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10

市场调研制度篇1

我们经过对很多企业的走访也发现,当前一些知名的品牌企业和正在成长中的企业,特别是从事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企业,一份好的市场调研计划对未来一年的营销工作会起着一个指南针的作用。因此,市场调研跟广告一样,如果能够设定好目标,制定好计划,市场调研将会是营销工作的“火车头”和“离合器”。

而如何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年度市场调研计划呢?一、对本年度的营销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对于企业来说,在考虑制定年度市场调研计划时需要清楚以下问题: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工作中,哪些工作是经过了缜密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营销决策,最后实施的策略如何?

哪些工作是需要下一年继续进行的?

下一年营销工作的重心在哪里?

正所谓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年底企业将过去一年的营销工作进行盘点,将可以评估出哪些工作需要在下一年通过市场调查来获取相关的决策支持。然后再根据这些工作制定出市场调研的计划。二、根据下一年的营销策略方向确定调研方向

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因此就需要在不同的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总结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出未来一年的营销战略方向,例如,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开拓的企业,就需要确定出下一年重点在哪些区域进行重点开拓,对于本年度拓展了太多的客户下一年需要看看哪些市场信息是必需的,或者哪些工作需要开展市场研究,以对市场进行维护,防御可能出现的竞争。

同时根据年度营销计划确定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再综合评估哪些是需要委托外面的市场调查公司来操作,哪些需要自己来做。

例如,西部某生产瓶装纯净水的企业在2002年他们的产品打开了西南和南方市场,同时在2002年下半年新生产出了果汁饮料,于是在2003年他们的营销工作重点将会放在瓶装纯净水西南和南方市场的维护和进一步开拓还有果汁饮料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两大方面。相应的市场调查计划其实目前就可以予以制定,内容如下:

每一个月都需要从经销的渠道(包括经销商、大卖场、小超市等终端)对瓶装矿泉水进入的区域的竞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铺货率进行监测,并收集相关品牌的促销信息,并与该品牌进行比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2003年3月前需要针对果汁饮料要进入的几大区域市场做消费者消费行为和需求研究,确定哪个区域的风险最低,同时了解了该区域消费者果汁饮料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后,后面紧接着的广告投入、促销等都才能有的放矢。

同时在2003年夏秋两季需要研究瓶装矿泉水进入的市场区域的消费者的消费现状和对该矿泉水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价值,为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树立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探询可行策略。

在以上内容中,月度的研究是需要企业的市场人员去了解的,而不同时期的调查则需要委托外面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三、需要预先做好市场调研年度计划的主题

企业产品不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同,调研的主题也不同,总体看来,包含以下主题的营销工作需要制定年度市场调研计划:

(一)顾客满意度研究

对于很多市场上品牌繁多并且消费者转移成本较低或者竞争非常激烈的产品和服务,需要认真研究顾客满意度。就好像购买洗发水一样,如果买了a产品消费者觉得不满意,下一次就会转而购买B产品,而消费者所进行的这个行动过程并不会被企业所发现。因此,顾客满意度可以很好的评估出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让消费者感觉到实现了您对他(她)的承诺,同时您可以在一年当中看出您的消费者的变动趋势,从而发掘出有价值的顾客群体同时进行细心的维护。顾客满意度是一个连续性的跟踪性调查,因此仅仅靠一次市场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市场在变,通常会是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因此,年度的顾客满意度研究计划能够更有效指导企业的顾客忠诚度计划的成功。

(二)广告投放效果研究

很多企业在年底,通常都会大张旗鼓的进行广告投放的计划和制定广告预算,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甚至上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说有很多广告投放了纯粹就是白白浪费,很多企业都想知道什么样的广告投放、进行什么样的媒体组合是最有效,这样,除了广告的投放计划外,还相应应该有广告效果评估计划,这一计划应该以本年年底为起点,同时最好是在下一年的广告投放计划前先对今年投放的各类媒体广告综合做一个效果评估,对于明年的广告投放也有参考的作用。通常广告投放都是分阶段的进行,因此投放效果的研究也要穿插在不同的阶段,以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入。

(三)市场进入机会研究

要进入到新的市场,就需要综合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好Swot分析,这就需要认真深入的研究该区域市场的消费者习惯,竞争对手的现状,销售渠道的现状,分析市场进入的障碍和机会,以为产品的顺利进入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降低营销风险。市场进入机会研究的计划就需要结合营销规划中的市场进入时间来制定。

(四)消费者动态和潜在需求研究

对于一些具有品牌地位的企业,需要定期对竞争对手的消费者和自己的消费者进行研究,以摸清消费者动向,挖掘潜在需求,以采取更好的服务策略,并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奠定基础。通常普通的快速消费品(例如食品、饮料等)和部分耐用消费品(例如手机、电信服务等)每一年都应该进行一到两次大规模的消费者研究,才能满足营销策略的需要。

(五)细分市场研究

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导致企业不可能抓住所有的消费者,因此必然需要市场细分。例如移动通信服务不断发展细分出的家庭主妇、高校学生市场,手机的竞争使一些生产手机的企业专门只做高端的商务人士市场等等。对现有的消费者根据其消费习惯、所处区域和生活形态等进一步细分,是企业进行深度服务和延长产品生命力的策略,因为只有研究好细分市场,企业才能够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企业在年底需要研究本年度消费者的变化情况,确定出未来一年要大力开拓的细分市场,预先制定好的市场调研计划依然是细分市场开拓的先锋队。

(六)品牌价值评估

品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想长期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是大势所趋,而对于一些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经营产品和多元化是会导致品牌价值的成长还是萎缩就需要认真思考了,同时,到底品牌是虚是实,很多企业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分年度进行品牌的价值评估就很有必要。就好像红塔山价值423个亿,但是消费者不见得一直认同红塔山一样,在红塔集团多元化投资的今天,其品牌的综合评估就能够看出红塔的份量,以随时给品牌企业予提醒,塑造出在各方面都比较健全和健康的品牌。

(七)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的开发自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要,一个产品能不能有市场有多大的市场,消费者是可以说了算的,真所谓市场识英雄。新产品开发前,需要将模拟的产品给消费者来进行评价,比如其需求状况,购买可能性,价格接收程度等等,对于下一年度要开发新产品的企业来说,这就需要花点时间在目标消费者身上了。我们曾经针对某日用品生产企业制定过一个产品创新的市场研究计划,在不同的时期请目标消费者来提供新产品的创意,最后再结合企业发部门的研发的产品进行改进,产品推出后,形势一片大好。这都是有效的市场调查计划能够实现的成果。

当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领域需要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计划,每个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首要原则是简单、实用、明了,同时要纳入市场营销的战略规划和预算的范围之内。四、制定年度市场调查计划的方法

市场调研制度篇2

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调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企业要在消费者意识不断成熟的环境下获取更大的市场,市场调查必不可少。一些在观念和思维上比较超前的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来为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寻找和创造更多的机会。最近有很多企业的市场部或者市场研究部门的负责人都感叹说,面对新的一年,企业如何才能配合营销工作制定出有效的市场调研计划,成为年底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如果年底没有作好计划,下一年制定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和开展营销工作就不知如何下手。

我们经过对很多企业的走访也发现,当前一些知名的品牌企业和正在成长中的企业,特别是从事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企业,一份好的市场调研计划对未来一年的营销工作会起着一个指南针的作用。因此,市场调研跟广告一样,如果能够设定好目标,制定好计划,市场调研将会是营销工作的“火车头”和“离合器”。

而如何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年度市场调研计划呢?

一、对本年度的营销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对于企业来说,在考虑制定年度市场调研计划时需要清楚以下问题: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工作中,哪些工作是经过了缜密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营销决策,最后实施的策略如何?

·哪些工作是需要下一年继续进行的?

·下一年营销工作的重心在哪里?

正所谓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年底企业将过去一年的营销工作进行盘点,将可以评估出哪些工作需要在下一年通过市场调查来获取相关的决策支持。然后再根据这些工作制定出市场调研的计划。

二、根据下一年的营销策略方向确定调研方向

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因此就需要在不同的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总结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出未来一年的营销战略方向,例如,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开拓的企业,就需要确定出下一年重点在哪些区域进行重点开拓,对于本年度拓展了太多的客户下一年需要看看哪些市场信息是必需的,或者哪些工作需要开展市场研究,以对市场进行维护,防御可能出现的竞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同时根据年度营销计划确定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再综合评估哪些是需要委托外面的市场调查公司来操作,哪些需要自己来做。

例如,西部某生产瓶装纯净水的企业在××年他们的产品打开了西南和南方市场,同时在××年下半年新生产出了果汁饮料,于是在××年他们的营销工作重点将会放在瓶装纯净水西南和南方市场的维护和进一步开拓还有果汁饮料新产品的成功上市两大方面。相应的市场调查计划其实目前就可以予以制定,内容如下:

每一个月都需要从经销的渠道包括经销商、大卖场、小超市等终端对瓶装矿泉水进入的区域的竞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铺货率进行监测,并收集相关品牌的促销信息,并与该品牌进行比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年月前需要针对果汁饮料要进入的几大区域市场做消费者消费行为和需求研究,确定哪个区域的风险最低,同时了解了该区域消费者果汁饮料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后,后面紧接着的广告投入、促销等都才能有的放矢。

同时在××年夏秋两季需要研究瓶装矿泉水进入的市场区域的消费者的消费现状和对该矿泉水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价值,为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树立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探询可行策略。

在以上内容中,月度的研究是需要企业的市场人员去了解的,而不同时期的调查则需要委托外面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

三、需要预先做好市场调研年度计划的主题

企业产品不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同,调研的主题也不同,总体看来,包含以下主题的营销工作需要制定年度市场调研计划:

⒈顾客满意度研究。对于很多市场上品牌繁多并且消费者转移成本较低或者竞争非常激烈的产品和服务,需要认真研究顾客满意度。就好像购买洗发水一样,如果买了产品消费者觉得不满意,下一次就会转而购买产品,而消费者所进行的这个行动过程并不会被企业所发现。因此,顾客满意度可以很好的评估出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让消费者感觉到实现了您对他她的承诺,同时您可以在一年当中看出您的消费者的变动趋势,从而发掘出有价值的顾客群体同时进行细心的维护。顾客满意度是一个连续性的跟踪性调查,因此仅仅靠一次市场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市场在变,通常会是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因此,年度的顾客满意度研究计划能够更有效指导企业的顾客忠诚度计划的成功。

⒉广告投放效果研究。很多企业在年底,通常都会大张旗鼓的进行广告投放的计划和制定广告预算,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甚至上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说有很多广告投放了纯粹就是白白浪费,很多企业都想知道什么样的广告投放、进行什么样的媒体组合是最有效,这样,除了广告的投放计划外,还相应应该有广告效果评估计划,这一计划应该以本年年底为起点,同时最好是在下一年的广告投放计划前先对今年投放的各类媒体广告综合做一个效果评估,对于明年的广告投放也有参考的作用。通常广告投放都是分阶段的进行,因此投放效果的研究也要穿插在不同的阶段,以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入。

⒊市场进入机会研究。要进入到新的市场,就需要综合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好分析,这就需要认真深入的研究该区域市场的消费者习惯,竞争对手的现状,销售渠道的现状,分析市场进入的障碍和机会,以为产品的顺利进入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降低营销风险。市场进入机会研究的计划就需要结合营销规划中的市场进入时间来制定。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⒋消费者动态和潜在需求研究。对于一些具有品牌地位的企业,需要定期对竞争对手的消费者和自己的消费者进行研究,以摸清消费者动向,挖掘潜在需求,以采取更好的服务策略,并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奠定基础。通常普通的快速消费品例如食品、饮料等和部分耐用消费品例如手机、电信服务等每一年都应该进行一到两次大规模的消费者研究,才能满足营销策略的需要。

⒌细分市场研究。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导致企业不可能抓住所有的消费者,因此必然需要市场细分。例如移动通信服务不断发展细分出的家庭主妇、高校学生市场,手机的竞争使一些生产手机的企业专门只做高端的商务人士市场等等。对现有的消费者根据其消费习惯、所处区域和生活形态等进一步细分,是企业进行深度服务和延长产品生命力的策略,因为只有研究好细分市场,企业才能够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企业在年底需要研究本年度消费者的变化情况,确定出未来一年要大力开拓的细分市场,预先制定好的市场调研计划依然是细分市场开拓的先锋队。

⒍品牌价值评估。品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想长期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是大势所趋,而对于一些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经营产品和多元化是会导致品牌价值的成长还是萎缩就需要认真思考了,同时,到底品牌是虚是实,很多企业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分年度进行品牌的价值评估就很有必要。就好像红塔山价值个亿,但是消费者不见得一直认同红塔山一样,在红塔集团多元化投资的今天,其品牌的综合评估就能够看出红塔的份量,以随时给品牌企业予提醒,塑造出在各方面都比较健全和健康的品牌。

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开发自然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要,一个产品能不能有市场有多大的市场,消费者是可以说了算的,真所谓市场识英雄。新产品开发前,需要将模拟的产品给消费者来进行评价,比如其需求状况,购买可能性,价格接收程度等等,对于下一年度要开发新产品的企业来说,这就需要花点时间在目标消费者身上了。我们曾经针对某日用品生产企业制定过一个产品创新的市场研究计划,在不同的时期请目标消费者来提供新产品的创意,最后再结合企业发部门的研发的产品进行改进,产品推出后,形势一片大好。这都是有效的市场调查计划能够实现的成果。

当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领域需要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计划,每个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首要原则是简单、实用、明了,同时要纳入市场营销的战略规划和预算的范围之内。

四、制定年度市场调查计划的方法

市场调研制度篇3

关键词:市场调研营销市场预测

市场营销调研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为企业设计制定和调整营销计划的,开拓市场的提供了保障基础。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发展规律,使市场更好的发展,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基础更加的牢固。营销管理人员对调研方法、调研工具和抽样分析计划等技术类指标的应用是当前企业了解市场主要渠道,通过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决策。

一、市场调研对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一)市场调研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市场状况,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

市场调研从诞生到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了一个世纪,市场调研在营销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市场信息反馈的组成部分,反馈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它也是探索新的市场机会的基本工具。市场调研研究方向涵盖营销市场的方方面面,如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调查、产品满意度、广告效果测评、销售预测及商圈调查等。市场调查是一种通过将消费者、顾客和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方法。这些信息用于识别和确定营销机会及问题,产生、提炼和评估营销活动,监督营销绩效,改进人们对营销过程的理解。市场调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收集并陈述事实,企业某产品的历史销售趋势,市场占有份额;2、诊断。指解释信息或活动,如哪些因素影响该产品销售量下降,改变包装对市场销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预测。如消费者对该产品使用要求的变化趋势,企业下一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二)市场调研提供可靠的市场营销决策

在商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市场由供给和需求组成,它们之间彼此为对方提供市场。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市场营销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营销活动。为促使这一交换活动的实现,导致营销成功,营销者必须遵守"恰当"原理,利用恰当的时机、价格、地点、方式把商品卖给恰当的人。为做出这个恰当的决策,营销者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影响目标市场和营销组合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调整营销组合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和竞争环境,市场调研为决策者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决策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求新的机会,而且通过战略计划的制定尽力为企业提供长期的营销战略,基于现有的和将来的内部能力以及预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计划可以用来指导企业资源的长期使用。可见,市场调查是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营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调研是企业有效地利用和调动市场情报、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未来。任何企业的产品都不会在市场上永远畅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市场营销调研的目的是要在最大的程度上惠及它的支持公司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营销调研了解学习消费者的意见与购买行为,市场调研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对现有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改进现有产品,开发新用途,改进外观,研究新的产品创意期望等,然后设计出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以期更好更完满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增进产品知名度和顾客满意度,企业的销售出现新的高潮。

二、市场营销调研的步骤

(一)预备阶段

对市场进行初步分析,具体分两步走。首先,确定市场调查的范围和目的,其次,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问题、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时间、资料来源、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的具体目的;调查费用预算;用何种方法调查。

(二)调查阶段

确定调研目的和内容,确定调研对象和方法,调研的组织工作,进行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必要的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调研目的主要由以下三类:1、探索性调研。即收集初步的数据,来探索问题的性质、大小或为求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所做的调查研究。2、描述性调研。对市场及企业市场营销各种要素进行定量的描述。3、因果性调研。对市场营销众多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如销售是与促销费用、价格有因果关系。在确定了这样的关系后,就可在具体销售指标要求下,正确预算促销费用。

(三)调研总结阶段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将现有的市场信息能够快速的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利用收集到的市场信息资料进行汇总、编辑、加工、归纳和整理,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对资料进行初步加工,分析研究市场情况,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最后用文字、图表、公式将资料中潜在的各种关系,变化趋势表达出来。针对市场调研的问题,市场营销人员运用分析资料,提出客观的调查结论,最后撰写调研报告,将市场调研结果呈送决策者。

三、市场调研的方法

(一)询问法:即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调查者发问或征求意见来搜集所需的市场信息,如电话访问,企业内部的销售代表或专业的第三方调研公司的人员通过电话对客户进行有条理的访问。电话访问的优点是由于人性化的、与客户直接的访谈,一般会有高的参与度。要对所要了解的问题列出调查表或问卷,访问员(调查员)按照问卷,在答案纸记录被访者的回答。

(二)观察法:即调查人员到调查现场,直接或间接观察记录被调查者的行为和表情,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那些没有结构的、不明确而且模棱两可的"剧本"的反应,他们的态度也就被揭示出来了。从而获得有关市场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不单独采用,而是与询问结合起来使用。

(三)网上调查方法。互联网络(简称网络)调研方法是适应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所形成的一种崭新调研方法,依附于互联网而存在,并因网络自身的特征而具有与传统调研方法不同的形式。目前数据的采集主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的网站(如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网站),利用相关的网上数据库达到调查的目的

四、市场调研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市场调研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增加销售、增强盈利能力。在营销实践中,进行任何市场调研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搞清楚战略失败的原因或减少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根据产品对市场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营销决策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市场调研的内容和侧重点当然也就应有所区别。

(一)开发期――确认需求。产品(或服务)在投入市场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新创意、新概念到新产品的发展过程。市场调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一种产品投入市场时面临着严峻挑战,新产品初上市,竞争对手较少,故营销的重点不在竞争,而在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可借助市场调研的方法不断从内部、外部挖掘各种新创意建立起产品的创意库,并赋予每个创意各种评价指标,使得真正有前景的创意能够适时地形成新产品。可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可通过对目标顾客的态度研究、产品测试、品牌转换研究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市场机会,从而达到投放市场的最佳效果。

(二)成长期――让产品起飞、上升。产品在成长期面临的竞争越大,企业营销决策的关键在于面临新的竞争者如何快速抢夺市场占有率。需对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主要用途包括市场营销计划、产品价格、外观包装以及细分市场以确定目标市场。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我方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

(三)成熟期――改进产品运营。当产品有了销量并迅速增长达到了极大值的时候,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市场竞争加剧,竞争的性质由成长期的抢夺市场占有率转化为保持市场占有率,市场调研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可采取产品调整、市场调整、调整营销组合、合并等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确定品牌战略使之与市场更协调一致,以获得最大盈利。

(四)衰退期――规划下一步行动。当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开始减少时,企业可通过调研现有产品市场获得能力比率调查、未来市场定位分析确定产品退出市场的时机。同时市场调研为产品寻找新用途的任务,设计出原产品的替代品或是开发新产品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市场调研活动在以科学性作为前提的基础上更要富有创造性,通过创造性的市场调研,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企业准确地、及时地把握信息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范云峰.营销调研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市场调研制度篇4

【关键词】市场调研技术;营销活动;缺失

市场调研技术是企业营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被人们所认识、熟知并运用。市场调研技术对营销行业的重要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为营销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补充营销方案不足。第三,掌握市场外部环境信息。第四,掌握市场环境发展趋势。第五,掌握市场内部信息。将其应用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确保营销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准确性,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一、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要重要作用

市场调研起源与欧美国家,发展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市场调研企业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手中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搜集信息资料进而了解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信息,使企业营销做出正确的营销方案。市场调研是消费者与营销者沟通的桥梁、纽带,它利用特定渠道将消费者与营销者融合,为营销决策的前提,是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表现为:

(一)具有描述功能,帮助营销者掌握市场信息

利用有利条件制定营销方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客户需求。现如今,市场产品逐渐趋于多元化,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不断地了解消费者需求,顺应市场发展。也就是说:谁能赢得消费者青睐,谁就是成功的。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被市场所淘汰。而通过市场调研能够帮助企业营销准确地找到客户需求,购买目标,进而为产品的促销提供发展契机,增加产品销售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帮助企业制定有效营销的方案,增强企业实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者之间与销售者之间竞争日益白日化,愈演越烈。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企业需要准确了解经济信息与数据信息,掌握市场发展导向,做出正确引导,顺应变化形势,进而做出准确决策。好的营销决策前提是市场调研,因此,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反之,缺少市场调研,将会增加企业营销决策风险性,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三)帮助企业推出新产品,扩大市场

如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多样化发展、生命周期较短,不管哪一个企业产品都不可能在市场环境下一直畅销。因此,企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则需要不断地研发新商品,推向市场。

二、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

以小米公司为例,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主要为线上营销模式。小米手机主要以软硬件高度的结合为优势,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小米手机推出后,中国移动同业行业迅速崛起。小米智能手机的推出,人气直逼iphone手机。小米在激烈的手机市场环境下,以“国产手机第一品牌”、“低价”为优势,没有生产厂房、没投一分钱广告新生代,采用饥渴式营销、口碑营销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高度关注,销售量高于同行业智能手机。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小米营销技术研究

1.产品营销目标定位

小米将手机定位于发烧友手机,高配与过硬的软硬件为卖点。小米的第一批用户有2部手机,价格一高一低,小米取缔低价手机。将手机简单产品繁琐化,让一些用户可望不可即。但是从营销上分析,小米通过发烧友为落脚点是正确的。

2.用户参与研发

小米在产品研发市场上采取用户参与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这种形式赢得用户青睐。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因为用户只是小部分,不能代表大多数用户要求,但效果也相当显著。3.硬件配置突破

小米硬件配置是小米手机最为夺人眼球的地方。在当时社会发展中,小米实行双核android手机,突破了硬件高度。主频更好,内存完全能够满足用户要求。并且小米手机在质量上加大了推广力度。

(二)价格营销

小米手机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一定优势。在最初上市时,小米手机售价为1999元,这个价格符合广大用户消费要求。并且相比于同行业手机,其价格低出一大截,也因此获得了消费者的大量购买,使得在上市之初就已经有了几十万台预定。相对于苹果手机,小米手机价格更加惠民。

(三)销售策略

在销售渠道上,小米选择线上销售模式,节省了大量市场与渠道经济支出,并且迎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小米选择模仿苹果在美国销售渠道,实行电子渠道与物流工期合作分销形式。有效地规避了实体店与分销商的利益分割,从根本上防止网络欺骗与成本开支,吸引了多数年轻用户群体,并且树立了自身品牌形象。

三、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缺失

(一)缺少市场调研价值理解

在我国,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是自己一步步经营发展起来的,在创建初期也未进行市场调研,同样获得了成功。并且经过多年经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形势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完全可以省去市场调研。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并未进行过市场调研,没有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缺少市场调研价值理解;不了解市场调研的目标、方式等。不知道怎样将市场调研技术应用在营销中。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表示做市场调研,但是因为效果平平而否定市场调研。种种原因,使企业一味地凭借经验决策,其根本缺失在于:了解的市场信息不足,数据信息不全面,进而无法进行量化研究,影响决策准确性。跨国企业多数认为:企业营销发展中,市场调研具有重要作用,是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企业中,多数企业相对于跨国企业认识较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近几年,通过对华东地区252家企业调查发现:在营销前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占据25%,企业有市场调研部门有24家,占据10%;能够定期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只有4家,占据1.1%。但是在国外制造业企业调查中,能够定期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占据90%。例如:国外某企业在创立之初,当年开始进行进行市场调研,并且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为企业营销决策奠定基础。

(二)市场调研缺少系统性

尽管多数企业认为:需要了解市场发展形势。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只是将市场调研视为一种常规工作,只有在重要营销决策上可能进行市场调研。多数企业更重视对近期市场了解,比如:广告效益、消费需求等。在该方面我国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一些发达国家将市场调研贯穿在各各生产环节中,我国企业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市场调研工作质量较低

市场调研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点,需要企业调研人员有专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调研任务。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营销中,市场调研工作不完善,工作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几点:第一,未设置专门调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不规范。70%企业并没有专门的部门设置,没有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西方国家约有73%企业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正规的市场调研单位,市场调研主要从企业各部门统计人员中分配调研工作。主要因为企业认为:市场调研工作只是简单的对消费者进行询问、统计,没有技术难度。因此,无需设立专业机构。第二,经费投入较少。多数企业在市场调研方面没有一定预算,多为临时规划。而发达国家则不同。发达国家,市场调研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在市场调研上经费支出在100亿美元左右,逐年增加趋势。但是我国企业在市场调研上,并没有专用市场调研费用,主要从广告费中支出。从方法上分析,现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方法,并未细化产品本质研究,在资料信息搜集上不全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进而影响企业营销决策。

(四)调研产品质量较低

现阶段,我国调研技术应用处于形成阶段,多数调研单位无序竞争。调研工作缺少制度性、产品质量较低,使得调研资料信息缺少综合性,无法作为综合评定。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市场专业人员稀缺,企业调研人员主要为兼职,调研人员在调研过程中抱有一种完成任务心态,缺少主动性;甚至出现数据信息造假行为,直接造成企业营销决策的失误。

四、市场调研技术在营销行业中的缺失补救

(一)加强企业思想认识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营销活动中,市场调研技术存在缺失,其根本在于企业对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因此,只有加强企业对市场调研技术的认识,才能够对其缺失进行性弥补。众所周知,市场调查和认识市场调查是互相推动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进行市场调研,则会做出更好的市场营销,帮助企业成长发展。例如: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在营销方案制定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就能够提升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度、接受度、满意度。例如:小米公司曾在研发中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基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只要肯在市场调研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将能够降低营销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市场调查技术》

就现阶段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首先要认识到市场调查是其基本的实践能力。在中等学校专业课程中指出: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能力。但是在实际专业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并且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态度消极。甚至一些学校并没有设置《市场调查技术》课程。而职业技术学院,倒是很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实践操作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主动进入企业单位进行市场调研实习,进而提升市场调查能力。

(三)加大市场营销考证推广力度

《市场调查技术》这门课程,可以考取市场调查分析师证书、资格证书等。但是想要考取证书目前仍然具有一定难度,现如今,社会企业发展中多数凭证上岗,而该课程证书还需要社会加大推广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市场调查,认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长久发展,在营销决策时进行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首先需要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其次,综合调研分析,统计数据,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最后,确保科学合理应用市场调研技术,保证企业营销决策的正确性,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综上,文章分别从(:)市场调研作用、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缺失、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市场调研技术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缺失补救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市场调研技术在我国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运用起到帮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莉.浅谈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

[2]谢崇孝.论我国自动化技术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J].中国商论,2016,(14).

[3]于露.浅谈市场调研技术在我国营销行业的缺失[J].才智,2016,(21).

市场调研制度篇5

关键词: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

近年来,大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的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机会,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以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战略。但事实上受市场环境影响,不同区域内的消费者在需求上也不断变化,为企业在寻找市场机会并进行营销推广带来很大的难题,要求立足于当前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通过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区域推广中的营销调研工作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区域营销推广的专业性,而这种专业性的实现需充分发挥市场调研基础作用,其原因在于受各区域市场的发展速度、群众消费习惯等影响,接受与认可产品的程度也存有一定的差异,若盲目推广,极易使营销资源被浪费,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做好调研工作,使管理者在制定营销战略中具有可供参考的依据,具体市场调研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确定市场调研的方向与内容

区域市场调研开展前首先应做好调研设计工作,以调研目标以及相关假设为依据,对调查的方向与内容进行确定。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使企业的服务或品牌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在调研工作中充分结合文化特征、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与消费特征、消费的渠道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调研方向与内容并整理与分析调研的结果,最后成为营销策略制定中的参考。

2.区域市场调研的主要方式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未将区域市场调研涉及的相关费用纳入区域预算中,要求营销工作人员在具体调研工作中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寻求简单有效且节约费用成本的方式,如开展业务的同时业务人员可采用问卷的形式完成调研过程,而企业中的导购人员可对Ka卖场负责。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可采用终端观察访问的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关于消费者的详尽资料。具体调研中可选择在终端门店中对导购的工作表现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观察,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有利于对导购的适时指导。另外,可在门店走访过程中通过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以非专业试听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综合分析调研问卷、门店观察以及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以汇集价值较高的调研信息。这种营销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资料收集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调研成本,营销人员也根据自身掌握的调研信息使工作更具针对性。从长远角度分析,通过适时的区域市场调研并形成相应的营销情报系统,更利于企业的区域市场开发与推广。

二、做好区域推广中营销策略的定位工作

定位区域营销推广策略过程中需注重满足市场整体定位要求,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中对消费终端的评估以完成市场营销推广战略的构建。实践操作时需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首先以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为依据,进行区域市场运作策略的制定。其次,以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类型具体比重为依据,进行产品或服务组合策略的制定。再次,以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渠道为依据,进行推广渠道的设定并推广重点资源。最后,根据消费者在消费价格方面的表现,进行销售价格体系的有效制定,以此促进销售终端价位优势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在定位营销推广策略时还需考虑到用户的消费时间周期等,以此对营销策略进行定位,同时应综合考虑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了解与认知的渠道。

三、结合区域市场资源做好具体营销策略的制定工作

1.产品策略制定中的注意问题

在完成区域市场调研以及策略定位工作后,要求进行产品策略的制定。具体制定过程中首先需综合考虑推广产品的产品结构,将消费量较大且具备价格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推产品,在得到消费者认可后可制定相应的计划将其他类型产品在终端网点中进行推广。其次,产品策略的制定还还做好经销商忠实度的培养工作。通常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意愿很大程度上受经销商影响,如何正确把握厂商合作关系是影响产品策略有效性的关键。构建良好厂商关系的前提是经销商了解企业情况,区域营销人员可将品牌的理念以及企业的市场优势等向经销商讲授,以此增强经销商合作的信心。同时市场营销人员应利用自身知识经验配合经销商对当前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一般大多经销商的经营策略完全以经验为主,不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所以营销人员可结合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提出具体经营方针以为经销商参考,可使经销商的经营思路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为长远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区域市场营销推广中的促销策略制定

(1)加强终端促销推广工作。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青睐都需在终端促销推广过程中实现,无论企业资金充足或资金条件有限都需保证终端促销推广方面的投入得到强化,确保终端促销推广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可通过四方面进行:第一,以企业营销推广战略为依据策划终端活动,实现视觉效果、终端环境布置以及诉求点的统一。第二,消费终端中可为消费者营造及时消费或及时购买产品的氛围,实现现场交易的目标。第三,寻找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可采取一定的心理攻势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第四,终端中陈列的合理布置。促销效果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陈列布置情况影响,如专柜的设立、陈列处产品品质以及档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2)促销活动中广告手段的应用。企业在营销推广中可充分发挥广告活动的作用,遵循“精准营销”的理念,衡量与分析消费者行为并与消费者构建传播沟通体系,促进促销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广告活动开展的策略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广告应适应区域的文化特征,使广告传递的信息深入信心。以广州花都区的雅宝新城为例,其市场营销推广对象主要为“新客家人”,企业根据当时播放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制定相应的广告,使很多新客家人潜意识中认为雅宝新城为最佳的选择。另外,在广告文案编写方面也应与区域市场的语言特征相吻合,不同区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具有特定的语言习惯,在创作广告文案时可引入消费者常用的语言形式,使消费者体会更多的亲切感,如在乡镇地区广告宣传过程中,中国移动公司以“移动通信卡,边耕田边打”取代以往的“沟通从心开始”。因此,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构建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促销中广告手段的利用。

其次,在广告媒体类型选择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精准营销”的理念,考虑适合区域受众群体的媒介形式,使传递信息更具有效性。例如,当前学生群体在获取消息渠道方面大多依靠网络,营销人员可以此为依据对区域网络媒体与门户网站、高校BBS以及学生常用的下载网站综合考虑,利用多样化形式进行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有效传递。相比传统媒介,当前企业区域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利用网络营销媒介能够准确锁定受众群体以且获得更高的收益。

最后,构建营销推广战略中应注重增强广告的效果,以爱玛电动车在进行区域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营销人员穿着企业统一服饰并驾驶爱玛电动车在街道中进行宣传,短时间内便在该区域市场中获得一定的知名度。由此分析,企业营销推广效果可充分利用广告效果的增强进一步提高。

(3)促销活动中营销公关的开展。企业开展公关营销过程中首先应注重与区域经销商合作,使公关活动更具有效性,如关于某产品或服务的推广中可采取与经销商联合促销的方式。同时企业需及时沟通经销商媒宣部门,根据传播规划内容进行传播主题的设计,这样可使产品营销公关的成本得以降低。其次公关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把握区域市场机会,各区域市场往往存一定的活动如运动会或演唱会以及其他小型活动,此时营销公关可策划相应的活动。最后要求营销公关人员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在营销公关活动开展中,营销人员需对整个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产品竞争情况充分了解,为媒体宣传部门提供关于活动开展或策划的相关建议。

3.营销团队的整体建设

构建区域市场影响推广战略的关键在于营销团队的整体质量,要求企业注重对营销团队的培养与管理。首先在区域市场经理方面便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无论在专业技能知识或职业道德以及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应将企业文化体现出来,保证在营销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应对营销人员做好适时的培训工作,以会议形式整体培训,或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评价并给出适时建议,以此不断积累营销工作经验。最后,应注重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可在制定传播策略或销售政策方面鼓励营销人员参与其中,并保证营销人员在与消费者联系或与经销商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到企业中。另外,也可在管理过程中构建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能够落到实处。

四、结论

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的构建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的定位,然后进行营销策略的具体制定。制定过程中需注意在产品策略方面应保证产品结构合理设定并保持与经销商的密切合作,而在促销策略方面应注重引入广告媒介形式以及营销公关活动的开展,同时做好营销团队对整体建设工作,这样才可使构建的区域市场营销推广战略更为合理,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廷涛.区域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J].电脑与电信,2013,10(Z1):4-7.

[2]姜明.关于区域市场营销推广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0(03):40-42.

[3]姜明.区域市场营销推广的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10(07):12-14.

[4]焦利勤.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5):37-39.

[5]石磊.K公司洗发用品东北区域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0.

[6]刘婷婷.兰州当归源化妆品有限公司洗浴产品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4.

市场调研制度篇6

一、营销决策需要市场调研

(一)市场调研是进行营销决策的基础

企业营销就是计划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手段以促成交换并满足有关组织和个人目标的过程。许多企业都有非常成功的营销经验。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认识和做到这一点,每年总是有大量的企业因新产品开发失败、公司经营不善等原因而濒临倒闭。所以,企业若要做出适当的营销决策,则必须依赖于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

(二)市场调研是营销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商企业,市场调研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他们谋求更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决策依据。目前,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市场调查部,它直接对最高决策层负责。

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调研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0,伴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研也在实践中日趋成熟。

二、市场调研在营销决策中的运用

市场调研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增加销售、增强盈利能力。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根据产品对市场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营销决策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市场调研的内容和侧重点当然也就应有所区别。

(一)产品开发期

对于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来说,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新创意、新概念到新产品的发展过程。而且不可能每一个新创意都变成新产品。总是只有一部分新创意可能会最终变成新产品。此时,企业可借助市场调研的方法不断从内部、外部挖掘各种新创意建立起产品的创意库,并赋予每个创意各种评价指标,使得真正有前景的创意能够适时地形成新产品。同时,为了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可通过对目标顾客的态度研究、产品测试、品牌转换研究等,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市场机会,从而达到投放市场的最佳效果。

(二)产品引进期

引进期里,新产品初上市,竞争对手较少,顾客对新产品还不熟悉,故营销的重点不在竞争,而在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为此,需对目标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从而确定广告投放的媒体、广告的内容以及广告的策略,以使产品尽快被目标顾客所接受以打开市场。

(三)产品成长期

在产品成长期,市场整体快速成长,同时竞争者也开始增多。企业营销决策的关键在于面临新的竞争者如何陕速抢夺市场占有率。为此,需展开竞争者营销组合的调查,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调查、竞争对手产品调查、竞争对手价格调查和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调查等,分析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我方优势和劣势,从而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

(四)产品成熟期

在产品成熟期,竞争者众多,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市场竞争加剧,竞争的性质由成长期的抢夺市场占有率转化为保持市场占有率。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可采取产品调整、市场调整、调整营销组合、合并等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因此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规模、发展变动方向等方面的调查,对替代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明确自己当前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从而在新产品开发、行业介入等方面准确决策,未雨绸缪。

(五)产品衰退期

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产品的需求量在市场上呈现衰退的趋势。此时,企业可在对现有产品市场获得能力比率调查、未来市场定位分析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产品退出市场的时机,并设计出原产品的替代品或是开发新产品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行市场调研的步骤和方法

(一)市场调研的步骤

1.市场调研的准备阶段。这是市场调查的决策、设计、筹划阶段。具体工作有三项:确定调研的任务、设计调研的方案、组建调研的队伍。2.市场调研搜集资料阶段。这一阶段是市场调研活动中最为重要,是要有较大投入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在调研范围内,对调研对象,就调研内容相关的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地搜集。3.市场调研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市场搜集资料阶段取得的资料进行鉴别与整理,并对整理后的市场资料做统计分析和开展理论研究。4.市场调研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总结调研工作,评估调研结果。

(二)市场调研的方法

1.传统的市场调研方法。常用的传统市场调研方法有问卷调查、用户回馈、访谈会、实验调查、收集有关部门上报的数据等,由于传统的方法存在的费用高、周期长、缺乏针对性、效果差等问题,目前许多企业正寻求更合适的方法开展市场调研工作。2.网上调查方法。互联网络(简称网络)调研方法是适应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所形成的一种崭新调研方法,依附于互联网而存在,并因网络自身的特征而具有与传统调研方法不同的形式。目前数据的采集主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的网站(如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网站),利用相关的网上数据库达到调查的目的。新晨

四、如何避免营销决策依赖市场调研的误区

由于市场调研在营销决策过程中的显著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运用。但许多企业没有深入把握市场调研的运作规则,从而可能会产生调研替代决策、决策必调研等应用误区。

(一)市场调研替代决策

营销决策中由于市场调研的运用,营销决策者在决策时有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然而,由于调研过程中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的存在,调研的结果也难免会有误差。因此,调研的作用只是为营销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准确地给出决策方案。

市场调研制度篇7

市场调研是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供求双方的各种情报、信息和资料,把握供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为销售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正确依据的信息管理活动。进行市场调研的意义

1、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计划和策略的基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质量优异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很难确保企业的经营成功的。而市场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内、外条件相吻合,由此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企业营销策略也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并且着重考虑外部条件。只有根据市场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制定企业的营销组合,营销活动才能做到正确而有效。而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外部情况,就必须依赖市场调研获取市场信息资料,分析这些信息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市场总的供求情况、市场的大小和发展趋势,以便确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销售方案。通过市场调研,可以对日益复杂的分销渠道进行筛选,确立最有效的分销途径和分销方式,以尽量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运输路线,降低仓储费用,降低销售成本。由此可见,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计划和策略的基础。没有市场调研,营销计划和策略的制定就没有依据,也就制定不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和营销策略。

2、市场调研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市场动向把握不准,即市场信息不灵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搞好市场调研,对于科学地进行战略决策、制定发展规划、确定经营目标、决定分销渠道、制定市场价格、改善企业经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求得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公司设有市场营销部,而该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市场调研。只有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找准企业的销售对象,才能使用恰当的媒介去影响销售对象,从而起到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销售收入的作用。反之,也有许多企业不进行市场调研,结果浪费了很多广告开支。其中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广告商,还是广告的新闻媒介,它们是不可能为企业做市场调研的。它们接受企业的委托,只是照章行事地设计、安排和广告,至于广告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它们关心的范围。相比较而言,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其市场调研搞得卓有成效,而流通领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其市场调研搞得较差。

市场调研的内容

任何企业,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要开张经营,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信息。一家企业,要是不能获得系统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必然缺乏坚实的基础,甚至可能与现实背道而驰,从而导致经营失败。作为销售经理,你个人的工作能力再突出,也不可能挽救由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因此,作为销售经理,在销售工作中组织销售员做好市场调研,或配合市场部作好市场分析工作,为决策层的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是其重要的职责之一。

市场调研时应该获取的信息调研的方面

1、市场环境调研

市场环境调研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社会环境调研等。政治法律环境调研,主要是对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令、条例,以及国外有关法规与政局变化、政府人事变动、战争、罢工、暴乱等可能影响本企业的诸多因素的调研。经济环境调研,主要是对国民总产值增长、国民收入分配、储蓄与投资变化、私人消费构成、政府消费结构等宏观经济指标进行调研。科技环境调研,主要是对国际国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速度,变化趋势,应用和推广等情况进行调研。社会环境调研,主要是了解社会的文化、时尚、习俗、宗教等。

2、市场需求调研

市场需求调研包括市场需求容量、顾客和消费行为调研。市场容量调研,主要是对现有和潜在人口变化、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购买力投向的调研。顾客调研,主要是了解购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团体或个人的情况,如民族、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地区等而进行的调研。购买行为调研,是调研各阶层顾客的购买欲望、购买动机、购买习惯、购买时间、购买地点、购买数量、品牌偏好,以及顾客对本企业产品和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的欢迎程度。

3、市场供给调研

市场供给调研包括:调研产品或服务供给总量、供给变化趋势、市场占有率;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价格、交货期、服务、包装的评价和要求;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寿命、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更新的态度、现有产品或服务能继续多长时间、有无新产品或服务来代替;生产资源、技术水平、生产布局与结构;该产品或服务在当地的发展趋势;协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的状况,即它们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数量、成本、价格、交货期、技术水平、潜在能力等。

4、市场行情调研

市场行情调研包括:整个行业市场、地区市场、企业市场的销售状况和销售能力;商品供给的充足程度、市场空隙、库存状况;市场竞争程度,竞争对手的策略、手段和实力;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价格、利润的比较;有关企业产品的差别供求关系及发展趋势;整个市场价格水平的现状和趋势、顾客最易接受的性价比与定价策略;新产品定价及价格变动幅度等。

5、市场销售调研

市场销售调研主要是对销售渠道、销售过程和销售趋势的调研。企业产品是自销还是代销;是完全通过自设网点销售,还是部分经由代销网点销售;代销商的经营能力、社会声誉、目前销售和潜在销量;委托代销的运输成本、工具、路线、仓库储存能力等;人员直销和非人员直销的优劣;采用哪种广告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牌)效果较好;服务方式的优劣,如成套供应、配件准备、分期付款、免费维修、价格折扣、技术培训等。

市场调研的步骤

1、确定市场调研目标

市场调研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准确地做出经营战略和营销决策。在市场调研之前,企业需要先针对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品销量、产品寿命、广告效果等,确定市场调研的目标和范围。

2、确定所需信息资料

市场信息浩若烟海,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必须根据已确定目标和范围收集与之密切相关的资料,而不必面面俱到。纵使资料堆积如山,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也只会事倍功半。

3、确定资料搜集方式

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搜集资料必不可少。而搜集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企业必须根据所需资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4、搜集现成资料

为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现有资料和信息,首先应该利用室内调研方法,集中搜集与既定目标有关的信息,这包括对企业内部经营资料、各级政府统计数据、行业调查报告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

5、设计调查方案

在尽可能充分地占有现成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再根据既定目标的要求,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获取有针对性的市场情报。市场调查几乎都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最核心的问题是抽样对象的选取和问卷的设计。如何抽样,需视调查目的和准确性要求而定。而问卷的设计,更需要有的放矢,完全依据要了解的内容拟定问卷。

6、组织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需要调研人员直接参与,调研人员的素质影响着调查结果的正确性,因而首先必须对调研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其次还应该加强对调查活动的规划和监控,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补救。

7、进行观察试验

在调查结果不足以揭示既定目标要求和信息广度和深度时,还应采用实地观察和试验方法,组织有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公开或秘密的跟踪观察,或是进行对比试验,以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

8、统计分析结果

对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市场调研的根本目的。市场调研人员须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统计计算,以获得高度概括性的市场动向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和预测,以揭示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9、准备调研报告

市场调研的最后阶段是根据比较、分析和预测结果写出书面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阐明针对既定目标所获结果,以及建立在这种结果基础上的经营思路、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和今后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后所获得的信息,要达到如下要求。

准确性:在市场调查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客观地反映事实。要认真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要做到根据充分、推理严谨。

及时性:任何市场信息,都有极为严格的时间规定性。市场调研必须适时提出,迅速实施,按时完成,并且其所得信息情报要及时利用。

针对性:市场信息多如牛毛,不应该也不可能处处张网,所以市场调研首先要明确目的,要有的放矢。

系统性:市场信息在时间上应有连贯性,在空间上应有关联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改变,市场会发生变化,信息也将不断扩充。企业应对市场调研的资料加以统计、分类和整理,并提炼为符合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情报,而不是一个"杂烩"。

计划性:市场信息面广量大,包罗万象,因此,要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就得加强计划性。既要广辟信息来源,又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既要持之以恒,又要注意经济效益;既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又要有专业化的组织和统一的管理。

预见性: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既要满足当前经营决策的需要,又要分析未来的趋势,预见今后的发展。

市场调研的形式

市场调研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或者说两个不同的阶段,这就是实地调查和室内调研,又称初级调研阶段和次级调研阶段。

1、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指企业集中搜集可用于市场分析的第一手信息,其常用方法是询问、观察和试验,然后用统计方法汇总和分析信息。

2、室内调研

室内调研有两重含义。企业搜集、整理和统计企业内外现成信息,这是"调查"的过程。企业搜集、整理和统计的企业内外现成信息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实地调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利用,以便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这是"研究"的过程。

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首先要进行的不是实地调查,而是室内研究,以便充分利用企业内外已经存在的信息。以房屋建筑企业的市场调研为例,先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企业已经掌握的本地区乃至全国建筑市场的信息,特别是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行业市场统计数据,这就是室内研究过程。然后,若仍需要特定的市场信息,再开展对建设方的调查,弄清它们对房屋建设和装修的需求,由此确定住房建设和装修的需求状况。这后一过程,就是实地调查。

室内调研

1、调研步骤

确定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内容

分析信息来源

确定搜集方法

组织搜集工作

分析调研成果

2、信息来源

(1)企业内部资料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积累起来的各方面资料,以达到市场调研的目的。这些资料主要如下:

财务会计资料,特别是资金动用信息、未付账款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

企业统计资料,如生产数据、销售数据、营业额数据、广告数据、存货数据、成本信息和财务信息等;

企业成本资料,如企业的成本预算情况、成本决算情况和成本核算结果;

短期经营信息,如每月经营核算结果、每月上缴企业员工社会保险费用等;

企业营销活动信息。

此外,对如能够免费为顾客送货的家俱零售商,或电器商场,其送货单就是十分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据此可以确定潜在顾客和潜在市场所在,甚至可以确定现有顾客的大概数量和潜在顾客的地理分布情况。不过现实情况是,不少企业尚未认识到可以借助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来搜集和整理信息,更没有认识到如此能为市场调研提供完备资料。

(2)政府统计信息

中央政府统计资料

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如统计年鉴、人口和收入统计等;政府发表的行业统计资料,如企业名录;政府发表的税赋报告以及物价水平统计等。

地方政府统计资料

地方政府的统计和报告,如各省政府统计报告。这种统计报告大体有这么几类:人口与就业情况报告;物价水平与价格指数统计;消费水平报告,如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抽样调查,说明平均居民户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开支水平与开支结构等。

政府专门出版物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经济部编辑和出版《德国国内市场统计报告》,每两年出版一集。该部的目录委员会负责出版《商业与经营研究机构目录》、《研究规划》和《商业经营概念定义》。这些资料可供零售商家研究竞争对手之用,如用来研究竞争对手经营规模的扩大情况和营业额集中程度,而后者则可以用作企业的销售研究和市场研究。

(3)行业统计资料

各行业协会会定期出版一些刊物,从这此刊物上获取信息是企业对行业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世界旅游组织于1995年10月发表世界旅游市场的分析提到,德国人旅游人数最多,在国外的日本人花钱最多,美国旅游业收入最高。像这样的背景信息,对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十分有用。

(4)咨询公司情报

盖洛普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总裁兰斯塔兰斯说:"中国人了解盖洛普博士,知道盖洛普这个名字。"这家公司1995年元月1日正式营业。在公司正式开业之前,美国的巧克力生产商协会、华盛顿州苹果种植协会和中国农业贸易部门就向这家合资公司提供了价值10多万美元的生意。

(5)学术研究成果

这主要指研究机构的信息。关于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术刊物不计其数,各种半学术的大众读物通常载有关于国家、人口、收入水平、消费倾向等各方面情况的报道、研究报告、论文等,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二手信息。一般的经济、管理和商业类杂志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市场信息,专业性的日报更是如此。《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我国也有为数不少的此类报刊杂志,如《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杂志等。

(6)互联网

在"internet"已成为人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的时代里,互联网络以速度快、信息量大、付费少的特点而在众多信息获取手段中倍受青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现存3500多个数据库可资利用。要从这些数据库获取商业信息,只需付出较少的费用。这种数据库中通常有统计资料、研究报告等,一般来说,1970年以后出版的专业资料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而且,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许多商品都可以在网上交易和结算。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调研也是mR(marketResearch)业的新的发展方向。

3、资料搜集途径

(1)一般搜集途径

订购公开出版物;

从有关情报机构、信息咨询机构、信息预测部门获取信息资料;

通过国家和上级主管机构的各种政策文件、法规、通知、计划等获取资料;

与有关单位进行资料交换;

通过各种经常性联系部门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通过各种会议、广告搜集资料;

通过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网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2)国际市场信息资料搜集途径

出国考察、进修、讲学、参加国际性会议;

与国际机构建立信息往来制度,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中心、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官方、半官方的信息机构。

(3)从竞争对手处获取信息资料

从竞争对手的离职或在职人员那里搜集信息。如从应聘者中套取信息情报;出高薪聘用对方的高级职员;以合作的形式套取对方的情报;雇用对方的设计人员作顾问;通过各种会议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等等。

从竞争对手的客户中获取信息。如与竞争对手的基本客户交谈;与竞争对手的顾客接触;从竞争对手产品的包装、仓储、运输过程得到对方商品的有关情报等。

从公开出版物和文件中了解对手的情况。如分析竞争对手的招聘广告和劳务合同,得知对手的人才状况;研究空中摄影照片,发现其产品变化的线索;对商业文件进行分析等。

运用技巧观察和分析对方。如以假身份参观对方工厂;拆卸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工艺还原;购买竞争对手的工业垃圾进行研究等。

以上搜集情报的手段,从道德上来评论可能引起争议,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利用各种合法的手段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往往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合理的。

(4)有偿情报信息

聘请业余信息员;

从一些收费的情报部门、统计部门、信息中心、信息咨询公司购买所需的数据资料;

从一些同行中购买声像资料,或委托其复制、翻印、录制一些所需要的声像资料、图片等,并付给一定的费用。

通过有偿、有奖征集取得所需的情报信息,即对提供信息资料的协作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对那些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情报信息给予重奖,对企业中提供了各种有价值情报信

息和有价值建议设想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现场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有关市场信息,了解商品或劳务在供需双方之间转移的状况和趋势,为市场预测和经常性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企业自行展开的实地调查,对于企业准备、实施或是调整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是不可缺少的。仅仅依靠室内调研的结果,就匆忙进行经营决策,往往会失之偏颇。反之,企业可以利用询问、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自行展开的实地调查,针对企业在室内调研中没能确认的问题,寻找确凿的答案。这就是说,实地调查可以按照企业的迫切需要进行设计,可以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是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市场调研方法。

1、调查范围

市场需求调查

消费行为调查

产品调查

价格水平调查

分销渠道调查

竞争对手调查

市场环境调查

2、实地调查的对象

顾客

顾客就是买主。但顾客又分为两类,一是常客,或称基本顾客;另一类是稀客,或称偶然顾客。企业的常客,就是经常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其行为说明他们已经对企业具有了忠诚感,这对于管理层至关重要。零售商家,可以利用对基本顾客的调查来获取多方面的有用信息,这是因为:与稀客相比,常客在经常光顾的企业中开销的金额要大得多,而常客经常光顾的企业,也正是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如果一家零售企业常客比率较高,那么它在商品价格上灵活处置的余地就大,也就是说降价幅度就可以比常客少的企业大一些,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稀客,还可以导入更加新颖实惠的商品,以满足顾客的潜在需要,而不那么担心其中的风险。对常客进行调查的好处在于,他们了解和熟悉自己经常光顾的企业,能够对企业的长处和优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于这种顾客,调查方法就简单和直接多了,如对一群经常光顾娱乐中心的人,就可以询问他们可否愿意详细讲叙自己对游泳项目、理疗项目、温泉项目及桑拿洗浴的感受,询问他们为什么要反复光顾等等。对自己的常客,企业要尽可能地利用机会讲解自己的销售队伍、售后服务、定价方法、进货原则等等。当然,对常客进行调查虽然有不少好处,也免不了有其缺点。这就是顾客会形成一种偏向,有时甚至会过于偏激,用放大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微小过失。

行人

行人流动性大,没有多少规律可寻,因此调查行人一般用顺便询问法。这种方法既可用于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也可用于对企业客户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查人员站在特定的地点就特定的问题对过往行人提问。拥有大量过往行人的地点,多是城市的步行街、交通要道的进出口、城市广场上、商场进出口等。

家庭

所谓家庭,乃是人口的集合体,他们居住在一起,用共同的收入满足生活需求。对于消费品生产厂家和经营商家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消费单位。如果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每个成员的个别消费行为会受到整个家庭的强烈影响。一般来说,家庭成员的个别消费行为是建立在家庭群体的消费模式基础上的。而在一个家庭中,通常是丈夫,而不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妻子,对采购决策拥有最终发言权。像年龄、收入、住所等户主所具有的人口学方面的特征,会影响一个家庭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来说,家访时间不宜过长,应限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会引起户主的反感。

小组

所谓小组,就是为了调查目的,从有关方面邀请来若干人员。调研人员或是企业管理层通过与这群人交谈,能够了解这群人如何看待看自己,如何看待本企业,他们形成了一些什么样的成见,以及他们对待本企业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一般来说,这种小组座谈可持续1~2小时,而每组至少应有15~20人。要想让小组人员畅所欲言,就需要事前对小组讨论的问题做到周密策划、胸中有数,能随时调整运作,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若有所需要,还可以站在中立立场上对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小组成员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恰当立场。

国民

把一国国民作为市场调研对象,是跨国公司要进入该国市场前最重要的调研工作,这主要是了解文化、宗教、习俗、时尚等。如果我们中国公司要进入美国市场,那么就要了解美国市场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最新动向。

询问法

询问法就是利用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之间的语言交流来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询问法的特点是,调查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调查事项,以不同的方式向调查对象提问,然后将获得的信息收集起来,作为市场信息。

面谈询问,即调查人员按照选出的调查样本和规定的访问程序进行的个人面谈或小组面谈,它是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

电话询问,即调查人员按照抽样规定用电话询问调查对象。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迅速取得所需信息,调查人员不会对调查对象产生心理"压迫"。

书面询问,即将设计的书面材料邮寄给调查对象,请其填写,然后再收回分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用于样本广泛分布的较大的地域,答复时间相对充裕,调查成本比较低;

缺点是各地答案多寡不一;误差较大;调查对象可能误解问题的含义;不适宜询问较多问题;调查时间较长;无法获得观察资料。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调查人员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调查对象的言行来搜集信息资料。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查人员与调查对象不发生对话,甚至不让调查对象知道正在被观察,使得调查对象的言行完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而可以观察了解调查对象的真实反应。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无法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活动及其他一些可以用询问法获得的资料,如收入情况、潜在购买需求和爱好等。观察法主要用于零售商家了解顾客和潜在顾客对商店商场的内部布局、进货品种、价格水平和服务态度的看法。

试验法

试验法是目前普遍应用在消费品市场的调查方法。在调查商品品种、品质、包装、价格、设计、商标、广告以及陈列方式时,都可以采取试验法。

问卷设计

问卷是实地调查活动的指南,问卷设计得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对所获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关系到能否实现调研目的。

1、问卷构成要素

任何一份问卷均应包括如下构成要素:

自我介绍,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

恳求合作,并表示感谢;

问题若干;

调查对象情况,如年龄、性别、经济状况、职业、籍贯、教育水平等;

调研人员备注。

设计问卷内容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问卷开头语气要亲切;

问句设计要简短;

所提问题要让调查对象能够理解、回忆和回答;

所提问题要尽量客观;

不要设置敏感性问题或调查对象不愿回答的问题。

2、问题分类是非题,又称二选一题,要求调查对象对所提问题用肯定否定来回答。例如:你家有无电脑?你喜不喜欢联想电脑?这种形式常用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需求调查,其优点是能求得明确的答案,有利于资料的整理;其缺点是不能表示意见的程度,容易使中立意见发生偏向,影响问题的真实性。

选择题,指事先对每一问题设置几个答案,让调查对象在这几个限定的答案中选答一个或多个答案。采用这种方法时,答案需要包括所有的可能情况,但应避免重复,而且设置的答案不宜过多。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是非题面窄、强制选择的缺点,又可以克服自由回答题面宽、资料难以统计的困难,经常用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调查。使用选择题一般要注意必须将答案编号,而且可选答案一般应控制在10个以内。

自由回答题,也称开放回答题,是指设置问题而不提供备选的答案,让调查对象自由回答而不给予任何限制。例如:"你认为康佳牌电视机的优缺点何在?"任由用户对此充分发表看法。这种形式常用于产品质量调查,其优点是调查对象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能搜集到合乎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搜集到事先估计不到的资料和建设性意见;也可能搜集到被调查人疏忽的意见和问题。其缺点是答案由调研人员当场记录,可能会由于理解不同使记录失真;用录音机很真实,但有可能造成对方的拘谨;由于调查对象自由发表意见,答案多且不相同,会带来资料分类、汇总的困难。

顺位题,也称序列题,由调查对象依照自己所喜欢的程度,判断决定事物的先后、高低、优劣顺序,用能表示喜爱程度的量词填写。此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调查人员预先设置答案,请调查对象决定答案的先后顺序;二是不先给出答案,请调查对象按自己的喜爱或认识程度依次填写。顺位题能使调查对象通过实践对比方式给出意见和态度,所以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产品特性和在市场上的地位。但不能揭示出产品实质性的长处和问题。使用此法时要注意顺位的数目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十个;顺位取到第几位,要由调查目的来决定;一般了解可取全部顺位,若只想调查某些重点则取前二位或三位。

赋值题,即事先设置好问题和肯定程度依次递减的几个答案,并将各答案赋予一定的分值,要求调查对象选答其一。这种方法又叫标尺法,意即将这种肯定程度依次递减的几个答案顺次排列在标尺上,以供调查对象选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调查结果量化,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有了数量指标。

核对题,即事先列出产品的各种特征,再征询调查对象的意见,看其倾向如何。

市场调研制度篇8

【关键词】金融宏观调控法律问题重塑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调控方式的改变,金融宏观调控职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在宏观调控层面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界和业界针对这一命题从学理性和实践操作性上都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和摸索,角度和范围涉及各个层面,研究方法也是百花齐放,但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探索领域,大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从法律角度进行切入并进行深层次剖析的较少,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以金融宏观调控的法律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宏观调控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接着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以期找出问题所在,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金融宏观调控研究现状浅层扫描

上文提到,目前对金融宏观调控研究的角度和范围较多,涉及各个学科,但大多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从法律层面进行切入的研究论著不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这使得金融宏观调控缺乏法律依据。在本文该部分,对目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研究现状从经济学角度和法学角度进行浅层次的扫描,具体如下: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于从其他学科对金融宏观调控进行研究而言,从经济学角度对该命题进行研究具有先天的优势,论著较多。温阳福、吕平在《关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问题的思考》(《金融与经济》,1995年2月)中对金融宏观调控进行了界定,并对宏观调控的主体、对象、调控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解析,同时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切入探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李建军、戴应亭、陈静文在《社会融资总量与宏观金融调控》(《新疆财经》,2012年第2期)中从广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和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出发,探讨金融宏观调控的意义。曲建武在其《试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金融市场的原则》(《中国城市金融》,1991年11期)中指出必须认真研究央行调控金融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他认为,被调控者与调控者是否分离及分离的程度是衡量宏观调控机制是否健全的标志。

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目前从法学角度对金融宏观调控进行的研究较少,大多以质化研究为主,谢如刚在《论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南京金专学报》,1996年第3期)中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李西臣的《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从经济法出发探讨金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赵园园在《浅析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法律制度建设》(《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中着重对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法律制度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金融宏观调控一般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这三种手段进行调节和规范,三种手段各有特色又相辅相成。

如果仅仅采取单纯的经济市场调控,其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就会在市场上引发一些列问题,使得经济波动,市场两端收入差距拉大,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而行政手段是政府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健康发展采取的强制性手段,并不是解决市场矛盾的最终办法。

为了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法、投资法、税法等经济法律来保障宏观调控的奏效,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行政手段导致的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当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才会有良好的秩序。用法律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进而保护消费者的权利,避免发生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法律手段是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保障和支撑。①为了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市场进行经济调控的同时,必须结合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同时辅助以行政的强制性。所以,在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实施离不开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效力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程度,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我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备手段,只有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才能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市场物价,平衡市场两端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不可或缺,它是实现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的强有力保证。因此,法律手段在这三种手段中居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如果没有法律手段的约束和规范,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效能则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有人提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可见法律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

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法律问题

法律手段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需要法律调控的保障,为了更好地进行法律建设,必须解决在金融宏观调控中依然存在着的诸多法律问题。

相关法律制度缺位。法律制度的缺位主要是指人民银行法和宏观调控基本法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和细化。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在法令制度上已近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缺陷,如: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作为一般的咨询议事机构,对很多政策的形成没有起到强制性的影响;法律责任机制不健全,对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没有明确、具体和全面的规定;央行的地位不独立,在很多方面受到国务院的制约,无法完全的实现对宏观调控进行法制化的运行。②宏观调控基本法是我国对经济调控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定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原则、主体、决策、实施程序、法律责任、调控权力的配置等。目前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宏观调控基本法也亟需突破,当前,我国存在的宏观调控基本法主要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宏观调控法》,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重合率较高。

法律制度的缺位,会使国家在进行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无法根据法律规定约束市场行为,无法消除市场违规现象也无法保障正确的市场行为,造成一系列钻法律空档的违法行为。为了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必须对法律制度的缺位进行修复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用以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宏观调控法治化理念不足。社会主义是在发展和摸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缓慢,金融业发展也极度落后于发达国家,法律制度更是无法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国家经济很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宏观调控中的直接调控为主,即过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而以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就造成了现如今存在的金融宏观调控法治化理念不足的问题。因此提高法制理念,运用法律手段合理调控国家市场经济势在必行。

另一个方面,法制观念不足是由金融宏观调控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宏观调控有随机、变动的特点,这些特性使作为以稳定见长的法律不能及时而直接的进行干预,这也使法律在宏观调控当中略显滞后和作用效能的弱化,进而使金融宏观调控运用法律去调节的普及度和认知度大打折扣。

宏观调控主体公职人员行为失范。何为宏观调控主体公职人员行为失范?从法律层面简单的理解就是宏观控制权和行使权失去了法律规范的行为。上文提到,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虽然针对金融宏观调控颁布了一些法律制度、法律条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度还相当欠缺,相对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而言,国家的法律规定还略显滞后,无法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市场经济中,一种新型制度的制定及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今日颁布新的法律条文,明天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新的法律制度逐步实施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法规传达不到位、行使主体不明、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出现金融调控主体行为失范。这些失范行为的存在,使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活动中缺乏法律规范,无法用法律规范市场行为。同时,在市场调控执行上,由于某些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薄弱、职业操守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也加大了宏观调控主体失范的几率。

监管体系缺失。从以往经济发展的规律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调控监管体系,两者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两者在连接发展过程中出现脱节,就会使一些市场经济行为得不到监管体系的有效约束,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我国在实行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完善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手段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的经济法律手段监管体系还处在缺失状态。

金融宏观调控制度重塑

通过上文对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梳理和剖析发现金融宏观调控中法律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利开展,因此,在该部分,笔者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指导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利、有序的开展。

确定央行作为唯一调控主体的法定地位。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虽然当前大部分的史料都承认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异化的声音主要包含是否应该让三会,即证监会、保监会及银监会,四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进来进行统一的监管,这种声音的存在使得金融监管出现了混乱和不一致。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刻,应有一个中心和核心点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和金融调控的规律,一般而言都是实行由央行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从长期的我国金融调控的实践性经验上来看,也应该确定央行的法定核心地位③。这并不是否定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三会的作用,在央行的核心法定地位明确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三会都可以作为辅助部门在央行的指导和调控下进行辅助和监管。

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央行作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的思想意识,将这一意识普及化,进行由表入里的深化推进。

确保金融宏观调控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民银行在实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财政部及其他强势部门的制约和牵制,同时,在我国国情下,央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进行运作,其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和他们宏观调控的发展历程,保持央行的高度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将央行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独立性运作法定,同时减少国务院一些不必要的干预,使央行的独立性运作成为可能,以便更好的开展对金融宏观调控的指导和监管。

转变调控的方式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以行政手段作为调控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有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应逐步摆脱以行政手段直接进行调控的方式,在金融宏观调控过程中优先考虑市场性、间接性的调控方式,即以法律为主的调控方式。当然,这一模式的转变要逐步进行,不能急于推进,但是为了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以及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序进行,转变调控方式和手段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调控责任法定。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条对金融宏观调控中的违法追究,责任主体限定为自然人,而不是机关,追责的形式也主要是行政处罚和法律两种,不够健全。

一般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法律追责制度应该包含责任的主体、责任的形式、违法的行为以及归责理由等内容。责任主体除了宏观调控的机关,还包括宏观调控的实际操作人员,即公务员,对于机关,应当确定其为法律承担责任的直接主体,对于公务员,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加大违法犯罪的成本,提高他们守法的意识。④责任的形式层面,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形式外,应当根据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违法行为一时难以确定的特性,实行引咎辞职的政治性的责任。在归责的理由该层面,虽然有违反法律的规定这一理由,但不够细节化,因此应该将其逐步的充实和细化,做到有法可依。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监管体系。中国金融经济现有的格局,也决定了中国宏观调控监管体系需深化改革与完善,以促使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中成熟的监管体系,由国家政府带头主导,各个行业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套政府和行业相互协调,共同监管的体系。这样的体系,思路清晰,力度强,既能有效的提高监管效率,又能符合当今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家对金融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中,法律手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以法律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用法律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已成为市场的共识。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阶段,我们只有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现有法律存在的相关弊端,加快与国际金融法律接轨的步伐,重塑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满足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净化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注释】

①李长健:“论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经济师》,2005年第5期。

②刘志云,卢炯星:“金融宏观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杨松:“金融调控的法律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市场调研制度篇9

关键词:长期雇佣内部劳动力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化的,既包括由供求关系调节的外部市场,也包括以管理调节的内部市场。考察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全是一种单一外部市场供求调节模式,而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相并存的二元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应该在不断完善外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人才流失的困境,加强人力资本储备优势;又可以提高企业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劳动经济学家R.a.Lester和理论经济学家L.C.Reynolds在研究工资级差及其与劳力市场结构的关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商理论的局限性,这为人们开拓视野去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作者曾经将劳动力所在的产业部门划分为两大类别: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工资和福利高,人员流动少,宜实行长期而稳定的雇佣制度;而传统部门则相反。

20世纪60、70年代初,许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美国经济学家帕雷m.J.piore认为,两个不同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水平为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条件。nicholasBosanquet和peter.BDoeringer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验证了英国和美国都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williamt.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发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收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外部劳动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的作用几乎为零。adrianZiderman利用以色列劳动力流动调查的数据,验证了以色列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提高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

国内对内部劳动力市场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晚,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二元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如郭丛斌在《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一文中经过实证得出,我国存在明确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此后,谷士仓、姚先国、黎熙等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一观点。2002年我国东北财经大学张凤林教授借鉴发达国家市场运作经验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在其专著《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开发》中明确提出加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此后,谌新民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界定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框架,并预测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现象。借鉴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这些理论成果与我国的就业现实问题相结合,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决我国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地推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动力机制

我国近年来就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也较大,但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偏差。在市场化主导下,认为雇佣制度必须将失业完全公开,必须实行完全弹性的短期就业合约制,而强调企业内部安置就意味着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由此导致企业缺乏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激励机制,以至于一些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却从外部市场招聘新员工弥补岗位空缺的矛盾现象。因此,如果我国能在不断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鼓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推行稳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冗员坚持以内部优化配置为主、外部游离为辅的做法,必将大大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而从长远看这也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从理论来说,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度的安排与调适,建立企业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机制,以达到团体效益最大化,创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益。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

(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劳动合同制导致雇佣关系不稳定性加大,企业或员工对于技能培训或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明显减弱,滋生了短期行为倾向。其二,由于内部劳动力市场消化冗员、对员工优化组合、缓冲社会失业压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转贴于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管理单位,运作是基于管理程序而非市场调节,因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刚性,诸如管理规则与惯例的刚性,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资决定以及内部设岗或晋升方面的资历原则等。专用性人力资本或技能、在职培训和长期存在的惯例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三大因素。专用性技能的存在和在职培训的过程强化了员工与特定生产过程进而特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劳动力成为一种准固定性生产要素,由此在企业内部产生了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习俗与惯例,这些习俗与惯例在于长期实践中得以强化,使之演化成为企业内部的一整套隐含或不成文的管理规则。这样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

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不利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预期,通过重新调整和改革企业内部的人事与劳动用工制度,建立起各种有利于长期合作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员工在企业的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和个人才能施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往往通过公开的承诺或隐含契约来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实现长期雇佣。这种长期雇佣实际上并非完全通过正式契约来规范,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里契约,是不成文的惯例。由于企业在长期雇佣方面所形成的信誉、惯例和企业文化,以及“培训投资”、“报酬后置”等制度安排使员工强烈地预期企业会遵守承诺。就是这种长期雇佣的特征使得人才流动性减少,人才储备优势增强,提高了人力资本运行效率与竞争优势。

(三)有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契约(不必是正式的成文契约)的前提下,员工与企业之间具有的较长期的附属关系,并强调正式规则和程序的雇佣关系。同时企业采取晋升内部优先制度(强调资历)、在岗培训制(与晋升挂勾)、薪酬与职位挂勾等有效的管理结构。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协调管理层或企业方面与工人的关系,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在各种利益博奕过程中真正形成一种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念,增进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长期合作预期,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当前效率还是长远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措施

要从宏观政策指导上调整思路,明确认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市场是二元的。因此,在推进和完善劳动就业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避免单纯追求外部市场调节的短期化倾向。在当前固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市场的建设,但是更要花大力气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来设计其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由于转型成本的存在,必然会遇到阻力,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解决各种问题。

就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来说,由于任何市场的形成都须以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为基础,所以政府在推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也应当主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从宏观上加以引导,而决不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可以通过试点与成功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渐向全国进行推广。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刚性就业制度和“铁饭碗”,必须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企业在向雇员保证稳定就业关系的条件下,并不无条件地承诺就业保障,必须保留对不称职员工的解雇权力和对于严重渎职行为的惩罚机制。因为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将使雇员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失业风险降低,可能导致员工享乐主义和懒惰思想的产生,从而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

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要有行业针对性。企业建立长期雇佣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部门及企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程度等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适合于生产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而对小型化、分散化、临时性经营的企业并不适合。因此,构建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而应主要限于国有或非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加工业、制造业等二次产业部门的企业。至于在其他产业和部门中,诸如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则直接任由外部市场去调节。

结论

近年来,我国雇佣合约短期化倾向严重。如果在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上推行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关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就业关系调整的灵活性,那么将会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从长远看也将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代英姿.西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3(7)

市场调研制度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困境;影响因素;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实现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呈跳跃式增长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1年招收研究生15.6万人,经过多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达到约46.5万人。自2010年起,受经济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本专科生考研的热情更加高涨,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去年的考研人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65.6万人。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并非以研究生就业需求的增长为原动力,“就业难”的困境从本专科向研究生教育层面渗透,学历与就业“倒挂”现象已成为困扰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难题。以山东省为例,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9.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仅为62.01%,不但低于本科生20个百分点,甚至不及专科生78.04%的就业率,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由此可见一斑。显然,对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而言,如何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发挥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家化服务功能来化解研究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制度因素:半市场化的就业环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研究生教育曾经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相较本专科教育而言,上世纪后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曾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在学生培养环节,各高校和科研单位重视的是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关心;而在学生就业环节,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非常小,研究生就业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研究生不但就业无忧,且大多流向教育和科研部门。因此,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基本隔绝,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研究生就业完全依赖政府计划,尚无市场调节的必要。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高等教育的各领域陆续以市场化为改革导向,在这种大环境中,研究生教育亦不能独善其身,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向市场化迈进。由此带来的变化是,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研究生就业更多面向市场,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在当前对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中,研究者们大多以矛盾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致力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展开讨论。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外因一般表现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无序扩张等;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内因则表现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心理扭曲和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等。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基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制度层面,一为观念层面。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研究生就业问题主要受两个系统的制约,即外部控制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就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而言,外部控制系统表现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自我调节系统则表现为就业市场的自发调节。以下对这两个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系统分别予以论证。

(一)外部控制系统

前已述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管理和就业等各环节无不处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管理之下,这使得研究生教育几乎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封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高等教育实施者的学校基本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对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则无需挂心;而作为高等教育参加者的研究生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至于毕业后的工作则完全听命于国家计划,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则缺乏关心。但是,在物理学的视角中,任何封闭的系统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于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这个封闭系统很难吸收外界有益的物质、资源和信息,长此以往,这个系统必将因为推动力的缺乏而呈现无序和低效的状态,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系统因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而崩塌。

发端于上世纪末期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研究生就业系统,以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为特征的就业系统被迫向就业市场开放,单一的计划体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受制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我国的研究生就业体制仍带有计划模式的深深烙印,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生就业系统中仍发挥着现实的管理职能,尽管这种管理因效率低下而受到广泛诟病。

(二)自我调节系统

研究生就业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有赖于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市场化。所谓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高等教育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竞争来分配教育资源,使高等教育各环节不断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已经起步,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往往倾心于早年那种封闭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市场化所引发的各种变化十分不满,更常用市场化初期所呈现的一些问题作为论据去否定市场化本身。例如,认为市场化导致了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过度膨胀;认为市场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认为市场化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素质的退步等等。

必须指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市场化初期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并非根源于市场化,实则是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所固有的缺陷,而市场化只是使这些缺陷得以显现出来。只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这些问题必将不断消解直至最终得以解决。

在研究生就业领域,市场化意在强化研究生就业的自我调节,使研究生就业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和社会需求能够流畅沟通,因此就业市场中的有益信息和资源可以很快融入该就业系统,使该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有序,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而就业环节的市场化还将对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产生积极影响,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具市场敏感性,不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对研究生就业市场进行调节并非我们首创,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成熟的制度。以美国为例,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不同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和就业的多元化,例如美国的工程类研究生有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师学位等几种形式,这些教育形式分别对应于就业市场对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提高型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我国很多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研究生教育类型改革,其教育类型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正是市场调节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切实体现。

(三)半市场化的现实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开始推行教育市场化战略,变原来单一的计划管理模式为市场调节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紧随本专科教育步伐而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市场化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极度扩张和学生考研热情的空前高涨并不代表研究生教育市场的成熟,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现象实际上是研究生教育在突然挣脱行政管理束缚后的盲目行为,本质上是非市场化的表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现今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只有就业环节被推向了市场,研究生们毕业后不再按照计划进行分配,而必须面对市场的严格筛选。而作为研究生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招生和培养环节则仍处于半市场化状态,这直接导致就业环节中所呈现的市场信息难以及时和准确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环节中去,高等学校还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的要求去招收和培养人才,这必然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并最终导致了研究生就业陷入严重的困境。

当然,市场化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市场竞争是现实和残酷的,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研究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摩擦,其所反馈的很多信息也并非能够准确的反应社会需求。但是,只要长期坚持用市场调节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最终就可以使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正是我们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半市场化的另一个集中表现是就业管理模式的僵化和落后。在当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管理领域,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确立市场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理念,仍旧按照旧有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很多高校尽管以市场化为名义成立了诸如“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又不能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不能为这些机构配备真正的就业辅导专家,而这些机构现有的工作人员又不能获得及时的培训和提升,导致了其在工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规律,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这成为影响研究生就业效果的因素之一。

二、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观念因素:市场意识的欠缺

在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诸因素中,除上述制度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以外,研究生自身的观念因素也不可忽视。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许多研究生仍习惯于对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习惯于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对于已经市场化的就业问题缺乏持续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并直接导致自己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观念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就业市场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一是对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准确衡量和定位。

(一)对就业市场的认知不足

如前所述,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就业是最早被推向市场的,这就要求研究生们必须用竞争的思维重新认知就业市场,必须认识到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们的传统就业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作为研究生传统就业“对口”单位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制度上变化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研究生们的就业空间。但是,传统就业市场的萎缩并不代表研究生们没有了就业市场,恰恰相反,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之门已经向研究生们敞开,我们姑且可以把其称为“新兴就业市场”。与传统就业市场不同,这一市场直接植根于社会,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更加务实,更强调实用性和竞争性,要求其从业者必须有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其所关注的更多是工作实效而非理论价值。

其实,这种所谓“新兴就业市场”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其实它早就形成并一直存在,只不过研究生们原先很少涉足而已。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研究生们对于这一市场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仍有不少研究生对这一市场不予认同,他们基于所谓的“精英”心理,出于对自己就业方向的“偏执”定位,因此对新兴就业市场充满了排斥,而这无异于将自己的就业之路关闭。

(二)对自己人力资本价值的定位不准

基于“等价交换”的市场价值准则,研究生们要想在择业过程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对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有准确的衡量和判断,而这并非易事。身处半市场化教育环境中的研究生们对于当前市场中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和定价准则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知识在市场中的“转化价值”难以衡量。这就导致研究生们在校学习期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也不能为自己的人力资本准确定价,因此经常出现“搞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甚至导致长期不能就业的奇特现象。

三、研究生就业的专家化服务机制

如前所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来源于制度和观念两个层面,这也决定了研究生就业难题的化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我们这里是以研究生就业工作人员为视角,探讨如何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使其强化对就业市场认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这要求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的建立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要想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求在高校中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这一制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就业指导人事聘用制度、就业指导人才激励制度和就业制度基础保障制度等。近些年,一些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聘任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等举措即是这一制度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在高等院校建立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并非易事,这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毕竟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半市场化的状态,高等教育体制内的其他制度并非都应经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改革,市场化的就业服务制度和这些制度仍难免存在冲突和矛盾。不过,我们仍然应对建立专家化就业指导制度充满信心,因为这毕竟是由高等教育市场化战略所决定,其自身也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专家化就业服务人员的培养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现代社会注定也只能是一个专家社会。高等院校只建立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专业人员去实施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所配备的往往是“体制旧人”,他们尽管可能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历,但很难说是就业服务领域的专家,而要使他们能够实现成功转型,首先即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在原有的计划型就业体制中,需要的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受学校委派,从事的往往是和就业市场没有联系的事务性工作。但在当今的市场型就业体制中,需要的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者,他们虽然不是就业关系的当事人,但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研究生们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从而成为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专家。当然,这种身份的转型非常困难,它一方面需要学校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工作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就业服务人员能够转变身份观念,逐渐习惯用专家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学会用市场化思维来推进自己的工作。

四、结语

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面临困境是不争的事实,而引发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将研究生就业难简单归咎于高等教育市场化战略,也不能过分指责各高校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无序和低效。相反,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市场化并非必然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市场化实际上是要求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以市场意识来确定自己的择业规划;市场化还要求高校转变就业管理体制,变“管理就业”为“服务就业”,通过建立成熟的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来追求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洋.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增刊).

[2]张玥尹,罗铁辉等.论研究生就业“导师工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