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7:29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1

[关键词]转移一份额分析法(SSm);竞争力转移分量;海外旅游市场结构;上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1―0060―05

1引言

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旅游市场结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增长率法、市场占有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多为单因素分析,难以对旅游市场有全面的把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4)孙根年、邵筱叶等利用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采用波士顿矩阵法构建出综合反应旅游市场竞争态的模型,是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揭示旅游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转移分量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仍较少见。

转移一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method,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休斯敦(HoustonD,1967)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相对于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相继引用(杨开忠,1989;崔功豪,1999;汪宇明,2000;等)。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查尔斯・R・戈尔德耐(charles・R・Goeldner)等在其所著的《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教科书中,系统介绍了SSm方法在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研究中的运用,并据此将市场划分为“兴旺、崛起、衰落、停滞”等4种类型。国内学者杨新军等(2005)利用SSm方法对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和分析;黄秀娟(2004)借鉴“市场份额分析法”和“兴旺、崛起、衰落、停滞”市场类型划分方法,对中国国际客源目标市场进行了分析,并用于福建海外市场结构分析。

本文引入转移一份额分析法对旅游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并主要关注竞争力转移分量的变化,进一步为区域性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相对于全国大尺度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案例和路径。

2 转移一份额分析法的应用

2.1基本原理

转移一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总的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SSm方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2.2数学模型的改进

依据SSm数学模型原理,任何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其游客总量和结构均会发生变化。假设基期年区域i的游客总量为6io,末期年为6it;区域游客总量按照客源地划分为n部分,分别以6ij,o、6ij,t(j=1,2,…,n)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客源地j到达区域i的客流量,并以Bo、Bt表示区域i某层次上一级大尺度行政区域在相应时期基期年和末期年的客流总量,以Bj,o、Bj,t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客源地i到达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客流量。则有:

3 上海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SSm分析

3.1数据选取及客源地划分

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2000年、2004年度分国籍统计海外游客量为分析依据,选取客源地样本分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13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其余国家和地区合并为一组,共计17个客源样本市场;以全国海外客源市场情况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通过基期与末期数据比较,初步考察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见表1)。

3.2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利用表1数据,根据SSm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见表2,表3),可得到不同阶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指标栏由以下3部分组成:①原始数

3.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

3.3.1市场转移分量分析图

以竞争力转移分量Dj为横轴,以结构转移分量p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将代表各散点的客源市场标注在坐标系中(如图1)。

3.3.2市场优势分析图

以区域客源市场优势(转移分量)pDj为横轴,以份额分量Ⅳ_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将代表各散点的客源市场标注在坐标系中(如图2)。

3.4总体效果计算与分析

根据计算的总体效果可以对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作出分析判断。依据式(10)、(14)计算出pi、w,以此判断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如果pi较大,w>1,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市场结构处于一个优势结构,对于目前市场营销的战略重点不必做大规模调整;反之,若pi较大,w

由式(11)、(15)计算出Di、u,可判断区域市场竞争能力,若Di较大,u>1,说明区域有较多的市场发展迅速,竞争力较强;反之,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

分析可知,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在基期和末期的游客增长总量达到2040478人次,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为1.51,总结构转移分量p为1006363,说明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总体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朝阳性客源市场优势明显,旅游引力较大(见表3)。

上海海外各客源市场样本单位的结构地位有明显变化。2000―2004年期间,来自日本的游客数量以绝对优势保持第1位,所占份额由29.63%增长到31.62%;而来自台湾地区的游客数量由排序第2位下降为第3位,比重由10.09%下降到8.52%;香港地区排名由第3位下降到第4位,比重由8.89%下降到8.12%;美国排名则由第4位上升为第2位,所占比重也由7.6%上升到9.96%;韩国仍处于第5位,比重变化较小。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由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比重由0.93%上升到2.58%,上升了2.77倍;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菲律宾,由第10位下降至第14位,比重由2.52%下降为0.55%,下降了近4/5。市场份额上升幅度最大的为美国,上升了2.36个百分点;而台湾地区则下降了2.45个百分点,成为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样本单位。

图1表明,上海海外市场主要包括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其中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加拿大的市场份额虽然显要,但竞争转移优势不十分明显;日本游客在上海海外游客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市场基础和竞争优势都很明显,但是其仍处于Ⅱ区,即相对于其良好的市场基础来讲,竞争优势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基础较好,而竞争潜力较弱的客源地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澳门3个样本单元。从总体上来看,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的竞争力效果指数u=1.323,总竞争力转移分量D=941971,说明上海各海外客源市场总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竞争性转移分量较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会保持上升势头。

4 启示与讨论

4.1启示

第一,要持续加强海外旅游市场营销。上海是中国入境旅游的最主要的口岸和集散枢纽之一,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大都市,是海外游客入境中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尽管如此,对外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仍然不容怠慢。对于原有市场基础较好,竞争力转移分量较强的客源市场,如中国港台地区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应该继续加强在这些客源市场的营销宣传力度,稳定并增强这些市场的游客量。为此,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在这些目标市场的竞争影响作用,积极做好游客需求调查研究,充分把握这些市场的需求变动信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开发适销对路的多样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来自这些市场的游客份额。

对于原有市场基础较好,但是竞争力转移分量较弱的中国澳门地区和韩国、马来西亚等客源市场,要充分重视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优势在这些客源市场呈现减弱的信号,扭转其演变为衰退市场的趋势。为此,要利用原有市场基础和客源关系,加强这些客源国对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的调研,寻求市场份额衰退原因,通过加强营销力度、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旅游形象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上海在这些市场的竞争能力,促使这些市场的游客份额和竞争转移分量的复苏和提升。

第二,要进一步提升大都市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虽然上海海外客源市场份额在全国总体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主要是区位带来的竞争转移优势,结构转移分量优势的显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了使上海市海外旅游市场份额稳定、持续发展,上海要进一步加快大都市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创新,提升大都市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出入境口岸旅游服务职能,并依托长江三角洲腹地和长江干流区域,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动,进一步提升上海大都市旅游产品在全国的结构转移分量的竞争地位。

4.2讨论

应用SSm进行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在客源市场的竞争优势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韩国这样的客源市场,在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排名在前列,结构比例也较稳定,如果仅从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认定其为优势市场,通过SSm分析,发现韩国市场已经成为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的一个衰退性市场。这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提前制定相关补救性措施。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2

在沪深股市“跌跌不休”中,上证指数近期再度击穿1400点,市场萧条日渐明显。以致在股市掀起的一次激烈大争论中,许多人甚至认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被“边缘化”,正在逐渐丧失融资功能。

“目前的市场的确令人尴尬,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持续走强的大背景下,股市却持续低迷。人们对股市缺乏信心,券商叫苦连天,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融资规模不断下降,投资者数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而且这种局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出现扭转的迹象。”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范剑平说,现在不论如何评价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个市场出问题了,而且问题深重。”

股市在“边缘化”?

近两年来,据统计,国内流动市场已蒸发了6000多亿。期间股市体现出的直接融资功能,比重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由2000年占15%左右的份额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6%。而且这是在政府大力推动股市融资比重的背景下得到的结果。

范剑平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解释目前这个市场的不合理:“去年8月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扩张期,民间投资的活跃、物价指数的上扬等,使上市公司进入了6-7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报也显示了业绩不断提升的趋势。尽管如此,股价在上半年有过一段回升后,现在一直在下降。而一批很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竟然没能增加市场的信心,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说得更直接:“目前人们对股市缺乏信心,说到底是因为股市没有赚钱效应而只有亏钱效应。”有统计表明,六成股票价位已位于年内最低点1月6日的1311点之下,身在其中的投资者都在忍受着深度套牢的煎熬。一份有关a股与大盘“抗跌赛跑”的数据比较显示,只有三成股票跑赢大盘。

另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数据,沪深两市股票市场近两个多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和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比幅度分别为26.35%、17.14%。8月份日均成交金额比7月份还减少了29.08%,成为今年1月至8月份的最低水平。这一切都说明股市交易投资处于极度清淡的状况。

股市萧条,苑德军将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股权割裂。“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7.8%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这是股市运行中最根本的制度性缺陷,也是股市中各种问题的制度性根源。证券市场现存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其二是上市公司质量差。St公司逐年增多,一些公司上市后业绩就变脸,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当年或上市一两年内就出现巨额亏损,许多上市公司连续多年不分红。股价上行缺少公司有力的业绩支撑。

其三是市场运作机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市场是单边市,没有做空机制和避险工具,只有股价上涨投资者才能赚钱,而要使股价上涨,就必须靠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推动。市场成为一个由大量资金堆积和支撑的资金推动型的市场。

其四是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不高。目前的市场监管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政府监管部门对市场运行的许多重要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甚至还是依赖于计划经济的办法。

从制度和市场定位上检讨

苑德军的观点是,股市目前的困境,是股市的固有矛盾和新出现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反映。从表现上看,主要表现为股价持续走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股市一些致命的制度性缺陷没有解决,“在股价走高的情况下,这些制度性缺陷或许被遮掩了起来,但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

对此,范剑平作了更清晰的分析。“如果老百姓不能通过证券市场分享国民经济增长、上市公司效益提高带来的好处,反倒在赔钱,则只能说明我们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有问题。”

他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一开始就值得怀疑。“它的作用被设计为解决和帮助国企脱困。在这样一个定位下,证券市场就不可能作出有利于市场投资者的举措。搞15倍以上、甚至88倍市盈率的高溢价发行,源源不断推出质量低劣的新公司等等,就成了一种必然。”

“要建立一个能优化我国投资结构、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效益提高的市场,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机制,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能够获得应得的回报。”

令范剑平遗憾的是“证券监管层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真正做到把维护投资者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市场的许多举措仍然是围绕着国有企业和企业融资展开的,而非围绕着投资者利益。”在他看来,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比如国有股转让,为什么能向外资进行净资产转让甚至折价转让,而不能向民营投资者转让?不论是监管层还是老百姓,大家现在都知道证券市场眼下焦点所在,为什么不能先解决投资者意见最大、问题最严重、矛盾最突出的问题,而采取回避、拖着不回答的态度?”

“而且监管层还在继续大发新股,使国有股遗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存量越来越大”,范剑平认为最难理解的是,两年多来加强监管规范出台了许多文件,但新股发行的质量仍让人汗颜。“没有上市就亏损的南方航空,上市不久就亏损的惠泉啤酒,新股发行质量的低劣,严重侵害着投资者的利益,使绝大多数投资者只好认赔出局,股市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他认为所有这些市场问题,溯本求源都是因为没有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当作证券市场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恶果,“如果不从政策设计和制度上纠正这一错误,中国证券市场的前景依旧不可能明朗起来”。

更为严重的是,证券市场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一位高层官员表示,“直接融资迟迟没有畅通,并在近年出现持续的萎缩,使得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向银行集中,而企业资金需求又集中于银行贷款,银行出现越来越大的存贷差,金融资源严重浪费,为银行系统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他认为,如果再不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市场的问题,不但股市本身会有生存之忧,整个金融改革都有被拖后腿的可能。

再造市场需从结构入手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证券市场应当是一个能够不断创造财富,能够合理分配财富的市场”。在股市中,创造财富者主要是上市公司,分配财富者主要是投资者。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能够源源不断地为股市提供新创造出来的财富和利润,股市才有了利润的源泉,上市公司才成为股市的基石,才能够吸引投资者通过在股市中的投资,分享上司公司的利润。正是股市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增量利润,股市才不是零和交易,股市才不是。”那么,面对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功能失调,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重塑?苑德军从市场建设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当下市场发展的重心应有所转变,“适当放慢总量扩张速度,坚定不移地把结构创新作为市场发展的重心”。

在他看来,市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二是结构的深化。就目前的中国市场看,股票市值占GDp的比率不到50%,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毫无疑问,市场在总量上还要继续扩张,但相对于总量扩张,结构创新对市场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原因在于,中国股市存在的主要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结构问题。比如,股权割裂是股权结构的问题,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是上市公司结构问题。单边市是交易方式结构问题,监管效率不高是监管手段结构问题。“可以说,未来中国股市的发展进程,从根本取决于市场结构创新的进程。”

美国股市经过100年的发展才有800多家上市公司,香港股市发展到800家上市公司用了33年的时间,而我国经过短短13年的发展,截止到今年7月31日,已经有a股上市公司1237家。较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股市扩张速度相当可观,但结构创新步伐缓慢,进展不大。因此,下一步要适当放慢总量扩张速度,把重点放在结构创新上。

他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这种结构创新。

其一,推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创新。要抓紧处理国有股权问题。现在来看,放缓国有股减持似乎对市场有利,但随着上市新股的越来越多、国有股存量越来越大,以后减持的成本和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付出的成本、代价和矛盾会越多。

其二,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应放慢新股发行速度,切实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应改革现有的发行审核制度。目前这么多的上市公司都是经过发行审核,结果并不能切实保证上市公司质量。这说明现行的审核制度是存在问题的。

其三,完善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尽快开设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目前全国就两家市场,而且功能重复,要众多企业都往主板市场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非常容易导致市场垄断,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和效率。

其四,创新交易方式结构。建立做空机制,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推动型的单边市状态。

其五,优化市场监管的制度结构。要弱化监管的行政色彩,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强化法律监督。应建立证券监管人员“问责制”,因监管人员失察或监管不力而酿成严重后果的监管人员应追究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发展来看,苑德军和范剑平都认为,最关键的是,政府当务之急要制定具体的、有可操作意义的金融产业政策,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明确的政策发展目标。“现在官方文件对资本市场只有较为笼统的、原则性的鼓励发展的政策向导,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根据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相对具体的、分阶段的资本市场发展目标,从而明晰市场发展方向,增强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新闻聚焦

2003年11月9日到11月15日这周,先后有三位重量级人物针对证券市场发表意见,有三条重大股市消息牵动投资者的心。也是在这周,深沪综指均创出4年以来的新低,仅为1307点。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环保能源扩张;市场需求

1、引言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细分市场,重点突破,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

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2、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为手段,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替代其他能源的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总体策略具体如下:

2.1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人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2.2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人,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高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2.3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2.4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2.5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积极推选新的电价政策,到2010年前逐步取消各类价外加价,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2.6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气电联合是在对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微型分散电源的研究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

2.7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的管理,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以在城区成立抄表公司为契机,逐步推广公变台区管理,规范营抄秩序,提高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快整章建制,出台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外树立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3、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3.1建立新型营销体制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3.2拓展市场份额

3.2.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源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①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②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③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④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3.2.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饮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2.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的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3.3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1)电网支撑;(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4.结束语

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伯强.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28~36.

[2]杨淑霞.中国电力需求演变规律及转折点研究[D].2006.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4

一、**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工作成就

(一)**能源消费特点

**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有力拉动了能源消费增长和推动了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能耗强度持续稳定下降。

1、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

**年全省能源消费量5616万吨标准煤(按当量热值计算),**时期年均增长5.8%。其中煤炭消耗量5028万吨,电力消费量743亿千瓦时,石油制品消费量1094万吨(其中成品油642万吨),**年均分别增长3.5%、11.1%、11.1%(其中成品油9.1%)。**年,全省人均能耗1.2吨标准煤,人均电耗1650千瓦时,分别比**年增加0.2吨标准煤和650千瓦时;人均能耗和电耗水平已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大致相当。

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电力和石油等优质、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趋势十分明显。**年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6%,石油占29%,电力占3%。与**年相比,煤炭下降6个百分点,石油上升6个百分点,电力下降1个百分点。终端结构中,煤炭占36%,石油占33%,电力占20%;与**年相比,煤炭下降16个百分点,石油和电力分别上升11和5个百分点。中间消费比重快速提高,**年中间投入量相当于全部消费量的68%,其中煤炭中间转换比重达60%,分别比**年高出17和14个百分点。

能源配置向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用能比重提高方向转变,能源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用能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在工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带动下,用能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能比重上升到11.7%,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人民生活用能比重基本稳定。

(二)**节能工作主要成效

全省节能工作贯彻执行《节能法》,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加强能源审计和完善单耗指标管理体系上开拓创新,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增效上取得了较大成绩。

1、**节能主要成效

国民经济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93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下降了21%,年均节能率5%。基本实现了新增能源消耗中一半靠节约的战略目标。**期间,全省共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200万吨标准煤,年均节约标准煤240万吨;**期末,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3,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产品单耗下降。**年初步估算,全省能源系统利用效率可达36%,比国家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比"八五"期末提高约2.5个百分点。尤其是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发电效率明显提高,**期末比"八五"期末提高了3.5个百分点。据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调查,**年45项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指标有37项下降和持平,占82%。

依靠技术进步,形成了较大的直接节能能力。**期间,共完成较大的节能技改项目89项,投入资金总额约6.5亿元,累计形成年节能能力约31.3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万吨。全省共推广紧凑型节能灯328万只,节电2.5亿千瓦时。总投资1292.8万元,改造各种锅炉215台,形成年节约能力8.5万吨标煤,年节约价值3561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6.4万吨。

2、主要措施

(1)加强节能法规建设。1998年12月15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并于1999年3月1日颁布实施。出台了《**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订了《**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法》配套法规的制订和实施,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2)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按照《国家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要求,坚持把节能工作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引导企业依法用能、合理用能,降耗增效。通过技术推广、工程示范、项目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3)积极推广节能新产品、新设备。通过制订地方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组织示范试点、实行奖励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广紧凑型节能灯、锅炉分层燃烧装置、变频调速技术等节能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

(4)努力开拓节能工作新领域。对建材、化工、冶金等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强化和规范了企业节能管理基础工作。结合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点,确定了全省重点耗能产品单耗目录,编写了《**省主要工业产品单耗计算手册》,促进用能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5)以贯彻《节能法》为重点,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培训。坚持组织每年一次的"全国节能宣传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知识,促使依法用能、合理用能观念深入人心。全省各级节能管理部门共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能源管理工作者、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和能源管理人员**多人次。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节能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90%。二是依法管理节能工作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备。三是节能管理机构不健全,节能专项资金不到位。

(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成效

贯彻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和推广生物质能深化利用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1、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场总装机规模为3万千瓦,约占全国的9%。由政府贷款,引进了33台micon600千瓦风力机,括苍山风力发电场(2万千瓦)投入正常运行,鹤顶山风力发电场(1万千瓦)即将投入运行。

2、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逐渐发展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行业,初具规模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超过55家,年生产太阳热水器10万平方米左右;至**年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7万平方米,**时期年均递增约3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快速发展,**时期累计产量2.36兆瓦,初步形成了1兆瓦的生产能力;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年产0.2万千瓦,填补了国内空白;家用太阳能电源、小功率太阳能逆变器、太阳能电视机等产品成功地应用于援疆、及国外合作项目。

3、生物质能应用。全省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8处,总容积3.3万立方米,年产沼气865.7万立方米,可供气10379户,发电3.7万千瓦时。杭州灯塔养殖场1万立方米沼气发电的重点示范项目竣工投产,项目规模为亚洲第一。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的江厦潮汐电站是全国运行良好的主要潮汐发电站。

二、**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时期,**将朝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而带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随着加入wto,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节能降耗将成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一)全省能源需求预测

**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均能耗将大大增加,全社会能源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1-2005年,全省能源需求弹性系数约0.50-0.55,电量需求弹性系数约0.75-0.80,石油需求弹性系数约0.70-0.75。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到2005年将超过0.7亿吨标准煤,其中电量1100亿千瓦时左右,石油1600万吨,人均能耗和电耗分别为1.6吨标准煤和2400千瓦时。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全省一次能源结构仍将维持以煤为主的格局。若维持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预计到2005年,全省煤炭总需求量将达到6500万吨左右,这是环境容量所不能承受的。如果加强核能和天然气利用,则到2005年一次能源结构的煤炭比重有望控制在50%以内,总量5600万吨左右。

(二)全省节能潜力分析

1、产业结构演进与节能方向

**时期,**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提高。能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也将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对**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重点抓好工业节能的同时,要加强第三产业的节能工作,加强能源监测和节能管理,加强终端用能管理。

2、能源结构变动与结构节能

预测到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56%、34%、4%、6%。与**年相比,煤炭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石油、电力和天然气分别上升5个、1个和6个百分点,能源结构有较大改善。由此,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强度将下降10%以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强度将相应下降15%左右。

3、节能潜力总量测算

当前**能源消耗有两大特点:一是主要产品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年6000千瓦以上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372克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736千克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千克标准煤;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28千克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千克标准煤。二是产值能耗高。**年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美元,而世界银行1996年公布的国际单位能源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值为2.2美元,高收入国家为3.5美元。如**时期全省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水平接近1996年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1.68美元的平均值,节能潜力年均达300多万吨标准煤。

按此预测,**时期全省年均节能率可保持5%,可节约能源1500万吨标准煤。

(三)全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分析

1、**可再生能源资源充足

**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海岸长达6500公里,海岛数量居全国之首,风力资源尤为丰富。据有关部门预测,全省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达60万千瓦以上,而目前仅开发利用3万千瓦。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也较为丰富。

2、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力量较强

全省拥有一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一是风能方面。从事联网运行的风电机组的技术开发和制造力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开发生产出200-250千瓦风电机组,还建立了**风电中试基地。二是太阳能方面。拥有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为代表、国内领先的太阳能研究开发力量。三是生物质能方面。以**大学为主要基地,在生物质能发电、气化、液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以杭州市农村能源办为代表的沼气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广也有相当基础。此外,在潮汐能、潮流能、洋流能、地热能和太阳能温室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3、形成一批可再生能源的骨干生产企业和优势产品

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源生产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太阳能电池在国内产量最高;机械加工业具有较强的风电机组生产能力。全省形成了一支农村能源建设工程队伍,沼气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

4、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年均增长30%,产品逐步为广大城乡居民所接受;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逐年增加。太阳能光电系统控制器和小功率太阳能逆变器,通过国家和世行的专业质量许可证检验,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好。风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0.16%和0.12%,约占全省可开发利用风力资源的5%;**开发的中小型风电机组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至**年底,累计建成并正常运行的大中型沼气工程102处,总容积3.5万立方米。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一是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二是市场发育不完善。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竞争在一定范围存在。三是缺乏产业扶持政策。可再生能源还不具备与常规能源全面竞争的能力,产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总体规模小,项目组织和市场开发能力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程体系。五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范围窄,影响市场拓展。

三、**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时期,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把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依法管理、多能互补、技术创新、降耗增效、加快发展,推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努力实现能源平衡、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法制规范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节能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内在动力,完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市场运作。针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失灵状况,加强法制规范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完善节能法规体系建设,强化执法力度;增强全民节能意识,形成合理用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化促进产业化。推进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进一步提高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用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能源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步伐。整顿和规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市场经济秩序。按市场经济要求,组织实施重点项目。

3、坚持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行多能互补,促进终端用能结构优化,促进能源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积极适应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优势产业;进一步节能降耗增效,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三)**主要目标

--节能率年均增长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500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75吨标准煤(**年价),折合每千克标准煤产出国内生产总值约1.7美元,相当于1996年上中等国家的水平。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3-4个百分点;到2005年达到40%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较大幅度降低。到2005年,冶金行业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950千克标准煤,火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60克标准煤/千瓦时,化工行业中型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到1900千克标准煤/千克。

--到200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70万吨标准煤,可替代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1%。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新增推广量108万平方米;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2处,容积2.7万立方米。

--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总体上达到技术现代化、产品标准化、企业规模化、市场规范化的目标,确立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相关法规建设较为健全,技术和产品标准较为完备,执法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工作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法》和《**省实施〈节能法〉办法》,完善节能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形成外部约束机制,依法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根据国家拟出台的《节能法》配套法规体系,结合**实际,重点制订《**省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省节能监测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和办法,依法开展节能管理和监督工作,促使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工作进一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实施《**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完善技术和产品标准,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能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依法管理,改进管理方式,加快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和强化服务转变。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基础管理制度。按照节能法规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节能管理监测体制。健全执法监督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改进用能管理,改善执法手段,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执法水平。

完善全省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能源信息管理工作,为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实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制度、主要用能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加强能源的计量、统计和能耗情况分析工作,完善能源数据库及能源信息制度。建立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制度、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制度,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素质。制定中长期的年度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实行学习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加大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重点组织好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经常性的宣传工作。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激励机制

运用市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终端用户的节能积极性,提高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配置。进一步采取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一手抓扶强,一手抓汰劣。扶持一批优势企业上水平上规模,推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按国家颁布的目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创新节能机制。一是建立节能信息传播机制、能源合同管理的技术服务机制,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提高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二是建立节能产品标识制度,以节能标识形成产品的市场差别,引导终端消费者进而引导生产企业。三是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引导中小城市或特定区域内合理开发与节约能源。四是实施高耗能行业的自愿协议,引导企业与政府或协会签订协议,企业承诺在一定期间内的节能量和减排量,政府承诺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或放宽管制。五是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六是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率先示范。

进一步完善鼓励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节能专项资金等激励政策,并结合财税、金融、价格和投资体制改革,推出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政策。一是实施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二是实施财税政策,将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作为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对重点开发、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落实热电联产、节能住宅、节电产品和进口节能关键技术、设备的减免税优惠政策。三是实施价格政策,逐步完善能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有效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企业和用户按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许可的原则合理用能。四是实施信贷政策,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金融部门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信贷支持。

(三)努力培育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和产品市场,促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和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扩张。研究制订培育专业市场方案,完善配套的激励和扶持政策,驱动社会资源投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功能,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信息集散中心、产品集散中心、新技术研发中心、成熟技术推广中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专业市场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中介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协会、学会的作用;推动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改制改组,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建立各种信息和情报网络系统,定期鼓励推广的科技成果(产品、技术)目录、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目录。组织制作、传播成功节能案例;组织收集、整理和国内外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

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和经济绿色化的趋势,积极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深入实施DnDp/GeF项目。通过信息交流、研讨培训以及援助、贷款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产业化程度。积极对外宣传**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四)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技术进步为重要手段,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依照《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结合**实际,大力推广应用适应市场需要、效益明显、先进成熟的技术。主要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蓄冷蓄热、联合循环和多联产的热能综合利用技术,洁净煤加工配送技术,余能余热回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高压电机调速电机变压器经济运行、绿色照明为主的节电技术;以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为主的先进燃烧技术;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术,主要包括成熟的等离子点火、低油煤粉点火、天然气替代燃料油技术等。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抓好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增效技术改造,提高节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重点是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扶持重点生产企业,推动主要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上台阶,增强竞争力。促进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立技术储备,提高国产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比重。

组织技术进步的重点示范工程。一是抓好节能型、清洁型工厂示范。从冶金、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选择一批企业,进行系统节能改造,发挥示范效应。二是抓好高能效中小城市示范。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实施以提高城市总体能源效率为目标的高效化城市挑战计划,运用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推进技术改造。在规划期内,逐步实现区域内多数企业"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的目标,逐步实现整个城市(或区域)的能源消费达到零增长、废弃物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三是抓好太阳能节能一体化建筑示范。通过应用门窗密封条、多层保温窗、外保温复合墙体、热量按户计量及控温、供热管网调节控制、热反射保温隔热、太阳能建筑、高效照明系统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开发太阳能节能一体化房地产项目,创立节能、环保型房地产品牌,提高城市和生活居住品位。四是继续抓好风电国产化和大型沼气示范工程、优质洁净煤加工配送工程。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5

一、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对策

虽然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相较于2014年超过2300万辆的汽车销售总量,新能源汽车的比重并不可观。尽管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缺口,但总体来看,认同度不高、需求拉动不足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要综合考虑供给方与需求方。从生产方面、消费方面和市场构建上开展,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多样化、质量优质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供给,进而获得生产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更进一步形成价格优势;通过市场构建来平衡供求双方,架起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桥梁,完善生产、消费、售后等一系列链条,推动市场扩大。

(一)供给方因素1.加大核心技术开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国内生产商多是小投资、小规模,而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新能源汽车转向国外配套已成为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在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上核心技术“空心化”的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要想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2.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产业,存在着产品单一化、车型选择少等问题,需求偏好是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各汽车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占用情况、区域性的文化习俗等,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努力提高产品安全性能,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

(二)需求方因素1.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政府购买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能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充当着新技术“最早使用者”的角色。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使得政府采购不仅可以直接形成需求,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起到扩大市场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制定政府采购计划,致力于推动私人购买和政府采购相结合。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据调查,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已成为影响消费者选购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仅停留在“环保”这一粗略的认知上,而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使用成本、产品性能、安全系数了解甚少,这必然制约着他们的消费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普及要注重结合消费心理,不仅强调环保性,更要综合产品安全性、便利性、经济性等因素,以强化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态度。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的消费文化和社会风气。

(三)市场因素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存在着种种进入壁垒,如在有的城市实行的“只有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允许进入充电桩建设”或“允许进入电动车租赁业务的投标”。此外,行业标准不统一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因此,要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之上完善市场准入,规范材料和技术要求,采用标准化的配件和接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2.推动充电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完善与否是影响市场构建和推广的重要因素。配套设施不足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大城市的用地紧张,充电桩被修建在人口流动性较低的地段,严重降低了其使用便利性。政府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好充电桩的建设用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网络建设,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到配套设施的构建当中。

二、结语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6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金融结构 经济发展

一、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结构的要求

中国的经济目前仍处于转型期,对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经济的高速运转很大程度依赖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因此,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战略性地位。现阶段,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阻碍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因素:一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源的消耗,是粗放型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消耗量大,技术含量低;二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型产业,造成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在资源型产业内部,主要是一些粗加工产业,产业链较短,且具有同质性,并未形成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稀缺而不可再生,如果对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资源枯竭,则意味着当地经济发展停滞。因此,资源型地区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以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地区怎样才能技术创新?熊彼特(191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良好的银行应该通过甄别并提供各资金给那些最具有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以促进科技创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可以直接使技术进步内生化,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带动新一轮的增长,经济体系中出现了良性循环,从而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可见,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和“资本积累”来实现,“银行信贷”即投融资,“资本积累”即社会储蓄。因此,资源型地区的长期稳定增长,要依靠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要依靠金融发展。

“处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应当是: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与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和企业的特性相匹配;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迁,该经济体的最优金融结构也会内生的相应演变”(林毅夫,2006)。资源型地区的经济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产业转型阶段,因此,资源型地区合理的金融结构应该是提供资金支持以实现经济向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

二、资源型地区金融结构优化的判定标准

(一)投融资功能

金融体系通过动员储蓄,使储蓄向投资转化,最后把资金有效的配置到生产部门,推动经济的增长。资源型地区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建设期较长、风险高的特点。而金融体系可以减少流动性风险,把资金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期限较长的项目中;金融体系可以搜集、处理关于项目和企业的信息,从而把资金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项目中;金融体系可以分散并规避风险,从而可以把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

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它们在金融体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是互补关系,并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使金融功能更有效率地发挥。艾伦和盖尔研究了银行和市场各自的优势,他们认为金融中介能通过提供更有效的跨期风险分担,而金融市场具有更强的跨部门风险分担能力;金融中介适于为技术相对成熟、不确定性低、投资者对投资决策的看法相对一致的项目提供融资,具有节约信息成本的优势;而金融市场在投资的不确定性高、对投资项目存在重要的看法差异、并且信息成本较低的环境中具有相对优势。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对成熟、不确定性低,所以投资者对投资决策的看法相对一致,银行信贷为资源型地区提供了巨额的、期限长、风险高的开发资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现在,资源型地区急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不同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存在重要的看法差异,且投资的不确定性高,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并把资金有效地配置到有前景的生产中。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有“门槛效应”的,政府的补贴有利于跨越这道门槛,使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所以,资源型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和市场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金融投融资功能效率的提高。

(二)宏观引导功能

银行和市场都可以为资源型地区配置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在为投资项目配置资金时,是以成本――收益来考虑的,而不会只考虑社会利益。金融市场虽然是最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但是,发展初期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可能造成资金的扭曲配置。因此,政府宏观、战略性的介入资源的配置,发挥金融的宏观引导功能是有现实意义的,对于资源型地区尤其如此。本文定义的宏观引导功能是,金融体系在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时,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有利于使地区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的金融功能。本文把体现宏观引导功能的金融称作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介入资源配置的体现,发挥该功能的机构可以是政府、中央银行,也可以是政策性银行。

现在,对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产业发展较快,是具有高回报的产业,因此巨额的资金不断流入。但是,如果资金流向生产效率低、消耗大的项目,则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也是对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金融的宏观引导功能是非常必要的。金融的宏观引导功能应该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技术创新的行业与企业,同时技术创新不仅应该体现高生产效率,还应该体现在节能和环保这些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创新上。因此,金融的宏观引导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那些高生产效率、关乎民生但被忽略的产业,限制或引导资金少流向消耗大、不环保、科技含量低的产业,以使地区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

三、资源型地区金融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型地区金融结构优化指标体系,是通过量化金融功能来衡量资源型地区的金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把每种指标都分为功能指标和效率指标。金融效率是金融功能的深层次体现,如果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则会在金融功能发挥的同时,伴随着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投融资成本的高昂和金融风险的积聚。同时,按照上文对资源型地区金融结构分析的逻辑顺序,把考察指标分为金融综合指标、投融资指标和宏观引导指标。

(一)金融综合指标

金融综合指标用来反映资源型地区金融发展总体

状况。功能指标用来反映资源型地区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用金融深化率(m2/GDp)来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所有货币类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和贷款+证券类金融资产+保费收入+衍生金融资产)/GDp)来衡量金融上层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规模。经济金融化比率(技术加权金融资产总额/GDp),是对金融相关率的修正,即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资产给与相对较高的权重。

效率指标用来反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演进。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否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向以非银行为主转变;金融市场的发展则从金融工具和融资角度进行了衡量。

(二)投融资指标

投融资指标用来反映金融是否有效发挥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包括投融资综合指标、金融机构指标和金融市场指标。

投融资综合指标的功能指标用来反映资源型地区的投融资潜力,用储蓄总额/收入、投资总额,储蓄总额来衡量,效率指标则用来反映投融资效果,用收入增长额/同时期投资总额来衡量。金融机构指标的功能指标用来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规模,行业集中度以及经营效率,效率指标则用来反映银行信贷对微观企业融资的总体贡献以及银行信贷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贡献。金融市场指标的功能指标用来反映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和能源、矿产期货相对规模;效率指标则用来反映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微观企业融资的总体贡献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贡献。

(三)宏观引导指标

宏观引导指标是针对政策性金融的指标,是反映政策性金融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是否使地区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的指标。功能指标用来反映政策性金融在资源型地区的资产、信贷相对规模以及信贷的行业和区域分布。效率指标则用来反映政策性金融的效果,除了政策性金融对微观企业融资贡献可以量化外,其他指标都难以量化,但却是关系到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1 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多样化。资源型地区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中银行贷款占很大比例,银行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在收集、处理信息和企业控制方面比市场具有优势。但是债权主要集中于银行系统,风险过于集中,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银行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关系,可能使银行只追求稳定收益,对于新兴产业的投资不敏感,不利于资源型地区的技术创新。同时资源型地区的金融工具相对单一,没能很好地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因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多样化创造条件可以使资源型地区的金融效率得到提高。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有利于市场竞争,可以为投融资双方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有利于分散风险,促进企业创新,例如以一家金融机构牵头,若干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银团贷款就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探索,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聚合力。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不同金融工具之间的融合则可以更广泛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同时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于风险、收益、流动性的不同需求。

2 加强信息披露,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资源型地区的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风险高,仅仅依靠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当贷款需要偿还时,可能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造成企业经营困难。金融市场在投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高收益的新技术项目上有优势,把富余资金投入到有前景的产业、有发展的企业,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股票、债券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融入所需要的资金。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可能会造成金融资源的扭曲配置。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优化资源型地区的资源配置。

(二)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意义重大。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相统一。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持方式可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就是通过“信贷配给”给信贷缺口的产业和关乎整个社会福利的产业直接给与信贷支持。对于资源型地区合理的资金需求,当商业银行和市场难以满足时,政策性金融发挥其逆向选择的功能,以相对较低利率贷款给资金需求方,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间接方式是依附于直接方式的,起信号和窗口作用,是国家政策意图的信号。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无形中会给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传递了一种信息,使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免费搭便车”,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资金需求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当政策性金融宏观引导功能完成时就会退出该领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7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82-01

1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某些方面还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比较具有高加工度特征的产业比重较低;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也使我国的资源不堪重负。与第二产业相比,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社会效益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另外,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

(2)现有的结构竞争能力不强。结构本身的层次还比较低,产业发展还是主要倚重低端制造,拥有高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创新驱动不足。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看,2008年是近年来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01%,与全国平均水平1.54%有较大差距。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落后于工业发展速度,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和支撑不足。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高、精、尖、新产品十分有限,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仍然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从资源能耗看,粗放型增长模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

(3)我国总需求结构失衡。我国总需求的失衡既表现为内需与外需的失衡,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还表现为政府消费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不协调。从内外需求的结构看,我国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很大,但实际消费能力低下,消费率不高,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只能靠外部需求来消化。近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大大高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20%左右的水平。对外部需求依存度的提高导致我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顺差越来越大,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从外部需求的结构看,我国出口的迅速扩张是粗放式,虽然出口总值连年增长,出口商品数量跨越式提升,但出口商品结构和赢利能力却很不合理。

2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前所实行的是单边贸易自由化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的商品贸易几乎完全由经济计划决定,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的进口计划决定了90%以上的进口商品。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逐步走上了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道路。贸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员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和约束关税,取消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其实质就是在贸易领域或多或少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国内外市场力量直接联系并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贸易保护的程度和范围,放弃贸易领域的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之后,国际市场的力量就会自动对国内市场发生作用,使市场竞争机制在国内充分展开,促使国内的经济结构在多方面得到调整。

(1)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度。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贸易潜在竞争效益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者称之为进口依存度。除了进口以外,外国投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产品销售也促进了竞争。到2003年6月底,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将近4800亿美元,在所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遥遥领先,其中超过半数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对外国所有权限制很少的制造领域。外国投资企业的经济重要性主要用其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在2002年这一指标几乎达到30%。外国投资企业并非仅仅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其总产出的60%都是在中国的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对没有外国所有权的中国企业来说,进口产品和外国投资企业生产却销售于国内市场的产品所产生的竞争效果是相似的。竞争的加剧对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丰富市场品牌,扩大消费者市场选择空间。贸易自由化将便利国外商品更自由地进入国内同类商品的市场,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商品品牌丰富程度,扩大消费者的市场选择空间。

(3)加快价格市场化进程。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商品市场价格结构存在严重扭曲。贸易自由化要求大幅削减关税等贸易壁垒,将降低商品的国内外差价,推动国内外价格水平接近。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而会影响要素价格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得到市场化的优化。

(4)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效果之一,就是使大批新产品自由进入国内市场,逐步培育起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消费市场。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内企业就可以进行模仿和跟进,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原理,开发该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和产业的升级。同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市场机制会自动淘汰部分不合市场要求的落后产业,加强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更适应具体经济特点,更适应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

(5)培育形成大企业集团。在促进市场结构和价格结构调整的同时,贸易自由化将加剧市场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从而对不具备规模优势、难以形成价格、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推动企业兼并、联合,从而形成大的企业集团。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 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 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 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 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 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 pay 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 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性交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 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9

德国能源转型成效卓著

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德国能源转型正式启动,它对不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费用及年限给出了明细化规定,并确立了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的目标。此时德国光伏度电成本高昂,约为5.5元人民币,但高额补贴激励光伏迅速发展。2010年联邦经济能源部颁布《面向2050年能源规划纲要》明确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80%的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转型战略。

德国能源转型成效卓著,2015年德国年发电总量达648太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194太瓦时,占发电总比重的30%。其中尤以风光发电为主,分别占比13.3%与6%。

德国电力市场有力支撑能源转型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增长与其电力市场建设密不可分。1998年启动的德国电力体制改革旨在放开电力市场。最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九家大企业垄断发输配售的局面,实现了电力生产与输配环节的全面拆分,配电公司也在法律上独立。现在,德国已形成了基于现货、期货、远期及平衡能源市场的较成熟的电力市场体系。改革后形成的输配网系统运营商及多个自由电力生产商、经销商之间通过平衡基团管理、电力交易所或场外交易进行着相互间的联系。

两个案例有力证明了德国电力市场的有效性。第一个案例是2014年6月9日中午,光伏发电功率占比超过50%(图三a)。那是一个公共假日,需求负荷低,光照良好,当天中午的光伏发电占比创了记录。当日电力出口达到高峰,现货拍卖价格也有所下降(图三b),基于9日的情况,远期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

第二个典型案例是2015年3月20日的“日食危机”。德国的光伏装机量达38吉瓦,超过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0%。日全食将使德国骤然失去约70%的光伏电力,日食结束时,大量光伏电力又将瞬时涌入,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为应对日全食,电网系统运营商在平衡能源市场通过拍卖分别额外购得正负平衡能源3.8吉瓦和2.75吉瓦,平衡能源储备总共为日食前的1.5倍,同时市场参与者依据提前预测作出规模巨大的需求响应。“日食危机”安然度过,检验了欧洲电力系统适应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也验证了德国电力市场的成功。

总体而言,已有的“电力市场1.0”体现出市场机制下的公平竞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接纳了快速增长的光伏和风电。

剩余需求负荷对电力市场设计提出新要求

由于政策已制订了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比例增长的目标,而目前市场上低边际成本的风电光伏又能优先并网发电,剩余需求负荷(residualload)于是成为影响电力市场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除去风光发电外、剩余发电组合所需承担的电力需求量。图四分别给出了冬夏季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剩余需求负荷间的普遍关系,夏季风光发电多,需求总量较小,剩余需求负荷小;冬季反之。未来还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1.最大剩余需求负荷:用电需求高,同时几乎不产生风能和太阳能,这可能发生在一个寒冷无风的冬夜;2.最小剩余需求负荷:电力需求低,但同时产生大量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这可能发生在有风和/或阳光明媚的周末或节假日。

图五给出了来自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就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与极端剩余需求负荷关系的描述。图中蓝色曲线为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25%的情况下的剩余负荷。图中红色曲线为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发电总量60%情况下的剩余负荷,显然,剩余需求负荷总体不断减少,传统电站所需承担的发电任务将越来越小。2035年极端最小剩余需求负荷有可能达到负25吉瓦,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刻,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仅会全面覆盖用电所需还将出现大量盈余。这种情况下,仅靠出口富余电力不足以解决消纳问题。未来如何更好地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这对电力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风光电比例持续提高呼唤电力市场2.0

德国能源转型继续推进,计划到2025年使其电力需求的40%-45%由可再生能源发电承担,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5%-60%。针对未来绿色能源结构全面实现的情况,进阶版的电力市场2.0设计被提上日程。

2015年7月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颁布修订后的《电力市场白皮书》,最终明确了德国对电力市场2.0的设立。电力市场2.0有两项基本功能,之一是确保容量储备充足,之二是实行电力的市场化消纳。电力市场2.0引入容量储备与平衡能源一同应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同时明确了对容量市场的摒弃,相应的《电力市场法》及《储备容量规定》预计将于2016年春相继出台。

电力市场2.0的三大模块

在高比例接纳可再生能源的核心任务下,2.0市场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三大构成模块中,分别是1)更强的市场机制建设;2)更灵活高效的电力供给体系;3)更高的电力保障能力。

新能源市场总结篇10

关键词:能源革命;天然气市场;特征

0引言

我国发展中面临着全球能源供求关系深刻调整、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严峻挑战,推动能源革命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已形成五大产气区和四大天然气进口战略通道,成为世界消费大国。而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为推动研究能源革命背景下中国能源市场的未来走向的研究,有必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能源革命主要内涵

根据的重要讲话,我国能源革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

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第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2我国能源形势主要特征

2.1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国内供给制约较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从需求侧分析,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1亿吨标煤,主要呈现增量仍然较大、增速有所下降的特征。从供给侧分析,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43.5亿吨标煤,总体上煤炭和非化石能源基本可以实现自给,石油和天然气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2.2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地缘政治变局影响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在2020年上升到12.5%,油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2020年的63%和38%,获取和利用境外油气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再加上美国对外依存度下降,俄罗斯能源合作格局发生改变,国际地缘政治变局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3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66%、18.4%、5.8%和9.8%,与世界平均水平30%、33%、24%和13%相比,油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显偏低,以煤为主、高碳消费的特征十分明显,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损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4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我国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和特色技术,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能源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创新缺少技术支撑,创新成果转化不力,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稀缺,激励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2.5能源体制障碍较多,能源发展通道不畅从当今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来看,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不适应推进能源革命的需要,有些方面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市场结构不合理,改革力度和放开程度还不够。二是价格形成不合理,除煤炭外其他能源产品都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三是政府监管不合理,政企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为此,亟需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3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现状

3.1我国天然气供给情况近年来国家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新增探明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非常规天然气、进口管道气以及进口LnG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供给量出现稳步增长态势。

3.2国内天然气生产现状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贫气”的国家。天然气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天然气地质勘查力度。国土资源部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常规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437.72亿立方米,新增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5个。

3.3我国天然气消费情况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环保的重视,天然气的消费量逐渐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对天然气认识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长。201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8.6%,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增幅。国内天然气产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要考虑从国外进口来补充。近些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大,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攀升。

4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4.1天然气产业链不协调首先,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所占比重很小,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由于其储量和产量较小,长期以来在全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保持在2%-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供需市场分布不平衡。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天然气的消费市场却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4.2定价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天然气是以“成本加成法”来进行定价和调价的,价格水平普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