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十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十篇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4:19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0-02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由普通教育院校改制而来,教学组织形式仍是普通教育的模式,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仍旧是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单纯灌输教学方法。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同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2.2缺乏健全的教学结构体系

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行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在教学方法的分类方面,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并且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一是沿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从国外引进的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

2.3教学方法改革未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缓慢,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投入。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多的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

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通本科和专科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认识还不到位,观念陈旧,依然注重理论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未能达到要求;日常教学工作中,理论课教师技能水平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以上这些弱点都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

2.5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本科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仍是辅助的,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这种套用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实施。

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探讨

3.1加强教学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符合各个科目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将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模仿者,转变成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既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研究教学的规律;教师要重“教法”又重“学法”,给予学生巨大的思考空间,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室授课”向“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转变,重理论更要重实践。教学手段由“单一口头讲授”向“多媒体课件、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目的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最终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3.2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目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任务艰巨,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要对现有教学方法体系中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普通教育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方法、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及时借鉴、引进和推广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同时,必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要深入到课堂第一线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通过讲座、交流研讨、示范观摩、个案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宣传、讨论与实践,逐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同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学方法是否富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体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专业理论扎实、技能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培训、交流、学习,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工作中,除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还需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组织讲座,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另外,改革教师的选拔机制,提高新进教师的入校门槛。选拔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聘用企业技术专家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化,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5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需要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翠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艺术科技,2013,(02).

[2]方成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朱娟娟.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4]宋孝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5]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但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教育中存在诸多弊端:

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了: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就在听天书,一脸迷茫。可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原有的,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学生现在的实际。二是硬性的管理制度,又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课堂上,除睡觉、看课外书、小声说话之外,还有许多目光呆滞。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组织其它活动,他们都毫无参与的欲望,没有丝毫的热情,认为一切事情都与他无关,更不要谈生气和灵气了。

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从来没有人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必须得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坐在规定的教室,听教师讲课,哪怕这门课根本听不懂。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如此稳如泰山、撼之不动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和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师上课累,学生学习也很痛苦。

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技能操作较少,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其实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特长却得不到施展。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等等。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二、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提高职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分层次教学给课堂注入活力。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由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多样化的课程、弹性制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给学生一块自我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学生入学后一定时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调换专业,选择课程,学校配合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发展自己的长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开设实训课程,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更深层次的课程,学校要给与表现突出的同学适当奖励。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比如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面对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他们思维开阔,动手能力强,与其死板的坐在课堂上听课,他们更喜欢实训课,在校外参观学习。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考虑增加某些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并且配备足够的教师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在工厂里实习的机会,但是进厂后他们都被限定在一个工种或者一个车间里,没有全面认识工厂的机会。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在工厂、车间进行参观实习,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今天全面的学习知识是为明天更好的选择工作做准备,只有知识丰富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而不是终生只干一种行业,只干一个工种。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无用的感觉。

总之,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不可以一蹴而就,它还需要教学各个环节的配合,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的支持,这样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3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参考文献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www.133229.com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5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是国务院总理多次给予重要批示的。一定要搞好职业教育。只有创办一流的教育,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大批量的管理型人才,而且还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担负着重大的使命。所以,改革职业教育方法、强化职业素质就成为了职业教育中首屈一指的问题。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只有经过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创新,才能让学生从学校踏进社会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与社会接轨,为就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i.i教学生“会学”。由被动接受的“学会”变为自主探究的“会学”,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终生受用。

i.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目标感与计划性,让学生清楚学习进度和基本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i.3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协调、咨询引导的作用,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激励。

i.4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让学生在进入培训(学习)时就知道自己应达到什么标准,应掌握什么能力;评价标准着重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在执业能力方面,让学生清楚该做好什么的准备走进社会,以哪些正确的心态去处理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使技术能力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i.5优势互补,产学合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学校的教师作用,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

2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2.1讲授法

针对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方面,教师运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穿插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但要避免一味枯燥讲,让学生思路清晰的领会核心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针对某一核心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辅助讨论、交流。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2.2脑轰法

又称为小组讨论法、集体思考法、智力激励法,是依靠集体智慧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创新学习方法。在职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追求数量,尽可能多的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映,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2.3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提升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效果。

2.4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他力图帮助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能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距离。职业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刨设不同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情景角色扮演的过程给自己的行为作出分析和判断,学生通过实例为媒质:(1)探索他们的感情;(2)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和感知;(3)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4)提升他们对自我改进和提升的主动性,加深对职业知识的理解。

强化执业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5行为导向教学法

是指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影响行为、领会、落实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能够训练学生方法能力,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

2.5.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

2.5.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2.6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比如:校企合作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合作项目,研究、操作,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2.7任务驱动法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中,可以提前进行疑云导人、布置任务,搜集答案,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思维的创造性,给学生以成就感,课后布置拓展性、实践性较强或体现合作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直观、形象、结合实际、感同身受的消化、理解知识,既能提升理解能力,又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3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的程序

职业教育教学模块基本分为原理性教学、技术性教学、操作性教学三个方面,但都要经过有效的程序才能发挥每个阶段的教学功能。

3.1课程准备

课前由教师交代模块(或单元、分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安排、学习方法、发展动态等。以事例、问题、提问等形式导入,讲明每个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抛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问题,进行前期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学习重点集中答疑。在集中学习、实践训练之后,回答学生疑问、总结知识点、落实核心知识。

3.2技能(实验)示范与训练

基本原理明晰后,教师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技能标准示范,学生进行(实验)反复训练,及时反馈,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对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进行考核。并针对实验与训练过程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主题讨论、说明、再实践,以拓展项目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把其中重要和突出的问题作为个案,进行集体思考和解决,强化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6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reforminthemajorofaccountingshouldcombinesocialdirectionofvalue,individualdirectionofvalueandcollegedirectionofvalueorganically.theguidingvalueobjectof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determined,whichnotonlysatisfiestheneedsofsocialproductivity,butalsotheneedsofindividualemploymentanddevelopment,so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inthemajorofaccountingcanberealizedfully.

keywords:themajorofaccounting;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directionofvalue

摘要:高职会计学专业改革要将社会价值取向、企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取向、学校价值取向有机溶合,硕士论文确定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目标,既要满足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专业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下面我们就从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的需求作为探讨的重点,探讨会计学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一、社会的价值取向

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企业,给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给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经过多年改革大潮的洗礼,企业的用人原则更加明智务实,他们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给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企业的价值取向

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不断地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提高劳动劳动者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备较强会计实务动手操作能力的毕业生,而会计专业特性又导致不可能给每名学生都找到实践企业来培养她们的会计实务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如何身临其境学习企业会计账务处理过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个人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个体发展。目前社会上,人们通常把科学家、企业家、高干、工程师、教授、医生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营业员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然,个人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需要大批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用人单位将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资格。所以,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身临其境学习企业会计账务处理过程则是解决企业与个人价值取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职业学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下,目的都是为了较大程度地满足多元价值主体各种合理的需求,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我们确定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目标,既要满足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造就一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大军;又要满足个人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劳动者的特长、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从而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体会,另外一方面配合了专业建设和改革,使得我们的专业更具生命力,培养的学生更受到社会的认可。对参与建设和实践的教师来讲,又是一个极好的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好机会。对会计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来讲,不但提供了特色,又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德勤.寻找职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2]吴寿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5,(2).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0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猛,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1高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各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不少高职院校通过扩大校园园区,增加招生人数,调整专业设置等手段,使这些高职学院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形成一种不良的运行模式,即教师和学生不能良好的配合,这严重的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已办不久或新办的院校,并且招收的学生一般为高考中第四批录取的学生,该部分学生的自身素质较差,大多数没有较好的理论功底。所以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学生素质方面都有着很多的问题。

在高职教学方面也存在若干问题。

一方面,实训设备不够完善。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设备的短缺、不足造成了高职教学不能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完成高职教学核心目标――技能目标。

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薄弱。面对一批批高职学院的涌入,可用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原来技校、中专教师和新毕业的大学生,这给高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所以不论从教师数量还是教师能力方面来讲,高职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难度都较大。这两个方面造成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即软硬实力都较差。

2加强高职教学改革工作的途径

2.1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感。任何改革都需要动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不例外,必须有一定的动力来推动。完成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端正高职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认识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克服心理惰性,使其力转化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富有成效地将教学方法改革推向纵深。高职教师产生了这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富有成效地将教法改革推向纵深。

2.2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质量,理念先行。要做好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紧跟高职高专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提高学院教职员工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学校应组织教职员工广泛学习各种高职教育文件精神,以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大力组织全院性的大型高职教育理论讲座,过程应有记录、有反馈、有总结。通过以上方式提升广大教职员工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为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不断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3加强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实行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工作中产生的大量问题多是由制度建设的不足而造成的,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强化高职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加强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与企业的合作,使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可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技能名师教学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以保证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2.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和运用,关系到其能否胜任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2.4.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来合理制定培训内容。依托全国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到。

2.4.2强化技能培训: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一是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研,并指派专职教师亲自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科技信息。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开展深入的开发和服务,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二是要举办“项目开发”等活动,多为教师制造实践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2.4.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任校外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而言并不是长远之计,这种聘任方式只是一项策略。各大高校应主动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素质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任教,适当聘用一部分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来校任教。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吸收一批教授、著名学者和专家来担任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科研成果给学生上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技能培养。

2.5注重实践教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是职业教育高延的结果,同时内涵的变化和扩展,也必然要紧跟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和变化。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现代企业实际的状况,仍没有得以根本的改变,要使学生今后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奖高新技术、现代经济活动特征、现代管理理念等体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虽然是机械式的训练教学,但是要注意结合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人潜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机械的操作者,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创新实验及综合实训(虚拟案例和模拟项目),就要适时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团队协作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协作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吸收他人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思想。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员工培训方法,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晓庆,王英俊.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拓宽职业教学新模式之“订单教育”[J].科技与生活,2010,(10):143,116.

[2]于迎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8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教育基本法律、职业教育法律和相关法规,管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办学主体的制度体系,包括办学主体的资质、办学环境的要求、办学主体的责权利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其核心是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资格和条件、责权利划分、各办学主体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和责任的规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办学实际,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办学主体应具备的资格、享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利益的划分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和革新,以调动全社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改革,源自经济体制改革,时间节点为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掌握着办学的所有资源,各级各类学校都由政府主办,学校的资金、规模、专业、招生及教学等由政府统一安排,学校依照政府的规定办学。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且日趋多样,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办学体制,对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反应迟缓,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教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体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职业教育领域的办学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同向同行,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标志,目标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30年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辅相成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职教集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办学模式。为改变政府“包办”职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国家鼓励各地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从一元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我国职教集团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成立的北京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首开先河。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同年,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之后,全国职教集团发展迅速,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成立各类职教集团865个,参与职教集团的院校6725所,企业17538家,行业协会1387个,政府部门1596个,科研机构822个,其他机构1304个[1]。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助推职教集团的发展。目前,我国29个省市职教集团已达1078家,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如: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政府驱动模式”、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的“产业引领模式”、重庆工商职教集团的园区一体化模式、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的借船出海模式、河北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的“校企一体模式”、嘉兴欣禾职教集团的“集群对接模式”、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和河南信息职教集团的“城乡联合模式”等。

(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立法,依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教育部正在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学徒制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意见”和“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山东、河南、上海、湖南、广西等省市,以及宁波、苏州、沈阳和大连等地市已制定并实施地方性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各地探索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如“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半工半读”、“基地互建”和“专业共建”等。

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产教对话60余次,出台了5个行业职教专项政策,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59个,形成了产教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2]。同时,各地也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行业指导作用,与产业发展相协同,探索地方性产教融合新举措。如陕西省组建了包括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9个面向职业教育领域的行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依托医药高职院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省内的医药行业和卫生系统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3];重庆市依据全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相关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辽宁省确定了91项对接产业集群的省级示范专业;安徽省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广西引导中职学校围绕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行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发展职教的具体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评价监督等措施,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实际,在职权范围内,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河南省新乡市2009年在全国成立首家职业教育局,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各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用于举办职业学校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已有20个省区市了制定地方性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确保向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为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特别是对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学校资助和捐赠予以税收优惠。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引入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战略地位不高,尚未形成办学体制改革合力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职教的社会地位不高,未得到足够重视。2014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国务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并出台了《决定》和《规划》。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紧密,多元的办学主体,使得职教办学体制改革调整的关系更复杂,涉及面更广,已超出教育领域的范围。在中央政府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相关职能部门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步调不一致,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改革缺乏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如何让各项改革在法律保障下顺利推进成为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改革法》,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教办学主体间的关系日渐清晰,现行职教法已滞后于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对于各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中的角色、职责和分工不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不对等,责任规定多,权利明确少,难以为职教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保障[4]。具体表现在:未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及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国务院、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职责,表述多为“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督导评估”等概括性语言,缺少对各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责任的具体表述,也缺乏保障法律执行的罚则。行业企业职责的表述同样模糊不清,未明确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缺乏鼓励企事业单位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三)指导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跨部门政策少,可操作性不强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外延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仅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收效不显著。而有关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文本,绝大多数出自教育部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联合发文,政策文本中的改革措施缺乏系统设计,可操作性不高。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但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未明确表述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对于行业如何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以原则性为主,缺乏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实。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促进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多为指导性意见,缺少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责任、权利、利益未明确表达,而且缺少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目前执行的减税政策程序复杂,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

(四)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不明显,职教办学“双主体”尚未形成

虽然政策文本中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尚未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国企改革和上市企业要求将所办职业学校剥离。而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办学的公益性支出影响政府评价和股东利益。作为“特殊身份”的企业职业院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既不能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也不适用民办教育的收费政策,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不方便资金的使用,不能通过融资等方式争取基建投入。而对企业征收的很多税种职业院校也需上缴,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渠道不通畅,企业缺乏话语权,即使参与投资办学,也停留在项目支持、建设实习基地、实施员工培训等方面,类似于“赞助商”的角色,既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在学校的管理中拥有“话语权”,也未能参与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经济、人口和环境的挑战,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已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对国家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或地区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欧盟将职业教育视为实现“欧盟2020目标”的必要条件;美国将职业教育视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将进行长期投资;澳大利亚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劳动力水平,实现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发展中国家如东盟各国和阿曼等,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因此,建议我国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建立支持职教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职业教育与全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相协同,并由国务院牵头对现行职业教育办学有关的政策进行梳理,理顺不同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统筹财政、发改委、税务、教育、人社、农业、医药等职能部门,共同制定或修订政策文本,统一颁布实施,形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的合力[5]。在政策文本制定过程中,措施和办法的阐述应准确,突出可操作性。在政策实施后,加强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等制定工作,细化改革举措,便于推行和落实。

(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目标差距明显。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对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改革,涉及公私合作、产权混合或产权变更等问题,需要进行“跨界”的制度设计,突破“非公即私”的思维框架,在设计中明晰产权和利益关系,确保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益,在“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公办职业教育提供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民办职业教育,重点是将不同地区试点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进行更系统的试验;通过政府购买和委托服务等办法,确保公共财政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将民办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师生的权力和义务、招生就业、学位学历管理等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实施细则。此外,在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方面,重点做好合作办学,让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地参与,充分利用境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沿法治航道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国将全面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首先,建议国家制定《改革法》,为我国职教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保障。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法制化,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增加“多元办学体制”的说明条款;增加强化政府办学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条款,明确政府的角色、职能和举措;增加明确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办学相关权利的条款,使之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平衡,并增加促进校企合作的机制性条款;增加明确行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责任与权利的条款;增加“法律责任”一章,明确违反法律的具体罚则[6]。第四,制定《职业教育法》的下位法及各单项法,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如加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五,建议国家制定《行业组织法》,规范行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使得管理和监督行业组织有法可依,也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教办学方面的指导作用提供法律依据。最后,对企业办学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修订《企业法》,赋予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力,强化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同时,修订《税法》,对企业单独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等相关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降低办学成本,尽可能减轻举办职业教育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

(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将混合所有制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虽然“混合所有制”自“十五大”开始,在经济改革领域探索多年,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尚属首次。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走出封闭的藩篱,利用市场的作用,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根本出路。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联合与互补,而且有助于减少政府的行政性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速“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监督评价”机制的形成。到底该如何让混合所有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鲶鱼效应”,还需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方式。在没有现成模式参考的情况下,应坚持试点的方式多管齐下,在公办职业院校引入“非公资本”;在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公有资本”;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对公办或民办职业院校进行管理;也可以另起炉灶,借鉴具有混合所有制基本特征的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由公办院校与来自国有、集体、民营资本以及外资,共同创办新的职业学校;此外,还可以借鉴英国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构建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等领域实现共建共赢[7]。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57-01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挑战

1.1中职教育并没有形成更加优化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部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改革的推荐,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各院校也是积极的聘请有实力和成果的教授、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和课程指导。专家教授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让广大的教师受到了一次新理念的洗礼。但是,同样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多数的教师是只有感动而没有行动,只赞同理念,而不积极的在实践中去研究和试用,最后也并未起到很显著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肯定不仅仅是教师们对新理念的认同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从学校管理层对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和检查等措施都没有落实到位,从而才产生了这样没有实际行动的情况。

1.2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使用对学生的培养不明确

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班集体授课制,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配角,这种并不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中的师生关系。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职教育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往往会忽视其作用,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有的放矢,没有形成对学生教育更为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定位,这样就会容易导致学校开展的课程很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和明确的体系,造成了学生的课程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没有学的深入和透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胜任生产和工作的第一线,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3中职教育的改革没有进入深水区,只是对眼前目标的完成

中职教育的改革要想进入深水区,就必须有更高远和深入的眼光和目标。现在的中职教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只要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各项课程考试合格,拿到相关的技能证书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了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业谋求一份职位。但是,在进入企业以后,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进一步发展的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劳动品质、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软实力。现在看来,这方面是现在中职教育的教学中最为欠缺的,既没有课程的严格要求,也并没有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进行强调和加强。

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也是一大问题,我国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到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职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更难以实现中职教育的改革深入。

2扎实推进中职教育改革,持续传递改革“正能量”

2.1大力推进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确立优化的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改革,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培养制度。可尝试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以基本素质模块、专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进行培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各个能力点综合形成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模块是培养学生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质量、健康、安全耐劳的理念。专业通用能力模块是根据专业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是根据企业和岗位的要求,确立岗位培养目标和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导,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是依据实习实训课程,以行动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2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是中职教育改革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中职教育在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以后,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基础学习中,可以定期的到合作的企业中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有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2.3推荐师资力量的建设,确保师资队伍成为改革的强大后盾

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各院校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方法。同事要注意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职学校演讲和从事教学工作。

中职院校的教师培养,要注重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让中职的教师水平有一个长足和根本性的转变。职业教育师资要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和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科技知识,使专业科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增设选修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已经是现在学校、社会的共同课题。这也是现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在中职院校里设置职前和职后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学生,同时也面向家长和社会人士。加大选修课的投入和力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的课程选择,给他们极大的自由度。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可适当的增加关于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学校就逐渐培养一种专注敬业的精神,这些“软实力”的培养,对他们以后进入职场,并能胜任职场,而且以后能在自己的岗位有一番不平凡的业绩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3结语

中职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只是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被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中职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大力扎实推荐中职教育的课程、师资、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成功保证,才能让中职教育改革持续传递改革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郑声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变革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30个年头,其规模发展足以令国人和世界瞩目,其教学方法的发展虽然不尽如人意却也艰难前进。经过30年的摸索与探索,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借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到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再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自我创新的艰难历程。

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轨迹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历史变革过程是学习普通高等教育和国外(尤其是德国)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借鉴、吸收、反思和甄别的过程。总体上来看,不同的阶段呈现相对独立的不同特征。

1.1980~1997年——直接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这一时期是高职教育的孕育与探索阶段。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它协调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比例的功能,看重的是其规模发展,强调的是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研究的重点是高职教育的宏观定位,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高职?为什么要办高职?大力办高职的依据是什么?高职教育总体上呈现出办学经验缺乏、高职特色并不明显。“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或者说,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本科”。其教学方法的变革基本上处于普通高等高等教育的引用阶段。理论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并在很大程度上将讲授法异化为“满堂灌”讲授法、“填鸭式”讲授法或“注入式”讲授法。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实训为主,且多以浅层次示范性实验为主,即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观察性实验,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而对涉及到知识应用、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提高的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实习的应用较少且多流于形式。

2.1998~2005年——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的改革方向逐步明朗

这一时期是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相对宏观的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以套用普通教育教学方法为主,强调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但教育部已经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的改革方向,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起先,教育部利用行政手段,2000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育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003年启动“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选派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国际商务、旅游管理与服务6个专业的900名职教骨干教师,作为职教师资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培训、接受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体的学习与训练。随着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学习、吸纳,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逐渐发生了转变且日渐明朗,这一转变在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该《方案》将“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教和学的方法,指导方案特别强调项目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

至此,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式成为教育部官方提倡和推崇的教学方法,从而引起人们对此的高度关注,为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理论界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关注和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政治导向。但在这一阶段,外来教学方法多是限于引进话语层面的介绍与讨论,更多停留在教育观念、理念层面的介绍与倡导,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多局限于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而对于方法使用的背景、环境、条件及其对象缺乏整体观照;在实践中的实施探索也仅限于形式的套用,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是引进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以及这些方法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使用的局限性与可能性,对这些方法之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较少关注。

3.2006~2010年——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阶段

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进行重大调整的决策,指出规模扩张要放缓,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从规模连续7年扩张转向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实现了“软着陆”。在此大大背景下,2006年11月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真正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逐渐下移,尤其是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纳入建设的主要内容,为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力的保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学习和模仿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成为这一时期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流。

自2007年始,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inwent)开始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中国的职业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中一个重要的单元就是介绍“行动导向的培训方式”;2006年教育部成立的专门教学研究机构——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每年定期举办两期国内、两期国外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之一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与此相呼应,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如江苏、天津、北京等)、学院(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都将赴德国培训作为师资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师资培训的不断推进,教育实验也逐渐兴起,教育实验中形式借鉴和验证的成分较多,且缺乏科学的实验设计,其实验结果多为感性的经验总结描述,不具备统计上的说服力。

总体而言,现阶段教学方法的变革依然处在一个消化吸收的阶段,先进的教学观念逐渐被了解和接受,如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用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但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已在悄然培育之中。

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的特征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变革是独特的,对其独特性进行仔细地分析鉴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方法变革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就目前而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发展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行政部门是推动教学方法变革的主导力量

由以上梳理可以看出,30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明显的行政主导特征,其主导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教育部以政策的形式明确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方向,并成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在实践中切实推进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之一的师资培训项目;二是各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响应教育部政策倡导,配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师资培训政策和培训实践中大力倡导、推进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师资培训项目。使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活动在形式上得以有序开展,在范围上得以基本普及,为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日趋理性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初始阶段是直接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随着国家交流的开展,学习德国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式,且一度将德国的教学方法等同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原有的教学方法等同于落后的教学方法。但通过师资队伍培训的不断推进和教学实践中的形式模仿的不断深入,中国高职教育者面对德国教学方法的态度变得日趋理性,意识到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的背景与我国高职教育生长背景的差异性,他们不再迷信国外的教学方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德国教学方法和国产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方法研究的立足点建立在中国高职教育教学的实际之上,开始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凸显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3.传统教学方法仍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传统总是一种稳定且又稳固的力量在影响着现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例外。一是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行为趋向于已有传统。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培育出的团体,在外部条件不足以促使其进行教学方法变革时,其遵循的依然是其熟悉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使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其本质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二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使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可行,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三是对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消化与整合的态度。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其有效实施更是如此。面对国外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者只能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消化、吸收,将其有效成分合理地吸纳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