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5:31

神经病学症状篇1

关键词:恐惧症鉴别诊断模式

[abstract]toinvestigatestandardizedmethodsof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phobiaandtoimprovetheaccuracyofdiagnosis.methodadoptdualtreatmentaccordingtosyndromedifferentiationtotesttheclinicaleffectofthedifferentialdiagnosismodelforphobia,whichincludessevenfactorsasnecessarycombinationofsymptoms,causes,inherentrelationship,severity,duration,exclusionsymptomsandnon-basicorganiclesion.Result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phobiaanddiseasesassociatedwithphobia-likesyndrome.thecoreofdifferentialdiagnosisisthenecessarycombinationofsymptoms,causes,andinherentrelationship.exclusionsymptomsandnon-basicorganiclesionarealsoimportant,however,itdependsonspecificsituationwhetherthesetwofactorscanbeadoptedasthediagnosticcriterion.Severityanddurationcontributetodifferentialdiagnosistosomeextent.Conclusio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modelofphobiahastheadvantageofprecision,standardizationandaccuracy.

Keywords:phobiaDifferentialdiagnosismodel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04-03

1引言

恐惧症又称恐怖症,是神经症常见的亚型。它也有一定的疑似疾病。现以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相关内容[1、2]来阐述恐惧症的鉴别诊断模式。这也属神经症鉴别诊断模式体系之列。[3]

2鉴别诊断模式

2.1必备的组合症状方面

2.1.1必备的组合症状依据。恐惧症的主要症状(临床相)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称为神经症共性症状或核心症状部分,表现为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第二部分可称为个性部分或亚型特征部分,表现为通常所认为的恐惧症症状;两者缺一不可[4]。用数学方式表达:恐惧症的必备组合症状=神经症共同核心症状+恐惧症症状。

恐惧症症状分几组,按CCmD-3总的表达即是“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2]然后进一步分亚型,场所恐惧症“诊断标准:(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诊断标准:(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特定的恐惧症:“(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

2.1.2凭必备的组合症状依据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恐惧症而言,共同核心症状+恐惧症症状,不可或缺,否则就不能诊断为恐惧症。缺少第一部分症状作为核心基础的患者,就不能称为恐惧症;其恐惧症症状只可称为某某疾病伴发的恐惧症样综合征,可存在于许多疾病中如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等。

至于缺少第二部分症状的患者,既然没有恐惧症样综合征,自然就不能诊断为恐惧症的。

2.2病因方面

2.2.1病因依据。以持久邪念为标志,且持久邪念在恐惧症症状之前已渐形成,而后并存至当前。持久邪念以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为核心,交织着思维、情感、注意、记忆、意志和性格六种因素[5]。

2.2.2凭病因依据进行鉴别诊断。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而言,从表面看似乎已经具备恐惧症第一部分症状和第二部分症状,但如果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不能形成病因持久邪念,那么就也不能诊断为恐惧症,而应该下其他诊断。

举例分析:焦虑(回避)型人格障患者,当继发某些思虑或伴关注时就会出现类似于恐惧症的组合症状:恐惧症症状+(某些)思虑或伴关注。这时如果单从症状组合的外观形式是看不出此两种疾病差别的,但从恐惧症的病因上判断则一目了然。在恐惧症中,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先形成病因持久邪念,然后才引发恐惧症症状;在焦虑(回避)型人格障中,(某些)思虑或伴关注却是随着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症状如紧张心慌出汗而出现或消亡,不具病因性质。

2.3内在关系方面

2.3.1内在关系依据:恐惧症的持久邪念(病因)与临床相(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诸般关系中,最易觉察者为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它表现为,病因的规模决定着病机和证候的规模;病因越复杂广泛,所启动的病机也越激烈,产生的证候也越多,反之则少[6]。

2.3.2凭内在关系依据进行鉴别诊断。某些心理疾病发病有一定心因,病情的表现也有或类似于恐惧症,但如果没有“持久邪念(病因)与临床相(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那么就不能诊断为恐惧症。

举例分析。一些精神分裂症在疾病最早发生期往往有或者巧遇有精神刺激史,而被视为有一定的“心因”。其中有的还有一定的恐惧症症状如害怕见人害怕外出。但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患者没有“持久邪念(病因)与临床相(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因此不能诊断为恐惧症。但极少部分心因性精神障碍,症状较轻者承认“持久邪念(病因)与临床相(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病因引发的正比消长关系”,因此在过了急性反应期后,达到恐惧症条件的[7],可修改诊断为恐惧症。

2.4病程方面

2.4.1病程依据。恐惧症的诊断标准一般都有病程要求,CCmD-2-R和CCmD-3都要求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1、2]。疾病是由其本质确定,时间长短只是外观。假如采用本文所示的鉴别诊断模式,由于能从本质上判断,故所需病程实际很短,1个月即可

2.4.2凭病程依据进行鉴别诊断。假如只有病程尚不够标准,可暂时诊断恐惧症反应,到时再修改诊断。不过随着鉴别诊断水平的提高,今后的病程标准会极大的缩短。

2.5严重程度方面

2.5.1严重程度依据。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2.5.2严重程度依据的鉴别诊断。如不达到严重程度者,则暂不做恐惧症诊断。

2.6排除症状方面

2.6.1排除症状依据。恐惧症患者除上述第一部分症状和第二部分症状外,不应持久具备如下症状:癔症性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躁狂症状,重型抑郁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缺损,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等。其道理是什么?一方面是此类症状已经超出恐惧症等轻性精神障碍的范围,另一方面是若有这类症状,那么下面的“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必有一种不成立而被鉴别出去。如是一过性的则可参照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方面具体分析。

2.6.2凭排除症状依据进行鉴别诊断。患者如持久具备有“排除症状”,那么就表明其病情超出恐惧症等轻度精神障碍范围,另外推究其表现特点规律也会同神经症有质的差异,所以不能诊断为恐惧症,而应该下其他诊断。

2.7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方面

2.7.1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依据。恐惧症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或者说,恐惧症不是由于器质性病变产生。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1、2];同理,如果是体现为恐惧症样症状的就称为恐惧症样综合征,不能称为恐惧症。

2.7.2凭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依据进行鉴别诊断。一般而言,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作出恐惧症的诊断相对容易。不过,器质性病变之后发现恐惧症样综合征时,如何判断恐惧症样综合征是器质性病变直接引起,或者是器质性病变本身并不引起恐惧症样综合征而是人们由于思虑过度或伴关注过度而引起了恐惧症?临床情况往往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分析才能明白。

恐惧症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只是说明恐惧症不是由于器质性病变直接导致;但是不等于恐惧症患者不再有器质性病变,也不等于有过器质性病变患者就不再患恐惧症。随着人体的生长、老化和经受某些因素的侵害,各种器质性病变往往与日俱增。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也不意味着恐惧症必定自动消亡,自此对恐惧症的鉴别诊断更要区别对待细心分析了。有的患者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神心理问题,而恐惧症原本的症状病因内在关系依据已经无法分辨,此时就不宜再下恐惧症诊断,而可诊断为“某某疾病伴发恐惧症样综合症或某某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相反,有的患者在器质性病变的出现或治愈后,恐惧症原本的症状病因内在关系依据仍然清晰可辨,而器质性病变与恐惧症样症状没有直接关系,此时就宜保留恐惧症的诊断。总的窍门是必须以恐惧症“症状病因和内在系三方面”来判断:俱存则恐惧症尚存,一废则恐惧症已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76~86.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15.

[3]陈光敏,林举达,林志雄,等.论神经症鉴别诊断模式[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5):470~472.

[4]陈光敏,何荣昌,徐诚,等.神经症的共性[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2,3(3):239~240.

[5]陈光敏.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34~36.

神经病学症状篇2

目的对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两组病人就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方面做一个对照研究,并进行分析。结果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或者行为明显要高于焦虑症患者。结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焦虑症虽然在临床上很难鉴别诊断,但是其临床特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

抑郁症;焦虑症;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引发疾病的原因多种,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而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抑郁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神经官能症[1]。在很多时候焦虑症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很难被区分开来。当今社会处于严重的高压状态,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两种心理疾病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质量,一般的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据有关报道,8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症状。所以在临床上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区分非常困难,在治疗诊断过程中,经常有改变诊断结果的现象。实际上区分焦虑症和抑郁症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区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的反应状态来进行判断,抑郁症患者则是以顾名思义的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焦虑症患者的主要的一个反应是以高端的亢奋和高唤为主要的特征,相比之下,本文对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和焦虑症临床特征对比,为临床上在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提高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经检查确诊为iCD-10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以及广泛性焦虑障碍或者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或者脑器质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患者;无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者药物依赖病史患者;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焦抑郁症患者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在1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5.7)岁;焦虑。症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为(36.9±8.9)岁。

1.2方法[2]。通过问卷调查和询问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史进行统计,患者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情况等;病史的调查包括患者患有病史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行为等情况,对两组病人就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方面做一个对照研究,并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和Hama(汉密顿焦虑表)对患者进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经过对患者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2±5.7)岁,焦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9±8.9)岁,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焦虑症患者;在抑郁症组中所有的患者都有过急诊史,而焦虑症组有过急诊史的患者为76.00%;而且经调查,抑郁症组患者有抑郁的状态或者自杀家族史者明显要比焦虑症组的病例多。

2.2抑郁症患者以及焦虑组患者的Hama总均分为(23.01±5.62)、(23.98±6.21),差异无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郁症患者以及焦虑组患者的HamD总均分为(36.11±8.24)、(23.83±5.28),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临床表现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抑郁症组患者发生的主要躯体症状为胃肠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以及心脏症状,抑郁症组患者三个症状的发生概率为36.00%、30.00%、56.00%;焦虑症组患者发生的主要躯体症状为呼吸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以及心脏症状,焦虑症组患者三个症状的发生概率为38.00%、56.00%、72.00%。而且抑郁症患者的记忆障碍、生物节律异常、自杀意念或者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焦虑症组的患者。

2.4临床用药。两组患者用药之后的起效时间和住院治疗的时间经过统计无明显差异,而抑郁症组患者的用药显著时间明显要比焦虑症组患者长。

3结论

在临床上,无精神症状性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是以长时间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数时候能够得到缓解,但是部分有时候会有一些残留症状或转为直接发展成为慢性疾病。焦虑症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精神障碍,而且身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一般患者为女性,患病之后为终身性疾病。两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导致一些自主或者是非自主的各种系统的功能紊乱的现在,两种疾病最大的区别也是从临床的观察这两点[3]。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焦虑症的患者和无精神症状性抑郁症,虽然两种疾病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因素与反应相似,但是在相似的临床的表现和反应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疾病的患者所指向的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焦虑症的患者在遇到某些问题和情况的时候,由于患者自身的亢奋心理和焦虑症会使得患者承受亢奋的行为,从而引起患者的不安、恐惧、紧张、多虑等各种临床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在遇到某些问题以及情况的时候,选择的方法是以抑制和郁闷为主,临床表现也是以抑郁为主,呈现思维反应迟钝以及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注意力下降,判断能力,想象能力下降,而且会产生一些比较悲观的情绪[4]。这些方面分析只能是区分鉴定初发期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当患者发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焦虑症的患者在焦虑状态无果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抑郁状态,而抑郁症的患者在过度的抑郁状态而没有办法纾解的状态下也会产生焦虑的一些情绪。

其实大多数精神类疾病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通过一系列症状综合征的组合进行分类。所以进行症状分析对于这两种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以及Hama评分,抑郁症患者的HamD总分显著高于焦虑症患者,但是两组患Hama评分没有明显差异。在临床上有很多药物可以同时都治疗这两种疾病。治疗抑郁症有多种药物,随着抗抑郁症药物的发展,品种也日益增多,目前按照机制来分类,主要包括选择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主要的药物有文拉法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的药物氟西汀,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药物如:米氮平、曲唑酮、吗氯贝胺等[5]。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也可以选择这些药物,尽管大多数抗抑郁药物可以抗焦虑作用,但是本次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焦虑症的时候,显效时间明显较早。

综上所述,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临床特征,需要熟悉并且在对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中,结合评定量表,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志民.精神科抑郁症与焦虑症分析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6):226-227.

[2]李向青,卢颖,任利华,等.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9):3489-3491.

[3]谢青莲,郭玲琳,曹秉蓉.抑郁症与焦虑症患者睡眠认知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103-104.

[4]和昱辰.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7):832-834.

神经病学症状篇3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抗病毒;抗精神病;预后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侵犯脑组织,从而导致脑部病变组织水肿、软化、坏死的病症,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极易被误诊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精神疾病,从而延误治疗时机,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病毒性脑炎约占33%-66%。mRi、头颅Ct、病毒免疫学检查、脑脊髓液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确诊的4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以完善业内人士对病毒性脑炎的认识,做好早期诊断与治疗,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患者4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3天内进行了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检查;临床诊断依据为:急性、亚急性发病;具备实脑损害症状、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局灶性脑损害;部分患者存在腹泻史和上呼吸道感染史;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或白细胞数增高(多);mRi与头颅Ct证实存在脑实质损坏;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本组患者中有7例曾经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7例被误诊为躁狂抑郁症入住我院精神科。

1.2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患者36例,呕吐、发热14例,①精神症状:42例患者中有18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表情呆滞、沉默寡言、态度冷漠;13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冲动、兴奋话多;3例呈木僵状态;5例存在较为严重的嫉妒妄想、被害妄想和夸大妄想;3例存在喜怒无常、突发哭喊、情绪不稳;5例存在幻视、幻听、幻嗅;17例存在理解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简单逻辑错误、方向感不清、记忆力衰退等治理障碍;14例存在行为怪异、摸索动作,部分不同甚至迥异症状同时在一例患者身上出现。②神经系统表现:大部分患者神经系统被损害的表现晚于精神症状表现,意识障碍27例,四肢不自主颤动21例,癫痫29例,脑膜刺激征9例,肢体瘫痪13例,颅神经损害20例,病理征阳性18例。

1.3脑电图检查1周内检查时发现39例异常,阳性率为92.9%,大多变现为慢波背景上出现局灶性棘波、尖波和棘慢综合波,弥漫性中高波幅慢波,单侧、双侧颞叶和额叶异常。2周时进行复查,发现41例异常,阳性率为97.6%。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有36例患者脑电图恢复正常。但仍有3例患者在第8周复查时存在异常。

1.4脑脊液检查42例患者中,有18例表现异常,其中压力增高7例,白细胞增多16例,蛋白升高14例,脑脊液细胞学异常15例,糖与氯化物均正常。

1.5影像学检查入院检查有12例在额叶和颞叶存在低密度病灶,1周后mRi显示有22例显示脑实质内存在弥散性斑装病灶,边界不清,有8例存在明显水肿,病灶多位于海马、额叶、颞叶,小部分位于枕叶、顶叶。8周时复查显示所有患者病灶均消失、减小。

2结果

入院后基于进行降颅内压、抗病毒、甘露醇脱水治疗,以15mg(kg·d)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次8hl次,持续1.5h,连续滴注2-3周。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以糖皮质素进行治疗,并使用氟哌啶醇、冬眠合剂、奋乃静控制患者精神症状。42例患儿经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1%。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因病毒侵犯脑组织而引起的脑组织软化、水肿、坏死等病变,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多为单纯孢疹病毒脑炎,病毒通过三叉神经或嗅神经选择犯颞叶中部、额叶底部、扣带回或岛叶,部分枕叶、顶叶等脑皮质,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精神障碍是病毒性脑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极易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在本组案例中,有17例患者曾被误诊为精神类疾病而入住我院精神科,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①病史不够详细,部分医务人员因患者存在精神症状而未进行详细检查即草率确诊为精神疾病;②患者早期记忆力下降和智力障碍程度较轻,常备无鉴别意义症状掩盖,而呕吐、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出现率较低,癫痫症状通常在精神症状出现以后才出现;③患者早期神经体征多为阴性,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病体征的判断;④早期检查阳性率较低,虽然本次研究中脑电图异常率为92.9%,但大多表现为轻度异常,而当前特异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尚未普及,使得临床诊断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通过对本次4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发作,患者脑电图虽无明显特异性,但其阳性率较高,且会随病情而变化,这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完善相关检查也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在治疗时,使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并给予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和奥氮平控制精神症状,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属于一种介于精神科与神经科的跨学科疾病,精神行为异常能够为病毒性脑炎的首发症状,其临床表现较为错综复杂,因此,应全面分析其临床表现,结合各种辅助检查,早期准确诊断并对症治疗,以尽可能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汪芳,邵良,王慧俐,黄怀宇,丁莉,董政协.脑电图在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4):50-51.

[2]陈燕,樊孝春,金泽凤,左小玲.病毒性脑炎致精神障碍兴奋状态的安全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01):183+197.

[3]韦玉华,潘润德.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95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01):45-47.

神经病学症状篇4

【关键词】精神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神经症;中国/日本;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R7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01-04

trans-culturalComparativeResearchonSymptomsofneurosesinChinaandJapan

LiUJian-Cheng1,CUiYu-Hua1,FanGming-Zhao1,etal.

1pekingUniversityinstituteofmentalHealth(theSixthHospital),Beijing100083

2theJike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

【abstract】objectives:toexplorethedifferenceofneuroticsymptomsandthecomponentofneurosesbetweenChinaandJapanusingdiagnosticcriteriasuchasiCD.methods:twouniversityhospitalswereselectedrespectivelyfromBeijingandtokyo.Relevantinformationwasgatheredfromneuroticoutpatientsusingaparticularlydesignedquestionnaire.KyushuUniversityScaleforneurosiswasusedasevaluationtools.Results:totally,2357patientswereinvestigated,ofthem1414inBeijingand943intokyo.inthenewlydiagnosedneuroticoutpatients,thefirsttwomostcommonsymptomsinJapanesepatientswereadjustmentdisorder(32.8%)andanxiety(28.5%),thatofChinesepatientswereanxietydisorder(35%)andobsessivedisorder(25.9%),withasignificantdifferenceexistingbetweentwogroups.thefrequencyofpatientswithanxiety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JapangroupthaninChinagroup(70.7%vs65.1%,χ2=32.38,p

【Keywords】neurosis;China;Japan;trans-culturecomparison;case-controlstudy

近年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社会文化与神经症症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对亚洲不同国家神经症患者构成和临床症状表现的差异进行很好的探讨。本文进行了中国和日本神经症范畴的病态学的比较性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年6月-200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首诊神经症患者中调查1500人,根据iCD-10诊断标准分类整理后,删除86位诊断为精神生理性睡眠障碍者(非神经症患者),最终调查1414人。同期,在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附属精神神经科的门诊首诊神经症患者中调查1000人,根据iCD-10诊断标准分类整理后,删除57位诊断为摄食障碍(非神经症)患者,最终调查943人。两组人群男女比例各占约50%,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以上。两组患者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和受教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均p>0.05)。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从门诊病历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主要症状的信息。

1.2.2九州大学神经症症状评定量表[1]共包括48条项目,采用七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该评定量表的信度及效度已在日本验证,结果良好。

1.2.3iCD-10[2]为疾病诊断标准。结合九州大学神经症症状评定量表来评定患者的诊断。该量表将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归结为焦虑、躯体化障碍、神经质、强迫恐怖、抑郁、人格解体、癔症、行为问题8大症状群。

1.3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

2结果

2.1门诊首诊神经症患者的构成

在中国人群组符合F41的其他焦虑障碍的人群最多计498人(35.3%),在日本人群组符合F43以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人群最多计310人(32.8%)。中国患者组的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严重应激反应的比率明显低于日本人群组。中国患者的惊恐障碍、其他混合性焦虑障碍、强迫、神经衰弱比率显著高于日本患者组(见表1)。

2.2中、日门诊首诊神经症患者的症状比较

中、日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最多见。中国患者组的强迫明显高于日本患者组。癔症、人格解体的出现比率两群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日本人群与中国患者组比较,在焦虑、疑病、神经质、抑郁、行为问题有差异。(见表2)。

2.3强迫症状与行为问题的内容比较

2.3.1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中国患者组的宗教强迫症、对称性与确认强迫症和其他强迫观念的比率明显高于日本患者组。日本患者的攻击性、污染的强迫观念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国患者组(表3)。

中国患者组在确认行为方面显著高于日本患者组,日本人群在清扫和清洗、整理收拾、其他强迫行为症状方面显著高于患者组(见表3)。

2.3.2行为问题

中国组在回避、不愿上学和不愿上班、消极倾向、易灰心方面显著低于日本组。自伤行为、病理性购物、损坏东西的冲动行为、自杀企图、滥用精神刺激物质、离家出走等方面中国组显著高于日本组。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表4)。

3讨论

本调查中的适应障碍条目在日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7%,较中国人群高。在日本与应激相关联的焦虑及轻度的抑郁为主诉的患者都容易被诊断为适应障碍[3]。而在中国具有适应障碍症状较轻的患者多数都是自己买药进行处理,这也是中国的医疗现状[4],且这一障碍的症状也容易被当成是身体上的病症来对待。其他焦虑障碍条目中国患者组比率为35.3%较日本人群高。这可能与人群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及生活条件、压力等因素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具有抑郁症状的中国患者组明显比日本人群少。wHo在1982年由30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有关抑郁的调查中也发现有同样的结果[5]。Kleinman在一项有关抑郁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抑郁症患病率明显低于欧美人[6]。为什么中国人抑郁症患病率较低?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第一,中国对焦虑抑郁的认识可能与日本不同。中国传统上认为心理是存在于身体中的,即“心-身”一元论来理解精神现象,把感觉作为身体里的东西理解的较多。第二,中国受传统儒教文化的影响很大,人们大都倾向过度地对自己进行限制,因此对兴趣下降、抑郁情绪等心理状态并不作为一种疾病或障碍去看待,而是认为这些症状是这个人的性格之一[5,7]。总之,中国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以躯体主诉为表现的较常见[8,9],这些都间接地表明两国对抑郁情绪的识别可能存在差异。

本调查对强迫症状从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前面提到的数种症状不同,强迫症状可能是由社会文化的特质因素及其产生的人格的不同所致。日本人群的攻击性、污染带有明显的人格特征。其原因可能与在日本和过去相比,由于人格构造的不稳定而产生矛盾所导致的冲动性有关。而在中国虽然社会的变革也比较激烈,但人格特征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构造,因此中国人群的攻击性并不突出。但是,由于患者所经历的生活环境里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异,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地域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认知,使得中国人群中亚文化色彩、对称与确认的强迫观念很突出。在强迫行为方面,日本人群的强迫症主要以数数、整理物品较多见,即表现为一种固有传统的强迫神经症形式。而在中国人群中则以确认行为更加显著。可能与特定的思维方式、追求完美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等有关。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为了顺应时代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时,在人群中容易表现出适应性焦虑、防卫性的强迫[10]而产生的。非常有趣的是日本从1960年到1980年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强迫症状也有明显的增加[11]。究其根源均为社会性特征引起,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不同和变革所致。

本调查发现日本患者组的行为问题比中国患者组更多见,小野在日本国内先前研究中也曾指出这一现象[12]。调查中发现中国患者组有行为问题的患者较少,这可能与中国对症状的病态认识理解不够充分有关,如中国提出的行为问题种类比较少,仅仅限定在暴力、易怒、冲动性购物等,而日本的行为问题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小野从人格构造的变化层面对行为问题增多做过解释,他认为日本人行为问题以及种类都具有多样性,其主要机制是防卫机制的多样性并都处于未分化状态,是人格构造统合性较低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调查以iCD-10为疾病诊断标准,为了达到更详细的探讨病例症状的目的,采用了九州大学的神经症症状评定量表,结果是病例的疾病构成、症状构成在两国间出现了差异。首先,在疾病构成上强迫中国较多,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两国的医疗状况不同有关。其次,中国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人特有的人格构造等与该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症状构成上抑郁、对人恐怖、行为问题的症状中国较日本少,这可能是两国对症状的认识以及表现社会文化的基础不同所致。

参考文献

1西昌久,村田久,牛定信他.神症にするbromazepam(R05-3350)の床果2重盲交叉法によるdiazepamとの比.と研1973,50:1741-1754.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加藤敏.现代日本におけるパニック障害とうつ病今日的な神衰弱.精神科治疗学2004,(0912-1862)19(8);955-961.

4黄菊坤,小野和哉.日本と中国における神症性障害精神疾患の病态像の国际比较研究(第1报)メンタルヘルス冈本记念财研究助成报告集2002;(0916-9156)13:133-138.

5十二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十二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87-91.

6Kleinmana,GoodB.Cultureanddepress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5:299-324.

7徐涛园.神经症、神经衰弱。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90,23:303-305.

8徐俊冕.焦虑和抑郁的躯体化.上海精神医学1991,3(1)6-7.

9冯冬梅,甘露春,刘金英.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300例临床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38-339.

10阎俊,崔玉华.52例外来强迫患者调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67-71.

11传田健三.思春期の强迫性障害の精神病理と治疗.精神疗法2001,27:579-586.

神经病学症状篇5

【关键词】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老年期精神障碍;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为广大患者改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认知功能,早日回归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精神疾病患者日渐增多。据统计[1],65岁以上老年人中,患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已高达5%~8%,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情况,本人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各类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混合性痴呆(mD)、巴金森病痴呆(pD)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诊断标准;(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3]总分≥60。共入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60~77岁,平均(64±2.1)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8.3±2.9)年。(4)入组治疗≥8周,且资料完整者;(5)排除

1.1.2主要精神症状各种妄想20例,各类幻觉23例,以自言自语为主的思维紊乱30例,行为紊乱39例,以兴奋、易激惹精神症状为主的类躁狂状态31例;诊断:精神分裂症22例,各类器质性精神障碍8例,躁狂状态11例,应激相关障碍2例;首次发病32例,复发11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初始剂量2.5mg/d,逐渐加至最大剂量15mg/d,平均(8.0±2.6)mg/d,同时,对症治疗其躯体疾患,如出现紧张、焦虑、坐立不安等,必要时联合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盐酸普萘洛尔片及盐酸苯海索片等,共观察4周。

1.2.2评定工具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末,采用pan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4]评定不良反应。同时做好相应的检查。治疗4周末以panSS减分率判定疗效: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好转,

2结果

2.1治疗效果控制急性期症状时间:均在1~3周内基本控制急性期的兴奋激越症状。治疗8周末,痊愈13例,显效1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7%,显效率为65.1%。

2.2治疗前后panSS评分结果,panSS评分,治疗第8周末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均

2.3不良反应经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治疗后,2例出现以较轻锥体外系反应和过度镇静为主的不良反应(4.7%),11例出现轻度镇静或头晕(25.6%),通过减少药物剂量可缓解或消除。性低血压5例(11.6%)、便秘14例(32.6%)、口干6例(13.95%)、嗜睡6例(13.95%)、体重增加2例(4.7%)、抽搐无。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可自行缓解。治疗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脑电图复查无异常改变。

3讨论

老年期初发或复发的各类精神障碍需要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除针对病因治疗外,也常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症处理。阿立哌唑片是2002年通过美国FDa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第一个被称为多巴胺(Da)系统稳定剂的药物能双相调节Da神经元功能,迅速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和阳性症状,具有不影响运动功能和催乳素水平,不良反应轻微的良好优势。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为安全、有效的第二代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做为一线抗精神病

药物。

老年患者由于躯体各种机能衰退,适应能力差,药物代谢和清除缓慢,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较年轻成人敏感,特别是患有脑器质性疾病或体质差者更是如此。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对老年期精神疾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治疗效果较好、日用量小、依从性好、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对老年期精神疾病具有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效果,也没有经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的严重不良反应[5]。

本结果显示,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总有效率为83.7%,显效率为65.1%。panSS评分,治疗第8周末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均

因此,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要有选择性,避免相互的不良反应,以最小药物剂量达到最好治疗效果为原则,从而安全有效地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治疗剂量

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继问世,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独特的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平衡拮抗作用,因而能有效地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已有报道显示,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有效率可达57%以上,尤其对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几乎均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单用典型抗精神病仅见于复发的患者;对急性期、兴奋症状较严重的患者也可两类联合应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未在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对老年期急性激越、行为紊乱的患者,一般给予氟哌啶醇肌肉注射处理,该药虽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较弱,镇静作用可能维持达数日,但抗精神病作用则可能需经1~2周才能表现出来,长期应用可能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对无严重兴奋、睡眠障碍,以幻觉、妄想或阴性症状为主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多选奋乃静和舒必利等药物治疗[7],但仍可导致低血压、失眠及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等。综上观点,第二代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和家庭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莫金明,陆泳.实用老年精神医学.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8.

[2]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39.

[3]何艳玲,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及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3.

[4]郑瞻培.实用精神疾病诊疗手册.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60-261.

[5]任清涛,吴英丽,崔英光.氯氮平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220.

神经病学症状篇6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为分裂样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12例首次发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按病程达1mo痊愈否分为分裂样精神病组(痊愈者)43例,精神分裂症组(未愈者)69例,于入院初1w内开始收集入组患者的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等临床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根据DS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结果分裂样精神病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0.01);4项预后良好特征及患者合作率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初诊前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及同一患者Schneider一级症状≥2条的频率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仅用病程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而不附加上述的内涵特征,则可能会包含异源性患者。

【关键词】分裂样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临床特征

acontrolstudyofclinicalfeaturesfor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andschizophreni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feautresof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andschizophreniainordertoprovidebasesforclassificationanddiagnosisof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methods112firstepisodepatientsdiagnosedas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werepidedinto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heal,n=43)andschizophrenia(nonheal,n=69)accordingtohealingornotwithinonemonth,positivefamilyhistoryandfrequenceofSchneiderfirstranksymtomsetc.collectedwithinfirstweekofhopatalization,psychiatricsymptomsassessedwiththe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and4featureswhetherornotwithbetterprognosislabeledaccordingtoDSmⅣ.ResultsScoresofinterestingheath,anxiety,hostility,suspicionsandunorientationweresignificantlyhigher(p

【Keywords】Schizophreniformpsychosis;schizophrenia;diagnosticcriteria;clinicalfeature

分裂样精神障碍于1937年由Gabriellangfeldt提出[1],为了区分真正的精神分裂症。目前,iCD10、DSm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均采用病程标准将两者区别,当其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完全康复,则需改诊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效度较低。那么,分裂样精神病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或是一个过渡诊断?对此一直存在争议。为此,作者对首次发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分裂样精神病的分类和诊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年7月~2007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符合CCmD3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标准118例,剔除病程<1mo出院者2例,改为其他诊断者4例,共入组112例。将入组病例按病程是否达1mo痊愈者分为两组。分裂样精神病组(痊愈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6a~62a,平均(27.91±9.97)a;受教育年限(7.28±3.77)a。精神分裂症组(未愈者)69例,男41例,女28例;年龄17a~59a,平均(26.65±9.63)a;受教育年限(6.98±2.92)a。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两组均给予正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2.2精神症状评定由2名有经验的医生于入院初1w内开始收集入组患者的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等临床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采用18项版本)评定精神症状,并根据DS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1)惯常行为或功能最初出现可察觉性的改变,4w内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2)在精神病发作的高峰期存在意识模糊、定向障碍或神志迷惘;(3)病前社交或职业功能良好;(4)不存在情感迟钝或平淡。以BpRS量表中第14项(不合作)评定患者检查的合作程度,≥3分为不合作。

1.2.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BpR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BpRS评分(略)

表1显示,BpRS评分分裂样精神病组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其余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2.2两组患者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伴有良好特征比较(略)

表2显示,分裂样精神病组4项预后良好特征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同一患者≥2项者,分裂样精神病组38例(88.37%);精神分裂症组24例(34.78%),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30.78,p<0.01)。

2.3合作程度合作人数分裂样精神病组30例(69.77%),精神分裂症组30例(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36,p<0.01)。

2.4初诊前症状持续时间分裂样精神病组为2d~24d,平均(9.25±6.21)d。精神分裂症组4d~26d,平均(20.37±4.14)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1.35,p<0.01)。

2.5Schneider一级症状与出现率分裂样精神病组24例(55.81%),精神分裂症组40例(57.9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5,p>0.05);但同一患者≥2条者,分裂样精神病组3例(6.98%),精神分裂症组16例(23.1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94,p<0.05)。

2.6精神病阳性家族史分裂样精神病组10例(23.26%),精神分裂症组22例(31.8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97,p>0.05)。

3讨论

Langfeldt所谓分裂样障碍的患者,具有病前适应良好,症状突然出现且与特定的精神刺激有关,存在明显的意识朦胧和情感症状,有癔病或偏执色彩,且预后良好。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具有经典的慢性和衰退病程[1]。

本研究显示,分裂样精神病组BpRS评分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0.01);4项预后良好特征及患者合作率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初诊前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及同一患者Schneider一级症状出现≥2条的频率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提示维持原诊断(分裂样精神病)者比改诊为精神分裂症者具有DSmⅣ中描述的显著的能预示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与Langfeldt所提出的分裂样障碍的特征相一致,即急性起病、高峰期多伴有意识改变、病前社会功能良好、无情感迟钝;敌对猜疑所致的紧张焦虑恐惧,甚至冲动破坏症状突出,而情感平淡、动作迟缓、不合作等阴性症状以精神分裂症明显,与其他研究一致[2]。而患者思维谎谬离奇,具有不同程度的妄想、感知障碍,同一患者精神分裂症hneider一级症状出现≥2条的频率较高等症状更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家族精神病遗传史两组无明显差异,这点各家报道不一致[3,4]。

综上所述,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有病程的差异[5],而且有病前社会功能、起病形式、症状结构、合作程度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4]。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因此分裂样精神病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名词与精神分裂症并列,并另制定症状学标准等以便加以研究,提高诊断效度。若仅用病程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而不附加上述的内涵特征,则可能会包含异源性患者。这与Beiser研究结果类似[6]。若能加大样本,长期跟踪随访,并考虑药物治疗影响等因素,可能会提示更有价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赤怡.分裂样障碍诊断信度与效度[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0

[2]何宏炜.分裂样精神病与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3):157

[3]伍业光,王谟桂,候强民.分裂样精神病86例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2):109

[4]郑士全,王兆梅,刘方礼.分裂样精神病45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6):360

神经病学症状篇7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在应用舒必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西汀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舒必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量的氟西汀联合治疗,为期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1、6周末对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抑郁症状消失10例(33.0%),显著改善8例(27.0%),改善9例(30.0%),无效3例(10.0%),有效率90.0%;对照组抑郁症状消失6例(20.0%),显著改善6例(20.0%),改善7例(23.0%),无效11例(37.0%),有效率63.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舒必利氟西汀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指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精神病性症状有所好转但尚未痊愈,此时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抑郁症状。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后期伴发抑郁的情况较多,出现的抑郁症状也是使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统计发现大约有10%的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抑郁后自杀成功[1],故在临床中要务必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故为了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的康复,在治疗其典型精神病性症状的同时,也要同样注重对其抑郁症状的治疗。近年有学者根据精神分裂症多巴胺修正假说提出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除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外,还可合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产生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等患者提供了新思路[2]。本研究旨在探讨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患者常规使用舒必利治疗的同时,加用氟西汀治疗其抑郁症状,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18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岁,平均病程23个月。两组之间在一般指标,如性别、年龄、体格及既往病史等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标准:①患者年龄20~56岁,病程1~20年;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诊断标准;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20分。排除标准:①其他精神疾病史,酒精及其他物质滥用及依赖史;②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史;③无遗传疾病家族史;④妊娠和哺乳期女性;⑤入选前1周接受过电痉挛治疗或参加过其它的药物实验者。

方法:对照组单纯服用舒必利治疗,起始剂量0.1g/日,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逐渐加量,剂量0.1~0.8g/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起始剂量20mg/日,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剂量20~40mg/日。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6周末进行量表评定。对患者的疗效评价使用HamD来进行分级,共分4级,其中若HamD总分≤8分或其减分率≥75%则为抑郁症状消失,若HamD减分率≥50%则为显著改善,若HamD减分率≥25%则为改善,若HamD减分率≤25%则为无效,治疗后有效的患者人数为总人数减去无效的患者人数。为了对服药的患者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不良药物反应,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1周和第6周末为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统计学处理:所有的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组间和组内的均数进行检验时分别使用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而率的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来进行。

结果

临床疗效:试验组HamD减分率≥75%或HamD总分≤8分10例(33.0%)(抑郁症状消失),HamD减分率≥50%8例(27.0%)(显著改善),HamD减分率≥25%9例(30.0%)(改善),HamD减分率≤25%3例(10.0%)(无效),试验组有效率90.0%;对照组HamD减分率≥75%或HamD总分≤8分6例(20.0%)(抑郁症状消失),HamD减分率≥50%6例(20.0%)(显著改善),HamD减分率≥25%7例(23.0%)(改善),HamD减分率≤25%11例(37.0%)(无效),对照组的有效率63.0%。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治疗前后HamD,panSS评分:治疗前先对两组的HamD总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HamD评分在治疗第1周末后都有所下降,其中对照组的分值前后差异较小,统计分析发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分值前后差异较对照组要大,统计分析发现其分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

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发现两组间未出现明显不同的药物不良不良反应,两组均有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头晕,眼花,口干,便秘,体重增加,障碍等,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间的不良药物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者尚发现在实验组中患者出现心慌不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意义的统计学差异。

讨论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也在曾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认识到在精神分裂症的不同发病时期中均可伴随有抑郁症状,并且抑郁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康复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是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突出问题,其发生率不确切,据估计大约25%左右,文献中7%~70%均有报道[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产生尚没有明确的病因,现在一般存在3种解释:①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了患者的抑郁症状;②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病程的一部分;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治疗后,自知力逐渐恢复,由于对自己的疾病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使患者产生众多忧虑和担心,从而引起抑郁症状。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正越来越多的得到大家的重视。氟西汀属于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它能够选择性的阻断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中5-Ht的含量,产生调节情绪和激活内动力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舒必利联合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提示舒必利联合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尤其是改善抑郁症状和阴性症状效果更理想,且不良反应小,患者的依从性高,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伴抑郁症状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57-58.

神经病学症状篇8

行药物、心理、康复等综合治疗。

【关键词】帕金森病;综合治疗;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在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随着中国进入老领化社会,pD已成为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四主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近年来,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抑郁程度通常与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认知障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明显减低其生活质量。抑郁症状可促进运动症状的发展。高达98%的pD患者存在1项以上非运动症状,常见的有:疲劳、焦虑、抑郁、腿部疼痛、失眠、尿急及夜尿增多。有文献表示神经精神症状是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pD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70%[1]。本文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药物、心理、康复)帕金森病患者伴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疗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pD共58个患者入组。纳入标准:

①符合2006年我国pD临床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症评定标准得分在18~35分;③同意参加受试并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①特发性震颤;②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③入选前两周服用过抗抑郁药物者;④患有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⑤精神分裂疾病者。将58例帕金森病伴有神经精神症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常规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运动症状。

1.2治疗方法针对帕金森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治疗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药物(中、西药)、心理辅导、康复治疗。心理辅导由本院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师进行每个星期2次的1对1心理辅导。康复治疗包括现代康复治疗技术、Rood法、Bobath法、pnF法和运动再学习法。对患者进行训练,包括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ot训练等,由本院康复科治疗师进行每天1次,每次20~30min的训练。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量表(HamD)评定。0~8分为无抑郁状态,9~16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重度抑郁。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数量指标的影响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n=30,HamD评分(24.93±4.33)分,对照组n=28,HamD评分(25.07±4.40)分;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15.57±3.02)分,对照组HamD评分(20.40±3.41)分。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3讨论

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从而会加重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及焦虑等。并有文献表明,帕金森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会加重其运动症状的发展,但尚无定论。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帕金森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症状,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个人带来负担[2]。oudsten等的荟萃分析表明抑郁症状是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

pD后伴发神经精神症状的病因尚无定论。nilsson等对211245例残疾程度相似的pD、骨关节眼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提示pD后抑郁很可能不仅仅是对残疾的心因性反应,而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的表现,是一种器质性抑郁[4]。同时也有研究表明,pD伴发神经精神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神经生化改变的内源性因素有关,也与对躯体疾病的心因性反应相关,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后者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5]。

虽然病因仍不明确,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控制本病症状,但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能得到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帕金森抑郁治疗指南主要针对药物治疗建议为普拉克索具有确切的抗帕金森抑郁作用,可改善抑郁症状,减少合并用药。但对于非药物治疗研究较少,有文献报道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但由于缺乏正常对照组及病例少较少,尚无明确结论。研究表明抑郁状态影响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患者社会支持的缺乏、其社会联系的减少、情感的低落及认知功能的下降等方面[6]。

本研究常规对帕金森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但对于神经精神症状辅以规范的心理治疗及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综上所述,需重视帕金森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同运动症状相似,非运动症状的治疗需以药物为主,尤其需积极对其神经精神症状进行药物、心理、康复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CummingsJL.Depressionandparkinson’sdisease:areview.amJpsychiatry,1992,149(4):443-454.

[2]KajiY,HirataK.Depressionandanxietyinparkinson’sdisease.Brainnerve,2012,64:332-341.

[3]oudstenBL,HeckHK,VriesJ.Qualityoflifeandrelatedconceptsinparkinson’sdisease:asystematicview.movDisord,2007,22:1528-1537.

[4]nilssonFm,KessingLV,BolwigtG.increasedriskofdevelopingparkinson’sdiseaseforpatientswithmajoraffectivedisorder:aregisterstudy.actapsychiatrScand,2001,104(5):380-386.

神经病学症状篇9

【关键词】依帕司他片;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4-0037-03

doi:10.14033/ki.cfmr.2016.4.0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患者中多发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发病率在60%~90%,以针刺样痛、烧灼感、下肢麻木、刀割样痛、足部麻木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特别是感觉运动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极为常见[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糖尿病具备治愈难度系数大、病程较长等特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受到患者雪旺细胞与轴突细胞等代谢异常的影响,再加上血管病变的共同作用,导致患者供氧不足而引起的[3]。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依帕司他片进行治疗,以探讨依帕司他片强化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60例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编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85岁,平均(65.8±7.5)岁,病程1~18年,平均(9.6±5.1)年,空腹血糖FpG(10.3±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4±1.9)%,餐后2h血糖(16.1±2.2)mmol/L。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

年龄51~83岁,平均(67.2±5.3)岁,病程1~20年,平均(9.6±5.0)年,空腹血糖(10.4±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4±1.8)%,餐后2h血糖(16.2±2.1)m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3515)进行治疗,20ml银杏达莫注射液+25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次/d,需连续用药3~5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给予依帕司他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012)进行治疗,剂量是50mg/次,3次/d,口服,需连续用药12周。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糖水平、症状评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是改善明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者是增加值超过5m/s,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值在3~5m/s,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是存在恶化趋势,神经传导速度物增加,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与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患者糖尿病疾病引发的自身免疫紊乱、微循环异常、代谢障碍以及血管损伤等存在密切关系[4]。主要是因为上述症状会造成患者的神经轴突、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神将传导速度降低等。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极大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神经血管受到损伤出现硬化,且血管壁厚于正常人群,促使患者血管渗透性发生变化,少数患者存在微血栓[5]。

银杏达莫注射液主要是在银杏叶中提取制作成的一种复方制剂,以双嘧达莫、银杏总黄酮等为主要成分,能够有效扩张患者的脑血管与冠脉血管,增加血管壁的张力,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缺血情况,提高记忆力[6-7];依帕司他片属于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利用对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的抑制,为神经内皮细胞中一氧化碳的生成提供方便,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神经血管功能[8]。依帕司他片能够对患者神经元进行直接保护,降低患者周围神经组织中山梨醇的沉积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促使神经递质更新速度的加快,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与直觉状态。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0例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片在糖尿病并发症的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体征评分与症状评分,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意义重大,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彩.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特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75-76.

[2]彭卫平,吴春松,叶晓莲,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2):26-28.

[3]李智,闫世军,王思彤,等.乙二醛酶Ⅰ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4):428-431.

[4]史丽,苏胜偶,赵占胜,等.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557-2559.

[5]张瑞雪,陈光亮,方朝晖,等.四妙勇安汤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739-2740.

[6]黄昭穗,刘靓,何艺芬,等.长期系统性强化教育干预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5):295-298.

[7]高鹏,王梅,李红艳,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4):361-362.

[8]田自有,陈赛贞,徐利君,等.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5):536-538.

神经病学症状篇10

如何及时识别和诊治抑郁及焦虑等情绪障碍,对临床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期我刊特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潘小平教授、袁彦伯教授、刘晓加教授等以焦虑症作为讨论的焦点,旨在提高各级医院医生对焦虑症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识别、诊治或转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临床服务。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做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它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障碍。只有当具备某些特征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焦虑症是一种以病理性的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识别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为焦虑的情绪体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常见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表现形式。

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疯狂将至、死亡将至。患者宛如大祸临头、濒临末日,惊恐万状、四处呼救。惊恐发作伴严重的躯体症状,主要有3个方面:①心脏症状:胸痛、心悸;②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胸腔压迫感,严重时有窒息感;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感觉异常,也可有全身发抖或四肢瘫软。

急性焦虑发作通常突发突止,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虚弱无力。有的患者需经若干天才能完全恢复。反复发作者往往有预期焦虑,担心症状再发导致不治身亡。

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患者长期感到紧张和担心。做事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无法静心;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恐失措、六神无主,极易往坏处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坐卧不宁,担心飞来横祸。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威胁,而纯粹是一种连其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过虑。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胸闷、气促、口干、便秘、腹泻、尿频、尿急、皮肤潮红或苍白,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阳痿、、月经紊乱等症状。伴有运动性不安,主要包括舌、唇、指肌震颤,坐立不安、搓手顿足、肢体发抖、全身肉跳、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专家提示

焦虑症的典型表现是不难识别的,要点是医生对于焦虑症的症状学描述应有正确的理解。焦虑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个方面是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果只有一个方面的症状就诊断为焦虑症,势必把焦虑症的范围扩大到不恰当的程度,这对研究和临床工作都是不利的。不少焦虑症病人只向医生诉述躯体症状,这种情况在基层保健部门和繁忙的综合医院内科门诊很常见,容易导致误诊。有些医生为了安慰病人着急害怕的心理,给病人进行过多不必要的检查,结果反而增加其疑病倾向,使之更加焦虑。医生应该仔细了解病人的情绪体验,关键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

焦虑症的诊断

按照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焦虑症系神经症的一个亚型,首先须符合神经症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病程多迁延。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除了具备神经症的特征以外,还必须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相。症状特点符合以下4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景,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事后能回忆。

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在1个月之内至少有3次上述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除了具备神经症的特征外,还必须以持续的广泛性焦虑为主要临床相。表现符合下述2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至少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排除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焦虑症的鉴别诊断

正常的紧张与病理性焦虑不同,正常的紧张所表现的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相适应。其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因此,一定的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

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多种内科疾病可有焦虑表现,尤以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多见。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肺栓塞等。类惊恐发作可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嗜铬细胞瘤、二尖瓣脱垂、甲状腺功能亢进、自发性低血糖、颞叶癫痫等。必须熟悉这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使用药物伴发的焦虑症状临床上广泛使用激素类药物后,药物引起的焦虑症状不再罕见,只要询问时不忽略服药史,鉴别不难。如果诊断可疑,激素应减量或停用进行观察。

可卡因、大麻、海洛因的服用或戒断都可引起焦虑状态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典型的类惊恐发作。

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焦虑,因此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时刻要记住药源性焦虑的可能。

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焦虑可见于任何精神疾病,这种焦虑情绪是原发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通过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发现,除了焦虑之外还伴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能够获取原发疾病的依据,此时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与抑郁焦虑和抑郁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慢性焦虑病人可有继发性抑郁,慢性抑郁症病人可有继发性焦虑。按照等级制诊断原则,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焦虑症与抑郁常常同时存在,有时难分伯仲,而鉴别时完全不必考虑以何者为主而定诊断。1个病例即使焦虑症更明显,只要它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就应该诊断为抑郁症。理由之一是抑郁更易导致绝望、自杀,后果严重。也有人诊断为焦虑抑郁混合状态。

广泛性焦虑与神经衰弱广泛性焦虑可以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如紧张性头痛、失眠),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这种现象在我国综合医院中比较普遍。神经衰弱可以有焦虑症状,但不突出,不持久。神经衰弱最基本的症状是脑力活动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兴奋又易疲劳。而焦虑症突出的却是焦虑情绪的体验,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

惊恐发作与恐惧症恐惧症主要分为单一恐惧、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惊恐发作与单一恐惧的鉴别不难,后者的恐惧是针对现实中某种特定的对象(如利器、昆虫、带有绒毛的物体等),并伴有回避行为。但惊恐发作有时则与场所恐惧难以鉴别。场所恐惧的焦虑发作只出现在特定的场所,伴有明确的回避行为,而少有典型惊恐发作的主观体验和躯体症状。惊恐发作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社交回避,须与社交恐惧鉴别。社交恐惧患者通常是在与人接触的社交环境中出现焦虑,少数严重的患者可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但缺乏典型惊恐发作时的濒死体验和预期性焦虑,无自发的惊恐发作。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惊恐发作与恐惧症可能有特殊的关系。国外有诊断系统已将这2种疾病组合成3种情况:①惊恐障碍伴有广场恐惧;②惊恐障碍不伴有广场恐惧;③广场恐惧不伴有惊恐障碍史。我国仍主张明确区别这两类疾病,符合恐惧症的诊断不再诊断为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与强迫症广泛性焦虑与强迫症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事件过分担心和焦虑,易与强迫症的某些强迫观念混淆。鉴别要点是,后者表现的担心和焦虑具有强迫观念性质,即自我抵抗、欲罢不能的体验;无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惊恐发作与癔症癔症发作有时可以出现类似惊恐发作的一些症状,如突然发病、多种躯体不适感、缓解较快,发作间期可无症状等。

惊恐发作与癔症的最大的差异是,癔症患者缺乏惊恐发作的极度焦虑、痛苦的精神体验,也没有对再次发作的预期焦虑、恐惧。相反,癔症患者更多的表现为对症状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痛苦的情感反应。发病前的心理社会因素、病前的人格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焦虑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学者认为,称后者为精神创伤后迟发的焦虑障碍更为恰当,由此可见两者存在许多相似的表现。关键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是异乎寻常的,如突然发生的地震、火灾、洪水、战争场面、重大交通事故、暴力犯罪中幸免于难等。事情发生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才起病,这种潜伏期是特征性的。如果没有潜伏期,那就是一般的应激反应,而非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3组。

反复重新体现精神创伤的经历。控制不住地回想创伤事件(闪回发作),反复出现有关创伤的噩梦,任何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线索都可使患者触景生情,产生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