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6:35

物流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物流装载安防器械、市场分析、竞争格局

物流装载安防器械是指有助于物品安全地从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的器械,其作用是在运输过程中对货物进行固定、吊装、支撑、牵引,主要产品包括柔性捆绑器、钢性捆绑器、绞紧器、固定器、柔性吊具、钢性吊具、拖车滚轮、滑轮、其他器械与配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业、港口、码头、矿山、大中型工业企业等领域。

全球市场概况

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全球物流业总产值从9433亿美元增长到261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预计2008年全球物流总量将达到30000亿美元以上。作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物流装载安防器械行业的发展速度与物流产业同比增长。《世界物流捆绑吊装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7年,全世界的物流装载安防器械市场容量从13.15亿美元增长到26.3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2.3%,预计2008年将达到30亿美元以上(参见图1)。

行业竞争格局

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世界物流装载安防器械的产销已基本形成稳定的格局(参见表1)。

目前,全球物流装载安防器械生产主要在美国、欧洲、日、韩、中国大陆及台湾,按区域划分,在2006年世界物流装载安防器械行业总产值中,亚洲为11.175亿美元,其中,中国为7.45亿美元;欧洲为3.34亿美元;北美洲为5.7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为1.07亿美元。2007年,中国物流装载安防器械行业的总产值达到8.28亿美元,已超过北美和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物流装载安防器械生产国。

从销售区域看,2006年世界物流装载安防器械的总销售额中,亚洲4.6亿美元,其中,中国物流装载安防器械行业国内总销量为2.6亿美元;欧洲为6.05亿美元;北美洲7.597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3.038亿美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物流装载安防机械贸易主要还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韩等成熟市场,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预示着全球物流装载安防器械产业竞争和贸易日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市场需求分析

近年来,物流捆绑器械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市场监测中心网的专项调研报告统计数据以及尚阳管理咨询公司对数据定量推算,2007年中国捆绑器产品的销售额为4.38亿元,吊装带产品的销售额为14.7亿元,起重链条销售额为2.3亿元,绞紧器销售额为6438万元,其他产品销售额为4.05亿元。2004~2007年,捆绑器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28%,吊装带市场销售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0%,高于我国GDp的增幅。

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未来5年内,我国将出台物流装运安防器械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物流装载安防器械产品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市场容量将呈爆炸式增长。根据中国未来GDp增长速度,物流装载安防器械上、下游产业发展预期,并结合物流装载安防器械产品的应用领域,可以推算出,2012年中国物流装载安防器械的市场容量将达到92.79亿元以上。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北美市场

2006年,美国捆绑器销售额约为1.22亿美元。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按照捆绑器的年均增长率为16%计算,预计到2012年美国捆绑器的市场需求量将为2.97亿美元。根据商务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合作伙伴相关网站(省略)数据显示,2007年北美市场吊装带进口6127335套,每套吊装带价格按照10美元计算,预测未来3~5年北美市场吊装带的年均增长率为10%,2012年北美市场需求量将为9850万美元,起重链条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46亿美元,其他产品的需求量为2.182亿美元。

欧洲市场

2006年,欧洲物流业总产值约为10000亿欧元(合12000亿美元),是美国的70%。欧洲物流业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同时参照美国捆绑器市场份额占物流行业产值的比例为0.007%进行计算,2006年欧洲捆绑器市场消费量为0.84亿美元。预测到2012年欧洲的捆绑器市场需求量将为2.5亿美元,吊装带进口需求总量约为6895万美元,起重链条需求量将达到1.23亿美元,其他产品的需求量为1.631亿美元。

新兴市场

物流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季节变化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peoplemoreandmoreeagertoreturntonature,closetonature,givingtherapiddevelopmentofcitysquare.Saidisnosquaredesignpattern,shouldbebasedonthegreenplantlandscaping,reducetherigidpavement,makingfulluseoftheaffinityforgreenplantsinthegardensketchdesignanddecoration,inordertoformabigtreeshadestrong,warmandharmoniousatmosphereandgoodecologicalbenefits.inthispaper,inthecitysquarelandscapeplantingdesignprinciplesanddesignideasofinnovationare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s:citysquare;Landscapegreening;plants;Configuration;Seasonalvaria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广场概述

(一)城市广场的分类

城市广场的涵义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而“广场”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广场,称为agora,这个词是“集中”的意思,既表示人群的集中,也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后来这词也被用来表示广场。

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进程与进展,人类经历了原始的聚居部落、聚居居民点和城市的产生,现在,人类进入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因此现代城市广场可以定义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

广场、公园绿地、道路网络共同构成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广场对于城市有极其重要职能,提供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场所,且通常位于城市重要节点之上,设计广场将对城市景观风貌与城市生活品质有重大影响。城市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它在城市中的位置与环境、相关主体建筑与主体标志物以及其功能等的性质。从广场性质上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市民广场

主要是提供广大市民集会、交流与公众信息场所,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区,且其地理位置通常为城市公共建筑的集中地段,周围通常围绕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文化体育建筑(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及公共服务性建筑(银行、商场、邮电大楼等),因此人流大,应相当全面考虑周围交通设施与路线规划,与城市其它地区的交通通畅,并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规划空间,组织人流动线与视线关系。

2、纪念广场

一般是举行国家或城市重要庆典活动与纪念仪式场所,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有的纪念性广场甚至可成为国家或当地城市的精神象征,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等。

3、交通广场

通常位于交通节点,主要功能以疏散、组织并引导交通流量,作为交通转换地为主,常见的交通广场如车站广场,通常充分利用人车分流术,合理组织人流、物流与车流,最佳保障旅客安全与便利,且在规划上得要配置相对数量的停车场,与座椅、餐饮、书报零售点与银行取款服务等,人性化便捷旅客出行时的生活便利。

4、商业广场

主要位于城市商业区节点,功能为休闲娱乐、购物、商业贸易活动往来集散广场。

当前城市广场景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

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城市广场景观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对生态环境有其特定的要求。城市广场的牛态环境较复杂,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按照局部生境条件的差异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水体边沿若为自然驳岸,须选用耐水湿的植物,如垂柳、枫杨、水杉、落羽杉等。在土壤干旱贫将处要选用黑松、柏、构树、栓皮砾、小菜、枫香、胡枝子、石棉、火棘、牡荆、合炊、葛藤、紫藤、夹桅竹桃、桅子花、木荚蓉等耐旱植物。

(二)实用性

充分利用植物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提高绿化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绿量。消除热岛效应。利用植物的柔和姿态组合出植物群落景观,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生产与观赏相结合,能够提高植物景观的综合实用功能。

(三)艺术性

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要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

变化与统一

进行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以表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做到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列植或林植圆柏和毛白杨,由于这两种树的树形都是圆锥形,具有统一感,而色彩与质地的不同又形成了变化感。

对比与调和

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和的差异程度较小,是视觉近似要素构成的。广场植物景观设汁要注意景观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如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利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因此,在植物景规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植物景观设计中求得重心稳定的两种形式。对称式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纪念性广场或市政广场中。如入口两旁配植对称的桂花;楼前配植等距离、左右对称的南洋杉和龙爪槐等;陵墓前、主路两侧配植对称的松或柏等。均衡式常用于休闲娱乐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若路右侧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在左侧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节奏与韵律

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如同乐谱,随着音阶的渐变和音节的反复可以使音乐产生韵律美。植物景观设计的韵律则靠形的重复与渐变,植物的大小、高低、动静、色彩等形成有节奏与韵律的景观。

四、城市广场景观绿化设计的创新思路

(一)绿化植物的选择

1、选用种植本地或经过良好培育的植物

本地植物已经适应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季节性干早、虫害间题以及当地的土壤土质。景观设计采用本地乔木、攀藤、灌木以及多年生植物不仅有助于保持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助于维持区域景观特征。

最低限度的使用维护费用

高昂的草皮与其他种类的植物相比,大多数的草皮需要投入更多的水、养护、药剂。而本地耐早草皮、灌木丛、地铺植物以及多年生植物可以替代非本地草皮。

最低限度地采用一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通常比多年生植物需要更多的灌溉,而且因季节种植而需要投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多年生植物可以设计成多种类有机的组合,以确保开花周期交错,从而满足人们对色彩的季节需求。

(二)突出广场的主题,植物配置层次分明

广场通常具有主题思想,进行植物配景设计时,应结合广场的主题,主要突出某一树种的栽植,其他树种进行陪衬。同时要注重植物栽植的自然性,尽量避免人工制作形态的显现。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三)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色彩和季相的变化

植物生态美首先要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因此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植物配置时要掌握每种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如落叶、常绿之分,慢生、速生之分,喜阳、耐阴之分,喜酸性与耐碱之分,耐水湿、喜干旱等等一系列。水池应种湿生植物,如:落羽杉、垂柳、池杉、枫杨等,墙阴处应植女贞、竹等耐寒植物,背阴且能略受阳光之地栽杜英、山茶等。杜鹃要求一定的遮荫环境,一般在大乔木下的杜鹃开花、生长都较好。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3季,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而在其他季节要有其他树种的开花托景。如在碧桃专类园种常绿与落叶的比为1:3,乔木与花灌木的比为1:1。早春,碧桃开花时以常绿树为背景,弥补了景区花量大、常绿量不足的缺点,而在其他季节,花灌木相继开花,延长了花期存在的时间,丰富了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四)城市广场缘化种植设计形式

城市广场绿地种植主要有四种基本形式:排列式种植、集团式种植、自然式种植、花坛式种植。

1、排列式种植

排列式种植属于整排布置形式,一般用于长条地带,作为隔离、遮挡或作背景之用。

2、集团式种植

集团式种植也是一种整排布置形式,主要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用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的排列在一定地块上。

3、自然式种植

自然式种植是指花木种植不受统一的株行距限制,而是模仿自然界花木生长的无序性布置,形成树丛或群落,可以巧妙地解决植株与地下管线的矛盾。

4、花坛式种植

花坛式种植用植株来组成各种图案,最适合于广场的种植形式,容易达到较好的广场效果,但通常不要超过广场面积的l/3,华丽的广场可用植株组成各种小型图案,简朴的广场植株图案需用大型的。

结语

综上,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于强调科学原则、实用原则、艺术原则与文化原则的结合,根据标的的环境条件选择植物,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需求,体现植物景观的科学性。同时应注重城市广场的特色景观塑造,既要使植物培植与广场总体布局、景观立意相协调一致,又要挖掘广场文化内涵,使绿化景观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孟瑾,陈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物流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广场景观;环境设计;植物种植;灯光照明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现代的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活动来平衡身心,保持健康的体魄。对此,梧州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适时提出了实施“三百项目”和“三年一大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于是,一个融娱乐、休闲、赏景于一体的,以健身、康体、大众参与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由此产生,并在方案招标中获得选用。

一、现状分析

设计中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包括市政府办公大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现在的江滨大酒楼)周围地块,占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座落在梧州市的行政、文化中心位置;三大建筑物坐落其中,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各具特点。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政府广场,喷泉、雕塑、绿化相互衬托,融为一体,景观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政府大楼前广场虽然景观很好,但面积较小,入口太窄,铺装地不足,对广场的开放、外延不够,缺乏大气的景观效果。(2)三大建筑物的每个广场主题内容不够明确,缺少文化内涵。(3)三个广场之间各有一条街道相隔,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缺乏相互间的有机联系。(4)三个广场在原设计时,只考虑灯光照明,夜景效果则欠考虑。

二、设计构思

基于该环境特点和特定的功能要求,结合梧州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宝巾市花为艺术特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相互交流,将广场建成一个高起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娱乐休闲赏景相结合的、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的行政、文化中心场所,充分展示梧州城市的新形象,因此,在设计构思时重点考虑如下几点:(1)重点突出政府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充分展示行政中心的形象。(2)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雕塑、园林小品的表现形式,赋予文化内涵,突出时代气息。(3)加强三大建筑物前广场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营造一个大气整体的环境空间景观。(4)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特别是突出亚热带棕榈科植物和市花宝巾以及开花乔木,既突出景观效果,又注重生态效益。(5)加强灯光夜景的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梧州市政府广场景观工程,既是政府办公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的前庭广场,又是奥奇丽路延线上的一块公共绿地,也是市政广场功能互补的活动场所。因此,在总体布局上,着重考虑政府广场前的植物景观和提高灯光夜景效果,以圆形、椭圆形、扇形和自然流线形进行构图,通过对交通流线上的组织分析,利用铺装、绿化、灯光、水景和园林小品这些景观元素,把三大建筑物前的景观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互为对景,组成各具特色的、简洁大方的、色彩明快的景观空间。整个布局大致分为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三个景观空间和一条奥奇丽路街景。

(1)政府广场(喷泉广场):在保留原有喷泉、雕塑和绿化的基础上,着重充实提高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重新铺植草皮,多植大树,特别是棕榈科乔木(如大王椰子、国王椰、短穗鱼尾葵等),再配植一些常绿开花灌木和色块植物(如宝巾花、红继木、黄金叶、黄榕、大叶红草、福建茶等),组成一个具有平面疏密变化、立面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的群落景观。以简洁明快的植物景观效果来衬托政府行政中心的形象;以增加广场铺装、不同标高平台和卵石小径来加强政府广场与文化中心广场、市政广场的过渡与衔接,运用古榕、丛状短穗鱼尾葵、小叶榄仁、桂花和花灌木以及色块植物等植物景观来协调广场之间景观的联系。

(2)文化中心广场(宝巾花广场):以广场砖拼合图案的铺装为主,在文化中心建筑前的广场中心以一组用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的宝巾花图案(因工期紧未做)和周围广植宝巾花(梧州市花)以及特定设计的宝巾花灯来点出广场的主题,烘托出梧州市花宝巾花的文化氛围和植物特色。在文化中心建筑南面布置了一片以阵列式种植垂榕的方式形成绿荫停车场,在与奥奇丽路交接的广场东侧,开辟一块带状的绿荫休闲生态停车场,以种植2~3行高大粗壮、树形健美的油棕(后改为小叶榕古榕)作为阵列式种植组成群植效果,停车场地作镶草生态铺装,以这种大气的带状植物景观作为政府广场与新迎宾馆广场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

(3)新迎宾馆广场(叠水广场)。在新迎宾馆入口以北的广场中心,以玻璃钢制作的三层叠水钵(高8.8米)结合环形八个涌泉景观的椭圆形水池,既作为新迎宾馆广场的主体景观,也作为宝巾花广场的视觉中心。远观近赏,主景壮观美丽。新迎宾馆人口两侧以高大粗壮、树姿优美的大王椰子来衬托宾馆建筑,简洁大方。在宾馆之西、文化中心之南的通往市政广场道路,选用华盛顿椰子流线型列植于道路两旁,整齐美观,富于动感。整个广场以大王椰子、华盛顿椰子来突出棕榈科植物的景观特色,装点新迎宾馆的亚热带风情。

(4)奥奇丽路街景:整条路为南北向,全长750m,路宽14m。设计时以柱状垂榕和“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一道白天景观优美、夜景五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而且柱状垂榕在道路平面衬托下,竖向景观明显、突出。

四、绿化设计

整个绿化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种植,通过植物高矮、疏密、色彩的合理搭配,以简洁大方明快的植物配置来突出植物的空间和色块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

(2)以棕榈科植物为主,常绿开花乔木相结合,突出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如大量采用一些大王椰子、油棕、国王椰、华盛顿椰子、短穗鱼尾葵、散尾葵、美丽针葵和古榕、木棉、小叶榄仁、垂榕、桂花、大叶紫薇等高大粗壮,树形优美,枝叶茂盛,花大色美的南方特色树种,充满亚热带风情。

(3)大量种植宝巾品种,突出梧州市花特色。如在宝巾花广场周围广植各个品种(大红、水红、紫、黄、白、花叶等)的宝巾花,以突出宝巾花梧州市花的城市象征物,以尊重市民热爱乡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4)运用彩叶植物的特点。为了突出色块种植的景观效果,如政府广场大面积运用了福建茶、黄榕、大叶红草的绿、黄、红色搭配种植,对比强烈、色彩艳丽、富有动感,充分展现流线型色块的景观效果,用彩叶草等点缀八个花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双面红继木球点缀于绿树丛中,达到丰富植物景观效果的目的。

五、灯光设计

针对三栋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及周边环境,在夜景照明总体设计中,通过建筑立面照明、硬质景观照明、绿地照明、水景照明和道路照明等夜景照明手法,进一步提升广场、建筑、园林和水景及道路相关景观夜景的景观效果,让夜晚的政府广场庄严雄伟,文化广场光彩飞扬,新迎宾馆金碧辉煌,奥奇丽路星光灿烂。

(1)政府大楼庄严雄伟,其灯光设计以黄光来勾勒大楼的主线条,以投光灯、泛光灯来照射大楼的外表面,玻璃幕墙采用蓝色内透光,充分体现建筑结构和材质的美感。文化中心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灯光设计以内透光表现主体建筑,通过黄、白两色投光协调主体建筑。新迎宾馆夜景的灯光设计以黄光为主色调,适当的蓝光构图,形成着实的灯光配景。

(2)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及周边绿地的夜景以市花宝巾花庭院灯为主要景观照明,以草坪灯、投光灯为辅助照明,通过宝巾花灯和一组用花岗岩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成宝巾花图案的地埋灯(因工期紧未做),将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有机地过渡和结合成一体,并提升文化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充分突出宝巾市花的主题。在政府广场雕塑水池两侧的绿地内各点缀了三株椰树灯增加夜间绿地的景观效果。奥奇丽路则以“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带状的夜景景观效果。

(3)新迎宾馆广场中心水池的主体景观(三层叠水钵和八个环形涌泉)采用防水的彩色水底投光灯,让夜景的叠水涌泉水光交融,流光溢彩。六、铺地设计为了统一广场硬质景观效果,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的铺地选用与政府广场一样的广场砖材料,以白砖为主铺成大方块(3.5m×3.5m),以红、蓝砖作色带(宽1.2m)将白砖拼合成纵横整齐的方格图案,图案整齐美观,纵深透视感强。以统一的铺装材料将三个广场空间景观融为一体,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整体效果很好。

七、给排水设计

(1)给水:政府广场的绿化淋水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装置淋水,其余绿化淋水采用设置龙头接管淋水。(2)排水:广场排水一律采用暗渠集中排水。

八、结语

物流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生态服务;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99-02

在人类创造和维持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过程中,自然环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条件。同时,提供了种类多样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即生态服务。这些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是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1]。

在城市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不但有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养殖航运等经济功能,还提供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塑造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城市滨河景观环境反映了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形态,城市滨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较高。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是城市湿地与文化、美学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融合。能让城市滨河地带融入城市生活,能让城市居民重新感知、体验和关心滨河湿地的自然过程和设计过程[2]。

要达到城市滨河景观恢复滨河生态系统,并有效发挥其生态服务功效,我们可以通过生态恢复和生态设计的途径来完成。

生态恢复是指重建受损生态系统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处理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概念:修复(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复(Recovery)。通常用于受到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滨河景观;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的、尽量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环境最少干预的设计,对于生态状态良好、未受到人为破坏的滨河景观,这是生态设计师明智的选择。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滨河景观中,以景观设计方式来恢复和营造城市滨河生态服务环境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被破坏和损毁的滨河湿地生态。再现扰前的实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被损毁滨河湿地生态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生态恢复利用的技术方式,可分为物理工程方法、化学改善方法和生境营造方法。

一、物理工程方法

物理工程方法是以物理方式改造和利用场地内的材料和资源,是使城市滨河景观恢复提供生态服务的开端。

1、保留和再利用

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若场地原有的景观条件可利用程度高,则接下来的滨河景观建设可以将其整体保留,承袭场地内改造前的景观,包括所有地面、构筑物、设备设施、道路网络和功能分区,仅仅对景观中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部分进行生态恢复;若场地内原景观条件不如人意,则可采取在景观设计中保留原有的景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方法,将其成为滨河景观中的景观标志。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中心南普拉特河绿化带曾经是城市的毒瘤和垃圾堆积场。在一系列改善工程中,垃圾填埋场用来展示景观的历史,重工业遗留下来的结构和材料也融入到滨河景观中,创造了一连串精彩的空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2、场地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在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要,也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对能源的索取。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当代景观中生态设计手法的重要体现[4]。在城市滨河景观中,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作为景观用水补充、提供绿地浇灌、道路清洗的方案可行度高。适用于城市滨河景观带的雨水净化的途径有:湿地植物吸收过滤、土壤过滤、渗透设施过滤等等。

在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的设计中,雨水流经梯田到达湿地,土壤和植物发挥了雨水过滤的作用。在建筑材料再利用方面,公园将场地遗留的码头改造成观景平台,场地拆除后遗留的砖块被作为广场的铺装。

二、化学改善方法

化学改善方法和物理工程法相结合,能将滨河土壤改良得更适合植物生长。其次,化学改善法能场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增加新栽种植物的存活率和、快植物生根并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目前的化学改善方法包括土壤酸化、土壤碱化、去除土壤盐分、去处土壤有毒成分、添加土壤的营养物质等等。

在南普拉特河绿化带设计中,处理污染的土地是整个设计的关键所在。清除污染严重的土壤表层,通过生物和化学物质的作用逐渐解除深层的土壤污染。

三、生境营造方法

生境重新营造是目前景观方面生态服务基础建设利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物理工程恢复方法处理过城市滨河景观基地之后,重新营造出湿地生境,恢复土壤的肥力的生物的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植被层,恢复基地生态系统平衡。

1、植物应用

城市滨河景观带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一方面能吸收和转化空气和水流中的有害物质,一方面能在降雨期涵养水源,能在干旱时像海绵一样向河道释放水,保持河道水位。恢复城市滨河景观带的植物群落是城市滨河景观带有效提供滨河生态服务的基础手段。

在植物应用方面,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1)保留场地内已有的植被,特别是场地内原生的、土生土长的当地植被。同时,也保留已经适应了受污染土壤,在这些土壤上形成的新的植物类别。

(2)新栽和补栽植物,根据城市滨河基地的具体状况处理。在场地栽种本土树种和乡土植被,恢复滨河基地的植物生态景观;在受污染的土壤之上,栽种适应于污染土壤、能够改善土壤环境的植被,形成新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经历了由水源河道改造成排水暗河,再复原成城市河流的历史,在清溪川景观复原工程中,清溪川上覆盖的道路、高架桥等结构被拆除,滨河堤岸上了铺设腐肥,并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土壤恢复,大大改善了处于危机中的滨河生态系统。堤岸补种了大量滨水植物,以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吸收和转化空气和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并起到了为水岸固定沙土的作用,同时点缀风景。

2、水体改善

对水体状况的改善是形成优美滨河景观效果的关键方面,同时,也是滨河景观能够为人类提供滨河系统生态服务的重要基础。

改善水体水质:在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之中,一般以污水过滤、净化、除富营养物、加氧等方式改善河流水质,使河流重新获得生气和活力。以上海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中的内河为例,湿地景观建设了滤网、砾石以去除江水中的漂浮物,以水池沉淀泥沙,通过各种湿地植物的生物净化过程吸收富余营养、净化河水中的重金属和病原体,在水体中增设曝气增氧设施,提高水体含氧量,保持水体质量[5]。

3、场地现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得以维持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维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场地在日后能高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滨河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地带,边缘效应明显,环境异质性高,生境复杂多样。湿地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度的生态梯度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高[6]。其生境特点能够适应水生、湿生和陆域生物的生存,有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群落物种演替系列[7],还有多种微生物、动物及其群落构成复杂的生态物种结构。保留当地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的查尔斯顿滨水基地(theCharlestonwaterfrontsite)充斥着过去的工业建筑和停车场。查尔斯顿滨水公园项目利用存余的自然基底,将这块棕色地带重建为自然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绿地景观,减少地表径流,改善了水质。

四、结语:

当前,我国城市滨河景观的建设尚在初级阶段,由于城市滨河生态系统具有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的特性,根据基地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往往是设计项目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在营造出优美的城市滨河景观的同时,使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运营过程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效。

参考文献:

[1]戴星翼俞厚未董梅.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8-109

[3]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高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5(04)

[5]俞孔坚土人设计.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物流市场前景篇5

关键字: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场地性;马家沟

1、马家沟概况

马家沟是流经哈尔滨市中的一条内河:最早为季节性河流:在城市改造前一直是哈尔滨的排污泻洪的通道。1996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马家沟做出了系统的规划。马家沟的功能将会发生转变:景观作用将成为河道改造后的主要功能:同时兼备泄洪作用。根据马家沟流经市区的位置和两岸的自然与建设情况:将河段划分成三大景区;

森林植物景观区,从工农水库至和兴桥,为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主要为农田和省森林植物园,规划中提出应创造独特的森林景观;

城市中心台园区:从和兴桥至大有坊桥,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原有的动物园、儿童公园的基础上规划出若干个小型公园,目的是在城市居住区提供休闲的场所;

观光游览区,从大有坊桥至松花江,属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为农田和河滩,自然景观较好。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

2、场地性分析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1]。场地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就来自于活动在其中的自然和人文:同时也成就这些自然与人文的活动。

示范段位于任家桥—和兴桥:全长1.2km:河道控制范围1.2km:设计宽度为从河道中心向两边推算50m。www.133229.Com设计范围内的基地状况处于荒芜状态:除河道的硬质景观以外:两岸均没有进行人工的设计和改造。

区域内的三条主要干道哈平路、和兴路及文昌街均穿过马家沟河:两岸濒临植物园、花圃、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实验林场、文新小区、林总医院等单位。

通过对马家沟沿岸场地性的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三条线)。

2.1风景线

马家沟流经市区是从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开始流经动力区、南岗区、太平区后流入松花江的。森林植物园是反映黑龙江森林自然风光、东北植物森林景观的一个缩影。马家沟始于森林植物园流入市中心区:正是人与自然交汇的一个良好开端。

2.2经济线

通过对马家沟河道的整治规划:使其滨水区成为城市新的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突出的是沿岸的居住区房价提高:示范段内的科大小区、文新小区等已建成小区:其滨河区的绿地游园比较完善:良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去居住的重要条件。

2.3知识线

示范段内马家沟沿岸分布着的数所高校:承载着城市的知识文脉。一过任家桥:两岸隔岸相望的便是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这条线是重要的场所特征。21世纪的大学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重要的社会地位:知识社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将不再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做学问的场所:再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的“推动器”。这种城市知识功能新空间的出现: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尊重人性化的场所[2]:它是以高技术人才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的形式出现的: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色:而沿岸的各高校正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

3、规划设计原则

①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宏观上以建设马家沟生态廊道为主要原则:按照规划中的模式划分:布局合理: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上突出重点:特别是桥头、居住小区、高校等场地性特征的地段:建成风格各异:满足不同功能的园林景观。微观上创造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园景: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各异的游园联结起来:建成完整的带状空间。

②设计手法上强调各具特色。在园林布局、地形变化、驳岸处理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要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③突出文化内涵。设计中:努力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各个文化空间:积极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

④植物造景。应用树木、花卉、地被草坪品种: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季相特色:营造多品种、多色调、多层次、多形式的园林景观。

4、设计构思

设计以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创新园(文昌桥桥头绿地)、和合园(和兴桥桥头绿地)为三个主要绿地空间:构成沿岸的三个中心广场:并分别赋予它们以文化内涵。从田园到创新园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随着人类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农业时代走向以复杂劳动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城市也从田园城市发展到了以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这三个主题绿地只是纠集场地性的一个凝聚:而各时代的发展过程:成全了一松散的串联式开放体系:以滨河步行空间串联起动态游憩广场和静态观赏广场及各个绿色文化空间序列:并分别体现了空间的节奏设置和变化。

5、景区划分

5.1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

通过几个整合的椭圆形态构成三角形的广场中心:并向四周发散。以圆形表现人类与自然原始的协调相处的状态:同时以纵向的长条形丰富构图与联系空间:表现田园城市最初的形态。开敞结构既能充分吸引周边及广场内部的视线:同时也创造了中心景区的等级序列:使游人能有向心感:又能步移景异:充分享受丰富、流动的多层次景观。

5.2林园与民园

东北林业大学与对岸的文新小区的滨河带状空间:由若干个无主题但有个性的广场、种植、小品等相关因素的变化和不同组合衍生而成:成为丰富完善整个景观体系的一个个必要的亮点。而主题雕塑则承担着对各段落主题的揭示和阐释。

林园设交流广场:为师生提供一个欢乐的交往空间:以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以眺望、观看、诉说、沉思、倾听等几个雕塑串联各个空间:用以表现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我价值实现、报效社会的渴望。

民园作为居住区的滨河游园:园内设计“丝语园”和“童趣园”:分别布置门球场、太极广场及一些儿童活动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同时:以具相与抽象、常态与维美的人物雕塑散落布置: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截取若干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普通民众:强调了场所的现实感:渲染了城市的生活气氛:并就此成就了一种特色景观。

5.3创新园

以体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为主题。园内以较大的椭圆形广场表现当代人海纳各派文化的胸襟: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滨水集散的空间;而动态的曲线摹写浪潮翻腾的情状:通过这一瞬间的刻画:将极度的动感凝固下来:从而使场所充满张力。

5.4和合园

位于和兴桥入口视觉轴线:借用《易经》的“和合”思想:寓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城市从田园经过一系列的城市发展:又回到原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更自觉、更科学、更理智地创造人类生存的温馨环境。

第一景标是用紫叶小檗修剪的圆球:象征着太阳。其后是蜿蜒曲折的飘带绿篱:象征银河。左右用绿篱造型布置九大行星:依其大小比例修剪成星形;各行星的天体运行轨迹用不同色彩的卵石铺成的游园小路:游人沿路可亲身体验形体的运行规律:直观感受宇宙之奥秘。

6、植物景观规划

6.1种植设计原则

①标准段设计区域内为狭长的滨河地带:在植物造景上应采用连续的构图方式:种植采用疏密相间的形式:使空间有开有合:丰富植物的平面及立面构图。

②充分考虑绿带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分区布局:形成以绿为主调的滨水长廊。

③突出乡土树种:强调整体植物景观:适当配置垂直绿化给水生植物: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量。构建物种多样性、相对稳定的植物廊道。

④考虑哈尔滨市冬季漫长的季节特点:重视常绿针叶树的种植。

6.2植物景观分区

①春花灌木园:田园区因地处植物园及花圃:乔木比较丰富:周围的绿化环境较好。因此:配置一些春季开花的灌木:如连翘、榆叶梅、丁香、树锦鸡儿等春夏开花的灌木:以丰富植物景观及群落的层次结构。

②秋叶硕果园:民园和林园的植物配置在符合总体设计原则:即针叶树与阔叶树、乔、灌、草搭配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秋色叶树:增加绿地的季相变化;同时:林园内种植适当配置果树:春华秋实: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珍惜青春美好年华。

③科普实验园:林园与创业园区:适当增加一些植物的栽培品种及实验品种:丰富植物的种类的同时:可增加同学们及市民的植物科普知识。

④花卉芳香园: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段:属于自然生态发展空间:滨河地带均是高大的乔木。因此:以林下种植地被、宿根花卉及草花为主:濒临文昌街及和兴路的桥头地段:种植荷花、睡连、芦苇、千屈菜等水生花卉:丰富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

⑤整形植物园:和合园以突出植物的整形景观为主要特色: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同时:创造较开敞的现代植物景观。

7、结束语

马家沟滨水绿地示范段的设计:无论是布局结构的安排:还是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都坚持了与场地特征吻合的原则。而前述主题的确定:更加强调了场所精神的表达。这种表达也最终提升了地段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品质。

参考文献:

物流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植物;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绿化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23

城市公园的入口空间是区分公园内外、此处彼处的分隔及过渡地段,它既是城市街景的一部分,也是公园景观序列的开始。城市公园入口景观主要由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组成。植物景观是软质景观的主要体现,也是塑造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公园入口景观中,可以起到烘托气氛、分隔空间、增添色彩、生态净化等效果。为贴合城市公园入口的特殊场地性,植物在造景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与城市道路绿化的衔接,也要考虑到公园的性质及空间特点,在植物配植过程中做到主题明确。本研究将对如何有效地配置园林植物和创造更好的植物景观来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公园入口景观的追求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入口设计提供借鉴。

1植物景观功能

植物做为景观要素中的重要一环,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不可获缺。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可起到表现公园主题、分隔空间形态、强化序列节奏、体现人性关怀、丰富季相色彩等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植物景观功能的研究,来探索植物运用的方法。

1.1主题表征

城市公园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多个种类,如综合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等。不同的公园有着不同的主题述求,或严肃或活泼,或明艳或素雅。植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善于将植物的品格拟人化,从而赋予植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城市公园的入口是一个公园对外展示的一个区域,公园的主题在这个空间中第一时间被游人所感知。因此,设计中可充分的运用植物所传达的意境,并与公园的主题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主题空间。如松树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因此在园林中被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上海龙华公园人口处的红岩上就配植了黑松,松针细长而密,在大风中发出犹如波涛汹涌的声响[1]。

1.2空间分隔

公园入口空间可分为若干个功能的亚空间。从城市道路到公园需要一个良好的过渡空间;入口核心区域需要一个人流集散的开敞空间;进入公园大门需要一个通畅的行进空间;空间的边缘还需要演化出可以休息和等待的空间[2]。这些空间的形成和分隔都离不开植物元素。在分隔空间的过程中植物以其丰富的外形、尺度、质感组合出多种空间形态。如起到顶面覆盖作用的大型伞形乔木、起到墙面分隔作用的密植高灌木、起到地面限制作用的草坪等,都是常见的空间分隔要素。在城市道路到公园的过渡空间中,往往采用较低矮的灌木结合花池做分隔,这样既可以降低城市道路中人流对城市公园入口的冲击,又可以保持公园入口完整的景观视线。在休息和等待的空间,往往运用大型的伞形乔木孤植来形成有中心柱支撑和顶面覆盖犹如“亭”的空间形态;或用冠幅较大分枝点高过2.2m的乔木成排种植形成犹如“廊”的空间形态。“亭”“廊”的空间形态,既能满足人的休息等待的需求,又可以起到绿化美化的功能。

1.3人性关怀

城市公园的入口是一个人流集散的场所,游人在场地中的感受的好坏是评价一个设计的标准。游人在公园入动的参与中往往有快速行进、短暂停留与庇护、短暂瞭望等需求。当游人在城市公园入口做短暂停留时,人就需要一个可以提供给其有遮荫庇护作用的场所,如能在城市公园入口广场上形成一片绿荫,将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广场上做短暂停留的遮荫问题。同时,种植高大的乔木会形成可依靠的边界并提供庇护的场所,而较高的分枝点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瞭望视线,满足人们休息过程中的观景和等人过程中的寻找伙伴。

1.4季相变化

城市公园的入口景观在硬质景观元素的表达下,是一个比较衡常的景观状态,植物元素的注入,就使其有了季相的变化,使城市公园的入口更加具有活力。这种变化来自于满树翠绿与枝桠交错的更替、春花秋实的承接。场地中的落叶、开花及变叶的乔灌木的种植将使公园入口更加生动。在城市公园入口,由于场地较为有限,乔灌所能表现的季相变化也有限,这时可以借助季相变化丰富的时令花卉来进行季相的表现[3]。

2植物搭配

按照植物的高度、外观形态,可以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地被3大类。本研究对这3种类型的植物在城市公园入口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2.1乔木的运用

乔木的体形较大,绿化效果突出,空间立面效果显著。城市公园入口往往少不了乔木的运用,而针对城市公园的特殊场地性,乔木在种植的位置、形式,树种的选择上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2.1.1种植位置应尽量避免种植在阻挡人流行进的地方,可选择种植在边缘地区,以形成边界的围合及公园入口的背景。

2.1.2树种选择首先,应注意到入口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因此要避免有刺、有毒及掉浆果的树种。其次,要依据其功能,如做背景的乔木宜采用常绿的高大乔木,做主景和点景的乔木宜采用树形较好有开花或变叶的种类[4]。最后,总体而言,在乔木的选择上应尊重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地适树。此外,在游人参与的场地,乔木在尺度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采用较大规格,一般胸径不小于12cm,分枝点不小于2.2m,以满足人的需求。

2.1.3种植形式城市公入口的种植形式多样,其中以规则式的种植方式为主,以强调出入口景观的序列节奏。孤植树,在入口视觉焦点上,起到主景作用。对植和列植,可以强调出人行空间,同时也起突出入口建筑物的作用。

2.2灌木的运用

2.2.1种植位置灌木的高度大多不足以遮挡人的视线,但可以形成较完整的空间感。在需要行人流向控制的区域,可种植80cm左右高的灌木阻隔或引导人流。种植物的位置一般在城市道路与入口广场的过渡区域。

2.2.2种植形式灌木在城市入口空间中常采用不同高度的绿篱和绿墙的形式,用于分隔空间。灌木枝叶密集,许多种类的灌木耐修剪,常修剪成球形和柱形,起到节奏变化的作用。结合公园入口对外形象展示的特性,还可以修剪成各种形态,如在动物园前,可修剪成动物的形状以形成绿色雕塑,充当公园入口的主景。

2.3草本花卉的运用

草本花卉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往往起衬托的作用,以其丰富的季相变化,特别是冬季萧条季节下的表现,来展现公园入口的活力。在节假日运用时令花卉进行装点,可以起到较好的气氛烘托的作用。一般在广场与城市道路交界的地方及广场的中央进行摆设。

3实例分析

3.1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hm2,是成都市重要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浣花溪公园有多个出入口,其中北大门位于城市交通干道青华路一侧,是公园最主要的出入口。北大门通过植物的搭配,将入口空间有序展开。在与青华路相接处,大门两侧对植了两棵高达12m的大乔木,如图1,将“门”的概念从道路景观中强调了出来。乔木下还种植了一层色叶类小乔木起到季相变化的作用。底层种植耐荫性灌木,限制了人行的无序通过,起到较好的引导行人流线的目的。进入北大门,紧接菁华广场,到菁华广场的道路两边是两个花台,主要种植含香和女贞,如图2,道路两侧的花台形成垂直的虚空间,主要是起到分隔道路和引导游客进入公园的作用[5]。通道的尽头就是菁华广场,作为一个集散集会广场,尺寸约1000m2。广场中间设置旱喷,北侧是公园的平面布局图,广场和儿童游戏场之间用花坛隔开,边缘设置座椅。菁华广场的植物种类主要有:银杏、香樟、南天竹、铁树、芭蕉、杜鹃、紫花醉浆、草等植物。在广场的周边设置有花坛,树池,其中树池中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空间供人们休息(图3)。整个北大门在植物要素的打造下,从道路景观中强化出来,并形成了良好的过渡空间、通道空间、集散空间,使入口空间序列完整,同时也兼顾了人性关怀与季相变化。

3.2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总体规划面积11hm2。公园是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引入了一些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位于公园北面的入口,是由中山路与岐河相交所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带。广场上设计了铁栅涌泉,喷泉从布满铆钉的钢板中喷出,以造船过程中普遍使用的铁栅格作为设计材料[6]。涌泉的中轴线即北入口主通道。通道的西侧规则的种植有棕榈科植物,如图4,乡土树种的运用表现出公园的地域特色。主通道的东侧还有一条铁轨向公园内延伸至中心湖区。工业革命以蒸汽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因此,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植物设计上在铁轨两侧种植繁茂的乡土野草以烘托出铁轨的后工业气息,以此突出工业旧址保护这一主题。此外铁轨的一侧种植竹子,如图5,竹子枝叶密实使游人的视线集中于正前方,突出铁轨向前的景观视线;竹子特有的外形,形成框景效果,增加了铁轨通道的空间景深。北入口的两个通道中间由一棵高大的乔木分隔,如图6,高巨大的体量感给人以较强的吸引力,有效的成为空间分隔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山岐江公园入口植物在充分展现了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强调出公园的主题,通过植物形态的搭配起到了强化空间的作用。

4结论与讨论

植物是景观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植物景观不但能体现美学功能、生态效益,还能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应注重植物要素的搭配,要善于通过植物自身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多种形式塑造美感,并以此来丰富城市公园入口的空间、强化序列节奏、展现公园主题、实施人文关怀。植物材料的选择搭配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各城市公园的不同性质等实际情况而定,并且要注重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园入口及公园本身焕发长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李文,张月.城市公园入口空间序列[J].低温建筑技术,2010(5):18-19.

[3]王琪,于晓南.城市公园入口空间植物景观浅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011:541-546.

[4]陈钰.园林植物配置优化与城市环境保护[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130-132.

物流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乡土人文;城市规划;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82-01

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入乡土气息,崇尚一种返璞归真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具景观代表的就是广场和城市绿地,尽管广场及绿地景观在设计构思、使用功能、主题景观、服务人群上存在着差异和变化,但究其本质,不外乎硬质铺装、绿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如喷泉、雕塑等,城市中的的“泥土”太少,撇开硬质铺装高昂的材料费和施工、维修费用不说,单是从土地的角度讲,他们身上披着的铠甲和装饰太多,他们不能正常的呼吸。

综合城市景观近年的发展看,广场作为某个区域的标志越来越受到政府机关的“宠爱”,这是关系到城市、区域的门面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政绩所在,许多耕地、农田甚至居住区被规划成广场的区域,固然,广场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层面方面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广场在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破坏和杀伤,一些耕地、甚至低矮的房舍完全可以作为广场周边风景保留下来,在目前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形势下,花几万元移植的一棵南方树种,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接受生命极限的考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保留原有的、改造原有的,把完全天马行空的设计规定在一个稍有局限的框框里,是对城市设计和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农业生态观光园逐渐兴起,不妨把这种形式搬到城市的广场的绿地中来,用观赏麦田代替普通的绿地和小灌木,用玉米组成类似于树阵的作物阵或者更具有趣味的“迷宫”,棚架上的一部分紫藤换成了葡萄,试想秋天来临的时候,金色的麦田闪着丰收的光泽,叽叽喳喳的麻雀前来觅食,为寂静空旷的广场整天了自然的气息,扎成的稻草人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显示出无尽的童趣,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尽情展现。当然,在作物的选中上应下大功夫,不仅要考虑原有的因素,还要考虑作物的景观因素,在选择育种时一些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病虫害小的农作物,产量方面可以不予考虑。

另外,抛除必要的硬质铺装,一些具有自然风貌的沙滩、卵石、沼泽也是城市设计中应该适当保留和建造景观的有利因素。制造多变的地面种类,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将城市规划设计注入朴素的人文气息,促进城市人群的交流和沟通

农村是一个舆论相对自由的空间,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群落,这个群落的人们相互熟悉和了解,天文地理、时政娱乐、东家长李家短,这些都是人们在攀谈时的内容,遇到困难时,群落里的人就是最好的帮手,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在城市中能形成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会被打破,一个单元、一栋楼房、一个小区、一个社区里的人将会相互熟悉,城市居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

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峰在论文《城市高层集合住宅的“院落式”可能性》中构想了一种“院落式”高层住宅,用复合式结构单元的形式构建出露天的空间,在这个住宅中同步实现了住宅的室内绿化和交流空间的设置,虽然这是属于建筑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这个出发点是和笔者的思路一致的。在城市居住区中建立“院落式”的住宅,充分尊重“小群生态”的规律,在建筑的同时充分考虑交流的空间和角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将住宅绿地营造规划的更充满人情味,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和交流。

说到朴素,就是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让景观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号召力”,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的,让人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设计师应该始终把握为人设计这个主题和目的不应有任何的偏移。一些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小细节可能就是制约人流的因素之一,凳子的摆放、需不需要靠背、公园小径的宽度等等都是应该在充分尊重人群意思的基础上规划实施的。

就目前的形势看,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同步发展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设计融合,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但我坚信,在这个历程中一定可以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从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景观设计,实现国家景观的大繁荣和发展。从国家物质、精神建设的角度讲,建立良好的生态人文景观,促进人民,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心灵和精神的净化,这一步的实现还是很有必要的。

物流市场前景篇8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周围的汽车和行人比较集中,交通密集,为了安全、通畅地处理站前广场与周围区域的交通,有必要对车站周围较大的环境空间进行总体研究。另外,站前广场不仅要满通上的要求,还要满足环境美观、有效利用土地以及车站综合开发等使用上的要求。因此,应以交通的安全性、通畅性和景观环境的高质量、独特性等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1遵循功能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一方面是城市的交通空间,即人流车流的集散场所和旅客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场所;另一方面是城市的休闲娱乐公共空间,即作为人们交流、休息的公共场所,在设计这类广场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上述功能。

1.1满通功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组织集散人流、物流,为城市交通转换和人流车流的安全迅速集散服务(图1)。从错综复杂的交通流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个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城市人流与广场人流的整合、城市车流与广场车流的整合和广场人流与城市车流的整合。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各行其道"的关键是通过对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实现广场与城市道路的整合。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体系的组织原则是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以广场上的人流、车流运行安全顺畅,人流、车流能迅速集散,各种人群各有所归为目的。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规模越大,流线的组成就越复杂。它是由广场上人流、车流、物流等各种要素以及广场与周边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组成。

1.2满足商业功能站前广场应为来往旅客和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商业服务设施(图2)。同时,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城市活动的一个据点,可能会考虑设计支持周围各种城市功能的连接平台、地下空间,把广场与周围商业、商务建筑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起来。另外还要考虑老人、残疾人行动的便利性,适当配置电梯或自动扶梯等。商业设施布局应紧密结合广场周边的环境,注重旅客与市民的共用关系。

1.3满足休闲功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应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休闲、观光、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图3)。休闲则是指市民(附近居民和城市过境人员)在广场上进行小憩或娱乐活动等。短暂休息与市民休闲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在时间上先后相错,在物质上充分共用。两者的兼容性充分反映了现代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综合特征。

1.4满足服务功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城市活动的一个据点,可能会考虑设计支持周围各种城市功能的连接平台、地下空间,把广场与周围商业、商务建筑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起来。另外还要考虑老人、残疾人行动的便利性,适当配置电梯或自动扶梯等。商业设施布局应紧密结合广场周边的环境,注重旅客与市民的共用关系。

1.5满足防灾功能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城市内重要的开放空间,也可作为城市防灾空间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广场在城市防灾规划中具有一定位置的话,那么就应该考虑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应确保地面平坦、空间宽敞,而且在设计上要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2形式美观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的“窗口”,应满足形式美,进行绿化、美化,以增强城市吸引力。绿化时应考虑美观、景致、空间分离、缓冲带等的作用,根据城市历史、特点设计树木、雕像、小品等。(图4)此外,还应注意与交通的配合,尽量不要影响交通通道。

3符合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这个城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展示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形象先天上的地理优势,它能直观地向外地旅客传达城市的相关信息。另外,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民和旅客都希望广场能有良好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体会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特色。因此,设计出的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不但要有美学价值,还要传承城市文化和体现地域特色。

4与城市规划相统筹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是整个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要统筹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

4.1景观与周围建筑高低、体量的关系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中,要协调好广场与周围建筑高低、体量的关系,尽量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物流市场前景篇9

【摘要】本论文以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并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情况,对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风景园林设计实际上是我们城市绿化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强地域化特征的体现可以大大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二、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1、城市广场景观系统规划在城市新、旧两个中心区,建设、改造市级中心广场,在新的中心广场建设中,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整体设计”概念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旧的城市中心指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武林广场、少年宫广场的规划改造,以及其它城市节点的塑造,提高区域景观连接度。对杭州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3个城市副中心广场的区位、规模进行定位,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在各个城区中心区块,建设富有特色的区级广场。杭州主城区拱墅区的拱宸桥被誉为古运河第一桥。在新建的拱墅区区级广场―运河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突出体现该区块的运河文化。2、主题鲜明的地域景观规划

主题鲜明是指通过整合建筑、水体、绿地、铺装、标志物等等景观构成要素,赋予这个特定地域的广场以鲜明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的广场景观,如商业广场、水景广场、雕塑广场等等。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既指有形的城市自然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人文特色。杭州自然景观优越,不仅有秀美的西湖、连绵怀抱的群山,更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蜿蜒穿越城市,可谓得天独厚。突出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不仅指要遵循生态规律、保护杭州当地的自然要素、强化地理特征,适应当地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还要挖掘、保持、延续城市的民族、风俗、历史、建筑等文化特色。3、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景观规划在广场景观塑造中,要重视人在广场中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充分体现出对使用主体的关怀、尊重,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如:在广场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中,要考虑各个广场的服务半径、人的步行距离,合理布局不同规模层次的广场;处理好广场空间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关系,将城市广场的步行系统纳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架构合理的步行体系,保证人的安全,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在广场设计中,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的塑造,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实现广场的“可留性”;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地形、绿化、铺地等不同景观要素,构筑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封闭及开敞程度的空间,从而满足对人们多样化行为需求的“行为支持”。通过历史人文景观的塑造,丰富广场文化内涵,强化广场空间作为社会向心空间在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上环境艺术小品的尺度要符合人的生活尺度。人的尺度体现了对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使人产生亲切感。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自然特征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2、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能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四、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1、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就地滞洪蓄水低碳园林设计建造中我们应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修复与保持,针对自然界大量雨水通过市政管网不良流失的状况以及较多园林景观采用洁净自来水进行浇灌的需求,我们应科学建设雨水利用区域性措施,进而全面实现就地滞洪蓄水,科学解决雨水供求显著矛盾现象以及植物与园林景观用水灌溉问题。园林工程建造设计中,利用雨水涵盖渗透与集蓄两类途径。渗透雨水包含渗透沟、渗透池与渗透铺装等。位于丰富降水或含有补充水源区域,我们可利用人工洼地或低势天然绿地构建渗透池,进而创设小型富于生趣的湿地。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区域则可采用渗透沟或砾石铺装形势进行雨水蓄积。2、科学建造绿色低碳园林构筑物园林构筑物可借助巧妙构思与丰富形势实现增汇目标,我们可在建造园林建筑进程中应用地下、半地下或架空底层方式与立体绿化屋顶、墙面手段合理提升绿地与绿化面积,并全面丰富建筑设计建设风格,为人们创造出多元化园林景观视角并构成低碳园林的独特风格。同时半地下或地下园林构筑物还可显著降低夏季、冬季建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效果。同时我们还可布设太阳能采光板为顶篷或框架面结构,巧妙结合建筑物与太阳能,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可令构筑物形势丰富创新。再者合理设计与恰当布置风能设备也可形成创新型低碳园林景观。3、创建循环净化污水系统为有效解决城市污水循环净化问题,我们可通过低碳园林设计、依据自然力量将湿地人工系统设计为处理污水场所,排入城市污水于该湿地系统中借助植物根系减缓或降低水流速度,利用异质多层土壤拦截沉降悬浮物,进而有效排除与沉淀杂质。同时我们可种植涵盖净化能效的种类植物于湿地系统中,例如小香蒲、芦苇、花叶芦竹与千屈菜等,进而全面将过滤水内的有害有毒物质吸收。污水中植物较难吸收的各类有机组织则在土壤中滞留,可借助微生物分解作用将其变为易于被吸收的气体与无机盐,而后再行释放至空气或被植物吸收,这样一来水体中的污染化学物质便被有效去除,进而实现了净化污水目标。完成净化处理后污水则可用于灌溉园林景观用水,进而形成了污水的循环再利用,该低碳环保过程可谓易行简便,耗费能量较低并可显著节约电能应用。4、适应性选择低碳环保建造材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降低园林工程碳排放量的显著直接方式便是选择耐久性强、碳成本低、后期保养维护少、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实施园林建设。为降低运输成本我们应就近或选择本地材料,进而令运输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我们应尽量选用竹藤、木材等低碳环保材料,而减少应用玻璃、水泥、钢材等高碳材料,降低园林工程建设进程投入碳成本量。再者我们可合理寻求已使用、已成型的建材实施重构与改装,令园林工程材料创设持续利用效益,还可回收可再生、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进行重新锻造并生成新型环保材料,进而降低炼铸、开采成本,借助多元化丰富园林工程材料的统筹循环利用实现降低建设园林工程耗碳量。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继承低材高用的良好传统,运用拆除、碎砖混凝土建造路基,将拆除碎石、砖瓦设计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路面或墙体。在园林工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多应用节能led灯具丰富景观,并节约电能消耗,利用草地代替人工草坪,提升植物物种多样性。在立体绿化建设中可大范围应用乔木,适宜选择粗放管理物种,进而有效降低园林工程维护管理耗费的碳成本总量。5、景观园林绿化要融合城市的人文情怀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发展的历史,都包含着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和人们当时的生活特征,城市景观绿化是政府部门汇聚民心,全民同乐、共同享受的好事、实事,公众的人性化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因这些引导而逐渐增强。要想提高城市的品位,仅有花草树木是难以体现城市人民的文化底蕴、历史习俗等等,所以,绿化过程中比如考虑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与园林绿化景观的充分融合,做到绿色中有灵犀,衬托着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而市民的人文雅兴、文化习俗、民调风格等等都应在不经意之间散落在城市中所有的花草树木当中,向频繁的人际流动展示着城市情景合一的美好风光。6、鼓励公众参与,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性需求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人性化决定了它必须有公众参与。政府主导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公众参与,如当社区小区绿化时,召开专题讨论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广场公园绿化可以采取网络在线讨论等方式,既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也能避免与开发商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一举两得。个体差异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尤其是系统化城市景观绿化设计中往往不能兼顾不同地点,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职业群的文化特色、活动空间、休闲方式等等,这就需要规划多种类型的公园、小区,为各种群体提供适宜的活动、交流的绿色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性需求。五、结束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呈面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还要与其它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使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参考文献[1]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10[2]朱祥明.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园林,2010[3]张晓瑞.传统与现代―――浅析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J].安徽建筑,2011

物流市场前景篇10

【关键词】: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标志性、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城市间联系的日益频繁,拥有速度快、安全性好、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等特点的高速铁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出行手段。高速铁路站前广场不仅是衔接多种交通方式,大规模集散人流的场所,更是城市的展示窗口和重要标志。建造集合商业、休闲、集散为一体的综合型站前广场成为发展大趋势,本文力求通过对津秦高铁滨海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的研究,为国内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2.站前广场设计要点

2.1站前广场的文化性

火车站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文明的场所,站前广场是进入一座城市的门户,是旅客进入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窗口,作为外来人口流动的场所,其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其规划设计能否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城市风貌成为设计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火车站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文脉、传统、历史、宗教、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符号学等等,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通过提炼,进行加工,挖掘出本地区的景观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我们的设计当中,从而将城市浓厚乡土风情展现出来。

2.2站前广场要营造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空间

站前广场主要功能除了要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乘客的流通的便捷,在规划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开敞空间的设计,尤其在人群聚集的区域要最大限度的将其流通性打开,尽量减少大面草坪的使用,使来往的人们可以更自由穿行。

在功能布局上,利用高差和地下交通空间设置小型商业和精品餐饮,为顾客提供方便,最大化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广场设置绿化休闲空间,可为旅客及周边办公区的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同时也使土地的价值最大化。

在空间设计上,进行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安排车辆、行人的集散。如在入口两侧设置专用车辆的停车场,对人流进行安全疏散。

2.3火车站广场环境设计中标志性的体现

标志性景观指某一区域、场所中位置显要、形象突出、公共性强的人工建筑物、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它能体现所出场所的特色,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相应的人文价值,经时间的沉淀,成为人们辨别方位的参照物和对某一地区记忆的象征。

一处景观场地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它必须要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地域性、时代性、场所性和空间性。标志性城市景观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形象代表,标志性城市景观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让人一听说这个标志性景观,就会想到这个城市。

设计应尽量突出地方自然特色的标志性设计,即适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选用当地材质,进行景观建设,与当地文化、产业结构相统一。

2.4营造简洁、通透的立体绿化设计

广场绿化在空间上,配置高低树木,留出通透视野廊道。在植物的色彩选型和配置方式上,结合草坪、地被、花卉、色叶植物、修剪灌木、花灌木和乔木,形成流畅大气、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生态景观效果。同时,结合广场高差和高架引桥加强立体绿化,打造丰富的立体景观。

3.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新建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是联系东北、华北和华东环渤海周边城市的高速城际铁路。滨海站地处天津滨海新区,是津秦高速铁路配套规模最大的车站,是以铁路客运为中心,集城市轨道、市区公交、出租车、私家车、其他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及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滨海站基地曾是退海后的小渔村,借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契机,将会成为高铁站引导开发的新城区、混合使用、高密度的新都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宜居新城区。

滨海站的建成将带动周边地区形成集交通、商业、酒店会议、研发孵化、文化娱乐等多种城市公共职能与一体的新型交通商务中心,必然会推动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项目定位及目标

本项目定位为秉承“以人为本、以海为魂、以陆为脉、以新为韵”的原则,打造滨海“新空间、新景观、新中心”,将代表滨海新区的形象的窗口打造成为大气、生动、空灵的蓝色驿站。

建设目标是创造一个令人难忘的城市公共场所,激活旅游文化、商贸、时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多功能都市空间;创造一处欣欣向荣的公共艺术广场,通过文化注入,结合艺术雕塑、阳光天井、出入口的设计颂赞本地文化特色和城市自豪感;创造一处绿色生态的城市地标,尊重基地环境并激发空间活力。

3.2.2设计理念

以“人、城市、文化”为主旋律打造城市门户,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用钢、石、玻璃等现代元素和现代景观表现手法造景,营造和谐的生态景观,体现天津的人文精神。

以“海之记忆”为主题呼应基地特色;采用“海浪”为设计母题,营造出大浪淘沙的气势,打造“海的印记”,寓意基地曾是退海之地;以“翻卷海浪”造型打造主题雕塑,寓意腾飞中的滨海;

3.3功能分区与布局

设计在总体形成“一轴、三区、功能交错、南北呼应”的景观格局,一轴是贯穿南北的地上、地下空间轴线。三区即广场中央立体交通区,候车休闲区与商业休闲活动区,几大功能区有机的联系与交错,力求打造多功能、多层次的景观格局。

3.4景观设计分析

3.4.1文化体现

天津滨海地区是退海之地,港口文化、海文化、漕运文化就成为滨海新区的文化特色。本方案以“海之回忆”为主题呼应基地特色,寓意滨海新区是大海褪去露出海面的一颗明珠。设计主要由“海之魂”艺术景观区、“海之韵”休闲活动区和“海之恋”生态绿化区组成。

“海之魂”艺术景观区,由以“渤海明珠”为主题的椭圆型玻璃天井为中心,在满足中央地铁付费区采光功能要求下,与18米高的主题雕塑巧妙结合,成为广场的核心区域和独具特色的标志。

“海之韵”休闲活动区以舒缓的“海浪”造型,形成富有韵律的景观序列,并结合地下商业,将商业门脸引入地上空间,引导人们出入广场和夹层商业区,创造富有层次和趣味的广场休闲购物区域。

“海之恋”生态绿化区,以土方造型的缓坡绿地为主,结合具有回旋式浪花的带状种植,形成流畅大气、层次分明的生态景观效果。

3.4.2空间布局

南广场为滨海交通枢纽的主广场,三条地铁线乘换站设在南广场的下方。分为人行疏散广场、广场停车场和景观广场三个不同主体功能区。

北广场为滨海交通枢纽的次广场。北广场分为人行景观疏散广场和广场停车

场两个不同主体功能区。人行景观疏散广场采用三级退台设计,两侧逐级绿化在界定空间的同时,加强了广场的连续性。

3.4.3广场的标志性

滨海站以“翻卷海浪”造型打造主题雕塑,作为广场标志性主题雕塑,整体平面铺装以海浪的造型进行展示,对滨海新区地方特色及精神进行解读,使滨海站在当地成为一处体现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4.结语

滨海站广场景观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秉承“以人为本、以海为魂、以路为脉,以新为韵”的原则,创建滨海新区的形象展示窗口和大气、生动、空灵的蓝色驿站。以“海”为主题展示天津这颗渤海明珠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更象征天津这座港口大都市海纳百川的热情。只有在包容学习多元文化和传承地区特有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的方式,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友好且极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徐士伟.郑毛颖.徐二威.高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探析——以广州南站为例.[J]规划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