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十篇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8:15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经济;源头消减(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提到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应用到建筑垃圾的整个生产循环周期,就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可以保持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探析

1、建筑垃圾产生途径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头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由砖、石头、旧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钢铁、废铁塑料、玻璃、纺织品、橡胶和沥青等构成的。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性质来看,上述建筑垃圾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型、再利用型和不可再利用型三种。直接利用型,主要是指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且可直接重复使用的砖、石头、木料等;再利用型也就是转化利用,将剩余的钢筋头、铁丝、碎砖石头等转化为其他用途;不可利用型就是指油漆、碎玻璃、橡胶、石膏等必须经过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技术处理和再加工。

2、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处理现状

(1)我国建筑垃圾的初级利用是渣土碎石的工程回填和绿化回填,问题是开工以后填埋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就非常困难了。

利用拆除工程中产生的砖、石、混凝土等废料代替塘渣,来进行场地和基地处理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比起传统的使用土石来说,渣土碎石的回填既解决了拆除、改建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又可以节省了作为塘渣使用的土石。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填埋掉的建筑垃圾在工程正式开工后,会被再度清除,并且因其与工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所以只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而这样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没有再利用的机会了。

(2)我国建筑垃圾的中级利用是利用回收废弃混凝土制作墙体材料和集料,问题是上述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

2002年上海成立了国内最大的建筑垃圾制砖厂,利用建筑垃圾制造新型墙材。浙江省的杭州富丽华建材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利用废渣、废料生产新型墙材的环保节能型企业。问题是与传统墙材相比,新型墙材的制作成本并不低,导致推广制作方面可行性降低。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新型砌墙材料在强度变化规律性、耐久性等某些物理和力学指标上还是略逊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因此,它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碎块回收粉碎以后,作为混凝土骨料,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的楼地面和混凝土的垫层。这个在新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再利用率颇高,问题是缺乏对建筑垃圾的进一步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级、清洗、堆存,该骨料收集和制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是每个工地都拥有的。

(3)相对高级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是诸如河北的公专新业科技服务总公司研究开发的“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利用碎砖石、废钢渣、碎石等填料经过重锤夯扩后制作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同时配套减振、隔振技术,可以扩大桩端的面积,挤密地基。

(4)相比较拆除工程,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比较好,尤其是框架结构阶段的工程。根据调研,在建筑过程的框架阶段中产生的可以废物回收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是很高的。

“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许多最经济和最有利可图的回收方法已经被仔细挑选过了”。问题在于:不能回收、筛选的砖、石、混凝土混合物,以及旧模板、废塑料、碎玻璃,油漆零料等建筑垃圾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还仅仅是简单的未加处理的填埋。

二、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基于上述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和循环利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从3R原则出发,来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和问题对策。

1、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图1中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

2、减量化(Reduce)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

减量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实施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设定建筑垃圾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和建立建筑垃圾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的配套。

首先,需要对建筑产品采取全周期过程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直线型模式,形成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建筑物生产管理模式。从建筑设计阶段的工程设计到建筑、建材设备采购各个环节都必须减少材料的无故浪费。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维修、更换和拆除阶段垃圾的排放量,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可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维修、维护费用,以达到全社会建筑垃圾排放总量的消减。

一方面,有必要制定建筑垃圾排放监测和评估指标,制定建筑企业建筑垃圾排放的指标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指标,强化建筑企业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奖惩制度,提供标准衡量指标,由建筑行业和企业自行实施自己的建筑垃圾减量工作。

最后,为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还需要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一个政府行政管理方法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机制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综合的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机制在国外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已得到较为广泛和成功的使用。

3、再利用(Reuse)建筑垃圾效率提升策略

建筑垃圾的直接和间接再利用率提升的对策: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备等。

前文提到相对于拆毁建筑来讲,在新建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较好。而在新建建筑过程中,相对于装修、安装阶段,框架结构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相对比较高。原因是框架结构入驻的工程承包商只有一家,易于管理。建筑垃圾中许多废弃物经过分类、分拣、剔除和粉碎后,大多数可以再利用或者回收。在后期安装、装修阶段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主要是因为管理混乱、建筑垃圾二次污染而产生的。所以,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是施工过程中提高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的关键,熟悉图纸、熟悉建筑施工过程中垃圾构成比例和数量、针对施工项目进行建筑垃圾的分类、筛选和堆放的管理。行业内企业应做到施工精细管理观念人本化、垃圾管理工作流程程序化、建筑垃圾排放监控手段数据化,才能切实建立起提高建筑施工全过程垃圾再利用率的长效机制。

另外,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置也是提高再利用率的对策之一。河南人大代表郭靖华在2010年年初人代会上就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为了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水平,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对拆除下来的废旧混凝土进行现场破碎,分别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建筑砌块集料、道路填铺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减少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更可使加工后的建筑垃圾成为商品,实现一举多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4、资源化(Resource)建筑垃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筑垃圾再加工商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对策包括: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再加工(成本和技术),企业营运模式探索,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推广和产品规模化等。

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当地建筑垃圾处理、填埋费用低于建筑垃圾运往建筑垃圾处理厂的运输费用,建筑原材料的价格低于再生材料价格,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企业来说,根本无利可图。可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带来的公众或者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因此,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般需要政府介入,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企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和其它政策性的扶持。政府邀请行业内企业、主管部门、消费者和环境组织的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灵活使用税收杠杆,除了“谁污染谁付费”外,可以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实施“差别税率“,降低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从而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开发和研究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政府部门应尽快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并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建筑垃圾的消减、再利用和资源化,其关键在于全社会的重视和联动机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需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合理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和市场力量来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资金参与建筑垃圾再生产。而建筑行业及企业需要针对建筑项目建立科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增强环境保护、资源消减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建议针对每一个建筑项目进行拆毁建筑垃圾和新建建筑垃圾的模拟预算、预测软件以及信息管理,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建筑垃圾循环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浩、王洪黎、熊宝成、陈涛、陈柱,从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看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

[2]陈燕,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代城市,2011年11卷第3期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2

大量的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填埋,不但长期占用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还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对土壤、水源、河道、植被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灰尘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建筑垃圾面临的另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大量的建筑垃圾混入到生活垃圾中,严重影响了生活垃圾处理厂的使用年限。因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标准非常高,建设和运营的成本也非常高,如混入大量的建筑垃圾,可能原计划使用10年的,只能使用3~5年,成本非常昂贵。因此,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共识就是:建筑垃圾的占地非常大,但如果进行再生利用,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必须而且必要。

一、进一步规范已成必然

建设部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一向十分重视,年就颁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促进建筑垃圾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专业管理,但它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总体显得力度不足。据了解,现在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赚钱,降低施工成本,往往到处偷偷倾倒建筑垃圾,如雇用私人的“黑车”,晚上倒入郊区河道等,对这种情况以前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或者只是根据其它的一些法规进行少量的罚款,不够严厉的,也不能引起这些人的重视,受利益的驱动,一些人敢于冒险。

建设部从年就开始了重新修订《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论证工作,年以来先后召开了三次有关的座谈会,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更把建筑垃圾制定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建设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二、三个突出点

建设部城建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新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突出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制定了建筑垃圾处置的收费制度。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市场,实施对建筑垃圾的全面管理,有个管理成本问题,而建设、施工单位对创造良好的市容环境也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实施收费制度。这里遵循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谁产生垃圾,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依据是国家计委、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872号文件精神中的有关规定。

2、设立了建筑垃圾的处置核准制度。这是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规定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为一项确需保留的行政许可”而制定的。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实施了这种核准制度,实践也证明,核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垃圾随意堆放和垃圾围城的问题,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城建司市容处处长卢英方总结了核准制度的诸多好处:核准制度要求建立城市建筑垃圾的调配计划,对哪个地方施工有渣土产生,哪个地方需要土方,可以进行综合的调配;通过核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全面掌握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流向,进行精确性的规范管理;核准制度有利于保持市容的整洁,对一些运输工具、包装方式、运输处理的组织管理以及时间方式提出较高的专业水平要求,可以减少扰民,消除安全隐患。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3

建筑垃圾流向了何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不断地拆旧建新,带来了大量建筑垃圾。每年这么大的拆迁量和建设量,它们的建筑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以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为例,按照北京市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手续。然后渣土管理部门按照该工程土方量和申报车辆为其设计从源头产生到销纳地点最合理的路线,并规定许可时间。施工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路线把渣土运输到指定的消纳场,然后进行填埋等处理。同时,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还会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检查各项防尘设施是否到位,冲水设施是否设而不用,围挡破了是否没有及时修补等。对于运输渣土车辆的管理,主要是进行专项检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在运输渣土的主要通行路线上进行夜查,检查其密闭情况,有无扬撒等。一旦查出,将有城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与此同时,北京市每年大约设置二三十个消纳场并定期公布。这些消纳场大部分在五环以外,主要是将一些历史遗留的大坑、窑地等经过整理,设置照明,专人管理,用作消纳场。这些消纳场由一些企业来经营,并按照市场化的物价标准向运输单位收取费用。

尽管目前大部分建筑工地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都比较规范,不会在路边或工地周围随意堆放。但是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仍然很多。现在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综合处理利用处于初探阶段,所以大多数建筑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填埋,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和影响。

建筑垃圾“难为”绿色奥运

奥运工程事事都染绿,处处都环保。绿色奥运,工地先行。我们对奥运工程施工过程、用材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和环保评定。但是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在建这些奥运工程之前必须先拆除原有建筑,而这些建筑在建造时含“绿”量低,拆迁必定产生相当大的建筑垃圾。

同时,如此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再加上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长此以往,给城市和居民以及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并且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堵住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源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奥运,目前应抓紧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再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每万平方米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再生技术挽救建筑垃圾

其实,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弃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近年来,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建筑公司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曾在市中心的“华亭”和“霍兰”两项工程的7幢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将结构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并把有用的废渣碎块粉碎后,与标准砂按1:1的比例拌合作为细骨料,用于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砂浆强度极高。此项试验共计回收利用建筑废渣480吨,与此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砂子材料费和垃圾清运费。

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万平方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余吨,用于砌筑砂浆、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节约了大量资金。

通过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这两家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只需配置1台或数台粉碎机,即可将建筑垃圾中的废渣就地处理、就地使用,大大减轻了外运负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样通过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可使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达到100%。

形成循环产业尚需政策扶持

有关专家认为,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目前,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大型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日本政府还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经过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在政府引导下,日本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一直相当高。

这些国家大多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不仅节约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还能大大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对于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废弃混凝土,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同时还可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既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也有巨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值得推广应用,加速形成产业。

不过,要使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真正形成循环产业,目前尚有不少困难。因为,从废弃混凝土的集中回收、破碎加工到再生应用,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互为配套衔接的作业方式、管理规范和政策措施。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4

二、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定期召开市城管委会议,对城市管理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进行调度。

三、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按建设部标准建设,并进一步拓展覆盖区域和管理项目,以此为依托,建立高位监督、监管分离、标准统一、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考核体系。

四、积极探索占道经营治理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制定路面管理标准;继续与司法机关密切协作,依法查处固定门店出店经营,拟定流动摊点管理办法,对沿街占道经营实行规范化治理;探索市容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组织在市区部分道路进行市容管理市场化运作试点;扎实推进早餐摊点和夜市排档整治提升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并强力推进。

五、开展违法建设整治。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加强市、区联动,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防控体系,在调查摸底基础上,适时开展违法建设集中拆除行动。

六、严格建筑垃圾监管。对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开展经常性督察考核,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和建筑垃圾运输公司管理,严查泼撒行为;加强工程施工现场和工地出入口市容环境、施工围墙(围挡)管理;启动建筑垃圾和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建设,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放场。

七、继续推进户外广告整治。编制完成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对存量户外广告分类处置,推开公共资源广告位使用权公开出让工作;启动店招店牌整治改造工作,选择3条道路进行试点,由设计单位实施对店招店牌进行改造,力争元月底完成,适时全面推开,争取明年完成城区主要道路改造工作;启动城市道路路名牌规范设置工作,参照先进城市的样式,在城市主次干道设置路名牌。

八、环卫管理提标扩面。完善市本级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对城区周边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情况的督察,督促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强对中标作业公司的管理、考核、监督,将部分老旧小区清扫保洁纳入市场化范围,督促各区推行生活垃圾转运、公厕管护和化粪池清淤市场化运作;编制完成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和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

九、开展城市管理四大专项整治行动。拆除长期性占道经营设施,清除城郊结合部垃圾,处罚乱扔垃圾行为,整治重型车辆超载泼撒。

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工作。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出台收费管理办法,调整征收方式,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全部纳入水费中,促进足额征收。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5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为规范建筑垃圾的管理,我国2004年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1992年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条款,2005年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是专门规范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规章,地方亦出台相关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规定。不过检讨我国现行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以下问题:在规制目的上到底应该偏重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还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处理是否仍遵循城乡分而治之的制度架构?谁应承担建筑垃圾的处理义务?经济激励性的规制方式在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中如何体现?建筑垃圾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职责如何协调?在法律责任设定上应该如何优化?既有研究对上述问题关注偏少,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提出当下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正在出现范式转型,继而分析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不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2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

2.1由建筑垃圾末端治理到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全过程治理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侧重建筑垃圾的末端治理,仅防患于已然,对于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缺少分阶段规制,当今不少国家实行建筑垃圾的全过程治理,防患于未然,把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与“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建筑垃圾处理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经济形态迈向“循环经济形态”[1]。在建筑垃圾的产生阶段,日本、加拿大等国要求施工单位在兴建拆除一定面积以上的工程前,要对建筑垃圾处理进行事前的规划,并提交主管机关备查。美国在申请建筑或拆除执照时要先估算该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和可回收量,缴纳一定的押金,工程完工时进行核查,达成则退还押金,未达成则扣留部分押金。在建筑垃圾的清运阶段,实行运送流向管制方式,确保建筑垃圾运送至合法指定场所。我国香港地区从1999年7月起,在所有政府工程的合同中,加入运载记录制度,以有效管制建筑垃圾的流向。在建筑垃圾中间处理阶段,日本对从事再生资源有效利用者、垃圾处理者、建筑剩余土石方交换厂商及沥青回收处理厂等皆提供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建筑垃圾处理[2]。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阶段,国外目前正积极开发再生建材的回收市场,日本已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此外,丹麦、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亦皆于建筑法中规定工程建设须优先使用回收建材,甚至规定使用回收建材的比例,促使建筑废弃物回收率可达80%以上[3]。从上述国家对建筑垃圾法律规制来看,并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实行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以及中间处理到循环再利用全过程的法律规制,有效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置。

2.2规制方式由直接行为管制到直接行为管制与间接诱导性管制相结合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运用直接行为的管制方式,在实现管制目标过程中,主管部门要求建筑垃圾处理义务人为特定的行为,通过对违反义务者施加行政处罚的方式达到行政目标,此种管制方式具有明确性的特点,但需要极大的行政成本,加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以监督,传统管制方式效率低下。间接诱导性的管制方式,改变了传统僵硬的规制方式,更注重柔性的规制方式。通过利益的诱导,期待相对人朝着有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向努力。间接诱导性管制的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押金返还、奖励等。如日本采用再生或再使用制品的集合住宅,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贷款。新加坡将建筑废弃物无偿给予承包商使用。丹麦规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所产生的利益所得可不在征税范围内。通过这些鼓励措施,无形中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当然,间接诱导措施缺乏强制性,从性质上是一种填补的作用,对强制性措施的不足予以补充,但无法取代强制性措施[4]。所以间接诱导性的管制和直接行为的管制应协调起来,共同达到法律规制的目标。

2.3由政府管制到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多由政府管制,甚至政府参与建立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政府根据污染者负担责任原则,向义务主体收取建筑垃圾处理费或税收,让制造污染者承担相应的代价。不过建筑垃圾主要在私人主体之间流动,透过私人机制处理,所获成效将优于国家强制管制。适应公私协力完成行政任务的趋势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需要,出现了专业提供建筑垃圾处置服务的企业。为鼓励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权享受税收的优惠或者财政的扶持,同时,政府对于建筑垃圾再生制品,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比如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等。日本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筑材料,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我国香港地区以D.B.o(designbuildoperate)方式建设废弃物堆填区,政府提供并支付建造资本及营运费用,而由民间承包商进行设计、建造、营运、修复与善后,若干年后归还政府,借助民间单位力量解决建筑废弃物问题[5]。德国《循环经济废弃物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如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者,则无须再依第四十九条规定申请废弃物运送许可,并可免除清除或利用“须特别加以监督类型”废弃物之证明程序。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通过免除一定行为的义务,以利益诱导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可以达成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清除的管制目标[6]。运用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的运行机制,既可以减轻行政机关管制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参与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积极性,更好形成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及不足

3.1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

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建筑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有义务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固体废物等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措施,目的也是预防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一条的立法目的表明该规章意在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从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来看,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重点仍是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固然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关注之所在,但建筑垃圾处理是包括产生、收集、分类、再利用及最终处置的系统工程,法律规制不能仅局限于预防环境污染之一环,未延伸至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无法达到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的目的。

3.2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为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的义务主体。《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虽未明确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主体,但从第十六条的规定内容来看,义务主体应为施工单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范了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规范对象进一步扩大。根据建筑垃圾处理不同过程,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分别为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装饰装修房屋的居民等。《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从上述法律设定的义务主体来看,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这符合“污染者依法负责”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工程施工单位应负有法定的义务采取措施防治污染环境和进行循环利用。不过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义务主体设定为建设单位,要求建设单位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建设单位通过发包将建设项目交由施工单位完成,竣工后才由建设单位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根本无法控制建筑垃圾的处理,其承担义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

3.3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方式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是运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于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者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现行法律责任主要赋加于违法处置建筑垃圾者,法律责任形式较为单一,惩罚力度偏小,违法者违法成本低,导致施工单位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现象严重。同时在法律后果上缺乏激励性,不利于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3.4建筑垃圾处理主管部门

现行法律规定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建城市筑垃圾管理工作。《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与建筑垃圾处理相关的行政机关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卫生、工商、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现行法律需要予以明确规定,以避免执法部门推诿责任,争夺利益。

4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从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来看,并不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发展趋势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具体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亟需法律规制的转型。结合我国的实际,应从以下六方面完善建筑垃圾法律制度。

4.1立法目的宜规定为防治污染兼顾综合利用

现行法律规定从防治污染出发,重在建筑垃圾管理,明显与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不符。基于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建筑垃圾法律规制从理念上,应从基于建筑垃圾的清除转向兼顾分类回收、减量及再利用的综合管理。《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确立了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适应了发展趋势,但该条规定仍过于笼统,仍需要专门的行政法规进一步详细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各阶段行为。未来建筑垃圾处理立法目的宜规定为“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使用,并确保建筑垃圾处理符合环境保护的规定”。

4.2立法体系的城乡统一

现行的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活动。立法者考虑我国的大型建筑活动主要是在城市进行,为了保护城市市容卫生有必要专门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但随着农村新建建筑的增多和农村房屋楼房化趋势,农村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亦日益严重,处理不当,严重污染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威胁农产品安全。仅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范使农村建筑垃圾管理和综合利用缺乏法律依据,甚至不少违法企业将农村作为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因此,从立法体系完善的角度,制定一部规范城乡统一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非常必要。当然,城市和农村建筑垃圾在具体的管理体制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如一定面积以内的新建建筑或拆除的建筑垃圾行为免受法律规制,由农民自行合理处置,减轻农民负担。

4.3主管部门职责的合理配置与协调

现行对建筑垃圾实行的是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建筑垃圾处理涉及的不止是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工商、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并实施处罚,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公安交警部门依法查扣并没收无牌照、无合法来历的建筑垃圾清运车辆,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改装情况进行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施工工地的建筑垃圾所造成的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扶持和审核工作。基于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权合理配置的需要,不同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职责的分工。同时,在建筑垃圾处理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互相推诿责任,不利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可考虑设立建筑垃圾处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的形式处理单一部门无力处理的问题,同时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信息共享系统,相关部门皆可追踪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4.4法律规制采取直接行为规制与间接行为规制

结合的方式运用直接管制行为和间接管制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通过赋予行政主管部门享有建筑垃圾处理规划、许可、制定标准、行政处罚等职权,规定在取得新建工程施工许可、拆迁工程拆迁许可之前,要首先取得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许可并公示,加强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的管理,主管部门为指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应制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标准。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法律规制的目标,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和经济工具的规制方式。建设施工现场必须公示建筑垃圾处置信息,对违法企业的身份和具体行为进行披露。同时,考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不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具有社会公益性,国家应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性措施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化处理。

4.5具体制度上的完善

首先,完善建筑垃圾的源头控制制度,建筑垃圾的减少优于处理。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含建筑垃圾减量与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工程设计单位有义务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产生,优先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再利用建材制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义务优化施工过程,通过建筑垃圾计量收费递增制度激励施工单位垃圾减量。其次,完善建筑垃圾分类制度。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建筑垃圾分类,鼓励具备现场分类条件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施工单位有义务优先将施工现场产生并且可以利用的建筑垃圾作为填充物利用于建设工程。可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对未分类的建筑垃圾设置较高建筑垃圾费方式,促进建筑垃圾分类。再次,在建筑垃圾处理中采用押金抵押返还制度。考虑到施工单位一直占有和排放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应由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单位可以自行综合利用或者委托专业的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综合利用,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前,通过押金返还制度约束施工企业履行义务。最后,完善集中处置制度。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扶持设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集中处置建筑垃圾,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建筑垃圾环境综合利用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B72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时期,每年大量的施工建设和拆迁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尤其是城中村和改造、拆迁,更是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如不尽快加以处理和利用,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1、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按此计算,我国每年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除的建筑废渣就达1亿吨以上。每万平方米拆迁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况且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我国每年施工建设和拆迁建设所产生和排除的建筑废渣就达15.6亿吨以上,建筑垃圾的堆积、占地,造成污染,并且还存在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更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城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1500万吨;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提速,2015年,全国建筑垃圾的年产量将逼近4000万吨。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

2、建筑垃圾乱堆造成的危害

2.1侵占土地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堆放。据估计,每堆积1万吨建筑垃圾约需占用67m2的土地。我国许多城市的近郊常常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场所,建筑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的生产用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提高,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侵占土地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2污染水体

建筑垃圾在堆放场所经雨水浸透浸淋后,由于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废金属料中含有的大量金属离子溶出,同时废纸板和废木材自身发生厌氧降解产生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有机酸,堆放场所建筑垃圾产生的渗滤水一般为强碱性并且还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硫化氢以及一定量的有机物,如不加控制任其流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就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水体被污染后会直接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2.3污染空气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可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对大气造成污染。

2.4污染土壤

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水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对土壤会产生污染,其对土壤的污染包括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影响植物营养吸收和生长;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积累,致使土壤中有害物质超标,妨碍植物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有害物质还会通过植物吸收,转移到果实体内,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和饲喂的动物;此外,建筑垃圾携带的病菌还会传播疾病,对环境形成生物污染等。

2.5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很低,许多地区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并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且建筑垃圾运输大多采用非封闭式运输车,不可避免地引起运输过程中的废弃物遗撒、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容貌和景观。

3、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3.1利用现状

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大势所趋。

虽然有的城市也建设有垃圾消纳厂,但昂贵的运输费用和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使一些建筑商私拉乱倒,逮哪倒哪,有的倒在高速公路旁,河岸边等,有的甚至倾倒入海里,导致严重影响了航运。而建筑垃圾在国外却得到了很好和再生利用,欧盟国家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平均超过70%,而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材实验室主任陈家珑教授给出的数据:我国实际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不足1%,且目前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填埋与堆放,面临垃圾围城的问题。

3.2国外的一些经验做法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都对废弃物的管理和废物再利用进行了立法,有了一套完整全面的措施、政策和法律,使废弃物再利用有了法律保障和支持,并且享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这就客观上起到了积极倡导的作用。比如美国有一家建筑垃圾处理厂每天可分选近200卡车建筑垃圾。其中,钢铁等可以回炉、木材可以燃烧发电、塑料可以再生、混凝土粉碎后可以筑路,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率高达70%,减少了填埋固体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终实现零填埋。

而对于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还有一些国家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被分离出来,实现回收再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每吨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仅剩下2到3公斤的有害重金属物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

3.3目前国内的做法

国内建筑垃圾技术创新的方向主要是对大量砖和混凝土进行再加工。废弃砖经过粉碎后用于建筑板材的骨料。制造隔墙板材,不但质轻强度高而且隔音、膨胀系数小,因取材容易、廉价而大大降低了板材成本。

若能把建筑垃圾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更好吗?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目前全国有20家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基本上都是亏本或勉强维持,而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建筑垃圾处置上迟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导致企业没有发展动力,始终没能做大。

2013年,根据职能分工,由工信部负责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的标准和产业化这块工作。研究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开发的装备,通过行业管理,不同部门协调,处置、利用再生资源的研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陈家珑教授一直从事建筑垃圾再生资源的研究,建筑垃圾经过设备分类、破碎、筛分可以做为建筑材料的主骨料和细骨料,因此对再生处置企业,是最好的原料。利用再生材料可以制成隔墙砖,用于匡架楼隔段,还可以制成空心的植草砖,用于景区绿化;陈教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盖成的实验楼,如今已三年了,其安全性得到了印证。

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吐出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人们不得不思考在避免这些垃圾污染环境的同时,让这些资源尽快循环利用起来。河南许昌已出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意见,要求建筑、市政、水利等设计部门在图纸设计环节,重点考虑再生产品、再生骨料利用;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新建工程时应回用一定比例的再生产品。并且出台相应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本涉足其中。”

对于我们灵宝市,由于铅厂距离村庄较近,致使一些村庄不得不搬迁,造成建筑垃圾遍地都是,再说新村的建设还需要原材料,若能把建筑垃圾再生资源的设备拉到现场,经过处置的建筑垃圾的主骨料和细山骨料就地又做为建筑的原材料,既节省了资源又利用废弃的建筑垃圾,其不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通过大型移动式现场化处理设备处理后,被制成各种类型的骨料及砖,再用于新建工程。对于不能利用的废渣余土,则用于小区内土坑回填及堆山造景。

参考文献: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垃圾的危害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建筑垃圾;Bot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一、前言

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更多的建筑垃圾。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保护环境,传统的填埋和垃圾堆放处理已经不再可行,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型的建筑垃圾处理办法。Bot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投资决策工具,主要是利用了市场干预与政府干预同时作用的手段。通过Bot项目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能够真正有效地缓解由于垃圾增多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处理成本较高的经济问题。

二、Bot项目的概念介绍

Bot项目指的是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它是Build(建造)―operate(经营)―transfer(移交)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具体指的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以及私营的财务项目公司签署的特许经营的许可合同,需要由财务项目公司来发起资金的筹集以及具体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项目公司拥有和运营以及维护这个项目所有设施的权力,并且还可以通过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内容而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以这种运营方式来获取合理的经营利润的一种方式。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公司并不是无限期地享有运营权力,一旦合同约定的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就需要无偿和无条件地将其移交给国家政府部门。Bot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土耳其的前总理厄扎尔在1984年正式提出的,之后世界范围内逐步开始被广泛应用。典型的Bot项目,主要是指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发起人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招标的方式来吸引投资商建设,并且通过该项目的经营收入来补偿成本的一种盈利模式。一般说来,Bot项目的发起人多为政府相关部门,而中标的投资者可以通过签署合同和特许经营协议来完成项目的转让行为。

三、建筑垃圾处理Bot项目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Bot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从其在具体的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使用,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征:第一,行政色彩偏浓而法律形式不强。很多国内的建筑来及处理企业都是从原事业单位转制而来,主要归属于市政环卫部门,而环卫部门大多不会利用招标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而多是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制定运营方。第二,经营方大多不会提供具体的建造服务。目前国内垃圾处理Bot项目招标的过程中,会设立新的项目法人,而实际的工程建造业务都是直接发包给项目的承建商,通过特许授权的方式对项目过程质量进行监管。第三,根据将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确定垃圾处理服务的初始单价。Bot垃圾处理的项目报价,通常是投资方根据项目特许经营的时间、实际垃圾的处理量、建设投资与经营的实际成本、项目会产生的其他服务收入,以及项目基准收益率来综合推算出实际的服务初始单价。第四,约定垃圾处理的保底量。由于Bot模式是一种提前订立垃圾处理合作协议的方式,因此针对预估的垃圾处理量和实际的垃圾处理量,要有一个明确的保底量,实际的垃圾处理费用可以在保底量的基础来上下浮动和灵活处理。

四、建筑垃圾处理Bot项目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

(一)建造期间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建造期间,要严格区分是否提供具体的建造服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首先,在不提供建造服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实际建造过程中支付工程的价款来确定合同。可以分为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项目公司在特许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应该将“在建工程(Bot项目基础设施支出)”归入无形资产或长期应收款的项目行列,还应编制基础设施支出的明细表,可以参照其他一些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处理办法,在实际的会计报表项目中增加“Bot项目建造支出”报表项目,将其他的一些在建工程全部列入“在建工程”的报表项目,通过这种明确的报表项目,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合同期权所最终取得的成本。同时还要对Bot项目进行分期建造和分期运营,对于实际的合同收费价格可以按照各分期的实际支出力列入收款款项。其次,在提供建造服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项目公司所提供的相应建造费用核算。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巧号―建造合同》,来明确相关的收入和费用。最后,借款费用的处理。对于建造的实际过程中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相关规定,Bot项目资本化的终止时间节点为特许经营权的授予方,在运营项目稳定并验收合格的状态下。

(二)工程竣工的结算与资产交付问题

根据建筑垃圾处理Bot项目的实际特点,对于工程竣工的结算与资产交付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在项目竣工的财务决算前,项目公司要将项目的所有档案材料进行归档,对所有的财产和物资情况进行盘点,清理好所有的债券债务,确保各项账目和表格数据的一致。与此同时,还要编制交付使用的资产总表,编制相应的明细表,决算完成后按Bot协议的约定与财务管控流程进行上报审批。其次,确认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完成初始计量。当项目已经满足预定可收取垃圾处理服务费的情况下,可以将项目基础设施的实际总支出进行一个总预估,等到竣工决算后再根据实际的审批数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最后,确认负债的计量。按照Bot项目合同的实际规定,要认真核查基础设施项目的服务能力,对于存货和恢复性大修的各项支出费用,要在项目期满移交前进行精准的核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建筑垃圾数量大幅度增加,而这些建筑来及的处理问题也就成了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建筑垃圾有别于普通的生活垃圾,实际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区别。长期以来由于垃圾处理方面的财政投资严重不足,也导致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相对滞后。Bot模式在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成功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垃圾处理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作者单位: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春学.基于Bot项目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95-99.

[2]崔岩.Bot项目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04:46-48.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X799.1文献标识码:a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GDp中,有5.6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是靠建筑业来实现的;全国每年2.3万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占GDp的2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抛、散、滴、漏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加重了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因此,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垃圾产生的困境分析

1、短命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我国的城市化进行的如火如荼,旧城改造几乎是每个城市都在进行,城市里大面积拆除建筑物留下的痕迹处处可见。如今城市里解放前的房子已经几乎绝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更是所剩无几,而七八十年代的房子正在大量拆除,甚至于只使用了十几年时间的高楼被拆除也视之为平常。总之,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越来越短,随意拆迁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矛盾令人触目惊心。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太大差距。城市里经常可以看见功能完整、外立面完好的建筑被整体拆除。与欧洲住宅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有44年相比,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不过三四十年。较从前的平房和多层建筑相比,新时期建筑的土地容积率大幅提高,高层建筑比比皆是。而高层建筑拆除的浪费要远远大于多层建筑。由此,短命建筑产生的垃圾量将相当可怕。

2、设计阶段建筑垃圾的产生。目前,我国在设计阶段还很少考虑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设计与施工还不能做到一体化,由于设计阶段的过于保守或者由于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在此阶段减少建筑垃圾的措施,所以在设计阶段就隐含了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大量的建筑废料来源于的不良设计。

由于与施工工序的沟通存在时间滞后,发生设计变更时使已施工完毕的部分工程拆除重建,产生额外的建筑垃圾。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需要特殊工艺或者质量低下的材料新产品,导致建筑垃圾的产生。或者设计人员不了解施工过程,设计与施工不匹配,降低效率,产生更多垃圾。

3、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施工过程是直接产出建筑垃圾的过程。由于承包商施工没有节约意识或者管理不当,不了解所需材料数量,造成边角料增多。或者工人施工方法不当、不合理操作,都会导致施工中产生建筑垃圾。承包商对材料采购缺少精细化的分析,采购的产品不符合要求或材料的超量订购或少订以及材料在进场后管理不善,造成材料的浪费都是产生建筑垃圾的原因。

施工阶段的方方面面都会直接产出建筑垃圾,因此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在施工阶段的管理尤其重要。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困境分析

尽管学术界对建筑垃圾管理的重要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研究都已经臻于全面,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建筑垃圾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建筑垃圾中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很多,再利用可以促进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的科技创新也能够做到将建筑垃圾成功的再利用,并且经济上具有可行性,但为何在我国国内有如此大的建筑垃圾容量,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操作,这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困境?

1、管理机制不完善,粗放管理占主流。目前,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探讨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尽管有许多再生技术已经成熟,但很少有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也比较少。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根本性解决怎样处理建筑垃圾的问题。建筑垃圾的取费较低,对抑制建筑垃圾产生作用微乎其微,而今越来越多的单位私下处理建筑垃圾,或者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任意倾倒。由于缺乏建筑垃圾处理的管理监督机制,政府往往束手乏策。

我国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能力不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在没有分类的情况下就直接拉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建筑中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没有经过回收就直接被处理掉,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如今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及住房的快速增长需求促成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的增长速度也大大提高。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成为稀有资源,建筑垃圾侵占越来越多的土地,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显然,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建筑垃圾问题。

2、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推动机制,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困境。随着建筑垃圾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部分企业家或者单位已经开始涉入到这个领域,但他们却面对着很多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步伐。

以建筑垃圾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首先就要取得建筑垃圾,取得合法的建筑垃圾收集销纳权,但我国目前的行政许可只允许这类企业挂靠在环卫部门下才能取得独立合法销纳权;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选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产品属于建材类,部分城市对于这类企业的选址必然有要求,而原料来源――建筑垃圾的量大,远距离运输成本必然提高,无法保障经济性;选在城区里由生产产生的废气、噪声等又会形成二次污染;产品属于循环利用资源,为再生产品,但由于无法与现行规范相融,在项目的运用上自然产生问题,开发商会允许这种产品应用在项目上吗?而以这种材料推出的产品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吗?公众会去接受这种产品吗?那么,势必会影响项目的推广;相比于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策、税收上没有特殊的优惠推进措施。如此压力重重,举国大兴建筑垃圾处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如何走出建筑垃圾管理的困境

如何更好的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管理,现阶段的科技创新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我国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而要从根本上让建筑垃圾处理进入市场,最先要解决的还是意识上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速度是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原来地大物博的概念要改观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却不能以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失为代价。

在循环利用的工作上,政府部门首当其冲,应该加大宣传,让公众接受建筑垃圾是可以资源化的,是可以再利用的,产品是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检验的,然后要制定再生资源利用的法规和产品标准,让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本可依,大力推广再生产品,提高市场上的接纳程度。另外,政府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注重运用政策、价格、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加大对再生资源产品及其企业的扶持,或给予再生资源产品优惠政策,加大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力度。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多种措施齐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面的积极性都发挥才能将建筑垃圾管理落到实处,才能摆脱以往的困境。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大华,盛洲发.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和资源化处置的对策商榷[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6.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垃圾急剧增加。因此,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环卫设施建设最具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控规层面的环卫设施规划作出探讨。

2、环卫设施现状

沙北片区位于周口市川汇区,西起贾鲁河,东至大庆路,南临沙颖河,北至建设路,总规划用地3.7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位于沙北滨河地区,本次规划地块南侧沙颍河为城市结构中“一河穿城”之河,文昌街、八一路分别为“两轴拓展”之“东进轴”和“南联轴”,同时规划地块也是以周商路、大庆路交通性主干道为边界的城市核心区域部分区域,可见其在周口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2000年周口撤地建市以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心城区环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沙北片区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活垃圾混合收运,不利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最终处置;人工收运作业比重高,环卫职工劳动强度大。

②市容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街道清扫仍然主要靠人力,专用机具、车辆等设备落后,数量少。

③部分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不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④医疗垃圾未做到独立清运、处理,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潜在危害大。

⑤公共厕所在数量、等级上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3、规划目标和原则

3.1规划目标

近期,环卫设施满足城市需求,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网化,环卫作业机械化,逐步推行源头削减计划。

远期,环卫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完整、先进的环卫监控体系,实现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

3.2规划原则

(1)从解决沙北片区实际问题出发,并统筹考虑财政情况,本着目标先进、逐步实现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2)公共卫生设施的规划布局应本着方便、卫生,有利于管理和作业。一般应靠近道路,尽量在生活居住区以及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置,要求交通方便,易于识别,方便使用。

4、垃圾转运量预测

垃圾转运量预测采用人均指标法,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本次规划取110000人;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0.8~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本次规划取1.0kg/人・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5。本次规划取1.3;

经计算,沙北片区垃圾日转运量为145t/d。

5、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方式

(1)生活垃圾收集以容器为主,提倡裸垃圾倾倒,并分类投放收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2)规划在2020年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到100%。

(3)2015年开始在沙北片区内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试点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采用上门服务收集或居民自行投放两种方式,通过垃圾收集容器间,实施密闭收集。在区内推行无公害商品包装。到2020年,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达到50%;约80%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卫生填埋,其余约20%的可回收物经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出售,余下不可回收部分进行焚烧并填埋。

(4)完善医疗垃圾的收运、处理、处置系统,全封闭收运,并进入焚烧场单独焚烧处理,灰渣卫生填埋。

(5)生活垃圾收集将逐步采取源头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逐年递增,到2020年达50%。

(6)可回收物运至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的可回收物直接出售,资源回收的剩余垃圾再用压缩密封式垃圾车运往焚烧场。

沙北片区垃圾收集、处理推荐流程

6、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

建筑垃圾:由指定单位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清运责任。

危险固体废物:由环卫部门专门进行密闭收集并焚毁。

7、环卫设施规划

7.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在商业性路段宜小于400m,生活性路段宜为400m~600m,交通性路段以600~1200m为宜,大于2公顷的公共绿地也应设置。至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公厕30座。公厕建筑面积一般为30~6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用地面积应大于80平方米。同时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共厕所应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2)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间应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

(3)附属式公厕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同时室外应设置醒目标识。

(4)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5)城市绿地内设置公厕,应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

(6)公厕应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和残疾人专用蹲位。

7.2垃圾转运站

前面经计算得出规划区内日垃圾转运量为145吨,因此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垃圾中转站3处,采用小型V类转运站,设计转运量为50t/d,位于人民路与规划一路东北、新民路与前太平街东北部以及庆丰西路与轻工二路东北部,用地面积分别位于为1508、1500和915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一般不得小于8米。

7.3生活垃圾收集点

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以及袋装垃圾收集堆放点的位置要固定,既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观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清除。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一般每4幢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生活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

生活垃圾容器间按照可回收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类设置三种垃圾容器,垃圾容器应为活动式,便于清运,还应能够密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垃圾容器间应设置通向污水管道的排水设施。

医疗废弃物和其它特种垃圾必须单独存放。垃圾容器要密闭并应有易于识别的标志。

7.4废物箱

1、废物箱的设置范围

道路两侧,商业街、广场、等繁华区,以及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周边必须设置废物箱。

2、废物箱设置间隔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每间隔80-150米设置废物箱。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每间隔100-200米设置废物箱。道路废物箱的设置可按不同路段人流量和污染情况做间隔调整。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每间隔50-80米设置废物箱。

公交车站点、停存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应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废物箱。

3、废物箱设置规格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00-150升,限高1米。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80-100升,限高1米。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50-200升,限高1.1米。

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需求,选择上述规格的废物箱。

废物箱应选用多箱或多格并标以不同标识(如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和其他垃圾),以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要求。

7.5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

工人作息场所宜与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卫车辆停车场、独立式公共厕所合建。区内数量按照清扫保洁服务半径1km设置,结合垃圾转运站建设设置3处,结合公厕建设设置3处,每处休息场所面积30平方米。

7.6环卫车辆停车场

环卫车辆按照2.5辆/万人估算,本编制单元需27辆,按照中小型车辆每辆1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面积计算可知,共需27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环卫车辆停车场可结合垃圾转运站合并建设,但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

8、结语

在今天,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自身生活的环境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城市静脉”与“城市肾脏”的功能强大与否。要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垃圾围城、垃圾处理难以为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编制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规划,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的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2)

[2]郑连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CJJ27-2012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S].

作者简介:

1李回焱(1985-)男,河南省郑州人。现为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

县域经济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是相关县域经济主体确定的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2013年,在县域经济相关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我办公室相关人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初步建立起“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首先,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其次,城乡环卫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环卫工作亟需深入推进。环卫建设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二、加强环卫一体化建设相关措施

(一)加快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垃圾场建设:今年北片朱桥修家沟垃圾处理场全面开工,目前,土方工程已完成,挖运土石方约20余万方;办公区正在抓紧进行施工,截止到年底,除内外墙粉刷和院内地面因气温低不能施工外,其他工序全部结束施工;防渗工程目前正在与财政、环保等部门论证项目置换,进行招投标准备工作。中转站建设:全市11个垃圾压缩式中转站5月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日处理垃圾200余吨,每天出车12余台次,对镇街生活垃圾进行压缩转运,随着垃圾量的增加,现最多时一天达16台次。设备设施建设:今年新购置了垃圾压缩车9辆、9000个垃圾桶、1850辆保洁小推车,并已全部发放到各镇街,为全面开展环卫一体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村环卫,实现全市覆盖。为深入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年初制定了上半年实现全市所有村庄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我们在3月、5月分别开展了两次村庄环境整治的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跟进和督导,对环境整治合格的村庄由镇街提报并经农工办、住建局、爱卫办验收达标后才能通过,今年6月底前将全市978个村庄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管理范围,实现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探索出一条具有莱州特色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

今年6月初,我市承办了烟台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烟台市领导对我市环卫一体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一体化工作起步早、投入大、工作细、效果好,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全市17个镇街全部成立了环卫所和专业保洁队伍,制定了《镇街保洁员管理制度》、《一体化车辆管理制度》、《车辆驾驶员考核制度》等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对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的镇街,则制定了《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制度》、《垃圾中转站运行台账》及《一体化垃圾转运运行台账》等相关的制度落实。

在村庄,按每80户一名的标准配备村级保洁员,全市共配备3050人,一体办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17个镇街村级保洁员进行培训,使村级保洁员提高了工作认识,明确了工作职责。先后制定了《村级保洁员工作制度》、《村级保洁员考核制度》及《村庄垃圾箱管理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了《村庄环境卫生责任状》,每个村庄都统一制作了《保洁员卫生监督卡》,悬挂在村庄大街显著位置,监督卡上内容包括保洁员的彩色照片、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工作标准及监督电话,让全民参与监督村庄的环境卫生工作。

为全面深化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和长效机制,5月份会同农工办出台了《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六项制度》,具体详细的对全市的一体化工作的标准、要求进行规定,内容包括:镇村环卫保洁队伍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路线收集制度、垃圾清运车辆集中管理制度、垃圾处理量定量定质考核制度、垃圾桶日常管理维护制度、相关部门联合检查制度。

(四)实行科学管理,加大督导考核。6月份,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建立环卫一体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对市级配备的130余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辆全部安装GpS车辆定位系统,通过该平台,能够实时反映车辆位置和运行轨迹,并对车辆进行科学的监控调度和实时管理,有效提高车辆运行效率。现在,每个月底一体办就将各镇街一体化运行车辆的情况汇总,并对镇街进行反馈,对存在的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整改。目前,我们一体化办公室正在与市联通公司研讨“垃圾桶标签化管理”办法,实现GpS管理车辆智能化、垃圾桶标签化管理,从而将管理进行细化。

每月对环卫一体化运行的村庄进行暗访,对垃圾反弹、运转不顺的村庄,进行通报,并由纪委对其村级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每季度以现场抽村的形式,开展一次城乡环卫一体化观摩。从二季度开始将GpS车辆运行情况和人均垃圾量列入考核,占30%比例,确保“月暗访、季观摩、年考核”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形成了“环卫保洁全村覆盖、垃圾清运全镇集中、垃圾处理全市统一”的环卫工作新格局。

三、关于环卫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预期

(一)积极探索、创新先进的运行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2014年上半年在部分镇街进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新模式的试点工作,年底前将“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在全市面上推行,全力打造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健康和谐的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