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2:22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1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2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思想理论上,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确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思想性强,涉及到的思想理论和法规内容较多,许多内容理论性强,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实践思想品德课程中,既要讲解指导思想,高深的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也要注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在人文性方面,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实践性方面,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各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时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既要把政治理论知识讲全面,讲清楚,讲透彻,也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各种事件和事实,把内容讲得丰富充实,生动直观,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思想品德教学

初中生具有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化,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迅速得到发展,能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具有一定的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较多地体现出服从倾向。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高,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初中年龄较小,社会经历匮乏,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情绪的易于波动,导致他们的态度较少定势,因此很容易接受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高深的政治理论通俗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各种活动密切联系,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图文并茂,语言讲解生动有趣,用鲜活独特的内容和风格,让初中学生领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3

一、劳动是每一个的必然归宿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刘天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报告[eB/oL].2008-12-22[2013-07-01].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4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5

【摘要】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使活动实践教学成为各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如何在活动教学中取得积极的成效成为广大教学者的一大挑战。活动实践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教学是指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只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笔者通过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活动实践;初中思想品德;政治知识;思想品德培养

新课程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安排应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科教材内容为活动的基础依据,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多方面实现学生优秀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亲身经历、整合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一活动实践教学方式的提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便纷纷各显神通尝试通过各种形式运用活动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谈谈课堂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创设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和工具,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活动教学,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分配,每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嘉宾更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和讨论。

笔者在教授苏人版《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章程中,为使学生更加清楚为什么我国要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活动课程设为如下:

1.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展现我国现在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各省各市对垃圾的处理情况(第一课时);

2.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对垃圾问题进行了解(可以身边的垃圾问题为案例),然后选定各组将要研究垃圾问题(第一课时);

3.围绕各自选定的垃圾问题展开假设,小组内研究出解决方案,写出垃圾处理计划书或者活出处理模式图(第二课时);

4.教师对各组的解决方案向全班展示并论证,让同学们互相评价各组的成果,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二课时)。

在这课实践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提出解决问题,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垃圾处理方案都较为可行,真真实实将所学政治知识用到实处,开阔了自己视野,提高了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

二、参加校园活动,增加活动多样化

活动内容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活动实践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外、校园内,既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校园现象。教师可适当选取学生感兴趣、关心的校园活动,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参与到校园活动中。

例如,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第六课《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教学时恰逢教师节,学校就这个节日开设了“为你最喜欢的老师创造心意卡”活动。笔者利用这个活动对这一课时设计活动如下:

1.师生关系调查活动。笔者在课前让本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校初中二年级全体同学进行师生关系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自行概括总结;

2.创作心意卡活动。一句祝福,一句感谢或者一点建议都能够成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天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给自己最喜爱的教师制造教师节心意卡;

3.学生采访教师活动。每位同学对自己较为中意的几位教师进行采访,最敬爱的教师近距离接触、沟通,并在采访后将亲手制作的心愿卡送给老师,尝试建立现实的和谐师生关系。

多样化有效的校园活动形式,促进了互信互爱、主动理解、积极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更实现了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社会服务,促使道德践行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的内容可以是很广泛的,包括爱心捐助、进行环保、法制等宣传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公益活动等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志愿者奉献他人和社会的精神,感悟人生价值,逐步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教师可结合思想品德教材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

在对九年级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教学完成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尊老敬老”,笔者利用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动手帮助老人家打扫卫生、陪老人家聊天、给老人家做饭、为老人家表演节目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深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人生所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努力发扬优秀文化的传统价值,要懂得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和社会,身体力行。服务社会的活动实践不仅直接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求,更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

综上所述,活动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在创设活动实践时需把活动内容和学生内心的道德需要、社会要求紧紧结合起来,展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实践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使活动实践课向着更完善、更科学、更实用、学生更乐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芳.提升政治课堂品位提高时政教学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2]卢有爱.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刍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6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必要性活动内容好处原则评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我们这里的学生相对于城市中心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能力要比他们好一些,但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我们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不让做饭,不让洗衣服,不让单独出门等等。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上只是课程表上有,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一科目,开与不开都是一样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差距太大了,学生从开始上小学,就背着沉重的书包,补习班排成排,无论是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分、分、分”。我国的“一棒定终身”的高考也让家长、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不重视综合实践能力。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些孩子上了高中、大学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的事情,不会洗衣服、不会洗袜子、洗澡不拿洗浴用品等,很多学生不自立,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军营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就得培养这样的人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赵桂琴;中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性

一、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深入贯彻新课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品课的训练设计要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活动。

例如《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教材“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

1.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要做到谦让?3.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要学会分享?4.怎样帮助他人?5.我要为社会做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6.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的方式有哪些?

学生合作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阅读本节内容,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应该怎样去回答。新课导入初步感悟: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具体教学措施有:

1.欣赏图片,并回答问题。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有什么感受?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品质呢?展示日照市万平口海滨生态公园浴场图片,有几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捡拾沙滩上的垃圾。这些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冒着酷暑,用实际行动,海滨浴场一片洁净,擦亮日照海滨“蓝天、碧海、金沙滩”这张名片。

2.学生讲故事。如孔融让梨、著名的“六尺巷”历史小故事和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谦让的小故事,使同学们深入了解谦让的作用和学会谦让的方式方法,从故事中学会谦让的品质。

3.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学生结合自己的分享经历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的东西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上的。

4.说一说生活中自己帮助别人的经历或接受别人的帮助、感受和帮助他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教育学生帮助他人的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的理由是什么?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突出思想品德课实践性。

6.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吗?了解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策略

1.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存量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实践的机会。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实践的时空,就应该注重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的实践。

2.要选择有助于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的课题,要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产生。因此,选择适合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是关键。思想品德教材中可选课题较多,如:《感受大自然之美》《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养成亲社会行为》等等。

3.拓宽开展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学生思想品德实践的机会。如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电脑书刊、公园等,一切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纪念馆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渠道。

4.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只“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如: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故事,格言等;制作勤俭节约倡议书,校报或者学校微信群等。

三、体验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改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有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神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

总之,初中生是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不成熟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领,充分利用当下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问题和甄别是非的能力,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教学改革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活动的内容,降低了原来教材中理论的难度,明确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科与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初中政治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增加学生活动量之外,教师应该进行改革呢?文章将对此加以探析。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调动初中学生上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时效性,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网络迅速发展,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面貌和心理素质也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学增加了难度。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成效却令人堪忧,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少;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兴致不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学习只为了考试;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加之一部分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往往采用如背诵课文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在讲道理时做到让学生明白易懂,最终就变成了教条式地教学。

二、对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探析

1、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初中政治课

《新课程》中规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是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全力贯彻执行这一新课改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寻找突破教学瓶颈的契机,不断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最终实现应有的教学成果。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2、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

在初中政治课本上,有从自尊自立到自强的定义和理解,如何辨别自尊与虚荣,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如何杜绝虚荣心等这些都是人生的指南手册。政治课教会我们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如何科学应对,告诉我们如何调节情绪,战胜挫折和困难,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这些看似纯理论的知识却是人生的黄金法则。做执法守法用法的人必须先学习法律,了解法律,清楚权利和义务,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方可在实践中做一个好公民。以青春期与父母的矛盾为例,政治课本上给了我们科学的解释: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期,渴望独立,渴望个性和关注,从而挑战父母的权威,树立自己的一面旗帜。而父母这方还把中学生当小孩,不断地唠叨、责怪,就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学习这章节知识的时候,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和父母闹别扭的学生都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关系恶化的原因,书中给了科学的解释,所以学生不得不怀疑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换位思考父母的立场,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在科学知识的武装感染下不断完善自己。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总结、思考和升华,因此,要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体现“政治要深深植根于生活实践”的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和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正确的培养与锻炼。

生活实践活动课这种教学形式是以学生日常的、各种各样的党团活动为载体的,学生在参与日常的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仅能够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情感。同时,还能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在所学的知识。

3、立足教材,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还是比较幼稚,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根深才能叶茂,务实才能出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想的相当重要。一堂课只有45分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初中生对于哲学方面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我在为学生讲述“物质”这一模糊的概念的时候,如果按照课本的讲法,学生肯定理解得不透彻,如果远离课本,夸夸其谈,学生也未必理解透彻,只有立足于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展开才行。我将“物质”这一概念分成一些层次,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牢牢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

4、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政治课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主张开展辩论会、小品、课本剧、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新教材也设置了不少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听报告、参观、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收集有关材料。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活动设计要适量。

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教师要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中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及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教育因素,努力把信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精心组织好教学,老师要改变教学中的角色,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郭美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2)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10

1.农村初中语文学科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要扎扎实实的抓好两基的训练,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初中语文学科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它在学生漫长的求知路上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在农村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但是,因为地理条件、人文条件、教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所限制,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的滞后性也更明显,跟不上时展的脚步,跟不上农村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新的要求。因此,农村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就要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应用,大力开展有语文特色的课内课外活动,结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的视野,有效地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开放式课外活动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世界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无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变了味,语文考试变了味。教死书,读死书,考死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哪还有活力?培养的,倒还不如说“灌养”的高分低能儿,怎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时代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语文教学的创新,我们教育者就必须要转变和更新我们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是理科的事情,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只有这些学科才能通过实验的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认为语文学科则很难着手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语文学科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亲自体验实践中逐步的形成。农村初中的孩子不象城市里的孩子见多识广,说话处事大大方方。因此,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给自己的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来锻炼他们,促使他们语文能力的形成。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现代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和体现;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是一条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2.农村初中语文学科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中开展课外活动,要立足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立足于为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立足于为上一级学校和祖国的建设人才输送新鲜的血液。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的毕业生,仍有很大部分的学生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学校学习生活,将走进社会成为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语文学科要发挥自己作用,就要切实抓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抓好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环节。

2.1我们作为教育者本身的思想要认识到位。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语文教师,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些内容不是考试的范围,用不着花时间花精力组织学生去完成。他们仍然停留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育的旧观念上。当然,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领导在思想上也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也不能一味的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公平、公正地对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教研教改”,其实是让语文教育教学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不能再把原本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上得支离破碎,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受罪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参与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拿到新书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书中安排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很自觉地相互讨论,热情极高。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某些教学行为的影响,压制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要想把语文课外活动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我们作为老师的必须要从思想上有着高度的认识,这是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的首要条件。

2.2要给课外实践活动明确的定位,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教学环节,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如果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架飞机的双翼,那么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就是促其腾飞的燃料和助推剂。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活动的设置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的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每布置组织一次课外活动,老师对参加活动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心中有数;二是活动的内容要密切联系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三是活动的设置要循序渐进、难易适中,分阶段逐步实施;如初中阶段可分为初一、初二和初三等三个阶段,其中的每个阶段又可以按计划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初一阶段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为主;初二阶段可以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初三阶段则可以以综合活动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语文活动的开展要注意趣味性和竞技性相结合;活动有趣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活动有竞争,才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感。五是要健全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机制;对积极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主。

2.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联系学习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在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中可以开展以下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2.3.1积累类活动。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农村孩子由于知识面比较狭窄,更应该注重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这类活动应该从初一开始开展,养成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良好习惯。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制作知识卡片,分类积累,定时交流。这些知识可以包罗万象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上的知识;可以分阶段的组织古诗文、名人名言的识记背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歇后语对抗赛,妙联妙句交流会等有趣的活动来促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

2.3.2听说类活动。听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交际的具体体现。听说能力的训练也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轮流在上课前到讲台上做三分钟的说话。说话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件自己经历的趣事,一段精彩的文字,一条重大的新闻等。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当众说话表达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学生第一次忸忸怩怩手足无措,轮了几次之后,大家互相学习说话大方了口齿清楚了,自信心强了,表达能力自然也提高了。除此以外,还可以举行专题的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生活小品表演以及地方戏表演等等。这些活动学生从准备到表演到得到认可的过程,也正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锻炼培养自己能力的过程。

2.3.3读写类活动。能读会写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实践表明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校园文学社活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给学生一块亲近文学、体验文学、创作文学的阵地,通过“读―写―编”的动手实践过程,一定会打造出一片学习语文的绚烂天地。特别是在学生自己编写校园文学刊物时,以广阔的农村生活为依托,写农村、话农事,关注自己身边的变化,描绘故园宏伟的蓝图,更能使学生把学和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开拓了眼界,领悟到了学习语文的真谛――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