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8:19

水循环的利用篇1

关键字:中水杀菌氨氮致垢因素

中图分类号:S482.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reclaimedwatercontainsmoreorganicmatter,nitrogen,phosphorus,alkalinityandchloride,sulfate,etc.,sowhenusedasmake-upwaterofcirculatingcoolingwaterfortheoperationofpowerplant,moreproblemswillbeproduced.iforganicmatter,nitrogenandphosphorusnutrientsthatareneededbybacteriaandalgaearenotcontroledstrictly,moreproblemswillbecreatedbecauseofbacteriabreedingandalgaeblooms,suchasgeneratingbiologicalslime,dirt,acceleratingthecorrosionofcirculatingwaterpipesandcondenser,andreducingtheheattransferefficiencyofheatexchanger,etc.becausecalcium,magnesium,chloride,sulfateandbasicitycancausesystemscaling,corrosionandotherdamage,soweshouldstrengthenthecontrolofthereclaimedwatertreatmentandwaterindex.

Keywords:reclaimedwater,sterilization,ammonianitrogen,scaleinhibition

概述

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自2000年投产以来一直使用七台河桃山水库水作为电厂循环冷却水,但是2012年出现了历史性水资源危机,从2012年7月份开始采用七台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中水作为机组循环冷却水,从初期掺兑部分桃山水库水,到后期全部使用城市中水作为机组循环冷却水,完全满足了电厂生产需求。

以下是2012年7月水库水、城市中水及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城市中水,基本能达到电厂循环冷却水所需水质标准要求;再经过我厂的处理,则完全达到了电厂循环冷却水所需水质标准要求。

二、城市中水作为循环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水与水库水相比,中水中含有更多的有机物、氮、磷、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等,所以在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时,会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产生更多的问题。其中有机物、氮和磷都是细菌、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不加以严格控制就会因细菌、藻类的大量繁殖、增生而产生更大的问题,如生成生物黏泥、污垢,加速循环水管道、凝汽器的腐蚀,降低换热器传热效率等。而钙、镁、氯化物、硫酸盐和碱度等又会造成系统结垢、腐蚀等危害。因此,应加强对城市中水的处理和出水指标的控制。

1、营养物质及细菌微生物

城市污水含有较高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菌藻所需的营养物,而冷却水的温度长期保持在25℃以上,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滋生。若不加以控制,势必会造成菌藻繁殖、生物粘泥和污垢增加,引起设备腐蚀和系统堵塞等问题,降低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对此,一方面在凝汽器系统上加强胶球的机械清除效果,以防止细菌粘泥的沉积。另一方面应对所投加的杀菌剂加以控制,而杀菌剂的合理选择以及杀菌工艺的确定,都将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成本。

目前,在循环冷却水中常用氯气作为杀菌剂,但城市污水回用冷却水的实践证明二氧化氯杀菌效果较氯气杀菌效果要好,因为氯是氧化性杀菌剂,会与还原性的氨发生化学反应,降低了氯的杀菌效果,并且回用水中氨氮浓度波动很大,难以确定氯气的加药量。而二氧化氯杀生能力是氯的20-25倍,具有用量少、效率高、速度快、药效持续时间长、使用的pH范围广等优点,有实验显示2mg/L的二氧化氯作用30s后就能杀死近100%的微生物。最重要的一点,二氧化氯不与水中氨、有机胺类和酚类反应,消除了氨氮浓度变化对杀菌剂加入量的影响。二氧化氯由于不受回用水中氨浓度的影响,能有效地杀死回用水中的微生物,成为污水回用首选杀菌剂。

使用氧化型杀菌剂需要通过实验来控制剂量。因为,城市中水中碱度和硬度都比较大,容易结垢,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排污,需要通过加入阻垢剂来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氧化型杀菌剂对阻垢剂都有氧化作用,影响阻垢剂的效果。这就需要:一、控制使用剂量,作好杀菌和减少阻垢剂氧化的平衡。

二、在选择阻垢剂配方时,尽量考虑使用耐氧化的药剂。

2、氨氮

城市污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一般为10mg/L,90%以上以氨的形式存在,这大大超过了冷却水的回用标准(氨氮≤5mg/L)。中水富含的氨氮,会对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污水中的氨在潮湿空气或含氧水中,对铜合金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引起铜和铜合金应力腐蚀开裂,其原因是氨能和铜表面保护膜的铜离子和亚铜离子络合,形成的铜氨络离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解性,使得铜表面的镀膜很快被破坏,从而引起铜合金腐蚀。

其次,氨氮与次氯酸反应,降低氯的杀菌效果,同时增加的氯离子会引起不锈钢晶间腐蚀,降低循环水pH值,加速磷系缓蚀阻垢剂的水解,消耗其有效浓度,增加正磷酸盐浓度,加速磷酸钙垢的生成。而氨是还原剂,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氮化合物,尽管这些化合物也具有杀菌作用,但其杀菌速度较慢,而且这些化合物在冷却塔的吹脱作用下将会逸出,没有起到有效的杀菌效果。

第三,氨氮还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在冷却系统内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使循环水系统产生生物粘泥、结垢增多,造成杀菌剂量的加大。

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用中控制氨氮的浓度尤其重要。

生产实践发现,氨氮在循环冷却水中不会发生积累,甚至会消失,对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其原因是由于氨在冷却塔内发生了硝化反应,被解吸和降解,不会在循环水中积累,而氮硝化产生的硝酸,还能缓解磷酸钙垢的沉积。

3、致垢因素

城市中水的碱度较高,比天然水含有更多的钙、镁和硫酸盐,更易发生结垢,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防止结垢,就需要较大的排污量,增加了水量损失和杀菌剂、阻垢剂等化学药品损失,提高了生产成本。为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在中水处理方面需要采用完善的技术,提高中水水质。另一方面,在中水使用过程中,合理选用化学药剂。现在优质的阻垢剂可以保证循环水在硬度+碱度在≤1200mg/L甚至1500mg/L范围内运行,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城市中水作为循环水的实践

为了解决城市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厂采用加氯处理和投加专用阻垢剂将城市中水处理成适合电厂使用的循环冷却水。加氯处理是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成套设备,通过电解食盐水,生产出以二氧化氯为主,伴有臭氧、氯气、过氧化氢等多种强氧化剂同时起到杀菌效果的水溶液,定期投加入循环冷却水中,同时起到杀灭细菌、有机物,分解氮类和调节pH值的作用,将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在pH值8.5-9.0、有机物小于60mg/L;阻垢剂处理采用化学药品a、B、C按照3:1:1比例自行配制的阻垢剂,连续投加入循环冷却水中,将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总磷在2.0mg/L以上,浓缩倍率4.0左右。次氯酸钠和阻垢剂加药量通过循环冷却水化验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城市中水经过我们处理后,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清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

循环水检测报告单

检测日期:2013年4月23日

我们近一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冷却、防腐、阻垢效果。

以下是我厂3月份#1机组和5月份#3机组检修时,检查凝汽器水侧时的图片及检查结果:

图片一:2013年3月26日#1机组凝汽器水侧检查图片

#1机凝汽器水侧检查结果如下:

(1)a、B水侧钢管光滑,无垢,a、B侧隔板呈灰白色光滑,无淤泥沉积。

(2)a侧出口管间金属板表面稍有浮锈,B侧出口管壁光滑,内壁光亮。

(3)a、B侧水室有少量杂物,侧壁无淤积物,呈黑色,有少量腐蚀。

图片二:2013年5月7日#3机组凝汽器水侧检查图片

#3机凝汽器水侧检查结果如下:

(1)a、B水侧钢管光滑,无垢,a侧隔板呈灰白色光滑,无沉积。

(2)a、B侧出口管壁光滑,内壁光亮。

(3)a、B侧水室有少量杂物,侧壁无淤积物,呈黑色,无腐蚀。

与天然清水相比,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需要增加相应的水处理设备、投加杀菌剂和阻垢剂,处理起来更加复杂、监督、调整工作量更大、生产成本更高。但是,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可以不仅节约天然清水的用量、还可以减轻城市废水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是我们大唐、七电公司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是使用时间还很短暂,对城市中水的处理的比较简单、还不够完善,今后还可以采用机械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处理和反渗透等单独或者联合处理的方式来提高循环水水质,从而提高浓缩倍率,提供循环水的利用率,降低系统水耗。

作者简介

水循环的利用篇2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沉淀泥浆水循环利用

0前言

振冲碎石桩是利用在地基中就地振制的碎石快速加固松软地基的方法。它是利用起重机吊起振冲器,运用振冲器中的潜水电动机带到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使高压水通过射水泵管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冲击孔底,在边冲边振的联合作业下,将振冲器沉入预定深度并形成钻孔;再在清孔后向孔内分批填入碎石来制作成桩[1]。桩土与原来的粘土构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其承载力、增强稳定性、减少沉降量,同时还显著地增强其抗震性能,无论是公路、桥梁、堤坝和房屋等建筑的软基均可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成复合地基以满足工程的使用与抗震的要求。

1振冲碎石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振冲碎石桩在高层建筑地基的加固及处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它具有技术可靠、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施工简便快速、工期短、既不用水泥,又不用钢材,加固后地基承载力有显著提高等优点。适用于中、粗砂和部分细砂或粉砂土地基、特别适用于沿海地区的砂质土地基。然而,由于振冲碎石桩的成桩机理,成桩过程势必用水量很大,当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泥浆。

振冲碎石桩施工的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泥浆排放量大、污染环境,若采取外运处理方式运输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施工进度;二是施工用水量大。若能采用沉淀泥浆后集中外运水循环利用的方式,将会大大减少泥浆的外运量,节约了成本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水的循环利用也解决了施工用水的难题,具有明显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2泥浆排放总体方案

在指定的排污场地开挖作为沉淀池,在振冲桩施工现场设置临时集浆池收集泥浆,排至泥浆中转池(如机组距离泥浆进行沉淀较近,可不设中转池),然后从中转池用泥浆泵通过管道将泥浆排至泥浆沉淀池。设置两级泥浆沉淀池,施工产生的泥浆经两级沉淀后使用清水泵将分离出的清水抽至各施工机组,循环使用,这样既节约资源,又能保证泥浆的处理效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图1泥浆处理流程图

3泥浆排放处理系统布置

3.1泥浆收集系统

(1)在指定地点挖好临时集浆池。

(2)将整个施工场地划分成若干小施工区域,每个施工区域一台施工机组,且每个小施工区设置一个小泥浆坑,机组施工产生的泥浆通过排浆沟直接排至小泥浆坑。

(3)用泥浆泵将小泥浆坑内泥浆排至临时集浆池。

(4)在临时集浆池上架设大功率排浆泵与泥浆中转池相连,设专人进行看护。

3.2泥浆中转输送

施工机组的泥浆通过临时集浆池输送至泥浆中转池。临时集浆池的泥浆通过3pnL型泥浆泵抽至泥浆中转池,泥浆中转池用3pnL泥浆泵通过管道输送至泥浆沉淀池。

3.3泥浆沉淀池设计及开挖

泥浆沉淀池容量以能满足以上泥浆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估算量的要求,并有不小于10%的设计安全储备量。泥浆沉淀池采用机械开挖,围筑土堰应分层夯实。

图2泥浆沉淀池断面图

3.4清水循环利用

泥浆沉淀池内上部清水通过沉淀池另一端部预埋ø150管自由分离至清水池,用清水泵将分离出的清水抽至施工现场供各施工机组,循环使用。为保证水的循环效果,清水池宜为砌筑而成的水池,不宜为土坑。

3.5安全防护

为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止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或物体掉入集浆池或泥浆中转池或泥浆沉淀池或清水池,在各池的周围搭设1.5米高防护栏杆并设警示标志和灯光。设专人24hr昼夜巡视中转池、排浆管道和泥浆池,发现管道、围堰隐患险情及时采取补救、堵漏或加固措施,防止泥浆漫流。

4结论

水循环的利用篇3

关键词:热泵站、凝汽器循环水、驱动能源

一、前言

电站发电时有一部分一次能在电站通过废热的方式消耗掉,当中大部分的能量消耗是凝汽器循环水吸收的能量。因为凝汽器循环水的温度相对很低,正常状况下,仅仅高于环境温度10℃。所以,为使用凝汽器循环水热量,必须增强循环水温度。当前,大多利用两种方法提高水温:一是增强凝汽式汽轮机排气压力(降低真空度),以低真空工作的方式把凝汽器水温提升到60~80℃,就叫做低真空工作循环水供热;二是利用热泵技术吸收电厂循环水中能量产生供热,就是通过电站将循环冷却水变成温度低的热源,使用热泵增强其品位(50~60℃)来达到向使用者提供热源。以温度水平角度看,电站凝汽器冷却水余热是热泵优良的低位热源。所以,使用电厂循环水废热的热泵产生热量的方法已吸引国内专家学者的注意,而且将火电厂循环水热泵供热系统的可利用性、效益性等做出了分析。并且,找出汽轮机凝汽器机组和热泵的联合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吸收外部能量。

二、电动热泵站用能分析

在原有凝汽式发电系统中,增设热泵机组,使凝汽器的冷却水系统与热泵机组的蒸发器构成新的循环回路,替代带有冷却塔的原冷却水回路。凝汽器循环水(出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经蒸发器吸取热量后,使循环水温度降低,供冷却用。而通过热泵机组加热热网回水,使之温度升高到45~55°C,向用户供热。

在以前的凝汽式发电系统中,加入热泵机组,将凝汽器的冷却水系统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变成适当的循环路径,代替具有冷却塔的以前冷却水路径。凝汽器循环水立刻进入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通过蒸发器吸收热量以后,减小循环水的温度,提供冷却使用。而且经过热泵机组加热热网回水,把它的温度提升到45~55℃,对使用者供热。简单评价系统的性能,作出以下假设:

(1)发电率为38%,电站锅炉等消耗为10%,电网消耗为2%。

(2)热泵机组的产生热量性能系数为5.0。

(3)凝汽器循环水的废热都被热泵机组吸取,没有注意热水输送过程中的热消耗,没有计算循环泵等设备的耗能。

总结可以得到:

(1)把凝汽器循环水废热消耗都收集起来,当热泵机组性能系数为4时,损失电力13%,就等于电站发电量(38%)中的34.21%。

(2)电网存留电量为23%,占电站发电量的60.53%。

(3)总利用率(65+23)/100=88%。观察可得,因为收集了凝汽器冷却水废热52%,把系统的总利用率增加到88%。然而它的系统用能总利用率的增强是以降低供电量(38%-23%-3%)=13%(占总发电量的34.21%)为代价的。

(4)发电效率和热泵机组产生热量性能系数的高低将会对电动热泵站系统的用能造成较强的作用。其中没有描述的百分比,都是以火电厂燃料为100%;电网存留量为负值时,说明电站发电量已低于热泵耗电量。

三、汽轮机驱动热泵站的用能分析

使用汽轮机驱动大型热泵是解决上述的电网存留电量快速下降的合理技术方法之一。电能是高消费的二次能源,损失电能来收集发电过程必需造成的废热量,站在用能方面看是不正确的。所以,使用一次能直接利用的热泵应是相对正确的选择。因为热泵机组的驱动机是将电动机改变成汽轮机,所以该系统是在电动热泵系统的原型上,增加一个蒸汽锅炉设备组成的收集电站废热的汽轮机驱动的热泵供热系统。

供热热网回水先经过热泵加热,作为一级加热,然后再经过汽轮机ii的凝汽器,进行二级加热,加热后的热水供给热用户采暖用。

评价系统的使用能量为目的,将其中所做的假定排除外,将新装备的锅炉效率定为90%,新装备的汽轮机对外做功为25%

(1)收集电站废热的汽轮机驱动热泵站供电、供热整体供能系统用能总利用率为(121.32%+38%)/(100%+77.02)=90%。和电动热泵系统对比,它的用能总利用率仅仅增加90%-88%=2%,根据这样可以认为,它的系统用能总利用率与系统相比提高的非常低,但是又提高了新的锅炉等设施,系统更复杂,它的系统好像没有意义,实际上不是的。这是由于上面的研究只是以能量部分得出的结果,但是忽视了能质部分。在电动热泵站供能系统中,利用电能来解决发电中一定造成的热消耗,使其发电站电网存留电量只是发电量的34.21%,没能正确利用二次能(电能)。汽轮机驱动热泵站供能系统在维持以前发电站的正确供电量的现状下,科学利用一次能(如煤)完成收集电站废热,向用户供121.32%的热量,其用能的科学性非常突出。这也表明从电站外直接引进一次能作为热泵驱动能的科学性。

(2)根据显示的供电、供热整体供热系统是以相对独立的发电系统与汽轮机驱动热泵的供热系统2个系统构成的,所以,在汽轮机驱动热泵供热系统中,一旦汽轮机排热的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就能够都为供热所利用,就是充足使用了汽轮机做功后的排放热量,能量使用效率增强。而且电用户还可以取得电站固有的总发电量。

四、燃气轮机驱动热泵站用能分析

当前,燃气轮机是一个性能很好的热泵驱动设备。使用燃气轮机热泵收集电站废热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法。与电动热泵装置对比,系统增加燃气轮机与回收热能装置(废气热交换器),将各自独立的发电系统与燃气热泵供热系统构成供电与供热的整体供能系统。燃气轮机正常供热量为500~5500kw,适用于大型热泵使用,而且,燃气轮机拥有修理简单、养护时间长、使用面积小等优点。

燃气轮机的合理效率为15~28%,因此燃气轮机轴功率取值为25%,废气消耗取值15%,能够利用废气热流量取值60%。供电站使用的能源取值为100%。以使系统拥有对比性为目的,热泵产生热能性能系数取5,根据上述条件计算出系统的能量分配。根据经验可得出,燃气轮机驱动热泵站供热系统一次能源使用系数可达110.92/69.32=1.60,相对于电动热泵站一次能源使用系数低11%。

五、结论

1.以使用凝汽器循环水废热为目的,利用电动热泵提高热能,能够将电站单个供电系统改变为供电、供热整体供能系统。然而需要注意到,电与提高热能(50℃左右的热水)二个的效率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发电效率与热泵机组产生热能性能系数的变小,电网存留电量可能会降得很低,乃至变成零。因此选择电动热泵系统方式回收电站废热是否合理,应综合发电效率和热泵机组性能系数两方面数据分析。

2.由于汽轮机驱动热泵系统需要引入外部一次能源,即增加了锅炉及辅助设备等,使得系统更为复杂,且增加了相应的投资。当电动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为4.6时,具有相同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此时,应优先选择电动热泵系统作为凝汽器循环水废热利用装置。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利用篇4

a:图文天地成立于2001年,本着“让艺术之美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景,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成为集设计、制版、印刷、装帧、高仿真复制、艺术衍生品创意研发于一体的文化企业。图文天地除了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前期制版和印刷服务之外,还可以提供书籍装帧设计、材料匹配咨询和印后装帧等服务。

Q:贵公司因何引进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

a:我公司引进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的。

一是环保要求:随着北京市环境问题逐渐引起,政府也逐步加强了环境的治理力度。我公司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于2015年初引进了一台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用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和冲版废液的排放。

二是我公司的产品结构特点与客户群体定位:我公司主要制作摄影类、书画类、文物类等中高端精装画册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文物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文博机构,是中央政府定点印刷采购单位。这样的客户群体对绿色印刷较为重视,引进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可帮助我们建立良好口碑,赢得客户信任。

Q:请您简单介绍该设备的引入过程?

a:2014年下半年,我公司开始考虑引进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我们逐一了解该领域的生产商及其设备情况,向相关行业协会打听已经引进这类设备的印刷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也到熟悉的印刷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最后还到几家生产商处了解了各自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反复比对,我公司于2015年初引进了一台冲版水循环再利用装置。

Q:该设备有哪些优势?

a:一是占地面积小。只需3~4平方米就可以安装整套设备。针对我公司版房的使用情况,只要将原有设备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就能在不增加版房面积的情况下放置该设备。

二是电源设施比较简单。直接使用220V电源即可,该设备平常的用电量也不高。

三是安装简单。当天就可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生产。

四是该设备在节约水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以前出一张版需要10升左右的自来水。自从安装该设备以后,我公司的自来水使用量明显减少,每个月能节省4万升水左右(每个月平均用版4200张)。

五是经过该设备处理的冲版水无杂质,对冲版设备无损伤,出版效果符合我公司的出版质量要求。

此外,该设备生产商的售后服务也相当到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设备使用情况的跟踪,每月通过电话咨询我公司的设备使用情况,不论是否出现问题,每半年都会上门服务一次。该设备自投入使用至今,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Q:设备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a:为节约用电、延长该设备使用寿命,我们只会在有出版要求时才打开该设备,不用时就会关闭设备电源,避免设备长时间运转。也正因此,我们经常会采取集中出版的方式。

此外,我们还针对该设备制定了保养与维修制度,并对版房人员和机修人员提出了一定的保养与维修要求,如每班需更换一次循环水,每月需进行水路清理,以防结晶与堵塞等。

Q:请您分析该设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水循环的利用篇5

关键词:燃煤锅炉;硫化装置;用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大量的中小型锅炉脱硫面临的问题。湿法脱硫是更有效的方法,但除尘和脱硫废水处理或回收过程中容易腐蚀、磨损、污垢和其它问题。本文介绍了除尘和脱硫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硫酸装置的用水概况

硫酸装置中以水洗净化工艺的用水量最大,大致情况如下:

1.1沸腾炉、锅炉及发电工序用水

要控制的沸点温度和黄铁矿的焚烧炉热40万t/a硫磺制酸装置比设定的余热锅炉,低压蒸汽过热蒸汽动力的大小更加的复杂,后无其他用途产生的电能,这样的作为水回锅炉的冷凝,但添加的污水和污水水质软化适量实际上是非常小的,通常小于零点五立方米每小时可使用蒸汽使用的装置将热油冷却系统,从冷却水冷却所述热油,冷却水吸收热量最后散成通过冷却塔,其中所述的水是很大的成分,但在涡轮机的功率直接自来水循环,只要适当的剂量,并确保清洁的水可能会丢失在冷却塔中的水蒸发,并定期少量的污水,通常较少。零点五立方米每小时此外,为确保沸腾炉,锅炉安全冷却,旋风等煤渣排放温度和距离,液压渣是最简单的方法:高温炉渣直接排入水槽后,立即被扑灭了高压力水进入沉淀池,干后打捞回收或处置和回收的水在过滤后使用简单。由于高温,不密封,水蒸发的过程中,水通常是加了一些精简的流程,节约用水,污水净化过程中会产生水作为补充,引入沉淀池.

1.2净化工序用水

温度超过四百二十度时,其中的三氧化硫和砷,硒,氟化物和重金属等的杂质和携带多达二十克每立方米,矿尘炉气被冷却到三十八度,当含尘低于零点零零五克每立方米,几乎完全清除杂质,并且必须找到大量的水是在工业水二十到三十度和喉管气泡在与炉塔直接接触,气体纯化、用矿泉水、粉尘、硫酸、以产生穆砷、硒、氟化物和重金属等杂质,以及二氧化硫溶解在硫酸生产中的水,水是主要此处所消耗,这样为标尺,其中用水量一百立方米每小时的这些都成为使用后的污水五十万吨每年,是主要来源的废水。

1.3转化吸收工序和其它用水

最常见的双光子吸收过程中,转换过程被转换成气体吸收系统来冷却只二氧化硫鼓风机流水入过量的热量,三氧化硫是由反应热吸收生成硫酸和亚硫酸,得到稀释的产品的热量,通过回收所述酸是浓酸中被冷却的间接冷却器的水。在水质变化不大,由于正常时,使用循环水时,热量通过冷却除去,所以水并不大,主要是经过常规污水和设备泄漏酸置换水(小于05立方米每吨)将飞硫酸酸系统中添加少量产品的入水(小于02立方米每吨),植物卫生,生活也需要少量的水(小于10立方米每吨)。

因此,生产硫酸的主要净化水,废水被处理基本上是从纯化过程得到的。

2.工艺流程

经过水膜锅炉烟气除尘洗涤除尘和脱硫。冲洗废水通过与碱性渣废水流入水槽灰色坦克壕沟,然后进入沉淀池回收粉尘的交汇处吸收大量二氧化硫和酸性排水。渣通过传送带进入沉淀池。酸性粉尘和炉渣废物进一步中和碱性物质。中和后的水基本上能达到中性,通过微过滤器过滤到循环池,提高循环泵以润湿灰尘和炉渣的回收系统。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回收利用过程中,水渣系统供水的部分补充。

3.主要技术参数

该技术已在常德卷烟厂锅炉房得到了应用。锅炉房的锅炉五台八十蒸吨每小时,这SHL20-1.25型链条炉三台,SZw10-1.3往复炉二台,锅炉房废水量一百五十立方米每小时。设计产能循环水系统是一百五十立方米每小时。其他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沉灰罐:平流,并行两个游泳池,二乘以二百五十立方米的体积;

沉淀池:方形,锅炉渣水进入水池由皮带,在游泳池渣量达到二百五十立方米进行清除。

微过滤器:体积五百立方米,过滤速度在0.1--15m3/(m2.h)之间;

循环池:容积二百立方米,循环水泵房设在地下。

上面的结构是在地下。

4.运行效果及主要优点

4.1除尘脱硫效果,该技术的常德卷烟厂的应用程序,内置锅炉除尘脱硫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项目,由环保部门,平均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四的除尘效率监控,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脱硫效率,粉尘的脱硫废水的pH值一般小于三,悬浮固体的含量三百四十到四百四十毫克每升时,亚硫酸盐在六百毫克每升的浓度;水循环处理后的水质,即如下:pH值六点五,对四十一点七毫克每升,SS浓度,S032-一百毫克每升的浓度运行该技术的实施中也示出了该过程是稳定和可靠的系统运行,该系统为两年保持工作的最小量,也微系统并不需要反洗。除了过滤速度的初始操作有所下降,但之后滤过率保持稳定,堵塞就不会发生。

4.2二氧化硫潮湿的灰尘的清洗效率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由此产生的亚硫酸是一个容易分解挥发弱酸性。渣和碱性后,碱和废水产生的二氧化氯和硫酸稳定的硫酸盐的部分氧化成硫酸盐,从而避免了传输问题的污染。

4.3在锅炉粉尘燃烧高硫煤。废水,炉渣碱性物质都不能完全中和除去水的酸度,它可以与煤在锅炉中燃烧成钙石灰石脱硫剂类中添加的碱性物质的量,这是不能单独建立另一个脱硫单元混合。

4.4循环水的处理方法是基本的炉渣和流出锅炉水和酸性残基脱硫废水中和处理,避免循环水泵和管道系统中的酸腐蚀。自的pH值的调节,同时也避免了堵塞管道结垢问题。

4.5处理范围广泛的应用,但不限于燃烧锅炉,也燃煤大小无限制硫含量。任何使用湿式除尘和湿法锅炉炉渣可以使用这项技术。

4.6有显著经济效益。常德卷烟厂投资110万元建设了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废水闭环系统。该工厂正在运行,每年节水110万元,少出水1100000立方米,增加收入达117万元,投资可以回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浪费粉尘排放量,同时也消除了湿法除尘的二氧化硫的二次污染问题和脱硫。

5.废水处理策略探讨

5.1中和法

添加碱性物质的废水中和。碱性物质由两种主要类型的选择:一个用于氢氧化钠等中和剂,以及其它碱性工业废水,例如废水,污水和废水锅炉灰的净化。这种治疗应考虑到脱硫和除尘的结合,提高了脱硫效率。

5.2沉淀法

降水分为自然降水和混凝沉淀法。在废水性能更好的悬浮颗粒的沉淀,有利于天然降水,但不能有效地提高了废水的pH时,胶体粒子不能有效地除去。加入阴离子絮凝剂适量,混凝沉淀法可有效去除胶体颗粒。和在法国与混凝沉淀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水的酸性,而且能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在水中。

5.3过滤法

过滤到深层过滤和表面过滤。利用矿渣等基础工业废水中和过滤同时保持悬浮物。石灰石颗粒也可使用,如天然碱矿过滤器。法国电影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处理技术,采用悬浮颗粒无机微孔滤膜过滤,可以有效地捕获。

结束语:废硫酸的大型回收利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可观,但要实现循环,关键在于适度控制水质,排放控制弱碱性水,酸性水的循环控制pH5-7是合适的。pH值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用于废水处理。污水可以中和,沉淀,过滤处理。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成本,易管理,加工设备的建议,以提高污水回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春平,刘少玲,曾光明,谭菊芳,方燕.燃煤锅炉除尘脱硫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J].重庆环境科学.1995,12(24):115-119

[2]杨联京,陈信常.锅炉除尘废水的循环利用[J].给水排水.1995,12(24):163-168

水循环的利用篇6

一、水资源循环概述

(一)水资源循环的内涵

水资源的循环包括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是指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方式,通过蒸发,凝结成云,再形成雨雪降落回到水体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其自然循环的过程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造成的人为的循环,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三个子系统,本文认为,水资源循环的内涵是以遵循生态循环体系的客观要求为前提,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为基础,将循环经济的思路贯穿到水资源的开发、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的全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链等方式,运用价格机制、激励政策、法规体系等手段,促使人们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各个环节中,在节约的基础上循环用水,通过循环用水来促进节约,形成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二)水资源循环的特点

水资源循环的特点应当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推动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设备,将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渗透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及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使用过分依赖,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水资源循环的需要,关于水资源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所以对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必然选择。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水资源循环不仅指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还包括对水的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在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的反复循环。

(一)关于农业循环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据全国用水总量的2/3以上,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用水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用水主要包括水源、渠系输水、田间灌水、土壤保水以及作物用水五个环节,我国目前在田间灌水技术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完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下滴灌技术系统,集成了地膜覆盖技术和滴灌技术,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但是,从农业循环用水的整体技术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用水技术的应用程度非常有限。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2.6%左右,远远没有达到农业循环用水的要求。土壤保水和作物用水环节取得的一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速度非常有限,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大部分单项技术之间的集成和连接脱节,没能形成可以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集成体系和适宜于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状况的技术应用模式,不利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

(二)关于工业循环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工业冷却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0%左右,因此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是工业循环用水的重点。循环冷却水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浓缩到一定倍数时必须排出一定的浓缩水,而补充一些新鲜水。排出的浓缩水要重新进入水循环系统中必须经过废水回用技术的处理。目前对于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混凝、砂滤、微絮凝、吸附、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等。

目前沿海一些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开发利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海水冷却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我国基本具备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冷却的关键技术,但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取水量大、工程一次性投资大、排污量大、海水污染明显等,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和工程示范阶段,与国外先进的海水冷却塔技术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三)关于城市生活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城市生活节水的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和防漏防渗管道等。节水型用水器具包括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系统、节水型淋浴设施等等。循环用水的技术主要有再生水利用技术和城区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术等等。目前城市生活用水中每年因输配水管和用水器具漏水引起的损失占据了生活用水的很大一部分,有些城市仅此一项损失的水高达20%。因此,加强城市输水环节技术的开发对实现城市生活用水的循环有着总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水体天然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的用水规划均是以工农业为主,忽视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对人工生态系统起着支撑作用的水体天然生态系统正在逐渐退化,如果不及时更新用水观念,关注水体天然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以三峡库区为例探讨一下水体天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建成以来,三峡水库水体自净能力较建库前增大约3倍,其防洪、无排放发电和航运效益为经济发展和改善库区的水体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峡工程对水体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库区两岸排放的工业废水、每年涨水带入江中的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船舶事故及白色污染排放等等给三峡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由于排入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防止库区水的富营养化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国目前对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水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防止污染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水资源循环流动体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

(一)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无序状态,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共存。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由于水权不明晰,争水抢水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统一的调控和管理,这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水资源一体化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进行合理配置,使不同的区域和部门之间协调起来,在对水资源有序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在整个水体生态环境中的良性循环。

(二)保证投融资渠道的畅通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畅通的融资渠道是进行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实施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是政府部门在技术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投融资方式有政府对科研项目直接进行投资、对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等。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对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投资额较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或者通过争取国际援助,挖掘国际资金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

(三)提供创新的后备保障

1.加强法制建设。目前我国关于水资源循环技术的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当逐步完善和健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有法可依,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还要建立专利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提供有效的保护。

2.创新技术的选择。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应当放在重点节水领域,并针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水体天然生态环境用水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各领域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用水技术。此外还要注意单项用水技术的集成,通过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优化配置发挥出整体优势,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

3.创新风险的规避。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创新活动随时可能中断或失败。为了推动水循环技术创新的发展,政府应当引入风险机制,建立风险资本,组织风险投资机构,减轻和转移水循环技术创新的风险。

(四)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

1.培养创新型人才。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政府应当充分依托我国的教育资源,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必须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作支撑。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搭建市场需求信息平台,使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

3.建立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渠道。技术创新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水资源循环的手段。归根结底,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过程当中,才能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只有群众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主动节水,才能把创新成果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实现水资源的循环而服务。

四、结束语

水循环的利用篇7

关键词:水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清洁生产、水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1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关于水循环经济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大多数是在循环经济的概念基础上,从城市或产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陈琨[1]从实施水循环经济的模式方面,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应该至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在用水环节,对于跑、冒、滴、漏、污实现最小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净化、回收、循环利用,达到或接近水的零排放;二是尊重自然界水的循环规律,在区域范围内,通过经济、工程技术、立法等手段调整水的时空合理分布和利用,维护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张钡[2]从社会水循环的角度,提出了水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水产业的循环经济应是一种在对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污水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水产业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标志。

正确而又合理的水循环经济定义是水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核算与制定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综上所述,在对水循环经济及其应用这一研究过程中,虽然各位学者给水循环经济所下的定义,规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都有所不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彼此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本文认为,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1.2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节水应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例如,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要求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持续发展型社会;要求一个流域或地区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打造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1.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的健康、良性循环特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水技术和节水实践,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生活中,要求人们使用节水器具和采用节水实践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

(2)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在生产中,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先进技术,以便于排出的水能够不经任何处理就能为另一用途所用;在生活中,鼓励人们采取措施将生活水重复使用后用于冲厕、灌溉等用途。

(3)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废水资源化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废水资源化后形成不同的产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再循环原则要求水资源相关者将失去功能的废水恢复功能,从而可以再利用,以使水资源整个流程实现闭合。

1.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水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由五类构成,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征收水资源税制度、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污水资源化税收优惠制度等,从而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法制建设的需要来看,我国在水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着很多立法空白,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水资源利用的行为,例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法》、《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和制度,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2水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水循环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纳米比亚、日本、欧盟成员国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asano等[3]认为水资源需求的数量和调配的范围随着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扩展水资源的调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调水的经济和技术实力。metcalf[4]从污水再生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污水处理、处置和回用的基本原理。Beekman[5]从节水减污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水体保护、循环利用的基本原理。Lund[6]对调水的成本与风险交易以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Glenn-marie[7]建立了国家层面水资源循环体系和水实物量核算投入产出表,并用于南部非洲国家(如纳米比亚)的水资源核算,进而分析水资源对各部门经济的影响,提出产业发展政策。

其中,澳大利亚无论在水循环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颇为成功。从1977年开始,澳大利亚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再生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了成功举办2000年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澳大利亚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家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和《nSw城市和社区循环水利用导则》,并建立了相应的循环水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标准;目前,在澳大利亚大约有500个污水处理厂,其中有一半从事循环水的开发,每年大约有150GL到200GL的废水被循环利用。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会资助下,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水循环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介绍了澳大利亚当前水循环利用情况,主要强调生活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循环利用问题。报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既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水循环利用和管理的24条建议: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水的水权问题、相关制度和标准的修订和建立、循环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循环水成本与价格方案与操作办法、对污水处理过程的技术创新、循环水项目的投融资方式、国家水资源管理机构改革、公众参与循环水项目的必要性等[8]。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在中国,许多城市将废水循环利用作为满足日益增长水资源需求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对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利用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深度不够,成果较少。代表成果主要有:陈志恺[9]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研究”,贾绍凤[10]的“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和陈琨[1]的“我国实施水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等,这些成果对节水型社会的建立、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评价、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实践方面,废水循环利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农业灌溉,同时改善河流质量;作为工业冷却水;市政用水,如草地和树林;酒店和居民区冲洗厕所;经过处理的废水再利用于城市景观绿化;为了更加明确再生水项目执行的可行性,许多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太原、大连和青岛,已选择部分地方和工业园区作为试点。

综上所述,随着水资源危机逐渐加剧以及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传统的以“扩大水资源供给”为目的的工程水利管理方式以及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逐步向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利用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步由过去的单一水文学向多学科交叉延伸。

3水循环经济研究的新理论支柱

关于水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物质代谢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学理论逐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柱。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两重性愈加明显,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即全球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也成为全世界二十一世纪发展经济的主题。这就要求要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并由此构成未来水资源管理的新理论。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水资源利用要关注流域尺度或区域惊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以流域尺度为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在协调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时,必须以流域整体思想为指导。恢复和逐步改善流域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功能,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定量描述并分析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使得水环境核算研究成为当前水环境经济领域的最前沿课题。水环境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实物核算是建立在水循环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用实物单位描述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关系;价值核算集中在水环境价值的内涵、类型及量化方法上,水资源价值核算将为水权、水价、排污权等水环境保护市场机制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最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水资源利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3.2物质代谢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演进,也是人类对自然世界不断进行改造的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曾注意到城市迅速发展导致养分循环代谢断裂的问题(metabolicRift),并且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重要生态关联[11]。但这以后,很少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思想或分析方法。

直到20世纪60年代,Kneese与ayres以及Leontief等经济学家重新意识到现代经济社会中物质代谢过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应当尽早开展关于物质流系统的研究,并且基于经济学理论和投入产出方法分别提出了物料平衡分析的初步方法,用以解释经济系统的生产与消费以及外部性问题,从而推动了物质代谢研究开始逐渐应用于识别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导致的环境影响。1988年ayres首次提出物质代谢(industrialmetabolism,也叫产业代谢)的概念,并且指出所谓物质代谢就是现代经济体系运用劳动力要素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与废物的一系列物质过程的集合,这标志着物质代谢研究范畴正式确立并得到广泛认可[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产业生态学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为物质代谢理论和成果应用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现代物质代谢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模式,即物质社会代谢的结构与组织形式,是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尖锐冲突的本质根源。由此,以优化或重组物质代谢过程为目标,从根本上转变现行经济结构使之更加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已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流方向之一。同样,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需要分析生产、消费等环节的水资源物质流代谢过程,从根本上提出符合水资源节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物质代谢理论成为了水循环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3.3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主要以物质和能量代谢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采用物质利用强度、物质生产力、循环利用率三种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的物质代谢效率[13]。以生产部门的水资源为例,物质利用强度通过分析部门水资源消耗强度与其相应的经济产出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所占比例,识别水资源利用效率;物质生产力则将水资源投入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采用单位水资源的产品或产值指标来衡量水资源生产力水平。水资源利用强度越低、水资源生产力水平越高,说明经济体系对于水资源投入的依赖性越小,系统的封闭性越好;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则用于表征经济系统内部产生的“废水”或“水污染物”的再循环、再利用程度,循环利用率越高,说明耗散损失进入环境的水污染物越小,经济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压力就越小,而系统的稳定性也越高。

应当指出,虽然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模式为重新组织现代经济生产方式与消费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产业生态学并未提出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来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包括:(1)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过程的组织和协调机理如何?对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有哪些现实意义?例如,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代谢规律如何进行定量描述?如何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2)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和再利用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对发现水循环利用的新途径有哪些启示?例如,如何避免经济系统中污水回收和再利用过程本身也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尽管产业生态学理论尚未发展完善,但是其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为水资源的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使水资源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规则重构社会经济系统成为可能和可行。

4水循环经济研究新方法与手段

在对水循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方法上,由于水的流动与循环,水环境系统与水社会经济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下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并交互影响,现代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水环境系统与水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行为、演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从区域、流域方面加强水资源循环、定量分析。为此,物质流分析技术(materialFlowanalysis,mFa)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inputandoutput,i/o)成为了水循环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

4.1物质流分析技术(mFa)

物质流分析是根据工业代谢和社会代谢的概念,依自然环境为经济社会系统提供的物质输入,通过加工、贸易、使用、回收、废弃等过程形成的系统内存储,以及返回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输出等环节过程进行各类物质统计。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整个系统中的输入量应等于输出量与存储量之和。物质流分析中,主要衡量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投入、产出和物质利用效率,只考虑通过研究系统边界的物质输入/输出流,而对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结构不再细化反映。物质流分析提供了关于环境与经济体系运行机制的整体理解,使得决策者能够确定关键问题所在、选择优先控制目标和相应政策方案,从而通过改善整个经济体系的物质代谢效率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物质流分析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和政策制订的重要技术方法,广泛为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14]。

从物质流分析和水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物质流分析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水资源供应总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需水的多少直接决定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水资源消耗的减少意味着水资源供应的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发现各部门、各环节水资源输入量的多少,进而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量。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技术和工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通过物质流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和掌握水资源消耗和产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和更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定额,达到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预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增加水资源重复利用量。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水资源利用的物质流分析,寻求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的途径,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量,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寿命,减少水资源的初始投入,从而最终减少水资源的投入量。企业内部、产业间的水资源重复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都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4)减少最终水污染排放量。实际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量,不但可能减少水资源投入总量(新鲜水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减少污水排放的目的。因此,在发展水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实行节约用水,达到减少水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4.2投入产出分析技术(i/o)

投入产出分析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列昂惕夫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68年联合国把它推荐为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现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我国于1974年开始编制了部分产品的1973年投入产出表。一些省市和一些大中城市也编制了投入产出表。1988年底完成了国家198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同时,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也都编制了本地区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这些投入产出表不同程度地为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应用于管理、决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5]。

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Leontief和Ford[16]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空气污染问题,Carter和ireri[17]用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加利福利亚和亚利桑那州的水资源调配问题,thoss和wiik[18]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问题,Hendricks[19]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谢梅等人[20]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北京的城市水资源系统,陈锡康[21]建立了山西省水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并研究水资源价值问题。

将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投入产出模型中进行研究,为观察经济活动的水资源消耗强度和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即计算水资源消耗系数和水污染物排放系数)提供了前提,同时也为进一步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消耗系数,将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排放置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普遍联系之中,为水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和价值流核算、循环水价格的制定等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此外,可以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相结合,预测社会经济各部门未来水资源消耗量和水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根据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建议,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5水循环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

水循环经济研究的目标首先是建立科学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其次是技术体系适宜,经济保持适度发展;第三是选择合适的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四是要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循环经济需研究的重点问题。

5.1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水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水循环经济走向实践的重要基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地寻求理论创新,建立起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水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2)加强对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经济学分析,从而不断提高水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效率,促进水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3)加强对于流域、区域、城市和工业园区等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分析,探索水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逐步试点示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水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订;(4)加强对于水循环经济运行的多角度分析,如市场、价格、技术、规划、法律等,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水循环经济的内容体系;(5)加强水循环经济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与借鉴研究,从而不断推进水循环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5.2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

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由于水循环经济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还难以评价各种模式实施的效果,这也都需要加以系统分析[1]。

(1)节约用水模式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2)清洁生产模式研究。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t水中,只有14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污水资源化模式研究。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4)雨水资源化模式研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m3,是全国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5)海水淡化模式研究。我国拥有1万8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5.3水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用水部门与行业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以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对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以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水循环的利用篇8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加快我市“一强三大”的建设步伐,现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4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省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和秸杆利用示范企业实现突破,重点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7%。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活动,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秸杆气化技术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重点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把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广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

(二)重点行业

旅游行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的协调管理。建设绿色饭店,牢固树立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引导宾馆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客房用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选择使用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并注意节水、节能、节约食物。

化工行业。坚持“稳定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实行企业聚集,规模生产,集中排污,达标排放。推进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抓好化工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延伸产业链。氮肥行业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原料结构和动力路线改造;继续实施“两水治理”,积极推广最新清洁生产技术,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

轻工行业。推进废渣制饲料或二次发酵技术,能耗、水耗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建材与建筑行业。加强对采砂、采石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加大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

农业。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生态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生态农业区。采取生态措施保涵水土,保护山区植被,鼓励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重点支持秸杆气化技术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水土保持。

(三)城镇环境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政府机构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大力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及绿色产品的使用比例。

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市民增强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用水环境,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2010年,所有区县城都要建立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再利用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各区县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含医疗废弃物处置)。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支持建设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集中处置利用中心和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中心,建立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积极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土地等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内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回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各工业园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认真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推广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选择4-5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选择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开发区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开展学校、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选择2-3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学生、居民以自身行动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以一家一户型、生产基地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模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积极推广应用秸杆气化技术,在中低山及高丘区探索既能实现绿化美化,又能获得可观收入的农业生态保护办法。

(五)开展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

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出现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市场化运作。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设立资源回收企业,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一)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循环经济科技体系。

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大重点企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重点组织开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发挥执法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农委、建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进口设备,按国家统一规定予以税费减免。

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征收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对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监测。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质监部门要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环保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认证监督工作;工商部门要降低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及推广咨询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或允许分期注入资本金;国土部门要按国家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优先办理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手续及矿产资源开采手续;建设部门要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水利部门要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编制各地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专项推进计划,使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加以推进。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分析。

水循环的利用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2-0023-04

[作者简介]谌利,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德国柏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企业管理。(浙江宁波315211)

一、循环经济释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circulareconomy)的简称,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溶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生态工业在实践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时,主要表现在产品、企业以及企业间三个层次上。其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以及企业间的循环经济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两大工业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图1和图2):如果沿袭传统工业经济强物质化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图1),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无疑要付出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反,如果采用当今减物质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2),就有可能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赢得较好的经济增长。

二、宁波经济发展中资源能耗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GDp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物质消耗占GDp的比重却也在逐年增加。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愈快的地区,物质消耗比重增长也就愈高。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值3-8倍。宁波工业企业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要排放废水17.1万吨,废气1.94亿立方米,固体废物1.37万吨,均高出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十几倍。

1.万元GDp能耗。这指标是反映增长方式转变、能源节约利用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能耗为0.83吨煤/万元。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这是反映能源节约利用的补充指标。根据测算,2001-2003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58吨标煤/万元、1.48吨标煤/万元和1.43吨标煤/万元,2004年上升到1.52吨标煤/万元。该指标比日本等发达国家高3-5倍。

3.万元GDp水耗。此为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水耗为91立方米/万元,2000年157.6立方米/万元,水资源利用效率5年提高了40%。

4.能源结构优化率。这是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指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03年宁波市以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1.4%。随着东海春晓气田的建设,东海天然气将于今年末供应宁波市场,成为宁波市清洁能源的一大重要来源。另外,浙江省正在进行引入LnG项目,宁波也将从中获得一部分清洁能源。再加电力消费的适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末,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可达到20%。但是,宁波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方面却大大落后于许多城市。

5.工业重复用水率。它是反映工业用水效率的指标,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2-2004年宁波市工业重复用水率分别达到22.52%、23.66%、28.19%,而日本工业重复用水率为69%。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此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001-2003年宁波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1.1%、74.5%和77.5%。

7.So2排放量。该指标为反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从So2减排和综合利用角度可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宁波市So2排放量达到20万吨。

三、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

1.宁波发展循环经济三大板块、十大领域。一般说来,城市可以发展三种不同规模的循环经济形式(见下表)。一是企业内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小循环)。二是企业之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即所谓中循环)。三是包括生产和消费整个过程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大循环)。以此为基础,要让宁波未来的经济增长实现变大和变轻的双重目标,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或维度实施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或“物质瘦身”运动。

宁波市的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应该包括以下三大板块共十大领域:第一,生产范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园区生态化改造等三大领域,形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循环体系。第二,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管理以及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等四大领域。第三,生态保障支撑体系。包括:绿色消费方式、技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等三大领域。

2.宁波在“十五”期间应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结合宁波的实际,建议宁波在“十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

(1)石化产业循环体系。石化产业循环体系以宁波化工区为核心,以镇海炼化已有的循环经济试点为基础,抓住百万吨聚乙烯上马和投产的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试点推广到整个园区,研究石化、电力、建材等产业链之间形成产业之间物资闭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以达到经济获利、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目的。宁波化工区可以考虑学习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模式。

(2)冶金产业循环体系。以宝新不锈钢集团为主体,联合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宁波钢铁总厂、宁波兴业集团、余姚舜奇有色金属公司、浙江姚冶集团公司、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等。

(3)造纸产业循环体系。依托中华纸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宗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4)酿造产业循环体系。依托宁波KK啤酒等企业,酿造行业可以构建涉及酿酒工业、生态农业、畜牧业、医药工业等行业的联合企业生态模式。酿酒生态园中动物排泄物和其他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废水进行再处理达到标准后作为园区绿化灌溉用水;生态农业能够生产无污染酿酒原料,为生态酿酒方向提供物质保证;园区内各种绿化树木使得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充分富集和繁殖,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又使曲药、窖泥在园区内可充分自然接种,为生态酒的酿造创造条件,也为公司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学习丹麦纽伦堡模式,形成蒸汽、热水、石膏、硫酸和生物技术污泥等材料的相互依存、共同利用的生态产业园。

(6)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以奉化藤头村为范例,探索其他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7)塑料静脉产业。依托余姚的塑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再生塑料产业。

四、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模式构想

1.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宁波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的原则,实现企业、园区、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2010年为近期目标,2020年为远期目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排放率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园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万元GDp能耗、水耗有所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土地投资强度有明显提高,废物回收处理形成体系,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小区建设有一定规模。

(1)2010年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66吨标煤(当量值),比2004年下降20%。

全市万元GDp水耗从2004年91立方米下降到60立方米,下降30%以上。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7.5%提高到90%以上。

新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占10%。

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4年的28%上升到75%。

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42%提高到75%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4年的3.3%提高到20%以上。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4年的83%提高到99%。

全市70%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

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

(2)中长期(2011-2020年)目标。全面确立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节约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水耗,工业用水重复率,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水平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新模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口和谐发展。

3.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用循环经济发展观念统筹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力度,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交通的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物流和信息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推广清洁生产的力度,重点推进宁波市石化、冶金、电力、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全过程治理,提高物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推行iSo14000认证工作,提高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管理能力。对废弃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的清洁生产推广,全面实现对生产污染物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防的转变。

(3)加快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在区域层面建设循环经济区,建成一批循环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物流园区,建成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区。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各类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工作,有效推动区内资源的梯次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iSo14000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集中供应、废弃物集中医药回收、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有效推进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高效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4)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在一些大型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使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加强保护、节约使用、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强水源地和中下游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加强用水管理,深化水价改革,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要求,做好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分质供水、居民用水阶梯式收费的试点。

(6)加强能源管理。以能源的资源清洁化、利用高效化、机制市场化为重点,加强我市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产品、节能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推进余热发电与联片供热等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和居民节能工作;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潮汐能,降低燃煤发电比重,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积极引进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资源,提高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7)加强土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优先保证列入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需要。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全面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倡导非农建设项目使用荒坡地。

(8)厉行节约用材,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制定主要原材料耗用定额,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中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住宅小区的设计和建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采光、保温和节约资源的需要,推广使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再生墙体材料,居民住宅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积极研究和拓展地下空间利用。试点千幢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

(9)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废旧沥青砼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促进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建立资源回收企业。

(10)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保障生产无公害食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11)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认真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人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努力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近海区域建设一批海洋生态养殖区、人工增殖放流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基本建成浙江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海洋污染的监测控制,切实改善海洋环境。

(1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过渡包装、奢侈消费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营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氛围。科学组织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效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等绿色产品的比例。鼓励公众使用各类节水、节电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和公共交通,适当发展城市地铁或轻轨,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机动车。

(13)加快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广泛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推动应用于循环经济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减量排放技术、回收处理和绿色再造技术,以及信息化、系统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开发。积极支持建立信息、咨询、评估等技术服务系统。当前要重点研究开发分质供水和再生水回用技术,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回收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开发应用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

(14)完善三个激励机制。即建立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比价,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回收利用。投资机制包括将循环经济列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投资计划,重大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各级银行机构给予信贷支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等,以补偿抑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5)构建新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起循环经济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制度。把解决资源要素制约的重要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总量和经济工作效果的统计范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6)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要把事关重大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运用市本级公共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以发行债券或设立开放式环境发展基金等方式吸收市内外社会闲散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采取Bot、tot等投资方式,筹集国际资金,促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资新局面。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利用篇10

[关键字]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7-1

1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相关研究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日益成熟,许多学者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引入到了水资源管理中去,王爱珍认为,利用循环经济手段达到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水资源的勘察、评价与规划;积极进行污水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立法管理,以流域为水生态系统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要建立合理水价机制,水价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适时适量的进行调整;最后要努力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宣传,鼓励节约用水。她的表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但是缺少了循环经济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原则上是没突破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框架。

2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实现

具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体现了从需求角度对于水资源利用的控制,减量化原则本质上强调的是对水需求的节制,这和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是一致的;"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强调了对水资源多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问题。本质上说明的是如何扩大水资源供给的问题。这又是以水资源的"供给管理"的内容。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仿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实施水资源的三个原则,实现"水资源投入--水资源产出--水资源再生利用"这一过程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生态型管理"的基本内容。

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三个原则缺一不可,环环相扣。通过水资源利用,将这三个原则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水资源最初利用到最后再生这一过程。

2.1经济手段

由于水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加上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使得经济主体在水资源管理中有了外部性和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公共悲剧"的产生,使得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失灵。为此,经济学家提供了征收庇古税和科斯方法。因此,从经济手段来构建水资源循环经济制度,主要围绕科斯方法和征税。相应的制度就有:产权制度和财政税收制度。产权制度包括水权制度及相应的水权交易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包括水资源的财政税收制度和水资源价格补贴制度。

2.2行政手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政府推行型的技术经济模式,因为水资源自身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决定了私人资本无法行使水资源产权,所以政府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

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涉及到水管理机构的变革,因此,本文同时把机构改革加入行政管理之中。综合来说,行政手段在本文是指: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变革和行政直接干预。前者由城乡水务管理来实现。而后者则采取行政命令、指标、规定来实施。

2.3法律手段

从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出发,法律手段的应用体现在对于节约用水加以法律保障。

首先,制定一部权威的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流域法》。《流域法》是确定统一管理制度,树立流域管理机构权威的法制基础。同时也是处理地区间日益增多与水有关的利益纠纷的依据。其次,在《水法》的指导下,制定一部适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分析实际情况的《水权法》,详细规定水资源的分配、使用、转让。最后,填补节水法制上的空白,明确规定浪费水资源的责任,既有经济上处罚,又有法律上的责任,从制度上激励节水技术、设施的推广和应用。

3城市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建议

依照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应发挥个位主体的作用,政府、企业、社会(3p,public,private,people)三类主体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以及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上的有机证整合。政府主要进行政策支持和制度约束,在企业和社会无法有效运用的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作为水的使用者,应带头使用节水设施,为全社会树立节水的榜样。在排放者责任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基础上,从事供水、排水、治污的企业,按市场规律和政府规则运作;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应为政府制定的管理目标和运行规则提供技术支持,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中介的参与,可以解决水治理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效现象;另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媒体对水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