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7:44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1

一、背景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

二、措施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正确处理和解决“正科”与体音美等“副科”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2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银川市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差异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义务教育中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别,而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上的不均衡现象和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校体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社会总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银川市西夏区城市、农村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中学和农村中学人数都较多。本文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经费、课余体育、课程资源差异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形成银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差异的原因,提出逐步缩小银川市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差异的措施,以期为银川市城乡体育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提供思路。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教育公平相关界定。

我国学者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对教育公平是这样界定的: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杨军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写道: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特别是公共财政支持的教育资源的配置。郑金洲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将教育公平地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分享当时、当地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由此可见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公平及受教育的机会、过程、质量公平,它不光指物质上的公平,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上的公平。

1.2城乡的相关界定。

我国有关城乡的划分在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中有明确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位,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乡村是指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集镇和农村。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银川市西夏区的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对象为西夏区城市4所初级中学、村镇3所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

表1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学校统计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关于城乡体育教育资源研究的文献资料及学术著作,对银川市西夏区初级中学的体育资源进行描述及引起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差异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2.2.2实地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对银川市西夏区的7所初级中学分别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体育管理人员及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西夏区城市和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2.2.3问卷调查法。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了《银川市西夏区初级中学体育教育资源调查问卷》,从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课外体育五方面,对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

本调查对银川市西夏区城市4所、村镇3所,全部7所初级中学,共向调查学校的体育组组长发放问卷7份,回收7份,有效问卷7份,进行相关问题调查。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获取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分析。

3.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现状及差异分析

3.1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现状分析。

体育器材、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保证学校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为了保障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教育部于2005年组织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为了响应“全民健身”计划及更好地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银川市西夏区教育主管部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对银川市西夏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力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夏区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导致城乡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

表2银川市西夏区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使用现状调查表

调查显示,银川市西夏区有25%的城市中学体育器材充足,而农村中学这一比例为零。75%的城市中学的现有体育器材可以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农村中学的这个比例也占到了66.7%,只有一所农村中学器材相对缺乏,也就是整体上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器材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为增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统一配发。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夏区城市初级中学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4.46m■,村镇初级中学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为9.24m■,比城市学校的人均活动面积的2倍还多。

表3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人均占用情况调查表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一所城市中学没有田径场和足球场地,其他几所城市中学也因城市规划等原因导致学校体育场地不足。村镇中学的场地虽然在面积上相对富余,但是在场地的质量上却明显比城市中学要差很多。比如城市中学的田径场、排球场、足球场基本上都是塑胶、假草材质的,但是农村学校大都是煤渣、泥沙场地,没有一所学校是塑胶场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城乡中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中学因位于比较好的地段,土地比较紧缺从而导致学校活动场地较少,而农场中学因位于农村,土地面积比较宽裕,所以活动面积相对比较富余。另外,城市经济条件比农村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有限。所以城市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都教农村中学好。

3.2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师资资源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兴趣爱好培养的关键阶段。中学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指导者,还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完美体形及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健身意识的培养等重要任务。所以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水平。本文从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三个方面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的体育师资差异进行分析。

3.2.1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生比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该地区城市中学体育师生比约为1:510,农村中学约为1:308,农村中学学生对体育教师占有率明显大于城市中学。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每25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西夏区城市中学现缺专职体育教师15名,农村中学相对较少但是每所学校至少缺一名专职体育教师。

表4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生比现状调查表

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较大缺额,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几年国家城镇划的发展,导致很多农民进城发展,其子女也随之进入城市学校读书,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少了,而城市学校的人数大量增加了,但是教师的缺口却没有及时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由原来的每周2节课增加到3~4节课,但是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

3.2.2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现状分析。

教师职称和学历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低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教师素质的指标。从学历上看,西夏区的城乡初级中学现有体育教师都是本科学历,没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而村镇中学里有少量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

表5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调查表

从现有体育教师职称上看,中教一级、二级职称占绝大多数,其中个别城市学校也有中学高级职称体育教师。从整体上看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稍好于农村中学。但是,从表5可明显看出西夏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职称结构都明显不合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教师职称评定中有一项指标是体育教师带队参加部级、省级或地市级比赛,学生取得的名次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而实际上西夏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地区,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减少。

3.3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开发是正常开展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开发及通过体育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最终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表6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现状调查表

(注:表中a类课程代指:田径、跳绳;B类代指:篮球、排球、足球;C类代指: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D类代指:武术、体操;e类代指:校本课程资源)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的7所学校基本都开设了田径、跳绳及传统的三大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在调查的7所中学中有5所已经或正准备开设校本体育课程。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体操、羽毛球、网球、毽球等课程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只有华西中学开设了武术课。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无明显差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校场地等基础硬件设施不完善,不具有开设这类课程的条件,二是学校缺少教授这类课程的专业体育教师,三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上课人数较多,一个老师无法全面照顾。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有4所学校开设或正准备开设校本体育课程,具体的校本体育课程有木球、押加、花炮、蹴球等。这也表明国家实施的三级课程资源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3.4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课余竞赛、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开展形式。

表7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开展现状调查表

(注:早操指广播体操,大课间操指眼保健操、韵律操等,课余竞赛指运动会、篮、拍、足等球类及广播操等比赛,其他指拔河、集体跑、越野赛等体育活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以早操、大课间操、课余竞赛等形式开展的课余体育的学校最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课余活动便于开展,同时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而增加的活动。

3.5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情况的现状分析。

活动经费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是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先决条件、重要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表8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现状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都有体育活动经费安排。其中调查的4所城市中学中体育活动经费都在5000元以内,农村中学8000元以上的经费投入占33.3%,有较大差异。整体上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大于城市中学的主要原因有: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逐年加大,但实际上农村中学生源却在减少,所以西夏区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相对充裕。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优质生源开始流向城市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中学的升学率。农村中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加大对体育活动的投入等方式,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弥补文化课成绩的不足,从而提高升学率。三是农村中学学校领导相对城市中学校领导来说重视体育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器材使用及场地质量、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占有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中学在体育器材配备及体育活动场地质量方面均好于农村中学,但是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则农村中学大于城市中学。

4.1.2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师资方面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师资在数量、职称、专职与兼职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在数量上的缺额远大于农村中学,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明显高于农村中学,同时农村中学兼职体育教师情况也较城市严重。但是在学历、年龄方面西夏区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没有明显差异。

4.1.3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内容设置上无明显差异。

4.1.4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无明显差异。

4.1.5通过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对比研究发现,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在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方面有明显差异。整体上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经费投入较城市中学体育经费投入大。

4.2建议

4.2.1针对银川市西夏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器材使用率、体育活动场地方面存在的差异,应该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整体投入,加强对体育器材使用的管理,确保配发器材充分利用。着力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活动场地质量,提高城市中学人均场地占有率。

4.2.2加强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业务水平,重视体育课程作用,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待遇,增加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编制。

4.2.3城市中学应该再进一步加强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执行力,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组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农村中学应该充分挖掘周边的体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如开展越野跑、班级之间的各种友谊比赛等。

4.2.4农村中学要管理、使用好每一笔体育活动经费,城市中学应进一步加大对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学校有关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体育经费的投入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应该组织策划一些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主动要求申请活动经费。

参考文献:

[1]诸嘉.基于教育公平的江苏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石绍斌.城乡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郭雅娴.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城乡差异

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就学率较低,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为改善义务教育发展城乡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源头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使教育经费使用更加规范。

1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个显著特点。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所起的“地基”作用,就不会有更高级教育的“高楼林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这一显著问题不容忽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城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差距,而资金差距又是导致城乡之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等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加大的根本原因。

2我国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现状

2.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在义务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资金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不足以支撑高水平教育发展。近10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上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义务教育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对象之一,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但教育资金投入仍不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经费增长率来看,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不稳定性。从总体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小,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

2.2农村就学率较低

从我国人口构成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占据人口总量的绝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人口仍然是人口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观察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全国在校学生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数占比较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许多农村学生存在未及时入学、辍学等情况。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3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则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及规范措施,导致基层政府投向教育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农村学校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十分简陋,在教学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城乡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农村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工资普遍低于城市教职工。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较为不便,生活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农村学校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人员短缺,教师水平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短期政策并不能取得明显成效。

3财政推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并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忽视,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缺位。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仅将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均等分配,已经不足以挽救农村教育现状,必须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我国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僵化,导致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投入。目前来看,国家财政投入并不能够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资金问题。这就需要拓宽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允许以社会捐赠等形式投入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资金总量的投入,发挥全社会力量,缓解教育资金困难的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3.2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我国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全国统一生均公用经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解决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异绝不是简单依靠使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均等经费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如果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所有举措都形同虚设。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8-03

一、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个人出身的不同,我国的国民被人为地划分为城市户口居民和农村户口居民。一般而言,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服务、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然,这种二元结构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遗产密不可分,这种影响也一直影响到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差距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却越来越大。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2008年8月29号《中国青年报》数据,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在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大部分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差距毫无疑问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试图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这种状况进行探讨。根据阿马蒂亚・森[1]的观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不能完全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所主张的那样仅仅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单方面补偿得以实现,而应该让弱势群体掌握一种参与竞争的能力,用森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由”。他认为,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意味着人们具有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且还涉及这种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过程又必然与人们的能力相关联。用中国的话来说,政府不仅要对弱势群体“授之以鱼”,可能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而在这其中,基础教育就被认为是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发展的自由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政府的再分配,弱势群体就能够获得一种起点的公平,这种起点的公平能够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的参与竞争的能力。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的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其实质是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适龄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免费是其应有之义。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教育公平理念所要求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均等的状态。众所周知,教育起点的公平是一个社会实现有序和正常发展的基础。在市场化浪潮使各种优质资源进一步朝城市聚集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整体的竞争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日益突出。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性的表现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

虽然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困难和辍学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首先是教学网点的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为了缓解教育投入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将过去村办小学或乡办中学进行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上学距离。在边远的山区这可能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二是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随着我国大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吸收的能力,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们对于读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在家庭的农业生产急需劳动力或者家庭经济不好的时候,一些家庭选择了让孩子辍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更为严重。

(二)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原因,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了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1.教育投入的差距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可以见下表:

依上文数据,普通初中阶段的生均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比全国平均水平在2002―2006这五年中大约少400―500元,普通小学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大约少200―300元。考虑到农村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比城市人数要多,农村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将比城市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大于上述两个数字。

2.办学条件的差距

办学条件包括许多项目,如校舍、办公用品、图书和计算机等。以计算机为例,以2005年为例,我国城市初中的计算机拥有量为719486台,平均14.4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初中的拥有量为1135357台,平均24.5人拥有一台电脑。同年,城市普通小学电脑拥有量为118164台,平均14.7人拥有一台电脑,农村普通小学电脑拥有量为1533132台,平均45.3人才拥有一台电脑[2]。从以上数字可以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

3.师资力量的差距

师资力量的差距可以用教师的学历结构两个指标来衡量。以2005为例,城市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重为19.2%,具专科学历的教师的比重为58.7%,高中阶段毕业及其以下的教师的比重为22.0%,相应地在农村这三个比重分别为3.2%、44.2%和52.5%[3]。城市普通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比重为61.8%,农村普通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比重只有24.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重大大超过农村的相应比重,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的比重也大大超过农村的相应比重,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教师占总的教师的比重农村小学的则大大超过城市小学。城市教师学历中本科占多数,而农村教师中本科学历拥有者的比重相当低。使得这一结果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市在文化、商业和其他方面的天然优越性,一些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小学,这进一步恶化了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状况。

(三)城乡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每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各个层次享有的教育资源有关。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深刻影响到城乡不同出身的人的发展前景。以大学阶段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更高层次的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梁晨和李中清[4]等利用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1952―2002年的学籍资料进行分析之后表明,1990年代以后,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要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出身的学生进入北大和苏大这类精英型大学的几率要小得多,而前者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要比后二者占比大得多。这决定了他们在毕业后,获得更高起点的工作机会的几率也更小。

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浅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与我国的财政投入体制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20多年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欠账使得这一问题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不可能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公共产品投入原则来看,地区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其国民文化和思想道德各方面的素质的基本途径,是一个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其所惠及的范围不仅仅是公民个人本身,也非公民所属地区本身,而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大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政府应该将义务教育定性为一种全国性公共产品,应负担起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拨款和发展等方面的责任。但这只是一种规范视角下的应然状态,种种原因使得中央政府在那个时代选择了这样一种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对免费的表述为:“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生就学”,在90年代初的实施细则中,则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从那时到现在,杂费以各种名目在学生的缴费单上出现,并且在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二元格局也逐渐形成[5]。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向中央集中,乡镇财政成为最弱的一级财政。在本级财政负担本级教育支出的原则下,地方政府在教育分配上偏向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得到省市政府的财政投入很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乡镇财政和农民承担,这造成了乡镇财政负担过重,乡镇进而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2001年以来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的权力,这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却使得教育筹资渠道更加单一,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为了扭转教育投入重心过低造成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基础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这对于缓解乡镇财政压力有效果,但对中西部省份的贫困地区而言,义务教育支出对县级政府来说仍然难以负担。在部分地区,乡镇所征收入经过县财政周转,再下发到各乡镇,与乡镇负责义务教育投入没有实质区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本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的义务教育拨款就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沉重负担,保工资和保运转就成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也无从谈起。于是,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待遇不高、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教育质量不高,就成为了横亘在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面前的一个天堑。

分税制实施的初期中央政府汲取了大部分收入的同时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事权,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义务教育事权重新收归中央创造了条件。继2006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后,2007年起,国家又对中、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1.5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我国农村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现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这仅是第一步,离彻底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还很远。

国家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就完全得以解决。实际上,长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累积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本文所分析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也并没有因为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就得以完全解决。随着农民家庭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他们也完全意识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可能深刻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这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倒逼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问题上采取更切实的措施。

四、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对策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是造成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根本原因。因而根本解决方案在于确立以中央、省级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央有将义务教育事权完全收归中央的动向,所以,我们只能够立足于现实,寻求一种在现有体制下的政策创新。

第一,政府应当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力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争取达到4%。目前我国的教育拨款额逐年上升,但在GDp中的比例依然不高,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拨款的努力程度尚有不足。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400亿元以上的教育投入,这对于支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合理配置财政拨款在各地区、各级教育中的比例,适当向贫困地区和义务教育倾斜。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条件落后、办学资源十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强有力的扶持,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国家对其负有绝对责任。我国应将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予以倾斜,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中承担的责任,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会自动进入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只有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提供合理的机会和岗位让新毕业大学生能安心工作并扎根,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7[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城乡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7-03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一生发展中不可跳跃的阶段。目前河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是,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存在等问题,导致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近期发展目标作了具体陈述:“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十二五’末,全省在园幼儿人数达到210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70%。”随后,河北省内各市也都制订了相应的《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就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措施等做了具体陈述。

本文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河北省各市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一、河北省学前教发展的城乡差异现状

河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在园幼儿1203232人;2014年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在园幼儿965254人。河北省学前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是,由于每个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地理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当地人对学前教育认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各地的学前教育存在城乡差异。论文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师资和幼儿园三方面来分析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F状。数据主要来源是各市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河北省教育厅。

(一)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受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

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园率这一指标上。通过数据计算得2014年河北省各市的毛入园率,即3~6岁在园儿童数与适龄儿童之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城乡之间、市与市之间学前教育发展都不均衡。各市城镇毛入园率都高于乡村毛入园2倍左右,张家口地区甚至达到5倍;对数据分析处理得河北省城镇毛入园率为94.08%,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而乡村毛入园率仅为47.47%,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发展水平。此外,河北省各市间的城乡毛入园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张家口乡村入园率最低,为25.31%;保定最高,为61.93%;衡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入园率都比较低,平均水平据河北省最低;总体来说,保定、邢台发展最为均衡。

(二)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师资方面的城乡差异

教师在教育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下面就河北省各市城乡幼儿园师资情况进行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间以及各市的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城乡差异。首先,不考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单纯从比值来看,河北省各市城镇地区的生师比低于乡村的生师比,城镇都在20以下,生师比比较合理;而乡村一般介于20~40之间,秦皇岛和沧州甚至达到60以上,极度缺乏从业教师。其次,乡村生师比看似良好,但是这是在园幼儿的情况,如果考虑适龄儿童数与教职工数之比,则数值要大得多,乡村约为71,城镇为19。最后,教职工数方面,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0.42,乡村与城镇幼儿园在编教师数之比0.73,远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人口数之比1.59。

综上所述,河北省学前教育师资不足,乡村幼儿教师严重匮乏,秦皇岛和张家口市幼儿教师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三)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

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城镇公办在园幼儿数571835人,占城镇总在园人数的47.49%;乡村公办在园幼儿数766745人,占乡村总在园幼儿人数的79.43%。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各市幼儿园的短缺情况,用适龄儿童数与幼儿园数之比这一指标来衡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河北省各市间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1.01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儿童数之比1.59,其中秦皇岛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最低,邢台、保定、邯郸、衡水的大于1,其余城市介于0.5~1之间;其次,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也比城镇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高,城镇格式之间相差不太大,大约在200左右,但是各市间的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相差较大,承德最少为154,低于200,秦皇岛、张家口、廊坊高于500,其余城市介于200~500之间;最后,从公办园占比来看,乡村的公办园占比大于城镇的公办幼儿园占比。

通过分析,乡村的幼儿多但是幼儿园数量少,又乡村幼儿园的公办园占比高于城镇,但是乡村的入园率远低于城镇,其他指标也低于城镇,这说明一方面农村公办幼儿园不足,远没有达到“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政府应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说明农村民办幼儿园不足,因此,在政府投入一定经费的同时,贯彻“多渠道办园”方针,坚持以农村公办园为主导和吸取社会资源办园同时并举,通过捐资助学、合理收费的多种渠道,拓宽投资渠道,作为学前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的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本研究在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差异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进行分析。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率这一指标上;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采用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公办园比例作为分析指标。即选取入园率X1、师生比X2、公办在编教师占比X3、教育部门办园占比X4作为分析指标,对河北省乡村和城镇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作综合评价。

利用spss软件对河北省各市乡村的四项指标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前2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928%,这说明用前2个因子来反映事物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928%以上,于是,取前2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用F1、F2表示。

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师生比,在编教师占比、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比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教大;入园率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较大。因此,可将第一主成分命名为教育资源配置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命名为受教育机会主成分。

两个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为:

Fi=viX,(1≤i≤4),设wi(1≤i≤2)是表2的第i列系数作为元素的向量,则

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后,综合得分

通过计算得到各地综合得分及排名。类似,对城镇的四项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

(二)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在河北省处于什么位置,我们采用入园率、师生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等11个指标数据,利用spss软件作聚类分析,利用系统聚类法中的Q型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得出分析聚类结果。河北省11个市可分为三类,分类结果如下:

由上表,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优于其余两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则很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第一类地区的邢台、承德、衡水,第二类的张家口,第三类的秦皇岛属于四线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石家庄、唐山则属于第二类地区;其他城市为三线城市,分布在三类地区中。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除了公办园占比外,城镇的入园率、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三项指标要优于乡村,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程度也不同;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前教育资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乡村公办园较多、民办园少,但是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城镇。

对于如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国家以及河北省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就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发展措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行“三为主”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健全和完善全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

对于如何发展学前教育,2014年教育部出台学前教育计划:五措施普及学前教育。教育部“五措施”明确指出:扩大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和城乡公办园。以区县为单位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针对民办园采取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2015年底前出台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实现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等措施。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河北省及各市政府要认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实实在在地把学前教育摆在各级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把办好学前教育当作“硬任务”来抓,保证学前教育管理层层落实到位。其次,河北省及各市政府应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经验,将学前教育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再次,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同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406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传英,王玮虹.城乡统筹背景下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3(7)

[2]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5)

[3]王海英.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4]田志磊,张雪.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6]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睢丽娟.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综合评价[D].保定:河北大学,2011

[8]张雪,袁连生,田志磊.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发展,2012(20)

[9]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袁连生,冯晓霞.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11]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杨挺,习勇生.重庆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2(4)

[13]刘占兰,高丙成.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3(4)

[14]田志磊,袁连生,张雪.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

[15]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重大国策。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之一,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众多,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2012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到河南视察时,对河南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特别提到了河南的义务教育。袁贵仁指出:“义务教育是均衡发展,河南不是普及义务教育最早的省份,但均衡走在了前面。”他对河南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河南城乡特别是豫东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话语权、生存质量的严重滞后。

一、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商丘市多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商丘市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所以,教师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商丘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选择了商丘市两所市区学校(商丘市一中、商丘市实验小学)、两所乡镇学校(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罗东小学),通过对这4所学校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失衡、校际失衡、科际失衡3个方面。

1.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城乡失衡

城乡失衡主要是指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上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丘市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09人、中教一级101人、中教二级116人,本科学历214人、专科学历14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7人、市级18人,特级教师4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6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150人、市级178人。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人、中教一级19人、中教二级11人,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0人,特级教师0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0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26人。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校际失衡

校际失衡是指不同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例如: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学生4798人、教师305人,师生比为1∶16,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现有部级优质课教师2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校开设的课型全面、课时充足,并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2200元。而夏邑县罗庄乡罗东小学,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50人,教师10人,平均2个教师负责1个教学班的所有课程,5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仅有县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1563元。显然,处于不同位置的学校校际资源严重不均衡,市区学校师生比低于农村学校,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多于农村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形成了市区学校、县区学校、农村学校逐步递减的趋势。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高、进修培训等方面机会少,这种现状促使农村教师向县区以上学校流动。教师的流动带动学生的流动,学生不断向县区学校、市区学校流动,客观上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形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优秀教师外流、教育质量下降”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区域内学龄儿童不能充分享受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

3.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科际失衡

科际失衡是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据调查,商丘市中小学教师科际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且农村比城市更为严重。在农村,一些学校不能按教学大纲开设课程,由于专业教师匮乏,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授课,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目前,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师。有些学校想招聘这些教师又无人应聘,以致许多农村学校英语有课无人教,计算机有设备无人会操作,造成资源浪费。在农村教师中,还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现象。因此,城乡师资结构中科际失衡依然存在。

二、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存在。由于城市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了,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虽然打工者可以赚钱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近年,商丘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具体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工业弱小、财政困难、基础落后。商丘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商丘市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但与城市教育发展相比,农村教育的发展滞后。另外,优越的城市经济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着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农村却成为优质师资纷纷逃离的地方。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了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对基础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起了助推作用。

2.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曾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一般由县级政府来承担。于是,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两次税费改革后,县政府已无法承担起沉重的财政责任。因此,农村教师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就只能纷纷外出打工或调入城市学校,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尽相同,造成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较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近年,尽管各级政府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与城市优质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学条件的差距必然影响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

3.城镇学校优质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

近年,商丘市城镇优质学校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矛盾拉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弱、生源持续外流,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师配备减少、规模效益落后。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好、规模大、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较优、生源爆满,因此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的现象十分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又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这种人为制造的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生”而使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利益受损的恶性竞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和市、县直属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路径

《教育部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商丘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继续推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有关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进中小学新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长期在农村执教。在提高现有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改进农村学校新教师补充机制是实现教师均衡配置的主要途径。首先,可以将现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重心下移,让二类本科院校甚至是三类本科院校来承担这项任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其次,适当延长“特岗教师”的服务年限,被聘任教师一旦上岗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否则,“特岗教师计划”就会成为一些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缓冲器”,不能真正解决农村高质量教师缺乏的实际问题。再次,对于新增师资的配置,应该以区域统一配置为主,让师资薄弱学校拥有优先挑选新的优质师资的权利。

继续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近年,商丘市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商丘市梁园区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于2007年就启动了支教工作。2008年,梁园区教育局先后选派城区88名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务实创新的城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又把城区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的差距,推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别的重要举措,应该大力推广。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大学生城乡性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性教育不仅促进社会的安定,而且对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由于城乡地域的差异和教育的不平等,城市和乡村大学生在性教育、性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了解和认识城市和乡村性教育的现状差距,可以为性教育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学生方面主要对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33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性问卷是300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城乡大学生的性教育、性经历、性观念、性知识现状及改变性教育现状的策略,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关于大学生对性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分析

2.1大学生城乡性教育现状

2.1.1城乡性教育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城乡性教育接受状况对比

参与本次调查的城市学生55人,占调查比例的18.33%。农村学生245人,占调查比例的81.67%。

正规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在当代大学生中,16.6%的农村学生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22.9%的城市学生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可见,城乡性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从整体看,城市和农村学生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完善和普及性教育及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2.1.2城乡大学生了解性教育的途径

图1城乡大学生了解性教育的基本途径

如图1所示,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性教育的城市学生占82%,农村学生占50%。通过相关书籍了解性教育的城市学生占42%,农村学生占31%。通过与友人交流了解性教育的的城市学生占30%,农村学生占28%。通过父母了解性教育的城市学生占15%,农村学生占10%。通过学校了解性教育的城市学生占20%,农村学生占16%。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城乡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和相关书籍了解性教育途径的差距最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城市信息覆盖和信息流通比农村好。

2.1.3父母和老师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影响

表2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性教育的教育

造成城乡性教育差异的原因很多,如表2,31.32%的城市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公开和孩子讨论过性教育问题。但是只有16.6%的农村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公开和孩子讨论过性教育。可见,造成城乡性教育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受文化程度和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性”问题相对比较隐晦,农村的学生对“性”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但是城市学生由于其父母和老师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接受的“性”教育相对比较多。在对专家的访谈中大部分专家明确表示教育差异在城乡之间是客观存在的,性教育尤其比较突出。农村的观念相对比较保守一些,对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城市学生由于受其身边人的影响,对“性”比较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对于婚前的看法,有不少学生表示不反对婚前,甚至有部分学生赞成婚前。有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性观念也逐渐开放起来。①

2.1.4城乡大学生的性经历

表3城乡大学生的性经历

如表3所示,当代的大学生有一部分已经有过性经历。其中,城市中28.9%的学生有过性经历,农村中14.7%的学生有过性经历。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过拥抱和接吻的经历。正确的来源于健康的性心理,健康的性心理需要讲究文明、科学、卫生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以便做到心理与行为的统一。②大学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必然会产生性冲动和性要求,出现性意识、性幻想,处于性憧憬和性饥饿状态。③而大学生要等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合法通过婚姻满足性要求。但是这段时间的性能量却是一生中最高的,所以学生性经历,是为了缓解和满足胀满感,解除性紧张带来的躁动不安。④

3结论和建议

通过学生调查和专家访谈,可知道形成“城乡性教育相对匮乏和性教育不平衡”的局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对其全面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性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农村的学校可以和城市师资力量和资源丰富的学校合作办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交换老师。⑤缩小城乡性教育的差距。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可以开展一定的学生交流活动,可以让城市和农村的部分学生交换一定时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男女两性关系及其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增进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感。

(2)重视性教育的课堂教学,在必修课中渗透性教育或在选修课都是学校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必修课可以在心理学与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对学生性道德、责任的教育。在文学课中通过爱情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等。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文明的性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3)针对高校的性教育,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隐私问题,学校请有关专家或医师来举办课堂专题系列,系统讲授有关性生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学校均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有关疑虑、困惑和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可发放通俗的性科学书刊和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群体的和个体的普及教育。通过学生和老师的相关交流,对其出现的性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可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为其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课题资助:本文受到河西学院第三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25课题资助

注释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9

关键词:师资力量;农村;基础教育;特岗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38-01

一、师资现状

(一)导子乡师资现状

经访谈发现,2012年初,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共有小学生2210人,有小学在编教师88人,特岗教师6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3人,共97名教师,其中在编教师有17人因病或其他原因在编不在岗,所以师生比为1:27.6。全乡有2所中心完小,6所乡村小学,每个乡村小学平均有学生145人,教师7人,师生比为1:20.7.

(二)导子中心完小师资现状

从校教务处获知,截至2012年初,导子中心完小共有在编教师17人,特岗教师5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课教师1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分三个层次:50岁以上的老教师;40岁左右的中年教师;20-26岁得年轻特岗教师;其中老教师偏多。

二、师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一)导子乡的师资特色

从1999年至2010年间,每年有7至8个教师退休。近几年,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部分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及一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2010年至2011年学校陆续招聘4名文化特岗教师,一名体育特岗教师,加强了学校综合师资力量。2011年底,导子中心完小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审核,被评为省合格学校。

(二)特岗教师

从2010开始,耒阳市实行了由省教育厅直接招聘特岗教师政策,导子乡陆续招聘了6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是一批年轻合格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她们带给了学校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潮流。

三、导子乡师资力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师资短缺

导子乡虽然聘请了一些代课老师,招聘了特岗教师,但1:27.6的师生比,使导子乡未来的师资力量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方案的实行,学校需要更多适应以课程改革要求的专业教师。

(二)教师考核单一

尽管导子乡对教师的考核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侧重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这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放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特岗教师需扎根农村基础教育

特岗教师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不利于其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导致他们不愿长久在农村坚持下去。但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实行特岗教师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如果特岗教师大部分下农村是为了服务三年后的教师编制,并不是真心愿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这不能根本上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扩充教师编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基础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年知识分子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来;其次增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待遇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专业的年轻教师,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血液的注入。但在教师引进制度、福利完善和职称发展规划等方面往往难以让年轻的老师满意,而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合理的职业发展晋升制度、奖励制度和较为全面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年轻的教师趋之若鹜,这就造成了大量年轻教师驻留城市,但城市对教师需求毕竟有限,而农村年轻教师却严重缺乏,造成农村“教师荒”的现状。

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实践;当代价值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乡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他在反思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自救运动屡屡失败的原因之后,从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特点出发,从乡村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中西文化之优点,进行的重构民族新文化,重建中国社会组织,为民族谋求新的出路的尝试。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提出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对西方当代文明的撷取。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就是以其东西文化观为基础而形成的。早在1921年,他出版了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该书中,他认为世界文化发展有三条不同的路向:第一路向以西方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第二路向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基本精神;第三路向则以印度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三种文化无所谓好坏,只不过走的路向不同而已。

根据这一东西文化观,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构造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构造很“特殊”,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新的政治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经济陷入破产,礼俗秩序被破坏殆尽。这一切都缘于文化的失调。梁漱溟指出“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他明确指出乡村建设“顶要紧的”就是农民自觉和乡村组织。

梁漱溟极其重视我国古代的“乡约”制度。所谓“乡约”就是同乡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实质上都取法于“乡约”,这从他所设立的乡村建设的基本组织———乡农学校+乡学、村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所设立的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以“向上学好”为目标,乡农学校的校长、常务校董、学众(即学生),即相当于乡约中的约长、值约和约众。梁漱溟把他们融为一体,使其乡农学校成为一个集教育、政治、合作、自卫训练等功能于一身的“政教合一”的复合体。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改造整个社会、创造新文化的使命。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经济建设上,梁漱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发展工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力求摆脱和超越西方和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避免欧美、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剥削农业、城市掠夺乡村,生产与消费相脱节的种种流弊。

(一)要走“促兴农业”、“从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持反对态度,而只主张通过合作“,达到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农业经营的合理化。”在具体步骤上,他主张先依靠政府用立法的形式“,设为种种限制,裁抑地主,终使其土地出卖”。同时,梁漱溟还设想建立起一个农村金融系统,给农民提供长期贷款,鼓励他们购买土地。

(二)在政治建设上,梁漱溟虽然认识到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他的所谓新政治习惯仅指的是“团体生活的习惯”,并且这种“团体生活的习惯”之培养,在他看来也“必须合乎旧伦理精神”,合乎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之社会结构。

(三)在文化建设上,一方面,梁漱溟认为乡村的“精神破产”是中国文化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判断的丧失造成的,而所谓价值判断,据梁漱溟解释,就是中国社会“传之数千年而不变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梁漱溟开的解救乡村“精神破产”的药方,是“启发农民的智慧”,让他“认识古人的道理,让他已失去的合理观念恢复起来,把传统的观念变为自觉的观念”。

三、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

(一)乡农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的支持下,到山东省邹平县办起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一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一面指导乡村建设的实施。该研究院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实施乡村建设的实验县区。1933年,山东省政府遵照政府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的决定,将邹平、菏泽两个县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实验区将全县划分若干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这个东西,是补充改造后的乡约中自然要有的机关。”他指出:乡农学校一面为社会教育民众训练机关,一面又是下级行政机关。也就是“政教卫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乡农学校的组织机构展开的。

(二)乡农教育的目的

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工作,即在如何实现此理想的新社会。

初步就百余户至三四百户之区域,成立“乡农学校”,化社会为学校,目的在推动社会,组织乡村。关于乡农学校的系统理论上比较缺乏,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刊行的《乡村建设旬刊汇要》有这样的言论:乡农教育是什么?是中国大众的全人教育。我们说“:以乡农教育推进乡村建设”,我们的意思是要指明乡村建设与乡农教育是不能分离的。乡农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改造乡村生活;乡农教育的方法也只有一个———去与乡农生活。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教育是梁漱溟用于乡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办学兴教。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也就是民众教育,民众教育不归到乡村建设就要落空,乡村建设不取道于民众教育将无办法可行”。

(一)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

1.农村辍学率令人担忧。理论上经济越发展,教育会越普及,义务教育越有效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近些年在乡村调查,有的地方辍学率已达6.67%,还有的地方高达10%。农村孩子之所以辍学,读不起书和读书无用论双双起了作用。一是因为农民贫穷无力让孩子读书;二是因为对读书“前途”无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学费增长幅度较快。对于当前的高校收费,大部分的家庭认为已达到了承受的极限,甚至有所超出。虽然国家有助学贷款,但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一些农村青年读了中专,但找不到工作,有些师范毕业的农村青年到学校教书,要交数千至数万的就业金。每年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数据映射出的问题触目惊心。

2.农村教育的条件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落后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直至目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以及校舍改造等基本办学设施的建设。这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验收农村中小学校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即使这样,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也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村教师处在半工半读状态,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机构、教师、培训人数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业务技能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了沉重的人口负担。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我们必须走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两不相干的农村教育误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在使乡村社会不断被边缘化、使乡村与城市进一步疏离的同时,也使乡村教育游离于中国教育之外。乡村学校正在不断丧失着它改造乡村社会的功能,正在创造着它与乡村建设之间的新的疏离。在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以及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城市教育迅速成为乡村教育的样板和被迫效法的榜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全忽略了乡村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根本没有考虑乡村教育对乡村社会的作用,根本没有认真反省目前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开的新课改是否适合于乡村教育,根本没有考虑是否应该把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区别对待以及如何区别对待。因此,我们必须直面中国乡村教育,从根本入手,乡村教育之路就是坚持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携手共进,使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融为一体,将农村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一并考虑。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完全承担起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因为单靠本来就极端贫穷的农民集资,根本无法维持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依靠社会的慈善捐助来发展乡村教育不仅是杯水车薪,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必须对城乡的基础教育区别对待,努力探索一条适应乡村发展的基础教育之路。应尽快研究探讨乡村教育的发展战略,使乡村的孩子即使就业无门,也能够脚下有路,使广大农民和他们的子女树立起对教育的信心。

3.农村师资队伍与教育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农村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80年代初的一批中师生,他们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大专文凭,现已人到中年,知识更新与当代教育改革和创新要求有落差;二是占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的教龄不短,年龄偏大,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三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

4.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高水平的师资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在农民对优质教育需求提高的形势下,有些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师资强的县城学校,造成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而一些县城小学则出现大班化,班额普遍在70人左右,最高班额竟达110多人。现在教师流向基本上是往人才集中、物质条件好的地方汇集,这个状况要扭转,关键是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总之,梁漱溟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身体力行的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的愿望,精神可嘉,而且他也将当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

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郑世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和运动[m].台北:正中书局,1977:17.

[3]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力最后觉悟[m].村治月刊社,1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