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10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1

【关键词】中医院校;传统保健;养生;体育教学;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4-02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1]。

2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2]。

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3]。

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4]。

3.3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4小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来说具有伟大的意义;而强化人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体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因此,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为我国体育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巨大的作用,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努力。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6.

[2]粘文静.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保健与养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青春岁月,2011(20):151.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2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工作部,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具备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培养技能和终身教育等功能,最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同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合理发展途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JG14DB183)

1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

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手段,其中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和发扬需要全体中华子孙的共同努力.所以,将高校作为载体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缓解经费不足、设备缺乏等硬件缺失,也可以起到传播传统文化、补充现代教学等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具有有效价值和重大意义.

1.1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符合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必不可少,体育学科督促学生增进健康、娱乐身心、调节情绪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元性、民族性、娱乐性等特点,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修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修身养性、品德修养,其次才是强身健体、治国治邦,这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方文明的文化领悟.现代西方体育更多的是竞技性、健身性和技术性、战术性,与之相对应的,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偏重文化性、娱乐性、民族性,二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同时认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内涵,也是培养青年人提高人文素养,改善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2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实现终身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行为能力.国内很多高校通过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安排和体育竞赛项目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群体的健康素质,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尚有所欠缺,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相对薄弱.将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相融合是弥补学生对体育价值认识的局限的有效方法.将竞技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互结合,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弥补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局限,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系统的体育价值观.

1.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助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要从小树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象虽然是全国人民,但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区域.高校重视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体育教育中结合课堂教育、课外社团、竞赛活动等不同形式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我国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实施现行体育大纲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学生的需要,结合当地的民俗特点,吸收本地民族体育文化,选择适合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走进体育课堂教学;选择容易推广和普及的推广到课外社团中;选择受到学生欢迎的参与到竞赛活动中.

1.4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目前体育教学的主体是竞技运动项目,这是研习了运动技术教授为主的传统.竞技项目的特点是规则严密,技战术要求高,身体素质要求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够活泼,比较严肃,不符合青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预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更加便于传播,本身具有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一系列特点,容易符合大众体育运动爱好.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传统体育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印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意境,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播更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传统体育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感受运动乐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第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先进、完备,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中一些有特色的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1.5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促进弘扬中华文化

一方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康保健、修身养性等观念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参与、学习,并为西方所接受.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哲学观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中西体育文化交融.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今天,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逐步向世界推广,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高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2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功能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竞争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文化性,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质朴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民族、民俗、健身、娱乐、传统、休闲、道德、审美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可以极大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掌握传统的健身方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传统体育侧面展现运动能力,培养文化情感,在传统体育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使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2.1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

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同西方经济体育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传统体育是以人为本,以强身健体为宗旨,以使人身心合一、健康愉悦为目的,适应中国人体质需要的,特殊技能和锻炼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决定体育项目外,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喜好等区别,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掌握适宜的健身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和内容都是不同文化的具体呈现,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将民族传统体育中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民族精髓融合到体育教育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增加民族体育教学的比重,可以引导学生认同民族文化,激发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人们对民族文化表现认同的过程,从无意识的参与转变成有意识的投入,人们的心理会开始向特定目标靠拢,对其文化形式和内涵深入探索,全面把握,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2.3培养技能和终身教育

学生阶段是全面培养技能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并对终身健身活动有所助益,帮助形成长期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中力量型、速度型、技巧型和智能型的运动项目包含了人体运动技能的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同西方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大多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终身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和技术特点,运动项目本身除了具备健身性之外,也具有娱乐性和随意性,是适合人们闲暇时间参与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象征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文化,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民族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教育的最好载体.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发展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特点:普遍参与性.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灵活性,比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能突破场地、规则和动作的局限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人参与;教育实效性.竞技体育项目是以竞技为目标,以成绩为根本,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枯燥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参与为目的,以人为根本,身心双修,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者的体验不同,学习效果必然迥然不同;民族内涵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态度和信仰,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继承优良的传统精神内涵,升华民族情感;教学配套性.按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型、速度型、技巧性和智力型的特点,不同性质的项目进入体育教育课堂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力量型的群体项目“拔河”,个人项目“摔跤”同样是以力量大小来衡量胜负的对抗性项目;以技术性为主的太极、武术项目则是以灵敏性和协调性来衡量优劣的技巧性项目,不同特点的项目配套不同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运动竞技等教学形式,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进入课堂.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由于地区和学校存在差异,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所以选择适合本地本学校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比较实际的方案是以学生喜欢的项目为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师资力量,达到比较规范的教学层次,更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民族体育的发展.其次,可以选择本区域、本土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为重点,编排适合本地开展的,民间参与较多的项目,如沿海、湖泊的龙舟项目,北方的冰雪项目,蒙古的摔跤项目等.在种类繁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地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战术,照顾个体差异,弥补地区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3.2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基本原则,在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构建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基础上,配套课程设置,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期间,也要重视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调动青年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贡献力量.再次,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差异,个性化设置课程菜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高素质人才,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

3.3继承传统,发扬创新

一方面,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为发扬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空间和机遇,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体育的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需要适应新大纲的要求,建立完整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编排和创造新的技术和花样,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梅峰.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21-22.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3

近年来,以“健康第一,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逐步进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养生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是培养良好素质社会生力军的重要基地,所以新的世纪将会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冲击力,同时21世纪也是体育大融合的时代,任何单项体育项目都不可能脱离世界体育对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学校体育也一样。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更好地融合到学校体育中来,更加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所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与学校体育,将会给学校体育带来勃勃生机,给学校体育注入更多鲜活的血液。

一、整合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与学校体育有非常积极深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的结晶,是几千年生活积淀而形成的,是人们以保养生命延年益寿为目的,以“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形神合一”学说、“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对传统养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思考,形成的系统、完整并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健身方法和理论体系。告诫人们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体和精神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一)整合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与学校体育,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发展于历史中的一项体育运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形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吸取了各个历史阶段和时期的文化因素,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隐含丰富文化因素内涵的体育运动。通过学习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几千年流传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汲取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有效积极地使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内在的特点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劲有力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等。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病,不难受,能吃能喝,身体的、心理的、社会人际适应和精神道德都处于良好、完满状态(就是身体没有病,心理很好,社会人际适应很好,精神道德处于良好和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病和不虚弱)的多维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然而,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整体下降,心里紧张,而且身心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生活等状况,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提倡注重崇尚自然,顺应四季,如果能做到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就会达到形神兼养的效果,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完美的最高境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多维健康观。

(三)有利于学校体育更加丰富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以健身和娱乐为主,强调人与群体及自然的和谐,注重完善人品,发展身心健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由于受西方体育的影响,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形体的健康,教学中采取各种各样的练习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民族传统养生体育则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的聚合产生的,必须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主张“形神俱炼”。

二、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功能与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契合

经过几千年起伏跌宕至今仍传承不辍,发展不止的中华传统养生体育能够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像海洋一样博大精深,人们在反复酝酿和揣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积极效应,其与学校体育的一些契合点也很明显的突现出来。

(一)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强身健体”功能与学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理念契合

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从“珍爱生命”这一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倡言安心养神,暗合了当前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与人们的身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参与运动锻炼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人们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到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学校体育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体育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能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水平能真正提高。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4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一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陶然小学决定在本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开展系列化、项目化、立体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活动,使传统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我校中小学生(幼儿)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教育目标

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了解铁岭和西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具有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努力;学习在当今生活中,以宽广的胸怀和文化视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五、主要内容

(一)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全面贯彻落实西丰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西教字[20xx]13号)基本要求,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是构建诵读体系。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要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二是搭建诵读平台。深入开展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以《中华经典诵读100篇》(西丰县教育局编辑)为蓝本,做到早课前诵读20分钟、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每周1节的诵读课、每月召开1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三是深化诵读活动。利用文化经典的各种声像资料,将视频讲座带进校园;根据实际需求,把名家、名师请进来,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对面的交流;广泛开展如三字经诵唱会、弟子规引我行等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让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经典。

(二)孝信雅行教育工程。一是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注意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其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二是以雅为标,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结合三姿培养与训练要求,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三是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

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逐渐改变信任危机的社会现状。

(三)艺体素养培育工程。一是突显特色艺体教育。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和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其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爱好,在提升其信心的基础上尽量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平台展示多种才能。二是经典诵读与大课间操活动相结合,融为一体。大课间操活动可适时展现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的壮观场面,编排有特色的自编操。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律动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动作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三是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构建魅力艺体教学。加强艺体课程建设,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充分利用二课活动时间,通过开设阅读班、文学社、乐器培训班、书画班、体育特长班、舞蹈班等特色课程,安排专业艺体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之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学校艺体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五是探索特色的艺体教育。在我校继续创设扇跳绳、毽球、剪纸、书法、绘画、声乐、乒乓球等活动,巩固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种进学生的心坎里。

(四)校园品位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校园、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宣传橱窗定期举办德育长廊、诗文图展、师生作品展;校园墙面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文化符号,绿地与树木标牌、道路标识牌、印制《论语》等国学经典章句或自创箴言语录,做到让每个景点培育人,让每条名言激励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等活动,促进形成一校一品的区域教育特色,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地域文化寻根工程。一是对铁岭、西丰及本乡(镇)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进校园需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进行课题研究,专题编写《魅力铁岭》、《西丰文史资料》等类似的校本教材,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将地方传统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其文化本源、活动载体、资源宝库的作用,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二是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改造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平岭村烈士陵园、少年宫、城子山、冰砬山等公共教育资源的活动力度,使其成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三是传承弘扬铁岭人文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求实创新、崇文厚德、理性平和、追求卓越的铁岭城市人文精

神和活力西丰、富庶西丰、生态西丰、幸福西丰的四力西丰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陶然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负责全校活动的协调、检查,定期组织各种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

(二)确定实施对象。全县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含职高),均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全覆盖。

(三)强化队伍建设。由班主任教师(或其他爱好国学、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担任主力推手;注意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适合国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采用集中和常态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培训。

(四)健全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从学校(幼儿园)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德育科研、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活动、语文科教学等课程实施;充分考虑参与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其工作考核要与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选优、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并大力表彰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成效,充分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畅谈体会、感受和变化,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并把优秀稿件报送到《西丰教育》和《慧园》等杂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调兵山市中小学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计划在11月30日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12月5日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响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1)充分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双技活动的有效平台,弘扬太极拳,激发学生正确

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展示开展好特长教育活动。通过开设阅读、硬软笔书法、剪纸、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过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开展校园品位创建工程。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长:闫丽娜

副组长:朱亚杰张淼

组员:徐秀华杜平郝岩史艳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耒阳市中小学德育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像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长:欧阳小红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课程;培养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教育部1997年大规模调整我国学科和专业之际所正式确立的归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与其他三个学科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而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该学科涵盖了其他三个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其中许多观点和建议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民族体育的生存形态问题、保护和发展问题等具有较深刻的积极意义,但也不乏宏观、空泛之论。本课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但从更有利于学科为人所知的角度做适度抽象,我们应该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术语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征、起源与演进、功能与价值、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与传播等等[1]。

通过查阅1997年至2010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刊》刊载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基础理论上。

(一)学科性质的研究

在学科性质方面,有代表性观点的有武冬(2006、从学科的角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提出的应该从学科角度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研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应该先完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建设、注意从运动项目的具体形态入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等建议。倪依克(2003、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提出的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笔者认为,要明确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往往要从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体现。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它更多的从民族学、传统学、体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前这三个学科当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内。周伟良先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全面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水平,充分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才能寄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不断提升其学科地位。

(二)培养目标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将原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其专业定位大有3个方向:武术教学、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工作。

在研究结果中,有代表性观点的有徐伟军等(2000、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提出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置的研究

课程设置基本由科目内容、教学时数及时间顺序构成,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课程设置对于不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域性、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场地、器材、师资等客观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课程设置的内容,但又需要相对稳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还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最根本的反映就是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众多学者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基本上一致,都是由专业必修课、公共课、选修课构成,公共课主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形势教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培养具备爱党、爱国情操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等思想素养、一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2]。专业必修课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为主。选修课各个学校各有特色,轮滑、形体训练、舞龙狮、书法等都有开设。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一致认同应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或者复合人才,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等。

有代表性观点的有杨维(2008、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提出的严抓学生思想教育与规范化管理;调整教师知识结构,整合武术资源,编写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以市场为导向,用人之所需,设置实用课程,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与交流,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请进来,走出去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诱导性强,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出现大量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如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研究领域,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占该领域的百分之二十。这些成果中普遍表现为作者在制定问卷时,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研究假设,有的问卷甚至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其最后得出结论的科学性显然受到影响。

(二)宏观、空泛之论占据一定比例,微观、深化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有部分成果存在“高、大、空”的问题。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等等。这些文章大多是泛泛而论,谈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除去普遍原则,便空无一物,缺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领域的特殊性。而我们最需要的微观领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个案研究事实陈述多,深入求证少

近年来,个案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我们也能看到它正逐年有所增长。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者普遍局限于个案的描述,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对个案的实践鲜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探索其一般规律;2、全文大都是引证别人的东西,难觅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民族体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今后一个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研究将会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围绕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借此大放异彩将会成为突出的热点;2、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对体育的要求或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将成为第二的热点。

(二)国际合作研究将成为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合作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向中国,认识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喜爱上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国际化合作研究,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研究方法将趋于多样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其中还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样。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规范化、综合利用将成为研究方法的主流[4]。首先,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其次,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如个案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等。第三,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将成为今后重大课题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伟军.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6

养生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是一个基于传统体育养生为服务手段的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9]。其体现的特点:一、体系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构成的;二、体系之间的各个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三、作为一个整体,它执行着特殊的功能[10]。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体系是由若干个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有完整而有序的内部架构。因此,结合系统论方法,依据“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五个基本原则”[11],并结合其他服务型体系的有关特征。将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界定为:以我国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为目标,以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主要服务手段,以基于传统体育养生的项目特征和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所建立的内容、层次和管理体系为保障,立足实现大众群体的健康促进。同时,这一框架,将重点考虑不同群体的身心特征,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而有效的利用传统体育养生手段,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且实效的服务型体系,提供适合于我国大众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服务,在有效拓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的同时,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系统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目标,并将其作为促进“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12]。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是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能惠及广大群众的养生健身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构建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包含服务、保障、管理三个基本系统。以服务系统为主体,保障系统作后盾,管理系统为综合统筹。

1服务系统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其价值是通过服务大众实现的,服务是该体系的主体部分。服务的实质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需求为目的,其核心的操作对象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13]。那么,传统体育养生体系若要以最佳方式服务于大众的健康促进,就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综合需求,供给他们参与传统体育养生以实现健康促进所需的相关要件。基于健康促进的核心目标,并结合群众参与体育养生活动的一般特征,所提供的服务应包括技术服务、组织服务、物质服务、信息服务四大部分。其中,技术服务主要是向大众提供科学合理且适合参与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内容,包括技术指导、活动指导、竞赛指导等专业化要求较高的技术型内容。

2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是构建传统体育养身体系的基础。它以服务群体为核心,提供着服务对象所需的系列保障,使体系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保障服务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它还承担着对整个体系的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保障、法制保障、人才保障、舆论保障、科技保障、评价与监督等方面。首先是物质保障方面,其内容主要是保障服务系统的物质供给,形成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使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器材、资金等硬件方面有所保障。法制保障方面,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制定,形成有利于体系运作的良好环境,实现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局面。在人才保障方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素质提升等,培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涉及到技术、组织、信息等诸多层面的可持续供给,在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舆论保障则主要体现在媒介宣传上,即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使广大群众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对实现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和对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科技保障方面,主要指相应的科研支持,即通过加强对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理论研究,提升整个体系的服务水平。在评价与监督方面,包括评价与检查、表彰与奖励、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方面。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7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弘扬,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竞技比赛、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她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武术健儿们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克敌制胜的精神,以及公允、诚实、诚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的体现。在中国改革开放融人世界今天,中华武术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课程。要改变重智轻体、重武轻德、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因此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学校教育中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这不仅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性所要求。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学校体育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第一: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第二: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第三: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可以使一些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和快乐体育的感觉,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最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活,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3案例教学,武术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它不仅是身体的形式活动,而且还讲究内存的精神、意向以及呼吸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对培育人的心理美与形体美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作用。加强武德教育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武术人才。下面谈一谈我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

一、提炼优秀人文素材有意识地渗透武德教育

历代武林豪杰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一直教育和激励习武者。我在武术教学中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习武者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帅抗金,收复中原,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以自已的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誓死抗击倭寇的心声。民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中的许世友将军,屡建奇功,还有现代的李小龙、李连杰等中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德教德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二、抓住时机潜移默化适时性地渗透武德教育

在体育课上抓住某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武术正踢腿练习时,有的同学由于上踢过高摔了一跤,但这名同学爬起来又继续正踢。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发笑,甚至还可能的同学会嘲笑摔倒的同学。这时教师应停练习,对摔倒的同学进行表扬,并教育学习向他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学习。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比单纯进行说教和理论上的教育要实用得多,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了思想教育。又如:在高年级的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掌、拳、踢腿等动作,课间,有些男同学闲着无事,动手动脚操练起来,开始了你一拳,我一脚,最后由于出手轻重不一打起来了,我目睹这件事后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互相打玩呢?于是,我编了四句口号:“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传统,保卫祖国”。在练习武术前,让学生一边原地踏步走一边呼叫,从而使每位学生明白了学习武术的真正目的,课间再也没有出现“互打”现象了,而且通过口号,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件媒体形式多样针对性地渗透武德教育

现代教学的的深入,发展成高科技的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武术教学理论课时,可有针对性的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武术的衣服、器械、人物等,刺激视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插入声音效果,如:早操的武术操,在配乐后的效果远比没配音乐的效果好,再如用《中国功夫》歌曲和歌词“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等来编排的动作,学员嘴里唱着,做动作更加有劲,也相当整齐。有效的激发了学员们的兴奋性,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这点体会很深刻,代表我校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民族精神武术操的比赛中就是选了此歌的配乐,效果相当不错,同学们经常还在课间哼哼~,深信对他们也有颇深的民族教育。

四、利用社团活动小组潜移默化地渗透武德教育

少年儿童参加武术训练,一方面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学习防身自卫的本领,另一方面发展智力、培养悟性与民族自豪感,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造就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改变枯燥的说教,将武术活动中的德育成为可操作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本学期特开放了武术社团及跆拳道社团,以此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及武德教育的深入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武德。

考核与评价方案:评价过程中鼓励创新、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

很好地完成规定动作、创新意识强基本完成规定动作、有创新意识。勉强完成规定动作。

优良及格

五实际教学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

第一建立体育意识

建立全民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第二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目的、教材、评价标准等)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疏通两者的中介途径关键在于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程度,现实已证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适合于国人,而且已被部分西方国家民众认可。

六体育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8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掀起了自媒体文化的浪潮。面对自媒体的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和管理难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文化也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博客、播客、晒客、掘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被称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应运而生,他们的传播和影响与日俱增,并正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他们好奇心强烈,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自媒体亦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较弱,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旨在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两人对于“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由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否、传播时间、地点、途径等都是由媒体组织决定的。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个人掌握,自由度大大增加,为此,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1.草根化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wetHemeDia)》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GRaSSRootSGoURn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并且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自主性强

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凸显了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大众对于信息的提供和分享。

3.发展快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论坛、电子邮件和个人主页等较“老”的自媒体改善了大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当下,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更是拓展了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据资料显示,就中国而言,当前QQ最高在线人数是1亿多人,腾讯现在有将近3亿的活跃用户。

4.应用广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方方面面,而且,提升了应用范畴,如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交流发展到了语音、可视化交流;博客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快速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

5.作用大

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之后,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如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地铁运营情况,提供市民出行交通出行的资讯。

6.管理难

由于自媒体草根化的特性,也导致自媒体的质量良莠不齐,大众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免责性及追求高点击率,使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导致在海量信息中对舆情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

西方的媒体素养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而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关注起步于1997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区分度欠妥。由于高校专业化学习的思想影响,对媒体素养教育更多针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但对大部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是通过选修课和公开讲座等形式接受媒体素养教育的,这种间断性、不成教育体系的模式只能让更多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媒体素养处在较低层次。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

当前国内高校媒体素养教育以理论教育居多,即大学生们一般都具有信息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大众传播的手段、目的、方法、技巧,并掌握基本的信息识别和分析能力。但在如今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除了理论知识外,更多地要依赖媒体信息理性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

媒体素养的内涵包括解读媒体信息(认知信息)、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形成态度)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采取行动)。可见,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成果最后是以学生的媒体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学生一套评判体系,忽略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套评判的模式并将他们的思维固化到这种模式上来。

三、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自媒体背景下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尤其是传媒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

1.政府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媒体相关法规制度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健康有序的媒体传播环境。其次,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尤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媒体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为此,政府更应着力于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

2.社会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

社会媒体组织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社会媒体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自媒体服务,同时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网”等网站上开辟有专门的大学生博客板块;在“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上也设立有教育类博客、播客及拍客,为高校师生服务;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也开辟有大学生博客、播客空间;“大学生博客网”、“中国博客大学网”是专供大学生开办和写作博客的网站。

3.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性,加大实施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建立媒体素养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发展体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辨析和信息处理,并能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对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而言,确立和完善评估体系,也就是明确学生的媒体认知导向,使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结合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做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大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二,注重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注重专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高校实施媒体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需要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普及教育,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拓展专业领域,共同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的普及教育。

其三,善于积累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实际,对当前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汲取优良的教育经验,形成适合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些媒体素养的学科点的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

其四,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媒体素养实践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建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社会媒体提供的媒体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流程,也可以通过媒体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媒体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和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认同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94-03

1引言

随着体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的引进西方体育项目加以改造“西体中用”,有的追赶潮流“迎合学生需要”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花式体育项目请进学校,有的更甚结合现实生活把“生活体育”也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可谓一时间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校本开发问题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姑且不论取得的效果如何,但从中却可以很好地看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亟待解决和规范的。但如何从学校自身层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有效开发或实施,困扰着一批批有志之士,更让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束手无策。本文将结合自己所教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学校办学理念及软硬件资源,对五年制高职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2相关概念界定

2.1五年制高职校内涵界定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具体是指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教学对象,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上存在有“3+2”模式、“2+3”模式和“五年一贯制模式”等三种模式。本研究是针对“五年一贯制模式”。该阶段学生由于是刚刚初中毕业,不论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断乳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阶段。加之该阶段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待提高,由此造成学生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再加上有些学生成长环境不良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些学心理上的自卑和极端思想等等,造成学生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做事偏激行为时有发生。还有该阶段的学生均是未成年人,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民族传统体育内涵界定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特点,使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本研究是结合五年制高职如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硬件设施,如场地、场馆、器材;软件设施,如师资力量、课程开发、教材选定等)对民传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功能的挖掘与整理,与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养成。

3民族传统体育在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有利条件

3.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更好地溶入校园体育文化之中

五年制高职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武术、舞龙舞狮和跆拳道教学为主要内容,以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跆拳道社团等活动为辅,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传授武德和行为礼仪规范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现象,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讲座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传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领域,从而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高度融合。3.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和兴趣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但在学校的传播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如武术长拳、刀术、剑术、棍术,跆拳道);另一种是民族传统体育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如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跆拳道社团);第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如校运会开幕式表演、体育文化艺术节表演、舞龙舞狮代表队外出比赛等)。通过五彩缤纷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社团和比赛表演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学习。

4民族传统体育在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4.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特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纵观各项目,能够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育项目当属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尤其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亦是对学生一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校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后备军,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民族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性。由此可见,在五年制高职校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2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化性,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全过程

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由于是刚刚初中毕业,年龄处在高中生与大中专生的阶段,不论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断层期”,比较尴尬的阶段。此阶段正是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良好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中有很大篇幅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讲述和培养,尤其是传统武德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如“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显”等等,这些道德教育内容的开发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这些德育内容开发与实施,更适合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拓展与普及。如抱拳礼的运用就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上、下课时师生互行抱拳礼问好;对练练习时同伴之间应互行抱拳礼,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谊;个人练习或者技术考核时,考生上、下场应对教师及同学分别行抱拳礼,教师及同学分别回礼;学生进入武术教学场馆时向教师行抱拳礼,以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以抱拳礼回礼,以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在校园内见到教师和同学是也要对老师和同班同学行抱拳礼,教师和同学以抱拳礼回礼,展示武术风采。通过武德礼仪行为的渗透,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几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丰富,包容了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以及儒、道、佛家思想,在它身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从以上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中,尤其是武术教学内容,其本身就具有培养人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通过武术练习可以强身健体,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节,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缺乏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主要表现在缺乏韧性、胆怯软弱、优柔寡断等表现形式。对于学生今后的择业和就业乃至创业同样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当今很多人“跳槽”现象频繁,但最后在工作的换来挑去中一事无成,回首往事时,他(她)们总是叹息“若是当初能够在那个岗位上坚持下来,现在自己早成功了”的遗憾和后悔。而尚武能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由于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练武过程中,不畏困难,不惧强恶,体魄不断强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坚强品格的养成,培养学生与严酷生存环境斗争的经验,构筑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健身气功机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1.前言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了延年益寿的欲望与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大众体育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从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增强群众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始终都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地加快,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这一基础上,广泛性就成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现代竞技体育又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所以,在边远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展开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且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地不断提高,锻炼身体的方式也越来越“绿色化”。此时,具有灵活多样、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的传统养生运动就成为了全民健身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及科技期刊网查阅近年来关于研究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相关方面的文章及其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开展的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为传统养生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3.分析健身气功的健身机理

3.1传统医学在健身气功健身机理上的研究

3.1.1培补元气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健身气功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的元气,练功的意守丹田,运动过程中的腰脊运动,都围绕腰部运动。由于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位于腰部,腰部运动、意守丹田和呼吸锻炼,使肾中元精益固,“精化为气”,元气自充。

3.1.2平衡阴阳

动作有阴阳之分:静为阴,动为阳;起势和收功要求分脚站立,意守丹田,保持安慰姿势;而运动过程则要求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动作方位的上下阴阳之分:动作向上为阳,动作向下为阴;动作的前后有阴阳之分:动作向前为阳,动作向后为阴;劲力有阴阳之分:蓄力为阴,发力为阳。运用阴阳平衡规律指导练功,体会健身气功调整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运用的和谐统一,可以有效的提高练功效果。

3.1.3疏通经络

健身气功的功法中有不少动作要求意想膻中、命门、劳宫、涌泉等穴,就是为了加强经气的流注和畅通。以意引气,多见循经络运行,这种经气传感现象,通过锻炼可以获得。

健身气功的肢体活动或按摩拍打,可以出动气血循经络互流。百脉皆通,气血充盈,在医疗、保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1.4调和气血

正常情况下,气血之间维持着一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称谓“气血调和”,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健身气功静养时,以意领气,意守丹田,培育元气,可以加强身体的营养和滋润。

运动时,调动内气在全身周流运行,起到活血化瘀,打通阻塞,推动调整,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作用。同时起到灵活关节,强健筋骨的作用。

3.1.5调理脏腑

练习健身气功,动作以腰为主宰,腰部命门是其主要锻炼之处,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命门元阳之火充足,则脾阳得资,脾气充足健运,后天水谷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运化,从而为人体脏腑、经络乃至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也是健身气功得以全面增强体质的道理。

3.2现代医学在健身气功健身机理上的研究

3.2.1增强生理机能

健身气功的锻炼能够提高反应速度,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的柔韧性,改善平衡能力以及健美体形、改善身体机能。

3.2.2增进心理健康

健身气功在增进心理健康上面具有提高心里健康水平和提高注意力集中的作用。

3.2.3改善血液生化指标

健身气功的练习能都改善体内的自由基,调节免疫能力,改善血脂代谢和性激素。

4.分析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优势特点

4.1传统养生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健身气功一直贯穿在其中。从尧舜时代的“阴康舞”到三国时期的“五禽戏”直至当今产生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它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它源于我国古代的养生学,融合了我国古代哲学和养生理论,是古老的锻炼方法与养生方法相交融的结果。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征。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武术为例,强调“内外兼修,修艺统一”,它要求练武者不只是要具有厉害的武功,而且还要拥有崇高的品德修养。[1]因此,健身气功无论是理念还是思想都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特点,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广泛开展有利于继承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2健身气功具有的保健功效

我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观点是“动则不衰”。传统健身气功是根据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发展而来的,它是以套路形式来锻炼身体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调节人体阴阳的功能,最终产生祛病强身、改善身体机体、延年益寿等功效的一项运动。

4.3传统健身气功具有易普及的特点

传统健身气功来源于生活之中,这为它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在未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时期,它就已经作为一种养生文化渗透到了我国的各个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国民体质建设工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从生活生产中发展而来的传统养生运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龄层的人。

4.4传统健身气功的经济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一半左右,因此,在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农民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成为了相当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日益完善,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严重匮乏,体育场地、器材与经费远不能满足农民锻炼身体的需求,严重地约束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展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对城市落后了很多,此时,不需要特殊场地、所需器材简单、对经费和组织要求都不高的传统养生运动能大大缓解农村体育发展中经济方面的压力,在农村普及开展保健气功、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项目,农民可以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锻炼身体,既经济又实效。

5.传统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中起到的作用

5.1传统健身气功的大众化推动全民健身

传统健身气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健身方式,不论是70多岁的高龄老人,还是6、7岁的幼龄儿童,这种运动形式都能适应于他们锻炼身体的需求。它不但可以自由地调节运动的强度,而且对于一些患病的人群也不需要特别的监督。这在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它本身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所以人们能很自然地接受它,它取得的健身功效不需要很长地周期就能表现出来,这种大众化地特性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身体基本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衔接很紧密,不会导致“尾大不掉”等现象的发生。能很好地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

5.2传统健身气功的灵活性推动全民健身

虽然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我国人民人均占有的体育场地提高了很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由于器材的严重短缺和场地的匮乏,我国的全民体质建设工程受到了极大的阻力。相比现代的利用竞技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的方式而言,我国传统健身气功在器材与场地的需求上就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它的锻炼方式更加灵活,对场地的需求也很简单,无论是田间、公园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功法锻炼。而且对于时间的要求也很松,不会要求你必须锻炼多长时间,也不需要办理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卡,随时都可以进行。因此,在全民健身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现代竞技体育的锻炼方式与传统健身气功锻炼的方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人们身体素质的运动方式,更大程度地利用传统健身气功的灵活性,使其进入到农民兄弟的身体假设中来,不断地扩大我们国家的体育人口,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

5.3传统健身气功的精神文化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传统健身气功将精神文化寓于运动之中,如“五禽戏”是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他们的精神表征融合而成的一种运动健身方式。“太极拳”中则蕴含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倡导的“中正平和”的精神意境。它们作为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的同时对精神上产生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因此,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广泛开展传统养生运动能让我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历史文明地结晶。在这一方面,西方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风采,不断有外国的友人来我国进行传统养生功法的学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在改善身体机能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了解认知我们国家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养生运动在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全民健身等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

6.传统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开展的一些建议

传统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发挥其功能是其他类型的运动项目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推广传统养生运动项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从学校体育抓起

6.1.1课程的设立

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有关传统养生运动的课程,从文化学习方面开始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认知和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6.1.2高等院校功法交流会

在高等院校之间组织一些功法项目的比赛,如二十四式太极拳,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宣传传统养生运动。

6.1.3开展志愿者下乡活动

每年高等院校都有一些志愿者的带队活动,可以组织一些有这方面相关能力的学生组队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养生运动功法的教授。

6.2引导大众健身

在社会上应该多多举行传统健身气功功法的交流会,很多民间的功法师傅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不但能取长补短还能更好的宣传传统养生运动。而且政府也应该做一些鼓励措施,多开展一些全国性地知识竞赛和功法比赛等。从“第一届全国优秀健身项目进社区开展交流活动”到现在的“第四届全国优秀健身项目进社区开展交流活动”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养生运动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运动的同时能将锻炼身体寓于生活之中,对各个年龄层都很适合,这是近现代竞技体育无法比拟的。传统养生运动的弘扬和发展,既符合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又能宣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应把其作为重点发展内容。

参考文献:

[1]龚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6年11期

[2]贾磊,史绮兰.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应以传统体育为主[J].兰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增刊):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