机抽取了一组数据的收敛均方误差曲线如图2所示。

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性能测试。仿真识别实验分别对2FSK和2pSK信号采用SnR=10dB,15dB,20dB和∞4组数据进行。在对网络进行了100次仿真识别的基础上得到以下数据,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用标准Bp算法训练出来的神经网络,对2pSK信号有着较理想的识别成功率,在信噪比等于10dB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达到99.5%以上的识别成功率。而对2FSK信号的识别成功率就不尽如人意,虽然在信噪比等于20dB的情况下可以完全识别信号,但在信噪比等于10dB的情况下,识别率较低。

4结语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调制信号自动识别的研究虽然初见成果,但是整体上看,它未对更多的调制类型进行测试,而且对某些类型的调制信号识别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在仿真试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收敛速度慢、存在局部极小值和概率极小的不收敛现象这3个Bp网络本质上的缺陷。采用改进的Bp算法或者其他神经网络可以改善网络性能和提高R别成功率。

神经网络用于调制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已初见端倪,与其他方法相比,神经网络具有的信息分布式存储、大规模自适应并行处理和高度的容错性等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于调制识别,而且它简单有效,极易用软件或硬件实现,相信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在软件无线电领域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春琳,邱玲,沈振康.数字调制信号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2):58-61.

[2]吴惠.数字信号调制方式识别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3]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7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4-58.

[4]兰雪梅,朱健,董德存.Bp网络的matLaB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03(1):6-8.

[5]姚亚峰,黄载禄.通信信号调制识别技术[J].通信技术,2003(6):43-45,52.

[6]姜莉.利用神经网络实现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J].电子测试,2014(7):71-73.

[7]从爽.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及其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7-31.

[8]高隽.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其仿真实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4-53.

[9]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matLaB6.5辅助神经网络分析与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4-69.

[10]李峻.基于决策理论的软件无线电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2(4):50-54.

[11]赵知劲,庄婵飞,干立.调制样式Bp神经网络分类器[J].现代雷达,2003(10):22-24.

[12]林华东,庞伟正.软件无线电中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J].应用科技,2004(6):25-27.

[13]王康利,谢建菲,赵兰华.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无线电信号的调制识别[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9):877-878.

[14]姜立芳,刘泊,施莲辉.一种改进的Bp算法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3):90-92.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9

关键词:神经网络;VC维;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710-02

aReviewof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heartificialneuralnets

wanGHui

(Xinjiangpetroleuminstitute,Urumqi830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historyan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theoryofneuralnets.itdiscussestwoaspects:theVapnik-Chervonenkisdimensioncalculationandthedatamininginneuralnets.italsotouchesuponsuchresearchareasascalculationtheory,methodsandapplicationofneuralnets.

Keywords:neuralnets;Vapnik-Chervonenkisdimension;Datamining

1引言

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一直探究大脑构筑函数和思维运行机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对大脑有关的感觉器官的仿生做了不少工作,人脑含有数亿个神经元,并以特殊的复杂形式组成在一起,它能够在计算某些问题(如难以用数学描述或非确定性问题等)时,比目前最快的计算机还要快许多倍。大脑的信号传导速度要比电子元件的信号传导要慢百万倍,然而,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比电子元件的处理速度快许多倍,因此科学家推测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复杂并行信息处理系统。1943年mcCulloch和pitts结合了神经生理学和数理逻辑的研究描述了一个神经网络的逻辑演算。他们的神经元模型假定遵循一种所谓“有或无”(all-or-none)规则。如果如此简单的神经元数目足够多和适当设置突触连接并且同步操作,mcCulloch和pitts证明这样构成的网络原则上可以计算任何可计算的函数,这标志着神经网络学科的诞生。

2发展历史及现状

2.1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形成

早在40年代初,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人脑神经元的电生理的研究等都富有成果。其中,神经生物学家mcCulloch提倡数字化具有特别意义。他与青年数学家pitts合作[1],从人脑信息处理观点出发,采用数理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脑细胞的动作和结构及其生物神经元的一些基本生理特性,他们提出了第一个神经计算模型,即神经元的阈值元件模型,简称mp模型,他们主要贡献在于结点的并行计算能力很强,为计算神经行为的某此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开创了神经网络的研究。50年代初,神经网络理论具备了初步模拟实验的条件。Rochester,Holland与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他们通过网络吸取经验来调节强度,以这种方式模拟Hebb的学习规则,在iBm701计算机上运行,取得了成功,几乎有大脑的处理风格。但最大规模的模拟神经网络也只有1000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只有16个结合点。再往下做试验,便受到计算机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另一个主要创始人minsky于1954年对神经系统如何能够学习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想法写入他的博士论文中,后来他对Rosenblatt建立的感知器(perceptron)的学习模型作了深入分析。

2.2第一阶段的研究与发展

1958年计算机科学家Rosenblatt基于mp模型,增加了学习机制,推广了mp模型。他证明了两层感知器能够将输入分为两类,假如这两种类型是线性并可分,也就是一个超平面能将输入空间分割,其感知器收敛定理:输入和输出层之间的权重的调节正比于计算输出值与期望输出之差。他提出的感知器模型,首次把神经网络理论付诸工程实现。1960年widrow和Hoff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aDaCine网络模型,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网络,主要用于自适应系统。他们研究了一定条件下输入为线性可分问题,期望响应与计算响应的误差可能搜索到全局最小值,网络经过训练抵消通信中的回波和噪声,它还可应用在天气预报方面。这是第一个对实际问题起作用的神经网络。可以说,他们对分段线性网络的训练有一定作用,是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基础。widrow等人在70年代,以此为基础扩充了aDaLine的学习能力,80年代他们得到了一种多层学习算法。

Holland于1960年在基因遗传算法及选择问题的数学方法分析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建立了遗传算法理论。遗传算法是一种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高度并行、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从而开拓了神经网络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976年Grossberg提出自适应共振理论(aRt),这是感知器较完善的模型,即superrised学习方式。本质上说,仍是一种unsuperrised学习方式。随后,他与Carpenter一起研究aRt网络,它有两种结构aRt1和aRt2,能够识别或分类任意多个复杂的二元输入图像,其学习过程有自组织和自稳定的特征,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型。另外还有werbos提出的Bp理论以及提出的反向传播原理;Fukushima提出了视觉图象识别的neocognitron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坚定的神经网络理论的继续研究。

2.3第二次研究的高潮阶段

Hopfield于1982年至1986年提出了神经网络集体运算功能的理论框架,随后,引起许多学者研究Hopfield网络的热潮,对它作改进、提高、补充、变形等,至今仍在进行,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发展。1983年Kirkpatrick等人先认识到模拟退火算法可应用于np完全组合优化问题的求解。这种思想最早是由metropolis等人在1953年提出的,即固体热平衡问题,通过模拟高温物体退火过程的方法,来找全局最优或近似全局最优,并给出了算法的接受准则。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近似算法。1984年Hinton等人提出了Boltzmann机模型,借用统计物理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了模拟退火方法,可用于设计分类和学习算法方面,并首次表明多层网络是可训练的。Sejnowski于1986年对它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高阶Boltzmann机和快速退火等。

1986年Rumelhart和mcClelland合著的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explorationinthemicrostructuresofCognition两卷书出版,对神经网络的进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展示了pDp研究集团的最高水平,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许多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从不同研究方向或领域取得的成果。他们建立了并行分布处理理论,主要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研究。尤其是,Rumelhart提出了多层网络Back-propagation法或称errorpropagation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Bp算法。

2.4新发展阶段

90年代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神经网络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990年narendra和parthasarathy提出了一种推广的动态神经网络系统及其连接权的学习算法,它可表示非线性特性,增强了鲁棒性。他们给出了一种新的辨识与控制方案,以multilayer网络与recarrent网络统一的模型描述非线性动态系统,并提出了动态Bp参数在线调节方法。尤其是进化计算的概念在1992年形成,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1993年诞生了国际性杂志evolutionaryComputation。近几年它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1993年Yip和pao提出了一种带区域指引的进化模拟退火算法,他们将进化策略引入区域指引,它经过选优过程,最终达到求解问题的目的。

从上述各个阶段发展轨迹来看,神经网络理论有更强的数学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尤其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等方面提出一些重大问题,是向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的新挑战,因而也是它发展的最大机会。90年代神经网络理论日益变得更加外向,注视着自身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工具。

3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

3.1神经网络VC维计算

神经计算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经验性成分相当高。最近十年里,很多研究者都力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虑学习与泛化的问题。paC(probablyapproximatelyCorrect)学习模型就是这样一个框架。作为paC学习的核心以及学习系统学习能力的度量,VC维(Vapnik-Chervonenkisdimension)在确定神经网络的容量(capacity)、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训练集规模等的关系上有重要作用。如果可以计算出神经网络的VC维,则我们可以估计出要训练该网络所需的训练集规模;反之,在给定一个训练集以及最大近似误差时,可以确定所需要的网络结构。

anthony将VC维定义为:设F为一个从n维向量集X到{0,1}的函数族,则F的VC维为X的子集e的最大元素数,其中e满足:对于任意S?哿e,总存在函数fs∈F,使得当x∈S时fs(x)=1,x?埸S但x∈e时fs(x)=0。

VC维可作为函数族F复杂度的度量,它是一个自然数,其值有可能为无穷大,它表示无论以何种组合方式出现均可被函数族F正确划分为两类的向量个数的最大值。对于实函数族,可定义相应的指示函数族,该指示函数族的VC维即为原实函数族的VC维。

3.2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

1996年,Fayyad、piatetsky-Shapiro和Smyth对KDD(KnowledgeDiscoveryfromDatabases)和数据挖掘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是,随着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目前趋向于认为KDD和数据挖掘具有相同的含义,即认为数据挖掘就是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

数据挖掘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巨量数据集的性质往往非常复杂,非线性、时序性与噪音普遍存在;其次,数据分析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而复杂目标无论在表述还是在处理上均与领域知识有关;第三,在复杂目标下,对巨量数据集的分析,目前还没有现成的且满足可计算条件的一般性理论与方法。在早期工作中,研究者们主要是将符号型机器学习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但由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关系相当复杂,非线性程度相当高,而且普遍存在着噪音数据,因此这些方法在很多场合都不适用。如果能将神经计算技术用于数据挖掘,将可望借助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和容噪能力,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结束语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神经计算目前已成为一门日趋成熟,应用面日趋广泛的学科。本文对神经计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神经网络VC维计算、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神经计算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与符号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法的研究;脉冲神经网络(pulsedneuralnetworks)的研究;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neuralnetworks)的研究等;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人工生命的结合;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的研究;神经网络的并行、硬件实现;容错神经网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cCullochwS,pittsw.aLogicalCalculusoftheideasimmanentinnervousactivity,BulletinofmathematicalBiophysics,1943.

[2]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1985.

[3]VonneumannJ.theGeneralandLogicaltheoryofautomata,CerebralmechanismsinBehavior;theHixonSympsium,1951.

[4]HebbDo.theorganizationofBehavior,newYork:wiley,1949.

[5]陈世福,陈兆乾.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SimonHaykin.神经网络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4.

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47-02

网络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思潮的新形式和新载体,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实践方式,而且已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及传播思想舆论的主要媒介。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影响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以网络传播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支点,依赖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精神文化现象”。[2]近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当代中国正置身于复杂多元的国际环境中,正经历着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工业化,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既是推动其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其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其思想内涵和要求,就必须推动其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使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以极强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吸引了广泛的网络受众。这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载体,同时也扩大了其覆盖面,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5]并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6]当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必要步骤,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网络文化所包含着“海量”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多样的价值观念,都是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具备的。但是,网络文化的全球性、盲目性、隐匿性和非控制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对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很大冲击。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和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7],因而是统领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精髓和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是要着力建设宣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全体网民的自觉信仰和价值追求。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网络文化各领域,增强网络受众的凝聚力是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网络文化往往会充当资本主义国家搞“”的工具,成为“网络霸权主义者”“文化帝国主义者”兜售“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企图以此进行思想渗透,来削弱网络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削弱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因此,把这一核心价值追求融入网络文化各领域,既可以从根源上强化网民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并且可以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以“两种精神”为纽带强化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两种精神”为核心,推动先进事例网上传播,塑造高尚的“网络民族精神”“网络时代精神”是网络时代强化网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利用网络加强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自觉践行网络道德,培养自身的精神品质,远离垃圾信息,对于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氛围是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8]所以,利用大众传媒,形成网上模范作用,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氛围,既有利于引导网民自觉远离垃圾信息,走进“红色网站”,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网民之心,转化为他们的自觉遵守。

总之,加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利于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又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生活化、网络化,因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网络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5][6][7][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