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8:24

人才培养规划篇1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课程、少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建大学生必备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素质拓展课(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四个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在第三学年初将物业管理专业细分为客服管理、行政管理和经营策划三个可选择性的活模块,给学生提供一次新的选择机会,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1、大学生必备素质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人文科学概论等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

2、职业素质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大学语文、社区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物业管理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行业专家讲座、建筑材料等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课程。

3、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编排软件应用、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心理学、房地产估价、建筑识图、小区智能化、强弱电技术、给排水及管道系统、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策划等培养专业素质能力的课程。

4、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素质拓展课模块。(1)限定选修课:包括客服管理方向:沟通心理案例与分析、社区服务与管理、攻关礼仪;行政管理方向:办公自动化、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策划方向: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营销、招投标。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2)任意选修课:在学校公选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

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

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1、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一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内容、工作范畴及操作规范,树立物业管理意识;第四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两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不同岗位工作的操作规范及管理要求,形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工作理念;第六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实十周,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行业各类工作的特点,熟悉不同物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练地处理业主投诉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安防技术模拟实训室、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室、消防喷淋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体能综合训练室、人防技能实训室、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室等九个实训场所。

3、行业专家讲座及授课:每学期至少4次名师讲座,聘请重庆市知名物管公司的行业专家就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四门专业课,由行业专家授课,使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地和企业实际和案例结合起来,也使行业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专业技能大赛:每年4月举办大一的“模拟物管公司大赛”,大二的“模拟物管公司投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组团参加,并由专业教师指导。预赛由专业教师当评委,而决赛由物管公司的客座教授担任评委。由于技能大赛和专业联系紧密,有老师督促指导,加上各项组织工作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三循环”设计

1、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教学,并安排一周的入学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完职业素质课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安排3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结合毕业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各个物管公司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从事的实践活动。

2、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循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教学环节看,三年内有三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毕业实习,与之相对应的有理论教学的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灵活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通过三次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四、职业能力及证书体系设计

1、在专业能力上,强调培养“十八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日常会话与阅读外文资料能力、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基础会计能力、礼仪接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认知能力、装饰工程管理能力、房屋设备维修常识能力、物业安全管理能力、物业环境管理能力、物业法规的应用能力、社区文化策划能力、社区文娱活动组织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等。

人才培养规划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6-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对城镇规划人才的需求日渐扩大,城镇规划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地方性院校均设立了城镇规划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类院校,主要为大中型城市的城镇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现阶段国家城镇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中小城镇,大部分的中小城镇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些中小城镇中熟悉城镇规划业务的人才却非常缺乏,这就给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城镇规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培养城镇规划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系统等方面,对城镇规划专业进行系统的探索,根据就业的需求特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

(一)实训基地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对基础课、专业课的改革,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院具有研究所需的实训基地,如城镇规划设计室、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及园林系园林研究所、广西森态规划设计院等校办经济实体,学院的整体规划工作也可作为实习内容,同时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这些都为研究的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教师专业能力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落实“双师津贴”,并通过“以老带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规划项目,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题负责人和课题成员有专门从事本门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有较好研究基础;有多年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可从事专题研究工作。

(三)社会实践条件。根据企业需求条件,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通过综合实训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并且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城镇规划体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项目为引领,主线为特征,规划为基础,作品为目标”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引领。按“专业+企业+项目”的育人理念,突出专业项目的实践功能。项目以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业务项目为主要,形成并打造专业项目实训库。如建筑模型、山水模型、规划作品效果模型等,保证规划资料的项目化。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现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主线为特征。为突出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特色,主线是指城镇规划理念、方法两条能力主线的培养与强化。包括规划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和规划软件应用能力,如设计软件(天正建筑、pS、SU等)的用,以及城镇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行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应用等。

(三)规划为基础。专业技能采取以真实规划项目为导向的培养理念,规划需要理论需要操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本专业教学研究正是突出了规划作为基础的目标,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手段、规划方式等诸多方面开展教学。

(四)作品为目标。学生的教学成果,亦即可视化成果就是规划作品。核心课程、综合实训及项目业务均以作品形式体现,反映了专业培养的项目特征。作品是整个规划作品,是综合性项目作品,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在知识、能力的要求,对广西多家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调研。调查分析表明,城镇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人才学历结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其中,基层城镇规划设计人员、绘图员、测量员、一般设计人员等从事设计、管理一线等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学历要求为高职生和本科生。调查分析结果为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

(一)更符合人才需求。原人才培养方案过多地按照学科型人才培养进行编制,偏离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规格的要求,新方案按照典型的城镇规划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编制,符合现阶段企业对城镇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按理论教学部分和项目教学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包括城镇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地理与经济等,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部分;项目教学部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实际规划项目或者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理论教学时数,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更加强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体现了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城镇绿地规划”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各种绿地系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开设“观赏园艺”课程,凸显本专业学生在绿地规划中的优势。

(三)教学文件标准的编制。编制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标准等相关材料,制定了城镇规划专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各环节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评价,从而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达到“知理论、强技能、会设计、善表达、懂实施、能管理”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另外,还编制了1.5万字的实训指导书,任务书严格按课程整体设计的宗旨组织实施,所有内容都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能掌握城镇居住区规划、校园规划、新农村规划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提倡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发散性思维等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测试、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一个个实际工作任务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理论课程的考核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如课堂闭卷考试、口试等。实践教学根据训练目标,采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进行技能鉴定结合实际工作能力表现的综合评定方法。

四、创新点

(一)实践项目创新。课题在充分的社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城镇规划专业人培养流程,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F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创新。课题开展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初步形成以任务流程的项目式综合评价框架,该框架融入了学院校办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按实践项目的任务、流程、完成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综合全面地评价人才培养水平。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用该方法评价主课教师,实现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双向评价”。

(三)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与广西区内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成果凸显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城镇规划专业突出了广西城镇建设中的建筑设计,本院的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则着重突出景观绿化规划。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城镇规划专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人才培养融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在不断强化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课程训练、自主训练和自我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总之,本文构建的两大基础课程群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内化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紧密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构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链,使现代制造业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城镇化发展速率和制度创新之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5)

[2]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9)

[3]魏少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人才培养规划篇3

规划快题设计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备受各高校重视。文章由规划快题设计的重要性及就业实际需求分析入手,针对就业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结合多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法,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以考核成果反馈平时教学四个方面展开对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研究,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快题设计;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830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各项要求,未来高等学校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建设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专业素养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通过多年人才培养经验得知,用人单位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尤为重视,在招聘过程中,往往设置一系列针对设计实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招收人才的重要指标。另外,历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获得更多的升职机会。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培养适应和支撑城乡规划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规划专业工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加强了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因此,笔者选择了最直观体现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1-3]。

一、规划快题设计对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快题设计又称快速设计,是指设计人员在规定的时间(4~8小时)内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快题设计最早起源于规划设计中徒手方案的表达,徒手方案的表达也被看作是对建筑及规划师灵感的最直接快速体现,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准确运用徒手的方式表达出可被人理解的设计理念。因此,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及规划类专业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徒手方案的表达能力。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设计的完成进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紧迫的时间条件下,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方案并表现出来,被认为是展示规划师能力的重要方式。为应对社会的需求,国外规划类高校纷纷开设了规划快题设计课程,并将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最佳方式。为了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国内所有最早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著名院校,都将规划快题设计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将其列为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新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也开始重视规划快题设计,纷纷开设这门课程。同时,国内各规划设计单位开始重视规划快题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在招聘人才过程中设置规划快题设计考试,作为对应聘人才的职业能力测评。

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并加强规划快题设计教学环节,是城乡规划专业创新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培养的大势所趋,也是缩短中国与国外同类院校差距的较好方式,为培养适应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达到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高尚的人文与自然伦理道德和严格的职业操守等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划快题教学研究刻不容缓[4-6]。

二、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是我校“4+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重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本次教学研究是以城乡规划专业现有师资及教学资源为依托,以城乡规划专业大二至大五年级学生为载体,从教师教学能力、规划快题设计内容及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考核成果四方面展开。

(一)教师

学能力提高方式

在收集国内相同、相近专业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具体学习需求、国内高校现有做法,以及国内现有规划快题补习班市场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学生为应对考研及求职中的规划快题考试,通常会利用一年内的寒暑两个假期参加设计方案及图面表现两个规划快题方面的集中速成补习班。这类补习班通常价格高昂,且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在面对市场上花样繁多的补习班时,通常不知如何选择,只能通过上几届师兄师姐的口耳相传进行选择。调研发现,图面表现类补习班,补习教师多为美术专业出身,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对快题设计的图面表现形式进行分解、归纳,使图面表达形成一套固定的公式。例如,图纸上色的固定程序、图面元素(如建筑、绿化、阴影)色彩的固定搭配模式、鸟瞰图及分析图的固定表达方法等内容,在绘图过程中形成如计算机输出程序一般固定的模式进行套用,只要掌握了这套程序,规划快题设计将变为一种比拼速度的纯体力劳动。这类补习班往往受到学生的追捧,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基本素描、形体都掌握不好的情况下,达到在快题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一整套图纸,且图面效果良好。然而这种补习班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在这类补习班中学成的学生所绘制的图纸在配色、分析、表现方面“千图一面”,毫无个性,甚至在方案设计上由于大多数学生选用了同样几个经过大量练习的中心景观,导致整体方案设计大同小异,完全没有个性表达,失去了快题设计最原始的意义——展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的火花”。近年来,各应试单位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考试采分的重点开始由图面表达转向对设计思维的考核。而设计方案补习班多是针对特定学校的历年考研试题,由该校专业教师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把握考试方向,更近似于考试“押题”的内容。虽然对学生考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这类补习班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黑龙江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快题设计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作为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设计方案教学能力,且可以通过五年学习生涯的整个理论及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设计思维。但由于并非美术专业出身,且多年不再亲手绘图,专业教师在快速图面表现方面教学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应提高教师快题设计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展开教师业务能力深造,以增强教师图面表现方面的教学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市场上的快速图面表达补习班,在吸取补习班绘图程序精华的同时加以创新,并去除其扼杀学生设计思维灵感的糟粕,最终形成真正适合学生的快题设计教学内容。

(二)规划快题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目前所有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均对快题设计非常重视,并且在教学理论层面也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高校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实施效果也参差不齐。通过借鉴国内城乡规划专业重点院校的相关教学安排、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先进教学理念,结合“4+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确立城乡规划快题设计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快题设计从原有设计课附属考核内容的形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完整课程,并将其作为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在课时设定上,将大二至大四学年原有每学期一个教学周的设定方式化整为零,设置为每学期期中、期末各1次,每次3天。在课程内容上,第1天进行理论讲解,第2天进行快题设计考核,第3天进行考核成果评析及学生问题反馈。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图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将快题设计的考核内容与当前学期课程设计内容挂钩,并将两次考核成果各按50%进行录入。另外,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论学习已经较为完整,图面表达水平也已较为完善,且面临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应聘考试的实际考验,可将规划快题设计设置为开学第1周,集中针对考研和应聘的内容进行数次模拟考试和评析,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最终考核方案及评分细则的制定

由于规划快题设计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成果水平不如平时课题设计深入和系统,但该成果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知识面广阔性、反应能力、表现能力及对设计过程的整体掌控能力。在原有规划快题设计的成绩评定中,一般从三个方面确定分数:图面效果、方

案设计、创新性加分。虽然方案设计在评分细则中被规定占50%以上,但实际评判过程中,由于图面效果作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大多数图面效果不佳的设计方案并不会被关注,而导致方案设计所占分数比规定分值要低。另外,创新性加分是指超出常规成果较多的方案,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这部分分数极难取得。由此形成了实际评判中以图面效果主导分数的结果,从而导致学生不再重视自主思维,而是仅仅追求漂亮的图面效果,考核成果严重缺乏创造性。

新的考核方案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随实际需求而动态、灵活转变,科学地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并与考研和应聘考核相结合,提倡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考核内容及评分,应重点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图面效果。具体做法可在低年级考核的评分细则上增加创新性加分和方案评定部分分数,而减少图面效果分数,通过分数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以肯定和鼓励。高年级考核的评分细则可借鉴考研及应聘快题考核方案进行制定,以求更加贴近实践。

(四)以考核成果反馈平时教学

此次教学研究的意图在于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因此,对考核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再次反馈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此次研究通过贯彻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方式,将所得考核成果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讨论及总结。首先,与原有教学方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新的教学方案及考核成果的优缺点。其次,通过调研对比学生教学效果与国内同类专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差异。第三,分年级与学生进行座谈,掌握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及需要改进的部分,尤其重点掌握考研及找工作的学生在快题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及需求。第四,将这些成果综合在一起,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试点,继续反馈教学实践。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系统的编制和教学计划,以及每节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规划快题教学研究从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对教学目标加以清晰定位和解析。通过城乡规划快题设计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成果反馈加以解析,为形成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基础。

其研究成果对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实践基础扎实的综合卓越工程型人才。同时,对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姜云,等.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与教学应对[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39-42.

[2]姜云.面向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城市规划原理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50-53.

[3]张卓,等.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36-39.

[4]汤移平.城市规划《专业快题设计》教学及其应试探讨[j].科技向导,2011(35):76-77.

人才培养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前言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关键时刻,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到目前的13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要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注重研究专业的科学定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体现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 专业的科学定位

定位是一个专业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和确定。科学定位首先应做到以下四个必须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及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的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办学方略,体现优势、持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及人才使用范畴,人们习惯将人才分成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强调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主,发扬优势和特色,为中小城镇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服务。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型人才。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3.1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城市规划专业应有一定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或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

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学校设计院(所)便利条件,让有关教师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更新知识,提高教师城市规划设计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实践,提高教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来考虑,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3.2 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如美术、计算机、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性教学内容。以课堂练习、上机、实验等形式进行。第二,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课程设计,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模型制作等。第四,毕业设计。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由单科到综合,由假题假作到真题真作,由手绘图到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由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规划管理,形成一条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实践教学主线。再加上学生的社团活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完成了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城市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45%。

3.3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上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模拟式教学”、“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方法。①模拟评审会是课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评析课程的一种创新。学生将自己图纸挂在黑板上,设计者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能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②“专业大讲坛”是“城市问题”课的一种创新,针对最前沿的城市规划问题,由3-5位校内外知名人士坐在主席台,与学生共同讨论、探讨问题。③“大课堂教学”是将学生带到规划设计现场,由规划局、规划院领导、专家与教师共同研究现场实际问题。④集体讲评。对于学生普遍成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上届学生、本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步骤进行集体讲评。⑤展出、奖励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鼓励优秀学生,同时,为同学相互学习和参考。

3.4 实习基地建设

①建立实习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学习,校外实习基地除了设计院(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实习外,还应有50%的基地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便确保学生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实习。②明确实习两方导师。学校为一方,城市规划管理、设计部门为一方,成立城市规划联合办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导师由勇于探索、热心改革和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责任心的工程师担任,两方的导师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

3.5 实践教学的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①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成绩评定等内容。②制定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可以要求符合基本原理原则,学习设计程序和方法。毕业设计则要求既符合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工程实际,追求综合效益。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⑨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执行阶段打分,给严重滞后者亮黄牌,促其跟上进度。鼓励学生之间探讨问题,但不许代作和相互考贝图纸。④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⑤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4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4.1跟踪和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面对新的形势,城市规划不仅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与解决城市问题,更应通过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机制来解决城市问题。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是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地方院校应用性本科(大多为新办本科)人才培养更应主动跟踪和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趋势。

4.2加强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结合

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决定了注册城市规划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群。

人才培养规划篇5

论文摘要:针对西部人才需求实际,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引领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对策。文章指出,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集团,注重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论文关键词:人才规划纲要;西部;高技能人才;培养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而对于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71%的整个西部地区来说,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培养大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理念,服务发展,做好人才培养计划

高技能人才是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来说,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员。高技能人才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西部地区对人才在需求量和需求层次方面的情况。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组成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西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

培养目标深入学习领会《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实施对策根据西部地区产业需求的特点,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宏观引导,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引导社会各界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政府的义务,只有政府从宏观层面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和推动,才能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朝着正确的方向科学有序地前进。应尽快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使西部职业院校在经费筹措、办学自主权、招生就业等方面更具有特色。还要规范就业市场,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引导、促进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出台保障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要极大地调动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可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对企业急需的紧缺工种技能人员、高技能人才实施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予以引进等等。还应引导用人单位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把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水平提高同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

科学利用,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合理布点,建立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联合同一区域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统筹资源、资金,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互补互助,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同时又能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定期指导和检查。要做好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并做好分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功能,加强生产性和虚拟、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创设愈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一致的学习任务。

专兼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聘任制度等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生产实践,同时鼓励和吸引企事业专家及特殊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重视教学骨干培养,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和兼课,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通过院校间互聘、联聘等途径,使教师能够合理流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受聘的机会,进行校际、地区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鼓励专业教师每年进行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做好毕业生回访及指导学生定岗实习,带回企业的新理念。构筑相应的平台,加强不同职业院校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等的交流与共享。

整合资源,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西部职业教育集团,可由若干个有关的职业院校组成联合体,也可由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制定集团财政运作规范,建立集团的财务运筹中心和运行网络,确保所建集团的经费运行及财务运作的合理、有效。建立财政管理、监督机制,并保证经费正确使用,实行财政投入重点倾斜。建立领导和决策机构,承载整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和运营等功能。要组建相应的专业团队,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各项管理章程,细化集团内各成员间具体的合作内容、职能分工以及利益分配,增加集团成员对合作结果的可预知性,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集团成员的合作动机。职教集团组织的目标、外部环境、组建模式三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是组织效应大小的基本条件,也是集团生存的前提。

人才培养规划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8-02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与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

依据各国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可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与高专教育三大层次,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四种。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育不同,它是指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深度的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和应用性人才[1]。

(二)基本特征

1.应用型本科是典型的应用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早在1965年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technology)。”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命题和概念构成的科学活动构成了科学体系,对应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由活动和实践构成的工程技术活动形成了工程技术体系,对应于工程技术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工程项目或生产流程为主线。它们分别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教育不同于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而是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

2.应用型本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产生的。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技术研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在当今世界需要将基础自然科学与实用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型科学。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层次,应运而生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科学技术知识不断进步的产物。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核心,相应的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即成为应用型教育的中心环节[2]。

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业性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它是以“通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综合能力训练为内容的教育模式。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未来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的要求。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模式与“通才”教育的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我们在强调综合的同时,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好某一门专业,要侧重于技能和方法,处理好通、专、博的关系,即通专博专博通。

4.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细化到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方向。应用型本科是为学生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准备,更强调各行业的相关技能的掌握,获得技能和能力的通行证。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的教育。

5.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重视校企深度联合

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制定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缺乏,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毕业生普遍出现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3]。

二、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导向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简称人文城乡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重新调整的专业,是对“经济地理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合并,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学科的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同时与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等也联系密切,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趋严重等问题设置的地理学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紧密结合国家在城乡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4]。

三、应用型本科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确定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学、科研、应用紧密相联,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注重实践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人文城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城镇规划的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区域社会经济调查、数据整理与定量化、规划成果图的制作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强调学生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职业技能,强调具有技术创新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二)构建突出“职业元素”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根本的特征是突出对职业实践的适应性,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做准备。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宽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特征,通过课程活动模块组合进行训练。人文城乡专业应建立两大模块:(1)课堂教学模块。包括基础课程、理论支撑、应用技术、规划理论。主要指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生态学、区域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管理、地籍管理、资源分析与评价、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区域分析方法、地图学、GiS、RS软件应用等。(2)实践教学模块。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部分构成。包括GiS、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等实验;区域调查、城乡规划顶岗等实习;土地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GiS应用等课程设计[5]。总之,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和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过程以“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特征

这种模式是指“基于国家政策、制度为主导;行业规程、标准为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践”的“四位一体”模式。从单一的学校、企业双向对接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实践的“四位一体”模式[6]。具体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现场参观、讨论、录制现场教学录像、讲授等方式,重点讲述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岗位前沿要求。同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设计综合实践,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在实践中检验、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除了承担学生部分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还可以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地安排、培养方案地制定等方面工作。

(四)建立以“能力”为主导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改变传统上仅凭一张试卷成绩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更多地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地考核。实行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考核,内容上突出学生探索知识、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合作意识等多元化的能力评价;形式上可采用开放、灵活、个性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

结语

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依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达到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吴惠琴.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定位及其发展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5):32-33.

[3]谢丽莉.论校企合作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新西部,2015,(21):122.

[4]赵荣钦,丁明磊,徐震光.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4,(5):74-78.

人才培养规划篇7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培养;绿色;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p5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31-01

根据国内相关政府部门颁布的数据得出,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总面积高达20多亿平米,而在这些建筑面积中绿地建设严重不足,景观规划规范制度欠缺。在如此庞大的建筑市场下,景观规划事业必然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会更近一步提升。基于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做好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并就其互动机制的构建工作做简单探讨。

一、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景观建设与研究领域得到大范围扩展,各种研究新内容、新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接受。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景观规划类专业,并拓展了行业需求的固有观念及其他概念,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很多工程建设单位都将工作重点只放在提高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平上,这也给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机制的限制,我国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景观设计人才培养

景观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将其作为一个美丽而又难以阐述的概念,也就是我国过去教学中一直所说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教学中,地理学家通常都将景观作为一个现代化科学名词,也在其中列入了学校教学当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类新型专业。在景观设计规划专业中,整个学科都是围绕着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以及管理等方面开展的,它是建立在自然学科和艺术学科基础上形成的,工作中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与利用,也就是通过土地作为主体进行一切改造活动。因此,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将建筑专业知识、市政学科知识、环境艺术等有序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2、景观规划专业人才需求

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中景观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景观规划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的追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规划施工、绿化养护和花卉苗木生产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3、景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国内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普遍采用了校内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新策略,这种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方法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将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综合起来,使得人才培养工作仅仅依靠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符合了当今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钻研的素质,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日后就业机会,并形成学生特色鲜明的规划思路。

4、专兼结合教学新方法的应用

在过去教学工作中,景观规划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以及措施积极鼓励并且推动教师队伍的进步,并逐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新思路,且在这种教学策略下还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多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鼓励并且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实训与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景观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且有效的落实了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要求,并且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经济能现代化景观规划技能人才。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建设要点

景观规划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所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它的教学重点在于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新颖化的方式表达有关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对景观规划知识的认可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势在必行,也是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

1、构建内涵

一般来讲,培养机制就是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依赖于人才培养的特定组织机构――高等学校,同时也受其培养环境――“政府”、“社会”、“企事业”的影响。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就是政府、高校、企事业社会市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要点

2.1、紧跟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但仍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指导、监督;同时高级专门人才的就业、创业与国家的宏观发展、市场调控、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密不可分,三者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才更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特别是有优势教师、教学资源的艺术类高校,必须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好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市场又快又好地培养出景观规划工作中紧缺的人才。

2.2、科学合理整合资源,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构成

学校多年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层面的改革与实践。由于高新技术在景观设计工作发展中介入的层面不断拓宽,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人才培养中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相关各专业的综合分析和资料处理能力,为多学科协同解决重大生态问题提供保障。

2.3、创新开放式实践互动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层次性实践互动机制

在教师们景观规划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相关景观设计信息化管理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初步的创业能力体验等等。

三、结束语

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着眼于建设高效的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的问题,那么“培养得怎么样”就是景观规划专业有关高校人才质量评价的问题,三者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探索培养平台中的互动机制,提升景观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2]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3]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

人才培养规划篇8

【关键词】高校;城市规划;人才培养;职业道德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筑类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①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②要更加重视与业界的密切合作;③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④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从国家的战略重点足以看出,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训在我国教育中重要地位。

1.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1.1职业道德定义

任何独立的职业,都必须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意大利诗人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断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所要求的恪尽职守、艰苦创业的精神,它对西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即恪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兵家有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中医有医德“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西方医德有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教师则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对我国公民的精神文明和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首先,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由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的。陈秉昭先生在为《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应当超出单纯工程学科的范畴,吸收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充实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决策本身既是一种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又是一种公众委托的公共权利。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划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而主要对应于社会理性的概念,市场运行所依赖的“市场理性”与城市规划原则所依据的“社会理性”并不完全分离。城市规划并不反对追逐效率,但城市规划本身又不以此为目标,而是把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己任。由此,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已经充分论证,只有以社会公正、正义、公平,也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社会理性”的核心为出发点和准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追求效率所带来的问题。

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要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这决定了城乡规划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求规划师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职业道德的核心。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任主席,曾任美国规划协会主席山卡赛(SamCasella)曾指出,职业道德是贯穿于城市规划职业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的。制定《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是对于规划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宣示规划师的价值观,是出于一种对规划师职业保护的考虑。美国加州伯克莱市规划局长巴雷特(CarolBarrett)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师的日常职业道德》(2001年版)一书开头的一段话:“虽然并不期望规划师成为全社会的最佳榜样,但是当一个职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升时,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期望也会上升。公众对规划师的信任,其实是把更多的责任加到规划师的身上,他们期望规划师成为具有无懈可击的职业行为的楷模。

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和逻辑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有主观上的意识形成是不够的,它是规划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是规划师责任感、洞察力、思考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所谓“好”的行为的标准。

2.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服务政府和社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行业,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更明显地转向公共政策,对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城乡规划越来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作用,而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方向更具借鉴意义。

本人从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日常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等方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时采取的方法进行探讨。

2.1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2.1.1公共课设置

全国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对普遍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对大学生现阶段培养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初步的培养。

天津大学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安全教育”等4.5学分相关必修课程。但这些内容并不是针对城市规划师这个特殊职业开设的,而是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课程。地今后的规划师培养中还需在普遍问题中增加行业特殊规定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1.2形势与政策分析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形势任务课。课程以讲座形式,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景、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

2.1.3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同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务处形势政策课等现有资源为基础,开设“设计类专业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具有坚韧、乐观、负责任、诚信的社会适应能力”

2.1.4专业课日常教学要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课中,老师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并以自身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教给学生理性、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规划设计避免主观和随意,每一个设计和判断背后都要有足够的事实和分析作基础。另外在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而城市规划专业在这里存在一项空白。

相比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在专业核心系列必修课程中设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这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2.2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目前安排的实习有:建筑认知实习、居住区实习、总体规划实习等等。其中,以真实的城市规划项目作为实习内容的总体规划实习最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各建筑类高校中唯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实践培养的学校。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带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规划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从前期的现场勘察、部门资料收集,到后期的文本、图鉴、附件的最终成果制作等各环节的实践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工作性质与使命的认识和职业道德的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学院理论研讨工作

学院教师定期进行的教学理论研讨工作中,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讨论,对比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育,总结经验。

学院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对城市规划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遵守社会公德和城市规划职业道德”。

3.国外有关经验借鉴与启示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大学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城市规划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城市规划人员共性的城市规划人员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城市规划人员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从中借鉴国外城市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1国外经验

3.1.1英国城市规划教育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通过制定详尽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指导大纲来规范大学城市规划教育。1991年皇家学会通过的教育评估大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①知识要素;②技能要素;③价值观念要素;④专门化领域;⑤规划院系的质量。

3.1.2美国城市规划教育内容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为美国规划院校提出的学生培养标准中,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规划师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有五个要点,包括:(1)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为市民提供经济福利,在使用资源时要讲求效率。(2)理解在民主社会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重视、保证公众参与。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保证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权利。(3)尊重多元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共存。(4)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蕴藏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的社会文化遗产。(5)遵守专业实践和专业行为中的职业道德,包括规划师和业主的关系,规划师和公众的关系,注意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市民参与的地位。

该标准还提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规划师,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此承担责任。他们应该促进重要的价值观的提升和实现。”通过规划教育,“学生应该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以及影响进行辩论,讨论它们和具体规划工作的关系”。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在审核规划师的注册时,要求规划师以签字形式承诺忠诚于aiCp提出的“职业道德规则(CodeofConduct)”;在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内还建立有“职业道德委员会”,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

3.2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从国外大学对城市规划道德规范教育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首先要制定一个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并且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员认识到:城市规划职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这种声誉和地位的取得,不是靠手中的权力与经济实力,最根本的是要靠城市规划职业毫无私利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是城市规划这个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规划职业的基本价值观,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整个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

4.我国高等教育中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要加强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现有的规划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规划师职业的特点、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规划师的价值观、规划师职业道德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课程中制定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作为规划编制者也好,作为规划管理者也好,规划师经常会被卷入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去。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案例,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利益冲突、怎样在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制衡点、作为规划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什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从容面对这种利益的冲突,恪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4.1树立职业榜样与法律法规教育结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规划师需要在社会各方之间调停和平衡,具有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任务,这就对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除了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要以前辈带后辈的学徒式教育方式,对规划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学生观摩在前辈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会规划师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道德,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把握问题,前辈规划师的工作态度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导师制和实习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这种培养方式。

在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学生应除了更多和更早地接触行业内的优秀工作者的思想和事迹外,对于行业内频频出现的“规划局长落马”一类的负面事件,也应作为前车之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将来工作中潜在的困难和考验。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中国的规划相关法律机制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法律对于规划行业非常重要,起到了对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的辅助和规范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重视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规划师成为一个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和立法参与意识的群体,中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才能更加健全,从而分担背负在职业道德上的过多压力。有助于规划师自我约束、培养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为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却遇到困难的规划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事依据,从而为规划师们打造可靠的支持体系。

4.2“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服务群众)

近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规划学者还是学生言必称“以人为本”,但并不能深刻切实的贯彻到规划方案中。盛行的科学主义和强调科学的“无价值观干涉”(valuefree)主张科学与价值观分离,排斥人文的、情感的、道德伦理的知识和思考。于是,许多规划师缺乏人文精神,逃避价值判断,听从业主、甲方的无理要求,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对规划师的培养教育,还必须大力加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本意识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但是,不同需求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取舍的过程没有惟一的答案,个体、社会对人本情怀的认可、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它的执行。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社会结构、利益分配、以及对国家的主体(人民)、政府、体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多元文化和广泛观点的尊重;源于对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科学观念的信仰;源于对个体之于集体,公民之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哲学思辨。实行强调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对于规划师培养是当务之急,然而现状上却非常落后。大学教育大多以理工知识体系为主,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缺乏对于哲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对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更无法培养一群有着高尚职业道德的城市规划师了。

4.3深入社会(奉献社会)

西方的城市规划大多以空间的合理配置为课题,着力营造更加适宜人居的城市微环境,而中国的城市规划承担的历史使命远远大于西方。规划之于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核心手段,决定了非常广义层次上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最广泛群体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背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城市规划师需要给城市建设指引方向,而城市、地区的建设与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之间又有着双向的、密切的联系。这种双重的关联性使得每一名城市规划师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任何疏忽的、不透彻的、不合理地规划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师应该具有深入体察社会情况、熟悉规划对象、掌握时代趋势的职业素质,并把这种工作态度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来保守。

在规划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建立深入社会的观念,拒绝死守刻板的理论分析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客观、务实的工作习惯;同时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有掌握时代动向的能力和意识。总之,应该培养规划师走出办公室,走进社会,走出国门,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系社会,形成自己处于时代中的使命感,从而从动机上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4结合传统文化(奉献社会)

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育基本空缺,建筑、城市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大多也以海外留学归国为主,习惯了以国外理论和价值观为主体进行思考和教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因此影响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

诚然,古典的东西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但是也不应该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时候忽视了本土的文化中有利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入世、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道德修养和坚守自我原则的内容和教导。

《礼记・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指引了一个知识分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传统文化中很多教义对规划师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培养、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群体有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符合中国社会中普遍公认的价值观,有利于规划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符合社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法规、城市管理、政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政策、法律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城乡建设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一项尝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领未来的规划师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利益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计》

[2]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秉昭作序

[3]UnitednationsCentreforHumanSettlements(Habitat),1996,anUrbanizingword:GlobalReportonHumanSettlements1996,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m].沈建国,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参考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1-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参考陈燕文.一个美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观――与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主席山卡赛先生一席谈[J].城市规划,2004(01),3:66-72

[7]转引自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8]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a].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9]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迪[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10]aiCp-aCSp.accreditationHandbook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2).

[11]aiCp-aCSp.accreditationHandbook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2).

[12]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人才培养规划篇9

关键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3-02

1现代学徒制概述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下,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途径,在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教师、师傅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在欧洲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现代学徒制受到普遍的关注,为此,英国制定实施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体系也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国务院、教育部在2014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出台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关的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还没有建立,政府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上,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方的职责、任务、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进行具体说明[2]。

尽管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是在我国职院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2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目前学生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堂,学生得不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东西与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此外,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把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生产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因此,在该专业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真正对接。

3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糅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企业是不一样的,要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起来,合作育人的机制将有待更进一步探索[3]。学校和企业需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形成“双主体”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责,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明确的制度,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4]。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大竞争力。

3.2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付出。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才会使得这种模式正常实施。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除了在高考分数线上进行区分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引入中没有设置教师的职业教师引入标准,引进人才的模式依然是重学历轻经历,对于教师的企业经历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职业院校目前是引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然他们有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项目带入课堂。而企业的师傅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支完善的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培养适应该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的将学校的专业老师派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师傅定期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师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商讨制定。在进行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时,教师的企业一线经历要纳入到考核中,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也应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中。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只看学历,更不能将学历资本定为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

3.3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企业锻炼的“职业性”的有机结合[5]。目前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只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真正需求有所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进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最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4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

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1.

[2]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15):1.

[3]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70-73.

人才培养规划篇10

记者: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但现实却是中小企业融不到资,或者融资困难,您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巩宇航: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我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与企业各自奉行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互信不足和无法消除的信息不对称。第二,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承受着风险大、成本高的双重压力,银行有后顾之忧。第三,企业在商业银行开户不加选择,造成大量存在的银企关系错配。第四,中小企业金融知识贫乏,缺乏专业融资人才,不了解、不适应金融产品规则,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盲目、被动的不利地位。第五,金融中介服务失于监管,市场竞争无序,良莠不齐,诚信搀假,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受害其中。

记者:这些因素中,您认为哪一个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呢?

巩宇航:在以上诸多因素中,融资人才的缺乏已日益成为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问题。目前企业可以利用的合法融资渠道有七八种,主流金融产品30多个,各种金融创新产品达几百种之多,每种金融产品都有一套严密的业务规程、评判标准和操作流程。中小企业无从了解各类金融产品规则,面对金融市场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小企业完全没有判别和选择能力,在融资活动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尤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不断涌现,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融资人才的匮乏,这些政策许多中小企业都未能较好地加以利用。中小企业融资人才缺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高。

记者:也就是说,加强中小企业自身金融融资人才培养,提高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利用能力是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在做哪些工作呢?

巩宇航:我们在2009年提交国家相关部门的一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治本三策》,要点如下:第一,着力构建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信用和融资平台。第二,加快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第三,推动“融资规划师”新职业培训,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专业服务的新职业,相应制定职业认证国家标准,开设专业培训课程,有组织地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建议上报后,得到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同志认为融资规划师的建议很有创意,如果做得好,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时效。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同志也给予了肯定支持,认为对融资规划师培训,要进行规范管理,打出品牌,建立资格证书。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融资规划师培训内容的对象包括哪些人士?

巩宇航:融资规划师就是指经过融资规划师专业培训,依法取得融资规划师证书,掌握金融市场一般规则,并运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为企业进行融资规划、咨询服务和实务操作的专业人员。按照职业等级分为初级(助理融资规划师)、中级(融资规划师)和高级(高级融资规划师)。培训对象包括企业的管理高层、财务或投融资等核心管理人员;政府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和服务部门人员,开发区和孵化器管理人员;金融机构、投融资信息服务机构的市场、产品研发和市场服务人员;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信社、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信用担保等机构的专业人员;行业社团、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中从事融资相关工作的人员;大专院校金融、经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融资规划师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吗?

巩宇航: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和金融主管部门领导意见,2010年8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融资规划师培训列入了国家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并批准、授权银企互联作为全国融资规划师培训基地,在全国开展融资规划师职业培训(CettiC证书),待时机成熟将推出职业资格国家认证。

作为“融资规划师项目”的倡导者、创始人及负责人,银企互联(融资规划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发了融资规划师培训课程体系,编制了专业培训教材。目前,融资规划师培训工作已顺利展开,已于2011年3月在浙江成功举办了两期融资规划师初级班,而第一期中级班4月24日在北京开班。

记者:这项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认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智力支持,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您预计这项培训对中小企业融资将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