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47

传统教育学篇1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以课本、板书、教参、媒体等为教学手段的教学形式,主要方式是讲解、提问和答疑。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主要包含了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系统化信息技术设备的辅助与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模式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系统设施,展开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利用与管理、评价等,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案。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学中的信息资源、技术媒体,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更多的将声音、图像、文字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融合,引导学生获得多感官的体验,创新交流平台,实现动态化、形象化的教学,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学校的应用逐渐广泛,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并不是说要将传统教学模式摒弃,而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相互融合和补充的关系。

2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积累了长期而丰富的宝贵经验,以教材、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集合讲解和板书于一体,对学生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才能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语音室学习环境,有网络互动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融合到一起,使得学生通过视听等感觉通道获得知识信息。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建立网络沟通和交流,克服了时间、地点的教学限制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较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过程中,缺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现代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基于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和探究,共享信息资源、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架构。教师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辅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现代教育技术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和效果,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和提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应该成为教师装点教学门面的设备,应该真正的借助多媒体教学等设备,优化教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丰富

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应该明确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语音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够过分将精力放在注重教学形式之上,不断转变不同的声音、图像、动画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效果,这样做看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质上却转移了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在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学生视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实际情况,确定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合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时间,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工具的使用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为提升学生能力、强化教学质量服务。

4教师讲授与教学辅助的渗透

传统教学模式较多的是教师的口头讲授,将一个问题反复口头描述,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参与,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手段,将问题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共同运用,并且激励学生与教师互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互动探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如运用语言、动作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辅助教师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5结语

传统教育学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教学指导思想、课堂结构进行了论述,并且指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以及体育教学模式未来发现趋势。

关键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38-01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学班为主,上课时间、内容和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程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凸显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一)、经验话教学思想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使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陷入条框之中,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总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高校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已经接近成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老师的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四)、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价位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位,忽视非功利性价位,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模型化”,试图用1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任务、赶进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毫无乐趣可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在体育课程上,表现为课程结构同一化,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难以满足。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现代体育教学要引进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体育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二)、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的需要。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体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发展的趋势也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简单罗列俄教学模式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模式、有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发展,等等,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队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不断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建模”是为了“无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新理念指导下地体育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潜能、探索创造的空间。“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形式化得体育课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等;有一些体育课甚至出现了“走偏”的现象,背离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学篇3

西方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就建立了称为“学园”的教育机构,在此进行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西方人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它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能够用数学、逻辑和语言精确表达的“逻各斯”,按今天的话就是指一种规律、一种规则,那才是万物的根本。只要把握了这个“逻各斯”,把握了万物的规律,你就把握了万物,教育人们从这些抽象的理念、概念里探索万物的和谐秩序和规律,这种柏拉图式的信念,也就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柏拉图的这种智慧,传给了亚里士多德,传到亚历山大时期的科学,传到罗马时代的法律,一直传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公元五世纪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第一次大综合,把基督教由一个只是信仰的宗教,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宗教,讲究严格的理论推理。在经院中,教士们在证明信仰的过程中发现了真理,于是就有了最早的大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这些最古老的大学,有近一千年历史,还力图保持老样子,他们一直坚守的就是要寻找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赋予的规律、规则,一种抽象的道理,要寻找万物背后的“逻各斯”。这种机构和场所由柏拉图时代的“学园”延续下来,到中世纪就是经院,近现代就是大学,他们执著追求万物背后的规则,相信道理越争论越明白,把求知当作最高追求的人生态度。西方的思想者对于大学的内涵与精神价值的思考从未断绝。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称大学是一个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2]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和研究的机构。[3]虽然表述各不相同,尽管意大利、法国中世纪的的大学和德国洪堡时期的大学以及美国现代的大学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无例外地认为大学的灵魂是教育,是为了实现理想的人格养成,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的保存、传播和增进活动的场所。在中国,相当于大学的教育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汉代的太学、隋朝的国子监都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4]它的源头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的,其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大学教育系统更多地表现出与世俗权力的相关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理想目标是入仕参政,是“学得文与武,嫁与帝王家”,但“尊德性、道学问”同样是教育机构重要的使命和目标,在中国古代教授大学之道的书院中,师生相互切磋,探讨学问,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宗旨,将知识、意志、情感及相应各类学问与价值统一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指向人文教化的最高目的。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受西方大学理念和制度的影响,在承袭了西方大学的一些理念和体制之外,仍表现出突出的东方性格,一是传统文化使然,一是时代形势所宥。中国现代的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至当代以来,中国大学发展迅速,并在某些理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世界大学发展逐渐接轨,在保有自身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特征的同时,与世界上其他大学教育同样面临着对大学传统精神的坚守与反思等问题。回望中西方大学发展流变,尽管对大学的认知穿越了历史和地域,表述不尽相同,内含各有侧重,但通过对不同论说的深入体察,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场所,它以特有的精神传统凝视着现实和理想中的世界,人们以良知和理性为引导,在此从事高深学问的保存、传播和增进活动,知识、意志、情感充分勃发,不断地实现生命的省察、探寻和相互浸润,以致向于对自我与他者认识的的最高境地。回望历史,东西方的历史光景流转、朝代更迭,但为什么大学作为人类精神至善之境存续未止呢?那是因为尽管面对工具理性主义的全面包围,尽管深受政治论教育哲学的影响,大学依然了坚守了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传统;面对众多的科学巨人和政客文豪,人们为什么尤其对蔡元培、梅贻琦等一代教育先驱感怀不已呢?那是因为他们践行了大学的精神传统,成为擎起巨人的肩膀。大学是自由超越的,是远离尘世和功禄的,追求真理和至善之境的,是具有文化批判精神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人格养成。因而,人们将大学的精神传统概括为自由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精神自由和学术自由。

大学精神经过所在大学学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精髓和内核,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而现代大学教育尤其要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学人的自我定位等方面继承和突显大学的精神传统。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世界和文明等等,而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探求真理,不断求知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对知识和学问的继承传播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大学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继承传统科学和文化遗产,同时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争鸣,各种观念通过学术交流而相互影响,以追求真理作为永恒目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5]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一种素养,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作为师者的广大知识分子而言,基于大学精神传统的大学教育,需要知识分子能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事实上,大学精神传统的诸方面表现,都是围绕人的教育和人的精神而展开的。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精神传统的核心,其义在于其学人能以自由的方式探讨任何学术问题,不受政治的、经济的、教会的,以及学者内部学阀门派的限制,以求思想和精神在自由探究和交往中自然展现和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创造新思想、新文化的先决条件,但它并不只是针对学术发展而言的,其目的也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学术自由所表达的其实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献身于真理、追求真理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自由个性的精神状态。在西方的中世纪大学里,知识分子既是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知识的批判者。教师和学生结成“学者共同体”,共同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6]

在西方文艺复兴所致的大学世俗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活跃的身影,他们从事着翻译、考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西方所谓“黄金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他们将“孤寂”与“自由”确定为大学所坚守的首要准则。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诉求,“无根性”是其基本特性,他们疏离于各阶级之外。这种疏离使得知识分子可以超越狭隘的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局部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而达到普遍的公正的判断和真理。[7]从接受教育的学生角度来看,基于大学精神传统的大学教育应以全面人才教育为使命。育人的重点包括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政治远见、广博的知识,使学生怀有高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具有爱心和责任心。谈到对学生的教育,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一个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理性精神的独立自由的公民。大学教育的方式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大学的精神传统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的品行修养、自我对个性的砥砺和自我实践,提升自我的精神活动,关注自我的精神文化世界。从而实现重建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人性、开发人的精神资源,以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圆融统一与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学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大学对教育的理解尤其重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从大学教育指向的对象来看,接受其教育精神浸润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育者本身。

传统教育学篇4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4结语

传统教育学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小学体育;民族体育教学

相较于西方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来自历史文化沉淀,具有很好的文化以及娱乐价值。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立的是一种方便又经济的体育文化方式。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及趣味性,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又可以丰富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由此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从不同角度来感受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体育内涵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等客观环境下产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每一项传统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程度彰显地区的民族生活,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精神面貌。与此同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为人们传达出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这些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够让他们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地域特征明显,再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也使其受到了广泛的支持,成为小学体育活动中的重点,将其与小学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完善体育课堂[1]。

(二)民族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活动形式,这也使其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目前我国尚存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进行筛选之后,将部分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资源进行融合,能够帮助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丰富活动内容,促使教学资源体系得到完善,有效地弥补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

(三)民族体育形式较广泛,便于学生学习

部分学校目前存在着体育设施短缺和活动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引入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对于设施和场地的要求较少,所以与校区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弥补以上不足[2]。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的设施可以自己制作,具有实施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帮助学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也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民族体育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引入能够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并且在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能力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入,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体育资源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独特优势,也能更好地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运用,首先必须要具备完善、良好的体育意识,这也是保证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对于随后所进行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学生传达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受到正确体育意识的引领,促进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理念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民族体育理念主要是出现于民间,所以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能够将民族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深入挖掘和认真研究,做到真正了解每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这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将民族体育精神传承下去。例如,在开展实际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在课下为学生准备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并且针对这些活动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一个新的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适应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对集体舞进行适当的改造,并且将其与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将教学活动的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最后获取的教学效果是有意义的,并且也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改编成游戏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帮助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也会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二)构建完善民族体育教学体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同时要熟悉体育活动的规则和基本原则[4]。例如,开展打沙包的体育项目时,需要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的形式,其中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过多,同时也要确定好打沙包的游戏规则,那么就可以在打沙包的体育活动中进行同伴复活的机会。随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进行体育项目活动时可以挖掘、借鉴一些独特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例如,制定好相应的规则、使用场地以及器材,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来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从当前课堂管理角度着手,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能根据教学大纲来设置教学计划,再结合本土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能够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是确保整体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开展实际体育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活动中对民族体育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民族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一个较为多元的体育教学系统,帮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理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运动观念,对于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除此之外,因为在目前小学民族体育教学的发展还较为落后,课堂组织、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都不够成熟,这对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当前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对项目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其能够与教学形成更好的联系,掌握更多的授课技能和经验,促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能确保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器材进行灵活使用,不断创新方式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提升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小学阶段,学生都喜欢玩,但是又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丢手绢以及跳皮筋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特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校本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长选择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可行性的方案。在此之外,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活动,以练习游戏的方式,更好地辅助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5]。有效的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并且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徒手操”的教学时,通过进行创编的方式将彝族舞蹈导入学习之中,为了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故事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使得课堂更加活跃,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活动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下去,需要建立起一支完善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小学体育教师如果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会遇到困难,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出现负面作用,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所在。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不断加强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有效提升教师对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的认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技能[6]。因为当前的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在实际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意识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以及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互动和学习,能够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得到提升,这样也能在民族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例如,在踢毽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毽球的起源,并且还要示范一些踢毽球的常见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在对踢毽球动作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踢毽球的方法和技能,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更好适应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结束语

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活动中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可以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面对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选择有针对性以及适合当地小学校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真正地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活动内容之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家欣.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好家长,2018(34):1.

[2]朱慧云.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与措施[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1):182.

[3]黄文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9(1):1.

[4]沈佳波.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83-184.

[5]蔡海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172,174.

传统教育学篇6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民族传统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29-02

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学前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儿童智力发育、陶冶儿童音乐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来看,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却忽略了民族传统音乐,使得民族传统音乐有着逐渐被那些流行音乐取代。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积极地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加强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性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学前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开阔学龄儿童的视野,提升学龄儿童的音乐素养。学龄儿童通过音乐欣赏,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美,书法情况,熏陶学龄儿童的情感。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丰富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利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学龄儿童,可以培养学龄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学龄儿童的民族意识,开阔学龄儿童的音乐视野,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总之,民族传统音乐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是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一个载体。

二、民族魍骋衾执承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了民族的情感和气质,能够反映各民族的精神风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里,国门的打开使得西方文化开始冲击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使得民族传统音乐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给取代。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外文化的融涌入使得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极为必要。对于学龄儿童而言,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会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使得许多儿童开始淡忘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里,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具有紧迫性,需要从小引导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从小培养儿童的民族情感,从而让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的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不重视

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师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也仅仅是局限于教师比较熟知的一些音乐,针对民族传统音乐,完全是处于生搬硬套的状态,完全没有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从而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扬。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没有深入地区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对于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知识也是一笔带过,很难激起学龄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备落后

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学设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属于一门操作性的学科,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学设备还比较落后,没有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对于学龄儿童而言,由于缺乏实践操作,他们就难以感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不愿意去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三)专业的教师比较少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要想更好地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就要求教师熟悉民族传统音乐,要求教师专业能力过硬。但是就目前来看,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许多音乐教师大多是由其他教师来担任,当前的教师难以胜任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教学,根本没有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来教学,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四、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的策略

(一)提高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

现代社会里,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已成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龄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从小让学龄儿童解除民族传统音乐,可作更好地增强学龄儿童的民族意识。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要合理设置教材内容,要结合学龄儿童以及学前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民族传统音乐。

(二)加大教学投入

音乐器材的缺失是阻碍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相关民族音乐器材的缺失,儿童很难感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加大教学投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配备齐全的音乐器材,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民族音乐器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儿童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兴趣,促使儿童主动去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三)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过程中,专业的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更好地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为此,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应当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方面,要强化现阶段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对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对外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尤其是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统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另外,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了解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视野,从而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四)注重实践练习

长期以来,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一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儿童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的机会,进而使得儿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学前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是教授,同时也要与实践相结合。而要想传统民族传统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实践练习。如,在发声练习中,教师要将一些发声技巧告知儿童,然后让儿童进行发声练习,而教师在儿童发声过程中要认真地听,要找出儿童的不足,并加以纠正,进而不断提高儿童在不断练习中提高发声技巧和能力。

(五)授课形式的创新

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惯用的授课方式就是集体授课,所谓集体授课就是让所有的儿童在一个教室里来聆听教师讲课。这种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儿童的差异性。由于是所有的儿童在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许多儿童还产生应付的心态,想蒙混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就会影响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在学前教育中,儿童的差异性是制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前音乐教育实施民族传统音乐过程中,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那种集体授课的形式已经不适合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促进儿童整体水平的提高,传扬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注重授课形式的创新。在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采取分层授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进而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分层授课就是根据儿童的能力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前教育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年龄都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发声训练,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学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正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尤其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学现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很多的精华,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教育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重知识轻德育。小学教育在我国教学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也正是如此,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更是少之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缺少其他的认知和能力,这种学习现状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教育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通过德育智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避免学生出现素质滑坡的现象。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成为了阻碍小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成才的主要因素,应该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真正的重视起来,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与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沉淀和见证,而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一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笔者将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重点阐述。

(一)重视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其是随着人类的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可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就越多,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应该越高。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不能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开来,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孔子的“舍生取义”中就是很好的诠释。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小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在各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去,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免出现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可以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机制和量化考评中去,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二)突破教学禁锢,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很多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都记录了学习的重要性,古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都告诉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就要脚踏实地,踏实好学。同时在实际的学习中还要学会大胆挑战,敢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就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趣味性的,差异性的,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科学的、创新的眼光看待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小学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乐趣。例如:在小学英语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的设计,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又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另外,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或者生活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传统的讲授制相比效率和质量都要有所提升。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古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教学中,学生的稳定性不高,学习意志力不坚韧,更需要教师的指引。因此,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此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规范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第一,在教师招聘上严把质量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第二,在学校内部为教师组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让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第三,改善教师福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小学教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小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学篇8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同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0余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不变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循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国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国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国学担当着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之心的责任,担当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责任,国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担当着反对霸道强权,造福人类,天下太平的责任,担当着华夏民族自尊、自信、自爱的责任。人类世界正跨入素质经济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商品经济中,人的各种素质在磨练、诞生、演变、交流、转化,我们不能让国学在现代文明中丢失,在科技文化兴起中殆尽。要珍惜我们民族教育和文化,珍视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给国学以真正的定位,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文化的问题,更主要关系到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的问题。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愈来愈居于“退守”地位,人才需求的市场化、教育的应试模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学被束之高阁,其实国学正是工商化的社会文化缺乏的最重要那一部分,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文化精神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风俗、习惯、礼仪及思维形式,需要中国人在生活中实现中国文化,影响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

传统教育学篇9

尽管国家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场地器材、师资、经费等都得到了极大完善与提高,但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反而减少。以本校为例,调查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只占65%,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足5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经常出现逃课现象。从而出现课堂无精打采,课外生龙活虎的尴尬局面。从学校、从体育教学角度来说,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也缺乏新意,没有吸引力,这造就了既不参加体育活动,又无活动能力的“体育合格毕业生”。反思原因,主要是传统体育教法、模式制约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厌倦体育课。当前是追求“个性”的时代,特别是独生子女,这要求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个性”,而要从人格发展角度去分析。

随着教改的实施,广大体育教师应切实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上体育课。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也就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统一口令的“军事化”教学,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余地。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不到很好的培养。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去,充当一名“裁判员”或“运动员”的角色。想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就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外书籍,广收众所之长,弥补自声的欠缺,还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

多让学生观摩体育比赛中的“明星”们的动作,用“追星”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才愿意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是才会尽力去学习,去模仿。去训练。

二、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来自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个性因素多会制约表现方式。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可能感兴趣;而好静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就会较弱。在笔者任教的初三年级就有几个特别好动的学生,上体育课集体意识单薄,通过接触发现他们自尊心特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活动兴趣,培养他们为同学服务的意识。适应后,这些同学组织纪律性与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提高。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都较强,因此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多样化,多选择竞争性强、富有趣味的体育运动项目,运用不同教法并注重引导、转变,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着重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学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策略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