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40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1

第一,相对于理论来说,技能是可以速成的,但学校将大量时间用于技能培养是不科学的;第二,企业的技术与装备总是处于变化中的,试图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人才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第三,从人才自身的需求看,不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将导致失去生源市场;第四,从社会分工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看,技能培训的最佳场所应该在企业的就业岗位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关注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完备人格的人、一个能够愿意发展并会努力发展的人。

二、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应从关注形式向关注实效转变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而在当前的高职教育界,试图推行某一教学模式或某一教学方法的现象愈演愈烈,从加拿大的CBe,到澳大利亚的taFe,再到德国的双元制等,每当一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就会迅速形成一种跟风的态势,并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沉寂。如项目教学法,在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大获成功,或者说用了项目教学法,就容易被评为精品课程。但不争的事实是,精品课程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使用率几乎为零。这种照搬某种模式或方法的做法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作秀,失去了改革的意义。项目教学法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每一门课程都试图运用项目教学法就不一定合理了。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但如果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多此一举了。有少数学校甚至要求全体教师按照同一种方式或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这显然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必将对人才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背离改革的目的。从哈佛公开课风靡全球中我们就应看到,没有多媒体、没有板书,主要靠语言与肢体活动一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形式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或方法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高职教育改革应该积极吸取各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长处,以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会发展的职业人为目标,结合学校、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以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得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投入上,应从关注硬投入向关注软投入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各高职院在校园及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均有很大投入,特别是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更加突出,很多学校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这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使得教学改革得以持续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仅靠硬件投入是不够的,高水平的师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用于教师培训的投入相对不足,有的院校不仅不安排教师培训,甚至连教师出差都加以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规模发展过快,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缺少自我提高的时间与精力。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办学的物质条件很差,没有大楼,有的都是临时搭建的茅草土坯房。但由于名师云集,艰苦奋斗,不但保持中国教育弦歌不辍,而且培养出众多杰出科学家,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曾经有过的唯一一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大师者,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在今后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不断加大教师的培养投入和文化建设投入,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高职教育大师,持续推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在评价方式上,应从关注绝对标准向关注相对标准转变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情况,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举措,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调研内容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否研制出台县级层面实施办法。重点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专职为校内专任和一专多能教师,兼职为校外聘请教师)师范生比例、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情况及效果,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情况,重点是职称评聘、在职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醋。

2.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系统了解中小学思政课保障规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材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大思政课”开展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研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采取的具体举措。

3.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举措。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短板,围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需要中央、省、市层面予以推动解决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面上摸底和重点调研的方式进行。

1.面上摸底。各乡镇对属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进行摸底,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2.重点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组成调研组,围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对县市区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视情了解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实地调研名单、调研时间等另行通知。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3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4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17-02

网上显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外国,如何推广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体落实已经拥有可操作的权威制度规定。德国实行将学历和职业资格合为一证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英国把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三者密不可分,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澳大利亚采用首先在国家职业技术院校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同时可以获得相对应的等级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总而言之,在国外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教学结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而这点也正是可以被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制度所借鉴之处。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的16号文件中指出,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执行鉴定职业技能工作,实施“双证书”制度,这样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此我国“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拉开序幕。

1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

1.1实施“双证书”制度是实现我国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

1993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从而确定了其法律制度。提出了要在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证书制度的指导原则,从体制建设和政策导向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培训事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因此,实施“双证书”制度是建立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必然结果,是作为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实现我国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

1.2实施“双证书”制度是执行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因此实施“双证书”制度是执行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

1.3实施“双证书”制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企事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双证书”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实施“双证书”制度,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学生毕业时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通过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获得“双证书”。因此,“双证书”制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双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我国实施的“双证书”制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实施“双证书”制度又有很强的助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不断完善。

2.1我国的“双证书”制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的16号文件中指出,要逐步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专业认证体系,密切结合劳动人事等相关的各部门工作,这样就可以将职业技能鉴定结构建设在各个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好的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促进“双证书”制度的推行。从此拉开了我国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序幕,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首批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尽量保持一致,使得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了全国各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进程,并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这将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

2.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助推作用

首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为了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局面,高职院校为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岗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提高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率,从而推动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进而增强了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革高职教育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职业技能鉴定站或点普及建立到各个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这样就可以更好衔接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及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推动“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了技术研发及社会服务,通过对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及转化,将制定新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实施新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不断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3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有效途径

3.1将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衔接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是从建立高职院校的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入手,依托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在课程实施中将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衔接,建立学校教育课程的“双证书”教育系统,同时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同时要研究改进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考核的有效衔接。

3.2在高职院校设立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或鉴定站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国家实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工程以来,促进了“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实施。据网上调查显示,有80%多的院校组建了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进程的提速,使更多的院校强化了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办学的自觉性。如今,国家又启动了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或鉴定站的进程,为我国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3.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就业市场与“双证书”教育的互动

为了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国家制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鼓励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和个人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对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人们在进行这种投入时的动机都是希望能在将来得到相应的回报。目前,国家对各个行业企业的各种类型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均有职业资格标准,即所有人员均需持证上岗,特别是对行业企业的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要求更加严格。因此,现在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青睐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的情况,这种明显的示范效应又使得人们对职业资格证书更加重视。

综上所述,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是实现我国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执行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发挥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促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啸天,胡文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学院学历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的研究[J].内江科技杂志,2007(3).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5

[关键词]合作办学;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1—0162—02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课程建设,加强教育多元化渠道,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1〕。常州工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院校,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了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近五年来,我院教学管理人员尝试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实证研究中积极探究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方法,收到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意义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质学前教育本科人才。

(一)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组织学院教师定期与丹麦授课教师交流,就幼儿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借鉴丹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阐述学习收获,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更新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深化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助于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组织学院教师深入外教授课课堂观摩学习,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往往把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同等对待。平时成绩也是采用分组讨论、小论文写作、作品制作等方式来考核。这些做法促使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注重结果评价,同时,也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三)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积极与丹麦社会教育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交流,汲取丹麦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优势,反思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每年举办的中丹合作办学研讨会上就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第一批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Via大学学院学位证书。

(四)有助于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在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过程中,学校建立了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学习的师资培养制度。目前,我校每年选派两名优秀教师赴丹麦Via大学学院交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加强和扩大了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推广,提升了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促进了我校学前教育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水平。

二、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服从并反映常州工学院的总体办学定位。基于此,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面向江苏,服务常州,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在近五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借鉴丹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是:1.建立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我校国际化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不断提高参与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项目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我校学前教育重点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为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评估奠定坚实基础。4.汲取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化、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不断完善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理论体系。

三、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个中心”、“两个特色”、“三个改革”、“四个建设”的思路来做好合作办学项目。

(一)一个中心

在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目标从原由对人才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国际视野、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课堂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二个特色

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侧重点,实现错位发展,体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2〕。我们充分运用学前教育专业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的优势,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突出艺术素养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形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特色和艺术特色。所谓双语特色是指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所谓艺术特色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同时还具有突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技巧。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人才培养特色既符合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又符合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素养的要求。体现出宽口径、多渠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能够使学生就业时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三)三个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彰显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具有从事艺术教育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模式改革

以幼儿园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着力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建立以幼儿教师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让实践教学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整个过程。构建具有幼儿教师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安排青年教师下园锻炼,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向社区、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提高教育成效。创新教学方式,借鉴丹麦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教育内容,充分考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长三角地区对幼儿教师素质需求,大胆尝试,探索更加融合中西方学前教育改革前沿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3.课程体系改革

学前教育是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服务行业。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丹麦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的教学计划。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注重教学能力强、效果好、水平高的专业课程精品化建设。注重教材建设,建立幼儿园及丹麦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组织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发实习指导教材,精心制作一批教学课件和幼儿园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教辅和网络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四)四个建设

1.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同时,采取教师到丹麦交流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上,建立与丹麦教师合作研讨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等措施,使青年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2.人才评价机制建设

积极借鉴丹麦教师教学过程中评价机制。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重在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深入人才培养基地的常州市幼儿园,对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职业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以及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价。为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3.教学管理过程建设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把“专业建设负责人”融入管理之中,即专业负责人既作为联接学校教学改革各项工作宏观调控下的中间环节与实施者,同时又作为学院本专业系列教学工作的助手。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主要监控点为引进双语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与试卷质量等。教学资源监控,主要是师资队伍总量、结构、质量及其建设与发展状况,教室配置状况,校内实践基地、机房、教学仪器设施配置等。

4.学校-幼儿园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营机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幼儿园参与办学,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基地共享的具体措施。加强学校-幼儿园合作内涵的发展,构建“三个长效机制”,即互赢机制、激励机制和情感机制,实现学位前教育专业办学的“校、园”长期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的科学管理,使我校中丹合作举办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化特色,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6

二、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四、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五、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七、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要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十五”期间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积极实施国家再就业培训计划,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工作重点。“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为农村和西部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

二、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职业学校的教育业务工作。要依法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

4.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由省级有关部门与职业学校所在市(地)联合共建、共管,增强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5.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职业特点。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

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应依托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单位,可以采取出租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同等义务与权利。对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公办学校引入民办机制。

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同我国境内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6.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跨区域招生,可以与本地、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职业学校要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为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或参与决策。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7.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8.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9.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10.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职业学校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评审办法。重视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校长持证上岗的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11.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1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考核,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免除技能考核。

四、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13.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培养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国家采取措施,扶持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14.加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要为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职业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与农村开展合作办学,鼓励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西部地区和农村职业学校任职和办学。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要面向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适当减免学费。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以及自学考试等要积极向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延伸。

五、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15.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16.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各地劳动保障、人事或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17.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地方人民政府要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或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工商、税务部门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金融机构要为符合贷款条件的提供贷款。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18.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经费。

中央财政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补助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骨干和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19.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都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20.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金融机构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优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生产经营提供小额贷款。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习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21.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合理确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严禁向职业学校乱收费。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七、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帮助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和保护社会各个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人民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为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7

从2011年1月,青岛市印发《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算起,青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4年多的时间。

4年里,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面,青岛推行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校长职级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很多举措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

改革全方位展开

商周刊:2014年被看作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邓云锋: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

早在1985年,我国就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的部署比较完整,脉络很清晰。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求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等;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实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青岛的教育改革正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在地方教育领域开展的生动实践,是全面布局、全方位展开的教育改革。

商周刊:过去的一年里,青岛教育主要针对哪些领域进行了改革?

邓云锋: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了多项改革,其中重点推进了33个改革项目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制度设计的突破,一系列改革政策相继出台。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青岛将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学前教育在财政投入、发展质量等方面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会同人社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这一轮岗交流制度,让师资的配置更加均衡。

在强化政府行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2014年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覆盖方面,推出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通过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等5种办学模式,以强带弱、以强带新;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上,出台了18项措施,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民办教育,使教育更加多元化。

此外,我们立足长远,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将新改扩建教育设施1909所,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的建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商周刊: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实施后,成效如何?

邓云锋:青岛市的教育改革成效初现,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和民众对青岛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两个方面。

2014年,教育部独立课题组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青岛市的教育公平指数从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大幅度提升,排名第一。在青岛广播电台的热点舆论监督类直播节目《行风在线》中,青岛市教育局获得的群众满意率为99.3%,创历年新高。这都是青岛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

此外,改革还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使教育行政部门能投入更多精力谋长远、促发展。2014年,我们修订或新制订规范性文件8个,承担了8项部级改革任务,全市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办学活力也在改革中激发,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以及教育家型的校长。市教育局成立了30个名师工作室、19个名校长工作室,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成长起来。

政府要先动起来

商周刊: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起来有哪些困难?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举措是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邓云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轮岗学校的办公环境、地理位置等各不相同,校长教师存在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还有个别学校、校长和教师对轮岗交流工作认识不到位。

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是不能打折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制度的执行更加人性化。比如下一步要探索实行在学区内部进行轮岗交流,解决校长、教师因轮岗交流带来的生活不便等问题。

在2014年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中,全市共有27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校长参与。这一制度的实施,以事实向学生和家长们证明了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老师,对缓解“择校”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我们还坚持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扶助计划,通过培训农村骨干教师、组织城乡交流课和名师“开放课堂”、选派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大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除了解决“人”的问题以外,我们还重点解决“钱”的问题,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问题。2014年,市本级共安排7.5亿元支持农村教育,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学校改造校舍、配备设施以及补助公用经费等。其中,青岛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市经过实地调研,确定了15个乡镇的改扩建项目,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教育工作进行重点支持,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多措并举,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读优质学校。

商周刊: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是,政府改革要先动起来,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从管到治,一字之差,差别在哪?

邓云锋: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要求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是关键,也是难点。青岛市把推进教育家办学、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氛围环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下大力气破题。

我们取消了校长的行政职级,实行简政放权,释放校长和学校的办学活力,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估办学质量。这些变化体现了从“管”到“治”的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本质差别。“管理”是从上到下,是一维的、单向的,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而“治理”讲的却是多元共治,是政府部门宏观引导、教育主体共同参与。

青岛市教育局把全面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作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核心。这意味着赋予了各个教育主体更多的自,使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而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通过制定标准、规划、政策、制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构建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自主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的良好格局,为青岛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商周刊: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您是如何看待职业教育的?

邓云锋: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针对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双重特性,既有教育性,又有经济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直接运用技能创造价值、创造生产力。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目前,职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很多高等院校不愿意开展职业教育,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但是,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有大量需求,打响“中国创造”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强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中央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明确了改革的着力点和“利好”消息。本就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商周刊:民办教育也对我国教育有着很大的贡献,民办教育是不是也要大力改革?

邓云锋:民办教育也是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中国的教育如果没有社会力量参与,就没有教育事业万紫千红的局面。

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数量和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市在全国各省市中较早启动民办教育地方立法,2008年就已正式颁布实施《青岛市实施办法》。2014年5月份,青岛市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从探索民办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构建公共资源扶持民办教育机制、推进民办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民办教育投融资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支持。

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等配套政策也正在制订中,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同等待遇试点正在积极稳妥推进。

目前,青岛民办教育资源逐步扩展,基本形成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以多成份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层次的办学门类、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扩大了教育资源规模,成为青岛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强化管理监督,切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商周刊:下一步,青岛的教育改革将重点在哪些领域推进?对近几年的改革,您如何评价?

邓云锋:青岛市委在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到2015年唯一一个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域。

对于今后青岛教育领域的改革,首先是落实好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同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对去年的改革进行全面深化、推进和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改革,还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聚焦突破:首先,要进一步突出教育育人为本的特点,进一步聚焦课堂、聚焦人才培养、聚焦教育质量。其次,要进一步突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彰显青岛的教育现代化特色。

总之,要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步伐,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积极探索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本着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继续深耕细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链接

《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摘要)

1总体布局

2014-2020年,全市共规划教育设施4099所,其中现状保留2190所,规划建设1909所。规划建设项目包括:幼儿园1087所,小学494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4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校外教育设施7处,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预留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

2分期实施计划

2014-2016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各级各类教育设施593所,其中幼儿园326所,小学163所,初中6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1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职业教育园区1处(含1所高职、3所中职),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校外教育设施3处。重点解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紧张、超负荷招生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加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校外教育设施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2017-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设施852所(其中幼儿园485所,小学212所,初中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普通高中25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校外教育设施4处);规划预留项目464个(其中幼儿园276所,小学119所,初中4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1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规划预留项目主要分布在未来城市建设新区,将结合新区开发、居住社区建设适时启动。

相关数据

1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550所(其中,学历教育学校85所(包括中小学67所、成人中专10所、高校8所),幼儿园717所,培训机构748所),拥有在校生30万人(幼儿8.4万人),每年可培训45万人次,教职工和资产总值分别达到3.3万人和95亿元。2013年,青岛市教育总投入达到212亿元,其中,非财政性投入达到24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11.1%。

2自2011年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青岛市政府连续3年将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全市共完成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849所,其中新建幼儿园504所,改扩建345所,规划设计5030个班,总投资26亿元,提供学位约15万个。2015年,新建、改扩建100多所,预计提供学位2万个。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8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现在就要闭幕了。召开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深化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就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表彰奖励杰出人民教师,出台的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文件进行了专题研究。昨天上午,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和在家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省人大、省政协分管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了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强调了各级领导在教育发展中应负的重大责任,提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教育的殷切希望。代省长黄小晶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表彰奖励了改革开放以来为我省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33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展工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会前印发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若干意见的通知》,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于意见》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了贯彻落实意见。刚才,9个设区市负责同志和厦门大学校长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对贯彻实施本次会议精神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同志们一致认为,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坚定信心和殷切期望,对全省教育战线的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既有宏观发展战略和目标,又有具体政策和措施,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会议,收获很大。

一是认清了形势,形成了共识。通过认真学习展工同志的重要讲话,大家对教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认清了教育的形势,增强了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家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是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同志们认为,这次会议明确把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重点建设高校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符合中央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工作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凝聚了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战略思考。只要在这些重点问题上真正取得突破,就能在总体上推动我省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次会议还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强调要大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教育工作的机制,强调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我省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大家认为,我省教育工作尽管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有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发有为,把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把我省教育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现在,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几点。

一、必须落实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

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中央和省里的文件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已经规定的很明确,即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教育采取重点扶持和倾斜的政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问题;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下决心多办实事、力求实效,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各级一把手要亲自抓教育目标任务的规划,抓教育投入的保障,抓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抓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新局面。

二、必须确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省政府出台的《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7年福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这是教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本届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程蓝图,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行动方略。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保《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统一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工作部署的认识,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及时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教育事业在今后几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本地区推进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因地制宜推进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

确保《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认真履行发展教育的法定责任,努力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走开放式办教育的路子,多渠道拓展教育资源,集成、凝炼、创新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三、必须努力实现教育发展的重点突破

这次会议已经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重点建设高校工作,以此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会前印发的4个主要文件分别对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现在的关键是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尽快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问题作为今后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战略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通过坚持"两基"巩固提高与推进"双高普九"并重,加强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落实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制度等,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双高普九"是国家对我省义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市、县(区)要按照这次会议对"双高普九"。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好本地区工作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双高普九"进程,确保如期完成"双高普九"任务。已经实现"双高普九"的地方,要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水平,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努力成为我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示范区。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县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省和设区市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和增加专项补助等,增强经济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必要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

职业教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厅局的文件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落实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设区市政府在统筹职业发展的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积极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支持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即办学思想的转变、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学机制的转变,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要以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为主要任务,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结合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服务"三农"计划,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

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学校,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关于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若干意见的通知》,对重点建设高校工作作出了部署。省有关部门和重点建设的高校要牢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力量,精心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高校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重点建设高校在我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成为我省培养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提升我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其他学校也要努力办出特色和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适应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统筹规划,调整结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及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学校奠定基础。要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构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研究和闽台经济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不断增强高校原始性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能力,以及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和为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的需要,以实施"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依托,积极构建吸引、培养、用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支持体系,加速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各重点建设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创新机制,走开放式建设的路子,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项目申请、咨询、论证、立项、投资和成果考核制度,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建设水平与效益。

四、必须精心组织教育六大工程

省政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等六大工程,这是贯彻实施项目带动,实现我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必由之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抓好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好实施新课程的整体规划,落实责任要求,保证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健全、指导、检查评估制度,确保新课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二是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工程。下大力气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围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新建、扩建。改造、充实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和扶持一般高别是农村高中的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围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建立实验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根据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五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高校和中职学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我们要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推进毕业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种服务。同时,要面向就业需求,深化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改革,加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

六是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推进教育创新和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更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要围绕新时期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切实加强高校特别是新办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这次会上,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了33位改革开放以来作出突出贡献的"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旨在弘扬他们兢兢业业、不懈追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五、必须落实好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六项重要措施

省政府《实施意见》提出六项举措,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坚强有力的保障。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学校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创造性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一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实现社会创新活力、资金资源与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三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对国外高水平大学。学科的研究,加强对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究,加强对国外先进办学理念、课程教材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推进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四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改革拨款方式,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努力为教育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五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组织、思想和作风保障。六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加强对城乡教育的统筹,努力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六、必须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9

日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对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后作出批示:“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目前,此批示已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的提出,缘于2007年9月19日至2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7’中国(哈尔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其中,中华职教社理事、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提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发展的喜人形势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却相当薄弱,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结构单一,职业教育科研人员的数量严重短缺,职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科研内容薄弱,难以支撑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综合职教界专家的观点,中华职教社认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中华职业教育社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一是开展我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有效举措。二是按照“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组织开展事关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一些重点课题研究。三是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法规研究、规划研究、保障条件研究。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研究,努力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量中扩大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五是应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调查和开发研究。六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研究和制度。七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伴随制度,保证对职教科研的稳定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研保障。八是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增强教育科研的效益。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篇10

入选理由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工程、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亮点长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措并举,取得突出成就。“十二五”伊始,长春市着手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前瞻性设计。2011年6月,长春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印发《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共设17个重点建设项目,300余个子项目,17个建设项目中内涵建设项目达15个,并要求在一些关键领域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推进方式上,全部建设内容以项目为载体驱动,并注重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中职与高职、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把中、高职衔接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项目之中。

2011年11月,长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积极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如在财政投入上,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高于省定标准确定,高职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现行省定标准核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按省属本科院校标准确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职业院校编制员额管理办法,按承担30%~40%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预留一定编制聘用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促进校企合作上,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年度利润12%以内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资助、捐赠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资金、设备,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对企业委托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等。这些政策举措,解决了多年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

以“行动计划”落实为抓手,长春市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各职业院校以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普遍建立了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校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园区化、集团化、“订单式”等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截至2012年底,共组建9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全市职业院校与9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立3个应用型研发机构,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吉钢集团、一拖集团和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人物都在职业院校设立“冠名班”,而且75%的专业与长春市支柱、优势产业相关,年输送技能人才4万~5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在“行动计划”落实工作中,长春市成立了由教育局一把手为组长、主管职业教育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有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参与的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印发《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选拔认定工作实施方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使项目建设不仅有制度规范,还要求所有项目均通过“学校组织调研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招标、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核”的程序立项,保证了项目经费落实及各项工作科学、有效、高质量地推进。2011~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预期比“十一五”期间增加7亿元,已完成2所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校建设,6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占全省的1/3;培养选拔50名专业带头人、300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了20%;建成60个示范专业、130门精品课程;探索了高职院校“四年制”和“职普对接与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