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44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每一环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物化为力”,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力求“内化于心”。内心的认知认同,才会有行动的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职校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实践养成,实现“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学习宣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做到见人见思想、见物见精神,不断激励职校生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关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职校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在活动中升华认识,在参与中受到启迪。这方面,要突出抓好学习邓建军活动,着重在常态化、制度化、全员化上下功夫,深入挖掘阐发邓建军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活动内涵,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不断强化制度保障,促进“固化于制”。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要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和培育核心价值观贯穿职业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围绕产业文化育人,推动“物化为力”。现代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企业文化,推进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要十分重视实训实习,这是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依托实现产业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育人环节,学生进入或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现场,使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岗位做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将体验和经历企业化的工作环境,感受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的工作规范,严肃的工作态度,高标准的技艺要求和高效率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环节也要融入产业文化内容,而且在教学环境布置、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等环节要融入产业文化内容,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这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是职业教育从精神追求,到自觉行动的过程,更是职业教育培育文化自觉、精神自信的过程。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2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组织各部门及其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随着企业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绩效管理在企业各方面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劳动保护工作作为工会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职工权益维护的重要载体,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改进和提高,给劳动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动力厂工会从创新、实效、量化的角度审视和强化劳动保护工作,在劳保员队伍建设和考核中引入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劳保员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广大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生产工作环境,实现了保障企业生产稳定和职工安全健康的“双赢”。

一、在劳动保护工作中实施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落后观念需要更新的问题。绩效管理崇尚效率,要求员工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劳保员认为基层的劳动保护工作,无非就是督促职工背背规程、巡检设备查查隐患、隔三差五搞搞培训,只要不出事故,没有必要用具体量化的条条框框来“绑定”;一些劳保员或者满足现状,或者过分依赖管理经验,对劳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不够。

二是片面认识需要澄清的问题。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于在管理中实施的绩效管理,劳动保护工作中的绩效管理,需要一个pdca的闭环控制过程。从制定计划,到具体实施,到绩效考核,再到持续改进,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些劳保员片面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自己只要走走现场、填填表格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忽视了其他环节。

三是绩效沟通需要完善的问题。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在绩效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沟通不畅,使劳保员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长此以往会使劳保员产生消极心理,阻碍劳保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绩效管理在劳动保护工作中的实践

劳动保护工作倡导“以人为本”,通过发动各级劳保员、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查处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维护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对劳保员实行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层劳动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在前头,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

首先,以“绩效管理”为手段,树立劳动保护工作新理念。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反馈等环节,这与劳动保护工作pdca闭环控制目标同向,通过对各级劳保员工作的计划、实施、考核、改进过程,使各级劳保员充分认识到劳动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引导劳保员了解企业生产任务及对劳动保护工作的要求,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提高劳保员对劳动保护绩效考核的认可程度,实现劳动保护工作由“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由“被动执行”向“主动履职”转变。

其次,以“绩效管理”为激励,调动劳保员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围绕劳保员绩效考核,动力厂工会先后在班组开展了“优秀劳保员”、“安全卫士”、“十佳小班劳保员”、“劳保员民主评议”等评选活动,用“绩效”说话,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劳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各级劳保员的积极作用,推进劳保员绩效管理向更深层发展,厂工会开展了,“星级劳保员”评选活动。“星级劳保员”每三年评选一次,评选条件一是必须是在职劳保员;二是连续两年以上(含两年)被车间、厂工会评选的优秀劳保员;三是必须查处隐患避免事故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或者有突出事迹的。20__年6月份,动力厂工会隆重对13名绩效突出的“星级劳保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起到了典型激励的作用。

此外,动力厂工会以办公局域网为平台,创建了劳动保护源点化管理信息网络,通过电脑网络逐级汇总和申报劳保员发现的隐患问题和意见建议,同时以劳保员隐患整改情况和建议、意见的“含金量”作为衡量劳保员绩效的重要依据,畅通沟通机制,公开、透明,使绩效考核成为劳保员的工作动力。

三、绩效管理的效果与下一步探索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3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从实际出发,抓住各种机会(平时实验、参观实习、毕业设计等),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

1.1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职业道德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践技能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职业道德。实验、实习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教师可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职业道德,例如:在“低压配电设备安装检修”的实习过程中,接触器线圈损坏,致使电源无电压输出。对于此故障,教师先不要急于解答,留出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指出故障所在;当需要更换元件时,由于旧型号的元件不再生产而无法购置,新型号元件的尺寸又不符合设备安装固定螺丝的孔位,对此问题如何解决?可让学生一起互相讨论,寻求解决方法,教师加以辅导,采取另钻螺丝孔位,重新布局的方法解决。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手、排除困难的精神。

1.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

高职学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毕业之后,大多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热爱劳动的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机会。实验必须靠自己动手,实习更需要出力流汗,没有劳动观点是不行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从一开始,就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求学生把仪器设备摆放整齐,若发现地面上有导线或螺丝钉,应当及时拣起,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打扫卫生,保持工作环境的整齐整洁。又如,在“低压配电设备的安装检修”实习中,针对个别学生不喜欢动手,有等靠别人的缺陷,在实习过程中,首先讲清楚实习的目的,操作的程序、要点,注意事项。然后让每个学生逐一对配电柜的送电、断电进行操作,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操作,还使学生形成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好风尚。

1.3培养学生爱护教学设备的道德品质

由于青年学生生活经历浅,他们“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所使用的教学设备来之不易,因而在实验实习中损坏元器件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每次实验课中,应先给学生讲清楚,教学所用的仪器设备,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实践技术,这是学院投人了大量的资金,有些设备还是通过世界银行贷款才购置的。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仅要轻拿轻放,在安装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特别是在固定螺丝时,注意要用力适当,否则会导致损坏。发现螺丝、螺母松劲,导线松脱,应及时拧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养成遵守操作规程,爱护教学设备的习惯。24培养学生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由于我国国力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观念和因素,实验教学所用仪器设备数量相对学生人数来说过于偏少。在实验、实习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多,设备少,学生争先上机的情况,往往会产生矛盾。每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要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要有全局意识,先人后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时1司,实验分两批进行,实习分早、晚班,延长实验、实习场地的开放时间,避免矛盾延续,。实验、实习,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学之间必须配合密切,相互合作,才能保证实验、实习顺利完成。通过实验、实习,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

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要实实在在地动手操作,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实践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但社会上的虚假之风难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学生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动手操作,照抄他人的实验作业,对这种现象,我们都要严肃批评,责令重做。指出这表面上是欺骗了老师,实质是欺骗自己,欺骗了科学,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极其不利。

1.6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道德品质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纪律教育的好机会。这是因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常常是人自为战,分散活动,容易暴露出纪律方法的间题。没有良好的纪律约束,轻则会打乱正常的实践程序,不能按期完成任务;重则损坏设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为此我们制定了实验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实验前,专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加强考勤,由原先的一次考勤改为三次,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并将考勤记录记人个人考核成绩

2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好时机,但是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并不能在实践环节中自发形成,还必须依靠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因此,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2.1各级教学人员要提高认识

要达到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德育教育和理论教学,还要体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老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2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4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改理念教材考核

一、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与有效教学的差距

近年来,大量的中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根据我们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经历的跟踪调查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发展有诸多的不和协地方,其问题主要体现:

1.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量狭窄,没有吃苦耐劳、终生学习的理念,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不是勇往直前,而是知难而退。缺乏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弱。

2.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规模,学校在校生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量”大了,但“质”却达不到,资金缺乏,实习设备跟不上,教师数量的增长与学生的增长不成比例,教师知识更新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3.实践性课程是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最有效的途径。已有不少学校增大实践课时数,有的已占40%~50%,甚至更多,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等等,从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但师资力量、学生数量、教材等方面的不协调,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

4.经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一位讲课生动、动手能力强、做事严谨、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吸引着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当代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还需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这样的“双师型”教师短时间是不能速成的,需要有一定的工作、学习经历。

二、提高实践课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使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具有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并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来,学校应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以实践课程为中心,以联系实际为重点,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结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悟相结合,形成目标、内容、方法、条件、评价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造就德、能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提高有效性,采用模块化教学

学校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专业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课程,在教学上,对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本着“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教学理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各个环节在技能训练中作用不同,又相互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把机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一一分解,逐项落实到专业模块的各个环节中。

如图所示为机电专业核心模块化教学体系。

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模块化教学体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带着问题去求知,建立在实践知识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懂。

2.培养师资力量,转变教学理念

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都经过正规的、传统的专业教育,知识理解力和动手能力经过培训进步很快,但教学理念却是一种思维习惯,改变这种传统的习惯却不是一天二天可以改变的。

其次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①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类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等,扩大视野,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②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完成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及研究教学中的某一课题。③专业教师应具高级以上的技能水平,而不仅仅有高级等级证书。④在培养师资队伍过程中,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并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3.教材改革,注重知识与市场经济接轨

当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职业环境为宗旨,以职业目标和劳动过程为导向,采用学生、社会相结合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中,通过岗位调研与职业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对学习资源进行了整合和开发,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结合市场经济,突出专业个性,编写上注重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推进信息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形式上采用项目式或任务式,增加相关知识点。

4.检验实践教学,完善学生的考核体系

根据反复实践,建立了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的考核体系:①日考核: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当天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它包括自查与教师考核两种形式。②小项目考核:每一实习环节,由若干个训练小项目构成,每一个训练小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及时进行补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项目的实习。③环节考核:当一个实习环节完成后,进行环节结业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后继的相关实习。④技能鉴定:完成了相关的各环节实习,各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后,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

通过这一体系,保证了学生实习训练中的过程控制,实习考核的四个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学校毕业生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本身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及考核制度,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经验,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湖南大学,2005-12-1.

[2]钱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5

关键词:矿山成本;标准成本;会计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改善目前的经营管理形象就一定要掌握成本会计学的有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采矿劳动者的劳动状态,标准会计的应用问题要从矿山的生产特点着手,准备长时间的生产周期,采掘作业虽然不能够构成产品实体,但是消耗材料的过程还是比较有用的。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对于矿山的利用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资源利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开采设计问题等。

一、成本形成的实质

探究成本形成的实质要从两方面展开探讨,一是从理论上来讲,成本与价值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成本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范畴,成本与价值之间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产品的使用价值包括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劳动者劳动消耗量。产品的价值是成本内容的客观依据,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产品成本属于一种货币体现,是产品价值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也是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消耗资金的总和,这个资金的总和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中。

二、矿山成本框架与标准成本会计的职责

(一)矿山成本管理的框架,现代矿山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围绕成本制度、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这六个方面展开工作的。而矿山成本管理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中钢集团山东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铁矿石开采、加工、铁精矿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生产企业,公司于2006年开工建设,2011年底建成投产,目前处于达成阶段,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从成本制度、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这六个方面进行,并不断趋于成熟。几年来,公司在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等方面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公司的成本核算是按照公司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划分,以采矿、运输、提升、充填、选矿等工序为主线,遵循成本核算办法的规定,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同时对成本项目核算的范围进行梳理和规范,使得成本核算的数据准确,核算的方法科学合理。公司的成本分析重点是将成本指标、物耗指标及相关联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预算对比分析、环比分析和同比分析,查找出成本差异的本质原因,并寻求改进和优化相关指标最快捷、最给力的措施,不断挖掘成本空间。公司的成本考核重点考核材料、备件、低值易耗品、燃料费、水电费、修理费等可控成本,对于人工费、折旧费用、固定合同单价成本等不可控成本不列入考核范围。将公司的总体成本逐项分解到各车间、部门,结合各被考核单元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考核办法,激励员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降低公司成本

(二)标准成本会计的职责,现代矿山企业的成本管理职责主要有:1.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办法,正确归集、分配生产费用。并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产量、实际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等,计算出产品的成本;2.结合企业的特点,不断梳理成本核算流程,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归集和分配成本,提高成本数据的准确性;3.按照规定编制成本费用报表,并分析成本费用的预算执行情况,提出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4.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和执行本单位的成本考核办法。

三、矿山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山东矿业是刚形成成本管理雏形的现代化矿业,笔者结合该矿山的自身情况,探讨当前矿业成本存在的问题。

(一)矿山成本个性化强,给成本核算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虽然我国的矿业企业也不少,但各矿山资源条件、开采技术、人员结构、工艺流程等均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企业在核算成本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摸索和实践,寻求时候自身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摸索和积累自身的成本指标、物耗指标、技术经济指标。

(二)成本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的矿山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成本会计人员,其综合素质对企业成本管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全面负责预算的编制和各项成本核算工作。现有成本管理人员在学历基础、工作经验、责任心等方面存在不足都会直接关系到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成本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不足,从国外矿业企业管理经验来看,企业非常重视信息化科技投入,善于利用技术升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工作量。而国内矿山企业对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环节目前仍依靠财务人员采取手工操作方式,无法提高成本核算、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难以达到精细化管理。

(四)成本控制的某些关键环节难以有效地实现,考核公司的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中,均会发生成本,但矿山企业的成本考核重心放在生产环节中,对于合同的谈判、人力资源的管理、资金成本管理、优惠政策的利用等对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考核和激励力度不够。

四、提升矿山成本管理、标准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与能力的对策

想要提升矿山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就要找对方法进行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适合公司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框架,刚开始成本核算的矿业应先寻求类似的成熟矿山进行考察,从成本制度、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这六个方面选择对自身适用的内容加以应用,不适用的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本管理系统框架。

(二)加大成本管理信息化等技术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矿山企业应重视信息化技术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日常管理入手,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促进信息的及时传递。财务部门通过应用专业的管理软件,加强对成本数据的核算与分析,可实现成本实时监控,为公司经营决策提高数据支持。

(三)加强成本关键环节的考核,矿山企业在制定经营考核时,不光对生产环节中成本费用的节超进行奖罚和激励,也不要忽视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重要环节对成本影响,要在企业内部划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考核主体和环节,对成本控制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抓住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和“牛鼻子”。

(四)成本会计人员应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首先是实践经验不足,尤其是对于刚刚到企业任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遇到比较复杂的工作或者记录流程就会导致问题发生频率变高。其次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对于大学毕业生或者实践经验工作的不丰富的会计工作者来说,很难讲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工作当中。在加上成本的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到位,有些公司的重视程度不够,都会导致成本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因此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在实践经验不足时,要虚心的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主动去掌握全面的会计工作知识,逐渐向管理工作转变,在掌握好基础的工作本领之后,再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真正的让成本核算成为成本管理工作。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虽然实践经验非常重要,但是还是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能有助于胜任日后的财务报表制作,财政的政策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容易就会更新,因此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升会计成本分析能力。五、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矿山成本和标准成本会计对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因此要从矿山企业自身和会计部门双方付出行动,加强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晶,辛克信.企业成本改革的方向——标准成本[J].学术交流,2014(6):101-102.

[2]柴定国.浅谈标准成本会计的推广应用[J].财会通讯,2015(2):4-5.

[3]王文彬.论成本计算的及时性问题[J].上海会计,2015(6):61-62.

[4]陈路信.浅谈一拖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J].工业会计,2011(4):7-8.

[5]毕晶.试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4):90-91.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6

1.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要探究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必须从根本问题出发,确定高职院校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并不要求其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学术功底,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水平、应用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希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开设劳动经济学的专业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经管类专业,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范式来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经济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2.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包括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理论、工资理论、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就业与失业、社会保障等内容。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劳动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数学功底,另外,它融合了经济、社会、管理、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以上这些学科特点对于基础薄弱、积极性不高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的授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枯燥抽象、实践指导性差,教学方法手段有待优化,考核方式单一,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兴趣缺乏,教师专业素养尚需提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造成了直接障碍。

1.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实践指导性差

劳动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一般特征:内容庞杂枯燥、概念抽象、数学模型、公式推导多等特点,如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式等内容。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多数是本科生教材的“精简版”而非“提炼版”,部分内容缺乏衔接和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缺乏与当今中国社会热点结合的鲜活案例,实践指导性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与“所用”的脱节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优化、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受到学科特征、教师自身能力和考核方式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相对滞后,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最终考核,填鸭式教学、单一式讲授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参与性差,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硬记忆知识点、突击式备考上,课堂效率低下。

3.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应用型人才导向性,对学生、教师的激励性不足

成绩考核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激励之一,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成绩考核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导向性的特点。就目前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期末考核的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大,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社会实践等环节占比小、甚至不计入考核;二是期末考试题中,记忆性题目居多,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题目陈旧、答案固定。校方对教师的考核过分看重学生成绩,忽视就业率提升、学生满意度等因素,导致教师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力。

4.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学习热情欠佳

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开设劳动经济学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管理学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通常理科思维欠缺、数学功底欠佳,也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因此普遍反映劳动经济学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热情。

5.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经济学教师多数是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博士,受到所接受教育的影响,他们通常学术功底扎实,教学态度严谨,但也存在着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经验、灵活性差,对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教学方法不当、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教师与学生双方平行无交流,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则

目的决定行动,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应始终秉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校方和教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动态、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技能需求保持高度的关注,以企业所需定学生所学。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象,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建构理论”,学习是学生是根据接受的信息自己主动架构知识体系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保证课改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学生本位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接受能力,做好前期学习需求调查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四、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与具体举措

1.教学内容通俗化、简明化、趣味化、本土化

要做到教学内容通俗简明,首先要选取符合高职院校需求的、合适的劳动经济学教材。高职院校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不能直接借用本科院校,也不能仅仅是其“删减版”或“精简版”,部分章节的数学模型推导、相对晦涩生僻的国外各流派经济理论与假说、与我国当今社会劳动市场发展相脱离的劳动经济学理论、陈旧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外案例、层次较深的拓展性知识等内容可作有选择性的、适当的删除;长篇大论式的解释性叙述应提炼主要信息,语言叙述上应避免过多使用专有名词,多用通俗化语言;对于与社会、学生个人关联较多的章节,如就业、工资、社会保障、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等章节可适当增加篇幅;在案例的选取上,应加入与社会实际、社会热点、企业劳资关系相关联的鲜活案例,如大学生与农民工等薪、毕业生频繁跳槽、公务员辞职潮等,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基于劳动经济学内容庞杂、抽象,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件展示中较多加入图片演示、视频讲解等内容,避免长篇理论叙述,以较形象趣味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展示人才市场图片、招聘会现场照片等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鼓励教师自创和使用本土化案例,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社会热点、企业案例的剖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比如介绍当地知名企业的员工工资计算方法来向学生讲述工资的生成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通俗化、简明化、趣味化、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删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破坏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否则会使学生陷入思路混乱、似懂非懂的状态;更不能只重视实践而忽视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作基础,就无法有效的指导实践。教师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写作思路、框架和体系,并做好学科背景介绍工作,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补充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另外,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小班、分组教学,避免学生听统一的“大课”。

2.多元化教学方法并用,注重教学实际效果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单纯讲述的方式早已不能够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要,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校园人文环境的日益开放,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教学等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劳动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枯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性较差,这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理论、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的选取要注重现实性和把握好难易程度;项目式教学作为新式的教学方法也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大力追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可以利用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开放式提问、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些方法的运用应注意实际效果,避免出现小组讨论成为个人发言、学生因回答错误造成的心理负担等情况。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补充,网络资源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答疑、向学生推荐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职来职往》《聚焦社保》等电视节目、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以及各高校、调查机构、媒体的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等。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一般拥有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校外资源,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讲课,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调研当地人才市场都不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劳动经济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

3.改革考核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成果的考察,更是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激励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才能从有效地指引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的改革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前进。期末考核应避免单纯理论记忆性考察、复杂计算、生僻难点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并加大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在期末考核中的权重比例。对于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也因顺势而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适当降低教学成绩所占的比重,加大对学生满意度、学生就业率等软指标的考核比重。

4.加强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调动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不断探索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教师绩效考察、职称评定中加入相应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考核指标;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劳动经济学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交流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先进经验。

五、结语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课题名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ZY15561

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为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依据,它对实践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对用人单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调查分析后,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编制的,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写实习实训课程的性质及实习实训的目的,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指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程的先行课与后续课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是说明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实践后,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主要以“能”、“会”、“应具有某某能力”的文字来描述。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计的具体的实习实训模块;教学要求是指在各实习实训项目的训练中,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主要是对实习实训各模块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和分配。

5.考核。考核主要是确定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应多元化,考核过程应贯穿实习实训全过程。

6.课程实施的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7.实例分析――《工种实训》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工种实训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步骤、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方面能将施工理论与施工现场紧密结合,为即将学习的土建预算、安装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各种生产工艺劳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目标: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它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了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精神,培养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施工方法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施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工艺技术方法。训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岗位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

(3)实习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本实训课程的学时共计60学时,具体时间安排见下表所示:

(5)成绩考核标准与评定方法:工种实训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以学生现场实际从事的各个工种操作的质量技术水平而定,同时参考劳动态度,遵守纪律,实训日记,实习报告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应单独记录成绩册。

(6)课程实施建议

1)实习组织:由专业教师负责工种实训环节的组织和现场教学;根据工种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2)指导教师必须熟悉工种实训课程标准,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实训中要按实训教学要求和进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每天实训结束后,应对当天的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并对次日的实训作好安排。

3)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实训日记。实训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工种实训报告,并组织学生搞好实训总结。

4)进入实训场地后,主要以带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条件允许时,可聘请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操作要领指导,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实训,进行具体训练。

参考文献

[1]崔兴艳,王雪,张宇.高职院校“岗位导向,能力递进”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8

关键词中职服装教学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微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

中等教育中传统的专业体系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技术水平,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有过硬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实践素质,发达国家中职教育起步早于中国,因此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职业资格框架,在劳动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想找到相应的工作或者从事相应的职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证书。因此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率就受到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的约束,这个框架不但约束中等职业学校,也约束了整个就业市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联系少、矛盾大,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研究人才培养问题时候只是较多地在教育领域里面讨论问题,不与社会接触,比较单一、片面,但是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样片面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了一些过剩的人才,而社会需求的人才又没有。因此为了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岗位职能和职责制订等级证书,完善约束劳动力市场,教育部门按照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证书提出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学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合格可得到证书,然后持有资格证书、学历等相关材料,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如此循环往复,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毕业生是否能够就业,与当前社会的需求成正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里,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的考核,大力推进技能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要求获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毕业前还应根据自己特长和岗位需要任选获取服装缝纫工3级或以上等级证、服装设计定制工等级证,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对口就业率。

4改变传统的静态教育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育模式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较长时间内基本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一年实行理论教学,在第二年学习的是一些书本上的,与市场需要完全脱节,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基础,最后一年则进行大量的、零散的实践环节教学。由于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教学,彼此之间脱节,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时间相隔较长,而且实训时间过短,学的知识面又大,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全面地转化为实践技能。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将通行的“分段式”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理实一体、阶梯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经过验证,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体系较为科学的一种结构模式: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贴近市场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大量实践环节课程融为一体进行学习,贯穿于五六学期的大量的实训实习内容

如校外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等教学内容,大型实践性环节从课程结构体系上始终把握能力培养的主线。

在每个学期的具体课程: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岗位群划分,将服装专业分为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划分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照必需够用原则确定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体的一体化教学训练。各个模块根据需求可以自由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自由的动态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服装企业专家与高校服装专业教授成立,定期进行探讨专业教学改革,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符合,减少了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为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培养素质技能一体化的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9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二.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四.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篇10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思政教育

1“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分析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相互关联的诸要素组成,即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全员是指主体要素的范围,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主体是指全体社会人员都具有育人的责任;而狭义的主体则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本研究所指的全员育人主要是从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所有人员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育人作用。全过程强调育人过程的时间属性,以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为时间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从空间维度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就是从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出发,力图构建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衔接和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格局。

2增强中职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完全普及,各类社会思想在中等职业学校聚焦,对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香港持续发生暴力违法事件背后呈现出的教育最大问题是通识教育中对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做的不够,特别中国历史方面的教育比较淡一些,所以造成国家意识薄弱。那么在这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是我们开展“三全”育人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开展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应该来说也越来越丰富,其主要目标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容易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挖掘出家国情怀教育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政治制度内容时,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更需要补充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相应历史知识的补充、分析,有理有据,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观点,这才能真正强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再比如讲到哲学与人生“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内容时,在着重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时,可以引导我们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梦想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的梦想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引导中职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讲到“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时,注意强调其重要意义,它是我们社会意识心态的本质体现,也就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我们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我们价值导向只能是一个,也就是意识形态一元化。在当代中国,作为价值导向的只能是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既要强化教育引导,更要强调实践养成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注重转化为同学们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思政教研组可以联合学校学生部门、团委在第二课堂中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建立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保护环境、关爱互助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社会热情,引领社会风气,把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撒进同学们的心田。同时结合重要节庆假日,通过举办庆祝建国周年庆、建党文艺汇演、网络祭奠英烈、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征文比赛以及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课程等活动,把核心价值观在各种活动中响亮地唱出来、写出来、说出来,成为校园文化最强音,在同学们心中形成强烈地情感共鸣。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才有生命力。要把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丰富立体,成为同学们乐于遵守的生活习惯。比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可以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贯彻到校纪校规中,告诉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重要性,了解纪律和法律的关系,明确违反纪律和法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对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除了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以外,还需要参加学生部门组织的“违纪培训班”进行教育,并告知家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建议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准则设法融入到校纪校规、班级公约中,引导同学们规范言行举止,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4培养中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对于职业教育者来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学校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价值的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比如思政教学中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播放“大国工匠”视频等在中职学生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意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我们设立了“劳动实践课堂”,实行了劳动实践周制度,即一个班级一周轮流,轮到的班级在这一周内下午停课进行专门劳动实践。在校内设定多个劳动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将值周班级同学分组实施,每组挑选一名主管负责包干劳动,学生既参加了劳动实践,又培养他们的责任、服从、团结协作意识。值周结束后,我们会在第二周的早督导大会上进行表彰劳动值周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热爱劳动的舆论和行为氛围,切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在认知、跟岗和顶岗专业教学实践期间,思政教师会同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实践,鼓励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促进自身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是顺应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保红.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2020(4).

[2]杨莹.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思想教育教学探究.青少年日记,2019(12).

[3]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