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2:52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1

1、入园检查。幼儿入园前必须在指定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全面健康检查,经体检、化验等项目检查,确无传染性疾病,且最近二个月内无传染病接触史者方可入园。对离园一个月以上或去外地(离开本市)返回时,须重新体检方可回园。

2、定期体检。每半年为幼儿测身高、体重、视力一次,每年4月份为幼儿进行全面检查-次,按体格发育评价标准对幼儿身高、体重进行评价。体检中发现有异常情况要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一般性疾病给予及时处理;有以上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肥胖、佝偻病等的幼儿应转入体弱儿管理或建专案管理,发现缺点儿进行登记管理,及时给子矫治。

3、晨午检及全日观察。认真做好一摸,有否发烧,看:咽部、皮肤和精神三间: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2

1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公益性,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投入。近几年来,我国的健康管理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1法律制度缺失

法律制度是健康管理服务有序发展的基础,是良性发展的保障,但目前法律法规依然空白,制度政策等方面也亟待完善。

1.2监督和评价不到位

相应的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政府对健康管理服务相关机构及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效的评估。

1.3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不能及时投入和准确到位成为制约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社区卫生组织承担大量健康服务任务,但财政部门在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医疗设备等方面投入仍显不足,使其作为健康管理体系网底的作用缺乏保障。

1.4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孤岛”成为制约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瓶颈。现存的信息、软件系统、数据库之间是一种碎片化状态,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差,导致信息很难进行有效地互联、互通以及共享,无法实现系统性的信息化管理。

1.5医保机构

作为“第三方管理”的作用不明显,造成防、治脱节在我国,推广健康管理的主体是医疗卫生机构,而非医保部门,造成无法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参保者只有生病、住院,医保的效能才显现。费用放在治病上,可以减轻患病带来的损失,但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导致了医保费用只保治、不保防,防与治分离的局面。

1.6医疗机构重治疗、轻预防且标准不明,定位不清

医疗机构很容易将重心倾斜于治,而忽视了防,导致健康管理服务出现实质性的偏差。另外,医疗机构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容易出现标准不明,定位不清等问题,使服务质量和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1.7社区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体制与机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2建立政府主导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多元参与模式

2.1机制保障

2.1.1多元协作机制

构建由卫生主管部门主导,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医学专家和群众代表等参与的多方协商合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结成战略联合体,发挥各环节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动态协调的运作机制。相关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对口帮扶、合作互助等方式,引导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融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健康服务为基础,权责明确、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得到真正落实。

2.1.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将相关的系统联系起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多元信息资源共享,为医保互通、远程转会诊、健康监测以及教育咨询等服务提供信息基础。通过动态的掌握和利用卫生健康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健康服务渠道,提高健康资源的使用率,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等。

2.1.3监管与评价机制

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监管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政府要以立法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竞争。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健康管理机构互相监督和检查,对健康服务质量、满意度、综合实力等指标进行业内评比,逐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而第三方机构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可以用公正客观的评估结果督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改善服务质量。

2.2体系构建

2.2.1构建立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

人群的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等不同,对健康服务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健康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多样化,需要建立立体的周期体系。第一,服务提供者多元化:①卫生主管部门定位于健康管理事业的规划、组织,健康公平的维护,法律法规的保障,健康服务的监管和效果评价;②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于提供基础的综合性预防保健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③特色健康服务机构定位于提供中医保健等服务;④其他还包括商业化运作的健康管理机构、保险机构等。第二,服务内容多样化,主要包括:①以普及健康知识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服务;②以疾病预防为目标的健康查体服务;③以提供老年人康复保健服务为目标的居家护理服务;④其他还包括健康风险分析以及评估、心理辅导等健康服务。第三,服务的周期性:健康服务不是针对人的某一阶段,而是要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循序渐进过程,使居民从出生到死亡能够实现“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的目标。

2.2.2构建健康管理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和研究与健康状况相关指标,遴选与健康评价密切相关的关键性指标,通过标准化研究,初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用操作性强的健康指标体系和标准化健康指标信息数据库。同时,依靠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平台,自动生成健康指标的统计数据,在降低统计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数据质量。还可以对健康数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群众健康发展趋势,降低群众预防疾病的成本。

2.3路径选择

2.3.1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完善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健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健康管理事业得以顺利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建议政府从法律上对健康管理事业的性质、职能、运作方式与程序以及组织形式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明确政府的相关职能和监督范围、力度以及方式等。第二,完善组织,明确职责组织机构是健康管理的依托,完善的组织机构设置有利于健康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有效调配和使用。依托现有的卫生组织体系,在省(市)、县(区)、社区三级成立健康管理机构,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从工作秩序、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质量控制与考核等多个方面优化健康管理职能,进而提高健康管理的效能。第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师以及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社区输送高质量的全科医学人才。其次,发挥公立医院资源优势,与社区建立定向培训关系,为社区医师提供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的机会。再次,健全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医师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兑现待遇,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政策方面: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依法保障高新技术医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非营利性、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或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②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稳定的健康投入机制和制度,保证社区健康管理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

2.3.2培育和发挥非政府主体健康管理的作用

健康管理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如何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成为健康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第一,强化医疗机构的作用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往往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而且具有先进的设备设施、雄厚的专家实力、完备的服务项目等综合优势,能够保证健康管理取得更多实效。随着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机构不仅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卫生场所,同时还要承担起预防疾病,“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体检等职责,使医院从以疾病诊治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第二,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发挥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在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根据居民健康需求,研发更先进的、更科学的产品,以便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鼓励企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等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商业保险机构等企业拥有与公立机构同等进入健康服务市场的机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第三,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媒体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号召、宣教等,是健康管理与传播中居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媒体可以有效地宣传健康管理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健康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和客观地报道架起居民与政府的桥梁,将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第四,加强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居民应自觉提高健康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活动,主动响应和参与政府和健康管理组织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将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管理能力。居民作为健康管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健康管理的志愿者,在享受健康管理权利的同时,也主动履行健康管理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施帆帆,李磊,.城市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定性评估-以成都市为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01-104.

[2]冷锴.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分析与前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59-363.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3(a)-0166-0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兴的健康管理服务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1],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为顺应这一潮流,疗养院都相继建立了体检中心。但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科,服务对象较狭窄,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学科建设还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总体处在初始发展阶段[2]。为了确保健康体检质量,疗养院当前应该创新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医疗质量控制的方法,达到健康体检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构建科学完善的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体系

1.1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现代疗养院已将疗养医疗服务理念由单纯性疾病治疗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四维健康医学”转变[3],体检中心也成为现代疗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我国体检中心形式多种多样,质量管理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没有专门针对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组织或部门,更谈不上完整的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体系。疗养院体检中心也同样存在健康体检医疗质量控制缺失的问题。因此,疗养院应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即通过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方法把质量管理渗透到健康体检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参检人员,对健康体检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质量控制范围要涵盖体检环境、体检设备、医技水平、服务态度、体检流程和医德医风等医疗服务内容,以确保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优质高效的健康体检服务。

1.2建立三级质控网络

构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发展的根本[4]。因此,疗养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要完善质控组织,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对疗养院的健康体检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其质控网络应分三个层次,即质量管理监控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每级组织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监控层由疗养院质控部门负责,主要任务是制订健康体检质量管理规划、质量目标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康体检全程质量进行监控、检查与考评等,调查分析健康体检中的医疗、护理及相关服务保障的缺陷,指导下一级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执行层由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主要任务是负责督促体检中心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负责检查各体检科室医、护、技质量,发现体检中的缺陷与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对健康体检医疗质量定期讲评,按规定要求定期汇报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与数据。操作层为各体检科室质量管理层,为质量管理的未端,体检科室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有效的科室分级质量管理机制,增强质量意识,自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1.3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内部整体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保证。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会使工作状态混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缺乏科学、有力的管理方法则难以防范和应对医疗纠纷[5]。疗养院要完善体检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科室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感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不得使用尚无明确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医疗技术用于健康体检。

2开展全面有效的健康体检质量控制

疗养院健康体检应遵循医疗质量形成规律和特点,运用信息化平台,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环节质量实时监测和控制,有效提高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综合管理水平。

2.1健康体检前馈控制

在医疗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质量控制称为前馈控制,是一种预先的质量管控。疗养院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时采集、统计有代表性的健康体检的各种信息,运用先进的前馈控制技术网络分析法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把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预测相比较,并进行补充、修正、完善,使之更符合健康体检实际。比如,超声检查是健康体检的瓶颈问题,疗养院要采用前馈控制技术进行建模、预测、修正,配置最合适数量的超声医生,这样既能有效完成超声任务,又控制人浮于事的现象。又比如对质控点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抽样,发现体检质量问题来决定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等。

2.2健康体检现场控制

在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称为现场控制,是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最为直接有效的控制方法。疗养院质控人员运用信息平台和深入体检现场等方法实时控制体检中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和体检质量。如制订的健康体检流程是否合理;体检设备是否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和保养、检修;科室是否对可疑的结果及时组织校对和会诊;科室对重大阳性结果是否经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务的医师校对并确认;健康体检报告是否包括受检者一般信息、体格检查记录、实验室和医学影像检查报告、阳性体征和异常情况的记录、健康状况描述和有关建议等。质控人员对过程管理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的纠正。

2.3健康体检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发生在健康体检工作完成之后,对大量健康体检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体检缺陷、问题要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从中找出内在规律,为下一环节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处理办法。比如健康报告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等,如果发现某项体检结果不准确,质控人员就要及时分析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的体检工作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和缺陷,使健康体检处于更完善的良性循环中。

3确保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有效落实的措施

3.1注重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

流程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6],在健康体检活动中,方案设计和管理流程至关重要[7]。健康体检服务流程包括个人体检流程、团体体检流程、总检流程、结果报告流程、跟踪回访流程等,每一个步骤以及关键人、关键时间节点都应该规范。与一般医疗活动更多依赖医务人员经验的模式不同,体检方案设计的优劣、体检流程的严格掌握在体检质量管理中占更多的比重,体检流程的改善是提升体检者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健康体检中,要制订流程性作业文件,统一操作标准,将流程明晰化、透明化,消除流程中的重叠区域和空白地带。体检流程设计要做到既合理,又顺畅,并充分考虑餐前体检项目和体检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确保体检质量的前提下,要科学分流,在合适的时间将客流分布到合适的位置,减少体检等待时间,避免受检者跑回头路,以发挥仪器和参检人员的最大效益为目标。

3.2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8]。疗养院健康体检要针对当前质量管理方法单一,监控手段落后等问题,加强健康体检质量管控的信息化建设,要建立一整套基于信息化的健康体检实时质量控制模式,质控组织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直接提取和网上查询等信息采集的方法实时监控质量指标和质控数据,对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全面展开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健康体检的过程要施行实时质量控制,并经过持续质量改进达到健康体检质量的不断提升。疗养院信息化管理体系要支持各种主流健康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和各类健康监测设备,兼容国际国内所有医疗信息规范,能汇总个人多份体检数据,进行科学对比等。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当前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才能确保健康体检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切实有效。

3.3开展健康体检环节质量控制

环节质量是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疗养院各级质控组织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上,只有抓好健康体检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才能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体检环节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长链,一环扣一环,若上游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影响下游环节的质量,也就会使整个体检质量下降。如护士没能按规范要求采集血标本或没能及时、无误地送检,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也可分成外科组、内科组、护理组、医技组等,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对每个体检环节严格做好监督。体检中心还要抓好服务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要开展微笑服务、规范化服务,对仪态仪表及服务时间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只有在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措施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服务品质才会提升。

3.4抓好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

质量检查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保证健康体检质量的持续改进,需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查制度。疗养院质控部门要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收集意见与建议,分析体检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体检中心要建立经常性质量检查机制,通过现场巡查和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要把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日常质量检查结合起来,要利用疗养院质控部门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的机会搞好质量教育工作。各体检科室要建立核查和自查制度,如放射读片、总检报告等都需由上一级医生核查并签名。各体检科室核查时若发现可疑的结果要主动参阅该受检者的其他项目检查,排除人为因素,确保结果可靠。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调动工作积极性,疗养院要严格按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有关的医疗质量的内容进行奖惩,奖惩要分明,以达到鼓励在体检过程中服务态度好、医疗水平高,技术熟练,经常受到受检者表扬的医务人员。对违章违纪,给受检者造成身心危害或有损体检中心形象的均应受到处罚。

医疗质量是健康体检的核心内容,疗养院应创新模式,建立三级质控网络,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同时,疗养院还应注重健康体检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实时监控质量指标、质控数据和健康体检环节的质量,抓好医疗质量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等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使疗养院的健康管理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董茂生.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1004.

[4]欧兵玺.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时间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7(7):25.

[5]马树民,郑守虎,梁锐,等.防范医疗纠纷[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2):72.

[6]吴升,罗毅,成玮,等.改进军队疗养服务模式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0,53(8):631-632.

[7]曾强,王晓钟,马俐华.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32.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卫生与健康;合理观念;教学目标;卫生环境

当前校园要严格依据卫生部门提出的卫生与健康观念,将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落实,并且,卫生部门要善于结合具体情况,做好全面细致的卫生检查工作,严格抓好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确保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校园中,领导要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严格按照合理方法进行改进,做好卫生环境工作,严抓学生卫生与健康工作。

实施校园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工作价值食品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在校园卫生与健康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将食品安全内容引入到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中,借助课堂教学工作以及课外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化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构建食物中毒应对机制和报告制度,还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通报机制,定期检查,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严抓食品安全工作,做好食品安全防范工作。还需要对当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符合的管理对策。还要为贫困偏远地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如食物安全手册以及挂图,积极组织人们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活动,在校园内部举办各种安全活动,开展有奖比赛竞答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通过各项活动的进行,使得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和明确,各个院校可以按照具体需求严格进行,提升了我国校园卫生与健康效果。

监督指导检查力度增强:在校园内不断宣传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理检查机制,有效控制和管理学校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能够强化校园监导检查力度。在实际工作期间,管理人员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引入到安全检查和卫生检查中。并且能够依据国务院安全部门的文件,合理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避免校园内产生卫生问题和降低传染病发生率。

卫生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意识缺失:当前很多学校内教师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学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时期,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重视力度不足,普及不够全面,使得学校内学生根本意识不到注意卫生和健康。并且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师采取的方法过于陈旧和刻板,使得学生兴趣不足,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理解不到位,进而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卫生与健康教育内容深度不足:众多教师在教育期间往往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阅读,并未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和研究,最终导致卫生与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深度不足,整体指导力度不足。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大胆创新,强化学习,结合实践展开研究,举行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卫生与健康教育效果。

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方法明确教育目标,确立合理观念:卫生部门要求抓好校园卫生健康工作,教师需要在内心深处确立好大局观念,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和负责人,所以在教育期间,教师需要明确站位,分析清楚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教育目标,进而可以在实际教学期中做好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某些学校由于学习进程比较紧张,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紧张等,导致学校并未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和教师没有卫生与健康教育意识和理念。因此卫生部门要严格要求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对教师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使得教师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如卫生部门可以在地区召开卫生与健康研讨会,在整个工作期间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管理,将健康为先作为首要任务,做好学校内卫生与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学校配置一定教学资源和设备,开展相关课程,确保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完善教育政策,形成完整体系:卫生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时,学校自身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融入教学工作各项方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管理,有效梳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保证机制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在校园内部构建健康管理机制,以卫生条例作为基础,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做好研究方向确立工作,完善校园卫生设施。并且可以设立校园内教师为主要负责人,及时向学生进行校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在实际教学期间遇到问题,需要及时上报,做好预案处理工作,有效维护师生身心健康乃至卫生安全。

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健康教育发展:教师作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执行卫生部门下发的各文件和命令,在教育期间能够有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时刻高度重视卫生,健康教育以身作则,为学生带来示范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卫生管理[1]。在教育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自身仪表整洁,经常对学生个人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则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院校内推出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相关条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对各项卫生问题进行细致规定,例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烫染头发,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厘米,校服时刻保持干净整洁,手指甲长度不能超过1cm,不能染指甲等一系列卫生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卫生部门严格要求教师确立卫生与健康教育目标,树立新时代卫生健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能够有效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防控好常见病、传染病:卫生部门要时刻谨记引导学校教师做好常见病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学校多属于人群密集区,而学生身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对各种传染病和感染病的抵抗能力低,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更是如此[2]。因此,卫生部门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强化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卫生、安全、预防工作的价值。在卫生部门的号召下,各学校应强化对学生进行详细体检工作,体检内容具体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近视程度,是否患有沙眼、色盲,口鼻、肝脏等是否存在问题?通过检查,学校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结合体检情况确定学生身体是否健康。一旦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通知家长,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去医院接受治疗。通过体检,能够确保学生真实体会到疾病距离自己非常近,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卫生健康教育工作[3]。

强化宣传,推动发展: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推动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也是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并未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以学生与教师对于此方面工作重视程度不高。面对此种情况,卫生部门要与教育部门有效结合起来,对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确保师生能够正视此项教育工作的价值。例如,学校可以举行卫生知识普及的宣传活动,使得师生能够走进卫生与健康教育知识世界中,也可以开展“蓝色盾牌”“红色先锋”活动,以互动形式强化学生对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各项疾病的知识了解情况[4]。并且,卫生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向学校的教师推广相关公众号,要求教师们可以在公众号内了解一些相关防病卫生知识。相信通过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工作人员有效掌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引领,帮助教师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有效落实,并带来一定成效。

以学生为主,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属于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卫生工作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开展健康教育[5]。2008年颁布的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以及公共卫生意识,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存在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教育期间高度重视时效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样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实现健康教育的提升,从而形成健康意识,保证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6]。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的合理预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保健教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不同领域,并且教师要意识到,结合学生生长发育情况,将不同内容合理分配到低、中、高年级,从而可以有效完成学校健康教育预期制定的整体目标。

以健康为理论,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由于当前健康教育只注重信息传播和行为的干预,一旦缺乏健康教育所需的环境支撑体系,那么整个健康教育的效果远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校在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将健康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主开展各项活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努力,健康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要想将内容真正转为学生的意识和技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旦缺少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学校、全体师生、社区和家长的参与,将无法有效落实健康教育目标。所以,学校卫生工作要注重以健康促进理论为主导,强化教育支持环境氛围的营造,才能够有效确保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得以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有效实现[7]。

把健康管理作为卫生工作重点:学校卫生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具体展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学生的健康教育任务,第二是学生的健康保障任务。教育任务应以健康教育为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保障任务需要强化健康管理,因为只有健康管理,才能够有效确保任务的完成,而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时,重视健康教育任务,轻视保障任务,缺少对学生存在健康问题行为的分析以及健康风险识别和干预管理不佳,最终使得学生健康得不到保障[8]。新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要结合时代需求,将健康教育作为主体,推动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强化对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将重点落实在管理上,也就是对学生健康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有效检测和评估学生健康风险,开展针对性活动,改善群体健康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健康风险,确保学校学生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结语总而言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开展,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实施,将健康教育作为主体内容,通过健康理论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和内容,通过健康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健康问题,制定健康风险防控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保证学生具有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有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师生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情况,因此,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导学校全体师生和家长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问题,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每年定期为学生举行体检活动,在体检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健康问题,要立即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学校成为常见病和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场所。相信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的健康意识会不断增强,健康水平能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樊泽民,刘立京,杨海君.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4):485-489.

[2]刘念.探讨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发生的影响[J].健康必读,2019(6):136-137.

[3]卓玛才让.探讨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发生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8(20):87. 

[4]刘志业.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5]陈粤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况和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2018,12(4):276-277. 

[6]周开智.如何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疗养院;健康疗养;健康管理;发展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防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1],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健康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群体和个体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控制健康风险,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降低和延缓相关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我院遵循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建立新型疗养院管理机制,创新运行体制,确立现代疗养院服务模式,即“小汤山、大健康”的健康疗养模式,全方位实施健康管理,延长健康产业链条,将健康管理全程融入疗养过程,提高了疗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传统疗养院面临的困境

1.1政策因素导致传统疗养院生存面临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疗养制度的改变,传统疗养院面临生存危机。行政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到差额拨款或自负盈亏;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修缮所需专项资金,由原来上级拨付变为自筹解决;疗养计划由原来的上级部门安排变为自寻“客源”,床位使用率低,专业无特色,导致多数疗养院偏离疗养主业,被迫成为休闲场所、宾馆或会议中心,以至于陷入生存和发展危机。

1.2传统疗养院观念滞后,业务单纯传统疗养院由于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医疗设备陈旧,开展业务单纯,只停留在休闲疗养、康复疗养或单纯体检层面。体检和疗养中,忽视对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整体评价和调治。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多局限于某些环节,未形成以体检为龙头的全方位、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未充分利用疗养院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导致疗养院业务缺乏行业优势,严重制约了疗养院的生存和发展。

1.3传统疗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疗养院业务单纯,临床医护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对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手段。更由于运营模式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础,使疗养院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不能应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新型疗养院的运作模式

2.1遵循医改精神,创新运营模式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医改政策的出台,预防为主、“治未病”的观念已成为现代疗养院的主旨。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医疗改革,积极创新健康疗养模式,形成特色疗养体系,是传统疗养院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2.2突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疗养模式创建适合新时期的疗养院业务新模式,充分整合疗养院各方资源及优势,加强特色业务建设。我院在确立发展疗养院健康管理“治未病”原则的基础上,以健康体检为龙头,将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医疗与非医疗手段紧密结合,经多年实践,建立一套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检后追踪监测、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于一体的连续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模式。即检前:健康问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个性化体检套餐;检中:住宿体检+综合健康评估+现场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实地体验;检后:健康信息汇总+追踪监测+疾病预警+体检报告解读及健康指导。

2.2.1注重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我院自2004年开始,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对个体及群体广泛开展了健康风险评估。2004―2009年,先后为17670人次和数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估。经过评估预警,提高了参检人员对自身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起到了明显的警示作用,健康风险逐渐降低。

2.2.2建立检后追踪监测制度建立重大健康问题日报和专人追踪制度。对个体重大健康问题,各科室及时汇总到体检中心,并设专人负责,“一对一”追踪、随访,防止漏诊漏治,并依托卫生部及北京市10余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及专科医院提供绿色就医通道,确保得到及时准确诊治,提高了体检效果。2008-01―2010-07,我院检后重点追踪随访4873人次,确诊恶性肿瘤60例。

2.2.3汇总分析群体健康状况,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检后为各参检单位进行健康状况汇总分析,年汇总单位近300家,及时为各级领导掌握本单位人员个体及整体健康状况和采取健康维护、促进措施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我院提供的健康保障、健康维护建议被多个市属局级单位及区县政府在出台相关健康决策时采纳。

2.3集中健康疗养,分层健康管理2009-03―2010-07,我院启动了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集中分层健康疗养干预计划。从某单位5万公职人员中筛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慢性病及其他高危人员,以健康干预班的形式分期分批来院集中疗养,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为期3~5d,先后举办了34期,参加疗养的人员共1795人。其间,我院制定了有针对的地健康干预计划,并分步实施,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做法:①进行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调查。②安排系列健康讲座,内容有慢性病防治知识、合理膳食、科学健身、心理压力与健康、解读体检报告等。③安排各科专家现场咨询。④每天医务人员适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健康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干预治疗。⑤利用宣传展板、餐桌上的健康小贴士等普及健康知识,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提供营养自助餐并现场讲解。⑥请运动专家现场教授健身技能及千米步道自身体检等。

2.4健康疗养替代休闲疗养针对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在其原有年度休闲疗养的基础上,与多家单位合作,推出了体检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模式,并鼓励家属参加。疗养期间突出健康理念更新,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的培养,使老干部们既得到身心放松,又掌握了日常自助保健的方法。家属的参与提高了家庭自助保健的能力,将健康管理延伸至院外功能社区及家庭。

2.5将健康疗养延伸至院外功能社区将健康管理服务延伸到院外,以单位为功能社区,帮助其建立年度体检、健康疗养和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参与指导、制定个性化体检套餐、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健康干预计划,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各行各业年度职业教育培训中,形成长效机制。我院依据其需要适时安排相关专家上门服务,提供健康讲座和专家咨询。

2.6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见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2]。据统计,约有2/3的人群长期处于现代医学称之为的“亚健康状态”[3]。观念决定行动。依据知信行理论,必须让受众知晓健康信息,真正认同并确立正确的健康理念,进而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中,特别强调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认为情绪变化和失常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4]。

我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采用体检现场各科专家咨询;现场及检后系列健康讲座;有线电视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制作宣传展板、餐厅桌签健康小贴士;体检报告加入针对个体的健康指导单页;现场观摩食物模型、体验营养配餐、建立千米健身步道、现场专业健身指导并体验有氧运动等一系列方式,使健康教育无处不在,提高了依从性和教育效果。

5年来,我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受众人数多,覆盖人群广泛,涉及全市大部分区县及京内外众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现场专家咨询230~260场次/年,专家4~6名/次;咨询人次7000~8000人次/年;电话健康咨询2000~2200人次/年;现场健康讲座200场次/年,听课人次1.5万~1.6万人次/年;播放健康教育光盘260~280场次/年,收看人次1.6万~1.8万人次/年。

2.7效果评价

2.7.1客户满意率、忠诚度高全方位系列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体检、健康疗养客户忠诚度高,85%以上为多年的老客户,最长的已达9年;体检、疗养满意率测评多年均在97%以上。年体检、疗养人次快速增长,2009年体检量较上一年增加49.07%,收入增加21.39%;健康疗养人次增加35.63%,收入增加27.39%。健康疗养模式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许多人由极不情愿来变为不愿离开,写下了诸多感人的心得体会或赋诗抒感,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在老干部强烈呼吁下,诸多单位连续4~5年坚持来我院健康疗养。

2.7.2健康指标逐年改善①2009年,我院对某单位616名连续3年来院体检人员的体检信息汇总分析后显示:相关疾病异常指标控制达标率提高,其中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达标率由57.90%上升至71.76%,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率由22.42%上升至53.43%,远远高于普通人群。②对某单位连续两年体检人群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综合评价优秀率上升,由26.21%上升到35.00%;不合格率下降,由6.15%降至3.33%。其中肺活量(p

3健康管理实践引发的思考

3.1健康管理服务的政策支撑目前的健康管理服务缺少政策支持,无长效保障机制,应将新医改“重心前移”、“预防为主”的精神落到实处,建立体检、健康管理购买服务的配套支撑体系。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商业保险应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纳入其报销范围并设置相应奖励机制,从政策导向上鼓励不生病、少生病。

3.2确立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尽快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年度培训及各行各业职业培训中。

3.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突出,宜尽快建立规范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对培训机构应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晋升、待遇等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以利人才及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和良性发展。

3.4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建议通过专业学会、协会,通过会议、网络、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搭建长效学术交流平台,组织业内人士国内外考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提高整体学术水平。

3.5健康管理相关适宜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达到健康问题早预测、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宜加快健康管理相关适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科学规范信息化支撑平台,促进综合评估技术的研发及现有成熟技术的整合应用与推广等。

我国的疗养事业目前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党的十七大“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精神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充分利用疗养院特有的多种优势,建立适应我国不同人群身心特点,适应新时期健康需求的疗养院健康管理新模式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我们将努力创新,不断探索,使之日臻成熟、完善,为推动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惠淑.健康教育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9):828-829.

[2]张俊峰.疾病谱变化与居民就医需求[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6a):860-861.

[3]范业忠,孙海军.疗养院在干预人群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314-315.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健康管理

老年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我国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病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等健康指标出现异常均是与不同的慢病相关的过度危险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势必发展为各种慢性疾病。针对慢性疾病病程长、流行广、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选择适当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各类健康指标异常的80例老年人实施了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驻昆明干休所体重指数(Bmi)>24,且伴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老年人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68~81岁。其中Bmi26.03±3.28;收缩压(141±11)mmHg;舒张压(90±9.3)mmHg;空腹血糖(6.01±1.2)mmol/L;胆固醇(6.21±0.8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1±1.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62±0.61)mmol/L。

1.2健康管理方法健康管理是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2]。它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老年人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再监测再评估再干预再教育……

1.2.1建立健康档案对人选对象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进行完整记录,主要包括生活习惯、过敏史、既往病史和诊治情况、家族史及历次体检结果。此健康档案是一个动态且全面的记录过程,通过其中详细完整的记录,为每一个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3]。

1.2.2健康监测包括记录调查和健康体检,是对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连续不断的观察,准确掌握其动态变化。通过健康调查,收集老年人的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及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健康史等;健康体检可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设置合理的体检项目,针对老年慢性疾病,重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多发症进行。

1.2.3健康评估根据健康监测的数据,对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经济等多层面进行评估[4],对健康等级和健康风险进行划分和分层,对罹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出综合的、可行的、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方案和干预策略。

1.2.4健康干预针对健康评估的结果,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人或群体健康管理计划,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对已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进行相关疾病治疗或危险因素管理;对尚未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进行生活方式改善指导、个性化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计划、心理指导等,根据制定的健康目标,进行日常随访、评估干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5]。

1.2.5健康教育根据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效果,拓展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性地宣传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帮助患者认识危害个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量消除环境中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素质。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健康管理6个月后,Bmi降至22.35±3.03;收缩压降至(120±11)mmHg;舒张压降至(78±7.9)mmHg;空腹血糖降至(5.26±0.8)mmol/L;胆固醇降至(4.79±0.89)mmol/L;高密度脂蛋白升至(1.53±0.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52±0.49)mmol/L。其中Bmi、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人类科技日益进展、经济逐步发达、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6],不断扩大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与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慢病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防控慢病任重而道远[7]。健康管理是计划、全面的、持续的指导干预,可以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的进展,降低医疗费用[8];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慢病发生、控制病程进展,其中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健康管理的关键[9],饮食控制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方法,合理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达到降糖、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功效[10]。本观察中对80例老年人采用系统的健康管理后,Bmi、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改善。

同时,健康管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医务人员和慢病患者都要正确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各项健康管理措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应当通过健康教育行为示范等方式,使老年人了解健康管理的理念,加深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引导其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2]王维明,曾强.争议军人健康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237-238

[3]张砚,胡春平.老年人健康管理方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6-28

[4]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综合评估的实施[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31(1):13-15

[5]鲁祖清,徐辉,罗辉宁,等.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情况对比观察[J].人民军医,2011,54(8):681-682

[6]姜立明,施侣元.我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3,7(4):341-3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8]陶国枢.加强健康管理,优质保健服务[J].中国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1-3.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健康健康预警学校现状

健康预警是指根据搜集来的数据对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对未来的健康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它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也是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健康校园建设推进到今天,尽管各校均制定了“健康校园”的建设方案,体育卫生基础条件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改善,健康教育得到了推广,但是健康预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体系研究,特别缺乏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应用性强的预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与“健康校园”建设进程严重不匹配,从而制约了“健康校园”的发展和完善。

一、制度建设落后,健康预警缺乏法规保障

目前,我国与健康校园建设有关的文件从数量上讲不算少,远的如教育部于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近的如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的《关于加强

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际的如wHo“健康促进校园”,国内的如中关工委“关于开展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通知等,不一而论。但在众多的法规文件中,要么是比较宏观的强调学校要开设健康课程、建设健康校园,要么是具体的规划措施,但几乎没有关于健康预警的内容,更没有强制性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康预警系统及如何建立健康预警系统,这就使健康预警系统的建立带有强烈的随意性----学校要不要建立健康预警系统,如何建立,建成什么样,完全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二、健康预警教育缺失,健康预警理念未能普及

人的理念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的。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的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理念,其中就包括健康预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均开设有健康教育课程,且总课时数不低于120课时。但目前各院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流于体育课的形式,仅仅在于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和进行达标测试,少有传播健康及健康预警的理念。作为培养健康理念的“主战场”都没能承担起这个任务,要让学生树立健康及健康预警的理念就更难了。

三、健康预警内容片面,针对性不强,与高职健康管理不适应

在仅有高职健康预警中,无外乎针对的是“流行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心理健康”这几个方面。前三者是关于躯体的,后者是关于心理的。而“健康校园”中的健康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这其中包括健康的躯体、心理、社会方面和环境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健康预警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预警,而是整体的全面的预警,除了关于躯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预警,还应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和道德健康。

对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可能与“传染病”“流行病”“心理疾病”有关的健康问题外,还存在一些与高职学生特有的健康问题。比如,由于部分高职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力较差,变通性和灵活性差,又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和帮助,可能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方面、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而目前各院校的健康预警都是泛泛而谈,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不管是用于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没有错,但却不能解决高职学生独有的健康问题。

四、健康预警范围狭窄,未建成完善的预警系统

完善的健康预警系统包括健康预警制度建设、健康预警信息管理、健康预警指标评估、健康预警反应能力等。健康预警制度建设是指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等途径建立健康预警的基本制度,使健康预警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健康预警的信息管理是指通过对健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健康知识资源统筹起来,综合利用。健康预警指标评估是指预警部门针对所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依据所收集健康预警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判断健康风险的发展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方案。健康预警的反应能力是指组织和公众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从目前高职院校与健康有关的预警来看,如“流行病”预警、“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心理预警”等方面可看出,这些预警较侧重于预警的反应措施,即发生状况后的应对。但对于如何建立流畅的预警信息的沟通渠道,预警指标应如何分解和评估却没有详细、完善的规定。

五、健康预警主体单一,未形成“大社区”预警系统

“健康校园”要创建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同时,促进家庭和社区更广泛参与,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健康。这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参加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全体成员。

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健康校园”预警尚未走出主体单一性、空间封闭性套路,仅囿于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区、用人单位、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各方的信息成孤立状态,没有联通。

六、健康预警应急管理薄弱,限制了预警系统作用的发挥

健康预警应急预案是健康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预防和消除突发健康风险的产生,将突发健康风险对人、财产的危害减少至最小程度。目前各高职院校编制的健康预警存在着应急预案内容粗略,缺乏核心内容;偏重责任划分,缺乏针对性;注重理论指导,缺乏可操作性;应急分级不清晰,缺乏可协调性;预案演习不到位,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与完善的健康预警系统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使预案成为一纸空文,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陈香红,党红:论高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信息系统的建立[J].通化师院院报,2009(9)

[2]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07;G4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34-06

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事实,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以来,我国政府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央7号文),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内容。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53号),对具体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及实施学校体育3年行动计划等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而且建立了青少年体质数据库,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力不容乐观,执行效果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1]。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1)层级制的管理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需要;2)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3)学校缺乏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完成体质健康促进任务;4)社会环境制约着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成为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结合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践,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上为有效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指导。

1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依据

1.1健康促进和学校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2]。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念,是解决公共健康领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高效率的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健康促进理论,从而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群体,鉴于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人群特点,所以在遵循基本健康促进理论的基础上,学校健康促进也应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学校健康促进的推行始于1992年的欧洲,1995年推行至西太平洋国家,把学校的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学校健康促进有效模式”[3],以开展学校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为特征,并吸纳青少年家长和教师为干预对象,着力创建家庭和学校作为支持环境的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理论模式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社会认可。李凌等[4]针对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模式指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保障,学校是健康促进基础,社区是健康促进的纽带。张瑛秋等[5]在对青春发育期青少年进行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面相关影响因素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处于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旨在建立创建多维的体质健康支持环境,提供多元服务主体参与服务的学校健康教育。我国健康促进学校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也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健康促进逐步推行的同时,管理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学校管理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6]。邓宏伟等[7]在对比国外和我国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学校健康促进存在着筹资渠道不够宽广、评价标准体系难以建立、管理机构组织单一、参与人员专业素质低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必须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官方、民间组织、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管理网络作用的建议。王东旭等[8]也指出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存在着管理体制不规范、组织机构混乱、专业队伍不配套、专项经费不到位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岳保柱[9]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从管理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已有的相关研究为健康促进管理策略、管理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健康领域,学校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仍沿袭了健康教育管理理念,缺乏青少年体质促进管理的内容。

1.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及管理

目前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仍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从字面上去理解,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0]。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1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作出选择。健康促进的概念应该蕴含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水平的要义。所以体质健康促进应该更加强调体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水平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故笔者认为,体质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内涵是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体力活动习惯和饮食习惯,降低健康风险,形成稳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由此看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重点应该是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管理理念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尽可能掌握多种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运动潜能,尝试多样的运动体验,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协调优化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实施项目多样化,受到多系统多层面因素影响,所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为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单纯依赖政府指令,学校独立执行相关政策方针,远远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复杂问题,必须由政府作为管理领导主体,组织协调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少年营养、卫生、体育、健康等方面,设计开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依托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协同开展此项工作。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构建

2.1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12]。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应该保持统一的思想认识,坚持一贯的行动理念,各项管理工作最终落脚点必须是青少年,只有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本,处处考虑他们的体质健康,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在健康促进过程中,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核心,社区、家庭和媒体共同支持的多方参与格局,紧紧围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这一根本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提高青少年健康技能。

2.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组织系统

1)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主体与客体。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13],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来说,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各级教育部门分管体育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学校校长,他们是督促完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目标的核心领导人员;另一类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组织中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人,包括下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体育教育负责人、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团体等。

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受到多系统、多层次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由青少年直接接触的环境因素构成的微观系统和与青少年间接接触的中观系统以及由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系统等构成的宏观系统。因此管理的客体呈现多样性,包括以下几类:1)各级行政部门一般人员、学校教师、青少年、家长、社区及媒体等。2)组织中的其它资源,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社区体育设施、经费、信息等资源。3)组织向外扩张时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项目。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项目的多样性。管理的目标是使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各个因素系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组织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监测与评价体系是完成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战场,因此在项目设计上要紧紧围绕青少年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教学、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卫生等内容展开,建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家庭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家长、家庭体育环境等也是重点干预对象;社区、道路、交通等建筑环境是青少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改善这些外部环境,为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提供充分的保障,并逐渐使社区成为学校、家庭之间的纽带。总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项目内容应该主要包括政策资金保障,学校、家庭、社区环境改善,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青少年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达到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管理目的。

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架构。

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系统复杂性。单一的组织结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多样化与专业化的需要。在组织策略上,选择混合的矩阵制组织结构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纵向上表现为树型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制度化、工作高度专业化以及权威式的领导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项目化,集中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有利于有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见图1)。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中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此种结构形式结构简单、责任分明、命令比较统一。比如,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体育卫生管理行政部门,各级部门领导形成直线指挥系统。各级部门领导、下级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负责人具有管理的决策权、命令权和执行权。纵向各部门分别负责体育、卫生和健康的管理工作,通过联合下级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专家团体发挥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职能。

各横向项目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参与者由各下一级行政部门领导、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专家组成。横向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并配合纵向行政部门指导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项目系统相互联系、紧密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协同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的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型管理组织结构。

4)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运行机制。

(1)系统中各要素及职责。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中的纵向元素包括省、市、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及下设的职能部门,以及所管辖的学校。横向元素包括体质健康促进各种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及团队,一般由行政部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纵向各部门负责战略规划、计划、组织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包括体育、卫生与健康,并逐级监督、指导、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横向项目管理按照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进行体质健康管理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每个项目的总体设计往往涉及到体育、卫生与健康,从而增强了各纵向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在每个结点上,要求各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完成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2)系统运行机制。

我国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分为省、市、县3级,它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并受上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或者业务指导。省级设置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市级设置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县级设置县教育局体卫艺室。各级部门设立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职能机构,并受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从而形成“树型”直线组织,各结点元素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相应的职能工作,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下级各学校。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要开展体育教学,而且要融入卫生健康教育,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4]。但直线型各组织部门的工作往往是独立的,限制了体育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的统一性,造成了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和隔离。而横向项目管理组织设计弥补了纵向直线组织的缺陷,实现了各部门的相互联系和协作。纵向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并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总体规划,横向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促进项目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各级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和协作,发挥直线领导的职能,并在横向项目管理团队的协助下,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3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江苏省根据中央7号文件要求,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苏发[2008]3号文件)。2009年7月29日,颁布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在江苏省全面施行。2010年7月,启动实施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与公告制度,全省建立了82所覆盖7~17岁各年龄段的中小学监测点和10所高校监测点,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网络。

3.1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

江苏省教育厅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管理的需要,设立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作为教育厅体卫艺教育处重要的参谋机构和项目管理机构。研究中心聘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为中心主要成员,负责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编写、科研项目设立等工作,全面支持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监测中心负责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组织、实施和评价,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手段,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体质健康数据,组织结构见图2。

省体卫艺处对下级体卫艺处以及学校有直接的领导权,并授权于下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研究中心和监测中心是省体卫艺处下设的两个参谋机构,整合了省内外卫生、医疗、体育领域专家,负责设计、开发、辅助实施促进项目,为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定期体质监测报告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相关单位、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良好局面。

3.2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与效果

1)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

江苏省自2010年开始运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法规等文件,比如,[苏教体艺[2010]19号]、[苏教体艺[2011]12号]、[苏政办发[2012]64号]等。每年定期对测试点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监测中心负责测试点校测试培训、监测监督、数据审核等工作,最后把有效数据汇总到研究中心,由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蓝皮书,并向社会公布。

2010年是江苏省实施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第一年,通过体质测试获得基点数据,初步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由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制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并逐步在实验点校实施。2011年至今,江苏省教育厅并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包括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健康服务提升行动以及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并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等方面为健康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保障体系。随着项目实施的深入,各行动计划又得到进一步细化,在学校体育环境改善、体育师资力量培训、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评价、青少年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具有改革性的实验工作。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及评述。

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认识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初期,健康促进工作确实给各级行政部门增加了负担,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多数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存在抵触心理,但迫于行政压力,不得不配合完成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然而,随着项目实施的不断深入和相应配套管理措施完善,各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试点学校,逐渐转变了传统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目前,13个市辖区多数已经建立下级监测和体质健康促进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并适时本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报告。一些学校在省健康促进项目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别具特色的健康促进项目,比如“青少年体质健康奖学金项目”、“青少年体质健康校讯通项目”等。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从连续3次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多数学业阶段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重与胸围都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总体上较2010年有所增强。各学业阶段学生的速度、上肢力量、耐力、下肢爆发力、柔韧性等指标有所提升。各学业阶段男女青少年平均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部分常见病检出率下降,近视低龄化得到初步控制。通过与全国均值数据比较,除青少年肥胖率、超重率、近视率外,我省有19项指标总体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5-17]。

3)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效管理因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效开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的因素:(1)利益相关者群体统一的管理理念,是健康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源动力;(2)矩阵制组织设计和直线参谋职权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直线制行政命令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参谋机构的专业化特点,增强各级部门管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建立了资金保障制度、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体质监测规范化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激发了管理组织各层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4)专业化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关键,专家领衔制订项目设计、开发和参与实施,保证了项目的专业化、科学化,使各项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位青少年身上;(5)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的长效之道,各行政部门、各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团体、媒体等多方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不仅为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对于提高全社会共同健康意识,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管理学以及健康促进理论界定了体质健康促进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制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了直线和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并应用于江苏省管理工作实践中,初步取得了成效。矩阵制组织结构和直线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对于增强管理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有效实施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元.全国教育系统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基本状况[J].体育学刊,2008,15(3):47-48.

[2]李枫,傅华.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凌,李俊.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有效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21):35-36.

[5]张瑛秋,孔垂辉.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实施方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9-1640.

[6]朱美珍,董翠香,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19(4):75-76.

[7]邓宏伟,刘玉琦.关于我国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2(4):61-62.

[8]王东旭,常春.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3):25-26.

[9]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10]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11]JsLarson.theconceptualizationofhealth[J].medicalCareResearchandReview,1999,56(2):4.

[1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刘娟,辛利.对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3,20(5):9-10.

[15]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R].2011.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项目安全管理

[pickto]the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andiSo14000andiSo9000standardsystemoneandiscalled"aftertheindustrialagemanagementmethods",itfollows"pDCa"managementmode,andrealizetheengineeringprojectmanagementsystem,thestructured,andproceduresanddocumentation,reducetheriskofproductionsafety,effectivecontrolofthehighwayconstructionprocessofthehazards,andgraduallyformthegoodforimprovedmanagementsystem.

[keywords]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hazardsprojectsafety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安全生产”是公路施工项目在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项目的前途与命运。项目安全管理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本公司自2004年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各项目均逐步建立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和生产作业全过程的控制,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有效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要说明

目前,我国推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其运行模式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的制定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是管理体系的指导路线,工程施工项目应根据上级单位的方针,结合本项目特色,有的放矢,遵循“遵守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制定适合本项目特点的管理方针。同时,为了控制不可容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项目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能够实现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目标应予以量化,便于考核。

2、领导决策和全员参与的重要意义

领导决策是项目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整个项目领导班子意识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氛围。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是一个项目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体员工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岗位员工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才能真正把安全落到实处,切实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才能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真正提升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因此,在公路施工项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强化项目领导决策作用,增强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实现“全员理解、全员参与、全员支持”,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与管理体系相结合,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科学、全面地辨识施工项目的危险源

危险源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根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公路施工项目在工程策划和工程施工阶段均应对所有施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识别,并有效控制。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条件,充分辨识各施工阶段、施工部位的危险源,在识别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a项目的主要生产活动、周期性活动;b项目的临时生产活动;c突况下的的活动;d所有进场人员的活动;e所有进场的物资材料、设备设施。项目部通过对所有危险源进行汇总、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重大危险源,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在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一个动态工作,应及时更新,采取有效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危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度,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安全管理,有效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现代公路施工项目通过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达到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首先,全面落实公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其次,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体系文件,编制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制度,有效落实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第三,切实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有效运行管理体系,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开展内审、监督审核活动,确保管理体系运行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安全管理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由于辨识人员专业水平不一,辨识方法不适合工程项目等原因,导致危险源辨识不全面、不彻底,更新不及时;风险评价结果不科学,不真实。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应选派项目各专业人员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要每年更新、评估一次;若发现新的危险源或重大风险时,应及时辨识、更新。

2、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无科学地削减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为安全资金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严格各项申领程序,确保安全投入。

3、由于专业人员少,缺乏经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全面。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外;还要抽调项目专家组成安全督察组,对项目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并监督整改,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4、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应急准备和保证体系不健全,例如组织结构没落实,人员变动后没进行及时调整,应急计划不具体,人员没有培训等等。这就要求施工项目认真分析工程特点,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应急程序,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加强应急设施配备,强化应急演练,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应急意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四、结束语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区健康;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3(b)-0153-02

人口流动作为一种社会化现象长期的存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现象也愈加显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迁移流动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1]。由于流动人口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自身健康及保护意识的缺乏,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中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严重影响着当地城市的管理,因此探讨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管理问题十分重要。

1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

我国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流动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较小,公共卫生意识观念较为薄弱,居住场所几乎不具备卫生设施;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偏远农村或山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特别是在学龄前儿童的疾病预防和育龄妇女保健方面,流动性较大,较难进行定期检查和规范性的预防接种,因此流动人口中的传染病发病率也比较高[2]。另外,流动人口对地方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资源都不够熟悉,获得医疗卫生资源的渠道也比较狭窄。

2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管理

2.1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社区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网络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城市社区的健康管理都是由兼职人员来进行,这些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又由于流动人口成分较为复杂,综合素质偏低,认为健康保健和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有些人还认为纯属是浪费时间并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社区健康管理网络上的断层[3]。此外,社区健康教育及管理场所往往比较简陋甚至缺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健康管理缺乏严肃性、规范性,使社区健康管理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

2.2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管理的对策

2.2.1加强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工作可以联合当地社区的计生部门,定期在社区流动人口中开展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普查,做好宣传,让她们意识到普查的重要性[4]。对孕产妇要做好系统管理,督促其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以保障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也应督促学龄前儿童定期体检,提高免疫接种率,从而为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2.2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针对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构成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讲座对促进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流动人口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首先要积极了解社区流动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等特征,根据上述特征再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可以请比较有权威的专家来进行相应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流动人员的重视,然后根据不同群体的大致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如对于青年、中年人,可以讲授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对于少年和未成年人可以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于儿童则应该讲授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对于育龄妇女主要讲授科学健康育儿以及计划免疫有关知识。

2.2.3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应该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在社区设立宣传栏、制作并发放健康教育的册子,从生活饮食、起居卫生等各个细节培养流动人员的健康意识和规范其行为习惯。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比赛及竞赛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兴趣[6]。比如世界无烟日及艾滋病日的知识竞赛,进行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饮食合理搭配的知识问答及防治知识普及,对于获胜者可以给予一些生活用品的奖励,这样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健康教育中来。

2.2.4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实现目标管理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可以在每一季度根据本社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构成现状,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的计划,这样不仅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还能够分步骤地落实制定的计划,使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能够有序规范的进行[7]。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在制定各个阶段管理计划时,首先要大致了解本社区流动人口的接受程度,以便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平时应该积极与流动人口沟通、交流,以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健康知识的薄弱点。

3讨论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作为我国重要的一个群体,流动人口的健康保护意识及社区健康管理情况严重影响着各个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结构、素质以及分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够积极重视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有可能会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成为社会建设的安全隐患。已有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流动人口是各种慢性、传染性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往我国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管理仅仅由单一的部门发起和执行,其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近些年来,我国联合医疗卫生部门、计生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等多种社会服务部门,从孕妇及学龄前儿童的保健出发,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对流动人口普及健康知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促进了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疾病的查治率,有效地保证了流动人口的身体健康[8]。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流动人口的密度较大、人口数量多、流动性也较大,资金缺乏、意识观念等多种问题都使我国的流动人口社区健康管理状况与预期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人力的制约以及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都是影响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实施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还需要医疗卫生及社会各个服务部门联合起来,为健康管理有序、规范的进行提供切实的保障,从而使流动人口能够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医疗卫生待遇,并且也能够引导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卜保鹏.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实用医药杂志,2011,14(7):2192-2193.

[2]李可今.宁夏贫困山区流动孕产妇社区委托健康管理措施及经验[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9):5872.

[3]郎敏.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86.

[4]冯显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政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7):9-11.

[5]温泉,郭春江.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472-473.

[6]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75-81.

[7]孙秀云.北京市崇文区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需求利用情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5):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